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度(精选8篇)
1.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度 篇一
(一) “互联网+”的内涵与本质
北京邮电大学金永生教授指出“互联网+”的实质含义就是指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为基础,把这一整套技术进行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所有部门进行扩散和应用,进而不断展示和释放出数据流动性的过程。如果从创新的角度进行定义,“互联网+”的内涵本质上是创新2.0 下的互联网发展和改革的新形态、新思路,是知识社会发展状态下和创新2.0 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和变革。“互联网+”的基本形式就是把传统业务进行数据化和在线化转型。“互联网+”的动力源泉包括基础设施的发展(即云、网、端的出现)、生产要素的供给(即数据资源的量化)、分工体系的实现(即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发展)。
(二) “互联网+”嵌入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指高校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自身及社会上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政策、公共服务等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再进行实验或实践的检验,创造新知识、发明新工艺(新方法、新模式、新设计)、开办新企业等方式,把创新创业的制度和组织网络的模式在师生中进行推进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而实现在推动新知识、新资源、新技术的生产、流动、更新和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和挖掘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互联网+”嵌入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指应能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一条龙服务的组织架构。同时,还应达到和实现对各类丰富信息资源的集成,包括合理的课程资源、优秀的师资资源、多样化的项目作品资源、有效的企业资源、丰富的知识资源、权威的专家资源等,使大学生享受到系统化、条理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满足。
2.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度 篇二
关键词:大工程观,创新创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更加需要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创新创业的高素质工程人才[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和突破口。“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Joel Moses在20世纪末初次提出的,其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实践及人文环境等非技术因素融合在一起,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及创新性的“工程模式”教育理念体系[2]。这对于我国高校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工程光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基础、光电子器件等相互渗透形成的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培养能够在电子、通信、半导体技术与器件、光电子信息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工程人才,成为科技兴农的主力军。因此我校顺应教育部“大工程观”和创新创业改革的需要,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实践教育平台进行改革,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人才。
1 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创新性和综合性,需要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分散的实验资源难以适应当代现代工程人才的培养[3]。我校克服了本位主义,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壁垒,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两个研究方向,在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实验资源,建立了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平台,分为电子类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基础实践平台、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四大部分构成。电子类基础实验平台主要完成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以及工程基础训练等;专业基础实验平台主要完成工程光学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实验、集成电路基础实验等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主要完成光电类综合设计实验,主要有单片机、ARM、激光应用、光电测试等;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技竞赛等创新创业条件,包括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光电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2 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式
2.1 构建校级工程训练中心
学校工程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成立之日起,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工程技能和工程训练,成为我校大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为专业本科生的工程训练提供了共享平台。中心推行光、机、电、控、管等多学科融合的工程实践教学理念,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工程训练教育。工程训练项目由认知训练、工程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训练等组成。其中,认知训练中包括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拖拉机构造、汽车构造等方面的认知教育,工程技能训练包括数控车削加工、注塑成型加工、电气焊与锻造、激光数控加工、刨削与钳工等训练,综合创新训练包括机械创新技术、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先进制造系统训练等环节。基本具有机械、电子、自动化、车辆、测控仪器、工程管理等多学科背景,并可以完成一定的工程项目的教学实验平台[4]。
2.2 实验课独立设课
传统的实验课是依附于理论课,而且学时较少,一般实验学时设为4~6学时,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是很少的,经过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实验资源,实验课不再依附于理论课程,将系统性较强的实验技能知识单独设课,偏重于对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例如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实验(40学时)、电子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32学时)、电子科学与技术拓展实验(32学时),都作为独立的必修考试课程。同时还加强了实践环节教育,包括课程设计、创新创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实践教育环节学时数约占专业培养计划的1/3,充分整合实验室资源,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加强实验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3 建立开放实验和非开放实验
开放实验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改革项目,也是满足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任务和课题研究的需求,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实验,非开放实验是指需要统一安排时间并需要实验指导教师亲自指导的实验,一般主要是需要使用大型贵重实验仪器的实验。
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验教学需要,采取如下几种方式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一是全天开放;二是根据教学计划,固定时间段向学生开放;三是网上预约开放实验室,学生提出申请拟做的实验项目,由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学生人数、实验内容和预约实验时间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器材和实验指导教师,然后学生完成拟定的实验内容[5]。
3 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关精神的指引下,我校于2014年10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为工作理念,立足农业大学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组织动员、氛围营造等方面着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渐形成了以“立体式、链条式、递升式”为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每年有近千名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些课题从文献检索、选题确定、开题答辩、实验设计和实施、论文或专利撰写、项目验收等环节,全部由学生自己及其团队在指导教师下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为完成相应的项目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实践,增强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科研作风和创新精神[5]。
4 科研项目实践与学科竞赛培养模式
我校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实验室是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拥有光电类基础仪器,例如多光谱成像仪、地物波谱仪、高光谱农产品检测装置、拉曼光栅光谱仪等。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离不开光电子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因此可以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优选出少数基础较好、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老师指导下,承担一部分工程项目的研究任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体验创新的过程[6]。
为了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探索精神,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光电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赛程包括文献检索、设计、制作、调试、答辩等环节,通过比赛,推进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形成了浓厚的团队文化氛围[7]。
5 结束语
我校立足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工程观”背景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与我校的办学定位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基础和人才培养方向特点相适应。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2007年有3支参赛队获得广东省一等奖;2009年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3项,7支参赛队获得广东省一等奖,5支参赛队获得广东省二等奖;2011年2支参赛队获得全国一等奖,3支参赛队获得全国二等奖;2013年有1支参赛队获得全国一等奖,4支参赛队获得全国二等奖。在2014年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4支参赛队获得广东省一等奖,7支参赛队获得广东省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全国光电子设计大赛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以“大工程观”背景的教育理念推行为契机,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方式,通过深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特色鲜明的农业院校培养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何新华,陈志武.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24-26.
[2]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7.
[3]杨延清,张远明.基于大工程观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186-188.
[4]罗霞,罗阔,陈润恩.基于“卓越计划”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439-441.
[5]罗霞,罗阔,李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与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5):43-44.
[6]王章豹,张辉,洪天求.卓越工程师“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1-6.
3.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度 篇三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BD1213008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高效的重视,本文将高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旨在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辟出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創业;网络平台;艺术设计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原因分析
随着二十一世纪初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更多的学生有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然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乐观。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在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之后,这些毕业生能成为比较高级的设计师的概率却是微乎其微,一部分进入比较小的工作室或企业,更多的人则陷入暂时失业的状态,其中的大部分人或改行或成为自由职业者。针对这一现状,各高校针对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倡导开始不断地重视起来,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开始重视起来并由此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但高校创新创业的全面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学生们社会经验的不足以及对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认识是其创业最大的瓶颈。创业者的“想法多、实践少”,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缺乏较为成熟的思考,对市场缺乏理智的分析,所以随着创业的深入,当问题一一浮出水面;其次,对市场规律和法则的理解、在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在处理事物以及沟通交流时的艺术,都是影响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的关键问题;其三,市场风险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过于追求个性,希望得到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而这恰恰与艺术设计的服务性以及商业性几乎背道而驰,艺术设计学生由于自身的特长使得创业之路比较广泛,却由于对设计类产品的服务性与商业性本质认识程度不够而忽视了创业的风险。
二、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网络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
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引入信息上传的使用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定期对上传资源多、使用效率高的资源建设者给予奖励,尽可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网络的普及为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度与受益面创造了条件。
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具体可将艺术设计专业内容通过网络资源整合并进行模块化分离,同时,高校艺术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与教学跟踪,将教学信息进行双向交流,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资源整合体系,将艺术设计专业的成果展现出来,进行共享,实现本专业创新创业优质教学资源跨学校、跨地区、在任意时间为学生、教师、企业提供无界化网络资源服务,全面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源有效性。
(三)网络的应用为有效运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提供了便捷途径。
拓展网络平台技术服务,可以扩大学生、学校、企业间资源信息交流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自由进行艺术设计作品的上传,通过自由上传,将一些好的作品自动进行筛选与挑拣,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之间进行相互置换,确保资源丰富;向社会各界与企业进行展示,与各界洽谈合作,确保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与才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和发挥。此外,网络平台也需要安全性保护,要设计一系列的防火墙软件与服务器安全保护插件,防止外界窃取资料,确保资源信息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首先,要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校园网络,让互联网深入教室、寝室,以此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其次,以校园网为基础,在其中开设创业教育专栏。使学生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和机会。创业专栏以创业新闻及创业案例为主体,将创业知识及创业政策融入其中,同时利用网络媒体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特点,将创业专栏建设成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平台。
(二)构建网络课堂平台。网络课堂是网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媒介,借助于已成功运行的校园网或专门的创业教育网,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网络教室,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向虚拟网络教室提供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进入虚拟教室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并与教师或同学就学习及各方面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三)构建网络培训平台。如果说网络课堂平台是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那么艺术类网络培训平台则是针对将要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艺术设计学生展开培训,对于已经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政策的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前,一些创业策略的指导、一些创业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市场对设计类产品的需求现状,这些东西都需要学生通过培训平台来获得。通过培训平台,由专门的创业培训机构、企业相关人员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训,解决针对性培训的问题。
(四)构建模拟训练平台。模拟训练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在真正创业前进行网络上的模拟训练,不但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创业实践的练习中,避免了直接进行创业所需面对的风险,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构建在线交流平台。网络教育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互动性,在虚拟的空间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面对面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隔阂将被极大削弱,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化教学具有覆盖面广、形象化和趣味性等特点,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网络化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协同互动研究,是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将弥补以往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辐射度不足等问题,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可获得更广泛、便捷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创业激情,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其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及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宁静峰,姜妍.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09)
[2]陈玉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2013(05)
[3]王凤蕊等.网上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7(02)
4.5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计划 篇四
为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的关键举措,进一步发挥研究性大学、研究院所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培育科技创业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计划。
一、建设定位
第一条 区(县)、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农业园、文化创意园)、科技园区、创新街区结合区域发展需求,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以土地、规划、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选择在宁和国内外研究性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集聚为主要任务。
第二条 区(县)、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农业园、文化创意园)、科技园区、创新街区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结合区域发展需求,瞄准产业链中高端环节,选择在宁和国内外研究性大学、研究院所的相关优势重点学科,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以产业、市场为导向,以优势学科知识技术化、核心共性技术工程化、产业前瞻技术引领化为主要任务。
二、建设模式
第三条 建立区(县)校、院所共建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地方行政资源和高校科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县)、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农业园、文化创意园)、科技园区、创新街区以资金、土地等资源,高校、院所以资金、无形资产,也可吸纳部分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企业,负责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的运营。
第四条 鼓励按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创新思路和“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模式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鼓励按“产业技术研究院+学科型公司”模式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
三、保障措施
第五条 对建设大学科技园涉及的规划、土地等需求,由市政府统筹规划,一事一议,优先配置。
第六条 对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学科技园和注册资本超过2000万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市相关投融资平台以注册资本30%的比例参股跟进,不参与分红。
第七条 对新建的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产生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自注册成立五年内,市、区(县)按留成部分予以全额补助。对现有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园区管理公司产生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自本计划颁布之日起三年内,市、区(县)按留成部分予以全额补助。
第八条 依托高校对大学科技园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全方位开放科研设施、信息网络、图书资料等科教资源,对使用费用给予补贴。
第九条 区(县)、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农业园、文化创意园)、科技园区、创新街区和依托高校、院所共派人员进入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可保留其原有编制;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参照市、区(县)相关人才政策予以扶持。
5.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度 篇五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
平台的指导意见》解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 曹淑敏
我国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简称四众)快速涌现,呈大众化、平台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之势,正在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四众通过“互联网+”实现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生活要素的最低成本集聚和最大化利用,催生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绽放新活力。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关键力量。《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互联网+”行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性文件,是推进四众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意见》提出以众智促创新、以众包促变革、以众扶促创业、以众筹促融资等重大发展方向和十七条重点举措,旨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指导四众规范发展,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四众有利于开辟众人创富、劳动致富、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径,对实现新常态下新旧动能的转换具有重大意义。
一、借势兴起,步入融合变革新阶段 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积累沉淀,我国互联网规模庞大,应用活跃。特别是近些年来,借助市场规模高速增长之势、融合创新纵深推进之势、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之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起,动力强劲,潜力巨大,成为发展新经济的亮点。
(一)聚众智促创新,众创平台不断壮大
众创平台是帮助广大创业者聚集和链接各类创业资源的孵化平台,能够提供部分或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创业者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利于创意和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全球聚焦于创业创新孵化的众创平台发展迅速,在美国硅谷地区,由创业咖啡、网络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新型众创平台构筑的完善的创业创新生态,不断孕育出引领全球的前沿技术、商业模式和创新企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青岛等地区已经诞生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众创平台,包括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专业孵化平台;腾讯的开放网络孵化平台已有五百万开发者创业,开发者分成超百亿。海尔“海创汇”内部创业平台已诞生四百多个项目,孵化和孕育着两千多家创客小微公司。我国已经成为位居全球前列的创业大国。
(二)合众力增就业,众包平台加速渗透
众包平台是帮助任何主体将特定任务分包给不特定社会大众的服务对接平台,通过大规模社会化协同、聚众力集众智的方式完成特定任务。有“世界最大酒店”之名的民居众包分享平台Airbnb,已拥有来自191个国家的超过150万名房客。通过众包模式分享私家车的Uber平台,已拥有超过百万司机,成为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IBM、宝洁等行业巨头纷纷通过众包模式吸收来自全球的外部研发力量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我国众包发展迅猛,作为最大的创意众包平台,猪八戒网的注册创业者超过1300万,卖家三百万,为2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380万次定制化创意服务,提供“猪标局”等线上线下融合的延伸性高增值服务。众包模式还在研发设计、内容创造,以及交通出行、物流快递、教育培训、旅游度假等生活服务领域深入应用,滴滴出行、人人快递、YY教育、途家网等一大批众包平台企业快速崛起,掀起分享经济发展大潮。
(三)汇众能助创业,众扶平台蓄势待发
众扶平台是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途径,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构建创业创新发展良好生态的创新形式。来自政府、产业、公众等各层面的众扶活动不断涌现,氛围浓厚、深入人心的众扶文化正在形成。北京、上海等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实践,鼓励公众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创新应用。上海、广东、深圳等地试行的创新券政策,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免费使用科研场地和设施平台的机会。联想等行业领军企业为有创业意向的科技人员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实战型的创业能力免费培训,培训超过万人,产生扶持创业的积极效应。基于开源社区和网络互助平台的公众互助众扶形式不断涌现。
(四)集众资促发展,众筹平台异军突起
众筹平台是个人或企业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或组织募集资金,是中小微企业筹集早期发展资金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我国众筹行业呈爆发式增长,主要有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三种模式。在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引领下,实物众筹规模迅速扩大,覆盖消费电子、艺术出版、影视娱乐等多个创意领域。2015年上半年,项目总数超过1.2万个,累计筹款金额达8亿元,同比增长300%。一批极具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企业脱颖而出,如小牛机车、三个爸爸净化器等融资超过千万。股权众筹影响较大,大多数股权融资平台开展的是私募股权融资,与真正意义上大众化、开放式股权众筹相差甚远。网络借贷连续翻倍式增长,交易规模4年增长81倍,平台数量增长超过30倍。2015年上半年,网络借贷平台数量超过两千家,累计成交量突破6835亿元,贷款总量全球第一。股权众筹、网络借贷的监管尚未规范,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正在加快完善管理制度。
二、意义深远,支撑双创发展新平台
《指导意见》立足国情,顺应“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变革大势,鼓励支持四众发展,是壮大新经济的需要,是创业创新的需要,更是构建开放竞争新秩序的需要。(一)打造协作分享新经济
分享经济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也是未来最重要的经济模式之一。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孕育了一大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平台类公司,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激发潜在动能的驱动力量。众包、众筹是分享经济应用的重要模式。大力发展众包、众筹,创业、创新和就业的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方式更活,有利于拓展我国分享经济的新领域,使大众线上分享有回报,线下岗位有工资,既参与创新又分享成果,还会孵化一大批新型小微企业。大力发展四众将触发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充分发挥闲臵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效率提升和绿色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生产和用工成本,实现开放创新和弹性供给;有利于创新资源“引进来”、创新能力“走出去”,培育面向全球化竞争的开放型新经济。
(二)激发创业创新新动能
《指导意见》以四众为支撑平台促进创业创新,拓展就业空间,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将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增强创新发展新动能。一是鼓励网络众创平台、创业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实体或虚拟众创空间的建立,为创业提供便捷资源服务,激发大众参与热情。我国已保持持续一年半以上每天有1万多家新企业注册成立。二是四众平台服务模式拓展延伸到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加速产业组织、生态环境、交易机制和服务理念为核心的创新变革,进一步丰富行业竞争方式,优化产业格局,激活潜在市场供给与需求,开辟创新发展空间。三是四众以多种方式,带动广大开发者、劳动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灵活分散就业,扩展就业渠道,让更多的人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构建开放竞争新秩序
开放竞争新秩序是推动四众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保障。打破行业壁垒、激发企业活力、实现公平竞争,是进一步推动四众发展壮大的基础和前提。《指导意见》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基本理念,推动简政放权、完善行业准入制度,这有利于在四众发展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满足四众平台跨界创新、提供融合服务的制度需求。其次,内部众创平台、制造运维众包、企业分享众扶、众筹等四众新模式对国有企业创新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发展四众将助力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创新能力。《指导意见》突出强调平台内部治理,创新行业监管方式,这有利于加快完善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保护、信息安全等创业创新发展环境。
三、问题导向,聚焦四众发展新挑战
四众运营具有资产轻、主体多、用工活等特点,正在颠覆甚至重构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和产业价值取向,对既有市场准入体系和监管规则产生巨大影响,对社会基础信用环境提出愈为迫切的要求。(一)多元主体突破现有市场准入制度
现有的管理制度建立在行业边界清晰、职能明确的管理基础之上。基于“互联网+”的众包、众筹,跨界融合,形态多样,性质各异,突破了既有的边界和范围,引发新的准入问题。我国在交通出行、物流快递、金融服务、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等领域存在较高行业壁垒,这些领域往往是四众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在快递领域,根据我国《邮政法》和《快递条例》的相关规定,从事快递经营的主体必须是企业法人,快递业务的人员需持有快递员职业资格证,而快递众包的发展实践已经超出这些规定限制。很多提供家政、美妆、速运等生活服务的众包企业,平台有超过万名的自由签约劳动者。在金融领域,《证券法》、《公司法》规定,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批准禁止公开发行和募集资金人数不得超过200人。股权众筹通过互联网面向大众公开小额融资方式,与该规定冲突。
(二)变革创新要求监管方式加快转变
四众发展涉及众多行业领域,海量新兴市场主体涌入市场,用户形态深刻变革。“产消者”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对市场主体直接监管的难度加大。很多服务提供主体均为兼职个体,市场进入和退出更加自由灵活,对市场行为全面监管难度较大。监管部门不可能实时掌握所有劳动者的相关信息,也不可能逐一对其资质进行审核。四众的业务形态和组织形态也发生深刻变革。众包企业依托专业化服务平台集聚供需双方,跨地域快速扩张,形成专业领域的企业领导地位。出租车公司没有自己的车辆,酒店没有自己的客房,物流企业没有自己的仓储和运输,创意服务企业没有自己的设计师等,平台企业一般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但作为服务交易的撮合者,其权利和义务界定模糊,易引发权益纠纷。这要求政府管理部门顺应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和调整其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
(三)快速渗透亟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四众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企业之间直接的服务、交易以及相互间的信任关系。特别是对依托陌生人服务或交易的网络约租车,自由快递人、本地人导游等服务,有效帮助用户识别可信服务或交易对象是其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与美欧等成熟的社会综合信用环境相比,我国陌生人之间还普遍缺乏基本的信任,个人与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差距较大。以私人住房分享为例,有效保障租客和房主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是该模式成功运营的前提。基于个人信用体系,Airbnb为代表的住房分享平台快速发展壮大,中国类似模式的发展相对滞后。
全球看,四众领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具有高度相似性,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如美国已经有包括加州、西雅图、芝加哥等20多个州或市承认了Uber的合法地位。最近,美国政府还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创业者投资(JOBS)法案》,给予股权众筹证券发行豁免地位。在欧洲,荷兰阿姆斯特丹通过立法,将以Airbnb为代表的互联网家庭旅店业纳入监管,并征收5%的旅游税,以保证传统酒店业的公平竞争。整体看,各国普遍采取顺应大势、包容创新、规范发展的应对举措。相比较,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四众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市场认知、培育和监管方面的挑战。
四、因业施策,释放四众发展新活力
《指导意见》针对四众“准入、监管、信用”三大关键问题,提出了“推进放管结合、完善市场环境、强化内部治理、优化政策扶持”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从创业者或劳动者的角度看,《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既释放出政策利好,也提出了规范要求。
(一)着力改革创新,营造包容发展环境
《指导意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要求,利用我国互联网应用创新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推动传统强管制领域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从国家层面明确要在交通、物流、快递、金融、医疗、教育等传统强管制性领域创新准入制度,要求交通运输部、邮政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这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多数平台类企业面临的准入难问题。二是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更加优化。明确指出要在四众领域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放宽新注册企业住所登记条件限制,通过改革不合理的限制,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工商服务;同时,将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不合理的职业资格许可认定,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三是加快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四众平台企业与行业监管、企业登记等相关部门间的信息互联共享,通过推进国家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等相关信用信息平台、系统与四众平台企业信用体系的互联互通,将有效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防范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四是扩大财政扶持政策覆盖面。传统财政扶持政策主要面向线下实体企业,对实体营业场所和固定资产投入等硬性指标有严格要求,《指导意见》提出,对线下实体众创空间的财政扶持政策要惠及网络众创空间,减轻创业创新者的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购买服务,进一步支持四众企业做大做强。
(二)明确规范要求,引导四众健康发展
6.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会员管理制度 篇六
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会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以下简称“创联”)会员的规范管理,强化创联组织建设,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履行会员义务,根据重庆工商大学经管中心有关管理条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创联实行会员制管理,其宗旨为:建立科学规范的会员组织网络和联盟信息快速传递系统。创联以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我校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综合素质为宗旨。
第三条:本联盟办公室负责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会员
第一条:凡是在重庆工商大学在读学生,承认和遵守联盟章程,执行联盟决议,自愿履行会员义务均可申请成为本联盟会员。
第二条:会员入会程序:
(一)申请人填写《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会员申请表》
(二)提供本人近期正面免冠照片(1寸)两张
(三)将《申请表》、照片及会员费交报联盟办公室。
(四)联盟办公室初审合格后报办公室部长会议批准
(五)颁发个人会员证
第三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予批准入会:
(一)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并造成不良影响者。
(二)个人处于休学期间
(三)在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四)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者
第四条:会员的权利
(一)获得本联盟专业指导和培训,优先获得联盟的创业信息。
(二)优先参加创联组织的创业活动、创业比赛以及文艺活动。
(三)优先获得校内校外各类比赛活动信息并自主决定是否随联盟参
加。
(四)对联盟工作有提出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五)有权要求联盟保护其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六)有权要求联盟向经管中心及有关学校部门反映其合理化意见和
建议。
(七)一日入会,终身为会员。
(八)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五条:
(一)遵守联盟章程和有关规定,执行联盟决议。
(二)维护联盟合法权益和声誉,促进联盟发展。
(三)积极参与联盟组织的有关活动。
(四)按时注册登记,按时交纳会费。
第三章 会费
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会员管理制度
第一条:创新创业联盟办公室负责会员会费管理工作
第二条:会员会费标准
(一)个人会费30元
(二)实行会员终身制
(三)在自愿的条件下,联盟接受社会各界及个人的捐赠与资助
第三条:会费的主要用途
(一)联盟为会员提供各种与创业实训有关的信息和宣传资料
(二)联盟各部门办公和其他日常性事务开支
(三)举办各种活动的开支
(四)对有突出表现的个人会员的表彰奖
第四条:会员注册及会费缴纳办法
(一)新申请的会员及时交清本届的会费
(二)新申请的会员把会费交到联盟办公室
(三)会员退会或除名时,不再退还其缴纳的会费和捐赠费
第四章会员管理
第一条:会员需按相关规定在联盟办公室处进行注册并缴纳会费
第二条:无特殊情况,上交申请表但为及时缴纳会费的视为自动退费
第三条:.联盟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会员进行奖励
(一)对积极参加联盟量化的活动的会员进行奖励,在联盟表彰大会上公开表扬
(二)对积极参加各类赛事并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给予奖励,并授予相关荣誉称号
第四条:处罚办法:对严重违反联盟规章制度者或被学校开除学籍者取消会员资格
第五章 退会
第一条:会员要求退会,书面申请(可用电子档)报告联盟办公室,经办公室审核后,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退会者。
第二条:在校期间未按时办理联盟会员注册登记,注册登记结束之日起六个月未缴纳会费者,视为自动退会。
第三条:会员退会一经联盟办公批准,即取消会员资格和享受的一切权利。
第六章 附则
第一条:本制度由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负责解释
7.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度 篇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业项目,人才培养
今年5 月, 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 号) , 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创业教育, 通过开设创业课程、讲座等, 普及创业知识,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热情;二是创业训练, 通过学科竞赛、创业竞赛或创业模拟等, 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 锻炼创新创业的能力;三是创业实战, 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等, 让学生面向市场, 真正从事创业工作, 在实战中获得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如何找到一个落脚点和纽带, 把这三个阶段贯穿起来, 形成一个体系完整而又操作性强的实践平台, 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载体意义和纽带功能, 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构建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以落实和推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一、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项目是创新创业的具体对象, 无论从创业的一般角度还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殊性角度而言, 项目在创新创业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项目及其优势是创业的“根”
创业过程中涉及众多因素, 纷繁复杂, 赵延忱从自身实践和理论思考的角度, 将纷纭复杂的创业现象归纳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从创业主体而言, 即创业者的本事, 一是从创业主体的对象而言, 即项目的优势。创业者的本事是创业的“魂”, 项目的优势是创业的“根”[1]。“主导创业开始、过程和结果, 决定创业成败的首要、主要和决定因素, 是创业者的‘本事’和项目的‘优势’。”[1](4)
创业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的对象——项目, 项目有优势, 其根就深, 项目就有生命力, 就有发展前景, 反之, 如果选择不当, 项目没有优势, 其根就浅, 项目就做不大, 甚至可能失败。“根”是项目的“生命基质”, 是项目构成要素的核心。生命基质的有无决定着这个项目能否生存, 这个基因的质量决定它能长多大。它是创业项目生存的权利、活下去的条件、站住脚的基石, 是项目所包含的一切有形无形要素的根本, 故称资本之根。理论表述为:“有质量的生命基因, 可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与之交换的资源;扎根于正当、潜在与恒久需求中的真实品质和效用。”[1](2)因此, 创新创业中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意义, 科学、审慎地进行思考和抉择。
(二) 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点
认为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点, 这是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其特殊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时间紧、能力弱、条件差、要求高。大学生创新创业一般都是在中高年级开始, 只有两到三年时间, 加上其间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 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间非常之紧。很多学生都是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 才点燃创业激情而从事创业的, 是第一次吃螃蟹, 因此虽富有激情和梦想, 但能力弱是不争的事实。创业需要很多条件支持, 如资金、场地等, 虽然很多高校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支持, 但那仍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创业还是要白手起家的。要求高, 这一点最为显著, 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不同于社会创业的地方。因为大学生的创业是创新创业, 其创业是要求有创新这一特质的, 因此要求是相当高的。时间紧、能力弱、条件差而又要求高, 在此背景下创业, 要想取得成功, 项目的意义就更加突出, 项目必须是一个小但又是很坚实的支点, 依此支点能撬开一条创业的通途, 能建起一座创业的大厦。实践中, 才能通过项目化教学, 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经营与运作, 在“干中学”, 以获得创业理念与技能[2]。
对于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意义和作用, 国家也充分认识到并高度重视, 2012 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函 (2012) 5号) ,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对三类计划项目的立项、建设、评价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希望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几年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提升项目质量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确实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中项目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涉及学校、社会以及资金、场地等众多因素, 但最根本的是项目本身, 是项目之优势, 因为资金、场地等这些外在因素最终都是依托项目发生作用。赵延忱是有着丰富创业实践的创业研究专家, 其对项目的认识可谓真知灼见, 但在高校的创业实践中, 对项目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 选择的项目往往质量不高, 优势不明显, 生命基因匮乏。此外, 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殊性, 支点的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项目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一) 项目生命基因匮乏, 质量不高
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生命基因匮乏、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表性。浅表性是指项目没有很好地与专业学习和研究结合, 项目的技术含量低, 创新性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 学生选择的项目很多为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太密切的商业或服务类项目, 如网店、餐饮或一些咨询与服务项目等。
虚拟性。虚拟性是指项目多是尝试性的, 缺乏真实性, 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范围和认知选择的项目, 没有面向真正的市场和真实的社会生活。有的项目学生虽然做过一些市场调查, 但没有经过模拟运行, 真实性也很难保证。
宽泛性。宽泛性是指项目的预期目标不够具体, 运行程序和盈利模式等不清晰, 指向性不强, 可执行性差, 有的涉及的资金量还较大, 风险不可控, 如“书吧”“大学生旅行社”等项目。
单一性。创新创业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需要从跨学科、专业的角度选择项目, 对创业主体——团队的结构有着特定的要求, 成员的学科专业背景、人生成长经历都要合理配置。但实践中, 跨学科、专业的项目和团队较少见, 项目的单一性明显, 复合性不足。
局域性。受学习、生活范围的局限性, 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一般多以自己学校学生或大学生群体为对象, 地点一般也是选择在校园或校园附近, 不能很好地拓宽视野, 从自己所学专业的服务面向方面进行选择, 带有明显的局域性特点。
(二) 项目间缺乏关联性, 体系性差
高校中项目种类繁多, 可以说是高校生存样态的重要表现形式。项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如:课程项目、专业项目;学期项目、学年项目;课上项目、课下项目;平时项目、假期项目;校内项目、校外项目;个人项目、集体项目;教师项目、学生项目;一般项目、重大项目;理论项目、实践项目;教研项目、科研项目;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创新项目、创业项目等。如此种类繁多的项目, 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 使之成为一个与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项目体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实践中, 这些项目往往分属不同的部门, 存在关系交叉和多头管理现象, 项目之间往往缺乏有机联系, 显得零散甚至纷乱, 以下几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随机性。创业项目的选择具很强的自主性, 学生可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来进行选择, 但自主性选择的同时也带来选择的随机性问题, 项目类型多样, 质量参差不齐, 如果学校没有统一的项目规划或项目库, 则这种随机性更为明显。
暂时性。因为在校生这一特性, 学生选择的项目一般都以自己在校期间能运转、实践为基准, 不能很好地放眼毕业后继续创业或行业发展, 因此项目一般都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毕业后项目也就结束了, 下一批学生则另起炉灶, 重新开始, 项目的连续性和长远规划性不足。
断隔性。断隔性是指项目没有社会的参与, 没有市场的融入, 与外界是断绝的, 是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时空内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断隔性是项目选择中的一个重大缺点, 一个没有行业企业协同、一个没有社会资本参与、一个没有市场接纳的项目注定是虚弱的, 最终也不会成功。
赵延忱告诫说:项目“在选择上要舍得花力气, 这样, 才能在干的过程中义无反顾, 才不会左顾右盼, 心猿意马”[1](6)。因此,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方面要牢牢抓住项目这一根基不动摇, 另一方面又要努力理顺关系, 使项目成为一个生长体系。
三、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创业实战阶段还是真刀真枪地“战斗”, 创新创业必须依托项目, 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一) 准确把握创新和创业两个关键节点
要理顺项目之间的关系, 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需要准确把握创新和创业这两个关键的节点。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密切, 既具有区别性, 又具有同一性,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业指开创新的事业的活动, 包括公司内部创业和创办新的企业, 本质上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加上建立新的组织, 换言之, 创新加上建立新组织。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在不少情况下, 创业的成败依仗创新的程度”[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提出, 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这为把握高校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指导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指明了方向。“创新引领创业”,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 如果进一步展开,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创业以创新为基础, 创新以创业为指向。也就是说创业要有创新的特质, 创新要以服务社会为目标, 创新和创业之间兼具正向的矢量关系和逆向的反作用关系, 这也正是高校创业不同于社会创业之处。
(二)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上述创新、创业之间关系的明确, 对于高校建立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重要的意义, 纷繁复杂的项目可以整体归为创新项目、创业项目两大类。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的实际,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结构见图1。
该实践平台内涵如下。
(1)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结构。结构区分为性质不同的创新平台和创业平台两部分, 项目是根基, 也是两者沟通与联系的纽带。与创新平台相关的有创新管理、创新教师、项目资助和孵化基地等关键支持因素, 其运行的范围主要在校园内。与创业平台相关的有创业管理、创业导师、项目资金 (资本) 、产业园区等关键支持因素, 其运行范围超越校园, 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 延伸至广阔的社会。
(2) 创新创业项目运行路线。校园中各类项目多元并生, 以创新为导向, 符合“创新项目”要求的遴选进入“创新项目”方阵, 予以资助建设;以创业为导向, 对进入“创新项目”方阵的项目进行遴选, 符合“创业项目”要求的进入“创业项目”方阵。进入创业方阵的项目前期进行创业训练, 具有发展前景和市场价值的项目, 提供资金 (或获得投资) 进行创业实践, 最后有生命力的项目进一步市场化, 获得资本支持, 成长为企业。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中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重要问题, 创新平台与创业平台要素和功能有相对的界限:创新项目管理可以按科研的方式进行, 创业项目则须按企业运行的规律进行管理;创新指导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 而创业导师则必须是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创新项目资金主要是学校资金资助, 而创业资金则与之有质的不同, 是创业资金甚至创业资本, 创业资本可以由投资机构、企业和学校等资本组成, 这些资本承担风险, 也参与收益分配;创新项目主要在学校实验室、孵化基地完成, 而一旦项目成熟, 具备创业条件的, 则须进驻产业园区, 真正开始企业化的运作和经营。
因为项目的纽带作用, 创新项目平台与创业项目平台密切相关, 组织机构可以是一套班子分开管理, 教师可以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创新创业基金, 专项管理, 孵化基地、产业园区可以合作、协同建设。
(4)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位置。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核心而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独立自成体系。另外, 创新创业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连接校园和社会、融合教学和实践, 因此,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也可以作为学校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子系统, 在此体系中发挥主体或协同作用。
四、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意义
以上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以项目为根基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这对于解决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瓶颈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合起来, 主要表现为两个重要方面:
(一) 突出了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项目是创新创业的具体承载, 资金、团队等因素都因项目而存在而发挥作用, 项目的质量和生命力决定了创业能否成功、能否做大做强。创新创业项目存在的浅表性、虚拟性、宽泛性等生命基因匮乏、质量不高, 以及项目之间缺乏关联、体系性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甚至使大家丧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和信心。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遵循高校创新创业的规律, 依托学校原本有的众多项目, 充分突出了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根”和支点的意义。在实践中, 要大大强化项目的选择和评估, 实行项目化管理, 抓住关键链, 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4]。
(二) 形成了体系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对创新和创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一致,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本文将创新和创业切分为两个相对明晰的阶段, 从创新、创业之间的正向生成和反作用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 创业以创新为基础, 创新以创业为指向, 勾画了从各类项目到创新项目到创业项目到企业生成的不断淘汰和优选的递进的生长路线, 使纷繁复杂的项目及其管理归于有序。遵循项目选择到企业生成的路线, 以项目为根基和纽带, 搭建了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两个平台, 并描述了两个平台的结构要素、功能及项目的运行路线。李家华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延伸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 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磨练意志, 积累经验, 增强能力, 铸就品格。一般而言,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包括校内校外两个平台的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 模拟的市场是有限的, 但真实的市场却是巨大的。”[5]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 贯通了校园和社会两极, 使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由有限的校园模拟市场延伸至巨大而真实的市场。
五、结语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紧紧抓住项目这一创业之“根”, 并从企业生成发展的角度理清其根源和根系, 这对于解决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混乱和生命机制问题, 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相信是有益的。实践中, 各高校要抓住项目之根, 建立“创新”和“创业”的评价标准, 加强对项目的管理, 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和评估制度, 不断扬弃或修正, 使有生命力的项目能真正生根发芽, 走向成活, 实现成功创业;立足项目建立教学体系, 模拟公司运营, 使项目成为铁打的营盘, 不因一届届的学生毕业而中断项目之成长, 从而不断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档次。
当前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高等教育要提高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需要积极开门办学, 面向社会和市场, 因此,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和研究, 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积极以创新创业为引领, 密切关注创新创业, 思考如何由创新走向创业, 以提高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社会价值, 思考如何在创业的基础上创新, 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延忱.民富论 (修订版)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2]许朗, 贡意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J].学术论坛, 2011 (9) :213.
[3]雷家骕.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 (2) :27.
[4]汤力峰, 赵昕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关键链”及价值[J].教育探索, 2012 (8) :88-89.
8.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考 篇八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所面临的社会需求日益强烈,所服务的内容呈多样化趋势,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商务服务、技术项目服务、政策优惠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增加服务深度,提高服务层次,集成社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辅导服务。进一步提升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孵化器健康发展,构筑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系统化、国际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要。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个汇集人才、知识、资本、企业、市场于一体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组织、协调作用,集中力量整和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加强信息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科技技术支撑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构筑一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1.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传输网络、电子商务、政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流畅、大量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的政策、经济、技术、招商咨询等服务的信息渠道,为在孵企业提供国内外科技、产业信息、人力资源和市场信息。同时,提供在孵企业之间及孵化器与孵化器之间的资源共享及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2.投融资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风险投资资金的导向作用,帮助企业取得各种资金支持,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科技风险投资、信用担保机构,吸引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推进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构建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机制、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形成多渠道的融资服务,突破瓶颈制约,为在孵企业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资金平台。
3.科技研发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研发搭建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科研技术是科技创新的依托和支撑,是科技创新创业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协作组织的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通过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工程中心、协作中心,联系国内外技术协作组织,整合各类科研资源,面向创业企业提供开放式服务。
建设技术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建立科技资源、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供需项目数据库,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开展网上科研课题、企业难题攻关招标、网上市场开拓、成果交易、技术协作等,提升研发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创新企业的成本与风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多种中介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是促进科技孵化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功能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财务管理、法律服务、市场交易、技术咨询、人力资源、商业策划等服务,对在孵企业做好从项目启动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延伸。
(作者系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
附:所做的工作与经验
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依托政策、地区及自身服务优势,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发展,成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孵化面积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多家,聚集了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创业人才,有一批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涌现出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创立各类研发机构、工程中心、各类创投公司、中介机构入驻创业中心。归纳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 ,创办了创业热线网站、招商热线网站、创业月刊等;协助浙江科技人才市场、中科软件、新华信息等企业单位发布企业网站,建设邮件服务系统;创业中心还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组织成立了创业企业协会,增强企业与政府机构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了解与合作,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创业企业之间沟通业务、市场讯息架设桥梁、提供平台。
在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创业中心引入了6家风险投资公司;成立了宁波市首家科技担保公司;成功组建宁波市科技园区创业投资公司;广泛汲取上海、杭州、鄞州区等地融资担保成功做法经验,起草园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方案,在园区财政局和开发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园区创业担保公司的筹备工作;与园区各大银行广泛沟通,深入探讨建立创业者个人信誉贷款渠道;充分发挥创业投资联盟作用,为创业企业积极引荐风投资本。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大力引进建立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参与孵化企业的技术研发、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咨询交流公司,现创业中心共有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分支机构14家,经市科技局认定或经工商注册登记的研发机构22家,由企业自行兴办的研发机构16家。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技研发平台。
创业中心还积极参与了专业的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成立了宁波市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成为一个面向宁波地区的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产业化辐射地。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度】推荐阅读:
创新创业大数据平台07-10
论重视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11-05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刍议11-14
青岛市黄岛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范文11-13
创新创业调查方案07-21
创新创业创意协会08-06
创业团队创新能力08-19
优秀创新创业团队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