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

2024-09-28

《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精选8篇)

1.《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 篇一

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

九下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爱这土地》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能独立完成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能根据需要进行缩写、扩写和改写。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6.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材分析】

1、《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通过一只小鸟的歌喉抒发了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这首诗文化历史感厚重,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可重点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该诗时的沉痛心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重点放在体味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上。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

2、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兴趣。

1、学生能够大体理解诗中情感,诵读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2、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4、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1.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创设学习情境。2.背景链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3.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跟读等形式。2.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1)关于全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2)关于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3.诵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1)把握语气、语速,朗读这首诗时语气、语速应该是沉郁缓慢的。(2)注意节奏和重音。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设计意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1、4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把握象征手法,品味诗句:

1、把握象征手法(1)了解象征这种修辞手法。(2)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进行评析、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之感,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

【设计意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2、3

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我爱这土地》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歌唱:土地

河流

黎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反思】

2.《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 篇二

1. 知识技能

(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结合问题条件, 得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3)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特征,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

2. 过程与方法

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生成过程, 充分认识到反比例函数是描绘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收获新知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实际生活中描述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型, 给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便利。

四、教学过程

1. 生活数学

写出下列生活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 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若行驶的速度是70 (km/h) , 那么这辆汽车通过的路程s (km) 与时间t (h) 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2) 一个银行为本县社会福利厂提供了30万元的无息贷款, 该社会福利厂的年平均还款额y (万元) 与还款年限x (年) 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用数学符号建立等量关系, 反映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2. 观察交流

在上述问题中所列出的关系式中, 你对这些函数关系式熟悉吗?

3. 探索活动

其余的是函数表达式吗?

利用关系式 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随着速度的变化, (1) v越大时, t越___;反之, v越小时, t越____。 (2) 对v的每一个值, 都有______一个t值与它对应。 (3) 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为什么? (4) v与t的积是一个____值 (即为300)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函数的定义, 通过探索、交流, 类比得出其余的是函数表达式, 既渗透了数学的“类比”思想又突破了难点。

定义:一般的, 形如 (k为常数, k≠0)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其中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

注意: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4. 例题讲解

判断下列关系式, 思考y和x之间是否是反比例关系?如果是, 指出k的值。

结合刚才的事例, 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识别反比例函数式, 使学生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的理解。

5. 巩固练习

(1) 下列表格中给出的是变量y随x变化的对应关系, 其中有一个是反比例函数, 请将其找出来。

设计意图:设置此题, 体现比较隐晦的反比例函数关系, 突破了难点。同时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已知函数y=3xm-7是正比例函数, 则m=_______。

变式:已知函数y=3xm-7是反比例函数, 则m=________。

若函数y= (m-3) x2-1是反比例函数, 则m=________。

若函数y= (k+1) xk-2是反比例函数, 求m的值。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一题多变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函数表达式可以表示怎样的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小组内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还很好地把数学和德育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思想教育。

6. 小结与思考

(1) 数学知识。

(2) 数学思想方法:建模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

7. 作业

3.《比尾巴》(第1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一篇短文。本篇短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二、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图文结合,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好问话的语气。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小动物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

上新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热身操游戏,好吗?游戏规则是老师下达一个命令你们要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并说出来。比比谁的速度快。游戏开始了!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眼睛,摸摸你的肚子,摸摸你的尾巴!

哦,对啊,你们没有尾巴啊,谁才有尾巴呢?(小动物)哪些动物才有尾巴啊?(指名回答)

2.揭示课题

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准备举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呢,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森林里很多小动物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出示课题:10 比尾巴)。

读课题。师范读“尾巴”。(学生练读,展示读)谁能给“比”组个词?(指名提问)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尾”字的?

【设计意图】以游戏导入,由学生摸没摸到自己的尾巴从而引出课题《比尾巴》。再谈话激趣,把学生带入了生动活泼的童话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听一听

比赛快要开始了,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呢?狮子大王让他们藏在了课文里面,只有小朋友认真去读才能找到他们,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到比赛选手的名字用笔圈出来,拼一拼、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认识比赛选手,记一记

请按动物选手的顺序来说说有谁来参加比尾巴大赛?还能拼读动物的名字吗?

出示相应动物名字拼音卡片,学生带读。读完后张贴在黑板上,并写出选手序号

第一位比赛选手是……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看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识记加点生字的方法。

(新偏旁“八”八字头、“鸟”鸟字旁)

4.看尾巴的样子,猜一猜。

下面跟大家玩个猜一猜的游戏。请仔细看好尾巴的样子,猜一猜它是谁?并请一组的小朋友帮老师把图片贴在相应的名字上面。(打乱顺序出示动物折叠图)

比赛选手已经到齐了,我们开始点名吧!(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动物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读、记、猜的过程中认识了“比赛选手”,学习了六个词语和五个生字,通过由简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既认识了生字,又初步了解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趣味对读,品味感悟

1.学习问句

在你们点名的时候,小动物都问我,它们到底比尾巴的什么啊?比赛项目是什么?你们能帮帮它们,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比赛项目吗?(指名回答)

(1)认识问句。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比赛项目。请你们认真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这是什么句?带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屏幕出示:比赛项目一:谁的尾巴长?)

(2)指导朗读。问句要读出问的语气,读时突出问句的句末,语气上扬。范读,生练读。

(3)学习问句。你们还能在课文中找到其它几个比赛项目用﹏画出来吗?(出示,比赛项目二:谁的尾巴短?比赛项目三: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比赛项目四:谁的尾巴弯?比赛项目五:谁的尾巴扁?比赛项目六:谁的尾巴最好看?)

教师范读,小组练读,学生展示。(边做动作边读)

(4)随文识字。问句里面的生字宝宝忍不住要跑出来和你们打招呼。你们欢迎吗?就请大声拼读,认识它们吧!(师出示生字卡片,生齐读后指名读,识记生字)(新偏旁“矢”矢字旁)

生字宝宝现在累了,想要回到问句中,你们能送它们回去吗?

请把它们的问句在屏幕中找到并做动作读出来。(师出示生字卡片)

2.学习答句

(1)生字词认读。小动物知道它们的比赛项目了,正在为比赛做准备呢!可是它们还少了裁判呀。小动物们想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做它们的裁判。你们能准确地一起拼读一遍课文的生字吗?

幻灯片出示全部生字,全班齐读一遍。

你们读得真好!生字宝宝可高兴了,他把他的好伙伴带来了!出示生字词,学生练读。

学生拍掌读词语。(请你跟我这样做)

(2)找找答句。通过你们的表现,裁判已经选出来了。小动物的比赛已经正式开始了。请小朋友们快速读一遍课文,在课文中找到比赛结果,用 画出来。

(师给表现好的学生做裁判,分发动物奖牌。)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3)颁奖典礼。(背景音乐播放)现在有请我们裁判员拿着奖牌上台。请下面的小朋友报比赛项目,裁判员大声公布结果给小动物颁奖。

(学生答并对应贴“长”“短”“扁”“弯”“最好看”“好像一把伞”等词语卡片)

(4)汇报结果。小动物得了奖高兴得不得了,它们可感激你们了!只是狮子大王还不知道比赛结果,咱们向它汇报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出示各种动物图,直观的了解其特点,随文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结合,在比尾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理解了“长”、“短”、“扁”、“弯”等字词的意思,并加深了对动物尾巴特点的理解,使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唱读儿歌,巩固识记

1.唱读儿歌。狮子大王看到比赛结果很高兴,它说你们这些裁判评得很好、很公平,就把这篇课文的儿歌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儿歌视频)师生一起做动作歌唱。

2.动物尾巴的形状各种各样,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指名提问)

3.练读课文。让学生带着喜欢的语气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象比赛的场景。

【设计意图】借助录像中的音乐及画面,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唱歌的形式和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既巩固了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拓展训练,发散思维

1.通过比尾巴大赛,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指名回答)

2.出示动物图片,你们能用今天学的问答方式编儿歌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编儿歌。)

3.学生展示创编的儿歌。

谁的尾巴粗?恐龙的尾巴粗。

谁的尾巴细?老鼠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卷起来?小猪的尾巴卷起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读读画画”的习题,设计了创编儿歌这一环节,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课堂延伸到课外,更开放、更有活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任选一题:

1.在课文中找出动物们尾巴的特点,跟同学说一说。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样子,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水平,自由选择作业。作业的布置体现弹性,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使课堂学习得到了课外延伸。

4.第1课时 《生日》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P83-84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量),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手机和整理数据。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量)教学难点:

能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些日子是你感到特别高兴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我们一出生就注定了无法更改的除了我们的父母,还有我们的生日。我们出生的这一天在我们的人生中便贴上了一个标签,对我们来说这是独一无二的。但在这一天,我们却不一定是唯一的。在一天或是一个月或是一年里,都有很多的婴儿出生,就比如说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都是同一年出生的,但大家出生的月份却不尽相同,所以老师本节课想要来统计一下同学们出生的月份和季节。

(板书课题:生日)

二、引导自学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83-84页的相关内容,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习题,并记录疑问。

2、自我检测。

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交流问题。

3、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并适当进行点拨,收集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然后解答。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1、教师出示知识点对应的练习,强调独立观察并完成。

2、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结论。

3、教师抽查小组发言,并进行评价。

4、教师强调: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数的多少,还能比较各种数量的大小。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伴交流。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补全条形统计图,并在补充完整之后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归纳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的优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生 日

5.《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 篇五

学生展示其搜集到的组合图案,继续图案辨析.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搜集到的图案应是数学意义下的组合图案而非美术中的组合图案,以便于学生辨析出其中的基本图形及其作出的不同变换.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渐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活动3便是基于此点而设计的,它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活动4]分组进行组合图案的设计.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简单的基本图形,进行不同的图形变换,组合出美丽的图案.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1)学生选取的基本图形不要过于复杂;(2)指导学生依据对应图形全等这一图形变换的共性剪出多个基本图形,然后再依据各种变换的基本特征拼出组合图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一直是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宗旨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中.活动4进行的图案设计,即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过程.分组合作在活动4中为学生创造了与人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流,集思广益.[活动5]1.展示确定的基本图形及变换出的组合图案.2.简单说明你的图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图形变换?

教师组织学生将各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设计成果.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地用语言表述组合图案的设计过程及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图形变换.以学生为主展示其创作成果,在促进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意识.[活动6]1.归纳提升2.欣赏变换所产生的美

6.《蓝树叶》教学设计(第1课时) 篇六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二)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准12个生字的字音,区别字形。

(二)指导“已、经、铅、忙”等字的字形及“由”的笔顺。

教学过程

(一)以提问式引出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树叶)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蓝树叶”。板书课题。树叶怎么是蓝色的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老师范读课文。

思考: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

请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问题的答案。

生:因为图画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画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色画笔画树叶了。

过渡语:为了很好地学课文,我们还是先学习生字。

(三)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四)自学生字。

(五)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带音节读生字。2.指名不带音节读生字。3.齐读不带音节读生字。4.说一说,你是怎样记每个字的? 老师抓重点字指导。(1)用比较方法记字形。

“术”与“木”比较,不同点是什么?

“李”与“季”比较,不同点是什么?

“已”与“己”比较,不同点是什么?(2)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

怕:“白”加 忄旁。拿:“合”加 手 字部。连:“车”加 辶旁。

忙:“亡”加 忄旁。“亡”的第二笔要出头。(3)重点指导笔顺。铅: 由:

5.理解意思。

她:第三人称(女的)。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怕:害怕;畏惧;担心。

拿: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连忙:赶忙、急忙。不由得:不禁。6.口头组词。

术:技术

医术

战术

算术 铅:铅笔

铅芯

铅字

铅铁 经:经过

经验

经常

经理 桌:桌子

桌面

桌角

餐桌 怕:害怕

不怕

恐怕 连:连长

连接

连续

连队 忙:连忙

农忙

很忙

帮忙 由:理由

由于

由此

自由 7.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六)巩固生字。

1.把下面的8个字组成4个字,看谁说的快。(投影)木

合辶

()()()()2.看音节把字补充完整。

7.《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 篇七

第4章《基因的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遗传物质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 因此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本章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中, 尝试以“猜测过程———认知事实———概述结论”为逻辑主线, 逐步引导学生构建转录和翻译两个概念。

本节内容需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 对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大胆猜测;二是针对有关转录的猜测, 罗列科学史上的实验证据, 结合对转录图解的识认, 学生概述转录的概念。第2课时完成对“翻译”这个概念的从猜测过程, 到认知事实, 再到概述结论的过程, 最后总结提炼基因表达的本质, 形成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整体认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 知识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DNA、基因、蛋白质的知识, 猜测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通过列举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 引导学生认知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事实。

3.在猜测过程、认知事实基础上, 辅助指导观察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图解, 说出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条件、原则和产物, 描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概述转录和翻译的定义。

(二) 能力目标

1.运用已有知识对未知生命过程进行猜测, 从而提高科学探究中的科学猜想能力。

2.提高对科学史实进行分析、解读的能力。

3.通过描述转录和翻译的生物图解, 提高对生物图的观察能力、语言描述能力, 进而提高生物学概念的概括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科学家探索“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复杂、艰辛过程和科学实证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第1课时)

四、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反思

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1课时教学中,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探索学生概念构建的方式为基本目标, 尝试了以“提出问题———猜测过程———认知事实———概述结论”为逻辑主线的教学模式, 在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 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完成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1.本节课达成了课前预设的两个目标:学生利用已有知识, 对转录过程大胆猜测;针对有关转录的猜测, 罗列科学史上的实验证据, 结合对转录图解的认识, 学生概述转录的定义。

2.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简洁、有趣、明了,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并且在引导学生分析中产生新的问题“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 直奔本节课的主题。

3.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细胞学知识———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 通过画板图的方式, 直观地揭示“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指导细胞质中蛋白质合成?”的问题。

4.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猜想”———细胞核中的DNA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间应该存在一个“媒介”, 什么物质适合做这个媒介?应该满足两个条件:能从细胞核出来;能携带DNA的信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 做出基本判断———RNA可以充当DNA与蛋白质间的“信使”。

5.在猜想与分析的基础上, 找到事实依据才能使猜想得以成为结论。本节课提供给学生科学史上的3个事实都是非常经典的实验, 学生通过分析资料, 逐步得到:“RNA可以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DNA以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DNA的片段完成转录”等3个结论, 从而对“转录”有了初步的认识。

6.针对转录是分子水平的、动态的过程, 帮助学生构建“转录”的概念, 仅靠猜想和事实显然还不够, 教师较好地借助了教材上的转录过程图解和清华同方的转录过程动画。在指导学生识认图解时, 借鉴了语文学科“看图说话”常用的分析“地点、人物、事件及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做法, 指导学生尝试在生物图解中找到:“人物”———分子, “事件”———转录, “发生、发展、结束”———转录的解旋、配对、延伸、释放的过程。在识图基础上, 出示转录的动画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转录是个动态过程的认识。

7.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直能跟着教师紧张地思维, 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提取比较, 对新信息的判断分析, 对图解动画的识认表述等,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一定的锻炼作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转录的过程, 并概述转录的定义,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8.本节课设计的主板书是转录概念的内涵, 包括转录的场所、条件、产物、原则、定义等, 用彩色粉笔突出结论, 起到强化的作用;副板书是建立在细胞简图基础上的本节课的基本思路“猜想———事实———结论”, 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整体认识。

(三) 教学不足之处

在得出“RNA适合做DNA的信使”这个结论的教学环节上, 提供给学生的资料不够充分, 应该再提供DNA、RNA的结构模式图以及两者的分子量比较, 这样学生对“RNA是个单链、小分子”的认识才会更清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还很不够, 教学的节奏还可以再放慢些, 比如在概述转录定义前, 可以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罗列的有关转录的信息, 简单地讨论交流, 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再组织语言表述转录的定义。

附:有关科学史资料

(1) 1955年拉斯特 (Laster Gold) 等人用变形虫进行核移植实验, 过程如下:

A组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来培养, 发现标记的RNA分子首先在细胞核中合成;B组变形虫培养在未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中, 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未发现有标记的RNA。

在适当的时候, 用这两组变形虫进行核移植实验。将A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B组变形虫的细胞质中, 将B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A组变形虫的细胞质中, 分别进行培养观察。发现A组细胞质中没有标记的RNA分子, 而B组细胞质中有标记的RNA分子。

(2) 1958年, Julius Marmur和Paul Doty, SP8噬菌体DNA的两条链比重不同, 一条富含嘌呤称重链, 另一条富含嘧啶称轻链, 用热变性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可以将两条不同比重的链分开。用SP8噬菌体感染枯草杆菌细胞后, 从枯草杆菌中提取RNA, 分别与SP8噬菌体DNA的重链或轻链混合并缓慢冷却, 发现它只能与噬菌体DNA的重链互补配对形成DNA-RNA杂合分子, 而不会与轻链杂交。

8.《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 篇八

【关键词】课文;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做一片美的叶子,叶子美在哪里?一是形态各异,这是外形之美;二是甘于奉献,这是它的内在美。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坚决摈弃烦琐分析、抽象说教。作者的思想情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到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文中大树和叶子的美,是学生用眼睛发现的,用心感悟到的。文本价值取向的揭示也摈弃了烦琐的讲解分析,而是重视让学生自读——直面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与文本、老师对话,探究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关键词句理解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叶子的外在美及内在美,学习默默奉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通过学习,理解“生活的大树”与叶子和树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悟叶子的内在美。难点:通过学习,理解“生活的大树”的意思。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1.做一片美的叶子。重点渗透“美”的写法指导:上下结构,横画较多,注意等距,“大”字的横最长。2.请同学来读读课题,你觉得要突出课题的哪个词语?(美)3.质疑。

(二)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出示词语,指读正音。绿叶、嫩绿、肥美、变黄、飘零、奉献、输送、大树、茁壮、葱翠。3.词语归类,发现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4.画出文中描写“美”的语句,完成填空。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美在―――;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美在―― 。5.分组合作朗读课文。(男生读1、2自然段,女生读3—8自然段,男女同学齐读9—11自然段)

六、品读课文

(一)感受叶子之美

1.叶子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心默读4-6自然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看看谁最会读书,最善于发现。

2.品读关键语句。(1)出示:每一片叶子都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①指名读句子。查无字词典“形态各异”,课件截取几幅叶子的画面,瞧,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姿态,这就叫作——形态各异。②读书读句子,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较。你们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发现?③抓住“形态各异”中的“异”和“相同”比较,感受叶子的个性(形态各异)和共性(无私奉献)之美,体会“和而不同”的团队精神。④树叶利用体内的叶绿素在阳光的照射下把水和空气中吸进的二氧化碳加工成乳汁一样的养料。有了这养料,大树才会茁壮、葱翠。(2)出示句子: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①大树美在哪儿?抓住“绿色的云”和“升”想象画面,体会大树生机之美。②看了大树,你有什么想法?千言万语就用朗读来表达!(3)这些叶子团结协作、默默奉献了多长时间,一天吗?两天吗?……引出第6自然段——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①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叶子?为什么?②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边背边想,试着在头脑中将这些文字转化为画面。③是啊,即使离开了大树也要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树。(板书:为大树而生)这儿,你觉得叶子怎么样?那就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来赞美树叶吧。(配乐齐读)

(二)感悟人生之美

1.教师配乐范读9-11自然段,思考:每个人和叶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师引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板书:像叶子),做什么呢?指名接着读。3.“生活的大树”指的是什么呢?出示填空:在家中,如果每个人都像一片树叶,那么()就是我们的大树。4.教师激情引导:( )就是“生活的大树”上一片美的叶子。5.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就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齐读9-11自然段。

(三)阅读延伸

1.学到这,老师想给你们读一段文字。想听吗?出示:远远望去,那个班级很美。我向教室走去。走近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各不相同——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班级。

2.你们想读吗?想读的话一起读。接着出示:远远望去,那个国家很美。我向中国走去。走进中国的时候,我发现,国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美。每一个人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人。无数个不同的人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国家。

3.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很美。 要想让我们的大树更美丽,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引导读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3.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做一片美丽的叶子;形态各异,外在美;无私奉献,内在美。

上一篇:中学学生团队活动下一篇:振兴公寓住宿管理规定-年终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