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6篇)
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广博、善于思考的人才。而数学本身的特点就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演绎体系,人们获取或发现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思维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伴随着相关知识的教学而产生相关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必将为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条件。
新课标强调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能力,例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就给学生创设了小动物搬家的具体情境,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新课标中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二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教师,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指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它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我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制定培养其思维能力的授课环节,以此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其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兴趣教学,设计情景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具有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情景。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注重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广东省近几年对于小学科学的教育逐渐重视,并相继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改革,注重定期对各个小学科目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小学科学是一门关于教授科学的学科,其需要结合实验和现场演示,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发展其科学兴趣。
如广东省的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力》一课,教师可以先从牛顿的故事讲起,如“孩子们,今天老师首先为你们讲一个科学家牛顿的故事……”,由于小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不够深入,目前还是对“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当手放开时,苹果就自然地落到了地上,然后在拿其他的东西,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会增加对这种现象的好奇。还可以将苹果和各种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物品发给学生,让其自己体会这种掉下去的感觉。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思考重力问题,有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提问,建立自主学习环节
在广东省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制定教学计划,建立自主学习环节,并结合新的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模式。如今,省内的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做到了边讲课、边演示的方式。据调查显示,广东省很多小学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时意识到了适当运用间接的传授方式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利用自主思考找到知识的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建立讨论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加强对思维的培养。思维的培养是依托教师教学环境实现的,其注重的是探索知识的经过。
如广东A小学某科学教师在讲授《可爱的蚕宝宝》一课时,在讲完“蚕”的知识后设置了解疑答惑时间,让学生随意提问,并将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对于提问和回答的学生,无论问题和答案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给予正确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这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促使学生日后更加踊跃的提问和思考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关于科学学习及思维拓展的活动,让学生将小学科学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其多次运用知识并领悟其中深层意义,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自主思考问题的思维,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2015年初,广东省召开了2014小学创新成果大会,并颁发了171个科研奖项,这一会议充分体现了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标志着“实践”对于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观察事物和知识,而不是走表面化和形式化。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尚不完善,理性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且没有充分的自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适应学生的特点,做到以学生为本,养成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中山市B小学的某教师在讲《热胀冷缩》一课时,拿2个空瓶子,在两个瓶子中分别装冷水和热水,在倒水的时候让学生观察瓶子,看看大小有怎样的变化。随后对学生提问问题,如“瓶子在装水后大小还一样么?”、“哪个瓶子变大了?”、“哪个瓶子变小了?”等等,由于在问问题的同时,孩子就会为了回答问题而去观察,以此利用自己的观察找到答案,以解决问题。在孩子回答后,该教师及时评价,赞扬学生的回答,让其找到自信,提高思维和观察的积极性,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这位教师已经成为该校的科学教育领军人物。
又如在讲《我的观察研究》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应让每个孩子对自己的器官和身体部位进行观察,让其总结每个器官是用来干什么的。比如提问“嘴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让学生各自回答并分析嘴的作用。
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三
一、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教与学的结合提供了契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有饱满的热情,相互感染,激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好奇心主要是指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所持有的新奇感和兴趣感,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思维的驱动力,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创新探索。
比如,“鸡蛋的构造”教学中,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讨论,使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兴趣。在这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课堂上充分挖掘与开发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要利用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方法指导,在观察实验中积累经验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直观形象的思维,这种感性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前提,年龄增加、表象丰富都会推动抽象的理性思维的发展,但其直观形象性思维还是占主导地位。科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观察实验中积累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感性思维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比如,教材中对油菜花的观察、对小灯泡的观察、对岩石的观察、对食物的观察等,都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中学到方法,锻炼自身的能力,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并作了经验和方法上的准备,此阶段有利于学生观察研究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利用课内外的各种实验进行观察,并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把不同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依次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方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丹晓莉.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
4.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四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小学是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
作 者:靳志亮 作者单位:漳县东泉小学,甘肃・漳县,748305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23.5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生 思维
5.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五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6.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六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逻辑学和心理学都研究思维,但它们的侧重面有所不同。逻辑学主要从思维的结果(或产物)如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来研究,而且着重研究正确思维的规律及形式,以及这些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则主要从思维过程本身来研究,着重研究思维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导致形成某些认识结果的内在的隐蔽的原因。由于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心理学与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也要紧密联系,并且相互补充。我们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也同样要注意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紧密联系这一特点,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人类思维发展的阶段
思维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直观行动思维:这是婴儿期(1岁以后)的思维特点。这个阶段的思维是在对物体的感知、动作中进行的。婴儿离开动作就不能进行思考,也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或预见动作的`结果。这阶段婴儿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征。以后长到成人,直观行动思维继续发展成操作思维。例如运动员的技能就需要操作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期的思维特点,一般从3岁延续到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时可以摆脱对动作的直接依赖,而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具体形象的联想(即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阶段儿童能进行一些初步概括,但概括出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形式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简称逻辑思维。它是以同一律为核心规律,进行确定的、无矛盾的、前后一贯的思维。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例如,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在小学数学中每一个概念也都必须是确定的。例如教学约数、倍数时,把0排除,否则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也要包括0了。
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主要是从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上进行思维。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也称为普通思维,形式逻辑也称普通逻辑。一般地说,10―11岁是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这时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显著的变化。
2.辩证逻辑思维:简称辩证思维。它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规律而进行的思维。它着重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概念的矛盾运动来进行思考。它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联系起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进行思考。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据心理学家研究,9―11岁学生的辩证思维才开始萌芽。
从个体发展来说,上述几种思维活动虽然是分阶段逐步发展的,但每发展到后一阶段时,前一阶
7.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七
一、灵活用脑, 淡化死记硬背
一般而言, 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识记为主, 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那到底应该怎么样识记才会有好的效果呢?所谓死记硬背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机械记忆, 即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 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在数学教学中应淡化机械记忆, 提倡意义记忆, 即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后进行的识记. 数学只有真正理解了、明白了, 才能很好地记忆, 完全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
如教“认识年、月、日”时, 教师不应只告诉学生一年哪几个月是大月, 哪几个月是小月, 而应给出一张日历,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 哪几个月是小月,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动脑思考,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而且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后印象更加深刻. 在记忆的时候也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 因为死记硬背的内容如果不经常复习很容易就会忘记, 而真正动脑思考过后, 这种记忆的模式就会在人脑中存在很长时间, 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记忆的方法而并非结果. 比如说记少不记多法, 或者是通过一段朗朗上口的儿歌来记忆, 或者用学生的小拳头来记忆, 等等.这些记忆的方法都会比死记硬背更让学生能接受. 教会学生思考比死记硬背来得更有效!
所以, 我觉得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不能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 然后逼着他们去死记课本的知识. 数学是活的知识, 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记忆的方法或者是解题的方法, 从而能从对一道题的理解拓展到同类型的很多道题的领 悟. 如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 很多孩子经常会忘记公式或是与其他公式混淆,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对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了推导过程, 即使若干年后, 学生忘记这个公式了, 他还能根据推导过程将公式回忆起来. 我想我们不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一直把学过的知识牢牢记住, 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当孩子们再次遇到问题时, 会回忆出过程并灵活地推导出方法.
二、学会阅读, 推动思维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特别对于小学生, 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变得聪明伶俐.
数学教学也应指导学生阅读, 数学不像语文, 它的阅读更多的是理解题意, 从一幅图片中或者一些简单的文字、数字中找出相关的信息, 再整理这些信息. 数学应用题, 更应强调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要解决数学中的问题, 首先要学会处理一些有用的信息, 而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信息, “通过这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 ? ”当然对于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更多的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时可以这样问:“通过题中的哪两个条件, 能先求出什么? ”因为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有三个条件. 这样问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整合有关条件求出第一步, 这样第二步的计算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有些题目在阅读时不一定能一下子就能理解题意, 所以有时候可以通过数学中一些其他策略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比如,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有这样一道题目: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 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出示这道题目后, 学生第一反应就是信息比较多, 也比较混乱, 不知道该如何动笔解答,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策略理解题意, 引出“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策略. 数学阅读的目 的就是解题, 在刚刚那题中显然只浮于表面文字的理解, 对我们的解题帮助不大, 这时就促使孩子展开思维想象, 用一些更好的办法使问题直观明了化, 那在这道题目中, 作画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其实, 这种策略的产出过程也就是孩子们的思维过程. 所以阅读能推动孩子的思维发展.
三、注重思考, 发展思维能力
靠死记硬背肯定学不好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让成绩差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探究新问题不太现实. 事实上每个小孩的智力都差不多的,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比如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问:“如果让你回家告诉爸爸, 自己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 你打算怎样说? 你用什么方法说出课桌的面积呢? ”学生面面相觑, 无言以答.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不知, 可能更多的还有就是害怕思考, 怕自己的思考不准确, 会引起他人的嘲笑. 久而久之, 大部分有勇气去思考的学生也被这样的学习氛围给压制了, 班级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
为何学生不愿意思考? 应怎么帮助学生积极地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第一, 要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 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不愿思考, 首先是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是思考的基础. 如上“统计与平均数”时, 可以以套圈游戏的形式导入, 出示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 而后再复习一下统计图知识:“从统计图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每名学生都认真观察统计图, 并积极举手回答, 因为是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了. 然后教师继续问:“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 ”学生犹豫了, 他们对这个问题还要思考, 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积极的思考有助于孩子思维水平的提升.
8.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八
科学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它选取的内容多数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科学实验都非常感兴趣,都想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设计科学实验,探索形成某一科学现象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这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发明创造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笔者就以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不翼而飞的水》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科学问题学生提,激发学生创造兴趣
核心教学片断一:
师:老师估计许多同学都在家烧过开水,那么你们在烧开水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现象,心中又有什么疑问呀?
生:我在烧开水时,看到有许多白雾从锅里冒出来,不知这些白雾是什么东西。
生:我在烧开水时,当水开的时候,水壶就会鸣笛。老师,为什么水壶会叫呀。
生:老师,在水开的时候,温度是多少呀?我的手都不敢碰到水了。
生:在烧开水时,水开了为什么会翻滚呀?还有许多气泡冒出来呢。
思考:
学生只有对创造产生兴趣了,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创造性思维过程当中来。也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学生就不可能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呢?有的教师认为通过多媒体的光影技术来激发兴趣,有的是以某一科学现象的释疑来激发。这些激发都是借助外力来实现的,它总是伴随着教师预设的影子在里面。笔者认为,只有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当中,对某一种科学现象产生了疑问时,那么就可以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提高他们创造兴趣。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及时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某一现象进行质疑问难,并表扬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分析解决问题过程当中,去观察、去实验,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比如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烧开水的经验,提出平时没有在意过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这些疑问的引领下,对水的沸腾现象有一个非明白不可的欲望,然后迅速投入到实验研究过程当中,再通过实验来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从而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科学实验学生选,尊重学生创造水平
核心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针对烧开水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如何进行答疑呢?请你们根据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实验材料,自主设计一下实验,然后来探索水沸腾时的一系列问题。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实验要保证水可以在短时间内沸腾。大家可以先小组讨论一下。
生:教材中安排的是让我们用烧杯来做实验的,我们认为烧杯要装的水多,不容易把水烧开,所以我们选用试管装水来进行烧水实验,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了。同时,由于试管的口比较少,也利于我们观察。
生:我们在课前也做过类似的实验,认为可以用烧杯装水来做实验,只不过要选用适量的水,不能太多,因为太多烧开的时间需要长,也不能太少,因为太少了不容易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最好装40毫升左右的水。我们还可以调整酒精灯火焰,拉长拉粗灯芯,让火头大一些,也可以保证烧开水的时间不会太长。
思考:
在各科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经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但是在落实真正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新课标精神时,在很多情况下都带有教师的影子在里面,学生是在教师的安排之下的主体活动,这种主体是一种假主体的行为。而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受到别人的左右时,他们往往不能够自由地打开自己的思维,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这样情况下很难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真正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动的,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方式与策略由自己说了算。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科学经验水平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索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有恒心、有决心完成探究任务。
比如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笔者没有让学生统一按教材的实验器材与方法进行实验,而是先让学生思考,如何寻找到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实验方法。结果,学生寻找到不同的方法,最终的实验效果也非常理想。如果我们严格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安排进行实验的话,那么学生的实验动力是外加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势必影响学生的探索兴趣,很有可能达不到最终的实验目的。
三、科学结论学生探,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核心教学片断三:
教师给每一个实验小组发一个实验记录表,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将要探索的内容进行填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
思考:
这样的表格是一张空表,笔者并没有设定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那样,研究每一个时间段烧杯中水的温度,从而得出沸腾的水温度始终保持在100度。这就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创造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探究课题进行填写。结果,有的学生选择的实验内容是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气泡的情况,有的学生研究的是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等等不一。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没有禁锢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就可以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那么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自主设计科学实验能力,可以独立探索科学结论的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只要我们教师有培养意识,并在科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创造时空来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就可以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得到发展。
9.科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篇九
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由师生共同参与,采取以学生为主,养成学生的探究心向和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又是素质教育培养思维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的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兴奋,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采取了这样的对策:
(1)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的新奇。我还经常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2)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没有说这不能、那不能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展开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学生对什么都想动一动、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动手要求。让学生积极地玩,并要求他们玩出新意来、玩出知识来,从而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与建议,提出问题,发生争执乃至错误地回答等,无论是言语方式的表达,还是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资源。
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价值的思维,如果教师不理不问,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熄灭,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显然是一句空话,教师没有对出现的个别“异端”进行草率处理,而是及时抓住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探索氛围,这样既保护了“异端”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众人参与学习的欲望,这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很好体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闪现时,不要轻易忽视这种火花,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一些想法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时,则是留在课余时间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能简单应付。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火花转瞬即逝,也许永远就这样消失了,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并且都要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久而久之,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喷涌而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正是这一点。
三、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一方面要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应用;另一方面还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方面下功夫,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电阻的串联”一节内容后的“思想”看,把三个电阻R1、R2、R3串联起来,总电阻是多大?把若干个电阻R1、R2……串联起来,总电阻又是多大?这是在教材内容两个电阻串联起来计算总电阻的基础之上延伸到三个以上电阻的串联情况。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启迪学生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议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教材上的理论和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并与生产、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理论知识。
例如,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联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成倒立缩小实像规律(如照相机),哪些地方用到了成倒立放大实像(如投影仪),哪些地方用到了成正立放大虚像(如放大镜)等,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样才能对知识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以上实践证明:“问题、探索、思维”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识,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10.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
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层次教学”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教学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一、数学概念和定理公式多层次的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公式的教学是数学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理解和掌握时可将其分解为多个层次,先一层一层地认识,理解每一层次表达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和综合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使形成完整的易于掌握的知识成为学生思维的必然.例如,对“复数的三角形式z=r(cosθ+isinθ)”的理解,首先通过观察,可作出表层认识:层次Ⅰ:复数z的模为r;层次Ⅱ:复数z的幅角为θ;层次Ⅲ:r的取值范围r≥0;层次Ⅳ:θ的取值范围0°≤θ<360°.在以上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扩展思维,使理解进入更深的本质的层次:层次Ⅴ:复数z可表示成向量z;层次Ⅵ:r即为向量z的长度,故r≥0;层次Ⅶ:θ即为向量z与x轴正向的夹角;层次Ⅷ:θ的取值决定向量z所在的象限.至此,通过层次教学,揭示了“复数三角表达式”的本质,达到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公式的目的.二、问题和情境层次化的创设思维肤浅的学生,只能领会到问题中元素之间的浅层关系;思维深刻的学生则能深入问题内部,透过表层,掌握其内部元素间的深层关系,从而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因此,在问题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全面、深入的层次结构分析,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问题解决.例1观察下表:1,2,3,4,3,4,5,6,7,4,5,6,7,8,9,10,……求第n行各个数之和.解本题的关键是深入分析上表的结构层次及数列的特点,从特殊的对象开始观察,通过分析、比较和分层归纳,得出一般规律.为此,教师应着重处理好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并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逐层深入的问题情境.层次Ⅰ:第n行的第一个数是几?问题情境:第n行的第一个数与其所在的行数有何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容易得出,第n行的第一个数与其所在的行数相同,即为n.层次Ⅱ:第n行的最后一个数是几?问题情境:第n行的最后一个数与其所在的行数有何关系?学生通过前四行中每一行的最后一个数:1,4,7,10,可进一步归纳求等差数列1,4,7,10,……的第n项为3n-2,即为第n行最后一个数.层次Ⅲ:求第n行各个数之和.问题情境:第n行数列有何性质?其首项、未项、项数各是几?通过以上逐层分析,学生此时茅塞顿开,本题归结为求以n为首项,3n-2为末项,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前2n-1项的和,即第n行各数之和Sn=n+3n-22×(3n-2-n+1)=(2n-1)2.问题和情境层次化的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来说,层次教学应符合以下要求:(1)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2)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3)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层次化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4)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三、综合练习多层次变化一般而言,综合性愈强、知识跨度愈大的数学题,要求解题的思维层次愈高,对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愈熟练,思维训练的价值愈大,学生也愈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根据问题进行多层次的变化,以减少坡度,顺利地从未知向已知过渡.例2已知z1=x+5+yi,z2=x-5+yi,且x,y∈R,|z1|+|z2|=6,求f(x,y)=2x-3y的极值.此题综合性强,融复数、函数、极值于一题,集化归、转化、数形结合于一身,所以对不少学生构成较大的困难.教师在讲解时,就应作适当变式,可分解为如下几个层次来处理:第一层变化:转化条件.由已知得(x+5)2+y2+(x-5)2+y2=6.①揭示隐含关系:由方程①,知动点(x,y)的轨迹是以(-5,0)、(5,0)为焦点,长轴为6的椭圆,其方程为x29+y24=1.第二层变化:变换原题叙述方式.原题变为:已知实数x、y满足方程x29+y24=1,求f(x,y)=2x-3y的极值.第三层变化:代数问题几何化,直观处理.揭示深层关系:设m=2x-3y,有y=23x-m3,此乃斜率为23,纵截距为-m3,且过椭圆x29+y24=1上的点的一束平行线,当直线与椭圆相切时,-m3(从而就是m)取极值.计算求解:将3y=2x-m代入4x2+9y2=36,并根据判别式Δ≥0,求得|m|≤62,即mmax=62,mmin=-62.综合习题多层次变化,体现在引导学生审题、推理、探路、寻找最佳策略、展示解题过程、回顾评述、延续拓广等各个环节,从各方面联想、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四、系统知识不同阶段的层次要求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因此,理解和掌握知识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顺序,保证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这就必然存在知识在不同阶段的层次要求问题.为此,教师应根据大纲和学习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设置相应的教学层次,提出适当的要求,并善于以知识促思维,使思维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不断巩固中向广度知深度发展.根据知识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关系,教学层次和要求要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将复数的.代数式化为三角式”这一节里的内容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如果让学生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提“怎样把复数的代数式化为三角式呢”这样太抽象、太空洞的问题,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已知a和b为不同时为零的实数,求r和θ,使得a+bi=r・(cosθ+isinθ)(r>0,0≤θ≤2π)”,则属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认真思索,最终能达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目的.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是依靠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发展运动.数学思维的教学应从学生的思维潜在水平开始,通过教学把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在新的现有水平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并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于是教学又从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开始……,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思维发展区层次逐步推动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推动数学思维向前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善于发现并及时捕捉到各个发展阶段和层次的“教学最佳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及思维途径以针对性的有效的指导.
1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一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
12.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二
一、巧设任务疑问, 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心理学中提到: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起点, 学生对事物有了疑问, 才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究, 从而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不要只是一味灌输知识, 应采取启发式任务型教学, 巧妙设置任务和疑问。
在教授新词时, 教师应避免直接呈现单词的中文, 采取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中文含义。在教学时, 笔者通常会提供信息让学生理解意思, 例如: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的新单词“reuse”, 笔者提供了“Use something again.”来解释。再如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Unit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一课时, 先给学生巧设任务, 一层层提出疑问, 如“森林里有什么”“金发女孩感觉怎么样”“饭桌上有什么”等, 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整个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不要设计一些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 应注重设计问题的巧妙性。
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 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 更积极主动地去释疑,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二、给予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 犹如一棵不断生长的树。而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项相当重要的有效途径。
在译林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cartoon tim e板块, 故事的内容都很幽默, 并且结局开放性, 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这些特点, 让学生发散思维, 续编故事结局。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下册《Unit2 In the library》cartoon time板块时, 发现这个故事很适合续编。故事内容是Bobby表弟很调皮, 他到Bobby家随便吃喝, 还拿走并咬坏了Bobby的英语书, 最后Tina带着Bobby表弟来还书, 并说“Is this your book?”。看到这里, 显而易见故事并未结束, 笔者在课上借此提问, Bobby接下来会怎么回答?他们还会有哪些对话呢?在课堂最后, 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续编故事。
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日积月累地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旧识引新知,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能力
分析概括思维能力, 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 利用已掌握的知识, 通过剖析、类比、归纳和总结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思维能力。
笔者在教学新单词时, 不会直接将单词读给学生听, 而会引导学生对之前已经学过的一些相似单词进行类比, 从而找到新单词的正确读音。如在教make, get, down, Monday, behind等词时, 笔者会让学生思考并找到可以从cake, let, brown, monkey和day, beside和hi中发现这些单词的读音规律, 更好的记忆这些单词。对于每个单元的重点句型, 笔者常要求学生在操练句型自己归纳特点, 从而举一反三。
学生通过将旧识新知相结合, 进行剖析、类比, 再归纳总结规律, 温故而知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 强化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多样化感知,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很擅长形象思维,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用眼看、耳听、鼻子闻、舌头品、皮肤触碰这些感知形象将内容反应在头脑中, 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这样能更有效地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现在的英语教材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卡片、光盘等, 在课堂中, 教师也常用这些作为辅助手段, 但不要忽略了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上面的内容。如笔者在使用挂图执教四年级下册《Unit4 Drawing in the park》时, 出示公园图片,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上的内容, 再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Who are they?”“Where are they?”“What can you see?”等, 学生在提出这些问题时, 对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更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 也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除了仔细观察, 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让学生通过听、闻、触摸等方式, 让学生的感知拥有多样化体会, 进而提出疑问, 并用所学语言进行描绘。
五、拓展丰富化,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 充分活用英语教材, 拓展教学内容, 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鼓励学生打破常规, 尝试能够多角度、多方向地来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下册《Unit3 Asking the way》这一课时, 出示一张地图, 设计问路的情境, 按照课文内容的模式, 问“How can I get to the…?”答“Go along this street.Turn left at the traffic lights…”但是当笔者问学生时, 所提问题跳出了课文对话的模式, 笔者问了一个地图上未标注的地方, 让学生没法按照课文思路回答, 这时有学生回答“Sorry, Idon’t know.”“You can ask a policeman for help.”还有学生回答“You can ask Baidu map.”虽然笔者的问题超出了原有套路, 但却启发学生多方向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创造性回答。此外, 英语作业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在教中高年级时常会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 例如编写小诗、编写新故事等。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 应活用拓展英语教材, 给予他们足够的创造空间,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创新,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三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毫无疑问的一个重心,这也是教师需要充分实践的一个教学任务。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灵活的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对于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凸显,并且要合理的构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够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裕的空间,并且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得到发展与构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的具备无论是对于学生理解与吸收相应的数学知识,还是对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都能够发挥显著效用。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始终,要灵活的设计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得到充分锻炼。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有很多体现形式。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有效实现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教学前提。教师要让学生对于教学过程有充分的参与热情,要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展开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并且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够充分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数学素养的锻炼,才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热情更加浓厚。比如,当课程涉及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讲解时,老师可以列举一个具体的实例,“假设你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你所在的座位是第9排5号,那么你将如何描述你的位置?”若直接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那肯定是抽象并且难以联想的。但是如果给出一个真实的环境,加上学生对电影票的座位号是十分熟悉的,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而这又会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备提供良好基础。
二、让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产生联系
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善于丰富知识教学的形式,要有意识的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构建联结,这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充分的得到锻炼。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融合,透过将这些特殊的生活范例引入课堂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感知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师要利用各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活跃课堂,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收获的教学效果将会更为明显。
比如,在讲解“有理数”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老师可以假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认知与理解。比如“上海12月份某一天的温度为-5℃~6℃,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上海在这一天的温差又是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对于负数并不陌生,可是,学生对负数的了解可能也只是限定在表面,并不理解负数作为有理数的真正含义。有了这个生活实例后,能够为学生探究负数的内核提供有效依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有效认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
三、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空间
想要深化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留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与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知更多知识点的实质。教师可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来挖掘知识,弄懂各种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然,这也会更加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师可以一定程度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教学指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有更多积极收获。
比如,在给学生讲授关于函数图象的知识时,老师在基本介绍了一些理论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深层次挖掘函数的概念及内涵,鼓励学生认真探究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变化关系。数学老师可以提供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点,让学生自己在直角坐标系中标示出这些点,然后通过曲线将这些点串接起来,这就是一个函数图象。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函数的特点,让学生对于一些特定函数的图像特征也有了基本了解。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可以使他们对函数图象中相关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更值得在数学课堂上倡导的积极教学模式。
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且给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充分的空间。只有让学生多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他们对于很多知识点的实质才会有有效的获知,这个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慢慢形成与深化的有效教学阶段。
【参考文献】
1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十四
创新,这是教育改革中一个最响亮的词语。也是很让老师挠头的一个词。我觉得如果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上多下功夫,那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而且对以后孩子在学习乃至于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那么,如何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向传统教学挑战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有是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途径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将课内与课外相贯通。因为创新性并不是单独安排在一节课中固定某一环节培养,它是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应用与培养。那种强调书本、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偏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积累、忽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传统教学是永远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
2、让好奇心常驻心中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探究教材,大多以比较直观形象,学生喜爱的图画出现在孩子面前,学生完全可以以探究书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学习《动物的本领》一探究主题时,我利用探究教材上 1的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哪些动物?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有哪些本领?”此时,学生通过书本上的图片,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壁虎的尾巴能逃生用,我用故事来讲讲它的本领。”又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知道鱼的尾巴在游泳时能把握平衡。”学生从书中图片的启发中说得又多么精彩。
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创新活动离不开直觉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直觉思维,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兴趣,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上课开始,学生读完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说出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有的说:是一个孩子知错就改。有的说:写一个孩子诚实不撒谎。有的说:说话办事不撒谎……此时,我并不对学生的猜测内容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读文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与文章内容不一致,那么,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猜测的精神给以热情的鼓励,以消除其因直觉思维的或然性局限而带来的懊丧情绪,并且可进一步激发学生通过练习,会判断的越来越快越准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目的。同理《蓝树叶》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着手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课后让大家依然用《狐狸和乌鸦》为题写一篇:乌鸦上当以后的故事。第二天每人都交上了各自想象丰富的作文来。在如《坐井观天》一课,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也能比较生动的复述故事了,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当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他会说
些什么,想些什么?短暂的沉默以后,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尽情的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比如《小马过河》一文,以小马过河以后想象,《捞月亮》一文,以“猴子们都发现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进行想象,《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让学生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启发学生挖掘出与常规理解不同的新的寓意。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只要教师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前提,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5、奖励式引导,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陷入了一个误区,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被动、被控、单向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总是习惯等答案、靠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都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引导,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不善于表达的、难得举一次手的学生更是如此,有
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给予鼓励。比如在教学中,我自制了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奖励品,对于凡是上课勇于思考、发言的同学下课时我都会亲手给他们佩戴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渐渐地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踊跃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养成了主动思维的习惯。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们班里组织讲故事比赛,课下我单独把一个内向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给他谈话,“孔天阳,咱班举办讲故事比赛,老师很看重你,觉得你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你愿意参加吗?”听了这话,他一下子愣了,脸上突然显出了孩子特有的腼腆。“没事,只要你有信心,老师可以单独给你辅导”听到这孔天阳使劲的点了点头,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他很久都没有的微笑。于是孔天阳,每天下午放学准时到我办公室,让我为他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结束后,他取得了良好好的成绩,之后孔天阳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也不在捣乱了,写作业也认真了。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错时,那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点入手,弥补他的缺点,通过鼓励,提升他学习的兴趣。我相信,只要孩子能获得适当的鼓励,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各项能力都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永远都是走在路上。只能是更多的方法出现。而不能结题。
15.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五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轻松,同时也促进他们逐渐成长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从以下方面具体分析。
一、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数学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触数学思维,并引导他们初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另外,小学数学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起步, 是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数学相关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从而初步接触数学世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帮助他们初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再者,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先让他们有思考的意识,才能开展下一步的培养工作。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虽然,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学习事物是最快的,但是,驱动他们学习的大多是好奇心及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才能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往往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在讲到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气球,让他们布置教室,然后提出问题:“要挂5排气球,平均每排几个? ”这样,学生在学习除法的同时还要思考气球的分配问题,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每堂课上,都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任务,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开始,教师就有意识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比较的思维、抽象的思维,还需要有效提高他们分析数学知识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当然,这些都需要从每节课堂做起,例如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后,教师可以设定问题“1+2+3+…+20=?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探索出最简单的运算方法, 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提高运算技能,还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抽象的结果,有效地发挥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数学术语
数学术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数学术语, 从而让他们的思维方式更有条理、更准确,也能有效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用数学术语把它转述出来,“小鸟的个数是小鸭的两倍”、“小鸡与小鸭的和大于小鸟的个数”等,这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大小关系、加减关系等,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观察的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结果,然后思考用合适的数学术语解决问题,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数学术语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16.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六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的话阐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慢不宜快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接受能力弱的特点。小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慢不宜快。应该多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材料着手,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想象。例如对角的正确概念学习中,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身边各种角的物体。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三、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生处在成长期,认识水平还不完善,对事物的认知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完善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逐步培养:
1.逐步培養学生对数的认知。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在进行20以内的加法教学时,通过一些教学教具,学生可以明白一个数的组成以及如何组成。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深入研究教材,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类比学习。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先进行示范2~4的乘法,让学生认识到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他们能够比较快的模仿出其他的乘法口诀。在学生成功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总结出一般的步骤。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在教学问题中,都有一个结构问题。通过指导学生结构性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的发展和培养过程中难度大,见效慢。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尝试不同的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通过一些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尝试性学习活动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学生在已学完的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性学习后面内容。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对一个问题调换角度,调换方位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模仿能力强于迁移能力。在学习中容易思维定式,容易生搬硬套,缺少变通和求异能力。在学生审题时,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不注意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式集中在“8>7”上,简单地从数字多少去得出结果,认为小园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式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63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荐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0-2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7-11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10-25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09-02
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06-28
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08-03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