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高等教育

2024-10-06

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精选8篇)

1.安徽大学高等教育 篇一

通大室自考[2009]1号

关于成立南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督导组的通知

各相关学院: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主考学校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助学工作的意见》(苏教考„2005‟3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自办助学专业管理的意见》、(苏教考„2007‟10号)、《省教育考试院关于下发 <“专接本”工作实施细则补充规定>的通知》(苏教考自„2009‟11号)等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成立南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学督导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顾健辉

成员:王宝军陈宝忠施翔

南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九年六月一日

主题词:成立督导自学考试教学通知

南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2009年6月1日印发(共印20份)

2.安徽大学高等教育 篇二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但总体上是保持在个体意识培养的这条道路上。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 新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关注“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 到了60年代左右的时候则是变成了“学术原则”, 此后再变化为强调要实现“社会方面”“智力方面”, 总体目标都是要让学生在学术适应和社会交往上获得充分的指导。

再从内容上看, 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总是立足于生活化的需求, 从“迎新日”或“迎新周”到“新生教育课程”“新生研讨课”等等, 呈现着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从课外兴趣活动中学习, 并回归到课程中。“新生研讨课”往往是在教授主持下, 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交流互动, 突出了角色和心理的变化意识。美国大学有一支专门化的教育队伍, 有明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特点, 效果和专业意识是非常高的。

再从中国的教育来看, 我国的新生教育就显得非常的教条化, 非常的死板。比如, 开学往往会有各种形式的专业成才教育、校史校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甚至还要接受军训国防教育, 突出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淡化了生活和学术教育。从人员上看, 往往都是行政人员为主, 辅导员、各系主任为辅, 很多人都是在谈论自己的经验, 缺少专业化和灵活性。

从原因上看, 这也是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的。美国因为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 对于劳动力的素质总是不断地提出要求。“自由”“平等”“参与”是美国文化的核心。高校担负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服务学生, 个人成就不可埋没于集体里, 从而造就一个良好的公民。这种教育突出了自我需要、自我兴趣。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高校教育工作就是为了政治, 为了国家, 所以过分强调了管理体系, 展开对学生的集中式管理和教育。这种新生教育突出了集体色彩, 忽视了个人的能动性, 将学生束缚在条例、纪律、制度中。

中国的大学新生教育目前就是处在中西方不同范式的夹缝里, 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 知道教育需要改革,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又不愿意下大力气进行改变, 总是一拖再拖。对于处于最基层的大学新生教育的承担者来说, 最需要的就是从积极的理念入手, 更新这种僵化的理念, 认清大学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服务国家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价值观, 能够积极地完善学生的人格, 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 作为一个行政任务来执行。新生教育者的角色不应该是管理人员, 而应该是一个服务人员, 这是一切新生教育的出发点。

此外, 从教育内容上看, 很多的大学新生都有各种的心理焦虑, 比如为高考不理想发愁, 为就业发愁, 为各种课程的学习方法发愁等等。新生日益增长的学习、成长需求与有限的有效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而高校新生教育在这方面涉及的太少, 往往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 缺乏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为新生教育提供各种灵活的指导, 能够积极地应对学生的需求。新生教育有必要淡化思想教育色彩, 增加职业色彩, 激发起学生的就业意识, 能够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从而在以后的课程选择上能够更有针对性。教育者还应强调学生对技能的学习, 能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技能。

教育者应从新生教育开始, 就要积极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教育。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往往都是比较简单的, 如设立一个心理咨询机构, 发放几个简单的小知识等, 效果不佳, 无法解决根本的心理问题。过渡性、社会性、闭锁性、动荡性是大学新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心理特征,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树立起他们的目标感。没有动机就没有动力, 教育者可以多列举一些从坎坷走向成功的例子, 邀请一些心理教育者进行交流会, 而不要办成讲座, 这样更有指导性,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心理, 并有根据地进行调整。

新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个性, 参与实践。为了增强新生教育活动的参与性, 教育者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机制。美国大学在这方面总是调动很多的部门, 像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等一起来合作, 并给予教授及相关人员精神或物质奖励。中国的大学可以建立适当的刺激机制, 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 加强校内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 每年都有数百万新生涌入大学校园, 这个群体既庞大又复杂, 新生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随着社会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复杂, 大学生只有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倩仪.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尹冬梅, 丁力主编.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8.

3.对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浅析 篇三

[摘 要]大学高等教育是国家向社会输送人才最直接的途径之一。高等教育改革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不同步”。通过探讨如何进行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四项着力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不同步 改革 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40-02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摇篮,以追求知识,锻造个人综合修养为目的,其担负着引领社会价值观,培养社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旨在培育出一代代高素质的人才。众所周知,大学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最直接的渠道之一。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高等教育渐渐暴露出了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此,笔者想就目前我国大学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渠道作浅显地分析。

一、当前我国大学高等教育的三个不同步

(一)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不同步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政策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大刀阔斧地进行扩招。数据表明,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48%;2001年,全国高校招录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达57%。由此可见,高校扩招这样的举措将直接导致学生生源数量剧增。倍增的学生数量与学校配套硬件设施不能够同步,同时师资力量也很难及时补给,这就造成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为此,教育工作者们应尝试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使学生数量不再成为教学质量的绊脚石。

(二)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不同步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学校还引导学生以后如何适应社会。社会则成为检验学生水平的标尺,其通过提供岗位的形式来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如今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教学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步伐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降低。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只注重教育的目的性,而忽视教育的市场性和社会性。现如今许多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第一,一味强调热门专业,不断增加热门专业的科目数,致使其他专业的科目数大幅减少;第二,只关注理论知识,现在许多高校的课本,纯理论性的内容比例很大,实践活动性的内容匮乏;第三,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设置的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由此可以看出,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与社会的不对称性是造成高等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不同步的内部原因。

(三)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同步

随着科技的变革发展,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现行很多专业领域之间出现交叉延伸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教育教学模式应该由先前的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今的综合新型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应由知识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近年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他们的思维理念中,那些自认为有用的专业课程他们才会努力学习,至于那些专业以外的知识他们则觉得无足轻重,没必要潜心研习。这一错误的想法导致现如今的大学生知识面变窄,道德教育、心理素质修养严重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得他们的知识面极其窄小,很难达到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1]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当前教育理念尚未彻底改变,因此需要一个不断变革的时期。笔者认为,在当今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仅仅依靠传统知识教育所获得的有限专业知识很难立足于社会,要想更好的立足于当下,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项着力点

(一)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其本职工作还是以学习为主,明白这一简单的道理,其实就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定位。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课程制度比较死板僵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笔者身边的同学时常会有这样的疑虑“学习这门课程,以后用得到吗”?其背后所折射的是我们对于当代教育改革的思索。按照常理来讲,学习成绩应当和个人能力成正相关的,可现实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似乎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笔者的研究生导师陈德玉先生曾经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胶凝材料相关知识撰写成综述并做报告,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有效搜寻信息资源的能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胶凝材料的进一步认识。

(二)着力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依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教学依旧未能很好地普及。针对这一问题,不少各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始探寻自身优势特色并结合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逐步将自身定位成服务于周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综合性院校。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如何才能进入跨国市场,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当今时代,大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作者、接班人。因此,当下要想使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中,就必须改变已有的“三观”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着力于创新教学手段,结合各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也称“填鸭式”教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倘若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授课教书,显然不合时宜,也很难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现代化媒介因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快且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逐渐成为新的教学方法,其除了快捷方便之外,还具有信息共享的优点。现代化新型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教育效能,使其发挥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的主导作用。

(四)着力于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机会

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给予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充满朝气,不断蓬勃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在平日的工作中摸索了一条使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的途径——不断加强不同学术间的交流与沟通。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术交流还不够频繁,只有一些著名大学的学术氛围比较活跃,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其倡导不同领域、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碰撞和融合。学术交流的最大益处在于能够使多种思想相融汇,进而产生更为先进的思想体系,最终达到推动学术思想的快速发展。

除了在同一高校中不同专业领域内开展学术交流以外,笔者认为,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学术沟通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市场导向与学术导向两者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由它所决定的学校定位问题和学科定位问题都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2]因此,高校应该主动去借鉴其他著名高校的先进思想体系,将学术交流与沟通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着力点来抓。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高等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高等教育除了实现培养专业性人才这个基本任务之外,还肩负着国家、民族给予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优劣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要充分关注和引导学生,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3]当然,大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应立足于高校自身的基本特色,用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为我国稳步的向前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作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章宁.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2(17):257-258.

[2] 王伟廉,蔡映辉.关于高等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5(6):39-44.

[3] 陈昌贵.广州市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导刊,2005(8):6-10.

4.日本好大学之大阪教育大学 篇四

学校设置类型:

创建时间:1874年

学历:本科 研究生 网络课程

学校性质:

学生人数:5000人

院校地址:

学校中文网址:/school/6349

建校年代:1874年

学校性质:国立

所在省州:大阪府

学校简介

大阪教育大学(おおさかきょういくだいがく,OsakaKyoikuUniversity)位于大阪府的日本国立大学。其日间部位于大阪府柏原市,夜间部位于大阪府大阪市天王寺区。1949年,大阪第一师范学校,大阪第二师范学校合并而为大阪学艺大学。是日本唯一设有夜间培养教师的大学。

历史沿革1949年新制大阪学艺大学成立(学艺学部)

1967年改名为大阪教育大学,学艺学部改为教育学部

1968年开设大学院修士课程(教育学研究科)

1994年柏原校区与天王寺校区进行整合

校长致辞

5.革新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论文 篇五

[论文摘要]通过对贵州两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教育的满意度、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客观描述和分析,最后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在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大学的师资与教学模式、大学的教学手段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革新现行的高等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教学

一、引言

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日益上涨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正因为如此,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新读书无用论”,甚至这种“新读书无用论”越演越烈,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这一现象的重视。不少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深入大学教育模式、大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剖析,以求创新大学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大学的教育目的来看,认为大学应该面向社会“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当是中国很多大学必须担当的重任”。而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洛齐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从高等教育本身和大学教学来看,第一,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观念应该“从注重群体化、单一模式化管理转向个体化和多样化管理模式”。关于大学的教学模式,有人认为,大学课程应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模式――“1二3三”教学模式。第二,关于大学教育的若干观点。有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重视学会,忽视会学,重视知识,忽视能力”,所以大学应该提倡“创新教育”。出于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考虑,大学教育应该提倡“通识教育”。而从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来看,大学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已到了紧要关头,没有这样的教育中国大学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难发现以上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们都从理论上对教育和教学的多方面进行了探讨。而本报告是建立在对贵州两所高校150名在校大学生对现行大学教育与教学的若干认识与感受的调查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对中国现行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描述,最后有针对性地就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以大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能够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二、方法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取偶遇抽样和分层抽样获取样本信息,然后对问卷信息核实后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资料的搜集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中,使用发放封闭式问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向被调查者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填写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本调查发放问卷共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为139份,有效率为95.9%。

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其中,在贵州大学调查85人,在贵州民族学院调查65人,总共有139人为有效调查对象。其中文科生为83人,理科生为56人,分别占60%和40%。

三、结果与讨论

本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大学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二是大学开展学术讲座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问题。三是关于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下面对统计所得数据及图表进行分析来说明当今在校大学生对现行高等教育的认识与感受。

(一)大学教育方面

1.调查的139名大学生中44%的大学生认为,希望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学习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但是也有25%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最主要目的是“拿毕业文凭,毕业后好找工作”,其中,文科生占其总人数∞的20%,理科生占其总人数的32%,理科生比文科生高出12个百分点。可见,理科生更强调大学教育的实用性。2.对大学教育相关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表1)。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大学生中认为高等教育“改善非常大”的只有7人,只占5%,而普遍认为“有所改变”和“几乎没变”。对于“大学所设某些课程是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了”的回答,有112人持肯定态度,占总人数的78%。至于对“现行教育方式是否经常让大学生感到压抑、忧虑或无聊”这一问题的回答,有高达93%的大学生认为会出现以上不良情绪,其中,40%的大学生认为“经常会”,53%的大学生认为“有时会”,仅有l%和4%的学生认为“很少”和“不会”。从“大学教育满意度”来看,统计数据显示,选择“不满意”的有72人,“非常不满意”的有2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1%和17%。由上可见,无论从确凿的满意度调查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的改善度、大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或不良情绪发生的频率来看,当前大学生对现行高等教育是普遍持“不满意”态度的。3.民办教育的支持率。除了10%的学生认为不必要和16%的学生持中立的态度外,高达74%的大学生是支持民办教育的。因此,从大学生对民办教育的认同度来看,民办教育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二)大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学术活动以及开立考证培训班的态度

1.假期专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关于“学校是否有必要组织学生在假期参加一些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这一问题的回答,从总体来看,有高达96%的大学生认为是必要的,其中有63%的大学生态度更为强烈,选择了“非常必要”。从文、理科的对比来看,理科生认为“非常必要”的人数占其总人数的67%,而文科生只占其总数的58%,理科生比文科生高出了9个百分点。可见理科生更为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和知识的实用性,这与前面所提到的在理科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的最主要目的是“拿毕业文凭,毕业后好找工作”这一观点无疑形成了一定的因果呼应关系。

2.大学生对学术讲座和考证培训班的态度。

对于“学术讲座对大学生学习有多大帮助”的回答,有83名大学生认为作用“一般”,占总人数的60%,面认为“非常大”和“很大”的人数分别为10人和27人,总共37人,仅占总人数的`26%。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学术讲座的作用评价是不高的。至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开立考证培训班”这一问题,仅有35%的人认为是必要的,持中立和反对态度的居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大学生不热衷于考证,充其量只能说明他们普遍认为,考证通过率与考证培训班没有必要联系。换言之,培训班虽然对提高通过率有所帮助,但所起的作用是一般的。

(三)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教学相关问题的认识与评价

1.大学生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大学生普遍认为“对所学的学科不感兴趣”或“老师教学方式呆板”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是促使他们旷课、逃课或借故请假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在教学中加大师生互动的频率”、“教师经常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来授课”、“老师使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在理科的实验课教学中,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做实验”,以上四点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值得提倡的,其中,前两点几乎为所有的大学生所认可。至于对教学手段的认识,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写论文或搞PPT的方式来考察学习情况是可行的”,其中,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十分可行”和“可行”的共有86人,认可度达到61.5%。对于“PPT教学是否比传统板书教学更有效”的回答,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笔者发现,在不考虑持“不知道”态度的大学生前提下,持“同意”态度的大学生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分别占其总人数的57%和32%,文科生比理科生高出了25个百分点。相反,持“不同意”态度的大学生中,理科生比文科生高出了21个百分点。但总体而言,有较多的大学生是支持PIT教学的。

PPT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的评价2.大学生对“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的认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素质与处事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给学生带来一些新知识”、“老师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学生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经验”、“能够客观理性地把握教学内容,并能以通俗的方式进行讲授”、“不时地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能让学生各抒己见”这四点都被作为考核老师是否优秀的指标,其中,前三个指标学生更为重视。3.以上面数据分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现象为基础,下面主要从教育的最终实现途径――教学这一角度来提出若干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建议。

(1)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逐步实现在坚持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各专业的社会性。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新读书无用论”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即使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教育出现的“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学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以获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而选定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在毕业后有用武之地,而不会出现虽是学某一专业,但对这一专业领域的应用性知识知之甚少或者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场面。

(2)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除了课程设置内的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外,学校要多开展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有条件的学校,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促进这一思想的实现,学校或许可以考虑将平时考核分为平时上课表现考核和参加实践活动表现考核。平时成绩比例可以定位于等于或大于40%,而笔试成绩比例可以定位于等于或低于60%。至于平时成绩如何考核,任课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表,如果条件允许,任课老师还应该多向实习单位咨询学生的表现。

(3)提高大学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不要仅仅停留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进一步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出创新的教学模式,使高等教育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逐步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加大师生的互动频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来增强学科的趣味性和实角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良学风。

(4)逐步更新教学手段和学习情况考核方式。

6.安徽大学高等教育 篇六

校学位字„2009‟3号

关于印发《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部门、各单位: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教高[2009]5号)要求,结合我校办学实际,现对《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试行)》进行修订。修订内容主要是在自考类学生申请学位的外语水平及申请年限上作了调整,自考类学生申请学士学位须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成人学士学位外语统考且成绩合格,申请时间由毕业后两年调整为一年,且只有一次机会;另将函授类学生申请学位的课程平均成绩由75分调整为70分,由两门以上课程补考不授学位调整为四门以上课程补考不授学位。现将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细则》的施行时间为2009年6月1日,但考虑到成人教育学生的切身利益,经与省教育厅学位委员会协商,09年6月及以前毕业的自考类学生学位申请仍按照修订前的条件执行。

各部门、各单位要利用本次修订机会,向广大成人教育学生积极宣传,保证每一位成教学生都能了解成人学士学位评审的程序和条件。

特此通知。

安徽师范大学 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

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88)学位012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教高[2009]5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授予对象

经教育部批准备案、国家承认其学历的各种办学形式(含脱产、业余、函授、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培养的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第二条 授予机构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三条 学术水平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的要求执行,即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

(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担负专门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四条 申请时间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应当贯彻“择优授予”的原则。学位申请者必须在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后的一年内,向我校继续教育学院提出学位申请(只有一次申请学位的机会)。

第五条 申请条件

(一)脱产、业余、函授类

1、在学习期间,无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为;

2、在学习期间,未受到严重警告以上(含严重警告)处分;

3、在学习期间,未受到所在单位行政处分;

4、未因学业原因受到留、降级学籍处理;

5、在学期间未出现累计有四门以上课程经补考后及格;

6、在学期间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总平均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

7、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良好(含良好)以上;

8、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省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成人学士学位外语统考)成绩合格;

9、参加本校组织的两门专业主干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

(二)自学考试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良好(含良好)以上;

3、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成人学士学位外语统考成绩合格;

4、高等教育师范类自学考试还须参加本校组织的两门专业主干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

第六条 工作程序

(一)凡符合申请条件的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可向校继续教育学院提出授予学士学位的书面申请,继续教育学院对照条件向校学士学位办公室提出择优推荐者名单,同时提交思想政治表现及全部课程的考试考核成绩、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绩、本科毕业证书原件或复印件、英语合格证等相关档案材料。

(二)校学士学位办公室对申请者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后将相关材料交有关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

(三)校学士学位办公室将有关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认定合格的申请者名单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经审批通过者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未通过者不再补授学士学位。

学位申请者和推荐部门在申请、推荐、受理、审核、授予过程中,凡有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出,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严肃处理,直至撤销已授予的学士学位。

第七条 本实施细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自2009年6月1日开始施行。原《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试行)》及有关成人学位授予文件同时废止执行。

7.安徽大学高等教育 篇七

(一)大学排行榜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影响

当今,世界各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大学排行榜。大学排行榜已成为高等教育全球竞争的一个体现,深刻地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作。大学排行榜正被一些国家及地区作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和建立精英大学的政策工具。“世界一流”一词开始出现在高等教育的讨论、高校使命的陈述以及政府教育的政策中。

在欧洲,全球大学排行榜具有重大影响。尽管欧洲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但欧洲大学处于国际大学排行榜顶端的数量却很少。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全球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只有2所欧洲大学进入前20名,而美国是17所;进入前50名的欧洲大学也只有11所。同样,欧洲大学在《泰晤士报·高教副刊》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中也处于劣势。欧洲高等教育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中的表现引起了欧盟层面和各个国家层面的政策反应和行动。在欧盟层面,“里斯本战略”是提高高等教育绩效的主要手段,其目标是将研发(R&D)资助提高到GDP的3%,将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提高到GDP的2%;增加研究生总数和数学、科学和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数;减少人才流失;增强高等教育和科研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最近的预算分配包括向欧盟第七个R&D项目提供为期7年、总额为500.5亿欧元的总预算,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向创新和突破性基础研究提供为期7年、总额为75亿欧元的预算。[1]

在国家层面,各国通过集中资源和提供额外资助采取了各种行动以提高该国教育和科研的全球竞争力。英国的研究评估制度(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和新西兰的基于绩效的研究资助(Performance-based Research Fund)都是为了鼓励和奖励研究的卓越成就。突出的例子是德国的一流大学建设,各大学通过全国竞争获得额外资助,以成为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精英大学。丹麦则对现有大学进行合并,以产生规模大的、实力强的大学。在荷兰,3所理工大学联合形成了一个全国性联合体。在我国,尽管教育部表示不支持对大学进行排名,但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制定和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力争在21世纪初使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二)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发展的影响

1. 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的影响

许多大学在确定战略发展方向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大学排行榜的刺激,将“成为全球最佳大学之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2005)列为学校的使命,或提出“成为世界真正的优秀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2007)、“21世纪世界顶尖大学”(首尔国立大学,2006)。[2]一些大学还明确地将提高排名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并将资源分配、人事聘用和其他决策与该目标联系起来。例如,200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校长将该校的战略定位确定为“(使该校)成为世界前3名研究型大学之一”。[3]澳大利亚的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计划到2014年该校建立50周年时成为澳大利亚最好的8所大学之一和世界最好的200所大学之一。[4]英国的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宣布到2015年该校建立50周年时要成为世界最好的50所大学之一。[5]日本的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也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进入世界前30名一流研究型大学行列。[6]

大学排行榜也是各高校大多数高层会议的重要议题。MHE/IAU的研究[7]表明,56%的受访院校已经建立了一个正式的内部机制,以审查学校的排名和地位。大多数高校运用大学排行榜设立目标或基准,根据实际的绩效对指标进行分析和定位,以识别学校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资源分配,向各院系/部门分派关键性绩效指标。可以说,大学排行榜为高校进行根本变革、加快改革和追求特定目标提供了证据或标准,它使高校的管理更加商业化。根据丹尼尔·莱文(Daniel Levin)的研究,[8]许多大学校长为了提高排名都突出强调某一方面:88%的校长强调在校生的保持率;84%强调校友捐赠;75%强调毕业率;71%强调入学分数;63%强调教师津贴;31%强调生师比。

2. 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人事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大学排行榜正在影响高等教育组织的形态。一些高校对一个系或整个学校进行合并、重组与整合,在校内组建外部组织。或者相反,通过成立半自治的研究所/中心或研究生院而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活动分离,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追求更高效率,而是通过重要的质量指标体现学校成绩的显著性,如更多的研究人员、更具竞争性的研究资助和更显著的科研产出。

许多高等院校正在将其招生、市场宣传和公关活动进行专业化,设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这些事务,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或扩展国际事务办公室,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因为国际学生的人数正是一些大学排行榜的一个指标。许多高校专门成立了院校研究办公室收集数据,监控学校的绩效,更好地向公众或其他官方公布学校的数据。

大学排行榜还被用于一些高校校长的任命或解聘。[9]例如,在2001年,因数据报告错误导致霍巴特-威廉·史密斯学院(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在2000年《美新排行榜》的名次比预料的低,对这一错误负有责任的高层管理者被该校解聘。[10]同样,马来亚大学在《泰晤士报·高教副刊》排名中的名次下滑80名后,该校副校长也被解雇。[11]

大学排行榜影响到高校的人事决策,尤其是教师招聘和聘用。例如,由于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学术排名》的指标强调教师的获奖,爱尔兰和英国大学纷纷招聘诺贝尔奖获得者。[12]《美新排行榜》将教师薪酬作为一个指标,所以很多高校聘用更多的非终身教师,这样可以省出资源提高终身教授的工资。[13]

3. 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资源分配和资金募集的影响

大学排行榜影响了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领域,促使国际学生的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不断发展。最大的变化是促使大学重新平衡教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活动,向那些更具有生产力和能产生更好绩效的领域重新分配资源,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受到影响。

大学排名还影响一所院校的财政决策。首先,可以影响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资。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7年批准了一项合同,如果该校校长能提高学校的排名,将获得1万美元奖金。[14]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规定,如果该校副校长能提高学校排名,将获得10万澳元奖金。[15]大学排行榜将教师工资作为指标将促使高校增加教师工资,这样就会相应招聘和留住优秀教师,其潜在的结果是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

其次,由于一些大学排行榜考虑生均开支,迫使高校作出关于财政分配优先性的困难决策。如果高校削减生均开支,将可能消极影响学校的排名,这样就很难保持学费不上涨。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公共财政的削减,而对于高等教育的问责持续增加,高等院校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大学排行榜鼓励提高生均开支将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

最后,排名会影响高校的资金募集。高排名能够提升学校的形象,对捐赠者也更有吸引力。排名还会影响高校募捐的目标对象。例如,《美新排行榜》只考虑校友捐赠的比例,有些高校就将资源用于提高校友捐赠比例,而不是获得最多的捐赠资金。[16]

4. 大学排行榜对学生择校和大学招生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行榜确实影响到学生入学人数、申请者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而排名的变化则对申请者和学生的入学决定起着重要影响。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在大学排行榜中的位置和声誉成为许多学生选择入读该校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国际学生尤其如此。[17]英国的一项研究[18]证实,92%的国际学生认为英国大学排行榜对他们选择就读学校重要/非常重要。61%的英国学生在作出择校决定前参考了大学排行榜,70%的学生认为大学排行榜重要/非常重要。在美国,大学排行榜对优秀学生、第二代学生和亚裔背景的学生很重要。麦克多诺(Mc Donough)等人[19](1998)认为,虽然只有40%的美国学生使用大学排行榜,但有11%的学生认为排行榜是影响他们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克拉克(Clarke)[20](2007)引用英国、德国和新西兰的经历,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有可能使用大学排行榜作为择校参考,高排名导致院校申请人数的增加。

在美国,高等院校招生极大地受到排名的影响。蒙克斯(Monks)和埃伦伯格(Ehrenberg)[21](1999)发现,在大学排行榜和学生申请人数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因为“学生选择性指标”(student-selectivity indicator)(通过申请学生被录取的百分比、注册率、入学新生SAT或ACT平均分数以及录取新生在高中班级中排名前10%的比例进行衡量)是《美新排行榜》的关键指标,所以高校会采取各种招生策略以提高自身的排名。在美国,高校一般通过3种方式提高录取学生的注册率。一是增加“提前录取”学生的比例;二是增加优才资助的数额,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三是大力投资宿舍、光纤计算机网络、体育及休闲运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优秀学生。大学调整招生政策来提高排名,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多样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当高校强调SAT分数时,通常对少数民族学生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不利;更多的优才资助意味着减少贫困资助,同样对处境不利的学生不利。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排行榜的反应

高校对大学排名的反应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积极应对大学排行榜的影响,调整或改变学校的战略和运作以获得更好的排名;对大学排名不理会;对大学排行榜进行公开抵制与反对;运用一些手段和策略对大学排行榜进行影响。

由埃伦·黑兹尔克姆(Ellen Hazelkorn)开展的国际调查[22]显示,56%的受访院校都有一个对其排名位次进行评估的正式内部机制,通常由副校长或校长负责(55.8%),也有由董事会负责的(14%)。学校的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排名结果,将其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机制,对学校进行重组以争取更好的排名。一开始,大学排行榜并未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通常采取不理会的态度。当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对一些高校产生了不利影响后,部分高校便开始对排名活动产生抵制或反对。1999年,东京大学声明不再向《亚洲周刊》提供数据,19所中国大学也发出同样声明。随后,《亚洲周刊》放弃了大学排名。[23]2006年,11所加拿大大学表示不再参与Maclean杂志的排名。[24]2007年春天,美国24所文理学院的院长在一封公开信中签名批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提供误导性的信息,拒绝《美新排行榜》。[25]2007年,12名美国大学校长表示将不再参加《美新排行榜》的同行声誉评估,也呼吁其他院校响应。最后,签名响应公开信的高校达到65所,占美国授予学士学位高校的1/4。关于美国高校反对《美新排行榜》的原因,教育保护组织(The Education Conservancy)在公开信里谈到:“我们相信,这些排名正在误导未来的大学生,在帮助未来的大学生选择大学方面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利益。关于其他原因,我们相信这些排名意味着一种错误的精确度和权威,因为所使用的数据不能保证这种精确度和权威性;一个单一的等级标准不能反映不同高校教育使命的重要差异;这些排名没有提到或很少提到学生在特定的高校的实际学习情况;这些排名鼓励高校为了提高自己在排行榜中的位次而浪费开支和采取一些虽不违规但并不光明的行为;大学排名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声誉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降低了学生选择大学的过程的教育价值。”[26]

排行榜的流行和影响力也会导致高校试图对排名活动进行干预与影响。美国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还故意虚增SAT分数和毕业率。有的高校请求校友进行名义上的捐赠,以提高校友捐赠率,鼓励学校并没有意向录取的学生提出申请,以降低录取率。一些大学对涉及排名的重要数据还进行人为操纵。例如,通过去掉最低分数或不报告国际学生的分数,以试图提高学生的平均入学分数。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就通过不计算那些曾在该校上学但没毕业的学生来降低校友的数量,从而提高校友捐赠率。[27]

三、关于大学排行榜的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大学排行榜的作用

大学排行榜自产生以来,无论在数量和影响力方面都不断增长,可见,排行榜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首先,大学排行榜为学生、家长及其他关心和希望了解高等院校的各方人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填补了高等院校与公众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信息真空”。其次,排行榜的流行和强大影响力使得高等院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高等院校再也不能无视外部公众的态度和反应,这无形中给高等院校施加了一定的外部压力,迫使高校通过战略规划和战略变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第三,大学排名不仅给大学排出了先后次序,而且其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常能诊断出大学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帮助高校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与其他同类高校的差距,便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对策。第四,大学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识别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科技创新的水平和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及实力。

当然,排行榜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不同的大学排行榜都偏重于一些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对某些类型的高校极为有利,但对另外一些院校却很不公平。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招收了美国45%的专科和本科学生,但却没有一所社区学院列入《美新排行榜》。《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对《美新排行榜》过去2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美新排行榜》并没有为所有竞争者提供一个公平的竞技场,其排名标准压倒性地偏向私立院校。[28]再如,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全球大学学术排行榜》主要依据高校教师及校友获得顶级学术奖励和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成果的数量,这对重教学而科研不突出的高校显然是不利的。

批评者认为,量化排名不能确切反映高校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或它向学生提供的教育的质量;排名影响处境不利学生的入学机会;对科研过分强调,导致科研与教学失衡;全职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失衡;以关键排名指标的改进取代院校综合性的战略规划;以牺牲大多数院校的利益重点资助少数一流大学;排名中一些因素的权重不公正,而且与高等教育的使命相悖;大学排行榜以对政策目标产生消极影响的方式改变大学的行为,排名所运用的标准并不完全与公共政策的目标一致,尤其是在教育平等和多样性方面。就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而言,大学排行榜使高校丧失了控制其品牌和成功条件的自由和独立性,将不同大学放入了一个模子,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因此影响到高校的决策和日常运作方式。

(二)努力避免大学排行榜的消极影响

如何提高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其消极影响,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对于这个关键问题,大学排行榜的设计和发布者责无旁贷。目前,大学排行榜的发布者主要包括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和网站)、中介机构和学术组织(包括大学)内设研究机构。由于各机构都是基于自己的一套指标体系和标准进行排名,因此有必要加强各大学排名机构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在一些关键指标和评价标准上取得共识,增强大学排行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中心和华盛顿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成立了国际大学排名专家小组(the 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IREG)。2006年,该排名专家小组讨论确立了《关于高等院校排名的柏林原则》(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29]该原则一共包括16条基本原则,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高等院校排名的目的和目标;排名指标的设计和权重;排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排名结果的发布。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既不能无视排行榜的存在,也不能让排行榜牵着鼻子走,片面迎合排名而偏离自己的使命、目标和办学特色。大学排行榜之所以受到社会的热议和学生及家长的青睐,是因为在高校和社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学排行榜不过是较好地满足了公众对于高等院校相关信息的需要。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信息发布、招生宣传和设立校园开放日、加强高校与学生及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增进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大学的了解、理解与信任,减少或避免各种大学排行榜因信息不全面、方法指标不科学等对高校产生的不利影响。

8.安徽大学高等教育 篇八

【关键词】农大精神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0-01

山西农业大学,简称“山西农大”。在山西省属农业专业院校,是一所有百年历史文化传承的著名学府。1907年,孔祥熙先生创办私立“铭贤学堂”,逐渐发展壮大为“铭贤农工专科学校”、“铭贤学院”。1951年成立山西农学院,成为当时山西省仅有的两所高等学府之一。1979年更为现名,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彭真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孔祥熙在创办铭贤学校之处,明确向全校师生提出“学以事人”的校训,直译成英语即为“Learning for Service”,即学习是为人民服务。百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山西农业大学积淀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形成了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一、农大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类社会日益步入经济时代,大学也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一所大学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往往取决于内蕴于高校自身的大学精神。一般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激励,指导和规范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的独特气质。”

农大精神是“崇学事农,艰苦兴校”。“崇学”即崇尚学习,学生就应始终以学习为己任,“事农”即应在学习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在 “三农”问题上有所研究和建树,把服务“三农”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艰苦”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和精神,“艰苦兴校”应在保持奋发图强的态度和精神的同时,努力为农大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农大精神以事农、兴校,以服务农业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类人才为己任,在新的历史时条件下,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使命。

百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山西农业大学积淀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和“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发展基本条件,没有良好的教风、学风是不能形成一种“无敌”精神,更不能去谈如何用农大精神去教育人、成长人。这就构成了农大精神的完整体系。

二、农大精神的具体表现

农大精神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其一,就是农大人。具体来讲就从教师、学生、相关工作人员,甚至包括后勤工作人员等等构成的。第一,在学生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风气,综合素质,学习成果,课外生活。如老师带领学生下乡学习,在调研的同时帮助农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二,在农大教师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上。如常明昌教授的食用菌基地,不仅在该领域有一定的成果,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再者就是与乌克兰卢甘斯克国立农业大学在农业等方面进行合作科研,互派留学生、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第三,在相关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工作质量,服务水平、态度,个人工作能力,科学管理以及生活行为。如组织并和学生一起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活动。

其二,即是农大物。具体来讲就是教学实验基地,农大百年建筑物,花草树木。第一是教学实验基地,玉米育种基地,小麦种植基地,山西细毛羊等都是崇学事农的充分表现。第二是历史悠久的建筑物,1907年到今天,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农大人艰苦兴国、艰苦兴校的历程,蕴藏在其后面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第三,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有利于同学直观的了解书本上的知识,从而发扬农大精神。

三、农大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农大精神是科学精神,弘扬农大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品质;农大精神是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弘扬农大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农大精神是民主、自由精神,弘扬农大精神可以促使他们个性全面发展。

1.坚持“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有力结合,无疑不使得农大精神发扬光大。精心策划主题班课、主体晚会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对农大精神的理解;在艺术排演中升华农大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加深对农大精神的理解和运用;寻访校友足迹,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听取校友的光荣事迹及对农大精神的全方面理解,发挥校友在农大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2.坚持“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发挥校园——主阵地的宣传作用。主要包括农大校报、课间广播、新闻广告栏宣传、板报讲解、教室走廊标语等。再者就是诸如校史知识竞赛、校歌合唱比赛、农大精神相关演讲比赛,甚至可以把有意义的某一天定为“农大精神日”,发动全校师生弘扬和再现农大精神。这些举措都在无形中讲述了农大的发展,让教育主体切身了解农大的发展,真正领悟到农大精神。

3.坚持“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坚持“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和“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建设和谐校园,注重形成优秀的办学传统和优秀的师德师风,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蒸煮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实例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7-68. 143-145

[2]信德俭,温永峰等,学以事人 真知力行——山西铭贤学校办学评述。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9-23

上一篇:嵩阳高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阶段检测下一篇: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及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