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效无土栽培农业大棚项目

2024-10-03

优质高效无土栽培农业大棚项目(共7篇)

1.优质高效无土栽培农业大棚项目 篇一

大棚辣椒秋延后高效栽培技术

伊川县农技站 陈 鹏

大棚秋延后辣椒一般于7月中下旬播种育苗(最迟推迟到7月底),10月下旬至春节上市,亩产2000-3000公斤,亩收入4000余元。

辣椒秋延后大棚栽培的特点是在塑料大棚内进行反季节夏播、秋栽、冬延。全生育期温度由高到低,前期天气炎热高温、暴雨频繁高湿,栽培管理稍有疏忽,易诱发疫病和病毒病大发生,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中期气温比较适宜,但是开花结果及果实生长的适宜温度时间短;后期保果阶段又是严冬季节,防寒保温措施要得力,否则,辣椒果实易受冻害。因此辣椒秋延后大棚栽培难度大、技术性强、生产管理水平要求高。

(一)选用适合于秋延后栽培的优良品种 秋延后辣椒栽培要求品种抗逆性和抗病性强;耐高温高湿、高抗病毒病;耐热、抗寒性强;株型紧凑、挂果率高、座果集中;丰产性好,果大肉厚,红熟速度慢,整齐坚韧、耐贮运,青红辣椒颜色鲜艳。主要品种有汴椒一号、湘研十三号、苏椒五号、早杂二号、开杂二号、新丰五号等。

(二)培育适龄优质壮苗

1.辣椒壮苗标准 辣椒壮苗的外观标准是:苗龄30天左右。茎短粗、节间短,苗高不超过20-25厘米,叶片厚,深绿色,具有8-12片真叶,已能看到第一花序的花蕾,晚熟品种真叶可达13-14片真叶。叶色深绿且具有光泽,叶片厚实舒展,叶柄向上开展与茎之间有45度左右夹角。根系发达,侧根数量多,且呈白色。全株发育平衡,无病虫害。

2.育苗方式 采用小拱棚遮荫、降温、防暴雨、营养钵或营养土块育苗。

3.育苗时间 秋延后辣椒的育苗要求比较严格,适宜播期为7月中下旬。播种过早,苗期持续高温多雨的时间长,幼苗长势旺,容易徒长,病毒病发生严重;播种过迟,病毒病虽然发病轻,但后期温度低,植株上层果实生育期及积温不够,影响产量和品质。

4.育苗地面积及播种量 采用营养钵育苗,每亩需苗床约60平方米,用种量约80克。

5.营养土配制 有机肥与田土的配比为6:4,每方营养土还需加入磷酸二铵或复合肥1-1.5公斤,硫酸钾1.5公斤,多菌灵80-100克,粪、土、肥要充分掺匀,同时用600倍敌敌畏喷雾,处理完毕后堆2天即可装钵使用。

6.种子处理

(1)晒种方法 选择晴天上午9点到下午3点,将种子薄薄摊在芦席上,在通风的地方晾晒1天,切记不要把种子摊在铁器、石板、水泥地或塑料薄膜上晒种,以免烫坏种子。晒种子可消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2)浸种 将晒好的种子装在纱布袋中(只装半袋,以便搅动种子),然后放在55-56°C的温汤热水中,水量为种子量的5-6倍。为使种子受热均匀,要不断搅动,并及时补充热水,使水温维持在所需温度范围内达15分钟。然后让水温逐渐下降至30°C,继续浸泡6-8小时,最后洗净附着于种皮上的粘质。

浸种后,再用10%的磷酸三钠水溶液(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泡15分钟,用清水冲洗数遍。可有效防止病毒病。

(3)催芽 将药液浸种后的辣椒种子用湿纱布包好,置于24-30°C的环境中(夏季可放在屋内地面上)催芽3-4天即可。催芽过程中,要注意调节湿度和进行换气,一般每隔6小时把种子翻动一次,并及时补充一些水分,当75%的种子芽尖露白时,即可播种。

7.播种育苗 播种前,按所需的育苗面积建造苗床,苗床宽1.2米,深15厘米,床底要整平,把装过营养土的营养体(9×9厘米)紧靠着摆入苗床,不能留太大空隙,浇足底水,要完全浸透营养钵;待水下落后,即可将催过芽(或未经催芽只浸种消毒过)的辣椒种子均匀摆播在营养钵中间,每个营养钵播一粒种子,用营养土覆盖0.5-1厘米厚,同时把营养钵或营养土块间的缝隙弥严。在苗床上面先用地膜覆盖保湿,再搭小拱棚盖膜(四周卷起通风降温)防雨淋,上面加盖遮阳网(或覆盖草苫、青稞等覆盖物)遮荫降温。四周盖防虫网,防虫防病毒。

8.苗期管理 在辣椒苗破土70%时,应立即把苗床上的地膜、草苫等覆盖物揭掉。为预防猝倒病和立枯病的发生可用75%的敌克松或75%的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500倍溶液重喷一遍(包括幼苗及地面),然后覆盖一层营养土。以后要见湿见干,可隔4-5天浇水一次,严防苗子徒长。如果苗子生长出现缺肥症状,可结合浇水喷2-3次营养液,此期要及时松土除草,以利于肥水的渗入和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根系生长。

(三)适时高质量定植 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4-5方,再施尿素20公斤,磷酸二铵40公斤,钾肥30公斤。

整地时将全部有机肥及化肥和农药的2/3撒施,深翻25-30厘米。整平后,每棚作两个平畦,畦间距60-80厘米,距棚边70厘米,畦面宽1.8-2米。

定植一般在处暑前后完成。定植前先搭好塑料棚并在前一天先将苗床灌一次透水,有利于起苗和防止伤根;用1000倍的病毒A或1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喷一遍,可避免病菌随苗带入大田。

定植时按33厘米开沟,沟深10厘米,按26-33厘米的株距把苗摆在沟内,封少许土后顺沟浇水,待水渗下后,把沟封平。

(四)加强定植后的棚内管理

1.温度调控 辣椒定植后外界气温较高,此时应将棚膜四周完全揭起,确保通风透气,由于棚膜的遮光白天又可降低棚内温度。

立秋后外界气温适宜于辣椒生长,此时应维持白天26-28°C,夜间16-18°C,以促进辣椒迅速生长及果实膨大。

当棚内气温还高于15°C时,昼夜尽可放风,通风掌握的越好,辣椒棵越壮,落花、落果现象越少。当夜间棚内气温降至15°C以下时,夜间应当把膜和棚门盖严,只能在白天气温高时,进行放风,使棚温保持在20-25°C之间,以利于果实的膨大。当夜间棚内最低气温降至10°C,应立即扣小拱棚,进行防寒保温。若来不及加扣小拱棚,可用塑料薄膜在辣椒棵上再覆盖一层以免冻坏,确保部分幼果膨大、生长,增加产量。但在晴天中午时还应在背风处进行短期放风,排除棚内有害气体、补充氧气和二氧化碳、降低棚内温度,减少病害发生。当夜间小拱棚棚内最低气温降至10°C,应立即盖草苫保温。

2.水肥管理 在定植时浇第一次“定根水”的基础上,定植后第三天浇“缓苗水”。随后及时中耕松土,培土封沟,辣椒定植时在沟内,培土后把原来的沟变成垄,原来的垄背成了沟,但培土不可过高,以13厘米为宜。培土封沟后要适合蹲苗防植株徒长。

当第一层果实达到2-3厘米大小时,植株茎叶和花果同时生长,要及时浇水和追肥,每亩施腐熟人粪尿500-1000公斤或尿素10公斤,施肥后应及时中耕,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并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进入盛果期要加强水肥管理,促进辣椒多结果,增加产量。一般浇水3-4次,追施硝酸磷肥1-2次,每亩20公斤。

(五)适时巧用化学调控及整枝技术

1.化学调控 当辣椒初花期生长过旺徒长时,可用多效唑、矮壮素或者缩节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控;为提高秋延后大棚辣椒的坐果率,也可用生长素(2,4-D或防落素)处理,保花保果效果较好,2,4-D浓度为15-20毫克/公斤,上午10时以前抹花效果比较好。

2.整枝 大棚中生长的辣椒,生长旺盛,株型高大,枝条易折,为作业方便和便于通风透光,可用塑料绳吊枝或在畦垄外侧用竹竿水平固定植株,防植植株倒伏。对过于细弱的侧枝以及植株下部的老叶及无果侧枝可以疏剪,以节省养分,有利通风透光。

(六)做好贮藏保鲜工作 秋延后辣椒定植后,一般经过50-60天(10月下旬)即可采收上市。如当时价格合理,可以将门椒及时对椒摘掉销售以减轻植株的负担,有利于门椒以上的果实膨大生长。价格较低时也可不采。扣棚盖苫后使长成的辣椒留在植株上在拱棚内保鲜,每天揭开小拱棚上的草苫,可延长到元旦、春节采收上市。可分批上市,也可一次性收获公映节日市场。

在贮藏保鲜前先把大棚内拱草苫掀掉,使辣椒预冷2-3天,让辣椒体温尽快冷却到所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将无果枝及嫩头剪除,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800倍水溶液喷一遍,一定要将棵秧和果实喷透;再给辣椒小浇一次水,棚内温度保持3-7°C即可,每隔十天检查一次,在高于10°C以上时,要进行短期放风,低于3°C时加盖薄膜或草苫。

2.优质高效无土栽培农业大棚项目 篇二

1 品种选择

葡萄品种很多,用途也很广泛。在进行大棚葡萄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两点选择原则。(1)要选择那些成熟期较早,且果实大而饱满,果穗紧实色泽好的品种;(2)选择那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抗虫害能力好的品种。具体可选择‘黑珍珠’‘美国珍珠小红提’‘贵妃玫瑰’‘巨玫瑰’‘巨峰’‘6-12’等优质的葡萄品种。

2 大棚选址

葡萄品种在种植前确定栽植点,每株之间的距离要把握好,不能离得太近,不利于葡萄采光。如果选择光照不足的山沟和山谷建棚,这样会因为关照不足而影响葡萄的口感,从而直接导致经济收益降低。同时,葡萄种植的大棚要选择地势较高,不易积水的地方;要修建好排水暗沟,保证雨后不积水。大棚选址应尽可能设在交通方便的、有良好水源的地方,便于生产灌溉和产品外运。如果选择山地丘陵的话,就会导致葡萄的运输成本增加,使农户的经济收入难以达到最大化。如果所选地点的土层较厚和土质肥沃疏松,并且透水性和保水力良好的话,那么生产出来的葡萄口感较甜,有利于提高品质和经济效益[2]。

3 肥料管理

葡萄在管理的过程中,肥料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葡萄的健康生长而且提升葡萄的质量,使其又大又甜,迎合市场的需求。葡萄在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充足的肥料,这些肥料除了从市场上购买以外,也可以用一些家畜的粪便或者人粪等,对于葡萄的营养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能减少肥料的使用资金。葡萄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葡萄的面积来决定肥料的使用量,不宜过多则不利于葡萄的生长,施肥是根据时间段来决定的,根据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肥料,这样才能提高葡萄的产量。氮肥的施加有助于葡萄的生长和发育。氮肥的施加应当以基肥为主,每667 m2施加氮肥12~18 kg。磷肥对于葡萄的生长发育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葡萄每生产100 kg的果浆就需要吸收0.1~0.3 kg的磷元素。磷肥施用以基肥为主,每667 m2施10~15 kg的P2O5。

4 水分管理

葡萄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重点在几个关键时期(如萌芽后至开花前,坐果后至果实着色期)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不能到葡萄已经缺水的时候才给浇水,这样会影响葡萄的成活率。如果遇大雨天要及时开沟排水,以防水分过多淹死葡萄根茎。

5 花果管理

在葡萄花果的管理时,农户要注意提高坐果率与增大果粒,可采用人工授粉方法,提高产量和品质。用带毛的兔皮钉在木板上制成授粉毛刷,在盛果初期上午没有露水时候,用毛刷在葡萄花序上进行刷拉帮助授粉。

6 果实套袋

葡萄的果粒套袋时间通常是在葡萄花开后的1个月以后、果粒直径在1 cm的时候进行。套袋可以防止葡萄的果实被虫子叮咬。在葡萄果实套袋时要选择每天早晨和下午进行套袋,因为午间温度比较高,又加上套袋以后袋内温度更高,不利于果粒的生长。

7 整形修剪

葡萄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留下好的枝叶和果实,需要及时修剪坏的葡萄枝,以免影响周围的葡萄枝。夏季天气炎热,如果没有及时给葡萄枝灌溉水源,补充水分的话,容易造成枝叶缺水而叶子卷曲和枝条干枯。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农户要及时处理,剪去干叶和枯枝;把新梢绑在铁丝上,以免被风刮断。

在冬季修剪时,冬季修剪不宜在2月后修剪,因为会经常出现伤流。修剪时应选留主蔓上生长充实,成熟良好,无病虫害的枝条作为母枝。粗壮枝可长留,瘦长枝可短留。在主蔓和侧蔓下部留部分短梢作预备枝,用以更新枝蔓。

8 病虫害防治

在防治虫害时主要从萌芽期、生长期、采摘期等阶段应对。葡萄萌芽期的时侯,剪除干枯的枝条和干果,及时扫除落叶,才能减少快到冬天时易发生病虫害的概率。在葡萄成长前期,要注意防治病虫害,以防葡萄的嫩叶和花序受到危害。在葡萄成长后期,落花后喷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或者预防葡萄上的幼虫危害嫩梢。在葡萄生长的过程中,如果气温比较低,葡萄的枝叶容易生病,这时要注意防治。在果实采收期,再次出现幼虫危害时可喷灭杀丁液。秋季属于阴雨天气较多时候,湿气又比较重,这时会引起病虫害,需要喷杀虫剂防止幼虫[3]。

参考文献

[1]徐春燕,何风杰.浙江及台州地区葡萄促成栽培生产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4(3):67-69.

[2]黄英,安进强,张芮,等.水肥调控对设施延后栽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2):191-195,202.

3.大棚黄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篇三

1 假植育壮苗。播种后10天左右,当幼苗达二叶一心时假植,假植密度8~10厘米,假植于营养钵,苗钵直径为10厘米。假植的前一天浇湿苗床。取苗定苗勿伤嫩茎,细心保护子叶。培土平根颈部,速浇压根水。

黄瓜播种后出苗前,一般不揭膜通风,床土保持湿润,床温控制在23~25℃。破心期(子叶微展→第一真叶露尖)管理上转为适当的“控”,白天床温控制在16~18℃,夜间12~14℃,控制浇水,晴朗天气尽可能多见阳光。缓苗期(分苗→新根发生)主要是促,床温维持在18~20℃,床土表面保持湿润状态,忌过湿。旺盛生长期(缓苗后→炼苗前)管理上转为“促中有控,促控结合”。措施有:床温降至16~18℃,夜间不低于12℃;在不受冻的前提下,尽可能多通风见光;适时适量追肥和保证水分供应;缓苗后和3~4叶期各追肥一次,可选用尿素,浓度0.1%~0.2%;保持土面半干半湿状态。2~4叶期:喷150~200毫克/升浓度的乙烯利,表土板结时及时松土。炼苗期:定植前4~5天开始炼苗。

2 四招“添”雌花。黄瓜花芽分化早,在成苗期花芽分化就基本完成,但又具有可塑性,可创造适宜条件诱导雌花花芽分化。主要措施有四招:

2.1 选种。将高质量的黄瓜种子,在良好的贮藏条件下存放1年后用于生产,可以提高雌花比例。

2.2 摘心。在黄瓜主蔓有25片叶时进行摘心;侧蔓结瓜的品种,当结有1~2条瓜时要对侧蔓进行摘心。

2.3 优化施肥。在中性土壤栽培黄瓜,可通过增施有机肥中和土壤酸性,促使黄瓜多生雌花。每667平方米用100毫升惠满丰活性液肥对水50千克喷施。

2.4 低温处理。黄瓜子叶展开后10~30天,进行低温处理,并保持大的昼夜温差,夜间温度保持在14~15℃,白天保持在25~28℃,并通过覆盖草苫把日照时数控制在8小时,同时在育苗营养土中增加磷肥。

3 增产“六窍门”

3.1 大温差育苗。在瓜苗1~3叶期和定植前半个月内,温度白天保持35~38℃,夜间8~10℃,定植前最低温度降至5℃左右。

3.2 短日照处理。黄瓜出苗后40天内,每天8小时左右的短日照处理。

3.3 棚内熏烟。瓜苗2~4片真叶时,在棚内熏烟并密闭2~3昼夜。

3.4 红光照射。用红光灯泡每晚照射2~3小时。

3.5 叶面喷肥。苗期喷1%尿素或0.5%硫酸亚铁水溶液,促健壮早发;7叶期喷0.2%的硼酸水溶液保瓜防落;大量结瓜时喷0.3%的磷酸二氢钾和1%尿素混合液。

3.6 人工授粉。开花后把雄花蕊对准雌花的柱头涂抹,可提高坐果率。

4 猝死应“早防”

4.1 保温防冻害。用黑色营养钵育苗。在阳畦内摆上黑色塑料营养钵育苗,营养钵内温度在10℃左右,幼苗能缓慢生长,不受冻害。也可采取配制热性营养土,叶面喷肥,补充二氧化碳,浅中耕,后墙挂反光膜,覆盖多层膜,生根素灌根等综合措施。配制热性营养土是利用热性粪肥的鸡粪和黏液丰富的透气性粪肥牛粪,二者腐熟后各取20%,拌菜园土60%,使植株自然耐冻健壮。叶面喷施微肥,可补充根系因吸收营养不足而造成的缺素症,如叶面喷施0.2%尿素溶液、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抗寒能力。补充二氧化碳。在气温高时可将棚膜开开合合,放进外界二氧化碳,在气温低时闭棚,人为的补充二氧化碳。进行浅中耕,破除地面裂缝,既可控制地下水蒸发带走热能,又可保墒保温防寒保苗。后墙挂反光膜,冬至前后,在后墙上挂一道地膜反光,晚上使墙体所贮热能缓慢释放于室内,可保持后半夜较高温度,防止株苗冻害。覆盖多层膜。标准温室内育苗,床畦上覆盖薄膜,再于1米高处支撑一小拱棚,晚上距小拱棚外或室(棚)内20厘米处,再覆盖一层薄膜,不加温可育成各类秧苗。定植后,地面垄上覆地膜保墒控湿提温,但不要封严地面,留15~20厘米,使白天土壤所贮热能,晚上通过未覆严地面向空间慢慢辐射。用生根素灌根。生根素是用钙、磷、锌等与根系生长有关的几种营养元素合理配制而成的。

4.优质高效无土栽培农业大棚项目 篇四

光伏农业大棚是一种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通过建设棚顶光伏电力工程实现清洁能源发电,最终并入国家电网。

光伏农业大棚,不但不额外占用耕地,还使原有土地实现增值。光伏农业大棚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本项目拟占地1050亩,总投资3.15亿元人民币。装机容量:30MW,年发电量:3614万千瓦时, 25年可节约标煤47.83万吨,减少谈粉尘排放2933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526.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235.5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617.8吨。

5.优质高效无土栽培农业大棚项目 篇五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项目背景

智能温室大棚是农业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温室大棚的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物联网的具体应用领域,也是目前应用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温室大棚以日光温室为主,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我国温室大棚的技术装备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温室大棚种植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技术设施落实不到位、智能化水平低,导致单位生产效率低、投入产出比不高、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起伏较大的现状,在温室环境、栽培管理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建设在南方的大型智能温室以生产花卉为主,北方的则以栽培蔬菜为主,少部分智能温室用于栽培苗木。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响应国家号召,政府投资,在温江区实施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示范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当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七月份平均气温35℃,平均降雨量400mm,一月份平均气温9℃,平均降雨量300mm。全区占地面积为:24m*32m=768平方米,已经装有混凝土拱架塑料大棚,作为有机蔬菜以及园艺种植区域,产品规格为栋宽12米,间距4米,天沟(雨水槽底部局柱底高度)5米,顶高(屋脊到柱底高度)5.9米,屋面角度25度,外遮阳高度6.4米;排列方式为屋脊走向为:南北12m*4跨=48米,侧墙长(南北):4米*8榀=32米。现计划在该整片温室大棚种植区域安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全方位随时监控管理的智能温室大棚系统,作为农业示范区域,以便以后在整个成都片区实行推广。1.2现存问题

首先是成本较高。一般来讲,一套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成本主要包括硬件成本、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硬件成本包括各仪器仪表、通信线缆等。整个系统也不能自由组合或者裁剪应用于不同的对象,使得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同时,由于系统复杂、布线繁多、故障率高而且使得故障后的维修成本极大。另外,系统庞大造成的运行成本也不是一笔小费用。

其次是布线复杂。温室中有大量分散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这些设备可能随着作物的改变而进行调整,同时错综复杂的线缆也需要重新铺设,工作量较大。为了科学、合理地实现大面积温室环境参数的自动检测与控制,电子检测装置和执行机构的设置不仅数量大而且分布广,连接着各个装置与机构的线缆,也因此纵横交错。当温室内生产的果蔬作物更替时,相应的电子检测装置和执行机构的位置常常需要调整,连接着各个装置与机构的线缆有时也需要重新布置。这不仅增大了温室的额外投资成本和安装与维护的难度,有时也影响了作物的良好生长。

第三,故障解决难。当数据无法正常接收时,检查人员不知道是线路问题还是节点故障。另外,目前的控制系统多采用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模式,当总线出现故障时,虽然各控制节点尚能正常工作,但是上位机却无法正常管理整个网络,专家控制策略无法实施。

1.2项目意义

(1)实现广范围的测量,需求传感器节点多当前温室生产的首要特点就是监控区域很大,普通单个连栋温室都有几千平方米,而一个园区温室群的面积可能会在几百亩以上,因此需要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建传感器网络,在每个温室中采集诸如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湿度、营养液EC值、pH值以及室外天气参数等信息,除此以外,目前对作物生理参数的检测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将会有更多的传感器节点被用于温室生产。另外,用于驱动温室中执行机构的控制节点的数量也不能忽略。由此可见,温室对其监测与控制系统的首要需求就是网络容量大。

(2)检测点位置灵活变动

温室中大量分散的传感器,但随着作物的生长而需要不断调整位置;或者当温室内生产的作物更替时,相应的电子检测装置和执行机构的位置也常常需要调整;另外,温室的利用结构也会经常根据用户需要而不断改变,这就要求系统中各个节点能根据需要随意变换位置而不影响系统工作。

(3)节点数目可随意增减

作物生长阶段不同,环境因子对作物的影响可能也不同,生长初期可能对温度比较敏感,而后期可能对光照比较敏感,这就要求系统可以随意改变节点的类型和数量。除此以外,随着作物的生长,用户可能还需要对植物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而需要不断增加传感器节点。在某些科研温室中,也经常需要改变传感器节点的类型和数量,以达到精确监测与控制。上述这些情况都需要所用的监控系统的节点能随意增减。

(4)系统可靠性

系统故障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如果系统出现问题而未能被及时发觉和修复,那么可能对作物造成致命的伤害,尤其在一些恶劣的天气例如高温和寒冷气候条件下,这将直接影响产量和收益。另外,温室内湿度高、光照强、具有一定的酸性,都会导致线缆的腐蚀、老化,从而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这对于检查系统故障造成困难。例如,当数据无法正常接收时,检查人员不知道是线路问题还是节点故障,这对及时发现和解决故障带来不便。因此,温室测控系统必须要可靠。

2、方案概述

本系统结构及配套设施:主体骨架为热镀锌型组装、覆盖材料、自然通风系统强制通风系统、内遮阳系统、外遮阳系统、环流风机系统、加热系统、补光系统、配电系统、监控系统、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化大棚是一个半封闭系统,依靠覆盖材料形成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室内空间,一方面要以通风换气创造植物生长优于室外自然环境的条件;另一方面,室内产生的高温高湿和低二氧化碳浓度,通过通风换气来调控,创造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

3、系统功能描述

3.1、智能温室大棚物联网感知层

智能温室大棚物联网的应用一般对温室的七个方面进行监测,即通过土壤、气象、光照等传感器,实现对温室的温、水、肥、电、热、气、光进行实时调控与记录,保证温室内的有机蔬菜和花卉生产在良好的环境中。

3.2、智能温室大棚物联网传输层

一般情况下,在温室内部通过无线终端,实现实时远程监控温室环境和作物生长情况。通过手机网络和短信的方式,监测温室传感器网络所采集的信息,以作物生长模拟技术和传感器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常见蔬菜生长模型和嵌入式模型的低成本智能网络终端。通过中继网关和远程服务器双向通信,服务器也可以进一步做出决策分析,对所部署的温室中灌溉等装备进行远程管理控制。

3.3、智能温室大棚物联网智能处理层

通过对获取信息的共享、交换、融合,获得最优和全方位的准确数据信息,实现对智能温室大棚作物的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的决策管理和指导。基于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等相关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大棚作物的长势预测和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功能。还可以将监控信息实时地传输到信息处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实时显示各个温室的环境状况,根据系统预设的阈值,控制通风/加热/降温等设备,达到温室内环境可知、可控。

4、系统架构

5、系统网络拓扑

6、各子系统设计6、1 感知层

(1)无线传感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

Zigbee网络组网

网关 :Zigbee—3G ZigBee节点是可以组建Mesh网络的,设置一个ZigBee节点为网络协调器,其他每个ZigBee节点都可以当做路由节点来使用,也可以设置为终端节点但是就失去了路由功能。

(2)视频监控

摄像机 : WIFI传感网络,对检测到的图像信息使用WIFI进行传输(3)设备供电

设备供电系统由最新的太阳能供电,AC 220V、DC 12V或者太阳能供电。

6、2

传输层

(1)网关:

3G无线网关:将Zigbe信号转化为3G信号进行传输(2)路由器

交换机

3G无线路由器、交换机,用于传输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数据(3)供电设备: 采用标准220V电源供电 6、3

网络层

(1)终端服务器:采用电脑作为服务器终端(2)云服务平台:

采用云服务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保存(3)监控中心:

采用球机型无线WIFI摄像机对温室大棚的情况进行采集(4)供电方式:

采用220V标准电压供电6、4

应用层

(1)电脑终端:

采用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作为应用层终端(2)手机终端:

采用智能手机作为终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3)供电方式: 220V标准供电

6.大棚樱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篇六

1 园地选择

园地的选择应遵以下的几个原则进行:

(1)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不易积涝。

(2)在土层深厚,透气性好保水力较强的沙壤土或砾质壤土上建园。适宜的土壤pH值为6.0~7.5。

(3)樱桃是喜水果树,建园时要充分考虑水源和灌溉条件,把园地选择在离水源近。有水浇条件的地方。

(4)樱桃成熟期集中,耐贮性较差,因此,要把园地选择在离销售地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2优良品种与栽植密度

2.1选择适合设施栽培的优良品种

大樱桃设施栽培品种应以需冷量较少的早熟品种为主。如红灯、早大果、芝罘红等。也可在以早熟品种为主的前提下。适当选择优良的早中熟品种。如先锋、美早、意大利早红等,以延长上市期。

在选择主栽品种的同时,要配置好与主栽品种花期一致或接近、授粉亲和力强、丰产、优质的授粉品种。授粉比例为1:4。宜隔2~4行主栽品种,成行栽植1行授粉品种。

2.2合理密植

大棚栽培樱桃,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一般要进行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株行距宜采用4米×4米,或4米×5米,每667平方米栽植34~42株,为了增强大棚的采光性能。宜采用南北行向。

3栽植

栽植樱桃一般分冬栽和春栽两个时期。在冬季多风、干旱的地方,冬栽苗木易失水抽干,降低成活率,因此,可春季栽植。春栽宜在土壤化冻后至苗木发芽前进行,一般以3月上中旬最为适宜。

4扣棚

大樱桃设施栽培投入大,成本高,为了缩短回报周期。实行设施栽培大樱桃的树龄最好在5年以上,667平方米产量稳定在500千克左右时进行,否则效益不明显,投资回报期长。

樱桃的低温需求量一般为7,2qc以下1440小时。一般休眠早的地方,扣棚早,采收早。有利经营销售。以早销售为主要目的时,可在12月份开始扣棚。

5大棚内管理技术

5.1 温湿度的调控

5.1.1温度调控人工调节温度,主要包括棚内增温、降温、防冻等3项措施,大棚增温,主要是棚内配备电暖气设备,利用酿热物提高土温,促使气温升高。常用酿热物主要是鲜马粪和鲜厩肥等,施人土壤中酿热。

大棚降温,是因为在天气晴朗,光照充足的中午大棚内的温度高于樱桃生长的最适温度。必须通风降温,主要采取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种方法。大棚防冻,可采取棚外盖草帘,寒流期间棚内加热水、霜冻前棚外熏烟等方法防止冻害的发生。

5.1.2湿度调控大棚内的湿度条件,主要包括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两个方面。人工调节湿度条件时,土壤湿度多通过换气和控制灌水等2项措施调节。

采取改变温度调节空气湿度时,要注意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可升高气温。棚内相对湿度为100%时,温度每升高1℃,相对湿度降低5%,在5~10℃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相对湿度降低3%~4%。

大棚内相对湿度太大时,可采取通风的方法降低空气湿度。应注意的是,通风换气降湿,应不影响棚内温度为准。

大棚内灌溉宜采取分次轮流穴灌的方法进行,以免因灌溉引起棚内空气湿度增加过大。或因灌溉大幅度降低土温。

5.2花果管理

花果管理是大棚栽培樱桃提高产量、增进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授粉、蜜蜂和壁蜂授粉,疏营疏果、促进果实着色和预防裂果等内容。

5.2.1 疏蕾疏果疏营一般在开花前进行,主要是疏除细弱果枝上的小花和畸形花,每花束状果枝上保留2~3个饱满健壮花蕾即可。疏果一般在生理落果后进行。要把小果,畸形果和着色不良的下垂果疏除。一般1个花束状果枝留3~4个果即可。最多4~5个。

5.2.2促进果实着色的措施摘叶:在合理整形修剪、改善冠内通风透光条件的基础上,在果实着色期将遮挡果实浴光的叶片摘除即可。但切忌摘叶过重。

铺设反光材料:果实采收前10~15天,在树冠下铺设反光膜。增强果实的浴光程度,促进果实着色。

5.2.3防止裂果的措施 稳定土壤水分状况:在樱桃果实硬核期至第2次速长期,要使10`30厘米深土壤的含水量稳定在12%左右。

采收前喷布钙盐:采果前每周喷布1次0.299%氯化钙液,共3次,能增加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裂果率。

6撤膜后的管理技术

果实采收后,撤除棚膜。及时除草,追施复合肥。并及时浇水。降雨量较大时,注意园内排水。防止涝灾。要切实搞好采果后的夏季管理,尽量疏除直立、旺长枝,采取摘心的方法控制好多次生长枝梢的生长势力,使树体保持中庸。同时注意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和秋季施肥,以提高树体的贮藏营养水平。

在6月中上旬(花芽形成期)主要防治:红颈天牛、介壳虫、红蜘蛛等虫害及叶部病害、流胶病等病害。

在6月下旬至8月份(新梢生长期)主要防治:黄刺蛾、舟形毛虫、梨小食心虫等虫害及叶部病害。

在9~10月份(新梢缓慢生长期)。结合扩穴,秋施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幼树25-30千克,株,大树60千克,株),可掺入适量的复合肥或微量元素,秋施基肥后应及时浇水,覆草。

7.优质高效无土栽培农业大棚项目 篇七

栽培技术规程

河北省小麦生产的重点是冬小麦,分布在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9个市,在全国小麦区划中分属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另外,在冀西北的张家口、承德两市有少量春小麦,在全国小麦区划中属于北部春麦区。近年来,冀北春麦区的小麦面积急剧缩小,2006~2008年的播种面积仅有5万亩左右。因此,本次只制定了山前平原冬麦区、黑龙港地区冬麦区、太行山浅山丘陵冬麦区和冀东平原冬麦区共4个冬麦区的技术规程。

(一)山前平原区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上茬作物秸秆还田、耕地和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水浇地的小麦生产。术语与定义

山前平原区:指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4市沿京广铁路两侧的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包括37个县(市)。

高产:山前平原区的高产,指冬小麦亩产量水平达到500~600kg或以上,或比目前的一般生产水平亩产量提高50kg以上。

优质:指当地种植的强筋或中筋小麦品种,综合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高效:指与常规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目标

3.1 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主茎叶龄5~6片,单株茎数3~5个,次生根4~8条。冬前生长健壮,不过旺,不瘦弱。3.2 群体动态指标

每亩基本苗16万~25万,越冬期总茎数60万~80万,起身期总茎数80万~120万,抽穗期穗数45万~55万。3.3 产量结构指标

亩穗数45万~55万,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40g,亩产量500~600kg。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区种植,并具有节水性、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优质特性兼顾的中早熟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由南向北可以选用邯4589、邯6172、邯麦11号、邯00-7086、邢麦4号、石麦

15、石新828、石新733、冀5265、良星99、石麦

14、石家庄8号、科农199、师栾

02-1(强筋)、藁优2018(强筋)、石优17号(强筋)、藁优9618(强筋)、藁优9415(强筋)、冀丰703、轮选987、石新616、中麦9号、保麦9号等品种。播种前准备

5.1 种子质量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可以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物质包衣的种子。未包衣的种子,应采用药剂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及地下害虫,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或2.5%适乐时150ml),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小时,晾干后播种。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其他药剂和方法不变。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5.2 浇足底墒水

土壤墒情不足时,因地制宜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的墒情,以保证苗齐苗壮和安全越冬。在能保证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玉米收获后浇水造足底墒。玉米成熟较晚致使小麦播种偏晚的,也要采取“宁晚勿滥”的原则,造足底墒,也可以在玉米收获前10~15天浇水,争取农时。底墒水每亩灌水量40~50m3。5.3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从玉米收获开始,应按规范化作业程序进行秸秆还田、整地和播种作业。在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或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2~3遍,长度3~5cm,铺匀。5.4 施用底肥

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适量施用有机肥。一般地块化肥施肥量可按每亩纯氮 14~16kg,磷(P2O5)9~10kg,钾(K2O)6~8kg,硫酸锌1~1.5kg施用。全部磷肥、钾肥、微肥及氮肥的40%~50%底施。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5.5 耕地、整地和修整垄沟

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须深耕20cm以上。最近3年内深耕过的地块,可旋耕2遍,旋耕深度15cm左右。深耕或旋耕后耱压、耢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必须确保整地质量,以防影响播种质量,造成缺苗断垄。结合整地修整好田间灌溉用的垄沟。提倡采用地下管道输水。采用地上垄沟输水的,田间垄沟宽度不超过0.7m。播种技术

6.1 播种期

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为适宜播种期。在一般年份,保定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日至6日;石家庄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日至12日;邢台、邯郸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7日至15日。

6.2 播种形式

采用等行距机械条播,行距15cm,播种均匀,保证田间出苗整齐一致。

6.3 播种量

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以保证每亩基本苗18万~25万为宜。以后每推迟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1.2万。

采用符合前述标准的种子,在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每亩播种量8~12kg。以后每推迟播种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0.6kg。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低于前述标准的,应适当增加播种量。6.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的种子播种浅一些。6.5 播种后镇压

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晴天、中午播种,墒情稍差的,要马上镇压;早晨、傍晚或阴天播种,墒情好的,可待表层土壤适当散墒泛白后镇压。镇压后最好用铁耙耥一遍,保证表层煊土。

6.6 做畦

为实施节水灌溉,采用小畦灌溉。根据农户田块情况,一般畦宽4~5m,长7~10m,面积30~50m2为宜。冬前及冬季管理

7.1 查苗补种

播种后至出苗期间遇雨,雨后要注意锄划,破除板结,以利于出苗。出苗后普查苗情。麦垄内10~15cm无苗应及时补种,补种时用浸种催芽的种子。如在分蘖期出现缺苗断垄,就地疏苗移栽补齐。补种或补栽后实施肥水偏管。7.2 冬前病虫草害防治

出苗期,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在田边和地头喷5~10m宽的药带,防止灰飞虱等害虫迁入。有小地老虎为害的,出苗后用50%辛硫磷乳油按农药与细土的比例1:200配制毒土,每亩30kg撒入田间,防治小地老虎。播种较早,有土蝗、蟋蟀为害的,每亩用10kg麦麸拌入常用杀虫剂,中午撒入田间防治。有禾本科杂草的地块,可选用世马、阔世马进行冬前防治。每亩用30g,加30kg水均匀喷雾。注意在小麦3~5叶,杂草2~3叶期除草效果好。7.3 冬前灌水

小麦播种前浇水造墒的地块,石家庄市及以南地区一般不浇冻水,保定市需酌浇冻水。无论南部和北部,因抢墒播种土壤缺墒或土壤过煊,不能保证安全越冬的,要适当灌冻水。冻水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开始,由北向南顺次开始灌冻水的时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每亩灌水量40~50m3。灌水后及时锄划,松土保墒。7.4 冬前及冬季禁止麦田放牧 春季管理

8.1 锄划

小麦返青期前后,及时锄划,增温保墒。8.2 浇水

一般年份春季浇2次水。拔节期前后浇第一水,苗弱适当提前,但不早于起身期。3

抽穗扬花期浇第二水。特别干旱年份在开花后10~15天补浇第三水。每次每亩灌水量40~45m3。8.3 追肥

每亩追肥量为纯氮 7~9kg。一般品种春季氮肥结合浇春季第一水一次性追施。强筋小麦品种追肥分2次施用,其中80%随春季第一水追施,其余随春季第二水追施。8.4 喷施化控剂

对于旺长麦田和株高偏高的品种,可以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控制倒伏。每亩用量30~40ml,对水25~30kg均匀喷施。喷施壮丰安可与喷除草剂结合进行。8.5 春季病虫草害防治

返青期至拔节期,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以防治麦田杂草、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防治阔叶杂草,在起身期每亩用56%二甲四氯50~70g,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加水30~40kg喷雾。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方法同冬前。防治病害,每亩用12.5%禾果利20g(或12.5%粉锈宁50g,或50%多菌灵75g),对水30kg,喷雾。发生麦蜘蛛,可以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每亩用药液量30~40kg;也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亩药液量75kg。8.6 后期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

为提高工效,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孕穗期开始,可以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即一次喷药,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技术。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或5%啶虫脒2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50%多菌灵75ml,或75%甲基托布津5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对水30kg,喷雾。

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磷酸二氢钾150g,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300~450g,对水45kg,喷雾。收获

完熟初期及时用能将麦秸粉碎、抛匀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割茬高度不高于15cm。

(编写人:李雁鸣,曹 刚,孔令晓)

(二)低平原区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上茬作物秸秆还田、耕地和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低平原区(黑龙港地区)的小麦生产。术语与定义

低平原区(黑龙港地区):指海河流域低平原地区,包括衡水和沧州2个市的全部,保定、邢台、邯郸3个市的东部,廊坊市的西南部,共52个县(市)。本区80%以上麦田有灌溉设施,另有旱地小麦约300万亩。

高产:低平原区水浇地的高产,指冬小麦亩产量水平达到400~550kg或以上,或比目前的一般生产水平亩产量提高50kg以上。

优质:指当地种植的强筋或中筋小麦品种,综合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高效:指与常规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目标

3.1 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主茎叶龄4~6片,单株茎数3~4个,次生根3~6条。冬前生长健壮,不过旺,不瘦弱。

3.2 群体动态指标

每亩基本苗20万~30万,越冬期总茎数80万~90万,起身期总茎数90万~110万,抽穗期穗数45万~50万。

3.3 产量结构指标

亩穗数45万~50万,穗粒数28~34粒,千粒重≥38g,亩产量400~550kg。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低平原区种植,并具有节水性、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优质特性兼顾的中早熟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水浇地由南向北可以选用邯4589、邯6172、邯麦11号、邯00-7086、邢麦4号、石麦

15、石新828、石新733、衡观

35、冀5265、衡5229、良星66、良星99、石麦

14、石家庄8号、科农199、衡7228、济麦20(强筋)、济麦

22、冀丰703、轮选987、石新616、中麦9号、保麦9号等品种。旱地可以选用沧麦6002、冀麦

32、沧麦6001、河农826等品种。种子质量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可以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物质包衣的种子。未包衣的种子,应采用药剂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及地下害虫,采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或2.5%适乐时150ml),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小时,晾干后播种。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其他药剂和方法不变。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水浇地栽培技术

6.1 播种前准备

6.1.1 浇足底墒水

土壤墒情不足时,因地制宜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的墒情。玉米收获前10~15天或 5

者收获后浇底墒水,每亩灌水量40~45m3,灌溉用水矿化度≤3g/L。

6.1.2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从玉米收获开始,应按规范化作业程序进行秸秆还田、整地和播种作业。在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或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2~3遍,长度3~5cm,铺匀。

6.1.3 施用底肥

为培肥地力,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适量施用有机肥。要根据地力基础和目标产量,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一般地块每亩可施用纯氮12~16kg,磷(P2O5)8~10kg,钾(K2O)4~6kg,硫酸锌1~1.5kg。全部磷肥、钾肥、微肥及氮肥的50%~55%底施。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6.1.4 耕地、整地和修整垄沟

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须深耕20cm以上。最近3年内深耕过的地块,可旋耕2遍,旋耕深度15cm左右。深耕或旋耕后要耱压、耢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结合整地修整好田间灌溉用的垄沟。提倡采用地下管道输水。采用地上垄沟输水的,垄沟宽不超过0.7m。6.2 播种技术

6.2.1 播种期

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为适宜播种期。在一般年份,廊坊、保定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29日至10月6日;沧州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30日至10月12日;衡水、邢台、邯郸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7日至15日。6.2.2 播种形式

采用等行距机械条播,行距15cm,播种均匀,保证田间出苗整齐一致。6.2.3 播种量

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以保证每亩基本苗20万~26万为宜。以后每推迟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1.2万。

采用符合前述标准的种子,在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每亩播种量10~13kg。以后每推迟播种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0.6kg,但最高播种量不超过20kg。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低于前述标准的,应适当增加播种量。6.2.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种子播种浅一些。6.2.5 播种后镇压

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晴天、中午播种,墒情稍差的,要马上镇压;早晨、傍晚或阴天播种,墒情好的,可待表层土壤适当散墒泛白后镇压。镇压后最好用铁耙耥一遍,保证表层煊土。6.2.6 做畦

为实施节水灌溉,井灌区采用小畦灌溉。根据农户田块情况,一般畦宽4~5m,长7~10m,面积30~50m2为宜。渠灌区要平整土地,做好渠系配套,减少灌溉水浪费。6.3 冬前及冬季管理 6.3.1 查苗补种

播种后至出苗期间遇雨,雨后要注意锄划,破除板结,以利于出苗。出苗后普查苗情。麦垄内10~15cm无苗应及时补种,补种时用浸种催芽的种子。如在分蘖期出现缺苗断垄,就地疏苗移栽补齐。补种或补栽后要实施肥水偏管。6.3.2 冬前病虫草害防治

出苗期,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在田边和地头喷5~10m宽的药带,防止灰飞虱等害虫迁入。有小地老虎为害的,出苗后用50%辛硫磷乳油按农药与细土的比例1:200配制毒土,每亩30kg撒入田间,防治小地老虎。播种较早,有土蝗、蟋蟀为害的,每亩用10kg麦麸拌入常用杀虫剂,中午撒入麦田防治。有禾本科杂草的地块,可选用世马、阔世马进行冬前防治。每亩用30g,加30kg水均匀喷雾。注意在小麦3~5叶,杂草2~3叶期除草效果好。

6.3.3 冬前灌水

在播种前浇足底墒水的,衡水以南地区一般不再浇冻水,以北地区酌浇冻水。无论南部还是北部,如果播种前下雨而又雨量不足,仅能保证趁墒播种,不能保证安全越冬的,需要浇冻水。播种后因镇压保墒不力,土壤缺墒或土壤过煊的也要灌冻水。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从北到南约在11月下旬到12月初)时,由北向南顺次灌冻水。每亩灌水量40~50m3,灌溉用水矿化度≤3g/L。灌水后及时锄划,松土保墒。6.3.4 冬前及冬季禁止麦田放牧 6.4 春季管理 6.4.1 锄划

小麦返青期前后,及时锄划,增温保墒。6.4.2 浇水

浇水条件有保证的冬小麦,一般年份春季浇2次水,并结合浇水追肥。群体较小和苗弱的麦田,在起身期浇第一水,壮苗在拔节期浇第一水,并配合追肥。抽穗扬花期浇第二水。特别干旱年份在扬花后10~15天补浇第三水。每次每亩灌水量40~45m3,灌溉用水矿化度≤3g/L。为保证高产优质,防止倒伏,收获前10~15天停止浇水。仅能保证春季浇1水的,除参照水浇地浇水时间以外,还要根据供水时间确定。6.4.3 追肥

春季追氮量为总施氮量的45%~50%,每亩追肥量为纯氮6~8kg。一般品种春季氮肥结合浇春季第一水一次性追施。种植强筋小麦品种,又有浇水条件的,追肥分2次施用,其中80%随春季第一水追施,其余随春季第二水追施。6.4.4 喷施化控剂

对于旺长麦田和株高偏高的品种,可以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控制倒伏。每亩用量30~40ml,对水25~30kg均匀喷施。喷施壮丰安可与喷除草剂结合进行。6.4.5 春季病虫草害防治

返青期至拔节期,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以防治麦田杂草、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防治阔叶杂草,在起身期每亩用56%二甲四氯50~70g(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加水30~40kg喷雾。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方法同冬前。防治病害,每亩用12.5%禾果利20g(或12.5%粉锈宁50g,或50%多菌灵75g),对水30kg,喷雾。发生麦蜘蛛,可以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每亩用药液量30~40kg;也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亩药液量75kg。

6.4.6 后期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

为提高工效,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孕穗期开始,可以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即一次喷药,可以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技术。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或5%啶虫脒2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50%多菌灵75ml,或75%甲基托布津5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对水30kg,喷雾。

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磷酸二氢钾150g,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300~450g,对水45kg,喷雾。6.5 收获

完熟初期及时用能将麦秸粉碎、抛匀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割茬高度不高于15cm。旱地栽培技术

7.1 蓄墒保墒 7.1.1 深耕蓄墒

一年一作的旱地,可以进行伏前深翻,然后及时耙地,合口过伏,使土壤形成里张外合的结构,既能接纳雨水,又可防止地表径流,为小麦播种创造肥足墒饱、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

一年两作的旱作麦田,可以在前茬作物播种前进行深耕,这样可以更多地吸纳伏天降雨。如前茬作物未能深耕,收获后应及早深耕,结合深耕将小麦需要的全部有机肥、化肥一次性施人。深耕后及时耙耱。

耕翻深度因耕翻工具、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一般以20~22cm为宜。同一块地可每2~3年深耕一次。7.1.2 耙压保墒

一年一作的旱地,从立秋开始到小麦播种期间,每次下雨后地面出现花白时要耙耱2次,破除地面板结,纳雨蓄墒。

一年两作的旱地,秋作物收获到小麦播种期间要做到随收、随耕、随耙、随播、随镇压,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跑墒。7.1.3 秸秆覆盖保墒

有2种秸秆覆盖保墒技术。一是秋作覆盖,即在玉米等秋收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切碎成5cm左右的小麦秸秆覆盖在田间。二是麦田覆盖,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将麦田均匀地覆盖上一层秸秆,覆盖量以每亩300~350kg为宜。7.2 施用底肥

为培肥地力,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要适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化肥采用平衡配方,氮、磷、钾配合施用,施用的化肥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一般旱地低产麦田每亩施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50~75kg,缺钾时施硫酸钾10~15kg。高产旱地麦田,每亩施农家肥1~1.5 t,磷酸二铵20kg,尿素10~15kg,硫酸钾10kg,硫酸锌1~1.5kg。全部肥料都作为底肥深施,深度一般要超过20cm。

7.3 播种技术

7.3.1 播种期

在土壤水分和养分不成为限制因素的条件下,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播种最为适宜。适期范围在9月23~30日,不晚于10月5日为好。当土壤有失墒危险时要抢墒播种。耕层土壤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在进入秋分节以后可以按有墒不等时的原则,耙地提墒,在适期范围内抢墒早播。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时,可按时到不等墒的原则寄种。旱肥地麦田一般不宜早播。7.3.2 播种形式

采用机械等行距条播,行距一般20~22cm。也可以采取大小行种植的方式,大行距28cm,小行距20cm。

7.3.3 播种量

为防止水分过度消耗,旱地小麦要比水浇地适当稀播一些,以保证每亩18万基本苗为宜。在采用符合前述质量标准的种子时,每亩播种量9kg左右。播种量也要服从墒情,欠墒年型的播种量要降低到每亩7~9kg,足墒年型可增加到8~11kg。播种期和播种量要协调,在适播期内,最适播种量每亩9kg。9月25日以前播种的,每早播1天减少0.5kg,但最少不少于每亩7kg。9月30日以后播种的,每晚播1天增加0.5kg,但最多不超过每亩17kg。7.3.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种子播种浅一些。7.3.5 播种前后镇压

分为播种前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播种前土壤墒情差要镇压,使土壤下层的水分沿毛细管移动到播种层。播种后必须进行镇压,以利发芽出苗和安全越冬。7.4 田间管理 7.4.1 中耕锄划

每次降雨后进行锄划,深度3~5cm。早春土壤解冻3~4cm,昼消夜冻时,要顶凌耙地,切断毛管水运行,减少化冻后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7.4.2 镇压

冬季在麦田土壤开始冻结后,在天气较晴暖的中午和下午进行镇压,压碎地面坷垃,使碎土覆盖地面。早春表土干旱时,也要进行镇压,使深层水分延毛细管上升,起到提墒作用。提墒后再对表层进行锄划,使水分保留在根层供小麦吸收。

7.4.3 追肥

旱地小麦一般不追肥。但对底肥不足的麦田,可以在早春返浆时,用耧在垄背上耩尿素,用量每亩10kg左右。生育后期如出现脱肥现象,要根据条件进行根外追肥或降雨时借墒追肥。7.4.4 防治病虫草害

苗期和春季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以及后期的“一喷三防”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发生的病虫草害种类,参照本规程6.3.2节、6.4.5节和6.4.6节低平原区水浇地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进行防治。7.5 收获

人工收获以蜡熟末期最适宜。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完熟初期是最适宜时期,割茬高

度不高于15cm。

(编写人:李雁鸣,曹 刚,孔令晓)

(三)太行山浅山丘陵区冬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冬小麦丰产高效栽培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上茬作物秸秆处理、耕地和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太行山浅山丘陵区的小麦生产。术语与定义

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指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的麦区,包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4个市西部的17个县,是河北省的小麦低产区。

丰产:本麦区的丰产,指冬小麦亩产量水平达到300~400kg或以上,或比目前的一般生产水平亩产量提高50kg以上。

高效:指与常规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目标

3.1 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主茎叶龄5~6片,单株茎数3~4个,次生根4~6条。冬前生长健壮,不过旺,不瘦弱。3.2 群体动态指标

每亩基本苗20万~25万,越冬期总茎数80万~90万,起身期总茎数90万~100万,抽穗期穗数40万~45万。3.3 产量结构指标

亩穗数40万~45万,穗粒数25~28粒,千粒重35~38g,亩产量300~400kg。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太行山浅山丘陵冬麦区种植的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旱地、半旱地选用分蘖力强,根系发达,耐寒、耐瘠薄、耐旱性强,产量稳定的品种,由南向北可以选用石麦15号、科农199、冀5265、石家庄8号、良星99、冀丰703等。肥水条件好的麦田选用矮秆、中矮秆高产品种,由南向北可以选用邯6172、邯麦11号、邢麦4号、石麦15号、石新828、石新733、冀5265、良星99、石家庄8号、冀丰703等。种子质量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可以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物质包衣 的种子。未包衣的种子,应采用药剂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及地下害虫,采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或2.5%适乐时150ml),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小时,晾干后播种。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其他药剂和方法不变。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播种前准备

6.1 水浇地播种前准备

6.1.1 浇足底墒水

如果伏雨不足,有水浇条件的应尽量在播种前浇底墒水,保证底墒充足。底墒水每亩灌水量40~45m3。

6.1.2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从玉米收获开始,应按规范化作业程序进行秸秆还田、整地和播种作业。在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或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2~3遍,长度3~5cm,铺匀。

6.1.3 施用底肥

为培肥地力,应根据肥源情况,每亩施优质有机肥1.5~2m3。化肥采用平衡配方施肥,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每亩施纯氮12kg,磷(P2O5)8kg,钾(K2O)6kg,硫酸锌1kg。全部磷、钾、锌肥及50%~60%的氮肥作底肥。6.1.4 耕地、整地和修整垄沟

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须深耕20cm以上。最近3年内深耕过的地块,可旋耕2遍,旋耕深度15cm左右。深耕或旋耕后要耱压、耢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结合整地修整好田间灌溉用的垄沟。提倡采用地下管道输水。采用地上垄沟输水的,垄沟宽不超过0.7m。6.2 旱地、半旱地播种前准备 6.2.1 旱地的蓄墒保墒

6.2.1.1 深耕蓄墒

一年一作的旱地,可以进行伏前深翻,然后及时耙地,合口过伏,使土壤形成里张外合的结构,既能接纳雨水,又可防止地表径流,为小麦播种创造肥足墒饱、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

一年两作的旱作麦田,可以在前茬作物播种前深耕,这样可以更多地吸纳伏天降雨。如前茬作物未能深耕,收获后应及早深耕,结合深耕将小麦需要的全部有机肥、化肥一次性施人。深耕后及时耙耱。

耕翻深度因耕翻工具、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一般以20~22cm为宜。同一块地可每2~3年深耕一次。

6.2.1.2 耙压保墒

一年一作的旱地,从立秋开始到小麦播种期间,每次下雨后地面出现花白时要耙耱2次,破除地面板结,纳雨蓄墒。

一年两作的旱地,秋作物收获到小麦播种期间要随收、随耕、随耙、随播、随镇压,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跑墒。

6.2.1.3 秸秆覆盖保墒

有2种秸秆覆盖保墒技术。一是秋作覆盖,即在玉米等秋收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切碎成5cm左右的小麦秸秆覆盖在田间。二是麦田覆盖,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将麦田均匀地覆盖上一层秸秆,覆盖量以每亩300~350kg为宜。

6.3 施用底肥

为培肥地力,应根据肥源情况,每亩施优质有机肥1.5~2m3。化肥采用平衡配方施肥,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旱地和半旱地每亩施纯N 9~10kg,P2O5 7kg,K2O 6kg,硫酸锌1kg。旱地全部肥料做基肥;春季能够浇1次水的半旱地,全部磷、钾、锌肥及2/3的氮肥作底肥。播种技术

7.1 播种期

播种期要比相应纬度的平原地区提早。旱地、半旱地由北向南以9月25日至10月5日为宜,有水浇条件的由北向南以9月30日至10月8日为宜。6.2 播种形式

有水浇条件的麦田采用窄行等行距播种技术,行距15cm。旱地、半旱地可以采用大小垄或“三密一稀”种植。要积极推广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6.3 播种量

适宜播种期范围内,旱地每亩基本苗16万~20万,其他麦田20万~24万为宜。以后每推迟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1.2万。

采用符合前述标准的种子,在适宜播种期范围内,旱地每亩播种量8~10kg,其他麦田10~12kg。超过适期范围后,每推迟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0.6kg,但最多不超过每亩15kg。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低于前述标准的,应适当增加播种量。6.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种子播种浅一些。6.5 播种前后镇压

播种前土壤墒情差要镇压,使土壤下层的水分沿毛细管移动到播种层。播种后无论水浇地还是旱地都必须镇压,以利发芽出苗和安全越冬。田间管理技术

7.1 镇压和锄划

旱地麦田要推广旱作管理技术。每次降雨后要进行锄划,深度3~5cm。早春土壤解冻3~4cm,昼消夜冻时,要顶凌耙地,切断毛管水运行,减少化冻后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冬季在麦田土壤开始冻结后,在天气较晴暖的中午和下午进行镇压,压碎地面坷垃,使碎土覆盖地面。早春表土干旱时,也要进行镇压,使深层水分延毛细管上升,起到提墒作用。提墒后再对表层进行锄划,使水分保留在根层供小麦吸收。

7.2 灌水技术

要浇好冻水。尤其在秋雨不多,底墒不足情况下,要尽量扩大浇冻水的面积。浇水后精细锄划和镇压。

水浇地麦田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春季只能浇1水的,尽量在拔节期浇水。能浇2水的,分别在起身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浇水。每次每亩灌水量40~45m3。7.3 追肥技术

旱地小麦一般不追肥。但对底肥不足的麦田,可以在早春返浆时,用耧在垄背上耩尿素,用量每亩10kg左右。生育后期如出现脱肥现象,要根据条件进行根外追肥或降雨时借墒追肥。

春季能够浇1次水的半旱地,占总量1/3的氮肥在春季拔节期灌水时追施。春季能够浇2水的水浇地,占总量40%~50%的氮肥在春季首次灌水时追施。7.4 防治病虫草害 7.4.1 冬前防治

出苗期,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在田边和地头喷5~10m宽的药带,防止灰飞虱等害虫迁入。有小地老虎为害的,出苗后用50%辛硫磷乳油按农药与细土的比例1:200配制毒土,每亩用30kg撒入田间,防治小地老虎。播种较早,有土蝗、蟋蟀为害的,每亩用10kg麦麸拌入常用杀虫剂,中午撒入麦田防治。有禾本科杂草的地块,可选用世马、阔世马进行冬前防治。每亩用30g,加30kg水均匀喷雾。注意在小麦3~5叶,杂草2~3叶期除草效果好。

7.4.2 春季防治

返青期至拔节期,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以防治麦田杂草、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防治阔叶杂草,在起身期每亩用56%二甲四氯50~70g,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加水30~40kg喷雾。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方法同冬前。防治病害,每亩用12.5%禾果利20g(或12.5%粉锈宁50g,或50%多菌灵75g),对水30kg,喷雾。发生麦蜘蛛,可以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每亩用药液量30~40kg;也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亩药液量75kg。7.4.3 后期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

为提高工效,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孕穗期开始,可以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即一次喷药,可以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技术。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或5%啶虫脒2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50%多菌灵75ml,或75%甲基托布津5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对水30kg,喷雾。

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磷酸二氢钾150g,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300~450g,对水45kg,喷雾。收获

人工收获以蜡熟末期最适宜。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完熟初期最适宜,割茬高度不高于15cm。

(编写人:李雁鸣,孔令晓,曹 刚)

(四)冀东平原区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上茬作物秸秆还田、耕地和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冀东平原区的冬小麦生产。术语与定义

冀东山前平原区(冀东平原区):指唐山、秦皇岛两市长城以南平原地区及廊坊市所属京津之间的冬麦区,包括17个县(市、区)。

高产:冀东平原区冬小麦的高产,指亩产量水平达到400~500kg或以上,或比目前的一般生产水平亩产量提高50kg以上。

优质:指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综合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高效:指与常规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目标

3.1 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小麦主茎叶龄4~5片,单株茎数2~3个,次生根4~6条。冬前生长健壮,不过旺,不瘦弱。

3.2 群体动态指标

每亩基本苗25万~30万,越冬期总茎数70万~90万,起身期总茎数120万~140万,抽穗期穗数45万~50万。

3.3 产量结构指标

亩穗数38万~42万,穗粒数28~30粒,千粒重≥44g,亩产量400~500kg。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冀东平原区种植,并具有节水性、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优质特性兼顾的冬性冬小麦品种。可以选用京冬8号、京冬12号、轮选987、中麦9号、北京0045、京冬22号、中麦175、北农9549、乐639等品种。播种前准备

5.1 种子质量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可以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物质包衣的种子。未包衣的种子,应采用药剂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及地下害虫,14

采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或2.5%适乐时150ml),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小时,晾干后播种。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其他药剂和方法不变。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

5.2 保证适墒播种

土壤墒情不足的,前茬玉米收获前10~15天或收获后浇水,或先整地后浇水。每亩灌水量40~45m3。土壤过湿的,要先进行浅耕或粗耙散墒。5.3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从玉米收获开始,应按规范化作业程序进行秸秆还田、整地和播种作业。在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或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2~3遍,长度3~5cm,铺匀。5.4 施用底肥

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适量施用有机肥。一般地块化肥施用量可按每亩纯氮12~14kg,磷(P2O5)7~8kg,钾(K2O)4~6kg,硫酸锌1~1.5kg施用。全部磷肥、钾肥、微肥及氮肥的50%底施。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5.5 耕地、整地和修整垄沟

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须深耕20cm以上。最近3年内深耕过的地块,可旋耕2遍,深度15cm左右。深耕或旋耕后耱压、耢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近年冀东平原麦区为减少农耗时间,用小麦旋播机播种小麦,旋耕、播种一次性完成作业。值得继续推广。

结合整地修整好田间灌溉用的垄沟。提倡采用地下管道输水。采用地上垄沟输水的,垄沟宽不超过0.7m。播种技术

6.1 播种期

日平均气温16~18℃为适宜播种期。在一般年份,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27日至10月5日。6.2 播种形式

一般采用等行距机械条播,行距15cm,播种均匀,保证田间出苗整齐一致。但是,准备在小麦行间套播夏玉米的,可以采用其他行距配置形式。6.3 播种量

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以保证每亩基本苗25万为宜。以后每推迟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1.2万,但最高不超过30万。

采用符合前述标准的种子,在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每亩播种量12.5kg。以后每推迟播种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0.6kg,但最多不超过每亩15kg。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低于前述标准的,应适当增加播种量。6.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种子播种浅一些。6.5 播种后镇压

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晴天、中午播种,墒情稍差的,要马上镇压;早晨、傍晚或阴天播种,墒情好的,可待表层土壤适当散墒泛白后镇压。镇压后最好用铁耙耥一遍,保证表层煊土。6.6 做畦

为实施节水灌溉,采用小畦灌溉。根据农户田块情况,一般畦宽4~5m,长7~10m,面积30~50m2为宜。冬前及冬季管理

7.1 查苗补种

播种后至出苗期间遇雨,雨后要注意锄划,破除板结,以利于出苗。出苗后普查苗情。发现麦垄内10~15cm无苗应及时补种,补种时用浸种催芽的种子。如在分蘖期出现缺苗断垄,要就地疏苗移栽补齐。补种或补栽后实施肥水偏管。

7.2 冬前病虫草害防治

出苗期,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在田边和地头喷5~10m宽的药带,防止灰飞虱等害虫迁入。有小地老虎为害的,出苗后用50%辛硫磷乳油按农药与细土的比例1:200配制毒土,每亩用30kg撒入田间,防治小地老虎。播种较早,有土蝗、蟋蟀为害的,每亩用10kg麦麸拌入常用杀虫剂,中午撒入麦田防治。有禾本科杂草的地块,可选用世马、阔世马进行冬前防治。每亩用30g,加30kg水均匀喷雾。注意在小麦3~5叶,杂草2~3叶期除草效果好。7.3 冬前灌水

除小麦播种到越冬前有有效降雨,土壤墒情好的年份以外,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左右时灌冻水,由北向南约为11月23日至11月30日。每亩灌水量40~50m3。灌水后及时锄划,松土保墒。7.4 锄划和镇压

12月中旬及2月中旬抓紧锄划松土,先锄划后镇压,弥合裂缝,保墒及防止冻害。7.5 冬前及冬季禁止麦田放牧 春季管理

8.1 锄划

小麦返青期前后,及时锄划,增温保墒。8.2 浇水

一般年份春季浇2次水。起身拔节期浇第一水,抽穗扬花期浇第二水。特别干旱年份在开花后10~15天补浇第三水。每次每亩灌水量40~45m3。8.3 追肥

春季每亩追肥量为纯氮7~8kg。一般品种结合浇春季第一水一次性追施。8.4 喷施化控剂

对于旺长麦田和株高偏高的品种,可以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控制倒伏。每亩用量30~40ml,对水25~30kg均匀喷施。喷施壮丰安可与喷除草剂结合进行。8.5 春季病虫草害防治

返青期至拔节期,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以防治麦田杂草、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防治阔叶杂草,在起身期每亩用56%二甲四氯50~70g 16

(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加水30~40kg喷雾。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方法同冬前。防治病害,每亩用12.5%禾果利20g(或12.5%粉锈宁50g,或50%多菌灵75g),对水30kg,喷雾。发生麦蜘蛛,可以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每亩用药液量30~40kg;也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亩药液量75kg。

8.6 后期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

为提高工效,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孕穗期开始,可以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即一次喷药,可以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技术。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或5%啶虫脒2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50%多菌灵75ml,或75%甲基托布津5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对水30kg,喷雾。

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磷酸二氢钾150g,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450g,对水45kg,喷雾。收获

完熟初期及时用能将麦秸粉碎、抛匀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割茬高度不高于15cm。

上一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下一篇:水利厅长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