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2024-07-15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共11篇)

1.【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一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茎”等7个生字.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教学重、难点:

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在森林里,在道路两旁,在公园里,我们到处都可以看见树.你知道一棵树能用来干什么吗?它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 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画画、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2.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很好的状态,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2.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提示:根据画出的关于“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来寻找相关内容、归纳.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在一次次的变化中,为什么会说“那一定会很好”呢?每一次愿望实现后,心情怎样?

提示:(1)第一次还是种子的时候,向往外面的空气,觉得出来了一定会很好.(2)第二次是高大的树,希望自己做一棵会跑的树.成为手推车后,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觉得真舒服.(3)第三次是手推车变老了,跑起来费力了,希望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4)第四次是作为椅子,已经老了,吱呀摇晃了,觉得躺下来会很好.4.你喜欢文中的这棵树吗?为什么?

5.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一棵树的一生,心里都充满着希望,不断追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6.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这棵树的乐观与追求.四、对比阅读,感悟主题

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

(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

五、拓展延伸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想一想,它会经过一段怎样的历程?仿照着课文的手法,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2.【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二

一、盯住题目,解悬念之密

童话里藏着许多秘密,教师的任务是引出秘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探秘潜能,使悬念和奥秘在孩子心中自然地埋下神奇的种子。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和我一起写下课题,然后问:为什么这个故事要用“从现在开始”这五个字作题目呢?请学生自己去读读《从现在开始》整篇课文,帮助老师解开这个秘密。孩子们带着问题读得很起劲,我从他们的眉宇间感受到了寻找答案的认真和疑惑不解的苦闷。

读后,大家发现:这五个字的短语从头到尾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

“真是会动脑筋啊!你们发现了童话的第一个秘密——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句就可以作为故事的题目。”孩子们喜不自禁,脸上写满了胜利者的喜悦。

突然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发现‘万兽之王’ 这个词语在课文里也重复出现了好几次,为什么不用它做课题呢?”孩子们听他这么一说,又陷入了疑惑之中。我并不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读课文,这次只要求读动物们说的话。

读后,大家一番议论、交流,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在每个动物说话的开头都会用上“从现在开始”这五个字,这是选“万兽之王”的规定,也是这个故事中动物语言的显著特点,比“万兽之王” 更吸引人,因此用“从现在开始”做课题更好。

悬念以及揭示悬念所带来的“神奇”感受,让学习变得饶有趣味。

二、关注语言,解多元之密

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阅读童话正是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孩子们基于好奇心的观察、探索、询问、交流、操作,如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人格特征。

“不仅仅是题目,这篇课文里还藏着许多秘密。你能挑战一下,做个杰出的解密员吗?”我用充满诱惑力与鼓动性的话语,引得孩子们群情激动,跃跃欲试。

1. 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微

如果说朗读是从整体上感知童话的内容,解读词语则是局部的探微揽胜。一组又一组的词语,为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发现每一次动物说话,开头都是‘从现在开始’,一共有六个。”

“以前老师告诉我们,用词不要重复,可这篇课文却用了六个‘从现在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猫头鹰很神气,他要学狮子大王宣布命令。”

“因为袋鼠当上大王太激动了,所以要用大王的语气来说话。”

……

“你们不但善于发现秘密,还善于思考秘密背后藏着的秘密。注意‘从现在开始’,咱们来当当故事里的动物,我们去读一读他们的语言。”

六个“从现在开始”是孩子们发现的第一个关于词语的秘密。以前老师教的,与课文中所不断重复出现的“从现在开始”,产生了认识上的错位,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乐趣。他们发现了六个“从现在开始”,更要去探寻六个“从现在开始”背后的秘密——语文课思维的过程有时比思维的结果更重要。

2. 从文辞解读到符号研讨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实现了标点由文法规则向审美变异的研究转变,从而提升了标点作为文本符号的价值。小小标点学问大,与文本的主题思想密不可分。这篇童话,也不例外。

“老师,我还发现,猫头鹰和袋鼠说完话之后的标点是感叹号,小猴子却是句号。”

“你可以当小老师了,发现了这么多。你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大胆猜!”

“猫头鹰说话用感叹号是因为他神气极了,课文里有这个词。”

“袋鼠当上大王很激动,所以说话也是感叹号, 课文里有‘激动’这个词。”

“小猴子不神气也不激动,他很冷静,所以他是句号。”

……

“没想到小小的标点符号居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它还能与前面的提示语联系起来!拿起语文书,我们一起来演演神气极了的猫头鹰、激动的袋鼠和冷静的小猴子。”

用猜一猜的方法解密,没有对错的界限,只有准与不准的区别。孩子们通过猜一猜,联系课文,从标点符号中获得了潜在的语言信息,与文本要传递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效应,在与教师、 文本的对话之间获得了更有厚度也更有趣味的阅读体验。

三、拉大缝隙,解语用之密

学生的模仿力是惊人的,尤其是面对他们喜爱的作品。每当读完一个故事,他们总会沉湎其间,回味遐想,产生许许多多的“如果”,在脑子里进行第二次创作,久久“难以自拔”。因此,我常常对童话文本进行切割开发,拉大缝隙,鼓励学生续写、仿编故事,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课上到这儿,让学生复述故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我不这么处理,我的课堂始终要带给孩子们“柳暗花明”的“惊奇感”,让他们在“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中,体验到探寻与创造的乐趣。

“猫头鹰习惯白天休息,夜里做事,他就让动物们也——(生答: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袋鼠习惯跳着走路,就让动物们也——(生答:跳着走路)。 他俩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你们知道吗,一开始呀, 小猴子也发生了这样的错误,他想到自己当了万兽之王,又神气又激动。”我神秘的提示让孩子们情绪高涨“。你们知道一开始小猴子想宣布的命令是什么吗?”我边说边出示小猴子爬树、吃桃子和用尾巴荡来荡去的图片。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天天在树上爬来爬去!”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

……

“除了小猴子,原本小熊、小白兔等等也要轮到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他们也早就在心里想好了要宣布的命令。你们来猜猜,他们又会宣布怎样荒唐可笑的命令呢?这是老师最想知道的秘密。”

孩子们在小组里讨论得不亦乐乎,五分钟后争着开始交流。

小鱼儿神气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在水里生活!”

小蛇娇声娇气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拥有苗条的身材,优雅地扭着走路!”

……

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教学反思参考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本节课的优点:①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按照备课教案去上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②创设情境,理解情感.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片,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欢快地蹦跳玩耍,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2.本节课的不足: 教学设计的落实时,学生在演示过程中的有点慢、有点拖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各环节分别应该用多长时间,时间分配不够科学.解决方案:二次备课,我将对各环节所需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力求使这堂课变成一节精品课.3.反馈与调整: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调整,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后,在另一个班级上课,发现效果比较好.4.二次设计: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导入新课节约出时间,在最后2分钟回顾全篇,总结学法和学习收获,并把拓展延伸中的练笔当堂练习,使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4.【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读准生字.2.了解提示语的三种形式,准确使用引号.3.积累关于团结的俗语,并能准确地背默.4.学会根据文中信息预测故事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该去读准生字;了解提示语的三种形式.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积累的好习惯.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本字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师:本单元的课文都很有趣,比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边读边猜.谁来说说,这种阅读方法有什么好处?

2.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3.小组代表发言.4.生评价,师补充.(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2)在图书馆找书看时,可以通过标题先猜猜书的大致内容,再决定要不要看.(3)查找资料时,也可以用预测的方法判断资料是否有用.二、识字加油站

1.你认识下面这些加点的字吗?如果不认识,你会用什么方法?

字典 基础 阁楼 佳节 盲人 唐朝 2.查一查 部首查字法:

例:典字,先查“八”字旁,再查8画

基字,先查“土”字旁,再查8画 3.比一比,谁查得既快又对.4.除了查字典,你还有什么方法读准下面的加点字? 出示大屏幕:

假期 假日 假扮 假装 几乎 几百 茶几 窗明几净 中计 中奖 中间 猜中 尽力 尽早 尽快 尽量 师提示:

假:(1)意为和“真”相对,念jiǎ(三声);(2)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 学习场所,念jià(四声).几:(1)表示数量,念jǐ(三声);(2)小或矮的桌子;将近,差一点;念jī(一声).中:(1)和四方、上下或两位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在一定范围内,里面,念zhōng(一声);(2)恰好合上;受到,遭受或科举被录取,念zhòng(四声).处:(1)居住;存在,置身;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决定,决断;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止,隐退;念chǔ(三声);(2)地方;点,部分;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念chù(四声).5.小结:在我们遇到难念的生字时,我们除了可以查字典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根据加点字的意思 读准字音,这在多音字的辨析中最为有用.6.做一做.出差 差使 差不多 补差 连累 劳累 累计 积累

第二课时

一、词语的积累

1.观察这三组成语,你发现了什么?

2.指生回答.3.明确:这几组成语都含有相同的数字,数字都在第一和第三个字.4.类似成语积累:五花八门 四舍五入 一来二去 五颜六色 千变万化……

二、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书上的句子.2.指生说发现.3.师明确:

这三个句子分别以不同形式的提示语提醒此处正在引用人物的话.一是提示语在前,如:鸟儿问女孩儿:“……”

二是提示语在后,“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了起来; 三是提示语在中间,如:“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注意提示语前后的标点使用】:

当提示语在前,说话内容在后,就在提示语后加冒号、双引号.当提示语在后,使用这种对话形式,能够强调说话的内容.先标双引号,在提示语后加句号.当提示语在中间时,这种方法就是先写一句或一段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和人物继续说的话.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4.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写,注意引号的用法.三、日积月累

1.师领读谚语.2.生熟读谚语.3.想一想,这些谚语都是写什么的? 4.师明确:这些谚语都是与团结有关的.注意:泰、臭皮匠、诸葛亮、篱笆、桩等字的读音.5.生读背谚语.6.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谚语吗?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识字的方法:查部首、根据字义

提示语与引号

团结的谚语

教学反思:

5.【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五

此次研修,使我能够接触微课、深入学习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取相关的美术知识的精华,增加课堂时效性与课程趣味,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小扇子是第三册美术中的一节应用课,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扇子的种类、文化、及欣赏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小扇子,进而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作品体现出实用性、观赏性。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作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美术的教学质量,并且这在教学中会得到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课堂教学示范更是必不可少,而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示范往往被老师忽视。“小扇子的制作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我特别拿出来制作成微课,既节省了时间,省去了在课堂中制作小扇子的一些剪裁等额外时间,又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看,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拿起剪刀”、“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组织者”,让学生观看了制作过程后自己“来讨论”、“来试一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还改变了传统的、枯燥单一的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创设与教学内容想吻合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当中的扇子,努力缩短美术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依次展示课前搜集的实物让学生欣赏,引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更多更美的扇子,融合众多艺术风格于一体。

从学生学习方法上看,从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地感知、体验、表现,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比较、适形联想,拓宽思路,进行研究,注重变化。注意培养表达能力,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通过把常见的身边材料剪剪、撕撕、贴贴中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感受审美特征及扇子的特点和设计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看、探索与发现去体会小扇子创作的乐趣,而不是硬性地向其灌输折扇的知识,从中体会感受一把剪刀一张纸和一个梦想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奇妙的制作乐趣。把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

6.【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六

二中附小 曹政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

3、能把握作业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难点:注意表达真情实感。【课前准备】PPT课件,课前谈话:怎样才能让老师到八十岁还能想起今天的事情?(引出“日记”,导入课题

一、欣赏绘本 初步感知

1、出示:《蚯蚓的日记》封面。

2、出示“蚯蚓教蜘蛛钻地”的画面,讲述内容,引导推论出“日记可以写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

3、出示蚯蚓“吃回家功课”“在公园里捉弄小姑娘”的画面,讲述内容。引导推论出日记可以记录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情,还可以记录生活中有趣的事。

二、对照课文 明确格式

1、出示《花的学校》含有标题和前几个自然段的图片,引导发现:①课文题目在首行的正中间;②内容写在下面,每段开头空两格。

2、出示P24日记范文截图,引导发现:①日记上有时间、星期和天气;②内容写在下面,每段开头空两格。

3、(出示儿歌)时间、星期和天气,三朵花儿别忘记。写在首行正中间,日记格式记心里。

读一读儿歌,你明白了什么?这三朵花儿要写在哪里? 让我们一起拍着手要读一读这首日记小儿歌。

三、赏析范文 了解特点

1、呈现第一篇范文,范读。

2、这篇日记写了什么?哪句话说到你心里去了?

3、(呈现第二篇)

这篇日记又是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呢? 这篇日记,你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有意思?

四、书写分享 培植乐趣

1、你打算在日记里记些什么,先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7.【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七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

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

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米 大概有多长?、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罗村镇到寨里镇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罗村镇到寨里镇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修改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 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修改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千米=1000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修改意图:这样教学更能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修改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汽车每小时行40米。电线杆高6千米。小李身高135厘米。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教室黑板长3分米。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自主练习第3、4题。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8.【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八

《小小足球赛》是一节以唱歌教学为主的音乐课,教学中我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导入环节,采用了让学生根据节奏回答问题的方式提前解决歌曲中的难点节奏,这个环节费时较多,因此也总结出平时对学生节奏的练习还要加强。

在学习歌曲这一环节,我以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为线索,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到课堂中,把情感体验融入到整个学习歌曲的过程中。

一、教学环节新颖,教法学法的研究有待加强

在对待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抓得还可以,难点部分也做了强调,并且花费了时间。但教学环节还应该再下点功夫,在快乐的环境中把知识化难为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在教学中,可先学词,针对难点问题可让学生用自己觉得顺口的字词代替,如哼唱“lu ”来过渡,让学生能轻松地来学。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和探索。

二、要吃透教材,备课要全面、精细

在课堂上,学习前半部分还不错,但在唱第二句时学生出现了问题,对前八分后十六这个节奏型掌握的不够扎实,总唱不准,让这句也差点变成了难点。课后分析原因,找到根本的原因是我备课时大意,对学生、对教材分析都不够,没把教材吃透,没考虑周全,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深深的感到惭愧。

三、在表现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这一环节上,我做得确实很不够,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了喜羊羊和美羊羊队来唱,没让学生进行自主创编,也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象,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运动的氛围,让学生的生活融入到音乐中。拓展环节有点太浅显,没有深挖出更有用的东西。

9.【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九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2个字,会写“红枣、摆动”等17个词语。

2.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重点

1.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难点

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1.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可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灵活的方法识记。

可以借助形声字的形旁理解字义。比如,“馋”的食字旁提示这个字与吃东西有关。可以充分利用熟字来识记。比如,“缓”可用熟字“暖”换偏旁来识记。可以利用造字法来识记。比如,“悤”加“耳”(听力器官)另造“聪”代替,强调耳朵灵敏,善于通过辨听声响来洞察环境。

本课的多音字“扎”,可以让学生在语境中辨音。比如,小时候我最怕两件事,一是扎(zhā)针,二是扎(zā)辫子。每次遇到这两件事,我都是拼命挣扎(zhá)。

(2)写字。

要重点指导本课易混的字。要引导学生仔细对比观察,发现它们的区别。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我”,一条是刺猬。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刺猬偷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在此过程中“我”前后的情感变化,圈画关键词:惊讶、猜测、监视、恍然大悟、钦佩。抓重点段落,概括理清刺猬偷枣的过程:爬树摇枣——逐个归拢——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3.朗读课文

课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刺猬月下偷枣的有趣情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朗读刺猬偷枣的内容,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感,读出趣味性。

4.课内外结合本文节选自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原文除了写刺猬偷枣,还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让学生读一读,将阅读触角从课内延展至课外,获得更多的阅读感受。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题目的意思。

(2)搜集有关刺猬的资料和图片。

(3)搜集作者宗介华的简介。

(4)初读课文,对本课生字能口头组词,对于易错字可和同桌讨论记忆的方法。这篇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比较多,可以用演一演的方法去理解词语,感受小刺猬的聪明伶俐。

(5)再读课文时,找出文中作者对刺猬称呼的变化,可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试着带着感情读一读。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2个字,会写“红枣、摆动”等17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谜语。(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谜底和刺猬的图片)

课件出示:

生在田野中,昼藏夜里行。

身背一身刺,遇敌呈球形。

(打一动物)

1.同学们,猜一猜,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刺猬)

2.通过这则谜语,你知道了刺猬有什么特点?

生:刺猬白天隐藏,夜间觅食活动,满身是刺。

3.是啊,刺猬身上的刺作用可大了。

课件出示:一幅刺猬在枣树下觅食的图片。

同学们,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抢先行动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刺猬,走进课文。齐读课题。(教师板书:带刺的朋友)

4.课件出示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宗介华,北京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特别擅长撰写儿童文学作品,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

文学成就:电影文学剧本《傻大洋与精二洋》获1992年全国儿童读物奖,长篇儿童小说《太阳花》获2001年文化部蒲公英儿童读物奖金奖。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太阳花》《山猴子》;中短篇小说集《宗介华含谜小说选》《爸爸您姓什么》;散文集《访苏的足迹》《会飞的伙伴》;报告文学集《成才之谜》;中短篇科学童话集《马戏团里的不速之客》等。

5.助学资料。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斑斑驳驳:指植物和其他物体将阳光阻挡而产生的光斑。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诡秘:(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兴许:也许;或许。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明白。突然一下子醒悟过来。

设计意图:

由谜语导入,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谜语提炼出刺猬的特点,为下面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及偷枣本领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教师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识字方法:

枣、馋、缓、讶、测、监、恍、悟、逐、扎、聪

①借助形声字的形旁理解字义:“馋”是食字旁,与吃有关,是指嘴馋;“恍、悟”偏旁都是竖心旁,字义和心理活动有关。

②熟字记忆:缓—暖;测—则;监—蓝。

(2)多音字指导:扎(zhā

zhá)

课件出示小练习:

课件出示:

扎:A.zhā

B.zā

C.zhá

①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②小时候我最怕两件事,一是扎()针,二是扎()辫子。每次遇到这两件事,我都是拼命挣扎()。

(3)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读得是否正确,句子读得是否通顺。

4.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刺、枣、颗、忽、暗、伸、匆、沟、聪、偷、追、腰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暗、伸、沟、聪、偷、腰

左宽右窄:刺、颗

上下结构:枣、忽

半包围:追

独体字:匆

(4)老师范写。

易混字指导:重点指导“刺—枣、忽—匆”。“刺”左边部分有沟,而“枣”上边部分没有沟;“刺”是左右结构,左边部分最后一笔是点,右边部分细长,而“枣”是上下结构,上边部分宽扁,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盖住下边部分的两点。“忽”的上边部分没有一点,“匆”不能漏写一点。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6.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名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

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以学生预习中的前置性学习为背景,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以查促学,聚焦难点,重在突破,提高课堂效率。对于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浓墨重彩”地从音和形的角度加以教学。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2.梳理结构。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3个部分。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秋天的枣树上挂满了令人眼馋的红枣。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写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对小刺猬的担心和牵挂。

3.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方法提示:采用提问法,先找主人公,再看他干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最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天晚上,“我”来到枣树旁边,看到了小刺猬爬上树枝摇落红枣,然后下树就地打滚儿,用背上的刺扎枣,最后成功地驮着满背的枣跑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学生一些方法,提供给学生句式,能帮助学生概括好主要内容。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一、复习巩固,感知全文。

1.课件出示字词。

带刺、一颗枣、忽然、黑暗、伸出、匆匆

水沟、聪明、偷枣、追赶、弯腰

(1)听写。

(2)教师订正。

2.选用听写词语中的部分词语,简单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天晚上,“我”来到枣树旁边,看到了小刺猬爬上树枝摇落红枣,然后下树就地打滚儿,用背上的刺扎枣,最后成功地驮着满背的枣跑了。)

设计意图:

通过听写词语,巩固、强化了易混字的字形。运用所写词语介绍刺猬,初步建构了刺猬的形象,为学习后文打下基础。

二、认真品读,析文悟情。

(一)学习第一部分:“满树红枣”(第1自然段)。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段文字,想一想:哪一段中的枣子更诱人?

课件出示:

①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看着就让人眼馋。

②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分小组读,哪一段的描写更诱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小组交流。

3.小结:第一段简明扼要,第二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枣的诱人写得生动具体。结合课文的内容选用第二段更诱人,既写出了红枣的数量多、色彩艳,又写出了红枣香气诱人,同时引出下文刺猬偷枣的情节。

4.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指导朗读:朗读时,应用轻快的语气,读出秋天丰收的喜悦。

(二)学习第二部分:“刺猬偷枣”(第2~11自然段)

过渡:这么诱人的红枣,谁看了都会垂涎欲滴的,别说是小刺猬了。那么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呢?

1.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课件出示: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1)指名读。

(2)小组讨论:作者对刺猬偷枣这件事做出的评价是怎样的?

(3)汇报:暗暗钦佩、高明。

①板书,谁来解释“高明”?(高明:见解、技能高超。)联系上下文说说“高明”的意思。

②“暗暗钦佩”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在生活中你有“暗暗钦佩”的时候吗?

预设: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暗暗钦佩”的,它的意思是说在心里佩服。我也有这样的时候,我们班平时成绩不好的李明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月考中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当时我就暗暗钦佩。

③刺猬偷枣的技术十分高超,所以作者暗暗钦佩。

2.交流、板书刺猬偷枣的过程。

过渡:作者暗暗钦佩刺猬偷枣儿的本领高超,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并圈出能说明刺猬偷枣高明的关键词。

(2)作者目睹了刺猬的偷枣过程,他是怎么写的呢?其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刺猬的高明呢?

(3)指名交流:读句子,谈体会。

(4)课件出示:(板书:爬树)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①指名读句子。

②理解“诡秘”的意思。(诡异、神秘)

③这个“诡秘”说明了什么?(刺猬小心翼翼、警惕性高)

④作者为什么称刺猬是“那个东西”?

(作者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在往上爬的时候,不带有喜欢或憎恶的情感,所以称之为“那个东西”。)

⑤句末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这里的省略号说明那个东西还在继续爬,“我”也还在继续监视。)

⑥指导朗读:读的时候语气要轻些。

(5)课件出示:

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板书:摇枣)

①这里的“兴许”是什么意思?请你说说它的近义词。(好像、可能、大概)

②这是一个表示猜测的词语,为什么作者不能肯定地表示刺猬是在用力摇晃?(因为天黑,看不清。作者这样表达是前后呼应。)

③那作者是根据什么内容作的推测呢?(根据下文作者听到“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的声音作的推测,所以作者才用“兴许是在用力摇晃”。)(用词严谨)

④想象刺猬“用力摇晃”的情景,说说这只小刺猬给你的印象。(有趣、聪明)它一边摇,一边在想什么呢?请大家猜一猜!

生1:我摇我摇我摇摇摇!多摇几个枣,给我那可爱的小宝宝。

生2:多摇几个枣,好好吃个饱。

⑤多种方式的朗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

(6)课件出示: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板书:落地)

①“噗”是拟声词,指重物落在地上的声音,说明“那个家伙”摔得不轻。

②作者称刺猬是“那个家伙”,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因为刺猬把红枣晃掉了一地,作者产生了厌恶的情感,所以称之为“那个家伙”。)

(7)课件出示: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板书:归枣)

①散落:“散”读“sàn”,表示刺猬身边全是枣,左一个,右一个,很凌乱,很分散。(教师示范读)

②这时的刺猬高明在哪儿?(归拢、打滚)

③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归”。(聚拢)

④刺猬为什么要把红枣聚拢?(抓紧时间,提高效率),这刺猬真聪明!

⑤想象刺猬忙碌着把枣子聚拢在一起时,刺猬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1:如果我能把所有的红枣都带回家该多好啊!

生2:我得快点把红枣归到一起,不能被这家主人发现,这样才能带走更多的红枣。

(8)课件出示: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板书: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①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着、扎、圈

②这时的刺猬又高明在哪儿?

③这里作者又做了大胆的猜测,来说明刺猬的机灵。

④指名读。指导朗读:读出刺猬偷枣时灵巧、敏捷的语气。

(9)课件出示: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①“钦佩”“聪明”“高明”这几个词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后回答。

预设:“我”由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到发现它偷枣时厌恶地称之为“家伙”,最后发现小刺猬的聪明而转称为“聪明的小东西”。这一情感的变化,体现了“我”对小刺猬这个“带刺的朋友”的喜爱之情。不只是作者,我也喜欢上这个带刺的小家伙了。

②多种方式朗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我们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刺猬偷枣的过程,但根据作者提供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我们也能把刺猬偷枣的过程讲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板书,然后用“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这句话作为开头,同桌之间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复述时,请用上“爬、摇、掉、归、打滚、扎、驮、跑”这8个动词,还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使自己的复述更连贯。

4.课件播放小刺猬偷枣的视频。(大约2分钟)指名边看动画边复述刺猬偷枣的经过。

设计意图:

理清刺猬偷枣的过程,是阅读的第一个层次,为有序表达做准备。紧扣刺猬偷枣“本事高明”,对话语言文字,将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再品读描写刺猬偷枣场面的语段,读出第二个层次——有趣,吸纳积累了语言,为趣味表达做准备。

三、启发阅读,拓展延伸。

“我”目睹了刺猬偷枣的过程,不禁对它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

课件出示: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

1.小组发挥想象交流。

2.你还想了解什么呢?

3.搜集作者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其中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找来读一读,和同学们交流自己对小刺猬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

阅读从选文走向原文,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需要老师激发阅读的期待,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点燃阅读的热情,扩大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昭示着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在教学设计中,强调“自主阅读,角色体验,感悟实践”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紧扣“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一中心句,品味细节,从偷枣、运枣来组织教学,在诵读和品味中激发学生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的生活习性。最后,入情入境,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将知识内化吸收。

成功之处:

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因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多,所以后面的教学中时间有些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教学建议:

10.【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十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了!好的教学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6篇。教材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贵的亲情、友情;在学习中成长;生命离不开的绿色;神奇的大千世界;感人的品格。每个主题都力图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主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综合学习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我的小笔头四大部分。并提示学习要求。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的字。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我的资料夹”,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

本册要求会认的字250个字,会写的生字308个字。

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68人,部分学生上课有走神现象,书写质量差,识字不能完成任务,写字丢三落四,读课文有丢字、填字、错字现象,不能很好地遵守纪律,反应较迟钝。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早日赶上学习队伍,本学期采用四人小组,优差搭配,且从严要求,方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50个,会写308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盛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的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1、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另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2、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指导写字时,教师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3)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略读课文的教学。

内容上,理解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理解即可;方法上,教师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强化这些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根据教学实际分别插入每个单元学习,以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酌情检查,通过交流,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口语交际的教学

1、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交际中,注重语言的规范和指导。

3、面向全体,训练到位。

4、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5、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四)习作教学

1、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习作开辟选择的空间。

2、写实、想象等多种作文类型。

3、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和评改。

(五)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启发引导,让学生乐写、爱写,对写作充满兴趣。

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3、让学生经常练笔,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4、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接任新班,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四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中心,以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主线,从日常行为到学习习惯;从学习成绩到身体素质等方面,力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学生75名,其中男同学41人,女同学34人。大多数同学学习积极、主动、思想素质良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良好习惯还有待形成。在今后教学上要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看书、多动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教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工作目标:

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六、教学措施:

1、多读多记,多积累语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3、搞好各项班级竞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优秀生,增加班级优秀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努力在这学期的各项竞赛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由于后进生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比较懒散,行动比较缓慢,理解力上相对而言弱一些等,同时后进生经常在无形中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因此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一定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意识到希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要想得到家长的支持,首先应该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在细节方面下功夫,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继而解决问题。取得家长的信任,那么有助于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11.【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带刺的朋友 篇十一

5.《灰雀》教后反思

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6.《小摄影师》教后反思

小摄影师》是第二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不那么难了。有几个同学写得还很精彩,下面是几位同学的习作。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

上一篇:加强春节期间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工作的通知下一篇:考研 考古学专业高校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