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2024-09-15

论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共4篇)

1.论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篇一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应对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教育学课程也必将面临着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创新和转变.改革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是提高高师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 者:李亚洲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5关键词:高师 公共教育学 教学方法 改革

2.论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篇二

由于尚未入职, 师范生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难以直接催生教学反思的需要,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反思能力的生成。因此, 在反思型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 我们主要采用大学教师示范、激活缄默知识、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交流与研讨等模式建构反思实践共同体, 强化师范生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培养其反思习惯, 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一、示范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教师将无法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观、学生观, 归因于高等师范教育中鲜有大学教师进行示范。这就势必要求大学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合于高等师范教育中, 以研究、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只有具备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的大学教师, 才能培养出具有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准教师。因此, 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必须重视大学教师的反思示范。教学前, 为了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加强教学的遇见性, 大学教师应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 反思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充分,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及弹性, 是否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 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教师应当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如何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后, 大学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思与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大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师范生演示反思过程, 探讨反思心得, 分析反思技巧。通过大学教师的示范, 初步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师范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大力开展,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使教师养成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学、研、教合一的专业生存模式”[2], 而且能夯实师范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展现出的主体道德意识、情感和思想的开放性, 对事业的责任感, 专业成长的自主性, 以及丰富的反思技能都将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他们入职以后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

二、激活

这里的激活主要是指激活长期沉淀于师范生头脑中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所谓缄默知识是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字公示来表达的, 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 例如, 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 那么, 我们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3]。缄默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 支配着整个人类的认识活动, 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师范生虽未入职, 但毕竟已经接受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因此, 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着大量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师范生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所学习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显性知识的传授。如果缺乏对于缄默知识的揭示、分析与批判, 显性的教育理论就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向导”作用。这就直接导致新教师入职以后, 无法将师范教育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内化为直接的教学实践能力。然而, 缄默知识本身具有两极性, “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 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 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4]。因此, 在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 要注意刺激与挖掘师范生的有关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缄默知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对缄默知识进行检讨、修正、批判, 促使缄默知识不断地向显性知识转化, 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元认知水平。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 大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师范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最为成功的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等方面对自己的启发。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对师范生缄默知识的激活, 将职前教育从外在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灌输转变为内在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发展。

三、实践

师范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 因此, 在职前教育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模拟教学并配合见习、实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反思需要, 发展其反思能力。

(一) 微格训练, 模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步, 组织学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针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不同课型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注意引导师范生通过分析教材, 在仔细体会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融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步, 进行课堂教学的模拟。第三步, 首先由讲课者对这堂课进行自我反思, 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模拟课堂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课程理念与模拟课堂实践进行比较, 着重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是否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等问题。第四步, 组织学生观看同一课型的优秀教师课堂录像, 引导学生反思优秀教师在处理该类课型时与模拟课堂在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方面的异同。第五步, 引导师范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学习经历, 透过纷繁复杂的课堂教学现象, 反思其中蕴涵的教育学原理, 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微格训练, 提高师范生针对不同课型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强化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 促进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过渡与融合。

(二) 教育见习

在教育见习环节, 组织学生深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中。一方面, 引导师范生仔细观察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 鼓励学生与小学生进行交流, 直观感受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特点。另一方面, 引导师范生观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感受、疑问以及思考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教育见习, 帮助师范生直观感受小学语文的“教”与“学”, 初步体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趋势。通过教育见习,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反思模拟教学与现场教学之间的差异, 为教育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 教育实习

在教育实习环节, 师范生要深入了解小学生语文学习状况, 具体领悟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并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 认真钻研教材, 强化语文教学能力。在指导师范生获得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过程中, 注意培养师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师范生实现从受教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在实践的基础上, 引导师范生主动反思如何将教育教学理论内化为教学经验与技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用新课程理念, 从而完成从教学理论的理解到教学实践的过渡。通过教育实习, 帮助师范生在进一步理解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反思与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进而达到提升师范生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目的。

通过微格训练、教学见习、实习, 师范生能够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在此基础上直接催生反思需要, 促进主动反思的形成, 发展反思能力, 从而为其入职以后成为反思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四、研讨

教育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想法, 而且还能提出实践的多种可能性。因此, 在师范教育中可以采用选修课、学术讲座等形式向师范生讲授反思性教学理论。在反思性理论的学习过程中, 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成的、已有理论的学习, 教师尤其要注意围绕案例、问题、项目展开教学, 具体剖析反思在名师成长经历中的作用, 为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鲜活的经验, 以此激发师范生的反思热情。同时, 在师范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真切感受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带来的学习兴趣的提高。

研究表明, “如果给予反思性谈话和写作的机会, 职前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和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并且能够获知自己如何思考以及如何把握思想通过言行传递给他人”[5]。除了常规课堂的反思性谈话外, 师范生还可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与教师、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重新回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研讨会上, 师范生与师范生、大学教师与师范生, 以及师范生与一线教师之间建立反思实践共同体, 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知识, 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 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角度反思如何将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相联系。建立在坦诚、和谐、平等基础上的群体交流, 有助于消除个体在反思过程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能有效激发反思的积极性, 减少反思中的偏差,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实现反思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 推动整个反思共同体的成长。

“反思性写作”包括教学日志、案例分析、科研论文等形式。“反思性写作”的内容广泛, 既可以是对具体教育教学事件 (问题、经验、体会) 的总结与反思, 也可以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剖析。在培养反思性写作能力的过程中, 大学教师要引导师范生从不同角度不断追问教学事件、教学理论背后的教育意义, 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反思性写作作为一种自我对话方式, 能够有效激发师范生反思热情, 培养其反思能力。如果将反思性写作的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上, 引发更多人参与到讨论中来, 便能建构起超越时空局限的更为广义的反思实践共同体, 从而将反思推向系统与深入。

小学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师生形成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 要求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建立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观、知识观和教学观。而在职前教育阶段实行的大学教师示范———激活缄默知识———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交流与研讨中建构的反思实践共同体的培养模式, 实际上也体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从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走向交往、对话与合作, 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关系的发展趋势。反思实践共同体的建立, 有助于师范生将理性认识与实践认识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范生一旦习惯对各种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动背后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 具备一定的反思判断能力, 当他们入职以后就会以更敏锐的目光观察课堂, 用更具批判性的头脑去反思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教学反思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标签’, 而是教师工作、生活的一种状态、一种方式、一种精神”[6]。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 反思型教师培养从职后向职前推进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培养反思型教师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在职前教育阶段, 努力营造反思氛围, 大力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 促使其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相统一, 成为自身教育知识的建构者, 无疑将为其入职后成为反思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反思性教育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3) .

[2]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2) .

[3]M.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1957:12.

[4]Stemberg R.J&Horvath, J.A.Tacit Knowledge inProfessional Practice Researcher and perspec-tives[M].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1999:236.

[5]Osterman, K.F.&Robert.Kottkamp.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Improving Schooling ThoughProfessional Develepment[M].New York:CorwinPress, 1993:271.

3.论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篇三

关键词:人文素质 音乐 教师 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62-02

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一个综合知识问答环节。看每一届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我们总会看到很多的歌手们面对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那些基本知识,不知道怎样回答,抓耳挠腮、洋相百出。而回答出来的答案,更是让人不敢恭维。我们在欣赏歌手出色演唱的同时,却发现他们的人文素质过于低下,从事艺术专业的,大多认为只要歌唱的好,舞跳的好,就可以走遍天下。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的人,需要音乐专业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同时进行,同样重视。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以及从事音乐事业的工作者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一、当今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现状

从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艺术特长生高考分数较低的缘故,有很多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才选择学音乐,认为学音乐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也能上大学,这种思想造成整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传统的音乐等艺术,是作为专业来发展的,对文化的要求不那么高,所以,艺人们都专心于学习专业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学习提高。

二、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文化的进步,要求我们师范专业的学习不仅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人文素质的修养。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各门学科的细化,各门学科逐渐细分为系统较为完善的分支系统,比如把声乐分成民族、美声、美声又分为戏剧型、抒情型等等,音乐的教学从以前的唱歌课发展到现在组织完整的视唱、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逐渐的分化,这种分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及教学观念,把各门分支课程都学好都学精,成为我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以为将来从事教育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在分化的同时,学科发展也在另一个系统与其他领域交流融合,形成交叉学科,又称综合学科,比如:音乐和教育相结合形成音乐教育学、音乐跟美学相结合形成音乐美学、音乐跟人类学相结合形成音乐人类学等,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三、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一项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多方面的能力,音乐教师也是一样的。以现代的发展理念来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就要培养学生们全面发展。一名教师除了掌握自己本专业和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会学生们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以音乐教学为例,我们除了教学生们学会怎样唱歌弹琴之外,我们还需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去辨别音乐的优劣,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与方法;我们将来当教师时,还需要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而这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就需要教育学的知识来发展。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需要向学生们进行一些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做好这些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理论修养。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作为高等师范的学生,就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素质。

四、人文素养对艺术素养的发展作用

音乐学院开设了一些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希望提高大家的人文修养,同时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也是为了拓宽从业渠道。而学校里开设这些课之后,却很少有同学认真听讲,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传统的对音乐的认识论没有得到发展提高,认为这些学科没有用,不如学几首歌有用。这几门交叉学科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一次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讲座中,很多的同学提出了他们的疑惑:“为什们我们开了很多的诸如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艺术概论……的课,开设这些可有什么作用”。在学生眼里,这些交叉学科与专业学科产生了矛盾冲突,他们不知道这些综合学科跟自己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综合学科。人文素养的学习对艺术修养的作用,成了回答这个问题的着眼点,探讨好这个问题,也就能提高学生们的认识,完善学科的发展。

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学会一首曲子就能唱给别人听、参加比赛等,而学会一门交叉课程,却没有很强的实际作用,交叉学科的特点在于其对人的发展作用,他能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提高认识论、方法论,对今后的艺术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就是人文学科的一方面的价值。

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艺人们的艺术修养、艺术境界。越是大师级的艺术家,越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他们博览群书,不拒小流,终成大海,认为只要是有精神价值的都是有必要学习的,而很多学习音乐专业的同学确认为只要学好艺术就行了,其他的人文修养没有必要去学习,他们只是在乎如何的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钢琴演奏水平,而在文化课学习的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学习;他们会去看音乐会,而很少有同学会去到图书馆看看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这就是认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做法。

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第一,提高人文素养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第二,人文素养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第三,人文素养的学习有助于艺术的创新,给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活力,音乐艺术借鉴人文知识的有益成分,进行创新。

五、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们的认识

①开展讨论辩论会,以明理。 ②观看青年歌手大奖赛,提高大家对学习文化知识的认识。 ③ 与同学们学习一些大师或者同学们所崇拜的音乐家身上的人文修养,以激起同学们学习人文素质的兴趣。④分析课堂上所学的人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其对艺术提高的实际作用,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二)音乐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时进行,并重发展

①音乐是一种文化体,而不仅仅只是指音响。在教音乐的时候,我们不能片面地教“音响”,而要在教音响的同时教学生们学会理解、分析、运用这“音响”背后的人文素养。②参考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模式在艺术专业比赛中,同时进行人文素养的考核,作为对参赛者的全面考察。

(三)鼓励同学们进行创新

创新有三种模式:一种是自己在一片空白的领域里开创一片天地;第二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造,使各项功能更加的完善;第三种是把别的领域中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迁移,迁移到音乐艺术领域当中。音乐大师约翰.凯奇依据东方禅学的思想理论创作了4分33秒,开创了音乐新的时代新的理念,这是音乐艺术与禅学的结合。舞蹈飞天,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飞天,这就是舞蹈艺术跟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文学、艺术是相通的,相互的学习借鉴有助于创新,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需要大力的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语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的音乐水平发展的高低不是取决于音乐专业发展水平,而是取决于音乐文化的发展水平。高师的学生将来从事教师的岗位,就要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文化人,让将来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学生,不能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音乐而不会其他。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从现在起,要认真地学习人文学科,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注重音乐专业学习的同时,多读一些书,提高认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论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篇四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和“小学生心理学”课程目标的现实指向性要求任课教师不能只拘泥于理论讲授,还应紧密贴近实际,注重课程的实践性,防止出现“学用分离”甚至“学无所用”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心理学”课程并不能为学习者提供完全真实的小学教育教学情境,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教育世界总有一定的距离,使得课堂讲授有时不免单调枯燥。当该课程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呈现无法做到真切、生动、贴近实际时,学生对这门课本应抱有的新鲜感与期待感也就日渐消退。多年前就有研究者指出,“学以致用”应是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并提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三个实际:紧密联系师范生未来教育对象的实际;紧密联系师范生未来教育工作需要的实际;紧密联系师范生在校学生生活的实际[4]。审视当下,这三个实际对包括“小学生心理学”在内的高师课程改革来说仍不无裨益。因此,改变以往过于注重课堂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融于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与探索中,以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激发课程学习者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应该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小学生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向。2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对于“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在西方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拟真情境中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5]。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不同,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把课程学习设置到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分组合作来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掌握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在以下3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1)训练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摆脱了传统课堂中由教师最大程度地控制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的施教模式,鼓励开放性的思维,激励学生应用各种认知活动和技能对所设定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基于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归纳与推理能力,同时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2)借助体验,学习成人角色。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性情境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从而获得当事人才有的体验与感悟,尝试扮演成人角色。可以说,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连接正式的课堂学习和校外实践活动的桥梁,它强调通过合作和共同参与来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行动中搜集信息,在实地调研中学会与人交流;(3)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习者需要通过个人或学习小组对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手段进行独立的设计和探索,还需要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引导的学习,不断监控和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习者的能动性,促使他们从传统课堂中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自主学习者。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以培养未来小学教师为导向的应用性专业,要求其学习者能够在入职前就有一个基本的角色定位,并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小学生心理学”包含了许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系统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也是课程的基本目标,这就决定了讲授法仍然是该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但有鉴于小学教育专业是以职业准备为导向,仅仅借助讲授法传递理论知识不能达到设置该课程的真正目的,还需要在教学中加强与现实小学教育和小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面对教育问题的独立思考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研究者认为,在“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如果只重视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课堂上气氛沉闷,难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6]。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基本内涵和能力培养的理念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改进“小学生心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疏离、学习者与教育实际相隔膜的弊端有切中肯綮的功效。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有信心、能自我主导和自主调控的学习者,就必须有一个智力上不受束缚、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路径的学习环境。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需要依附一个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的学习空间,基于问题的学习则是以开放、民主的程序和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为特征,强调教师为学习者呈现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并以此作为学生问题探究和理论拓深的出发点。3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小学生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始终围绕问题展开,并以问题解决的质量与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基于问题的学习引入“小学生心理学”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加以体现。3.1创设情境,确定探究问题

同其它教学模式一样,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学初始要求教师能够清晰地说明课程目标,表达对学生的学习期望,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问题的发现与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基于问题学习的起点,但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则是基于问题学习的基础。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7]。对于本课程来说,如何将小学生的认知、情意与个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同小学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首要环节,而合理的、结构良好的问题应该产生于真实的、开放的、令人困惑而又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包含了小学生的认知、情意、个性以及社会性发展等多个专题。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或借助文献资料的甄别筛选,或组织学生深入小学调研,以获取足够的课程资源来确定问题。师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主体性,共同设定不同类型和主题的问题,如:为什么小学教师在一节课中要变换多种教学活动,这与小学生注意力和思维的特点有何关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什么特点,同成年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小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机是什么?小学生的师生交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小学生很容易把老师的话当作“金口玉言”?

以“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这一教学章节为例,在教师讲解了注意的基本内涵、特点与品质之后,可以给学生呈现如下真实的教学情境:“在一所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每次从一个教学环节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总是发出预备口令,然后有节奏地喊三声数‘1、2、3’,要求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结束当前的活动,做好下一步学习的准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位教师在授课中会有这样的教学行为?这体现了小学生哪一种注意品质的欠缺?小学生的其它注意品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有怎样的影响?基于以上的教学情境和后继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与导引,可以确定“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水平与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的探究性主题。3.2界定问题,划分学习小组

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可以由学生自愿形成,但也需要教师根据任务要求和个人特点进行适当安排,以保证每个小组由不同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组成。这种小组内的异质性便于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取长补短。随后,教师在同学习者的协商讨论中将设定的问题细化,确定若干个子问题,协调学生选择他们想调查的主题,为各个小组安排学习任务和进度时间表。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并尽力发挥各自所长,确保子问题探究的顺利推进并最终产生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方案。

仍以前文“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章节为例,教科书只是对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进行了整体表述,但对于不同学段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状况以及课堂听课状态少有论及,也没有对小学生注意力特点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展开论述。“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水平与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这个问题既是对教材已有理论知识的印证,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由这一教学情境生发的系列问题将学习者引入到对小学课堂教学以及教师教的角色和学生学的角色的直接关注,并思考围绕教与学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表现与根源。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围绕上述论题可设定的子问题有“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小学生注意的广度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小学生注意的分配特点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小学生注意转移水平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基于这4种注意品质,分别考察低段、中段与高段的小学生课堂注意力发展特点与不同学段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关系。3.3搜集信息,全面深入探究

在确定了子问题并对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任务分工之后,就进入信息搜集与实际探究阶段。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获取与本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同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同大学有合作的小学进行课堂观摩,并对小学师生进行访谈与调查。当然,学生自己也可以创造条件同身边近邻或亲属的小学适龄儿童进行接触,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状态。对于问卷调查或访谈,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编制较为科学严谨的调查表或访谈提纲,防止调研过程的低效或不能深入触及所要解决的问题。3.4总结归纳,制作展示成果

在学生经过实际调研、信息处理和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拟定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并进行展示。展示可以是调查报告、图表、照片、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教师需要对各个小组的问题探究过程与形成的方案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其优点,修正其不足。这既是对学生所获取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和提炼,也是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更深刻理解教育现实的过程。总结、归纳和个性化地展示探究成果的过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展示问题的性质与研究遭遇的困难和阻力,使问题本身和探究问题的过程本身充分的明朗化。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习小组开展个案研究,如确定一些课堂问题行为多、注意力水平低的学生,探讨造成这些问题发生的个人素质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成果总结中,可以探讨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或学习习惯差造成注意力水平不高的共性,也可以就家庭养育环境不良、网络环境干扰、学科兴趣分化、课堂学习氛围差、教师课堂管理水平低等不同视角探讨造成小学生课堂注意力问题的具体原因。学习小组可以借助言语汇报、PPT、展板以及一些音像访谈资料使问题的探讨更加丰富和立体化。基于问题的学习所提供的多元化视角可以避免只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于其自身,而应认识到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背后是一个多主体、多因素、多环境、多层次交互影响的教育网络。这种训练对于师范生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深度很有帮助。3.5分析评价,促进问题解决

在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评价自己的探究思路与调研过程,并综合各小组的探究成果,对整体问题解决给出更全面、合理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自我提问的策略来反思问题探究的思路与行动,如什么时候开始有比较清晰的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曾经对探究路线和学习技能进行过怎样的调整?为什么小组成员更乐意接受自己小组的解释并采用最终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既可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主学习技能会有很大帮助。有研究者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应当是促进学习者个人和小组的进步,而非单纯判断学习者成绩的高低[8]。因此,基于问题的学习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为“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提供一种多元化的、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评价视角。4结束语

上一篇:医疗净化实施方案下一篇:观后感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