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主要内容(共8篇)
1.课文主要内容 篇一
清贫课文主要内容
清贫课文主要内容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shē)侈(chǐ)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chóu)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在有些人看来,颇(pō)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jīn)持不苟(gǒu),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就在我被俘(fú)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zhuó)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bǐng)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hè〕地吼道: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min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呵!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然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子放在深山坞(wù)里保藏---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家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2.课文主要内容 篇二
一、悉心指导,重方法传授
教师要教给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并让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习得这种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比较适合五年级教学。
1. 连接段意
段意是指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如果把每段话的主要内容连起来,就可以得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对篇幅长、叙事性强的文章特别实用。
以《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例,课文题目中的“飞”“夺”两个字,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明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第二自然段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红四团接受命令在29日清晨夺下泸定桥。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红四团战士飞夺泸定桥,迅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这个内容紧紧围绕一个“飞”字。第六至第八自然段写红军战士经过英勇战斗成功夺取了泸定桥。第九自然段写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五部分的大意连起来就可以得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红军北上抗日必须通过大渡河,而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红四团接到命令要在29日的早晨夺下泸定桥,于是他们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经过英勇战斗后,他们夺下了泸定桥。红军主力得以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2. 找出关键
阅读一篇文章以后,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讲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为例,教师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梳理出以下四个问题:“谁发出呼吁?”(雷利)“向谁发出的呼吁?”(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呼吁什么?”(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什么呼吁?”(悼念为维和行动牺牲的爸爸)当四个问题逐一得到回答后,连缀起来就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罗列提纲
根据罗列的提纲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一种易操作的好方法。罗列出来的提纲就是课文的基本框架,我们只要对重点内容进行概述即可。
如《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故事性很强,教师可将整个故事分成四个部分:求火一偷火一受罚一获救。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依照提纲让学生尝试用最简练的语言叙述这四个部分。等学生会说了,教师可把重点放在“受罚”这个段落上,抓住“悬在崖壁”“无遮无盖”“日晒雨淋”“鹫鹰啄吃”这些词语,让学生自然地把握主要内容。
二、说写结合,重完美表达
“能具体明确,用文字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教师同样要注意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1. 在课堂上训练口头表达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练习口头表达,不仅要准确表达概括的内容,还要把这些内容表达清楚,表达完整。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需要加上过渡语,让表达的内容更完整,以使文章凝练。
2. 在课内外训练书面表达
3.利用关键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篇三
关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学段目标,此目标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的梗概”。这足以说明“包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内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保证落实。而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把词语与阅读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使概括这一抽象过程更具语文味。
一、 把握精确度,让词语点石成金
并不是课文中所有的词语都能信手拈来让学生练习概括的,这需要教师在精心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选择。只有把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放大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它们才能变成闪烁的金子,为学生所用。
1.选择关键性的叙述词语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显示这些信息的词语要特别关注。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景物的名称及特点的词语就成为概括这类文章的关键所在。
2.选择关键性的概括词语
这类词语或能概括所在段落的内容,或能概括全文的内容。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可以选择 “欣赏、抱怨、精美别致、狮口逃生、匀称、挣脱”等词语让学生进行概括。聚焦到这些词,你会发现“欣赏”“抱怨”是从第三、四两段筛选出来的,这两个词很好地概括了这两段的意思。“狮口逃生”是从第六段“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中概括出来的,而“精美别致”“匀称”这两个词又是美丽鹿角的概括。
3.选择出现频率高的词语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树”“鸟儿”“唱歌”,概括出的课文主要内容必定少不了这三个词。
二、 把控梯度,让训练循序渐进
1.教师直接给学生关键词语让其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教师直接出示“列宁格勒”“高尔基”“小摄影师”“胶卷”这些词语,然后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接受一位(小摄影师)的拍照要求,但是小男孩却忘带(胶卷)跑开了。(高尔基)还在等待他的到来。
把关键的词语填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填空题中,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在练习的初级阶段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好方法。
2.教师让学生自己去选用词语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初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归类摘录活动,经过交流,出现如下表格:
这三组词其实已经提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摘录,学生聚焦这些词语,有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重组,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寻找或概括关键词语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师出示第一段1~3句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在讲什么?引导学生从几句话逐步精炼到一句话,直至四字词语“天崩地裂”“天塌地陷”。到这里教师并没有打住,她让概括出“天崩地裂”的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并指导学生在句子中找到关键词——“天”“地”,圈出来,告诉学生,找到关键字,可以帮助概括。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水深火热”概括出了该段的后一部分内容。接着,她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在交流反馈时再次引导学生由一句话逐步概括成一个个的词:“求神灭火”“造船救人”“上山找石”“炼石补天”。最后教师让学生用概括出的6个词语简单说说女娲补天的故事。
三、 掌控力度,让练习扎实有效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教学片段。
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说得过于详细。)把长话说短也是一种水平,我们可以让关键词语来帮忙,教师出示:“欣赏”“抱怨”“精美别致“”狮口逃生”“匀称”“挣脱”。我们一步一步来用上“欣赏”“抱怨”这两个词来说说课文前面一部分的内容。
生: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
师:真能干!运用关键词语,说得又清楚又简单。后一部分呢?谁能像刚才那样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
生: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现在我要提高要求了,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你用上这些词语,说得很通顺。要是中间用上连接词,就更连贯了。(板书:起先 后来)
生:起先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后来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抓住关键词,自己说清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舍得花时间,对学生逐步提出要求,在课堂进行扎实训练取得了实效。本案例中的概括指导包含着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说得过于详细,教师出示关键词语分两部分让学生练习概括。第二层次:能把两部分连起来初步讲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层次:引导学生运用连接词说连贯。这个过程教师足足花了五六分钟,这个看似奢侈的语言训练过程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的,只有在教师的不断推动下,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得到提升。endprint
四、 掌握法度,让呈现别样精彩
在课堂上直接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进行概括不失为一种策略,不过不能经常为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应该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利用各种载体,让关键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1.勾勒人物关系,用词串连事件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人名的关键词语。)
师: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利用人名绘制简单的人物示意图吗?待会儿要请你看着图概括地说一说,也可以在示意图上再注上一些有助于你概括的词语。学生自由绘制:
生:(看着图,比较流畅地)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让他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并派鹫鹰啄食他的肝脏,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向宙斯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示意图上摘录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拿去火种”“锁在悬崖啄食肝脏”“救”等,利用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继续交流)
师:在讲述事情内容时,我们可以把不重要的信息简单地说,这样可以让语言更简洁。老师也从课文中提炼出了一个关键词(在人物关系示意图的箭头旁补上关键词:严厉的惩罚),现在,请你看着示意图再来说一说。
生: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勾勒人物关系图,清晰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名称就是非常关键的词语。接着用人物关系示意图分清了主角和配角,然后又利用学生从课文中摘录的一些关键词语梳理了主角与配角间发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教师又从课文中精选了一个关键的词语“严厉的惩罚”,使课文大意更加简洁。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勾勒人物的关系,串连关键的词语,就能很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2.描画故事情节,用词归并画面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教学片断。
师: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老师在练习纸上简单地画了两幅画面,在每一幅图的上面写上了关键词语:小鸟、大树、约定、灯火。请你选用这些词语说说这两幅画面的内容。
生:第一幅画面的主要内容是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他们约好明年继续唱歌。最后一幅画面是小鸟对着灯火唱歌。
师:在这两幅画中间会出现什么画面呢?请四人小组先一起读课文,然后合作用最快的速度绘制简图,写上一些你认为关键的词语作说明。(学生相继画出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的画面。)
师:请你用简单的话说说每一幅图画讲的是什么?(学生说)你发现这三个画面有共同点吗?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在一起,组成一个画面,变成图3,(教师在图上做归并的记号)看看这个画面讲什么呢?
生:小鸟向树根、大门、小女孩打听大树的去向。
师:真聪明,你把“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在哪儿?火柴在哪儿?”也进行了归并,并成”打听去向”。(教师板书:打听去向)
师:我们把这些画面的内容组合起来,利用这些关键词语就归纳出了全文主要内容。现在,请你连起来简单说一说全文讲了什么?……
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故事情节。教师首先把关键性的词语写在故事情节图上引导学生概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对所画的三幅图进行归并,告诉学生遇到同类的事物、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说,并概括出关键词“打听去向”,经过这一点拔,学生的语言就简洁明了了。最后教师告诉学生,描画故事情节,用词语归并画面能更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3.绘制游览地图,用词理清顺序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在文中圈画出有关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一张游程图。(学生自主学习)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学生说,教师指导。)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过了空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的游程图上注上了游览地点的词语,讲起来就非常有条理了。那么作者抓住了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在游程图上注明。
师:下面请根据自己再次完成的游程示意图,利用你所摘录的关键词说说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外洞很宽敞,过了窄小空隙,就到了内洞,在那儿欣赏到了双龙和石钟乳、石笋,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游记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用绘制示意图的方法去理清文章脉络,同时把景物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
上述案例中,针对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概括,教师采用让学生绘制游览地图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游程图,在文中圈画地点的关键词,并在图画上进行标注,旨在通过整体感知,帮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次读课文,再次完善示意图,在图中继续标注关键词语。最后,教师告诉学生绘制游览地图,用词理清顺序,就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钱梦龙老先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而言,这是中高年级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有许多种,笔者在此文中只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上。无论哪一种策略,只有充分展开概括的言语实践活动,才能化难为易,层层提高,也只有这样,无法“出彩”的概括训练才会精彩。
参考文献
[1] 甘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小学语文教师,2013(2).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四、 掌握法度,让呈现别样精彩
在课堂上直接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进行概括不失为一种策略,不过不能经常为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应该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利用各种载体,让关键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1.勾勒人物关系,用词串连事件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人名的关键词语。)
师: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利用人名绘制简单的人物示意图吗?待会儿要请你看着图概括地说一说,也可以在示意图上再注上一些有助于你概括的词语。学生自由绘制:
生:(看着图,比较流畅地)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让他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并派鹫鹰啄食他的肝脏,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向宙斯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示意图上摘录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拿去火种”“锁在悬崖啄食肝脏”“救”等,利用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继续交流)
师:在讲述事情内容时,我们可以把不重要的信息简单地说,这样可以让语言更简洁。老师也从课文中提炼出了一个关键词(在人物关系示意图的箭头旁补上关键词:严厉的惩罚),现在,请你看着示意图再来说一说。
生: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勾勒人物关系图,清晰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名称就是非常关键的词语。接着用人物关系示意图分清了主角和配角,然后又利用学生从课文中摘录的一些关键词语梳理了主角与配角间发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教师又从课文中精选了一个关键的词语“严厉的惩罚”,使课文大意更加简洁。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勾勒人物的关系,串连关键的词语,就能很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2.描画故事情节,用词归并画面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教学片断。
师: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老师在练习纸上简单地画了两幅画面,在每一幅图的上面写上了关键词语:小鸟、大树、约定、灯火。请你选用这些词语说说这两幅画面的内容。
生:第一幅画面的主要内容是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他们约好明年继续唱歌。最后一幅画面是小鸟对着灯火唱歌。
师:在这两幅画中间会出现什么画面呢?请四人小组先一起读课文,然后合作用最快的速度绘制简图,写上一些你认为关键的词语作说明。(学生相继画出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的画面。)
师:请你用简单的话说说每一幅图画讲的是什么?(学生说)你发现这三个画面有共同点吗?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在一起,组成一个画面,变成图3,(教师在图上做归并的记号)看看这个画面讲什么呢?
生:小鸟向树根、大门、小女孩打听大树的去向。
师:真聪明,你把“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在哪儿?火柴在哪儿?”也进行了归并,并成”打听去向”。(教师板书:打听去向)
师:我们把这些画面的内容组合起来,利用这些关键词语就归纳出了全文主要内容。现在,请你连起来简单说一说全文讲了什么?……
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故事情节。教师首先把关键性的词语写在故事情节图上引导学生概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对所画的三幅图进行归并,告诉学生遇到同类的事物、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说,并概括出关键词“打听去向”,经过这一点拔,学生的语言就简洁明了了。最后教师告诉学生,描画故事情节,用词语归并画面能更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3.绘制游览地图,用词理清顺序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在文中圈画出有关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一张游程图。(学生自主学习)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学生说,教师指导。)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过了空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的游程图上注上了游览地点的词语,讲起来就非常有条理了。那么作者抓住了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在游程图上注明。
师:下面请根据自己再次完成的游程示意图,利用你所摘录的关键词说说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外洞很宽敞,过了窄小空隙,就到了内洞,在那儿欣赏到了双龙和石钟乳、石笋,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游记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用绘制示意图的方法去理清文章脉络,同时把景物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
上述案例中,针对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概括,教师采用让学生绘制游览地图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游程图,在文中圈画地点的关键词,并在图画上进行标注,旨在通过整体感知,帮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次读课文,再次完善示意图,在图中继续标注关键词语。最后,教师告诉学生绘制游览地图,用词理清顺序,就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钱梦龙老先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而言,这是中高年级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有许多种,笔者在此文中只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上。无论哪一种策略,只有充分展开概括的言语实践活动,才能化难为易,层层提高,也只有这样,无法“出彩”的概括训练才会精彩。
参考文献
[1] 甘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小学语文教师,2013(2).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四、 掌握法度,让呈现别样精彩
在课堂上直接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进行概括不失为一种策略,不过不能经常为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应该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利用各种载体,让关键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1.勾勒人物关系,用词串连事件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人名的关键词语。)
师: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利用人名绘制简单的人物示意图吗?待会儿要请你看着图概括地说一说,也可以在示意图上再注上一些有助于你概括的词语。学生自由绘制:
生:(看着图,比较流畅地)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让他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并派鹫鹰啄食他的肝脏,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向宙斯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示意图上摘录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拿去火种”“锁在悬崖啄食肝脏”“救”等,利用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继续交流)
师:在讲述事情内容时,我们可以把不重要的信息简单地说,这样可以让语言更简洁。老师也从课文中提炼出了一个关键词(在人物关系示意图的箭头旁补上关键词:严厉的惩罚),现在,请你看着示意图再来说一说。
生: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勾勒人物关系图,清晰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名称就是非常关键的词语。接着用人物关系示意图分清了主角和配角,然后又利用学生从课文中摘录的一些关键词语梳理了主角与配角间发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教师又从课文中精选了一个关键的词语“严厉的惩罚”,使课文大意更加简洁。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勾勒人物的关系,串连关键的词语,就能很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2.描画故事情节,用词归并画面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教学片断。
师: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老师在练习纸上简单地画了两幅画面,在每一幅图的上面写上了关键词语:小鸟、大树、约定、灯火。请你选用这些词语说说这两幅画面的内容。
生:第一幅画面的主要内容是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他们约好明年继续唱歌。最后一幅画面是小鸟对着灯火唱歌。
师:在这两幅画中间会出现什么画面呢?请四人小组先一起读课文,然后合作用最快的速度绘制简图,写上一些你认为关键的词语作说明。(学生相继画出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的画面。)
师:请你用简单的话说说每一幅图画讲的是什么?(学生说)你发现这三个画面有共同点吗?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在一起,组成一个画面,变成图3,(教师在图上做归并的记号)看看这个画面讲什么呢?
生:小鸟向树根、大门、小女孩打听大树的去向。
师:真聪明,你把“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在哪儿?火柴在哪儿?”也进行了归并,并成”打听去向”。(教师板书:打听去向)
师:我们把这些画面的内容组合起来,利用这些关键词语就归纳出了全文主要内容。现在,请你连起来简单说一说全文讲了什么?……
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故事情节。教师首先把关键性的词语写在故事情节图上引导学生概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对所画的三幅图进行归并,告诉学生遇到同类的事物、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说,并概括出关键词“打听去向”,经过这一点拔,学生的语言就简洁明了了。最后教师告诉学生,描画故事情节,用词语归并画面能更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3.绘制游览地图,用词理清顺序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在文中圈画出有关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一张游程图。(学生自主学习)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学生说,教师指导。)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过了空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的游程图上注上了游览地点的词语,讲起来就非常有条理了。那么作者抓住了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在游程图上注明。
师:下面请根据自己再次完成的游程示意图,利用你所摘录的关键词说说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外洞很宽敞,过了窄小空隙,就到了内洞,在那儿欣赏到了双龙和石钟乳、石笋,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游记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用绘制示意图的方法去理清文章脉络,同时把景物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
上述案例中,针对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概括,教师采用让学生绘制游览地图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游程图,在文中圈画地点的关键词,并在图画上进行标注,旨在通过整体感知,帮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次读课文,再次完善示意图,在图中继续标注关键词语。最后,教师告诉学生绘制游览地图,用词理清顺序,就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钱梦龙老先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而言,这是中高年级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有许多种,笔者在此文中只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上。无论哪一种策略,只有充分展开概括的言语实践活动,才能化难为易,层层提高,也只有这样,无法“出彩”的概括训练才会精彩。
参考文献
[1] 甘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小学语文教师,2013(2).
4.课文鸟语主要内容 篇四
课文鸟语原文
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
听爷爷说,鸟儿是会“说话”的,有人也真懂鸟语。据说,古时候有个叫公冶长的人,就是位通晓鸟语的专家。有一次,他从燕子的呢喃软语中听出:“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大肥羊。快快去背来,你吃肉,我吃肠……”他爬上南山,果然背回一只摔死的大肥羊。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即使得不到大肥羊的犒赏,能跟鸟儿谈谈心,聊聊天,结为好友,听它们讲讲鸟类王国的趣事,也是很快意的。于是,我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
春天,布谷鸟飞来了。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我最喜欢跟布谷鸟对话了:
“你做什么?”
“种田织布。”
“你喜欢什么?”
“勤劳刻苦。”
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爷爷见我呆愣愣地跟树上的鸟儿说傻话,便在一旁提醒我:“听,布谷鸟叫你勤劳刻苦呢!还不赶快上学去,愣着干啥?”我听了立即背起书包,向学校跑去。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据说喜鹊是报喜之鸟,总是给人们预报喜讯,乡里人都很喜欢它。所以,尽管它的嗓音并不出众,听到它的叫声,人们仍倍感亲切。“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每当这时,我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高兴,总是盼头喜事快快降临。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还有画眉啦,黄莺啦,百灵啦……它们的“语言”丰富极了!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却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5.《丰碑》课文主要内容 篇五
歌颂了红军战士们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在最后一自然段中,“那声音”表面指的是“沉重的脚步声”,实际上指的是革命队伍中的那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和团结一致的钢铁般的意志。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
将军看到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为了战士们能穿上暖和的衣裳,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心里很受感动,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前行,一位军长发现自己的军需处长冻死了,是因为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身上没有预寒的衣物。将军震撼了,他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红军在冰天雪地中前行,一位将军发现军需处长因为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没有御寒的衣物,被冻死了,变成了一座丰碑,将军震撼了。
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前行,一位军长发现自己的军需处长冻死了,是因为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身上没有预寒的衣物。将军震撼了,他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将军看到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为了战士们能穿上暖和的衣裳,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心里很受感动。
《丰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可能为: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那为什么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含义,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学提示:a 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b 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c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
a 认读生字词。
b 解词
c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自学质疑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a 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b 小组汇报,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问题1、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重点研读解决第一个问题
a 以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争取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b 交流讨论结果。
主要知道学生体会“环境恶劣”“装备差”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可能”?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c、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是啊,可能太多了,前进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考验的确非常严峻。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将军是怎么做的?(让马)说明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爱护战士,勇敢)
三、小结
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进途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将军思索着。同学们也一定很想知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e 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只见他(出示将军敬礼的动画图,引导看图,说图。并出示文字,比较“他敬了一个军礼”和原文的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f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军礼饱含着无限的崇敬和哀悼!(屏幕动画展示军需处长变丰碑)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生接读)
2、研读问题3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a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b 面对此情此景,将军还用说什么呢?(引读最后一段)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
重点理解“沉重”“坚定”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c 胜利当然属于这支队伍,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建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历史证明,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胜利将属于这支革命的队伍!
四、作业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感悟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想: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课件展示画面,教师随着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讲述)(略)
二、新课
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研读问题2
(课件展示要求:用——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用。标出反映将军神态变化的词语。
汇报交流:a 将军“愣了一下”是为什么?
b 将军为什么由“愣了一下”到“发怒”?我们先看看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屏幕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和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c 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是(引读),于是他(引读)。
d 正当他怒不可遏时,有人小声告诉他,(学生接读)。这时,将军“愣住了”。“愣住了”和“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
6.蜗牛课文主要内容 篇六
听着那动听的歌谣,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记得小时候,每当下过雨,我和小伙伴们就到潮湿的墙根捉蜗牛。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luóxuán)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于是我们就把它们放在平整的石块上,一边唱着歌谣,一边观察着它们的动静。不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chù)角,东张西望地“巡(xún)视”一番(fān),直到觉得四周没有一点儿危(wēi)险了,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立即把头缩回去。嘿(hēi),真是个胆小鬼(ɡuǐ)!
有一次,我将一只蜗牛放在墙壁上,想看看它怎样在垂直平面上爬行。它爬得慢极了,脖(bó)子伸得老长,背上重重的壳像一块大石头向下坠(zhuì)着。看得出,它爬得很努力。好半天,在它的身后留下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爬痕(hén)。我看得有些不耐烦了,可它还在不懈(xiè)地向上爬,只是有时稍停一下,喘(chuǎn)一口气,又继续往上爬。我想逗(dòu)逗它,但是刚碰到它的触角,它身子用力一缩,就从墙上掉了下来,啪的一声,摔到地上。我真担心会把它摔坏了,急忙俯(fǔ)下身子去察看。谁知过了一会儿,它又探出了小脑袋,一对触角摆来摆去,好像在说:“没关系,我没摔坏。”我以为它会畏惧(wèijù),会退缩,会放弃爬墙的努力,然而,它又爬上了墙壁,一点儿一点儿地努力往上挪(nuó)动着。真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pān)”哪!我开始敬佩它了,于是用最大的耐心仔细看它往上爬。终于,经过几十分钟的长途(tú)跋涉(báshè),它到达了墙壁的顶端。它转过小脑袋向下看了看,似乎在说:“你看到了吗?我成功了!”
如今,城市里已很难见到蜗牛了。有时候跟朋友们谈起童年趴在墙根捉蜗牛的事情,不免(miǎn)有些惆怅(chóuchànɡ)。这时突然听见小青青在院子里唱着熟悉(xī)的儿歌,我便再也坐不住了,连忙放下笔,奔出房门,想和她一起,再好好地看看我熟悉的蜗牛。
★ 蜗牛课文主要内容
★ 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
★ 空城计课文原文
★ 《有的人》课文原文
★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 田园诗情课文原文
★ 二年级雨后课文原文
★ 《最后一课》课文原文
★ 翠鸟的课文原文
7.课文主要内容 篇七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质优美的文章,尤其是一批名家名作,都给学生展示了美丽的世界,同时也给学生进行适时练笔提供了有利条件。细述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根据课文内容,从“我”的角度重新理解、组织成文章。
如《长城》一文,通过远看长城和近看长城,介绍了长城的样子和它的高大坚固,由此展开联想,赞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这篇课文进行练笔,可以用第一人称的笔法,以自己游览长城的方式,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成一篇文章。这种练笔形式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二、仿照课文的结构和思路进行练笔。
如《桂林山水》一文,以总分总的结构,优美的文笔,写出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引人入胜。这种思路清晰的文章,学生很容易仿写。如一位同学仿写的《西湖》,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她是这样仿写的: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景优美的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的西湖更是远近闻名。我乘着小舟,来观赏举世闻名的西湖。
我看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游览过依山傍水的长江三峡,却没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西湖的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平静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粒粒珍珠,发出点点粼粼的光。不时有游船划过,水面波光粼粼,远远望去,真美啊!走着走着,一座小岛占据了我的眼睛。岛上绿树成荫,茂密的树排成了排。一棵棵树倒映水中,美丽极了。再看那边,就是著名的“三潭印月”,三个小潭成三角形立在水中,到了晚上,湖里有月亮映着三潭,所以叫“三潭印月”。
碧绿的湖水,绿树成荫的小岛,美丽的“三潭印月”,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样的仿写,学生充分调动积累,同时结合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班上朗读时,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这种练笔形式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佳段精彩处仿写,仿照课文中的佳段写一段的“小练笔”。
中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读了课文佳段,或多或少已领悟到段中奥妙。适时地让他们进行仿写,必然能引起兴趣。如《燕子》一文,可仿照第一段燕子的外形,写另一种鸟的外形。这样动手动脑地写,不但进一步巩固了读的成果,而且提高了作文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四、结合课文内容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议。
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青面兽杨志这个人物的故事情节烂熟于心,进而对他议论评价,结合课文内容写小练笔,就水到渠成了。
五、根据人物的表现进行联想式的续写。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结尾是这个皇帝在所有老百姓都说出真话的情况下,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样,继续着他的游行大典。那么他的内心究竟想些什么,以后又会发生些什么,让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表现续写:皇帝回宫以后……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而又符合人物特点的好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强化。
这很好地证明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完成阅读任务的一种凭借,应利用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六、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缩写或练笔。
缩写就是把内容丰富的长文章缩为语言简洁、意思明白的短文章。这种练笔形式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高度锤炼了作文语言,有助于学生在作文时注意语言的通顺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过渡。事实证明,这种练笔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习作,既培养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又提高由繁化简、精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七、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
读后感这种题材可以说是课文内容的升华。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某一点感受比较深,可以就此扩展开来,谈谈感受,从而挖掘到文章中的深处。同时也适时地进行了练笔活动。这里例子很多,大部分课文都可写读后感,不再一一举例。
八、转换体裁改写,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小练笔”。
如把学过的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这给学生改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练笔方式把读写结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的小练笔,诗美文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8.抓住文章标题 感知课文内容 篇八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因为心理现象的最基本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结构性或整体性,而整体性又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也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著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整体感知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内容从总体上作正确的感悟。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整体感知(感受)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 王荣生先生则认为:“整体感知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不妨从文章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作者或编者根据文章内容深思熟虑、反复斟酌推敲得来的。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就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当然,文章的标题形式多样,特色各异。有的一目了然,开门见山,有的意味深长,暗藏玄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需要根据标题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一、认识“事件型”标题,感知文章内容
这类标题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情节,或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故事涉及的人物。叙事类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标题形式,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杨绛的《老王》等。我们可以采取猜读法,根据标题猜测正文内容,然后把正文与所推测的内容进行比较,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学习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便可从标题入手,思考这样三个问题:1、作者与谁一起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游览?2、在夜游过程中,见到了什么样的景象?3、作者为什么要夜晚到承天寺游览?问题1的作用是为了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级时间经过,弄清主要事实,由问题2可以了解文章所描写的庭下月景,问题3能使读者初步明白作者赏月时的复杂心境。由标题引发的三个问题便可知道这篇文章由叙事入手,通过写景,传达出作者复杂的心情。
二、认识“ 对象型”标题,感知文章内容
说明性文体和议论性文体中部分篇目的标题往往点名了说明、议论的对象或话题,像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胡绳的《想和做》、培根的《论读书》等便属于这类标题。感知内容时可根据文体特点来进行,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一般说来,说明性文体要弄清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要素,议论性文体要知道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及语言特点。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就能从标题上明确,这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章以中国石拱桥为说明对象,那么,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有什么特征?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中国石拱桥?搞清这些问题就算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再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一文,标题高度概括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文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的哪些“奋斗业绩”和哪些“基本经验”,归结这些业绩和经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认识“暗示型”标题、感知文章内容
有些文章的标题比较隐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主题思想没有直接说明,需要根据内容理解标题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从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如气象学家竺可桢所写的科普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初次接触课文时,我们不禁要问,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读了课文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事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原来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这样拟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还有像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初看标题,我们可能认为这篇短文要想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的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地质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四、认识“想象型”标题,感知文章内容
有些科幻类文章的标题富于想象性,标题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开启学生的思维。学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感知:同学们知道很多的动物有尾巴,有没有想过如果人类有尾巴会怎样啊?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不可以让人类的尾巴也像动物尾巴一样有很多功用呢?我们要怎样打扮我们的尾巴呢?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迫不及待的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从文章标题入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它彻底摒弃了分析式语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力避纯理性的抽象化、破碎化、标签化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桦 希尧:《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