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培训大纲

2024-09-09

全科医师培训大纲(通用9篇)

1.全科医师培训大纲 篇一

眼科技能考试大纲

一. 基本技能

(一)(二)

(三)(四)

(五)(六)

(七)(八)

(九)(十)泪道冲洗 角膜刮片 结膜下注射结、角膜浅层异物取出 睑腺炎切开引流视力、眼压的测量方法 裂隙灯、直接检眼镜的使用方法 前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方法 斜视和复视检查方法 手术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十一)眼科手术室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十二)前房角镜检查方法

(十三)三面镜检查方法

(十四)绘制视网膜脱离图示

(十五)眼超声检查方法及结果解读

(十六)视野检查方法及结果解读

(十七)眼电生理检查方法及结果解读

(十八)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及结果解读(十九)显然验光

(二十)自动验光

(二十一)视网膜检影

(二十二)超声活体显微镜的检查方法及结果的报告(二十三)相干光断层扫描的检查方法及结果的报告

(二十四)阅读眼眶及头颅CT、MRI片(二十五)阅读眼彩色多普勒检查报告

(二十六)角膜地形图检查方法及结果解读(二十七)低视力验配

二. 手术操作

(一)手术主刀:

1.睑板腺囊肿切除

2.睑内外翻矫正术

3.翼状胬肉切除术

4.眼睑小肿物切除术

5.泪囊摘除术

6.鼻腔泪囊吻合术

7.斜视矫正术

8.角膜穿通伤缝合术

9.睫状体冷冻术

10.眼球摘除术

11.手术虹膜切除术

12.小梁切除术

13.白内障摘除术

14.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5.防盲白内障手术

16.义眼台植入术

(二)手术助手:

1.角膜移植术

2.视网膜复位术

3.玻璃体切除术

4.复杂眼睑裂伤的修复,包括泪小管的裂伤

5.再次手术或复杂的上睑下垂

6.普通的眼前段手术(如白内障摘除术, 发症处理

7.眼眶肿瘤摘除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的并小梁切除术

2.全科医师培训大纲 篇二

目前, 区县级医院建立的全科医学基地越来越多, 但笔者调研发现, 区县级规范化培训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培训制度体系不完善

由于全科医师培训开展的时间不长, 各医院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加之基层卫生人员对全科医学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 我国全科医师培训尚未形成成熟的制度体系。到目前为止, 国家虽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但培训工作开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 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培训体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

(二) 缺乏成功的培训模式

目前, 我国各地都在广泛开展全科医师培训, 其中部分省市的培训工作开展得比较好, 如上海、北京、浙江等。但总的来说, 我国成功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模式还比较少, 而且部分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医院和地区也有赖于地域、经济等支撑条件, 很难将其经验大面积推行开来, 很多区县级医院的培训工作仍处于探索当中, 缺乏成功的模式。

(三) 师资队伍不强, 硬件条件较差

我国区县级医院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普遍有待提高。大多数教师来源于专科临床科室, 全科师资在数量、质量上均存在不足。而且, 参与全科医师教学的人员积极性普遍不高, 医院管理层也缺乏全科医师教师队伍建设理念。此外, 区县级医院的硬件条件很多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部分医院甚至连专门的理论学习及技能培训场所都没有, 培训人员的饮食、住宿等生活条件也无法得到满足,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培训工作, 使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 培训与工作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许多区县级医院存在学科建设不健全、科室设置不完善等实际问题, 造成大多数在基层培训的全科医师不能够按照大纲进行培训, 临床科室轮转安排缺乏合理性, 不同医院之间的培训内容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 多数学员认为培训中存在如下问题:1.培训内容与日后岗位需求不相符;2.理论学习时间过长且与临床实践培训脱节;3.在临床科室轮转期间很少运用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4.忽视全科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5.社区实践部分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不够细化;6.缺乏在全科医学科轮转期间的具体内容和要求[3]。这些培训中的问题造成了学员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 这是全科医学培训工作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五) 基层卫生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如上所述, 我国区县级医院开展全科医师培训由于制度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较差、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培训后从事全科医师的工资水平不高等问题, 基层卫生人员不太愿意参与培训, 甚至一些区县级医院的培训基地很难招收到学员。即使招收到学员, 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学习。所以, 区县级医院的全科医师培训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 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也普遍较差[1]。

二、开展规范化培训的对策

(一) 完善培训制度体系

目前, 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关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文件和制度, 各地也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但这些办法和制度跟各区县医院的实际情况或多或少不能符合, 一些具体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4]。因此, 国家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区县级的实际问题, 使制度更具可行性、操作性。此外, 区县级医院除执行这些制度以外, 还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自己的培训办法和制度。如临床轮转、科室管理、全科医师管理、基地人员职责、带教老师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还应加强过程管理, 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 并通过调查发现问题, 不断修正制度, 从而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以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设施条件投入

区县级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严格把握师资队伍的质量关, 认真挑选带教老师。不仅要强调带教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而且要注重其思想品行、医德医风、带教能力、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注重选拔中、高级职称的临床优秀技术骨干, 不断充实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此外, 还应加强外部联系, 将带教医师送到符合条件的上级医院进修培训, 取得带教资质, 不断增强带教老师的知识水平和带教能力。与此同时, 还应重视全科医学相关的设施、设备建设, 改善学员的学习条件, 为培训提供切实的保障。

(三) 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全科医师主要面临的是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明确诊断的慢性病, 所以培训的目的是增强他们对这些疾病的诊疗能力。在日常培训过程中应逐渐调整培训内容, 减少专科疑难病的教学比重, 着重培养其解决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及疾病预防的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注重操作和实践, 加强考核, 切实提高学员医疗水平和操作能力, 使培训课程更具实用性。在培训方式上也应不断创新,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及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提高培训的方便性和效率, 调动学员参与积极性。

(四) 提高全科医师的工资待遇

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到全科医师队伍中来是全科医师体系建立的关键, 而提高全科医师的工资待遇、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已出台全科医师薪酬制度, 旨在提高全科医师的收入, 但要达到这个目的, 还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此外, 还应为全科医学培训创造新的条件, 不仅提高基层人员参与全科医师培训的积极性, 而且能够留住人才, 稳定全科医师队伍, 防止逆向流动, 促进全科医学可持续发展[5]。

近年来,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雏形已初步形成, “六位一体的功能”和“三基训练”已初见成效, 医务人员、患者对社区全科医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1]。随着各项制度的出台、实施及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相信全科医学培训工作在区县级医院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瑛, 纪红, 穆兰等.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 (17) :159-162.

[2]吴昌平, 王智刚.培养基层医院全科医师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 (114) :21-22.

[3]王丽芳.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与探索[J].今日健康.2014.4 (13) :368.

[4]赵世娣, 陈丽娜.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2014, 11:675.

3.全科医师培训大纲 篇三

【关键词】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探索与实践;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42-02

以能力为本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方案有利于促进住院医师的道德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医疗、教学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强化了全科医师的核心能力,有助于更好地为社区培养适宜的高素质全科医师。

1 我国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实施方案的培训现状

全科医生(General Doctor)作为当今医学界内极其重要的一类复合型人才,其在多个方面的素质能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包括其工作中的职业操守、个人的人文素养、学识学科的综合、实际工作实践的能力与技能等等,这些要素在全科医生这类复合型医学人才身上有机融合。通过我国国内外全科医生医学组织的研究与调查,进行大量的全科医生的培养,对于国家有效的防控重大疾病能起着直接性作用,也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现今在我国国内,培养全科医生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原本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同时符合转岗条件的执业医生参加转岗培训,然后进入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在这些医院内的专科之间轮转;另一種模式是首先通过5年的临床医学的本科教育,并且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学专科教育。

1.1第一种模式的特点是周期较短、投入成本不大,因此成为我国国内目前全科医生最初阶段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种只适合现阶段的培养方式具有着很大的缺陷,只能暂时适用于我国目前的情况。如今,在我国国内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内,其分科主要以疾病类型为中心进行划分,例如眼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等等,而全科医生的治疗对象是整体性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思维上的矛盾,难以相符合;其次,我国国内现有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发展方向向着更为细化的分科进行发展,例如在肾脏内科当中还细化分科为免疫性肾病、肾脏病例等等,这种发展思路具有窄而深的特点,而全科医生的特点是宽而厚,二者发展的思路相违背。除此之外,在专科医学中,通常使用的高精医学技术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不具有与全科医生的实际性意义相符合。与此同时,能够进入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生在各种专科科室之间轮转学习,表面上这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上没有达到全科医生自身学习的要求与目标,这种轮转的学习方式使得全科医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而无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即使顺利完成轮转学习的指标也只能够使名不副实,脱离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的根本目标。

1.2第二种模式属于一种国家规划层面的顶层学习计划,可以从根本性改变我国现今的全科医生学历普遍较低下、教育不系统化的情况,具有长远性、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以及战略性。但是,因为我国目前阶段的实践中,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不理想、职称晋升等现实性问题导致真正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极少愿意选择下基层进行医疗服务。至少在现今的阶段,这种8年正规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尚未存在成为培养全科医生主要模式的条件。

2 如何建立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培养方案

2.1在建立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以急诊医学教研室为依托

开展全科医学教学活动首当其中的就是建立全科医学教研室,这是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的核心所在。在建立全科医学教研室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国外成功的例子,以急诊医学教研室作为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依托。根据上述全科医学与急诊医学所存在的共同点,全科医学教研室以急诊医学教研室作为依托的方式不仅容易被国内的医院所接受,而且也符合物质客观发展规律,具有现实性意义。

2.2从思维体系和理论体系角度出发,实现全医生的思维体系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在我们临床的工作当中应当要求在诊断的过程中着重因果关系,通过症状的鉴别来对病患者实行诊断与治疗,避免误诊与漏诊。另一方面,针对全科医生思维狭窄的个人弊端,可以注重培养全科医生正确全面的临床思维,拓展其医学知识面。

2.3全科医生临床实践体系的构建

在上述全科医学与急诊医学存在着多方面共同点的基础上,同时区别于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有效融合二者,方可培养出真正的全科医生。第一点,全科医生应当掌握慢性疾病的管理与康复理疗,实现病患者的双向转诊。其中,康复理疗的管理学习活动已经涉及了社区慢性疾病的大部分类型,如此一来不仅节省了专科轮转上的时间,而且使得全科医生的慢性疾病管理与康复理疗得到更集中的开展。第二点是预防保健,这项工作属于全科医生其中一项的核心工作。

2.4开展循证全科医疗实践和教学

必须重视提高全科医生全科医疗临床思维,提高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全科医生实践循症全科医学,从未为集成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疗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明确临床研究的核心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或去学习资源来未解决问题寻找有利的证据,并且把评价的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生物学理论以及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相结合。

全科医学培养模式是我国当今全科医学发展现阶段的主要手段,并不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我们必须更多的结合实践,探讨现阶段更有效更长远的全科医学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何坪,李曼霞,罗森林,董蜀荣,陈祖禹. 重庆市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评估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13)

[2]刘向红. 社区全科医生最需要的教学与培训[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01)

[3]朱滨海,沈历宗,王哲,虞海平,赵沛,汤杨,洪新建,陈亦江. 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框架初探[J]. 中国医院. 2009(11)

[4]徐腾达,Veronica Pei,于学忠,Jeffery Smith,马遂,王仲. 急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培训课程的标准化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12)

4.全科医师培训大纲 篇四

一、鼻科学

(一)鼻出血、了解鼻出血的检查与判断:①确定出血部位。②估计出血数量。③判断出血原因。2、熟悉鼻出血的一般处理:调整体位、镇静安神、抗休克等。、了解止血方法:简易法、烧灼法、冷冻法、填塞法(前、后鼻孔)及翼腭管(腭大 孔)注射法等。

(二)变应性鼻炎、熟悉症状:①鼻痒、喷嚏。②流清涕。③鼻塞。、熟悉体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息肉形成。、熟悉治疗原则:①免疫(减敏)疗法②药物疗法③其他疗法

(三)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熟悉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熟悉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熟悉鼻源性头痛的特点。

二、咽科学

(一)咽的生理 了解咽的生理功能

(二)急性扁桃体炎 熟悉致病菌、临床分型和表现、鉴别诊断、并发症。

(三)慢性扁桃体炎 ①熟悉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全身并发症。②掌握手术治疗的 适应症。

(四)鼻咽癌 ①掌握流行病学、症状体征、早期诊断。②熟悉病因线索。

三、喉科学

(一)了解喉的生理功能。

(二)喉阻塞 ①熟悉病因。②掌握处理原则及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

四、气管食管学

(一)气管、支气管异物 ①熟悉病因②掌握临床表现。②熟悉治疗原则。(二)食道异物 掌握临床表现,熟悉治疗原则

五、耳科学

(一)分泌性中耳炎 熟悉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二)化脓性中耳炎 ①掌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韵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②熟悉慢性化脓性

中耳炎的分型、各型的临床表现。

(三)耳聋及其防治 掌握耳聋的分类及感音神经性聋的八大病因。

5.全科医师培训大纲 篇五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

目录

第一部分 医学人文

一、医学心理

二、医学伦理☆

三、卫生法规☆

四、基本技能

第二部分 公共卫生

一、公共卫生策略☆

二、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三、健康教育☆

四、法定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六、居民健康管理☆

七、卫生监督协管

八、卫生管理政策

九、基本技能

第三部分 全科医疗

一、全科医学基本知识☆

二、常见症状

三、常见病与多发病

四、合理用药

五、急诊与急救

六、基本技能

七、中医辨证论治和适宜技术应用

“☆”含中医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 医学人文

单元 细目 要点 要求

一、医学心理

1.概述

(1)医学心理学概念 了解

(2)医学模式转化 熟悉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掌握

2.乡村医疗服务中的心理问题

(1)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掌握

(2)心理应激的应对 掌握

(3)心身疾病 熟悉

(4)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 掌握

(5)医患沟通的技巧 掌握

二、医学伦理

1.概述

(1)医学伦理学的概念 掌握

(2)中医学的道德传统 掌握

(3)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 掌握

(4)医师行为规范 熟悉

(5)医患关系的伦理要求 熟悉

2.乡村医疗服务中的伦理问题

(1)疾病防控的伦理要求 熟悉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伦理要求 熟悉

(3)疾病诊治中的伦理要求 熟悉

三、卫生法规

1.执业医师法

(1)医师的基本要求及职责 了解

(2)医师执业规则 掌握

(3)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范围与要求 掌握

2.母婴保健法 母婴保健专项技术许可 掌握

3.精神卫生法 (1)精神障碍患者权益保护 了解

(2)基层卫生机构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义务掌握

4.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乡村医生执业规则 掌握

5.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医疗机构执业规则 掌握

6.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掌握

7.处方管理办法 (1)处方书写规则 掌握

(2)处方的开具 掌握

(3)处方的管理 掌握

8.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 熟悉

(2)抗菌药物处方权的授予 掌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菌药物的选用 掌握

(4)村卫生室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的要求掌握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督掌握

9.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1)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掌握

(2)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控制 掌握

10.传染病防治法

(1)传染病的分类 掌握

(2)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 掌握

(3)传染病疫情的报告 掌握

(4)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控制中应当采取的措施掌握

(5)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的医疗救治活动 掌握

11.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1)疫苗的分类 熟悉

(2)疫苗接种 掌握

(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形 掌握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掌握

(2)医疗卫生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掌握

13.药品管理法 (1)假药和劣药以及按照假药、劣药论处的情形掌握

(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掌握

14.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1)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了解

(2)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掌握

15.侵权责任法

(1)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了解

(2)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 掌握

(3)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掌握

(4)紧急情况下医疗措施的实施 掌握

(5)对医疗行为的限制 了解

16.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病历资料的书写和复印复制 掌握

(2)疑似引起不良后果医疗物品的封存和启封掌握

(3)尸检的时限和拒绝尸检的责任 熟悉

(4)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 了解

17.中医药条例

(1)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掌握

(2)保障措施 掌握

(3)法律责任 掌握

18.中药品种保护条例

(1)中药保护品种等级的划分和审批 了解

(2)中药保护品种的保护 掌握

(3)罚则 掌握

四、基本技能

1.职业素质

(1)沟通能力 掌握

(2)伦理判断能力 掌握

(3)依法执业能力 掌握

第二部分 公共卫生

单元 细目 要点 要求

一、公共卫生策略

1.初级卫生保健

(1)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 了解

(2)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 熟悉

2.疾病预防策略

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掌握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 熟悉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及实施掌握

4.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 掌握

5.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

(1)基本原则 了解

(2)服务方式 熟悉

(3)主要内容 熟悉

二、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1.卫生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步骤

(1)基本概念(资料的类型、总体与样本)了解

(2)基本步骤 熟悉

2.统计表

(1)统计表的基本结构 掌握

(2)常用统计表的含义及应用 熟悉

3.算术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熟悉

(2)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含义及应用 了解

4.相对数

(1)常用相对数的种类:率、构成比及相对比熟悉

(2)常用相对数指标的含义及应用 了解

5.常用人口统计指标

常用人口统计指标的含义 熟悉

6.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1)流行病学的定义 了解

(2)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了解

7.疾病的分布与影响因素

(1)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的解释(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熟悉

(2)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暴发) 熟悉

(3)疾病的三间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了解

8.常用流行病学方法

(1)描述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

(2)个案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熟悉

9.公共卫生监测

(1)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 了解

(2)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和内容 了解

三、健康教育

1.基本概念

(1)健康教育的定义 了解

(2)健康的决定因素 掌握

6.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 篇六

20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汇总

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药理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外科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生理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儿科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妇产科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卫生法规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预防医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生物化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医学伦理学2006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心理学

7.全科医师培训大纲 篇七

1 工作回顾

1.1 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1994年起, 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 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根据上海卫生服务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 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 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起, 对全市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 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 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 2005年本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 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2004-2007) 》, 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 培训时间为半年。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 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 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7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 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试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2000年起, 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中山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2000年、2004年、2006年3年分别招收了23名、58名、15名学员, 经过4年培训毕业后已全部在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培训学员中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

1.3 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010年, 根据《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改社会[2010]561号) 精神, 上海市又开始通过转岗培训途径培养一批全科医师。上海市卫生局结合本市已基本完成全科岗位培训、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际, 与区县卫生局签订责任状, 由区、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转岗培训临床实训基地, 并由实施单位承担转岗培训的临床带教任务, 以“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 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学员进行培训。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床医学本科执业医师, 到区县中心医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2010年共有95名医师参加转岗培训, 按计划在区域医疗中心接受规范培训。

1.4 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新模式

针对试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中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等问题, 2006年起市卫生局探索创新培养模式, 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二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规范化培养。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管理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 培养经费按照市、区县政府与用人单位及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

上海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 (2006-2010年) 》, 使全科医师培养工作有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办法实行后, 市卫生局根据各区县卫生局每年上报的培养对象需求数按照招录程序组织招生录取。规范化培养分理论学习和技能强化、临床基地轮转、社区基地实践3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在临床基地进行, 最后一个阶段在社区基地进行, 临床培训基地由当初的3家扩大到15家, 社区基地扩大到45家。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影响力的扩大, 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2006年招收32名, 2007年招收60名, 2008年招收148名, 2009年招收127名。规范化培养结束、培训学员经考核合格后, 各区县卫生局负责将本区县的培养对象安排到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2 医改新政下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是全面提升临床医师队伍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 上海市自2009年12月起正式启动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

2.1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

2.1.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 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联席会议, 负责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 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日常管理工作。5所高校和39家培训医院均成立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负责本校 (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2.1.2 建立政策文件体系。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两个层次的文件。一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主文件, 二是若干具体操作性文件, 包括《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劳动人事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医院和师资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同时在市人事局、市府法制办的指导下, 制定了统一规范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暨劳动合同》。

2.1.3 建立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 其关键环节是培训质量。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两个重要抓手。为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 成立了由6位专职工作人员和5位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 具体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督导、质量控制和考试考核等工作, 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训医院进行现场督查指导, 了解各医院培训计划落实情况、当前存在困难、意见建议等, 及时沟通反馈。

2.1.4 建立支撑保障体系。

包括: (1) 工作会议制度。在住院医师制度初步建立后, 在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需要市政府层面决定的重大问题, 提交市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席办会议每月定期召开, 相关委办局的处室领导共同研究工作推进方案。专家委员会会议每两周定期召开, 就培训、质控、考核等业务问题决策部署。 (2) 资金保障。在卫生局设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金专户, 市财政局每月定期将住院医师工资和社保费用划入专户, 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将工资部分核拨到培训医院, 将社保部分缴纳到指定的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局按照平均每家培训医院600万元的标准对培训医院培训启动工作予以支持。对培训过程督导、专家咨询、考试考核等工作所需要的费用, 均列入市卫生局部门预算, 由市财政予以保障。 (3) 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组织了多次全市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 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成员、培训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承担培训任务的科室教学主任和教学秘书共有千余人参加了培训。各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的带教师资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培训, 重点统一对培训细则的把握, 统一培训方式方法, 提高了带教师资的带教水平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2.2 全科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参照2006年推行的全科医师培训模式, 在全市统一平台上实行“行业人”管理,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由于全科住院医师的身份和待遇更有保证, 许多“985”、“211”高校毕业的医学生也优先选择全科作为自己的培训方向。2010年起,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统筹考虑, 未经培训人员不得从事全科岗位工作;参加培训的本科学历人员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轨。2010年, 本市15个培训基地共招纳253名全科住院医师。2011年招录302名全科住院医师。

2.3 重点支持发展全科医师培养工作

在全面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 市卫生局重点加强了对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和政策倾斜。每年详细调研全科岗位的需求, 单列招录计划。对承担全科培训任务较重的医院, 在启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市卫生局共设的“优秀住院医师奖”中单列全科住院医师奖励指标, 占总奖励名额的20%。在住院医师招录中, 重点宣传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全科医师培训工作, 深化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和认同。

在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中, 逐步探索了一些新的做法并形成常规, 如每年组织全科住院医师的开学、毕业典礼;评选表彰全科优秀学员、优秀全科带教师资、优秀全科班主任;组织全科技能大赛、医学科普宣讲大赛, 除专家外, 还邀请社区居民担任评委;在全科住院医师中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 使他们在接受培训之余, 利用业务专长为弱势人群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组织中秋晚会、迎春联欢会, 全部节目由学生自编自演。这些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全科住院医师的归属感, 增强了全科医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 增强了社区百姓对全科医师的认可度。

3 工作特色与亮点

3.1 在住院医师培训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并列入教育部批准上海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和部市共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改革试验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根据上海市2010年住院医师实际招录人数, 教育部2011年下达了900个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名额的单列计划。因此, 2010年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基地培训的本科学历的住院医师有望在3年培训结束后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3.2 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市卫生局于2006年8月会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乡村医生培养的通知》 (沪卫科教[2006]24号) , 委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 面向本市郊区招收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培养3年制临床医学专科学历的乡村医生, 加快本市乡村医生的培养。积极鼓励各郊区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应届高中生报考。目前本市嘉定、南汇、松江、金山、青浦等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 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人数为:2007年85名, 2008年58名, 2009年、2010年、2011年各招150名。

3.3 完善了全科医师培训体系

为提高各培养基地师资带教水平, 保证全科医师培养质量, 市卫生局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 定期对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的带教师资、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进行培训, 深化了他们的全科医学理念, 提高了各基地管理和带教水平。2011年5月, 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依托的“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与交流中心”成立, 通过引进美国成熟、先进的全科医学培训与评估体系, 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 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 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 借鉴美国家庭医生标准化培养体系的理念和经验, 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3.4 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编制

2008年, 本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 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师, 1.5~2.5名公共卫生医师。在全科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的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郊区县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地域面积、人口导入等情况, 可视情况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这一文件的出台, 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配备、有效利用基层卫生人员队伍提供了充分依据和明确标准。

3.5 出台了倾斜政策吸引适宜医学人才进社区

鼓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支援社区, 对支援社区的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吸引到社区尤其是远郊农村基层开展工作;明确高年资医师下基层的职位待遇和工作职责, 帮助提高社区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社区卫生人才列入户籍政策倾斜范围, 对经过几年全科医师岗位锻炼、工作优异并能安心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师予以优先引进。通过这些措施, 能使社区的卫生人才队伍得到壮大, 更好地为全市居民提供适宜、经济、安全和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4 工作展望

目前全科医师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医疗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 强基层”的要求, 结合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在整体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 上海应继续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 为基层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师。因此, 在未来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待遇4大环节, 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 建立一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区居民信得过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 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满足居民社区卫生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4.1 构建培训体系, 加强队伍培养

积极推进家庭医师制度,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进临床医师必须是经过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人员;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的比例, 为社区卫生队伍输入新生力量;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临床执业医师的全科培训, 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农村基层卫生队伍订单定向培养。

4.2 建立考评制度, 保障培训质量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全科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制定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考核细则, 明确不同模块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和考核方法。主要考核方法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3]。规范评价程序, 健全评价组织, 将考核评价与奖惩相结合, 保障全科医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4.3 拓宽引进渠道, 加大人才引进

广纳贤才, 吸引适宜医疗卫生人才进社区, 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重点通过以下渠道引入优秀的人才服务基层, 一是积极探索鼓励有资质医务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机制;二是建立灵活的人员评聘和流动机制。同时实行全科医师落户优惠政策、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衔接等政策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全科领域。

4.4 规范用人机制, 营造发展环境

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 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一是合理确定社区卫生人员编制;二是完善全科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三是健全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

4.5 明确投入保障, 提高全科待遇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全科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 加大财政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明确可分配总量逐年递增机制, 逐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整体收入水平。

摘要: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上海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总结分析了本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特色, 并对未来工作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关键词:全科医师培训,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海市

参考文献

[1]张勘.上海市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回顾和发展愿景[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2008, 7 (8) :547-548.

[2]张勘.上海全科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展望暨国内外概况[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 2007, 5 (10) :847-848.

8.全科医师培训大纲 篇八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9.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2 篇九

口腔预防医学(助理)

单 元 细 目 要 点

一、绪论 1.口腔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 (1)口腔预防医学的定义(2)口腔预防医学研究对象

2.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前景 (1)2010年全球口腔健康目标(2)2010年全球口腔健康促进措施

二、口腔流行病学 1.口腔流行病学定义及其作用 (1)口腔流行病学定义(2)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

2、龋病流行病学 (1)龋病常用指数(2)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3、牙周病流行情况 (1)牙周健康指数(2)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4.口腔健康调查与评价 (1)调查目的(2)调查项目(3)指数和标准(4)调查方法(5)样本含量(6)误差及防止方法

5.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1)数据整理方法(2)统计指标

三、龋病的预防 龋病的预防措施 (1)龋病的***预防(2)龋病的预防方法

四、氟化物与牙健康 1、氟化物与人体健康 (1)人体氟来源(2)氟化物防龋机制(3)氟的毒性作用

2、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 (1)饮水氟化(2)食盐氟化(3)牛奶氟化(4)氟片(5)氟滴剂

3.氟化物防龋的局部应用 (1)含氟牙膏(2)氟水漱口(3)局部涂氟(4)含氟涂料(5)含氟凝胶(6)其他局部用氟方法

五、窝沟封闭和预防性充填 1.窝沟封闭概念 (1)定义(2)封闭剂组成、类型及特点(3)酸蚀的作用

2.窝沟封闭的临床应用 (1)适应证和非适应证(2)操作方法及步骤

3.预防性树脂充填 (1)适应证(2)临床操作步骤

4、非创伤性修复治疗 (1)适应证(2)临床操作步骤

六、牙周疾病预防 方法 1.牙周疾病的预防 (1)一级预防(2)二级预防(3)***预防(4)社区牙周保健

2.控制菌斑 (1)机械性措施(2)药物方法

3.其他 (1)控制相关局部因素(2)提高宿主抵抗力

七、刷牙 1.牙刷 (1)牙刷的设计(2)牙刷的选择(3)牙刷的保管

2.洁牙剂 (1)牙膏的基本成分(2)牙膏的基本作用(3)药物牙膏

3.刷牙方法 (1)水平颤动法(2)旋转法与圆弧法(3)刷牙应注意的问题

八、口腔癌的预防 预防方法 (1)口腔健康教育(2)定期口腔检查

九、特定人群口腔保健 1.妇幼口腔保健 (1)妊娠期妇女的口腔保健(2)婴幼儿的口腔保健(3)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

2.中、小学生口腔保健 (1)重要性(2)保健内容

3.老年人口腔保健 (1)老年人健康与功能状态(2)策略与措施

4.残疾人口腔保健 (1)特点(2)保健内容

十、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 1.口腔健康教育和促 进概念 (1)口腔健康教育概念(2)口腔健康促进概念

2.口腔健康教育和促进原则 (1)口腔健康教育原则(2)口腔健康促进原则(3)口腔健康教育的任务

3.口腔健康教育方法

十一、口腔感染控制 1.口腔医源性感染及传播 (1)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2)感染传播方式与途径

2.感染控制的方法 (1)检查与评价(2)个人保护(3)无菌技术(4)消毒及消毒剂(5)器械灭菌(6)牙科设备消毒(7)临床废物处理

口腔修复学(助理)

单 元 细 目 要 点

一、口腔修复应用材料 1.口腔修复材料的性能 (1)机械及物理性能(2)化学及生物性能

2.印模材料 (1)藻酸盐印模材料(2)印模膏(3)琼脂印模材料(4)硅橡胶印模材料

3.模型材料 (1)熟石膏(2)人造石(3)蜡

4.基托材料 (1)加热固化型甲基丙烯酸甲酯(2)室温固化型甲基丙烯酸甲酯

5.软性衬垫材料 (1)甲基丙烯酸甲酯(2)硅橡胶类

6.金属材料 (1)铸造合金(2)锻制合金(3)焊合金

7、铸造包埋材料 (1)高熔合金包埋材料(2)中熔合金包埋材料

8.粘固材料 (1)磷酸锌粘固剂(2)玻璃离子粘固剂(3)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粘固剂

二、牙体缺损修复 1.修复前的检查和处理 (1)修复前的检查(2)修复前的处理

2.修复原则和固位原理 (1)修复原则(2)固位原理

3.嵌体 (1)嵌体种类(2)适应证和禁忌证(3)嵌体的牙体制备特点(4)邻牙嵌体的制作步骤和方法(5)嵌体的试戴和粘固

4.部分冠 (1)3/4冠(2)开面冠

5.全冠 (1)全冠的适应证(2)铸造全冠(3)塑料全冠(4)金属非金属联合全冠

6.桩冠 (1)适应证及禁忌证(2)固位原理及抗力原则(3)桩冠的类型(4)简单桩冠的操作步骤和方法(5)铸造基底桩冠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7.牙体缺损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1)疼痛(2)牙龈炎(3)修复体松动、穿孔、破裂或脱落(4)塑料变色或磨损

三、牙列缺损修复 1.牙列缺损概述 (1)定义(2)病因(3)影响

2、固定义齿 (1)修复前的检查和处理(2)固定义齿的组成、分类(3)固定义齿的修复原则、方法(4)固定义齿适应证(5)固定义齿的固位(6)固定义齿的设计(7)固定义齿的制作(8)固定义齿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理

3、可摘局部义齿 (1)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和分类(2)牙列缺损的分类(3)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4)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5)可摘局部义齿的试戴(6)义齿戴用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理(7)可摘局部义齿的修理

四、牙列缺失修复 全口义齿 (1)牙列缺失的定义、病因及影响(2)牙列缺失后的.组织改变(3)牙列缺失修复前的检查与准备(4)无牙颌的解剖标志(5)无牙颌的分区(6)全口义齿固位原理(7)全口义齿固位的有关因素(8)全口义齿制作步骤和方法(9)全口义齿的初戴(10)全口义齿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11)全口义齿的修理

口腔颌面外科学(助理)

单 元 细 目 要 点

一、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 1.口腔颌面外科病史记录及检查 (1)门诊病史记录(2)口腔颌面外科检查

2.口腔颌面外科消毒和灭菌 (1)手术器材的消毒和灭菌(2)手术者的消毒(3)手术区的消毒与铺巾

3.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基本操作 (1)显露(2)止血(3)解剖分离(4)打结(5)缝合(6)引流

4.创口处理 (1)创口的分类、愈合及处理原则(2)换药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及换药技术(3)绷带包扎的目的、口腔颌面部常用绷带类型及应用

二、口腔颌面外科局部麻醉 1.常用局部麻醉药物 (1)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3)丁卡因(4)血管收缩剂(肾上腺素)的应用

2.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1)表面麻醉(2)浸润麻醉(3)阻滞麻醉(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神经、腭大神经、鼻腭神经、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4)各类牙拔除的麻醉选择

3.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1)晕厥(2)中毒(3)过敏反应(4)感染(5)血肿(6)神经损伤(7)暂时性面瘫(8)暂时性牙关紧闭

三、牙及牙槽外科 1.牙拔除术的基本知识 (1)牙拔除术的适应证(2)牙拔除术的禁忌证(3)拔牙术前准备(4)拔牙器械及使用方法

2.牙拔除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基本步骤(2)基本方法

3.各类牙拔除特点 (1)恒牙拔除术(2)乳牙拔除术

4.牙根拔除术 (1)残根和断根的概念(2)手术原则与术前准备(3)拔除方法

5.阻生牙拔除术 (1)阻生牙的概念及好发部位(2)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分类(3)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4)上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适应证

6、拔牙并发症及其防治 (1)术中并发症及其防治(2)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

7.植牙术 (1)牙再植术的概念及分类(2)即刻牙再植术的适应证、手术要点(3)自体牙移植(概念、适应证)(4)牙种植术的概念、分类及种植材料

8.牙槽外科手术 (1)义齿修复前手术的概念、目的与要求(2)牙槽骨修整术(3)系带矫正术(4)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

四、口腔颌面部感染 1.概论 (1)解剖生理特点与感染的关系(2)感染类型及感染途径(3)临床表现(4)并发症(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7)预防

2.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1)概念(2)病因(3)临床表现(4)扩散途径及并发症(5)诊断(6)治疗(7)预防

3.间隙感染 (1)概念(2)眶下间隙感染(3)咬肌间隙感染(4)翼下颌间隙感染(5)颞下间隙感染(6)下颌下间隙感染(7)口底蜂窝织炎

4、颌骨骨髓炎 (1)概念及分类(2)化脓性颌骨骨髓炎(3)新生儿颌骨骨髓炎(4)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5.面部疖痈 (1)概念与病因(2)临床表现(3)并发症(4)治疗(5)预防

6.面颈部淋巴结炎 (1)感染来源(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5)预防

五、口腔颌面部损伤 1.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2.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急救 (1)窒息(2)出血(3)休克(4)颅脑损伤(5)伤员的包扎和运送

3.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1)损伤类型(2)各类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3)清创术

4.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 (1)牙槽骨损伤(2)颌骨骨折(3)骨折愈合过程

六、口腔颌面部肿瘤 1.概论 (1)概念(2)分类与命名(3)致病因素(4)临床表现(5)诊断(6)治疗原则(7)预防

2.口腔颌面部囊肿 (1)概念及分类(2)粘液腺囊肿(3)舌下腺囊肿(4)皮脂腺囊肿(5)皮样或表皮样囊肿(6)甲状舌管囊肿(7)牙源性颌骨囊肿

3.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1)牙龈瘤(2)血管瘤(3)淋巴管瘤(概念、分类)(4)成釉细胞瘤(5)多形性腺瘤

4、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口腔癌

七、涎腺疾病 1.涎腺炎症 (1)涎腺炎的感染途径(2)慢性复发性腮腺炎(3)下颌下腺炎和涎石病

2.涎瘘 (1)涎瘘的概念及分类(2)外涎瘘

八、颞下颌关节疾病 1.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1)概念、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5)预防

2.颞下颌关节脱位 (1)概念(2)急性前脱位

3.颞下颌关节强直 (1)概念(2)分类(3)临床表现(4)诊断(5)治疗原则(6)预防

九、口腔颌面部神经性疾病 1.三叉神经痛 (1)概念(2)临床表现(3)诊断(4)鉴别诊断(5)治疗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概念(2)临床表现(3)诊断(4)鉴别诊断(5)治疗

十、唇裂与腭裂 1.概论 发病因素与预防措施

2.唇裂 (1)唇裂的临床分类(2)唇裂的畸形特点和手术原则

3.腭裂 (1)腭裂的临床分类(2)腭裂的畸形特点与功能障碍(3)手术年龄及手术原则

十一、口腔颌面部X线技术及诊断 1.口腔颌面部X线投照技术 (1)口内片投照技术(2)口外片的应用范围(3)涎腺造影

2.正常X线影像 (1)牙体与牙周组织(2)牙的发育与萌出(3)颌面骨区(4)颞下颌关节

3.口腔常见典型病变的X线影像 (1)牙病变(2)根尖周病变(3)牙周疾病(4)颌面骨常见疾病(5)涎腺常见疾病

4.CT检查 适应证

口腔组织病理学(助理)

单 元 细 目 要 点

一、牙体组织 1.牙釉质 (1)牙釉质的理化特性(2)牙釉质的结构特点

2.牙本质 (1)牙本质的结构特点(2)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

3.牙髓 牙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4.牙骨质 (1)牙骨质的结构(2)牙骨质的功能

二、牙周组织 1.牙龈 (1)牙龈的表面解剖(2)牙龈的结构特点

2.牙周膜 (1)牙周膜中主纤维分布及细胞种类(2)牙周膜的功能(3)牙周膜的神经特点

3.牙槽骨 (1)牙槽骨的结构(2)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三、口腔粘膜 1.口腔粘膜的基本结构 口腔粘膜上皮的基本结构

2.口腔粘膜的分类 (1)咀嚼粘膜的结构与功能(2)被覆粘膜的结构与功能(3)特殊粘膜的结构与功能

四、涎腺 1.涎腺的基本结构 (1)腺泡的基本结构及种类(2)涎腺导管的结构特点

2.各涎腺的结构特点 (1)大涎腺的结构特点(2)小涎腺的结构特点

五、口腔颌面部 的发育 1.面部的发育 (1)发育过程(2)发育异常

2.腭部的发育 (1)发育过程(2)发育异常

3.舌的发育 (1)发育过程(2)发育异常

六、牙的发育 1.牙胚的形成 (1)牙板的发生(2)牙胚的形成过程及分化

2.牙体及牙周组织的 形成 (1)牙本质的形成(2)牙釉质的形成(3)牙髓的发生(4)牙根的形成及牙周组织的发育

七、牙发育异常 牙结构异常 (1)釉质发育不全(2)氟牙症

八、龋 1.牙釉质龋 早期釉质龋的病理变化

2.牙本质龋 牙本质龋的发展过程及其病理变化

3.牙骨质龋

九、牙髓病 牙髓炎 (1)急性牙髓炎(2)慢性牙髓炎

十、根尖周炎 1.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的病理变化

2.慢性根尖周炎 (1)慢性根尖脓肿(2)根尖肉芽肿(3)根尖囊肿

十一、牙周组织疾病 1.牙龈炎 慢性牙龈炎

2.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

十二、口腔粘膜病 1.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角化和角化不良(2)上皮异常增生(3)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和液化(4)疱(5)丘疹(6)糜烂和溃疡

2.常见的口腔粘膜病 病理 (1)口腔白斑(2)口腔扁平苔藓(3)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十三、口腔颌面部囊肿 1.牙源性囊肿 (1)牙源性角化囊肿(2)含牙囊肿

2.非牙源性囊肿 (1)鳃裂囊肿(2)甲状舌管囊肿的病理特点(3)粘液囊肿

十四、口腔颌面部肿瘤 1.牙源性肿瘤 (1)成釉细胞瘤(2)牙瘤

2.涎腺肿瘤 (1)多形性腺瘤(2)腺样囊性癌(3)粘液表皮样癌

上一篇:2024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报名考试知识模拟题下一篇:医疗事故案件程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