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

2024-10-15

阿基米德(精选10篇)

1.阿基米德 篇一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即使对于君主,研究学问的道路也是没有捷径的。

不要动我的图!

为别人改变自己最划不来.到头来你会发觉委屈太大.而且,别人对你的牺牲不一定欣赏,这又何苦?

这个世界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已拥有”。

如果理智的分析都无法支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就交给心去作主吧!

人生最大的烦恼,不是选择,而是不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不知道到了生命的终点,自己想有些什么人在身边!

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种悲哀。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生叹息。在错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世荒唐!

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却是执着!

如果能够用享受寂寞的态度来考虑事情,在寂寞的沉淀中反省自己的人生,真实的面对自己,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更广阔的天空,包括对理想的坚持,对生命的热爱,和一些生活的感悟!

有些机会因瞬间的犹豫擦肩而过,有些缘分因一时的任性滑落指间。许多感情疏远淡漠,无力挽回,只源于一念之差;许多感谢羞于表达,深埋心底,成为一生之憾。所以,当你举棋不定时,不防问问自己,这么做,将来会后悔吗?请用今天的努力让明天没有遗憾!

2.阿基米德 篇二

一数学家和数学理性主义者阿基米德

在欧几里得之后的希腊化数学家中, 阿基米德无疑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位。阿基米德被认为是与欧几里得、阿波罗尼并列的古希腊三大数学家, 甚至被认为是与牛顿、高斯并列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1]89阿基米德对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都有所贡献, 但他特别受人尊敬是因其完美的数学证明。[2]93这种数学证明在理论数学方面主要体现在他花了大量时间的度量问题研究中, 而在应用数学方面则是完美地体现在他的静力学成果以及大量机械发明之中。

阿基米德之前的希腊数学不太重视算术计算, 关于面积和体积, 数学家们至多证明一下两个面积或体积的比例, 而不再关心每个面积或体积的数值究竟是多少;因此只有直边图形的面积以及直边体的体积才可以用算术简单地计算出来, 而曲边的面积和由曲面的运动构成的三维体的体积都无法直接计算出来。当时连圆面积都没有确切的计算办法, 因为圆周率的值还不太清楚, 或者说还没有在圆面积计算办法上与正多边形挂钩的强烈方法论意识。[1]89欧多克斯发明了穷竭法——就是用内接和外切的直边图形不断地逼近曲边形——以用来解决曲面面积问题, 阿基米德进一步发展了欧多克斯穷竭法, [1]89并将其应用于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包括被抛物线线段所包围的面积、某些螺旋曲线所包围的面积、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2]93这种研究方法反映在他的两卷本论著《论球体与圆柱体》之中。书中所述定理 (包括关于球体表面积与圆柱体表面积比例的著名定理, 以及其他关于球面表面积和球体体积的定理) 大多是利用穷竭法证明的。他还利用穷竭法, 在《对圆的测量》中, 推导出π值的范围:3.141~3.142。[3]383-384穷竭法无疑已经触及到极限问题, 吴国盛先生认为这是近代极限概念的先驱。[1]89 在阿基米德之前, 希腊文明中是用字母来计数的, 记大数尤其不方便;当时希腊书写系统能表达的数字小于100, 000, 000。这种计数法尽管在书写记录上比较繁琐, 但在当时的实际应用中是够用的。阿基米德做了一件古典时期希腊人不屑一顾的工作, 他设计了一套表示大数的体系。[4]65这一在当时毫无实用价值、只有数学意义的工作, 可能是与阿基米德自己的数量化宇宙理想相关联的;因为在表达这一记数方法的《沙粒计算手册》中, 包含了作者关于阿里斯塔库斯太阳中心观点的描述和他自己的几何学证明:他能够表达在量级上超过填充宇宙的沙粒数量的“像阿里斯塔库斯推想固定星星的球体所是的那么大的”数字。[3]384

在阿基米德的所有著作中, 几乎到处充满了作为一位数学理性主义者力图到达的数量化的理想目标。在《论劈锥曲面和回转椭圆体》中, 他使用了类似于积分的方法来确定各种几何图形片断的体积和面积;《抛物线的求积》的论述方式更是如此;在《论螺旋形》中, 他论证了螺旋形的各种几何性质;在《辅助定理之书》和《家养牲畜问题》中, 他要求找到四种颜色的每一种的公牛和奶牛的数量或者解决有八个未知量的问题。他的力学著作自然都是数学化的。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方法》 (这部羊皮纸著作是由海伯格于1906年发现的) , 因为在这部著作中阿基米德区别了发现的方法和对定理的推导证明的方法。[3]384

斯朗格尔指出, “读阿基米德的论著时, 人们不是不欣赏他对数学问题和几何形态的强烈着迷, 他的每部著作都包含了例证他的证明的大量错综复杂的几何图表 (因为没有代数记号, 代数函数必须被几何地论证, 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依然如故) , 而且他的论证方法结合了归谬法的演绎技巧和积分方法。前者包括承认与某人旨在证明的东西相反或相矛盾的东西, 从它得出不一致的结果, 从而证明原来的命题。后者, 积分或穷竭法, 在于通过不断增加或减少内接或外切在未知形体里面或外面的形体, 直到尽可能地接近所期望的量, 以近似地得出面积或体积。用这些方法, 他能够处理并解决所指出的那些问题, 这个展示了最高级别的天才。”[3]384-385也正是从以阿基米德为代表的亚历山大里亚数学家开始, 算术和代数成为一门独立的数学学科。[1]89

对于阿基米德数学化的科学精神倾向, 克莱茵基于阿基米德对自己墓碑的遗愿评论说, “无论阿基米德怎样深受那个时代实用风气的影响, 但是他依然具有古希腊人对基础理论的热爱之情。在他所有的成就中, 他自己最引以自豪的是理论方面的成就。”[4]65斯朗格尔推测说, 按照阿基米德的遗愿, 在他的坟墓上放置了一个圆柱体与球体外径相切的艺术品, 还刻写有圆柱体与球体的比率, 这一数学成就显然是他心目中最伟大的成就。[3]383

二静力学家和实验主义者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作为一位古代科学家, 他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兴趣显著不同, 他对对象和事件的形而上学意义、那些难以捉摸的“为什么”根本不感兴趣。他想知道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什么样的数学原理可以描述它们的运行。[5]33在两卷本《论漂浮物体》中, 他讨论了流体静力学问题, 论证了“阿基米德原理”[3]384。与浮力定律相联系的, 是两个众所周知的而且相互关联的故事。鉴定王冠的故事表达了阿基米德在解决实际问题方法上的某种思路转换, 就是由经验判断向诉诸一般原理的转换;而洗澡时突然叫喊“尤里卡” (“发现了”) 的故事, 则表达了阿基米德在科学发现上从事实观察向原理归纳的转换, 或者说, 由单纯的经验理解或者纯粹的理性思辨向将二者联结起来考察的转换。前者的技术哲学意义在于科学理论对于应用技术的与境规范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上, 正是由于科学理论的加入, 拓展了思考实际问题的视野, 清晰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后者的科学哲学意义在于一般观察或者实验观察对于科学理论发现的与境导引价值——这是实验主义者典型的方法论理念。一方面, 一般观察或者实验观察是科学理论思维的经验材料来源, 这些经验材料构成了科学理论思维的客观实在对象, 它 (们) 是 (科学) 真理论的经验基础;另一方面, 从一般观察或者实验观察而来的经验材料 (也即客观实在对象) 具有引导和约束科学理论思维及其发现 (理论要素及其关系和结构的) 理论实在对象的功能, 这种 (经验) 约束 (功能) 是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真和能够不断逼近真的、介于客观实在与理论实在之间的逻辑 (约束) 中项。十分可惜的是, 阿基米德在科学发现的方法论路向上的转换, 在中世纪不但没有发展, 而且长期中止了。

就实际应用而言, 杠杆在公元前3世纪并不是一项新发明。但就阿基米德在《论平面的平衡》中对杠杆的数学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而言, 阿基米德与被动观察的经验主义者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从理论现象上看, “使得阿基米德与他们区隔开来的成就就是他聚焦于理解要提起的重量与杠杆长度、杠杆支点位置和移动这个重量所需要的力之间的数学关系”;从实践现象上看, “一旦这个原理得到阐明, 他就能够对任何重量和杠杆的组合做出预言——他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做出那么多的机械发明。”[5]33这种鉴别, 对于阿基米德在力学或物理学上的贡献评价也许是到位的, 但是在科学精神的意义上——在将数学工具应用于力学问题的方法论意义上, 这种评价至多给了阿基米德一个数学理性主义者的荣誉。

然而, 在将力学 (实验方法) 应用于数学问题的方法论意义上, 那就是关于科学精神的另一种境界了。在《论与力学问题相关的方法》中, 阿基米德明确地将力学与数学联系起来。阿基米德在给他的朋友埃拉托色尼的信中说, “我认为这样做是合适的:在同一本书中为你写出并详细解释一种特定方法的独特性, 通过这种方法, 你将有可能开始使你能够用力学的手段来研究数学中的一些问题。”[6]140不难理解, (力学地) 逐步调整剖面与底的夹角角度来切割三维几何体 (例如圆锥体或者圆柱体) 而来的平面图形 (例如抛物线或者椭圆形) 有一个渐变过程, 这也就可以引导出某种连续性 (连贯性) 、一致性 (统一性) 的几何学的理论思维。由切割圆锥体得出了抛物线剖面, 由逐渐改变与底的夹角来切割圆锥体获知了抛物线剖面的连续性渐变, 也获知了那些连续性渐变的抛物线的共同焦点;由对光线的反射研究, 获知了 (包括正圆在内的) 抛物线反射体——自然界并没有这种连续性的现象表现可供归纳——的光线聚焦原理。

因此, 不难看出, 阿基米德在对静力学研究的中心环节——数学关系——的把握上, 走出了一条数学模型与实验分析两种方法论路向相联结、相融合的方法论路线。如果我们要考察阿基米德对数学关系的把握, 或者力学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结合或者联结, 就必须追问:阿基米德是如何把握数学关系的?或者说, 他是如何实现力学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结合或者联结的。毋庸置疑, 他显然需要实施精细的实验, 以便于仔细观察和准确测量。这一判断, 涉及了一些浅显但却是比较复杂的科学哲学问题, 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已。

三阿基米德:理性精神与实验方法-实证精神相结合的古代典型

作为对于阿基米德数学化杠杆原理的基本判断是, 在阿基米德对杠杆原理和平衡原理的数学阐明中, 他在数学工具的使用上并没有独特之处。他所使用的数学工具是已被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天文学家广泛使用的比率和比例的几何学概念, 其新颖之处在于力的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结, 也就是将 (杠杆) 长度比率与力 (重力/施加力) 的比率数值联系起来考察, 这是由世界观或者科学信念——物质的几何 (比例关系) 形态与物质的力量 (比例关系) 形态 (如同后来的重力概念) 在原子论观念上的统一性——所决定的。进一步说, 阿基米德之所以认定力学问题与数学问题可以 (或者能够) 联结, 之所以要实施联结, 这是他的世界观和相应的科学信念所决定的。这种物质-数学统一性与近代物理革命的世界观如出一辙。

阿基米德的世界观既是原子论的物质的世界观, 又是数学关系的世界观。对于希腊思想中十分冲突的原子论与元素论, 阿基米德采取了德谟克利特式的兼容立场。对于阿基米德而言, 原子论具有某种物质的研究特质, 使研究者“走近特定命题”, 而元素论可以用做由欧几里得所证明的数学真理的哲学基础。阿基米德在《沙粒计算手册》中, 以原子论宇宙论观点, 即以最小的物质颗粒——沙子——为基础来测量世界;在《方法》中关于stomachion (容量) 操作游戏的系统研究, 将具有基本几何形态的一组块件结合产生了多种图形。这一切确证了他对原子论理论的兴趣。[6]143

就世界的统一性, 以及两种对象或两类事物之间的“相等”或者“同一 (性) ”的意义上, 阿基米德并不是首创者。希腊古典时期的哲人们毫无疑问地都持有自己的世界统一性信仰, 并且都采取了以“相等”或者“同一 (性) ”为信念的理论建构路线。阿基米德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 他关于两种对象或者两类事物之间的“相等”或者“同一 (性) ”是纯粹数值上的“相等”或者“同一 (性) ”, 而不是性质上的“同一 (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字-比率宇宙论也没有逃出性质同一性的窠臼;另一方面, 阿基米德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数值上的数学关系, 并不是关于事物以至于宇宙生成的 (定性描写的) 因果关系, 而是关于“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数量关系。因此, 阿基米德之所以要实施力 (学) 的 (以及光学的) 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结, 还在于这是力学理论 (以及光学理论) 由定性描写向数量化描述的范式转换的必然要求, 也是理论数学向 (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 应用数学拓展的必然要求;空想和玄思很难达到这种范式转换, 也很难与实际应用问题达成契合。就力学 (以及光学) 作为一种应用数学的理论研究而言, 理论化和应用性的双重诉求在总体上是并行不悖、难分伯仲的, 其中任何一种诉求都不是必然地具有优先性。

与上述问题相关联的是, 既然要实施以纯粹数值上的力学 (以及光学) 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结, 阿基米德是何以实现这种联结的?今天的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觉得, “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这一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路线, 仅以日常经验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 对自发性事件的被动观察, 虽然也能够对近似的 (或类似的) 事物或事件作出概括性的定性描述, 就像博物学家们所从事的工作那样 (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经验路线) , 但是, 要想对“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作出数量化描写, 对于经验材料的获得而言, 日常经验中的被动观察并不是十分理想的方法论路径;由于事件发生的自发性而具有很大程度的不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因而经验材料在获得途径的方法论意义上是不可控的和偶然性的, 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也往往是近似的、不精确的, 由这种材料不易作出关于事物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精确的数量描写。因此, 阿基米德对于杠杆原理的数学理解和把握, 必然地是实验导向的。正是实验将数学问题与力学问题有机地联结在了一起。就是在近代以来, 中观物理学也无法作出纯粹的数学推论, 在解决具体力学问题时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 如果说在理论数学方面, 阿基米德有前人的理论基础或者研究方向所导引, 但是在力学和几何光学方面新的应用数学领域并没有前人确切的方法论路线可遵循。阿基米德有着自己的不可思议的独创性, 他并没有遵循他人的研究, 而是在发现新的演绎方法或证明的同时, 不断地展开新问题或新的研究线索。[3]383阿基米德之所以能够在静力学方面成为近代物理学革命的古代先行者, 他之所以能够在几何光学、几何学以及微积分方面有所建树,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正是由于他在经验材料获得路线上的方法论突破。正是以精确的数量化表达导引的、以实验作为力的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结为中枢的方法论路线, 形成了阿基米德与玄思的自然哲学家、被动观察的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也因其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上完全的数量化表述, 阿基米德的科学理论也就有了很强的实践价值, 自然易于与发明创造的应用领域相对接。与这种科学特质相联系, 虽然人们无法凭借实物来说明阿基米德所实施的实验, 但是, 他的众多机械发明在动手实验和准确实施实验的意义上无疑是有力的旁证, 完全可以算做是凭借演绎而实施的科学实验。丹皮尔明确指出, “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起源应该到实用技术中去寻找, 而不应到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中去寻找, 但是当观察同在几何学中学到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 这两门科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把这两门科学放在坚实基础上的第一人是叙拉古 (Syracuse, 又译为锡拉库扎——引注) 的阿基米德。他的工作比任何别的希腊人的工作都更具有把数学和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的真正现代精神。”[7]

至于阿基米德为什么倾心于应用数学性质的科学领域, 似乎有两个方面的应用技术导向的社会文化原因。一是希腊化时期应用实践领域蓬勃发展的影响, 二是由于他的祖国的需要、他的既是亲戚又是朋友的国王的召唤。克莱因指出, “亚历山大里亚时代的特征, 在阿基米德的工作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阿基米德对实用的兴趣的最明显的标志, 是他那些独具匠心的发明。”[4]64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毕竟阿基米德的技术发明更多的是与科学研究相联系的。因此, 在科学发现的实验要求和社会应用需要的双重意义上, 阿基米德的应用数学性质的科学诉求与近代以来伴随物理学发展进程的实验精神要素和社会需求因素颇为相似。吴国盛就指出, “希腊化时期, 古典希腊人那种纯粹、理想、自由的演绎科学与东方人注重实利、应用的计算型科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融合, 实际上为近代科学——既重数学、演绎又重操作、效益——树立了榜样, 阿基米德是希腊化科学的杰出代表。”[1]88

总之, 正是阿基米德承袭和发展了古典希腊人的理性精神, 形成了将原子论构想与数学化理想融合起来的理性精神;特别是他在自己广泛的研究领域中, 创造性地确立了将数量化的理论目标付诸剖析-组装几何体物质材料来发现经验材料的实验方法, 并且发展出了通过演绎-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的实证精神。无疑, 就是在近现代科学精神的意义上, 李醒民先生的结论都恰如其分:阿基米德将“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似乎结合得恰到好处”[8]。

也许, 最能体现阿基米德这位古代伟大科学家精神境界的, 或者说, 最能体现人们对阿基米德作为一位伟大科学家精神境界的景仰之情的, 应该是关于他在面临死亡时的情景故事:阿基米德正沉思于计算, 并未意识到他的城市被攻破了。当那个罗马士兵通知阿基米德马上去见他们的最高统帅时, 他拒绝马上离开, 要等到他解决了他的数学问题。罗马士兵一怒之下拔剑杀死了阿基米德。这个微型画面强调了精妙的思想世界与粗俗的武器世界之间的鸿沟, 还有科学家的超然。[6]154奥瑟尔根据与阿基米德仅隔两个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普罗塔克的记述, 总结出了阿基米德这位古代的“现代科学家”原型:阿基米德有如此高的理想, 如此深刻的精神视界, 拥有这么大范围的知识, 以至于尽管他的发明为他赢得了几乎是超人智力的声誉, 他却不愿屈尊留下任何关于机械发现的著作;他经常忘记饮食和自己身体及周围物质环境的存在, 甚至忘记穿衣服——如发现浮力定律的那个故事;那种斯多葛式的淡泊、集中精力的能力、发现之后质朴的快乐、无视一切的心灵自由、逆境中的坚持不懈, 以至于面临死亡时的淡定;……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阿基米德的“科学的性格”。西方科学家的原型诞生了。[6]147-148

摘要:阿基米德是欧几里得之后希腊化数学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也是近代科学革命之前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在阿基米德的所有著作中, 几乎到处都充满了作为一位数学理性主义者力图到达的数量化的理想目标;他也是古代罕见地在数学、力学和光学研究领域中娴熟地运用实验-实证方法的科学家。以精确的数量化表达导引的、以实验作为力的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结为中枢的方法论路线, 形成了阿基米德与玄思的自然哲学家、被动观察的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巨大鸿沟。

关键词:阿基米德,理性精神,实验-实证精神,科学精神,古代典型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M].王-, 刘晓峰, 周文峰, 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Richard H.Schlagel.From Myth to Modern Mind:a Study of the Origins and Growth of Scientific Thought, VolumeⅠ, Theogony through Ptolemy[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01.

[4]克莱因M.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5]Suplee C.Milestones of Science[M].Washington, D.C.: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00.

[6]Authier M.Archimedes:The Scientist’s Canon[C]//Mi-chel Serres.A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Elements of a History of Scienc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5.

[7]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1.

3.阿基米德和滑轮 篇三

国王请阿基米德做自己的顾问,但对他却并不满意,因为国王认为阿基米德的研究只是学问的游戏,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实际生活毫无用处。

有一天,国王问阿基米德:“你整天研究这个力、那个力,你能用你的力为我办件事情吗?”阿基米德恭敬地说:“陛下请讲。”“我为埃及国王造了一艘大船,可是我动用了全城的人都没能把它推进海里。你一个人能办到吗?”国王用带些挑衅的口吻说道。没想到阿基米德认真地点点头,说:“我试一试吧。”

到了船下海的这天,天气晴朗,海鸥不时掠过蔚蓝的海面,微微起伏的波浪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海边船坞热闹非凡,全城的居民都来了,他们想亲眼看一看阿基米德怎样一个人把船推下海。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汇成潮水般的声浪。“阿基米德今儿准要失败。”“这个聪明人一定是疯了!”人们对着停在岸上的大船指指点点。那是一艘漂亮的三桅大木船,船身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既结实又威风。船头骄傲地昂着,好像在说:

“是谁说一个人就能把我推动?”

突然,沸腾的人群一下子平静下来。国王和阿基米德登上了平台,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他们两人身上。国王坐下之后,指着大船说:“看,就是它。你确定要试试吗?”阿基米德冷静地回答道:“陛下,请您稍等片刻。”说罢,他就忙开了。只见阿基米德指挥奴隶们往大船上系了一根长长的粗绳,又在平台上装了一组滑轮,把一个带手柄的螺旋式物件固定在平台上。他用一只手握住螺杆柄,缓缓地摇起来。人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大船。嘿,那骄傲的大船竟慢慢地、慢慢地滑动了。就像平地卷起了一阵狂风似的,人群中欢声鼎沸:“看哪,快看哪!大船动啦,动啦!”“呵呵,他没有疯!”国王使劲儿揉了揉眼睛,果然,大船正稳稳当当地滑行着。再看看阿基米德,他正得意地笑呢。国王惊呆了。此刻,他明白了,站在自己面前的阿基米德的确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4.阿基米德教学反思 篇四

兴凯湖乡中学 孙学楠

使学生知道和感受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并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二次称重法);通过探究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引导知道了阿基米德的适用范围;经历了猜想、设计、实验、结论的过程,并在探究活动中体现了相互合作精神。

纵观整节课:突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过程。对于设计环节中收集所排开液体的这一难点,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G排=F浮,从而得出结论。

这节课设计成探究课,旨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还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完成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感受和体验,提高教学实效。也落实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模式,体现了学科特点。为了落实标准中对学生学实验的要求,我做了一下几点:

1.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做,同时在动脑筋,有一个动脑筋的过程,又动脑筋又自己做。他自己做,他的整个做实验过程有亲身的体验,那么他对这个实验的理解,可能就要比听老师讲深刻得多,尽管可能花得时间要多一些。因此,如果我们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做实验时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然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估。

2.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当中,加强对学生做实验过程的评价,但实际上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缺乏一个科学的态度。而物理实验,有时候是毫厘之差,就差之千里,看起来只是小数点后面一位,或者两位的差异,可能得到的结论就不一样。对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去评价学生,去纠正学生这样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态度,那么对学生科学的去做试验就非常有帮助。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的科学,在做学生和演示实验时我的实验器材尽可能的让学生和自己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一些简单的自备实验器材。

5.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篇五

第二、复习完相关知识点后,让学生上讲台做小实验:

1、将小矿泉水瓶压入水中。

2、将蜡块压入水中不同的深度。

3、鸡蛋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以往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察实验相比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因为,让学生来演示实验,全班学生都很认真。上讲台做实验的同学怕做不好因此很认真、很投入、很专注在做实验,同时也很认真在观察实验。下面观察的同学很想知道台上做实验同学的情况及实验现象,因此也很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这可谓两全齐美。

第三、每次的实验都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实验前都有引导学生观察什么。让学生带着目的观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四、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注重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第五、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突出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考虑到时间问题,复习引入时可让学生只做一题习题,这样可节省一点时间。因为本节课的实验较多,而让学生做实验的时间较难估测和把握。

第二、让学生上讲台做完“将小矿泉水瓶压入水中”实验后,可让下面的同学都动手做同样的实验,让所有的同学都亲身感受到瓶子没有全部压入水前,瓶子被压得越深,瓶子排开水的体积越多,需要用的力越大,说明水对瓶子的浮力越大。由此进行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6.阿基米德 篇六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大家普遍认为“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是必需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里,所以一时间物理课堂中大谈体验、探究等,实验、工具和数据等概念无处不在。有的教师以为只要课堂热闹了,学生做了实验就可以了,殊不知学生在无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做实验,根本无从下手,也没有迫切完成实验的心理需求,实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通过观察发现,目前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缺乏对实验必要且有效的研究,致使实验的开展比较盲目。因此,基于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开展实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阿基米德原理》第一课时的实验设计案例作简要阐述。

[案例]

《阿基米德原理》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压力与压强》第四节的课文,学生对生活中“浮力产生的现象”司空见惯,但学生极少关注过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更少关注“这个力”到底是什么力。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建立“浮力”概念,完整地认识浮力三要素,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同时由于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必须要为下节内容——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做铺垫。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了一系列学习的实验支架,把教材中的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究型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实验1 (演示实验)“把玩具小船放入装有水的水槽”,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物体所受力”的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实验2 (学生实验)“用手将浮在水面上的空饮料瓶慢慢向下按”,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手上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浮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即浮力的存在。

实验3 (学生实验)“把空塑料瓶继续向下按直至完全浸没在水中”,体会手的感觉,使学生感受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并联系前一个实验的结果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实验4 (演示实验)“将绑住乒乓球的红线系在紧贴在烧杯底部的小磁铁上,在烧杯底部放张小铁桌使小磁铁固定住位置,然后慢慢往烧杯中注水,直至乒乓球完全浸没”,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乒乓球的情况以及红线的受力方向,并且同时“将大烧杯慢慢向左右和前后倾斜”,同样观察红线的受力方向,从而得出浮力的方向。

实验5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然后把石块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出测浮力大小的方法,为后面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奠定基础。

实验6 (学生实验)“用手将空饮料瓶慢慢按入水中,直到浸没”,让学生体会整个过程中手的感觉,并适当提醒此实验的关键是手受到的力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为猜想和继续研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的定量关系打下基础。

实验7 (学生实验)“用3个体积大小成倍数关系的铝柱体通过弹簧测力计测出浸没在水中时的浮力大小以及利用排水法测出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并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得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的定量关系。

实验8 (学生实验)“用石块分别测量出在水中和硫酸铜溶液中受到的浮力和石块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通过反复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过程,体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最终根据多组的实验数据得到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这样得出实验结论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反思]

我参加了上海市青浦区初中物理组“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系列实验设计”的项目研究。通过大量的观摩和研究,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我逐步掌握了实验设计的要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对实验设计有了如下的体会:1.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应该是系列化的,系列中的每个实验之间都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2.实验的开展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服务的,绝不只是简单的实验操作而已;3.实验设计包含了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各种实验操作中获得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物理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认知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上述安排利用实验还原了“生活”场景,提供了认知通道。

7.阿基米德的“致命奇光” 篇七

关于阿基米德的传说

关于阿基米德的传说,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那句“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不过,人们知道,阿基米德从来都不是口出狂言的妄想家。在人们的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出身贵族、谦虚好学、勤于思考、躬身实践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发现、思考和发明,即便是临死前那一刻,他还念念不忘他的几何研究——。“你踩坏了我的图。”“等一下再砍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功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律证明完毕,可不能给后人留下一道还没有求解出来的难题啊!”不过在这众多的传说中,有一个传说却始终被怀疑,甚至于在近些年已被一些科研机构认定为仅仅是一个传说而非事实,这就是著名的“致命奇光”。

神奇而备受质疑的“致命奇光”

在古代罗马人侵略叙拉古之时,由马塞拉斯率领的罗马军队在和叙古拉军队的对抗中,几乎每天都在遭受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武器的折磨,不过最惨的一次莫过于舰队的莫名自燃——他们发现对方士兵们手里只拿着镜子,然而,就在船要靠近西西里岛时,一道光柱从岸边射来,他们的船顿时烈焰升腾。眼看着自己的舰队燃起了熊熊大火,罗马人却怎么也找不到失火的原因,他们只看到天降一道光,船只就纷纷着起了大火,魂飞魄散的罗马人于是称其为“致命奇光”。不过他们也知道,这一定还是对面紧闭的城门里那个神奇的老人“作的法”。焦头烂额的马塞拉斯只能无奈地自嘲说:“这是一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个人的战争。”于是,罗马人成了太阳能最早的牺牲品。

的确,按照传说,“致命奇光”依旧属于阿基米德智慧的结晶。不过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有些扑朔迷离。公元1200年,东罗马帝国一位并不为人特别信赖的历史学家对此有过一番精彩的论述:“当马塞拉斯将他们的舰队撤退到一箭之外时,这位老人——阿基米德搭建起一种六角形的镜子,在与镜子大小成一定比例的地方放了相似的四边形小镜子,可以用链环和铰链之类的东西移动它们。当镜子将光束反射到目标时,船只燃起了可怕的火,一箭之遥,他把船只化成灰烬。”在更为普遍的一个版本里,宣称阿基米德是召集了全城的妇女拿着化妆镜,在海岸线围成一个抛物线阵形,燃着了对方的舰队。

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对于古代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如何在公元前212年利用聚集的太阳能催毁罗马舰队、战胜敌人的战争传说,科学家们始终争论不休。有历史学家称当时的人并不具备了解光和镜子的知识,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过,2000年的一项研究已经证明某些古代文明世界,包括阿基米德的文明在内,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光学知识,以至他们可以制造出望远镜—一个归功于16世纪天文学家伽利略的发明——而且已经掌握了“燃烧镜”的使用。不过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和光学专家保罗·尤尔特又提出新的质疑,即阿基米德利用当时可得的技术。未必能够把镜子造得那么平滑。但大英博物馆保管员最近给一个从古代卡爾胡阿西利亚城出土的玻璃碎片重贴标签时,认识到他们先前以为是小玩艺的东西,可能是一个用来矫正近视的精制凸镜。它制作于大约公元前800年,时间在阿基米德诞生大约600年前。

事实上,最大的质疑应该还是因为模拟实验的失败。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两场试验来验证“致命奇光”传说的真实性,结果徒劳无功,该试验显示阿基米德的“致命奇光”很可能只是传说。不过,这并不是说办不到,只能说作为战争武器,是很不实际的。

虽然如此,人们还是对几千年前,阿基米德能够指挥人们站在准确的位置,每个人都精确地摆好了镜子的角度,并得到了好天气的帮助而感到极大的困惑和怀疑。可是历史上由人力创造出来的奇迹还少吗?长城、金字塔……

捍卫“致命奇光”的名誉

不管怎样,人们都不能轻易地否定“致命奇光”的存在,更何况是大名鼎鼎的阿基米德创造出的“神话”。最重要的是,我们同样可以找出很多史实和依据来证实它的存在。

6世纪,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敌舰围城——直到有几十个人手持镜子,放火点燃了敌舰,他们才算得救。现代科学家也在现代条件下,重做了同样的试验。1747年,布冯伯爵用了168面玻璃镜点燃约46米外的涂了木馏油的木头。1973年,希腊科学家伊奥安尼斯·萨卡斯,决定要检验一下是否能用“燃烧镜”点燃一只船。他让60个水手排队站在码头上,拿着大镜子,把光线反射到约46米开外的一只小船上。不到三分钟,船就着火了。

虽然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的“致命奇光’,试验失败了,但同一年,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的学生却证明了“致命奇光”的可行性,学生们成功点燃了一个罗马战船的橡木模型。一位学生用127面镜子聚光反射到自己的手上,结论是“可恶!太热了!”事实上,那里的温度高达600℃。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在叙拉古做了实地试验,他们用铜制平面镜收集春天的阳光,推断如果有足够多的平面镜(几百面)按正确方位排列,将光线集中到一点,在离海岸“一箭之遥”(约46米)的目标上,很容易产生482℃~593℃的高温。而早在17世纪,坚决拥护“致命奇光”传说的柯雪神父,在1645年从罗马出发来到遥远的叙拉古,沿着海岸行走,并考察得出一个结论:当马塞拉斯的舰队着火时,离阿基米德的队伍不超过30步。

或许我们可以再现一下2000年前的海湾战场:由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干冬雨,所以那里夏天的天空应该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又由于广大面积的镜子需要一个适当的倾斜角度才可以反射,阿基米德祖国的妇女们不应该只拿镜子,更要拿椅子或是可以垫高的物品在海岸边依序排成汇聚光线于一点的倾斜的镜墙,再加上弓箭手以弓箭发射易燃物质入敌船内,声势浩大的古希腊海湾战场便产生了。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海湾,急促的战鼓声响彻云霄,妇女们匆忙地拿着镜子和椅子在此集合,远方的罗马战舰渐渐逼近,阿基米德从容不迫地指挥妇女们依其高低顺序排成了一个抛物弧形阵仗,将太阳光在海面上汇聚于一处,弓箭手站好战斗位置,准备拉弓,此时,敌军到达亮光汇聚处,阿基米德大喊“发射”,一时,箭如雨下,沾满了易燃物质的箭,落入敌船,海上聚光处的高温使敌船迅速着火,在进入海湾之前,敌军舰队即化为灰烬。就这样,阿基米德聪明地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强大的罗马军队。

当然,这个场面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想象,但应该是合理的想象。而且最重要的,不管真相是什么,阿基米德和“致命奇光”的故事能够支撑起这样的说法:希腊人知道,太阳包含巨大的能量、危险的能量,并能用镜子集中,使用或增强这种能量。

8.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教案2 篇八

武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袁金凤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漠,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很被动、计算能力比较差。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了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尝试实验法、直觉思维法等科学方法。

2.经历从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到进行实验探究、交流评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式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学会以开放的精神解决问题,学会感受与鉴赏自然规律的和谐及简洁之美,进而形成对自然科学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测量浮力的方法,哪位

同学说一下称重法测浮力的表达式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之前先看这样一个问题:有一艘巨轮沉入海底,我们如何才能将它打捞上来呢?哪位同学有办法?(学生思考并回答)。

现在大家听一下科学家是如何打捞的?他们在轮船两侧绑上浮筒,随着浮筒的增加,轮船由开始移动到最后上浮,看起来浮筒越多浮力越大,为什么浮筒越多浮力越大呢?浮力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学生可能猜想出的因素一般有:(1)物体的质量;(2)液体的密度;(3)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4)被排开的液体体积。教师总结并板书。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一实验呢?(注:引导学生注意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要控制变量)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自主选择探究以上的一个或几个猜想,并注意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浮力的大小的。(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必每个人都要进行完全的探究,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兼顾学生对猜想的选择情况,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每个猜想都有多组学生来验证。(注:要让学生感受到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可靠,体会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学生实验分小组试验后,叫小组上黑板演示并板书实验数据

4.分析论证: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注:探究成果共享,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不要忽视错误探究过程的展示,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5.得出结论:通过大家的合作探究,我们对提出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请大家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分成8个小组,用不同物体、不同液体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的关系。](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每个人只要随意测出一组数据即可)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每组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典型展示。(注:探究成果共享,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不要忽视错误探究过程 的展示,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通过大家的合作探究,我们对提出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相等。这就是着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注:这对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猜想能力有重要意义)知识扩展: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气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呢?物体在气体中也会受到浮力。大量实验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三)回顾小结

9.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篇九

我说课的题目是《阿基米德原理》,下面从四个方面谈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选择的教法

1、 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 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三、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 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 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 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 教学设计

1 、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

从而复习弹簧秤法测浮力。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进入课题。

2、猜想

利用课件演示石块浸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水上升,同时弹簧秤示数减小,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培养学生直觉猜想能力。

3、设计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学生思维负担重。所以,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根据猜想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浮力大小如何测?

(2)、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样使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从而明确溢水杯的作用。

(3)、没有溢水杯怎么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学生用身边物品做实验。

(4)、用什么样的.容器接水?如何测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从而降低实验难度,减轻思维负担。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实验、评估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质。

5、深化理解

有两项内容,一是纠正前科学概念,例如: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认识,漂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吗?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两项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解决。

6、总结 主要是总结知识、能力、态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显性化。

10.阿基米德父亲的教子故事 篇十

阿基米德,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

阿基米德诞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今意大利锡拉库萨)的一个贵族家庭,阿基米德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儿子的教育。阿基米德的父亲费狄亚学识渊博,为人谦逊,是古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希望能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振兴希腊文明的杰出人物,“阿基米德”,就是“杰出思想家”的意思。

为了使阿基米德早日成才,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学习语言,对他进行各种知识启蒙;同时,父亲还注重向他传授各种生活知识,一有空,就带他去植物园、动物园,培养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的好奇心。阿基米德一天天长大,父亲就有计划地逐步给他传授一些书本知识,亲自教他数学、几何、天文学;给他讲哲学和文学。此外,还教他一些思维方法,比如如何推理、证明问题等等。父亲渊博的知识不仅使阿基米德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营养,而且充分地开发了智力。

在父亲的培养下,阿基米德10岁时,已算得上博古通今了,但父亲觉得儿子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吸收知识养料。一天,父亲领着阿基米德去海边散步,海的对岸就是当时古希腊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亚历山大。父亲指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亚历山大城里有雄伟的博物馆、图书馆,而且人才荟萃,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居住在那儿,人们称它‘智慧之都’。儿子,你愿意到那儿去学习吗?”当时的阿基米德正求知若渴,听父亲这样问,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父亲非常高兴,但是还想试探一下儿子的决心有多大,就严肃地对他说:“可是,到那儿要坐船漂过这波涛翻滚的大海,你难道不怕吗?还有,你要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爸爸妈妈不能陪你,你还愿意吗?”阿基米德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来坚定地说:“这些我都不怕!可我有点舍不得爸爸妈妈,不过,等我学到了知识,再回来看望你们!”

阿基米德的果敢和坚定深深打动了父亲,于是,他决定马上替儿子准备求学事宜,整理行装,送儿子到亚历山大学习。

一个阳光醉人的日子,11岁的阿基米德告别了叙拉古,离开了父母,起航远赴亚历山大。离家的那天,父母送了一程又一程,叮嘱了一番又一番,最后,父亲摸着阿基米德的头说:“孩子啊,一定要胸有大志,努力攻读,练就一身本领……”小阿基米德眼含热泪,使劲地点头。

经过一路漂泊,阿基米德来到亚历山大,在那里开始了如饥似渴的攻读生活。尽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种种困难,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从不畏难。当时的书是订在一张张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茎剖成薄片压平当作纸,订好粘成一大张再卷到圆木棍上的,而且是一字一字抄成的,十分宝贵。阿基米德没有纸笔,就把书本上学到的定理和公式,一条一点地牢记在脑子里。

由于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不懈追求,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后人将他与牛顿、欧拉、高斯并称为“数坛四杰”、“数学之神”。

和阿基米德的父亲一样,许多父母也对子女寄予厚望,但不同的是,费狄亚能够认认真真地履行父亲的义务,去帮助儿子一步一步实现梦想;无论是亲自向孩子传授知识,还是为孩子选择求学道路,他都做得妥妥帖帖,恰到好处:既不信马由缰、任其自然,又不急功近利、硬压强逼,一切都水到渠成、严谨科学。因此,阿基米德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轻松自如。这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家教经验。

【阿基米德】推荐阅读: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课件07-19

上一篇:区人民医院保卫科工作制度、职责下一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范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