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2024-09-12

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精选11篇)

1.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篇一

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有感

幼儿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的面很广: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新学期开始,我发现班级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大体有三种情况:有一些幼儿不但学习习惯好,上课认真听讲,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条,也很懂礼貌、守规则,各项常规都很好,一般不用老师提醒就能做到。而有一部分幼儿,吃饭磨蹭、集体活**讲话、区角活动打闹、争抢玩具、不午睡„„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还有一部分幼儿表现在某些方面的情况比较明显,如有的幼儿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吃饭挑食,有的行为拖沓,还有的规则意识不强。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为幼儿树立好榜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我和班主任老师也按照这些要求做。见面有礼貌的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有需要协作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群体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所以,我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儿,让其它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马上就会改正。第二,正面鼓励,耐心引导。班级中没有养成良好常规习惯的幼儿不仅让人格外费心,而且还会对其它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经常犯错,挨批评次数多,但我感到,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用批评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前一阶段,男孩站队时特别乱,爱吵闹。但有一次,我让全体幼儿在门口站队,发现明明很自觉地站好,动作迅速。我马上表扬了他,其它小朋友看到了,也都向他学习。那天早操明明做操站队都非常棒,我又表扬了他。及时地对幼儿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是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应。我认为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从某一“闪光点”的行为出现,带动整体行为的改善。

第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不足,集中突破。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某一具体行为方面出现问题。有的是不讲礼貌,有的是午睡习惯不好,还有的是吃饭挑食„„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解决。亮亮个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做事总爱磨蹭、拖拉。个别交流中,我给她指出,你上课回答问题很好,也很守纪律,如果做事迅速就更好了。陆路学习习惯不好,我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监督他回家先完成当天的作业以后再玩,并且每天晚上都留一段时间专心的画画,看书或是写数字。现在,陆路上课集中注意听讲有了明显进步。

以上三点是我在幼儿养成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同时家庭教育在幼儿养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等途径积极向家长宣传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让幼儿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受益终生。

2.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篇二

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1. 社会、家庭对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影响

幼儿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 而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幼儿年龄小, 明辨是非的能力差,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 可塑性极强, 是最适当的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 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性格的时期。家庭是幼儿的避风港湾, 是幼儿学习、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家人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思想品德等对幼儿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幼儿是否诚实、文明、健康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父母, 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从接触父母、接触家庭开始的, 家庭教育环境不好, 家长的不严格教育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 幼儿园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我国儒学泰斗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习惯是一种行为, 是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是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 就会在一定的情境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幼儿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教师在一起的,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管理教育之中。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也是很大的。

二、幼儿良好习惯的主要表现

1. 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好坏, 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 能做到按时睡眠、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 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 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等。

2. 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 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 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要教育孩子, 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 “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同时, 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文明举止, 见人要热情打招呼, 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 并有礼貌地回答。

3. 良好的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幼儿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 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 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具有高度责任感, 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 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 遵守交通规则, 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

4. 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与幼儿的成材直接相关。学习好的幼儿学习习惯都比较好, 而学习不好的幼儿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 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策略

1.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入手

幼儿虽小, 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对他们的培养应从大处着眼, 引导幼儿从小养成团结友爱、讲卫生、守纪律等好的习惯。一个人学好、学坏往往是从细小的事情开始的, 坏事再小切勿做, 好事虽小也应该做。对幼儿的教育要从一件件具体形象的小事入手, 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为人师表, 对幼儿言传身教

幼儿的模仿力极强, 在幼儿园里他们主要的模仿对象是教师, 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 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教师要真正成为幼儿的表率, 在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下, 幼儿自然形成好的习惯。另外, 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 幼儿也很喜欢模仿。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 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 创设情景教育, 同化幼儿

从环境入手, 注重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情感的激发和体验。在区域活动中, 创设“喂一喂, 数一数”“它们爱吃什么”“动物宝宝我爱你”等, 让幼儿在喂喂、玩玩中体验给小动物喂食的快乐, 提高幼儿使用勺子的能力, 同时养成幼儿不偏食的习惯。

4. 利用家园互动, 促进养成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还需要家长积极配合, 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 取得教育幼儿的一致性, 共同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幼儿园进餐时, 教师有时不能顾及到每个幼儿, 设计进餐表请家长配合, 关注幼儿在家里的进餐情况, 同时指导家长不要过分训斥幼儿, 或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百依百顺, 而一定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进餐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 根据幼儿的进餐状况, 调整教育方法,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三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时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点:(1)道德习惯。比如文明礼貌的习惯,关爱他人、关心集体的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2)生活习惯。比如幼儿的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具体说主要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乱仍杂物,不随地吐痰,及时洗手,按时刷牙等。(3)劳动习惯。比如幼儿的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主要是做好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通过优化环境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室内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用可爱的小熊提醒幼儿不拥挤;在幼儿园花坛、草坪等处设置显目的“花儿好看我不摘”、“小草也是生命”等温馨提示语,让幼儿感受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种种的不良行为,如挑吃穿、不尊重师长、不爱惜粮食、不关心他人等。为使幼儿改掉这些毛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并制成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在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好宝宝》:“小朋友,起得早,入园先问老师好。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和鸡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3.通過家园共育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习惯矫正是一项艰苦复杂的教育工作。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的因素,有社会不良影响的因素,也有幼儿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我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把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家长请到园里,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幼儿的示范,促使家长和教师的积极配合,实现家园共育,改掉幼儿的坏习惯。

4.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四

一、习惯的基本含义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习惯有哪几层含义,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事物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第二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还有人认为习惯是从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

二、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在过去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知识轻习惯的现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再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它足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品德高尚,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二)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等。

(三)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四)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四、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一)巧设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

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二)积极鼓励,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形式。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家园配合,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不良和幼儿园教育偏差等原因,也有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只期望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5.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篇五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

“幼儿一日生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园长期坚持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们扎扎实实地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不但狠抓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抓好教师的工作常规,我园教师和幼儿都有了崭新的面貌,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现将本期研究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导,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

1、全园幼儿在一日活动及环境的教育作用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貌行为、交往行为,学会分享合作。

2、教师在研究中总结经验,提高教研水平,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收集整理材料,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

三、研究实施途径

1、强化幼儿园教育

(1)班主任工作:重视班主任工作,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2)各项活动:围绕养成教育,积极开展主题教育,促进师幼文明行为的养成。

(3)主渠道渗透: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渗透养成教育。

(4)园所文化: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园所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5)科学管理: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幼儿良好

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幼儿园将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家长评价、家长园地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幼儿园开展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实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3、依赖社会教育

加强与园外教育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中心学校、教育局、教研室等各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院、市疾病控制中心、市卫生局等卫生部门的指导作用,拓宽教育的途径,调动一切有利于幼儿园的积极因素,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研究措施

1、健全研究组织机构,建立以园长为组长,业务园长为副组长,全体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组;以教研组长为组长,教研组成员为组员的一级子课题组。课题组与各子课题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及园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体会,谈感受。

3、教研科研相结合,定期开展以一日活动中幼儿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探讨活动、沙龙式研讨活动、专题研究活动、阶段成果汇报活动等,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整理、归档工作。

4、组织教师观摩常规较好的班级,并请研究成果较好的教师写出总结性论文,向全园推广。

5、将研究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个生活环节都成为教育资源。

6、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力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五、工作安排

十一月份:

1、制定研究计划

2、写好养成教育教案及观察笔记

6.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六

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 宋伟威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0至6岁孩子的教育很重要。6岁以前,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尚未养成,所以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使幼儿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那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德育教育伴随幼儿健康成长呢?

首先,家园教育要达成统一战线,实现家园教育的一体化。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取得对幼儿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必须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幼联系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与游戏的教育目的、内容及方法有所了解,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使家长了解幼教、重视幼教、学会幼教;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培养幼儿从了解和关注幼儿的心灵开始。

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很多,要分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来了解和关注孩子的心灵。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考虑每一件事,只有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帮助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更好地接纳他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孩子的心灵世界永远都是一个未知,只有用真爱打开孩子的心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读懂孩子。爱心、耐心和细心才是你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幼儿时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最不喜欢、最不易接受的方式就是“说教”。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形象的,也正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所以它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崇拜的对象可见其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父母亦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儿童文学作品和幼儿生活中所展现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爱模仿。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呢?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父母、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四,持之以恒,抓住孩子的闪光点。

7.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篇七

一、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

幼儿的生活习惯包括起居、活动、饮食等, 卫生习惯包括用眼、用手和大小便等的卫生要求。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共同配合完成, 除了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落实《指南》外, 还会组织家长了解、学习和落实《指南》,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 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师特别关注进食速度较快和较慢, 食量特大和特小的幼儿。对进食速度特别快的孩子, 我的做法是让孩子学会细嚼慢咽, 一口汤、一口菜、一口馍交替进行。对食量特小的幼儿要每天增量一点点入手, 看到孩子每天能多吃一点点, 就鼓励表扬, 慢慢地增大食量。对挑食的孩子, 告诉孩子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 让孩子尝一尝不爱吃的食物, 同时让其他孩子也鼓励挑食孩子, 每看到他的进步就及时的表扬, 慢慢地改变孩子挑食的习惯。

2. 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幼儿教师指导家长督促引导孩子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为幼儿洗澡、换衣服、剪指甲。发现幼儿有乱挖耳朵、鼻孔的不良习惯要及时制止, 春风化雨地讲保护五官的道理, 发现幼儿看电视时距离在3米以内的要及时说服, 保持距离。

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衣着方面和用品整理等的能力。

1. 以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是关键。

孩子学习独立生活必须有一个过程, 成人千万不能因为怕麻烦或溺爱孩子, 就什么都替孩子包办, 这事实上是“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自理能力提升的机会。而结合好育园网站上众多父母的育儿经验, 允许孩子尝试, 以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是培养和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要素。

2. 引导孩子从最简单的事做起。

如:孩子吃食物的动作的发展顺序一般是, 先学会用手抓东西吃, 接着学会用手捏东西吃, 最后学会用勺舀东西吃。因此, 成人应该遵循孩子动作发展的规律, 把握好训练的进程,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迅速提升。

3.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孩子的生活自理积极性。

如:中班孩子不会使用筷子, 就在区角游戏中设置益智区, 摆放各种豆子、把棉块切成小块, 让孩子练习筷子。

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孩子的这一能力, 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 从系鞋带、用勺子吃饭等小事做起, 只有这样,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三、安全知识的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养成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使孩子顺利成长, 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 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1. 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 逐步具有安全意识。

幼儿年幼无知, 没有生活经验, 特别是新入托的幼儿在这方面更是缺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采用不断强化的方法, 有意识地讲解一些生活常识, 让他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 会伤害身体, 不能乱碰, 对于危险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

2.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 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 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 吃鱼把鱼刺挑干净, 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 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 这样, 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3. 通过生活和游戏活动, 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能。

生活和游戏都是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课堂。教会正确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利物的方法。让幼儿明白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成人, 以免耽误病情。使孩子自我保护的技能在生活和游戏中得到了发展。

幼儿教师要加强《指南》的学习和领会, 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水平, 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在《指南》指导下, 为开创幼儿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8.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篇八

一、通过有趣的活动,培养良好习惯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的初步形成期,幼儿来到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他们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对一些行为规则比较懵懂,是非观念非常薄弱,由于所在的家庭不同,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帮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一是利用优美的歌曲形成良好的习惯意识。如在要求幼儿洗手时应该注意什么,可先教幼儿学唱有趣的歌曲《洗手》,使幼儿明确洗手的目的、顺序和要求。二是利用有趣的游戏活动形成良好习惯意识。通过组织幼儿玩创造性的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幼儿懂得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具备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加以内化,形成认识。三是利用文学作品帮幼儿形成良好习惯意识。可以利用幼儿最喜欢听或说的故事、儿歌对幼儿进行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如通过故事《小猪变干净了》教育幼儿要讲卫生,故事《拔萝卜》可使幼儿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等。

二、结合“一日”生活,培养良好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活动,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如幼儿来园要求教师与幼儿相互问好,当个别幼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坚持,教师就要及时提醒、要求、示范,直至养成习惯;在幼儿吃饭时,要求安静就餐;在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学系鞋带;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使幼儿习惯成自然。

三、利用环境熏陶,形成良好习惯

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促进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精神环境方面,教师首先要做到对幼儿悉心地照顾和爱护,使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从而培养与人友好相处的情感。在物质环境方面,可创设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生活空间,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规,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引领。

四、采用激励手段,促进良好习惯

由于幼儿期自控能力差,习惯的养成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通过“我是小明星”的方式来激励幼儿。教师可在班内设”卫生小明星”“纪律小明星”“友爱小明星”等,并做上不同的标志,把班级幼儿的照片贴在教室墙壁上,哪位幼儿某方面表现突出,就在其照片下贴一个代表不同明星的标志,每周进行一次奖励,及时激励幼儿的点滴进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注重家园合作,巩固良好习惯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意中成为幼儿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家长工作。幼儿园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流,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针对幼儿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认为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教师要随时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协助解决,达到互相配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教师和家长不同的身份,会使幼儿产生性格的两面性,表现出在家和幼儿园的不同行为,运用家园联系卡、开家长会、建班级QQ群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以达到共同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之目的。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放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放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放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收获的将是每个幼儿绚烂多彩的人生未来。

参考文献:

林格.养成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浅谈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的教育应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幼儿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教育学上来讲,“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所谓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养成教育很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叶圣陶就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在中小班时,要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按指令完成操作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操作习惯。如把材料、玩具用完后放回原处,把学具放在指定位置等等。到了大班,要有一个转折,就是从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小学生活,为了使孩子们能顺利适应与幼儿园完全不同的小学生活,就要在大班时期强化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将来的小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班幼儿应养成以下学习习惯:

1、注意力集中、乐于观察的习惯:能集中注意力观察感兴趣的事物20分钟以上。

2、倾听习惯:安静的集中注意力的听20分钟左右,不随便乱插嘴。

3、勇于发言的习惯: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阅读习惯:会逐页翻看图书,按图片顺序看,并能把大概意思复述下来。

5、书写习惯: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这些用品。

6、按时完成作业任务的习惯。

二、教师应是孩子幼儿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 1 日之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养成的过程,它不是孤立的,是贯穿于各科学习之中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机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教育目的。下面我浅谈一下我对促进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做法。

1、养成孩子良好的注意能力、观察能力

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智慧开启的重要能源。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尤为重要。

(1)、在教学中要利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乐于观察。如在科学课《春天来了》的系列教学中,我带着孩子去郊游,并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让幼儿孩子们把观察到的春天中自然界的变化,用追踪观察的方法,间断性的观察和记录,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也促进了孩子的注意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2)、在音乐舞蹈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例如我们在学习歌曲《小海军》时,在孩子们初步学会以后,我就有意识的训练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我说:“小朋友们学的真好,老师跳《小海军》的舞蹈给小朋友们看,谁最先学会,老师就让他戴上海军帽表演给大家看。”我把事先用海绵纸做好的小海军帽子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都很喜欢,就都聚精会神的看我跳,我只跳了三遍,就有小朋友学会了,在这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孩子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一举两得。

2、养成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幼儿有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使以后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利用每天的讲故事时间训练他们的倾听能力。讲完一个故事后,我就会就故事中的情节提问,答对的小朋友就奖励他一个超棒小宝宝的图标,写上他的名字,由他自己亲自贴到表扬栏里,要是有小朋友可以复述出故事内容,我就不仅奖励他图标,还会抱抱他、亲亲他、夸夸他,让别的小朋友羡慕不已,也因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天二十分钟,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倾听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说话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语汇内容。

3、养成孩子勇于发言的习惯 孩子的天性里就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之所以有的孩子在学习中不喜欢发言,主 2 要是因为心理因素。第一个原因是他们胆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话,害怕讲错;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紧张,话在口中,不知道怎样去表达;第三个原因是不发言已成为了一种习惯,习惯于不举手回答;还有的孩子是因为举了几次没被请到,就索性不举了。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采取的办法是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鼓励每个孩子举手发言,积极的参与到问答与讨论中来,对进步的孩子给予极大的肯定,让孩子感受到举手发言被表扬的喜悦,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肯定他举手发言是很棒的。在每个活动中,我适时利用小红花、小礼物或赞赏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时时激励孩子,大胆举手,畅所欲言,反复进行正面强化,日复一日中,慢慢的,孩子们爱发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了。

4、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让孩子静下心来仔细倾听和观看的好习惯培养的好方法之一,许多孩子不仅从书中学会了道理,更多的是阅读这个好习惯的培养,能帮助孩子锻炼他们集中注意力。

大班的幼儿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求知欲较强,对于一些图文并茂的低幼读物,总想弄清里面讲了些什么,我就给孩子们划定了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在观察讨论中逐渐理解书中内容,形成“我多看书,就会知道越多有趣的知识”的意识,让孩子们愿意读书、乐于读书、喜欢读书,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及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下一步小学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5、养成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将受益终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要求大班小朋友在书写方面养成好的习惯:

(1)书写时坐姿要端正;

(2)书写姿势要正确:眼离书一尺,胸离桌子一拳,书本摆在正前方。(3)握笔姿势: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

(4)书面要干净整洁,作业本整齐无褶皱。(5)眼睛随手由左而右的习惯。

3(6)不边写边玩。

(7)养成自己保管学习用具的习惯,会正确使用书、笔、橡皮等学习用具,用过后能及时收拾整理好,细心爱护学习用品,不随意损坏。

要使他们达到这些要求,要有适当的方法,我采取的是树立榜样、及时鼓励、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在孩子们中间找榜样,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我都时时关注,适时表扬,给予肯定。在每周一次的评选会上,引导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并做出评议,再在班级进步栏上奖励他一面红旗,在这种环境中,幼儿都愿意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的,孩子们好的书写习惯就养成了。

6、养成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任务的习惯

我班有的小朋友不喜欢写作业,我要求幼儿完成计算作业时,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就照抄旁边幼儿的作业,我告诉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没有学到知识,还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你有不会的叫老师帮忙,老师会帮助你的,还有一些孩子一写作业就说:“老师我不想写作业,我想玩玩具、做游戏。”我就告诉孩子,写作业是爱学习的表现,并不断表扬写作业认真的孩子,对开始写的不好的孩子多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其不断增强信心。布置作业后,我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孩子,不但可以获得“作业星”的奖励,还可以到外面玩喜欢的游戏和游乐设施,以此来激励别的小朋友,使他们逐渐养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好习惯。

先圣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巴金先生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它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些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习惯的人,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学习效果,会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又因为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所以我要时时刻刻做有心人,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热情,在幼儿主动求知的过程中,促使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孩子们健康又快乐的成长。

参考书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幼儿园班级管理》唐淑、虞永平主编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朱慕菊主编

10.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篇十

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要抓住这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交替进行的重要时期。虽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但同样也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不能错失良机,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踏好人生的第一步。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晓云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幼儿的各个习惯培养关键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幼儿 教育 行为习惯 培养

行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在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在幼儿期,其自主性已开始发展,可塑性强,是学习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因此,要把握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如何正确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师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身体力行更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言语教育作用。为人师表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无形中养成良好习惯。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应做好榜样,早入园跟每个幼儿说早上好,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的说一声谢谢,得到帮助之后,对幼儿说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等到礼貌的熏陶,养成杨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对幼儿与人交往能力的教育,教师应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大方得体,使用礼貌语,尊重他人;还有教师与同事之间的相处应融洽,使幼儿自觉养成与人和谐相处的习惯。在生活方面,教师帮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在给幼儿分餐前,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洗手,同时引导幼儿学习,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比言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活动、游戏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和感受,逐渐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绪态度和情感模式,从而形成习惯。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利用多种育人方法,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表演法 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要求,创设一些情境,可与家长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正反两方面的形象表演给大家看,鼓励小朋友向做得好的学习。

直观法 对最基本的技能,由家长做示范,然后指导小朋友一步一步照着做,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位小朋友掌握的程度,加以改正和指导。

游戏法 这种做法,不是事先确定表演者,而是根据需要先明确一个主题,然后让小朋友参加这种游戏,在参与中快快乐乐地学会某种本领。这个方法在幼儿园中可由老师带领。

提问法针对实际,向小朋友提出一些,让他们思考后回答。接着再让小朋友自己提出一些,由家长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故事法选择和自编一些故事,讲给小朋友,让他们通过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从而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在3岁以上的孩子中,可以发组织小朋友自己讲故事,还可以在家长讲完之后,让小朋友续故事,通过讲故事做到自己教育自己。

奖励法 一个时期提出几项要求,然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比,凡是进步的,哪怕一点一滴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在自制的评比表上贴上小红花,鼓掌祝贺。不仅可以进行单人比赛,还可以进行多人的比赛。

四、父母在生活中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锻炼机会,让幼儿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独立饮食,盥洗,睡眠,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多从正面引导,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

父母的言行、举动乃至习惯、爱好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家长自身在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如讲卫生,举止文明等,孩子在效仿父母习惯的同时,自己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以自身做起,事事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五、家长老师共合作,让大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让孩子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成效,就必须要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使家长配合幼儿园,讲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放在首位,使其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在家中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家长每天积极对幼儿进行监督并记录,一段时间后教师统一进行统计,对于进步大的幼儿进行集中表扬,还可奖励小礼物给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这可极大的激发幼儿积极上进的欲望,教师抓住时间,鼓励幼儿上进,效果必定显著。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多方面共同合作来完成。这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生活习惯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2、《幼儿养成教育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005

3、林正文 《儿童行为的塑造于纠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11.浅析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俗话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给她带来好的性格与运气。人生成长的启蒙阶段就是幼儿时期,也是我们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园的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关乎孩子一生成长的大事,值得我们幼儿园教师高度重视。

一、教师自身做好表率

教师是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接触最多的人之一,既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更是孩子们的行为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在潜意识里会去参照、模仿。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言行十分关键,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巨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做好自身表率。

首先,教师注意待人处事的细节,将礼貌用语常挂嘴巴。比如请同事帮忙时,说谢谢,与幼儿(或幼儿家长)见面时主动打招呼问好,放学时跟孩子们说再见等。幼儿也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初步形成与人沟通的意识。这样的表率比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一千遍、一万遍都更有效果。其次,教师在上课时,注意行为细节,站姿、坐姿、仪态等;在游戏活动时,有意识地与孩子们配合、交流;在吃饭时,做到细嚼慢咽、不浪费粮食等等。这就给学生们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学生们也会去学教师的这样言行举止。相反,若教师“说一套做一套”,幼儿们便会模仿教师的“不好”行为习惯,给幼儿教育起到坏的影响。

二、关注日常生活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往往也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面。所以,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幼儿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学起。

比如过马路时,让幼儿们遵守“红绿灯交通规则”,并环顾左右,确定安全之后才前行。在路边拾到钱包、手机等物品要想办法归还物主,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质。在公园踏青时,要爱护植物和动物,不随意摘花、攀摘树枝等,学会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在游乐园等公共场所,要主动排队买票、不插队;要爱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又比如吃饭时,教师要告诉孩子们饭前饭后要洗手,这样才能保证清洁用餐;吃饭是,不能与同伴打打闹闹,避免被食物噎住;并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不挑食不偏食。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需要再日常生活中慢慢灌输和引导的。因此,教师要将习惯养成贯穿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讲解、在游戏时示范、在课余里引导、在故事案例中教导,让幼儿们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视环境氛围熏陶

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对他们的习惯养成影响很大。因此,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意识地为幼儿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

一方面,从幼儿园的环境入手进行营造。比如在校园中张贴文明用语的标识,在宣传栏张贴礼貌宣传语、展示典型事迹,在教室里张贴良好行为习惯提示等等。让幼儿们置身于一个健康、开放、阳光等气氛浓厚的大环境里,让幼儿们耳濡目染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让幼儿们在“身临其境”地感知、学习和养成。例如“献爱心”这一课,教师就可以结合这次“4.20”雅安大地震,营造出一个浓重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观看本次地震的报道,尤其是观看有关地震后受伤或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看一看社会帮助灾区人民的情景,让幼儿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去感知。然后,教师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全社会都在帮助他们,这是不是献爱心呢?我们可不可帮助这些受灾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们呢?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们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一边在思想中形成了互帮互助、献爱心的良好品德。

四、有意识的练习巩固

由于受年龄限制,幼儿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够成熟,其习惯的养成也还需要一个不断强化的长期过程,需要在具体事件中去练习巩固。所以,教师们不仅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灌输、熏陶,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们在具体事件中去实施、去强化。比如在平时教导孩子们要懂文明有礼貌。那么在具体事件中,教师再有意识地强化引导。如当孩子向同伴借玩具时,要询问对方的意愿,要说“谢谢”,使用别人物品时要爱惜、珍惜;同伴要学会相互帮助,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同伴,并说“不客气”。在玩游戏时,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同伴分享,这样游戏才会更加有趣、好玩,幼儿们也更加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在具体事情中再次灌输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意识,让幼儿们在反复的练习中巩固习惯养成,真正内化成自我的优秀品质。

总之,幼儿园教育中贯穿对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教师们既要以身作则,又要细心引导,从生活细节做起、从学习习惯抓起、从言谈举止做起,循序渐进、点滴灌输、逐渐熏陶,与家长紧密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秋菊.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23期.

[2]李美倩.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年第16期.

上一篇:学习十九大精神继续教育答案下一篇:团员、学生干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