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讲咏雪

2024-11-08

余映潮老师讲咏雪(共8篇)

1.余映潮老师讲咏雪 篇一

余映潮老师专题讲座培训心得

久闻余映潮老师,初见余老,满是慈祥之态,他的人如他的声音一般,轻而有力。

2014年9月17日上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伊金霍洛旗一完小报告厅,听余映潮老师的讲座。上午,三位老师讲了公开课,分别是伊金霍洛旗二完小卢玉香老师的《秋天的雨》,伊旗布连小学刘霞老师的《搭石》以及伊旗第一小学张俊连老师的《落花生》。三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都利做到了利用文本来探寻课文内容,余老师对他们的课程分别给予了评价。

下午,余老给全旗所有的语文教师进行了专题讲座,首先,余老先亲自上了两节课,分别是四年级的《颐和园》和五年级的《慈母情深》,接着又给老师们进行了小学课堂阅读教学的入格技能以及教材处理的专题讲座。

余老的课堂,简单而平实,他的课件并没有花枝招展的装饰,他的声音也没有激愤昂扬,他始终以一种平和的语气和姿态来面对课堂。而他在课堂中所传达给学生们的信息量又是异常丰厚的。就如《颐和园》的教学过程,余老首先让同学们明确这是一篇游记并让孩子笔记在书旁,然后出示开头,让学生们划出关键词,也就是所去到的景点,最后给出结尾,这样一篇文章的基本轮廓就出来了,学生们也一目了然。这些工作做完后,再出示重点段落,师生互动,渗透写作方法,给予写作提示,这都是对学生有实实际际帮助的。余老在课堂中不止一次强调学生笔记的重要性,这也是在小学课堂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所以也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方面。

余老的讲座,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修饰雕刻之意。他说课堂阅读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是“学好知识,苦练本领”,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这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更是。对于教材处理,要做到“实、活、巧”地运用教材,利用教材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才做到了利用教材的制高点。余老还介绍了处理教材的八个角度,多方面的为我们讲解了教材利用的实例,让老师们都感知了教材利用的过程和方法。

我是一个刚上任的新教师,因为亲身课堂经验还并不多,对于余老的各种讲解揣摩的不到位,只是听懂了浅层的表面的东西,更多的道理还需要仔细琢磨,走进课堂,才能感知其丰富而有意义的内涵!

2.余映潮老师讲咏雪 篇二

追求创新,崇尚美感;形式简约,内容充实;训练语言,启迪思维;引导活动,注重积累;这是余老师一贯的教学风格。在进行详细的评析之前,对余老师的课堂流程进行一个图式化的介绍:

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对“屏”的古今意义做了简单的介绍,用“屏”字在不同词组里的意思进行讲解。“孔雀开屏”的例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词意本身在不同语境语义下的奇妙变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从文字里寻找有趣的东西,有趣的知识,进而发现生活的美;看似简单实则有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技巧是每一位老师在真实课堂中都必须学习的一项技能,针对性强且富有感染力,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学习。教师在板书题目时,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屏”上为什么要加引号呢?看似无意,却在渗透着标点符号的相关教学,实现课程标准中的“随文而教”,这种技巧性的安排体现出余老师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运用。在进行这些任务前,教师进行字词的标注和简单讲解,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的要求,可以看出余老师对于第四学段课程标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功底之深。字词的标注与学习是为后文“事物评价”作铺垫,让学生在理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事物评价”这一环节的基础工作。

一、文序分析

在抛出“怎么样对课文的顺序进行分析?”这个问题后,余老师继续说“文章分为五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按着这样的思路进行分析‘假如没有这一段’。”并举例说“假如没有第三段会怎样,假如没有第一段会怎样,每个人自选一段,三分钟,把关键词写出来”;问题表述简单化,细致化,尊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把你的见解用很小的声音讲解给你的同桌听”,区别于一般教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小组内共同探讨”的课堂语言,余老师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渗透在课堂中,代替了模板化或程式化的指令,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指导和总结,给予学生鼓励。“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是对7~9年级阅读方面的要求,“文序分析”环节践行了课标的要求。最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将“引出、作用、分类、用法、目的”记录在黑板上,从学生回答中提炼关键词,并进一步指出“文序分析”的意图: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说明“屏”这个事物,这就是逻辑顺序;深入了对学生思维的关注和逻辑的引导,这与传统的“段意分析”形成鲜明对比。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余老师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见解方面水到渠成地引教学目的,即“逻辑顺序”。潜移默化的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信息提取

在文序理解清晰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环节“把文章浓缩成一片微型说明文,用勾画文章有关句子的方法,形成一片微型的说明文。”这与课程标准的“写作”部分的表述:“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次可见余老师对于课标运用技巧的高深。“每个人都朗诵自己的微型说明文,把你的微型说明文告诉大家。”在学生进行了自主朗读检查的基础上,再面向全体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自然又贴切。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对他们信息提取的结果进行细致的评价,“提取信息,有非常简洁和比较简洁之分,尽量做到非常简洁”,在此基础上继续表述“这就是学习方法,速读文章的重点句子来形成你对文章的见解。”这句话是该环节的点睛之笔,教师并不只是单纯的让学生通过信息提取的方式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主旨句,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课标中教学建议部分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余老师的教学完美地践行了这一建议,除此之外,也做到了“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最后,在学生齐读微型说明文的朗朗声中结束了这一环节的学习。

三、事物评价(能力训练)

这一环节,余老师鲜明指出:方法就是写,每个人选择一组词,写两三句话,客观评价或赞美屏的话即可。简而言之,就是选词写句。在课标中,“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写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余老师抓住教学时机,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提供四组词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很好的践行了“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的课标要求。“互相修改,说说彼此的意见并相互补充,进行交流”这一教学策略,体现了课标上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表达见解,大胆的说出来”,则体现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发表见解的阶段,余老师充分肯定每位同学学以致用的能力,给学生极大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看似脱离教材,实际上是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加工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余老师在教学中,适时把握教学时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思维形成、知识运用等方面的拓展,这种能力是值得教师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宋远馨.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状况,搞好初中语文教学设计[J].课外语文,2015,18:79.

[2]鄢淑云.余映潮语文教育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余映潮老师讲咏雪 篇三

时间:2012年12月1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一首散文诗,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能够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大家说一下可用课文里面的哪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呢?观察一下课文。(指向生1)好,请你来。

生1:辽远而苍茫。

师:辽远而苍茫,这是一个短语。一个关键词,你已经说得比较准确了,谢谢你。

生2:我认为这个关键词应该是苍茫。

师:苍茫,那样的辽阔,一望无际啊!

生3:壮阔。

师:壮阔。辽阔,因为辽阔,所以草原的景色看不完、看不尽。

生4:我认为应该是辽远。

师:辽远,辽远也是壮阔,辽远显现苍茫。好,谢谢大家。课文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能够概括草原的特点:辽远、苍茫,还有辽阔。我们主要用“辽远”吧。好,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进行我们的课堂训练了。一起来把辽远草原的诗歌读一读吧。《敕勒歌》,读。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天苍苍,野茫茫,这就是辽远。

评点:教师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与情境,即:“开课揭题,直入情境”。这种手法非常巧妙,其作用在于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也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

师:这节课我们用趣读的方法来学习、来积累。两次活动,第一次活动用词说话,第二次活动组句成文,都很有趣,都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用词说话”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

用词说话:请同学们运用“辽远”一词来说话,巧妙地将“辽远”与课文中的其他句子融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也就是说,在课文的很多很多的地方,你都可以把“辽远”一词加进去,成为一个经过你改造的句子;于是我们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句子的写法。

师:大家先看课文里面一个天然的例子: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你看,作者就把辽远和苍茫组合在一起,然后放在这个句子里面,这是原句。老师再改造一个句子你们看:草原如此辽远,草原上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好吧,拿起笔,每位同学都利用课文的内容再造一个含有“辽远”一词的句子,而且融合起来就是对草原特点的描述,开始了。

师:好,请朗读你对草原的描述。

生1:草原是如此辽阔,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师:辽阔,也可以;老师说是“辽远”,把它改一下就行了。

生2:草原无比辽远,它没有边际,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而给人以自由之感。

师:好,这是一个很长的句子,“辽远”一词是概述、是粗笔,然后后面就细细地写为什么辽远、辽远在何处啊,很好。

生3:置身于如此辽远的草原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师: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是多么的局促啊!外地人来到草原,什么事情都不会干了。

生4: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顺着那辽远的草原一直延伸至远方与天际相接。

师:嗯,辽远的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至远方。这个“辽远”可以很灵活地放在句子的各个地方。

生5:辽远的草原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师:从颜色的角度写辽远的草原给我们的美感。辽远的草原,它的颜色无疑的是绿啊,一直延伸到我们的视野之外。

生6:和海一样,辽远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师:嗯,把“辽远”和另外一件事情联系起来了,又利用了课文的原话,草原是多么地辽远啊,就像大海一样在单一中显现丰富。

生7: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一个“辽远”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旅行在辽远的草原上。

生8:草原如此辽远,因而使人有了自由和局促两种感觉。

师:好!这两个感觉我们还可以写得更全面,辽远的草原就是给我们这样宽广的、苍茫的感觉啊。

生9:草原的辽远不可看,只能用心去感受。

师:多好啊,这个辽远是感受到的。因为看,它永远是那么的苍茫,就像蒙古人一样,蒙古人看草原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想看清天地间的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点苍茫。

生10:在辽远的草原上,可以抚摸、打滚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师:因为……

生10:因为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师:对!加个“因为”这个句子就更完整了。

师:多美好的表达啊!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一批美丽的“辽远”句。

(教师出示课件)

生:(读)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这就是辽远的草原。

师:观察这个句子,它的写法是:先细细地描写,再概括地描写。看,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细细地描写,然后概写一下:这就是辽远的草原。这种句子非常好看,层次分明,笔法到位。

师:我们再来读。

生:(读)草原辽远,蒙古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师:又是一种写句子的方法,先概写一笔,再细细地描述。看,草原辽远,这是概写一笔;然后再细细地写蒙古人是怎样看草原的。这样一种句式和我们刚才概括的那种句式表现的是两种思维方式,同样都有表现力。继续读。

生:(读)在辽远的大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师:看句子的又一种写法。先定向:你看在辽远的大草原上;再接着往下描述,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这又是一种写法。比如:“在我们的课室里”是定向,“每位同学都在细心地、耐心地写自己的美句”是描述。好,继续读。

生:(读)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极辽远,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法呢?这个“辽远”用在这里,成为描写中的一笔。极单纯,极辽远,极美丽……都是描写中的一笔,既不是总写,也不是分写,也不是概写,都只是描画了一笔。

评:这是课文教学的文意把握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辽远”一词进行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生动、有趣、实在。特别美妙的是随文教学之中对“句子”写作要领的讲析,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师:下面再进行我们的“组句成文”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组句成文”的要求)

从课文中自选词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合出一篇微型美文。

师:请看老师的示例。老师从课文中自选词句组合的美文是“草原速写”。

(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

草原速写

草原上,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师:多美妙的一篇短文啊!利用课文的句子来写文章,开头很漂亮,全文很有层次。而且还有一个美妙的标题:草原速写。下面,每一位同学都从课文里面找句子,然后把它们自由组合成一篇微型的文章,时间6分钟,开始吧,抓紧时间。

生:(活动:找句子,组合成文章)

师:紧张的工作,让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是那样的快啊!好,每个人先轻声地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听,看怎么样,我们再来交流。

生:(轻声读自己的文章)

师:嗯,短、精、美!不要长。好,哪一位同学先来表述自己的创造?

生1:《人与草原》:草原是看不到的,也是看不尽的。天如同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尽,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辽远而苍茫的草原上,人显得可笑,显得可悲。

师:嗯,标题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显得多么的渺小。看,创造了一篇美文出来了。

生2:《观望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在草原中,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没有新的景物可观。但脚下的草儿幻化出了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观看草原,把写得最好的两处地方的景色融合进去了。很聪明。

生3:《草原》: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爱,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草原观感啊!

生4: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母牛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长鬃披散的烈马用面颊摩挲草尖。脚下的草原给人以自由感,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连绵不断中显示出壮阔。

师:嗯,你的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草原景色》。

生5:《我爱草原》:站在草原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苍茫,但是,草原没有华丽的浮躁、没有喧嚣的天气,它有的只是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原没有任何突兀的景象,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在起伏不平中显示辉煌。草原给人以自由、给人以奔放、给人以希望。我的草原,我爱你!

师:嗯,草原赞歌啊!谢谢,很好!

生6:《辽远而苍茫的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师:你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就是两个字:辽远。

生7: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也许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这叫草原遥思,面对草原,展开了自己的思绪,这个角度也很好。多美的表达啊!大家运用的这种奇特的学习方式,就是利用课文创造美文。

评:这里是课文学习的深入阶段。教师运用“微型写作”的手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占有课堂时间进行语言学用的实践。教师的评点语言简洁精美,角度丰富,富有情趣,学生的“说”与教师的“评”相映成趣,构成了课堂上精彩的学习场面。

师:同学们学到了好本领,利用课文内容写短文。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几则本课的课文短文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草原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在克什克腾

草原,辽远而苍茫。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

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师:大家看,都是课文的句子,却组合得这样的精致。这样的创造锻炼我们敏锐的思维和高层次的欣赏能力。还有一则更奇妙的表达:《观者》,它蕴含着哲理的味道,一起来读一读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观者

拥挤而来

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

清浅流水 草儿簇立

坐着或趴着

大睁着眼睛

单纯  壮阔

有风

衣襟被扯得飘展生响

我如长鬃披散的烈马

背景隐退

听不到啸声

勉力前眺,

辽远而苍茫

在静默中观望

只有未来

师:这里面的奇妙,就留给大家慢慢地品味了。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实践了一种阅读的方法:选句说话;实践了一种积累的方法:组句成文。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教师顺势引出更美的一组“组句成文”的短文,将课文运用到了极致,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总评:

《静默草原》一课,余映潮老师优选内容、巧选角度,用“‘用词说话‘组句成文”两大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占有时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语言学用的实践。教师关注对学生的集体训练,人人都要说,个个都要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实践的机会,都有学习的收获。整节课教学板块简明、实用、高效、雅致,课堂教学细节丰美,充分展示出“实、活、美”的教学意境,让人拍案叫绝。

4.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警语 篇四

评课报告结构上宜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分析时,观点陈述要辩证;内容分析要采用理论加例子形式。

1、我们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评课题目及例子

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2、要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活”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教例评析

3、朗读,对孩子们进行着审美熏陶,进行着情感

2、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陶冶,进行着气质培养。〔评 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4.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智。以上三例,是《背影》教学设计中的一隅: 从

5、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地是读写结合。从篇首讲至篇末; 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

6、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放火花,要显山露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水,那才叫风采。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7、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课堂积累丰富。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 线条的集聚。教学的“切口”

8、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越来越细小,讲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从讲授的提问”。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

9、目标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提问要精粹,品读析、情景分 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要细腻。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 个

10、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求智、求趣、求实。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 这个中心。从板书

11、“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细腻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12、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生动,形式非常活泼 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改 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

13、对阅读教学的设计,要做到化静为动,尺水兴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波。课堂教学就像平静的水面,老师设计巧妙的课的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中活动使平静的水面多了一圈圈美丽的涟漪。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14、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这样说话——语言诗话,情〔教例简述〕

感优化,内容深化,交流平等化。语言诗话,即语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言简洁、优美、流畅,表达有情意、诗意。情感优

5、分类式课堂笔记 ——《 〈论语〉六则》教例化,即不要矫情、滥情、假情;用教师自己的真情评析 打动学生。内容深化,即通过适宜的评点语或追问6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语加强深化内容、推进教学往深入发展。交流平等

7、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化,即把学生真正视作交流的主体,与学生做心灵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教上的和谐的平等对话。如果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话例简述〕 能做到这“四化”,他的语言一定是精致的、诗意的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5、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用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例评析

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这节课上得真美!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崭新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型——说读课。教者在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的技术创新,将“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小的 程度,而富。让“读”与“说”去占据课堂,去占据学生。老师不用

多讲,同学们说说读读、读读说说,已经深刻理

解了课文。“说译文——析文句——品字词——作想象”拉出 了明快的教学线条。我们说,这一节课是全体学生认真参与的朗读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思 维训练的实践课,是一节对学生进行初步文学赏析训练的析读课,也是一节有成效的文 言文背读课。它使我们展开联想: 既然有“说读”课的出现,我们能不能进行更有力的技术创新,设计出听 读课、想读课、写读课、演读课、辨读课等更多更美的新型? 它让我们深入思考: 进行文言文课型的设计,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彻底改变文言文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既要降低难度,又要简化讲析;第二,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 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高效教学;第三,要教给方法,提供示范,培养学生自 读、自品、自悟的能力,把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自读能力的长进放在一个坚实的基础 之上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全课主要由四个板块构成:品读——背读——学读——联读,内容实在,操作性强。这种教学思路就叫做“板块推进”式教学思路。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在有机的联系之中表现出明晰的步骤,能够有效地 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无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 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 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 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 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这种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这种 “微型”课之中,教师又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调控技巧,使课堂教学呈现热气腾腾的 教学局面。“板块推进”,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

14、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15、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评 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例子。没有想到,如此简短的一篇自读课文,教者设计出

如此精美而实用的训练 线条。这个教学设计可谓尺水兴波,生动活泼。最为美妙的波纹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荡漾。对文中 10 句对话的朗读语调及情感把握的讨论,无疑是把所有的学生引入 了课文。教师巧妙地把一篇短文变成了一泓起伏的碧水,让学生在其中探索深浅,体会 沉浮,练习游泳的本领,实践游泳的技能。可以想到,深刻理解课文之后的学生,他们朗读课文的境界,与常规讲析 法的效果相比,是何等的不同。这美妙的教例让我们激动。但,这样的好课,我们也能设计出来吗? 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得到这样两点重要的启示: 1.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深刻地研究课文,要找到并把握课文表达感情的支 点,教师自己由此而洋溢着尽快地进行教学的渴望。2.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感受到、体味到的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寻找 一种最佳的让学生深层次参与的活动,让学生也感受到体味到,以此营造气氛,渐入佳 境。

5.余映潮老师谈中考复习策略 篇五

①语言积累与运用分专题复习。②文言文分册复习或分单元复习,重点突出初中二三年级(或八九年级)内容。

③阅读先分能力点复习,再按文体进行综合复习,即先单项突破再综合训练。

④作文复习要分阶段安排,分题型训练,分专题提升。

⑤阅读、写作是重点,复习中要读写并重,不可偏废哪一方。

2.中考阅读复习的基本策略: 要做到井然有序地目标清晰地进行复习。阅读能力方面,要突出“八大基本能力”的训练。

①基础辨识能力:文体阅读的基本识别能力,如辨识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如辨识新闻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叙述的顺序,说明的各种方式,论证的各种方法;又如辨识小说的要素,辨识小说、散文中的各种描写等等。

②基本分析能力:即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思路的能力,对文章、文段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划分的能力。③整体把握能力:即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寓意,能找出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把握等等。

④概括提炼能力(含撷取信息能力):即对文章、文段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对文章的层意、段意进行概括,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

⑤阐释解说能力: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进行解说,进行解释,进行下定义、划表格,作图形的活动等等。细节化的内容如,对文章的含义、对文段的含义、对文句的含义进行说明,对答题和理由进行说明等等。⑥语言品味能力:即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文段品读能力,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含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句义、品味词与句的表达作用、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等等。

⑦手法欣赏能力:即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含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语言赏析、手法理解、自由赏析,体味文章内涵,欣赏文章美点,欣赏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等。⑧感受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如评价文中的人物;如展开联想或表述感想;如探究文章难点,如提出看法与建议,如对阅读材料中的链接材料进行评说,如就文中内容进行想象……等等。

地组织了以上八个方面的复习,文章综合阅读对考生而言将会大大降低难度。

3.中考作文复习的基本策略: ①要提炼出所有中考题所考查的重点范围,如读书,青春,时间,友情,生活,自然,品德,爱心,人生,情趣,科学,见解等等。这些重点范围就是与考生生活密切有关的范围,切中了这些内容,就让考生有了充分的考对准备。

②要扎实地进行一般记叙文写作训练,这是基础;要认真地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这是重点;要仔细地进行选题作文训练,这是新题型。

中考作文总复习内容可这样安排: ①在总复习阶段,扎扎实实地进行4—6篇大作文的写作训练,其中2—3篇为话题作文,其余可为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选题作文(这里面可以有多种题型)。这4—6篇作文的训练目的是:强调作文题型的覆盖面,强调取材内容的覆盖面,强调构思方法的覆盖面。

②在总复习阶段,扎扎实实地进行15个左右作文题的“构思训练”,其中40%的文题为话题作文或不限文体作文。这15个左右的文题同样也要讲究覆盖面,要覆盖中考作文中几乎所有见过的题型,要覆盖个人成长类、亲情友情类、社会生活类、吟咏畅想类四大方面的取材内容。每个题目都要指导学生拟定较为详细的写作提纲。注意拟题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每位同学都能写。③中考之前的两三周,可进行材料、构思、语言随题目变化而变化的训练,进行让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去适应可能出现的中考作文题的训练。二 考场得分策略

这里说的是在考场上、在做中考试卷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卷面

卷面书写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到“四不写”,不要写很小的字,不要写很大的字,不要写很草的字,不要写颜色很淡的字。2.基础

拼音汉字题、词语填写题、语文常识题、句子写作题、语段概括题、语病修改题、背诵默写题、文言文阅读题这八类题目要确保得分。因为这些都是很基础的内容,也不是很活的内容。在初中学习了三年语文,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复习,这些内容是不应该失分的。3.阅读

阅读题要注意答题语言的三“性”,即简洁性,全面性,层次性。如: 应对“概括题”——用准确的高度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应对“解释题”——用准确的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达,应对“简答题”——用简洁的层次分明的语言进行表达,应对“赏析题”——用生动的简练周密的语言进行表达,应对“感受题”——用总分式的要点明确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达,…… 4.作文

作文题应该注意确保得到较好的分数,如果你心中没有底的话,最好提醒自己回避那些容易扣分的弱点。考场作文有如下普遍存在的毛病,因此而导致失分严重:

①套。不顾题目的内容套用俗套的模式。如不少的学生写“初中生活”的“美”,就是“喜 ”、“怒”、“哀”、“乐”四大块的格式。

②假。编造的痕迹严重。如有学生写自己坐车,有人给自己送磁带,于是感受到了生活的美。

③旧。题材全无新意,表现出构思的幼稚。如有的学生写开学第一天,在排座位时别人给自己让位子。④泛。如有的考生以“时间”为话题写作文时,写的是“历史”、“人生”、“河山”,大而无当,大而无“点”。⑤盲。即乱写。不管题目的要求“自由发挥”,或将原来背好了的与考题无关的文章写一遍。如有的考生在以《家乡》为话题作文时写的就是原来某地的话题作文“梦”。

⑥怪。即取材立意都出了毛病。有一位考生写《感受美好》的话题作文时,竟写《跛子也美丽》,还有一位考生写《临死的感觉》。

⑦傻。这是每年都有的事,而且人数不少,总有一批考生开头结尾写得不错,但是当中就是乱七八糟的其他内容或是抄写的现场试卷中的阅读材料。这样的同学以为阅卷老师只看开头与结尾呢。

⑧抄。即抄袭。如有一批学生在写“感受生活之美”时,都抄了同一篇习作。这篇习作的开头是“我快要死了”,结尾是“我的眼泪在飞——”,结果因为考场作文太相同而被扣分。这些可以称之为中考考场作文的“八大硬伤”,一定要注意回避它们。另外,每位考生还要注意在不经意之间被扣掉了作文分数。如下面就是某年一些地方的扣分说明:

6.余映潮老师:一堂好课的设计 篇六

 什么是教学设计的创新

变“课堂教学”为“利用课堂” 变“轻慢语言”为“着力学用” 变“泛谈感受”为“精读训练” 变“碎问碎答”为“实践活动” 变“思路不清”为“板块思路” 变“读过问过”为“积累丰富” 变“只读不写”为“读写结合” 变“平俗手法”为“高雅教学”

 大家都需要克服的缺点

1.碎问、碎读、碎说,课堂教学中无用的话太多 2.无教学思路的切分,无让学生占用较长时间的活动设计

3.缺少语言学用教学,缺少精读能力训练,缺少语文、文学知识的渗透 4.教学中没有深入到课文的任何一个片段或任何一个点

5.课堂活动中始终与学生进行单个对话;无动笔要求,无积累意识 6.长期运用小组展示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片刻安静的时间 7.用长时间的“预习”甚至反复的“预习”,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8.教学手法低端、平俗,长期让学生用句式说话,课堂上掌声不断 9.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解读课文内容

 警惕“八个缺少”

1.缺少“语言学用”的意识 2.缺少“活动形式”的变化 3.缺少“主问设计”的理念 4.缺少“选点精读”的过程 5.缺少“朗读训练”的安排 6.缺少“积累丰富”的显现 7.缺少“趣教美教”的尝试 8.缺少“语言雅致”的要求

 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理念:利用课文,训练学生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1)为这则寓言再拟一个标题。(2)用朗读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神采。(3)划分这则寓言的层次并概括故事情节。

(4)用四字短语评价文章的结构技巧,用成语评价人物形象。(5)提取能够表现课文全息的五个关键词。(6)赏析“三问三答”的作用。

(7)想象、续写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8)赏析课文语言,特别是对“笑”进行品析。

(9)概括文章主旨,品析深刻寓意,给故事再写一个议论段。(10)论析这则寓言中的语文知识。

 阅读教学设计的“八字诀”

 “实”:实实在在地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 “精”:精致、精粹,不要随意乱问。没有精读训练,就没有能力训练。

如《济南的冬天》,“一段八练”:  朗读训练  画面命名  层次划分  线索寻觅  字词品味  美感阐释  作用品析  美段背读

 “简”:思路明晰,教程简明,简中求动,简中求丰

如《孔乙己》,“知识积累,课中比读”: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 阅读第4、11段,将其中存在对比之处用线条连起来。

出场-退场; 正常-残疾; 伤痕-断腿; 长衫-夹袄; 文言-白话; 青白-黑色; 眼睛-眼神;

 “情”:讲究情感、情致、情趣、情味

如《论语十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话题:这两章都写了„„

 “活”:不拘泥,不呆板,教法灵活,内容灵动,学生活动充分

如《陈太丘与友期》:朗读、辨析、品味

 “趣”:角度细腻,手法生动,能激发兴趣、形成活动,能让学生真有收获。

 “美”:审美品美,美读美写,在美好的学习过程中品味美。

如《散步》:阅读赏析,品析训练  品情  赏景  析意  深情吟诵

 “丰”: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

7.余映潮老师讲咏雪 篇七

鄢陵县实验中学 潘艳军

国庆节前夕,我们许昌请来了著名的余映潮老师,我有幸聆听了余老师亲自授的课,感到如沐春风,获益匪浅。

我们在市一中礼堂先听了许昌市二中孟红老师讲的《三侠》,他是余映潮工作室的成员,讲课模式是板块式教学,分三个活动。活动

一、朗读课文积累字词。老师进行了适当的朗读指导,重点强调了划分节拍和第一个字要读出短暂的脱音。活动

二、学会多角度赏析景物描写。这一活动罗老师进行了方法指导,从描写角度、感官角度、观察角度、动静结合的角度、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赏析活动。活动

三、学会一种写法融情于景。

另外一位老师讲了《昆明的雨》,他的教学流程也是遵循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先是了解一点作者知识;二是记住一组词语;三是积累一组句子。接下来又分三个板块儿进行授课活动。

一、读一读。老师又进行了朗读方法的指导。一读得有滋味;二读出层次;三读出反差;四读读得活泼;五读出变化。活动

二、写一些针对课文中的景物之美、思维之美、人情之美、氛围之美进行阐释。活动

三、品一品。品“情味”、比读寻“情味”。这两位老师都是余映潮工作室的成员,他们的教学模式都来自余老师的亲传。

接着我们又聆听了余老师的两节课,首先是泰戈尔的《金色花》余老师的课是从不多费点墨、干净利落,直奔主题的。教学流程如下先导入,接着出示目标。

一、了解《金色花》;

二、了解作者;

三、了解文体知识。第二步活动

一、让学生画出课文的知识点、关键词、圈画物象,然后把自己圈画的关键词读一遍。活动

二、读课文。第一次读课文,各自体验式朗读,读出亲昵语气。第二次朗读,读清课文层次,圈出关键词,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第三次朗读,读美人物语言。活动三,讲析想象、抒情手法的运用,提出了五点要求。活动

四、讲析表达技巧,分析了“假如”一词引领着抒情的作用,第二人称常用“独语”的方抒情方式;第三,用问句抒情。活动

五、尝试精巧的品析《金色花》的起笔之美、结尾之妙;活动

六、深情地背诵,拓展课外诗进行背诵。

于老师讲的另一节课是《飞天凌空》,通过学习余老师这两节课,我知道了每一个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方法指导,学要有学法,就是适时圈画组合关键词句,适时进行评点批注。读要有读法指导,节奏的划分、语气的轻重等。

余老师又指点了我们很多教学方法,比如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非常讲究课文研读,十分重视教学思路,关键在于课堂活动。精心考虑课堂活动,时时关注能力训练,精心考虑知识积累

讲了课堂教学五个永恒的关注点:一语言学用;二技能训练;三知识渗透;四集体训练;五气质养成。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简单做法是:一板思路思路;二主问题设计。要特别关注统编教材的教学特点

教材处理的基本角度,一是整体利用、多角度反复品读经典语言。课文在阅读品析之中以全文的面貌出现,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层次的组织阅读品析活动。

朗读三练:读清故事层次;并表达人物语气;表现故事情景。品析三练:情节分析;语言品析;寓意解析。

文意把握选点精读。对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首先是把握文意,这是“面”然后有一个、两三个着重用力的地方。如精段品读,这是“点”。此称之为把握文意、选点精读、读写结合。增强力度。朗读为线、层层深入。一课三练,宏微有致,巧用课文,语言学用,巧做加工,增加厚度。

教材研读的基本方法。教师精心研读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提取教学资源。一整体反复。反复读了一遍又一遍,每读一次都变换一次角度,于是就立体的多侧面的研读了课文,整体的多角度反复是研读一切课文的基本方法.他还交给了我们《孔乙己》教学欣赏的十二个角度。其概括如下:

1、孔乙己与酒;

2、孔乙己与偷;

3、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4、孔乙己脸色描写赏析;

5、、《孔乙己》中钱的作用赏析;

6、《孔乙己》中的茴香豆;

7、丁举人与孔乙己;(上层知识分子与底层知识分子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8、《孔乙己》中“笑”的效果;

9、《孔乙己》中对比手法;

10、《孔乙己》中片段比读;

11、《孔乙己》中的照应笔法欣赏;,12《孔乙己》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品析。如果我们抓住这任意一点作为主问题,精心设计这节课,也将会是一堂精彩的课。

8.余映潮 篇八

教育的人一读)

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一)我的暑期,比一般的老师来得早,从6月初就开始了;这是因为我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因。我的暑期,差不多与一线的教师同时结束;老师们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也就准备开始自己的讲学工作了。

每年的暑期我都比较安静,6月份到9月初,基本上不外出,婉拒一些活动邀请,安心地待在家中,读教材,写文章,备课,准备讲稿。

每天都起得早,每天都睡得晚。

做这些事需要时间,需要耐性,需要精细,需要每天都做,需要慢速地进行。2011年的暑期,在家狂写90天,准备了一系列的新课,写了20几篇文章,整理了两本书稿,《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和《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已经于2012年正式出版。

2012年的暑期好像复杂了一些,有了一些不可不去的活动,如国培,如人教社的活动,如语文出版社的活动。

但仍然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自己,同样也有约80天的时间呆在家中。每天都有工作,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提电脑。一天的时日就要结束,最后一件事是电脑关机。隔一段时间去看我的老爸,也装模作样地把电脑带上。

余映潮 忙碌的日子里每天的生活各有不同,但良好的工作习惯永远不会改变:每天做一点,韧性就是激情。

2012年的暑期,在家中的时候,同样做出了很多的事: 1.写出了10个地方的秋季培训书面计划。2.为明年刊物上的专栏撰写了大约30篇长短文章。3.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研读了中小学课文50篇。4.备出了五个新课。5.写了两个全新的讲座稿。

6.整理出了一本近15万字的书稿《语文教师的智慧》(出版社取名《致语文教师》)。这是空前的“量”。在非常难受的酷热里。成天的写作其实是一种折磨。

笔下流淌出来的好像都是文字,其实是一分一秒消逝的时间。不敢去计算一下每天的消耗。

(二)我一口气写了10篇解读新课标的短文。

决不像有的人在那儿讲什么新旧课标的对比,讲什么修订课标的经过。写出来的,全部是对一线教师有用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如:

新课标中的提醒、告诫与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多年来,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异,不少奇形怪状的形式与模式让人们趋之若骛,如:

将“小组”与“合作”等同,称之为“小组合作”,有的学校里学生永远相对而坐,教学中的大量时间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小组”取代了“班级”。不少地方的“导学案”中大量浅层次的作业耗费了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然后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此“导学案”进行低层次的反复。

滥用教学评价手段,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个小组“展示”及每个学生发言之后都要暂停教学由教师给学生打分。

硬性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毫无根据地规定教师在一节课上只能讲多少分钟。淡漠教师的指导作用与教导作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没有个人的安静思考与独立的阅读。

不少的地方课堂教学浮躁,花样别出,连朗读之类的课堂活动也要学生不断地起立、坐下;每个四人小组都配有“白板”,机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灵动多姿的课堂交流活动。

概括起来,这些流弊无非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1. 学生课内的阅读活动以整齐的小组活动的形式出现。2. 学生的课外时间被繁琐的低层次的作业所占领。3. 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与削弱,课堂教学质量低劣。

对此,2011年版新课标明显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忧虑并明确地提出了一些需要语文教学 界关注的要求:

1.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用“防止”一词强调要突出学生个人的阅读与思考: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3.强调对学生整体进行的实实在在的课堂训练: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4.指出在思想情感教育方面要少让学生说空话、说套话。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5.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分析的“度”: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6.对作业与作文的改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上述所有文字中,有一句话最一语中的,最让人深思: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像这样的短文,无论写作的速度有多快,基本上都需要一天的时间。10篇短文,就耗去了我差不多10天的时间。

(三)我用“精细品析”的方法研读了约50篇课文,以小学的课文为绝大多数。像这样的研读,一篇短小的课文也需要两个小时以上:

三上 25 矛和盾的结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余映潮评点:

全文两部分:叙议结合。

第一段,开始假设情景,简明,生动,有叙事感,画面感。第二段,描述假设的情景,引出一个关键词:想法。

第三四段,具体写“想法”,深化这种想法,以顺利引出“坦克的发明”。这一段,可以品动词。

第五段,写坦克。这一段为什么好?值得品析。

首句好。层次好。描述好。关键词是“大显神威”。概写加上细写。第六段,点题、说理。

这是一篇“设事说理”的文章。设,假设一个事例;说理,表现了两个方面的道理,一是坦克的原理,一是事物的道理。

教学设计中可以抓住“道理”一词来进行“以词带篇”的品读活动。

全文有两个关键句: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这个句子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说理,点题。

这个课,能不能运用“四精”的方法进行教学:精选词汇,精学句式,精品段落,精讲知识。我想是可以的,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的课文阅读课,一定不能上成“课文解读”课。

(四)我用极为创新的方法写试题研究的短文。

这种写法的创新表现在难度:我不仅评说试题,我还顺势根据人家的选文再拟一些可能是更有质量的试题。

像这样的一篇短文,有时需要断断续续几天的时间,写一写,放一放,再写一写。

如:

2012年安徽省中考《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阅读题简明评点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余映潮评点:

这篇试题的选文多美啊。乔叶这篇《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值得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欣赏,当然也适合在考场上的少年们进行品析与思考。

选文之美在哪里?美在在思想内容,成长是一件需要每个人努力一辈子的事。美在文章章法,第三、四、五三个段各有角度地阐释了作者的成长观。美在语言表达,读起来给人以生动流畅、一气呵成之感。美在手法运用,文章的开头部分,运用了一种“反差”的表达技巧;第4段,则是“以喻为论”,把道理说得浅显而又深入;文章结尾段,从“我”的角度抒情,既呼应第6段,又自然地收束了全文。

根据这篇选文设计的五个考题,也各有自己的“表达作用”。

第1题是文意把握题,考查对文章形式的观察能力和各段关键句的提炼组合能力;这个题,不仅是很好的检测题,也提醒我们关注阅读复习中的细节与角度。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作者写文章的表达目的的分析;这个题,难在回答时的表述,少的考生可能能够意会,而难以用概括的语言表述,这实际上对教师的复习工作也是一种提醒。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的认识能力;这个题表现出阅读试题中普遍出现的一种设题角度,也提醒我们这是复习备考中必须覆盖的内容之一。第4题着眼于“手法”,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与阐释水平。第5题出得巧妙,既是语言理解题,又是内容概括题。

这样的美文,还可以让我们继续设计美题: 1.用简洁的话语阐释:成长是这样的一回事。2.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3.自由赏析第4段,分析它的4个以上的美点。

4.提取、组合第5段中的两个句子,以浓缩第5段的内容。„„

(五)2012年底,我给《语文教学通讯》(B刊)写作了10年的一个专栏就要收笔了。10年来,我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给“名师讲坛”专栏一共写了80篇文章,自成一个系列。2013年,我将给《语文教学通讯》再写一个新的专栏。专门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训练,计划同样写10年,共100篇文章。

2012年,我还给《中学语文教学》开设了一个专栏,名曰“微型讲座”,谈的都是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话题。

2013年,这个专栏还要继续下去。

于是,暑假里写出了《语文教学通讯》明年要用的全部文章,写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明年上半年要用的文章。它们一共18篇。

有些内容写得是很精彩的:

珍视提升教学素养的自我训练,能够让我们在漫长的工作岁月里上下求索。坚持的力量让丑小鸭有华丽的转身,但一定先要有理想的高度。

优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应该是每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追求。

这种追求的价值在于让自己拥有智慧,富有实力,有益于工作,有益于学生。其中: 耐力是一种智慧。

它能表现一个人对人生与事业之路坚持跋涉的发展观。

要成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坚持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小处做起,坚持学习、工作、创造;万难不屈,发展自己。这就是“智慧”。

„„

难文浅教,是教师教材处理方面必须习练的一门重要技巧。思考得多了,尝试得多了,实践得多了,必定有深刻的领悟。下面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进行大量铺垫。如《香菱学诗》的教学,需要运用多则材料,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介绍清楚,为顺利地进行教学进行扎实的铺垫。

变换品析方向。如七年级《再别康桥》的教学,不从爱情诗的角度而从校园诗的角度 去进行教学,就能大大降低难度。

巧设活动方式。如在小学里教学《七律长征》,就不能像在初中里教学《长征》那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有难度的品析。设计一个“透过诗句我想象到„„”的话题,可以让学生们有很多的话说。

预设一个角度。如《锦瑟》的教学,很难有教学的入口,无法“切进”课文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假设《锦瑟》是一首爱情诗”,于是学生就有了品读鉴赏的抓手。

„„

(六)2012年暑期,与往年一样,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所有的高考语文试题,将它们发给了全国各地100位左右的教研员和教师朋友。

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110套。

今年的中考试题的收集工作,与往年相比,分外困难。甚至可以从试题收集过程之中感受到社会生活风气与工作风气的变化。很多的试题都是不能进行编辑的扫描版,不少的试题隐匿了答案,怎么搜寻也不见。

但我仍然坚持着收集了下来。许多年来,这也是一种工作习惯。

我年年收集的高考、中考试题,都没有独享过,我将它们发给了许多人。我一个人消耗了时间,其它人就不用消耗了。每年,都有人迫不及待地询问我:收集工作完成了吧? 每年,都有感谢的话语发给了我:

余老师好!

余老师最辛苦、最无私!

凡是尝试过收集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十分困难。骗人者有之,扫描者有之,需注册登录者就更普遍了。余老师是真的辛苦!

很长的暑假接近尾声,痛恨自己的懒惰。

愿余老师强壮、快乐!

先生:

辛苦了!人心不古先生古,世风浑浊师独清。先生的辛勤、严谨与坚守令人敬佩!见贤思齐,向先生学习,跟先生走。诚谢先生!

谨致伏安。

余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发来的2012年中考题,解决了我们的需要,要不怎么说我们总是在您身下乘凉呢!谢谢,祝您夏日清爽。

余老师好!

每次收到您发来的中考、高考语文试题集锦都非常感动,您麻烦了自己,给大家提供了方便,真的谢谢您!

顺祝暑安!

余老师:

近好!

每年,你都要悉心收集中考试题,付出辛劳甚多,今年尤甚,向你表示敬意。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多保重身体。

非常感谢余先生!这是及时雨呀!

余老师:

你真的很厉害。

这可能是目前全国最全最可靠的2012中考题库了。„„

(七)我的非常艰苦的工作是写书。

华东师大出版社约我写一本《致语文教师》。

我在暑假中将它整合了出来,我给这本书的命名是《语文教师的智慧》。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成长絮语 耐力是一种智慧 趁着年轻多做事 练好四项基本功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优秀的成果 进入教学研究,永不言迟 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先做好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 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角度: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 用自信迎接挑战 体验成长的乐趣 因为工作,所以幸福 研究名师,发展自己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 自己训练自己 人多的地方没有积雪 随时把思想所得变成文字 一定要有指标要求 教学资料与文献意识 成长规划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教学智慧 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材研读的创新 教学创意的创新 教学思路的创新 教材处理的创新 教学手法的创新 提问设计的创新 课中活动的创新 语言教学的创新 教学细节的创新 朗读教学的创新 教学方案的创新 第三章 治学方法 课文研读法 自建仓库法 精品收藏法 案例分析法 多向运思法 横向联系法 纵深探究法 发现命名法

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武汉的酷暑。下面是8月1日的工作日记: 一整天的时间,开始写《致语文教师》的第二章。

整个上午都不能动笔,一直在策划体例。下午开始写作,到晚上、到深夜,写出了两节计10000字左右的初稿。

写得眼睛逐渐朦胧起来。

今天白天天气非常炎热。楚天都市报讯:昨日午后武汉市区最高温度飙升至37.5℃。今年江城7月下旬11天持续高温35℃以上,这是继1966年同期出现后46年来的首次,11天中高温达36℃以上的高温达10天,昨日突破37℃,达到酷暑标准。

(八)2012年的暑假之中,我参加了两次重要的讲学活动。

一次是语文出版社于8月4日在湘西自治州举办的教材培训活动。可谓山路弯弯,漫长遥远。来去的路上,乘坐火车就花去了我的大约26个小时。

艰苦的历程,表现于下面的记载:

路很难走;提前10天订票,都没有买到软卧票,只购到一张硬卧。2日晚上10点多的火车。

火车上我似睡似醒地过了一个通宵,抱着我的手提电脑过了一夜。

3日上午9点10分,车到怀化,准时准点;然后转乘10点08分的K534次从怀化到吉首。中午12点到达吉首。

„„

在这次活动上,我讲了一节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居然得到大家的赞赏。2012年8月10日的《语言文字报》(第615期)在头版上以大幅标题与大幅照片进行了介绍:

看似平常却奇崛——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示范课掠影

本报上期头条报道了我社举办全国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的消息。特级教师余映潮在研讨会上以语文版教材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为内容,现场展示了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不少读者来电询问课堂详情。现选登余老师在示范课上的部分精彩镜头,以飨读者。

选登的五幅照片占去了头版的一大半位置。其中有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听课的照片,身后是许多教师的听课时专注神态的背景,这幅照片名为《代表听课入神》。

„„

一次是人教社于8月18日在九江温泉镇举办的“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活动。6月份,人教社给我发来邀请函:

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通知 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准确了解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把握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的特点,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体会文本魅力,提高文学作品教学质量,兹定于2012年8月18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将邀请10—15位著名作家(大部分为课文作者)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

8月初,人教社请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说曹文轩将听课评课。准备这个课的过程非常艰苦,我一共设计了五种教学思路。

8月1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九江市星子县龙湾温泉宾馆锦绣厅进行。

上午8点半,开幕式。

到会的作家有:梁衡、曹文轩,舒婷,赵丽宏,王宏甲、叶廷芳等,还有巢宗祺先生,还有人教社的罗社长、王本华等。

不少省市的教研员到会。参加会议的约400人,大大突破了会议预计的人数。开幕式后,无数的教师涌向会场前面,摄影,签字,场面壮观、热烈。„„ 中午1点35,星子县的30位新九年级学生到场。两点过5分,我的《孤独之旅》开讲。

曹文轩坐在第一排首席的位子上听课,坐他旁边的是人教社王本华。尽管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我的课推进顺利。

这个课大约上了52分钟。这是我的第164个新课,是2012年我讲的第82节课。然后王君教学梁衡先生的《夏感》,梁衡先生坐在我旁边,专心听课。王君课完之后,我开始《孤独之旅》的说课,曹文轩评课。

曹文轩的评课非常精彩,连续讲了20分钟。他对《孤独之旅》的教学大加赞赏。他说: 我刚才跟余老师握了一下手,因为我特别感激他对《孤独之旅》的解读。那么,他刚才在解读过程中,我一边听,一边暗暗得意我居然写了这么好的一个东西。早一天看到他讲,我就早一天高看我一眼,可惜有一点迟了。

我特别佩服他掌握场面的能力,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些学生并不是他的学生,是临时抽来的学生。萍水相逢,之前也没有任何的交流,也没有什么照应,那么他很快就把那些孩子完全控制在他手里。他让我想到了一个指挥一个乐队,这个乐队从来没有和他配合过,他就凭他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快就把这个乐队变成他自己的乐队。整个从头到尾,我认为演奏得非常好。虽然他手里并没有拿指挥棒,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黑管、长笛、钢琴应拍开始,让我领略到了中小学语文的教师之美。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另外,感谢余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篇课文周边资料的掌握。他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他能够把后面的课文讲得那么透彻,那么的准确,他一定在之前广泛地了解了我的作品,同时了解了我的文学思想。这一点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另外,我刚才跟余老师说,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台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范,儒雅、淡定,那种不慌不忙的、非常好的节奏的把握,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非常的赞赏。我想,如果孩子们能有这样的一个语文老师,真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我特别感谢余老师在解读《孤独之旅》时候,用了那么多的篇幅去讲自然和杜小康的关系。这是一个把我的课文彻底看穿了的人,彻底读懂了的人。

„„

对于这次活动,有报道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教师在作家面前执教他的作品,作家从作家的角度评点作品的解读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的创意,让第一天的活动高潮迭起,让与会老师眼界大开。下午的活动,因为余老师的《孤独之旅》与曹文轩对教学的评点而让所有的参会者激动。大家说,这种精彩的“华山论剑”,几十年才遇到一次。回望两天的活动,有三大热点:才华横溢潇洒健谈的曹文轩、朦胧迷人的舒婷、细致通透的余映潮。

„„

上一篇:用英文写班长推荐信下一篇:小班下学期家园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