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课程与教学论

2024-10-01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6篇)

1.自考课程与教学论 篇一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 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 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

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错)

2、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对)

3、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课程设计上的特点。(错)

4、文纳特卡制是在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出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

5、“蛋糕模式”是一种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错)

6、“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对)

7、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错)

8、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9、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对)

10、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对)

1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1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错)

1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1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错)

1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错)

16、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对)

17、板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要具有示范性。(对)

18、重视并直接从事教学手段研究的要首推夸美纽斯。(对)

19、语词式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为简便的板书样式。(错)20、形成性评价往往具有对后续阶段课程的诊断性评价作用。(错)

21、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双边活动的过程。(错)

22、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对)

23、实用主义强调儿童在工作中学习、掌握知识。(错)

24、当代教学模式将更加强调学生知识的发展,把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错)

25、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错)

26、比较典型的实行 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27、教学评价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错)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洗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答: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陈述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谁来完成这个行为,即要明确教学对象是谁;

二、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

三、行为的结果,如一篇论文;

四、完成行为的适当情境或条件;

五、用来评价作品获成绩的标准。

4、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答: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5、什么是教学? 答: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6、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答: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7、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答: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答:教学过程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9、什么是隐性课程? 答: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12、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答:(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13、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答:情 境 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答: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5、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16、如何评价课程设计中泰勒的目标模式? 评价泰 勒的目标模式:第一,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第二,目标模式是合科学的。第三,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第四,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第五,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但目标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如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种模式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等等。

17、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答: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18、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第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第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第四、提供有效的交互;第五、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第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第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第八、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第九、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十、扩大教育规模。

19、什么是课程管理? 答: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四、论述题

1、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答:(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二)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四)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与正确性等。

2、列举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并说明遵循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评分提示:列举课堂教学的实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也可以是阅读过的别人的经验,需要作出适当的描述,如什么教学内容,怎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处理有何特别之处,收到什么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引述学习过的有关教学原则的内容,对照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看法,得出遵循教学原则重要意义的认识。涉及的教学原则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分析时应结合所举实例,侧重一、二个原则来充分论述。

3、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答:(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2)弊端。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2)弊端。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固而在全国范围内一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4、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答: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综 合 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5、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影响课程 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人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 :① 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实施者对改

革的清晰程度。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会越困难。④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①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原因。②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3)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②政府部门的影响。③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6、试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答: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7、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答: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导课艺术的特点包括针对性、启 发性、新颖性和简洁性等。其功能为: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等。教师常用的导课的方法有:直接导课;故事导课:创设情境导课;悬念导课: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解释题目导课;演练导课;设疑导课等。

8、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结课艺术。答:结课是指教师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通过重复强调、归纳总结等方式,回顾与概括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自然式;归纳式;悬念式;回味式;比较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激励式等。应用结课艺术要做到:(一)体现教学目的。结课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目的和知识

结构等。(二)注意首尾呼应。要与导课相呼应,做到前后一致,使课程主线清晰。(三)做到适可而止。要避免提前或拖堂,做到按时下课。(四)注意形式多样。要根据不 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级 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结课形式。

2.自考课程与教学论 篇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意图及其实施方案。[1]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传递—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等。

在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能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课堂教学秩序容易控制等,而这些优势在以概念原理为主、系统性强、课时有限、大班教学的教育理论课程上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由此“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成为高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很自然地,这种传统在新生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课程(包括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得到延伸。

然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有其不易克服的缺陷,如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顾及个别差异等。其结果是,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课堂基本陷入僵死状态。正因如此,在以“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为主的传统教学中,不断有人提出改革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呼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传递—接受”模式之中,学生很难自主,以致“学生主体”只能停留在教学理论的层面上,教学实践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故我,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难以养成。

其实,“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这些缺陷,在基础教育中也有显现。始于200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高师教育理论课程及其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给阐释“教学什么”、“怎么教学”两大基本教育问题的课程与教学论以极大的挑战。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面对自身课堂教学的尴尬,课程与教学论可作的选择或许只有对自身教学进行改革,而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此,在反思现有教学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根据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我们提出了一种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引入—建构”教学模式。

二“引入—建构”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引入—建构”教学模式,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其基本的操作程序是“引入—链接—概括—拓展—建构—评价”。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入—建构”模式的情景如图所示:

“引入—建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运用时,可总可分,即既可以将整个课程内容作总体性的规划,也可以分单元或按主题进行。由于总体运用内容涉及面广,给教师设计、组织和学生掌握、消化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教学效果。故开始主要以分单元或按主题的方式进行“引入—建构”。以“教学设计”这一主题为例,首先教师“引入”核心概念、原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等。在学生对核心概念、原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链接具体教学设计案例,如小学数学“8的认识”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固体和液体”教学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灰喜鹊与松毛虫”教学设计等等。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这些案例,一方面使学生从中对概念、原理获得进一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综合、概括,形成基本知识网络,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获得进一步探究的内在动力,从而将学习过程向更宽、更深的方向延伸、拓展。由于现代信息技术非常发达,信息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延伸、拓展环节,教师须以一个指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为学生选择信息提供指导帮助并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分享。

“引入—建构”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重点是核心概念、原理的引入,难点是反思与认知图式的建立。核心概念、原理的引入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只有知道“是什么”,才能去探究“为什么”,寻求“怎么样”,从而保证整个“引入—建构”教学模式的效果。

三“引入—建构”教学模式的学理基础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创立起来的,它们都有特定的功能、适用情境和条件。因此,选择和运用某一种教学模式,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情境和条件,至少在教学目标上要有其必要性。而从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看,运用“引入—建构”教学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从学科性质来看,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旨在揭示课程与教学客观规律、确立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探讨优化课程与教学技术的教育学的分支学科[2],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一定是既有理论阐释又有实践分析,既有教师引导又有学生自主发现,既有知识学习又有经验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在当今“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凝练而成的即是“引入—建构”教学模式。

其次,从教学目标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评价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初步具备参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如此“知识、技能、能力”要求,仅靠理论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它还需要靠近实践甚至深入实践,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穿梭中思考。由此,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模式必须是能行走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并在其中思考的“引入—建构”教学模式。

再次,从教学内容来看,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新兴的、独特的学科,由于其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时间不长,故与其它教育学科相比,显得很不成熟,突出的表现是“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体系与教材结构,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生成过程之中,并且总是渗透着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建构意向与行动,展现了朦胧的多种可能性。”[3]教学内容的不成熟、不完善,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对现有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反思,而且要主动探究以建构新的理论。

最后,从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对象是身心成熟、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具备一定判断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单纯传递和示范显然是不合适的,应提供机会让其自由学习、自主建构。由此,在教学模式的选用上要更多地考虑给学生留空间,以促其自觉,推动其自我发展。而这样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少系统讲授、多师生互动、多学生自主学习,即“引入—建构”教学模式。

四“引入—建构”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首先,“引入—建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变单一的讲授法为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是课堂教学甚至整个教学过程的生动和活跃,虽然这种生动、活跃在短期内没有见到非常突出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应该是有帮助的。

其次,“引入—建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引入—建构”教学模式中,虽然也有教师的讲解,但这种讲解的目的已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某些概念、原理,而主要是让学生从这些概念、原理出发去探究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概念、原理的引入是为后续的拓展、实践、反思、建构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智慧的形成。

再次,“引入—建构”教学模式改变了包括“课程与教学论”在内的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状态:由机械、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在“引入—建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对松散,教学方法相对灵活、多样,因此,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方面,要显得容易得多。

最后,“引入—建构”教学模式更新了人们的教学观念———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学”,教学活动要围绕“学”展开,重过程胜于重结果,重创新胜于重继承,通过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当然,“引入—建构”教学模式尚属探索阶段,其中之缺陷不一而足,特别是评价环节,其指标、原则、方法有待深入研究,即便是延伸拓展、反思建构等环节,还有很多理论性、操作性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寻。但有了最初的这些效果,也就有了继续研究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 (1979~1999)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86.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7.

3.自考课程与教学论 篇三

1、简述如何创设自主阅读的过程?

答:

1、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2、变革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组织讨论、开展活动。

2、简述写作教学中如何强调“真情实感”?

答:在写作教学时,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要求学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强调言之有物,写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求他们尊重他人,对自己说过的话、写过的文字负责任。这些都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品和文风。

3、简述在口语交际中拓展交流渠道的措施?

答:融口语交际于语文课堂中;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

4、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意义?

答:有利于培养信息素养;有利于提高基本技能;有利于改变学习方式。

5、简述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实现美育?

答:美育和写字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字教学的过程就是进行美育的过程,“美”贯穿于写字教学的全过程:

1、在指导中发现美;

2、在临摹中实践美;

3、在讲评中鉴赏美。总之,在写字教学中应重视美育,这样学生自然能写出一手正确、端正、美

观的字来。

6、简述写字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1、培养习惯;

2、加强指导(常规性指导、规律性指导);

3、训练速度;

4、改革评价;

5、体验美感(在指导中发现美、在临摹中实践美、在讲评中鉴赏美)。

7、简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8、简述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答: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课程标准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8、简述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答: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课程标准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9、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答:

1、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

性;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论述题:

1、试论述识字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1、探究心理,激发兴趣。结合儿童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儿歌识字、字谜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连环识字等。

2、改革方式,提高能力: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探究识字等等。

3、拓宽渠道,识用并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体现趣味性。

4、凭借字理,发展思维。汉字是表意文字,识字教学要符合字理。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

2、试论述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策略?

答: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老师们根据新标准的要求,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

1、形象化,包括情境图示法、实物演示法;

2、活动化,通过活动,使学生手口脑耳互动互助,和谐合作,加强记忆。

3、情境化,能使单调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变得有情趣,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包括故事创境、情感激发、媒体辅助;

4、生活化,语文教材本身就取村于自然,取材于生活,引生活的活水于课堂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联合。在拼音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论述口语交际的策略优化?

答:

1、创设情境,激情交际兴趣。情境创设的方法有语言创境、媒体渲染、角色扮演、实物创境、绘制图画制作道具等等;

2、加强互动,提供交际机会。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创高多个连贯的互动情景;

3、开放空间,拓宽交际渠道。融口语交际于语文课堂之中、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

4、论述习作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一)激发兴趣,培养乐写心理。从四方面着手:

1、适当降低要求;

2、少写命题作文;

3、鼓励写想象文;

4、大胆创作,自由抒情。

(二)丰富感知,积累写作材料。

1、指导观察生活;

2、开展种类活动;

3、进行广泛阅读。

(三)弘扬个性,鼓励自主表达。

1、多写放胆作文;

2、多奇思妙想。

(四)注重实践,优化写作过程。

1、创设写作情境(参与活动、角色体验);

2、再现生活情境;

3、开放写作空间;

4、多途径强化评改过程(老师示范评改、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互改、依托网络评改);

5、多渠道创造写作机会(结合阅读增加练笔的机会、在跨学科活动中练笔、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

(五)重视交流,分享写作乐趣。

1、提供舞台,享受展示的快乐;

2、融入生活,体会应用的快乐。

5、论述阅读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一)更新教学理念: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2、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

2、阅读的过程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二)培养阅读能力:

1、加强朗读和诵读;

2、强化体验,注重感悟(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给予选择的自由、珍视独特的体验、适时点拔与指

导、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3、注重积累,形成语感(增加背诵量、拓展阅读面)。

(三)创设自主阅读过程:

1、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2、变革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组织讨论、开展活动)。

4.自考课程与教学论 篇四

【关键词】自学考试;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人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战略。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资金、物资和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富足的人力资源来支撑。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在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大量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基本专业知识的新型农民,需要一批能正确理解中央农村工作精神、熟悉政府农村工作政策、了解村情、懂农经管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需要精通农业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高素质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但目前农村的人力资源现状堪忧,在质和量上都亟需通过各种教育途径进行提升,自学考试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无疑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一是文化基础差,全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3%, 初中占49%, 小学及小学以下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二是科技素质差,大多数人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技术水平很低,平均每1000 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14人;接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左右。三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四是劳动生产率低,习惯于传统的耕种和作业方式,新技术普及率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民工潮开始涌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据统计87%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明显高出全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这对于本来整体素质就不高的农村劳动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全面顺利实施。

二、自学考试能有效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升

(一)自学考试在农村发展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

农村人口分散,农民学习条件差,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决定了农村从业者接受高层次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极少。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农业经济逐步走向产业化,高科技在农业中全面拓展,农民迫切需要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才能适应高科技在农村种植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由于农村存在着社会发展条件、文化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的极大差异,农民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存在极大差异性,讲求经济性和实用性,部分农村居民不以系统学习获取学历文凭为主要目标,而以取得专门技能实用知识和职业资格为主,期望较快取得回报。因此,采用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形式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难度较大,对于无力进入全日制高等院校,又想自立自强、提高自身素质的广大农村从业者来说,自学考试是接受高等教育最便捷的一条途径。

(二)自学考试在农村发展符合其自身特点

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面向大众、高度社会化的开放式教育, 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为特点, 在为农村培养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自学考试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考生不受年龄、性别、学历、身体条件和学习年限的限制,广大农民可灵活掌握和安排学习时间,农闲时多学,农忙时少学。自学考试投入少,见效快,一名自考毕业生只需投资两三千元人民币,还占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十分之一。自学考试学习课程少而精,学习知识适用性强,助学辅导针对性强。因此,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可以成为提升农村教育结构、为农村从业者创造接受高层次教育机会、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政府政策支持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

为了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意见》,对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鼓励农村青年自学成才和自学考试为农村考生接受辅导和参加考试积极提供服务。”国家考委也从“九五”开始把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政府推动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但使自学考试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和谐发展,也为今天新农村建设战略打下了基础。

三、自学考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障碍

(一)观念认识上的障碍

农村考生对自学考试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考生没有认识到它的优越性;由于上学费用提高、就业压力大等原因,部分农村考生认为读正规大学都不安排工作,自学考试学历更是没用。社会对自学考试认识不足,一些部门和领导对自学考试认识仍然不到位,致使自学考试毕业生在就业、任职等方面得不到公正对待,严重影响农村考生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主导思想有偏差,城乡自考教育要求“一刀切”,使得农村考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依然缺乏所需的知识技能,特别是与农村地区传统和资源优势相衔接配套的职业技能。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障碍

目前面向农村的自考定位不准确,难以满足农村人口对适农性知识技能的需求。自考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一般是按普通高等院校设置的,是面向城市的职业需要,过多的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相对削弱了应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难以照顾到所学知识的适用性,考生毕业后难以较快地解决实际问题。农业专业设置仍然显得不够,供考生选择的专业内容少。农村自考特色不明显,与农业需求脱节,没有真正以农村发展为目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考生在农业上发挥积极作用,也给自考在农村的进一步拓展带来了困难。

(三)农村客观条件限制

绝大多数的农村考生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文化生活、教育水平比较差;工作环境处在生产领域的最前端,耕作在农田或乡镇企业副业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在从事具体的体力劳动;他们没有学历压力,没有职称需求,能够参加到自学行列中来的人还非常少。农村考生在文化素质上与城市考生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考生都是小学、初中毕业,整体文化学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文化基础和自学能力,让他们来参加现阶段自考有着相当多困难。农村财政赤字严重,农业收入较低,农民以及乡镇干部支付培训和继续教育费用的能力脆弱。

(四)自学考试管理和助学上的障碍

目前自学考试在管理上重城市轻农村。据教育部自考指导办公室“自考群体特征与需求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长期以来农村自学考试培养模式定位在城市,真正适合农村自学考试的专业及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在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方面,条件还不够,在农村没有社会力量办学,没有自考学习的行业优势;助学手段落后,辅导教师的水平较低;农村几乎没有任何助学服务活动和机制保证,广大农村的考生,尤其是边远山区的考生,求教无门,全靠自学来完成学业。

四、加快自学考试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转变观念

自学考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首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针对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改革长期以来沿袭普通高等教育重基础理论的教育模式,建立一套适应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式、灵活有序的新型自考模式。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组合、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和农村奔小康、创业致富的实际出发,精心选择一批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专业,为农村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使自学考试更加贴近农村、农业、农民。

(二)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考试部门要加强研究,优化专业结构,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开考一些与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相关的专业,如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贸易、蓄牧、养殖、林果等,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培养一些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各地应根据地域、经济文化结构、乡土民情等差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模式,突破学科型大纲教材体系,构建职业型专业课程体系,在保证基础课程内容够用前提下,着重加强实用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设计适合农村考生自学的教材。

(三)建立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助学和自学辅导工作,在农村建立自学考试服务网络体系,在乡镇一级逐步建立自考的工作站、服务站,开展自学考试宣传、咨询工作,为考生代办报名手续、订购和发送自学教辅资料,组织考生参加助学辅导活动和实践环节考核以及到高校或主考院校学习参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下延考点,加强基层办考力量,设立专人管理自学考试考务工作,加强考点管理, 严肃考风考纪。提高农村自考工作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自学考试工作机构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政府加大扶持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自觉加大资金投入,全方位完善农村自学考试工作机构的建设,并从拨款体制上予以保障,加强乡镇自考工作站的软、硬件设施建。各级政府部门应针对鼓励自学成才、解决工学矛盾、自学费用分担、毕业后待遇等焦点问题制定合乎当地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取得文凭的优秀毕业生吸收为乡镇脱产或半脱产干部,在种植养殖上有一技之长的聘为技术员,乡村领导班子建设重点从自考毕业生中选拔。

(五)开发多种农村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自学考试在农村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远程教育和多媒体课件模式、高校助学模式、企业培养模式、社会实践基地培养模式、非学历证书考试培养模式等,广泛满足农村各类青年求学求知的强烈愿望,全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参考文献

5.《课程与教学论》 篇五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6.试论高校钢琴教学与课程改革 篇六

一、我国高校钢琴教育概况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在以往的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更重视钢琴演奏技能的训练,对钢琴理论知识、作品赏析等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钢琴作品,才能保证音乐作品被全面完整地演绎出来。 而教师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 不指导学生正确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势必会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使学生无法深刻领悟创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交流。在开展示范演奏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模仿,此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同时,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导致课堂氛围过于枯燥。学生缺乏对钢琴作品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得钢琴演奏过于盲目。

二、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注重钢琴教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很多高校在钢琴教学设置上无法与专业音乐学院相比,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掌握各种流派的弹奏技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多样性,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让其在有限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与钢琴有关的知识。同时,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钢琴教学课堂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钢琴学习兴趣,最终促进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创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保证我国教育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知识体系,加强对钢琴教学的研究,了解钢琴教学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将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促进我国音乐领域的前进。

(三)注重“以人为本”,改变教学方式。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及时做出转变,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地位,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只有在身心得到放松的条件下,才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如今的高校钢琴教学课堂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加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弹奏钢琴的技巧,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独自读谱,可以深刻了解到钢琴作品中的内涵和真谛,学会欣赏音乐。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根据弹奏模式及乐曲旋律,来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从而感悟到音乐的魅力, 学会利用音乐来表达内心情感。此外,教师还需要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全面提升钢琴教师自身素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素质对于学生钢琴能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首先需要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对学生要认真负责, 为他们创建良好融洽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不断完善、 填充自己,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掌握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进而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总结

总而言之,钢琴音乐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陶冶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陶醉在其美妙的节奏中。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还存在许多误区,需要高校积极面对,并提供解决对策,在提升学生乐感和认知能力的同时, 促进学生音乐情感的升华和技能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夏颜.试论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音乐大观,2014,(5):69-70.

[2]景鹏.试论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音乐时空,2015,(12):165-165.

上一篇:我眼中的夏天四年级作文下一篇:酒店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