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24-10-13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用12篇)

1.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法。

一、质疑是创新学习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学”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教师应成为组织者、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促进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是注重示范,教给质疑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我为学生示范质疑:角的度数应怎样量?用什么量?用什么做单位?通过示范质疑,为学生的主动质疑打好基础。

二是创设条件,提供质疑机会。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如何计算;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抓住这一时机,围绕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利用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投入讨论研究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它不但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还增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主动参与是创新的保证

主体的发展必然要有主体思维的参与,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发展的程度影响很大。如果

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时的每一个台阶,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被动地前进,那就谈不上主动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尽量扫除,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顺利获得知识,但其创造空间必然缩小。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如何教,至于学生如何学,教师则考虑得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实际上教师应给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的空间,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组合的过程,以达到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的做法是:

1.大胆地“放”

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学习知识、探索规律,是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的保证。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小练习:分别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是如何求最小公倍数的?仔细观察练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以及两个连续自然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发现两个连续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他们乘积的二分之一,如[6 8]:6x8÷2。”我肯定了他的判断,并把这种算法以他的名字命名。全班学生为他热烈鼓掌,从而在全班形成了认真思考、求异思维的风气。可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2.精巧地“扶”

“扶” 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扶”要扶得准、扶得巧。“放”之后的“扶”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教师要扶在学生疑难处,扶有困难的学生。 “扶”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怎样知道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会学。现代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问题的关键处点拨一下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把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后,这时要求学生把27/10、1

50/100、89/10化成带分数,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了分母是整十、整百数的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

三、求异是创新的核心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女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找不同的算法,以及从不同角度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等。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多思、敢问、主动创新,使他们成为学习。

延伸阅读: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呢?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培养孩子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要的是要有创新的头脑,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新兴趣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益处。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思考,好提问题说明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要予以鼓励。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必每问必答,有些问题应启发孩子动脑思考,让他自己寻找答案。

积极引导孩子探究。当有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创造时,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积极探究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要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望,积极引导、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以孩子的探究行为为起点,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能力。由于孩子的`自身特点,他们的探究行为常有明显的兴趣性,甚至表现为破坏性"。除了一些让人感到好笑的行为外,孩子们还经常为了弄明白钟表会走、收音机里有人说话等问题,而大胆地拆卸,摆弄所有的零件。面对孩子类似的探究行为,家长不能简单的训斥,而要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实现他们的探究活动,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

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

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基础。

总之,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每一位家长都要承担这一历史责任,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2.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二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 才能推动其求知欲, 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此外在课堂上还要注意知行结合, 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 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我在教《死海不死》一课时, 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 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 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 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学生多质疑, 培养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 多质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 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 就要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只要言之成理, 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 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 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孔乙己》的主题, 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 其实鲁迅说, 《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 亿万的学生这样学, 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 应该说在封建社会, 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 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 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 这是其一。其二, 小说中的人们, 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 是不应该的。今天, 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 不能那样冷漠, 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 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

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 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 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机会, 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 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因此, 理解好诗句, 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 从文字到图像, 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 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 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 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 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 该怎么画?这样, 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 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 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 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 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 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 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 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 但是, 这样的学习过程, 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 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 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 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 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 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 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多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 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 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 参与程度, 交往状态, 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 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3.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班主任;工作中

一、紧抓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与班主任善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分不开。班级是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学习生活常规管理得好,可以培养优良的学风,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在刚接新班时,总会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的站姿和坐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对学生加以规范,让学生时时刻刻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我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一步步地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生扫地无序,抹墙砖和窗户始终不干净。我以身作则亲自拿起扫把示范,拿起抹布边说边教,逐渐地学生会扫地、抹墙砖、抹窗户了……同时根据学生的竞争意识,我结合学校每月的综合评比,在班级中设立了每日规范检查员,要求学生将行为规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和别人。这样狠抓学生的规范养成教育,给班级带来了勃勃生机。因此我班在学校综合评比中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文明中队。

二、班主任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教育的核心和宗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爱好,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谆谆告诫教育者:“在你的冷眼里有瓦特,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班级中会有这样一类学生,对班级活动与班级工作热情很高,但他们学习成绩不佳,这一部分群体被成为“后进生”或是通常意义上的差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班主任尤其要讲究工作方法,少批评,多肯定,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坏的。“相信能的人就会赢”。

三、树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1、引导教育观念。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引导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例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异性之间会产生神秘感和好感,有人称男女生交往过度为“早恋”,针对这种现象,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正常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中,不仅使其对异性的神秘感逐渐消失,收获真挚友谊,更能激发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广阔发挥空间。

2、发展观念。班主任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新一代青少年的风貌。如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陵墓活动,如果年年如此,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纯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如建立主题网页,进行网上祭奠,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3、持久观念。班主任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长期营造有利于创新意识萌发的外部环境的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创新的喜悦,欣赏到创新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

四、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1、班级的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固定模式去評价事物,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班主任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感受、建议。这样做既能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又给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2、班级的活动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理念。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街道、广场、汽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视其为负担,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生存实践,如利用课余或假日让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卖报纸、擦车等有偿劳动,既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又体验了社会生活中的新挑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3、班级活动以推陈出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推陈出新。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就要求班主任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荐) 篇四

重庆市万州龙驹中学谭仕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素质教育日益丰满起来,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插上讨论、合作、探究的翅膀,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身的重大意义而产生创新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创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创新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大纲,善于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不断获得新知识,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如在预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大家很感兴趣,一致推选此问题为本次预习的最佳问题。老师则查阅了不少资料,即由此导入新课。告诉大家 1

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二、创设教学疑问,是创新的起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解答—问题—再解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有所创新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一种宝贵品质,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三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

如讲解《我与地坛》,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理解?一句诗呢?一首歌呢?一篇文章呢?你能不能写一些你的亲身感受?‛

在提出问题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结果答案十分精彩:

从一句话的角度:有的概括为儿行千里母担忧,有的概括为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日日夜夜为我们操心......从一首诗的角度:有的概括为《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一首歌的角度,有的想到了《妈妈的吻》,有的想到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还有的想到了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从一篇文章的角度,有的同学想到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还有的联想到了《背影》,还有的干脆写出了读后感......课后,同学们都说这堂课特别生动,激发起了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教学讨论,是创新的载体。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允许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伙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观点,可以无拘束地思考发言,构建师生、生生情感相融的场景。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小组交流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大胆发问、激情陈述、明辨是非、各抒己见,依靠自己的智慧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以往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偶尔由学生提问,教师捕捉合口味、能够纳入既定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是‚注入式‛教学的变种。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当一时冷场或出现新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做出‚贡献‛,给出统一答案而鸣金收兵。这种讨论,不是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而与‚创造无缘‛。而那种华而不实的讨论,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点缀‛,就更与‚创造‛相悖了。

四、优化教学示范,是创新的动力。大家知道,创造源于模仿,示范是促成学生创新的动力。教师本身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学生学习上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教学创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无言的创造性劳动必然深深地激励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和品质。教师还要舍得把课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见解,得出创造性的结论,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放飞学生想像,是创新的翅膀。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内涵。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勇于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想象

力的增长;要注意扩大知识面和科学性,一个人知识领域广阔,表象储备丰富,他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要合情合理,不能随心所欲。如在《新型玻璃》对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用途与特点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胆想像:‚这些新型玻璃都是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如果同学们现在就是科学家,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来造福人类呢?‛一语刚完,学生的表现并不是老师在教案设计是可以想得到的:各式各样的新型玻璃都有,防盗更利害的,不但可以报警还可以直接的拉住小偷还有能够救人的玻璃;还可以让这种玻璃放出七彩的彩色,让人住在里面如同在神境中一般……

六、发展学生个性,是创新的核心。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鲜明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尤其应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发展学生特长的主渠道。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整齐划一,对学生的要求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既要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社会活动,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生动的现实生活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5.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五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

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

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6.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六

宿州市第十二小学

侯加奎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兴趣

自主探究

实践

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引导、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什么是周长》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测量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这个数学活动,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测量的方法,而是采取以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师:像这样的一片树叶(课前准备),它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学生猜想它的长度,激发寻求正确答案的愿望)我们想知道谁的答案更接近这片树叶的的周长,我们最好怎样做?

生:动手量一量

师:老师给你们提出几点小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1)想一想:你们准备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依法思 考,诱发创新欲望)

2)选一选: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课前准备的直尺、棉线和一根小棒)

3)量一量: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4)说一说: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完整说说测量的方法。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的安排,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非简单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的操作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而且对如何操作有了切身的体验,形成一定的经验。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操作方法各异。有的把树叶沿直尺边缘滚动一周,直接读出数据;有的学生用小棒沿着树叶的边缘围,看一共用了几个多一点的小棒,算出树叶的周长;学生的测量方法有的看似稚嫩,但他们都创造性地使用身边的工具来测量,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经历“思考—质疑—解惑”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练习时,有一位学生计算35-8=33.显然,这个答案错误。为了让学生弄清错误的根源,我耐心的询问:“孩子,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因为个位5-8不够减,所以我用8-5=3,再与十位上的3合起来就是33.”其他学生笑了,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但脸上还是充满了疑惑。我接着耐心地去鼓励他:“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个位上的5-8不够减,差几?该怎么办?”其他学生也开始动脑去思考,想出了各种办法:(1)30-8=22 , 22+5=27.(2)15-8=7,20+7=27.(3)10-8=2,25+2=27,„„这时,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用8-5也可以,因为5比8 少了3,所以再从30里去掉3就可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自主探究、质疑,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会了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获取知识本身。

三、注重多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并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解答问题时,不能机械地模仿,复制,应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典型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做了如下设计:“三根小棒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能!”然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4根长度分别为1㎝、2 ㎝、4 ㎝、5 ㎝的小木棒,要求他们用其中的3根收尾连接成三角形,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3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得出了结论。创造性的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探索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在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猜测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新思路,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四、注重生活实践,激励学生创新。

数学离不开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也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的意识。例如,在学习面积以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学校花坛的种植方案,一半种花,一半种草,怎样设计最好看?我们将选择一种最佳方案交给学校,评出最佳设计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这是一个开放题,内容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他们认真投入思考的创造。学生的创造欲望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多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拿起钥匙开启智慧的大门。

7.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探 篇七

1. 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 其自尊心越来越强, 在课堂上就越不敢发言, 怕说错, 怕老师批评、同学嘲笑.长此以往, 学生在课堂上不想说也不敢说, 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此我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 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处处尊重学生的人格,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标新立异, 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 敢说, 敢做, 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例如, 一次在等差数列的习题课中,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ABC中, 三边顺次成等差数列, 求cos A的值.

不料我刚写完题目, 有一名同学就在座位上脱口而出:“等于45.”我十分惊讶, 很惊喜地问:“你是怎样得到答案的?”她站起来回答说:“如果三边是3, 4, 5, 那么∠C=90°, cos C=0, cos A=54, 所以原式的值就等于54.”课堂上一片哗然, 同学们议论纷纷:“怎么能用特殊代替一般呢?”“她这是瞎猜乱蒙的吧?”面对同学们的怀疑与否定, 她的脸顿时涨得通红, 这时我意识到千万不能伤她的积极性, 于是马上说:“我可以告诉大家, 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只是不完善, 若再加一点证明就行了.”在我的鼓励下, 她增强了自信, 补充说:“这个式子的结果是唯一的.”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A, C是三角形的内角, 其范围在0°~180°内, 余弦函数在此范围内是单调的, 因此这个代数式的值是唯一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大家被她的补充震住了, 我及时表扬她:“非常好!这个题目如果能够证明结果是唯一的就完整了……”

2.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直接感知和自己动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通过学生动手实验, 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 便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 结合课标的要求, 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椭圆时, 我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两个图钉和一段绳子, 按照教材的要求画一个椭圆, 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把图钉按在桌上, 画完了椭圆.我特意问学生:“看看旁边同学画的椭圆, 观察一下你们的椭圆一样吗?为什么?”几名学生抢着插嘴说:“当然不可能是一样的!因为图钉的距离和绳子的长度各不相同.”“好,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 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因素, 调整另一个因素来发现对结果的影响, 你们不妨试试看.”大家又兴趣盎然地投入实验中, 座位上不时传来:“胖了﹑胖了.”“扁了.”我及时提出一个问题:“椭圆的扁平程度与什么有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a与c的比.”“在解析几何里, 把ca称为离心率, 记作e.那么你们能否得出e的变化和椭圆扁平程度的关系?”……这节课结束后, 我还留了相关作业让学生继续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在再造想象的培养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知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一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进行.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图形与实物之间的再造能力.例如:在初中几何入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电脑多媒体演示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如篮球、木桶、木条、粉笔盒等, 通过对这些实物的观察抽象出对应的几何体, 随即演示出一组相应的几何体.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从实物到几何体的联系.再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生活空间里出现的一些几何体, 以加强对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其次, 我们可以从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与图形之间的再造想象.几何概念实质上就是将几何图形用语言的方式进行描述, 讲解时大都可以借助实物进行, 但有的概念完全依赖实物是无法理解的

3. 从开放与应用性问题着手,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晨旭在《稳中求进, 注重考查能力》一文中指出:“只有开放型试题, 才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开放型试题与应用性试题没有固定的背景与题型, 难于模拟分类.因此, 是考查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题型, 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需要适当编制或引进一些开放型问题和应用性问题, 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敢于猜想, 勇于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背景全新的问题, 让学生在不时的失败和成功的体验中去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探索能力和研究水平, 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诸如把封闭型问题的条件变为结论、把常数变为变量和应用性问题等都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 .

[2]赵振威主编.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修订二版) .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八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要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成就感

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好奇心又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引导、鼓励其参加各种探索性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事实告诉我们,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就是由于受到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而去主动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而好奇心可使小学生参加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培养其学习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造性活动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践出真知,丰富的早期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具有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有益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新、创造潜力的学生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是因为“淘气”影响他人的学习而被开除的;爱迪生小时候就因为问了“1+1为什么等于2”这类问题,被认为荒唐、捣蛋被赶出学校。上述事实说明不是所有调皮、捣蛋的学生就没有创新、创造因素。其实,在学生淘气、调皮,甚至荒唐越规的行为中,很可能就蕴涵有创新、创造因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启发,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这样会消除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正确对待那些“看不上眼”的学生,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走上理想的征途,是每一名老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五、教师要让学生向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学习

每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尊敬的人。榜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和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人物接触。教师是学生最常接近的人,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老师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大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播下创新、创造的种子。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深化素质教育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9.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九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为此,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通过插图,我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提问:①谁在十里长街送总理?②你认为课题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③插图是怎样描绘人们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等等,通过我的启发,学生都能认真仔细

地观察。

二、营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的老师上课,常常一脸的严肃态度,要不要就斥训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弄得教室死气沉沉,学生很少发言;而有的老师上课,常常面带微笑,用商量和启发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发言,使得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积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那种专制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遏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而那种启发、诱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活跃和学习创新的发展。可见,和谐、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如教学《争画》一课时,我则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共读、共讲、共议,只有他们有困难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指导,让他们在我身上获取平等主动参与意识。

三、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买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

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知识,丰富创新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十分之五。儿童少年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无论多么荒唐的设想,多么奇异的考虑,都要热情保护,使他们的想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更加绚丽,更加美妙多姿。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

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六、标新立异,树立创新榜样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0.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十

开拓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它能对其他素质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从社会背景来看,开拓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既是一种品格,又是一种胆魄,还是一种才识,是三者的统一。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应当重视自身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这样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现在的的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缺乏观察能力,二缺乏创新兴趣,三缺乏创新思维,四缺乏创新毅力。

所以现在大学生要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当务之急,第一,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应该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的同时,也不要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要敢于问“为什么”,要敢于打破陈规,要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第二,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学生社会实践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我们大学生要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以社团和学生宿舍、班级为重点,在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我们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还大学生应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第三,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任何新发现都是在长期的思考论证中得以立足的,搞实验的人必须要有思考的习惯,这是研究的前提所在。

1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一

关键词:创新;培养;课前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52-01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数字化的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而推动这种发展的可持续,要靠什么呢?不言而喻,靠人才,靠创新人才。我国要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级教育。我认为,在基础教育中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我肤浅地谈谈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课前设计

在一节课的设计中,除了设计相关的知识结构,教学程序等外,更重要的是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设计学生要掌握知识技能外,要注重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在一节课中,哪些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那些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当学生提出来后,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哪些问题是由教师刻意引导学生提出来,教师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设计、预想。因为在学生不断的提问和不断的思考自己的问题答案和得到肯定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快乐感。这个快乐感就会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同时,学生在不断的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灵感,这个灵感一但产生,就会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只要教师每节课都做好了这些,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升,创新意识就会初步形成。

二、把握已知,探索未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注重学生的知识和和经验,为学生提供“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是懂非懂”的感受,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在这些“是懂非懂”问题出现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有一些想说而又说不出的问题问老师,老师顺势引导,让学生通过想办法解决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灵感,树起信心。这时,学生的灵感一旦产生,就可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标新立异”、“敢说敢做”,甚至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在学生不断发问、思考、想象的过程中,慢慢积累了智慧。学生一但养成习惯,就会在生活中、学习中,总会问个“为什么”,并会去思考“为什么”答案。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这样,既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让学生在情愈的气氛中探究、成长。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说明了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水平,可以唤起无限的求知欲,潜能是不可估量的、是无限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从心理发展学的角度认为,只有高于原来的水平,经过主观努力后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需求。这种观点也是挖掘“最近发展区”潜能的一种途径,说明人的潜能是无穷尽的。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引导去探究未知,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更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师生、生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加工”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让学生找对或找错的理由,让学生彼此都得到信任、尊重、快乐。这时,教师变换角色,把自己成一名学生,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刻意引导学生依就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出发,探究为什么这样去想,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不断地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动性。因为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没有压力的、是最轻松的、是敢想敢说的。同时,教师参与学生探究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要有鼓励、肯定、“诱导”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达的空间,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这样,师生、生生才会真正互动起来,学生的思考才会活跃起来,教师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的知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从小培养学生去探究知识、探究方法的能力。只有这样,科技的未知领域才有更多的人去探索。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探究意识和具备探究能力,那么,在课堂学生只是学到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就不会去主动探索未知领域。我们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长大后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12.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二

创新意识是多种思维方式交融的结晶,在创造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品质,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其核心因素是创新思考能力。

创造性思维并非科学家的专利,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应该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当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正确的诱导和创造性地教学,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创透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本文试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

一、培养质疑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书本知识,还没有养成一种特定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古人就有不思考不读书的习惯。当然,任何一种习惯形成都要经过一定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勤学好问,不要人云亦云,而应该对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他们中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识字教学中教会学生创新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一个人识字的多少并不代表能力的强弱和高低。我国汉字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无数的成功经验。汉字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形式发展还是内容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我们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几个汉字,而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去更快更好地识字。因此,我在教学生识字时,按照汉字的造字规律教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观察生字,再由字形推测字意,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对于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只要教师稍加指点或点拨,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在以后的识字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利用自己已有的能力轻松地去认识陌生字了。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潜在的智慧,需要后天的教育、启发和培养。加强学法指导,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自学书本知识,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的方法,和运用已学到知识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运用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说一说的方法自学课文。通过大胆的质疑,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动眼、动耳的学习实践中将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并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让学生们学会创新。

四、在课堂表演中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图文并茂、故事性极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爱表现自己的特点,让他们在熟读精思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例如,学习了“狼和小羊”一文后,指导学生围绕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加上自己的想象表演课本剧。由于学生对文章读得比较熟,理解得透彻,因此,学生纷纷要求表演,有两位同学不仅模仿了狼和小羊的语气,而且加上恰当的动作表演,将狼和小羊表演得栩栩如生,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掌声。学生在表演中不仅尝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展示了他们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五、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他们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得以激发的。因此营造良好的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获得相应的情感体会。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趣味、语味、情味、个味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语言和思维发生共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这样的生本课堂也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上一篇:天津公务员面试成绩下一篇:消防培训资料商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