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课件

2024-11-05

李斯谏逐客书课件(精选4篇)

1.李斯谏逐客书课件 篇一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

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争鸣”。吕不韦自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就赏金千两。这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响了。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啊。”

这一回,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打发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找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2.谏逐客书作文 篇二

秦穆公之所以能使秦国称霸西戎,是因为他寻求贤土,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那里得到了百里奚。即使不生长在秦国,却仍然重用他们,最终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也正是因为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才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使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国家依靠商鞅的功劳,至今还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由此看来,任用客卿是有利于驾驭天下的。

如果这两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那么国家便没有丰厚的实力,秦国也不会有至今如此强大的威名。

正如藉寇兵而赍盗粮,拒绝宾客就是在壮大别国,长此以往,天下的能人智士便会退出秦园,为敌军所用。

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成为高太,河海不遗弃细流,才能变得深邃;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彰显出他的明德。五华、三王正因为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所以一年四季才会富裕美好,天地鬼神才会降赐福运。因此,统治者选用客卿,不仅有利于国家强盛,而且可以彰显自己的明德。

执意地驱逐客卿只会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因此使国家衰败。

用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眼前的心意快乐、适于观赏,而是个长期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过程。《郑》、《卫》这类新调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您抛弃属于秦国的特色,却去听郑国卫国的音乐。这是为了心情的愉悦。但用人的原则不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待。

自身优秀的应当继续,那么别国突出的部分也可以去合理利用。

正如装饰在朝廷上的璧、用犀角做的器具、充满马棚的高大马匹,这些都不是秦国生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那是因为别国生产的东西精美,是秦国不得不去称赞的一部分。

倘若拒绝他国的产物,那么秦国便会失去使人高兴的`部分。一味地固步自封,只会封闭更多创造性的想法。

3.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篇三

文章开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语中的,接着又旁征博引,谈到秦穆公遍求贤士而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新法而实现国富民安的愿景,秦惠王采纳张仪计策席卷九夷各部,让其它六国对秦国俯首称臣……这一系列接纳客卿的事例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危害,反倒是亲近贤臣让秦国更加强大。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虽非本国人,但愿效忠该国皇帝,也该得到重用。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尚无国别之分,何况是贤才呢?在该文中,我真心地感受到了李斯对秦朝的深谋远虑,他诚恳地劝谏皇帝应该广纳贤才,亲近贤才,远离小人,方可久远。

在文章结尾,他还深刻地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样做势必会危害到国家。他的文章情真意切,利害分析得淋漓尽致,一篇《谏逐客书》至今让人受益匪浅。

法国著名诗人雨果曾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读李斯的《谏逐客书》,我不仅读懂了他为人豁达的胸襟,更读出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心与责任担当。不计前嫌遍求各方贤才,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他关心的并非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的利益,这难道不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实写照吗?还有他不惧怕强权,即便遇到重重阻力,仍旧坚守自己正确的立场,深明大义地写下《谏逐客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触怒圣颜,可是犯下死罪的啊!但斯如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般,坚持己见,没有如墙头草般倒下。

4.《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篇四

《谏逐客书》是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一份奏章,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当时,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重用了一些客卿,这就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势,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导火线,是嫪毐之乱再加郑国渠事件。嬴政要大举清洗其余党,吕、嫪都是外国人,秦宗室大臣借此机会也劝秦王逐客,“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也罢了李斯的官,然后才有了《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全文以利劝之,以害怵之,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自于李斯优秀的写作技巧:

一,抓住秦王所患,不想被秦宗室包围,以致权势过大。婉婉相续,左右逢源。李斯深知秦国局势,秦宗室借这机会大叫逐客,显然是恶意排挤。这也是秦王所担心的问题。召揽衷心客卿的利益和国君利益一致。所以李斯为了让秦宗室无从反驳,也让其它客卿感谢他,李斯通篇没有明显为自己辩护,也没有批评、讽刺、开罪秦宗室,更没有谈论郑国、嫪毐之类敏感案件,这都是让自己左右逢源的技巧。李斯是从天下大事、国家利益、发展的硬道理立论,从形势、理性、感性等各个层面说服秦王,而他个人的利益,也就隐含在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斯站在秦王这一边,而秦王可以挺他,也挺了他。

二,在选材上李斯也经过深思熟虑:

1、针对秦王爱好选材。秦王欲称霸,敬重英明之主,所以李斯便选了秦国四位英主及历史上的五帝三王;秦王喜欢声色宝玩,李斯便广造天下之宝入文,而将其与客这一最大宝物相比,以使秦王能明是非。

2、注意选哲理性强的材料。如地广粟多,国大人众,重物轻人等

三,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1、观点鲜明的提出客卿留秦利大于弊;

2、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证明其利大于弊;

3、警戒客卿被逐的后果,证明弊大于利;

4、总结客卿留秦和被驱逐的利弊,提出放弃驱逐,广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文始终。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正反对比,说理透彻”也是其制胜的一大原因。在文中,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客卿而建立功业是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结果则是反;秦王政喜好产于异国的“色乐珠玉”是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则是反;假设这些“色乐珠玉”“必出于秦而后可”是正,秦王将无法享用则是反;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是正,秦王“弃黔首”、“却宾客”则是反;“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是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则是反。正是在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中,“逐客为过”的论点得以反复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的道理得到了透彻的说明。全文条理清楚,章法谨严,言之有据,理直气壮,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四,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委婉善讽,将秦王架置于一个明君的高度 从修辞手法上看,此文大量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的手法,清丽整饬,富于文采,体现了策士文辞的“铺张扬厉,委婉善讽”的艺术特色。全文共25句,用对偶和排比的就有18句,占72%。如第二段列举四位君主任用客卿取得成功的史

实,每一件都是用结构大体相同的一组排比句叙出,论据充足,气势充畅,大大增强了说服力。第三段叙述“今陛下”的好恶,一组又一组的排比句又连翩而来。如“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连用七个动宾结构的排比句,把秦王享用异国珍宝的贪欲,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接着又安排了两组反面内容的排比句,许多赏心悦目的声色都呈现在读者面前,几乎使人沉醉而忘记作者是在发议论,晋谏言。难能可贵的是,此文尽管字面色彩纷呈,琳琅满目,却绝无重复累赘之笔,而是字字紧扣主题,句句为论证服务,在委婉的语气中包含着不容置疑的结论。我们只感到似有无数事实都可以作为持论的证据,这些证据纷纷而来,满纸生气勃勃,而形式上的整齐匀称,音节顿挫,又使文章具有句式的对称美和音调的节奏美。

上一篇:实习怎么找下一篇:高中音乐教师工作总结参考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