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问题的评课稿

2024-09-07

间隔问题的评课稿(共11篇)

1.间隔问题的评课稿 篇一

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朱老师在出示例题信息后,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出上衣的价钱”。之后让学生动手尝试画一画,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不同画法,辨析哪种画法比较合理,哪种画法简单。这样以来,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上时而有静静地思考,时而有小手如林的场面,难点也不攻自破。在这些比较中,学生很快便发现“表示3倍”的`线段,每一段都得和表示裤子价钱的长度一样长。为了能一眼看出数量间的关系,两条线段的左端还是应该对齐。当然,这样的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有些内容是不用让学生去尝试发现的,如表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

教时可以从这四方面进行修改:

1、删去复习环节。探索线段图这一环节和第一部分看图列式结合起来设计进去,只是应该更精细,如何展示学生的画法,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关键处讲解明白。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2、在图上表示出问题这一步可省去让学生探究的步骤,而改为由教师直接讲授,可以节约一些教学时间,也没必要去探究。

3、讲完例题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策略,真正提升思维层次。

4、练习设计分为两层:一是看线段图列式计算,二是根据题目先画图再列式。

 

2.间隔问题的评课稿 篇二

案例呈现:

第一阶段:调查、观察和倾听

通过资料调查发现, 该校学生虽然基础普遍较差, 但学生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强。英语教师教研理念总体较为落后, 但这两年比较积极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

笔者先听了初三备长的一节口语训练课。该教师采用了区里教研活动中推行的口语培训策略中的2条: (1)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口语会话技巧; (2) 开展小组合作,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开口。可惜在运用中, 该教师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该节课主要部分有两个阶段:朗读和会话阶段。以下是听课记录:

朗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介绍了三个概念——意群、语调、连读, 并写上几个句子画上符号。 (5分钟)

步骤二:请3个学生评价台上两位学生的朗读技巧, 全部沉默。 (2分钟)

步骤三:请学生集体朗读, 学生按照旧习惯唱读。 (2分钟)

口语会话阶段

步骤一:教师介绍口语会话的各种技巧:同意或不同意对方观点的表达法、委婉表达法和一时无法回答的表达法等。 (8分钟)

步骤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话题讨论 (2分钟) , 学生用中文交谈, 教师又加时2分钟。

步骤三:个别小组上讲台表演对话, 只有一对勉强完成对话。 (5分钟)

一下课, 该教师很激动, 满腹委屈地找到我, 说:“你看, 我们学生实在太差了!我可是按照区的教研活动里的方法上课, 可他们完全不配合, 我提问的还都是班里最好的学生, 结果他们都答不了, 真的没办法教了!”笔者表示理解和肯定他积极运用新的教研方法精神后, 征求该教师意见:“是否可以请那些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说说答不上的原因?”

[分析]授课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中使用口语培训策略的教学方法, 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困难, 将教学有效性低的问题归咎于学生的基础。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的获取源自区教研活动, 容易导致该教师对区所推行的教研理念的怀疑和抵触心理。教研员如果直接点评, 教师可能会难以接受。

第二阶段:学生访谈

在取得教师同意后, 请了那几位没有完成回答和对话的学生过来访谈。以下是访谈的记录:

笔者:听你们老师说, 你们都是班里最好的学生, 今天回答不了我想肯定有原因的, 能告诉我吗?你们老师也很想知道哦。

学生A:语调我好像懂了, 但什么是意群、连读, 实在搞不清楚。

几个学生齐应:是啊, 很复杂!

备长:刚才老师上课时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意群就是句子中按意思和结构划分出的各个成分, 每个成分就是一个意群啊!

(学生茫然的表情)

笔者 (拿来录音机, 放两句录音, 边放边按意群停顿做暂停手势) :发现什么时候要停一停吗?

学生A:好像词组后。

学生B:好像从句前。

笔者:对了, 真聪明!刚才老师说的意思和结构就是指一个个词组和短句哦!

(备长若有所思)

笔者:刚才老师叫你们讨论的时候, 你们怎么都用中文讨论啊?

学生C:好多单词我不懂, 想问老师也不敢。

学生D:有点害怕。

……

[分析]这样的访谈对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压力。首先要肯定学生, 才能更好地打开学生的心扉, 为访谈建立良好的氛围, 更好地发现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实施教学策略的一个示例, 让老师体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第三阶段:集体备课

学生们回教室后, 备长有点兴奋地对笔者说:“我知道问题在哪了!那些概念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 所以您用录音机一放和做手势他们就理解了!但我们的学生词汇量实在太少了, 让他们讨论实在困难, 怎么办呢?”笔者笑着说:“要不, 我们把备组的几位教师一起叫来重新集体备这节课?”笔者婉拒了担当集备主持人, 只作为观察和参与者, 让教师们常态集备。以下是集备的记录:

备长:大家刚上了口语训练课, 发现有什么问题呢?

教师A:学生太差了, 好像都没反应的!

教师B:那个讨论的话题好像太难了, 学生讨论不来。

备长:刚才我和教研员找学生访谈了一下, 边放录音边做手势, 学生好像很容易就能明白意群了。其实, 语调和连读都可以这样做的。

教师C:对呀, 我刚才见学生不明白, 就读了几句同时加上手势, 学生反应还不错的!

教师B:其实学生读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用手势带他们!

教师A:干脆让他们自己也打手势好了!

笔者:大家的主意好!我都没想到让学生自己打手势!为什么概念讲不清的东西, 一举例和打手势就明白了呢?为什么学生自己打手势更好呢?

备长:因为初中生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

笔者:对!还有呢?

(教师们热议, 略)

备长:还有个问题, 大家都觉得话题太难, 讨论不了, 怎么办?

笔者:那难在哪里呢?给学生搭建什么样的脚手架可以解决这些难点呢?

(教师们热议, 略)

[分析]教研员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容易局限教师的思维, 由外及内地指导也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内化。通过集体再备课, 教师们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 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能感受到自己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教师们教学自信心的培养。教研员大部分时间用于观察和倾听, 对于教师们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 适时点拨;对于教师们展示的才华, 及时予以鼓励;在适当的时机, 引导教师将实践上升到理论, 激发教师的教研内在动力。

这种“不评课”的评课方法经常在生源基础较差的学校使用。生源基础差的学校的教师, 经常存在付出大、收效小、教学成就感不强的现象, 由于在实践中运用新课程理念时会遇到比生源基础好的学校更多的困难, 因此往往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这种教研方法属于互动式的研讨方法, 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的互动。教研员不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直接对教师的授课给予点评, 不易造成教师本能的抵触心理。这种教研方式较为直观地展示了正确的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跳出自我的局限, 站在更客观的角度观察自我, 反思自我, 激发教师的教研主动性, 有利于教师今后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同时, 通过聆听教师的倾诉、学生的心声, 教研员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困惑, 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 得到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和判断, 与教师们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3.《水》的评课稿 篇三

一、品文

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拨乱反正”——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 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 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 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 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 “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 断地研读文本。“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 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简单的几句话,赵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赵老 师要求孩子们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思考这里省略了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 的解读。

二、品情

为使并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融入文字,赵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烈日下干裂的土地以及老弱妇孺排队挑水的画面展示出来,并采用了“电影镜头”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孩子们仿佛亲临挑水现场,学生品词析句,甚至于抓住标点进行体会。这些实实在在的学习形式都是孩子真情迸发的基础。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喜欢反复地说“孩子们,读吧!”而赵老师却说“我们不再是朗读了,而是述说我们的挑水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说法的改变,它背后隐藏着 一种读法的指导:当你在读懂、读透文本之后,就可以将自己化身为文中主人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一切喜怒哀乐。这样的朗读的确不再是简单的表演 形式,而是文中人物深情的“述说”。

在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述说了缺水、珍贵、艰辛之后,到雨中的痛快洗澡才是真痛快,而不是城市孩子偶在雨中嬉戏的好玩,是文中真正的享受。“勺浴”一段,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段写法独特,有很多独具匠心的词句。赵老师让孩子们变身为“四兄弟” 去感受“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去争论“瞬间而又缓慢地滑”,去体会“毛孔、血管”的舒服,去感受语言的节奏„„最后再次回顾对比两次洗澡,品味“过节”一样的美好,自然地述说其缺水日子的艰辛,不知不觉领悟了反衬的写作方法。整堂课,学习处处在,却不着痕迹。

三、品生命

孩子们在赵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课文中的人们生活如此艰辛,生命却依然鲜活。通过文本,我们了解到了别样的生命历程,读者借助文 本使自己的生命历程得以延展。整堂课,我们都能闻到一种生命的芬芳。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习得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受到顽强生命力的熏染。反衬的 写法,让孩子们在认识一种新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感受到人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一节课潜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节有生命的课。这,不就是我们语文 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吗?《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 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总之,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评析]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 “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 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 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 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教师始终是站在一旁,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细细品味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从 中能体会到什么?”“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那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简单的几 句话,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 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2、以文为本,关注文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对话的过程。”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如今,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不断充溢着我们的课堂,它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精彩纷呈的 同时,逐渐淡化了对文本的研读。随之而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从“不多 不少、刚好、几乎没有”体会到人们对水的珍惜;“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这可以看出他们很缺水了,对水十分渴望;从“抚摸”这个词语中,还感受到这勺水 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完全来源于文本本身。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水是最珍贵的东西。

3、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4.《尊严》的评课稿 篇四

《尊严》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王老师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如何通过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他这种尊严,以及从杰克逊大叔和他女儿的谈话中体现自尊的可贵。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这节课能紧紧围绕“尊严”展开,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体会尊严的含义。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逃难人的语句细细品读,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哈默的句子对比着读,在两种对比强烈的语句中,学生们初步体会了尊严的含义,然后梳理出镇长和哈默的对话以及描写哈默动作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尊严的`含义,通过以上两方面的铺垫,对理解镇长对女儿讲的话的含义就容易多了,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尊严的含义。

(2)在课堂上创设了多个对话引读的情境,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读书体验。学生在感受的同时,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纷纷进入了角色,并毫无保留地坦露心声,师生、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便融为一体了。

5.《9加几》的评课稿 篇五

1、给学生提供民主的课堂氛围

高老师极具亲和力,善于营造温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关系,给学生心理上以安全感,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心情是放松的,兴趣是浓厚的,态度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生能真诚地欣赏他人,正确评价他人。

2、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成了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操作。教学例1,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的`模仿操作,初步感知“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达式象转化为图式,并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及时内化计算方法,把操作、思维、语言溶为一体,达到在操作中初步理解算理的目的。

3、提倡算法多样化

6.《制作年历》的评课稿 篇六

20xx年3月26日,我参加了飞云学区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共听了3节研讨课,感受颇深。说实在的,平时因为课时时间较紧,且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较难驾驭,更因为这些知识没有考查要求,就不够重视,课上得不够深入,或者说有些随意。学区安排以实践与综合应用为主体的活动,我个人认为很有现实意义。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数学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其主要价值就体现在:让课堂数学与生活数学走得更近,让那个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动起来学数学,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下面就王海燕老师执教的《制作年历》一课谈些自己的想法:

王老师的《制作年历》一课,就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比如她在导入新课部分,是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年历入手,在学生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有关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合作制作年历作了必要的准备,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引导学生标注特殊日的活动中,让学生知道了一些重大节假日,同时在学生说出个性化特殊日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已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在学生合作制作环节,王老师非常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数学了,此间,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意识得以充分展示。在实践活动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年月日的知识,这便是实践活动课的精髓所在。说到自主性,王老师在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评价环节中也有精彩的表现,学生优秀作品的评选有学生评委来担纲,在他们略显稚嫩而又真实的评价中,进一步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

总之,王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注重了知识间、学科间、知识与生活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展现了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7.《认识角》的评课稿 篇七

角是从以前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抽象出来的平面图形,它更像是把它们的局部进行了放大,李老师的这节课非常注重角在生活中的运用,有很多地方都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情境的设置很真实、神奇。李老师把教孩子们剪五角星作为导入,运用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孩子,这样的效果会远远比教师营造的童话氛围更具真实性。孩子一下子就被这个“魔术师”给吸引了,也在自己动手剪的过程中享受着神奇的数学魔力。五角星是孩子非常熟悉的,以此开始本课,既让孩子不会觉得很难,又让他们初步体会了生活中角很常见。

接着李老师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们的经验基础。在找角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生成资源,把角的初步表象再加以细化“圆的不是角”,进而水到渠成的总结角的基本要素。

充分的动手操作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直接感性的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第一次在做角的过程中,李老师把材料进行了扩充,使学生有了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去体验,特别是处理线和铁丝做成的角时,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讨论、辨析,矛盾解决的同时,角的特征再一次得到强化,总结。第二次在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李老师再次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行角的变化规律,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整个过程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本节课中,李老师没有作太多的陈述和讲解,只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多次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产生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得到优化。

8.《基本笔画》的评课稿 篇八

11月15日下午第二节,我认真聆听了刘杜琼老师执教的《基本笔画》教研课,觉得受益匪浅。

就刘老师的课而言,这是一节扎实的书法课,教师从开始的复习握笔姿势入手,激发学生书法兴趣,到观察基本笔画,再到认真范写,教给顺口溜,再到学生的自评,互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扎扎实实,教师写,学生练,“写”的概念落得很实。以下是我个人对于这堂课的点滴感想:

一、体现中国特色,做足中国风。

作为一节有中国特色,旨在体现汉字风韵,传扬中国文化的特色课,这节课几乎没有什么特色的中国元素,显得平淡,平白。要想激起孩子们的书法兴趣,氛围创造很重要。如果刘老师能在开头加入一个围绕“汉字、书法”的激趣互动谈话,或者出示画面上有一些中国汉字的故事或名家书写汉字的视频,再配上悠扬的中国古曲,应该会能抓住孩子们的心,抓住在场每位教师的心。

二、提高课堂效益。

一直以来,“高校课堂”是许多老师追求的目标,我也有许多困惑。但是这节课我认为眼前可以做到的有很多。首先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没有将孩子们的书法欲望激发开来,所以可以说孩子们基本上是在教师的带动下一步一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练,这样的书法课可以给孩子们留下多上影响我想每位老师心里都清楚,如果老师动心思将孩子的书法欲望深深激发,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喜欢了这些字,忍不住要写一些,那样的效果不言而喻。其次是教师评价效果不太好。在每次孩子们写完之后,教师都有一个评价活动:自评,互评,小组评,形式蛮多的,但是这些评价都在被评价孩子的眼前进行,老师忙于对这个孩子进行评价的`时候,别的孩子看不到,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字好在那里,不足在哪里,后来有进步在哪里,这样评价的效益就是仅限于被评价孩子以及周围的那几个人,并且老师的进行评价的时候,我看到了其他孩子们是无聊的,有的瘫坐在位子上,有的顺着教师的话在做,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玩。建议教师作业的评价放在展示台上展示,并且给写得好的、有进步的孩子以一定的奖励:一颗红星呀,一阵掌声呀都可以,这样的指导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高效的。虽然后来教师解释说,是由于条件有限,所以没在展示台上展示,我觉得教师可以用心去克服这个条件不足,而不是用解释来弥补错误:教师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也可以事前做好课件,将学生作品输入电脑,进行对比,让学生看、评,效果应该也会不错的。

三、书法解字相结合。

汉字的最大特点就是音形义三合一,我们书法绝对不能脱离了汉字本身的意义去做仅仅是笔画组合的练习,每个字都有意义,每个字都是一幅画。挖掘了字的意义再来书法,会有助于学生把字写好,写端正。这就是汉字,是别文字所没有的独特魅力,教师应该充分挖掘。

9.《笔算除法》的评课稿 篇九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除法是今后学习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它在计算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教者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探索新知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知识教学中,抓过程,重算理,并加强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节课又一个特点是充分运用“比较法”,运用比较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思维。通过两次比较,使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渗透初步辨正唯物主义思想。

10.《圆柱体积》的评课稿 篇十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

二.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

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练习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点出来应该先求出半径,但翟老师没有,而是设计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面没有圆心的情况,另一种是底面有圆心的情况。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 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

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

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几点建议:

一: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

二: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

11.泉水的评课稿 篇十一

《泉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字里行间透出泉水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美好心愿。本节课,陈老师很自然地引领孩子们走进泉水,感受泉水的快乐,分享泉水的幸福。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细细品味,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多种形式,有效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陈老师引领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诵读来识字,把理解词语与认识事物融为一体。如适时地用多媒体出现“瓦罐”、“杜鹃花”、“水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认识事物来理解词语,从而也积累了词语。在理解“清脆”一词时,老师巧妙地借助鸟叫声,让学生感受“清脆”。还提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你还听到什么声音很清脆?”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清脆”一词的意思,又学会了运用这一词语。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本节课,陈老师主要采用品读感悟法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泉水说的话,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泉水的热情与助人为乐,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得以感染。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阅读课不要忘了表达,写作课不要忘了阅读。陈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泉水还会经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些什么?”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通过模仿迁移,二度开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合理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兴趣和写作能力。总之,这是一堂有着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陈老师能充分解读教材内容,紧扣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心灵对话,寓教于情,寓教于法,使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方法,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分享语文课的快乐。于永正老师说:“我们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中心,而忽略了攒钱——言语的积累。”他说:“人在12岁之前是记忆的黄金时间,一定要多读多背,甚至是死记多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注重言语的积累,其中有重叠词的积累,优美词语的积累,说的积累:比如大口大口、很多很多、很甜很甜、很清很清、很美很美、火红的杜鹃花等等。篇二:泉水评课稿

《泉水》评课稿 3月12日听了吴倩倩老师执教的课文《泉水》,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让孩子们读着、品着,感受着泉水的快乐,分享着泉水的幸福,泉水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如泉水般浸润学生的心田。吴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细细品味,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扎实落实识字教学------随文识字

吴老师在本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自主识字的方法。自主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先让同学们自己读,然后请小老师领读,充分调动起学生们识字的兴趣,吴老师把“脆” “股”“鹃”拿出来让学生们观察发现其中的特点,还编了个顺口溜方便学生牢记和书写。然后又让学生们对比“很多”和“很多很多”在文字中体会泉水的特点。这样学生对生字也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记忆。

二、良好的教学机智驾驭课堂

课堂开始,吴老师想带领学生一起去听听泉水的声音,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在图画与音乐中初步感悟课文。吴老师教态很好,语言生动亲切。练习书写时吴老师不断强调写字姿势对学生常规加以监督指导。吴老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

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互动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依据课文语言特点,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本节课吴老师把训练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做到以读为本,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吴老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等,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吴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给了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要求,学生也有了一遍又一遍的收获。第一自然段读出泉水急切的心情。教师示范学生朗读,教师给了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泉水的几句话,特别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如,山里姐姐那一部分,教师当作姐姐,和学生对话,学生很快进入泉水的角色,热情地招呼姐姐“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体验,孩

子们的思维也活跃了吴老师紧扣课题。

四、根据课文特点,发挥想象

精读课文时,吴老师抓住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反复体味感悟,从而达到了一咏三叹之效。吴老师请小朋友默读课文,把泉水到过的地方用“----”划出来。然后出示课件:泉水来到--------------。学生回答得很好:来到山腰的水池,来到了静静的山谷,来到山城的果园,来到了山间的平地。师相机板书,再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结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泉水来到了山腰的水池,还有静静的山谷,还有山城的果园,还有山间的平地。”等学生回答完毕,项老师耐心地说:“你能用一个关联词连接使句子表达地更加清楚。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孩子们口语表单能力。这符合二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的确是表达上的缺陷,吴老师心中有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因生成而美丽。因此经吴老师这样一点拨,学生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表达规范的语言,使语言表达更具准确性,也知道规范的语言是多么重要。最后设计的延伸题,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泉水,你们流啊流,还会流到哪里啊?同桌商量商量。”一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比如泉水流到江河里,它看

见了小鱼,泉水说:“游吧,游吧,快点游到妈妈身边吧!”泉水流到田野里,它看见了油菜花,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你们要快点长大!”„„ 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

四、板书、媒体恰到好处,突破重难点

这篇课文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什么是天然水塔?”吴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出示多媒体图片(人工水塔)对比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有了直接的形象感官之后再理解“天然”二字,就容易多了。而且多媒体反复播放泉水的图片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知课文。

最后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课后拓展的资料,开放课堂,走出课本:积累诗词。真是一堂精彩又实在的课,泉水的清甜,泉水的快乐,奉献的美好相信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篇三:《泉水》评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趵、疲、藻、攒”4个生字。正确读写“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的突泉的美丽 4.落实结构化预习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趵突泉的特点。

《泉水》评课稿

很高兴今天在一小听到这么多精彩的课。现在我重点来讲讲《泉水》这一课这节课。陈老师能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体验上,特别是语言的迁移运用上,设计了一个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有以下几点和大家探讨。

一、读中品味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陈老师能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齐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二、自主学习为主 陈老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互动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依据课文语言特点,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三、重视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陈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说话、写话练习,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里的语言。从而,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总之,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恰,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既上得扎扎实实,又有新意,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听了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一小浓浓的教研气氛,教师们浓浓的朝气!这是一种好现象,希望以后能多多向你们学习!篇四:泉水评课稿 一

《泉水》评课稿

闫鹏 今天我们共同观摩了一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泉水》,我们看到年轻有活力的阴老师,引领着可爱的孩子们徜徉在文本之中,泉水那无私奉献精神正如那孱孱涓流,流入每一个孩子心中。透过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我想与各位老师,分享以下四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首。第二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第三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快乐阅读为主。第四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培养习惯为本。

先来说第一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首。我们来翻开我们熟悉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在识字写字,阅读这两个板块中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喜欢”这两个字。及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的重要。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的时候,老师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来感悟泉水的热情,读的是有滋有味。第二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我们都知道,低年级是孩子学习的起步阶段,识字写字又是语文的基础,那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的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在教学中突显这一重点,我们来回顾阴老师的课堂教学,他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然后阴老师又通过鼓励学生交流多样的识字方法,等等这些策略来提高当堂识字的效率。最后,通过开展识字游戏,用生字置换语境的方式,这样教学不仅显得扎实而有实效,还更甚重教给孩子识字写字的方法。

第三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快乐阅读为主。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富有童趣,那么,《泉水》这一课也正如此,在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阴老师不停的提问,没有看到老师繁琐的讲解,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营造快乐阅读的学习氛围。第四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培养习惯为本。众所周知,习惯成自然,所以作为低年级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习惯作为已任,加以重视。我们看到阴老师在课堂上,有对学生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有对学生进行写字习惯的培养,比如学生在临写“鹃”字的时候,老师提醒学生“要何持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把字写的规范,端正。” 只要把习惯的培养落实在课堂上,就有助于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那么刚才就阴老师的课堂教学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所提出的几点感受,阴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还或多或少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提高。篇五:《泉水》教学设计及评课

《泉水》教案

刘娜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自读自悟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品词析句,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教学准备: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泉水的资料。2自主学习生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播放《泉水叮咚》的歌曲

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你知道它歌唱了什么

你了解泉水吗?来,请说一说。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泉水就是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许多江河湖泊都是由泉水汇聚而才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1.下面请同学打开书19页,看谁坐得正,端得直。

自读课文,重点读读你圈出的生字词。

(生自学)2.(出示生字)这就是这节课要学的生字,你认识吗? a.如果他读对了我们就跟读。(生边读,师边注音)b.不太熟练的同学自己再练练。c.男生一个女生一个。3.(去掉拼音)这些字你都认识了吗? a.同桌间互相检查一下吧。b.小小火车我来开。

4.a.下面我们只读生字,看谁反映快,来,抢读。b.太棒了,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字?小组交流一下吧!c.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脆:组词造句

缝:多音字的认识

结:多音字的认识

师:同学们记字的方法真多,我们再来读读。

小小浪花,我来翻。5.师:同学们的字都记住了,课文一定能读好。来,把书端起来,谁来熟练准确的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读文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感悟

(一)梳理问题:针对这篇课文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归纳总结:泉水流过 遇到 说

学生自学,读一读,画一画

(二)小组交流

(三)交流汇报:

师:好了,孩子们,大家讨论得真热烈,谁来把你的想法说说?

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生看着书说,教师出示课件(水池——姐姐——很多很多)

(2)用自己的话说说

(3)理解“天然水塔”:

a.刚才有同学问什么是天然水塔?你知道吗? b.生答

c.(课件出示,教师讲解)这是人造水塔,人们把水抽到高高的塔里,等到用的时候一拧水龙头水就流了出来。大自然在高高的山上储存着丰富的水资源,这些水会沿着山体顺流而下,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天然水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泉水的话: a.泉水有这么多的水,当然感到自豪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泉水的语言,体会一下泉水自豪的心情。谁来读?

b.1生读,生评价。

c.大家讨论、教师点拨:读出自豪、欢快、热情的语气。d.再有感情地朗读。

e.把自己当作泉水再读读。f.孩子们,你想想姐姐打水能有什么用呢?

老师来做山里的姐姐,你们是泉水。“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煮粥。” 生齐读。“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喝。”

生齐读

“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洗衣服。” 生齐读

谢谢你们这些热情的泉水。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1)谁来继续汇报?生汇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a.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b.我们来分角色读吧!

(4)a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泉水说自己像什么? b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c孩子们,你也能说一句什么像什么的句子吗?

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1)让我们看看四五段又告诉我们泉水流过哪里,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2)生汇报四五段。

(3)谁能像读前两个自然段那样有感情地朗读四五段?

(4)你能完整地说说泉水流过哪里,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a.生完整汇报

b.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方式说说。

(四)拓展练习:

孩子们,这潺潺不断、清如明镜、甜似甘露、美同琴声的泉水它不停地流着,它欢快地流着,那它还会流到哪里?遇见谁?说了什么?

孩子们,泉水就这样一路流淌,一路欢畅,一路为大家做着那么多的事,你们想对泉水说什么?来,把老师当作泉水吧!

(生畅所欲言)

四、巩固提高

(一)小朋友们,其实你们不用感谢我,因为在帮助你们的同时我已经感到了快乐。我有一个小小要求你们能把课文再有感情地读给我听一听吗?

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小朋友们,你们把我读得太美了,可是你们以后还会记住我吗? 那你们用什么方式记住我呢?

(三)大家的方法可真多,我太高兴了。其实不仅你们喜欢我,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我呢!还写诗赞美我呢!对了,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

生齐背。

你们也可以通过找描写我的诗句的方法来记住我呀!

五、课后学习准备:

好了,小朋友们,课后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记住我这个泉水朋友吧!我们下节课见了!

浅谈低年级自主能力的培养

——《泉水》教后反思

刘娜

自主最浅显的字面意思就是自觉地、主动地。要让学生主动地学,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说得更准确点是保持孩子的这种兴趣。孩子刚入学时其实是很有学习兴趣的,别让太枯燥的教学把他们难倒了,吓住了。课程标准中不管是识字写字教学还是阅读写作教学,第一个词都是“喜欢”,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方法少,自主能力还很差,以后的学习道路还很长——所以我更注重的是兴趣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是方法的指导,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处处碰壁,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有怎么会有兴趣呢?所以,这两点相辅相成,让爱

学和会学相结合,孩子就会自主了。

识字方面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到: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课前预习时能自主借助工具书读准这些字,并能主动扩词,发现多音字。3.能联系到学过的形近字。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教科书内外的生字词。5.小组交流时能解决自学时的困难。

具体做法:

一、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变老师要我认为我要认。鼓励他们读校园里的警示语、同学的名字、街道上的牌匾,动画片的滚动字幕??到校就展示:说说自己在哪里注意到了什么字,可以做成小卡片,也可以由学生说,老师来写。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热情的赞赏。

二、在课堂上多想方法让枯燥的识字有趣起来。如教“人”“八”“入”这三个形近字时,可以做手势,两根手指头就能解决问题。如识“好”和“妙”时编顺口溜“女子好,少女妙”,还有学生喜欢的编字谜法,如“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棉)”“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等。

三、探究、发现识字方法。引导学生从教材《学习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一些识字方法:数笔画、加一加、联想法、熟字换部法、组词法、造句法、分析形声字法等。同时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应多加表扬。什么“雨”的四个点就好像是老天爷的眼泪;看见“虾”字再也不敢吃虾了,因为“虾”的左边是一个虫字旁。

阅读方面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到: 1.喜欢阅读,能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2.能想办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词。3.能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能边读边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5.能在小组合作时合理分工,乐于表达,虚心倾听。

具体做法是:

我个人认为阅读很重要的就是找到感觉,为了帮学生找到感觉,我做了以下几点。

上一篇:在防震减灾演练活动上的总结讲话下一篇:金融学专业的简历综合素质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