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说课稿(共8篇)
1.小学语文高年级说课稿 篇一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两篇文言文。《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列子创作的散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出决断的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本单元的关键字是“科学、机遇、思考”,阅读要求是“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的两个故事一个说明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另一个说明要善于思考实事求是,都是发现科学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4个字,读准字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要求背诵,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较长或教难的句子,因此我采用学生跟随范读去读,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进行断句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文中虽然有部分句子不好理解,但这两个故事学生早已知晓,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我采取互动讲解学习,约束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讲解,点拨发现古今异义的字,和蕴藏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思维和方式。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孔子、孟子等任务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画出古今异义的字,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出标记并互相交流。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划分长句子停顿,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两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两则文言文,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画出古今异义字,划分文中长句子停顿。
3、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说到我国古代有名的老师,你们会想到谁?孔子、孟子,很棒,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关于他们的文言文。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画出不懂的字句,互相交流。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几个字的读音:弗,辩。
三、学习《学弈》
1、课件出示孟子简介,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孟子故事。
2、理解题目,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wèi)是/其智/弗若与?)
3、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发现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朗读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
4、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注释,逐字逐句把握,理解文章内容。弈秋是谁?两人是怎么学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
5、学习“之”的不同。
6、齐读课文,联系生活,深化认识,引导总结: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7、巩固背诵。学生一起复述故事内容,根据译文完成课文挖空。尝试背诵。
8、板书设计:
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学习要专心致志
一人→开小差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明白了学习时要专心致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呢?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1、理解课题,出示列子、孔子简介。
(《列子》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2、学生用文言文朗读方法朗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3、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斗”dòu,“沧”cāng)
4、范读,跟读。指名读。
5、学习课文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引导讲述故事内容。
6、逐句学习,理解字意,学习课文。(把握古今异义字,课件展示条理)人物、起因、各自观点、各自依据
7、体会“孔子不能决也”,理解孔子实事求是态度。孔子被尊称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孩子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却说自己无法判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自由发言,说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9、归纳总结:课文采用答问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表现出他们善于观察、天真可爱的特点,而孔子的态度表明了他实事求是的谨慎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要不断探索。
10、科学拓展: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是因为大气层折射,放大了太阳的像。中午热是因为中午太阳光直射地面,受热最强。
11、板书设计:
日始日中
一儿:近→如车盖远→如盘盂(远小近大)善于思考
一儿:远→沧沧凉凉近→如探汤(近热远凉)实事求是
孔子不能决也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
《小抄写员》是一篇传统课文,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对这篇的教学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与学情。
《小抄写员》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冲突”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叫做叙利奥的孩子,虽然才12岁,却相当的懂事。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这样做的故事,赞扬了他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
这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情节相当感人。另外,《小抄写员》一课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既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本文故事性强,文中的主人公是个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文中写的又是发生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相关的事,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学生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样的教材特点与现实学情的指导下,那么第二方面,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这篇篇幅较长,词汇也不少。另外,选编这篇,无论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从语文学习上看都很有现实意义。所以我认为,教学本文应该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和理解重点词语;二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三是领悟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作用。 其中,六年级的学生对第一个教学目标具备一定的自己解决能力教师只做引导,而第二和第三个目标,才是本文教学应该把握住的重难点。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第三,我来说一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将文本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则通过对一系列精彩细致的心理描写的品读来设身处地的体会叙利奥所受的委屈,并借用引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产生感情的升华,从而被叙利奥对父亲、对家人深深的爱所打动。
第四方面,我就来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板块,简而言之就是六个字:回忆、体会、总结。
第一板块用回忆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板书(见板书一)展示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概括出叙利奥是个懂事、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好孩子。
第二板块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你体会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也能从这一教学环节中展现。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对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的一个检验。在学生汇报自己体会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以叙利奥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为主线解读体会,同时追问出父亲的态度变化作为副线,环环相扣,深入理解。
接着,重点研读第23自然段,并指导朗读。这是精读的一个点,本堂课算不算成功,也就要看这个闪光点有没有闪亮起来。利用小黑板展示这一整段的心理描写,这一段心理独白表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爱,展现了儿子被误解后痛苦的心情。在本段的研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对 “刀割”“竟”“只要”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去体会不能失去爸爸的爱。通过对“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等重点语句的品读去理解失去爸爸爱的痛苦与煎熬,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之后,进行了几个回合的引读,让学生将体会出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让感情在自己的读书声中升华,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感动自己和他人。
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果受误解的是你,你会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环节。这既一个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家庭中与父母的冲突;同时,作为本课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第三板块,对本文进行一个简单总结,修改板书(见板书二),提炼“爱”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在家庭中承担一份责任,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最后,我说一说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设计基本能够达成预设教学目标,但有一个地方值得探讨,第二个环节一开始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本文的细节描写遍布全文,不应该给学生划定阅读范围,束缚学生思考的空间。另外,本文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机制有一定的考察性,许多地方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如何评价学生在预设之外的答案,如何将学生琐碎的体会串联起来,引向本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机制,这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最应该努力探索,寻求进步的方向。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3
《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在第二教时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1、重点品读3、4、5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感受夹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
2、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如下:
一、采用变序,提挈中心
由问题“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最值得回忆的花?”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韧性幻想”,板书。
二、围绕中心,直奔重点段。
▲学习第4自然段(兼带学习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我抓住中心词“韧性”切入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韧性”的内涵——坚韧、顽强不屈。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品读三个重点句:
(1)“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是第一步,认识后两句的句式特点——双重否定句,赞美的语气更强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朗读是第二步,与第3自然段对比朗读是第三步。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问——院子里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样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白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一样也是按从春到秋的季节变换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借助屏幕内容提示,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夹竹桃独有的可贵韧性以及默默无闻、谦虚宁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写第三自然段是为了起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回到回归到“韧性可贵”这一中心上来。在学生读懂了“物”的特点后,我让学生读懂物背后的“人”,让学生明白写自己喜欢的物,可以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学习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两大问题:(1)月光下的夹竹桃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花香和花影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悟,引领学生体会“袭”字的妙,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中丰盈意象。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关键词“地图”、“荇藻”、“墨竹”,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读哪一种幻想。师配以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四人小组读、集体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
四、练习写话,习得方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看到的景抒发自己的情,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自己的幻想。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学完了主要段落,再归拢到文章的中心上,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使中心问题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进一步强调、突现,使教学始终紧扣中心,完整统一。让学生再读第6自然段,领会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总结4、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背诵第6自然段;
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书面练习(1)(这一篇文章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下面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降低其训练的难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说,教师运用随机点拨确保练习到位。这一设计主要想达到以下三个方面:1、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难
点;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一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1)“因为( ),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 )的关键,是红军( )的关键,还可能是( )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 )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小节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体裁是现代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本文是诗歌,语言优美、简练;结构清晰,总分总,且首尾呼应。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朗读诗歌,品悟诗歌,把握思想感情,我特制定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
其中,目标3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 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有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但是作为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扫除障碍。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帕米尔高原、北国、南疆及东海,学生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如果单从词的本身来理解,学生还是不能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这时,我以课件的形式演示中国版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北国、南疆等词语,学生就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无需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就是,学习这篇诗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还是让学生提前预习,上网搜索资料,这样学起来,就会轻松一些。在教学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适当地展示出祖国山河、风景优美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使心灵深处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四 说教法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读悟结合法,读写结合,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 ”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悟文本中走进文本,升华主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是李星华。课文以第一人称,回忆了李星华的父亲、革命烈士李大钊从被捕到遇害的全过程,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文中有很多对人物的神态、言行描写,反映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也反映出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的品质和沉稳、正直不屈的性格特点,这也紧扣了单元主题: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捕捉信息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饱含深情,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充分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感受作者诚挚的情感。主要采用学生跟随范读、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语言朴实无话,情感直白,学生可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的是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品格言行的分析,了解形式的严峻、敌人的残暴,还有父亲的沉稳和高尚的品格,带领学生感受革命者的高度忠诚和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人物相关资料,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及李大钊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思考为什么。
3.搜集李大钊的资料简介。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稚,僻,刑,哼。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四、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学简析
《灯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火与光”。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火与光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感受课文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从而受到主人公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的熏陶。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单元教学提示“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文字,同时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熏陶。”结合本课及学生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下列词语:倚、憧憬、千钧一发、围歼战、璀璨。
2、能力目标:a、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b、学习本课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3、情感目标: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特的见解。结合教材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1、结合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读读课后的“金钥匙”,借鉴其中的读书方法,圈圈写写,批批注注。
3、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4、小组交流、讨论,班级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设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拉好窗帘,关上灯,让孩子们感受灯光突然亮起来那一刹那的喜悦。
2、幻灯片出示“天安门前灯火辉煌”的图片,让学生看后谈谈感受。
3、是的,许多人都和大家一样,觉得灯光“多好啊”。他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灯光》。
(情景的创设,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谈感受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初步朗读课文,正音。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金钥匙”自学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写批注和心得;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讨论的准备。)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给课文分段,了解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
2、交流展示。
3、齐读课文。
(反复的朗读,体现了《新课标》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二课时设想
一、直接导入,回顾旧知:
1、读读下列词语,并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温暖赞叹围歼战聚精会神憧憬震天动地千钧一发暴露璀璨
2、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写往事?
二、精读课文:
(一)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完成填空:的郝副营长。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写出批注。
2、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指导感情朗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
(二)文中几次写到灯光?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谈谈感受,体会作者的深意。
1、自由读文,思考。
2、交流汇报。
3、师小结:课文五次写到灯光;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这样的开头结尾,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样光明温暖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4、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同时,通过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欣赏都市夜景图片)
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
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写简单的感受)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摘抄四字词,并选择一、二个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广场引起回忆
幸福生活
灯光往事献出生命(珍惜、创造)
(王愿坚)来之不易
广场思念战友
板书我主要抓住两点来设计:
1、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
2、紧扣文章主要内容,突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9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
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重点认知:
1、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之后我接着设疑: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小作者产生了种。种的疑问,那种树人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写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生读后设疑: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确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呢?
(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四、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板书: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
林清玄:《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
《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因此,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寻疑,再读释疑,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学与问
3.引导学生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词)不懈探求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3.我们再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住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读句子。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读句子。
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板书:阐述观点)
3.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位置?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懂得了什么?
学问就是指知识。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识很丰富,我们就可以说“霍金很有学问”。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对,这就是本文的观点。
“问”是很重要的。
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把“问”比作什么呢?由此看出“问”很重要。
3.问究竟有多重要呢?下节课再学习。
五、总结本课
六、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板书】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阐述观点勤学好问
得出结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中的一篇课文。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教材分析、学情、学习流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俗话说“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学习目标是指引着一节课的方向,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中对本节课的有关描述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中本单元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描述是:
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二、教材分析。
《山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由于受生活经验所限,学生对山雨陌生。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学习还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再加上课文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建设还不够成熟。这对本课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正确读记下列词语: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2、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品读词句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下边我说一下我的学习流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学习。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3、熟读精思,品味欣赏;4、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就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雨》就是作家赵丽宏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我的设计意图是:教学从已知内容入手,意在温故知新,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请你找出相关段落。
3.想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画出相关语句。
(三)、熟读精思,品味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课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学习“雨来”,感知“悄悄” (1-4自然段)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作者将____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____及____、由____及____的动态过程。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5-7自然段)
(1)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喜欢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_______美。
(3)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
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两个流进说明了作者不仅是用眼睛看还用心去感受)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8-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那么你愿意把这有声有色的雨景永远留在心中吗?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背诵。
2、这是作者眼里的雨,那么我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降临,它那黑色的魔爪将大地笼罩。窗外的雨依然在下,那是一支不谐调的曲。昏暗的房间,潮湿的空气,使我窒息。天空容不下雨,便让它降临大地,做人间的天使,但是,它却让我迷惘??撩开窗帘,本想看看缥缈的景色,可是雨水,却阻挡了我的视线,于是,我便看不到远方。雨水,是在为我哭诉吗?呼之欲出的泪水,便在此刻,倾泻。正如窗外的雨,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同样是雨,不同的人、在不同心境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许就是境随心生吧!但是,无论怎样心境下的景,融入了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都会使文章更精彩!
3、师总结:
最后,我这样结束本课的教学:同学们,有关雨的文章、精彩片段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搜集阅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独特感受。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清晰明了,既是对课文的一种总结,又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2
《**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的爱》这一课,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 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分页标题#e#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2.技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2)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三课时,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说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难点】
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说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自主性强的FLASH网络专题网站。(广玉兰封面,分设四个主题篇:玉兰苑徜徉;倾心赏玉兰;玉兰知识库;玉兰余香浓。并提供配乐按钮,学生自行点击选择。“玉兰苑徜徉”内容:全文、广玉兰配乐录像;“倾心赏玉兰”主题篇里分设“飘香玉兰”、“迷人花瓣”、“多姿花形”、“盎然绿叶”四栏,点相应区域呈现各主题栏;“玉兰知识库”提供广玉兰习性、栽培等课外资料,“玉兰余香浓”设课外作业)
【说教学策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
【说教学过程】
本课凭借网页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本课采用三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我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第三课时:复习词语并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最后让学生根据第三自然段练习写一个片段。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言简意赅,直接导入
课始,让学生说说:“作者写了广玉兰的哪几方面?”
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的专题网站一起去走近广玉兰,用心欣赏广玉兰。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受文字美
页面导语:请进入“倾心赏玉兰”主题栏,自主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击进入!(请大家想想怎样把自己的学习感受交流出来:你可以试着读好课文,可以在对应网页上留言,也可以和同桌探讨一下……)
[此设计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
A.迷人花瓣
(栏目内容:第二自然段文字;部分文字链接相应图片:“纯白”——广玉兰花朵近景;“玉琢冰雕”——冰雕图片与花朵图片对比;词语意思:像用玉和冰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导语1:认真读读课文,广玉兰的花朵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可跟帖留言)
导语2:作者具体是分哪个两方面写花瓣的?跟帖完后,请你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一下。
导语3:课文中几次提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凭几个优美词句是概括不了广玉兰花朵的内涵的”,这说明了什么?(跟帖)
[这样设计以各种优美的图片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文字,同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B.多姿花形
(“多姿花形”栏目内容:第三自然段文字。提供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开过的玉兰花的图片,并制作图配文的待移框;相关文字处做相应链接。“有的刚刚绽放……钻了进去”——蜜蜂飞舞录像片断;“花蕊约有一寸长”——图片;“数世同堂”——图片,意思: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生生不息”——意思:不停地生长繁殖;将几种不同形态的图片制成连续的播放)
导语1:第三自然段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了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请你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究竟写了哪几种形态?你能选择合适
的图片移到相应的描写形态的文字框里吗?然后再认真读读课文内容,给它们分别取个好听的名字。(学生可跟帖)
导语2:你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再认真读读你喜欢的那段文字,联系你看到的图片与录像,感受广玉兰花的美。准备一下,选用你喜欢的方式,一会把你见到的景象描绘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感受到的美。(方式建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准备一下,把你刚才给不同形态的花分别取名的理由和大家交流;朗读(可自行选择配乐)并说说想表达什么感情)
[此环节中,利用网页的超文本阅读功能,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提供配乐按钮,自主选择,并设计了取名这个环节,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势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发散创造性思维,进行独特的体验。]
C.盎然绿叶
(“盎然绿叶”栏目内容:4、5自然段内容;文字内容相应链接:“密集油亮”——图片;“终年不败”——图片;“秋冬……与松柏为伍”——图片对比;寒风呼啸的音乐)
导语1:俗话说,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选择“盎然绿叶”的同学们,你们的眼光很独特哦!现在你可以读读课文内容,看看叶子有什么特点?
导语2:课文里“活泼”一词用得好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字的准确性,又以发散式的“体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三)交流品读,展现个性美
A.迷人花瓣
1.作者是怎么赞美广玉兰花朵的?
2.他是具体从哪两方面来写的?
3.“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说明了什么?
B.多姿花形
1.研究这个内容的同学来说说作者写了哪几种广玉兰花的形态?
2.那有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
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汇报2:展示给每一种形态的花取的名字,指名结合图配文项目说出取这个名的理由。(引导别的小组参与讨论,有无更好的名字。诸如:含羞;蓓蕾初放;笑脸;风采依旧等等)其他作补充。
汇报3:配乐读四种不同形态广玉兰的句子。(分别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想表达什么情感。)结合指导朗读;再指名其他学生读;评议。
C.盎然绿叶
1.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谁来说说它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吗?
2.交流品读。“密集油亮的绿叶……活泼。”指导朗读;指读。
3.课文里用到一个词“活泼”你们觉得用得好吗?为什么?
5.还有其它句子也能体现它旺盛的生命力吗?
指导朗读“秋冬季节……装点着自然。”
[此交流环节,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广播的功能,进行交流,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各自充满个性的学习结果的显示下,学生间又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美
1.广玉兰的确美,花儿香,花瓣美,形态美,叶片美,美得脱俗、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学罢此文,你们喜欢广玉兰吗?夸一夸它。
2.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已的情怀:
引读:“我爱——,更爱——”。
(五)课外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语、佳句,注意积累。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可看看“知识库”里的文章),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夸夸广玉兰的环节既总结了教学,又扣住了课文的中心,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作者对广玉兰蕴含的思想感情。]
【说板书】
花瓣高雅洁净
广玉兰形态姿态各异
绿叶终年不败
[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条理清晰,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网页各主题内容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2.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电影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力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利用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拓展了课程资源,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熏陶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教学资源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时间
作用
方式
资料来源
课件
出示文中重点句子
1分钟
突出重点,帮助朗读。
演示
《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站
片段Ⅰ
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
3分钟
创设情境
播放
影片《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原文相同)
片段Ⅱ
小女孩被冻死了
2分钟
确定探究主题
播放
片段Ⅲ
第一次擦火柴
1分55秒
激发情感,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边播放边思考
片段Ⅳ
第二次擦火柴
2分10秒
片段Ⅴ
第三次擦火柴
3分钟
片段Ⅵ
第四、五次擦火柴
2分20秒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19分钟
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指导写作。
播放
《卖火柴的小女孩》(日本动画)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20分钟
《卖火柴的小女孩》(真人版)
六、教学过程:
(一)利用电影,设置情境导入。
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电影开头(片断Ⅰ:3分钟):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把她撞了,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连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脚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呢?
(二)利用电影,确定研究主题。
1.默读课文,找结局。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引读)
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播放影片结局(片断Ⅱ:2分钟),联系电影开头,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3.归纳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小女孩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认为小女孩“幸福”的同学到课文中找找依据;认为小女孩“不幸”的同学也从文中找依据。好好读读,找你感触最深的一处,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利用电影,促思导读解惑。
研究一:交流“幸福”
1.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幸福的。
(1)请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读读。
课件出示:“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播放影片第一次擦火柴(片断Ⅲ):
指导朗读——同学们观后是不是觉得小女孩很幸福。读得幸福点,自己练练。请同学读。
欣赏朗读——自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幸福地读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5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件难忘的事情”作文指导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一件难忘的事情”是第十一册第三组基础训练的作文。通过对本单元讲读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阅读课文《胡萝卜》两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叶圣陶和朱德熙两位先生修改作文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并从他们的改文中学到怎样修改作文的方法。围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作文教学第二课时以指导学生归纳修改作文基本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这次作文训练用二课时。第一课时,根据题目“一件难忘的事情”的中心词“难忘”,提示写作的范围和中心。激发学生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往事,选取自己最难以忘却而且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鼓励部分学生简略口述事情的的主要经过和难忘的原因。通过示范,要求全体学生先列好写作提纲后依据其顺序进行作文,力求在教师巡回指导下当堂完成初稿。第二课时,为达到学生初步学会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一目标,指导学生以所学课文为范例,从叶圣陶、朱德熙两位老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中,归纳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程序。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错别字、断句标点”为分步修改的步骤,使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教法选用:
为切实指导学生修改好自己的作文,选用“范例方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是以范例化的知识结构理论加以取材。通过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从叶圣陶、朱德熙老前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文章的范例中,引导学生重温修改文章有哪些基本方法,以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是将范例理论具体化。指导学生依据范例,创造性地归纳如何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方法,统一认识后,集体编写成修改作文的程序。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具体运用自编的修改作文的程序,在修改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运用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方法,使实质训练同形式训练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修改能力。
学生指导:
归纳式。归纳式是指学生在接触了较多的具体材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同类的若干例中归纳出某种学习方法。用归纳式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学习方法,将这一学法运用于学生的写作实践中。
第一步,让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的老前辈修改文章的方法。
第二步,指导学生编列修改作文的程序,归纳为学习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
第三步,将归纳的学法直接应用于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出示目标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热情地将上一课时学生完成的初稿情况作简要介绍。用“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文章不是写好,而是改好”的名言,引出本节课的作文教学目标:归纳修改作文的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读写结合,范例提示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胡萝卜》两篇课文,从叶圣陶、朱德熙两位老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中,体会修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入手的。通过学生口述,从改词语、改句子、删去重复的词句、增添不完善的句子、改正错别字和标点、将长句断成短句等方面逐一修改、明确要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就应该像老前辈这样对作文进行比较全面的修改。
三、探索规律,概括方法
通过范例,知道修改文章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应有一定的程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老前辈修改文章的规律,概括归纳编写成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正错别字、断句标点”为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用简略的文字板书修改程序为:读——词、句、字、点——改
四、方法实践、自我修改
按照归纳自己作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首先是让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初稿,文题对照,看作文是否突出了写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情,想想哪些地方讲得不清楚,哪些语句读起来有毛病,把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先作上记号,然后用修改符号按照下列顺序逐一加以修改:
(一)推敲词语。就是把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改准确。依据常常应用的规范的句式,判别作文中某句话里的词语运用是否恰当、词语搭配是否合适。词语更换主要是使学生懂得词语的意思、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对学生在文中词不达意的典型例子词语的误用,指导时教师在不违背学生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换词法进行比较,由学生自行对比,识别某一词语正确的使用方法。也可将学生作文中使用错误的词语,用其例句作简析,让学生通过修改,逐步做到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理顺语句。就是要把不通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修改时要逐句逐句的读,寻找不通顺的句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看句子成分有无残缺或是语法上的毛病。还要看句子是否按逻辑顺序排列,有无前后颠倒,句与句是否衔接连贯,合乎事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应遵循其规律。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病句和前后不连贯的句子,教师可选择其典型由学生识别并加以修改,在共性问题上形成共识,明确句子要通顺连贯,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必然联系,句意要符合客观事实,并逐步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法。
(三)删改重复。就是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这是由于小学生所接触的词汇不丰富,书面语言还达不到能恰当地运用词语和句子表情达意,所以作文中常常出现近义词重复使用。加之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不能对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描述,仅从某方面去反复叙说。作文修改中指导学生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适宜的方法:一是句子中如有相同的词语或近义词,视为重复,删去多余,只需保留其中之一;二是描述同一事物的句子,有两句以上意思基本相同,视为啰嗦,应删去一句,保留自己认为已经表达清楚意思的其中一句,使句子简洁明白。
(四)增添完善。就是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即使是已经学过的词语尚不能恰当运用,作文时常常出现句子的主干成分残缺或者是平铺直叙。对于主干成分不完整的句子,应指定学生仔细查阅,发现缺漏,宜补则补;意思交待得不清楚的,该添必要的句子就要添写上。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事物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者有机的联想,使学生增添完善的书面语言,尽量能够做到传情达意。
(五)纠错别字。错字别字,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同音字、形近字易混;多笔少画的字易错。加之作文时,学生对尚未学过或未记熟的字词,暂用同音字替代。修改时一是学生自学运用字典查找;二是教师解答。将学生需求的字词板书明示,对形近、同音和多笔少画的字在写法和用法上再加指点;三是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悟出。从而训练学生掌握纠正错别字和识记运用汉字的方法。
(六)断句标点。
成篇的作文是由自然段中的若干相关的句子组成。作文时,小学生一般只偏重文字书写而不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有的一点到底或者都是句号,长句也比较多。断句,这里指的是将学生作文中的长句用逗号断开,把长句改成短句。对特殊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再加提示,促使标点符号错的要加以修改,无标点的逐一加上标点,达到学生作文修改的最后阶段在全文中使用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七)总结升华。鼓励学生学习老前辈修改文章的精神,增强修改意识,在小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原则上教师不作大而全的批发和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原意,立足于学生的原文,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初稿中发现问题和自己修改,激发学生修改意识和兴趣,修改时要学习叶圣陶、朱德熙先生修改文章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修改即使到了学生誊写作文时,也要激发学生要有边誊边改的修改意识。誊好后还要边读边审。从而养成反复阅读、仔细推敲、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逐步学会能够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小学语文高年级说课稿 篇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是他早期的散文的代表作, 作品采用了纪实的手法, 通过特定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情感。在新教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 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为中心话题的, 都从不同侧面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选入第二单元, 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 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2) 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 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 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3) 本文语言朴实, 饱含情感, 而且贴近生活, 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教材的地位, 作用, 结合实际, 我们将目标定为: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亲的爱子深情。
3.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4.教学难点
理解背影让作者落泪的深层原因。
5.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学生情况, 课文的特点,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 遵循“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 采用启发点拨法, 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 启发性的问题, 诱导学生思考, 通过语言的体会, 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 讨论, 质疑, 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手动脑。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效率, 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手段。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相长的, 为了教师更好地教, 学生更好地学, 根据我校学生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涉及的问题, 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 结合当代的时代背景, 联系自身的生活, 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的语言特点, 增强赏析能力;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 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 提高语文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由几幅照片导入, 目的在于用直观的形象刺激学生, 引导学生注意、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
(二) 课文欣赏
放全文朗读录音。思考问题: (1)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 谈谈你的感受。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完成整体感知)
(三) 思考讨论
1.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其中哪一次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引出对背影的剖析。
3.朗读, 分析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剖析背影, 辅以字幕, 加深印象, 指导学生理解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和背影的情感聚焦点的突出功效。
(四) 研究探讨
1.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儿子有何反应?为什么?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 这个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 如果是在平常, 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地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背影的深层内涵, 学会结合背景分析人物, 突破文章的重点难点。
2.除了买橘子, 父亲还为儿子做了哪些琐碎小事?
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 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引导学生全方位感受理解父亲的无微不至、博大深沉, 并适时以点睛之笔掀起一个情感高潮, 又为下一个环节叙事, 激起表达的欲望。
(五) 拓展迁移
讲述两个情感故事, 引导学生由对父爱的理解辐射到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实现情感的升华, 同时训练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六) 感受深情 (放录音《懂你》)
让学生在歌声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把课堂气氛推向新的高潮。
(七) 布置作业
让同学们回到家里,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向父母、亲人表示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感激。
附板书设计:
四 (1) 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惦念之情) ——渲染悲凉气氛
次→ (2)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特写镜头) ——肖像/动作描写, 感人
至深
背 (3)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惜别之情) ——加深读者对背影的
印象
影 (4) 引述书信——再现背影 (百感交集) ——父亲老境颓唐, 对子
的惦念如故
四 (1)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悲哀伤心、难过的眼泪
次→ (2)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之泪
眼 (3) “我的眼泪又来了”——————惜别、难舍、惆怅的眼泪
泪 (4) “晶莹的泪光”————————眷恋、思念、辛酸的眼泪
3.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的分析主要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背景三方面着手。
(一)文化背景
文本中出现的动物都是学生们熟知的小动物,比如:monkey, horse等,他们也可以在动物园中见到:gorilla, wolf, zebra等。所有同学都知道panda是我们中国的特有的动物,也有小部分同学或许在电视上看到过koala, kangaroo, eagle, beaver等动物,但是很少有同学知道这些动物所属的国家。虽然这是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但在开学初我对教材做了整合,将其调整在第三单元故事教学中完成。
(二)知识背景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了部分的动物类单词,并在本单元A,B部分学会了如何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
(三)生活背景
我们的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大部分学生家中都饲养小动物,所以他们对于动物的体貌特征更为的熟悉,也更为亲和,十分喜爱动物。有的学生能将小动物视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从内心中愿意保护它们。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一)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已知起点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3) 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语言技能目标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
人的回答。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演:能为故事配音。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文化意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难点: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交际教学法
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特点是将语言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本节课中,全程为英语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结构的知识,同时又通过任务实施引导学生将语言结构知识应用到功能话题的表达当中,学生在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教学设计中的不同任务也是通过学生的口头英语输出为途径实现的,这体现了交际教学法。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点读笔的使用,能更方便学生跟读、模仿,能及时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技术教学手段,能够演示图片,PPT课件,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在上课过程中将教学法细化为四个方面:
1.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在待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本节课设计的两个活动任务(猜谜和游戏)都是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率。
2.TPR全身反应法
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教师尽量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使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更直观的在游戏中学习,使英语生活化。本节课设计的“认读单词”比赛和“给动画配音” ,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3.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在话题方面,学生已经学过部分动物单词,以及描述小动物体貌特征的语句。本单元新知识为认识新动物,运用新句型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类比,学会知识迁移,用描述已知动物的方法来描述新动物。
六、教学资源的分析
自制PPT课件,动物图片,让学生准备动物的玩具,并充分利用点读笔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描述、介绍动物的情境,使学生能有尽量多的机会耳听、口说,以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听说、认读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本单元的第六课时Part C Story time,本课的任务是能运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与同伴进行交流。在任务教学法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
整个教学设计如下: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学生们通过说唱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上口快,节奏感强,轻松有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接着进行谜语式故事的导入,通过猜谜活动引出核心词“animal”,猜谜中出现了arm, leg, milk, ice, apple, nine六个相互本不关联的词汇,但通过我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核心词的引出,可使我和学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通过运用本课核心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此后,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言;I know all the animals. 接着,通过创设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在此,我巧妙的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了我“故事中”的教学。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Step3. Practice
1.认读单词比赛
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单词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跟读、模仿
接着,我将故事文本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的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复述故事
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复述故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4. Production
通过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的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我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分析
(一)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九、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授课内容,教师将板书设计如下:
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授课结束之后,我对本节课的情况做了如下反思:
一方面,教学中有一些精彩之处。
1.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热爱动物的品质。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运用猜谜和游戏教学可使学生在玩中学,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本节课通过“谜语式懒羊羊觅食的故事”和“看图片猜动物单词的游戏”,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率。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实施任务。在学生掌握动物的词汇和介绍小动物的句型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让学生积极投入,身临其境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发现知识并获取知识。新课程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老师,我们要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和观念。本节课虽然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但却把“表演”的机会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角”,让学生时刻处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使他们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得到整体发展。
3.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的紧凑,单词animal, zoo,bear的出现,都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我创设了多个问题情境、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语言交流。上课时,我尽量用英语贯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师课堂用语,以便于学生模仿。堂上的教学手段也应灵活机动,以学生为主,创设英语交流平台。这样的形式能够比较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共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笔者的授课过程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该收的地方没有及时收,导致占用的时间过长。在讲到有关动物的拓展词汇时,拓展得有些过多,导致这部分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应该加强“重点意识”,教学不离重点,拓展不离不偏,紧抓课标内容。
2.Group work小组活动组织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几个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本节课的小组是学生自愿组队的,而不是按照学生英语水平划分,这样导致有的小组活动特别成功,而有个别小组由于包括几个学困生导致活动实施不够顺畅。在以后的授课中,应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小组,合理组织小组活动,使小组活动的意义真正得以实现。
3.教师指导性语言过多:讲课的过程中,因为总怕学生听不懂或是出错,所以自己的课堂指导性语言可能啰嗦了一些。应该更大胆的去放开学生,让学生去说出自己的思考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
4.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再丰富一些,尤其对于表现特别出众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不同于他人的评价语言。
5.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再设计本节课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一项全班性介绍动物的交流活动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消化和巩固课堂内容。
结束语
有效的教学是每位教师永恒的职业追求。英语课堂的高实效性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要求和衡量标准,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
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设计活动时要以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为主要指导方法,在对教情和学情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到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种因素。
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结合。教学活动是服务于学生的,旨在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不同活动中,既考查了掌握的情况又巩固了新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要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经过听、说、读、写等环节了解教学内容和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辅助学。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交际教学法为理论依托,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英语课堂教学并非是“我教你学”,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是通过交际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积极应用“创境法”,提供学生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
4.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四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 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组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写的。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教学。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是教学的重点,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是教学的难点。
二、设计理念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紧扣“美”字,以“情”为线,分四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猜谜赏图,悄然入情
为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选用了猜谜语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学生答出是荷花后,马上追问:你见过荷花吗?在哪里看见的?说说你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随后我出示几幅荷花图,和学生一起欣赏,(展示课件)欣赏后,让学生再次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荷花。
作者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细读美文,逐步动情
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引入第二段的教学。
作者笔下的荷花是多么美丽啊,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肯定会齐声回答:想!我适时播放课件: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的样子。通过欣赏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生动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在这里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惯例,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抓住时机解决重难点。
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花的句子。”我就用课件出示,每句话都配以与之相对应的图片,图文对照, “你最喜欢哪一种形态的荷花呢?为什么?”有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完全开放的荷花,因为花瓣全展开了。我就和学生看图理解“展开”的意思,抓住“展开”指导朗读。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花骨朵,因为“饱胀”可以看出荷花马上就要开了,充满了希望,我就抓住“饱胀”让学生感悟,指导朗读。然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荷花的美读出来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赛读。还采用表演的形式,请三个同学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分读三句话,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叶的句子。”我也出示这句话,并配有图片,抓住“挨挨挤挤”和“大圆盘”,观察画面,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出这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三个特点。最后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紧紧抓住“冒”字进行教学,想象荷花是怎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长出来的。引导学生给“冒”换个字,体会和原句相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指导学生读出白荷花的生机盎然。
作者写得太精彩了,老师也忍不住
要和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最后师生一起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此刻,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融为一体。
(三)品味美句,巧妙移情
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作者看到这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是什么感受呢?引入第三段的学习。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内化语言,巧妙迁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姿势,除了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也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发展语言。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运用课件来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看图,观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活的画”呢?想象你看到一幅怎样的图画?让学生抓住“活”字,体会是阳光,是雨露的滋养,才有荷花蓬勃生长,婀娜多姿,随风摆动。然后进一步思考:画出这幅画的画家是谁?学生这时就很容易明白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创造了这么美的荷花。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感情与文本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对荷花,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一段,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想象美景,尽兴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激活了,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抒发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作者笔下的荷花栩栩如生,(课件)看到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我想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画下来。”“我想朗诵一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我想背诵一下课文。”……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画画,或写文章,或朗诵古诗,或背诵课文,表达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荷 花
闻清香
荷叶 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看
荷花 半开全开含苞
想变荷花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既理清文章脉络,又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迅速对课文建立框架结构认识,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这节课我抓住以下几点设计教学过程:
1.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文嚼字,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4.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悟美,享受美,进而达到去创造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位的一篇阐明文,向我们先容了赵州桥的雄伟、结实和雅观。课文开头先交接赵州桥的地点地,计划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先容赵州桥雄伟、结实、雅观的特点,末了讲作者由衷的称赞。全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计划特点的阐明,歌颂了我国古代庖感人民的伶俐和本领。
二.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的特点。
②技能目标: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③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建筑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四、说教法、学法
A.教法
1、“以读代讲”法
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2、“直观教学”法
通过图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B.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问——读——说——画——议——说”的学习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见过哪些桥呢?那些桥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出示图片。
为什么课本不说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不介绍精钢做的桥、木头做的桥,而偏偏介绍一座石头桥呢?
2.以读促悟,说说收获。
教学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大胆发言,说说自己想知道关于赵州桥的知识。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通过读,从课文中知道赵州桥在哪,有多久的历史,什么时候建造的和是谁建造的等等。
3.集体探究,解决“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初步感知课文后用课文中的词来说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通过学生的反馈板书关键词:世界闻明、雄伟、坚固、美观等等.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些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重点围绕赵州桥的设计展开深入的学习。
4.小组互助,配合探究
1、领会赵州桥的雄伟。
2、明白赵州桥的计划特点
(1)运用简笔画的要领,直观地体现赵州桥的计划特点。
(2)明白赵州桥计划的长处
(3)开端了解过渡句。
5、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用课文中的末了一段话来称赞赵州桥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一、教材分析
《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读者的阅读现状,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魅力。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学习重点逐渐向阅读过渡,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但是孩子们对于事物的观察还远远不够,对于燕子这种候鸟的了解只能说是少之又少,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是一个难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熟知字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知识目标)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能力目标)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1.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1.情境教学法:我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赏读教学法:运用自主感知朗读法、抓关键词品读法、对比品评法、设置情境悟读法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3.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引导感知燕子的外形美,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欣赏燕子飞行、停歇时的优雅姿态。
4.小组合作学习法: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根据学习卡的要求研读文章段落,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文章情感,在合作中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我准备用多媒体、板书、动画、简笔画等手段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拥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课前展示,精彩炫我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预习中在网上搜集的有关于燕子的图片,并简单概括一下你展示的这张图片中的燕子的形态和特点。这一环节可以刺激孩子对网上搜集资料增添兴趣,并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情境导入,感受春景美
多媒体播放小燕子歌曲的视频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的表象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细读品味,质疑探究
1.提出问题,寻觅春景美。
我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燕子》这篇文章,你们喜欢燕子吗?”“我们现在这个季节有燕子吗?燕子在什么季节才会来呢?”接着导入“对啊,燕子只有在春天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文章第二小节,找出春天有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章中标注出来。”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进行提炼板书(板书:风、雨、柔柳、花、草、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通过我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训练阅读能力。
“这么美的花,这么美的树,这么美的柳丝,它们是怎么来到春天的呢?”结合课文语境以及板书,学生理解“赶集、聚拢”这两个词语,体会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的烂漫无比的春天。
在同学们沉浸在美丽的春景中时,我询问学生:“你们喜欢春天吗?是啊,我们班的同学都被这美的景色吸引去了,南方的小燕子也按捺不住了呢。”生齐读:“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设计意图:我通过直观的动画、有针对性的问答、入情入境的范读使学生体会燕子对于春天的作用。学生沉浸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学的轻松。
2.赏读感悟,发现燕子美。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这样一只小燕子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细读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归纳出燕子活泼可爱的特点。教师跟进板书。
我问学生:有谁可以把燕子这种活泼可爱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试一试?并且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认为哪个地方可以读得更可爱?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我来范读。请学生朗读的同时,根据学生朗读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燕子的简笔画。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学生较为直观地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
(四)自主探究飞行美、停歇美
1.学习第3—4小节的要求是:
①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②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③从燕子的叫声中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在说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展示问题答案的同时,教师跟进板书(飞行美:快)。
2.学习第5小节的要求是:
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的探究发现紧扣文本主题,从文本出发,从文字入手,用换词法、情景设置法、图片感受法等不同的方法自主理解词语,适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词,交流讨论,感受词语意蕴,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例如:对比品评:“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表现了燕子飞行速度十分快,飞行技术高超,突出燕子为春天增添的情趣。
3.再读第3—5小节,在语境中感受燕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教师跟进板书(动静结合)。
(五)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春天吸引你的地方。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形成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意识,进行情感教育。
(六)扩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课后作业,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仿写: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请你模仿举一反三写燕子的写法,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写一段话。(运用第一段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积累: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优美词句,工整的整理到你的摘抄本上。(注重积累)
绘画:想象心目中的燕子,画一幅《春燕图》,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展示。(文章与感悟相结合,文即是画,画也成文)
好的板书是整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学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形式,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一、教材简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均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丛林的住民为了掩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丛林饥荒、疾病盛行。它报告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亲昵的接洽,粉碎生态均衡将会给情况带来无法想像的劫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凶狼,消灭鹿群的天敌;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最后得出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道理。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如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三、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读书比赛等多种形式,采用电教手段,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结合地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体情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比比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具体说一说第二课时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悟情。
第三小节课文中出现的“自由王国”让三年级的学生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理解加上引号的“自由王国”更是困难了。教学时我准备这样去突破这一难点: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在那儿怎样自由生活的?这一自由王国真的是鹿的自由王国吗?”通过这二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狼被消灭后,鹿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另一方面,正因为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毁,病毒传染。接着让学生把一、三小节对比,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想像森林被毁,鹿群生病的样子。学生在两两对比中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从中感悟、体会、理解。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不过,这里的处理,我没有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教师的引导没有体现出来,而只是进行了总结。
以计划丛林警示牌的情势让学生本身说一说本节课的劳绩。老师可得当先容有关生态均衡的知识,再请学生谈谈生存中没有细致生态均衡而受到大自然处罚的事例。课后网络这样的事例。这样就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范畴,细致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差别内容的相互交织中,渗透排泄整合,开阔视野,得到当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本领。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全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
【说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们精心制作了一套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突破重点
《海底世界》一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之处,但这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海底那静中有声,动静结合的奇异景色。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我创设了和谐情境,即通过CAI让每位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
①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先后演示海面上波涛澎湃(伴有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和海底悄然无声的对比情境,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个什么词来形容它?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这两个词的意思,更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②整体感知,加深印象:通过CAI欣赏海底美丽的景色,再次整体感受“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立下大志,长大探究海洋奥秘的情感。
这样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和谐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外显为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强化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是这样进行训练的:
(1)观察训练。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CAI课件,把文字介绍转化成动态画面。要求学生在观看画面时,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这促使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特点,积极进行思考。
(2)说话训练。观察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而说话应该是培养学生表现事物的能力。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我是这样做的:
①看画面,说图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第2自然段的语言描述用对比的动态情境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用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地看了画面以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意思。由于说话训练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生在表达观察时都能做到有条有理。
②看画面,练复述。在学完课文后,出示总起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通过电脑把海底美丽奇异的景象呈现于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看着画面,用上总起句和板书上的重点词语说一说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同时又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通过CAI创设和谐情境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盎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海底世界》这一课,你们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海底是怎样的世界?那么,海底景色的奇异表现在哪里?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里?这一节课,我们再一次去探索一下。
二、创设情境,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共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细读交流
①讲读第一、二句(板书:宁静)(出示课件)
②讲读第三句(板书:有声音)(出示课件)
③讲读第四句(出示课件)
④讲读第五句(出示课件)
⑤引读第六句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小结:海底的景象就是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
(三)讲读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第三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读,看看你对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说说它的活动特点。(出示课件)
3.选择读。
小结过渡:为了写动物活动方式的多种多样,作者选取了五种动物来具体说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这些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也使海底世界奇异无比。海底植物的风采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四自然段。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学生再自由读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色彩多样,形态各异)
3.欣赏美丽的海藻。
小结过渡:海底植物真是千姿百态,奇观异彩,不仅丰富了海底的物产,使海底的景色也如此奇异。海底除了我们所看到的动植物,还有什么?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矿物、丰富)
2.齐读。
(六)总结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1.欣赏海底的美丽和富饶。
2.齐读课文,出示练习。
3.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科学家到过海洋,还把奇异的景色拍成电影、电视,但是,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还要想办法打开这座神秘的宝库,这就需要科学知识,需要勇气。
(七)作业。
1.继续阅读有关海洋的书,准备交流。
2.运用本课已学过的先总后分的写法,写一片断: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说板书设计】
景色 奇异 宁静
有声音
海底世界 动物 活动 有特点
物产丰富 植物 色彩 多样
形态 各异
矿物 丰富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和谐情境中去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一、关于教材
《蒲公英》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成熟的蒲公英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选择不相同,结果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塌实际。文章不但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时语言优美、生动,又是一朗读的好材料。
二、关于教法
本人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两条主线进行精读指导:一是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并读好人物对话;二是引导学生从蒲公英种子的不同选择而造成的不同结果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以读代讲,力争读出情、读出字、读出理。还力求在课堂中创设一种童话世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设计
1、强化初读看图认识蒲公英,揭示课题,简介内容,指出本文并非介绍植物,而是一个寓言故事。由此引入处读,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问题。
2、精读感悟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洁白”“绒球”“蓝天白云”等词,引导想象蒲公英种子无忧无虑的愉快心情。第二、三自然段是重点。理解;(1)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亲切关怀;(2)蒲公英种子的不同态度;教学形式主要采用:听录音——读课文——找关键词——分角色朗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两种命运的对比中,体会内涵的道理。在让学生充分讨论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复述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关于学法在学法设计上
着重以读为主、以自己学习为主、以讨论为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为突破口,以取得“读的熟练、学的投入、议论踊跃”之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
《检阅》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报告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到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校阅阅兵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校阅阅兵步队得到了各人的同等喝采。
二、说教学目的:
基于对课本的明白,将本课教学目的定为: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准确读写“校阅阅兵、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3)明白课文内容,感觉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恭敬和敬服,以及博莱克自负自强的本性品格,领会队员们优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资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在阅读中领会人物生理的变革,并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三、说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引导法、探究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3)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人物:博莱克或那些儿童队员们,体验人物的心情,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4)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将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回顾,导入质疑
1、播放儿童队员参加检阅时的情景的课件,教师配合进行叙说:七月,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了隆重的国庆检阅,在参加检阅的所有队伍中,有一群儿童队员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观众是怎样称赞的?
2、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课文的两个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接着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用夸赞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3、学生读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疑问和读书要求:这个小伙子是谁?观众为什么会称赞博莱克很棒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博莱克很棒的段落。
(二)走进故事,研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博莱克参加检阅时表现的段落,教师出示该段落和相关的图片,问:这段话中的他是指谁?看看图,再读这段话,你们从哪儿看出博莱克很棒?
2、引导学生联合博莱克自身身材特点逐句逐条理的读悟,起首接纳脚色比拟法:将博莱克与正常儿童比拟,与本身以往到场校阅阅兵的履历比拟,再开导想象:想象他在平常是怎样降服困难,对峙训练步调的。接着举行脚色转换:将本身看成博莱克本人,担当老师访问校阅阅兵时的心情想法,从中感觉博莱克确实了不得,感觉他的自负自强、大胆自大的本性品格,以次来促进明白“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在领会的基础上,接纳了师生互助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的朗读,朗读时,老师举行或肯定或点拨、或鼓励或提示的评价,以评促读,读中感悟。
(三)深入文本,感悟“这些小伙子真棒!”
1、教师小结过渡:博莱克以他的自信自强、勇敢坚强赢得了观众们的称赞,其他的儿童队员们为什么得到了观众们的称赞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至9自然段,看看儿童队员们在一起干什么。
2、体会队员讨论时为难的心情。
重点抓住第六段,采取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来充当文中的主人公,老师把检阅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把他放在哪个位置这个棘手的问题叫给学生们处理。老师做如下引导,来让学生亲身感受矛盾心理:队员们想到的三个办法,你愿意跟博莱克说哪个?学生如答:都不愿意,就追问为什么都不愿意说?如果学生愿意说其中某种办法,就追问他准备怎么跟他说?在问博莱克:你听到队员们这样说,你心情怎样?你想了什么?以次激起矛盾心理,并同时感受孩子们善良心灵,他们关心爱护残疾人的品质。
3、学习儿童队长坚定的决定,指导朗读他的话,体会他的善良与公平对待每个人的品质。
4、指导朗读队员们赞同队长决定的话,感受队员们心情的变化,体会他们同样的善良。
5、小结: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一定不是一堂好课。通过不断反复朗读“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并且每次都是在不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同时结合其它句子的朗读,有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走出文本,升华认识。
1、读完课文,老师这样延伸:实在,生存中有很多像博莱克这样的残疾人,也有很多像这些儿童队员一样的人们,接着出示种种残疾人自强不断的照片,对学生举行意志品格的教诲:身残志不残,万事都不难,有一个康健的身材,更要有一颗善良优美的心灵。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看着步队中的博莱克和队员们,我想对他们说:“……”
(2)波兰华沙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博莱克,面临镜头,他这样说:“……”
(3)博莱克回抵家里,他冲动的心情无法清静下来。他在日志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志写下来。)
3、交换小练笔,评价修改。
(发掘课文的空缺点,在同等对话的基础上变更学生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去想象思索,从而得到情绪的共鸣。建立情境,让学生在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联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绪。)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说教材】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到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的道理。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2ppt课件准备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
2、课前分好学习小组
【说教法】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
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明慧,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真好!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默写《春日》
让孩子们自己走进春天,走进文本
——古诗《春日》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
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春日》的思索,还要继续--------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设计意图:
《少年王勃》是国标本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报告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天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表现了王勃的文思迅速与才气横溢。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更真实、更踏实、更有用是我们当前语文课所最求的目的,因此我在计划本堂课的教学时,从教学目的的有用性、教学要领的有用性和教学布局的有用性三方面来确保讲堂教学的有用性,在教学中我计划了以下关键:
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美”
在复习检查词语后,我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深入体验,积累内化。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在朗读时还与旧知作比较,读读第2课中的有关句子,能够通过与前知的呼应加深形象;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在我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这种情感氛围中,学生会用心地去读,自然而然达到了吟背的境界。其实,读好这段话,也为下文学诗句作好铺垫。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
在熟读成诵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好诗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扣词扣句,体会王勃的“奇”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能突出王勃奇特的才能。这一自然段中最能突出王勃“奇”的词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我抓住这些词一遍遍地朗读、一次次地体会,学生通过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解读出文本的意义,即王勃的奇。同时与第二自然段其他客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从侧面更加感悟出王勃的奇。在学生读第四自然最后一句时,我抓住都督说话时的表情、动作以及说的话进行演读,在演读中感悟出王勃的奇!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王勃才华横溢,我设计了一个练说题:假如你是都督邀请的其中的一位客人,你会怎么做?怎么说?为了让学生说得充分,我不但提供了句式,还提供了一些表现王勃“奇”的成语,这些成语很多是练习3中的,通过想象练说,学生不但会运用这些成语,提高了说话能力,而且被王勃的“奇”深深地折服,使王勃的“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在竣事新课时,我保举学生读一读王勃写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感悟王勃确实是个奇才!诗写得那么好。二是让学生用本日所学的要领积聚运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后,部署了两项作业题,第一题是课文后训练1的内容,使课后作业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题保举读少年奇才的故事,为学生读课外书指明偏向,造就他们的阅读兴趣。
最后我想说的是:计划的有用,讲堂实行的有用,课后牢固的有用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有用性的保障。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2、赏析教学法: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我主要是通过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品析,采用了以读代讲 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0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还在朗读中让学生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在学习生字环节和学习“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时,用上了这两个学习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辛勤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首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在童年最快乐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提出贴近生活、情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在朗读中检查学生生字读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变枯燥为生动,学生才有想读课文的欲 望,为课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3、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让学生找出描写做风筝时表现心情的句子,并通过想和同桌交流风筝什么都不像,却还把它叫做“幸福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做风筝的快乐,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的融入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度到对情感的`体验。
(2)感悟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描写风筝飞起来的词语,从内容上感受放风筝的心情,再联系生活想象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自己在放飞风筝时的动作、语言、心情等。让生活在课堂中回放,并观看放风筝时图片,让放风筝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这样的设计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
(3)体验找风筝的心情。教师配悲伤音乐范读风筝飞走时的心情,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并通过找描写心情难过的词语,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心情,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理解两个关键词“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来深入体会由快乐到难过的心情变化,朗读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并通过寻找风筝来找回那份快乐,此时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想象找到风筝和没找到风筝的心情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1《风筝》一文是贾平凹先生写的,是一篇极富儿童气息,充满情趣的文章。这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与其同组的是《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以及单元练习。《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心情,做风筝时满怀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的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在教学预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同样的情一起飞,让孩子们读文入情,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体会,让孩子们感悟文章的情感,学会把事写具体,把自己的情感变化通过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这种心情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也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特别是放风筝一段,我想着让孩子们走进文本,体验风筝飞起来时孩子们的激动与兴奋,再读一读。可是同学们没有读出来,可能是没有体会到、感受到?还是老师的指导描述不够?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2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作为一名远近闻名的老师后,却依然拜老子为师,同时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孔子的故事。本课内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起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榜样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内容的分析,以及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并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的转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字的掌握及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对于课文隐含的内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以体会孔子不断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从而引起他们对自己学习态度的思考。
(4)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1)重点:学生能熟练的书写生字,流利的阅读课文。
(2)难点:学生能把握课文内容中蕴含的深刻含意,即孔子的学习精神,并引起学生对虚心学习、勤学好问、终身学习的思想有所思考。
二、说学情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也是在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确立的,所以,下面我开始说学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也喜欢表现自己,同时,此时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
涵义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进行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采用故事法、多媒体演示法、朗读体会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多媒体演示中了解更多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信息,这样他们在朗读课文中能更有感悟和感情。
四、说学法
新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深刻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导入
本课我将采用讲故事,图片演示以及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因为通过讲授与孔子和老子有关的故事,以及呈现图片,学生就可以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孔子和老子,这样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感受新知。
(二)新授
1.初读感知。先让学生浏览并默读全篇课文,找出其中的生字词。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生字。接着同桌进行对读,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倾听和注意力,在倾听中纠正他人的错误。
2.合作交流。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在自由朗读课文后相互交流,共同找出能引起思考的词语或者句子,同时小组学生共同理解和感悟这些词句,并且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在讲台上进行汇报,汇报完后和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接着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熟悉课文之后,老师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读字卡片,引导学生依次的认出并读出本课的生字。
4.引导大家一起理清全文思路和思想感情,把握重点词句,并理解词句隐含的深刻含意。
(三)巩固练习
1.通过PPT展示重点字词,以及相关的解释。同时学生大声朗读几遍。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有感情并流利的朗读。同时,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找出其中读错的地方,或者感情还有待改变的地方。
(四)小结
通过大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在他们的总结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也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不是目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的生字以及体会本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会布置以下三方面的作业:第一,用今天学习的生字先组成词语,然后造一个句子;第二,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然后写上原因;第三,课下收集一些有关老子和孔子的资料,比如说名言等,并和爸爸妈妈一起理解和分享。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会用写关键词的方式来呈现板书,这样也会比较简明易懂,主要分两部分:
生字:兼纳丘毫授
知识联系:孔子----远近闻名的老师----拜老子为师---勤奋好学--学无止境、终身学习思想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3一、说教材
这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主题为“细心观察”,而《花钟》这一课紧扣主题,按照“描述现象——揭示问题——生活运用”这样的思路行文。第1自然段说明了一天当中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第2自然段说明各种各样的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也各异,第3自然段讲述了植物学家将这个原理用在实际生活当中,修建了一个有趣的“花钟”。
三年级的孩子对时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能认读时钟所表示的时间,所以也就有自行整理和理解文中花开的时间顺序及其原因的能力。但是,对于文中描绘花钟的词语、句式等方面的欣赏,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
基于对课文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花钟》一文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具体的课时目标是:
1.认识“芬、芳”等10个生字,会写“斗、芬、芳”13个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苏醒”等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能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
3.通过学习,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
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教学重点:感悟描写鲜花开放所用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词句表达同一意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将语文、数学、科学三门学科知识进行巧妙的融合,由动态的视频以及色彩鲜艳的图片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识字学词。在课堂中淡化老师教的痕迹,更多的让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在和老师的对话中有所收获。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积极展开思考,着重推敲、品读重点句段,并尝试着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2.学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整体把握文章、仔细品读词句、反复朗读感悟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的双方面收获。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取的教学手段是视频的播放和图片的欣赏,在视觉、听觉上让学生感受花开的过程和花的种类繁多,并且能够用一个形容词或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真实想法。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能会说出本篇课文中的“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词语,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花钟》。
2.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首先,我会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多媒体展示生字词。生字词分为会认和会写两部分,会认的部分只要求会组词,能够准确地拼读,会写部分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按照新课程标准要
求,必须熟练掌握,包括准确拼读,正确书写,应用组词。
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首先,还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因为阅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理解文意的重要方式。接着,抛出第一个问题:美丽的“花钟”上有哪些花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会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找有几种花。几分钟后,提问学生,并在课件上展示课文第1自然段提到的9种花,让学生一一辨认。此时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应该会十分高涨,顺势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些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让学生再一次读第1自然段,这次的重点是找到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分别是几点。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请几位学生个别朗读,并展示花钟图,询问全班学生几点钟各是什么花开放,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接下来,在“说一说”的环节里,着重解决教学重难点,即感悟课文描写鲜花开放所用的不同表达方式,这也是课后习题的要求。我会以牵牛花的描述为例,启发学生进行比较、推敲、朗读,使学生感悟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并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其他种类花的开放的。
4.激趣拓展,片段仿写。
我找到了各个时段开放的各种花的图片,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意在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初步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与此同时,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也来写一种或两种花的开放,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深入学习,分析原因。
前面的学习充分了解了现象,自然就有了探究原因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4第一、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大意。
《纸的故事》的大意就是介绍了纸的发展过程,表现了民族自豪感。
首先,在第一课时中我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并没有把课文分开来让学生理解,而是让学生能够完整的读课文两遍,至少使学生对课文能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握住课文的大意,我结合课后练习3按纸发明的过程给图画编号这个练习,让学生明确纸的发展过程。
其次,在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掌握纸的发展过程,我按照用品、原料、特点的思路设计了纸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两份表格。这样纸发展过程的各个要点就能够比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存储。
第二、备课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备。
第一,根据学生能力情况,分层设定要求,有差别地对待学生。
在第一课时根据学生对于纸的知识的掌握情况预定为“A、对课文内容了解比较少。B、和课文差不多。C、除了课文知识另外还知道很多”三类情况,这样在读课文时针对这三种情况就有三种不同的要求:
A、读通课文,划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一记。
B、自读课文,划出你不知道的知识。
C、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纸的发展的过程。这样有了层次的教学,在一定层度上将会提高整堂课的效率。
在第二课时,争当讲解员这个环节中,我针对班内学生的情况初步定下了三种层次:
1、根据课文句子段落来说的。
2、大部分根据课文,适当增加自己的语言,比如说加上自己对祖先的赞叹。
3、能较多地补充课外的内容或按自己的语言来说的。
这些都是希望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备课,设计教案。
在我初次备课的时候,我一门心思想得是我如何把这堂课上下来,我要做哪几步,经过马老师和周老师的启发指点,我开始转变我备课的思考方向,我们班的学生比较喜欢角色扮演的这种类型,做做小老师、当当小法官等等,而这篇《纸的故事》正好可以让学生来当当讲解员,那我就围绕这一点备了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有阶梯,我把课文分成“纸发明前”和“纸的发明”两块让学生来学习,来讲解。
5.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五
1、这是那位残疾青年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2、还有一层含义:别饿坏了那匹马也指小作者,小作者对书如饥似渴,而残疾青年是不想饿坏小作者,才说了这一谎言!这篇只有一课时的自读课文,我想这次是第一次把自读课文列入实践课的范畴。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我的课题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想习作的源头是阅读,于是将目光定格在了这课上。自读课文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发现。翻开课程标准,关于略读课文的内容很少,只在评价过程中提到一句: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略读材料的大意。但教师并不是旁观者,应该抓住主线引导好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朴实,情感真挚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想简化头绪,着重从两点入手,以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品悟语言文字,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2、感情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渗透我课题特色,加入了一个小练笔。
反思这一课,我谈谈我的几个主要设计。
1、注意导读的引入。我是这样导读的,用他们上下楼梯经常见到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关于“诚实”的话题说明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话锋一转,告诉学生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却得到了别人的感激,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好细读的问题。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3、安排小练笔,填补文中空白。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4、感情朗读,情理交融文章很长,我让学生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学生的文字来读读,在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学了本文之后的理解。
6.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六
《小萝卜头的故事》这课是鄂教版第七册以“读书故事”为主题的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学习这组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检讨自己读书的态度,和同学交流自己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乐趣选编着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从小萝卜头在艰苦条件下学习的故事中受到努力学习的教育;二是学习从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他是一个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学习的一个孩子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得他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使得文章不易被理解特别此文中《囚歌》的出现,使文章具有“文包诗”的特点,而诗的内涵又是不易理解的如何让这样一篇难于理解的文章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在语言训练和思想内涵的品悟上达到一定高度,实在让我们有太多顾虑难怪抽签后,在场的教研员和老师们都说:“这实在是一节难度系数太高的课!”
二、多次试教,不断调整教学标高、教学结构、教学设计,形成最优化教学方案
(一)在困惑中思考
在初始设计教学时,我仔细研读课本,打算从小萝卜头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放弃学习入手,进入学习,可是,第一次试教下来,由于时代距离较远,学生只能从文字中很肤浅的理解,小萝卜头还是与学生离得很远学生的感受也很浅显
于是,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大量收集有关小萝卜头的资料,讲解《红岩魂》里的小故事,使学生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
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打算从每个段落中,对环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等细节处着手,引导学生抠词抠句来学习可是第二次、第三次试教中整堂课显得很琐碎,不断纠结于细节处
并且《囚歌》在文中是单纯作为小萝卜头学习的内容出现,还是作为一条隐藏的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特殊性的线索贯穿全课学习呢?在整个备课、试教、评课的过程中,我和老师们都在思索、讨论、反复斟酌!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我们一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将《囚歌》的处理弱化,但总感觉对文本的理解浮在表面,小萝卜头的人物形象始终不丰满,可亲、可敬、可爱的形象没有立起来
(二)在实践中反思生成
如何让这样一篇难于理解的文章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内容,对小萝卜头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有所了解呢?我们决定对教材重新进行深度解读,重新确定教学标高
1、抓文章行文特点,从文章结构入手,扣内在联系,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变被动琐碎的学习为主动读书,感受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就以“通过这几个故事来感受小萝卜头是个什么样的好孩子?”成为贯穿全文的主要问题框架定下后,我们在后两次试教中发现,这样的设计能很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让学生从这几个故事中,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小萝卜头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小萝卜头,在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他的苦、他的喜、他的爱、他的恨,让小萝卜头在学生心目中活起来
2、三次妙用《囚歌》,让学生感受小萝卜头在学习中的成长,缩短学生与那个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距离,进一步体会文章内涵
《囚歌》的教学确实难以处理,通过多次试教、我们发现由于学生与那个特殊时代距离久远,学习这首诗时,无论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或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学生仍出现笑场、或不理解而表情木然的情况
于是我们反思不是学生出现问题,而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囚歌》出现的时机和理解的程度,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细细品读文章,小萝卜头学习这样一首诗后是兴高采烈地回来,它符合孩子学到新知识高兴的心理特点但年幼的小萝卜头初学时无法深刻领会罗伯伯教他这首诗的深意结合这两点,在教学中我们又进行了处理,在教学中三现《囚歌》,伴随着学生对后三个故事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小萝卜头从不完全理解仅会背诵--恩师牺牲于悲痛中理解《囚歌》内涵--继续学习并能讲解《囚歌》
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和萝卜头一起感受身边的恩师作为共产党人为信念甘愿舍弃一切的行为给人的震撼,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处理,让学生逐步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内涵,对小萝卜头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的认识得以加深这样的处理合情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学习具有渐进性,在学习中会不断成长
抓年段特点、单元学习特点、文本写作特点,精心设计语文训练点,将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3依据文章行文特点抓关键词句,引领学生走近小萝卜头,悟、读结合,在品析词句、精读语段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课文的语言朴实无华,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抓关键词句谈感受并相机指导朗读的方法来学习课件中语段的呈现、关键词的变色,真实图片的引用,课件创设的情境都是为了运用这种语文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达到理解并深情朗读的最终目的
4树立大语文观,把握全文学习的整体性,紧扣四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全篇文章展开回环、照应的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小萝卜头的形象真实、丰满
在教学罗伯伯被害这个故事时,我们设计了教师导读回忆恩师环节,通过读“我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中国共产党”再听《囚歌》来加深学生对小萝卜头爱与恨的理解,同时使整个文章前后贯通,理解更深刻
引导学生发现复述方法,课上巡视辅导,让学生在运用中学有所获
学完整个内容后,我们指导学生文章复述首先回扣板书,引导学生发现板书就是本文的复述提纲,就可以以板书为线索复述课文复述时可按照文章的顺序进行清楚,连贯而又详细的叙述,抓住文章重点,不要遗漏文章的主要情节
在了解了方法后,要求学生当堂训练,将这一语言训练点落到实处复述的训练既让本文课后习题中的语文训练目标到位,又让全篇文章的学习回归整体
三、在备、教、评的过程中,我实现了教学思想上的蜕变,教学行为上的转变,我成长了
7.小学语文高年级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8.小学语文高年级说课稿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询问时间”这一功能项目,按照时间顺序创设了一个个真实自然的场景,并由此展开了1~12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悉地掌握时刻表达法What’sthe time?It’s…o’clock,以及数词1~12外,还出现了常用句型Shall we…?It’s time to…,再加上Let’s…。的复现,知识点较多,任务较重。在教学中,利用情景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上。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强,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是模仿,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我所在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虽然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接触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如何保持这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不因学习内容的简单而感到索然无味,同时又不使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掉队,是我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思上,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听、说、演和做等手段,巩固所学内容,完成知识技能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我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采取小组竞赛、教师示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数词one,two及three。
(2)能听懂、会说数词1~12。
(3)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
What’s the time?It’s…o’clock,
Let’s…
It’s time to…
2能力目标
通过创设的实际情景,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对语言的应变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培养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数词one,two及three。
2能听懂、会说数词1~12。
3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
What’s the time?It’s…o’clock,
Let’s…
It’s time to
六、教具使用
教师:钟、卡片、收音机(磁带)、球
学生:自制钟
七、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发展个性,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听、说、演、做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1热身准备,养成习惯
师生之间相互问答:What’s this in English?Who’she/she?…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复习,又能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2创设情景,自然导入
T:He has a circle face,He has three hands,He hasn0 mouth and eyes,But he can walk,Can you guess?
S:It’s a clock,
T:Look,this is a clock,A beautiful clock!
…自然引出时间的表达方法。
通过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状态,又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3编创歌谣,巩固新知
本课所学的词组及重点句型,通过节奏轻快,容易上口的歌谣进行巧妙转换,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4趣味操练,灵活运用
通过小组活动等多种操练形式,使学生即学即用。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日j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八、作业布置
课后让学生继续互相合作,进一步编练对话,能记住并在下堂英语课上进行表演。这样就给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又能给接受能力弱的孩子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同伴的帮助下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九、板书设计
Unit 4 Time小组竞赛
What’s the time,please?
It’s…(o’clock),
It’s time to…
Let’s…
【小学语文高年级说课稿】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家》说课稿09-02
小学一年级语文《秋天》说课稿09-10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分钟》说课稿11-07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说课稿07-15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说课稿10-04
小学语文《小小船》说课稿08-08
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说课稿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