新知识培训笔记和心得体会

2024-08-15

新知识培训笔记和心得体会(共2篇)

1.新知识培训笔记和心得体会 篇一

瓮安三中2014年“十二五”暑假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县级)

(互动新课程)

教 师 成 为 研 究 者 的 转 变

主讲教师:瓮安三中

李跃忠 2014年7月14日-7月15日上午

第四章 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

第一轮课程改革是对教育的一次全面变革。它意味着学生将迎来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校园生活;教师将迎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工作方式,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将成为研究者。作为一名参与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如何尽快进入研究状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最快捷的方法是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走向新课程教学研究时要有所准备,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法等。才能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和他人研究经验总结中寻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第一节 走向新课程教学研究的准备

一、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

二、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新课程实验区的经验。

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第二节 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一、常用的课堂教学研究基本模式

课堂教学研究的模式主要指课堂教学研究的思考方法或模式。常用的课堂教学研究基本模式有三种:

(一)“过程——成果”式: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和学生成绩(成果)两个变量的相关情况。

(二)“中介过程”式: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行为并不直接产生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使学生产生能学习的行为。

(三)“教室——生态”式:主要研究师生互动。把教室看作是一个人际沟通的情境。“教室——生态”式的基本特征有:

1、注意学生个人和环境(主要指人文环境)的互相关系,认为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的单向过程。

2、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习看作是不断的人际互动的过程。

3、把教室看作是其他环境(如学校、社区、家庭和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并从中了解其他环境对教学的影响。

4、非常重视一些不能直接进行观察的内容,如学生的思想、态度、感受等。

二、课改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任务趋动型课堂教学模式

1、概念界定

所谓“任务趋动型”教学,就是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提出隐含知识特征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知识,提高其统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特点是教师重视学生的行为活动,力求使其达到最优化。

2、理论依据

(1)从儿童的生活看,自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起,就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一项项行为任务,例如:倒一杯茶、把一具苹果分成两半、告诉别人一件事等。并且他们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促进自身发展的。完成行为任务是学生的习惯,课堂中把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乐于接受。

(2)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离不开积极的心理体验,强而有效的心理体验必须通过增强主体的感受和自主探究才能获得。我们所研究的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完成新任务,不断提高运用能力的过程,它能提供给学生品尝成功的机会。

(3)从唯物主义认识观来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的行为活动,强调眼、耳、口、手等感官的参与,强调在“做”中学,学生能获得丰富的刺激信息,有利于意义的构建。

3、具体操作过程:

(1)明确任务(遵循原则):

第一,“活化”性:把要学的知识结构通过某种活动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即提出的任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仿佛是学生生活中见过的或发生过的。

第二,综合性:确定的任务需要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来解决。第三,层次性:设计的学习任务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2)熟悉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这一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自觉地学习和使用知识。此处的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法要尽量真实,即遵循真实性原则。

(3)完成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升华。这一阶段学生能依据所学,综合处理和使用信息,在一定的情景中,与他人交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1、基本实施步骤:

导入阶段: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探究阶段: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运用阶段:应用深化-评价体验

2、模式概述:

(1)要求教师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摆正教师服务主体、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地位。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学生,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广博的学识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

(2)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支配课堂学习时间,改变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现象,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服务于学生。

(3)保障学生的发展地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教师的课堂职责主要在于引导、解难、评价和激励。

3、理论依据:

以素质教育的主体观为指导,以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从教学的结构、内容、方法入手,全方位构建并优化学生自主探索、使用研讨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具体操作

(1)创设情境:教师要找准新、旧的知识联系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3(2)提出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学生才有探究的目标。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最好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实验操作式:通过当场试验或实验演示操作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B、直观演示方式:借助直观手段,显示出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

C、认知冲突式:提出学生依靠已有知识不可能正确完成的实际作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产生问题情境。

D、对比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现象自身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E、悬念式:依据学生好奇、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巧设悬念,产生问题情境。

(3)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是本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知识。有以下几种方式:

A、设疑-探究: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方式,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走向真理。

B、观察-发现: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究,从而发现科学原理。

C、操作-感悟:教师创设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

D、猜想-验证:教师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进而使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4)合作探讨: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A、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B、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C、交往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说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D、策略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采取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5)应用深化:是学生运用获取的知识、方法,进行判断、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并将其内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旧有知识一起构建网络。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A、解题策略的开放: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B、题目条件的开放:让学生能根据不同条件对问题做出不同的解释,提高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所求问题的开放:让学生收已知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D、题目答案的开放: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

(6)评价体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教师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独立、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第二方面,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思想方法的策略有所体悟,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在新课程的实验中寻求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法

一、基本理论

互动教学法: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 5 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六个步骤来完成:

(一)预习

是指课前预习,即老师备课、学生预习。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列出问题。

(二)提问

是课堂教学开始部分。是指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问,老师对学生设问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展示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的特点抽出设问,学生从老师的提示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解问

解决问题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充分的扬民主,各抒己见,把要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剖析,记每个学生反复去做,老师有针对性地对突出的问题详细讲解,并做模拟的示范。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讲解示范不断地改进直至全面掌握为止。

(四)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练习要尽可能丰富多彩、难度不一。

(五)总结

是课堂教学中的结束部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最后老师评定画龙点睛,总结本堂课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六)复习

是指课后复习,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二、理论依据

(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基于合作的学习。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基于问题的学习。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6 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丰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3、基于实践的学习。要求学生以实践作为基础和生长点,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

4、基于探究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

5、基于个性的学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有三个特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二是学习的独立性;三是学习的创造性。

6、基于对话的学习。是学生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7、基于网络的学习。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当前的学习需要引进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根据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主动地设计自身的学习活动,提升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基础性功能。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既是良师,又是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教师就成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计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要求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解决。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向老师提出问题。

8、由“蜡烛”向“棵树”转变。“春蚕”和“蜡烛”都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毁灭掉主体,而教师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交流中 “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三、互动教学法的研究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提出

(二)“互动式教学法”的理论思考

四、“互动式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其推广价值 “互动式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1、激发了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积极性。

2、促进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角的高度兴奋状态之中。

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大大提高了学生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受到了难得的挫折教育。第四节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和他人研究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一、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二)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三)农村学校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四)课程综合化的困难

(五)课堂教学形式化

(六)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七)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的问题

二、在他人研究的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第五节 新课程、教学与技术整合的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不是“新”理念

二、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特点

(一)在对数字信息高度处理基础上,利用彩色显示屏连续输出的优势

(二)在逻辑信息高速处理基础上的交互性和智能化优势

(三)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对数字化信息的高速传输和整合的功能

(四)现代信息技术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是将计算机网络与实验观测手段整合

三、如何进行整合

第五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态 第一节 国家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

一、新课程目标的反思和设计

二、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一)课程的实施

1、体现发展性的课程实施方式

2、加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3、立足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焕发人的生命活力的新课程实施的价值观

4、课程实施要构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

(二)课程的评价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

(一)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反思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的反思

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评价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式

1、观察

2、访问

3、问卷

4、利克特量表

六、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第二节 各地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

一、学习方式研究

(一)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得益彰

(二)关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践 1.同伴互助合作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3.全员合作教学

二、预设与生成——关于备课的思考

(一)教学设计之定位:从“教案”走向“学案”

(二)教学设计改革之着力点:从“框架设定”到“构建策略库”

(三)教学设计之价值指向:从“服务一课”“到“服务终生”

三、教学案例研究

(一)案例研究的特点

1.体现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作用 2.展示丰富而简约的教育情境 3.表达深切强烈的感受和体验 4.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二)案例研究的类型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第三节 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和方向

一、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

1.学习做人

2.习得方法,培养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四)增强资源意识,正确处理用好教科室与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

二、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

(一)关于设计思路

(二)关于课程目标

(三)关于内容标准

(四)关于实施建议

三、数学教学中算法优化和算法多样化的关系

四、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的探究

(一)准确把握其课程价值

(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采取的教学策略 1.开放式的教学策略 2.活动化教学策略 3.对话式教学策略

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反思

(二)对综合活动课程管理的反思

1.教育行政部门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2.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反思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 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第四节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文章范例 范例一 实施新课程教师缺什么 范例二 播种个性收获丰富 范例三 表扬越多越好吗?

范例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范例五 课堂:预设还是生成 范例六 范例七 范例八 范例九 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 课前亲自实践教材有多重要

由一个案例引发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质数与合数”课堂教学实录

2.新知识培训笔记和心得体会 篇二

自从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颁布实施以来,其中与钢筋有关的新标准新内容受到了工程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第5.2.2条款提出了针对部分框架、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纵向受力钢筋强度、伸长率等技术参数要求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重要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

新标准中对牌号带“E”钢筋的解释是专门为满足第5.2.2条款提出的性能要求生产的钢筋,其表面必须轧有专用标志。此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究竟带E抗震钢筋和普通钢筋区别在哪里?如何体现带E钢筋在工程使用中的抗震优越性?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份: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中明确规定,适用较高要求的抗震结构牌号后加“E”HRB400E,HRB500E。“E”,是英语单词Earthquake(地震)的第一个字母,标志着钢筋产品达到了国家颁布的“抗震”标准。

其第7.3.3条款作出如下规定:牌号后加E的钢筋除应满足:a)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1.25;b)钢筋实测屈服强度与屈服强度特征值之比不大于1.30;c)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小于9%这三条要求外,其他要求与相对应的已有牌号钢筋相同。也就是说,带E钢筋的化学成分、碳当量限值以及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强度设计值、弹性模量等基本力学性能指标的取值与不带E的同牌号热轧带肋钢筋相同。相关资料表明,带E钢筋冶炼、轧制的坯料成分组成与普通钢筋相同,只是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路线不同。

从新标准对带E抗震钢筋的三条规定要求来看,主要针对钢筋强度和伸长率的实测值在技术指标上作了一定的提升,如第一条对抗震钢筋规定从屈服到拉断还应承受25%以上的拉力;第二条保证钢筋屈服强度离散性不会过大而影响到设计对结构延性要求的效果;第三条由对普通钢筋规定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小于7.5%提高到不小于9%。这些技术指标的提高,加强了钢筋的抗震能力,保证了结构构件在地震力作用下具有更好的延性。

因此,带E抗震钢筋和普通钢筋的本质区别就是使钢筋获得更好的延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重要结构构件在地震时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望各单位应提高对带E抗震钢筋的认识和理解,在工程建设中能够正确使用此类钢筋,避免误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工作任务下一篇:小班放鞭炮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