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局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8篇)
1.粮食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一
XX年上半年,全市粮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为主线,致力于粮食行业发展、粮食流通监管、粮食系统稳定,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工作任务。
一、轮换地方储备小麦,确保地方粮食储备充足。根据《储备粮管理办法》的要求,今年我市地方储备应轮换小麦1500吨。4月份,台子堰国家粮食储备库先对1500吨小麦进行了出库。在出库过程中,参照市场小麦拍卖价格,与四川一家粮油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成交价格2090元/吨,高于同品种同品质价格。小麦轮入从6月18日开始。为保证小麦入库质量和储粮安全,同时落实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台子堰国家粮食储备库一方面到周边考察粮食市场行情、价格和质量,与产粮区种粮大户签订收购意向合同;另一方面做好仓容的防潮维修、空仓卫生消毒、收购器材的保养、收购资金的筹备等收购前的准备工作。目前,收购工作正有序进行。
二、开展粮食库存检查,准确掌握粮食库存底数。根据《XX年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湖北省实施方案》的要求,4月上旬,我局组织专班以3月25日为检查时点,对全市1家国有粮食储备库和5家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粮食库存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及账实相符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通过自查,掌握了我市粮食库存五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掌握了粮食库存帐实相符、帐帐相符情况;二是掌握了库存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情况;三是掌握了储备粮轮换情况;四是掌握了政策性粮食补贴拨付使用情况;五是掌握了仓储管理和收购资格情况。
三、启动粮食质量监测,强化粮食监管力度。1至6月共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15次,出动检查人员49人次,检查粮油经营单位81个次,查处问题粮油7起。一是加大对粮食收购许可的监管。先后对7个有收购资格证单位和4个收购点进行了检查;二是把学校粮油安全作为监督的重点。参与学校粮油招标,审核资质,对中标的粮油质量进行监督。5月份,组成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执法组对12个高初中学校的学生食堂用粮用油进行检查,查出违法案件2起;三是加强“放心粮油服务社”的监管,对28家市政府授牌的“放心粮油服务社”的最高最低粮食库存、粮食流通统计、粮食卫生质量实施不定期的检查;四是启动了稻谷种植农药及重金属监测,在全市3个乡镇4个村9个组的40个户开展了定点监测,对农户稻谷种植过程中施用农药、施用肥料和水源情况实行“台帐式”管理。
四、拟定“放心粮油”标准,打造“放心粮油”品牌。全市现有“放心粮油服务社”32家。针对已授牌的“放心粮油服务社”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条件参差不齐的现状,为确保其名副其实,上半年,开展了“放心粮油”回头看,拟定了“放心粮油服务社”建设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市粮油经营户的情况。提出了今后“放心粮油服务社”一年一评,今年在已授牌或未授牌的粮油经营单位中择优评定30家。
五、实施成品粮油对接,扩大粮油销售市场。截止到6月中旬,成品粮油经营部已销售粮油490吨,销售额206万元,占全年计划的51%。到目前,已发展客户51家,同比增加11家。元旦、春节期间,组织20多个高中档品牌的粮油满足市场供应,销售总量同比上升10%。为打造放心粮油产品,实现成品粮油与放心粮油对接,选择5个生产厂家固定供货,与宜昌国家粮食储备库签订购销合同,使供应的粮油都是放心的。上半年,成品粮油经营实现了稳中有发展,销售市场已基本覆盖了全市和周边粮油经营市场。
六、推广农户科学储粮,落实“丰产仓”计划。按照今年在农户推广1000套“丰产仓”计划的目标,一方面争取市政府同意,按照40%的比例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向省粮食局申报计划,落实了1000套“丰产仓”,年底可发放到农户。
[page]
七、“危仓险库”专项调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按照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危仓险库”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从6月中旬开始,我市全面启动粮食企业“危仓险库”专项调查工作。此次专项调查的对象为各类粮食企业,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中待报废仓库和油罐,待大修仓房和油罐,以及存在其它重大安全隐患仓房和油罐的基本情况。目前,全市粮食企业仓房属性、仓型、仓房结构、仓房规格、建设时间、储粮形式、维修改造等情况都已上报到省、宜昌市粮食主管部门。
八、完成粮食行业协会换届,加强粮食行业自律。5月17日,粮食行业协会召开全体会员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协会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修改了章程。今年粮食行业协会将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定期开展调查研究,为全体会员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发挥好统筹协调功能,组织粮食企业参加全省粮油精品展;三是深入开展“放心粮油”工程,增加“放心粮油”产品质量认证数量,以控制源头实现购进粮食更安全、服务城乡居民让群众吃上放心粮为出发点,建立符合宜都市情、粮情的行业自律机制,推动粮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九、做好枝城资产处置遗留,切实维护稳定大局。枝城资产处置后,围绕受买方与租赁商户、房屋租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6月份以来,我局成立了协调组、安置组、政策组、信息组、劝返组等5个工作专班。在再次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写出了《关于枝城粮食购销公司和新欣粮油贸易公司部分国有资产处置有关情况的报告》上报到市委、市政府,得到了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为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制订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暨应急处置预案报告》。目前,19个租住户,有3户落实了廉租房,2户已退房,对其他租住户,安置组正抓紧做工作落实房源、劝其搬出。对商户,在受买方答应不进行封闭式装修的承诺后,我局将组织专班积极做好维修期间商户和部门的协调工作。
十、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扎实开展活动。一是围绕“喜迎十八大、再创新业绩、奋力中百强”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学校教育、两联两促、三抓一促等活动;二是围绕治庸问责提能增效强化问责、治庸治懒履职履责狠抓了机关作风建设;三是围绕“对标进位、分类定级”,通过党员分析评议、分类定级、开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向全体党员发出倡议,资助贫困学生等活动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四是围绕“保持党的纯洁,助推跨越发展”、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优化了发展环境;五是围绕“三万”,帮扶联系村发展经济、新修公路、培植茶叶,推动了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
2.粮食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二
粮食检验工作是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检验和监测, 通过相应的仪器和检测手段来分析粮食的质量、营养价值以及含有的有害物质的水平。其中粮食检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感官检验
通过人的嗅觉、视觉等来观察粮食的外在的特征, 如颜色、气味、味道等, 以判断食品是否变质、是否掺假等。该检测方法是最快的判断方法, 也是准确度最底的一种检测手段。
1.2 物理检验
根据粮食的物理特征, 例如纯度、硬度、出糙率、相对密度等, 采用物理方法对其检验, 鉴定其使用价值, 进而评定其品质优劣。具体方法有类型及互混检验、不完善粒及纯粮率等。
1.3 化学检验
通过化学方法检测粮食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等成分的含量, 用以评定粮食的品质。具体方法有电测法、加热烘干法、核磁共振法等。
1.4 微生物检验
在食品检测中, 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技术, 发现、观察食品中含有的微生物的种类, 以及其结构形态、排列等, 以此鉴定食品的质量。具体方法有显微镜检测、生化检验、染色体标本检测等。
1.5 仪器检验
粮食检测的仪器有水份仪器、种子净度工作台、天平仪器等等, 通过这些仪器对粮食品质进行物理检测或化学分析,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从而对粮食进行质量鉴定。
2 我国粮食检验与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粮食检测现状, 我国粮食检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食品安全标准总体水平偏低
粮食检验的标准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等, 这些标准是并存的, 在我国这些标准之间存在着重复与矛盾, 甚至有些重要标准是缺失、不完善的。例如按照不同的质量标准, 就有不同的含量限度要求, 检测相同的粮食用不同的检验方法, 检测的结果就有所差异了, 这个差异可能非常大, 导致食品加工生产者进行生产加工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检测监管时感到困难。
2.2 全国粮食质量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粮食检测与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全国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发展不够平衡。具体表现在不足的机构数量、条件简陋、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较低等等。这些都不符合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 对未来展开工作造成影响。
2.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1) 由于粮食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条件较落后, 出现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得慢的现状。
(2) 有些质量监测部门对粮食质量检测与监管工作不够重视, 没有依法履行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3) 粮食流通经过购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 粮食安全检测工作没有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错, 将会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3 粮食检验与监管工作的加强方法
3.1 分段监管与品种监管相结合
就是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的方法, 具体操作是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 这样各个部门就能明确自己的责任, 从而做到有咎追其责。具体案例有:粮食质量监管的环节有生产、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 环节不出现重复的部门, 即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负责监管, 例如粮食部门负责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的检测与监管, 而粮食销售环节的监管可由工商部门负责。
3.2 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和粮食检测标准
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我国粮食检验检测方法, 并统一粮食安全标准和粮食检验检测标准, 避免众多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 含量限度要求等问题,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总体水平。
3.3 完善粮食质量检验体系
建立健全粮食质量监测体系至关重要, 也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粮食质量监管职责的重要标准。该体系建设需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基本要求, 并从财政政策层面和法律制度层面上加强与完善。例如薄弱地区的粮食质量监测建设更需要加强, 完善辖区内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的布局规划。另外, 完善粮食质量检验体系还需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壮大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人才队伍。
3.4 粮食质量检验能力需要提高
完善、提高粮食检验的仪器设备条件加强粮食安全检验能力, 并且提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法律、思想道德意识以及检验能力, 避免出现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得慢的现状。
3.5 建立合法、公正的质量监管制度
建立合法、公正的质量监管制度是粮食质量监管的重要保障, 也是执行粮食检测与监管工作的法律依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需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标准以及质量的知识, 需通过行政执法培训, 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公正、严明、行之有效, 不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 不越权越位行使监管权。同时, 我国还需提高粮食经营者的法律、思想道德水平,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粮食经营者思想道德水平。这样能建立起良好的粮食安全检验的环境, 保证了粮食的质量, 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服务, 进而有利于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 对于我国,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加入WTO, 粮食质量检验工作面临着新形势, 由于要遵循国际法则、国际市场规律, 以及需要引入国际市场的各种机制, 例如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 这对我国粮食检验工作会造成巨大冲击, 所以我们需要完善国内粮食质量检验体系, 这个任务迫在眉睫, 需要加快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调整和变革的步伐, 才能使我国经济不受到国际的冲击, 保证我国经济环境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建立完善的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并实施有效, 这个任务是艰巨, 其所要走的道路也是坎坷的, 这需要我国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 建立高质量的食品安全标准、完善的体系、健全的机构以及高水平的检测队伍, 并使粮食检验与监管体系社会化, 保证我国粮食质量安全, 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袁向星.粮食检验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
[2]张红蕾.浅谈粮食检验与储备粮的质量管理[J].北京:粮食加工, 2005 (1) .
[3]沈朝, 黄海涛, 李家勇.浅谈加入WTO对粮食检验工作的冲击及其对策[J].湖北: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03, 3.
3.粮食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粮食;质检机构;质量;监管
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管职责。
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实施管办法》的贯彻落实,粮食质量监管制度初步建立,各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两百余家省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和市级区域粮食质量监测站通过了国家粮食局组织的严格考核授权,全国粮食质检体系形成,同时各质检机构在积极申请挂牌过程中筹集争取资金购置化验仪器,检验设备得到了充实和完善,检验技术手段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为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粮食质量监管及检验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应该看到,全国粮食质检机构是一支新生力量,基础相对薄弱,内部机制还不够完全,仪器设备陈旧,技术手段水平有待提高,政府信任度和社会公信力有待增强,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监管工作,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粮食质检机构作用的发挥。影响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
1.充分认识发挥粮食质检机构作用的重要性,科学定位粮食质检机构的工作
近年来,全国各级粮食质检机构,随着现代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要求的呼声就应运而生。各级粮食质检机构不仅负担着为政府依法管粮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的重任。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品质优化和粮食产销连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增效,消费者放心,消费目标的实现,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发挥粮食质检机构职能作用的重要性,粮食质检机构要创新工作,取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认可,把工作定位于:坚持坚管与服务并举的观念,切实履行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安全监管职责,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安全,为政府依法管粮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要针对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在标准质量信息,咨询,检样,检测,鉴定等方面为政府,粮食生产,经营和消费者,提供高水平,全方位,有信服力的服务,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品质优化和粮食产销衔接。
2.发挥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由于各级粮食机构刚刚恢复,仪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运营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支持不到位,严重影响各项职能的发挥。一是各级政府仍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对粮食质量,监管重视不够,对粮食质检机构支持不利,造成粮食质量各环节监管严重缺位,粮食质检机缺乏应有的监管主动权,二是各级粮食质检机构仪器设备陈旧、检验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粮食流通新形势的需要。三是粮食质检机构体系系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约束和运营机制,各质检机构各自为政,其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相对封闭,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全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四是各级粮食质检机构尤其是市级区域质检站,常年检验任务不足,大量技术设备闲置浪费,经费收入严重不足,制约其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以上问题表明,虽然全国粮食质检体系已经建立,但基础相当薄弱,远远达不到新形势下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和质量监管、服务于粮食标准质量工作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应着力从以下方面解决粮食质检机构发挥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坚持有为才有为的观念,着力打造粮食质检机构的政府信服力和社会公信力
各级粮食质检机构要充分利用检验设备和检验技术优势,认真履行粮食质量监管与服务职责,为确保国家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做出积极的贡献,一是积极落实粮食质量监管制度。各级政府要赋予粮食质检机构一定的质量管理权限,便于其依据《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认真开展粮食流通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和原粮卫生监管,定期向当地政府报告粮食质量情况和原粮卫生状况,为政府依法管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各级储备粮及军供粮等政府性粮食质量监管。按照储备粮分级管理的要求,粮食质检机构在做好同级储备质量监管工作的同时,建议国家粮食局按《粮食库存检查办法》要求授权或委托省级和市级粮食质检机构承担本辖区和相邻区域中央储备粮质量监测任务。三是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的监管工作。目前国家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监管基本上由中央储备粮管理公司及其下属各省级分公司内部管理,粮食质检机构无权参与,造成政府对全部粮食质量管理的部分缺位,建议国家粮食局积极协商国务院各部委,赋予各级粮食质检机构,参与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监督权,坚持粮食入库验收,出库质量把关,第三方检验制度,确保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维护国家、农民各消费者利益,消除粮食质量安全隐患,防止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四是积极推进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通过开展新产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及时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辖区粮食总体质量和卫生评价状况信息,便于政府有效的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品质优化,各粮食产销衔接,促进农民增收、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增效。
2.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艰苦创业精神,改善粮食质检机构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局面
面对各级特别是市县级区域性粮食质检站技术设备落后状况。我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我国加入WTO后粮食质检机构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抓住各级政府对粮食质量工作逐步重视的机遇,按照国家、地方和质检机构三方共建的原则,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迅速配置一批高技术含量,国内外先进检验仪器设备,充实到各质检机构,有可能的话建议大型仪器,特别是卫生检测方面的大型仪器,由国家标准质量办公室统一采购,便于全行业技术参数考核和实验环境条件的统一,避免使用过程中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上级部门要定期加强对质检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使广大质检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质检机构迅速改变设备落后的局面,迅速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完成《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赋予的职能职责。
2.3加强管理,建立以国家粮食标准质量办公室为领导,省及质检中心为骨干,市级区域站为基础,科学管理高效运转的粮食质检体系
各级粮食质检机构发展不平衡检验设备技术环境设施业务开展等差距很大,不便于统一管理开展各项工作,建议建立以国家粮食标准质量办公室为领导,省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市级区域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为基础的,三级质检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业务共享,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粮食质检领域的新形势。按照高效运转与时俱进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整合粮食质检资源,形成合力,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的方针,着力增强全国粮食质检机构在质量监管、,检验及信息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公信力。
2.4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努力做好业务创收工作,增强发展后劲
鉴于目前各级质检机构基础相对薄弱,检验任务不足的现状,本人认为各级粮食质检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按照更好的为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服务,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服务。为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强检验机构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手段,积极开展与本专业有联系的个行业的合作,增加收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促进可持续发展。
4.上半年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四
一、落实安全责任,认真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活动
年初,我局按成都市粮食局的要求,认真开展了“百日安全生产活动”,成立了以局长万朝银同志为组长,分管局长王涌俨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为成员的“百日安全生产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责任部门具体抓的工作责任。我局从今年元月份起,先后组织了各公司负责人召开的安全生产会议6次,专题进行安全事故预防《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条例》的宣传教育。各公司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并在各公司结合储粮安全开展了消防灭火知识、储粮安全知识。针对车辆增加的实际进行了道路安全法规的学习培训。并与各科室、驾驶员、精米厂、面条加工厂、装卸工等工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局安办根据富浩公司业务网点较多的特点,专门组织了安全生产宣传人员,深入到116个粮油“放心商店”发放安全知识宣传单,创办安全生产宣传栏等进行宣传。各公司做到了警钟长鸣,有力地推动了“百日安全生产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围绕抗震救灾,认真开展安全整治活动
因“5.12”地震,我局和各公司仓房、加工厂、围墙、办公楼等设施受到了很大的损坏,造成了100多处安全隐患。局领导对此情况非常重视,召开了紧急会议,布置了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安全生产,保证正常生产,保障救灾粮的供应。局安全生产办公室根据这个精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一岗双责”和法人代表负责制,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安全整治为主线,开展了安全检查和排危工作。具体做法是:
1、由局领导带队,对全系统的各公司地震受损情况摸底排查,并向指挥部报告情况;
2、由局安办负责对最危险的建筑和安全隐患配合有关部门及时排除。我局安全办公室根据本系统的情况,深入到受灾现场进行调查,采取了有效措施对各公司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初步的整治。第一,对最危险的怀远仓库水塔实施了爆破;对元通仓库一幢危房和房顶水塔实施了拆除;第二,对大西南面粉有限公司制粉车间采取了改建措施;第三,对3个大米、1个面条加工厂采取了加固措施,并及时地投入了生产,保障了救灾粮生产供应;第四,对各仓库受损先采取补瓦、补漏措施,待资金到位彻底整改;第五,对所有被鉴定为危房的,采取了人员疏散,拉上警戒线的措施。由于我局认真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半年以来及地震期间都没有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伤亡事故,得到了预期效果。
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半年过去了,我局各极领导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顺利的开展。年初,各单位就认真地制订2008年安全生产计划,完善了安全生产机构。根据实际建立了《安全生产工作预案》和《防汛工作预案》等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各单位临危不乱,按《预案》操作,有效地保护了国有资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粮食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五
结
半年来,**市粮食局在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依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省政府《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规定,紧紧围绕完善粮食执法体制,推进依法管粮的工作重点,加强粮食市场监督,落实产品质量监管,为我市粮食市场安全有序地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现将《2009依法行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 书》上半年运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对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1、强力推进法治、诚信、服务型
机关建设工作
(1)我局按照市法制办工作安排,于今年年初下发了《**市粮食局2009依法行政工作安排意见》,为我局2009年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2)在今年上半年粮食流通市场监管中,我局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履行《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在夏粮收购期间组织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粮食收购点进行了监督检查。
二、深入开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
1、严格按照《**市粮食局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则》和《**市粮食局罚款自由裁量阶次制度》的规定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2、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认真落实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做好证件年审工作,及时清理不合格行政执法
人员;加大对行政执法程序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规范行政许可和具体行政行为,努力推行文明、理性执法。
3、按照《**市粮食局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度》的分工,为各科室都制作了政务公开实施细则,并在醒目位置进行了悬挂公示。
三、认真履行行政复议机关职责,积极化解行政争议
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的依法管理,切实维护粮食经营者合法权益,**市粮食行政复议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有关规定,认真负责的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积极主动的化解行政争议,我局至今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案件。
四、落实《**市2009政府法制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市2009政府法制工作要点》精神,我局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市粮食局2009法制工作要点》,并下发局有关单位认真
执行。
五、积极做好依法行政宣传工作
6.粮食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六
清水县粮食局党支部
关于上报2012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的
报
告
县发展和改革局党委:
现将《清水县粮食局2012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随文上报,请审阅。
(代章)
二O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清水县粮食局
2012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
2012年,我局党的建设工作,在县发展和改革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经济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努力搞好党建基础工作,认真开展各项党建活动,做了一定的工作,现将我局2012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项制度,靠实工作责任 我局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部署全局各项工作时,将党建工作和政务工作紧密结合,一并安排。一是精心组织,具体部署,狠抓落实。今年,按照县委党建工作要点和县发展和改革局党委党建工作的要求,局党支部召开了支部委员会议,认真讨论了全局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计划,结合实际制订了全局党建工作安排意见,并对全年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支部各成员做到了分工具体,任务明确,团结协作,形成了党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为了使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局党支部根据人事变动情况,改选了党支部组成人员,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粮食局党员教育管理、廉洁自律、2
考评考核、发展党员、党支部委员职责、党费收缴管理等各项制度,布置了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党风廉政建设活动阵地,购置了党员教育学习资料,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和廉政文化室。使党的建设工作有组织领导、有办事机构、有活动阵地。二是严格执行党内制度,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遇有重大问题都要召开党支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增强党组织在决策上的政治导向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局党支部共召开支部会议6次;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会2次,组织生活会4次,群众评议会1次。专门组织党员学习了中央及省市县领导同志关于创先争优、基层建设年活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方面的一系列讲话、十七大修改后的新党章等内容。三是层层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并纳入目标管理。年初我局召开下属单位负责人会议,在签订经济工作责任书的同时,一并签订了党建等其它目标责任书。从而使我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以党员学习教育为基础,整改提高解决问题为目标,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今年结合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我们始终坚持每天早上学习一小时,主要学习活动规定篇目、时事政治、业务政策、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精神,学习中,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档案,并设立了学习园 3 地,据不完全统计,局机关集中学习60次,人均记学习笔记2万字以上,写心得体会5篇。
在抓好学习教育的同时,认真开展创先争优和机关效能作风整治活动,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议、交流谈心、践行承诺、先锋工程、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形式和载体,组织党员干部对照优秀党员“五好”标准,找差距、揭问题、提努力方向,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争当优秀党员,争创先进党组织。今年,对2名后进党员在领导点评中进行了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适当作了调整,取得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大力弘扬正气,砺炼党性党风,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联村联户村王河乡南湾村五次,每名党员为每户困难群众捐款200元,帮助该村制定了发展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认真落实党内各项制度,积极开展党内各项基础工作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局党支部组织党员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写心得体会,带头谈思想认识,在纪律作风整顿活动中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帮助困难群众、带头遵章守纪,始终表现出党员的优秀品质,较好的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内各项4
管理制度,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修订了有关制度,查漏补缺完善了相关资料,做到了“六有、四落实”。
3、认真搞好党费收缴工作。坚持每月按标准足额收缴党费,每半年上解一次,上半年党费已于6月18日上解至县发展和改革局党委,全部按标准规定缴纳,全局21名党员无任何拖欠。
4、认真填写党务工作各种报表,及时完成了创先争优活动月、季报表及联村联户行动调查的各种报表,做到上报及时,资料完整。
5、及时反映党建工作动态,按时报送了党建工作总结及有关信息,今年上半年共上报有关党建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方面的信息18条。
四、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局党支部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当作转变党风、密切党群关系、树立企业形象的主要措施,每年都要深入基层,结合业务工作查问题,堵漏洞。今年共组织检查一次,内部审计一次,纠正问题三个,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党风廉政建设上,我们坚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工作,结合粮食系统的实际,及时提出了《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安排意见》,并制定了《县粮食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 5 实施方案》、《县粮食局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范点及管理措施》、《县粮食局廉政风险防范流程图》,进一步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粮食系统全体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了“一月一规”廉政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了党纪法规知识理论测试。在平时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廉政建设,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勤政廉政,注意言行,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学习中加强和充实廉政建设方面的内容,注重从源头上筑牢防线,并经常开展专项治理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
五、重视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充分发挥工会“职工之家”的作用
局党支部非常重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作,近年来,主要抓了工、青、妇等组织建设及工会职工之家的硬件建设。年初根据粮食局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工会、共青团组织和妇委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人事变动情况调整了工会领导机构,及时收交和上解了工会经费,建立了特困职工档案。
六、组织党员,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扶贫济困活动。
局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响应“送温暖,献爱心”、扶贫济困活动,今年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中先锋工程“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给扶贫点所在的红堡镇古道、衡吴两村各捐赠面粉10袋、大米10袋,价值1760元。给“联村联户、为民富6
民”行动联系村王河乡南湾村16个联系户每户捐款200元,共3200元,并投资3万多元为该村小学修建了厕所及围墙。5月份给基层组织建设年村阵地建设贾川乡韩沟村捐款5万元,以上共计捐款8.5万元。同时帮助扶贫的两个村,建立了党员活动阵地,健全了党组织有关制度。充分体现了党组织的温暖和执政为民的形象。
七、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工作打算。
总结回顾半年来的党建工作,我局虽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及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党员学习不够深入,不够广泛,学习笔记字数少;二是个别党员宗旨意识还不强,观念不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够;三是党建信息交流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创先争优活动中公开承诺事项完成进度较慢、群众评议和领导点评工作开展不够。
下半年,局党支部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与教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按照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阶段安排,充分利用局党员活动阵地,对党员及业务骨干进行集中教育,把培训教育内容的重点放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七大精神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上,使全体党员在思想上、作风上、纪律上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树立党的光辉 7 形象。
2、加强督促检查,搞好协调指导。要在坚持“三会一课”、“党务公开”制度、做好党建基础工作的同时,深入基层企业,督促检查,指导党建工作,把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到实处。要进行严格的评分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议党员、职工奖励、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3、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后进党员及职工,积极开展谈心帮教活动。要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制约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力争使我局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努力搞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按照县上的要求,在办实事,解难题上想办法、添措施;在转变作风、真帮实扶上下功夫,较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主题词:党建工作
总结
报告
抄送:县委办,县创先争优办,县直机关工委。
7.粮食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七
一、关于粮食安全
甘肃历史上是一个缺粮省份, 粮食生产始终是关系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历届省委、省政府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 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努力,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长期困扰甘肃的粮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步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特别是2004年以来, 由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 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全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总产已连续9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 连续6年保持了持续稳定增产的良好态势。2012年, 全省粮食生产达到创纪录的1109.7万吨, 对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纵观甘肃粮食生产发展的轨迹, 我们不难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甘肃的粮食生产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从1983年, 全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大关, 到1998年第一次实现800万吨, 15年间我们跨越了600万吨、700万吨、800万吨3个台阶, 达到了产需基本平衡,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从1998年实现800万吨以后, 直到2003年的5年间, 甘肃的粮食生产一直在800万吨左右徘徊。从2004年开始, 甘肃的粮食生产迈上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总产又连续跨越了900万吨、1000万吨、1100万吨3个台阶, 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从2004年的806万吨, 到2012年的1110万吨, 甘肃仅用了8年的时间, 又实现了粮食生产由产销基本平衡到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转变。甘肃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50%的人均占有水资源, 生产了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94%的粮食, 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近年来甘肃的粮食生产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目前甘肃的粮食生产只是实现了低水平的自给, 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 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小麦、大米等口粮主食缺口量大。2012年, 全省粮食单产达到261千克, 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千克, 粮食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24千克。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短期内无法改变, 加之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 粮食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 供给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昔日作为全省商品粮基地的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粮食产能有所下降, 个别地区已由原来的主产区变为主销区, 目前只能保持好他们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藏粮于地。相反全省广大的旱作农业区, 由于耕地面积大, 在长期的结构调整中, 经过多年的实践选择, 种植粮食虽然经济效益比不上经济作物, 但相对比较稳定, 也比较保险。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后, 为旱作农业区找到了一条发展草食畜牧业和马铃薯精深加工等产业、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的新路子。种植高产粮食作物已成广大旱作农业区农民群众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行动。旱作农业区已成为甘肃粮食生产新的主产区和增长极, 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重任已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广大旱作农业区。保护和提高广大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对确保全省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 甘肃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相对较大, 在更高的起点上, 如何继续保持稳定增产, 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 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坚持成功做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不断探索粮食生产科学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是扩大面积已无潜力可挖。甘肃省粮食连续九年丰收, 播种面积增加了510万亩, 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30%, 粮食面积的潜力已挖掘得比较充分, 再要靠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 既不现实, 也不可能。必须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实现粮食和经济作物统筹协调发展,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二是结构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近年来, 甘肃省粮食生产连续快速增长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就是顺应天时、调整结构, 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 压夏扩秋, 压劣扩优, 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全省夏秋比例由2003年48∶52调整为2012年的34∶66;夏粮面积由2003年的1791万亩减少到2012年的1447.95万亩, 减少了343.05万亩;秋粮面积由1957.95万亩增加到2811万亩, 增加853.05万亩, 其中玉米面积达到1293万亩, 扩大了651万亩, 马铃薯面积达到1045.05万亩, 扩大300万亩。秋粮总产量达到786万吨, 比2003年增加385万吨, 占全省粮食总产的70.8%, 比2003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由于夏粮面积调减幅度大, 作为主要口粮的小麦目前缺口已达200万吨以上。继续大幅压减夏粮、扩大秋粮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必须依靠科技, 在保持夏粮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努力提升生产水平。
三是技术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生产要上大的台阶, 必要有突破性的技术或品种做支撑。近年来由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使甘肃玉米、马铃薯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目前全省的情况看, 短期内有突破性、带动性、全局性的新品种、新技术储备明显不足, 依靠像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样的单项技术突破大幅提高粮食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只能走不断完善已有技术, 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集成推广成熟技术的路子。
四是资源的约束日益趋紧。目前甘肃省化肥、农药、灌溉水等资源要素的投入效率低下, 利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城镇化加快、耕地减少, 劳动力素质下降、数量减少,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粮食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 要确保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依靠大水大肥猛药的增产方式, 必须改变过去重用地轻养地、重投入轻效率、重覆膜轻回收的增产方式, 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五是灾害频发重发的态势难以避免。甘肃省十年九旱, 旱灾、冻害、雹洪、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有、月月有。加之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 各种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加, 突发性、爆发性、危害性显著增强, 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多年来防灾抗灾的成功经验, 建立起一套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科学抗灾减灾新机制, 努力把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今后,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手抓的思想不动摇, 进一步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集成技术、强化措施, 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要稳定面积产量。要坚持立足省内粮食自给的基本方针, 按照“稳定面积, 优化结构, 依靠科技, 提高单产, 确保产能”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 突出旱作农业区, 突出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 稳定小麦生产;突出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突出防灾减灾, 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今后五年,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必须稳定在4200万亩以上, 总产必须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力争达到1200万吨,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农民增收腾出更大空间、拓宽更多渠道。
二要扶持生产大县大户。目前甘肃省粮食的主产区和生产大县已主要集中在旱作农业区。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在1.5亿千克以上的32个生产大县中有24个在旱作农业区, 占到75%。这些县区耕地和粮播面积普遍较大, 由于地方财政拮据, 投入跟不上, 基础条件较差, 中低产田面积大, 单产水平低, 但增产潜力巨大。另据省农牧厅调查, 2012年全省有种植规模50.1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05万户, 年粮食种植面积271.05万亩, 占全省的6.4%;年粮食产量136万吨, 占全省的12.3%。这些大户为全省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和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 将项目、资金、科技等要素向粮食生产大县、大户倾斜, 提高大县和大户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窘态。农业“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资金新增部分要重点向粮食生产大县和大户倾斜。集中力量经过5年的努力, 把目前产量在2.5亿千克以上的凉州、甘州、环县、通渭、安定、会宁、镇原、永昌、民乐、宁县等10个县 (区) 打造成年粮食生产能力5亿千克左右的粮食生产大县, 把目前产量在1.5亿~2亿千克的崆峒、临洮、秦安、秦州、永登、靖远、灵台、古浪、甘谷、静宁等10个县 (区) 打造成年粮食生产能力2.5亿千克以上的粮食生产大县。
三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力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在稳定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 着力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全膜黑膜马铃薯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 尽快形成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体, 以全膜黑膜马铃薯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为补充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其次要加大对粮食作物, 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优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尽快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作物新品种, 为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保障。再次要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 普及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和地膜回收利用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然后要积极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体系建设, 提升应急防控能力。最后要坚持农机、农艺与农业信息的深度融合, 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 用信息化武装现代农机, 推动农机智能化、农艺精准化, 努力提升粮食生产, 特别是玉米、马铃薯的机械化水平。
四要积极推进大面积高产创建。以小麦、玉米、马铃薯3大作物为重点, 通过整合农业生产资源、集成各种生产要素、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使高产创建与科研单位、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相结合, 深入推进高产创建, 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认真总结各地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创造的成功经验, 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 组装配套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在面上推广。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整乡、整县整建制大规模推广应用, 形成一批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区域, 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增产。
五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 重点做好干旱、低温冻害、雹洪、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防范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 提高防灾减灾的主动性和科学性。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制度, 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抗御灾害风险的能力。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 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同时, 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和现代装备建设, 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使粮食生产建立在一定程度可控的水平上。
二、关于旱作农业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 年均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 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 70%的降水集中在第三季度。全省5200万亩耕地中, 旱地占到70%, 是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过去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严重影响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干旱多灾, 全省粮食生产长期低而不稳, 单产水平低, 人均占有粮少, 年际间波动大。因此, 解决干旱问题, 发展旱作农业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 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旱作农业,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总结探索形成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兴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旱作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甘肃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在不断完善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反复试验研究, 终于在2003年研究探索出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等技术为一体, 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该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蓄了土壤水分, 从根本上解决了旱地土壤水分蒸发的问题, 大幅度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变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 实现了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 有效解决了旱作农业受制于水的难题, 成为目前甘肃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全地面覆盖后, 强化了地膜的增温增光效能, 增加了有效积温, 使原来不能种植玉米的区域可以种植玉米, 使原来玉米种植的早熟区变为中熟区、中熟区变为晚熟区, 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在正常年景下, 玉米平均增产30%以上, 马铃薯平均增产25%以上, 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可控能力和稳定性, 开辟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这一技术一经问世就以强大的抗旱增产效果, 得到了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就一项技术而言, 推广速度之快、面积之大、增产效果之好、重视程度之高、扶持力度之大、群众接受程度之快, 都是前所未有的。从2007年省委、政府组织大面积推广开始, 到2012年, 中央和省级财政6年累计投入资金9亿元, 市州和县区配套近12亿元, 极大地支持了推广工作, 调动了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快速推广。推广面积由2006年的12万亩达到2012年的1258.05万亩, 6年累计推广4400.1万亩, 累计增产粮食超过400万吨, 为全省粮食生产“九连丰”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全省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 受益农户占到全省总农户的31%, 示范带动和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旱作农业区过去粮食生产长期不能自给的严重干旱县区, 如今已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粮食生产的大县和先进县, 成为甘肃省粮食的主产区和新的商品粮基地。2012年, 全省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达到860.4万吨, 比2006年增加了292.5万吨;占到全省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7.5%, 比2006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
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使甘肃省的旱作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全省粮食生产初步摆脱了被动抗旱的局面, 实现了大旱不减产、小旱大丰收的目标, 但目前也存在许多不然忽视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由于多年大面积推广中实行县区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三不变”原则, 确保了推广工作的落实到位, 但同时大面积推广所需的配套资金也给市县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近两年来许多地方领导出现了松懈情绪, 除推广面积大的少数县区外, 绝大多数县区领导重视程度大不如前, 支持的力度和行政推动的力度都明显减弱。加之近两年来省上取消了由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队组织人员互相抽查验收的做法, 导致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或大幅减少, 农民种植成本加大, 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推广面积缩水较多, 虚报现象严重。个别地方甚至只用省上补助的部分地膜去落实全部的推广面积, 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劳动力短缺, 机械化程度低。由于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打工, 从事覆膜作业的劳力大多为老人、妇女。特别是保墒效果好的秋覆膜时间, 又正值农民收获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和种植冬小麦的大忙季节, 劳动力和农家肥都十分紧张, 覆膜进度迟缓。虽然近年来农机部门研发生产和采购了一批覆膜机具, 提高了覆膜的效率, 使全省机械覆膜面积达到50%以上。但由于覆膜面积大、时间紧, 加之一些覆膜机械适应性较差, 覆膜作业的效果大打折扣。旱作农业区大面积的山旱地由于道路等基础条件限制, 也无法开展机械作业, 影响了覆膜的速度和质量。
三是技术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 加之技术培训指导存在死角和盲区, 导致技术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在起垄覆膜方面:普遍存在大小垄不分、垄高不合规范, 膜间压接不实或掺接过多、膜上覆土过多或太少, 打渗水孔不及时、影响集雨保墒效果, 新修梯田覆膜不喷除草剂或不施农肥、草害严重或底肥明显不足。在种植方面:普遍存在良法与良种不完全配套, 种植密度不够或播种质量不高、出苗不全、缺苗断垄现象严重, 品种选择不对路、一味追求晚熟高产品种, 造成成熟度较差。在田间管理方面:主要是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追肥不及时或不追肥、生长后期脱肥严重, 病虫害防控不及时、不到位、收获普遍偏早、机械化程度低、造成产量损失。
四是残膜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尽管甘肃省从大面积推广开始就高度重视残膜回的收利用, 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从统计数字看, 2012年全省共回收废旧农膜8万多吨, 回收利用率达到了66%。但许多地方, 特别是一膜两年用的农田废旧农膜残留仍相当严重, 随处可见。据调查了解, 目前废旧农膜回收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 部分地方的农民仍大量使用价格较低、厚度为0.005毫米的超薄膜, 这些地膜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日照、风蚀和人力、机械的踩踏碾压, 待到作物收获后已大部分成碎片, 捡拾比较困难;其二, 残膜捡拾的成本较高, 目前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 用工价格普遍上涨, 农户都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捡拾废旧残膜, 导致残膜随处丢弃, 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五是秸秆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饲料和秸秆。据测算, 甘肃省每年推广的1000万亩全膜玉米和300万亩半膜玉米, 可生产干秸秆约2100万吨, 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质饲草。尽管近年来甘肃省加大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力度, 使玉米的秸秆利用率由过去的35%左右提高到目前的54%, 但仍有一半左右的秸秆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个别地方随意焚烧, 既浪费资源, 也影响环境。
下一步, 我们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的机遇, 正视问题,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坚持扩面提质增效,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努力把甘肃旱作农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要改善基础条件。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 加快建设田林路渠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实施好10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 在已有3200多万亩梯田的基础上, 力争用3到5年时间, 使全省适宜兴修梯田的坡耕地全部实现梯田化, 为旱作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创造条件, 打牢基础。
二要扩大推广面积。目前全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已超过1500万亩, 力争到2016年, 推广面积达到2000.1万亩左右, 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 全膜黑膜马铃薯面积由现在的260.1万亩扩大到500.1万亩, 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面积由现在的10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确保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力争达到1200万吨, 把旱作区真正打造成甘肃新的粮食生产基地。
三要提升技术水平。切实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和示范区建设等途径, 突出解决目前在覆膜、种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做到良法良种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努力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四要提高机械化程度。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短缺的实际, 借助国家加大农具购置补贴投入力度的机会, 加大对旱作农业覆膜机具的投入力度。在加快研发新的覆膜机具及残膜捡拾机具的同时, 改进已有的覆膜机具, 提高适应性及作用效果。鼓励引导种植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机具, 成立覆膜专业队, 开展专业化有偿服务, 提高覆膜的质量和效率。
五要延长产业链条。把发展旱作农业与后续产业培育相结合, 充分利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面积推广增加的大量玉米秸秆和优质饲料,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加大转化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构建种植全膜玉米、实施秸秆养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耕地质量的良性循环模式。力争玉米秸秆利用率由目前的54%提高到2016年的65%以上。进一步加大残膜回收力度, 增加残膜回收利用的补贴资金, 出台相关法律规定, 杜绝0.005毫米厚的超薄膜在甘肃省的使用, 尽快解决农膜残留的问题, 使残膜回收率由现在66%提高到80%以上。
8.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河南省工作调查 篇八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制定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的是要通过优质粮食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突出改善基础条件、加快科技进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粮食加工转化水平、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至今为止,《规划》已经实施了6个年头,在即将完成《规划》工作的前一年,“总结”显得更为有意义。既可以看到《规划》所带来的成效,鉴证《规划》的制定初衷,也可以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后续工作的部署,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而最有价值的资料,是来自于实施者本身。作为全国实施《规划》的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河南省有70个县和1个农场被纳入国家优粮工程项目县(场),实施《规划》以来,真正实现了粮食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相互促进。以河南作为调查对象,不乏代表性。
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部署,实施范围包括13个粮食生产省的441个产量大县和43个农场。其中,河南省有70个县和1个农场被纳入国家优粮工程项目县(场)。
自实施《规划》以来,河南各地农业等相关部门狠抓项目管理,利用务实的举措、扎实的工作部署,使得河南省优粮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并且取得明显成效。
五举措促《规划》有效实施
确保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农业厅得知有70个县和1个农场被纳入国家优良工程项目县(场)后,便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厅长挂帅,相关业务处与工作站负责人、专家等共同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组。该领导班子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督促检查和技术咨询等工作。河南省农业厅还会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和财务人员到项目建设地点检查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各项目所在地还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领导或农业局长为主导的相应机构,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由于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施中的资金支持主要由国家发行国债、地方财政适当配套作为来源,所以,项目实施方必须严格规范财务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河南省农业厅在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建立了健全的财务制度。例如,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实行专账管理的模式;在资金使用方面,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按照项目资金使用范围,所有项目资金支出实行法人“一支笔”的签字制度。严格控制现金支出,力求做到专款专用,避免项目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的发生。
为使项目的实施更加规范化,河南省农业厅严格实行“四制”方针。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各项目承担单位均以单位一把手作为项目建设总负责人,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实行分工合作。二是实行招投标制,为了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各地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参照国家工程建设有关规定,对土建工程和重要仪器设备采购进行招(投)标。三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四是执行项目合同制,在项目开工前,承担单位均分别与施工、监理等单位签定相应合同。这样,对甲方乙方便进行了有效制约,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在保证项目建设资料的完整和规范方面,项目承担单位均制定专人专柜文件资料管理制度,安排一名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的同志对所有文件资料实行专柜管理。为方便文件资料的查找调阅,对项目资料进行分类立卷管理。所有文件资料传阅后及时归档,项目完成后封存保管。
國家优粮工程项目的启动是为了使其发挥长期效益,起到更广阔的作用。在河南,项目建成后,单位都建立了项目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制度等,加强了项目建成资产的后续管护力度,有利于促进项目发挥长期效益,以便充分利用项目形成的资产,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
八方面显现《规划》成效
政府的良好举措,可以有效地服务于《规划》实施。有数据显示,河南实施《规划》至今,项目建设成效逐步显现,良种育繁项目41个、病虫害防控项目34个、标准粮田项目13个、农机装备推进项目71个。项目累计计划总投资21.0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48亿元,地方配套2.56亿元、农民自筹12.98亿元。以上仅仅是从数字方面表明了成就,更为具体的改善与提高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项目建设的56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和52万亩标准粮田,通过修建机井、田间道路、桥涵、配置灌溉设备、排水沟渠等农田工程措施,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在干旱情况下,项目区耕地普浇一遍,比项目实施前缩短了2-4天,基本上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如滑县标准粮田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新景象,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建成的4万亩标准粮田6天就可以浇一遍水,比过去节省2天时间,新增灌溉面积2500亩。铺设的地埋灌溉管道节水节时省地,改变了过去用垄沟浇地费地、费水又影响耕作的落后面貌,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效果明显。河南农大承担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项目,重点开展玉米优质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与示范,促进良种与良法的有机结合。项目的建设,使河南省玉米技术创新有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玉米试验研究基地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配套,提高了创新中心科研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及范围,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研发示范效果显著。该中心建立的15亩玉米超高产攻关田亩产由原来的771.9千克增加到842.4千克,1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41.6千克,产量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大面积提高产量探索出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栽培模式。
良种繁育和加工能力不断增强。26个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共建成良种繁育田56万亩,良种繁育能力达20380万千克,比建设前有很大提高。武陟县2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质小麦良种800万千克,可推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80万亩,日精选加工种子量由原来的4.8万千克增加到12.8万千克,年检测小麦种子能力增加一倍,年种子销售量提高60%以上。
种子检测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8个种子质量检测监督检验分中心,使检测品种数量增多,检测样品能力增强,对净化种子市场、杜绝和打击假冒伪劣种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信阳市种子质检分中心项目运行后,检测涉及品种由过去的五大类农作物品种上升到现在的七大类,检测项目由过去的四项指标增加到现在的纯度、净度、生活力等九项指标,检测样品能力由过去的300份/年增加到现在的2500份/年,为河南省小麦良种补贴的种子质量检验和信阳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应急防控能力增强。通过34个病虫害防控项目建设,加强了粮食主要病虫害测报和应急防治工作,实现了病虫害基本不成灾、不扩散的目标要求。2008年全年全省防治各种病虫害5.6亿亩次,仅此一项就挽回粮食生产损失近100亿斤。郾城区区域站项目的建成使用,使测报准确率提高12%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降低了30%以上。郾城区从事病虫测报工作40多年的王仁清同志说:我们彻底改变了过去“测报人员骑车转,步行调查受局限,偏远乡村很少看,发生情况来估算”的落后状况。
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经过项目实施,项目区补助新增各类农机具3052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028台,旋耕机5275台,犁和深松设备1467台,播种机和插秧机3110台,秸秆还田机4233台,收获机械5561台,植保机械423台。项目区综合机械化水平由46.5%提高到89.8%,耕、种、收以及植保等粮食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同时通过推广应用先进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种、免耕播种、玉米(水稻)机收等技术,增强了粮食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
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优粮工程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有效提高了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粮食单产、总产比项目实施前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据统计,70个优粮工程县2008年粮食总产量为439.3亿千克,比2004年增加91.94亿千克;亩产由原来的539千克增加到618千克。濮阳县4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0万千克,亩生产能力达到了吨粮田,粮食生产能力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十个百分点,农民年增收1000多万元。
【粮食局上半年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2024年上半年粮食购销调控科工作总结06-23
粮食系统党总支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06-26
区粮食局工作总结09-11
粮食局党建工作总结08-25
商务与粮食局工作总结07-04
市粮食局年度工作总结10-10
2009年粮食局社会评价工作总结08-16
安国市粮食局总结和谋划06-20
粮食局2013年终总结2014年工作计划06-18
珲春市粮食局2010年双拥工作总结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