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10篇)
1.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一
科目:数学 第 课 执教时间:月 日
课 题 认识厘米 编写者:李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尺(皮尺、卷尺、直尺等)、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使出真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刻度线长短不同。。
“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了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关注个别学生,如没有从0刻度开始找1厘米的)
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的呢?
(注意个别指导)
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举例说明。
3.认识几厘米。www.xkb1.com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教师利用尺子画出2厘米长的线段)2个1厘米是几厘米?
6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师生游戏:问答,即5个1厘米是多少?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纸条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同学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新课标第一网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了尺子的作用,更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请1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请2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出示瓶子,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大约6厘米)
最后咱们有请3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2、测量。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真心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量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用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六、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修改意见:
备注
2.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二
⒈激发兴趣:今天我请了许多小老师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生字,你们知道它们都是谁吗?
⒉复习熟字。
课件出示:“郊、枝、笼、球、帆、梨”。
谁认识这些小老师?你能给它组词吗?
⒊由熟字带出新字,发现识字规律。
(1)6个熟字变魔术,变成新字。课件出示:
(2)聪明的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呢?可读屏幕上的字词,读完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
(3)学生自渎自悟,发现识字方法,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并小结: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⒋巩固生字,适当拓展。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交支龙求凡利”。
(2)用各种形式认读、组词。
⒌拓展:还有哪些字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认识呢?
如:样、枫、棋、塘、帽等。
二、发现汉字的特点(许多字偏旁相同),写相同偏旁的
⒈激趣:有四个汉字家庭邀请我们去做客,请看是哪四家,看完后你能根据每组汉字的特点给每家取个名字吗?
⒉课件展示:四座小屋。每座小屋内分别有一组字:“植橘橙”“脖胳膊”“苍菊著”“字宜察”。
⒊学生从读、讨论,按偏旁归类认识。
⒋简要回忆这四个偏旁的意思。
⒌拓展.你能给它们的家再添几个汉字娃娃,看谁添得多,添得对。请认真地写在书上,最后读一读。三、日积月累
同学们在不断地发现之中,我们懂得的也越来越多.你们看,小强又在积累词语了,你愿意和他比试比试吗?看谁读得准确。
⒈我会读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齐读。
(4)拓展: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⒉读读背背
(1)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我们来学一首美丽的儿歌吧?
(2)学生自己练习读,启发学生读出丰收时的喜悦。
朗读时需注意:
轻声:庄稼高粱葡萄
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3)学生再次练习读,边读边想象儿歌所描写的画面,再同桌互读。
(4)指名读。
⒊鼓励学生背诵短诗,并加上动作。
⒋仿说小诗。
⒌朗读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小诗”。
3.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三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4.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四
作为新手的我自接到此次磨课执教任务那天开始到现在,心情一直没能平静。首先是感觉自己没有能力胜任,毕竟自己年轻没有教学经验,其次是为能得到这次锻炼机会而感到非常荣幸。接到任务后首先感到迷茫:一是课题的选择,二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后来在组长的帮助下确定了执教课题和教学目标。我选择的是二年级《我是什么》这一课,开始我先看了有关教参上这一课的设计,还上网搜索了这一课是否有其他好的参考。可是网上可查找的较好的资料甚少。如果按教参上的教案设计去上这一课,又缺乏新意,何况这是对远程研修后的一次汇报课,得有自己的突破才行。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实践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11个生字,会写3个字。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本堂课特点:
1、上课开始,我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此节课教学,识字、写字、朗读是重点。我重视识字的巩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记方法识记生字。比如:碰,学生说:一块石头砸到了“亚”的头上起了两个包就是“碰”。稼:“禾”找到家了就是“稼”。灾:家着火了就是“灾”。学生说的比较形象,便于识记。这种识字方法学生喜欢。写字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说“冲、池、黑”三个字写时需要提醒其他同学哪些地方,然后范写,最后学生描红。学习课文的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内接读,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举手学生齐读、挑战读等形式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注重了抓课文的重点语言。课文第二段写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飘,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正确使用了动词,又体会它们的不同形态。
本堂课的不足:
1、说识字方法环节和朗读环节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教学环节欠紧凑,所以拖堂了。
2、时间上前松后紧,有几张张幻灯片没能展示.
3、个别平时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学生这节课回答问题不积极。
分析原因:
1、备学生方面做的不够好。
2、教师语言不够精炼。
3、有这么多老师听课有些学生紧张。
作为这次磨课的执教者,我收获颇多,原来要准备一堂令人满意的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尤其所教学科并不是自己的专业,加上今年包班,能静下心来好好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期间同组老师们给了我许多帮助,还是集体的力量大,感谢这个集体让我在专业的道路上快速成长。在这里特别感谢赵老师对我的帮助!
总的来说,我很幸运,这一次的提炼可能相当于别人几年的教学。最关键的是抓准教学目标,课堂中的核心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一切的设计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正在教学的路上探索。
5.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侧68~6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借助计数器认识千以内数的数位关系,会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3、使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感知、归纳、整理和应用数,在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建立计数单位“千”,会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请你们猜一猜我们和后面的老师大约有多少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大数的产生。
课件:千人打太极。你能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人在打太极?看来这里的人比一百要多得多,不能再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我们要认识更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一)、借助正方体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发现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复习计数单位“个”、“十”“百”。
以前我们学过数数,(出示10个方块)这里有一堆小方块,一起来数一数。(边演示,边数数)有几个?(10个)一个一个地数,(板书:个)10个一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十)
(出示100个方块)现在方块变多了,你准备怎么数?那我们就来一十一十地。(板书:十)(边演示,边数数)有几个?几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2、认识计数单位“千”。
以前我们数数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数,还可以一十一十地数。那更大的数又该怎么数呢?(出示1000个方块)这么多方块我们怎么数呀?你们觉得怎么数最好呢?学生说一说,议一议。大家都同意一百一百地数,(板书:百)那老师帮你们整理好了,我们一起数一数。(边演示,边数数)数到500问:几个百啦?是几百?接着数,(数到900)再加一个百呢?(出示计数单位“千”及方块图)一千里有几个百?(板书:10个百)对,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是一千)齐读一遍。
(课件回到例1的画面)回忆一下刚才的数数,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师小结:同学们真榜,不仅发现了数更大数的时候,可以一百一百地数;还发现了10个一百是一千。
3、数拐弯数。
(出示一大捆)这是100根小棒,(放在红盒子)加一根呢?下面我们来一根一根接着数。(数到109)再加1根呢?10个一是多少?(将10根捆成一捆,放入蓝盒子里)现在有110。
再加一个十,是多少?接着数到190。再加1根,是多少?接着数到198。
198后面一个数是多少?再放1根呢?怎么变成200的呢?你是怎么想的?谁能演示给大家看一看。你们能从296到305吗?
现在有200根,1个百1个百的加数到900,再1个十1个十的加数到990,再1根根的加数到999。999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000是怎么变来的?
这就是1000根小棒,看一看有什么感觉?多得老师2个手都抓不住了。
(二)、由小棒过渡到计数器,认、写、读数及数的组成。
1、我们会数1000以内的数了,这些数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呢?
(出示126根小棒)这些小棒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说说你的想法。这个数怎么写?百位上有1颗珠子就在百位写1,十位上有2颗珠子就在十位写2,个位上有6颗珠子就在个位写6。这个数怎么读?百位上是1就读一百,十位上是2就读二十,个位上是6就读六。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出示304、580的计数器)这两个数你会写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两名学生上黑板写一写)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两个0不写行不行?这两个数怎么读?这些都是三位数,我们再来读几个三位数。(出示补充的数)这些数中都有0,仔细看看,哪里的0要读,哪里的0不读?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
3、刚才的这一千根小棒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为什么?这1颗珠子所在的数位就是千位。说说千位在哪儿?它该怎么写?怎么想的?怎么读呢?1000是一个几位数?
三、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是什么?还知道了10个一百是多少?还学会了读、写这些数,知道了它们的组成。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一共回收了326节;飞机每秒飞行250米;广场上有303只鸽子;天空中有500个气球。
2、写出下面各数。
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马拉松;这片树林有九百五十棵树。
3、练习十五第2题
一共有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十五第3题
在书上完成第3题,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五、作业:练习十五第4题。
板书设计:1000以内数的认识
千 百 十 个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写作: 1 2 6 3 0 4 5 8 0 1000
6.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六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2.熟练乘法和除法的竖式的写法。
重点与难点:1.熟记7的乘法口诀。
2.正确进行乘、除法的竖式计算。
课前准备:例题图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乘除法练习
1、练习六的第一题
2、第2题。
3、第3题
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4、第4题。
5、第5题。笔算练习,师:你觉得在笔算乘法和除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6、第6题。
开放学生的思维,不要限制答案,让答案更丰富化。
7、第7题。口算练习。 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板演,集体反馈。
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交换批改,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说出这些题的解题思路,弄清错误原因,即使纠正。
让学生说说题意,然后独立解答。 在口算练习中,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熟记7的乘法口诀,做到“脱口而出”。
学生在找寻错误的时候,主要让他们交流错在哪里,提醒自己在除法笔算时的注意点。
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1、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出示两图,
比较: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异同点?
出示:7×( )=( )
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
先让学生填,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让学生辨析,纠正。 这是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启发学生思考对应的除法算式应怎样填,找到规律,借此整理7的乘法口诀。
三、开放练习出示( 1 )÷( 7 )=7 ?
课题:练习六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能联系实际,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熟练7的乘法口诀。
重点与难点:1.熟记7的乘法口诀。
2.正确进行乘、除法的竖式计算。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解决问题
1、第8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第9题。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是怎样的,要学会理解题目的含义。
3、第10题。
这题既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也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4、第11题。
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5、第12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去实践操作,得出答案。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充分理解题意,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的思考过程,
仔细观察图,说说图中所表示的意思,列式解答。
进一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做到“脱口而出”。为下面的解决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
理清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为更进一步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在进行对比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多交流解题思路,力求让更多的学生有清晰完整的解题框架。
学生在找寻错误的时候,主要让他们交流错在哪里,提醒自己在除法笔算时的注意点。
二、找规律
1、第13题。
找出书中所表达的规律,按规律填空。
在这题中要先启发学生先算车上能坐几人,再与15人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步骤要完整。
课题:练习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熟练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与难点: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正方体、挂图、乘法口诀表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口算练习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
狮子的轮子是大圈里的数乘小圈里的数。猴子的轮子是大圈里的数除以小圈里的数,用2-3分钟的时间练习,
再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可以分小组背,同桌背。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反馈时如有错误,说说错误原因。
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口算练习中提供多种练习形式,提高学生主动记忆口诀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的练习
读题审题。问题:(1)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2)7辆面包车收费多少元?
找已知条件,停车场收费标准:小汽车4元 面包车6元 货车8元
让学生再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比较解答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7.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七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秤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它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秤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克与千克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分析:
本课时是在以有的知识经验“千克、克”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重量的表示法,尤其是用电子秤称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电子秤上显示的重量来学习以小数形式表示的重量。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含有重量标识的商品包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小丁丁要考考大家。
1.选择单位
一只鸡蛋重65()
小胖重38()
一只足球重320()
克 千克
2.看卡片口答
1000g=()kg3kg=()g5000g=()kg42000g=()kg7400g=()kg
问:7400g=()kg怎么表示?
3.出示课题
师: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千克、克”。(板书课题)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适当的回顾,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重量单位的换算题7400g=()kg引起学生的关注,对于用过去的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
师:我们接下来和小丁丁一起去超市看看。
小丁丁想和妈妈买什么?(鱼)
电子秤上的数你会读吗?
师:含有一个“。”的数我们叫它小数,这个数读作“一点五二八”。
(小数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但这里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小数教学。只要让学生知道小数点前的部分表示几千克,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几克。)
问:你知道这条鱼到底有多重?这个数各部分表示什么?
(小组讨论)
归纳:在1.528kg中,
“1”表示1kg,小点后的“528”表示528g。
所以1.528kg就是1kg528g,也就是1528g。今天我们要学习用小数来表示重量。
板:1.528kg=1528g 加课题:------用小数表示
2.师:电子秤上的重量你会看了吗?
出示:一包苹果1.970 一串香蕉2.053
师:
(1)试着读一读,左右说说它们表示的重量。
(2)完成填空。
出示:
________kg ________g = ________g
3.活动
师:拿出你收集的物品重量在小组里读一读,说说表示多少。
反馈:含有“0”的数的读法以及“0”表示的含义。
(生活中有数学的知识,我们又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而且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等的能力。)
4.练习
(书p36/2)
西红柿 西瓜 花菜 1.022 3.500 0.617 问:“1.022”中的“0”表示什么?
说说“3.500”和“0.617”中的“0”表示什么?
(在小数表示的重量中,小数点后含有“0”的数部分学生理解上有难度,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巩固练习。
1.你会用电子秤的表示法表示这些物品的重量吗?
哈密瓜 一袋饼干 一袋面包 3549克 800克 1056克 ________千克________千克________千克
2.书p36/练一练
1.228kg= g5.630kg= g0.099kg= g3886g= kg8102g= kg756g= kg
3.小组活动
4.独立练习
练习册p23/1,2。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千克、克——用小数表示
1.528kg=1528g
读作:一点五二八千克
★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上册估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 小学数学总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8.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八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重、难点:
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
复习过程:
一、复习钟面
(一)复习内容
钟面上有数字1~12。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秒针
时针短 分针长 秒针最长最细新课标第一网
1大格里有5小格,数字几就是第5×几小格(5的乘法口诀)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走24圈是一天。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即1小时。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即1分。
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二)随堂练习
填空:
(1)钟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
(3)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走( )大格是1时,这时时针走了( )大格。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5)1时=____分,1分=____秒,1时=_______秒
(6)秒针走1小格是( )秒,走1圈是( )秒,也小是( )分
(7)( )针走一大格是1时,( )针走一小格是1分。
(8)分针走一圈走了( )个小格,也就是( )分,还可以说走了( )时。
(9)一天有( )小时,时针走( )圈,分针走( )圈。
(10)钟面上最长的针是( )针,它走得最( ),最短的针是( )针,它走得最( )。
注意:填空时一定要细读题,弄清题意,特别要分清“大格”和“小格”
3、巩固练习(见后页巩固练习)
二、读、写时间
(一)复习内容
1、二种写法:普通写法: 9时08分,
电子钟写法: 9∶08
(注:两种写法的数字写法一样,不需要把第一种写成9时零8分)
2、看钟面记时
(1)整时:分针指12,时针对正数字。
如:7时,分针指12,时针指7
(2)半时:分针指6,时针指两数字中间,走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30分。
如:7时30分,分针指6,时针指7和8之间。
(3)分针指第几小格,就是几分,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
如:分针指第14小格,时针走过7,就是7时14分。
注意:A、几时刚过:时针走过且接近数字几(拿钟举例)
如:7时05分,时针走过7,但很接近7。
B、几时45分~59分,时针走过数字几,但接近数字“几+1”
(4)特殊情况:6时:时针与分针成一直线
12时:时针与分针重合
3时、9时:时针与分针成直角
但这些情况其实每一小时都有可能会经历,但只有上面几个时刻是整时。
3、看时间画钟
注意:(1)时针短、分针长
(2)要精确到每一小格,不能有误差。
(二)随堂练习
1、填空
(1)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 )时。当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是( )时。
(2)( )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直线。
2、读一读,写一写
3、连一连
4、请画出时针和分针
三、体验时间
(一)复习内容
1、快与慢 时间短─→快 时间长─→慢
2、填单位 方法:联想体验,比较
例:小明一天睡10( ),把每个单位都代进去想一想,显然每天不可能睡10分或10秒,太短了。
(二)随堂练习
1、填空:100米赛跑,小军用了16秒,小明用了15秒,( )跑得快。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华每天睡9( ),跳绳10下用了7( )。
(2)小亮吃饭用了20( )。
(3)小明跑50米用了12( )。
(4)中央电视-1台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30( )。
(5)小华跑100米用了17( )。
(6)我们每天午睡大约1( )。
(7)脉膊跳10次用了8( )。
(8)妈妈每天工作8( )。
(9)一场足球赛需90( )。
(10)小丽写1个毛笔字用8( )。
(11)从北京到天津,汽车开了2( )。
(12)1节数学课40( ),课间休息10( )。
四、时间的计算
(一)复习内容
1、单位换算
1时=( )分 1时30分=( )分
1分=( )秒 1分20秒
70分=( )时( )分 90秒=( )分( )秒
方法:(1)大─→小
利用公式:1时=60分 1分=60秒
把时全化成分 把分全化成秒
如:2时10分:2时=120分,120+10=130分,所以2时10分=130分
(2)小─→大 A.分─→时
从几分中减去60分作1时,剩下的能再减60分就再加1时,不能减就作几分。
如:70分 70分-60分=10分, 所以70分=1时10分
又如:130分 130分-60分=70分,还可再减60分即70分-60分=10分
1时 + 1时
所以130分=2时10分
B.秒─→分,方法同A
2、时间大小比较
1时30分○70分
可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或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看方便,方法同单位换算。
3、计算时间
(1)计算快慢
小红跑50米用12秒,小华用16秒,谁快?谁慢?慢多少?
方法:无论计算快多少还是慢多少,都是计算“相差多少”,用慢的时间-快的时间。
(2)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计算方法:列竖式(草稿纸上列)
时 分 秒
± 时 分 秒
时 分 秒
9.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九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7×918÷63×6
20+454÷940÷8
54+636÷48×62.指名板演.(同时口算)
23+6-7=14-7-6=
提问:这些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我们都是按什么顺序来计算的?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要用到以上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集体订正时,指名口述计算过程.
按从左向右的顺序
以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学习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让学生回顾复习,以实现计算方法的类迁移。
二、新授
1.教学例题2×3×4。
(1)指导读法。
这题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读,读作“2乘3再乘4”,
(2)指导算法.
①提问:这题中有几种运算符号?
介绍:像这样题目叫做连乘.
②这题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2×3得多少?再算什么?
(板书)
③与复习题相比。
提问: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
2.教学例题:36÷4×3
(1)出示复习题36÷4=()×3=(),将它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出示例题)
请学生跟读两遍.(学生齐说)
计算过程相同,都是先算2×3=6,再算6×4=24;不同的是:准备题中每算一步都要把结果写下来,而例题则要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在脑子里,然后再算第二步 两步计算的计算尽管简单,但是是以后学习的基础,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读算式,读出运算顺序。通过例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种运算?
介绍: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做乘、除混合。
(3)提问:想一想,这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4×3=27
(4)小结:像这样的连乘、乘除混合的题目,都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来计算的。
3.出示“试一试”两题。
(1)指名分别读一读。
说明:像48÷6÷2的题是连除。
(2)提问:这两题都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板书
(4)比较例题和复习题。
说说这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算式,再齐读.(指名口述,并板书。)
读一读 每题第一步的下面画线
在比较中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计算的运算顺序。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口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3)学生练习。
今天学习了如何计算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式题,在计算时都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来计算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在读题、计算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题目都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的。
课题:练习八
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4、口答--第1题。
5、第2题,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采用多种形式回顾并熟记口诀,在练习中记忆,在练习中奠定练习课的节奏基础。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2、第5题
出示题目,观察比较,提问:每一组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明确:计算时要仔细看清题目,正确使用口诀。
学生练习,口答核对。
出示问题,请学生读题。
灵活地掌握比较的方法和策略,同时熟练口诀。
在练习中发现规律,帮助记忆。
三、解决实际问题1、第6题
提问:会解答吗?为什么不能解答?出示插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找到和第一个问题相关的条件吗?
其他两问方法相同。
2、完成第7题。
补充:小明带了48元,最多能买几盒?
3、第8题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不完整,缺少一个条件)
请学生根据题意回答。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列式解答。请学生理解题意,学生解答,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分层次出示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至少要有两个相关的条件。让学生学会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选择信息。
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达标测试。
达标测试--完成练习八第3题(时间2分钟)
完成后一起核对,根据班级情况提出要求。
完成练习八第3题
了解学情,激励学生背口诀。
课题:练习九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乘法口诀。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式题。
课前准备: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1、指名背。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名背。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采用多种形式回顾并记忆口诀。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3)我们可以怎样来口算乘、除法?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4、完成练习九第4题。
你认为在笔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是要注意些什么呢?
5、完成练习九第5题。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有错的几题的计算过程。
依据算式说出得数,反过来,根据计算步骤说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顺序。
在计算、比较大小的过程中,熟练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
10.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十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巧用对称形》课堂教学设计07-15
《对称图形》教案设计08-28
双向对称教学设计方案07-02
轴对称教学设计二08-19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09-11
巧用对称形的教案设计07-15
剪纸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教案08-19
四年级美术下册 巧用对称形1教案 人美版09-21
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公开课演讲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