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

2024-07-24

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精选9篇)

1.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 篇一

高一历史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

【操作要领】

课标导读,引导预学——探究问题,合作学习——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拓展问题,巩固训练。

1.课标导读,引导预学

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精心编写导学案,给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学生梳理教材的同时,要求他们必须在课本相应的地方作上标记,学会自主学习和整理教学内容。

2.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探究问题是让学生围绕本课所预设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在问题的设计时要注意三点原则:(1)问题要有思考性、探究性,要避免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直白,在教材上能找到现成答案;(2)问题的设计又不能脱离重点难点,最好还能体现学生的易错易混点;(3)最好还要能设计一些问题串或问题链,将思维引向深入。

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互助攻关,所以任务要求务必要明确,避免流于形式。在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对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适当点拨。一般来讲,这既是本课的难点、重点,也是易错易混点,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回答,不能一带而过。

3.提炼问题,归纳总结

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是为了给留下学生一种完整、系统的印象,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的体系。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课后要旨总结要点,最后再引到主板书的形式,将知识网络化,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

4.拓展问题,巩固训练

拓展问题,主要是介绍一些史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成果或联系一些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这样既能提升课堂的质量,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联系。

巩固训练主要是通过精选例题,对重点知识进行再次回顾,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导学案】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课标导读

1.列举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鸦片战争与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

二、问题导思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面对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问题,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是描写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诗句。请你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3.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选择适当角度,评述此观点。

(提示:可从战争的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两方面分析)

三、例题导练

1.以下论述,体现出鸦片战争爆发必然性的是()

A.清政府闭关锁国,阻碍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极端落后

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

D.林则徐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2.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3.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心中怒斥了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我们的眼里,中国人是野蛮的,可是你看文明人去年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是()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课堂实录】

一、课标导读、引导预学

(略)学生齐读、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并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梳理教材

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问题1: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为什么会爆发战争?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刺激了英国才引发战争,你是否赞同?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材料讨论分析并回答

材料1: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必修2第7课》

材料2: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结论: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原料,是其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而中国的禁烟运动正好为它提供了一个借口。(板书:鸦片战争的原因)

问题2: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资料回放

——回答)

战争的经过:由学生根据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说历史(两个阶段)

战争的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问题3: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

展示材料: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人,英国远征军18000人。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11人,英军无一高级将领死亡。

思考:鸦片战争中,英军作战军队仅万余人。而我们有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又拥有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常备军;也不乏浴血奋战的英雄,如关天培血染虎门炮台,陈化成以67岁高龄战死疆场,定海三总兵以死报国;也有民众的自发抵抗,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但是,结果中国还是失败了!你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清政府的腐败、武器装备的落后、闭关锁国的政策等等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比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发展形势。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抗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结论:鸦片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同样也是不可避免。

问题4: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说内容、教师提示注意点、关键词

并要求及时巩固)

提问:《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意图的条款是哪条?为什么后来英国还要再燃战火,伙同哪国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生答略)

追问:英国商品为何未能如愿打开中国市场?殖民者的思维又是什么?

(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

问题5: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生:(1)继续:战争的性质和目的基本相同

(2)扩大:战争的规模和影响扩大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且两次鸦片战争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提炼问题、归纳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了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期间的重大事件,重点是掌握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并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拓展问题、巩固训练

拓展: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改革、开放、创新、禁毒、海防教育)

思考: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选择适当角度,评述此观点。

(提示:可从战争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两方面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出示参考答案)

此观点不科学,不正确。

从战争目的看,是资本主义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从战争性质看,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战争后果看,使中国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所以说鸦片战争是破坏性的,它并不是在执行历史的使命。

不过,鸦片战争确实使中国从闭关锁国到逐步开放,也加速社会的变革: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上:开始了向西方学习。

但是,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主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成例题导练,及时巩固

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

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原因: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借口)

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1840—1842

2.经过:1856—1860

3.结果:签订《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3.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把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合作学习、图说历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感觉效果也不错。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还有些欠缺。

2.浅谈高中历史新授课 篇二

关键词:备课;课堂教学;导入;教法;结尾

一、备课是前提,这是新授课的重要条件

备课离不开选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具,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后练习等几个环节。这是缺一不可的环节,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学生问起书本没有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觉得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二、课堂教学,是新授课的重要步骤

1.直观导入法。教师利用课本内容,通过投影直接放出,让学生直接进入到学习内容,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角色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些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

2.对比导入。根据教材内容,选用与此不同的方式而导入新的内容。

3.提问式导入。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创设情境导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这一舞台的真正“演员”。

5.诗词导入法。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6.角色导入。角色导入就是在课堂导入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激起学习的兴趣。

7.歌曲导入。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景教学。

8.巧用数字导入法。恰当运用数字导入新课,新颖、简洁、直观,便于识记。

三、教学方法

1.提高课堂效率,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短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史料作趣味性导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要充分利用灵活、新颖的教法,使学生被唤起的兴趣加以巩固。单纯地讲,学生可能机械地掌握了一些知识,如果加以练习仍不能把知识灵活地运用,就有必要变换一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巩固知识。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针对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制约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问什么,同时更要考虑怎么问。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选恰当的话结尾

1.总结时结尾。把整节课的内容用知识框架勾画出来,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轮廓,一目了然,既突出重点,又条理清楚。

2.通过练习结尾。对于当堂课知识,通过简单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达到预期目的。

3.设疑问,留悬念。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精心置疑,巧设疑问,能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史实的欲望,把学生推向探索的道路,为他们今后爱读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4.找规律,得结论。历史学科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学技术等内容,包罗万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学会自学。

5.绘图列表式。这种方法是运用图示或表格概括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3.《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6 篇三

第六章 中学历史教学技能、听课、评课与说课

一、中学历史教学技能(一)教学技能的概念 1.技能

运用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行为方式或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联系而获得的。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前者需要后者来调节和控制。

与技能相近的还有“技巧”,这是一种巧妙的技能。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一般技能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迁移和具体表现。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课堂教学技能是与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相联系的。离开了教学活动就无法谈及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可以表现出来的,因此是可以被观察、记录、研讨、评估的。教师所表现的教学技能水平是有差异的,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恰当的培训、联系,教学技能水平是可以提高的。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学技巧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从(教师)掌握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获得(教学)技能到形成(教学能力)有一个转化和迁移的过程,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二)教学技能的特点 1.教学技能种类的多样性。

2.具有知识经验(成正比)的凭借性。3.并非生有之,具有习得性。

4.随着课堂教学的演进和教育科技的进步,而有发展性。(三)教学技能分类 1.教学语言技能(1)口头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语言技能与讲解技能很重要。

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与教学的成功有着较高的相关。由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来看,教师 表述知识的清晰与学生的知识学习有显著的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也认为:“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有可能相差二十倍”。这些都是论述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历史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在现时的条件下,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口头讲授来进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离不开语言,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的表达。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手段除了以语言为媒体外,又有了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简单的有如实物教具、图片等;复杂的则是将各种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运用于教学,如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放映机,甚至电脑。但所有这些,都不可能完全排斥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

通常,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具有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教学语言的内部特征是指语义,即语言的内容或语言要表达的意思。教学语言从语义的角度来讲,应该做到准确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总之要有学科的特色。教学语言的外部特征是指语音,即语言的表达状态。从语音的角度来讲,应该做到发音咬字准确,语调变化自如,语量大小适中,语节快慢分明,语速适宜合理,使学生听课时有一种美的享受。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条理分明、逻辑性强,首先要能从语义角度做到准确清楚。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准确地使用词语来表达事实(概念)。如同样是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几个大帝国,教科书在分别表述时字序就有变化,“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元8世纪,阿拉伯国家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个用“欧亚非”,一个用“亚非欧”,这些细微的差别,教师需要认真钻研体会,表达时要一丝不苟,准确无误。

历史教师能够从语义角度对事物或现象的描述做到生动形象、入木三分,教师平时要注重拓宽自己知识面,知识丰富了,讲课语言就不会枯竭,在丰富的知识中生动形象便自然形成了;再是他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对语法修辞等语言书籍,著名的小说、诗歌、文章等时有涉猎并不断钻研,既提高了文学素养又提高了语言素质;在讲课不时地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用诗歌、歌谣、谚语“再现”情境,培养、烘托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吸引力,同时注重语言的幽默感,也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用设疑的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引人入胜的效果,启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也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要使课堂用语准确无误,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十分熟悉教学内容,要养成随时查阅工 具书和参考上书籍的好习惯,对不清楚无把握的知识多向内行、专家请教。同时,教学时说话一定要谨慎严密,切不可信口开河、无的放矢。此外,教师对一些字词的发音要准确。要避免用词含糊不清、拖泥带水。要养成说话干脆、清晰的良好习惯,平时多读、多看、多说,善于向同行学习,向他人学习,善于模仿他人的好方法、好习惯。在讲课时,教师要少用土语,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说话有肯定而自信,有明显是节奏感。

要使教学语言“通俗懂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少使用或不用教材或教案中的书面文字语言,多用新鲜活泼的口头语言,而且尽可能地深入浅出地表达教学内容,特别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和一些字词、概念。另外,教师也要很少使用艰难的成语对子,不讲“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古语。

同时,具有教学语言专长的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的学科特色。如历史上的概念与现行的概念有时就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把影视戏曲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不用现代的术语说明历史上的事情,避免从形式到内容的不贴切。当然,语义本身还应该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楚,要符合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说话一定要让学生听懂。

历史教师不仅能把握教学语言的内部特征的规范,而且也能够把握其外部特征的要求。一般来说,教学语言的外部特征主要指语音,语音是教学语言外部特征最基本的因素,它包括语气、语调、语节、语速、语量及语言表达过程中抑扬顿挫的感情色彩。语音的含糊不清或错误事业,会影响到知识的传授。如果教师的语音能够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他所教授的内容就很容易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作用于学生的听力感官,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点要求:

语气,反映了历史教师讲课时的态度和情感,它应该是肯定的、自信的。肯定的、自信的语气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信任程度。

语调,表达了历史教师讲课时声音的高低变化。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声调的运用之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为了嘹亮地来唱歌,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教师在讲课中随教学内容的起伏变化,说话的语调便有自然的高低变化,形成抑扬顿挫,以自然流露出的情感去进一步征服学生。当然,语调的变化不能仅仅为追求形式、故作而忽高忽低。

语节,指的是语言的节奏。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听觉器官在长期不断地听某种一直不变的声音后,耳朵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会大大降低。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单调的语流就会成为抑制学生听力的信号,会增加学生大脑思维的疲劳。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中是十分注意使语言表述富有明显的节奏感,以给学生留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印象,因为这有助于 学生接受和理解所接触到的知识信息。

语速,反映了在单位时间里教师说话的语言流出速度,即在一定的时限内,表达一定量的词语信息量来表达知识内容。就一般的要求而言,语音符号的流速要相对适中,流速过密,即教学言词的间隙太小,就会给人一种说话太快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听力过度紧张而疲劳,影响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就会明显下降;流速过疏,即教学言词的间隙太大,就会给人一种说话太慢、让人乏味的感觉,容易形成教学松松垮垮,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同样会使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下降。

语量,即说话时音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变化要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随教学情节的起伏而大小有别。音量既不可太大,使前排的学生感到有噪音;也不可太小,使最后排座上的学生听不清楚教师的讲述内容(适中,每分钟180-260字。语速快慢及停顿等变化称为节奏。要求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如果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的话,所谓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传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将自己处理过的知识-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学生接受,并作用于其自身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教师教育传导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表达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能力,还有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非正式语言表达的能力(体态语言能力)。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说:“由活的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幅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而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忽而又好像在怀疑所做的结论的正确性而咪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

总之,教学语言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口头语言应达到语言规范,语调自然,语速适当,语势顺畅,修辞得当,逻辑准确。历史教师要注意训练,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艺术性,强化自身的语言修养,多看、多读、多听、多练,把自己锻炼成驾驭语言的能手,从而提高社会科教学质量。

常见口头语言的语病主要有:

无效口语病:“恩、啊”不断;频繁使用同一短语,如“对不对”、“是不是”;重复句末语。

语速失常:过快;过慢;拖音过长 语音不清:含糊不清;忽大忽小,过大过小 语调单一:语速、节奏无变化

语脉不通:话语不流畅,吞吞吐吐;语意混乱。(2)板书语言的应用

书面语言的一种,有正副板书之分(3)教学体态语技能

体态语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的身体状态和面部表情。要注意适当的幅度、力度和频率,避免无意识的体态语动作。体态语类型: A.面部表情

常态应该表现为和蔼可亲,热情开朗,常带微笑 随机(内容)而变

眼神是核心,可分为虚视(视而不见)、假视、正视 B.手势变化

邀请手势。忌单指手势 C.姿态变化 站姿;走姿 D.外表服饰

2.变化、演示与提问技能(1)变化技能:不能没有变化

变化教态:教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口语、动作和表情等体态语,以此向学生传递信息、相互沟通情感的一种行为方式。教态变化有声音变化和体态语变化。

变化教学媒体。

变化作用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的转换。产生作用的方式方向有: 教师对学生(个别学生、多数学生和全体学生);学生(个别学生、多数学生和全体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一对多、一对

一、多对多等)。

(2)演示技能(3)提问技能 3.导入和结束技能(1)导入技能

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经验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素材出发 其他的导入

导入的原则;相关、趣味、启发性。一般不超过5分钟(2)结束技能 结束的方法:

总结归纳法;拓展延伸法;新旧对比法;联系评估法;承前启后法 4.强化和组织技能(1)强化技能

语言(口头、书面、体态语)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2)组织技能

教学时间的分割(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控制活动过程;定量;定度 师生交往方式的组织(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

二、听课与评课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说课、听课与评课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听课与评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借以指导教学实践,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的传统方式,它是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听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意识的观察。有人认为在听课的过程中,视觉形式获得的信息远比听觉形式获得的多,所以,用“看课”比“听课”更准确。其实,用什么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明白“听课”不仅仅是在听,还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体验,是对教学信息的全面了解,通过听课后的评课,能对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有所促进。所以,听课、评课也可看作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

听课是评课的基础,因而要掌握听课与评课的技能与技巧,明确听课与评课的要求与方法。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有些教师在听课前很少做充分的准备,觉得在听课中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就可以了。这样的听课肯定会遗漏很多重要的信息,从而也减少了自己的听课过程中获益的机会。不管听谁的课,也不管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听课,都应该做好准备,如:认识课堂,把握课堂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了解所听学科、任教教师及教学的意图和设想;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选择听课的方式方法,准备听课记录的工具等。

其次,要善于观察并做好记录。“观”是观看,是借助于感觉器官吸收外部信息;“察”是查明,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对所吸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观察的对象可以是教师,也可以 是学生,或两者都是观察的对象。对于善于观察和捕捉信息的教师来说,并不只是在上课过程中去观察与记录,他对课堂上的观察与记录,实际上从走进课堂正式上课前就已经开始了。

上课前的观察。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通常有这样几件事情要做: 观察学生的状态。观察一下学生在课下的活动状况,用以对比其在课上表现及行为。如学生在课下是生龙活虎,而在上课时却无精打采,就可以进一步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

与任教教师攀谈,了解有关情况。借以消除教师的紧张的心理或是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设想。

与学生攀谈,了解他们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课的准备情况、对教师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等。

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尽量少地进入任教教师和学生的视线,否则,他们的行为就有可能失真,你在课堂上收集到的有可能是虚假的信息。

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供记录教师如何与学生交往、提问哪些学生、哪些学生、哪些学生上课活跃,哪些学生上课不活跃、教师在教室里的行走路线等。有的时候,我们凭借这些图,就可以反映出课堂上的实际状况,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

上课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要清楚自己到底应观察什么,哪些对象应进入自己的观察视野,哪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西方的研究表明,上课过程中,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样几方面:

人员特征。指教师或学生的特征。如教师的热情的还是冷漠的,学生的乐于合作的还是各行其是的,教师与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

言语交互作用。教师有学生如何相互交流,谁在说话,讲的什么,提出的问题及做出的回答是什么,课堂上实际使用的词语及语言表达怎样。

非言语行为。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动作、姿态、面部表情等。

活动。课堂上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活动类型有哪些,活动的实质是什么?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在干些什么?活动的质量可从学生参与程度及激发的学生智慧程度来衡量。

管理。课堂常规情况、教师或学生干部的管理方式、管理与教学的关系等。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教师是如何使用视听辅助设备的。

认知水平。在课堂上思维的实质和水平,如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推理水平,或者学生对概念等表现出来的理解水平等。

社会方面。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承担的角色,建立起来的规范与规则,各自的社会背景及所体现出来的权力。

情感水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相互之的融洽程度等。

除上述内容外,还有两方面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教学材料的使用。包括含有信息的材料,教材、板书、图画等的运用和不含信息的材料,黑板、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二是各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教师、学生各支配的时间。

听课中观察的对象清楚了,还要掌握一些记录的技能与技巧。记录有不同的方式,每种方式适合不同的目的与要求,更多的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主要的记录方式有:

(1)实录式。即将课堂的真实情况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下来,主要反映教师与学生的言语行为和活动。记录时,尽可能用教师和学生实际使用的词语而不要加工,可以事先设计些符号来表示教师和学生惯常出现的行为,字只要自己认识就可以了。实录式虽然“忠实”地反映了课堂的原貌,但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记录者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机会甄别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他对课堂的评判只能等他翻检记录以后才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实录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行为,其他行为或环境等不容易记录下来。

(2)叙述式。这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概括化地反映课堂情况,记录者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叙述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可供讨论。这种记录方式在热力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人种志研究。其好处是没有马上决定记什么的压力,记录着可以从容地判定要记录的内容。也可以较容易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明了各环节与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较全面地捕捉课堂各方面的信息,如课堂氛围、环境、教师和学生的非言语行为等。

(3)分类系统式。是将要观察的内容分为不同的项目,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在种方式在西方的课堂观察中运用地较为普遍,现在西方开发的课堂观察的分类系统量表共有1300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弗兰得斯研制的师升互动的观察量表(FLAC).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还没有养成这方面的习惯。

此外,还有其他的记录方式,如图示记录等。

下课后的观察。下课铃响后,按照一般的理解,好像听课就应该结束了。其实不然,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比如,你可以与学生攀谈,了解他们掌握本节课内容的情况,来看看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了,至于选择哪些人交谈,视学生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及课后的实际情况而定;也可以观察一下学 8 生课后是否还饶有兴趣地谈论着本节课的内容,这实际上也可作为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课后的分析评价是听课的继续,也是备课和上课环节的进一步延伸,富有意义的课后分析评价会反过来提升教师备课的质量和上课的水平。一堂课上完后,它的效果也就客观存在着,不会因为评课而发生改变。但有时会出现各说各理的情况。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评价的标准。通常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教学目标的表述和达成程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总体要求是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过程贯彻了目标

第二,教学结构的适宜程度。教学是按照一定的序列来展开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步骤,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环节。这些环节安排的适宜程度直接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尤其要注意的课的开头和结尾。不管是预设的或是生成的课堂教学环节,总是有开头和结尾的。开头和结尾,就象写文章一样,要“起于所当起”、“止于所当止”,总之要贴切自然。各环节安排要周密,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过渡要连贯紧凑。歌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协同程度。教学目标的统领性的,是教学展开的依据和核心,它只有与内容、方法相互协调,才能最终落到实处。内容应该是科学的,当然也应该是开放性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的,是有助于发挥教师个性特征的,是教与学的统一。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程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全班学习、小组讨论、个别化学习三种。在教学中,不能仅囿于某一种形式,要注意到三者的配合和运用。

第五,教材的恰当运用程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的媒介,教师不能一味地讲授课程标准及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或说是“二度加工”。

第六,教学手段的合理程度。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有:板书的设计与使用是否合适?教学设备的运用是否运用得恰如其分?教学语言是否简练、清晰及逻辑性等。

第七,师生关系、角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出现的?学生有没有主动发言、提问的机会?有没有表达自己观点、情感的机会?教师与哪些学生交往,为什么?师生是如何开展互动的等。

第八,课堂的管理与秩序。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成几个方面制成一套指标体系,每个方面赋予一定的权重。但这仅仅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方法,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知道,评课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换意见、互相学习的过程。通过评课,进行质量的分析,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提出改进意见,是一种积累经验、开拓创新的有效手段。它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基本功,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活跃教研气氛,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新的探索。要防止指标烦琐化、绝对化,要防止分数偶像化,不能为评课而评课,要以改进教学,优化教学为目的,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有利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要注意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尊重教师的个性,要本着关心、爱护教师的态度,诚恳地提出意见,鼓励教师扬长避短,敢于创新,教出自己的风格。

三、说课

说课是教学研究改革的产物,是一种教学研究和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改革实验活动,1987年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首创。由于其操作性强、实效明显,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并经进一步实践、充实、完善、提高,逐渐成为在素质教育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不仅能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对教材的剖析与理解、对教法的研究与优化、对学法的探索与指导,而且可以达到训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语言表达能力。因而,掌握说课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也应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所谓说课,是执教者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自己将要上的或已上过的课,较为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同学科教师、评委或有关专家、学者、领导等)进行评价的活动过程。

说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类。

按说课内容,可分为课时(一节课)说课、单元(一个单元)说课和全章(一章或一主题)说课。

按说课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详细说课与概略说课。详细说课是对构成详细说课的所有要素进行全面的阐述,时间通常在2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概略说课则是提纲挈领式地陈述自己的教学方案设计,时间大约在10分钟左右。

按说课的功能,可分为示范性说课、研讨性说课、学习性说课与评价性说课。示范性说课是指专家、教研员或老教师对中青年教师的示范演示说课活动;研讨性说课是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进行的探究式的说课活动;学习性说课是指青年教师的汇报式的说课活动; 评价性说课是指各种竞赛中的说课活动。

按教学过程,说课可分为全面教学过程的说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片段说课及某个专项内容的说课。

说课课题可以事先确定,即按照早已定好了的课题准备和说课,也可由于领导或评委出多道题目,由说课教师抽签选定。

构成说课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这样几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在说课前,教师可以按照这几个部分编制成说课稿。

说教材,要对教材所在的知识系统做简要分析,通过分析某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本课教学内容与先前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说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的具体要求的概括分析,说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的简单分析,确定并说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说教法,至少要说明选择何种教学方法,以哪一种方法为主,以哪种方法为辅,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采用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并说明这些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说教法时最好能说明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什么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并做出必要的解释与说明。

说学法及学法指导,要结合课题教学内容,说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或学会使用什么学习方法。说学法可以与说教法结合进行,就是说教师在说明如何巧妙地组织教学的同时,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即说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针对某一教学活动学生应该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处于学习困境时,教师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应采取的对策。

说教学程序,是简要说出该课的各个教学步骤的具体教学环节名称及相关教学内容、步骤、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即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哪个(些)知识点,提出哪些问题,做哪些练习,组织哪些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么教)等。在叙述教学程序时,要按照教学步骤说清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活动,包括讲授的知识内容、练习、小结、反馈、矫正及作业布置等安排。要说明如何通过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说教学程序要求既有具体具体步骤的安排,又要有针对习惯的教法理论阐述。

说板书设计,说明板书的整体布局,要求语言简练。

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说课和上课都是教师为了搞好学科教学而做出的努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说课和上课都是以一节或一堂课为单位。说课和上课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而说课的对象则是具有一定教学水平和学识水平的同行、专家或领导。说课的主 说人在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而听课者也是有备而来,这是在一种更高层次上教育教学技艺的切磋,经验的交流。上课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把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于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还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因而能促使教师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钻研课程标准、教材,了解学情,优选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教学过程更符合教学规律,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习惯性。上课通常是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进行的,要受教学进度的制约;说课则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因而说课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便于推广与普及。总之,上课是一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品德情操、锤炼个性的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说课是一种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是教学与教研的结晶,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说课稿也有别于教案,它比教案更具有理论性;说课稿也有别于教学论文,它比教学论文更具实践性。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的类型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不同,说课稿的撰写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说课的要素和要点,透彻分析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采用综合论述(说课的各个要素不逐一列出)或分块论述(说课的各个要素逐条列出),都能达到说课的目的。

4.新课改以来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篇四

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部分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产生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重视。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中我寻求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记忆能力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高度的精神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上深深的印迹。

1.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再现一些资料信息,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等,对整体课文的讲述可以起到铺垫作用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教师可设计在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题。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也会高度高中,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过程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先把握知识的总轮廓,然后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当然对刚学过的知识,要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这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还有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是要求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马渡学校龚光华

5.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 篇五

张丹丹

河北省的新课标展开的相对较晚,但是,这不是我们各项工作可以拖延的理由,我们反而应该后发先至,积极做好课改各项工作,在此,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以及我个人一个阶段的以来的工作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一、新课改,我们新在哪里?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

(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

(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我们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的基础问题

学生学科基础十分薄弱,现行的中考制度除语数英三科外,其余学科实施等级考试,导致了明显的偏科,更糟糕的是,历史实行开卷考,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遑论理解掌握,学生甚至出现不辨商君始皇现象!

2、新颖的教学方式使用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3、会考问题

历史会考真的要开卷考吗?这真的是叫我们历史老师寒心啊,我们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会有多少学生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其它所谓的主科老师的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家长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历史老师自己去重视呢?到了最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到底上历史课是干什么用的呢?有必要上历史课吗?开卷考下的历史课?怎么上呢?有意义吗?历史采取开卷会考弊大于利。理由主要有:一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学生必须要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该记的史实还是要准确记住,不然历史真的会成为“戏说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三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龙的传人,可不能把老祖宗给忘了。现在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历史开卷考的话,还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地对待我们的历史学科,再过N年,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人懂得多少自己老祖宗——中华民族的文明?理科班学生所获取的历史知识,基本是在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上了大学以后几乎没有再学。

所以,会考采取闭卷考试,学生们必须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不然会我们会闹历史笑话,会忘了祖宗!

6.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六

——“导、学、展、练”四环节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实临沂市教科研中心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我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市教科研中心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为指导思想,在实验和继承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出符合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的“导、学、展、练”四环节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明确任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共建,自我提升、巩固训练,拓展提高。该教学策略的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学习过程)→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提高,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操作要求】

构成该策略的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其中,有些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导”即即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多媒体、视频、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生活体验、生产实际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学习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学习提纲或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学习提纲或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体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应体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过程。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读书、观察、分析、对比、实验、模拟、设计、搜集、判断、调查、绘制、尝试、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发放学案,提醒学生认定目标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依据目标并依据学案指导的方法和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享。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即学生按照“导”中展示的“学习提纲”或提出的问题,阅读指定的教材内容、地理图表或观察模型、观看录像等,完成“学习提纲”或提出的问题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生生间、师生间相互合作交流,以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后进行组内成果交流,在交流中修正、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一环节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思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促进学生形成各种思维能力,突出启发性,保证师生有机结合,贯穿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3.展示共建,自我提升

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展”就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如好思路、好方法、好结论等及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组内、组间的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一是展示自主学习后的成果;二是展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分歧点;三是展示挖掘出的规律性的知识;四是展示学生再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点;五是展示学生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展示的形式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全班展示、生与生展示、师生展示等。展示的空间多种多样,例如本子、黑板、投影等,展示中应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和小组间团结协作的力量。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适时的进行引导、调控、激励,既要让课堂富有激情、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秩序井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合作、展示、交流、共享中学会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从不同的侧面得到自我完善。

4.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不仅仅是达到记忆巩固的目的,也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和教学上的盲点,及时纠正、补救,确保学生所获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出符合课标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有典型性、代表性、思维含量较高的课堂练习题。学生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后要注意检测,并及时反馈矫正,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最后,要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及认知水平,设计一些体现能力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注意事项】

不要把该策略看成是僵死的框框,它只是一节课大体的设计程序思路。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按照以上四个环节机械进行,防止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时间顺序,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环节。每环节所用时间长短,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复习课

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知识,强化记忆,提高能力,初中地理复习课,可按单元组织目标教学,采用认标、自学、展示、练评八字法策略进行复习。现介绍如下:

【操作要求】

1、情景导入,明确内容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要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尽量设置与本课有关的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要多种多样。

教师在制定复习内容时,必须理清单元教学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坚持“两通读、一弄清、四明确”。所谓“两通读”,即先通读单元教材,再通读课标规定的所教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训练要求;“一弄清”,即弄清本单元知识体系;“四明确”,即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的“量”(有哪些知识点);“度”(每个知识点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位”(各个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中的地位);“序”(各个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的顺序)。

2、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提纲(学案)的设计既要覆盖知识面,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和知识结构。在自学的过程中,快速、独立完成提纲(学案)的问题。为保证复习效果,教师重在导:①要全面复习,不留死角;②强调复习中要把握重点,掌握规律性问题;③指导学生要文图并重,用读图促进理解、分析和记忆。同时,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展示交流,知识梳理(自主构建)

“展示”就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所获、所想、所思,在组内、组间的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一要展示自学提纲中每一问题的答案;二要展示在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分歧点;三要展示挖掘不出的规律性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内容做好调控,应重在后两点。展示的形式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全班展示;生生展示、师生展示等。展示的空间不应只局限于本子、黑板、教室等。展示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和小组的团结协作的力量。教师要做参与者,适时的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或是学案在学习、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梳理,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弄清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4、巩固练评,拓展提高

(1)训练

训练是单元目标复习的重要环节,是评价达标与否的必要手段。教师根据课标对该部分内容的基本训练要求,编写出训练题。训练题的题型可以灵活多样,但题量必须与单元复习课时安排一致。训练题区别于新授课,可以采用一题多标的形式选取,切忌面面俱到。所选题目的质量要有水平层次。

训练过程中,要严格训练学生的解答速度和准确程度。强调一要深刻理解题意,培养审题能力,学会审题(审题意明确范围要求;审解答过程是否正确、切题;审结果,及时发现错漏)。二要掌握解答要领,通过典型练习,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解答思路和方法。选题要具有典型性,抓好训练点,注意综合性;联

系科技、生产、生活实际,体现所学内容的基础性。练要规范、准确、熟练,从严要求,练要限时,提高训练速度,增大思维密度。

(2)点评

训练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内容有重点、多层次的展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错误概念、文图脱节、疑难问题,习惯性错误等,教师指导学生讲评,但讲评的重点应是学生难以理清的单元知识结构、各种规律性的问题以及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等等。通过讲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深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拓展

要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设计一些体现能力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拓展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几点说明】

1、理论依据: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种系统反馈矫正的教育策略。

2、策略特点:该策略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

7.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 篇七

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储存个信息项目。A:3±2 B:5±2 C:7±2 D:9±2

2、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A:体罚 B:变相体罚

C:侮辱人格尊严 D:以上都是 3、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l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____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4、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__。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5、学生操行评定的主要负责人是____ A:阶级性 B:生产性 C:等级性

D:相对独立性

6、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自主程度分类,课程可分为。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B: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C: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D: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E:重视个别差异

7、幼儿园课程以____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A:教师讲授 B:幼儿自学

C:幼儿的间接经验 D:幼儿的直接经验

8、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____ A:接受性学习B:研究性学习C:合作式学习D:网络化学习

9、()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中期

10、张老师经常投稿的杂志社因为搬迁到新的办公地点,其通讯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发生改变,张老师要对原来存放这些通讯信息的电子表格做改动,较好的做法是()

A: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电子通讯录

B:打开原来的电子通讯录,搜索到该杂志社的记录,删除原记录

C:打开原来的电子通讯录,搜索到该杂志社的记录,修改后覆盖原有的记录 D:打开原来时龟子通讯录,添加一个新的关于该杂志社的记录

11、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三种教学计划。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C: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12、”经验泛化说”是__提出来的。A.桑代克 B.贾德 C.詹姆士 D.武德沃斯

13、中国教师的资格条件必须包括以下哪些要件__ A.必须是中国公民

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E.体格达标

14、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1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__ A.个性化

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C.个别化

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

16、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做__。A.操作技能 B.技巧 C.操作能力 D.能力

17、我国____时期的学校教育目的是“明人伦”。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国民党统治时期

18、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哪个环节?__ A.开端 B.中间 C.终端 D.外部

19、我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为我国未来l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全面规划与部署而提出的科技计划是____ A:金文 B:大篆 C:隶书 D:草书

20、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A:主机、键盘、显示器 B: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 C: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D: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21、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得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出等级顺序的评价属于()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达标评价 D:形成评价

22、九年级一女生把一男生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该男生休学。请问该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原则____ A: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3、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要求小班幼儿学会的结构知识是____ A:会识别高低、宽窄、厚薄

B:会识别材料的形体、大小、颜色 C:会识别左右 D:会识别轻重、长短、前后

24、__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二、多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下列内容属于记叙文体的一部分的是()A:依时序描述人物系列有紧密关联的具体活动 B:表明事件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C:表明各类事物的空间次序描述事物的具体状态及其发展演变 D:依环境景物的空间次序描述事物的具体状态及其发展

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代表作是____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__。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6、班上同学的业余爱好多种多样,如游泳、武术、桥牌等等。已知:(1)班上陈祥同学和吴凡同学都喜欢围棋(2)班上有同学喜欢围棋(3)班上有同学不喜欢围棋如果以上三句话中只有一句符合事实,那么以下哪项必然为真? A:陈祥同学和吴凡同学都喜欢围棋

B:陈祥同学和吴凡同学至少有一人喜欢围棋 C:陈祥同学和吴凡同学都不喜欢围棋 D:班上只有少数同学喜欢围棋 7、1986年颁布的是__。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8、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A:常模参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9、以下属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__ A.敏感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E.发散性

10、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社团活动 D.个人活动 E.校外活动

1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 E: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教学信息输出技能的有__ A.教学观察技能 B.口语表达技能 C.板书技能

D.设计课堂教学技能 E.体态表达技能

13、五四运动以前的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 B:没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C:没有分清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 D:没有实行革命的统一战线

14、全身松弛法由()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A:乌申斯基 B:波斯纳

C:卡普杰列夫 D:安德森 E:雅各布松

15、学校新来了一批老师.负责组织安排教学培训活动的学校职能部门是。A:年级组 B:校长办公室 C:教研室 D:总务处

16、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A:理想 B:动机 C:需要 D:志向

17、根据严谨程度,教学评价可分为()A.形成性和总结性

B.常模参照性和标准参照性 C.配置性和诊断性 D.正式性和非正式性

1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__。A.场依存型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9、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A:平等 B:民主 C:合理 D:及时

20、教学评价包括以下哪些步骤?()A:确实评估目标 B:搜集有关的资料 C:描述并分析资料 D:形成价值判断 E:作出决定

21、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诞生的作品是。A:《浮士德》 B:《鲁滨逊漂流记》 C:《红与黑》 D:《人间喜剧》

22、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容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____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3、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时,小班环境要有结构简单、色彩鲜艳、富有感官刺激等特点;中班环境在小班的基础上要突出操作性;大班环境要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材料的丰富性。这主要体现了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原则中的()A:经济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动态性原则 D:开放性原则

8.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八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评价体验,课堂小结

基本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1、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分析数学元素,整理数学信息,探求数学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用完整、具体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对本堂课不必解决的问题可放入问题口袋以后解决。

此环节确保人人参与,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首位。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1、学生提出有价值(与本节课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探究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变化、发展、直至得出结论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而进行的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3、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一般问题可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集思广益,合作交流,教师点 拨,顺势引导,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路人,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取最优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1、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巩固学生学会的知识,并能做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这个过程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的过程。

2、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新意,方法形式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但必须当堂完成作业。对于开放性的题目可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四、评价体验,课堂小结

评价体验,课堂小结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反思的驻足点。

1、一节课下来,教师应对本堂课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较好的中差生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9.英语新授课教学流程及解读 篇九

一、教学流程

二、环节解读

(一)课前延伸

利用课前时间,各小组成员交流昨晚预习本单时遇到的问题.由小组代表在课前把他们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板书的原则是:生词表上必须掌握的单词一定板书,不会的疑难词汇要板书,并注名由哪一小组书写,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听录音,把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为保证学生学到正确的语音语调,先带领学生听一遍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并画出生词.用磁带播放课文,确保学生边听边看自己的课本.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黑板上的生词,包括会读,会翻译,能联想相关词汇,运用技巧初步记忆.讨论解决黑板上的生词及课文中不懂的地方,先在自己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集体讲解.3、精讲点拨

(1)根据小组汇报情况,老师讲解疑点,难点,重点问题.(2)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并回答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读课文.组织学生组内自主互助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3)将本课所学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加深记忆。

4、巩固检测

(1)组织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课文.(2)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补充一些拓展练习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查漏补缺。(3)课堂小结,综合评价

(三)课后提升

1、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反思。

上一篇:创先争优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六一儿童节亲子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