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德文章后感

2024-11-01

读师德文章后感(精选7篇)

1.读师德文章后感 篇一

鲁迅在故乡这篇文章描述了他和润图之间的一个完美的童年,这让人向往,但结局非常悲惨。两个原本有着深厚友谊的孩子变成了一对熟悉的“陌生人”。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原来的时间可以撕碎两个人之间的友谊。

历史总是重演。我和我的好朋友张帆不是很喜欢鲁迅和润图吗?

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友谊坚如磐石,比大海还要深。现在看来,这只是我们年轻时的一个幻想。

张帆和我年龄差不多。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和他一起在村子里闲逛。我们很乐意一起去挖一个黄蜂窝。我们经常一起爬到桑树上,品尝美味的桑枣,直到嘴唇和牙齿变紫。这时,我们会看着对方紫色的嘴唇笑。我们经常一起分享个人秘密。例如,他过去常告诉我他所爱的女孩的名字;喜欢”我还告诉了他我所认识的女孩的名字;比如说。目前,恐怕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这两个女孩的名字。我不确定他此刻是否还记得。我们也有小冲突,但我们在几个小时内就和好了。在这七年里,我们就像兄弟一样。他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总之,哪里有他,哪里就有我。

自从我上初中以来,我和他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许我有自己的目标,只专注于学习,假期很少去他家。我独自一人在家看书和做作业,这逐渐疏远了他。也许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我们再也不会在一起了,因为这只能由孩子们来做,这是浪费时间。我们再也不会告诉对方我们的小秘密了。我们开始学会半敞开心扉来对待彼此。把秘密藏在心里会让我们感觉更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去年寒假,我只见过他一次。当我们在一起聊天时,我们像Runtu一样尊重对方。当他谈到一些学校的事情时,我只是笑了几次。那种微笑似乎完成了命令式的微笑。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我们要说的,似乎没有什么可谈的了。自从那次会议后我就没见过他。童年的笑声消失了。我真的很想和他恢复小学时的亲密关系,但似乎一切都注定了。我和他一起走在既定的道路上。他往东走,我往西走,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命运可以由我自己选择,我愿意永远和他一起上小学。我真的不想看到七八年的友谊结束。

我无法想象我们的关系在十年或二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的确,时间可以撕裂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这是我读了《故乡》后的理解。

2.师德体会文章 篇二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每天都会面对那一张张纯真而又渴求知识的脸,面对着我的学生们,我的内心时时都感觉自已的教学责任有多么重大,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我就是那个所谓辛勤的园丁,我就是那个总燃烧不尽的蜡烛。我就是那个他们求学途中的指挥官。我的一言一行都会最直接地带来学生们的一系列的强烈反映,我想这就是“教师的威力”。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才是搞好教育的灵魂。

听了许多位一线教师述说着自已那平凡而又深刻的教学生涯,我的眼睛不知怎么总喜欢湿润起来,因为他们用自已的坚实的脚步走出了一个个具有自已独特风格的人师形象。因为我们当教师要想把工作干好,就必须心中要有爱。就必须有更高标准的师德风范。

一、立师德。

我感觉到师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经常与学生在一起,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其举止等等,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表率。如上课时要衣冠整洁,精神饱满,不可将个人丝毫的不良情绪表现在课堂上。更不可在课堂上发牢骚,抱怨学校或贬损其他老师。否则,不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人先正己,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知识的缺乏可以后天弥补,但一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所以,教师的责任绝不是仅仅是讲几节课。

二、树师风。

我在改学生作业时,对每份作业对认真批改,这样虽然辛苦些,但可以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整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学生见老师如此认真,自然也会认真学习,而不会随意糊弄,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师能。

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企业的口号是“向8小时要效益”,而我们的一节课才40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所以我授课的原则是“向40分钟要效果”,尽力使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当然,这就需要在课前认真备课,特别是对于语文课程,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学好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我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课前都要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自已的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功底,力图上好每一节课,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说“工夫到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有了”。

教师就是要传道、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学术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案、收集的资料等,都应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和同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别人的进步也是促进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3.师德师风经验文章 篇三

记本次师德培训有感

承蒙谢校长的信任和厚爱,今年这个平凡的夏天,开始了我不平凡的事业,在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和感受到了,我所从事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更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和自豪。

以前说到师德,脑子里总是浮现出这样的例子:深夜,羸弱多病的身影伏在灯光下备课、批改;抛家弃子在自己孩子病危、痛失亲人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教育教学一线……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听到此,在我心里涌上深深敬意的瞬间,更有阵阵悲凉。我困惑、我迷茫,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和事吗?通过聆听了《走进名师》师德报告的感人肺腑的报告后,我才真正看到和感觉到了,原来就在我的身边,有那么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同行。和他们比起来我是那么的渺小,同时我又似乎找到了一些什么

作为一个新教师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从学生的角色一下子反过来做老师,似乎是一时难以适应,在老教师面前我还是学生,在学生面前我就成了老师,就这么在角色跳动中我开始了这次开学前的家访。由于路段不熟悉,但校长却说了要访上20家以上,这使我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心里嘀咕着这次说不定可要铁鞋踏破无觅处了!没办法只有先问下这班老的班主任再一步一步访问了。善解人意的张老师看到了我的窘态,便主动提出了和我一起去家访,真是幕然回首啊。张老师一直是教数学的,虽然不是班主任不过以前和要家访的老师一起去过,知道路段的大概地方。这如同幸运女神橄榄枝般的邀请使我郁闷的心情顿然舒畅开来,仿佛那炎炎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又如那久汗地里的一股清泉。

总共1天半的家访让我接触了很多,更让我懂得了很多:那是家长对孩子成才的决心,是对孩子交到新契小学的放心,是一双双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是意识到我身上担子的重量,这更是一种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师德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形势的快速发展,高科技的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或许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我会磕磕碰碰,有时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我始终相信我的前途是光明的,不,应该说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而我们的学生更会在光明前途上勇往直前。

不做完美的老师

“完美”的本义是完备美好,没有缺点。完美的人,会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让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理想的人。而完美的老师,就会用这样的思维逻辑去要求自己,要求学生。

我们做事总希望自己做得完美,从主观上说是好的,但客观事实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一个勤劳的农夫,耕耘过的并非都有收获,但人的能力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正像康老师所说的,人的心理品质含有先天因素,后天的教育只能尽其力,不要非理性地期望百分之百的改变。既然这样,我们便没有必要苛求自己,苛求学生。

每天的时光新奇而亮丽,让我们享受这造物主的恩赐吧!对我们老师来说,我们需要承担一种非常重要的责任—保持快乐的心态。通过保持快乐的心态,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利益。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沸腾的血液在我们狂热的大脑中奔涌时,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言语是多么地困难。但我们更清楚,让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是多么地危险和可悲。这不仅会减少效力,还会对我们的声望产生负面影响。此刻,如果我们能镇定而平静,没有一丁点的脾气,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给自己品格的全面塑造带来尊严感和力量感。

但是,假如我们或我们学生做错了事情,那也不要不断地抱怨、惩罚和谴责。我们要毫不畏惧地面对现实,接受既已发生的事情,对自己说:“真是遗憾!下不为例,争取做得更好!”而对学生呢,不妨这样想: “正因为孩子无知,才到学校来接受教育,这是一次亮眼明心的好机会,没有一个错误会持久的!” 不过,学会从头脑中排出那些不会给我们带来力量和高尚感的东西,并不是容易的事。也许是缘于眼高手低,也许是缘于谦虚的本性,在没有犯错误的时候,我也常常责备自己,这使我处在不安之中。可是,暑假目睹了母亲的卧床不起,阿姨的猝然离世,顿觉平安即是福,我们能与身边的人一起工作、学习,皆是缘。谁也无法预料,明天我们还能不能相聚。那我们何不宽容自己,宽容他人?如果你或她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你就不应该为事情的不完美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折磨。

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是出自雄心或单纯的责任心,而是出自对人和喜欢事物的热爱和专心。”正因为一个个个性迥异的你、我、他,才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让我们在今天就表达对众人的爱吧!不要太在意别人注视的眼光,以恰当的方式让自己快乐,扔掉虚伪的面纱,自然而简单地生活。

“愉快的生活是愉快的想法造成的。”如果我们总是要求太高,太完美,其结果就会不完美。

师德培训体会

在这次的师德培训中,听了这么多在一线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工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老师们的事迹,让我不禁有了这样几个想法:

一、你喜欢班主任这个岗位吗?

有人说:班主任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是班主任却又是那么重要的一个“主任”。因为班主任是在用自己的人格来培养学生的人格,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班主任是教师工作的根,做教师要从班主任做起。因为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是最密切最经常的,了解学生也是最全面最深入的。班主任能够从繁忙的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从处理学生大量的问题中总结教育经验,从时间和思考中掌握教育学生的一般规律。我很庆幸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的那一刻我也成为了班主任。我也觉得班主任这个岗位挺适合我,和孩子的交往可以净化灵魂,完善自我,不断进取。

自己刚当上班主任时状况不断,给学校、老师带来麻烦。当时的自己也觉得受到了挫折。是那些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言童语让我走出阴影。记得有一次,要上公开课,自己觉得挺有压力的。那段时间心情特别烦躁,可以说那时学生是战战兢兢过了一星期。可是当要上公开课前,我让学生别紧张,教育他们上课要遵守纪律。天真的孩子才不管这些,他们只是好奇地问:听课老师多不多?自己该坐哪个位子?课在哪里上?聊着聊着,就把紧张这回事给忘记了。看着他们跃跃欲试、兴奋不已的表情,自己的情绪也被感染了。等到上课铃一响,他们端端正正地坐在位子上,等你上课。一个个表情认真,态度端正。想着不能给班级丢脸,要给老师们留下一个好印象。看到他们这样力求表现,自己当然应该更认真地对待这堂课。紧张早抛到脑后了。

如果让我单纯地就班主任这个岗位来说我的回答是我喜欢,因为我知道它很重要,在这个岗位上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其实,班主任工作与读书一样,有一个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的过程。班主任工作最初看起来没什么事情,但是有人却深陷其中痛苦不堪,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处理不完的麻烦,等到参透其中真谛,又可以变得很轻松,班级治理得很好,班主任却显得游刃有余。

二、你爱你的学生吗?

老师爱学生就是对学生诚心诚意的“关注”。细心发现他的闪光点,认可他的努力,鼓励他的点点滴滴的进步,理解他的苦衷和需要,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爱学生是要做到这些,我 “爱学生”是做得不够的。

首先,分析我个人反思觉得失败的一例。

班级里总会有后进生,不例外的,我也碰到过这样的学生。我接的第一个班,有个男孩子。爸妈在上班很忙,孩子自己也很不自觉,挺懒散。家里没人管学习,学习态度又不好,因此成绩拉下一大截。遇到这样的学生当然得补课了。于是我开始利用放学时间给他补课。从最简单的拼音开始。我辛辛苦苦讲了半个小时的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 可他看到这四个韵母还是搞错。我又讲了近半个小时,记住了!可是第二天再让他认,他还是不认识。但是我仍觉得自己有责任。这样根本没有解决问题。

其次,分析我个人反思觉得成功的一例。

现在的这个班中也有这样的孩子。家里不重视:爸爸做生意,常常不回家。

妈妈文化水平不高,不会教。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基础差。我了解后常常打电话给家长和家长一起讨论教育学生的方法,一起想办法将问题一个一个针对性地解决。原来他写字非常乱,作业本上从来不好好写。老师家长又常常督促他要认真写。好几次他写得烦了,就发呆不做作业。看他那么厌恶写字做作业,还真担心。有一次,我出黑板报,他一直十分好奇地在一边看,于是我灵机一动,让他也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一开始的确写得很糟糕,他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看得出来他很喜欢写粉笔字,我和他的家长联系后,家里给他买了小黑板,让他在家里练写。在学校里我也在放学后,让他在黑板上写字、默写。还时常表扬他,让他出黑板报现在他的作业本字迹干净、端正。特别喜欢默写生字词语,一有空就叫我报他默写。还常常喜欢找我聊天,人也活泼了。看得出来,他很喜欢学校。其实爱学生就是帮他解决困难嘛。

三、你是研究型的教师吗?

在这次的培训中,听了那么多位教师的事迹。感觉他们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怎样教育好孩子上都作了研究和实践。他们很明确自己在干什么,怎样才能提高效率。他们的工作接近科学、符合规律,于是便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在这一点上,我做的是不够的。总以小学班主任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等为借口。其实方法正确,用同样的时间完全可以干出不同的效果,甚至用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工作。

本次师德培训引发我的思考,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可说是获益匪浅。

以爱来教育学生

学习了《走近名师》一书,让自己感受颇深的一点就是:“名师”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成功”在爱心,“成名”于师德。的确,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够把爱心与师德作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需要,那么我们每个教师都至少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名师。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正直的工作作风,厚积薄发的工作效率,更需要的是对学生倾注教师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让学生特别是那些个性的缺点的学生始终生活在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得以正常地发展。我觉得以爱来教育学生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途径。

一、做到心理相容,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二、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理解。

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四、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五、耐心说理,稳住学生情绪。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

六、提出期望,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崇拜的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教师在了解他们的理想之后,向他们提出要求,让学生生活在实现目标的期望状态之中。

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启迪学生的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让我们对学生少一分苛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尊重。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含有亲情又高于亲情,含有友情又超于友情的师生情,促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改正错误的毅力。让每一个学生和埋藏在心底的求上进的火花熊熊燃烧。

师徳培训心得

第一次通过文字的形式与这些名教师们亲密接触,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恰恰相反,正是他们怀着朴质却崇高的教育理想,拥有哺育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爱心,做着平凡却伟大的教育事业,从而感化了学生,感染了同事,感动了我们。

林崇德的“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朱永新的“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王敏勤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个人的爱好、特长”等等,无不渗透着教学人本的思想,无不体现着崇高的师德素养,对我们的专业化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酿制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教育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在人的动力系统中,需要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动力源泉,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爱”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需要”,因此也为追求这一需要的教师注入了无限的动力与活力,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修炼爱心,砥砺师德,名师们就是把这一需要奉为上宾的典型代表,因此赢得了所有人的尊崇和敬仰,更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名师:我们学校的张鹏尔校长提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根本,以“五心”、“五爱”教育为主线,以“三主义”教育为重点,把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序列和工作格局。区实验小学的邵永祥校长倡导“三爱”思想,童心母爱,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所要具备的“四有”观念;明港中学史校长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会宽容”等深刻理解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强调了师德所占的重要地位。

当然,思想、观念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空喊口号,图有外表,只会使其象漂浮向空中的气泡,上升到一定高度就销声匿迹了。所以我们真真正正要用“心”去教,而不仅限于“脑”,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教学快乐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

以前,我也是老师关爱、家长呵护的学生,如今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由于经验的缺乏,可能会对其中的变化无所适从,但是只要积极的心理暗示,前辈老师们的多多指导和帮助,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克服这个心理障碍期。因为我们年轻,因为我们自信,没有什么不可以,年轻人的这份傲气和骨气,一定彰显在我们这些年轻的新教师身上。

4.关于师德师风的文章 篇四

二街小学 蒋荣

一提起“教师” , 很多耳熟能详的词语就同时涌现出来——“春蚕”、“蜡烛”、“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这些耀眼的词语相辉映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所讴歌的教师形象——他们生活拮据、却甘于平淡、默默耕耘。到了后来,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大潮中,教师的形象逐渐淡出银屏。作为一种职业,它既难以制造传奇性的故事,也缺乏吸引眼球的外在形象。人们一听到教师这一职业时,总是很客气地说:嗯,不错,是个很稳定的工作。言下之意却是:这一工作没有前途,很好混!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尤其需要进行认真地思考: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教学中有爱还有责任?

“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词眼确实能让我们暂时陶醉,但一接触到实际工作,砰,如同一个热度过高的电灯,很容易就破灭了。在这个偶像破灭的时代,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考察自己的职责,一厢情愿是没有用处的,大而空的名词该早日废止。

一次上语文课之前,我照例检查昨天布置的作业,又是只有倔强的熊佳月一个人没有做.我让她站起来,很生气地告诉她要么把作业做好了再进教室,要么以后上语文课时都站着.她几乎连想都没想就硬梆梆的说:“我以后站着上课.”教室里一阵爆笑,我感觉到了我的失

策,于是也跟着笑起来,走到她面前笑着对她说:“那要是让上级领导发现了说我体罚你怎么办,你想个两全之策吧.”她有点不好意思,低着头说:“那我还是先做好了再进来吧.”同学们又笑了,我顺势说:“你要这么说那我就不要出去了,以后作业要按时完成,能做到吗”她几乎是喊着说:“老师,以后我要再不完成,你叫同学们监督,随便怎么惩罚我都可以。”这回教室里响起的不仅是笑声,还有一阵热烈的掌声.到现在,熊佳月的作业交得都很及时。她后来拿这件事对我说:“谢谢老师的宽容!”’我也对她说:“你的真诚让我远离了愤怒,老师也很感谢你,是你自己找回了那个充满阳光又积极向上的你,希望你的人生永远都是这样阳光而又向上.”

我常常在想,除了知识以外,我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呢如果他们仅仅是考试的机器,那么他们的人格会健全吗他们的情感会很丰富吗?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常常会想到我的学生:都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世界的主人,那么你们离开校园以后,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你们是会用真善美守候自己的精神家园,还是会加速这个世界的浮躁与急功近利?

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各科成绩都特不好,不管主科还是副科,我从来没听过任何一个老师夸过她,她整个人完全没有自信,怎么教育、引导也还是没有成效,连我也快要对她失去信心了。但随着我对心理暗示这一领域的认识加深后,我越来越觉得,有问题的不只是这个学生,更是我这个班主任自己。我是没当面表达过我对她的失望与轻视,但我对她的这种心理,其实先给了我自己一个暗示:她太笨了,她没救了。这种暗示左右着我的教育行为,通过我的一言一行,长期传递给她,让这种不良的认知在她的潜意识里不断生根发芽,慢慢形成了消极暗示,削弱了他的行动力,我对她的没信心,让本来就不自信的她变得更加不自信。意识到问题,我尝试着改变,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他,去挖掘他的闪光点,试着多去鼓励他,赞美她,引导她多去关注自己的优点,放大自己的优点。如有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学生们都激情洋溢的举手说:“老师,我参加跳绳”,“老师,我参加800米”“老师我参加…”我很惊讶的看到,她也怯生生的举起了小手。我想:“让她去参加吧,难得有勇气来表现一下自己,我应该平等对待学生。“”庆幸我当时给了她一个机会,运动会上,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借这次机会,我大张旗鼓的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的成绩还是一样的不好,但是,我看到了细微的变化,她认真的听讲,哪怕不懂;她认真完成作业,哪怕做得不正确;她也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哪怕回答得不正确。

我想,祖国的花朵各有各的特长,每个学生都是一朵缤纷的花。样闻到他们的芬芳气息,就看老师的鼻腔里,是否装着慢慢的爱与责任。也许这是我能够带给他的,最珍贵的东西.我不能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都铺着鲜红的地毯,但可以见证他命的每一次拔节,就像蝴蝶破茧而出,飞向幸福而美丽的人生.所以我不想做春蚕,也不愿意是蜡烛,也不想太阳的光辉只洒在我一个人的头上.我更愿意是一只森林里的老兽,温暖而又严格的呵护着孩子的真纯与善良.是一个虔诚的神父,教会他们坚守纯洁与高

5.读师德文章后感 篇五

郑大二附中高中部杨丽

青春是迷人的。很多人在青春年华里就谱写出了辉煌灿烂的人生。21岁的辛弃疾领兵抗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1岁的鲁迅东渡日本,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誓言;19岁的周总理挥笔而下:“大江歌罢掉头东”,决心把青春献给祖国解放事业……

抚摸时代的丰碑,追寻英雄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英模们那一颗颗爱国之心,那一腔腔沸腾热血,凝聚成了两个字:奉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既然选择了讲台,就选择了默默奉献。其实,奉献对任何人都不苛刻。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做栋梁之才,不妨做一棵小草为春天献上一丝新绿;不能成为高山昭示雄壮巍峨,何不当一块路碑,为迷途的旅人拂去心头的阴云;不能像海洋用宽阔的胸怀拥抱百川,又怎么不可以是一条小溪为入旱的土地捧上甘露?

教师,是既平凡又神圣的职业。开启蒙昧,传播文明,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教师人生的主旋律;一身粉笔灰,两袖清风,没有显赫一时,也没有流芳百世。当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也就选择了一种幸运,一种付出,一种无私和崇高。埋头书案,立足讲台,岁月的风霜会染白我和每一个同事的两鬓,也许我们的名字不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但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将在一批又一批学生身上得到延续和永生,这将是多么幸福和神圣的事呢。

如果说黎明的奉献是太阳,黑暗的奉献是群星,大地的奉献是鲜

花;那么,老师的奉献就是对学生们的爱。正如老一辈教育家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也就没有教育。”因为教育是鲜活的,我们不是在教没有生命力的书页,我们教的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是在塑造生命!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让生命在教育中体现价值——只是为了证明我们曾经来过。给每一个你可以帮助的人帮助,给每一个你可以帮助的学生帮助,也许一年后他早已忘记了你,也许10年后一切都已随风逝,也许一百年后我们早已化成了灰,变成了气,烟消云散在时空的隧道里······但是在那个时间点,你也许把一丝阳光捎给了他,使他有片刻温暖的笑颜;也许你曾把某一颗梦想的种子洒在某一个孩子的心里,也许你曾为那一粒种子的萌发洒过几滴甘露,也许,没有任何人会知道你,记住你——你不会有名,也不会有利,但你把一种思想和精神悄悄地通过粉笔,透过语言,传递给了那些可爱的学生,年青的生命。想到这,就会在心底温暖地笑了。

6.读胡适文章有感 篇六

胡适提出:“究竟我们要一个怎样的社会国家”?“究竟我们应该走那一条路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地”?他认为,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我们第一要问,我们要铲除的是什么?这是消极目标。第二要问,我们要建立的是什么?这是积极的目标”。问题是胡适找的病根是否准确?开出的药方是否有效?胡适认为,我们要铲除打倒的是所谓“五大仇敌”,曰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不过这实在没有说到点子上。变革也罢,革命也罢,改良也罢,其目标都不是这些,因为它们的存废不过都是结果,而非根源。鲁迅当年学医改行,就是个例子。医术固然能够医好人身上的病,但医不好社会的病。而且这些社会痼疾不是哪个社会制度特有的,不同的制度下它们只是表现不同、程度各异而已。大同社会当然不在此列。胡适的社会改良思想是一种西医式的思路,即针对的是症状而非根本的原因。

未来的出路何在呢?胡适说:“我们一开始便得解决一个歧路的问题:还是取革命的路呢?还是走演进(evolution)的路呢?还是有第三条道路呢?——这是我们的根本态度和方法问题。”他认为,所谓演进的路是自然而然的非人为的进化,其弱点一是不经济、过于缓慢,二是演进的结果总是保留下许多旧制度的残余。与此相比,革命的路则没有这个缺点,因为它借助于“人功促进”,人为的成分为多。但胡适把革命区分为两种:一是和平的人功促进,一是暴力的人功促进。他坚决反对后者,认为暴力革命只能带来以暴易暴的破坏,而不能造成建设性的后果。他说:“我们都是不满意于现状的人,我们都反对那懒惰的‘听其自然’的心理。然而„„我们也不能不反对现在所谓‘革命’的方法”。基于这种判断,胡适认为唯一能够接受的选择,既“不是懒惰的自然演进,也不是盲目的暴力革命,也不是盲目的口号标语式的革命,只是用自觉的努力作不断的改革”。这种所谓的“自觉的改革”,在胡适看来,“就是认清了我们的敌人,认清了我们的问题,集合全国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的作自觉的改革,在自觉的指导之下一点一滴的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其实,胡适的改良药方说到底仍然偏重于演进的路,只是加上了自觉的成分而已。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知识背景和学术训练对其文化态度的影响。早年去美国留学,最初学的是农学,得了自然科学的训练,这种底色不能不影响到他的方法和预设。再就是他的美式自由主义立场,也使其难以接受革命的路,只能选择改良的路。他的主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哈耶克和波普尔的政治哲学。

中国的革命的确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果,但是否因此就证伪了它的历史合法性呢?鄙人认为不能轻率地作肯定的回答。这不仅是由于历史不能假设,更是由于如何看待革命的历史真实性才恰当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告别革命”的观点是革命“幻灭”后向当年胡适立场的一种回归。但问题是,革命者对革命的理解可能有误,对革命的操作也可能不当,但这同革命本身有否理由,完全是两码事。试图把它们捆绑在一块,以历史的悲剧性后果来否定革命本身,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

(二)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认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认胡乱混饭,混官吃。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的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 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有什么好方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谓的求知识了。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二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GALIEO)和牛顿(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己。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的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法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 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做费希特(FICHTE)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化学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法朗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就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有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7.读文章有感 篇七

读《纸有几种命运》有感(一)

暑假里,我读了《纸有几种命运》这篇文章,当我一看到文章的标题时,就想:纸有几种命运?纸不是只有两种命运吗?我带着问题仔细地读了这篇文章,读完了,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有一个学生因为求职受挫,所以忧心忡忡,整天无精打采。教授请了这位学生来回答一个问题:纸有几种命运?这位学生说:“它只有一种命运。”教授又踩了这张纸、又把它撕成了两半,又在上面画了一匹骏马、又点燃了这张纸。

这就是这张纸的命运。

起初并不起眼的一张纸片,我们以消极的态度看待它,就会使它变得一文不值。我们再使纸片遭受更多的厄运,它的价值就更小了。如果我们放弃希望将它彻底毁灭,很显然,它就根本不能有什么美感和价值了,但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它,给它一些希望和力量,纸片就会起死回生。一张纸片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人的生命很宝贵,但时间更为宝贵,学习也一样宝贵,不要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灰心,耽误了学业,要不然的话到了以后,人财两空,如果你不学习,那你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不要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灰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哪里都可能需要你,这里不要你,并不代表别的地方不要你,这只是目前的情况,而且你的人生还很长,你的前途无限呀!

一个人的价值和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他有什么样的信念,他有什么样的希望。一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难免遭遇挫折,前途也必然是光明的。

读《养花》有感(二)

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自己想要什么,爸爸妈妈都尽量满足。而且不用劳动,也可以吃上好吃的饭,穿上好看的衣服。

自打我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养花》这篇课文后,我懂得了许多……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不是真理吗?”每当读到这里,我就会有许多的感触:我们现在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这一切是爸爸妈妈为我们创造的,我们更应该珍惜,不应该挑三拣四的。在学习上也一样,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成天无所事事的,将来只会一事无成。要想把学习搞好,我们现在必须劳动,也就是认真学好功课,向着学习好的同学奋起直追,不怕困难。用今天辛勤的劳动,换来明天成功的喜悦。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啊!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每当读到这里,我也会有许多感触: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我们不仅要劳动,而且要学会正确的方法。我们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且也要掌握课外的知识,也就是博览群书,使自己的知识面更为广泛,才能更好的运用。在生活上,我们要学会从无字句读书。从生活中寻找知识,掌握生活中的小窍门,才能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是啊!在劳动的同时,难免会遇到一点小麻烦,一点挫折,但是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用自己的才智去克服它。要成功嘛,哪有那么顺顺当当的,只有历经了风雨得到的成功,那才叫有意义呢!

我得感谢老舍先生,是他使我懂得了这么多,更是这篇课文使我长大了许多。

读《詹天佑》有感(三)

《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詹天佑 课文读后感。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京张铁路开通了,这虽是1前的事,但仍然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 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他一直带着人民的希望去告诚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大概’‘差不多’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工作是多么一丝不苟啊!他夜以继日的工作、不耻下问,去请教当地的农民。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钦佩。 詹天佑,他终于凭着自己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建成了第一条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在1909年4月,那些帝国主义者不敢在轻视中国人,因为中国有了自己的工程师,也有了中国自己的铁路。 在如此和平的世界里,我们不会再为打仗而担心。我们而要学习詹天佑那样,为中国着想。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人在外国可以在外国人面前昂首挺胸,还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

读《你凭什么考上北大》有感(四)

这是一个普通女孩记述了靠自己的艰苦拼搏在两年的时间内创造北大奇迹的。文章本来我看到文章的题目后觉得这又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奇迹故事,但静下心阅读后才体会到了很多道理。她和别的北大生不同的是,她在高一的时候是个自甘堕落、自欺欺人的学生。她迷茫、沉沦,就像刚开始吸毒的人一样,开始可能只是好奇心指使,而后来就慢慢成了习惯,最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这样子不好却抵抗不住诱惑,任凭毒素慢慢腐蚀着自己的.身体,就放弃了挣扎,习惯了这种习惯。而她高二时才开始醒悟,觉醒的理由很简单:“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这样过。”读到这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我们政治老师在第一次月考结束后跟我们说的一句话:“那些在初一二三很乖的学生在到了初四后就想,我都听了三年的话了,这一年就不要那么听话了,而那些调皮了三年的学生又想,我都皮了三年了,这一年就好好学吧。”也许只有经历过人生最颓废的时候才会得到最深的感触吧,她想要开始学习了。第一次月考,她考了全级第12名。可这并不能满足她的野心。她对那个整日只知道死读书的年纪第一不屑一顾,可这时候,一次班会又让她更上一层楼,这次考试的大跨越和她平日表现出来的自以为是让她的班主任老师忍不住在班会上侧面批评了她。()而这个批评,却让她心头一震。为什别人可以我就不行?本着拼一拼的态度,她开始了一个月的努力学习。行为改变习惯,一年来养成的坏习惯想在短短几天内改掉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她仍然靠着自己的毅力坚持了下来。第二次月考,她真的用行动向大家证明了自己。就从这一次往后,她彻底改变了自己。她用行动改变了习惯。他的野心真的很大,对于她那所上三本都难的学校里,她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要上北大,“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她的自信让我佩服。她也真的没有在说空话,她考上了北大。

上帝总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他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当你放弃了一些东西也会得到一些东西。而你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

无论是政治老师的话还是这个姐姐的亲身经历都让我深有感触。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我想我就属于那种乖了三年想在初四变坏的学生吧。还有半年我就要为我的初中生活画上句点了,这三年半来,我的成绩真的是一波三折。初一的时候,是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要好好学习,总觉得自己做的很不错了,自傲自满,可实际上还差一大截。而初二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也懂事多了,知道开始学习了,所以那时候的成绩上了一大步。再后来,到了初三,慢慢总结出自己学习方法的我,发现了学习了乐趣,越来越爱学。直到现在我也认为那时候的学习是我初中生活里状态最好的。可是花无常开时,从初三的下半学期开始,我的成绩就走了下坡路。那段时间里我就像那个姐姐高一时一样,上课睡觉、聊天、看小说、吃零食,晚上一到家就上网,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早上去学校抄,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却也像那吸毒品一样,无法抗拒,无法自拔,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陷深,也只是麻木的看着。那时的我和高一的她真的很想,她是要从坏变好,而我是从好变坏。半年后的现在,我看到了这篇文章,甚至有点遗憾为什么不早点看到。我用了半年来解决我所所存在的问题。也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看了那篇文章又激励了自己。靠天靠地真的不如靠自己,只要你从内心想学了,一切都不是困难。希望大家都能仔细的看看那篇文章,也许它会使你产生巨大的变化。

读《凡卡》有感(五)

今天,老师领我们学习了《凡卡》这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凡卡9岁做学徒穷苦的悲惨命运,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读到凡卡做学徒的时候受到的种种折磨时,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体,一双又小又细的赤脚都冻的红彤彤的,在想很心老板就是因为凡卡给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睡着了,老板就用皮带抽打他。在想想我们做错了一件事家长也不打我们,只是说了我们几句,我们就跟大人翻脸,在往下读我仿佛看到了小凡卡的老板娘,也不给凡卡吃一点东西,每天只有一点面包,凡卡的老板还叫他睡在过道里,冻得他只打冷战,在想想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天冷了家长又送来了棉衣、棉裤,在家里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到声声呼喊:“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这一幕幕悲惨的情景,那一声声哀伤的呼唤,就像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泪水不断地在眼里打转,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龄的孩子都在家里享受这快乐,我们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着,我们真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有一次妈妈给我做好了饭,她给我盛了一大碗米饭,她就去工作,我就偷偷的把饭到进了下水道,在学校里呢,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师就不让我跑步,还让一个同学给我一块上楼给我讲故事,我们受到了一级的教育,教室里有电脑、电灯,老师呕心沥血的教我,让我们吮吸了知识的营养,正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了一个有知识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该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沐浴知识,可他却在做苦工,多么可怜啊!他生活在一个俄国沙皇统治的时期,与我们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别!

上一篇:招生启事高中下一篇:学会回报的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