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规划事业编制(7篇)
1.城建规划事业编制 篇一
某区“十二五”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局各科室站:
根据3月省人口委在召开的“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为做好区“十二五”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的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开展“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
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人口问题是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专业规划。科学编制好“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可以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支撑,是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改善民生工程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难得机遇。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路子。抓住关键、聚焦突破,控制人口总量与提升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布局并举,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1、科学发展,战略思维。要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加快实现发展转型的中心任务,科学确定人口发展目标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思路,体现人口计生事业规划的战略性、基础性、引导性,注重做好与其它规划的有效衔接。
2、立足大局,把握规律。深刻把握“十二五”时期区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发展的新特征和新特点,科学判断人口发展变动趋势,把握人口发展规律。
3、聚焦重点,力求突破。坚持发展导向,注重发现、研究和解决影响“十二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人口计生民生问题,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内容
1、回顾总结发展现状和经验。回顾“十一五”期间区人口和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发展历程、发展方式、发展特征和发展经验。
2、分析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分析“十二五”时期人口计生事业面临的新环境、新条件和新要求,科学判断“十二五”人口发展态势,把握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原有发展方式是否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瓶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3、提出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立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又好又快地建设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现代化新区,着眼于人口计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并展望到2020年。发展目标应符合国家要求,符合区的整体战略方向,符合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在提出主要指标的同时,要对“十二五”及2020年的指标值进行测算。
4、提出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围绕发展目标,从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突出重点,聚焦突破。
(四)主要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全区总人口控制在9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11‰,自然增长率6‰,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以上,流动育龄人口在流入地服务覆盖率85%,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内。
(五)工作要求
1、依法编制。各职能科室要依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委、区政府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文件,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
2、科学研究。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研究分析等前期工作,全面分析发展环境,准确把握本领域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
3、聚焦创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与本区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度、重要民生实事和重点工作安排相结合,创新思路方法,明确工作机制。
4、加强沟通。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同上下级部门、相关部门的沟通,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
三、规划编制的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一)任务分解
1、“十二五”区人口发展形势判断以及宏观调控对策。
责任部门:规统科负责。
2、“十二五”区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和统筹协调机制建设。
责任部门:办公室负责。
3、“十二五”区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和法制化建设。
责任部门:政法科负
责。
4、“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划统计改革与发展。
责任部门:规统科负责。
5、“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
责任部门:规统科负责。
6、“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与公共服务。
责任部门:宣教科负责。
7、“十二五”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建设。
责任部门:流管站负责。
8、“十二五”区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机制建设。
责任部门:服务站负责。
9、“十二五”区计生协会建设。
责任部门:协会办负责。
10、“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责任部门:办公室负责。
11、“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财力投入保障机制建设。
责任部门:财务室负责。
(二)进度安排1、4月份,全面布置启动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局机关各科室站及计生协会按照任务分解要求形成本部门“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2、5月底前,局各科室站及计生协会完成本部门的规划材料,并交规统科。
3、6月底前,形成区“十二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初稿。
4、7月底前,完成区“十二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的修改完善。
2.城建规划事业编制 篇二
一、从前期策划到脚本构思的革命
在众多以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和宣传片中可以看到, 除了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多地被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来, 对城市建设成果、建设活动、建设理念的解读和传达才是影视作品制作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城市的建设档案, 纪录片更能使档案走近社会, 使人们真正了解城市建设的历史, 感受城市发展脉搏, 也从各种经验中取长补短, 鉴往知来。因此, 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首先应明确主题, 即以城市为轴, 述说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制作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纪录片。这不仅使档案成为城市宣传的有力武器, 也为档案资源利用创造了新机遇。
(一) 引入叙事悬念增加探索趣味。传统的工程录像专题片, 以平铺直叙的解说形式与工程建设影像环环相扣, 构成主流制作模式, 虽然准确完整地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简单、机械的镜头组织, 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和文化旨趣的主题表达, 很难使观看者产生欣赏审美、感怀比较、分享交流工程进展或者城市面貌的兴趣, 也相对弱化了传播城市形象, 宣传建设成果的作用。因而, 充分调动城建档案资源, 把城市中的历史旧貌、建设成果、特色街区、人文景观与城市精神完美结合, 以凸显珍贵档案价值, 积极表达城市主题, 应是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的终极目标和前进方向。如何策划主题, 构思脚本, 更好地融合资料、表达主题, 是档案纪录片编制需要向商业纪录片创作主动学习和借鉴的首要功课。
主流商业纪录片最常见的创作模式, 是以探索问题的方式引出作品的主要线索, 并用解说与采访相结合的组接方式, 使纪录片的虚实线索清晰流畅。提问式的开篇手法, 从虚构类影视作品中获得启示, 问题本身既与纪录片的主旨息息相关, 也对观众构成一种悬念设置, 诱发观看的兴趣。在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中恰当运用这一手法, 使档案资料缓缓褪去神秘面纱, 凸显了激发探索、传承历史的档案价值。如:电视专题片《城市的远见——打造世界之都巴黎》, 以拍摄巴黎优美的城市风光和浪漫的人文情怀开篇, 展现了巴黎作为世界文化艺术首都的城市风貌, 随后镜头将视线引入收藏了许多有关巴黎城市建设珍贵史料的历史图书馆, 引领观众对巴黎城市的起源发出疑问, 通过学者的采访、图纸、文献等档案资料的展示, 介绍了巴黎如何从塞纳河中的小岛成为人口聚集的繁华之都, 继而经过19世纪重要的市政改造工程, 基本建立了现代巴黎的空间结构, 并影响到世界上许多城市规划建设。
如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档案纪录片, 可以使用这种探究式的叙事方式构思脚本, 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整合汇总、比较分析, 找出可以将资料、素材凝聚起来的线索或问题, 即将镜头组接起来的意义和逻辑, 并将问题前置, 抛出线索, 自然地将主题贯穿其中, 使纪录片也如虚构类作品一样引人入胜。在确保内容真实、准确的前提下, 带着问题去观看纪录片, 必然会增加观看者从档案中探寻历史, 深入思考一个城市规划的远见及其凝聚的共识如何影响城市形式的兴趣, 进而探索现代都市特质的形成与城市居民生活及精神面貌的关系, 使城建档案纪录片促进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思考, 促进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阐发和研究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如:电视纪录片《宜昌城建》, 该片从宜昌市住建委的视角, 对宜昌市2012年城市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回顾, 并通过四个不同侧面展示了宜昌市城市建设发展的亮点与成就, 同时也对未来宜昌城市格局的变化给予了无限期待。观看此片, 不仅能看到宜昌当下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 也能感受到所有建设者及相关部门的辛勤与努动, 更能期待在以后看到宜昌市一年年、一步步日新月异的大发展。
(二) 穿插访谈口述增进交流互动。以城市建设历史为题的档案纪录片, 在尊重客观事实, 呈现历史原貌的同时, 常局限于严肃说教式的制作风格。通过长篇累牍的解说和宣教, 极易造成观看者的疲倦和厌烦, 以致纪录片中使用到许多珍贵档案和录像资料的价值没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可见脚本创作是纪录片前期准备阶段的关键环节。简洁优美, 富于画面感的解说词, 使纪录片的主题表达更加清晰流畅, 但解说词毕竟是由文学性的语言转换成专业配音, 从聆听者的角度而言即使解说抑扬顿挫, 富有节奏感, 却仍是已经设计好的思想的被动接受, 失去了交流、互动的亲切感。因此, 适当加入人物面对面的访谈、口述、解释, 可以弥补解说的隔膜, 也使纪录片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主流的商业纪录片的脚本创作, 已游刃有余地使用采访、解说与空场相结合的技巧, 用来实现叙事脉络的张弛有度。采访不仅是获取资料最直接的方式, 也是纪录片创作中对档案历史背景加以说明、佐证、解读的常见手段, 并且通过历史亲历者、见证者、专家、学者的讲述, 更容易建立起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相互理解, 讲述者的故事同样构成档案的一部分, 进一步补充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电视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以作家为主述人、以城市为叙述对象, 通过第一人称的自述和编导者以第三人称的采访, 展现作家的城市故事, 既呈现了人物命运与城市历史交织的个体化差异, 也代表大众表征某些为社会高度认同的城市标签。
完全使用这种被采访人自述的形式, 在突出历史厚重感的档案纪录片的脚本创作中显然并不合适, 过多个人情感的加注, 必然使纪录片呈现偏离客观真实的状态, 但是以专家或当事人的访谈为线索, 对资料、素材进行有机的串联, 起到段落过渡、解释说明的作用, 使书面化的档案资料解说更加生动, 则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三) 融合新旧档案深化城市主题。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带来大量新建筑拔地而起, 形成丰富而翔实的建设档案, 积累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同时人文积淀深厚的城市遗址、历史建筑的珍贵档案, 也是勾勒完整的城市建设轨迹的重要史料, 缺少历史经验、物质基础的积累, 整个城市的空间和文化灵魂便不会形成。通过纪录片的编制, 把城市建设历史档案和城市发展现状结合起来, 不但使城建档案更加完整全面, 而且使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的经验、成果得到更好的传承。如此既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提供专业资料、数据的记录和积累, 也为城市发展的开拓者和受益者——社会大众提供文化资源的共享。如:电视纪录片《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设》, 以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设为背景,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从项目由来、工程概况及规模、主要建设指标、施工总体规划、桥梁关键施工技术、未来展望六个方面来展现工程的特点, 同时在航拍的基础上, 运用3D动画仿真技术模拟还原项目拆迁时序、施工现场进度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在项目工程上的应用, 观看此片, 给了社会大众对“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建设一个“直观”的认识。
城市的物质空间主要由建筑组成, 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使用, 与城市命运、社会发展步步相伴, 不管是栉比鳞次的摩天大楼, 栉风沐雨的旧屋陈舍, 还是沧桑巨变的街角码头, 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 发展的轨迹。从城市建筑入手, 以小见大, 由微观建筑的设计建造推及宏观城市的历史沉浮, 在流动的影像中还原城市旧貌、展现建筑新颜, 为充分挖掘城建档案资源, 有机结合历史影像、城市面貌拍摄、工程档案制作纪录片, 提供了以考古学方法梳理城市建设历史的新模式。如:电视纪录片《武汉建筑百年》, 用镜头展现、挖掘、梳理、揭秘隐藏在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和历史档案, 在传承历史的同时, 追寻归于沉寂的发展印迹, 传递出对城市历史的缅怀和对城市未来建设的信心, 城市人的归属感由此而生。
综上所述, 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 可以突破传统说明、介绍、教导的制作手法, 综合运用阐发式提问、采访口述、知识考古等叙事手法, 增加脚本创作新意, 优化镜头叙事逻辑, 挖掘城建档案资源, 摆脱枯燥、呆板的固有模式, 尝试不同类型的主题表达以呈现城建档案的丰富层面, 适应多样化的受众需求, 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
二、从素材收集到内容拍摄的创新
编制城建档案纪录片, 主要依托资料的收集和拍摄, 是在明确主题、确定脚本的基础上, 对资料按照利用需求进行筛选编辑。目前城建档案资料以建设工程档案为主, 其形成过程符合工程的专业特点。然而城建档案纪录片不应仅包含单一的工程录像专题片, 还应制作内容翔实、形式丰富, 兼有鲜活历史讲述与真实档案资料的城市印象纪录片, 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组织素材之前的资料充实阶段, 往往是档案编制最容易忽视的部分, 且常限于对自有资料的满足, 而失去多方寻找、征集资料的动力, 征集途径也常限于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博物馆和图书馆等, 而忽视了社会资源。
因此, 作为城建档案纪录片制作基础的资料来源, 除了接收和征集历史档案、城市面貌工程现状的拍摄以外, 还应借鉴商业纪录片的素材整合模式, 综合运用寻访、口述、野外调查等方式, 根据主题构思和脚本要素扩大收集范围, 深入挖掘和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源, 与现有档案中的有价值的文献、图片、影像相结合, 丰富纪录片的内容, 增加可视性和准确度, 使档案在原有资料基础上更加丰盈完整, 在资料不断充实的过程中, 一些意外的档案资料的查证, 亦能阐发更多创作新意, 进一步丰富脚本内容和叙事手段。
(一) 寻访调研:丰富档案内容。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独特之处, 恰恰在于素材的珍贵稀有, 然而珍贵的历史档案, 如果只是束之高阁, 待嫁闺中, 而没有经过不断地挖掘、研究和充实, 依旧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纪录片灵活多变的素材收集和拍摄影方式, 为补充城市影像档案特别是历史档案资源, 提供了契机。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正是借助纪录片的拍摄, 被挖掘出来, 倒逼档案资料的不断丰富, 增加历史陈述的可信度。如电视纪录片《上海建筑百年》中很多珍贵影像素材, 均来自编导的主动寻访:武康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等经典建筑, 都出自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 适逢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邬达克子女专程到上海参加一系列纪念活动, 同时提供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邬达克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珍贵影像资料, 作为这位伟大的建筑设计师目前仅存的影像画面, 对于充实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的影像档案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专业采拍:读解档案幕后。城建档案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诸多专业领域, 因此纪录片的制作者在脚本创作和资料编制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很多专业问题需要梳理和解释, 使内容说明更加准确, 叙事逻辑更加清楚, 易于解读, 因此采访当事人、咨询专家是纪录片创作阶段必可少的环节。如:电视纪录《整治运河情系民生》, 以宜昌运河综合整治为主要线索, 通过对人物采访, 专家的解说, 结合工程建设现场的实景拍摄, 介始了各议案办理责任单位在市人大、市政府监督和领导下, 以环境整治和景观工程建设为重点, 克服诸多困难, 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水系生态景观, 使运河变得“水清、岸绿、景美”的过程。
建筑设计是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的常见内容, 在制作过程中, 必然需要关于设计构思、空间场景的档案资料, 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参照, 然而再完整的数据也不会比设计者、策划者的解释更加明白。通过从图纸、文字说明到口头语言的转换, 专业设计理念到通俗解释的过渡, 减少观看者的理解障碍, 是城建档案纪录片提升专业准确性的有利手段。采访本身, 也丰富了纪录片的素材内容和拍摄影形式, 亦是对原始档案的补充。如:电视纪录片《超级工程》, 用5集来展现《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及《超级LNG船》5个重大工程项目。拍摄中将图纸、文字说明、口头语言融为一体, 准确阐明了和反映了工程技术要求及难度。在2012年戛纳电影节, 《超级工程》得到的问询量超过了《舌尖上的中国》, 这说明中国的形象越来越贴近时代, 纪录片制作取得了新突破。
(三) 采访口述:增加历史真实。城建档案纪录片在表现历史主题的时候, 常会面临缺少表达城市历史背景的文件或影像档案的情况。由于历史素材, 特别是影像素材的收集受到诸多制约, 很多历史记忆存留在书本中无法形象地传达, 相比于严肃、正统的解说形式, 采访与口述便成为最佳的表达形式, 可以广泛应用于纪录片素材收集和画面语言的充实, 以弥补背景史料的不足。如:电视纪录片《海上传奇》, 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单线叙事模式, 影片弱化叙事线索, 把重点放在不同历史节点代表人物的口述, 通过这些看似零散的故事碎片, 勾勒出一个命运多舛、风情无限、遗世独立的上海印象。该片最大的特色便是对上海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典型人物采访, 通过这些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后来者的口述, 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 仿佛形成了一卷卷生动形象的城市档案, 配合讲述者自然流露的音容笑貌, 充满时代背景的珍贵资料的衬托, 使这些档案变得丰满立体, 既像是在语言中读解历史, 又像是在现实中重演过去, 形成奇妙的观影体验, 也为上海城市影像档案增添了更多有趣且值得研究的内容。当然, 影片截取采访内容的逻辑, 是突出事件的传奇色彩, 调动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档案纪录片的编制必须使用有度, 以免出现曲解历史、夸大真实的情况、有违档案的本质属性等问题。
三、从借助媒体到利用渠道的拓展
城建档案以纪录片的形式拓展档案利用渠道, 除了在文本编制的形式和内容上勇于创新实践, 提高制作水平以外, 更需要寻求传播平台的推广, 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传统的咨询、出版、展览等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创造了一定条件, 而大众媒体的发展则为档案纪录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受众多需求与认知度, 是商业记录片发展中不容忽视的要素, 为争取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作为艺术作品的纪录片同样面临平台选择和推广问题。作为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编研成果, 城建档案纪录片更多出于公益目的而创作, 最主要的诉求是在广阔的领域内使公众受益, 因而更需要加强与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合作, 奠定专业支持和受众基础, 这也是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借助商业模式, 实现利益共赢的创新之举。如:电视纪录片《远山路漫漫》, 全面反映了湖北省兴山县高桥乡双堰村村容村貌、村民基础设施及村民生活状态。该片一上映, 就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对该村的关心和关注, 并纷纷为该村捐款捐物, 全力协助该村患病女孩刘思思来宜昌治疗,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很多的电视纪录片, 均以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成果、具有深厚历史人文背景的建筑或遗址为线索, 讲述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内容有出处、有考证, 形式上以纪录片与主持人解说相结合, 起到了普及城市历史, 传承人文精神, 塑造文化形象的作用, 与城建档案纪录片的诉求不谋而合。借助电视平台的受众影响力, 有影视制作能力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 应充分利用人才和档案资源优势, 从单纯提供档案资料, 发展为自主制作电视纪录片, 将档案编研成果展示给公众, 才是城建档案事业开拓思路, 走向良性发展的创新之路。如:2015年10月18日在三峡电视台《三峡夜航》栏目播放的档案纪录片《脱贫攻坚战》, 该片真实反映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高桥乡双堰村的村民生活状态及各级政府特别是市住建委的帮扶成效, 创造了良好的收视记录和观众口碑。
3.城建规划事业编制 篇三
黑教发函〔2010〕26号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市(行署)教育局、有关厅(局)教育局(处),各省属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作为指导未来五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制定目的在于确定2011年至201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为做好我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教育实际,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
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确定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围绕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等重大部署,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工作方针,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为工作着力点,以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能力为导向,以推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落实为主线,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二、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3月)。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对“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细化责任分工,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充分做好编制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明确规划的制定思路、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
第二阶段:规划起草、修改和完善阶段(2010年4—8月)。组织专家起草、修改和完善规划文本,经本地、本单位严格审核,在科学论证、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本地、本单位的“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三阶段:规划报审阶段(2010年9—12月)。2010年年底前完成相关规划的衔接及规划文本的论证工作,并提交上级部门审批。
三、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
1、加强研究,理清思路。要充分考虑到我省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全省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国家和省的院校设置标准及相关要求,科学分析、合理定位,切实组织开展好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工作,理清规划编制思路。
2、发扬民主,社会参与。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的编制,集思广益。要积极组织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方式,充分吸纳各方面建设性意见,把规划的编制过程作为发扬民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3、突出重点,强化衔接。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主要方向。同时加强规划的纵向与横向衔接,下一级规划要
与上一级规划相衔接,相关的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各项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特别是要注意与国家和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以及“十一五”期间教育规划完成情况相衔接,使各阶段的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有机对接,保障连续性。此外,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导向性、可行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
4、加强领导,全面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并明确一位主管领导专门负责。要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以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4.按照城建规划规定 篇四
二、房屋第一层做商铺出租,所得各项利益由农逵英与农逵望均分。其之后由其各自法定继
承人享有。
三、不论农逵英(农红永)直系亲属数人,还是农逵望(农红军)直系亲属数人,农逵英或
农逵望之后所遗留下的共有房产权及各相关利益(即房产所有权及其相关利益的二分之
一),由其各自法定继承人继承,不再重新分配。
四、无论将来双方各自出资加建多少层,其所有权归出资方,但最终房屋的楼梯及房屋天面
共用,出资方须修葺好各项设施,方便另一方。任何一方不得在楼梯和房屋天面设置障碍。
五、房屋第一层的装修或出租,须由农逵英及农逵望,或其法定继承人共同商议,并双方同
5.乡镇“十二五”城建发展规划 篇五
1、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畅通便捷的内外交通网络,先进的通信设施,良好的供电、供水、供气条件等)。
2、合理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一定的比例。
3、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高效、务实。
4、城镇空间布局合理。
5、保持独特的城镇生活环境。
6、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
二、城镇用地规划镇区近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134.85㎡/人,规模为148.76ha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为119.76ha;远期建设用地指标取119.94㎡/人,规模为200.00ha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为245.88ha。
三、镇区用地布局
1、城镇发展方向
主要向东发展,次要向北,谨慎向南发展,控制向西发展。
2、规划区范围
镇区规划用地东至红枫路,西至合欢路,南至临河路,北至青枫路,面积552公顷。
3、规划结构和形态
3.1、结构
规划结合现状道路情况,考虑操作的方便性,及建筑物的朝向问题,基本采用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最终整个镇区形成以“一心、两区、多组团”的规划格局结构。一心——镇区新的商业教育服务核心;两区——镇区工业生产区、镇区生活服务区。多组团——镇区生活区形成的多个居住组团。
3.2、形态
由于镇区主要向东发展,次要向北,谨慎向南发展,控制向西发展,为此镇区最终形成以原建成区为基础的逐渐形成集中团块状用地格局。
4、各类用地布局
4.1、工业用地
镇区工业为民营产业区。本区对镇域范围内部的传统工作业的整合重组,原则上要求无污染的绿色企业进驻。规划在镇区东北侧集中布置,建设用地面积49.70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6.55%。
4.2、仓储用地
规划集中布置了两处处仓储用地,位于镇区繁荣路和河滨路交叉口东南侧。另一处布置在产业区内,服务于工业。仓储用地总占地面积为6.30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07%。主要用于粮食收储及物流存储。
4.3、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面积为92.92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37.79%。
——镇区居住建设用地集中布置,由繁荣路及历大路的划分为四个组团。
——现状居住地主要进行调整,改造居住条件,调整人口密度,增加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居住用地按规范要求,合理安排住宅,公建道路及绿化用地,加强居住环境建设,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形成居住中心。
4.4、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建设用地依需设置,规划总用地总面积为32.13ha,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3.06%。
(1)行政办公用地:将原镇政府扩大至龙槐路和繁荣路交叉口处。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完善,其它行政办公机构用地尽可能在其周围集中设施。
(2)商业金融用地:完善原有的镇区商业金融区,规划腾飞路和盐化大道作为商业发展轴线。
(3)教育机构用地:现状城西中学和城西小学原址扩建,同时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远期在北部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更好地服务于居住区居民。
(4)文体科研用地:规划在新镇政府北侧结合水体绿化景观布置科研、文化、体育用地。
(5)医疗卫生用地:现状的老医院原址扩建,并且为远期预留发展用地。
(6)集贸市场用地:为强化本镇的商业服务功能以及良好的区域位置条件,规划在东北部居住区处建设综合交易市场。
四城镇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过境公路:青班路,历路,均为二级公路。
——汽车站:在镇区西部设置汽车站。
——加油站:镇区共设置一个加油站。
2、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结合现状路网情况,规划采用方格网式的道路系统,路网间距基本上为200—300m。道路等级主要采用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体系。
——主干道:红线宽度24-36米。规划将青枫路、红枫路作为主要干道。
——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8-24米。
——支路:其他道路为支路,红线宽度14、16米。
——停车场和其它交通服务设施:停车场设置两个,一个在历大路西侧、公园路南侧,另一个考虑在民营产业园区设置停车场,镇区新建项目应按有关规范的留足停车泊位,居住区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家用小汽车的停车问题。镇区西侧设置汽车客运站一处。
——城镇广场:在镇政府南侧设置一个广场,平时供居游憩,特殊时可做集会之用。
五、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1、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1.1、城镇公园
规划在镇区设置城西水上公园以满足城镇居民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并为镇区居住环境的提升打下基础。
1.2、城镇小游园
规划中以保护和利用自然河塘为原则,结合居民的行为特征,规划结合河道设置绿地景观小游园作为镇区景观点供居民休憩、谈心、游玩等。
1.3、线性绿地
本次规划以整合镇区内部水系建设绿地
为主、重点绿化道路为辅防护隔离带作为补充,形成线性网络。
——滨河绿地:在镇区北部、中部和东部通过整理形成的水系,在其两侧设宽不一的滨河绿带,以环境绿化为主,建军设对应突妯其休闲、娱乐功能。
——重点绿化道路:路和和左路规划为重点绿化道路,保证应有的道路绿化的同时,两侧还各增设4-15米的绿带,以丰富城镇景观。
——防护绿带:规划在汗水处理厂北侧和镇变电站西侧设置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地,以尽量减少其对居民的干扰,现时为防护设施的扩建留有余地。
1.4、小块绿地
居住区的组团绿地,城镇内部的小块绿地,公建前的装饰性绿地等,在建设时,要按规范配置。
1.5、经济果林
在镇区周围结合地形、水塘种植果林,既有利于小环境气候的改善,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城镇景观风貌规划
2.1、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身条件,塑造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城镇风貌。同时强化生态景观特色的营造。
2.2、规划重点
a、主要水体景观轴线:对现状水体进行科学整治,在最大限度减少土方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个水体景观公园即“水上公园”。沿线建造造型优美的建筑物,以形成活泼有序、统一、和谐的水体景观画面‘
b、次要水体景观轴线:在现状水系的基础上加以整治疏通,设置两岸绿地小品形成次要水体景观轴。
c、道路景观轴线;以河滨路、柳林路为主要道路景观轴,在美化街道的同时对各个景观点以及各条水体刘观进行串联。
d、公园建设;公园是绿地景观系统中所占面积最大的景观中心,其建设效果直接影响整体绿化风貌,规划提出应挖掘景观资源、突出城西特色。
e、环境细部处理:规划要求在注重大环境塑造的同时,应注意各类小品、铺装、标志牌等细部设计,以真正达到环境点缀目的。
3、整体设计导则
3.1规划原则
1)以镇总体规划为指导,在城镇功能分区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城(来源:好范文 http:///)镇的特色条件,加以充实、突出、提高,以创造新的城镇风貌。
充分利用城镇的经典门户区、控制点,重点规划,精心组织,使城镇景观富有生机。
根据城镇规划结构和自然环境,创造丰富有序的城镇生态景观。
3.2规划重点
重点研究在城镇总体规划前提下的城镇形态结构、城镇景观体系、开敞空间和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确定城镇特色形象塑造的标志、标识性景观区域及其景观节点,构筑城镇景观整体框架。
3.3规划措施
1)城镇形象整体景观框架构筑
城镇形态空间结构:“结合现状、中心发作、绿带环镇”的整体城镇空间形态。
2)城镇景区的划分
规划将镇区划分为以下景区:
——自然环境保护景观区:主要是中部水系周边区域。要求保护水体的自然形态,加强绿化,严禁污染;适当修筑人工景点作为镇区核心景观;
——近郊田园景观区:主要是城镇近郊观赏性农田、果林、苗圃、鱼塘等,突出田园风光特征,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中心政务文化区:主要是新镇政府及附近的城镇中心区,强化建筑的风格、个性,反映现代化城镇的风貌;
——城镇门户景观区:主要是城镇对外出入口地区,其建筑、小品、环境等主要突出强调城镇门户的景观特征;
——城镇环境:强调城镇水体的保护与利用,重视绿化的质量和覆盖效果,提高景点与景区的观赏价值和品位。
——建筑物
a、建筑高度:新老镇区均为4-6层,城镇中心和地段中心可适当布置高层建筑;
b、建筑风格:以现代感为主,以有特色和个性为宗旨,建筑色彩宜淡雅、明快,并形成和体现地方特色。
六、城镇建设规划
1、规划原则
1.1、建设实施总体规划的关键步骤,注意与总体布局的协调统一。
1.2、依托现有镇区,逐步发展,充分利用原有各项设施,避免分散建设提高资金利用率。
1.3、成片集中开发为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1.4、在进行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进行原有镇区控制、改造和建设。
2、建设规模
镇区人口将发展为1.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48.76公顷,人均用地为134.85㎡/人。
3、用地发展方向
依托现有镇区,沿繁荣路、历大向北、向东发展。
4、近期建设主要项目4、1道路建设:拓宽历大路、打通马朱孟大街海棠路、合欢路、富康路、临河路以及城西公园区域一些道路、停车场等一期工程。
4、2完成镇政府周围环境的整治。
4.3、完成河滨绿苑的一期工程。
4.4、新建、改建居民居住生活区。建设部分高档次的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示范小区。
4.5、新建镇区的汽车站。
6.城建科报规划局材料 篇六
汶上县城市改造工作紧紧围绕“儒释圣地、生态水城”城市发展定位,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的任务目标,全力打造中国佛都城市品牌,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高标准拓展城市框架,高品位开发新区,高效能管理城市,高水平打造城乡新风貌,建设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幸福新汶上。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汶上实际,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对城市空间发展进行研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发展框架及规划编制体系。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坚持聘请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甲级资质规划设计咨询单位进行规划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助推城市规划水平提升。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编制了县城控制性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功能分区规划、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规划及新型乡镇总体规划等。编制了东部城市新区、西部商贸物流区、北部生态度假区及宝相寺景区东扩修建性详规,以规划生项目,以项目招商引资,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区域协调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完成了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大汶河休闲度假区等详细规划,打造宝相寺景区、南旺大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大汶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小汶河旅游观光带“三区一带”旅游大格局。完成了城区水系及景观规划,塑造水活流清、人水亲和的生态水城风貌。城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拓展了县城发展空间,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相得益彰的城市规划体系。
围绕政务新区建设,完成了起步区道路、地下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正在建设,新区大开发大建设格局正逐步形成。开工建设了生态水系工程、市民广场、如意湖,配套实施园林绿化、综合管网等工程建设,建设现代、人文、生态新城。
实施了宝相寺景区扩建工程,完成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钟鼓楼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了礼佛大道、礼佛广场,宝相寺景区顺利通过4A级景区验收。实施了中都大街墙体改造,大力实施城区亮灯工程,设置了各类高标准霓虹灯、轮廓灯,城区夜景大为改观。汶上县坚持用市场化手段实施旧城改造,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搞好城市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抓住国家、省、市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对接申报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采用BT、BOT等方式,对城市重点项目进行包装,吸引有实力的外商和企业投资。充分发挥城建投融资平台的作用,争取上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节能、生态环保等方面给予扶持。
2、汶上县城镇房地产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汶上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启动实施了城中城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对县城二环路以内27个村居集中改造建设。先后完成了长乐湖花园小区、北辰小区、圣泽商务综合广场、泉河西片区、黄金水岸片区、福慧新区片区、辛王庄片区等23个片区的旧城改造,改造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回迁面积16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近10000户。整个工作实现了平稳和谐拆迁。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涉及人员之多、工作进展之快、整体效果之
好在汶上是前所未有的,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汶上速度”、“汶上现象”。依据全县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将全县493个行政村整合改造为97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建、改建农村住房18949户,完成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全县新开工建设列入市级示范点的23处,编制完成24个社区的详细规划,汶上县工作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
3、汶上县公共交通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济宁率先贯通了二环路,新建了滨河大道、明星路、光荣路,改造了圣泽大街东段等城市骨干道路,加速推进城区路网建设,加快改造南一环,实现南部城区的东西贯通,拉开了东部政务新区大框架。加快推进和完善开发区南部拓展区的路网建设,启动济徐高速公路连接线,打通西部城区快捷出入口,以路网建设的大推进拓展城区大框架,城区基本形成了“二环、五纵、七横”的道路交通体系。高标准实施了泉河畅通工程,泉河三座跨河大桥建成通车,组织实施了集中供热工程和佛都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实施绿亮清工程。汶上县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16.5公里,增长11%。其中县乡公路通车里程1200公里,占全县通车里程的91.2%;全县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623万吨,比上年增长6.3%,货物周转量39618万吨公里,增长7.88%;客运量284万人次,增长9.65%,客运周转量23171万人公里,增长16.5%。
4、县城形象塑造和景观风貌建设设想:
汶上古称中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近年来,汶上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省、市扶持经济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机遇,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和传统产业的做大做强,按照“一三六”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实力显著提升、后劲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未来的汶上将是拥有“二环、五纵、七横”道路交通体系,具有宝相寺景区、南旺大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大汶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小汶河旅游观光带“三区一带”旅游格局,24个新社区,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人居环境。实现成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
5、旧城改造现状及计划:
汶上县城市改造工作紧紧围绕“儒释圣地、生态水城”城市发展定位,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的任务目标,全力打造中国佛都城市品牌,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高标准拓展城市框架,高品位开发新区,高效能管理城市,高水平打造城乡新风貌,建设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幸福新汶上。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汶上实际,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对城市空间发展进行研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发展框架及规划编制体系。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坚持聘请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甲级资质规划设计咨询单位进行规划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助推城市规划水平提升。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编制了县城控制性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功能分区规划、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规划及新型乡镇总体规划等。编制了东部城市新区、西部商贸物流区、北部生
态度假区及宝相寺景区东扩修建性详规,以规划生项目,以项目招商引资,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区域协调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完成了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大汶河休闲度假区等详细规划,打造宝相寺景区、南旺大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大汶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小汶河旅游观光带“三区一带”旅游大格局。完成了城区水系及景观规划,塑造水活流清、人水亲和的生态水城风貌。城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拓展了县城发展空间,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相得益彰的城市规划体系。围绕政务新区建设,完成了起步区道路、地下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正在建设,新区大开发大建设格局正逐步形成。开工建设了生态水系工程、市民广场、如意湖,配套实施园林绿化、综合管网等工程建设,建设现代、人文、生态新城。
7.产业融合示范镇城建规划申报材料 篇七
滩头镇位于隆回县的东南方,地处隆回、邵阳和新邵三县交界地,距县城22公里,距G60沪昆高速周旺铺出口9公里。该镇是2014年7月21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发文公布的全国重点镇之一,也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全镇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辖90个村(居),671个村民小组,8万多人口,2013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45元,贫困人口占比达到25%。2013年末,全镇共有21930户,80957人,城镇化水平18.53%,人口密度409人/平方千米。
滩头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始建于隋朝,是国家现代“民间文化绘画之乡”,以年画、香粉纸、色纸并称“滩头三绝”,享誉中外。目前,城建区面积约3.18平方公里。
根据《滩头镇2013—2030总体规划》并结合滩头镇实际情况,我镇在城建规划方面申报四个方面的建设项目。
一、果胜路复古步行街的改造
(一)必要性
果胜路主要覆盖区是一、二、三居委会的一部分和塘边村的一部分,共2.2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发展,古镇滩头果胜路已落后于社会、成为制约滩头发展的一个瓶颈,部分新建房屋现代化气息浓厚,而部分老式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而已变得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房屋格局参差不齐。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亦是到底不平,古镇老街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正逐渐消失,同时果胜路格局的统一及其交通拥堵更是影响了滩头镇的古镇形象和阻碍着滩头经济的发展。
(二)改造方案简述
整个改造区内共500余户,首先改造的是下水道和人行道工程;然后改造的是果胜路的路面和亮化,计划改造成青石铺的步行路面,把现有的LED路灯改造成复古路灯;最后改造的是果胜路的邻街房屋,计划把这些房屋统一进行修缮或者翻修成徽派建筑。邻街房屋的修缮采取业主与政府各出一部分资金的方式进行改造。
(三)预计需要资金3亿元人民币。
二、老街的改造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老城区改造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改变老城区面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改造建设,全方位加强管理,将老城区改造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古镇特色的街区。老城区改造的基木原则是:
1、高起点规划设计的原则。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分步到位,保证老城改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保证功能和景观的先进性,确保30年不落后。
2、促进商业、服务业繁荣,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调整用地功能,完善特色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城镇经济。
3、改建与外装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划设计方案,逐个地段、建筑抓落实,对保留的建筑物实施改造,以恢复古镇风貌为原则。
4、政府推进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老城改造积极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坚持谁投资、谁收益,政府、社会多渠道筹措融通资金,共同为老城改造做贡献。
5、保护文化遗产、突出特色的原则。改造因地段建筑物制宜,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和内地城镇的特色,打造城镇品牌。
(二)相关政策
为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改造整体性和改造的顺利进行,老城区所有房产由政府统一收购,老城区内的居民统一进行货币搬迁,由政府为老街居民修建安置房。
(三)改造范围及现状
滩头古镇老街包括胜利街、民主街、三坡街和南长安街四部分,首次主要改造胜利街、民主街、三坡街中的160余座房屋。
(四)改造方案概述
1.建筑改造设计
建筑风格保持一致,进行加固、美化、亮化等改造,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古镇。
改造前后对比
居民区改造后立面图
门面房改造后效果图
窗格改造后效果图
2、方案要求
古镇在改造设计上充分考虑最终使用者的需要。在建筑形式、门窗选配、建筑材料、人流设计等方面采用先进的设计,保证了舒适和节能,体现了古镇传统风貌的保留和对人的关怀。
3、建筑材料及设施(外装修设计)
(1)屋顶:屋顶采用坡屋顶结构,屋顶瓦片采用与古镇保留建筑的瓦片采用相同的材质-------黛瓦
(2)外门:建筑的门更换成木门。结构都采用榫卯结构,颜色与古镇保护建筑木材的颜色一致。玻璃使用无色透明玻璃。(3)外窗:建筑的窗户更换成木窗户。结构都采用榫卯结构,颜色与古镇保护建筑木材的颜色一致。玻璃使用无色透明玻璃。(4)外墙:为了体现古朴传统风格,外力面正面采用木贴片和红砖贴片进行改造。
(5)侧面:侧面第一层采用青砖或青砖贴片进行改造,上面部分刷成白色,白色中间镶嵌木条横梁的条文。
(五)资金预算
老街的改造、居民的安置和补偿,预计需要资金2.5亿元人民币。
三、南环城路的打通
(一)必要性
根据滩头镇修编的总体规划及镇域村镇布局规划的总体设计要求,X057公路与X038公路为湖南省省级公路,建设环城南路,连接这两条省道,是该镇连通外县的主要交通干道,打通X057公路与X038公路连接线可给城区3万多居民带来生产生活交通便利,缓解滩头镇果胜路交通压力、拥挤堵塞安全隐患等诸多矛盾,也为我们城禾、后托、塘边、肖家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构建市场基础设施,消除我们村的的贫困人口创造条件,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普世工程。
(二)改造方案简述
滩头镇党委、政府拟启动城建规划区5公里环城南路连通X057公路与X038公路工程建设,根据规划布局、测量设计,占用塘边村山、土长1.2公里,后托村山、土1.5公里,城禾村山、土长0.8公里,肖家村山、土长1.5公里,合计5公里。设计路面宽28米,砼路面设计20米宽,砼厚25厘米;路面两边配有绿化带和亮化工程。
(三)资金预算
工程预算总造价5000余万元。
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一)必要性
目前滩头镇城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近年来,由于城区年降雨量逐年增大、人口骤增,导致城区污水成灾,镇内污水自然排入半边河,流经赧水河,最终汇流资江水系,严重影响着河流水质。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尽快实施污水处理厂项目成为当务之急。滩头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滩头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为滩头镇招商引资工作及中心城镇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滩头镇建设污水处理厂是非常必要的。
(二)可行性
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经过处理的污水,可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不会对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仅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改善了整个地区的环境,提高了商业吸引力,有力的推进了中心城镇建设的发展。经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农田、绿化灌溉和景观用水,且工程建设时,需要建筑材料和设备,扩大了内需,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进一步带动滩头镇经济的发展。
(三)方案简述
根据隆回县县域规划和滩头镇建设总体规划,该镇拟建日处理污水10000吨/日的处理厂一座,排放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项目控制面积80亩,其中厂区占地面积40亩,配套完善滩头镇中心城区市政管网建设,配给供电设施,新增电容100KW。项目选址于滩头镇镇域南侧,地理条件临近半边河旁边,远离镇内生活区,地势条件满足排污管线的铺设,符合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求,所需土地、水、能源、劳动力等条件当地能够解决。
(四)资金预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4200万元,其中处理厂投资2160万元,主要包括污水处理设备,拦污栅、泵房、沉淀池、一体化氧化沟等主体设工程,以及600平方米办公楼、150平方米分析化验中心等附属工程;26000米输水管网投资1400万元;土地及地上物补偿投入340万元;供电增容100KW需投入300万元。
五、以上资金来源
【城建规划事业编制】推荐阅读:
湖北城建学院实习06-24
城建工作的总结08-13
提请编制消防规划09-11
城建执法大队岗位风险09-06
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07-25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08-27
规划编制工作任务09-26
城建档案个人工作总结07-20
城建企业年度工作总结08-16
城建演讲稿600字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