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讲义

2024-10-0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讲义(共4篇)

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讲义 篇一

北语10秋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一(第一章—第二章第四节)

北语10秋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一(第一章—第二章第四节)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同学们,大家好!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本阶段大家应该完成第一章到第二章第四节,第一章为《序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概说》,一共五节。知识能力的要求如下:

了解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区别;了解母语教学语法与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区别;掌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特点:“

1、语法的实用性;

2、语法的规范性;

3、语法的稳定性;

4、语法的可接受性;

5、语法规范的细化;

6、注重习得研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的关系;掌握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阶段:“1.初级阶段语法教学:形式语法模式;2.中级阶段语法教学:语义语法模式;3.高级阶段语法教学:语用功能语法模式”。第二章为《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一共九节,下面是第一——四节的内容。知识能力的要求如下:

第一节,汉语动词及其教学,本节讲解内容:掌握动词的分类;了解动词重叠;掌握离合词及其教学。

第二节,汉语形容词及其教学,本节讲解内容:掌握汉语形容词的分类;了解形容词单独做谓语;掌握状态形容词的概念;了解形容词的重叠。

第三节,汉语区别词及其教学,本节讲解内容:了解什么是区别词;了解常用区别词;掌握区别词的语法特征;掌握区别词的教学。

第四节,汉语量词及其教学,本节讲解内容:了解量词的语法特点;掌握汉语量词的分类;了解量词的重叠;掌握动量词;了解不定量词“一点儿”;掌握量词的教学。

二、重难点讲解

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动词的分类

动词的分类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动词的表义功用进行分类:

(1)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保卫、学习(动作行为动词)(2)爱、恨、怕、想、喜欢、害怕、想念、觉得(心理活动动词)

(3)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表示存在、变化、消失)(4)是(判断动词)

(5)能、会、愿意、敢、应该、要(能愿动词)

(6)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趋向动词,用法详见“趋向补语”)

量词的语法特点

(1)量词用在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后边组合成数量词组或指量词组,如“一本”、“这张”、“那个”等。数量词组(或指量词组)可放在名词性词语前充当 定语,放在动词性词语前充当状语,放在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后充当补语。如:“一本杂志”、“这张报纸”(定语);“一把拉住”、“一脚踢开”(状语); “去一趟”、“看了两遍”、“住了几天”、“短五公分”、“近了两公里”(补语)。(2)数量词组修饰名词时,后边一般不能带“的”,如通常不说“一封的信”、“几本的书”,只有在强调数量之多的个别情况下才能用 “的”,如“一下子就来了一百多个的同学”、“他一个上午就写了六封的信”。但在借用量词、度量量词的后边,往往可以加“的”,如“一身汗”可以说成“一 身的汗”、“五斤鱼”可以说成“五斤的鱼”,后者有强调的作用。量词一般要与数词结合后才能修饰名词,但像“唱

(一)支歌”、“写

(一)封信”、“讲

(一)个故事”这类述宾词组,数词“一”可以省略;不定量词“些”、“点(儿)”只能跟数词“一”组合,“一”也经常省略。如“买

(一)点水果”、“有

(一)些人”、“大了

(一)些”、“小了

(一)点”等。数量词组里数词 与量词之间通常不能插入别的成分,如“一座大山”不能说成“一大座山”,但由借用量词、集合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或者被修饰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可分割 性,当中可插入形容词“大、小、满、厚”等,如“一大碗饭”、“一小批货”、“一满杯酒”、“一厚本书”、“一大块牛肉”等。(3)有些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如:“个个”、“件件”、“张张”;数词“一”同量词组合后,也可以重叠,如“一次一次”、“一个一 个”、“一批一批”。重叠量词作主语、定语时,表示“每”或“许多”,作状语时表示“逐一”,作谓语时表示“众多或连绵不断”,如“个个都喜欢吃中国菜”(主语)、“一幢一幢的楼房”(定语)、“一件一件地检查”(状语)、“春风阵阵”(谓语)。

(4)量词使用的规约性与选择性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量词与名词之间逐渐形成某种固定的习惯搭配,如:“一匹马”、“一张桌 子”、“一床被子”、“一口猪”、“一把刀”等。量词与名词之间的搭配具有很大程度的规约性。但是,由于各个量词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语义差异,我们还是可以 从中寻找到某种理据性,如:点状物可以选“点”、“粒”、“颗”、“滴”,线状物可以选“线”、“丝”、“条”、“支”,面状物可以选“片”、“面”、“幅”、“方”、“张”。具体到每一个词,一个量词可以跟多个不同名词搭配,如:“一张床”、“一张照片”、“一张桌子”、“一张纸”;一个名词也可以跟 多个不同量词搭配,如:“一束花”、“一朵花”、“一簇花”,“一枝花”,一点希望”、“一些希望”、“一线希望”、“一丝希望”;动量词也是这样,如: “说一下”、“说一番”、“说一阵”、“说一遍”等。选用哪一个量词同语义和感情色彩又有密切的关系。

三、下阶段学习建议

下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的第二章第五节到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导学资料二。

北语1003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二(第二章第五节——第四章第一节)

北语1003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二(第二章第五节——第四章第一节)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同学们,大家好!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本阶段大家应该完成第二章第五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章为《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一共九节,下面是第五——九节的内容。第五节 汉语常用概数词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掌握用来表示概数的方法; 第六节 汉语虚词(主要是副词)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虚词的重要性;掌握副词的语法特点;了解副词的分类;掌握副词教学要注意的问题;了解近义副词的辨析。

第七节 汉语部分助词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掌握助词“了”及其教学;掌握动态助词“着”及其教学;掌握动态助词“过”及其教学。第八节汉语介词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汉语介词的分类;了解常用介词辨析。第九节 汉语成语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现状分析;掌握留学生成语偏误类型及其分析:

1、留学生使用成语时出现的语法偏误及其分析;

2、留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的语义偏误及其分析。

第三章为《汉语部分句法成分及其教学》,一共三节。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一共八节,本章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大概用五周的时间学习完,希望同学们好好看课件。第一节的内容:比较句及其教学。

二、重难点讲解

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副词的语法特点: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句子等,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副词在句中主要作状语。成语知识

【简介】成语:chéng yǔ(idiom):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定义】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形式】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也有二字、三字、五字、六字、等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结构】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买椟还珠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并列式:千山万水、画蛇添足;

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思,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第三章为《汉语部分句法成分及其教学》,一共三节。第一节汉语定语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定语的分类;了解定语的位置;了解多项定语的顺序;掌握定语和“的”; 第二节 汉语状语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状语的分类;;了解状语和“地”;了解状语的位置;了解多项状语的顺序。第三节 汉语补语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结果补语及其教学;了解趋向补语及其教学;了解可能补语及其教学;了解时量补语及其教学。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一共八节,本章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大概用五周的时间学习完,希望同学们好好看课件。下面是第一节的内容。第一节 比较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汉语比较句的类型;了解“比”字句及其教学;了解比拟句“A比N还N”及其教学。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顺序问题

一、总的说来,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要比多项定语的灵活得多。我们只能总结出一个大概的次序:

1、表示时间

2、表示语气、关联

3、表示目的、程度、范围

4、表示处所

5、表示情态

6、表示对象

如:昨天到底为了小李在办公室里又认真地同领导谈了一次。

二、下面是多项定语一般次序的模式:

1、表示所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

2、指示代词(表示哪一个)

3、数量短语(表示多少)

4、动词、动词短语(表示怎样的

5、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

6、表示性质的名词

如:师部这几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光荣老战士。三十五中那座新教育楼。

三、下阶段学习建议

下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到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导学资料三。

北语10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三(第四章第二节——第四章第六节)北语10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三(第四章第二节——第四章第六节)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同学们,大家好!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本阶段大家应该完成第四章第二节——第四章第六节,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一共八节,本章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大概用五周的时间学习完,希望同学们好好看课件。第二节 “把”字句及其教学、第三节 汉语被动句及其教学、第四节“连”字句及其教学、第五节“是„„的”句及其教学、第六节“还NP呢”格式及其教学。

二、重难点讲解

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一共八节,本章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大概用五周的时间学习完,希望同学们好好看课件。下面是第二节的内容。第二节 “把”字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了解“把”字句在使用中应注意的形式方面的特点;掌握“把”字句的教学;

第三节 汉语被动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掌握“被”字句及其教学。第四节“连”字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连”字句基本的语法意义;了解“连”字句即(“连„„也+(不/没)+V”)的结构特点;掌握“ 连”字句的教学。

第五节“是„„的”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是„„的”句的结构特点;了解“是„„的”地使用场合;了解“是„„的”句和带动态助词“了”动词谓语句的差异及其教学;了解“是„„的”句的注意事项。第六节“还NP呢”格式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到了中高级阶段,我们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比如“还NP呢”格式。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 把字句的研究中,需要搞清楚:

1.什么时候必须用把字句,条件是什么

2.什么情况下决不能用把字句,原因是什么

3.什么情况下可用可不用把字句

4.在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况下,用与不用在意义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5.把字句到底跟那些句式关系最密切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的教学 被字句的研究中,需要搞清楚:

1.什么时候必须用被字句,条件是什么

2.什么情况下决不能用被字句,原因是什么

3.什么情况下可用可不用被字句

4.在可用可不用被字句的情况下,用与不用在意义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5.被字句到底跟那些句式关系最密切

把字句是指由介词“把”构成的介宾短语在谓语中作状语的一种动词谓语句。例句: 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妈妈把屋子收拾干净了。

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甲把乙怎么样”。从意义上说,把字句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介词“把”后面的宾语就是被处置的对象。动词后面带的补语,表示处置或影响的程度。上面的例句“遮住了”是对“太阳”的处置;“收拾干净了”是对“屋子”的处置。“遮”和“收拾”后面的补语是处置的结果。把字句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

把字句里的动词一般不能是单个儿动词,至少也得是动词重叠式,或在前后有些别的成分。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动词带“了”或“着” 弟弟把水喝了。我把电扇开着。

二、动词重叠 你把玻璃擦擦。

你把这些文件整理整理。

三、动词前头有副词“一” 他把眼一闭。

他把门一关。

四、动词前头有“往„„”“当„„”等介宾短语 我们把车往路边推。

大家一齐把石头从山上推下来。他们把时间当生命看。

五、动词后面有补语

他把眼闭得<紧紧的>。

姐姐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齐>。

六、动词后面有宾语 你把书给他。我把门上了锁。

被字句是指谓语中带有“被”字或由“被”字组成介宾知识作状语的一种动词谓语句。介词“被”引进施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同时指明主语是受动者(动作行为的接受者)。例如:

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屋子被妈妈收拾干净了。

介词“被”后面的宾语“乌云”“妈妈”是施动者,主语“太阳”“屋子”是受动者。上面例句的意思也可以用把字句来表示。

如前所述,被字句和把字句从形式上看是对立的。两相对比,把字句的主语是施动者,宾语是受动者,被字句正相反,主语是受动者,宾语是施动者。把字句强调主动,说明主语把受动者怎样处置;被字句强调被动,说明主语所遭受的情况。被字句有两种基本格式:一种是“乙被甲怎么样”;一种是“乙被怎么样”。例如: 树叶被风吹落了。树叶被吹落了。

从结构上看,被字句的动词也必须是一个能带宾语的动词,一般讲动词要是双音节的,如果是单章节的,后面必须带别的成分:

碗被弟弟摔坏了。

他的肩上被打了一拳。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句子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求一是让学生认识把字句和被字句,二是把能改写为把字句、被字句的一般句式改写为这两种特殊的句式,以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例如“风吹落了树叶”就可以改为把字句,也可以改为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时,原句中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宾语“树叶”与“把”组成介宾短语做句子的状语。改为被字句时,宾语“树叶”变成主语。主语“风”与“被”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

一般句式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不仅是形式的改变,句子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变化。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施动者)得到强调;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变为主语(受动者),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

学习把字句、被字句,教材中以把一般句式改写为把字句、被字句的训练方式为主。因此,教师应尽量多了解一些把字句、被字句的结构特点和形式,对教学会有很大的益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学把字句、被字句,不要给学生讲有关的语法知识,不要讲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学生的这种学习,只是在认识把字句、被字句的基础上,做一点把一般句式改写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实践练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语言表达形式,并学习运用这些形式准确地表达要表达的意思。

三、下阶段学习建议

下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的第四章第七节到第六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导学资料四。

北语10秋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四(第四章第七节——第六章)

北语10秋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四(第四章第七节——第六章)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同学们,大家好!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本阶段大家应该完成第四章第七节——第六章,第四章第七节 汉语常用复句列举、第八节汉语双宾语句及其教学。第五章为《汉语部分句类及其教学》。第一节 疑问句及其教学、第二节“可、真、好、多(多么)”字感叹句及其教学。第六章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也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最后一章节。

二、重难点讲解

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下面是第七、八节的内容。

第七节 汉语常用复句列举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让步复句、目的复句、紧缩复句:

第八节汉语双宾语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汉语双宾语句的语序;了解汉语双宾语句的动词; 第五章为《汉语部分句类及其教学》,下面是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疑问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疑问句的类型及其功能介绍;了解特指疑问句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了解疑问代词的位置;了解疑问语气词的使用;了解疑问语气词的误用;了解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了解是非问的回答。

第二节“可、真、好、多(多么)”字感叹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可、真、好、多(多么)”的语法差异 第六章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也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最后一章节。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精讲多练”是我们的一个高频词,也是我们的一个总原则。但“精讲多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底讲多少算“精讲”,练多少算“多练”呢?一般我们说老师讲的部分不超过30%,而练的部分不少于70%,就可以说是做到了“精讲多练”。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就要注意“怎么讲”和“怎样练”的问题。

教学方法自古多种多样,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我们这里说的教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语法教学的基本方法;二是语法规则的表述方式和方法。在此我们不加细分统称为“教学方法和技巧”。前面我们说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表述应该简单化和浅显化。为了实现语法教学过程中表述的简化和浅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实物道具法 二.对话法

三.扩展对话法

四.利用动作进行演示法 五.图示法 六.举例法 七.格式化

八.比较法

以上我们列举的方法多适用于语法项目的讲解。但我们说语法教学要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通过上述方法讲明白之后,在学生对所学语法项目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行大量的操练使学生最终学会运用语法项目。操练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我们不再一一讲述,这里只是简单列举。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分句是结构上类似的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复句前后有隔离性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语法上指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句的分段的句子,如:海花才落,杏花又开了|河不深,可是水太冷|明天不下雨,我们上西山去。这三个复句各包含两个分句。同一复句里的分句,说的是有关系的事。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终语调,不同于连续几个单句。举列: 1并列句

概念: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例句: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关联词:又„„又„„、既„„又„„、既„„也„„

一边„„一边„„、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而是„„、不是„„是„„、是„„不是„„、也、又、还、同时

2承接句

概念: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例句: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关联词:最初„„后来„„、先„„接着„„ 便、又、才、就、于是、接着、然后、3递进句

概念: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例句: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关联词:不但(不仅)„„而且„„、不但(不仅)„„还„„

更、而且、并且、甚至、况且

4选择句

概念: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例句: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关联词: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是„„还是„„、要么„„要么„„

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或、或者、还是

5转折句

概念: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例句: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

„„然而„„、„„却„„等

但是、但、可是、然而 6假设句

概念: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的情况,后面的分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的结果。①假设与结果相一致

例句: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如果„„就„„、假如„„就„„

要是„„那么„„

就、要、便、那么

②结果不一假设与致

例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关联词:即使„„也„„、即便„„也„„

哪怕„„也„„

纵然、纵使

7条件句

概念: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例句: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关联词: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不管、不论)„„也(都)„„

凡是„„都„„、除非„„才„„

8因果句

概念: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例句: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那就(就、便)„„ „„又„„又„„

„„一面„„一面„„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承接关系

„„一„„就„„

„„首先„„然后„„

„„便„„

„„于是„„

„„才„„

„„接着„„

递进关系

„„不仅„„而且„„

„„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还是„„

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假设关系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三、下阶段学习建议

下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的第四章第七节到第六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导学资料四。

2.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讲义 篇二

1.定语从句的概念:在复合句中,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

2.先行词: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先行词。

3.关系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连词叫关系词。如that、which、who、whom、whose、where、when等。

4.由that、which、who、whom、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

关系词 指代 在定语从句中的作用

that 既指人也指物 作主语、宾语

which 指物 作主语、宾语

who 指人 作主语

whom 指人 作宾语

whose 既指人也指物 作定语

二、定语从句:1.先行词是物时,一般情况既可用that,which均可.但下列情况,只用that不用which。

1).当先行词为指物的不定代词,如all、everything、something、anything、nothing、none、the one等时,只能用that。There is nothing ______ I can do for you .

2).先行词被the only,the very,the last,all,no,little等词修饰,只用that。This is the very book ___ I’m looking for .

3).先行词被序数词修饰时,只用that . This is the first nextbook ______ I studied in the middle school .

4).先行词为最高级或被最高级修饰时,只能用that。

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mountain ______ I have ever seen .=I have _____ seen _____ a beautiful mountian .

5).先行词既有人也有物时,只能that 。 He told us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and persons _______ we had .

2.先行词是物时,一般情况既可用that也可用which.但下列情况,只能用which不用that。

1).关系代词前有介词时,关系词只能用which 。This is the building in ______ he lives .

2).先行词本身是that时,关系词只能用which 。The clock is that _____ tells the time .

3).引导非限定性的定语从句(先行词是物且先行词与关系词用逗号隔开),关系词用which。

His book , ______ was lost last week , has been found now.

3.先行词是人时,一般情况下既可用who 也可用that 。但以下情况下,只能用who。

1).当先行词为those、one、ones、anyone且作主语时,一般用who .Those ____ are singing are all my classmates .

2).在there be 句型中,先行词指人时,只能用who。指物时用that。There is a girl ______ expects to see you .

3).当先行词是I、you、he、they等时,只能用who 。He ______ plays with fire gets burned .

三、定语从句 由关系副词when、where、why引导的定语从句。

where = in / at +which when = in / on / at +which why = for + which

1.由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1).先行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2).在定语从句中作地点状语

Is this the house ____ you lived ?= Is this the house ____ ___ you lived ?= Is this the house ___ you lived in ?

2.由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1).先行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 2).在定语从句中作时间状语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__ I met him .=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 ____ I met him.

注:先行词是the last time 时,when 可省略。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saw the parrot ?

3.由why引导的定语从句。先行词为reason 时,一般用why 。 why在句中作原因状语。

We don’t know the reason ______ they didn’t come .

四、注意事项:

1.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时,常可省略。The story _____ he told was very popular .

A.who B.whom C.whose D. /

2.that、who、which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应与先行词保持一致。

I loves singers who _______(write) their own songs ./She is one of the girls who ______(study) hard .

3.定语从句中whose 的确定:无论先行词是人或物,在定语从句中做定语用whose。

判断:看定语从句的主语前有无限定词(my、your、Jim’s等),若没有,则用whose 。

3.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 篇三

据目前研究,介词语法化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普通话研究成果多,方言研究不充分且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第二,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少;第三,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较少。

关键词:介词 方言 语法化 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

沈家煊(1994)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文中提到了“到”“被”“在”等介词的语法化,并提出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与九条原则。

孙朝奋(1994)同年发表《<虚化论>评介》,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情况。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发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一文,提出句法位置、语义变化、语境及重新分析是四种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要素。

以上三篇文章构成我国语法化研究的指导性理论,对汉语语法化研究产生引领性作用。

随后,沈家煊又介绍了国外最新语法化理论著作《演变而来的语法》,明确表示赞同此书作者的观点,认为弄清语法标记形成的历史过程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虚化机制。

语法化指导性理论建立后,介词语法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词语法化动因与机制

动因与机制问题一直是介词研究的重点。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动因”与“机制”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外乎回答动词为什么能够虚化为介词及怎样虚化为介词这两个问题。

石毓智(1995)分析汉语介词衍生的原因,认为汉语介词的衍生与连动结构的时间一维性有关。

时间的发展只有通过运动变化才能为人所感知,它又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一维地向前流逝,那么在计量它时,如果同一时间内发生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计算。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提出,诱发汉语实词虚化的因素有四种,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和重新分析,并讨论了汉语“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产生机制。

金昌吉()谈到介词来源问题时,赞同徐通锵提出的“结构的不平衡是变异之源”的观点,认为用“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这一公式可以解释介词的虚化问题,并分析了“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的形成。

洪波(1998)不同意石毓智的观点,他认为时间的一维性对于汉语介词的衍生只起间接作用,即它使得汉语介词所从来的那些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某些句法能力(如时体表现)大大弱化,从而为这些动词向介词虚化创造了条件。

他认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有两种:一是认知因素,一是句法语义因素。

刘丹青(2OO1)指出了介词的前置与后置之分。

他认为,动词虚化为介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赋元动词,这是介词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连动句的句法环境,这是汉语前置词来源的主流。

陈昌来()也认为句法结构位置是动词虚化的机制。

首先,虚化为介词的动词首先得能充当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构成“Np+Vp1+Vp2”的格式,或充当连动句的第二个动词,构成“Np+Vp1+Vp2”。

其次,句法结构的变化和固定使得动词向介词虚化有了基础或前提,而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的泛化以至弱化、虚化。

另外,张旺熹()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李永(2007)对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何洪峰(;)对汉语限域性介词、汉语次生介词的演化机制都作过详细地分析。

根据目前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介词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问题,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但总体来看,都肯定句法位置是最重要的前提,语义的弱化则是另一重要的条件。

二、介词语法化的过程

(一)普通话介词

90年代以来,运用语法化理论分析汉语介词语法化的个案研究硕果累累。

主要包括单个介词的语法化研究及同类介词的对比研究,以下为近年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

马贝加撰文研究“向、沿、同、就、经”等介词的虚化过程,后又撰写《近代汉语介词研究》一书,集中研究了各介词从古至今的演变。

相关研究的文章还有李琳莹《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陈安平《介词“问”的产生》();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2003);陈勇《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章家谊《“让”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2005);陶振伟《“到”的语法化》();何洪峰、苏俊波《“拿”字语法化考察》(2005)。

邵宜《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2005);刘永耕《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2005);肖任飞、陈青松《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分析》(2006);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2006)。

黄敬轩《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2007);刘祥友《“向”的介词化过程》(2007);林运运《“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2007);郑宏《介词“将”的产生》();刘瑞红《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2008);晁端《汉语“给”的语义演变》()等。

(二)方言介词

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方言介词也成为语法化的主要研究对象。

以下是一些学者对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

鲍厚星在《长沙方言研究》(1999)一书中分析了“得、哒、在、到”四个虚词的异同,构拟了它们演变和发展的路径。

刘丹青(2003)发表《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一文,通过分析吴方言中的虚词“搭”和“帮”的语义、用法和语法化路径,发现两者的多功能性和相反的语法化途径。

荣晶、丁崇明(2004)《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一文通过对比新老昆明话的语音差异,结合历史文献和其他方言,论证“着”的不同读音是语音演变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

李宇明、陈前瑞(2005)的《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一文考察了“给”字被动用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制约因素,认为北京话中的介词“给”在助词“给”的诱导下逐步发展出被动用法。

陈泽平(2006)《福州方言处置介词“共”的语法化路径》一文,认为“将”是来自书面语的外来成分,“共”是方言自源的成分,并且是个多用途的虚词,讨论了这个处置介词的产生时间和语法化途径。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一文从共时角度讨论汉语方言中趋向动词的若干语法化过程,概括出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四个语法化模式。

刘春卉()《河南确山方言中“给”的语法化机制考察》认为,河南确山方言中的“给”首先在动词“给予”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为、替、帮”义;后来随着“受益”意味的逐步弱化,它又开始引介动作的接收者、协同者以及比较对象或关系对方,表示“向”“对”“跟”;而当两对象之间的主从关系不明显或无关紧要时,“给”进一步向连词发展。

三、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其他视角

(一)介词语法化的语音表现

关于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语音表现,学者们做出了许多探索。

江蓝生(1999)以“动词+介词+处所名词”结构中的介词为例,探讨了音变与语法化程度的对应关系,指出伴随语法化而产生的音变现象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

杨成虎(2003)从语法化连续统渐变角度分析这一问题,认为音变也是一个连续统,其渐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从重读到轻读(包括原有的重音失去,音节中的元音被弱化等)。

石毓智(2001)在其著作《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一书中提出,一个实词的语法化过程往往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

就汉语来说,语音弱化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失落、韵母的简化或者央元音化、声母向舌尖音靠拢等现象。

潘悟云()在《温州方言的介词》一文中指出介词具有前附的语音特征,表现为声调的弱化,即失去了固有的调值和调类,声调会中性化为一个短低调,略呈降势。

李如龙(2007)在《闽南方言的介词》中指出福建泉州话的介词“共、护、度”等作动词时重读,而用作介词时往往与单音节名词和音。

(二)介词语法化与重叠现象

曹广顺(2003)发现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并存原则”有时以一种特殊形式出现,即把新旧两种格式或虚词重叠起来在同一句子中重复使用,构成对语法意义重复表达的格式。

两种格式经过长时间的选择,一个消亡,一个保留;有时也会把不同表达方式凝固成一个整体使用下去。

并存原则与重叠现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语法形式在一个共时系统中同时存在;而后者是指新旧两种形式重叠使用,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结构中。

因此,重叠是并存的特殊情况。

王姝、王光全(2014)指出,从语法化的角度观察,汉语史上介词和连词的形式由小变大,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介词和连词也不断增多,这两个现象令人不解。

该文提出一种“叠加结构”假说,由于单音介词叠加,使介词的音节数目增加――由单音变双音,由双音变三音;某些连词也经历了同样的变化。

同时,叠加不断产出的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增加了同义介词和连词的数量。

(三)语法化与双音介词

马贝加()在《近代汉语介词》一书中指出,学界大多认为,汉语介词全部(或绝大多数)是从动词衍生出来的。

如果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仔细观察,现代汉语平面上,就介词范畴来源而言,所有的单音介词都脱胎于动词。

但是,双音介词却不同,双音介词的来源可以分为5种情况:

1.由两个介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按照、依据、依照”等。

2.由一个介词性语素加一个助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为了、为着、趁着”等。

3.由一个动词性语素加一个介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关于、由于、对于”等。

4.由一个名词性语素加一个动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根据”。

5.由两个动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经过、作为”等。

金昌吉(1996)、陈昌来(2003)、刘丹青(2003)都对双音介词作过一定的研究。

(四)语法化与框式介词

关于框式介词研究,不得不提的是刘丹青(2002)的《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框式介词”是指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

该文分析了汉语后置词发生发展的动因,认为前置词短语从以动词后为主演变为动词前为主,使汉语前置词不再位于联系项倾向占据的中介位置,违背了联系项居中原则,从而促使方位名词等一些词语发展出后置词的用法,并与前置词一起组成框式介词。

陈昌来(2002)《介词与介引功能》一书设专节详细地描写了介词框架。

他根据后置词的词性将介词框架分为四种类型:介词与方位词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连词、动词、副词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准助词构成的介词框架;分析了介词框架的句法功能、语义性质、语用功能,讨论了介词框架中前置词和后置词的自由度问题,并简要分析了介词框架形成的动因、介词短语的前移等问题。

(五)类型学视角的研究

语言类型学是当前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结合,对于汉语介词研究的深入拓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2003)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研究汉语伴随介词。

通过对汉语的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发现在汉语中存在着“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一个语法化链。

从汉语观察到的“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一演变模式,体现的是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一种演变类型。

与之对立的另一种演变类型是“伴随介词>工具介词>方式介词”,这种演变模式广泛见于SVO型语言。

分析表明,导致伴随介词在SVO型语言里具有上述两种不同演变模式的因素是句法条件。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工具介词>方式介词”这两种演变模式的认知动因也不相同。

前者由转喻操作诱发,后者为隐喻操作促动。

刘丹青(2002)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根据汉语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了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就汉语框式介词的存在动因、句法性质、语义特点等问题作了探讨。

其著作(2003)《语序类型学》对框式介词进行了更为广泛而全面的研究:介绍了框式介词,探讨框式介词的历史来源;讨论了先秦汉语中框式介词的形成及其诱因;在研究吴方言介词系统的基础上,将框式介词进行了跨吴语比较;按句法特点将框式介词分为四类:双重赋元框式介词、词汇性框式介词、强化式框式介词和连接式框式介词。

四、结语

汉语学界对介词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以上只提及一些语法化理论引入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其实早在“语法化”理论引入之前,汉语介词的研究就已非常发达。

根据目前的研究,学界对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普通话介词研究成果较多,方言介词的研究不够充分,且多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对各地方言介词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双音介词与框式介词的研究也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涉及到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的研究少之又少。

3.涉及汉语方言介词的本字及语法化过程的研究比较少,各地记录方言时如遇不明本字的情况大多用同音字替代,这就造成了方言中误用、误读、不明真相的情况。

综上所述,汉语介词语法化特别是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仍将是汉语介词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鲍厚星.长沙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4]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少数民族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论文 篇四

一、字本位理论中的语法观

1. 汉语真正的本位是字,字是汉语语法的基础单位。汉语的“字”不同于英语中的“word”。汉语的“字”具有表义性突出的特点,是汉语各个层面( 语义、语音、语汇、语法) 的交汇点,也就是说“字”在汉语中起着枢纽的作用,一发而全动。而印欧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突出特点是它具有语法性,受一致关系及与此相关联的结构规则的支配,能够进行词类划分。与印欧语相比,汉语中的词是由字组成的,是以语义为基础的,其成分性是无定的,难以进行词类划分。

2. 字不同于语素。《现代汉语》依据西方语言学的套路,认为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认为“字”是汉语的语素。而字本位理论认为“语素”是由英语 morpheme 翻译而来的,把它译成“形位”更合适,因为印欧语是拼音文字,有形态变化,有词根、词缀。汉语中的“字”不同于印欧语系中的构词语素,汉语中的“字”是现实编码的基础单位,“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编码体,可以独立表达一个意义,也可以与相邻的汉字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意义,甚至在一句话里也是缺其不可。而语素的功能单一,不能进行如此丰富的现实编码。如果一定要将“字”与“语素”划等号,就把汉语中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二、我区在少数民族汉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构词法的理据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汉语词汇时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致使汉语学习止步不前。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到汉语的本位是什么,错误地认为词是汉语学习的最小单位,把字的功能等同于母语中的字母,忽视了字的表义作用,不能发现字是汉语构词的最小单位,在词汇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充分运用字具有现实编码形的特点来习得词汇,导致词汇习得完全靠死记硬背,致使学习者难以闯过词汇关。

2. 句法学习过程中,对汉语“因字而生句”的句法特点没有引起重视,过分纠缠于虚词、“把”字句、“被”字句等与学生母语中对立的语法现象。虚词和特殊句型的确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在学生对汉语的基本结构规律都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就硬生生地对学生灌输抽象的语法理论和规则,只会让学生觉得汉语是飘忽不定的,没有结构章法的,使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在讲不清楚时往往会说这是汉语的表达习惯,似乎没道理可讲,学生最怕听到这样的回答。

3.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对汉语具有语义显性特点,语法规则讲究的是“字”和“字组”按“序”排列生成“句”的特点没有完全看清楚。在句法学习过程中,完全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主张的句子成分分析法,来帮助学生习得汉语的句子,这种方法有它的优势,它能够帮助学习者理性地看清楚句子的组装过程。但在遇到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时,又感到难以处理。比如词类和句法成分不能简单对应时,该怎样处理,这个时候往往感到些许尴尬,找不到方便的解决办法。

三、运用字本位的语法观解决汉语语法教学问题之初探

1. 构词法教学中不回避汉语的表义性特点,注重“字”的作用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 “学生们读不懂古书,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他们不懂文字的意义,而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古代语法。”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传承下来的,把汉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来学习时,依然需要尊重汉语的特点。汉语中的“字”具有“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功能,“字”在汉语中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的性质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汉语教学中首先要交代清楚的问题。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材料,语法学习包括构词法的学习,在没有解决好“字”的问题的情况下去习得汉语词汇,如同空中架屋。目前的汉语语法体系是按照西方语言学的思路来编排的,把字当做语素来处理,字是构词的词素,词是构成句子的.单位,句子是构成语篇的单位。这使得汉语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疏忽汉语自身的表义性特点。汉语的表义性特点首先体现在构词单位“字”上。因此,对于字是音形义的最小编码单位,它在汉语中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汉字是汉语学习的基础这一点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并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利用字本位语法观解决句法教学的困扰

语法教学应贯穿于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应当专指对汉语语法课程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法学习,是为了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组织结构规律,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好目的语。在多年的汉语教学中,听到教汉语的少数民族同事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汉语语法简单好学”。这是学习者在完全习得了汉语,与母语进行自然对比之后的领悟。这个结论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 汉语的语法规则本身是不复杂的。汉语的构词法规则和句法规则是一致的( 朱德熙) 。汉语是语义性语言,结构规则不同于表音体系的语言。汉语同义词多,经常用同义词来表达上文出现过的意义以避免表达上的单调,同时,也体现着表意的准确性。汉语的同义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为准确地表情达意储备了足够的资料。印欧语言的句子有句式变化,靠变换句式来表情达意,因此,印欧语中多长难句,而汉语多短句,具有韵律变化( “韵律句法”是潘文国先生对字本位理论的重要贡献,认为“字”是句法韵律的最小单位) ,表情达意除了要准确用词以外,还要借助运用虚词和词序来进行。表情达意准确需要有“遣词造句”的功夫,而遣词造句的功夫并不是靠分析语法成分的训练就能达到的,而是要从识字断文的训练开始,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一步一步形成的。

3. 在语法学习中按照汉语语法结构规律进行分析解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汉语社团的思维模式

⑴看书、看报

“书”、“报”是“看”的对象,“看”的对象是“书”、“报”,“看”和“书”、“报”之间是动作和涉及对象的关系,也就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看”是话题,“书”、“报”是说明。我们不妨把这里的“话题———说明”中的“话题”看做是一个词语中的表义核心字,由此可见,核心字决定着整个词的意义,以此类推,还能继续组词编码: 看电影、看电视、看节目、看球赛……在习得了“看”的“守护、护理”义以后还能再进行编码: 看家、看门、看守、看护……无穷多的词语就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成了。认识到汉语构词法的这一基本规律并将它运用到词汇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迅速扩大词汇量。

⑵看报是他的爱好。

“看报”是话题,“是他的爱好”起补充说明作用。两者之间是“话题———说明”的关系。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句子表达形式“……是……”,可以借助学生的母语进行翻译,然后进行模仿造句练习,最后总结一下“是”在这里是判断义。

上一篇:我心灵美的同桌作文750字下一篇:老了也热爱生活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