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论文(精选8篇)
1.英国文化论文 篇一
用餐的坐姿
用餐时身体坐直,后背不要碰到椅子上,手肘不能放到桌面上。无论食物多么松脆易碎,也不要低着头在盘子里吃。除了喝汤的时候,可以轻轻地低下头。
适宜的谈话
不要在桌上谈论金钱、工作、政治或宗教信仰等敏感话题;如果是下午茶的谈话,更适合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
餐具的使用
进餐时,由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左叉右刀,刀刃不可向外,就餐完毕也要放回原位。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而另一端放在桌上。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表示侍者可以将餐具撤走。
2.英国文化论文 篇二
1 英国茶文化内容的体系化阐述
虽然茶叶传入英国的时间不足200年, 而且茶叶也并非英国本土产品, 但茶叶却在英国获得了巨大发展空间。有一种较为夸张的说法, 就是英国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饮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饮茶风气的盛行。在英国, 尤其以其红茶闻名于世, 英国的红茶内容多样, 种类多元, 其红茶文化远远超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因此, 在英国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文化体系, 主要有:
1.1 早茶文化
在英国, 早上醒来之后, 就会饮用早茶, 而早茶主要以红茶为主, 同时也是英国茶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早茶对英国人来说, 极其重要, 所以其在茶原料选择上, 极为看中。无论是其口感, 还是浓度, 都对原产地有着极高要求。在英国人看来, 早茶有着重要精神唤醒作用, 因此其往往很讲究早茶内容, 因此其早茶文化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英国人的一种文化。
1.2 上午茶文化
上午茶在整个英国茶文化体系中, 最简单, 也最短暂, 其时间大概为20分钟, 通常会在上午时间, 无论是未参加工作的人, 还是其忙碌的工作者, 在上午11点左右, 都会选择饮茶来获得短暂休息。经过约20分钟的品茶休息, 来有效调节自身生活与工作心态, 可以说上午茶文化代表的是英国人的一种生活理念和价值, 其十分注重自身心情的调节。
1.3 下午茶文化
真正能反映和代表英国茶文化的就是下午茶, 这一文化, 表现形式多样, 具有丰富内涵, 同时展现过程也极为优雅。在英国, 下午茶十分讲究, 其对饮茶时间、服饰装扮, 甚至佐餐点心都有极高要求。首先, 其在茶叶的产地上, 就要严格要求, 其茶源多为伯爵茶等, 如果饮用奶茶, 则是先倒入牛奶, 然后在添加茶水。其次, 其喝下午茶的时间为下午4时。而在茶会中, 为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敬, 通常由女主人亲自为客人服务。最后在佐餐的选择上, 通常为传统英国点心和蛋糕等。可以说, 下午茶文化代表了英国文化中的高贵与典雅, 是整个英国文化的性格象征。因此可以从很多英国文学作品中看到, 英国下午茶文化对其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量素材都来自茶文化。所以想要研究英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学作品的具体影响, 就需要从英国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上看出。
2 英国茶文化价值内容分析
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比, 英国茶文化其形成于英国工业文明时代, 而且是由英国贵族兴起的。因此其具有浓厚的贵族气息, 相比而言, 中国的茶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发展起来的, 其中融入了多层次、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 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 而英国茶文化更是一种文化融合、文化嫁接, 其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
2.1 英国茶文化中富含高贵典雅内涵
正是英国茶文化的形成背景决定了其中所包含的内涵, 虽然英国有饮茶习惯不足两百年, 而且在初期茶叶是被作为药品推广的, 但茶叶传播到英国之后, 英国已经进入了较为发达的经济, 尤其是对多数贵族来说, 已经进入消费时代, 因此经济消费能力的大大提升, 决定了整个饮茶规格较高。同时在饮茶过程中, 还产生了一系列与其相近、相关的品茶产品, 乃至一些舞蹈、音乐艺术等等。事实上, 真正的英国茶文化产生于19世纪, 其中尤其是下午茶文化的出现标志着英国文化生活走向精致化, 随着这一文化不断成熟, 整个英国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极大提升。
在整个英国茶文化体系中, 下午茶是其中最具有内涵, 最丰盛的饮茶活动。因此, 在饮用下午茶时间, 其对饮茶环境和饮茶要求都有极高要求。而整个下午茶体系中也丰富展现了英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而英国下午茶展现了其品茶是一种生活观念和价值理念, 并不是一种生存方式, 因此其对品质、内涵有极高的要求。
2.2 英国茶文化中富含极其复杂的茶道艺术
茶道和茶艺是茶文化深化发展的重要表现。随着英国茶文化发展日益成熟, 其茶道理念和茶道艺术也在不断发展。而茶道艺术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人生理念和处世哲理。可以说, 复杂的茶道艺术代表了英国茶文化中精神与物质的高度融合。而茶道艺术的迅猛发展也反映了英国文化体系中对礼仪、规范的严格要求。在英国文化中, 参与茶会时, 人们的打扮和谈吐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内涵。随着茶文化不断发展, 如今这一文化习惯已经融入到整个民族当中, 成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当前英国发展已经不如以往, 但其形成的文化和习惯始终传承未发生改变。
3 英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观点, 那就是如果我国茶文化是精神内涵和价值象征, 那么英国的茶文化就是一种行为规范, 或者是一种表演艺术。从根本上看, 这与西方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尽管英国茶文化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 但其中包含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认同。在多数英国文学家看来, 茶文化中有其创作的巨大价值和动力, 而英国茶文化也是茶与英国文化的重要融合, 更是英国近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与中国相比, 英国茶文化缺乏独立内涵, 但从实质上看, 其仍然对近现代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积极价值。
3.1 英国茶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题材形式, 通过简单的表现形式, 从而向世人展现其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个人感受。因此在了解和品鉴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时, 必须对创作人的个人心态和情感进行深入了解。在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笔下, 其对喝茶场景进行了大量的诗歌描述。而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则称茶为“中国的泪水”, 其作品中这样描述到:“我竟然感伤起来, 这都怪中国的绿茶”。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英国茶文化对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其不仅为诗人提供了创作背景, 同时也为诗人表达自身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英国茶文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分析
茶叶及茶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其中包含的情感与价值更是纯洁的, 而散文这一文学形式, 也是一种对情感的巧妙表达方式, 可以说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内涵与散文的写作手法是一致的, 因此茶文化对散文的创作影响极深, 比如在著名散文《四季随笔》中, 向我们展现了亨利享受自然, 怀念过去的生活, 同时也抒发了自身对茶的理解和认知。除此之外,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依托茶文化的价值内涵, 进行了体系化的散文创作。可以说, 其创作的过程, 就是价值典范展现的过程, 更是文人对茶文化深刻理解的过程。
3.3 英国茶文化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
对英国小说家来说, 茶文化就是其创作小说的重要素材来源, 可以说, 近现代以来几乎全部英国小说中都能感受到茶文化的内容, 虽然有夸大的叙述, 但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在英国小说文化创作中, 茶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茶文化涵盖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种群体, 其包容了多个阶级的观念和认知, 因此其来源素材极为丰富。小说的创作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但又高于现实的, 因此在迅猛发展的英国茶文化中, 就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和感悟。小说创作过程中, 需要作者应用一定创作技巧, 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需要作者有丰富的情感认知和事物感知。英国茶文化的形成历史和时代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发展内涵, 而这也对文学作品类型中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直观影响。
4 结语
中英两方从古至今在文化形成上都有很大差距, 而茶文化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环境有着更大特殊性, 因此双方所形成的茶文化体系完全不一样, 在这一背景下, 所形成的各种文学作品自然就有不同内涵和特点。茶文化出现的基础是茶叶作为饮品, 并且待饮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后的文化产物, 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体系化研究, 我们发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可以看做是人类意识的综合, 其中涵盖的不仅仅由人们的习惯, 同时也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体系化研究时不仅要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具体认知, 同时更要对茶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研究, 从而便于我们及时了解在茶文化形成的同时所产生的文学作品的具体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璐.谈古希腊思想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作家, 2014 (11) :109-114.
[2]蒋梦.海盗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现代文学, 2014 (23) :151-155.
[3]宋河.中国茶对英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北京农业, 2015 (2) :75-863.
[4]谢依霖.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J].西方文学, 2015 (17) :115-118.
3.英国文化论文 篇三
电影《猜火车》海报
英国,这个位于欧洲大陆架最西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岛上的北爱尔兰4部分和众多小岛组成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在文化方面,也自然不逊色。就电影方面而言,英国电影是奥斯卡大奖的常客。英国电影给人的感觉似乎“比好莱坞更艺术,比欧洲更商业”,极具特质的存在。无论是正襟危坐的学院派还是嘻哈街头的年轻人似乎都可以在英国电影中找到自己的那盘菜。英式幽默、英伦摇滚、英国的足球文化、酒吧等这些文化特色都滋养着英国电影这种独特的存在,充满着矛盾与包容的特质。
被誉为20世纪最佳英国电影,由丹尼·博伊尔导演,伊万·麦格雷戈、凯文·麦凯迪、凯莉·麦克唐纳主演的英国电影《猜火车》(Train spotting)于1996年一出炉便成为舆论的焦点。“猜火车”本是一种游戏,指无所事事的人在火车经过的地方,即兴打赌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刻和目的地,借此打发时间。该影片运用了反传统的拍摄手法,真实的描述了当时苏格兰爱丁堡一群吸毒青年精神崩塌,放浪形骸的垃圾式的生活状态。其中流露出的冷漠、堕落情绪及所表现出的另类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争论。影片以“猜火车”这项游戏为名意义深远,当火车狂啸过站时,不知要将主人公们的命运载往何方,隐喻地提出了当时年轻人应如何选择生活的问题。该片不仅荣获第四十九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1996年英国最具时代活力影片,还被评为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而在英国老牌电影杂志《帝国》公布的“影史最伟大的100部英国电影”榜单中,它也得以入围。
在这部影片当中,除了导演对那群青年人颓废、堕落的生活状态的形象刻画让我感到震惊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几乎贯穿整个影片的大量的各具特色的酒吧场景,男主人公们在这些场景下的状态不仅是对英国人日常生活最真实的描述,去酒吧更可以称为英国人,尤其是英国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
为什么酒吧在英国如此受欢迎呢?这可能跟英国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在以保守闻名的英国社会里,朋友之间很少去家中相互拜访,因此日常的邻里交往、朋友聚会都需要一个场所来进行;其次,英国的天气阴霾多变,而当地人又酷爱足球,尤其是有欧洲杯和英超联赛的时候,他们会欢聚一起,和朋友们喝酒,感受进球的喜悦,所以酒吧这样一个场所最终成为英国人户外交流的首选。更形象的说,酒吧在英国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咖啡馆在其他欧美国家、及茶社在中国是一样的,早已成为当地居民无法割舍的生活习惯。
一、酒的种类
英国的酒吧多如牛毛,无论是繁华市井还是小巷深处。一般的酒吧都会供应啤酒、葡萄酒、烈酒以及各种不含酒精的软饮料,而带气泡的自来水通常都是免费的。
英国人去酒吧最常点的就是啤酒。而各酒吧销售的啤酒种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三类:
最为传统、最具代表性、又最常见的啤酒叫苦啤(bitter),这种酒带着红色或琥珀色,酒上会浮着一层白沫,口感比较干,酒劲较强,一口下去会有苦味留于齿间。
第二类是淡啤酒(lager),颜色较浅,口感比较清爽,还有轻盈的酒花,和国内的啤酒很接近。
第三类是黑啤(stout),最黑最烈的一种啤酒,在麦芽中加入大量的酒花制成。
还有一种比较有特色的酒叫果酒。它是用水果制成的,味道比较甜;另外,葡萄酒(wine)和威士忌(whisky),琴酒(gin)或伏特加(vodka)等烈酒也都有售。
而不想喝酒的人则可以点一些不含酒精的软饮料(soft drinks),比如果汁、柠檬水、可乐等。
酒吧里也有一些比较简单、但却很可口的食物供应。不过英国人不会像我们喝酒那样,喜欢配着“下酒菜”,他们基本上都是一杯一杯地直接喝下去。
在英国酒吧中,啤酒的单位是以品脱计量的,一品脱比半公升稍微多一点。而酒吧的啤酒杯又高又大,容量大都是一品脱,所以一杯差不多就可以装一瓶啤酒,还是蛮大一杯的。若是怕喝不完,也可以叫半品脱。
二、英国酒吧文化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英国有着自己独特的酒吧文化,首先是大多数英国酒吧都没有服务员,你得自己到吧台去买酒。这点乍看上去好像使人不便,可事实上这种做法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英国人素以保守著称,他们不喜欢主动与人亲近,而站在吧台旁边等候服务的时候可以使你有机会和其他等待买酒的人交谈。当然,你并不需要刻意的介绍自己,随便聊聊天气、谈谈啤酒等都可以作为和陌生人沟通的很好话题。这种礼仪的形成恰恰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英国,酒吧的吧台可能被认为是惟一能与陌生人亲切交谈并且举止适当的地方。
如果你是和英国的朋友一同前往,或者是去酒吧和客户进行工作上的洽谈,通常提议的人会请第一轮酒,那么为了表示感谢,你也应该快速的回请。当对方的酒还剩下1/4的时候,这是你该提出买酒的最佳时机。“这轮由我买,你喝的是什么?”这句话是融入英国酒吧最实用的一句。
英国人喜欢遵守秩序,因此无论在哪,你都会看到大家井然有序的排队,但是酒吧除外。在酒吧里,没有比较正规的队型,酒客们都是挤到柜台前等候,但神奇的是酒吧服务员就是有办法知道下一个该轮到谁,他们凭着自己的记忆,早就给每个人在脑子里排好了号。
在英国的酒吧里,你千万不要给酒吧服务员现金当小费,因为这会使人联想到服务员是侍候人的,而正确的做法则是请酒吧服务员喝一杯酒以示感谢,他们会为你的这种平等相待而感到很高兴的。
当你买到酒以后,如果还想和当地人聊一聊的话怎么办呢,你可以注意找那些已经买了酒但仍在酒吧台前转悠的人;而对于那些已经离开吧台,找到椅子坐下的人可能只想独饮,最好不要去打扰他们,因为冒昧的伸出手来笑容满面地自我介绍被当地人认为是很轻率、鲁莽的行为。
另外,比较令人称奇的一点是,虽然英国人如此嗜酒,可酒吧却关门很早。每间酒吧都有严格的打烊时间,通常是晚上11点。因此到晚上10点50的时候,就可以听到店老板摇响清脆的打烊铃,示意大家还剩10分钟的时间,这时候顾客再消费买的就是今天最后的啤酒(last order)。超过这个时间以后,无论是谁都不能再要酒喝。到11点整,老板会再次摇铃声明:酒吧停止供应酒水。客人即使兴致再高,也不得不离开酒吧,最多停留20分钟喝完余酒。
结语
4.英国饮食文化 篇四
Today people in the UK eat a more varied diet than ever before.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diets of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the many immigrant communities have introduced their cuisines to the previously unadventurous Britons: Chinese, Greek, Indian, Italian, Thai, American fast foods such as pizza, hamburgers and fried chicken have to some extent displaced the traditional fast food of fish and chips.
Because of the climate and the Germanic origins of many of its early people, the UK has been a traditionally beer drinking rather than a wine drinking country. Nevertheless, in recent years, vineyards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have proved successful. In the west of England the traditional drink is cider, rather than beer. Over Britain as a whole,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drink is tea.
5.英国饮食文化论文 篇五
【1】
一、英国概况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首都:伦敦。
国花为玫瑰花,国鸟为红胸鸽,国石为钻石。
二、饮食渊源
英国的畜牧业较为发达,但由于地域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粮食和畜牧产品均需要进口,因此,外来饮食文化对英国饮食习俗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1066年诺曼人的到来给英国烹饪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的罗马人虽然也给英国带来了新的烹饪知识,但在他们走后许多知识就失传了。
诺曼人对饮食比较讲究,他们把法国、意大利的生活习惯、烹饪方法带到了英国。
在11~13世纪之间,“十字军”骑士们带回来的香料、无花果、杏仁、果子露等丰富和改进了英国食物的口味,使其具有了新的内容。
1390年,英王查理二世时期的大厨们编写了一本烹饪书籍,名字叫《烹饪技术要素》。
当时的甜食、布丁、馅饼、粉蒸等菜式的制作已有较高的水平,许多菜式一直流传至今。
20世纪,传统英国饮食文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挑战,用莉齐・博里德的话来说,就是:“英国烹饪别具一格的民族特征虽然在19世纪受到严重的损害,但与在20世纪所遭受的损伤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两次世界大战使社会和经济陷入混乱,发展中的食品技术已彻底改变了饮食习惯,这都使民族传统遭到很大的损伤。
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只有在几个世纪以后才能作出结论。
”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烹饪的名气一直不是很响,英国公众自己也认为其烹饪艺术的境界不高。
举办的,被誉为国际饮食界“奥斯卡金像奖”的第一届维奇伍德杯世界烹饪艺术大师赛,共有包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7个国家/地区的一流烹饪高手参赛。
在英国举行的选拔赛中,获得前3名的选手都是外来厨师。
英国厨师感到愤愤不平,但是评委们则“无怨无悔”。
公众虽然有些遗憾,但却表示完全可以理解。
据说英国人到餐馆去吃饭,大多喜欢去法国、意大利或中国风味的餐厅。
尽管如此,英国对自己的饮食传统还是偏爱有加。
著名的天加利金酒公司曾举办过一个活动,让人们从100个闻名世界的英国“标志”中,选出最能代表英国的十大“特色”标志。
结果吐司面包加烤牛排以及约克布丁以73%的得票率并列榜首,排在第5位的则是英式早餐,包括燕麦粥、蔬菜、水果、奶酪以及海鲜。
应该注意的是,现在的英国烹饪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餐、印度餐、意大利餐和法国餐已对传统的英国饮食习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无论是到英国的游客,还是英国本土居民,都有了对美食的更多的选择。
英国超市里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特色蔬菜、水果、香料、调味品。
三、烹饪技术
(一)原料
英国烹饪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其烹饪加工技术中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般认为,简单而有效地使用优质原料,并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质地和滋味,是17世纪以来英国烹饪的重要特点。
用牛肉做菜,就要把牛肉原有的品质完美地体现出来,因此,在原料的加热过程中,大多是单独烹制,一般不会将几种原料混在一起,以力求原料应有滋味的充分展示。
英国烹饪植根于家常菜肴,在原料的选用上强调家生、家养、家制。
英国人认为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菜肴的“家乡风味”或“家庭特色”。
因此,地道的英国菜总是与地道的乡土原料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这些地道的原料,英国菜将不成其味。
(二)烹法
英国常用的烹制方法是烤、烘、煎、烧、煮、蒸、烩、炖等,其中又以烤、烩、煎、炸居多。
在英国菜的烹制中,厨师们比较重视原料与烹调方法之间的相互适应,或者说注意以适当的烹调方法来烹制适当的原料。
这种观点与他们重视菜肴的“原汁原味”,或充分体现原料自身滋味特点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下面是一些烹饪原料与烹调方法的基本对应关系:
鸡蛋――在英国烹饪中,鸡蛋常用来做汤、汁和烩菜的稠化剂,也用作布丁、蛋糕、点心、面包、甜菜的凝固剂。
既用作主料,也是配料。
其常用的烹制方法有:煮、汆、炒、煎。
鱼――无论何种鱼,都要在购买的当天烹制。
鱼的初加工必须根据鱼种和烹制的要求进行。
鱼类常用的烹制方法是:煮、汆、蒸、铁扒、炸、烤。
猪肉――猪肉是英国人常吃的肉食,烤、铁扒、炸、炖、煮、罐烧是常用的烹制方法。
传统的英国烤肉是在明火上进行的,现在大多在烤炉中进行,不过风味特色并没有大的变化。
罐烧是比较有特色的烹制方法,主要用于质地较老的肉块的烹制。
方法是:将肉块在油中煎成褐色,然后放入罐中,加入原肉汁,密闭后上火烧至成熟。
牛肉――英国人烹制牛肉,常根据部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其基本做法是:①烤。
适用部位是牛柳、牛脊、肋条、前肋或中肋。
②铁扒。
适用部位是臀肉、牛柳、牛脊、无骨排骨肉。
③煎。
适用部位是牛柳、牛脊、肋条肉。
④焖、烧。
适用的部位是臀尖、上臀肉、厚腩、臀肉、中肋、颈肋等。
⑤烩。
适用部位是胫肉、前胫肉、臀尖、上臀肉、瘦腩、颈肉、平肋及脖子等。
⑥煮。
适用的部位是大块胫肉、前胫肉、上臀肉、瘦腩、胸肉等。
小牛肉(牛犊)――①烤。
适用部位是牛腿、腰肉、前排。
②煎。
小牛肉很少用铁扒的方法烹制,腿肉、腰排骨和前排适宜于煎。
③烧、焖。
适用部位是腿肉、腰肉、前肋、前排、脖和肩。
④烩。
适用部位是胸肉、脖和肩。
⑤煮。
适用部位是膝胫、脖子、胸肉。
羊羔和羊肉――①烤。
适用部位是腿肉、臀尖、脊肉、前排、胸脯、肩肉等。
②铁扒、煎。
适用部位是臀肉、脊肉、前肋取下的肉排和肉块。
③烩。
除前肋之外,其他部位均可用来烩制。
④煮。
煮羊肉更多一些,腿肉、胸脯、肩肉和颈根最适于煮。
烟肉与腊腿――①铁扒、煎。
烟肉的各个部位都适宜于铁扒和煎。
②烩。
去骨的前腿肉和颈根肉可以整块烩制,也可像五花肉、腹肉切成小块烩制,五花肉和腹肉还可以切成薄片烩制。
③煮。
整腊腿、腊腿肘、整块的上脊和肋骨,以及去骨的前肘、上颈和颈根都适宜于煮。
蔬菜――①煮。
适用于根茎类蔬菜,绿叶类蔬菜只能“焯”一下。
②蒸。
适用于根茎类蔬菜,绿叶类蔬菜从来不蒸。
③煎、炸。
除土豆、洋葱、蘑菇和番茄,大多数的蔬菜都可以煎。
蔬菜在煎之前一般已烹熟,煎的时候还要裹上鸡蛋、面包屑再下锅煎或炸。
④。
大多数蔬菜都可以此法烹制。
方法是:蔬菜放入铁盘,加少许盐和化开的肉油,在中等温度的炉火上加热至熟。
⑤烩。
适用于根茎类蔬菜,不适于绿叶类蔬菜。
⑥铁扒。
适用于蘑菇和番茄,不适于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如萝卜、胡萝卜等。
(三)调味
以汤料、沙司、香料、葡萄酒为特征的一般意义上的西式调味法,在英国烹饪的调味中有充分的体现。
野味是英国饮食的特色之一,在烹制野味菜肴时,英国人喜欢用味浓的杜松子或浆果与酒来调味,以去除原料的腥膻之味。
下面对具有英国特色的汤料、沙司和五香碎肉馅料作简要介绍。
1.汤料。
汤料,在西式烹调中是作为增鲜、提香、去腥的液体调味料来使用的。
与中式烹调不同的是,西式烹调中的汤料更讲究“专一”,没有一种或一些可以适用于多种原料的汤料。
英国烹调的常用汤料主要有红汤料、白汤料、鱼汤、野味汤料、白鱼汤料、海鲜汤料(用于龙虾、贝、鳟鱼、鲑鱼等)和蔬菜汤料等。
2.沙司。
英国的沙司基于开味的褐色沙司、白色沙司、黄油沙司、白甜沙司以及“肉卤”。
(1)褐色沙司。
以骨头、咸猪肉、胡萝卜、洋葱、蘑菇、番茄酱、红汤料、盐、胡椒及面粉等原料制成,是一种运用广泛的沙司。
(2)白色沙司。
以香草、月桂叶、洋葱(嵌有丁香)、牛奶、黄油、面粉、盐和胡椒等制成,使用时需要过滤,并另加佐料。
(3)黄油沙司。
以黄油、面粉、柠檬汁等制成,可直接食用,也可作为佐料。
(4)白甜沙司。
以牛奶、月桂叶、黄油、面粉和糖等制成,主要作为甜点沙司使用。
(5)肉卤。
任何一种烤肉的滴汁、肉渣用汤料稀释后,即成肉卤。
稀释的肉卤有时需要“勾芡”。
肉卤作为蘸料与烤肉一起上桌。
3.五香碎肉馅料。
西式烹调在烹制禽(肉)类菜肴,尤其是烤制时,经常使用填馅,其目的一是防止肉在烤制过程中被烤干,二是利用五香馅料来增加滋味。
制成后的五香碎肉馅料也可作为调味料直接用于蛋、鱼、家禽、野味、肉和蔬菜的烹制,并非只能作为馅料使用。
大多数的填馅都要用肥肉,所有的配料通常要切碎或 打成茸状,然后加面包屑、鸡蛋搅拌均匀。
五香碎牛肉、五香碎猪肉和山艾、洋葱填馅是英国常用的五香碎肉馅料。
(四)烤牛肉和布丁
1.烤牛肉。
(1)炉烤。
将牛肉放在烤炉中进行烤制是现在常用的烤肉法,其步骤一般包括整形、上料、烤制、制卤和配菜等。
所谓的上料,是指将拌好的胡椒粉、英国芥末粉或者是拌好的面包屑与面粉撒在牛肉上;所谓制卤,是指将烤盘中的肉汁倒入平底锅,加入红汤料,用文火慢慢将汤收浓、调味、过滤,撇去浮沫后与烤肉一起上桌。
烤肉的配菜一般是约克郡布丁、辣根沙司、芥末、烤土豆、欧洲防风根等。
(2)铁扒。
即将肉放在铁栅格上烤制。
烤之前,肉上要刷上肉油,再用胡椒调味,铁栅格也要预热。
烤制时要不断翻动肉块、刷油,以控制成熟度。
成熟度一般分为:半熟、刚熟和全熟。
烤肋骨肉时,在烤前和烤的过程中,可以刷用芥末粉、辣椒粉、盐、醋和辣沙司调和成的“烤汁”。
铁扒牛肉的传统配食是原汤汁和小块黄油或欧芹黄油,焙蘑菇也是常用的配菜。
2.布丁。
最初的布丁是把多种原料混合起来填入动物的胃或胴体中,放入水中煮熟的咸味食物,现在,凡是几种原料混在一起煮、蒸、 、煎制而熟的都可叫做布丁。
甜布丁原先只是一种开胃的点心,现在已成为了有固定品种的主要食品。
6.英国文化论文(写写帮推荐) 篇六
班级
12160401
学号
1216000340
姓名
徐心远
英国文化
摘要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英国特有的岛国文化,形成了英国人礼貌绅士的性格特征。该文从英国的教育制度、体育和健身运动、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四个方面介绍了英国的文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介绍,可以了解英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 英国文化;教育制度;多方面文化
引言
笼统地说,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该民族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综观世界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地理和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这种关系对于该民族的性格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维 洛奇 小说的艺术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 高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3] 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 文艺学美学法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5] 黄晋凯主编 荒诞派戏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 霍夫曼 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 王宁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 [7] 拉曼 塞尔顿编 文学批评理论 刘象愚,陈永国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霍纳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9] 李维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 吕同六主编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11] 罗伯特 斯皮勒 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 王长荣译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12] 罗德 霍顿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 房炜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梅佛里德曼 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4] 米兰 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 孟湄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5 [15] 史志康主编 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虽然英国的发展历史并没有很悠久,但其发展却极其迅速,下面是关于英国的地理、历史、君主立宪体制、政治、文学、媒体、经济、宗教和教育的概述。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
英国位于欧洲,是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一些小岛(海外领地)组成。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24.36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88公里,北爱尔兰1.36万平方公里。
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沿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了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传媒业在英国相当发达。在英国这样一个拥有6000万人口的国家,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以及各种音像制品等传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而且由于英语在当今国际交流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英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特角色,英国的新闻产品和英文节目跨越和占据了世界传媒版图上的大部分角落,并享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不但为大众提供了新闻信息和休闲娱乐,而且成为一种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是GD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五。英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和能源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其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旅游业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年产值700多亿英镑,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5%左右。与以风光旅游为主的国家不同,英国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旅游业的最大看点。主要旅游点有伦敦、爱丁堡、加的夫、布赖顿、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剑桥等。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英国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1998/1999财政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著名的高等学府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等。
英国立国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英国的发展可以对中国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可以从中有所借鉴。现在中国的发展有个误区,即对外资的引进力度超过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一面是外资企业在国内发展得风风火火,一面是民族工业的发展疲软。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实现真正强大,有两条路。贸易和工业。对于工业,地球历史上最成功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没有哪个强国是靠贸易强大起来的,靠贸易强大经济不应该是国家行为。
发展工业方面,英国是楷模,也是反面教材。是楷模,因为他们确实曾经工业高速发展过,工业实力也无比强大过。是反面教材,因为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很严重。英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和大学关连在一起的。英国很多大学都在参与企业的研究开发,英国稍微有些历史的大学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发展记录。英国的大学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参与程度高过中国太多了。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学也在发展。这其中是互相促进作用。为什么现在英国的教育实力高于其现有经济需求,是因为英国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他们现在操作的是知识经济。英国大学的强大过程就是其工业强大过程。现在英国基本放弃了除国防工业之外的工业,是因为他们把工业产品输出转换成了知识输出。他们放弃了很多工业,但是教育并没停止发展。
多学习与借鉴英国的发展过程,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1.英国的教育制度 1.1 概况
英国的教育制度发达,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较高。在英国,所有的人在五岁至十六岁期间,均要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学生上学的最短期限。目前,越来越多的还在三、四岁时上幼儿园,而年满十六岁的青少年继续求学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因此,教育机构的数目随之快速增加,以便满足人们求学的需求。英国学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提供免费教育,而私立学校一般由家长负担学费。虽然私立学校教育设施和师资水平都比较好,但是由于私立学校学费昂贵,一般只有富裕家庭才会送子女到私立学校上学。1.2 16岁之前的教育
由于英国政府规定将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是违法的,许多双职工家庭就将三、四岁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或者在幼儿学校的幼儿班,接受一定的教育。孩子年满五周岁后,就必须进入幼儿学校学习。年满七周岁时,就进入初级学校学习。小学升入中学,需要参加一种升学考试,确定可以进入何种公立中学。成绩优异的,可以考入文法学校,学习人文科学和其他文化基础课程,成绩一般的学生,会就读普通的现代中学。而综合中学,则接受任何学生,不仅教授文化基础课,而且也根据学生的特点,侧重职业技术培训。因此,综合中学更受欢迎。所有学生在中学至少要念到十六岁方可参加考试,获取普通中等教育证书。1.3 16岁之后的教育
法律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个人爱好等因素,选择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或者是继续读书深造。部分想就业的学生会先上职业培训课程,英国有很多学院提供此类职业培训。如果申请得当,很多职业培训可以免费上学。如果学生想继续读书深造,就需要上高级水平课程,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学生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以及补充高级水平课程的成绩,是大多数英国大学录取时所要求的主要入学资格。
与我国的学期不同,英国大学一般分为3个学期。第一学期从10月初至12月中旬;第二学期始于1月中旬,到4月上旬结束;第三学期从4月底开始,到6月底或7月初。一学年之所以分为3个学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圣诞节和复活节分别在12月和4月下旬,这两个节日要放半个多月。暑假很长,一般有3个多月。在每学期上课时,每周的课时一般也不多,多数在十几学时左右。学生在英国读书,考试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一般的课程,都会结合所学的内容,要求写一至两篇论文,论文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果要想取得学位证书,英国学校一般也会对主要课程和毕业论文的成绩提出一定要求。如果成绩不符合申请学位的要求,但已通过了所有的课程,取得了规定的学分,可以取得毕业文凭或证书。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英国的教育制度是相当严格的。虽然在学校所上的课时不多,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轻松地混学位和文凭。学生要想取得学位和文凭,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2.英国的体育运动与健身运动
英国人喜爱各种体育运动,现代运动中有不少运动起源于英国。据统计,有64%的英国人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英国有遍布全国的各类体育设施,供人们日常健身。在英国,许多卫星和有线电视频道播放体育节目,需要按照体育比赛的场次,另外收费,并且收费昂贵。因此,许多英国人会选择到酒吧看足球赛,一边喝啤酒,一边和其他人一起为精彩的足球比赛欢呼喝彩,成为英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是对于重要的体育比赛,例如,世界杯足球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政府要求必须通过免费频道播出,以便让更多人欣赏体育比赛。3.英国的饮食文化
英国的饮食,在世界上的名声并不太好,很少有人会认为英国的菜肴味道鲜美,有特色。英国的菜肴比较单调,并且喜欢放比较多的调味品,如:沙司。英国人的主食除了面包,便是土豆做成的食品,包括炸土豆条,整煮土豆。英国的海鱼相对比较丰富,英国人很喜欢吃烤鱼。英国虽然不出产茶叶,英国人喜欢喝茶,却是举世闻名的。英国人喜欢喝红茶,到了下午,还有很多人喜欢喝“下午茶”,“下午茶”一般要配上各种饼干和点心。喝下午茶也有一定的讲究。英国人一般在工作了几小时后,都会休息二三十分钟,他们称之为“Tea Break”(喝茶休息)。另外,英国人还喜欢饮酒,尤其是啤酒。但是对英国人来说,如果单独在家饮酒,是很无聊的事,他们喜欢光顾酒吧。英国的酒吧,比比皆是,酒吧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场所。酒吧除了出售酒和各种不含酒精的饮料外,许多酒吧也出售价廉物美的食品,吸引更多的顾客。另外,以前酒吧只允许在午饭和傍晚时间营业,而自1988年起,英国允许酒吧全天营业。此举措进一步推动了酒吧的生意兴隆。在有精彩的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时间,酒吧里更是座无虚席。4.英国的风俗习惯
英国是一个讲究传统的国家,英国人很具有绅士风度。在平时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常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英国人很遵守社会秩序,办事情排队等候是英国人雷打不动的习俗。英国人的穿着也比较正规。在人际交往中,英国人不欢迎不速之客。要拜访英国人,都需要事先预约或受到邀请。如果赠送礼物,一般不宜选择贵重的物品,涉及个人生活的服饰、香水等,带有公司标志或做广告的物品。英国人比较欢迎工艺品、巧克力、鲜花、水果、酒和音乐会门票。5 结语
7.浅析英国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篇七
教育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文化传统对教育活动影响深远。文化是研究教育问题的一个基本视角,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认识英国文化的特点,这对认识英国文化对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帮助很大。
英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逐步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其重要基础就是自由主义、贵族传统和移民潮的涌入。英国文化以其保守传统著称,但在保守中也蕴含创新,创新中蕴含保守,其综合性文化表现独特。教育作为特定文化的产物,须满足所在民族文化的需求。英国的独特文化,对英国的教育影响深远,并为英国教育提供了坚实丰厚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基础。
二、关于英国多元文化的特征
1)英国贵族等级制文化特点。虽然英国经历了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但贵族制并未完全否定,英国的贵族精神和贵族气质虽然仍在,贵族文化仍是英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贵族文化表现出的是英国民族讲责任、重担当、公正、勇敢、自制、理智等优良传统,这是英国贵族在长期反封建王权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这种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就表现出英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强烈,大家普遍对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关心关注较多。同时,贵族精神也表现在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妇女老人在公共社会场合得到充分尊重。英国人很讲礼节,请求时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者感谢对方服务时都会说THANKYOU。英国人平时穿着随意,但在正式场合,男士都西装,女士穿职业装或礼服,这在商务会面或正式晚宴中都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体现。
2)英国崇尚传统、因循守旧的文化特点。英国历史演变中保持了连贯的文化传承,这使得英国人也保持了一种传统观,对传统的制度机制和生活方式、态度比较依恋,对过去的智慧和成就比较崇尚。英国的乡绅观念影响较大,因英国历史上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耕文化追求宁静和乡村生活,不希望社会变革剧烈打乱生活,仍保留了英国许多古老的制度和生活观念。在英国,古老守旧的生活态度和街道建筑是重要资产,而不是一种负累。在英国,王室、贵族制度、绅士风范、公学仍然得以保留。
3、英国自由主义的文化特点。自由主义自古希腊城邦政治中心诞生并影响深远,并在十六世纪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和教会独裁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也不断深入人心。英国的自由主义在反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强化,英国贵族利用自由主义这把政治利剑,联合贵族抗衡国王,与国王共享权利,约定权利和义务,追求并确定了自由权利的制度机制。
三、英国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英国教育中表现性主体性和务实性的文化特质。在英国社会,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主人翁,每所学校都各有特色和文化。早在1994年英国就启动了特色建校项目,并于2003年全面推广,这种开拓性创举就是为全面提升英国基础教育水平。设立专业特色科目,如特殊教育、人类学、语言学、商科等,以特色科目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在同时,也严格执国家规定课程要求,实行全人教育目标。英国的教学理念追求务实效果,始终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而不是理论的单纯灌输。英国的老师授课目的性很强,对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对每一节课和每一次活动都精心设计,围绕教学目的为开展。同时,在课前就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就有效保持了学生积极参与配合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主体,这对老师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准备,让教学过程环环紧扣、有的放矢,也使得课堂活动自然真实,特别是加强语言情境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助益较大。同时,注重教学的反馈和评估评价,及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调整,始终保持目标明确、灵活务实的传统文化特征。
2)英国公学是英国中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历史已达600余年,因其坚持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英国乃至世界中等教育都影响深远。英国公学注重社会精英培养,注重学生性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程设置具有独到特色。英国公学的文化特色厚植于英国文化,并伴随英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
3)英国基础教育表现的文化特质中独具特色和可选择性强。每所学校各有办学特色。英国的弹性学制,在强制义务教育后,就两年时间为未来人生作选择,可以选择继续读大学,也可以选择上职业教育课程,愿意玩耍有经济能力的,也可以等以后想学了再去读有关课程。学习在英国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想学习,30岁可以在大学学习,50岁攻读硕士也可以。在英国,注重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把性格塑造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培育顽强坚韧精神,培育学生管理能力和个人自制能力,追求自由与遵守纪律的性格。同时,英国教育中还表现出多样性的文化特质,这是由英国是多民族移民国家这个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作为移民国家,其各民族的人种、语言和宗教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英国学校教育也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英国政府要求不能丢下一个孩子,搞全纳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就尊重和重视解决好多样性、差异性问题。
四、结语
英国学校教育具有的开放性、灵活性,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多样性需求。英国教育受传统文化影响,始终以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个人才能、培训才能和奉献社会为目标,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关心学生情感体会和人格塑造,英国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深远。
摘要:英国教育受传统文化影响,始终以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个人才能、培训才能和奉献社会为目标,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关心学生情感体会和人格塑造。
关键词:英国文化,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英国学校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实践与启示》,白亮,吴倩,《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英国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与设计
[2]《加强核心价值观,超越差异——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英国公民教育》,周洲,《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3]《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英国公民教育课程改革》,宁莹莹,冯建,《全球教育展望》,2014
8.英国皇室文化的魅力 篇八
英国作为历史悠久的非常典型的君主立宪国家,设置议会,采取内阁制,政党轮流执政,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现在的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就是这样。尽管如此,女王毕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象征意义的话语权,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毫无疑问还是国家最大的贵族,掌握别人难以企及的庞大的财产,因此受到社会各方极大的尊重和关注。还有,皇室的所有成员几乎都受过极为优越的教育,其中一些人甚至经历不凡,他们长期浸淫于优渥的氛围,皇家派头十足,与普通社会保持较大距离,很自然,他们天生就是引起广大民众好奇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活动、家庭情况、个人行止,也就是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人们的不倦的话题。这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姑且称为英国皇室文化吧,它源远流长,驳杂纷繁,这自不用说,本文只想着重谈一下这种文化在当今的情况。
一
纵观现今英国皇室文化,你会发现它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我将之大体归纳作四个方面:
首先是“垄断”性。虽然不能把皇室文化与英国总体文化等同起来,但前者在后者中占居相当大的比重,或者说,前者的社会影响相当之大,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到英国不久,就会发现“皇家”这个英文单词广泛使用,几乎到处可见。从皇家海军、皇家空军到皇家海关、皇家邮政、皇家法院、皇家医院,以及皇家歌剧院、皇家国立大剧院、皇家美术学院、皇家音乐学院、皇家医学院、皇家植物圆……“皇家”的字眼满天飞。我在英国工作时,离我住处不远有个四星级皇家兰卡斯特饭店,其实它与皇家未必有什么关系,却冠上“皇家”,大概显得高贵吧。伦敦有五大风光秀丽的公园,即海德公园、肯辛顿公园、摄政公园、圣·詹姆斯公园、格林公园,早先都是皇家的财产,只不过以后免费对外开放罢了。说到垄断,还有件事颇为滑稽:英国所有的天鹅都归女皇私有,谁也不能冒犯它们,否则,要作为刑事犯罪论处;而且,皇室设专职人员,每年7月在泰晤士河上清点一次天鹅的数目,每数一只,在天鹅的嘴部作一个记号。
其次是华贵性。白金汉宫和温莎古堡作为英国的国宝级建筑,是女王轮流的住所及办公地点,虽然古旧却豪华不减。这两处每年的维修费就高达2000万英镑。白金汉宫的豪华庞大,仅举几个数字足以说明:宫内有一个警察局,两个邮局,一所医院;地上铺的红地毯达3英里长;有700多个工作人员,其中有俩人全日制地负责管理300座时钟,女王每年在这里举办100多场宴会……皇室讲究排场是无与伦比的:2006年,为庆祝女王80寿辰,皇家炮兵鸣放41响礼炮,举行盛大阅兵式,1100多名士兵头戴熊皮帽子参加,49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飞过白金汉宫的上空;2007年,为庆祝女王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60周年的钻石婚,白金汉宫举办庆典,有2300多名来宾参加。还有,按照英国历史上的老规矩,外国驻英大使一到任,首先要乘坐皇室派来的高大的古风盎然的马车,由两辆豪华的劳思莱斯轿车陪同,一路惹人注目地来到白金汉宫,向女王递交国书。这一方面体现驻在国对外国使节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重要的方面——显示皇室在一些礼节上是如何的讲究。
再就是亲和性。这好像有矛盾,其实不然。皇室一方面超过常人许多倍的奢华,但另一方面又往往要尽量顾及自己的形象,努力做出亲民姿态。每逢圣诞节,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都要发表两次广播讲话,一次是在圣诞节前夕向全体民众致以节日问候,一次是在圣诞节早晨专门向军队官兵及其家人表示亲切慰问。这些年来,白金汉宫和温莎堡维修不断,英政府拨款严重不足,白金汉宫每年对外开放63天,温莎堡则几乎全年开放,收取参观门票,补贴修缮所需,实际上皇室也有借此拉近和民众距离的考虑。从1993年开始,女王还主动和普通英国人一样缴税。女王力图树立一个生活节俭的形象,甚至要求白金汉宫宴会剩余饭菜不能倒掉,应重新烹调食用;还告诫两个孙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要注意生活作风,尤其在当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不应挥霍。前几年,皇室还先后将这两个王子送到桑赫斯特陆军学院接受培训,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特殊照顾,宿舍里没有专门的洗漱间,要和别的学员一样使用公共洗漱间。他们甚至于连蓄发都不可以。从历史上看,皇家人员一直有上军校接受一定时间严格军事训练的传统。
另外是“花边”性。这恐怕也是英国皇室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当然君主制国家都如此,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只是当今英国尤为突出。英皇室人员的大事小事,尤其是种种生活繁琐细节,摆不到桌面上的家庭私事,个人习惯嗜好,十分隐密性的绯闻轶事,无不是小报争抢独家报到的绝佳新闻。有的小报甚至趁白金汉宫对外招工之机,派记者乔装打扮混进皇室,成为卧底的角色,了解内幕秘闻,爆料于报端。自然这只是一锤子买卖,最后遭到严惩乃必然之事。可以说,越是俗不可耐的新闻,这类小报越感兴趣。连2006年女皇的丈夫在一次典礼上放了个响屁,都被登在报纸上。英国社会下层的许多民众,尤其文化层次不高的打工仔很爱看这种新闻,甚至还添油加醋,随意发挥,津津乐道。一次,我在伦敦打的,和司机瞎聊天,记不清当时怎么谈到皇室的绯闻很多,这位司机接过话茬,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个故事:戴安娜在世时,查尔斯王子在外面与卡米拉之外的又一个女人鬼混,被戴安娜察觉,她醋劲大发,一怒之下,拿起刀子对着壁画上一匹马的阳具,三下两下就剜了下来。那司机绘声绘色,笑得我流出眼泪。他还补充一句:剜去的地方已经被补上了!
二
英国皇室文化无疑要对英国社会多个方面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对国家对皇室来说,可以带来益处,自然是好事。负面的则如前文所说的那种“花边性”轶闻,不择手段地窥探,天马行空地编造,乐此不疲地炒作与传播,只会污染社会风气。这显而易见,无需赘言。笔者只想就皇室文化对英国的正面作用作些归纳,择其要者有三:
一是政治上,可以凝聚内部人心。英国人适应并崇尚皇室文化,这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英国人根深蒂固的一个观点:皇室是国家的象征,是权力的来源。当今的女王在英国人甚至在许多英联邦国家人民的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最高地位。正如英国国歌中所唱的:让我们齐仰望,天佑女皇,祝她万寿无疆!有个近乎笑话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英国人普遍反对加入欧元区,据称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适应也不情愿看到欧元货币上没有女王的头像。是的,守旧的往往喜欢向后看的英国人对君主制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没有女王还算什么英国呢!特别是当今女王仪态雍容华贵,平易近人,其形象与口碑相当不错。女王拥有特权,但并不滥用,甚至于在很多情况下注意自律。不妨举一例说明。笔者在英国时多次陪同国内代表团去温莎参观,发现有一事很令我不解:每次在温莎,我几乎都能听到上空飞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原来是希思罗机场有一条航线恰好经过温莎古堡的上空。显然,这对女王的生活形成极大的困扰。女王如果滥用职权,我想,要求航线改道,大概不是不可以的。但她并未这样做。这对树立女王较好形象,争取社会好感,无疑是有利的。
二是经济上,可以驱动旅游业发展。英国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充满魅力的皇室文化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皇家文化是英国的摇钱树。与皇室相关联的,或历史上的,或当今的,诸如建筑、园林、广场、雕塑、博物馆,以及种种事件的遗址胜地、沿袭而不间断的礼仪习俗、富有传奇色彩的轶闻掌故,等等,等等,五光十色,不胜枚举,几乎随处可见可闻。你在英国行走,很容易感受到的,就是那种浓稠得化不开的皇家氛围与气息。从远方第一次来到伦敦,你不会不去白金汉宫门前的广场或者白厅大街,观看一下皇室卫队的换岗仪式,卫兵穿着给人视觉强烈冲击的上红下黑的服装,戴着高长硕大得几乎遮住双眼的黑色熊皮帽子,骑着慓悍的透着英飒之气的良骏名马,无疑让你印象深刻。你不会不去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伦敦塔,一赏那无数缀金镶玉的王冠皇服以及其它种种奇珍异宝,一睹昔日囚禁皇室那些叛逆者或权力争夺对手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幽室牢笼,一观那至今仍精心饲养的被认为与王室兴衰相关的神鸟渡鸦。你不会不去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或者戴安娜王妃的寝宫——肯辛顿宫等等,参观一下这些和皇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当然,更不用说在八九月期间,赶上白金汉宫对外开放,进去饱览一番。那里,陈列的珍贵艺术品就多达50万件!
三是外交上,可以促进友好交往。王室外交是英国整体外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女王一直被视为“亲善大使” 、“超级使节” 、“超级推销员” 。因为皇室不干政,很大程度上只具象征意义,女王虽然代表国家出访,但毕竟政治色彩不浓,一般不负有更多的外交使命,几乎只谈友好,自然更具亲和性。尤其不必说女王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尊为国家元首,如果女王亲访这些地方,自然更被奉为上上宾。女王已经出访100多个国家,很多国家她去过不止一次。随着她已步入耄耋之年(1926年出生),体力、精力今非昔比,出访活动明显减少,也在情理之中。皇家其他主要成员,比如查尔斯王子现在则较多充当皇家外交的角色,其分量当然与女王难以比拟了。这里还不能不提及戴安娜王妃,她生前在皇室外交舞台上何等活跃,周游列国,大搞亲善,可谓出尽风头,其影响其知名度一点不亚于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