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教学反思

2024-06-19

《同在蓝天下》教学反思(共14篇)

1.《同在蓝天下》教学反思 篇一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同在蓝天下》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弱势人群生活的困难,激发学生更多爱心。

2、感受弱势人群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大家对他们产生尊敬之情。

3、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调查身边的弱势人群,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 2.收集有关弱势人群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故事或你与他们的故事。活动过程:

一、活动体验,走近弱势群体

1、课前一支歌《

》。

导语:同学们,听着你们欢快的歌声,看着你们幸福的表情,让老师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不能像你们一样快活地歌唱,自由地奔跑,你能体会到吗?谁来体验一下单手穿衣服?(指一名同学单手穿衣服)

2、采访感受:你觉得刚才这件事容易吗?(生:)是呀,像刚才这位同学扮演的人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他们有眼睛却看不见多彩的天空,有耳朵却听不见美妙的声音,有嘴却说不出心中的话语,他们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中的弱势人群。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不寻常的生活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同在蓝天下》18、19、20页。看看在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有哪些弱势群体?

二、调查访问,了解弱势群体

1、通过阅读课本,你知道有哪些弱势人群呢?(板书:残疾人、老年人、特别贫困的人、失学的孩子......)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2、请各小组将课前收集的信息交流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和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课件出示残疾人、老人流落街头、贫困受灾、失学儿童的图片(配乐)师讲述

残疾人:他们多么渴望能有一双手,搀扶他们蹒跚的步履;多么渴望能有一束阳光,来温暖他们孤寂的旅途。

老人:他们曾为家庭、社会做了很多很多,但现在,他们的腰腿不再灵便,步伐不再稳健,有的甚至无依无靠。

贫困:在一些偏远山区,因为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或由于自然灾害和疾病使他们陷于贫困,生活苦不堪言!失学儿童:偏僻落后的农村,多少孩子因家庭贫困失学了, 稚嫩的双肩过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们那一双双眼睛呐喊着对学习的渴望!

4、同学们,看到这一双双无助的眼睛,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是啊,他们是多么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啊!

5、你能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应该怎样对待残疾人、老年人及其它弱势人群吗?

6、学生谈感受,教师适时发放爱心奖章

小结:听了你们真诚的话语,老师也联想到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图片: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看,这些都是为残疾人专设的无障碍设施。在我们身边你发现这样的设备了吗?是的,社会的关爱无处不在,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共同生活在这片蓝天下。(板:同在蓝天下)

三、讲述故事,尊敬弱势群体

1、故事会

在我们的共同关爱下,他们自强不息,成了生活的强者,请同学们翻开书21页,读一读他们的故事。(指名分别读三个故事)

小结:美丽天使张春玲、身残志坚的张强,中国的保尔张海迪无一不让我们为之喝彩,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千手观音》《截肢大兵》)

3、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与你们小组的同学交流,待会儿把你们认为最感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4、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请你把它写下来。师巡视,并指名读。

小结:是啊,他们的不幸令人同情,但他们的顽强却令人敬佩,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再次为这些人喝彩。

四、总结延伸

关爱弱势群体

关爱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你的一点点付出,能托起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总结: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五、板书设计

同在蓝天下

残疾人

老人 特别贫困的人 失学儿童。。

《同在蓝天下》是省编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活动主题,这一主题有两个板块:一是走近弱势人群,二是为自强不息的人喝彩。“让我走近你”是让学生了解弱势人群的困难,认识他们需要人们的帮助,“我们为你喝彩”则是从弱者自强不息的层面来全面认识他们,从同情到尊重,进而自愿地帮助他们。

《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和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活动体验、图片展示和故事感染等教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由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不大,又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爱包围着,很少关注身边的弱势人群,更不能体会到这些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于是我设计以下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

1、用亲身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残疾人生活的困难;

2、再通过调查了解身边的弱势人群的难处,让学生在调查中不知不觉感受:

3、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素材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社会大家庭中贫困、受灾的人群、失学的儿童等弱势群体的艰辛,勾起学生的爱心。

4、收集自强不息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每一个在社会上生活的残疾人都是可亲可敬的。

5、最后,我又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德育和心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上再次产生共鸣。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撼的艺术,我的设想与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第二个环节,学生在大量的视频感染下,已经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教者,我未能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引导,实为缺撼!此外,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以后不断改进和提高。

2.《同在蓝天下》教学反思 篇二

其实教育“掐尖”现象并非武汉一地, 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并非现在一时, 而是由来已久。这种挑挑拣拣的教育“掐尖”歪风蔓延, 看似无可厚非, 其实是对素质教育的扭曲, 潜藏着诸多负面因素。

这种教育“掐尖”, 除了能满足个别学校、个别人虚荣心以外, 既害教师又伤学生。

有些地区, 个别高中即所谓的名校, 打着自主招生的旗号, 提前争抢优质生源, 本来6月底初中毕业参加统考升入高中, 可是掐尖考试时间一提再提, 甚至提到4月份。这就逼迫着初中学校, 上行下效, 也针对高中的“掐尖”, 相应地组合成一两个尖子班, 牺牲休息日, 不分白天黑夜, 拼命地加班加点, 赶进度, 灌知识, 只求提前讲完新课, 提前进行复习, 以便应对高中的掐尖考试。此时的师生在多重压力下, 苦不堪言, 但是为了荣誉和前途, 仍孜孜不倦, 艰难地跋涉在掐尖的征程上。初中的尖子班必然波及到小学。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挺进初中的尖子班, 众多的小学也不甘示弱, 也重复初中学校的“故事”。

在一所学校里, 进入尖子班的学生都是“掌中宝”, 能教尖子班课的教师都是“大明星”, 他们都能“光耀门楣”, 风光独占。其实他们活得也并不轻松。因为承载的荣誉和所受到的压力都是同等的。高处不胜寒, 因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和万般宠爱与一身好的优势, 所以他们必须出更好的成绩。而其他的老师和同学, 只能成为“三等公民”, 姥姥不疼, 舅舅不爱, 顺其自然罢了。试想, 当一个班级中的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好而早早被一些优质学校挖走或提前“预定”, 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该作何感想?他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由于所谓的“差距”带来的挫败感?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向学生传递的会是什么信号和价值观?

这种教育“掐尖”有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不仅仅加剧了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势必造成教育“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破坏教育生态, 而且也对一些在学习方面不那么拔尖的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坏的影响, 伤害了一些原本充满自信和天赋的青少年的心灵。

这种教育“掐尖”还会导致学生家长对这些名学校、好班级更加趋之若鹜, 不惜一切代价, 走关系, 托门子,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无疑更加拉大了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助长了不正之风,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教育“掐尖”现象形成的“良性循环”, 不仅使名校的名气更大, 一般学校的压力陡增, 薄弱学校举步维艰, 而且打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 使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名校积聚, 不利于教育的公平竞争和均衡发展。

3.同在一片蓝天下 篇三

一、平等地看待每位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重视学困生。学困生往往成为班级被遗忘的角落,有的自卑自弃。此时,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至关重要。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班中有一个学生,一开始上课随便讲话,做小动作捣乱,严重影响旁边的同学,从不做作业,考试不及格。不过,我发现她喜欢表现自我,常常表现出想发言的样子。我感觉她应该与其他同学一样被重视,渴望被老师赏识。于是,我给她安排了一个同桌,是成绩好、威信高的班干部,这样既能管住她的纪律,又能帮助她学习。随后在课堂上经常让她朗读课文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段时间后,她守纪多了,能专心听讲,作业也常交了。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学困生来说,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会让他们感到无比温暖。班里有个学生叫许亚文,读写都存在着障碍,作业基本不交。在学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篇课文后,我让所有同学对班中缺乏自信的同学说一句话。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许亚文,你不要害怕,加油努力,一定能把字练好。”全班同学热烈鼓掌。我也微笑着鼓励说:“老师也想对许亚文说,虽然你学习上有困难,不过你劳动积极,你总抢着把班级的垃圾倒掉;抢着提水……”这时同学们鼓起了掌,许亚文腼腆地笑了。“大家希望你把勤奋带到学习中来,可以吗?”第二天他就主动交了作业。

二、依据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1.学习要求适中。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很差,教学中要根据他们的学习现状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让他们感到我能行。班上有个叫刘翠莲的女生,尽管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但朗读课文口齿清楚,音质优美;写字也较认真端正,但是她比较任性贪玩,看到别人玩她就不想写作业,尤其是需要动脑筋的题目,就更不想做了。因此,我一方面表扬她的优点,另一方面鼓励她努力克服畏惧的情绪,争取认真完成抄写、听写作业后,再去玩,对一些较难的练习题要求她会做的做,如果不会做的可以空着,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问同学。有了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刘翠莲学习认真多了,尤其是书写作业,完成得更加漂亮了。在课内课外也经常给她讲解一些较难的问题,以便让她尽快地把学习成绩赶上去。

2.循序渐进疏导。学困生由于各方面原因,致使他们的行为具有反复性特点,过一段时间又会“老毛病”重犯。这时,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疏导,有的可能仅仅是上课时你没喊他朗读课文,有的是某一道题目他不会做,进而对学习产生了反感。疏导能重新激起孩子学习热情,我深谙此理。因此,对班级里出现的学困生,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疏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我发现有的学困生成绩有了一点提高,便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道理,也让其更加的充满自信,有热情对待今后的学习。当然,每个班级中的学困生都存在不同特点,有的学生会读会认而不会写,而有的学生只会认。教师要放低要求给学生开启一扇门,让他感受到阳光与自信。

三、调动各种因素,帮助学困生

1.需要家校携手。家长们常说:“老师,您说一句比我们说十句强!”的确,不少孩子都把老师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学困生亦然。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困生既能在学校获得快乐,又可以在家里获得满足呢?我有一个好办法!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会跟家长们来个不成文的“约定”。我说,我会在学校密切关注您的孩子,您的孩子要是表现好的话,无论是行为规范上还是学习态度上,我都会奖励您的孩子一小张小贴画,让您的孩子把小贴画保管好,等小贴画蓄够20张的时候,请您满足孩子一个小小的愿望。这样的交易一举两得,把老师和家长有效地揉到了一起。孩子在积累小贴画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积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成后,并能在家长物质奖励下得以巩固,此法对学困生尤为有效,因为奖励小贴画的尺度掌握在老师的手中,针对个别学困生,我会降低要求,让他也可以常常获得战利品,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自由掌握换取礼物的标准,非常弹性,可操作性很强。

4.同在蓝天下作文 篇四

同在蓝天下,共爱一个家

早上7点30分,我们准时在操场上集中。同学们个个戴着小黄帽,拿着手套和垃圾袋,整装待发,开始这一次意义非凡的“旅程”。

很快,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只见协警在那维持秩序,电视台的在准备拍摄,那场面,何等壮观!我们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

排好队,领导开始讲话了,可能因站得太远,听不见。可是连电视台的拍完镇中的`就走了,我们心里不免有些气愤,又有些失望。

签字仪式开始了,同学们有的龙飞凤舞,有的工工整整,就连平时字迹潦草的项福智,在这关键时刻,写的字也是有板有眼,最后我们的语文老师也签上了他的大名,极富艺术感,为仪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之后,开始打扫了,同学们一个个都不怕脏,不怕累,看到垃圾,你争我抢,生怕别人比自己干得多。就这样,路上的垃圾被我们扫荡了,再加上刚刚雨过天晴,天更蓝了,树更青了,草更绿了。

同学们,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片土地。共同的命运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保护地球。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并加以行动,努力让我们的地球妈妈恢复年青活力,让我们的家园――湖岭永远容颜焕发!

湖岭镇二小 六(2)班 项思文

5.同在蓝天下作文 篇五

“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不必须能用眼睛看到或用手摸到,他们是务必用心灵去体会的。”残疾人虽然身体上出现了一点缺陷,但他们意志坚强,有着一种顽强拼搏的难能可贵的精神!

张海迪5岁就瘫痪了。可她并没有放弃过活着,她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英语和世界语。她还尽力帮忙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少青年在她的鼓励下考取了大学。

你还记得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由21个聋哑姑娘表演的《千手观音》吗?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们是聋哑人,不相信聋哑人能把动作跳的那么整齐划一。为了这次参加春晚有更好的表现,他们在排练厅门口挂上了倒计时的牌子,还贴着标语:“秒秒精彩、分秒必争!”。每一天早上6点起来跑步晨练,风雨无阻,一向到彩排的那天,还在跑步、排练。许多演员在排练过程中不敢喝水,怕上厕所影响大家的排练,一整天下来常常口干舌燥。

在这些聋哑演员的眼里,手语老师就是他们的“耳朵”,没有这些“耳朵”,他们根本无法完成表演。她们务必看老师的手势,记住音乐的节拍,记在心里。在排练舞蹈中,用手势跟聋哑姑娘交流是有很大困难的。尤其对音乐的节奏而言,仅用手势来理解是不够的。刚开始训练节拍的时候,老师特地把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让她们趴在地板上感受节奏。

她们要付出常人数百倍的辛苦和努力,老师们也不禁感到心疼。其中最小的观音才14岁,她叫王铮,是黑龙江哈尔滨人,别小看她,她的舞龄已经8年了。她一生下来就处于无声世界,但从没有觉得自己不幸,从6岁开始学跳舞,一向很乐观活泼。去年是第一次离开家来到这个舞蹈组的,种种不习惯让开朗活泼的她经常哭鼻子,之后经过老师和哥哥姐姐帮忙,逐渐适应了辛苦的训练,并且表现很精彩想想她只但是比我大几岁,就如此不简单,我想:我是不是该更努力地学习呢?

6.同在蓝天下作文 篇六

我从未真正深入了解过战争,但从一个个节目和讲述中足够体会到战争的黑暗,战争蒙蔽了人们善良的心与明亮的双眼,有的国家仍在仗势欺人,肆意挥霍自己的魔爪去侵略弱小的国家。以前中国也是这样,当着头雄狮还未苏醒时,其它国家进入中国夺去了它的尊严和秀丽,弱小的它只能任人宰割,此刻这头雄狮苏醒了,也就没有战争了,因为它以坚强为动力,紧紧握住和平与尊严,铭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伊拉克――石油王国,它是一个弱小国家,也随时有人侵略。美国正以全势进攻伊拉克,当我看到伊拉克人一双双渴望和平的目光,我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战争毁灭了和平,家庭和生命,让人们躺在鲜红的血泊之中,这就是人们正创造的“和平”吗?

7.同在蓝天下,共享“大社会” 篇七

我园是扬州市唯一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每年寄宿幼儿人数均占全园总数的三分之二,目前寄宿幼儿有200多人。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有效利用寄宿儿童在园时间,为他们营造丰富而生动的社会生活氛围,让他们与日托幼儿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世明幼儿园每一个教职工思考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园所有寄宿幼儿。

(二)研究时间

2012年6月—2016年6月。

(三)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参观讨论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始点,也是课程实施的归宿。根据幼儿阶段发展的特点,我们构建了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在原有社会课程基础上,结合寄宿幼儿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建构、完善寄宿制幼儿园社会生活课程内容。

2.通过课题研究,为幼儿营造丰富、温暖、平等、积极的集体生活氛围,促进寄宿幼儿在我们创设或提供的良好社会场景环境中学会遵守规则、合作交往、自主自信、尊重他人。

3.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我园教师开发、研究、实施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驟

第一阶段(准备设计):2012.9-2013.8。确定科研课题及方案。

第二阶段(启动实施):2013.9-2014.8。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制定课题总目标,认知、共育、节日、实践、游戏分类目标及各年龄阶段目标。根据这五个方面设计、选择各年龄段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生活活动。

第三阶段(调整提高):2014.9-2015.8。调整、充实社会生活教育内容,进行第二轮实践研究。

全面总结阶段:2015.9-2016.8。总结实验工作,撰写相关论文及报告。

(六)设计、选择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和原则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内容得以贯彻,课程内容也应充分反映课程目标,我们在研读《纲要》、《指南》里社会领域中儿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目标与教育建议,分析寄宿儿童在社会环境方面的缺失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寄宿幼儿创设一整套园本社会生活课程作为原有社会领域课程的补充,有重点、有系列地促进寄宿儿童社会性发展。

1.我们所设计、选择的社会生活课程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1)外出参观,拓宽寄宿儿童社会生活环境。寄宿儿童每天都生活在幼儿园,他们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相对较少,我们利用学校校车的有利条件,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在各年龄段每学期都创设了丰富的参观活动。

(2)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协助课程实施。寄宿幼儿的家长大多工作繁忙,他们给予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我们各年级组每学期初就制定了每月一次的家长日活动计划,供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参与,并通过家长讲座、家长活动等形式提前与家长预约,热情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丰富的活动中来,帮助他们摒除“寄宿就是全交给学校”的错误思想。

(3)节日庆典,园内营造丰富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于寄宿儿童来说,大部分节日是在园内度过的,而这些节日恰恰是儿童感受社会氛围、了解社会文化的良好契机,我们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端午包粽子”“团团圆圆庆元宵”等传统佳节庆典活动,一系列节日庆典活动让孩子们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感受到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为其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4)生活实践,亲力亲为弥补家庭氛围缺失。以儿童生活自理活动为基础,创设了系列自理活动,营造家庭般的氛围鼓励孩子们积极自理,此外,还特别创设了“宝贝厨房”,每周孩子们都可以走进“家庭厨房”,学习做菜,为自己服务,为他人服务,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让幼儿在我们所提供创设的家庭场景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了基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5)社会游戏,模拟社会生活真实场景。儿童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中发展起来的,为了让寄宿儿童具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空间,我们将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迁移到幼儿园中,以年级组为单位,创设了年级组社会游戏长廊,并于2015年成功创设了混龄社会生活游戏长廊,儿童可以将日常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元素自由呈现在游戏中,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发现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实际水平,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鼓励。

2.在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时,我们还注意以下几点:

(1)具有补充性:如寄宿儿童普遍在“人际交往”中的子目标“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这两个方面比较缺失,我们在补充的社会生活课程中,就创设了“生活自理我能行”“我身边人的工作”“乘坐公交车”等系列活动,增加寄宿儿童来自多方面的社会经验,让儿童的社会性品质在原有的社会活动与补充社会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获得发展。

(2)具有系列性:幼儿社会经验的获得、社会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在考虑每一个年龄段的补充内容时会考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系列性,使内容既有铺垫又有深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园本活动的适宜性切入,逐步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社会性品质得以健康发展。

(3)具有文化色彩:社会文化对孩子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因而引导加深幼儿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就成了我园社会生活课程的重要原则。我们依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针对寄宿儿童社会环境相对单调的特点,选择具有地区特点、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儿童易于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并注重活动实施过程中,为儿童创设亲社会的机会与实践。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寄宿的孩子走进真实的社会环境,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了解家乡的特点,并主动观察比较、交往合作。

(4)注重亲力亲为:利用寄宿儿童在园时间长的特点,挖掘幼儿园生活中的素材,鼓励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无论是幼儿园内的“宝贝厨房操作实践”,还是走出园门的外出参观活动,抑或是提供真实场景、混龄开展的“游戏节”活动,都更加注重为儿童创设亲力亲为的机会,可以说,在真实而富有教育契机的社会场景中,儿童对于社会的感知是真实的。

三、研究策略和方法

(一)研读目标,关注差异,科学补充

我们把研读《指南》中关于社会领域的儿童发展目标作为重点的先导部分,分析寄宿儿童因为社会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的原因造成的发展差异,再根据差异设计、选择适宜内容,例如,在主题“身边人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寄宿幼儿由于与父母日常接触少,普遍对于各行各业人的职业方面的经验缺失,而《指南》目标中指出:儿童应该知道父母的职业,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于是便创设了社会生活活动“我爸爸妈妈的工作”,孩子们自主完成调查表,并交流分享。

(二)渗透日常,梳理内容,及时归纳

社会活动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社会知识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日常生活中教师抓住机会展开教育是最有效的举措。例如,每年扬州都会举行4.18旅游节,每年的宣传口号都不一样,因此,我们每年带领幼儿外出参观的重点都不一样,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在报纸、电视中,孩子们会共同搜集出当前的社会热点,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关注度也会主动提升起来。

(三)边研边思,调整做法,形成课程体系

由于身边的寄宿幼儿园较少,所以我们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总结,调整做法,此外,我们也利用个案观察记录、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社会生活课程活动反思记录表等笔案记录促进教师深入反思每个阶段的做法,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园本社会生活课程体系。

四、研究结果

(一)有力地促进寄宿儿童社会品质的发展

1.儿童更加自尊、自信、自主

园本社会生活活动更加注重亲身实践,鼓励孩子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不轻易求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们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们能够独立整理自己的箱包,独立制作简单早餐;他们能够在参观时主动设计线路、询问道路、记录发现;他们能够在节日前自己制作问候卡,向父母表达爱意;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主。

2.强化了儿童的社会归属感

虽然寄宿儿童每周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幼儿园,但我们所营造的社会生活氛围非常丰富,使得孩子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感知、观察能力并未削弱,他们会主动与同伴交流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重大活动,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非常细致、热情非常强烈。在大班“走进小学”主题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小学课堂,贴近小学生活,以绘画的方式表达了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与好奇;在中班“我的家乡——扬州”主题中,孩子们走进双东故乡,了解古今扬州的不同,感受家乡古城扬州的独特魅力,体味作为扬州人的幸福感,所有这些社会生活活动都令寄宿的孩子走进社会,增强社会归属感,为他们未来成为一名社会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素质

1.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发展

我们定期举行课题研讨活动,学习、研讨各年龄段社会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并分析寄宿儿童在某方面存在的缺失以及对于寄宿形式来说,我们开展课程的优势。在不断的分析与研讨下,老师对寄宿儿童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更加关注,建构课程的能力得到增强。在和孩子们参观归来以后,老师和孩子们会共同创设走廊社会性游戏,教师会有意识观察寄宿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行为,为他们记录下无数个宝贵的发展个案,在其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他们对于社会时事热点的关注热情更加强烈,他们会主动拓宽思路,根据时事热点扩充课程内容,促进儿童社会性品质的发展。

2.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我园的“寄宿儿童社会生活课程”

在课题的研讨下,我们的研究成果逐步呈现,形成了适合我园寄宿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作为现有社会活动的补充。每学期初,教研组长将原有课程内容分发给年级组长,年级组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选出今年适宜的社会生活课程,同时根據当年的社会时事热点以及班级儿童实际发展状况生成新的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方案作为社会领域课程的补充与支撑。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园社会生活课程得以初步建构,在课程中,孩子们感知身边大事,提升社会意识;在课程中,孩子们亲身实践,亲力亲为;在课程中,孩子们走出园门,走进社会;在课程中,孩子们享受节日,感受亲情,同时,教师也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中观察、分析、研讨、调整,感受到建构属于自己课程的成就与快乐,我们还将把课程继续研讨实施下去,希望寄宿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大社会。

8.同在蓝天下 篇八

随着人们对鸟类的了解,人们知道了鸟的习性,歌声,以及各种各样的鸟奇形怪状的家。许多小鸟都用树枝和草根做窝,一根连着一根,密密麻麻地排成一片,好似一个大花篮。有的小鸟则利用树洞或山洞做窝,它们的窝既舒适又凉爽。

在我所认识的鸟类中,金丝燕的窝可谓是“呕心沥血之作”,它们在选好住址后,便用舌头在演示上反复摩擦,形成一堆堆小泡沫,再用一口口唾液相连。等唾液干了以后,便形成了一个椭圆的硬硬的窝,可这“呕心沥血”的窝,却给它们带来了灾难。人们都认为燕窝是很好的补品,不惜一切代价,争相抢夺金丝燕的家。人们都说家是幸福的港湾,可就因为人类的贪心,多少金丝燕失去家园,又有多少鸟类失去家园。“我想有个家”这不仅是人类所需要的,动物朋友也想有个温暖的家。可现在,人们口口声声说要保护大自然的生命,可在金钱面前却乱了阵脚,物种灭绝,环境恶化,一个个棘手的问题接踵而来……

人类啊,醒醒吧!你们是否已经听见,沙尘暴正吞噬这地球的森林;你们是否已经看见,太阳黑子正吞吃这太阳的笑脸,冷笑这对我们说:“嘿,下一个该你了!”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人类的无助和渺小。保护鸟类吧!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人类与动物共同拥有一个家园。这个地球上的天应当是蓝的,地球上的水应当是绿的,这个生命的摇篮应该是生机勃勃的。

9.同在蓝天下 篇九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的心情也正像今天的天气一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嘻嘻,告诉你,我要去参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中心啦!大家一定都在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几个漂亮的千手观音演员大姐姐吧,她们婀娜的身姿很难让我们联系到聋哑人。从那时候,我对聋哑人就充满着敬佩,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和他们一起玩耍嬉戏,一起谈天论地。今天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落在我身上,我能不高兴吗?

中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乘坐校车来到了浦东新区特殊教育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聋哑同学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我们禁不住发出“太棒了”“手真巧”“不可思议”的赞叹声,他们可真是心灵手巧啊!我们又参观了他们的寝室,哇,好整洁呀,他们一定很爱干净。随后,我们进入了他们的教室,见他们正耐心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于是我们便分别去找伙伴,进行了“交流”。我的伙伴是一个既可爱又有一点腼腆的7岁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倪依,她在纸上告诉我,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当一名聋哑老师。当我把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画和一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她时,我也得到了“礼物”――她惊喜而又兴奋的神情。

通过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我不仅初步了解了聋哑同学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我还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强不息的优点呢!

10.《同在蓝天下》教学反思 篇十

“共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是未来5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广大民众对此有更多的期盼。

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证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部党组近日发出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等各项任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需要正视的现实是,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异。如何缩小城乡差异,如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实现教育“共享”,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这不仅是个教育热点,也是民生命题。

教育“共享”的郑州实践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郑州位于中原腹地、九省通瞿,是人口大市,人口密度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仅次于广州。郑州教育不仅事关全市300万师生,而且与每一个郑州市民都休戚相关。

每到升学季,在郑州市民陆先生所住的小区里,总能见到这样的小字条:“本人因小孩读书问题,急需求购贵小区一套房屋,看中后立马能付定金5万元,首付5成,一个月内能够付齐首付,如有意请联系高先生,手机:××××××××××。”陆先生所住的小区靠近河南省体育场,距离郑州市七中和优胜路小学都不远。“很多家长买房子,都是为了孩子能上这两所学校,虽然有的家庭在其他地方已有住房,但还是为了孩子上学一掷千金,真是用心良苦啊。”针对学区房热,陆先生如此感叹道。其实,像陆先生所说的这种情况,为了孩子买房、搬家的家长,说起来还真是不少。其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对优质资源的需求。

“我们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有的问题和困难可能需要长期持续努力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比如城市部分学校仍存在着‘大班额’的现象、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建设推进和教育质量提升仍满足不了大家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都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和智慧,合理有效地加以解决。根据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指示,从2016年开始,全市每年要继续新建改扩建40所以上中小学、幼儿园,逐步解决‘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陶然对本刊记者说。

为了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郑州市从2011年就开始大力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2011~2013年,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覆盖市直、区属398所中小学的207个项目,连续实施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6.6亿元,其中12.3亿元用于基本建设,4.3亿元为市、区两级学校配备标准化实验室、计算机室、录播教室、图书等教育教学设备及塑胶操场、校园修缮等项目。

此项工程通过采取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等四种模式的创新,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良性联动效应,使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明显拓展,逐步缓解了“大班额”和择校问题,努力让百姓满意、让社会放心,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优质资源共享问题,不仅表现在市区内,在城乡之间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大家都知道,城市里的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一些特长班,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而农村的中小学生则很少接触一些体音美器材。

为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高标准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郑州市在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实行财政倾斜农村政策。“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4.9亿元,先后实施了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装备工程、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椅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材配备工程等,全市100%的农村中小学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室、计算机室和常规教学设备器材,进一步推动了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

为了关爱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使群体间的教育公平切实得到保证,郑州市教育局坚持把务工子女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确保其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接受教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谈及缩小城乡差距,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巨涛如是说。

“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国家主席习近平在5月22日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如是说。可见,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优质教育共享,既是顶层设计,又是民生所盼。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热切地“拥抱”教育,使教育这个古老而崭新的行业,正在中原大地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大数据时代,郑州教育“班班通”工程助推区域教育的智能化变革。2014年,完成了郑州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教育共享的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班班通’工程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的广度、深度和参与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李陶然总结说,“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未来5年,郑州教育将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结构、深化内涵、突破瓶颈’的工作思路,切实把握‘政府主导、优先发展,以德为先、育人为本,依法治教、促进公平,服务社会、强市惠民’的基本原则,努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中职教育品牌发展、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民族教育持续发展、继续教育深入发展、家庭教育引导发展,全力打造‘有未来的教育’这一品牌,使优质资源共享惠及更多的家庭。”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培养人才,教育“共享”先行。

云时代的到来,使郑州优质资源共享教育从“黑板时代”向“白板时代”“网络时代”过渡,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教育理念与文化资源共享的革命。

“如今的城市教育面临不少问题,如择校热、幼儿园学位紧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等,其背后与教育资源的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有关,这些都需要通过综合改革、依法治教,优化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来促进资源共享,进而平衡城市不同群体的诉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近日在2015中国城市学年会上如是说。

钟秉林表示,现代化的城市教育一方面要在入学机会、资源配置、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做到教育公平,高质量、高水平地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条件、教育信息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方面不断创新,予以保障。

优质资源共享,不仅是个教育热点,也是民生话题。教育共享的郑州实践,不仅让“有未来的教育”有了实践支撑,还为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借鉴,是全国教育的一个缩影。需要正视的现实是,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异。如何缩小城乡差异,如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实现教育“共享”,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这些都值得各级相关部门深思和考量。

追求教育“共享”不会一蹴而就

追求教育“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因为各地的发展不均衡,教育“共享”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山区的孩子还在光着脚丫走在上学的崎岖山道上,这些地方的教育水平亟待提升。而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正在奔向教育现代化。江苏省在2012年就制订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从办学理念与行为、学校人才与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硬件设施与条件保障、学校管理与办学特色等方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而上海市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成为英国学习的对象。

追求教育“共享”应允许有差异,比如,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通过调整招生计划等政策、提高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资助各级各类学校的贫困学生,以及正在实施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教育离“人民满意”还有距离。

面向“十三五”,追求教育“共享”,任务很重,还需要下硬功夫。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和水平、进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些问题中央已经拍板,民众深有期盼。教育作为民生的重要领域,大家对其有直接感受,教育“共享”发展得怎么样,该多关注社会反映。

上有部署,下有落实。在顶层设计完成之后,关键看地方实实在在的行动。追求教育“共享”,需要加强省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力度,需要市、县级领导真正重视教育,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有的县提高教师待遇舍不得花钱,却建设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这样的事情值得警醒。

“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民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特别是在部分农村,有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初中之后的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面对家长、学生这样的选择,该如何引导?显然没法用硬性手段干预,上策也许是各级政府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看到读书与幸福生活的密切关系。否则,如果任由这种苗头蔓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可能落空,教育共享发展将大打折扣。

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才能完成十八届五中全会定下的“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目标。

11.同在蓝天下 快乐共成长 篇十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教育目的:

我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城的学生有90%来自周边农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由于受本县地理条件限制,农业发展缓慢,学生家庭经济来源有限,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为严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或由于缺乏正确的管教方法,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误入歧途。“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趋严重。

近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研究问题。学校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对“农村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并从中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下面是一则留守儿童教育成功案例。

罗某,女,12岁,我县一小六年级(5)班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在课堂内从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外不爱和同学们玩耍,也不愿意和同学沟通交流。从小就胆小,我行我素独来独往,集体活动很少参加。一放学回家后,就钻进房子里,看书写作

业,也不出门玩耍。父亲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初中水平。母亲生下她后,因产后大出血医治无效去世,父亲靠外出打工拉扯着姊妹俩。由于她的父亲要打工维持生活,无法照顾两姐妹,只好让孩子的奶奶来照顾孩子。因此其父对孩子的关心甚少。再加上罗捧一出生就缺乏母爱,性格又内向,不愿和同学交流。因此,从开始上学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而她本人也由于想念母亲而很忧郁,很少露出笑脸。而她父亲为了提高她的学习成绩,每次打工回来都对她横加指责,甚至进行行为上限制,导致她的性格更加孤僻。

经过调查,发现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大问题,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也很配合老师工作。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她长期这样呢?经过班主任多次与其父沟通,了解了实情。原来,罗某自出生就失去母亲,看见别人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就特别羡慕,姐姐罗环经常对她说起妈妈在世的样子,因此,罗某从小就在脑海里描绘着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直至后来上了学,她对妈妈是越来越思念,尤其是在课堂上,她的思想老走神,想象着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造成她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其次,他父亲又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心照顾不够,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举动。另外,孩子由于长期缺少母爱,短精神,造成心里很自卑,干什么事情都缺少精神支柱,也怕同学欺负她,因此从小起她就我行我素,很少与其他孩子接触,沉默寡言。就这样,孩子慢慢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也不愿意多与其他孩子接触。自然而然出现了忧郁症,也就不合群了。这样的学生几乎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都存在,如何教育他们,才能让他们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具体做法: 首先,要注重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并向家长提出一些明确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做法和

要求。具体做法和要求是:生活上,多抽时间关心孩子,陪陪孩子,有时间带孩子走走亲戚。务工之余,陪孩子下棋、唱歌、看书、做智力游戏,开发智力,培养特长,并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多与同龄的孩子一起游戏玩耍、交流沟通,教育孩子学会怎么在大环境中生活、相处、玩耍;心理上,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生活影响中,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学习上,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小天地”,经常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作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辅导,帮助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订阅一些健康有益的报刊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其次,发挥学校和集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做法有:一是班主任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管理学生。二是班主任深入细致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对其生活上优先照顾,学习上优先辅导,教育上优先关注。三是开展“手拉手”互助,结成“老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帮扶对子,鼓励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帮互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四是班主任要注意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其点滴进步引导鼓励,鼓励树立信心,促使其不断进步。五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注重引导,以召开主题班会、榜样带动、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做好典型引路工作。六是建立定期家访制度,随时加强沟通,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家中掌握情况,跟据情况进行帮扶。

最后,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展示自我,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班主任教育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展示、挑战自我,树立自信。引导留守儿童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影响,逐步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养

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如今的罗某,性格已经明显开朗,也愿意与同学们一起游戏玩耍,能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讨论活动中去,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罗捧同学的成功转化,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成功范例。

12.同在一片蓝天下 篇十二

同在一片蓝天下

我喜爱仰望天空。或者坐卧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或者就把自己的头倚在窗台上,选个让自己最舒服的姿势,然后,纵目远眺,将视线向上方作无限延伸,穿过高楼的羁绊,直到它隐没在一片醉人的湛蓝里。

是的,天空的湛蓝是最迷人的颜色,有别于青色的忧郁和冷酷,天空散发的蓝是温馨的、明彩可人的,它粉嫩得令人神迷,又澄澈得叫人心醉。当我的目光被炫目夺人的阳光逼得转向时,柔和的蓝天不啻是我的眼睛,也是我的心灵最贴心的安慰。我仿佛感到自己就这样投身在蓝天之中,在无尽的湛蓝里沉醉、沉醉……

只可惜,如此醉心于蓝天的我,却生活在一个鲜见青天的城市,举头望天,迎接我的往往是一片灰鞯囊貊玻伴着降雨前充满空气的湿意,我嗅到的却是满心的惆怅。就是因为晴日的可贵,使我更珍惜每次与蓝天的邂逅。习惯在连绵的冬雨、浩大的西北风以及其中的阴日里找寻蓝天的身影。多少个闲暇的午后,就在这样的期待中悄然溜走――我总在这如此投入中忘了时间!当一望无涯的纯粹蓝天伴着几朵白云以经典之姿跃然呈现时,我郁窒已久的心情也随着阳光的透现顿时亮了起来,与久违的蓝天相逢的瞬间,我真的尝到了感动的滋味!

蓝天浮现的日子里,我常随意找寻一处窗台,就这样斜躺上去,以手支撑略斜的头,方便让自己的视线以最完美的角度发散出去,然而随着视线射出去的却不只是目光,还有我零乱的思绪。对着蓝天交换心事是每次约会中不可缺少的仪式,就算只是天马行空的随想,也是我和蓝天之间的秘密约定。

凝望蓝天的时刻我总想,在我望着天际的此刻,该会是什么样的人也在同样的时刻将目光和我投向同样的地方?未曾谋面的他,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我们共有的这片晴空?也许,他的身影刚好在我视线范围外的.几寸几尺;也许,他的人身在遥远的地球的彼端;更也许,穿越了重洋,他却和我有同样的心事,正想着此刻有谁和他一同仰看青春!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啊!同在一片蓝天下,一个小岛上的台湾女孩,与远处不知名的那个人,就这样在同样的时刻对着同样的地方思及同样的事情,我仿佛感受到遥远的彼端有一股思潮和我在蓝空中交汇,缘分促成了这场莫名的相遇。即使短短数分数秒后,我就必须目送着这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离开,即使彻头彻尾我们连只字片语都无法交换,但我们拥有一个相同的记忆,我们都将心事向共同的蓝天倾吐,我甚至想像着我们寄予彼此的祝福!那就够了――没有遗憾,我轻声告诉自己。

而我无法结识的朋友,此刻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也许,他和我一样拥有幸福的生活,他正和我一样,将对生活的感恩和喜悦与蓝天分享,我不禁嘴角露出轻笑,给他真心的祝福;但如果不是呢?思绪一转,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张因贫穷而面黄肌瘦的脸,浮现出一张张因愁苦而深锁双眉的脸,我仿佛听见他们无处诉说,而只能向上苍倾吐的痛苦呐喊,或者他们并无怨尤,只是向上天祈求一点点生存的希望,或者他们已经绝望,而只能期盼来生?我不禁一阵战栗,即使同在一片蓝天下,阳光也不能照到每个阴暗的角落呀!突然觉得好恨,恨自己没有能力亲身为他们做些什么,我是多么希望同样蓝天下的全人类,都能享有同样的欢愉和幸福!闭上双眼,双手合十,我低声祈愿和祝福,愿世界上每颗受苦的心灵都能得到安慰和希望,即使遭遇再大的险阻,也能勇敢坚强地走过来,永不放弃,我将祝福寄予全天下的同胞,也用以勉励刚要踏上人生旅程的自己。

再度抬头,仰望蓝天,我感谢天空的宽大和包容,滋养了整个世界,更让我体会到,整个地球原来就是一个家,相识或未识的全人类都是我的亲人。我顿时感到心灵一片开朗澄明――宛如这辽远无边的蓝天。同在一片蓝天下,笼罩我的不只是光明和温暖,还有爱与希望!

13.同在蓝天下读后感 篇十三

《同在蓝天下》这本书写的是我校的同学到湖南杉木桥爱心助学考察的活动纪实。

读完《同在蓝天下》后,我对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很多感触。那边没有城市,没有现代化,但那里的人们却是朴实的。他们并不是很富裕,但是却很快乐。虽然他们的生活中没有高科技的电子设备,然而他们依然生活得多姿多彩。那里的孩子会做很多家务,会到小河里洗衣服,会在水塘里抓泥鳅、钓鱼,还会……他们使我们更了解同龄人,视野更加宽广,感受更丰富,也懂得了友谊的美好。那里有城市中所没有的清新空气,乡间的泥土路和清澈的小溪。同样生活在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下,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却有很大的差异。尽管如此,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友谊却在这里表现得尽善尽美。

虽然环境不同,风土人情不同,但是,友谊长存!这本书,使人学会关怀,懂得感恩。

14.同在蓝天下 篇十四

起初,我和同学们还不太熟悉,对比比划划的样子好像还有些恐惧。于是便有人提问道:“那他们能听到我们在为他们演奏吗?”这时候,一位学生家长说:“他们虽然有的人没有听觉,但眼功能还是很好的;有的眼睛没有视力,但听力还是很健全的。他们能听到或看到或感受到来自你们的声音吧!”

同样是孩子,我找到了我的同龄人,可我却不晓得到底应该怎样支和他们沟通。随后,我就看到了江校长从大厅走过来,我身她请教了一些哑语,就现学现卖地告诉了参加演出的另外几名同学。我们分别问这些孩子们,他们倒热情,回答完我们的问题后,又比比划划起来。此时台下涌起一番热烈掌声,原来是同学们为我们的手语节目《感恩的心》在欢呼。看罢,我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心声,他们一辈子都不能够张开嘴巴说话,也听不到多彩的音乐。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残酷的,是冷漠的,是不公平的。刹那间,我的心里的恐惧早已消失在九霄云外。我在想:“他们感恩的是谁呢?是父母?是老师?还是世界?”带着这个疑问,我装潢了一肚子的感受。世界是迷茫的,是黑暗的。有数不清的老百姓被上帝无情地剥夺了身体上的某一个部位,整天在病床的手掌中滚来滚去,处处遭遇痛苦的折磨,甚至没有权力掌控自由,整天对着医院,对着病房,对着病床……

上一篇:拯救地球优秀作文下一篇:文学写作基础培训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