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之感官教育(精选7篇)
1.蒙特梭利之感官教育 篇一
教具操作步骤
一、粉红塔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把粉红塔最小的放置于手心盖住,搬运到工作毯上(示范教具搬运模式)
4、从第二个粉红塔开始,以三指~五指拿的方式从小到大将粉红塔搬运到工作毯上,按水平方向依序排列(老师在示范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搬运,并作提示)
5、搬运完成后,老师取出最大的和最小的粉红塔与孩子进行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分辨“大”和“小”(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6、老师示范或指示孩子由最大的粉红塔开始搬运回教具柜的位子,老师重点提示:每个粉红块以2边对齐的方式堆叠成塔,进行物归原位
二、棕色梯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将最细的棕色梯双手握住,搬运到工作毯上(示范教具搬运模式)
4、从第二根棕色梯开始,以三指~五指拿的方式从细到粗将棕色梯搬运到工作毯上,按水平方向依序排列(老师在示范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搬运,并作提示)
5、搬运完成后,老师取出最粗的和最细的棕色梯与孩子进行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分辨“粗”和“细”(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6、老师示范或指示孩子由最粗的棕色梯开始搬运回教具柜的位子,物归原位
三、带插座圆柱体
操作步骤: 示范一: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老师提示用三指抓的方式将带插座圆柱体依序由粗到细拿出来放在工作毯上(最细的圆柱体如果无法站立,可以水平呈放)
5、指示孩子看到带插座圆柱体由粗到细的排列方式,反之是由细到粗排列的方式
6、教导孩子将带插座圆柱体由粗到细放置原位 示范二:
1、取出最“粗”的和最“细”的带插座圆柱体,用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分辨“粗”和“细”
2、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四、彩色圆柱体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以三指~五指抓的方式将彩色圆柱体拿出来散放按水平方向排列在工作毯上
5、教师提示:从里面找出最粗的把它拿出来,依序由粗到细按水平方向排列在工作毯上
6、将彩色圆柱体由粗到细依序放回教具盒内
7、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五、长棒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以三指拿的方式从短到长将长棒搬运到工作毯上散放(老师在示范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搬运,并作提示)
4、询问孩子找出最长的长棒,依序从最长的排到最短的
5、指示孩子看到长棒由短的到长的排列方式
6、用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分辨“长”和“短”(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7、老师示范或指示孩子由最长的长棒开始搬运回教具柜的位子,物归原位
六、色板 色板Ⅰ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取出色板,按水平方向散放在工作毯上
5、取出一块色板找出与它一样颜色的,完成后进行检查(老师在示范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
6、将色板依次放回色板盒内
7、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色板Ⅱ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取出色板,按水平方向散放在工作毯上(老师在示范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摆放,并作提示)
5、取出一块色板找出与它一样颜色的,完成后进行检查
6、将色板依次放回色板盒内
7、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色板Ⅲ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取出色板Ⅲ盒内一组颜色的色板,按水平方向散放在工作毯上
5、依次找出最深的颜色排放(老师在示范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
6、指示孩子看到色板的颜色由“最深”的到“最浅”的排列方式
7、将色板依次放回色板盒内
8、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七、几何图形橱
几何嵌图组示范组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用二指上下移动几何拼图的位置
5、用二指依顺时针方向触摸几何图形框
6、再用二指依顺时针方向触摸几何图形
7、将几何图形放回原位
8、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四边形橱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用二指依顺时针方向触摸几何图形,放置在工作毯上
5、再用二指依顺时针方向触摸几何图形框
6、用同样的方法,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序完成其他的四边形图形
7、将四边形放回原位
8、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八、几何立体组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现在进行会滚动的几何立体组,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球体,转动球体,让孩子看到球体滚动,然后命名——这是球体
4、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蛋形体,转动蛋形体,让孩子看到蛋形体滚动,说明它的特征,然后命名——这是蛋形体
5、进行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分辨这2种几何立体组的名称
6、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椭圆体,转动椭圆体,让孩子看到椭圆体滚动,然后命名——这是椭圆体
7、把椭圆体与蛋形体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差异性
8、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圆柱体,转动圆柱体,让孩子看到圆柱体滚动,说明它的特征,然后命名——这是圆柱体
9、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圆锥体,转动圆锥体,让孩子看到圆锥体滚动,说明它的特征,然后命名——这是圆锥体
10、现在进行不会滚动的几何立体组,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三角柱,说明它的特征,然后命名——这是三角柱
11、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三角锥,说明它的特征,然后命名——这是三角锥
12、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四角锥,说明它的特征,然后命名——这是四角锥
13、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立方体,说明它的特征,然后命名——这是立方体
14、从几何立体神秘篮中取出长方体,说明它的特征,然后命名——这是长方体
15、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九、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盒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把教具从教具盒里拿出散放在工作毯上
5、把一样颜色、形状的分类放在一起
6、按分类好的形状一一进行组合
7、最后用灰色的完整三角形检查其余的大三角形是不是一样大
8、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大六边形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把教具从教具盒里拿出散放在工作毯上
5、把一样颜色、形状的分类放在一起
6、按分类好的形状一一进行组合
7、全部完成后检查一遍,组合的是否正确
8、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小六边形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把教具从教具盒里拿出散放在工作毯上
5、把一样颜色、形状的分类放在一起
6、、按分类好的形状一一进行组合
7、全部完成后检查一遍,组合的是否正确
8、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蓝色三角形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工作毯上
4、把教具从教具盒里拿出散放在工作毯上
5、把一样形状的分类放在一起,告知孩子图形名称
6、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十、二项式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依序把第一层的立方块拿出来放在盖子上相应的位置,再按照原样把它们从盖子上移到桌上
5、用同样的方法拿出第二层并移到桌上
6、完成后检查一下,然后提问孩子,哪一个比较高哪一个比较矮,先把高的放回去
7、依序把高的立方块放在盖子上相应的位置,放回二项式盒内
8、用同样的方法把矮的一层放回盒内
9、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三项式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依序把第一层的立方块拿出来放在盖子上相应的位置,再按照原样把它们从盖子上移到桌上
5、用同样的方法拿出第二层和第三层并移到桌上
6、完成后检查一下,然后提问孩子,哪一个是最高的哪一个是最矮的,先把最高的放回去
7、依序把最高的第三层立方块放在盖子上相应的位置,然后放回三项式盒内
8、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层和第一层按顺序放回盒内
9、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十一、听觉筒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把2种颜色的听觉筒分别拿出来排列成八字形,一组为操作组,一组为对照组
5、找出声音一样的放在一起,每找一次都需要再听一遍原先的声音,直到找对为止
6、最后检查全部听觉筒是否都正确配对好
7、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十二、味觉瓶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把2种颜色的味觉瓶分别拿出来排列成八字形,一组为操作组,一组为对照组
5、找出一样味道的放在一起,每找一次都需要再尝一遍原先的味道做确认,直到找对为止
6、最后检查全部味觉瓶是否都正确配对好
7、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十三、布盒
操作步骤: 示范一: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依次取出布盒中的不同布料进行触摸,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老师示范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
5、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示范二: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请孩子带上眼罩将眼睛蒙起来,用手触摸布料找出一样的(老师从旁协助)
5、取下眼罩检查一下是否都找对了
6、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十四、温觉板
操作步骤: 示范一: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依次取出温觉板中的不同材质的板进行触摸,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老师示范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
5、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示范二: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请孩子带上眼罩将眼睛蒙起来,用手触摸温觉板找出一样的(老师从旁协助)
5、取下眼罩检查一下是否都找对了
6、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十五、温觉瓶
操作步骤: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依次取出温觉瓶水平方式排放在桌上
5、老师双手握住温觉瓶,感受后告诉孩子这是冰的,让孩子也感受一下,然后配上“冰的”字卡
6、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剩下的3个温觉瓶,分别是冷的、温的、热的
7、用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辨别4个温觉瓶
8、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十六、重量板
操作步骤: 示范一: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依次取出重量板中的不同材质的板进行掂量,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老师示范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
5、老师取出不同材质的重量板让孩子进行分别哪一个比较重
5、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示范二:
1、邀请孩子工作并说明教具名称
2、带领孩子到教具位置取教具
3、示范教具搬运模式并放在桌上
4、请孩子带上眼罩将眼睛蒙起来,用手掂量重量板找出哪一个比较重(老师从旁协助)
5、请孩子带上眼罩将眼睛蒙起来,用手掂量重量板找出一样重的(老师从旁协助)
6、取下眼罩检查一下是否都找对了
7、工作完成后提示孩子,如果你还想做这份工作就请继续,如果不想我们就把它物归原位
2.谈蒙特梭利教育活动中的静寂活动 篇二
蒙特梭利 静寂活动 儿童
玛利亚?蒙特梭利女士,是意大利的科学家兼教育家,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Maria Montessori)。蒙特梭利教学法是以她的名字而命名的一种科学的幼教方法,她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际的事和物为目标,再以客观的态度,用观察、分析的方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研究,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和分析人类生命发展的自然法则,再以科学的方法发现儿童心灵世界和成长法则,经过实际教学的验证,帮助儿童提升智力,培塑好品德和好习性。
静寂活动是蒙特梭利教育中的一项特色活动,蒙特梭利设计此项教学活动时,是因为发现了儿童喜爱安静的本质,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安静的美好感觉,进而喜欢安静,并在聆听声响时,训练听觉,刺激对环境的观察力;间接目的则是是有助于小朋友认识自我、空间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保持安静,不干扰他人,培养有自制力的社会精神。
寂静活动常设定在一天课程或工作的开始前,让小朋友收敛身心,作为下一个“工作前的”准备,也可以用在一项活动结束前,以调整幼儿心情,为接着进行的工作做调整。
我园坚持开展蒙特梭利教学的静寂活动,既为了增强幼儿自制能力,促进注意力“集中”,又让幼儿能够发现宁静的美好,体会静寂的魅力,并有了较好的效果,从中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一、静寂活动前的准备
为了更好地达到静寂的教育目的,活动开始前,老师会为孩子准备一个宁静的环境,如把灯关掉、把室内的窗帘放下、使教室的光线变暗、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一张小胶垫,再请小朋友慢慢地围个圆圈站好,保持好与同伴之间的距离,轻轻坐在胶垫上,双手垂放在膝盖上,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当孩子能做到用平静、放松的心情聆听,气息平和,自然能体会出生活中一切事物美好的一面,并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二、静寂活动中的体验
如何能让幼儿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会仔细聆听,体会什么叫安静,进而促进幼儿听力的敏锐性,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总结出以下的方法:
1.闭目专注地倾听周围的呼唤声或其他细微的声响
静寂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听见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当心灵能平静专注地体会,就能感悟到各种声音的奇妙之处,并能作出正确判断和悦纳。
如拍手声、下雨时细细的雨滴声、洗手时水龙头的哗哗水声、走路时鞋子所发出的声响、桌椅接触地面时发出的摩擦声、撕纸的声音、撞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以及关门窗的声音,等等。
2.分享能听见的种种声音
在平时的静寂活动训练中,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声音,以训练幼儿的听觉,,并让孩子用自身的声音或动作轻轻模仿,通过日久的训练,幼儿的听觉会更敏锐,注意力更集中。
(1)大自然的声音。如风吹树枝摇动、大雨倾盆、流水,滴水在地上、沙子的流动、石头的滚动、雷鸣等。
(2)厨房的声音。如洗菜、切菜、炒菜、汤勺、碗筷、锅盆碰撞、抽油烟机所发出的声音等。
(3)夏天的声音。如席子的摩擦、整理被子、风扇的转动、空调的吹动、蚊子的飞动,等等。
(4)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如摩托车、自行车、救护车、公共汽车、消防车、飞机等发出的声音。
(5)动物园中各种鸟类、兽类的叫声,吃食物时发出的声音等。
(6)海洋生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等。
三、静寂的练习游戏
在静寂的游戏练习中,只有通过有变化的静寂游戏,来激发孩子参加游戏的兴趣,以达到寂静教育的目的。
如传话游戏。老师也和小朋友坐在一起,安静地围成圆圈,先从老师开始传一句话,传话句子的长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而决定,以传一句“我是快乐的孩子”为例,老师传给第一个孩子时,是在孩子的耳边以悄悄话的形式开始,声量不能让别人听到,第二个孩子又把话传给第三个孩子,第三个再传给第四个……逐次往后传话直到最后一个小朋友,最后一个小朋友再把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老师检验看有没有偏差。
同时,进行静寂训练的形式还有很多效果都不错。列举如下:
1.绕过各种物体而不碰撞到它们。
2.轻轻地跑而尽量不发出声响。
3.有礼貌地递物品给别人而不发出声响。
4.安静地观看某种现象(如风吹树动、蚂蚁搬家等)。
5.音乐起则动,音乐停而静。
6.闭目用手数自已的脉搏或心脏跳动的次数。
效果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不听地实践和运用,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同时,我们也要做教育工作中的有心人,通过实践,认真地在静寂活动中细心观察孩子不同的表现和反应,会有助于老师分析不同的状况中应该运用何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观察将更有助于有效调整和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以灵活地调整教育策略和游戏安排。
静寂活动,使孩子掌握了蒙特梭利教育“学习并享受安静”的精神之精髓,由“静寂活动”的训练,可让孩子们喜欢并享受静寂的时刻,并由此养成轻言细语,不影响别人,守秩序、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让孩子在学会做一个合格社会人的同时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单伟儒.蒙特梭利教学理论.
3.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篇三
(一)蒙特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创立的。她是一位意大利籍的医生和教育家;也是第一位在意大利国内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在本世纪初期,她透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而提出的教育方法,不仅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与作法,也深深影响了后代。她将其一生贡献于儿童教育。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然地成长。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蒙特梭利教学强调双手工作、自我教育,着重于培养孩子具有O(秩序)C(专心)C(手眼协调)I(独立)这四种能力,这是蒙氏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
蒙氏教育的四个发现:
1、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孩子一出生,感觉器官就开始感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孩子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的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就决定了孩子可以依靠这些能力接受环境中的信息。因此,蒙特梭利认为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开始。
2、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什么?
蒙特梭利博士观察到,孩子在某段年龄期间,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露出强烈的兴趣及学习能力。她称这种现象为「敏感期」。
根据生物成长过程的敏感期,蒙特梭利发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敏感期。3岁前,主要是秩序、语言、动作、感觉和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敏感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佳年龄。举例:以语言的敏感期为例,它出现在孩子生命的头四年,而孩子也是在这段期间学会讲话的。在语言敏感期间,孩子为了征服学习语言的棘手问题,其所流露出的坚持、精力和智能令人讶异,但这些状态将不会在他往后的生命中再次出现。换言之,一个已经经历过语言敏感期的成人,当他要再学习另一种语言时,绝不可能像他在敏感期间学习母语时那般地容易。错过了这种敏感期很难弥补。
3、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儿童具有自发性的活动。自发活动使儿童能够逐渐走向独立。只要成人不妨碍孩子,他们都能独立。独立能力弱、或者没有,是成人妨碍的结果。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就决定孩子在发展中是需要自主学习的。成人对孩子的这种自主性、自发性不能给予强迫或压抑。
4、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发性活动都是内部的因素。这些内部因素要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一定是适宜的,不适合于孩子的环境,他的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发展。这种观点和当代心理学的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即主体和客体要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依赖的是活动。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
(二)蒙氏教育的特点 5320ce0e1、让儿童自己做,不“教”的教育
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自发学习,自己构建完善的人格。一般父母和家人什么都帮孩子做的好好的,看起来是很爱孩子的表现,其实却抹杀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所以要让孩子多锻炼学习自己独立。
2、把握幼儿的敏感期
我们的梦是教师,不是只提供给孩子一个玩耍的地方,是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利用孩子在2.5—6岁的这段敏感的年龄,能从丰富的环境中吸收讯息的特性儿设计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会觉得单调、枯燥、辛苦或受到挫折,而且可按个人的兴趣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组化教学,孩子很早就对学习产生热爱,也是自发性学习的关键。
3、丰富的教具提供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每一种蒙特梭利教具都是感官导向的教具;它们均依循同一个设计原则:带领孩子不自觉地从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地学习。所有教具的设计还能让孩子在操作中自我检查错误;因此,当错误产生时,孩子不但可以自我察觉到,还可以完全不需要他人帮助而改正过来,这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可确保孩子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成功。这种「能力产生信心、信心再产生能力」的循环,将会推动孩子不断的求知欲及工作欲望。然后的教具回想大家展示。
4、教师居于协助引导的地位
通常情况,成人的习惯怕孩子犯错,总是以自己为主体,告诉孩子怎样做,或者当孩子犯错时就大声的提醒,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没自信,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只是被迫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蒙氏的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手动脑,自主的操作教具而获得发展。
“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三)五大工作内容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通过感觉、行走、触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感觉训练能够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锐,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体功能协调和完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我们说的要让脑子变得聪明,应该多动手去操作。
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以教具的种类来分,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文化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照顾自己、维护环境、基本动作、社交行为等,锻炼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小肌肉的发展,为将来书写作进一步的准备,而且形成孩子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习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培养孩子敏锐的感官,锻炼孩子辨别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数学教育:包括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字,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他把抽象的数字及加减乘除运算用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理解其含义,有助于孩子今后对数学的学习。所以说它是蒙氏教育的精髓。
语文教育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能力、早期阅读能力,科学文化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自然等教育,引导孩子接触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形状和色彩的认知,教孩子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多层次”“全方位”“重个性”重和谐“"重实践”的教育活动
(四)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而且还有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重要的是家庭,从出生到三岁,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孩子模仿力强最多的还是从父母的身上习得,幼儿家长认为到了学校或幼儿园,有老师教育,自己就撒手不管了,这种想法不太正确,而家长在家中的教育才更加重要,所以,我建议家与园应更好的合作,有一些问题及时的提出,家长应该与教师更好的配合。
◎父母应该要了解蒙特梭利的教学理念。蒙特梭利说:「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爱孩子就是放手让孩子动手做其能力所及的事。
◎尊重孩子而不是伺候孩子,例如:来子可以自己喂食,就让他自己动手吃;在家里可以让孩子自己穿着及整理衣物、收拾玩具放回固定位置。
◎耐心接受及爱心的等待孩子学习的时间与方法。如:孩子的手眼协调尚未发展完全,不要急于让孩子用笔练习写字。
◎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长,欣赏孩子的优缺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缺点,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短处也他人孩子的长处比较,应多鼓励孩子!《赏识教育》
◎落实亲子活动。带孩子出去玩,欣赏风景,观察动植物,并陪孩子做运动,爬山、游泳、走路,陪孩子阅读、聊天、分享心得。
◎不要过分注重结果,应更多的关注过程。在蒙氏的教学中孩子的教学效果是以螺旋状的爆发教学效果展现,所以孩子不可能立刻表现出来让家长看到,儿在今后上学后才能更好的看到。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反复摆弄,我们家长或许不理解,但孩子是以自己的心智和感觉去享受工作的过程,会比最后呈现出的作品更加重要。
展示教具的操作
感官:粉红塔构成三角形
4.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原则 篇四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必须遵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和自我教育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在感官教育中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一般来说,循序渐进的原则是由简到繁;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说,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从经验来讲,是由近及远。总之,刺激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蒙台梭利接受早期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的理论“把复杂的现象分析成各种最小元素,再以这些元素的统和来说明现实复杂的现象”—就是把感觉分析成各个元素(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再由各个元素间的连接来认识物品或现象。在这一点上,蒙台梭利或许是受早期以智障獐为对象的影响。由此知道,把感觉到的概念引导作为感觉教具有分离各种感觉经验的元素存在,也就是经由各感觉来了解感觉特质(大小、轻重等)。这个元素使教具的“刺激孤立化”,并容易捕捉某种特质(抽象概念)。例如用“长棒”比较长度,使用“粉红塔”立方体教大小,以“音感钟”教声音的高低概念等。
她还认为,感官教育应当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训练的基础,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应当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
二、因人施教的原则
感官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应该单独进行,因人施教。另外,在由感觉导入概念的方法上,蒙台梭利还结合了知觉与语言,这是采用塞根的三阶段“名称练习”。
在获得对物体的正确认识之后,把所接受到的刺激特质与名称结合在一起,这样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并且由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将会使该教具获得极为丰硕的教育效果。
三、自我教育的原则
5.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篇五
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姓名 班 晓 莉
单位 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日期 2013-4-18
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内容摘要: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本文从感官教育的重要性、内容、特点、实施过程等方面来论述分析。
关键词: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自由
从事蒙氏教法教学多年,深感蒙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在谈蒙氏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蒙台梭利本人: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她早年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之后,在罗马的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并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在此期间,她努力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束缚,力求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来进行幼儿教育的研究。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不断的实践,蒙台梭利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即“蒙台梭利教育法”。她的这套教育法运用在“儿童之家”的孩子身上,经过几年的教育,使这些孩子的心智发生了质的转变,一个个成为了自信的、懂事的、全面发展的英才少年。后来人们给她冠以“幼教之母”的荣誉称号。
首先我们来谈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划分为日常生活教育、感观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以及艺术教育这六大领域。其中,感官教育领域在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在她看来,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 2
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同时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对于幼儿来说,是刺激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另外智能的培养首先得依靠感觉,所以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她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都特别敏锐,而且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进行充分的感觉训练,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感觉统合失调”。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
接着我们来谈谈感官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感观教育的内容
那么感官教育究竟让幼儿都做些什么呢?其实大家都知道,所谓感官,即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那么感官教育就是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教具来培养她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谈谈:
1、视觉:通过让儿童辨别不同大小、颜色、形状、高低、长短的几何物体,来提高他们的视觉鉴别、度量能力。
2、听觉:通过对幼儿进行区别声音练习和听觉灵敏度训练,来提高幼儿的声音辨别、比较能力;对幼儿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3、触觉:帮助幼儿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以及形体。
4、味觉、嗅觉:通过让幼儿尝、闻各种物体来提高幼儿的味觉、嗅 3
觉的灵敏性
(二)感官教育的特点
刚才谈到感官教育即通过让幼儿观察、辨听、触摸教具来培养他们的不同感觉。那么感官教育的特色之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每一类教具基本上都由若干部件组成。所有部件除了某一维度(如大小、重量等)有量的差异外,其余的性质相同。例如,训练感知重量的教具,所有的部件均同质、同形,只是每个部件之间存在量的差异,以便使儿童通过操作这套教具,训练对重量感觉的敏锐性。
2、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
蒙台梭利要求在训练时,应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便使所要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清晰。例如,为了训练触觉,要求儿童将眼睛蒙上,或者在暗室中操作触觉教具,以便排除视觉的干扰。
3、教具能控制儿童犯错误
即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使用不当,就要推倒重来,直到正确为止。“自我教育”是体现蒙台梭利方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她一再强调:“人之所以成人,不是因为教师的教,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做。”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知道了;我做了,我就记住了”。可见蒙台梭利对幼儿操作教具的重视。下面我们来说说感官教育的实施:
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插座 4
圆柱体:共四组圆柱,第一组和第二组均是高度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三组直径相同而高度不等,第四组高度与直径均不同,要求儿童分别将其嵌入底座上的相应小孔中。这个教具就很好地锻炼了幼儿对高低、粗细、大小的认识以及敏锐度。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教具,并反复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结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蒙台梭利自创的教具能给幼儿以正确的指引,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这套教具进行自我教育。例如,上面讲到的视觉教具插座圆柱体,如果幼儿把一个圆柱体放进一个比它小的孔中,则放不进去;若放进一个比它大的孔中,则到最后,终将至少有一个圆柱体放不进孔中,这就说明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错误,就需要重新调整,已达到玩全正确。所以说这套教具给幼儿正确的引导,使其进行自我纠正。
最后我们来谈谈外界对对感官教育的评价:
近些年来有不少实验证明认识能力的培养应从感觉训练开始,感觉发展得越好,带来的外界信息越多,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感觉训练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有些实验研究还证明蒙台梭利学校的儿童经过“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智力一般有所提高,在知觉方面尤佳。从教育史角度讲,蒙台梭利方法确有创见,例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自然后果作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将其从德育扩大到智育,主张让儿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过“教具的控制错误”,达到智慧的自我教育,这对以后的个体化教学是一个启发。又像文字书写的学习,裴斯塔洛齐主张通过绘画对形的掌握过渡到文字的书写,蒙台梭利则让幼儿从进入“儿童之家”的第一 5
天起,就通过有计划的感官训练,在不知不觉之中“爆发式”地学会书写,效果比常规的要好得多。
当然,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感官的单独刺激对特定材料的有关刺激果然敏锐,但由于强调单一的器官的孤立训练,必然使个体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离,影响儿童全面地认识世界,从而也就影响儿童的认识发展,因为知觉的整体并不是色、形、声等感觉的简单总合。其次,蒙台梭利进行感觉训练所用的教具过于死板划一,都是按严格的分类、等级的排列、固定的方法进行的,这必然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和语言等。此外,单纯掌握物体的外形特征以及大小、长短高低等的顺序,并不一定能促进概念的形成,因而未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思维。所以蒙氏感官教育还需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适应大社会的全优儿童。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理论》刘文,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教育学》 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版;
6.蒙特梭利之感官教育 篇六
【关键词】道家 哲学 蒙特梭利 无为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9-02
道家“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只是要为的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的任意的为。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会变得有害无益。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内。将道家“无为”映射到的教育领域,就是儿童本位论,可以理解为遵循儿童的天性自由发挥,是人的潜能开释的过程。
蒙特梭利教育非常有特点,比如蒙氏教具以及师生关系。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孩子是科学家,老师是助手,负责给科学家准备一切他需要的东西。教师的要有保持沉默的力量,扮演的角色是观察者和指导者。正如道家观念中的“执道遂德” ,所 “执” 之 “道”,是生命自然发展的总规律; 所 “遂” 之 “德”,是学生个体生命固有的本性特质。 合格的蒙氏教师,既能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能从不同的儿童身上发现个体差异。蒙特梭利教育中,儿童的另一个老师是环境,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然发展,老师的作用自然而然的弱化了,蒙特梭利的老师一定要懂得“无为”。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老师的“无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儿童具有吸收性的心智 ,他们获取知识一定是因为心灵的内驱力,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引导。蒙特梭利将儿童的学习称为“工作”,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儿童十分自由,教师不会突然把儿童叫过去学习点数,也不会有人强迫他去练习写字。正如老子所说“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如果某个孩子取走一份涂抹颜色的工作,一定是五彩缤纷的颜色吸引了他。如果那个孩子认为夹珠子的工作很无趣,一定是他已经掌握了这项技能,他的手腕已经可以灵活控制,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已经得到了发展。这时候,教师的“为”,仅仅是给孩子一些建议,告诉他目前他做哪一份工作更合适。比如一个孩子想要练习写字,但是还不会握笔,手腕不知道如何用力。这时候老师会建议他先暂停这份工作,从涂抹颜色开始。如果孩子很好的掌握了这项技能,而还在重复涂抹这项工作,老师会建议他可以开始练习写字了,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写字仍然要继续涂抹,老师也不会强迫。等到孩子再次取出写字这份工作的时候,这才是他的最佳学习时期。
其二,蒙氏教师注重行动的示范,而极少言语的提示,正体现了道家“行不言之教”的思想。在蒙特梭利的教育中,儿童掌握某种技能或发展某项能力也要在操作的过程中习得。老师看到某个孩子取出了一份新工作,而且这份工作也比较适合他目前的发展水平,就会走过来给孩子一些示范。如果孩子的动作有不规范的地方,老师是不会直接用言语指出的,而是重复刚才的规范操作,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调整。在孩子操作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更像是一种孩子可以利用的资源,所有正确的操作都是靠儿童自己去发现,老师需要付出的就是耐心和正确的示范。
其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检验儿童做的正确与否依靠教具的自我纠错功能。先说感官教具,儿童在学习“粗”与“细”的时候,把十个高度相同但是直径不同的圆柱体放入嵌板中,每一个圆柱体能都嵌板中的找到对应的洞。由于每个洞的直径与圆柱体的直径是一一匹配的,所以当儿童把十个圆柱体都成功放进嵌板了,那么所有的圆柱体都就都放入了正确的位置。再说数学教具,有份很有趣的工作叫加法蛇和减法蛇。儿童在做加减法的时候,会利用串珠来计数。串珠的基本单位是1到10,100,1000,如果题目是5+6,孩子会拿出一个代表5 的串珠,再在串珠后面加上代表6的串珠,再数一数串珠有11个,于是得出答案5+6=11。检验的方法也是一个道理,由于5+6已经产生了十进制,孩子会拿一个代表10的串珠和一个代表1的串珠,变成相同长度的加法蛇,11-6,就拿走10的串珠,补充一个代表4的串珠,于是剩下一个4和一个1,相加正好是5。于是这道题的验算顺利完成。
其四,蒙氏教育不主张外在的奖励,生命所固有的秩序感是人们形成纪律养成道德的内在动力。而奖励是指给予当事人一定的荣誉或物质的办法来鼓励他实施或保持某种行为。 当儿童的内驱力被外在的功利替代时,奖励就变成了枷锁,限制了幼儿生命力的真实展现。奖励没有减少畸形,反而在制造畸形。 当儿童在进行静默练习时,教师拿巧克力和糖果来奖励达到要求的儿童,结果所有儿童拒绝拿糖果。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经常拒绝奖励,这标志着他们在尊严感的意识方面的一种觉醒。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可见欲,是民心不乱。尚即推崇,贤即贤能,奖励好人动机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会有人想办法争取表扬。因此不推崇贤能,不标榜好人,就不会导致许多伪装的言行。老子的思想与蒙特梭利的思想,在奖励上又一次不谋而合。
蒙特梭利的教室里,老师是“无为”的老师,但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做精神的准备。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以及自己的坏脾性,而不是过分迷恋于“儿童的脾性”,迷恋于“纠正儿童的错误”。 因为教师要在了解孩子上做足功课,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同一年龄段性格有差异的孩子、对不同家庭结构的孩子等等,都要做到区别对待,这需要老师有扎实的基础,与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保持沉默的能力。
要做到“无为”,先准备理解“为”。我理解的蒙特梭利教师的“为”,博爱是所有幼师的职业道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是专业素养,唯有懂得沉默,做到“无为”,才是蒙特梭利教师的灵魂。
参考文献:
[1]赖薇. 实践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专注能力[J]. 现代特殊教育,2001,10:33-36.
[2]任遂虎. “道法自然”与教育生态[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22-27.
[3]曾勇. “道法自然”与生命教育[J]. 广东社会科学,2011,01:67-70.
[4](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编译.吸收性心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晶波. 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J]. 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7-30.
7.蒙特梭利教育与瑞吉欧教育的异同 篇七
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都发源于意大利,创始者是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和罗里斯〃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但二者形成、发展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因此这两种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各自存在鲜明的特点,同时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一、理论背景
(一)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的思想和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是自然的、终身的过程。
2、教师是一个观察者;课程应该建立在对儿童兴趣的观察的基础上。
3、学习发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所谓“有准备的环境”指的是具有丰富的教育材料,能促进儿童主动学习与探索的环境。
(二)瑞吉欧教育
瑞吉欧教育的理论和思想:
1、教育是通向社会公平和改革的道路;父母、教师与市民共同合作教学;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合作互助;着眼于儿童整体人格的教育和发展,实施“全人教育”。
2、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设计课程方案;民主学校的理念。
3、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积极建构其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智力的发展。
4、思维与语言不可分离;学习产生于最近发展区;社会关系即学习的内容。
(三)二者的相同点
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在理论背景上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人类的生活、发展和思维。
2、矛盾和斗争是人类生活和进步的基础。
3、知识是在与他人及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的。
4、教育贯穿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生活当中。
5、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建立在不断反思与再认识的基础上,这种反思与再认识是针对儿童本性和教学、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的。
二、儿童观
(一)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在对当时生物学(尤其是胚胎学)、心理学与生命哲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通过长期亲身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阐述了自己对儿童发展特性的理解,并使之成为指导其教育实践的儿童观。蒙台梭利教育的儿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儿童作为精神实体,通过真实生活和秩序寻求自身的完美发展。
2、儿童天生具有“吸收性心智”,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能自己教自己。
3、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4、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为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
5、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工作不仅能让儿童愉悦身心,还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瑞吉欧教育
瑞吉欧教育的儿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是自己文化的创造者,是独立的个体。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积极的知识建构实现学习和发展。
3、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社会过程,离不开儿童与其他儿童和成人的交往。
4、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螺旋式递增的过程。
5、儿童天生都是“艺术家”,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和媒介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三)二者的相同点
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的儿童观在很多地方是相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儿童是积极的--儿童是自我内部成长的主人。
2、儿童是聪明的--儿童总是渴求着知识,并随时为学习做好准备。
3、儿童是多问的--儿童充满了好奇与惊讶。
4、儿童是社会性的--儿童乐于与其他人交流交往。
5、儿童是融洽的--儿童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能与不同文化中的任何事物对话。
6、儿童是多表征的--儿童能用多种象征语言和媒介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观点。
7、儿童是能干的--儿童充满了能量与潜力,这种能量与潜力通常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三、环境的设置与运用
(一)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非常强调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有机体、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总的来说,其环境设置与运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的蒙台梭利学校包括教室、室外花园、操场、图书馆、起居室、贮藏室。
2、环境的设置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节奏和步调,并提供适合儿童自由操作的各种活动材料。
3、环境必须是有秩序的、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美的,同时也必须是能够保护儿童,并让儿童有安全感的。
4、环境创设必须体现与成人世界的联系。
5、典型的蒙台梭利教室分为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七个区域,各个区域为儿童提供不同的工作材料”,并随儿童的发展不断更换,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二)瑞吉欧教育
瑞吉欧人认为,优质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学习空间,因此,他们努力营造一种舒适、温暖、愉悦的气氛以及令人感到快乐的环境,从而使整个学校的环境非常有亲和力,很吸引人。而且在瑞吉欧学校中,没有一处无用的环境。瑞吉欧教育环境的设置与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典型的瑞吉欧学校包括入口、长廊、教室、工作室、教室中的小画室、图书馆、档案室、起居室、室外花园、贮藏室。
2、强调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材料的相对自由使用,环境和材料作为一种促进儿童交流和对话的方式而存在。
3、强调环境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要素,是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与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是瑞吉欧教育中的“第三位”教师。
4、环境也是“记录”儿童成长的最佳方式之一,对教师的工作与成长、儿童的自我认识以及家长对儿童、对学校教育的了解这三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三)二者的相同点
在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中,环境都被认为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内涵。在二者的教育中,环境的设置与运用体现了许多共同之处:
1、空间环境是教育的必要因素,应该对空间环境、材料及其组织进行认真的设计和选择。
2、空间环境和材料的组织要允许儿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索。
3、环境应该是有亲和力的、有秩序的、美好的、宁静的、吸引人和激励人的。
4、学校里所有的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反映同一个连贯的主题,它们综合起来共同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5、环境应当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兴趣的发展而改变。
6、在环境的设置和空间的运用中,强调儿童与社区相联系,并反映以学校为中心的较大团体(包括城市、地区、国家、世界)的价值。
7、学校的环境应该能保护儿童免受成人世界不适当的或有害的干扰。
四、课程与教学
(一)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是在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发展顺序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人的各方面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课程的编排采取了齐头并进的方式,各种不同领域、不同联系的活动大部分都同时开始。
2、蒙台梭利课程由一系列操作活动实现,这些操作活动按其目的与所发展的儿童能力,分为不同的领域,主要有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七个领域。
3、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分为集体教育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集体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主题教育的形式进行,个别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区域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
4、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和课程,指导儿童在工作中使用有自我矫正功能的教具和材料,并制订儿童在工作中对教具和材料的使用规则和常规,尽可能地发展和完善儿童的独立性和自律能力。
5、在3-6岁期间,强调感官教育和儿童辨别事物能力的教育,以此促进儿童语言和数学学习的发展。
(二)瑞吉欧教育
瑞吉欧教育课程的最大特色是来自于儿童的生活,课程与教学必须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瑞吉欧教育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特色主要有:
1、课程是整合的,没有科目分类;同时课程也是比连续的,强调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个性化的课程。
2、课程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产生于活动过程当中的开放的生成课程。
3、方案教学是主要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多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尽可能地完善相互依存和联合的知识建构过程。
4、在课程与教学中为儿童提供与丰富、复杂的环境和问题接触的机会,以此促进儿童与社会的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隔离。
5、在教学中强调儿童的多种学习方式,如主动探索、相互讨论、自我展示以及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
6、档案袋是课程实施与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利于教育计划的决策和制定,能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儿童,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二者的相同点
应该说,由于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二者在具体的课程以及教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两者在课程与教学上也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1、课程与教学都建立在儿童的兴趣、发展需要、疑问和经验上。
2、支持长期的、有深度的、合作性的研究项目,使儿童在其中能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蒙台梭利教育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小学阶段)
3、在时间的使用上比较灵活,一天之内儿童可以在很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自己的工作而不被打扰。全天的、全年的长期计划则被孩子们看成“时间礼物”,深受他们的喜爱。
五、教师角色
(一)蒙台梭利教育
教师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三个组成要素之一(其余两个分别为“有准备的环境”和作为活动对象的“工作材料”),因此,蒙台梭利尤其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及其作用,她自己更是亲自培训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并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教师培训法。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导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应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用平等的、谦逊的态度去看待儿童。
2、教师是观察者,应特别重视观察儿童和了解儿童,从而能够真实、准确地把握儿童的内心世界,揭示儿童的需要,洞察儿童的个性。
3、教师是环境与活动材料的创设者和展示者,应该为儿童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的、可供儿童与之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与材料,并且知道怎样向儿童传递知识、展示材料的使用方法。
4、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应该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探索环境、操作材料、发现环境中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5、教师是儿童自由的保障者,保障儿童的活动不受干扰。
(二)瑞吉欧教育
在瑞吉欧人眼里,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是幼儿教师,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
1、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倾听者和活动的参与者,与儿童是平等的。
2、教师是学校环境的设计者与布置者,引导儿童在讨论与协商中、发展方案主题,开展方案活动。
3、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帮助儿童发现、明确自己的问题和疑问,鼓励儿童相互交流,共同活动,共同建构知识。
4、教师是学习者与研究者,在帮助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5、教师是档案袋的记录者和保存者,通过档案袋对儿童活动进行记录,并为公共展示做准备(在工作室的协助下)。
6、教师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行政沟通与交流技能,并在各级政府中都是积极的决策参与者和倡导者,与政府密切合作,关注社会及社区的发展。
(三)二者的相同点
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在教师角色方面也存在很多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与儿童是平等的,应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2、教师是环境的准备者,给儿童提供发现和学习的机会,是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动态联结。
3、教师是儿童的照料者和合作伙伴。
4、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倾听者。
5、教师是儿童活动的引导者和记录者,知道何时应该改变、调整环境以适应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6、教师是一个良好的沟通者,能够很好地沟通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但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可否认,两者都是优秀的幼儿教育模式;吸收同时代教育学、心理学及有关领域最新的理论,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支持与指导;尊重儿童、热爱儿童,追求儿童整体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努力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提供满足其兴趣与爱好,有助于促进、实现其最大限度发展的整合课程;重视教师在环境创设、指导儿童主动活动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此外,二者在家长工作、社区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地方。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感觉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更适合我们的国情和家长的期望,可以这么说,蒙特梭利注重的是平民教育,瑞吉欧实践的是精英教育。
一、瑞吉欧强调创造力。蒙特梭利强调的是感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