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光芒作文

2024-09-28

梦想的光芒作文(10篇)

1.梦想的光芒作文 篇一

此时,我们应该为自己喝彩,对自己充满信心,向远大的理想努力奋斗!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中回荡着多少伟人的喝彩声。王之涣会鼓励自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毛泽东激励着自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何等的豪情满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傲者留其名。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少年壮志不言愁,等到一切风雨过去之后,你们将是第一。

昨天的风已不再为我呼唤,明天的雨也不将为我哭泣,因为我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一个人不能够,也不可能永远活在别人的身影下,也没有谁能够为你遮风挡雨一辈子。当我走出庇护的树荫,真正踏上自己抉择的路,这才是我人生的开端:因为它是我选的,我走的,即使坎坷,也留下我一步一跌的印记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为自己喝彩如启明星,指引我前行;为自己喝彩如月亮,可以撕破黑色夜幕;为自己喝彩如太阳,散发着永久的光芒。

生活从不缺少喝彩。当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表演时,我们会为演员喝彩;当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足球比赛时,我们会为球员们喝彩。可是,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为自己喝过彩呢?也许你想成为一个太阳,但你却只是一颗星辰;也许你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但你却只是一棵平凡的小树苗;也许你想成为美天鹅,但你却只是一只丑小鸭。

喝彩声是点燃胜利的火种;喝彩声是搏击蓝天的起跑线。在黑暗里,喝彩声会照亮一切;在得意时,喝彩声能昂扬斗志。也许周围同学的喝彩声你不在意,也许老师的表扬你不在乎。但生活确实要喝彩来平衡失落感。喝采会伴你走向成功,会使你在事业上东山再起,叮嘱你永不言败。

为自己喝彩吧!人生需要掌声,人生需要欢呼,人生需要伴你走向成功的喝彩……

人生有很分岔路口,走进去有一个分岔路口,一边通向我家,有谁说过分岔路一定会有一条通向死呢?说不定每一条都能通向一个传奇,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作出抉择,然后自己走出去。当我走出这一步的时候,周围的喝彩声渐渐消失,或许因为沿途的荆棘磨去了我身上的光彩,头顶的乌云遮盖了头上的光环,于是我变得一无是处,狼狈不堪。这个样子不是我想给世人看到的,但是没有经历过坎坷,又怎能得到世间的历练,修成正果呢。我知道自己需要信心,需要为自己喝彩,毕竟失败总会出现在人生的道路上,那些鲜花杂草,又何尝不是并肩而至?即使这次我失败了,又岂能为抑域的情感而左右?我知道只有站起来,为自己喝彩,这样的一生才有辉煌,这样的一生才能无悔,这样的一生才值得去珍藏。

2.梦想的光芒作文 篇二

一、命题新

命题, 就是确定作文的题目, 一个好的题目不仅仅是一篇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还能起到点明、寄托或是象征文章中心的作用, 有的作文题目本身就能起到题眼的作用。所以说一篇文章能否成功, 虽然不完全取决于文章的题目, 但是一个好的题目对于一篇作文来说,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文题要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就要不落俗套, 避俗趋新。如半命题作文《那一次, 我》, 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字词。本来可填的内容很多, 范围也很广。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填的是“哭了”“笑了”“感动了”之类, 虽然这些也是可以的, 但这些不是显得普通, 就是有些空洞, 缺少新意。如果思想敏锐, 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话, 就能命出像《那一次, 我想轻轻抱着你》《那一次, 我读懂了你》《那一次, 我没停下前进的脚步》等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含蓄隽永的题目来。再如这几年高考中涌现出来的一些高分作文, 如《赤兔之死》《天使的眼泪》《都是月亮惹的祸》等, 也都是比较生动、新颖的题目。

二、选材新

选材新是指作文的材料要新鲜, 有个性, 与众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们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 好奇是人之常情。这反映在选材上, 就是要见前人所未见, 发前人所未发。陆游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 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由于年龄相仿, 所受教育相同, 甚至看的书也相近, 以致不少同学写出作文来, 所选取的材料也基本相似, 牛顿、居里夫人、苏轼、文天祥等人物经常出现在学生作文中, 网络上曾经流传的段子“苏轼很忙”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虽然这些例子也能切题和说明问题, 但普遍雷同, 重复别人多次说过的话, 使作文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举例也必须创新。选择新颖的、典型的、能够说明问题的事例, 就能够以一当十, 文章才有意义, 教育效果才会显著, 才会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如何做到选材创新?首先, 要着眼于材料本身的价值, 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万众瞩目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 这类材料抓准了, 为自己所用, 就能引起读者的反响和共鸣, 写出来的文章容易得到别人的首肯。其次要善于抓住“最”字, “最”字的材料, 应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 重视抓“最”字也是我们选材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注意抓观念上的最新, 抓心灵上的最美, 抓质量上的最优等等。这样, 我们的文章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外, 还要避开“熟”字, 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伍的题材内容, 选择那些人们不太熟悉的新鲜事实。当大家趋之若鹜的时候, 我们可反其道而行之, 获得新的材料, 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来。总之, 要做到选材新颖, 就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社会, 多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的日新月异, 感受新事物的层出不穷。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从生活中发现素材, 多积累, 多提高, 在充分分析、比较以及综合的基础上, 突破思维定式, 突出多样性, 稳中出新。

三、立意新

“文贵立意, 意在笔先”, 文章立意高, 就会感人至深。这里的立意高, 其实就是要求立意要创新。敢于突破思维定式, 大胆求异, 对待某一事物, 用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 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寻求答案, 发人所未发, 写人所未写,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就是文章立意的创新。

立意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深刻”上, 对一些平常的现象作深层次的思考, 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学生的经历一般是大同小异, 知识面比较窄, 对问题的认识也相差无几, 所以在作文中, 尤其是议论文中发表的观点也很相似, 并且往往只看到大家都知道的、比较浅显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想要自己的文章有新意, 就需要往纵深挖掘, 探究新意。比如以“晒”为标题写文章, 一般的思维可能写自然中的“晒”, 写晒太阳的惬意, 写阳光下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等, 如果能从纵深去挖掘, 晒孝心, 晒友情, 就会给人一种有深度、有厚度的感觉, 体现出作者视野开阔, 注意观察生活, 作文分数自然也就高了。

其次要注意立意创新的途径, 一是从新材料中引出新的主题, 二是从旧材料中引出新的主题, 尤其是后者。从旧材料中引出新的主题, 主要是依靠新方法、新视角。对此, 李渔道出了其中的真谛:“人唯求旧, 物唯求新。新也者, 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 较之他物, 尤加倍焉。”如“滥竽充数”的故事, 一般这个材料都是用于批评像南郭先生那样的滥竽充数的人, 实际上这个材料也可以从齐宣王不辨人才一味任用, 造成平均主义的大锅饭, 使懒惰的更懒, 勤奋的更累的角度来写生活中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从齐缗王改革乐制, 吓走南郭先生, 来提倡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的精神……从不同角度立意, 可以使旧的材料翻出新意来。

四、构思新

人们常说, 文似看山喜不平。孟子也说过:“观水有术, 必观其澜。”一篇文章即使题材再好, 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来表现, 也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在作文中, 要学会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精心构思, 学会出新意。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的依附, 内容相同而结构不同, 效果也就迥异。因此, 只有敢于打破写作的固定模式, 才能脱颖而出。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 第一番来者, 陈言也, 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 正语也, 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 精意也, 方可用之。”所谓“第一番来者”, 即接触文题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构思, 这一构思一般是按常规模式进行的, 无须多动脑筋, 但其立意也往往陈旧过时, 故应“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一般也是惯性思维的结果, 虽不陈旧, 但也太“中规中矩”, 千人一腔, 容易撞车, 也难以出新意。只有“第三番来者”才是创新思维的“精意”, 这种“人人心中无, 个个笔下无”的独特新颖的创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高考作文的构思。

巧妙构思还体现在体裁样式的新颖别致上。改变体裁与内容常规的对应习惯, 是比较容易操作和有实效的方法。要适当学习采用寓言、童话、科幻、实验报告、新闻采访等形式来构思文章, 当然必须合理运用, 不能随便套用, 运用时必须符合各自的文体特征。如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文章, 作者以《一封中国鸟的来信》为题目, 以一只因环境恶劣被迫寄居国外的鸟的口吻给中国写了一封信, 书信的样式, 加上第一人称的写法, 让人深切、真实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又如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 四川一考生以《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吴”即“无”) 为题, 以病例的形式, 深刻剖析了“吴 (无) 诚信”的病因、病理并提供了诊治方法, 犀利地指出了不讲诚信的严重后果, 深刻、新颖、独特。再如2005年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借你一双慧眼———关于“他人优点”的实验报告》, 以实验报告的形式, 形象具体地阐述了看待别人优点的态度, 条理清晰, 由现象到本质, 分析独特。

文章的体式应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有些学生一味地为了创新, 无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加上题记、后记, 这非但没能给人新鲜感, 反而觉得是碍眼的败笔, 实属画蛇添足。对文体的选择也不根据题目和内容的需要决定, 不根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 追求花哨, 硬写自己不拿手的文体, 结果弄巧成拙, 写成“四不像”。总之, 创新不是赶时髦, 不能乱用乱套, 不合身的衣服再美丽也不中看, 反而有做作的感觉, 令人生厌。

3.让作文绽放思想的光芒 篇三

【关键词】思想 素材 积累 运用

中国分类号:G633.34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但凡思想缺失或内涵单薄的文章,无论辞藻多么华丽,形式多么新颖,技法多么高超,都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然而在崇尚思考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文章思想贫乏、缺乏思辨。同题作文,同班级甚至一个年级学生作文叙述的情节相似,触人心弦的细节难得一见,有时连感受也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缺乏年龄个性和思考深度。

生活是作文的重要源泉,对生活的反思应成为写作的重要内容本没有错,但遗憾的是,繁重的课业、课外辅导的挤压等因素几乎将学生的生活体验源泉切断,使得语文教学、作文教学陷入尴尬境地。再者,网络的发达、快餐文化的盛行,导致学生的阅读倾向于以消遣和娱乐为主的漫画等读物,这也造成了作文灵性缺失。

鉴于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下缺少广泛阅读和对外接触的时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在学生生活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思想性的研究实践。

一、充分挖掘富有思想灵魂的素材

1.立足课内文本

作为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便是课本,因此对文本的探究思考也就成了培养学生作文思想性的主力阵地。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经典文本,对学生而言,既是美的熏陶和享受,也是创作欲望的激发体。首先,教材所选文本大都历经时代淘洗,仍能散发出智慧之光。其次,经典文本的思想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再次,文本研读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载体,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一般选取主题亲近、接近学生生活的文本和含义隽永、富有思辨的文本作为实施对象。如老舍的《想北平》。它的语句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更没有虚伪。朴实的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想”。学生在学此文时,有感于老舍笔下栩栩如生的小事物,那些可以身临其境的暖暖的回忆。如苏轼的《赤壁赋》。读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种美的享受。那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那极具形象化的精妙说理,那整散结合、舒卷自如的绝妙辞章,真如万斛泉水,喷薄而出,汩汩滔滔,一泻千里。

2.着眼时下热点

繁重的学业,封闭的环境,每日新闻或许已成了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面对新闻中一幕幕或温暖、或残酷、或欢愉、或痛心的画面,学生绝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除了新闻可以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外,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补充资料也未尝不是思考的好养料。如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有一篇题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课文。笔者在备课过程中,恰好读到《南方周末》中一篇關于“名人故居拆毁事件”的文章,便在课堂快结束时,呈现了这篇文章,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文本解读中,主角无疑是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挖掘。

1.独立思考 写下评点。朱光潜先生的《谈冷静》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学问是理智的事,所以没有冷静的态度不能做学问。在做学问方面,冷静的态度就是科学的态度。……人在冷静时静观默察,处处触机生悟,便是‘地行仙。有这种修养的人才有极丰富的生机和极厚实的力量。”因此,对于文本解读,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静心默读,写下自己的评点。

2.课堂交流 碰撞补充。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经过独立思考的观点具有一定深度,这为交流提供了可行的载体。同是上完《赤壁赋》的读后感,有学生认为文本表达的是旷达释然之感,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苏轼仅仅点醒了旁观者、点醒了后来人,自己却仍深陷其中,苦闷不堪。

3.及时记录 留住火花。百家争鸣的课堂,思维相互碰撞,有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有些想法超出教师的预设,有较高的参考和研读价值。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颖的、有理的观点加以引申、指导,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这些闪烁的灵光。

4.连缀融合 形成片段

个别思考、点词成句,课堂讨论、碰撞补充,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比较全面和透彻。这一环节中,教者要求学生寻找生活实例、阅读实例来印证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讨论的诸多观点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擅长的进行片段写作练习,要有主题、有感想、有论据。如在研读《我心归去》中表现“难耐的冷清”的片段时, “最初几天的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一句看似平常,学生也难注意到它,开始部分学生只在文字旁边注下了“举例”、“有道理”等字样。面对这一问题,教者做了如下指导: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有道理?能否举出类似的例子?请在思考后再写下评点。几分钟后,一位学生主动发表了他的感悟:“诚如‘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有时候,孤独会被热闹的因素冲淡,但独处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却会以更强的力度侵蚀你的内心。”能联系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悟书面化、文采化,这是在作文中注入思想和个性体悟的第一步。又如一位学生在学《赤壁赋》时写到:“至于人生的短暂,为众人千百年来嗟叹不息。而苏轼的见解却独到而旷达,读来似有一份庄子的洒脱与禅意。这便是苏轼最卓尔不群的一点,纵然一生在宦海沉浮,却没有同其他仕途不顺的文人一般形成沉郁顿挫的文风;纵然也曾在月夜自嘲闲人,却也能在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联想现实,这不正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吗?

5.展示互补 扩段成句

教者将学生所写的优秀片段打印,并在教室张贴,有时也在课堂上进行讲评。目的是让学生互相借鉴,包括思想表达、语言修饰等。在这一环节中,教者要求学生认真构思开头、正文、结尾,丰富素材,将原来的片段扩展成文章。

三、日积月累 成就佳作

教者将学生所写的优秀片段打印,并在教室张贴,有时也在课堂上进行讲评。目的是让学生互相借鉴,包括思想表达、语言修饰等。自我修改的片段要求学生在早自修进行朗读,以加深记忆。同时教者不定期让学生在片段的基础上认真构思开头、正文、结尾,丰富素材,将原来的片段扩展成文章。

同时,笔者认为平日养成的思考习惯有助于学生在作文时正确审题、深刻立意。因为在进行思想性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时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学会质疑。种种训练使得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更独特,思想更深刻。在关于“名人故居拆毁”的片段写作中,学生观点不一,有赞同有不赞同。其中有一位学生由表及里,角度新颖,所写内容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其实即使名人故居都在,或简朴或华丽地伫立着,也只是孤单地伫立。外面的人来来往往,走着自己的路,从不曾在心里看过它们一眼,它们仅仅是‘故居。无论以前住在里面的人有过多大成就多大贡献,那也只是一座‘故居;即使里面保留的物品还在,精神也还在,那也只是一个‘故居。我们应该如何去激发潜藏于人们内心却从未被触动的文化情结呢?”该生另辟蹊径,不直言同意或不同意,将对名人故居拆毁的叹惋之情上升到对传统文化日渐消逝的痛惜之情,主题深刻、情感真挚。

在着力于培养学生作文思想性的教学实践中,教者的想法随学生的反馈而不断改进。目前,所教授班级的学生,不再畏惧写评点、写片段甚至是大作文。学生文字中的思想性明显渗透,表现出个性气息。虽然没有过多的技巧指导,但笔者相信,只要学生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并适时积累,一定能在作文中喷薄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参考文献

【1】孔庆东等,《作文应该这样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4.梦想让人生绽放光芒 篇四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杰

关键字: 上海交通大学2016上海交大毕业典礼张杰交大校长张杰张杰毕业致辞

7月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闵行校区新体育馆举行。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风趣地说:“今天,公元2016年7月3日,正是农历丙申年,猴年马月的最后一天,你们竟然真的在这个日子毕业了!”

本次以“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继此前分别发表“独立”“热爱”的主旨讲演之后,继续结合交大人新时代特征“感恩、责任、激情、梦想”的系统思考而形成的。“独立-热爱-梦想”系列演讲内容进而构成了他关于大学精神与青年学子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梦想,让人生绽放光芒

——在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好!

四年前,我在这里迎接同学们的到来,并为大家上了第一堂课,期待你们“闻道、问道、悟道”,在交大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时光。对当时的你们而言,大学四年是很长的时间,于是你们开玩笑说你们将在猴年马月毕业。当时的你们还不知交大有梦想成真的神奇,当时的你们还想象不到你们的玩笑话竟然会真兑现。今天,公元2016年7月3日,正是农历丙申年,猴年马月的最后一天,你们竟然真的在这个日子毕业了!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个专属于你们的毕业纪念日,让我们一起为你们走过的这段求学之路,为新的人生起点而喝彩鼓掌!

同学们,经历了毕业典礼这最后一堂课,你们就要离开交大,开启自己人生的新境界。此时此刻,作为你们的师长和朝夕相处的“杰哥”,我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你们在未来生活得更加快乐、坚强而有成。我想是梦想,只有梦想才能让人生绽放光芒,乐在其中、坚不可摧、终有所成。

先说快乐。快乐是心灵的愉悦,精神上的振奋与满足。这是我最希望的大家今后的生活状态。快乐看似容易,但是随着年龄越增长,却似乎越难获得。只有不停地追逐梦想的人才会收获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这是两天前,在交大致远学院的毕业典礼上,2012届毕业生谈安迪告诉我们的。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他们一直在四川锦屏山中2400多米埋深的地下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追寻暗物质直接探测的梦想。很多人都钦佩他们,夸奖说:“你们真了不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三百多天待在山里,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经常几个月都见不到太阳,因为早上进实验室的时候太阳还在东边的大山背后,半夜出实验室时,太阳已在地球的另一边。”对于这样的赞叹,谈安迪开玩笑地说,夸得还不够,让赞美来得更加猛烈一些吧!因为,别人只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却无法感受到他们的快乐—那种源于热爱、源于梦想、发自内心的快乐!高强度的生活状态从未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相反却让他们时常感到无比亢奋。他告诉我说,当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回想起他们设计的探测器中氙127电子俘获的整个衰变过程时,他的理解与实验的观测哪儿哪儿都符合,哪儿哪儿都能对上时,他感觉自己真正洞见了这个宇宙的某些运行机理!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生活方式更快乐呢?每一次实验,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大自然的奥秘和规律。每一个数据、每一次进展,都会给他带来在点滴中日益接近梦想的快乐。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深刻而永恒的感觉。对于学者来说,这种感觉就是最大的快乐,因为它源于内心深处的需要,源于对人生梦想的追求。谈安迪说:“每天都能体会到被梦想叫醒的幸福,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再论坚强。虽然快乐的人生令人向往,但未来并不总是一片坦途。一旦期待化为泡影,现实把你深深地刺伤,拿什么来支撑你的坚强?是梦想,敢于梦想的人始终坚强。在这里,我想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名字叫《我的诗篇》,去年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片子的导演是交大媒设学院2003届毕业生吴飞跃。影片讲述了这样一群工人,他们是叉车工、充绒工、爆破工、洗衣工、制衣工,同时他们还是一群特殊的诗人。他们在地心幽暗处工作,终日难见阳光;他们与炸药打交道,时时面对生死考验;他们日夜奔走,只为一份养家糊口的生计。然而无论生活为他们套上多么沉重的枷锁,无论前途有多少荆棘,看似“无用”的诗歌,却始终是他们内心朴实的梦想。于是,在空旷寂寥的荒山、在潮湿闷热的厂房,诗歌与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心灵相遇,让他们在艰苦磨难中变得坚强。1984年出生的制衣女工邬霞,年龄上只能算你们的大姐,但她从四川农村到深圳打工已经整整19年。在这19年里,贫穷和艰辛一直跟随着她,却从来没有将她打倒。上班时,她在车间一干就是10个小时,裁剪、缝纫、熨烫、折叠„„车间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蒸汽和劳作的汗味。少女时代洁白光润的双手早已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变得粗糙难看。下了班,回到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她还要照顾年幼的女儿,精打细算为重病的父亲治病。然而,即使是挣扎着生活,邬霞也从来没有忘记她的梦想,她读诗写诗,在1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300多首诗歌,字字浸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终于有一天,她穿着地摊上买来的70元钱的吊带裙,从容优雅地走上了上海电影节的红地毯,向整个世界诉说着她诗歌中蕴藏的美好理想。她在电影中的一句话让我深感震撼:“就算是有块石头压着我,我也一定要倔强地推开那块石头,昂起脑袋,向着阳光生长。”人之所以身处逆境而不屈,面对困难而坚强,不是因为期盼眼前的利益,而是因为人们心中拥有梦想。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如果你的梦想仍然站立,那就没有谁能让你倒下”。

三看有成。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总是期待梦想有成。所谓梦想有成,不论小有所成,还是终成大器,总是充满了阳光和色彩,无一例外地会使人生充盈,境界升华。这些年来,我有幸接触过不少真正梦想有成的校友,比如年届九旬的卢燕学长,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她为人亲和,业内都亲切地称她“大姐”。她坚韧执着,在舞台和银幕上诠释人生是她的梦想和一生的挚爱。卢燕学长1945年就读于交通大学财务管理系,在校读书时,她就钟情于表演,出演话剧《雷雨》获得巨大成功,让她心中的演艺梦想生根发芽。1947年赴美,由于形势变化,求学梦碎,为了生计,她不断地在图书馆管理员、报馆记者、国语教师等各种角色间切换,后在檀香山最大的医院找到了一份出纳的工作,此后,凭借在交大读书时打下的专业基础,四年时间便升任医院的财务总监。那时的她已过而立之年,养育了三个儿女,日子过得富足、平淡而充实,但是在她内心深处儿时即植根的演艺梦想却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力量。当然,转行意味着面对一切尽属未知的前途,但更意味着一个不辜负平生的交待。于是,经历了刻苦钻研,她迅速成长为巴莎迪娜戏剧学院最优等生,担纲毕业大戏主演。她去各个剧组应征,不放弃任何可以提升演技的小角色,赢得了“one take lisa(一条过)”的美誉;她和詹姆斯·史都华、马龙·白兰度等奥斯卡影帝合作拍摄电影,她还是当时最热播美剧的常驻演员,开创了华人演员在好莱坞的新时代。在那个东西方文化隔阂很深的年代,卢燕不屈从程式化表演,常为华人形象的客观塑造据理力争。为了获得更多的出演机会,卢燕走进华语电影,她主演了《董夫人》《倾国倾城》《十四女英豪》等影片,赢得三座金马奖。她在表演艺术上的成就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贡献,使她在国际电影界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但她却说,梦想最闪亮的地方不是因为成功,而是坚持一直在场。杖朝之年的她,依然活跃在影片中、舞台上,《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12》《危险关系》等电影的大牌导演纷纷向她邀约,这是向殿堂级演员致敬的一种表达。就在几个月前,在90高龄之际,卢燕学长又一次登上舞台,在时长八个小时的话剧《如梦之梦》中扮演重要角色,让人们在时光穿越中,又一次感受到了艺术的传奇和美的永恒。她在荣获“世界华人榜终身成就奖”的典礼上说到,“我希望可以一直演下去,因为舞台才是我的归宿”。不屈从于生计,不趋附于世俗,不向年龄认输,这就是梦想的力量,这就是梦想有成!卢燕曾说,如果我们追逐一份自己爱好并给自己带来乐趣的工作,这样的人生必定是快乐的。在这里,快乐成为梦想有成的标志。卢燕的执着、卢燕的快乐、卢燕的梦想有成,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了梦想之于人生的伟大意义。同学们,希望大家也能像卢燕学长那样,始终珍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勇敢地追求真正的快乐,收获内心的富足与充盈!

快乐、坚强、有成,其实都是再朴素不过的人生追求。它们之所以珍贵,就在于被梦想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珍惜梦想、追求梦想,是因为它关乎人的价值,关乎国家前途和人类的命运。

人要坚持梦想,大学也是一样。大学诞生于人类的梦想,以培养人、造就人为己任,尊重和光大人类的梦想。大学又以真理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的未来,给人类以梦想和希望。正是在这里,你们找到了交大人的追求,发现了交大人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坚持梦想的力量。无论你们未来奔赴何方,无论未来的岁月如何千帆过尽,我都希望你们在心灵的最深处为梦想保留一个宁静的角落,永怀梦想全力以赴,让人生像焰火绽放最璀璨的光芒!

同学们,相聚的时光总是还不够长。这四年大学生涯,相比百廿交大不过沧海一粟,却定格了你们的青春。你们总说受够了宿舍旁边石楠花,却没发现那种你们熟悉的“校花”气味已悄悄变成了月桂的飘香;你们说进城的路途总是那么遥远,但在你们毕业之际,这个城市最繁华的街区-外滩为你们点亮;你们还在校园里迎来了全国高校第一条赛艇道,在离开之前亦可赛艇;你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赋予了“吃在交大”的传说新的内容,“一言不合就开吃”——元旦的加餐券,校庆的情侣喜饼,私人订制的端午粽子,麻辣牛肉味的校徽月饼,这一点一滴都是让你们一生幸福的味蕾在发芽。

5.光芒的作文 篇五

开学初,她就被老师任为班长,站上讲台时,她的形象便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干净的马尾,严肃的脸庞,洁简的着穿俨然一副小领导的模样。鉴于军训时发生的种种事情,对于她当上班长这回事总是不服气,但后来,我对她拥有的待遇彻底服气。

还记得在讲考卷的一堂课上,徐老师正在专心致志地讲一道难点选择题,下面的同学大都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对于这个难点无丝毫思路。徐老师似乎也发现了我们的状态不对,突然转过头问了一句:“听懂的举手。”只见大家都即刻齐刷刷举起了手。徐老师嘴角一扬,又问道:“那谁来复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瞬间,大部分同学立刻垂下了头,不敢直视徐老师。这时,只见她毅然举起了手,心里本想:哎!也只有这种学霸级别的人物能答出来吧……没想到,她站起来对徐老师说:“徐老师,我觉得这道题不应该这么做。”一句话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它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因素……”紧接着徐老师与她展开了激励的辩论,一言一辩,有理有据,眼神中透露坚定的光芒。虽然大家参与不了这场辩论,但一直十分专注地望着他们,她的身上仿佛闪烁着什么,说不出,却又那么引人。

回首现在,我与她已成为很要好的朋友,无话不谈,福难共享。她因为上学期科学成绩没达到预期,她比上学期更加的勤奋、努力。连下课本该休息的时间都不浪费,时刻学习着,种种行为促使她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还拜她为师,叫她第一声“师傅”时,我没有丝毫害羞之感,反而觉得自豪,自豪我有这样好的一位领路人。现在,每当看见正在学习的她,总会情不自禁地坐回位置,一同学习。

她就是丁文欣。

6.理想的光芒作文 篇六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大家开始谈论理想,可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理想吗?他们只是在谈论理想,可理想在没有经过坚持和奋斗之前,它只是空想。当我发现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时,我知道我不能成为空想者,而是理想者。

而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坚持梦想的精神让我感动,她和我在同一个村里,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女孩,可她却对我说她的梦想是举重,我当时还嘲笑她。可就在她读五年级的时候她被一个教练看上,教练说她体质好,适合做运动员,于是她很高兴地对我说了这件事。后来,她转校了,当她回来时,已不是当年弱小的小女孩了,而是强壮的大姑娘了。我说,你怎么变成这样,变得好丑……可她说:我从来没有后悔,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这些对我来都不是问题……我看见她坚定的眼神,我相信她一定可以的。

从她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我知道我要像她一样,为了梦想努力奋斗,我已做好准备,迎接以后的艰辛,我相信只要我坚持,总有一天理想的光芒会照耀在我身上。即使现在我一无所有。

我知道只有经过苦难达到的理想是最美好的,当老鹰为了有新的羽毛而在悬崖上不断撞击的痛楚,有谁能了解;当雪莲花盛开时,谁会知道她背后的辛……可当她们一旦成功了,就会获得新的开始,让世人羡慕,但这是它们应得的。

7.让自主的光芒闪耀语文课堂 篇七

一、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语) 。所谓“学习兴趣”, 绝不是逗趣, 不是文字游戏, 不是卖弄噱头。一方面要“用教材本身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因”;另一方面, 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使课堂富有新意。景山学校教学经验也证明, 一个具有高潮教学艺术的教师就在于能运用种种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能通过一些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那必将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东方之珠》一课, 在课始, 笔者即以精心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领略香港那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香港那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导入, 展示了语文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 为促进课堂后续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必要的铺垫。精妙的课堂导入设计就好比是舞台艺术的序曲, 为整台演出的成功做着重要的铺垫。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 让教学“第一锤”砸出无限精彩,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二、引导方法, 提高自觉性

教无定法, 学无止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觉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 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引导他们掌握适合各自的语文阅读方法、记忆方法、写作方法、质疑方法。在讲读课文时, 适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学法;在阅读课文教学中, 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运用学法;在课外阅读中, 我要求学生运用并完善学法。这样, 由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在作文教学时, 我让学生自由赏读范文、模仿范文并成功作文, 处处体现读读、练练、写写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这样的学习方法, 能抓准学情、抓住人心、抓牢学法。教师的任务不再单纯是集体性地讲解、演示, 而是了解学情, 给予个别指导, 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对比、去选择, 整个学习过程无不充满自主、个性与创造的光芒。如学习《半截蜡烛》一文, 在巧妙导入新课之后, 我即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看看能从文中悟出什么。于是, 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轻声朗读, 有的快速默读, 有的边默读边旁注, 有的忙于梳理问题和感受, 还有的三个一群、两个一组地小声讨论、交流心中的感受……

三、彰显主体, 培养创造性

要确立并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好动, 这是事实, 可人小心不小, 人矮志不短。课堂上, 教师是学生自读自悟的引导者, 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和求索机会, 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学习《落花生》一课时, 我即抛出“从落花生身上,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一富有个性的弹性话题, 让学生结合不同层面展开思考并进行热烈的讨论。学生们有的认为要像落花生一样踏实工作, 不炫耀、不张扬, 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认为需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 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 勇敢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鲜红嫩绿, 要善于展示自己, 推销自己;还有的学生认为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虽然十分可贵, 但它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陈旧、落后的思想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已经落后, 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这种想法已不可取……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 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 情感得以交流, 个性的想法得以发散, 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四、质疑问题, 养成探究性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 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可见,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学生从“生疑”到“释疑”, 养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 可以是探究修辞手法的妙用、人物描写的特点、诗歌情感抒发的逼真, 可以是教学过程中创新感悟和学习过程中的理性升华, 也可以是作文教学中的续写、命题作文构思的探讨。四年级的一次命题作文《记一次升旗仪式》, 我做了一次尝试。我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十分钟, 学生讨论了许多问题:在什么地方升旗, 升什么旗?为什么要升旗?为什么全体师生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即使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我也珍惜, 我也赞赏。有些简单问题相互学习就能解答完整, 有些问题必须由教师启发、引导才能解决。问题解决了, 方法明确了, 路子走对了, 学生享受到解疑后的喜悦后, 就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写作任务。

8.创新,让作文闪现个性光芒 篇八

一、命题新

命题,就是确定作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不仅仅是一篇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能起到点明、寄托或是象征文章中心的作用,有的作文题目本身就能起到题眼的作用。所以说一篇文章能否成功,虽然不完全取决于文章的题目,但是一个好的题目对于一篇作文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文题要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要不落俗套,避俗趋新。如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ZZ(Z〗〖ZZ)〗》,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字词。本来可填的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填的是“哭了”“笑了”“感动了”之类,虽然这些也是可以的,但这些不是显得普通,就是有些空洞,缺少新意。如果思想敏锐,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话,就能命出像《那一次,我想轻轻抱着你》《那一次,我读懂了你》《那一次,我没停下前进的脚步》等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含蓄隽永的题目来。再如这几年高考中涌现出来的一些高分作文,如《赤兔之死》《天使的眼泪》《都是月亮惹的祸》等,也都是比较生动、新颖的题目。

二、选材新

选材新是指作文的材料要新鲜,有个性,与众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好奇是人之常情。这反映在选材上,就是要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陆游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由于年龄相仿,所受教育相同,甚至看的书也相近,以致不少同学写出作文来,所选取的材料也基本相似,牛顿、居里夫人、苏轼、文天祥等人物经常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网络上曾经流传的段子“苏轼很忙”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虽然这些例子也能切题和说明问题,但普遍雷同,重复别人多次说过的话,使作文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举例也必须创新。选择新颖的、典型的、能够说明问题的事例,就能够以一当十,文章才有意义,教育效果才会显著,才会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如何做到选材创新?首先,要着眼于材料本身的价值,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万众瞩目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这类材料抓准了,为自己所用,就能引起读者的反响和共鸣,写出来的文章容易得到别人的首肯。其次要善于抓住“最”字,“最”字的材料,应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重视抓“最”字也是我们选材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注意抓观念上的最新,抓心灵上的最美,抓质量上的最优等等。这样,我们的文章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外,还要避开“熟”字,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伍的题材内容,选择那些人们不太熟悉的新鲜事实。当大家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可反其道而行之,获得新的材料,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来。总之,要做到选材新颖,就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社会,多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日新月异,感受新事物的层出不穷。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多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多积累,多提高,在充分分析、比较以及综合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定式,突出多样性,稳中出新。

三、立意新

“文贵立意,意在笔先”,文章立意高,就会感人至深。这里的立意高,其实就是要求立意要创新。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大胆求异,对待某一事物,用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寻求答案,发人所未发,写人所未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文章立意的创新。

立意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深刻”上,对一些平常的现象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学生的经历一般是大同小异,知识面比较窄,对问题的认识也相差无几,所以在作文中,尤其是议论文中发表的观点也很相似,并且往往只看到大家都知道的、比较浅显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要自己的文章有新意,就需要往纵深挖掘,探究新意。比如以“晒”为标题写文章,一般的思维可能写自然中的“晒”,写晒太阳的惬意,写阳光下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等,如果能从纵深去挖掘,晒孝心,晒友情,就会给人一种有深度、有厚度的感觉,体现出作者视野开阔,注意观察生活,作文分数自然也就高了。

其次要注意立意创新的途径,一是从新材料中引出新的主题,二是从旧材料中引出新的主题,尤其是后者。从旧材料中引出新的主题,主要是依靠新方法、新视角。对此,李渔道出了其中的真谛:“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如“滥竽充数”的故事,一般这个材料都是用于批评像南郭先生那样的滥竽充数的人,实际上这个材料也可以从齐宣王不辨人才一味任用,造成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使懒惰的更懒,勤奋的更累的角度来写生活中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从齐缗王改革乐制,吓走南郭先生,来提倡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的精神……从不同角度立意,可以使旧的材料翻出新意来。

四、构思新

人们常说,文似看山喜不平。孟子也说过:“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一篇文章即使题材再好,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来表现,也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在作文中,要学会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精心构思,学会出新意。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的依附,内容相同而结构不同,效果也就迥异。因此,只有敢于打破写作的固定模式,才能脱颖而出。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所谓“〖JP2〗第一番来者”,即接触文题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构思,这一构思一般是按常规模式进行的,无须多动脑筋,但其立意也往往陈旧过时,故应“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一般也是惯性思维的结果,虽不陈旧,但也太“中规中矩”,千人一腔,容易撞车,也难以出新意。只有“第三番来者”才是创新思维的“精意”,这种“人人心中无,个个笔下无”的独特新颖的创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高考作文的构思。

巧妙构思还体现在体裁样式的新颖别致上。改变体裁与内容常规的对应习惯,是比较容易操作和有实效的方法。要适当学习采用寓言、童话、科幻、实验报告、新闻采访等形式来构思文章,当然必须合理运用,不能随便套用,运用时必须符合各自的文体特征。如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文章,作者以《一封中国鸟的来信》为题目,以一只因环境恶劣被迫寄居国外的鸟的口吻给中国写了一封信,书信的样式,加上第一人称的写法,让人深切、真实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又如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四川一考生以《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吴”即“无”)为题,以病例的形式,深刻剖析了“吴(无)诚信”的病因、病理并提供了诊治方法,犀利地指出了不讲诚信的严重后果,深刻、新颖、独特。再如2005年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借你一双慧眼——关于“他人优点”的实验报告》,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形象具体地阐述了看待别人优点的态度,条理清晰,由现象到本质,分析独特。

文章的体式应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有些学生一味地为了创新,无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加上题记、后记,这非但没能给人新鲜感,反而觉得是碍眼的败笔,实属画蛇添足。对文体的选择也不根据题目和内容的需要决定,不根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追求花哨,硬写自己不拿手的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写成“四不像”。总之,创新不是赶时髦,不能乱用乱套,不合身的衣服再美丽也不中看,反而有做作的感觉,令人生厌。

9.母爱的光芒作文 篇九

世界上有一位最伟大的人,那就是我们慈祥的母亲;世界上有一双最善良的手,那就是母亲的手;世界上有一种最和蔼的语言,那就是母亲对孩子唠叨的家常话。

渐渐的,您的额头上出现了一道道皱纹,它是您为我们操劳的见证,您那铜黄色的脸庞呀表现出了您的辛劳。时光不能回转,每一次母亲 的笑脸,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每一句温馨的话语,都会成为人生的教诲。母亲是多么的关心我们啊!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而在您辛苦的时候,我们却不在您的身边,我们没有一个人会想到:母亲是不是很累?是不是在我们担心着我们的学习?是不是还在用那用了很久的搓 衣板为我们洗衣服?每一次,累了一天的母亲,做在沙发上的时候,我们却没有给母亲端过一杯水。虽然我们没有对母亲付出什么,但母亲劳累的时候也会为我们做香喷喷的饭菜,也会为我们辅导功课,我们睡觉还为我们讲着美丽的故事,哼着优美的歌曲,让我们进入梦乡。

有一次,我从梦中惊醒,迷迷糊糊的看见母亲正在给我缝补那穿了很多年的衣服,那双粗糙的手是多么勤劳,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勤劳的汗水,都是母亲用劳累换来的,知道早上我起床,才发现那衣服被母亲整整齐齐地放在床头。啊!母亲一夜为我缝补衣服,我真想说一声:“母亲您辛苦了”。

10.道德的光芒作文 篇十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道德。

甘地曾经说过: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

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了生命,接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道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这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20xx年7月2日下午,在杭州的某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1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骨折。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事后,吴菊萍这样说道。

物质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肩膀,托起了生命奇迹,也唤醒了太多的对道德良知的反省。

也许有些时候,我们做的事情不能够感天动地,但是足够温暖人们的内心,从而使人们仰望与平凡之中创造的奇迹,无私道德留下的高度。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一位年逾九旬的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就三轮车,一个无私老人谱写的动人篇章,一个二十年助学的神话。白芳礼老人在74岁时决定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愿望。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九十岁。为了孩子们,老人在隆冬中顶着刺骨的寒风前进着,在烈烈的炎日下冒着毒辣的阳光付出着。他心中的信念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念书。他十几年间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有人计算过,如果按每蹬一公里三轮车5角钱来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当老人最后一次到达捐款学校时,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也是最后一笔钱了。”朴实的话语中传递出一种感动,一个贫寒老人为了孩子们的上学之梦付出了自己的大半辈子。

腐败横行的时代,为了名利而整天碌碌无为,富裕的只图一是享乐的人们,可曾想过风雨兼程中汗流浃背,连汗水都忘了擦掉的行者?白芳礼老人用生命筑起生命的高度,用道德唱响生命的赞歌。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也不曾缺少这样的道德模范,他们在平凡中体现伟大,在生活中创造奇迹。

总能在黎明中看见一个身影,在拿着扫帚不停地挥动着。他们的代表色是橙色,在繁华的城市中他们甘愿做黑暗中指路的明灯。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可亲又可敬的阿姨。她的丈夫去世的早,剩下的只有她和婆婆。她每天起早贪黑,在光还没照到地面的时候,阿姨就要去到扫卫生,黑暗中的身影总是那么孤独,额角沾湿的头发不停地在眼前掠过,阿姨不全顾的别起头发,却不知已经沾染了灰尘。八点之后,阿姨还要回家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为婆婆吃饭,替婆婆擦脸,这已经成为了阿姨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阿姨从来都是生活的很开心。她从来都没把这当做是负担,反而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乐事。她说:“看到婆婆开心,我也就开学了。我这一辈子,也只能做这么一件对得起自己的事。”把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阿姨的生活从来都是充满乐趣。

上一篇:农村结婚真是难下一篇:市场商品价格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