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

2024-09-08

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精选8篇)

1.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 篇一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无锡市荡口中学 钱敏伟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与规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来考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时间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学生获得的收益越大,教学效率也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有效教学更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无论是作为策略还是作为标准,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或者一套直接用以考核教师行为的指标。

有效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有效教学并非要求教师遵循一套死板的行为规则,而是要求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的理念,运用自己的专业 判断,在具体情境中做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 1.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意向。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的学习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如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内容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

(2)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有效的刺激,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比较是困难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在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可以做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种”,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的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

(3)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 界。

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讨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理性地分析三个历史人物不同抉择的原因,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得新的认识。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的方法有很多,因文章主题关系,这里不一一列举。

2.要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理念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把新颖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必将取得令人可喜的效果。在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可以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这样会污染环境。”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了,反正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通过这样的家学设计,教师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学生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优化,依靠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教学效益得以提高。

3.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那样的课堂会有什么效果。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时,可以这样设置讨论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发展?你能看出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走的正确的道路吧!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时,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鼓励性点评,让他们获得探讨的快乐。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过的正确道路。教师点拨: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容易知道是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正确的路。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互动学习使问题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解答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应尊重这些差异,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历史思想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教学中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使他们合作中相互帮助,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逐步形成合作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是一条重要途径。

(责编:吴建好)

2.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 篇二

高中语文分组策略教学的方法是中国时代教育教学体制不断变革的优秀产物。首先,分组策略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在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在高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的风险和难度就会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不论是在社会中的哪个层面,团队协作方式都已经成了新式的成熟的发展方式,并且团队协作长期占据了发展方式的主动。

团队协作的方式被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但是团队协作的策略毕竟不是首产于高中教学之中的,所以在将团队协作和分组策略引用到高中教学的同时,也会出现不少问题。这些教学问题直接影响分组策略的运用和发展,对高中语文课堂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首先,一般情况下班级容量比较大,学生的特性非常复杂。由于长期受到高中语文课堂固化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所有课堂内容都使用一个方式学习,教师没有尝试过分组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功效,而且对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分组策略没有任何经验。再加上绝大部分较适合学生,对于分组教学策略的产生和构成并不了解,他们在理解分组教学策略上可能会陷入一定的误区,导致分组式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阻滞。

其次,教师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运用环节,无论分组式教学策略有多么先进或者多么有系统性,如果教师不能对其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功效就不能发挥出来。教师对分组教学策略的运用,由于缺乏经验,会遇到各种问题,致使教师对分组式教学策略运用不善,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功效,有的时候还会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负面效应,给整个高中语文课堂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要点掌握和科学运用

由于分组式教学策略的特殊性,导致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更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大部分教师对此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在准备施行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前提下,只有正确掌握了高中语文课堂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要点,深刻了解了分组式教学策略要点的具体内容,掌握了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发展规律,并且依据实际掌握的规律和学生实际学习的状况,对其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才能真正使分组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中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才能更高效地运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分组式教学策略。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注意很多运用上的细节处理。

1.教师要想运用分组式策略,首先就必须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内涵有正确的深层的认知。教师要体会到分组式教学策略的真正魅力,而不是仅仅把它看成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感受到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强大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体会到分组式教学策略的真正意义是在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后,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负责收集课文资料、负责记录小组意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就必须全身心投入,以此保证每一个学生的高度参与度。在这种学生都有相关工作分配的前提下,每一个小组的分配都会达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不会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的分配和分工发生冲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分组式教学策略不是教学的捷径,而是教师必须深度掌握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学生要增强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认知,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依赖感,并且认识到分组式教学策略对自身学习的有利性。

2.教师要合理分配学生小组,既然是分组式教学策略,就肯定会涉及分组的方式、该怎么分、同学之间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同就代表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思考方式不同,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最大限度地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思考和谐,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意见不会彼此冲突,而是互相补充。这样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才会更清晰更有效率,课堂的进行才能更加顺畅。

3.教师要在分组教学的实践后,进行总结和观察,并且及时发现分组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将每一个小组的学习规律和大体的思考习惯进行总结,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加以运用,让分组式教学策略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得力助手。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分组式教学策略是一个长远而且难度较高的任务,这就要求师生联合起来攻克难题,一起推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香菊.语文合作学习的三种方式[J].考试周刊,2007(11).

3.谈历史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分组策略;方法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88-01

教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经常把分组讨论的方式加入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不少的分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分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应该起到的作用——使以往教学中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变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全面的心理活动;使以往教师教,学生听变为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认真交换看法,及时沟通,这样就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合,不易接触的情感阻隔,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一、要抓好讨论的时机

1、在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时进行讨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教师如果把结论首先告诉学生,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不要急于定论,而是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人物的事迹为依据,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淡化书本的定论,允许得出与课本不同的结论,只要是以事实为依据,讲的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允许多元思维并存,这无疑有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2、在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时进行讨论。学习历史,不能只在故纸堆中打转转,了解昨天是为了今天和明天,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起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辨别和认识是非的能力,真理来自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因此,必须教育学生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例如,文革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你从二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中得出什么样的启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一样,同学们各自说看法,可以互相补充,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3、在揭示规律时进行讨论。创新教育提倡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所掌握的一些史实,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转变过程,因而要发挥“集体”的功能,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中国古代史中讲到,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暴政,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经济得到发展。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的暴政,唐朝建立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让学生讨论分析,从这些史实中,你得到怎样的规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二、确定好讨论的步骤。

充分,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课前准备笔者认为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补充资料。补充的资料应该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关的史学著作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及主要相关论文目录,论文摘抄)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但主要是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补充的资料要有客观性,可信度;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资料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

其次:辅导。对学生怎么准备讨论,怎样进行讨论在方法上给与辅导,包括如何拟定讨论提纲,如何做到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丛史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等。

第三:拟写提纲。学生搜集总材料后拟定发言提纲。

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可以围绕拿破仑上台的偶然性,必然性,拿破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拿破仑的个人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基础上,研读历史材料,图片,观看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提供的活动地图,形成对法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对拿破仑的个人整体印象,继而进行讨论。

三、科学分组是关键

4.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 篇四

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骆志煌

laoluo@fzbz.com.cn

内容简介:以新颁高中课程计划为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为方法,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以及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网络环境

2001年,在全国各地的校园网建设热潮中,教育部下达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为此,在校园网建成之后,推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成为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热点。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笔者在主持我校作为全国教育技术“十五”课题的《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参与福建省《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实践中,根据我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法为手段,将基于网

图1 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探究,与所从事的高中历史选修和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相结合,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究,得到有关专家和同行的关注,现诉诸拙笔,以供指正。

一、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①。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可以理解为:历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协作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的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笔者在所开设的高中《中国文化史》选修课中,利用我校的校园网络设施,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尝试以局域网为载体、广域网为资源,以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的教学策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文化史》选修课程立足人教社选修教材,在课程计划不偏离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力图在学习方式和知识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首先,在学习环境上,当学习的环境完成了从传统的教室转到网络教室、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到除教材外还有人手一台宽带上网的电脑的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观念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其次,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每堂课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中国古代医学”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本章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然后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即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条件,在知识海洋中收集相关信息,并就其中的某个方面组织材料,提交一份学习纪要。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图2 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诸如“中医”、“针灸”、“中药”、“古代,医书”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E-mail发送到老师的信箱,课后再通过mail查阅老师的回复。

传播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必须重视信息接受者的主动性,并及时反馈信息以便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所以教师的及时评价反馈也是本策略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接受老师的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提高了信息素养。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们创建了良好且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的学习环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组)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②,以历史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以问题驱动为中心,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与选修课不同的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内容要点更具体、任务更明确的特点,而且不可回避的是知识量的掌握和巩固率与升学考试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策略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其课程特点。由于新课程计划将含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所以本目所指的必修课特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在下目另有阐述。我们在策略的构思中仍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历史基础知识为内容,以基于局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以下以笔者在高二年段上的《近代前期文化--西学东渐》一课为例,阐析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必修课 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过程。

首先是网络课件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以便利于学生围绕索要解决的问题为基点,制作基于INTERNET浏览器为载体的htm格式的辅教课件,以便运用局域网或网络教室,以基于教师机(或服务器)和学生机的交互功能进行学科教学。本课件耕具学习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结构上包含有学生界面、阅读课文(电子文档,关键词加下划线以提示)、相关资料阅读、学习指导、课堂练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几个模块(图3)。其次,在进行全课三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的问题,投影到教室前端的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操作学生机进入课件的学生界面(图4),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和课件中所提供的相关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等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引发思维定向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件作为历史教学辅助手段的可用性。网络课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界面友好,交互便利且便于操作;材料丰富充实且充分兼容,便于学生的多向思维;结构完整且每个模块指向明确等。其次在所提供的课堂阅读材料的选材和组织上亦煞费苦心,笔者在浩瀚如海的史料中,按本课学习的“‘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变革”三个部分

图3

图4 制作了50条相关资料,在资料中既有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的如“蔡元培的‘五育’思想”、“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人字型铁路”等资料,也有与单纯的应试关联不大但又十分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诸如“李善兰‘创译’数学符号”、“严复吸食鸦片的痛悔与忠告”、“北京大学百年校史—京师大学堂时期”等材料。由于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且任务(问题)的设置指向直接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以本课件将材料分为“课内阅读资料”和“相关资源链接”两个部分,“课内阅读资料”部分材料10条,主要是与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有直接联系的材料;“相关资源链接”则提供了50条相关资料,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进行浏览,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校园网内部IP或在家里访问笔者的历史教育个人网站《史海泛舟》(http://ets.db66.com)等。

二是基于WebQuest的研究性学习。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目前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但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上,笔者赞同把它理解为“网络专题调查”,因为在这类活动中,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从定义上看,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其中的资源模块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将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其中大部分资源是指导者事先已查找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材料,包括在 WebQuest文件中作为超链接直接指向Internet上的信息,也可以包括非网上的资源。

以课题驱动为核心的历史学课研究性学习采取这一方式似乎特别适合的,笔者上述的《近代前期文化—西学东渐》中提供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资源模块即属此范畴。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它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笔者通过学习和探索,已初步形成适应我校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WebQuest的构思,在基本完成了繁重且耗时的筛选、鉴定主题和收集、重组资料(含网络资料链接)环节之后,已着手与同事和学生共同制作了诸如“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探讨”(图6)、“福州地方文化—三坊七巷”和“福建的茶文化”等,目前初步构想是先形成学科内的短期单元,进而逐渐上升到长周期的跨学科活动。

三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2001年暑假,全国各地教师组成的网络教师联盟发起并开展了“暑期研究性学习虚拟夏令营”的活动,这场活动是由活跃在网络中教师群体自发组织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活动,是大陆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尝试。组织者在活动方案中“建议各地区相关课题共享各地数据,最后让参加活动的全体同学将各自的研究汇总成一个总课题,推举产生总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总报告,反馈给有关部门,同时向社会发布。” 在实践过程中同样是以课题为协作学习的组织依据和任务驱动的。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并作为“APEC会议的召开与XXX地区社会、经济的意义”课题的网络远程导师,参加和指导了来自上海和云南曲靖的中学生开展的关于APEC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活动,在同一个课题的驱动下,充分运用了虚拟网络社会的功能,使天南地北的学习者和指导老师得以及时交流和共享资源。这次活动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认同和支持,2001年11月“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

图6 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 在天津召开。这是全国范围内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领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活动,笔者在会上得以与来自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学应用探索最前沿的教师们交流了各自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受益匪浅。

四、在教学策略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现阶段开展的各项教改的共同任务,也是本文所阐述的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事物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③在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实践中,笔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从网络课件的制作、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引导、WebQuest主体和任务的安排,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协作程度和思维走向的引导等方面,均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置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高度来考虑。

同时,在上述的教学实践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④笔者在上述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正是遵循着这三条原则指导教学设计的。

我们不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完全摆脱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海量信息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将会是漫无目的且不着边际的低效劳动。笔者从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制定目标、建构策略、引导过 程、答疑解惑等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学大纲中的有关精神和目标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2、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生和教师中的普及,技术层面的问题已基本不再作为整合的障碍之后,整合的理念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就成为课题研究能否深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从简单的电教观到工具观,直到近来有学者提出的学习环境生态观的不断发展,正体现了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在观念的障碍扫清之后,对于网络与教学的结合方式上存在的“简单的相加”或“完全的替代”等认识均是十分不利的。在提高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为就历史学科的教与学而言,整合表现为以师生的基本技能和网络环境为前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高中历史课程计划为依据,将与历史相关的信息资源(包括广域和局域环境下现成的和教师自制的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新型学习方式。

3、正确理解和运用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问题,其研究人员是学校的教职员,其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各种措施,其重要性在于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柏莱克威尔S.Blackwell)。”在充分考虑了本策略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特

图7 点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了行动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者(教师)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作为研究手段,拙以为在探究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把“行动”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运用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各种手段,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这是研究活动的共性,旨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形成一个个循环,不断往复,以期达到探究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中新课程计划,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思考,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探究出有益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未完善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①②③、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5.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 篇五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应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本文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能力培养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操作性的策略,对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如下:

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来获得;同时,还应当使学生在这种参与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而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应当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很好。

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H)时,有位历史教师对所学的内容经过认真分析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先尝试着讲解其中的某些章节的知识(如《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等)。教师把这些内容的课文分成几部分,让每个学习小组自行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研讨,然后请一位同学做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这样进行,既有参与又有合作,结果同学们讲得都很认真。在讲到关于陶瓷的发展历史时,有的同学还拿来了实物,并讲授自己在陶吧制作陶瓷制品的亲身经历;在讲到邮政时,同学们虽不能带来真正的“大清龙票”,却带来了纪念“龙票”发行100周年的新的特种邮票……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详细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内容,但最起码对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初步体会和掌握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和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以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试想,如果没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就很难会有古希腊文化的灿烂辉煌;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前提也大致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尽力避免“专制”和“垄断”行为的出现,应注意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交流互动的民主方式,来妥善解决课堂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等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历史必修(1)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两个单元后,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探讨:中国古代的集权制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你更认可哪一种?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更好;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中国的集权制度亦有可取之处,并从其发生的根源、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阐释了其理由。这种观点是否合适姑且不论,难能可贵的是,这本身就应当看做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而这种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观点之所以能够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就是得益于师生之间的这种共同学习、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加强学生德育素养和人文情感的培养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设计历史教学过程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和引导。

例如,有位历史教师在教学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时,发现学生们对殖民者的暴行竟然无动于衷,而对他们通过“三角航程”所攫取的利润却大为惊叹,面露羡慕之色。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中涉及资本主义列强的罪恶侵华行径时,他便特意提醒学生回顾“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这节课的内容,通过这一联想和对比,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殖民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同时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反抗外来殖民侵略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仅如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这位教师又一次提到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这节课的内容,并就此让学生思考革命导师将什么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在学习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他也提到了这节课,引导同学们认识:只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才是走向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当这个模块的学习即将结束时,这位教师再次提起这节课,同学们立刻都给出了这样明确的回答:“金钱和利润仍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懂得了有比金钱、利润更可贵的东西。”

6.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 篇六

课题阶段性总结

张帆梁拥军

转眼之间,我们申报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从开展到实施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课题从申报、立项以来,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大力帮助,得到了课题组全体教师的支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学习理论,通过一些专业书籍对本课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并通过对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了一些参考和反思,另一方面结合我们组有特点的课例,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研究方案,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尝试了一些做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上阶段的工作进行汇报,以求共同探讨,完善和提高。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组成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加强了理论学习,确立了新课程理念;通过集体备课,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合作交流,提高了业务素质;立足课堂,深入研讨,寻求有效教学策略并实践于课堂。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和申报立项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

第一,课题论证及前期准备工作。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本课题进行全面论证,分析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完成了课题申报表及课题开题报申报的前提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备课组调查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情况统计;利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或开题报告。

第一、根据相关精神和理念,结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确定研究课题,调查分析,掌握研究前的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收集、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与经验;撰写实验方案,填写申报书,申请立项;完成课题研究方案或开题报告。

第二、针对课题进行组内讨论与分工,进一步明确任务与职责。

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课题负责人:张帆

张帆历史教研组长课题主持人 主要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探索提高高中历史

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梁拥军高中历史教师课题成员主要探索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对撰写的论文和教学设计以及报告进行文字加工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第一、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和研究课题的活动。

1、2011年8月21日、2012年7月22日,先后两次选派课题组成员梁拥军赴天水参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历史教学新模式》专题培训会,专家对教学策略研究从理论到实际进行的详实的讲解和说明。

2、2011年 10月21日,在教研活动会上,组织本组教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10月18日小崔说事栏目中播出的《老师,听我讲》。本节目专门介绍了来自山东杜朗口中学和石家庄市的鹿泉中学的课堂教学,通过观看让本课题组教师进一步对我们所开展的课题充满信心。

第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师生理念与角色,开展课题实验。

以2011——2012高一年级所有班级和本学期以张帆老师的高三(7、8)和梁拥军老师的高三(9、10)文科班为实验班,我们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班级中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学进行分组教学,建立学习工与合作。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自测自查”的课堂教学程序。长期坚持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和申报立项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

1、完成课题申报表、课题开题报告。

2、教研论文:

梁拥军撰写的《对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于2012今年发表在《新课程改革论坛》杂志第二期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1、有效课堂教学调查:

梁拥军老师设计的《有效课堂教学调查统计表》在本校内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三个级部各100份,高一共回收95份,有效卷90份;高二共回收98份,有效卷97份;高三共回收100份,有效卷97份。

调查问卷共24小题,均为单选题。每题共四个选项,分别是:A、总是100%; B、大多时候75%C、偶尔25%D、从不0%

调查问卷主要从明了课堂目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追求自己的兴趣、体验成功、收到迅速,真实的反馈、受到合理的约束、整合学习的时间、与同学积极交往、得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共10项问题进行调查。

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历史课课堂教学在不断优化,取得很多成就。金无足赤。当前普通高中历史课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问卷的第1、3、4、5、6、8、10题依次反映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层面的具体问题);二是教学交往方面的问题(问卷的第2、9题所反映的);三是教学纪律管理方面的问题(问卷的第7题所反映的)。

2、教研论文:

张帆老师和梁拥军老师合作撰写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常态课无效教学之剖析》在《中国教师与教学》杂志上发表。

三、课题研究的收获与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我校政治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实践中寻求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

通过课题研究与讨论、实践与反思,使课题组全体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开拓了教学思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注意积累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探索变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在教学中,深入贯彻“以生为本,还学于生”的核心理念,明确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核心价值,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有效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通过鲜活的宣传教育策略,使学生认识到课堂上自己不是听众和观众,而是课堂的主角。通过“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合作学习”策略,使师生成为学习习近平等的参与者、共享者;通过“问题教学”策略,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旦学生转变了学习理念,学习就不在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幸福,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许多问题:

1、个别课题组成员不能彻底转变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得不到贯彻实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本课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年青老师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够,因此驾驭这种形式的课堂能力还有待提高。

3、是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长期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多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缺乏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参与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是学生功课压力大,时间紧,在自主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不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上还要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阶段研究打算

1、加强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讨,收集教学课例,对如何提高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进行研究。

2、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愉快的进行政治课堂学习。针对一个班级学生的层次差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对已有材料进行归类总结,对已有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与教研论文。

7.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七

一、要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 必须要做好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相当于设计教学提纲。教学提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最重要的基础保障。

(1) 知识导入。

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 检查对以往知识掌握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入新的知识, 就要突出重点, 用简单、新颖、通俗化的方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纲挈领引出重点难点。

(2) 自学阶段。

教师在解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 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 明确自学目标, 布置自学任务 (可以是向学生提出几个基础性的问题作为自学任务, 如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 , 指导学生自学方法 (如结合图示、史料以及老师布置的任务认真阅读教科书, 提炼重点) 。

(3) 教师引导课堂。

通过检查学生对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也就是对问题的回答情况, 检查自学效果。然后, 教师带领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本节课知识, 把内容进行归纳、补充、进一步深化和条理化, 构建起知识框架。

(4) 课堂合作。

在教师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 把知识点逐一进行细致讲解、归纳后, 教师可以根据重点难点提出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中,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探求中。

(5) 课堂反馈。

课堂快要结束时, 要及时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行课堂小结。教师要求学生当堂练习,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在教学关键位置

高中教学新课改下, 已经明确地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那么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就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这是因为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很多方法可循。首先, 在课前知识导入中, 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变成一种向历史奥秘探索的活动, 就会在课堂的开始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可以讲一个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或者谜语、悬念、成语来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历史事件。例如, 可以播放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影视片段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 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通过对历史题材电影的观看, 学生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还要注意把听起来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的历史事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 我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到很多道理和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因为,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要注重在教学中多选用史料深化知识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除讲述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 还要注意引用充分的史料来完善历史背景,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这也是考察教师知识储备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人认为扩充史料属于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 可了解也可不了解。实践证明, 这是目光短浅的做法。从长远来看, 向学生扩充历史背景资料, 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程度, 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运用更加灵活。

教师选用的材料可以是历史照片、人物言论、历史著作等, 要注意发挥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多样性。在选用史料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过多运用史料。随着教学现代化媒体的运用, 有一些教师大量使用史料进行教学, 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反而冲淡了教学的主题, 与教材知识脱离。教师要注意运用史料不要贪多, 一节课只有40分钟, 时间有限, 要完成教学任务, 就应该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史料的扩充。 (2) 充分利用史料反映现象。比如, 历史图片作为一种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 高中历史教材相关资料中拥有大量的历史图片, 是高中历史教与学的宝贵资源。一幅历史图片, 往往会带给我们很多信息。教师则要带领学生, 点拨和引导他们观察历史图片里的人物衣着、背景、表情等来剖析历史时代背景的特点, 或者观察图片里的人物、地点、从事的活动来理解图片反映出来的内涵, 使学生逐渐养成从历史表象到历史本质的图片解读能力。

8.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 篇八

反观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分组策略,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随意性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例如,许多老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方法简单,往往都是指令前后位四人一小组自然组合,前排两人向后一转,与后排两名学生一组合,合作小组就构成了,随即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结果出现了有的小组如一鸟入林——一人唱“独角戏”,其他人是观众与看客。经调查,原因是小组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学业水平较低的,只有一名学生成绩较为出众,在那里口若悬河,其他人羞于启口;有的小组由于是自然组合的巧合,外向性格的人占多数,交流时,噪音太大,影响了其他组的讨论;有的小组也因自然组合的缘故,学习活动组织不起来,因为没有人能充当组织者,出现了各自为政,埋头做自己作业的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合作学习不能落到实处。可见,合作学习小组组合的随意性,不利于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呢?笔者认为主要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具体采用以下措施:

1自愿结组。

所谓自愿结组,即老师预先选定组长后,往往会选择数学基础较好、沟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组员自愿挑选组长,对于人数较多的组,组长有权筛选成员,当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协调的作用,做到尽可能的均衡分组,人数以5-6人左右为宜。这样分组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使课堂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获得提高。而采取一定程度上的自愿结组是为了避免由于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不和谐,造成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的提出自己的建议,解决矛盾沖突。如果学生心甘情愿地达成学习共同体就会形成和谐的学习环境。

2择优选定副组长。

为了减轻组长的工作负担,在自愿结组后,可以在本组内择优选定2名副组长。这两名副组长严格按照数学成绩择优产生,并且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结合成绩及时调整,这样的动态管理可以使组员有赶超的机会,也使得副组长在压力中更加努力。

按照组长——副组长——组员的程序分组后,实际上把每个小组进行了分层。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为了避免有时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之外,可以采取逐层带动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即教师对组长负责,组长对副组长负责,副组长对组员负责。一般每个小组设有组长1人,副组长2人,组员2人。在这种分组方式下,基本上是组长对两名副组长负责,副组长对一名组员负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组长负责,要求所学内容全部掌握;组长对两名副组长负责,要求要掌握所学内容的70℅-80℅;副组长对1名组员负责,要求掌握基础知识、概念,只要本节课有收获就完成任务。

上一篇:第03课 远古的传说下一篇:经期腰酸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