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8-12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8篇)

1.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一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学校美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日益丰富。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清了学校美术教育对提高与完善学生的素质上起到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标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教育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过于关注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下,以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将美术课程教育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大大加强了美术学习的综合性与探索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强化了美术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情感的活动中,充分激发想象力、有效地激活创造力;另一方面强化了美术课程的陶冶高尚情操的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在成长中体验美、热爱美、创造美。

一、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一般地说,美术学习主要分为欣赏和创作两个方面。欣赏是创作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要能“看懂”一幅美术作品。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美,感受美。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展示美术作品的实物和图像,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审美环境中接触实际事物,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多抽象的符号和文字比,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当前,多媒体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学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媒体更是可以大显身手。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美术十五册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时,可以连接互联网,让学生观看欣赏到大量的西方古代肖像画经典的代表作经典美术作品。如中世纪古罗马《庞贝少女》,文艺复兴《蒙娜丽莎》《雅典学院》,18、19世纪《国王四世一家》,19世纪《马拉之死》等。在欣赏古典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可以配上经典西方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典雅的音乐韵味中欣赏名画,感受画家当时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转入对美术欣赏基础知识的学习。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两者一旦珠联璧合,就可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

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浩如烟海。在中学美术教育的讲堂上,教师要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有品位、有层次的欣赏活动。全面实施美术课程新标准,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联系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新课标要求“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美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在教学实践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让学生会用自己“审美”眼光,去观察和感知客观世界。

例如,苏教版初中美术十六册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是学习“造型?表现”。通过对透视、视角等美术知识的系统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的美好情感。先在屏幕上播放昆山形象宣传片,欣赏家园的旖旎风光:周庄古镇,小桥流水;玉峰佳处,昆山三宝;昆曲、奥灶面、青团子、大闸蟹;科博馆、大戏院、图书馆、体育馆。美轮美奂的镜像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欣赏了自己家乡的美,发现自己身边的文化与自然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美好情感。最后将重点落在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的欣赏与创作上,将水彩、速写的双桥等写生作品与风光图片进行对照,让学生在互相对比中体验自然生活和艺术作品美的不同之处。初步了解用铅笔线描建筑风景的作画技能和表现方法,体会在生活中进行美术创作的乐趣。

再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审美偏差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什么是“真、善、美”的讨论活动。用历代画家刻苦勤奋的求学经历、美术作品刻画的美丽动人的画面、“感动中国”真实鲜活的事例,对学生实施“真、善、美”的洗礼,使他们知道一个人的美有内在美与外在美之分,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使他们知道违背真理与社会发展的美,不是真正的美;从而使他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三、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美术课程新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视觉经验,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教学原则,强调创造意识与动手能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美术的欣赏与创造活动与学生现实活动密切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

例如,苏教版初中美术第十五册第六课《打开的喜悦》这课是让学生学习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这堂课的进度安排大约是在12月,正好可以结合年底的圣诞、与元旦两大节日,让学生设计贺卡。如果授课时间过早或过晚,可以适当调整一下。这样可以让学生美术教育的创造成果可以立即在生活中得到真实地运用。让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收到贺卡,打开后美妙神奇的立体图形立现眼前,使人产生惊奇的喜悦。真切体会自己的爱给大家带来的温馨和喜悦。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人际间的交流,联络感情,向亲朋好友传递美好的祝福。

鼓励学生把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到的审美情趣、审美技巧和综合创造能力得到实际的运用。对全面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让美术学习回归生活,让社会生活成为美术教育天然大课堂。让初中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设计,促进正确的审美观养成;以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日常言行举止。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去拥抱祖国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去拥抱世界艺术宝库的璀璨文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3]伍一.中学美术教育要重视美术欣赏[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87,(2).(编辑:杨迪)

2.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二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世界就像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信息源泉, 都是观察的对象, 教师应组织观察,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1. 结合活动组织观察, 发现和感受大自然的美。

春天, 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 观察突变的雷雨、充满情趣的夏夜;秋天, 观察丰收的田野;冬天, 观察那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如让学生写一处秋景的作文时, 笔者带领学生去观察家乡的田野。为了提高观察效果, 笔者先到实地去观察, 从远近不同角度看这片田野, 经过反复比较筛选, 设计好了指导学生观察的最佳方案后, 再组织学生去观察。笔者先把学生带到距离田野较远的观察点上, 从远处进行观察, 去感受田野的独特的美;接着又把学生带到田边, 让学生从近处观察, 欣赏田野里庄稼动态和静态的美。

这样的观察活动,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难以忘怀的美感, 而且教给了学生怎样通过观察去发现美、感受美, 把他们领进审美的园地。久而久之,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文水平会明显提高。

2. 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观察, 从中发现和感受事物美的特征。

课间活动时, 让学生观察比较各人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的差异。放学回家的路上, 观察行人的不同表现。星期天, 到市场或超市观察比较顾客或营业员的举止言行。在家吃饭时, 偷偷观察自己家人吃饭时的动作、表情、语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就会用眼睛看到生活中的美, 用鼻子闻到生活中的美, 用心思考生活中的美, 用行动回报生活中的美, 就养成了随时随地感受生活美、发现美的特征的良好习惯, 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到写作时就能写出大量的文质优美的作文。

3. 结合课外阅读和影视观看, 指导学生学会间接观察与想象观察, 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能力。

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影视观看的指导, 为学生选择优秀阅读作品和影视作品, 指导学生阅读和观看, 并指导学生做资料卡片, 做摘录笔记, 摘抄书中名言、警句、精彩描写、富有哲理的句段, 以便储备信息、积累文字材料, 从而巩固记忆, 增强理解, 提高美的欣赏水平。同时还可进行观察练笔, 指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 发挥想象, 进行仿写、补写、续写等小练笔, 引导学生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所积累的美的素材进行创造性组合。渐渐地, 学生就能在习作中迸发出创造性灵感。

二、在习作中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养成了经常观察从中感受美的良好习惯, 就会激发强烈的表现欲。在学生的作文实践中, 教师应该努力唤醒学生经过多次观察储存于大脑的素材, 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激情, 且授之以法, 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 确定美的立意, 讲究美的结构, 提炼美的语言, 从而写出美的文章。

1. 指导美的立意。

指导学生立意, 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认真动脑, 善于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进行大胆想象, 想得深, 想得远, 有新意。联想思维立意就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方法。如学校校园里有一棵雪松, 笔者让学生从外形着手, 通过写它的样子、颜色体会它的外表美, 再引导学生想象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时候, 它仍不畏严寒, 昂首挺立, 让学生感受到雪松的坚强, 对雪松产生热爱、敬佩, 从而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这种坚强的品格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因此, 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最重要的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推陈出新, 写出新颖的东西, 弘扬自己的个性, 同时要珍惜学生露出来的智慧火花, 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

2. 讲究美的结构。

一篇文章中, 结构和语言一样, 都是给文章内容以具体形态的东西。文章如何开头, 如何结尾, 除了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指导外, 还要帮助学生归类总结, 进行训练。习作时, 笔者常运用“审题想结构”的训练指导法, 指导学生看到不同类型的题目就会编拟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可能的开头结尾。同时还训练学生掌握常用的结构表达法, 如开篇点题、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等方法。教学过程中, 注意将指导与写作相结合, 使学生边学习边揣摩边实践, 不断提高结构表现力。

3. 提炼美的语言。

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选择法、删换法选择准确的词语;指导学生变换句式, 恰当运用常见的修辞使语言优美、深动、具体。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时, 笔者出示下面两个句子:小花猫的两只眼睛很大、很亮。/小花猫的两只眼睛像两只夜光灯,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小猫也能看清东西。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 明白了用了比喻的句子更形象、深动。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试着任选小花猫身体的某一部位, 抓住特点, 用比喻、拟人等方法进行描述, 其他同学补充。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 把小花猫描述得活灵活现, 跃然纸上, 给人以美的感受。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写作的语言表现力也就增强了。

三、在作文批改与讲评中教会学生鉴赏美、评判美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自己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美在哪里?不是, 又在哪里?这都是学生作文后急于想知道的问题, 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 通过作文批改, 以美启真, 以美育人, 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仅要讲究美的语言、美的形式, 更要讲真话, 抒真情, 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对学生作文的批语, 要细细斟酌, 既要使学生认识作文中美的内容, 又要让学生读后明白努力的方向, 还要使学生读批语时得到美的享受。批语还要有感情、有爱心, 即使是指出缺点, 也要让学生看出老师的期待与鼓励, 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给学生以美的示范。必要时还可面批, 与学生真诚地交谈, 让学生心领神会。

讲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作文讲评可从作文的形式美、内容美来培养学生鉴赏美和评判美的能力。讲评过程中, 对于写作比较好的学生作文, 不妨通过“美读”的方式来强化写作收获。通过美读传达作文中所蕴含的美, 让学生获得美感, 引起共鸣,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新的写作欲望。多次这样的训练, 学生自然就会写出“美文”来了。

3.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育;审美能力;思考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思考

初中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科目之一。但是由于初中教育以应试为主,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是抱着一种“玩”的心理参与到美术的教学活动中来。基于这种情况,美术教师们也对本职工作有所懈怠,他们只是传授学生简单的绘画知识,按大纲要求随意讲解一些知识,不顾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在这种下,老师教学的随意性和学生的“玩”心理造成了美术教学效果极差的现象,学生很难学到一些美术知识,更不用说美术素养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了。所以,在当下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这些情况亟待解决。

二、初中生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生对于美的追求才刚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关于美的判断并不是很合理,所以,这个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来引导他们,以免学生对美的评判不足而误入歧途,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美。另一方面,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效率,有了较强的审美能力,学生才能一些艺术作品有感觉,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所以,在初中阶段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策略分析

初中所设置的学科中美术等一些艺术课程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老师肩负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责任。所以,美术教师要勇于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端正心态,积极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有效、高效的美术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学很多的地方都适用,只有引导学生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引领,把学生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某一事物进行想象和联想。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网络上很多的影音资源才让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更加生动,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内容有兴趣了,他们才能关注和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感悟到什么是美,并且可以带动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2.教学情境的设置

初中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美术的入门知识,学会美术绘画的技巧,还要教会初中生如何去对一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和感悟其中的美。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根据课时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设置教学的情景。只有在适当的情景中,学生才能熟悉和了解其中的美。如在对《向日葵》进行赏析的时候,可以结合此画背后蕴含的故事,把学生引领进来,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向日葵的特点,说出它的深层含义。教学情景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经典画作,还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1)作品阅读欣赏培养审美能力。经典名画赏析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很多的名画都是历经时间和不同时代人们的检验的,这些经典迎合了很多人的审美观。经典著作往往看起来很普通,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其经典的地方就是可以让人百看不厌,而且每次看过之后就会有新的感觉、新的感悟。比如在《最后的晚餐》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是耶稣被出卖的梗概,但是,如果具体的观察画中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就会发现这幅画中所蕴含的更多的内容,每个人的表情都可以分别去解读和联想,作品的色调都对故事有着渲染的效果。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审美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能对发散学生的想象空间。但是在现代科技的应用下,很多艺术作品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情景教学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所呈现的动画效果以及背景音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热情都释放出来,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其引领下不断增强。

(3)在美术创作中,提高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它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用以掌握的信息,重新分类组织转换,敏锐的想象,推测与创新,根据已有的各种信息果断地选择最佳方案。成功的创新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即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而这些因素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动。创造性的基础,可以说创造性是对已有知识重新加工和组织,创造内容上说是制约知识的,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在我们的美术课外小组活动之中以提高审美素质为主线,提高造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创造能力为出发点。从不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经常带学生进行写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索怎样进行绘画创作,并教给他们学会了各种适合孩子们运用的绘画技法:如水墨画,儿童画,吹塑版画……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告诉学生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创作中要去粗取精,要学会提炼有用的东西。让自己的作品有亮点,有动人之处。

4.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一副艺术作品来说,处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每个学生的鉴赏角度也许有所分别,所以对于美术的赏析来说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给出有价值的答案要给予肯定,以此来鼓励他们去创新,绝不能以自己的审美或者教科书上答案去束缚学生,强加给学生。教师要记住我们起的是领路人的作用,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美术教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高效地开展美术教学。初中美术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责任,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是需要美术教师去展开的工作。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反思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尝试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效率,为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巨澜. 美术课堂教学“活”法探索[J]. 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2010(12)

[2] 郭海英. 如何优化中学美术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28)

[3] 杨增群. 谈如何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0(34)

[4] 张艳霞,郭庆,张燕. 浅谈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堂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12(23)

4.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四

【摘 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因此,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也渐渐的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中展现出它与众不同的重要作用。所谓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就是小学生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同时,小学生也拥有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重点的关注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的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的让小学生用多种身体感官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触世上万物,让小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美的所在,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体验到美丽的魅力之处,让小学生能够自己在生活当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美丽,进一步让小学美术老师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国的大多数家长都是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在他们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好好的学习,在家长们眼中的孩子一生当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名牌大学。广大的学生家长都是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的希望,可是小学生真的拥有了优异的成绩之后,又能够有什么作用吗?小学生从小时候就在家长的严格要求之下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小学生只会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小学生的家长只会片面的追求小学生学习成绩方面优异的高分数,迟早有一天会让小学生厌烦整天苦苦的在题海书山当中奋斗、挣扎,慢慢地小学生就会没有自己去主动的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的想法,小学生也没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乐趣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审美能力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及努力培养所得到的。随着不断比变化的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着。比如说,在我们国家一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人们基本上就几种颜色的衣服来穿,而在己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可以穿着各种颜色、不同款式以及不同布料的衣服。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但是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的知道,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世界上存在每一件事、每一项物品都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小学生也是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美玉。因此,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这样就更加的有利于小学美术老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在小学生的学习美术的过程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更加的离不开每一个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美术并不仅仅限制在画画这一方面,比如说,剪纸以及沙画等艺术也属于美术的一种形式。有时候美也是和我们自身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口中所说的美不美实际上是,和为我们自己心中的人的情感的调动以及物品内涵的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极其特别的注意将美术创作活动和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学期在各个小学当中基本上都会举行“xx文化展”、“xx绘画比赛”以及手抄报的比赛活动等等。小学美术老师可以通过举办的这些活动让小学生亲手制作绘画或者小手工等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同学朋友。小学生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之下在实践活动当中既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来,又能够体会到自己制作礼物送给身边亲人和好友同学所带来的温暖和欢乐。

二、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其他能力的培养道理基本上是一样的。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起结合起来。比如说,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学的到《小小竹排画中游》这篇文章的时候,小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当中所表述的画面一笔一划的画出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所学会的几何图形组合成一幅画作展现出来。这样的话,小学美术老师不仅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绘画水平,而且激发了小学生对于学习其他学科的热情。

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现代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急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他学科内容的借鉴和运用需要以美术教学为基础。比如语文学科内容中有不少描写自然风景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仅具有文字艺术上的美感,同时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将这些文字内容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具有强烈的美感。而数学教学内容中线段等几何图形同样拥有令人震撼的数学美感。所以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突破美术教学本身内容的束缚,用更高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找到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的内容。所以小学美术教学可能需要像“大杂烩”一样,将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整理和升华,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视角去重新观察和审视这些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的美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用更宽阔的胸怀容难欢迎不同学科的内容进入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内容中发现美和欣赏美。

三、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绘画以及工艺可以说是小学美术学习课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三大类学习任务,这也是小学美术老师展开小学美术教学最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课堂上让小学生直截了当的感受到美,长此以往下去,小学生就可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一般都是先直接用眼光去认识和观察这个世界所存在的美丽之处。世界之大,无处不存在着美丽的东西,而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首当其冲最重要的是对小学生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感知训练,这样小学生才能够知道美到底是什么。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各种方法让小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将自己记忆当中最为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从而让小学生的审美观得到提升,小学生的日常思想得到艺术的熏陶,小学美术老师进一步可以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5.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在新《音乐课程目标》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均将音乐审美的教育与培养作为核心问题来要求。因此,除了在高师钢琴学段性教学阶段对“基础性、集训性、浏览性、重点掌握性”的钢琴训练外,更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体现了如何在钢琴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师钢琴教学层面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音乐审美 钢琴教学 能力培养

高师钢琴教学,从教学过程和塑造人的音乐弹奏过程来讲是学段性教学阶段,而非钢琴教学与能力培养掌握的最终结果阶段。高师学段性的教学要求、教学手段、教学层面、教学效果、教学审美渗透,将对学生所要达到的钢琴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新《音乐课程目标》中指出:“音乐课程学段目标是从中观的角度规定某一教育阶段的特定学段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阶段性效果。如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开发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培养提高感受与评价鉴赏能力。”而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则更加突出了审美体验价值,特别强调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如何很好地把握、实施、体现、渗透这个教育理念,应是提高高师钢琴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高师钢琴教学中“基础性”“集训性”“浏览性”“重点掌握性”应是教学的四个基本特点。那么在有限的学段性教学中,如何综合以上特点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品位、审美层面的培养与提高呢?

一、准确了解钢琴音乐的特性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所用的教育方式不是具有音乐性的,而是具有文学性与说教性的,原因之一是将钢琴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等同,而忽略了钢琴音乐本身的特殊性。钢琴教学首先应挖掘弹奏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表达、表现,即对钢琴音响的音准、音高、速度、力度、色彩(和声)、织体、结构以及节奏流动变化的体验感悟,寻求与弹奏者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对应的和谐规律。钢琴音乐特殊性之二,即音乐擅长表达人的情感,而不长于表达描写、叙述与造型。这就是钢琴教学中强调的要“富于表情地弹奏”。钢琴音乐是弹奏者表达心灵、倾诉内心情感与主观表达的艺术。钢琴音符与双手组合出来的音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为具有各自特色的钢琴音乐文化,也就是其弹奏风格。钢琴音乐的特殊性之三是它的可塑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时,除了渗透教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处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启发、训练其教学对象自己对所弹作品内涵与外在表现理解、感知、创造的可塑性,即发掘弹奏者自己将音符组合所表达出情感的个体性,从而再谋求与听者情感上的共鸣,摆脱传统钢琴教学中教师理解的说教化、概念化、程式化。

二、对标题与无标题钢琴作品的把握

钢琴作品的标题与无标题性涉及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背景,因此教学中对这两种作品的了解、理解、把握、弹奏的准确性,对于高师钢琴教学的成功与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钢琴作品的标题与无标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良好的把握,一是不能把标题与无标题作品概念化、绝对化。要正确理解钢琴作品中标题的文化背景与内涵,不是所有钢琴标题都与内容有关。如《贝多芬G大调奏鸣曲》、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罗忠熔《奏鸣曲》等,都与作品内容无直接关系,只是一种曲式结构与体裁。而标题性,则是中国作品的一大特点。“欧洲音乐中的标题总是与具体特性的情况相联系而具有某种定向画面性,中国音乐的标题所预示的不只是画面,也表达人的心理、情感和大自然本身的诗意。”①也就是说,中国的标题作品往往与中国本身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中国作品往往很多是旋律性的。如:陕北民歌四首《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翻身道情》《解放区的天》,这些根据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都是写实的,在民歌本身旋律上又赋予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表达出特有的标题性与形象性的.完美结合,以浓厚的陕北民俗风情、浓郁的黄土语言、鲜明的五声旋律、粗犷与炽烈的情绪,渲染了一幅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的旋律交织的画面,利用钢琴的特殊表现手段,极具感染力地表现出来,引起听者感情的激荡,使人在愉悦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还有一类,如:《大八板》《九连环》《长短组合》等等,这类作品其实是有标题的非标题音乐,它的内容往往与中国的戏曲、民歌的体裁有关。“中国的传统艺术对标题的使用常常立足‘似与不似之间’,标题对于欣赏者只是作为一种提示或暗示,它与‘实物’格格不入。它描写存在的形象总是积极捕捉内在的诗意,而所有对存在的典型形象的塑造,目的还是为了体现那存在于标题背后的人的深刻的精神世界。”②那么,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应加强教学中对中国作品的训练与弹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钢琴弹奏“母语”旋律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高师学段性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对弹奏作品基本方式理解的基础上,更应借助于音乐背景材料,加深学生对作品风格、旋律、和声色彩、内容形象造型、情绪的渲染、文化内涵及历史形象的理解与掌握,以达到快速提高学生综合驾驭与表达作品的能力。

三、音乐欣赏对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培养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聆听、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面、不同版本的钢琴作品,即引导学生以音乐的感知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当今,发达便捷的多媒体、互联网、CD与VCD音响资料为钢琴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针对性地利用以上设备,对学生进行听觉渗透,然后让学生写出听觉感受。众所周知,听觉欣赏的功效是,除了培养学生在聆听作品时对节奏感、音强感、织体感、和声感、音乐感的感知外,更强调的是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使其审美意识得到培养与升华。

钢琴作品的听觉能力训练同样会使音乐理解力得到提高。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是一种音响语言,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同时进行的思维方式”。③首次听辨钢琴作品产生音乐感知,反复听赏作品产生理解力,理解后又产生了音响记忆,记忆还会产生联想、比较,以至产生更高的理解力,在弹奏作品时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将这种理解的意识渗透到自己的弹奏中,大大提高了弹奏水准。因此,对于“听”来讲,科普兰认为:“听兴德米特、辟斯顿的作品,需要有一副懂得复调的耳朵;听维拉洛博斯的作品,需知色彩新之丰沛;听费兰克和汤姆森的作品,需敏锐灵秀;听斯特拉文斯基晚年的作品,需爱其风格;听米约的作品,需喜其嘲弄意味之音响……”④那么,对于我们高师钢琴教学及教学对象,要快速提高或增强音乐理解力,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尽可能地广泛接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钢琴作品,积累这种音乐感受。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解力的培养,必然会将审美表象能力快速渗透到教学与学习中,自然会使教师与学生能更好地展示作品的意义、内涵与表现等。

四、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修养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其以上所述各环节注重强调与实施外,还应注重、引导与加强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与音乐修养的提高。这部分内容非常广泛。在音乐文化的训练方面除了对音阶、调式、主题、旋律、节奏、节拍、音高、音强、色彩、和声等的熟悉外,还要从音乐知识入手,使自己懂得钢琴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还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声乐、器乐、合奏、合唱、歌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还要有选择地了解一些中国博大精深的戏曲音乐文化,如对京剧的表演与欣赏和对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精髓――民歌的了解,这些均渗透在全部的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表现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表现中国钢琴作品时才会更加有神韵。

在文化修养方面,在课余或在假期,应不断学习一些文学名著,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欣赏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以提高自身的欣赏品位。在此同时,应指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艺术实践中去,快速提高钢琴弹奏与表现的心理素质能力。有可能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为一些歌曲配写钢琴伴奏谱或者将一些民歌、小曲编写成钢琴独奏小品,初期创作尽管稚嫩,但对于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高师钢琴教学不同于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教学。如何在有限的学段性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教学效益,应该是高师钢琴教改的重要课题。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在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有重点地选择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师钢琴教学效益与教学层面的提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注释:

①②卞萌 著《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 第57页

6.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六

数学是美学四大中心建构(史诗、音乐、造型和数学)之一,是人的审美素质的一部分。人们

都承认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而美感是情感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往往被人所忽视。他们对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接受美感熏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一定作用认识不足。在以往的微积分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仍未成为多数教师的自觉行动。数学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培养数学审美能力是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需要

数学的内容和形式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研究对象都是经过一定的抽象加工后形成的,而且,随着数学的发展,有逐级抽象的趋势。在学习和研究数学的过程中,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是巨大的,要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除了有正确的人生观外,没有对数学美的理解与追求是难以做到的。培养数学审美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培养数学审美能力也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辅助手段,思维的创新性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1.2培养数学审美能力是完善人对美的全面认识的一种需要

在当今的科学分类研究中,许多学者称哲学和数学为普遍科学,并认为二者可应用于任何学科和领域。其差别在于前者使用的是自然语言,而数学使用的主要是人工语言。哲学可使人感到思维中逻辑的和谐,数学也可以使人感到和谐,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由于数学是科学的重要的语言与工具,由于它在科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有理由认为对数学美的认识是对科学美的认识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培养数学审美能力是完善人们对美的全面认识的需要,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需要。

1.3由于数学美的载体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因此,与对艺术美的感受相比,对数学美的感受就比较困难。要欣赏数学美,首先必须理解数学知识,必须认同数学的思维方式并与之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欣赏”的层次。因此,数学的审美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培养的。微积分中数学美的表现

2.1微积分中的简洁美与统一美

在微积分中,简洁美与统一美是有丰富的内容的。从微积分所使用的符号体系及由此表达的结论看,牛顿与莱布尼兹都有自己的一套微积分符号体系。特别是莱布尼兹,更是在符号设计上力求使得符号简单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启发性。莱布尼兹用简单的记号概括了微积分概念中的丰富思想,并且使得微积分的许多运算在这一套简单符号的操作下变得直观、明了,简约了思维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经济性,同时也在这套符号体系下以简单的形式揭示了微分与积分的内在联系。

2.2微积分中的对称美

对称美在微积分中有很多体现。图形方面的对称常见的。例如直角坐标系中奇函数与偶函数的图象分别关于标原点及Y轴对称。而任一函数均可表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这也表现出一种对称。

对称与非对称问题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赖中表现出来的。有对称就有非对称或对称破缺。对称中包含非对称,非对称又以对称为前提,互相转化。

2.3微积分中的整齐美

整齐是数学美的一种表现,所谓整齐,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同一形状的一致重复”。

如一些函数具有周期性。周期性实际上是一种同一形状的一致重复。又如某些函数的各阶导数的形式、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中的各项的形式等会,均体现了一种形状的重复,形状的整齐性给人以美的感受。2.4微积分中的奇异美

奇异性是数学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奇异”与“寻常”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奇异”显示了某种神秘性,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激发人们探求其中的奥秘。数学中的奇异美常常与反例联系在一起,而反例的得出往往导致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重大进展。微积分课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3.1培养审美能力,需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美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真”与“美”的统一。没有对“真”的理解,对“美”的感受就失去了理性的基础。数学不仅有外在形式的美,还有抽象的内容的美。而对抽象内容的美的感受是需要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在微积分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不能离开对微积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2培养审美能力,需要确立审美的意识

我们己经知道微积分中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学了微积分就能认识其中的美。从审美过程来看,审美过程是审美对象(数学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意识的过程,是意识对“物质”(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信息有选择地进行加工的过程。因此,注意力的指向在此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学中“双关图形”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事物”的美的认识更需要有对有关的信息有意识的注意与观察作为其前提。

3.3培养审美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审美

理解了数学知识,有了审美的主观愿望,还不能说就具备了审美的能力。怎样审美,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与体验。这些都是需要引导的。正如游客游览园林一样,虽然游客都有感受美的愿望,但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却未必清楚,这时导游的引导与启发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微积分教学法中,教师也应起“导游”的作用,在“游”(知识的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启发,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对“美”的诸方面得到较丰富的体验与认识(这在前面已举过若干例子)。学生通过对这些体验与认识的逐渐积累,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美的感受能力将逐步提高。

3.4培养审美能力,需要在应用中加以深化

数学美不仅是可以欣赏的,而且也是可以利用的。在数学中,形象思维的方法的重要性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美感,作为引导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己被数学家所认识。对于微积分的学习来说,对数学美的应用虽然是很初步的,但却是有益的。在学习中,微积分中的美无论是对公式的记忆,还是对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的领会都有强化作用,学生在对数学美的运用中能进一步增强对美的感受能力。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也体现出“应用”之美。“应用之美”在应用中得到体现。

因此,通过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微积分的应用非常丰富。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的有用性是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充分地展示微积分的应用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既不能唯美,也不能唯实用,我们应当把它们作为数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7.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从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好素料。如在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 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我不但让学生知道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又可气、好吃懒做、迂腐可笑、轻视劳动、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人, 更要让学生知道他还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真心实意极“恳切”地教“我”识字;他这么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他从不拖欠咸亨酒店的酒钱, 他最后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文大钱”, 更是他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实证, 这些都表明了孔乙己正直、善良和厚道的可贵品格。又如《故乡》中的闰土, 尽管中年时他成了一个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 可少年时的他却是一个健壮、可爱、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有智有勇、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童年的闰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 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再如在《曹刿论战》中, 对鲁庄公形象的分析, 我们不能只看到他“鄙”的一面, 更应该看到他可取的一面。他愿意接见乡人曹刿, 说明他善于广开言路;他愿意听从曹刿的指挥, 说明他敢于否定自己, 察纳雅言;战后他能虚心地向曹刿请教, 更体现了他态度的谦虚, 不耻下问。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鲁庄公是一个具有博大胸怀的人, 正是他的这些优秀品质, 使他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美的一面, 引导学生去品赏, 这样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培养审美欣赏能力

在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言, 特别是在古诗词当中, 更有许多优美的诗句, 值得我们去赏析。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 我就抓住诗中的传神之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作重点分析, 诗中的“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的粗犷、强毅, 凝聚了诗人的心绪, 从诗的字句看, 语不惊奇, 朴实无华, 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达到了浑成的境界。还有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更值得我们去品味, “重”“复”两个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 “山重水复”是从大范围落笔, 勾画出整个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一个“暗”字, 突出了柳树的茂密, 树荫的浓郁, 一个“明”字, 则突出了花草的繁盛、明媚和娇艳, 这一“暗”一“明”别具一格地描绘出了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这两句诗不但让我们欣赏到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 还让我们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重重艰难险阻, 不退缩, 不畏惧, 勇于开拓, 发奋前进, 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分析这些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来唤醒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他们在得到美的感受的同时还能产生新的感悟, 从而使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从分析意境入手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中大量意境优美、辞藻华丽的古诗文名篇,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其中“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写的是北国的雪景, 大地全部被冰雪覆盖, 经常是漫天的雪花飞舞。这壮丽的雪景, 似乎把我们也引进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让我们感受到意境壮美雄浑, 气势磅礴。这里采用静动相衬的写法, 写出了北国壮丽的景色风光, 也表现了诗人伟大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同样是写北方的雪景, 岑参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却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诗句, 它以梨花喻雪花, 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 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 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读了这两句诗, 仿佛使人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 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 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绘成春景, 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句中所体现的意境美,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8.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八

一、备“人”备“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目前教师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并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内质;其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创意;其三,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可以说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型,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许多上课用的材料和工具,教案和课件,教师的作品和参考图例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每一秒,课前准备就显得就尤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的太多,对于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这样严苛的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无法参与其中,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而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增加学生的接触点和参与面。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

四、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自己的作品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在互助、互动的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学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得新发现,在所谓的问题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或者是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我们的教学,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思维。

六、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注重自主发展

美术是一门个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等多种角度出发,我相信:中国将诞生出第2个毕加索、第2个马蒂斯。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教师或上级的表扬。即便学习很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别人或教师批评自己,最起码不要明确表现出来。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在对于学生评价的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参照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而是要综合地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评价的把握上,不能采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而要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科学、高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上一篇:ERP模拟沙盘经营大赛流程下一篇:教你怎样制作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