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2024-10-0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共13篇)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篇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次说课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深入和扩展。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它为以后学习习近平抛运动、类平抛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处理问题、推导动能定理的关系式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刚入学不久,还没有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应用水平较低、推导运算能力不强.。因此既要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的手和脑动起来,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极限法的特点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公式推导能力,增加物理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根据本节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基础地位,重点确定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理解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和定势性,对极限思想和图像知识的结合使用普遍存在困难,因此本节的难点确定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节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以思维训练为主线,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五、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为下面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2)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υ-t图象。

指导学生规范作图,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

2、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1)提出问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与它的υ-t图象有什么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3、猜想假设 分组自由讨论:根据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启发学生猜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其速度图象有什么关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知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4、互动探究

(1)极限思想的渗透

让学生阅读“思考与讨论”小版块.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

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a、用课本上的方法估算位移,其结果比实际位移大还是小?为什么?

b、为了提高估算的精确度,时间间隔小些好还是大些好?为什么?

针对学生回答的多种可能性加以评价和进一步指导。

让学生从讨论的结果中归纳得出:△t越小,对位移的估算就越精确。渗透极限的思想。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间对比总结,使学生学会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个人能力;

(2)分析推理

引导同学用极限思想循序渐进得出v-t图线下面梯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设置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初速度为υ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利用学生画出的初速度为υ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υ-t图象求时间t内的位移x.提问1:将时间t分成5小段(如书中图2.3-2乙所示)运用υ-t图象,求x。

提问2:将时间t分成15小段(如书中图2.3-2丙所示)运用υ-t图象,求x。

提问3:将时间t分得非常细(如书中图2.3-2丁所示)情况又怎样?

提问4:根据上述的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与υ-t图象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时要具有循序渐进的科学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已知结论正确类比推理和归纳得出结论的思维能力。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的研究推导出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公式。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更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不但授人与鱼,更要授人与渔,后者是长期目标,更具有深远意义。

5、传授新知

板书

教学效果要优于多媒体展示

6、巩固练习

留时间让学生回顾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多媒体展示例题

动手操作、学以致用才叫会学物理,才能学会物理。

7、课后小结

提出问题:

(1)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这节课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3)这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种小结方式,可以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并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42页“做一做”中的思考题。

把物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探究为主线,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篇二

探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阶段必修的物理实验, 传统的物理实验需要借助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等工具, 并通过手动测量以及手动计算来完成, 不仅费时费力, 并且也存在一定的人为误差。因此, 我们想利用Arduino和周边的电子模块,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探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 使用这款装置, 无需手动测量及计算便可通过计算机得到所需数据及小车运动的v-t图像。

● 实验方案设计

使用Arduino探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设计并不复杂, 我们只需实时获取小车在斜面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即可。对于小车速度的测量, 一般使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只要测量出小车在一定时间内的位移, 就可以得出其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利用Arduino的串口通讯, 读取数据并导出, 利用Excel生成小车运动的v-t图像就可直接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

为了增加实验的可操作性, 我们将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用支架固定在斜面的初始端, 具体的实验装置搭建如图1所示。小车使用积木搭建, 行驶稳定且可保持直线行驶, 用热熔胶在小车上固定挡板, 以便与超声波测距传感器配合测出小车运动的位移。斜面的搭建就是将一块木板的一侧垫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即可, 以保证小车从斜面滑下时, 速度不至于太快或太慢。这样, 一套完整的探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就完成了。

综上所述, 本实验所需用到的器材和说明如下表所示。

● 程序编写

在实际操作时, 我们将小车放在斜坡顶端, 使其无初速度下滑, 每隔0.2秒, 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记录小车到斜坡顶端的距离, 再计算小车的速度。因此, 在程序编写时, 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记录小车每隔0.2秒运动的距离, 二是根据检测到的距离计算出中间时刻的速度并通过串口输出。测出相隔同样时间的速度后, 便可将数据通过Excel生成v-t图像, 更加直观地分析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我们选择用Mixly编写代码, 具体程序如下页图2所示。

● 效果测试

连接好实验装置, 把程序载到Arduino上后, 便可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并将其从静止开始释放来探究小车的运动情况。当小车完成运行后, 在串口监视器中会得到一连串的数据, 这些数据既是每个0.2秒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又是每个0.2秒时间的平均速度。

将这些数据复制到Excel中, 并用其生成小车运动的v-t图像, 图3和图4所示的就是两次测试得到的v-t图像。因为都是相隔同样的时间, 所以图像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计算的速度数据生成的。

由图3和图4可知, 小车在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 速度是一个不断增大的趋势, 但在相等的时间里速度的变化量并不都相等, 也就是说小车的加速度并不稳定。这说明我们所做的实验没有使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验证。但考虑到实验方案没有错误, 实验结果的误差可能还是出在实验装置上, 如小车的稳定性, 斜面的平滑程度等都可能影响到小车运动时的速度。

我们认真观察图4中的几个时间点, 如1到2、3到4、7到8之间, 得知小车的加速度是恒定不变的, 即小车在这些时间里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从整体看, v-t图像基本呈直线状。所以, 如果允许实验装置所造成的误差,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 得到的实验结果还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即小车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其实, 在实际的操作中, 我们已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调试, 尤其是斜面的坡度, 若太小, 小车滑到一半可能就不动了;若太大, 可能还没收集到几条数据, 小车就已滑到坡底了, 只能一点点地调斜面的坡度。但是, 如果把斜坡加长, 由于超声波是以声音的速度传输的, 也需要时间, 所以同样会出现误差。有学生提议加大采样频率, 如把0.2秒提高到0.1秒, 但是我们发现串口通讯本身也会造成一定的延时, 最好的办法是先采集数据, 并且记录与这个数据对应的时间点, 然后再一次性输出, 这可能有必要用到Arduino的系统内存, 我们可以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求证。

● 拓展

当我们掌握了利用Arduino采集数据, 并且使用Excel来分析数据的时候, 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数字科学家。2015年,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了全国“数码探科学”比赛, 关注的就是这方面的研究。带着学生, 利用创客空间中的开源工具, 搭建实验装置, 观察科学现象, 分析各种数据, 总结科学规律, 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值得正在实施创客教育或者STEM教育的教师去积极尝试。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篇三

关键词:Flash课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中图分类号: G 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41-04

Flash主要用于制作和编辑矢量动画影片的软件。其具有文件体积小、交互性强、演示效果逼真、可任意缩放而不失真等特点,现已成为各类教学活动中常用的课堂演示教学课件制作工具。

本文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共同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中s-t、v-t图像演示课件的制作为例,介绍Flash在物理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一、 制作思路

本Flash课件拟设置三个场景:主场景、场景“1”、场景“2”。

主场景:在此场景中显示课件名称以及进入其他场景的控制按钮。

场景“1”:在此场景中演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与v-t图像的基本特征,通过演示,使学生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s-t与v-t两种图像产生一定感性认识。

场景“2”:在此场景中对s-t图像与v-t图像进行对比演示,通过演示,使学生对s-t与v-t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主场景的实现

1. 主场景的内容

(1)课件标题。

(2)三个按钮,分别控制Flash影片进入场景“1”、场景“2”以及关闭Flash影片播放窗口。

2. 主场景所需元件

背景(bj)、按钮(btan)、三个按钮弹出菜单(bt1、bt2、bt3)

3. 主场景制作过程

(1)舞台背景准备工作

新建Flash文件,根据自己需要设置属性,例如大小550*400像素,帧频12fps。

按shift+F2键,调出场景面板,双击“场景1”,将其改名为“主场景”。

按F11键,打开“库”面版,新建影片剪辑元件bj。

bj元件为主场景的背景元件,色彩、构图以美观、大方、简洁为宜。

返回主场景,将“图层1”改名为“bj”,在bj图层根据需要输入其他文字(如课件标题、作者署名等)。将元件bj拖入bj图层的第一帧。主场景的舞台背景准备完毕。

(2)主场景控制按钮的制作

新建按钮元件btan,在第三帧添加关键帧,然后回到第一帧,在混色器中设置alpha=0%,使按钮在弹起和鼠标经过状态下呈透明不可见状态。在第三帧设置按钮被按下时的形态。

(3)设置按钮动作

在主场景中新建xm图层,把影片剪辑元件bt1、bt2和bt3拖入该图层的适当位置,分三次把按钮元件btan拖入主场景,覆盖在bt1、bt2、bt3上面。

选中覆盖在bt1上面的按钮元件,在动作中输入如下脚本,当鼠标点击该按钮后,Flash动画将进入场景“1”:

on (release) {

gotoAndStop("1", 1);

}

选中覆盖在bt2上面的按钮元件,在动作中输入如下脚本,当鼠标点击该按钮后,Flash动画将进入场景“2”:

on (release) {

gotoAndStop("2", 1);

}

选中覆盖在bt3上面的按钮元件,在动作中输入如下脚本,当鼠标点击该按钮后,Flash动画程序将被关闭:

on (release) {

fscommand("quit");

}

背景图(略)

三、场景“1”的实现

1. 场景“1”的内容

通过输入小球的初速度和加速度,演示小球的运动状态及位移-时间(s-t)图像和速度-时间(v-t)图像。

2. 场景“1”所需元件

场景顶端装饰(top)、底端装饰(bot)、小球(xq)、s-t图像和v-t图像(tx)、四个按钮(play、rewind、stop和ht)。

3. 场景“1”制作过程

(1)建立bj层,在本层设置本场景的顶端和底端背景图案(元件top和元件bot),并在本层添加动作脚本:

stop();

(2)建立bt层,在左上角输入本场景标题“基本概念”,在右下角放置“后退”按钮,按钮动作:

on (release) {

gotoAndPlay("主场景", 1);

}

(3)建立tx层,通过在本层设置影片剪辑元件tx,用来演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s-t图像和v-t图像。

影片剪辑元件tx制作过程如下:

在库面板新建影片剪辑元件tx,将元件tx编辑模式下的图层1改名为图层zbx,用线条工具和文本工具绘制如图1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新建图层xq,然后新建影片剪辑元件xq:绘制一个半径为23像素的无边框圆形,作为演示试验的小球。将元件xq拖入图层xq的适当位置。

新建图层go,从“窗口→公用库→按钮”中拖入三个按钮:play、rewind和stop。

对三个按钮分别添加如下动作脚本:

按钮play:

on (release) {

play();

}

按钮rewind:

on (release) {

gotoAndStop(1);

}

按钮stop:

on (release) {

stop();

}

然后用文本工具在本层制作两个输入文本框stringv0和stringa,用来记录用户设置的小球初速度v0和加速度a,默认初始值为v0=0m/s,a=10m/s2,如下图2所示:

d. 新建动作脚本图层jb,在第二帧和第四帧插入关键帧,设置影片剪辑元件tx的动作脚本。同时其他几个图层都在第四帧的位置插入帧。

在第一帧写入如下动作脚本:

//初始化变量以及图形位置

//时间变量,控制小球移动的关键因素

t=0;

//最大的移动距离,小球的_x达到此值将不再增大

maxx=500;

//小球的初始位置

xq._x=0;

xq._y=0;

//清除两个坐标系中刚刚画出的图像

vt.clear();

st.clear();

//(x0,y0),(x1,y1)分别是s-t和v-t图像的坐标原点坐标

x0=18.9;

y0=198.3;

x1=271;

y1=198.3;

stop();

在第二帧写入如下动作脚本:

//读取输入文本框中的字符串,并转化为数值

v0=Number(stringv0);

//读取输入文本框中的字符串,并转化为数值

a=Number(stringa);

//创建空的影片剪辑,用于将来绘制s-t图像

createEmptyMovieClip ("st", 1);

//设置图像起点

st.moveTo (x0, y0);

//创建空的影片剪辑,用于将来绘制v-t图像

createEmptyMovieClip ("vt", 2);

vt.moveTo (x1, y1-v0);

在第四帧写入如下动作脚本:

//判断小球的位置

if (xq._x

//使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计算并设置小球位置

xq._x = v0*t+0.5*a*t*t;

//速度公式,计算当前小球速度

v=v0+a*t;

//根据a、v0的默认设置,t最大为10,(坐标轴每单位18象素,横向180,纵向126)

//绘制图象

with (st) {

lineStyle(2, 0x0000FF, 100);

//当t=10,横向达到最右端,纵向达到最上端

lineTo(x0+t*18, y0-xq._x*126/maxx);

}

with (vt) {

lineStyle(2, 0xFF00FF, 100);

lineTo(x1+t*18, y1-v);

}

//0.05根据测试选取

t += 0.05;

}

gotoAndPlay(3);

场景“1”界面如下图3所示。

四、场景“2”的实现

1.场景“2”的内容

演示小球运动状态分别同位移-时间(s-t)图像和速度-时间(v-t)图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s-t图像和v-t图像进行比较。

2. 场景“2”所需元件

场景顶端装饰(top)、底端装饰(bot)、s-t图像(st)和v-t图像(vt)、四个按钮(play、rewind、stop和ht)。

3. 场景“2”制作过程

场景“2”分为3个图层:背景图层(bj)、标题图层(bt)和内容图层(nr),其中bj图层和bt图层与场景“1”制作方法相同,只需把bt层中的文本改为“sv-t图相比较”。

本文着重讲解nr图层的制作方法。

(1)新建空白影片剪辑元件st,进行如下操作

在st元件编辑模式下的图像图层(tx图层)绘制s-t图像,将场景“1” bt图层中的play、rewind、stop三个按钮拷贝到本图层,调整至适当位置。本层布局图(略)

新建线条图层(xt图层),绘制一条同坐标轴横轴垂直的线段,用于标记物体运动时在图像中所对应的横坐标(时间轴),初始位置与坐标轴纵轴。

物体图层(wt),用椭圆工具绘制一个无边框的圆,用来表示运动物体。

三个图层设置完毕后,整个舞台布局如图4所示。

动画设置及动作脚本:在tx层的第四十六帧插入帧;在xt层的第四十六帧插入关键帧;在wt层的第十五、二十七、三十九、四十六帧分别插入关键帧。

在xt层的第四十六帧,将线条位置调整到上图所示坐标轴t4位置,并在第一帧和第四十六帧之间创建补间动画。

在wt层的第十五帧,将小球移动到运动路线的极右端,第二十七帧保持位置不变,第三十九帧小球返回原点O,第四十六帧小球运动到运动路线的极左端。在上述关键帧之间,创建补间动画。

在wt层的第一帧和第四十六帧分别添加如下运动脚本:

stop();

将本元件拖入场景“2”nr图层中的适当位置。

(2)新建空白影片剪辑元件vt,进行如下操作

在vt元件编辑模式下tx图层、xt图层、wt图层三个图层的制作方法同st元件基本相同,不再赘述。整个舞台布局图(略)。

影片剪辑文件vt动作脚本的设置:

在影片剪辑文件vt编辑模式下,新建脚本图层(jb),在第三帧插入关键帧,相应的其他各层在第三层插入帧。

在jb图层的第一帧添加如下动作脚本:

//初始化变量,以下分别是ABCDE五个点处的横坐标

t0=-165;

t1=-104;

t2=-53;

t3=0;

t4=31;

//初始化小球位置

xq._x=39;

//初始化线条位置

xt._x=-165;

//初始化时间、速度

t=0;

v0=0;

//等待用户干预

stop();

在jb图层的第三帧添加如下动作脚本:

//以细线为依据,首先判断它的位置,从而决定小球的运动

//判断是否继续运动,t4是最大的横坐标值

if (xt._x

//第一阶段,小球作匀加速运动

if (xt._x

v0 = 0;

//利用直线斜率求得加速度的值

a = 75/64;

//移动小球到新位置,39为小球初始位置

xq._x = 39+v0*t+0.5*a*t*t;

//保存临时变量,为下一阶段运动提供初始值

currentx1 = xq._x;

countt1 = t;

currentv1 = v0+a*t;

//第二阶段,小球作匀速直线运动

} else if (xt._x>=t1 && xt._x

//初速度为第一阶段的末速度

v0 = currentv1;

a = 0;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向右移动

xq._x = currentx1+v0*(t-countt1);

//保存本阶段临时变量,为第三阶段提供初始值

countt2 = t;

currentx2 = xq._x;

currentv2 = v0+a*(t-countt1);

//第三阶段,小球作匀减速运动,直到反向运动

} else if (xt._x>=t2 && xt._x

//初速度为第二阶段的末速度

v0 = currentv2;

//利用斜率求加速度,加速度为负

a = -75/52;

//小球作减速运动xq._x=currentx2+v0*(t-countt2)+0.5*a*(t-countt2)*(t-countt2);

}

//每次细线向右移动一个像素,它应均匀移动

xt._x++;

//xt每移动一个像素,时间递增一定量,增量的计算是根据第一阶段总耗时/64得来

t += Math.sqrt(64*64*2/75)/64;

}

gotoAndPlay(2);

c. 将本元件拖入场景“2”nr图层中的适当位置。

场景“2”界面如图5所示。

至此本Flash演示课件制作完毕。

参考文献:

[1]廖伯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共同必修1)[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沈大林,关点.Flash MX高级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王杰,李兴保.用Flash制作练习题课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9):37-38.

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典型例题应用 篇四

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初速度VO、末速度Vt、时间t、位移x之间关

系正确的是()

A.xv0t12atB.x=V0t2

C.x1

2atD.x=(V0+Vt)t/2

222.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当汽车以5m/s的加速度刹车时,刹车2s内与刹车6S内的位移之比为()

A.1:lB.3:4C.3:lD.4:3

3.一个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s=18t-6t2,则它的速度为零的时刻为()

A.1.5sB.3sC.6sD.18s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的位移之比为()

A.1:2:3B.1:2:4C.1:3:5D.1:4:9

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一定与速度同向

B.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一定与速度反向

C.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一定大于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D.-5m/s2一定大于+3 m/s2

6.由静止开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笫4s内平均速度为14m/s,则它 在第3s内的位移是_________m,第4s末的速度是_______m/s,它通过第三个2m所需时间为__________s。

7.某飞机的起飞速度是60m/s,在跑道上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4 m/s2,该飞机从静止到起飞成功需要跑道的最小长度为___________。

8.某市规定:卡车在市区内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km/h,一次一辆市区路面紧急刹车后,经1.5s停止,量得刹车痕迹S=9m,问这车是否违章行驶?

9.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lOs,然后以l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行驶10s,汽车在这20s内的位移是多大?平均速度是多大?汽车在加速的10s内平均速度是多大?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篇五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1)知道如何推导出vt=v0+at

(2)会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式:会推导会应用

3、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

4、理解并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中物理量的符号法则.

二、重点难点

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及其符号法则。

难点:位移公式的推导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加速度a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本节课将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 =(vt-v0)/t出发,研究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6.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 篇六

一 导入新课:

1、导入速度的变化:

观看视频:北京奥运会百米决赛,注意观察博尔特比赛中速度的变化。

学生总结博尔特的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物理学物理学中将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一般来说,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情况非常复杂。本节,我们就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入手,认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学习研究运动问题的方法。

2、复习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象表示。

二 新课教学: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观察或观测实验数据,直观地得出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P31图3-

3、表3-1中的实验数据,直观地得出小车沿直线作匀加速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结论1:小车的匀加速行驶的过程中,速度不断增加,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增加(变化)相等。

引导学生用a=(vt-v0)/t公式任取表3-1数据计算出加速度。结论2: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称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

1、一辆宝马车正以2m/s速度缓慢行驶,获得了2m/s2的加速度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加速开始历时10s,求它10s末的瞬时速度?

解析:略。

1.用公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

由例题1推导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0+at

其中vt为末速度(时间t秒末的瞬时速度),v0为初速度(时间t秒初的瞬时速度),a为加速度。

讨论:一般v0取方向为正,当a与v0同向时,a>0;当a与v0反向时,a<0。

当a>0时,公式为vt=v0+at,物体的速度增加,即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a=0时,公式为vt=v0,物体的速度不变,即为匀速直线运动; 当a<0时,公式为vt=v0-at(此时a只能取绝对值), 物体的速度减小,即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当v0=0时,速度公式可简化为: vt=at,此时, vt与a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2.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

P32图3-4小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p33图3-5小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简要介绍用描点的方法作图)[随堂练习]

根据P32图3-4速度-时间图象求出4秒末的速度。(提示:从t坐标4秒处用虚线画一条垂直于t轴的直线交于v-t图线,再从直线与v-t图线交点处开始沿平行t轴画一条虚线,在直线与v轴交点即可得到4秒末的速度)。

解释公式中at在V-t图象表示什么?△V=at。

得出加速度与时间的图象(a-t图)。方法点拨:

数学公式能简洁地描述自然规律,图象则能直观地描述自然规律。利用数学公式或图象,可以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但数学公式或图象描述物理规律通常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外推,不能任意外推。例

2、一辆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速度为72km/h,刹车的加速度大小是 4m/s2,求刹车后3s末和5s末的速度?

解析:略。

3.探究用v-t图象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分组讨论]

P33《讨论与交流》中第(1)题。得出结论:

1、可从图线与t轴的夹角的大小判断3辆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用v-t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

4.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分组讨论]

P33的《讨论与交流》第(2)个问题。得出结论:

(1)(a)图线表示速度随时间增大,是加速度运动;(b)图线表示速度随时间减少,是减速运动。

(2)根据(a)图象计算出的加速度约0.6m/s2,根据(b)图象计算出的加速度约-1.5m/s2。[师生讨论](1)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为负表示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2)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当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度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初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

结论: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保持不变(恒量)。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

1、教材P37:

2、3;

7.匀变速直线运动易错题辨析 篇七

易错类型一、盲目套用公式计算交通工具刹车位移

例1 一辆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即将到站时司机关闭油门,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地向前运动,从关闭油门起8s内通过的距离为多少?

错解:a=-2m/s2,v0=10 m/s,代入位移公式

错因分析:上述求解中没有分析汽车的实际运动情况,求解本题应先计算汽车的实际运动时间,才能判断汽车在8s内的实际运动情况,不应该不进行分析判断,盲目套用公式进行计算.

正解:设汽车匀减速运动时间为

点评 物体在摩擦力作用下的匀减速运动,它的运动时间最长为

,有最大位移

.不能盲目套用公式,应深入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确定物体的停止时间,再合理选择公式求解.

错类型二、不能清晰认识物体的运动情况

例2 一气球以10m/s2的加速度由静止从地面上升,10s末从它上面掉出一重物,它从气球上掉出后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

错解:

错因分析:错解主要是由于部分同学对惯性定律理解不深刻,导致忽略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即重物离开气球时和气球具有相同的速度,误认为重物离开气球时的速度为零,实际上物体随气球匀加速上升,物体和气球具有相同的速度,物体离开气球所做的是竖直上抛运动.

正解:如图1所示,重物从气球上掉出时离地面的高度

重物从气球上掉出时的速度

重物从气球上掉出后,将以v1为初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设重物掉出后经t0时间落地,则由竖直上抛运动公式得

解得

点评 在解决运动学的问题过程中,画运动草图很重要.解题前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画出运动草图后,规定好正方向,再用公式解题,

易错类型三、不能正确理解追及与相遇问题的临界条件

例3 客车以20m/s的速度开行,突然发现同轨道前方120 m处有一列货车,正以6 m/s的速度同向匀速前进,于是客车紧急刹车,若以0.8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地停下来,问客车是否会撞到货车?

错解:客车v0=20m/s,a=-0.8m/s2,设客车刹车经过t秒停下来,则由

错因分析:这是典型的追及问题,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要弄清楚两车能否发生碰撞的条件.客车与货车速度相同时,两车位移之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之间的关系是判断能否相撞的依据.

正解:

点评速度相等是判断能否追上、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切人点.

易错类型四、不会取舍由公式求得的结果

例4 汽车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关闭发动机后通过37.5 m所用的时间为

()

A.3s

B.4s

C.Ss

D.6s

错解:

错因分析:数学上得到多个解,没有用实际情况进行检验,所以导致错误.

正解:汽车经过4s就停止了运动,所以t0=5s应舍去.

点评 数学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工具,但是不能将物理问题单纯数学化,数学运算得到的结果要结合物体的实际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再进行合理的取舍.

8.专题2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应用 篇八

〖知识梳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且恒定

2.公式:V=,x=,2ax=,3.基本规律:vt/2=,vx/2=,△x=.4(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

(1)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x1:x2:x3……=…

(2)1T末、2T末、3T末……速度之比v1:v2:v3……=…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

5.自由落体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特点:v0=,a=g=m/s,方向(3)规律:vt=,h=,v=

说明:它满足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几个推论的比例关系 6.竖直上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后,只在重力作用下而做的运动.

(2)规律取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有vt=,h=,vt=

(3)几个特征量

上升的最大高度hm=

上升到最大高度处所需时间t上和从最高点处落回原抛出点所需时间t下相等.即t上=t下=.。

〖例题〗

[例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单位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则该质点()

A、第1s内的位移是5mB、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任意相邻1s内的位移差都是1mD、任意1s的速度增量都是2m/s

[例2] 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加速运动,见有障碍物,立即刹车,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5m/s。则刹车后2s内与刹车后6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_______。

[例3]汽车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10 s时间通过一座长140 m的桥,过桥后速度是16 m/s,求:

(1)汽车刚开上桥头时速度的大小.

(2)桥头与出发点的距离.(汽车自身长度忽略不计)

[例4] 一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最初3s内的位移为x1=4.5m,最后3s内的位移为x2=10.5m,求斜面的长度

[例5]在某一高度以v0=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当小球速度大小为10m/s时,以下判断正确的是(g取10m/s2)()

A.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为15m/s,方向向上

B.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为5m/s,方向向下

C.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为5m/s,方向向上

2暑假辅导2014.6.4D.小球的位移大小一定是15m

[例6]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位置“1”是小球的初始位置

B.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d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T7d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2T

〖作业〗

1.2011年8月21日,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田径项目女子跳高决赛中,美国选手巴雷特夺得冠军.巴雷特的重心离地面高1.2 m,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96 m的高度.据此可估算出她起跳时的竖直速度大约为(取g=10 m/s2)()

A.2 m/sB.4 m/sC.6 m/sD.8 m/s

2.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 s内和第2 s内位移大小依次为9 m和7 m.则刹车后6 s内的位移是()

A.20 mB.24 mC.25 mD.75 m

3.一个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通过三段位移的时间分别是1 s、2 s、3 s,这三段位移的长度之比和这三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是()

A.1∶22∶32,1∶2∶3B.1∶23∶33,1∶22∶32

C.1∶2∶3,1∶1∶1D.1∶3∶5,1∶2∶3

4.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三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子弹以水平速度v射入木块,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三个木块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个木块时的速度比和穿过每个木块所用的时间比分别为()

A.v1:v2:v3=3:2:1B.v1:v2:v3=5:3:1

C.t1:t2:t3=1:2:3

D.t1:t2:t3=(3-2):(2-1):1

5.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2Δxt1-t2Δxt1-t22Δxt1+t2Δxt1+t2A.B.C.D.t1t2t1+t2t1t2t1+t2t1t2t1-t2t1t2t1-t2

6.在北京奥运会上,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从离开平台到手接触水面,运动员可以用于完成动作的时间为________s,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运动员可视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取g=10m/s2

7.在公园的草坪上主人和小狗正在玩飞碟游戏,如图设飞碟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为t0=5s,飞碟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0=10 m/s;小狗在1 s内匀加速到v=8 m/s,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抛出飞碟的同时小狗应在离主人多远的地方向飞碟跑去才能恰好接住?(小狗与飞碟运动同向共线)

8.2011年9月29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发射塔高度为80 m.一名同学在观看电视时,在头脑

中记下火箭上端的位置A,如图,用自己的手表测出火箭从开始发射到下端通过A点用的时间约为4.3 s,若

长征2号F运载火箭(连同“天宫”一号等)的总高度为58.3 m,设火箭开始阶段是匀加速的,在初始发射阶

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篇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2、识别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

3、能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v-t图像,学会识别、分析图像和运用物理语言表达过程;

2、体会研究图像,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过程;

3、学习用数学公示表达物理规律,并知道个符号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欲望;

2、通过v-t 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v-t图像的物理意义;

2.公式v =v0 + at的推导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v—t 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描绘除了小车的v-t图像,那么,它表示小车做什么样的运动呢?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得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呢?带这些问题让我们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二)新课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板画)

师:首先我们考虑左图。这个v-t图像有什么特点? 生: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师:它表示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速度大小是10m/s,方向与正方向相同,描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师:匀速直线运动是表示速度恒定的运动,那它的加速度是多少? 生(众):零。

师:好,大家观察右图。它与左图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生:速度大小也是10m/s,是反向运动,速度值不变,因此也是匀速直线运动。师:你能断定这两个图象中所表示的运动方向相反吗?

生:是的,它们肯定相反,因为一个是正值,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一个是负值,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师:它们是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吗?两个坐标系中规定的正方向一定是相同的吗? 生:正方向不一定相同,所以不能断定它们的方向一定相反。师:是的,在两个不同的坐标系中不能确定它们的方向关系。

师:(板画)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实验测得的小车速度-时间图像。同学们思考一下,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小车做的是什么样的运动?

下面我们来对这幅v-t图像进行分析。(板画)

我们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Δ 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变化量△t之比Δ x / Δ t 是一样的,即这是一种加速度不随时间(时间间隔)改变的直线运动。

师:质点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板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这个运动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板书)

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看看它们做的是什么运动?【板书】

师:要注意对于图象的完整表达。

生:图一是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加速度方向均为正。

生:图二是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是负的。

生:图三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但速度方向与规定的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为正。生:图四是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后又做反向(负向)匀加速运动。

生:图五是初速度为v0的负向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后又做反向(正向)匀加速运动。

(教师及时总结和补充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师:下面,我们来系统总结一下能从v-t图象中得出哪些信息? 生:质点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及任一速度所对应的时刻,比较速度的变化快慢,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师:(板书)

师:好。现在同学们对于v-t图象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师:所谓数理不分家。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我们上面采用图象法来研究外,是为了方便进行定量计算,我们有必要找出物体速度与时间的定量关系。那么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量描述是怎样的呢?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师:(板书)

1、规定开始时刻为计时起点(即0时刻),则从开始时刻到时刻t,时间的变化量为: △t = t – 0 = t

2、初速度v0

:计时起点(t =0)的速度

末速度v:时刻t 的速度

速度的变化量为: △v = v – v0

3、速度与时间关系:

a=vx=vv0t0=v-v0t

得到:v = v0+at 即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板书)强调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及应该注 意的问题。①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

②v、a、v0都是矢量,应用时要统一正方向,给各矢量带上正负号

生:公式中有三个矢量,除时间t外,都是矢量.

师: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矢量的方向性可以在选定正方向后,用正、负来体现.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时,矢量取正值,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时,矢量取负值.一般我们都取物体的运动方向或是初速度的方向为正.

③运用该公式解题时,要注意研究过程,各物理量是相对于同一过程的

师:(板书)

式的理解.

师:我给大家在图上形象地标出了初速度,速度的变化量.请大家从图象上来进一步加深对公生:at是0~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加上基础速度值——初速度vo,就是t时刻的速度v,即v=vo+at. 师:类似的,请大家自己画出一个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从中体会:在零时刻的速度询的基础上,减去速度的减少量at,就可得到t时刻的速度v。下面我们来就两道例题巩固一下:

例1.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和审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量、待求量,挖掘隐含条件,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画出运动草图正确应用公式及公式变形解题。取汽车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已知v0 =40km/h =11m/s a =0.6m/s,t =10s 求:v 解:根据v = v0+at

可得10s时速度为:

v=11m/s+0.6m/s2×10s

=17m/s

=61km/h 例题2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以0.6m/s2的加速度刹车,则10s和20s后的速度减为多少?

教师指导学生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解题,代入数据,计算结果。教师巡视查看学生自己做的情况,投影出示典型的样例并加以点评。有的同学把a=0.6m/s2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16m/s

v20=22 m/s 师:这种做对吗?

生:汽车在刹车,使减速运动,所以加速度应代负值,即a=﹣0.6 m/s2。

有的同学把a=﹣0.6m/s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4m/s

v20=﹣2 m/s 师:这样做对吗? 生:对,我也是这样做的

师:v20= —2 m/s中负号表示什么? 生:负号表示运动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师: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想一想,汽车刹车后会再朝反方向运动吗? 生:哦,汽车刹车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师:那这道题到底该怎么做呢? 生:先计算出汽车经多长时间停下来。

教师出示规范解题的样例。

解:设初速度v0=36km/h=10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由速度公式v=vo+at,可知刹车至停止所需时间t=v﹣v0/a=0﹣10/﹣0.6=16.7s。

故刹车10s后的速度v10=v0+at=10m/s﹣0.6×10m/s=4m/s 刹车20s时汽车早已停止运动,故v20=0 师:通过这道题,我们大家知道了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虽然踩了刹车,但汽车不会马上停下来,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因此,汽车在运行时,要被限定最大速度,超过这一速度,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想一想:当发生交通事故时,交警是如何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的?

生:汽车刹车时会留下痕迹,交警可以通过测量痕迹的长度,计算出司机刹车时的速度。以此来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师:好极了。22规律方法总结:

1.速度公式vt=v0+at的适用条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应用公式时必须首先对运动性质和运动过程进行判断和分析.2.分析物体的运动问题,要养成画运动草图的习惯,主要有两种草图:一是v-t图象;二是运动轨迹.这样将加深对物体运动过程的理解,有助于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弄清物体在每段上的运动规律.如果全过程不是匀变速运动,但只要每一小段做匀变速运动,也可以在该小段应用匀变速速度公式求解.三.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对公式v=vo+at的掌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强调以下几点: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里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

2.从速度一时间图象上来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o+at,t时刻的末速度v是在初速度v0的基础上,加上速度变化量△v=at得到.

3.对这个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a决定于△v 和△t 的比值.

4.a=△v/△t 而不是a=v/t , a=△v/△t =(vt-v0)/△t即v=vo+at,要明确各状态的速度,不能混淆.

5.公式中v、vo、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

数学公式能简洁地描述自然规律,图象则能直观地描述自然规律.利用数学公式或图象,可以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例如,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或v-t图象,可以求出速度,时间或加速度等.

用数学公式或图象描述物理规律通常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外推,不能任意外推.例如,讨论加速度d=2 m/s2的小车运动时,若将时间t推至2 h,即7 200s,这从数学上看没有问题,但是从物理上看,则会得出荒唐的结果,即小车速度达到了14 400m/s,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五、作业:教材第39页“问题与练习”

10.“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卷B 篇十

1.物体从A点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时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运动过程中

A.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B.两次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一定相同

C.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所用的时间一定相同

2.火车初速度为10m/s.关闭油门后前进150 m,速度减为5m/s,再经过30s,火车前进的距离为

()

A.50 m

B.37.5 m

C.150 m

D.43.5 m

3.自由落体第5个0.5 s经过的位移是第1个0.5 s经过的位移的倍数为 ()

A.5

B.9

C.10

D.25

4.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B.上升过程中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下;下降过程中速度方向向下,加速度方向向上

C.在最高点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D.上升到某一高度时和下降到同一高度时速度大小相等

5.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L,列车匀加速过桥,车头过桥头时速度是v1,车头过桥尾时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6.质点由A点从静止出发沿直线AB运动,先做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为a2的匀减速运动,到B点时恰好停止,若AB长为s,则质点走完AB的最短时间是

()

7.已知长为L的光滑斜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下滑,当物体的速度是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的一半时,它沿斜面下滑的位移是

()

二、多项选择题

8.下列所描述的直线运动中,可能正确的有

()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9.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在时间f内的位移为s,由此可求出

()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B.时间t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C.时间t的末速度

D.物体运动到t/2时的瞬时速度

10.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描述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B.加速度描述物体速率变化的快慢程度

C.加速度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

D.加速度逐渐减小时,物体一定在做减速运动

11.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Ss末的速度为v,第9s末的速度为-v,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7s末的速度为零

B.第11 s末速度为-2v

C.第Ss内与第9s内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不为零

12.一辆摩托车行驶时达到的最大速度是30 m/s,现从静止出发,并要求3 min内先经过匀加速达到最大值后和匀速两个阶段追上前面100 m处以20 m/s速度匀速前进的汽车,对于摩托车的加速度值的大小要求,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

A.a≥0. =26m/s2 B. a≥0.1m/s2

C..<0. 26m/s22 D.a<0. =5625m/s2

三、实验题

1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1所示,并且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已知每两个计数电源频率为50 Hz.计算此纸带的加速度大小a=____m/s2,打第4号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____m/s.

14.如图2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s,其中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____,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四、计算题

15.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当它们相距s0=7 m时,A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正以vA=4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运动,而物体B此时速度vB=10M/S向右,它在摩擦力作用下以a= -2m/s2匀减速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4追上B?若vA=8m/s,则又经多长时间A追上B?

16.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125 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4.3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m/s,问:(g=10m/s2

(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地面?

17.摩托车以速度v1沿平直公路行驶,突然驾驶员发现正前方离摩托车s处,有一辆汽车正以v2的速度开始减速,且

,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2.为了避免发生碰撞,摩托车也同时减速,问其加速度a1至少需要多大?

18.如图3所示,甲、乙、丙三辆车行驶在平直公路上,车速分别为6m/s、8m/s、9m/s.当甲、乙、丙三车依次相距5 m时,乙车驾驶员发现甲车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做减速运动,于是乙也立即做减速运动,丙车驾驶员也同样处理,直到三车都停下来时均未发生撞车事故.问丙车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至少应为多大?

19.甲、乙两质点同时开始在彼此平行且靠近的两水平轨道上同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相距s,甲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n,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以速度v0做匀速运动,关于两质点在相遇前的运动.

某同学作如下分析:

设两质点相遇前,它们之间的距离为

间距离

有最小值,也就是两质点速度相等时,两质点之间距离最近.

你觉得他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请求出它们的最小距离;如果认为是不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作出正确分析.

参考答案

1.C2.A3.B4.D5.D6.D

7.C8.AD 9.BD 10.AC

11.ABD 12.AD

13.1.92m/s2,0.768m/s

14.0 86,

15.8 s.3.8 s

16.(1)305 m(2)7.92 s

17.

18.1.45m/s2

19.不正确,在两质点相遇之前,它们之间的距离

也可能不断减小,直至

1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篇十一

授课者____陈老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速度公式,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2.通过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欲望.2.通过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即质点在不同时刻的速度.如图:v-t图象中的直线a、b、c做什么样的运动?

分析讨论:直线a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b,c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讲授新课

A.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注:a恒定且a≠0;直线运动)

②v-t图象:一条倾斜的直线

③特点:(1)相等时间Δ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QQ358100837 1

(2)v=a恒定,保持不变; t

(3)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同向,v越来越大.④分类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v越来越小B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把运动开始时刻(v =0)到t时刻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变化量,记作△t;2)当t时刻的速度v与开始时刻的速度v0之差就是速度的变化量,记作△v 即:△t=t-0...① △v=v-v0...② 由加速度的定义式②/①可得: a=

vvv0v-v0== xt0t

解出v=v0+at 注:v,v0,a都是矢量,单位分别:m/s;m/s;m/s; t为标量,单位;

2求某时刻的速度:vv0atvv0C.公式应用求加速度:a

tvv0求运动时间:ta三.例题讲解

例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 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分析:此问题已知v0、a、t,求vt,因此可利用速度关系来求解.解:设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v0=40 km/h=

m/s=11 m/s 3.6

因为加速,故a与v0同向,a=0.6 m/s2,时间t=10 s s后速度为:v=v0+at=11 m/s+0.6 m/s2×10 s=17 m/s.答案:17 m/s 知识拓展

以上是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练习,而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解题结果要符合物理实际,物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QQ358100837 2

例2:某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6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

分析: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6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

2方向相反。则汽车加速度取负号,即a6m/s。末速度v0;整个过程t=2s 解:根据vv0at,则v0vat0(6m/s2)2s12m/s43km/h 故: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km/h 四.课堂训练

如图2-2-6所示为四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是()

解析:v-t图象的斜率就是物体的加速度,A中图象平行于时间轴,斜率为零,加速度为零,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B图象斜率不变,加速度不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且由图象可看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减小,所以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图象斜率不变,加速度不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图象的切线斜率越来越大,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变加速运动.答案:C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关系以及图象.本节课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渗透着探究科学问题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这在物理学研究中以及整个人类探索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v0+at.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一条倾斜的直线.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36页“问题与练习”

1、2、题.2.课下观察现实生活中哪些运动可近似认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本节所学内容,探究如何避免车祸的发生.QQ358100837

板书设计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篇十二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理解并会利用这条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推导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那种心态了,速度与时间关系式是运动学中最基本的关系式,所以这方面的知识必须让学生理解,领悟,并学会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现行的高中教材,知识点比较简单,同学们应该彻底理解关系式,并了解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实际来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会学生联系实际,尊重事实。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是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在以后会有更多的运用,是高中的教学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它是为以后学习位移公式、速度与位移关系以及其它运动学推导公式做好铺垫的,因此,这个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于叛逆心理的后期,抽象思维慢慢的形成并加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会觉得很有新鲜感,自然的对学习就会有更多的兴趣,处于高中的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高,他们会更加深切的明白,弄清楚各个知识关系对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内,因此也会努力的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我们需要更深的给他们讲关于这个知识的内在原因,启发他们的思维,纠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一些潜在错误观点,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

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欲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五、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引入学生复习旧知识,让他们重温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以及它在v-t图像中的表示。

2)让同学们明白匀速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即: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及他们v-t图像的不同之处。

3)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点名课题:既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那么,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速度时间的关系式。

2、激发学生思维,深入讲解知识。1)由a推导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tv0at

,由vvt-v0,推导可得vtv0at t2)由于关系式中加速度a与速度v都是矢量,所以具有矢量性,只能直接应用于直线运动。

3)因为具有矢量性,因此计算中都要先规定正方向,这样才能清楚物体在不同时刻的运动状态。一般以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

i.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计算中,a取正值

ii.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初速度反向,计算中,a取负值

4)再学习这公式的两种特殊情形

i.ii.当a=0时,vtv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v0=0时,物体是做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2)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

一辆车以初速度v0=60m/s,做刹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等于-6m/s2,问12秒后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3)讲解解题过程,让学生注意联系实际

1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先是通过一个例题的求解,利用公式x=v0 t+ at2和v=v0+at 推导出了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2ax。到本节为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位移-速度关系都已学习完毕,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分析物理情景并画出运动示意图,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求解,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解答后注意解题规律。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题目的选取应由浅入深,不宜太急。对于涉及几段直线运动的问题,比较复杂,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转变成两段简单问题来解。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及公式拓展,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2)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互相合作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日常生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公式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A 、B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均有差距。有些学生仅仅达到对公式的表面理解,会做套公式的题,对物理公式的内涵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

六、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已学过的两个公式:(1)速度公式;(2)位移与时间公式。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实例讨论、设疑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实例]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做加速运动。若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枪筒长0.64m,子弹的加速度5×105m/s2,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能否求出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问题:能否根据题意,用前面的运动规律解决?

[学生活动]用公式得出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呢?导入新课。(板书)解读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

(三)合作探究、给出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公式推导。

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结果都不涉及时间t,它只是一个中间量。能否根据前面学习的运动规律,得到位移x与速度v的关系呢?

[学生活动]用公式进行推导。(请一位学生板演。)

[教师活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如果说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利用公式求解,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方便。

[学生活动]用公式求解上面的问题,并与前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研究成果,用多媒体对公式进行总结说明。(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应用数学运算推导物理公式,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

(四)拓展规律、加深理解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广。

问题: 已知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0,一段位移后的速度为v,求这段位移中间位置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活动]通过速度与位移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规律。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拓展规律,说出过程。(请一位学生板演。)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对学生结论点评,教师给出结论和说明。然后留一个思考题让小组课下合作探究,比较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位置时刻速度和中间时刻速度的大小。

设计意图:加深规律理解和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例题答疑、突破难点

例1:汽车以36k m/h的速度行驶,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3 m/ s2,求它向前滑行12.5 m后的瞬时速度。

例2:一滑雪运动员从85m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是1.8m/s, 末速度是5.0m/s,滑雪运动员通过这段斜坡需要多长时间?

[教师活动]分析题意,已知条件,求什么物理量。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整个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用公式求解问题,同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活动]总结对例1刹车问题强调a方向。例2一题多解,提高做题准确率。最后渗透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例1刹车问题突破学生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同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一题多解的能力,增加学生运用数学公式解题的能力。

(六)强化评价、重在应用

练习1. 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 l 时,速度为 v,当它的速度是 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 )。

练习2. 一辆汽车以20m/s 的速度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道路施工,紧急刹车并最终停止,已知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5m/ s2。假设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则(1)汽车刹车开始到停止所走过的位移是多少?(2)思考:汽车从开始刹车经过5s所通过的位移大小。

[教师活动]看多媒体让学生探讨做练习题1、2,说出解题过程。教师对学生点评。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发散思维,说出解题方法。(注意已知条件,求什么物理量,正确选取运动规律。)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的一些公式,了解了运动学的过程,练习一是熟练运用公式,练习二刹车问题末速度等于零,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但逆向思维的方法简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七)总结新知、概括技巧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本节难理解的点,应该注意什么,教师点评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达到什么目标。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所学知识,自己总结出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节公式,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九、板书设计

§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公式推导:

公式说明:(1)适用范围,(2)矢量式。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扩展。

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段位移中间位置瞬时速度等于初末速度平方和的一半开根号。

公式:(略)

上一篇:品管员的新手法下一篇:建院十周年征文比赛策划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