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印刷厂建设

2024-11-14

书刊印刷厂建设(共6篇)

1.书刊印刷厂建设 篇一

书刊装订的实习报告

摘 要:这次能有机会去印刷厂实习,感到非常荣幸。虽然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对于一些平常理论的东西,有了感性的认识,感觉到受益匪浅。

关键词:上光、印刷品、质量

(一)上光

1、上光的含义:

上光工艺就是在印刷品表面涂布上一层无包透明的涂料、经流平、干燥、压光后、在印刷品的表面形成薄而均匀的透明光亮层的技术和方法。

印刷品的上光工艺过程一般包括上光涂料的涂布和压光两项操作。上光涂料的涂布,即采用一定的方式,在印刷品的表面均匀地涂布上一层上光涂料的过程。常用涂布方式有喷刷涂布、印刷涂布和上光涂布机涂布三种。

喷刷涂布为手工操作,其工作速度慢、涂布质量较差,但操作方便、灵活性强,适于批量小、表面粗糙不平的印刷品的涂布。

印刷涂布通常是利用印刷设备、经改造后用作上光涂料的涂布。这种方式较之手工喷刷涂布的质量好、生产效率也高,能利用已有印刷设备,一机两用,简便易行,适合一般中、小型印刷厂上光涂布加工。但一般应使用溶剂型上光涂料,操作中应注意保证涂料粘度值的相对稳定,需控制一定的涂布量。

专用上光涂布机涂布,可实现涂布量的准确控制。涂布质量稳定可靠,适合于各种档次印刷品的上光涂布加工,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涂布方法。

上光涂布的质量要求是:在涂布表面上涂层要均匀、涂布量适宜、流平性好,并与印刷品表面有一定的粘着力。在印刷品表面上涂布上光涂料之后,通常尚需经过压光机的压光。压光机压光能够改变干燥后的上光涂层的表面状态,使其形成理想的镜面。

2、上光的分类:

上光包括全面上光、局部上光、光泽型上光、哑光(消光)上光和特殊涂料上光等。A.按上光机与印刷机的关系

按上光机与印刷机的关系,上光可分为脱机上光和联机上光。脱机上光采用专用的上光机对印刷品进行上光,即印刷、上光分别在各自的专用设备上进行,这种上光方式比较灵活方便,设备投资小,较适合专业印后加工生产厂家使用,但这种上光方式增加了印刷与上光工序之间的运输转移工作,生产效率低;联机上光则直接将上光机组连接于印刷机之后,即印刷、上光在同一机器上进行,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加工成本低,减少了印品的搬运,克服了由喷粉所引起的各类质量故障,但联机上光对上光技术、上光油、干燥装置以及上光设备的要求很高。

B.按上光方法

按上光方法,上光可分为辊涂上光和印刷上光。辊涂上光是最普通的上光方式,由涂布辊将上光油在印品表面进行全幅面均匀涂布;印刷上光通过上光版将上光油涂布在印品上,因此可进行局部上光,目前常采用的有凹版上光、柔性版上光、胶印方式上光及丝网上光。

C.按上光产品类型

按上光产品类型分,上光可分为全幅面上光、局部上光、消光上光及艺术上光等。全幅面上光的主要作用是对印刷品进行保护,并提高印刷品的表面光泽,全幅面上光一般采用辊涂上光的方法进行;局部上光一般是在印刷品上对需强调的图文部分进行上光,利用上光部分的高光泽画面与没有上光部分的低光泽画面相对比,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局部上光采用印刷上光的方法进行;消光上光采用的是UV哑光油,与普通上光的效果正相反,它是降低印刷品表面的光泽度,从而产生一种特殊效果,由于光泽度过高对人眼有一定程度的刺激,因此消光上光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上光方式;艺术上光的作用是使上光产品表面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如使用UV珠光上光油在印品表面进行上光,会使印品表面产生珠光效果,使印品显得高贵典雅。

3、印刷品为什么要上光?

上光是为了美化印刷品、保护印刷品、加强印刷品的宣传效果和提高印刷品的实用价值。上光后的印刷品表面显得更加光滑,使入射光产生均匀反射,油墨层更加光亮。上光是采用上光油对印刷品进行表面涂布加工。在印刷以后对印件进行最后加工之前,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纸张或纸板印件的表面进行保护性处理。印刷品经过上光后在表面罩上一层亮膜。其应用范围有:

①书籍装帧,如护封、封面、插页以及年历、月历、广告、宣传样本等,经过上光能够使印刷品增加光泽、色彩鲜艳。

②包装装潢纸品,如纸袋、封套、商标等,上光后起到美化和保护商品的作用。

③文化用品,如扑克牌、明信片及印金图案上光后能起到抗机械摩擦和防化学腐蚀的作用。

④日用品、食品等。如卷烟、食品、洗涤剂等商标上光后可以起到防潮、防霉的作用。

⑤硬封面上压铜箔,可使外观美观,它的亮度很高,很象金色。如果铜少和基科结合得不牢,经过上光后可以获得良好的附着性能。影响上光质量的工艺因素

4、影响上光涂布质量的工艺因素:

上光涂布过程的实质,是上光涂料在印刷品表面流平并干燥的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有印刷品的上光适性、上光涂料的种类和性能、涂布加工工艺条件等。

(1)印刷品的上光适性是指印刷品承印的纸张及印刷图文性能对上光涂布的影响。在上光涂布中,上光涂料容易在高平滑度的纸张表面流平。在干燥过程中,随着上光涂料的固化,能够形成平滑度较高的膜面。故纸张表面平滑度越高,上光涂布的效果越好,反之亦然。纸张表面的吸收件过强、纸纤维对上光涂料的吸收率高,溶剂渗透快,导致涂料粘度值变大,涂料层在印刷品表面流动的剪切应力增加,影响了上光涂料的流平而难以形成较平滑的膜层;相反,吸收过弱,使上光涂料在流平中的渗透、凝固和结膜作用明显降低,同样不能在印刷品表面形成高质量的膜层。

印刷品油墨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上光涂料的涂布质量和流平性。油墨的颗粒细,其分散度高,图文墨层就容易被上光涂料所润湿,在涂布压力作用下,流平性好,形成的膜层平滑度高。反之,油墨颗粒粗,印刷墨层铺展差,涂布中不易形成高质量的膜层。

(2)上光涂料的种类不同,其性能也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涂布、压光后得到的膜层状况也不相同。如上光涂料的粘度对涂料的流平性、润湿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同一吸收强度的纸张对上光涂料的吸收率与涂料粘度值成反比,即涂料粘度值越小,吸收率越大,会使流平过早结束,引起印刷品表面某些局部大涂料而影响到膜层干燥和压光后的平滑度和光亮度。

不同表面张力值的上光涂料对同一印刷品的润湿、附着及浸透作用不同,其涂布和压光后成膜效果差异很大。表面张力值较小的上光涂料,能够润湿、附着、浸透各类印刷品的实地表面和图文墨层,“流平成光渭而均匀的膜面;表面张力值大的上光涂料,对印刷品表面墨层的润湿受到限制,甚至上光后的涂层会产生一定的收缩而影响成膜质量。溶剂的挥发性也有影响。挥发速度太快,会使涂料层来不及流平成均匀的膜面;反之又会引起上光涂料干燥不足,硬化结膜受阻,抗粘污性不良。

(3)涂布工艺条件的选定对涂布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涂布置太少,涂料不能均匀铺展整个待涂表面,干燥、压光后的平滑度差;涂布量太厚会影响干燥,增加成本。为干燥较厚膜层,要相对提高涂布和压光时的温度、干燥时间要加长,这会导致印刷品含水量减少,纸纤维变脆,印刷品表面易折裂。

布机速、干燥时间、干燥温度等工艺条件也互相影响。机速快时,涂层流平时间短,涂层就厚,为获得同样的干燥效果,干燥的时间要认、温度要高;机速慢,涂层流平时间长,涂层就薄,干燥时间可缩短,干燥温度可适当降低。上述

工艺因素,对L光涂布的质量有时具有交联性质的影响。工作中,为获得良好的L光涂布质量,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求得各因素之间的适当匹配。

5、影响压光质量的工艺因素。压光中,影响印刷品压光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光温度、压力和机速

压光过程中,热压、上光和冷却剥离各阶段应有合适的温度,以利于涂料中主剂分子对印刷品表面的二次润湿、附着和渗透,增强两者之间的接触效果。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使涂料膜层的塑性提高,在压力作用下而使印刷品压光表面的平滑度大大提高。温度太高,涂料层粘附强度下降,变形值增大,印刷品含水量急减,这对寸光和剥离过程是不利的;相反,热压温度太低,涂料层未能完全塑化,对印刷品的二:次润湿、附着和渗透能力不足,涂料层的粘附作用差,因而压光效果差,压光后不易形成平滑度高的理想膜层。

在涂布干燥后的膜层中,涂料分子的排列是比较疏松的,其间存在着很多微小孔穴。压光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分子间的移动加剧,表现为膜层的体积变化。这个体积的变化百分率称为压缩率,它是涂料层加压时减少的体积与加压前原有体积之比。压缩率大,有利于在涂层表面形成光滑的膜层;反之,涂料层被压缩量小,表面就不易形成光滑的膜层。但压力过大时,会使印刷品的延伸性和可塑性降低而导致断裂。

上光膜层的表面平滑度和粘附强度一般随固化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但提高的速率愈来愈小,达到一定数值后就不再增大。而固化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压光速度。在上光涂料与上光带接触时,其分子活动能力随涂层温度降低而逐渐减弱。如固化时间短,减弱速率快,涂料分子同印刷品表面墨层不能充分作用,涂料层对油墨层粘附强度就差,干燥、冷却后膜层表面平滑度就低。

三、实习总结

1、实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实习期间可以把在学校学到的印刷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能够更快更好的体会到理论的精髓所在,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从而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

2、通过实习了解到了印刷的基本流程和在印刷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作为印刷人我们要学好扎实的基础上课认真的听讲把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应用到实习中去,理论是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体现。

3、同时我觉得印刷中难点是控制水墨平衡、压力调节、拆装印版的注意事项及调节等工作,难点涉及到技术含量和印刷人的经验,一个高技术的人才是通过什么来确定的呢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控制好水墨的平衡,压力的调节,对于多色印刷时,注意套印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梅生、程冠清:《印刷品上光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1号。

【2】 马静君、付婉莹:《上光作业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

2.书刊印刷厂建设 篇二

一、江西日报社印务中心现状

江西日报社印务中心占地100亩, 建筑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 分印刷、仓储、动力、办公、后勤五大功能区, 并充分留足后续发展所需空间。中心除日常印刷社内五报三刊外, 目前还代印47种外部报纸, 业务范围涵盖新闻纸、铜版纸、轻涂纸印刷等。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心已积累了丰富的人才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业务优势和政策优势, 具备了建设党报印刷基地的基础条件。

二、建设党报印刷基地的必要性

1、设备产能现状的需要。

印力不足要求购置高速印刷设备。中心现有设备仅能基本满足日常印刷需要, 遇到重大节日、广告扩版时日最大印力缺口达150万对开张。印力不足无法出快报;档次不高要求购置高档印刷设备。中心现有印报设备很多是中档以下或国产设备部分设备已超负荷运转。档次不高无法出好报。

2、宣传报道任务增加的需要。

江西近几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江西日报》及其下属各子报刊, 宣传报道任务逐年增加。未来几年, 印务中心承担的报纸印刷任务仍将逐年稳步增加。

3、报纸品质提高的需要。

目前, 双面彩报、轻涂纸彩报、报纸的期刊化已大量出现, 半商业印刷机已开始用铜版纸或轻涂纸印刷报纸的豪华版。江西日报社下属的《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这两年也都在精品报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对这种报纸用纸高档化、精品化以及半商业印刷机印报的新动向, 应早做准备。

4、延伸产业链的需要。

报纸印刷已成为报业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向上可延伸到材料销售、创意设计等, 向下可延伸到商务印刷、物流配送等。在我国, 商务印刷特别是包装印刷应用需求正飞速增长。2006年报社组建了彩印公司, 现已有各种先进商务印刷机。应加大对商务印刷的投入, 以延伸产业链,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基地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展望报印行业的发展, 在建设党报印刷基地时, 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由单一印刷厂向综合性印刷厂发展。

报印业进入盘整期意味着机器的开机率有可能会降低, 企业的收入会减少。因此, 必须使生产能力更加多样化,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印刷出形式多样的报纸衍生品;二是大力发展商务印刷, 进军包装印刷、DM产品、商场海报等商印市场。

2、购置高自动化设备, 提高生产率。

印刷业已经向高档化、精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印前数字、网络化, 印刷多色、高效化, 印后多样、自动化, 器材高质、系列化”已经成为印刷业发展的方向。为提高报纸的印刷质量和时效, 应加快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 采购高速度、高质量、高稳定性的设备。

3、高度关注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印刷产业数字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其所形成的按需印刷市场将成为诱人的产业。据预测, 到‘十二五’期末, 数字印刷占我国印刷总产值的比重将超过20%。必须加大对数字印刷市场的关注, 注重数码设备的装备和更新, 紧跟数字印刷发展步伐。

4、大力发展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已经成为全球印刷业未来发展的主流, 也是我国印刷业“十二五”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媒体的报纸, 在唤起公众保护环境意识的同时, 更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表率, 推动低耗能绿色印刷设备和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完善低端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机制,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印刷。

四、建设党报印刷基地的目标和措施

近期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用3—5年时间打造一个总资产达5亿元, 年印刷收入达3亿元, 利润1亿元, 日印量达到新闻纸600万对开张, 轻涂纸200万对开张的以报刊印刷、商务印刷、设计制版、物流配送、教学科研等为主导产业的大规模、多功能、现代化的党报印刷基地。

1、申报为省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项目。

建设党报印刷基地, 是报社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举措, 将对我省印刷产业起到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报社应力争申报党报印刷基地为省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项目, 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

2、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配备高档次的印刷设备是建设一流印刷基地的重要基础。按照规划, 未来几年, 基地仅设备投资这块就将达到3亿元。可以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措基地建设资金, 即申请省里支持一点、引进投资者投资一点、自筹一点。

3、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释放企业经营活力。

诸如产权不明晰、体制机制不活、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应以市场为导向, 完善市场主体地位, 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经营者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的探索,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4、打造一流品牌, 拓展市场份额。

品牌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中心在稳步拓展报印业务和大力发展商务印刷过程中, 要有品牌意识, 打造自主品牌, 增强持续盈利能力, 把中心从印刷生产商转变为印刷服务商。

5、坚持一体化理念, 延伸印刷产业链条。

在发展传统印刷的同时, 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意设计、产品包装、物流投放等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推动印刷由产品加工者向价值创造者转变。抓住“文化+创新”的精髓, 提高产品附加值。

当今报业面临着新媒体越来越强劲的竞争, 报业出版方式、产品形式、印刷方式等都面临巨大的变化。江西日报社印务中心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准确把握报业发展的方向, 大力建设党报印刷基地, 立足内部, 面向市场,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才能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丰收, 为推动我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崛起新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畅茂.期待政府给予绿色印刷企业资金扶持.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9.81.林畅茂.期待政府给予绿色印刷企业资金扶持.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9.8

[2].林畅茂.印刷强国之路.印刷世界;2011.102.林畅茂.印刷强国之路.印刷世界;2011.10

3.创新中的书刊印刷 篇三

本次会议中,与会代表参观了河北鹏盛贤印刷有限公司及北人集团公司卷筒纸分公司,深入了解了BEIREN B542-4、B890-2、BEIREN 300A及TSK胶订联动线等多个北人设备。值得一提的是,河北鹏圣贤的所有设备,从卷筒纸到单张纸多色、双色及印后设备全部是北人的产品,且在参观过程中,所有北人设备都在高速运转当中。

参观完毕后,与会人员齐聚一堂,进行座谈交流。黄骅市政府郑增强副市长、北人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邦设、河北鹏圣贤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与会嘉宾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

北人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邦设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表示,北人集团公司是中国印机行业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从事印机制造最久的企业之一,“北人”的产品涉及平张纸印刷机、卷筒纸印刷机、凹印机、柔印机、表格机以及印后装订设备。长期以来,“北人”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己任,得到了广大客户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正是因为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增添了“北人”在市场竞争中奋进的动力,促进了“北人”年复一年的进步。

借此次会议,与大家分享北人的两个核心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在“为客户创造价值”方面,北人坚持站在用户的立场,为用户着想,通过提升用户的效益来诠释“北人”品牌价值。众所周知,北人产品较其他同类产品而言,具有稳定可靠的性能、出色的印刷质量,以及为印刷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等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造就了“北人”品牌,使“北人”成为印界的名牌,使北人产品成为客户采购的首选。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方面,北人始终把服务作为“北人”产品和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人始终认为机器设备只是载体,最终输出的实际上是技术和服务。为此,北人集团公司推出了7项服务措施,在常规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支持、继续培训、巡回服务等项目。

也正是在这两个理念的引导下,卷筒纸分公司推出了B542、B624和B890等一系列不同规格的新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在节约纸张、降低成本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服务支持来提升客户的竞争力,为客户提高效益。

4.书刊印刷厂建设 篇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明确产品质量责任,加强对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往市场,维护读者利益,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三条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是指书刊产品满足有关质量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和要求的特征和特征总和。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按产品设计、原辅材料、加工工艺、产品外观、牢固程度等进行评价。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书刊印刷产品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要求或不符合有关质量法规、合同所标明的质量指标,应承担的经济的、法律的责任。

第四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下列规定:(1)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半成品不得投入生产;(2)不合格的书刊印刷产品不得出厂和销售;

(3)不得印制、销售反动、淫秽及其他属于政府明令禁止的印刷品,不得印制、销售非法出版物。

第五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要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认真贯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积极制订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用于内部控制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按质量标准生产,按质量标准检验。

第六条 各级新闻出版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书刊产品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要指导、协调好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的质量工作,监督各单位坚持“质量

第一、读者至上”的方针,保证产品质量并承担质量责任;要制订奖优政策,积极宣传、表彰质量管理好的企业和优质产品,及时公布经检测的书刊质量信息;对造成产品质量事故者,进行教育,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第二章 质量管理与责任

第七条 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从原稿整理、装帧设计,材料供应,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检验,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质量否决权。

第八条 书稿、校样和产品的质量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法规和质量标准,委印和承印双方应以合同的形式签订。委印和承印双方对书稿和校样要有质量交接手续,对付印、付型(版)的清样要有委印单位负责人签字,承印单位不准对书稿和付印样擅自改动。

第九条 承印单位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要求,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度,建立能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质量体系,特别要加强对关键工序和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和质量文件。

第十条 承印单位要加强成品、半成品质量检验工作,建立自检、互检和专职人员检验相结合的检验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具有一定印制工艺和技术水平的质量检验人员,严把质量关,对重大质量事故,必须及时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谩骂、殴打、实施报复、打击坚持原则的质量检验人员的行为,也应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 承印单位要加强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工作和现场管理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文明的生产秩序,尽快使生产现场达到环境整洁、纪律严明、设备完好、物流有序、信息准确的基本要求,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

第十二条 承印单位要主动听取委印单位、书店和读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主动接受有关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的抽查检测,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不断改进质量工作。

第十三条 发行、委印单位应对承印单位送交的书刊进行质量验收检验,不许接收、发行不合格产品,发现有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书刊,有权退回印制单位;反之,发行、出版单位应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承储、承运部门在书刊产品入库储存或出库时,应严格执行交接验收制度,明确质量责任。对包装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应予拒收。确属储存、运输、装卸原因造成产品破损,储运部门应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第十五条 产品出厂后,对出现的产品质量故障,分清责任,实行“三包”(包退、包换、包赔),并做到迅速及时,取得用户和读者的谅解。其中,属于书刊内容、设计、编校等质量问题由出版单位负责,属于印制质量问题由印制单位负责,属于发行过程的损坏由发行单位负责。

第三章 质量监督与检测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形成网络。尚未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要尽快建立并开展工作。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要统一协调、统一质量标准、互有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承担对全国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等工作。

第十七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业务上同时接受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书刊印刷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及产品质量的等级鉴别,受理有关质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测;

(2)指导和协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并与地方质量监督检测站共同协作,密切配合,以加强对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

(3)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推广统一的检测方法,协助做好检测仪器的检验、校正等工作;(4)承担印刷纸张、油墨、版材等原材料的质量分析、检测工作。协助相关行业制订标准;

(5)承担有关印刷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协助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传、贯彻印刷标准和有关法规;(6)组织宣传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经验,为印刷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工艺水平,做好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

(7)开展提高印刷产品质量的工艺分析和研究工作,逐步将目测等检验方法转为用仪器检测和目测结合评价印刷品。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业务上接受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指导,并接受当地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对有争议的产品质量纠纷进行调解和仲裁检测;

(2)组织力量对产品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日常监督抽查,并定期公布抽查结果;

(3)承担新产品检测和产品例行试验委托任务;(4)为制订、修订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咨询;

(5)使用必备的仪器测量书刊印刷品质量,逐步实现数据化、规范化,并据此指导企业的生产,实现产品质量的科学管理;(6)培训有关人员;

第十九条 凡经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抽检成品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企业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采取严格的整改和处罚措施,具体有以下办法:

(1)对抽检成品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应进行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要发“黄牌”警告,有关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或企业主管部门)应按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程度,实施边生产边整改、限产整改或停产整改等方式,限期完成整改任务。(2)企业整改后,应进行突击性复查,复查成品合格率仍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吊销书报刊印刷许可证。

(3)对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不具备书刊印制条件,基础管理差,不能保证书刊产品印制质量的企业,要吊销书刊印制许可证。

(5)对假冒、伪造出版社、印刷厂的书刊印刷产品,按非法出版印刷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二十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对书刊印刷厂、书店等单位进行质量抽检时,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予以支持,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质量抽检。

第二十一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是有权威的检测机构,在执行质量监督检测时要坚持公正性、科学性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若其工作人员和检测人员滥用职权、循私舞弊、伪造检测结果的,或玩忽职守、延误检测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优质书刊产品分为部级优质产品(以下简称部优产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优质产品(以下简称省优产品)。第二十三 省优产品的产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第二十四条 部优产品从省优产品中产生。需要作部优产品认定的省优产品,须先送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部队系统送至全军印协上报军队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新闻出版署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第二十五条 国家级企业和国家级定点企业每年应有一种以上部优产品,省级定点企业每年应有一种以上省优产品。对未完成优质品指标的,要限期整改,连续两年未完成优质品指标的,由新闻出版署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取消相应的定点资格。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新闻出版署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各地新闻出版局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地情况,制订工作细则。

5.书刊印刷企业面临“不确定性” 篇五

首先,电子书取代传统纸质教材进入局部试点,推进的速度究竟会如何?不得而知。

其次,为了推动绿色印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把取得绿色印刷认证资质作为承印教材的先决条件,而且,倡导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柔性版印刷。但是,使用柔性版印刷教材,出版社能否接受目前柔印所能达到的印刷质量?偏高的生产成本又由谁来帮助消化?如果最终选择普及使用电子书,扩张柔性版印刷形成的新产能又将如何消化?这些问题也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再次,面对高企的物价,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员工工资来加以应对,这对员工来说是好事,对利润较好的行业来说,也具备充分的消化能力,但对本已微利的印刷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因为,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印刷工价多年来已处于下滑通道,员工工资的增加和保险费用缴纳办法的调整令一些印刷企业根本无力承受,因此,一定数量的印刷厂的转让、关闭也就成了必然之事。问题是,适当提高印刷工价,到什么时候才会由梦想变成现实?这个问题同样没有确切的答案。

所以,可以说,2011年书刊印刷企业是在煎熬中度过的,如果没有其他收入弥补,他们的日子必定不会好过。2012年,这些“不确定性”又会怎样?从现状看,唯一的答案依旧可能是:这些问题还将存在并还将持续。

种种“不确定性”

困扰书刊印刷企业发展

1.用电子书取代传统教材存在“不确定性”

上海是最早提出用5年时间完成用电子书取代传统纸质教材的城市,从2011年春季开始,虹口区教委与汉王电子联手选择了8所学校进行试点。

用电子书取代传统纸质教材在技术上已不是问题,在加拿大、新加坡甚至印度早已如此,现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用电子阅读器看报看书的人也比比皆是,何况这几年电子书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要改变延续了数千年的阅读习惯,解除家长对使用电子书可能给子女带来视力影响等的顾虑,可能还需要时间,也需要成功的案例来加以证明。

据说,相关教育部门和出版社之间对推广电子书的态度也不尽一致:赞同的人认为普及电子书将大大节约用纸,减少森林砍伐,有助于环境保护;不赞同的人则认为电子书不适宜全面铺开,有些课程可用,有些课程并不完全适宜,而且对于使用中出现的电子书损坏、日常维护等一系列问题尚没有一套实际可行的操作办法。再则,如果普及使用电子书,现在与教材出版、印刷、发行相关的一行机构和人员怎么安置?事实上,2011年印刷主管部门把教材印刷与绿色环保认证挂钩,也反映出有关方面并没有把用电子书替代传统教材列入议事日程。

但是,这一切对书刊印刷企业带来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书刊印刷与装订设备上,企业是继续投入还是维持现状?即使是专业书刊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他们的态度也仅是鉴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估计5年内还有活可干,5年后究竟如何尚待观察。

客观地说,教材的走向对书刊印刷企业来说事关生存。因此,这个“不确定性”还是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加紧研究,拿出方案和路线,这样既可避免企业盲目投资,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停滞不前。

2.推行柔性版印刷教材存在“不确定性”

2011年3月,国家公布了绿色平版印刷标准,为此,推行使用柔性版印刷教材的呼声也积极起来。但是,柔性版印刷教材是否真的可行?

首先,从对环境的影响而言,使用水性油墨的柔性版印刷毫无疑问比使用传统油墨的胶印要小。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胶印的产品质量较柔性版印刷要高很多,看惯了高质量彩色胶印教材和图书的学生或读者是否能接受印刷质量的降低?

其次,因为柔性版制版成本高企,加之柔性版印刷机的运转时速远不及商业轮转胶印机,因此柔性版印刷的成本明显高于传统胶印,只有多批次印刷数量较大的产品才能逐步稀释柔性版的制版成本。那么,时至今日,印量大的图书,除了教材还有多少?在非教材印制时段,应如何消化柔性版印刷机的产能?而且,使用柔性版印刷的图书在推向市场时其价格要高于传统胶印,在现有经济水平下,读者是否会愿意为绿色印刷产品买单?

再次,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就印刷而言,本来就是产能大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如今在本已过剩的胶印产能外再人为地增加柔性版印刷的产能,如果哪一天真的确定教材要走电子书的道路,在普通图书市场上也有更多的读者接受使用电子阅读器,那这部分富余的印刷产能又将如何处置?

所以,走绿色印刷道路固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好事多磨,这中间还牵扯进了众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同样会影响到书刊印刷业的下一步发展。

3.印刷工价长时期只跌不升对书刊印刷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就说过:“某一行业,当许多富商都投入资本时,由于彼此竞争,自然会降低这一行业的利润。”印刷即是属于改革开放后投资相对过剩的行业之一,投资过剩的结果是这一行业的利润不断下降。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强调书刊的政治教育作用,书刊印刷企业的获利能力本来就处于印刷业的最底层,这几年,出版社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向印刷企业转移成本,包括早几年财政部出台的“印刷厂代料印刷有书号、刊号的读物,其增值税率由17%降为13%”,这项旨在帮助印刷企业解困的政策,在大部分地区的落实情况不理想,结果吃亏的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书刊印刷企业。

2011年,另一件加大书刊印刷企业成本压力的事情是,外来员工由以往的综合保险改为与本地员工一致的社会保险。这对企业来说,需要增加对社会保险机构的支出;对员工本人来说,因为同样也根据收入情况按比例缴付一定的保险备用,结果是虽然员工的远期保障增加了,但现阶段到手的收入减少了,企业的负担也加重了。

对书刊印刷企业来说,特别值得指出的问题是:由国家负责埋单的教科书印刷工价长时间以来不做改动,以至在物价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书刊印刷企业,特别是人工劳动比重较高的装订工段难以为继。

以语文、外语教材与写字本、磁带配套装袋为例,此项工作完全依靠手工操作,一个工人8小时大致可以完成2000份,以每完成1份出版社支付0.04元人民币计算,一个工人一天的劳动收益是80元,实际上,这份收益连支付员工的工资都不够。

北京印刷协会理事长任玉成曾在2010年撰文指出:“2009年北京地区625家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2.2%,而同年我国工业的平均利润率是5.47%,书刊印刷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社会平均利润率的40%。”2011年的数据虽然没有出来,但可以相信,在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工价维持不动甚至还略有下降的情况下,书刊印刷企业的状况只会更差而不可能变好。

多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书刊印刷企业要自强

2011年的书刊印刷业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这些不确定性对书刊印刷企业来说都是凭一己之力难以扭转的,既然难以改变环境,那书刊印刷企业就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市场。以下一些应对现状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书刊印刷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扩展业务范畴,不在书刊印刷一棵树上吊死

不少书刊印刷企业继积极发展商业印刷以后又着手发展包装印刷,以期一旦图书载体因数字技术的进步发生质变时,也能够顺利应对。但即使书刊印刷企业希望继续承接书刊印刷业务,也要注意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多做高附加值、高质量的精品,少做费时费力、工价不高的普通活件。

2.主动延伸产业链,将企业的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上

产业链延伸是印刷企业寻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印刷企业在选择这一途径之后更要仔细考虑向哪延伸、如何延伸问题。上海盛隆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盛隆”)属于在延伸产业链上做得较好的一家企业,他们出资开辟会所,吸引画家开办展览,由于服务到位,不但增加了一块高端的画册印刷业务,而且还逐步向品牌包装、形象设计的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可惜的是,上海盛隆年仅44岁的当家人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过早离开了他钟爱的事业。

上海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则选择了积极向物流方向做延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们在承接北京印刷业务时,同步承担起打包发运责任,既避免了往返运输,为出版社节省了运费,也赢得了宝贵的发行时间。

3.在减员增效方面下功夫

在物价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印刷工价却不变的情况下,印刷企业应努力在减员增效上做文章,以减员节省下的费用去补贴增加的工资性开支。中国与新家坡合资的上海丽佳制版印刷有限公司,2~3年前拥有230名员工,年产值为8000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他们将员工减到170名,年产值依然保持了8000万元,节省下的60名员工的开支用做另外3/4员工的增加工资性开支。

综上所述,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2011年书刊印刷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在不考虑营业外收益的情况下,书刊印刷企业的整体利润率很有可能还会继续下降。当然,也不排除书刊印刷业会出现个别耀眼的亮点。

2012年,我们希望在政府的关心下,早日把上述的“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这样既符合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又能够让企业有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至于企业管理者,则应该不等、不靠、不要,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学习掌握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发展与变化的机遇”,凭借自己的智慧,在重重困难中趟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生路。

6.书刊印刷厂建设 篇六

周向套印不准

周向套印不准,即圆周方向十字线套印不准,且套印不准的十字线在标准线的叼口方向或拖梢方向,如图1所示。造成周向套印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印版位置不对

装版操作不当,使得各色印版周向套印不准。当偏差距离在2mm以内时,可在操作台上直接微调;当偏差距离超出微调范围时,可采用借滚筒的方式进行调整。如果调整量仍不够,只能重新装版。

2.叼牙叼力不足

印刷机递纸滚筒或压印滚筒叼牙的叼力不足,纸张在叼牙内滑动,造成周向套印不准。如果是牙片的压力太小导致叼力不足,可以增加牙片的压力;如果是牙垫的摩擦系数太小,可以更换牙垫。

3.橡皮布或印版松动

印刷过程中某色机组的橡皮布或印版松动,也会导致周向套印不准。解决方法是拧紧橡皮布或调整紧版螺钉,卡紧印版。

轴向套印不准

轴向十字线套印不准,而且套印不准的十字线在标准线的靠身方向或朝外方向,如图2所示。造成轴向套印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印版位置不对

装版操作不当,使各色印版轴向位置对不准。当偏差距离在1mm之内时,可借助操作台进行微调;当偏差距离超出微调范围时,可采用拉版的方法进行调整。如果调整量仍不够,则需重新装版。

2.滚筒轴向窜动

某色机组滚筒轴向窜动过大,导致轴向套印不准。此时可调节滚筒,使其轴向窜动距离不超过0.03mm。

周、轴向套印不准

周、轴两个方向都出现十字线套印不准(如图3所示),主要是由造成上述周、轴向套印不准的原因共同引起,具体解决方法不再赘述。

对角套印不准

对角套印不准,即周、轴两个方向的十字线都出现套印不准,并且套印不准的偏移量不同,如图4所示。造成对角套印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印版或橡皮布松动

印版或橡皮布松动,导致印版或橡皮布歪斜,需要拧紧橡皮布,或调整卡紧螺钉,以便卡紧印版。

2.印版变形

装版操作不当,使印版变形严重,导致套印不准。此时只能换版。

3.印版位置不对

因拉版力度不均匀,导致印版歪斜,需要在操作台上调节。若印版歪斜量超出0.3mm,则需停机拉版。

局部套印不准

局部套印不准,即在印张的某个部位发生套印不准,而其他部位套印准确。套印不准的部位可能出现在印张的中部,也可能出现在印张的四周或者一角,如图5所示。造成局部套印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滚筒包衬厚度不当

印版滚筒或橡皮滚筒包衬厚度不均匀,容易使局部图像变形,导致套印不准。

2.拉版导致印版局部变形

装版或校版时用力太大,导致印版局部发生变形,造成套印不准。此时只能换版。

3.橡皮布局部松紧不均匀

橡皮布因老化或绷得不均匀而产生局部套印不准。此时需要更换橡皮布或绷紧橡皮布。

在胶印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如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只有操作人员重视操作的规范性,在出现套印不准故障时及时准确地找出原因,并采取最为恰当的措施,套印不准问题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上一篇:审议县委工作报告发言下一篇:热控试验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