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开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2024-06-25

豁然开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共12篇)

1.豁然开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篇一

1.同义词界说

对同义词性质的认识突出地反映在对同义词概念本身的界定上,如果单纯地从概念、事物对象、替换等方面认识同义词显然离开了意义标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以完满地解释同义词现象。同义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对此从词义上解释,其实有三种认识,一是义近说,二是意义同近说,三是义同说。

伯绰先生(1951)说:“在意义上相近的词”叫作同义词,因而举出了“需要、须要、必需、必须、必要”、“强调、夸大、夸张”等组同义词的例子,这是义近说。意义同近说认为“语言里有很多发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意义极其近似的词”称为同义词(周祖谟1956),此前瓌一先生(1953)也持类似观点。义同说的代表人物是王了一先生(1953),“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词。”对这样三种认识有人评价:“‘义同说’强调的是同义词语意义之间的相同点,但却没有解释清楚‘意义相同’的确切内涵;‘义近说’关注的是同义词语意义之间的不同点,但其阐述的内容却不能与‘同义词’这一概念名称相对应;‘义同义近说’既注意到同义词语意义上有相同之处,又兼顾词义之间的不同之处,因而得到普遍认可,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观点。”(安春燕2011)也有学者认为,“当意义本身比较接近,而人们在语言运用中又有意地忽略掉这些词的意义的差别而将它们通用的时候,这些词就成了同义词。”(吴峥嵘2011)这种“语言运用中的‘通用’”本质上又回到了替换说,这种“新认识”我们难以认同。

在学术界完全坚持“义近说”的学者不多,因为这样的一些词有时意义并不相近。“意义同近说”在汉语界影响极大,然而也有人表示反对,刘叔新、葛本仪、周荐等先生不认为“近义词”也是同义词。“义同说”观点是极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虽然坚持这种认识的人极少,但这种对同义词的认识,从性质和范围上看是比较周严的。我们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词。所谓意义相同主要就表现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完全相同上,其中词的词汇意义及其概念对应性又是决定性的因素。”(葛本仪2003)

2.同义词的范围

对同义词性质的认识必然影响到同义词范围的确定上,这里我们主要谈“近义”的范围。“意义同近说”使得同义词的范围难以确定,张志毅先生(1994a:60)认为“根本意义大部分重合”、张弓先生(1981:229-238)认为“基本意义核心意义相一致”、刘叔新先生(1990:282)认为“主要理性义素或主要理性意义成分必定相同”等都不同程度地包括了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有共同意义的词”(孙良明1958)、“由于词义的相同性所引起的一种联想关系”(刘宁生1989)、“词义上有类同性、理解和使用上经常容易混淆致误的一组词”(詹人凤1997:101)等显然也没有排除“近义”的词是同义词。有的学者尽管说“同义词列里不能包括义素不同的近义词”(戚雨村1985:173-177),但从其举出的同义词的差别的例子来看,仍有“近义”的词。武占坤、王勤二位先生(1983:102,118)看到了等义近义的不同,认为“等义词实质上是等义异彩词”、“近义词间的语义范围,主要靠彼此的义差来相互划线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学者用下列图A表示同义词的范围:

A中圆a和圆b意义相交重合的部分c为大部分,a、b为同义词;B中圆a和圆b意义相交重合的部分c为小部分,a、b不为同义词。这种表示法很直观,但图中意义相交重合部分c比较模糊,它对具体词的认定和分析不起多大作用。

在近义词的范围上,学者们的认识有比较大的分歧。刘叔新先生(1980:83-84)认为近义词是个开放的类集,整体数目难以计数,每组内词的数目也难以确定,它不是汉语词汇描写的对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近义词范围极其广大。“凡分别表示集合体和个别体(如‘纸张’和‘纸’之类)、整体和其部分(如‘桃核’与‘桃仁’之类)、上下位概念(如‘学生’与‘中学生’之类)或同位概念(‘朗读’与‘默读’之类)的词,……无可质疑地是近义词。”对具体“同义”的词范围的认定也不完全一致,比如某组词色彩意义的不同是划在等义词中还是划在近义词中,这也有分歧,武占坤、王勤二位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概要》中认为等义词可以具有不同的词彩,而谢文庆先生(1982:4)认为(近义词)“它们在理性意义和色采意义方面有着种种细微的差别”。这样拿“父亲”和“爸爸”来说,武占坤、王勤二位先生认为是等义词,谢文庆先生却认为是近义词。

一定范围的成员能否纳入同义词的范围也存在不小的分歧,有人认为“研究同义词问题的时候,不能否认有方言同义词这回事”(孙良明1958)、“固定词组(包括成语)是可以作为同义词群的成员的”(张志毅1994b:225),而“意义上无共同性、类中不同种的东西”等不是同义词(高庆赐1981:239-246)、“没进入普通话的地域方言词、社会方言词、外来词、古词”、“词的各种变体”和“词组”不能成为同义词(张志毅1994b:224-225),“在交际中,有时所指相同并不一定构成同义词”(黄伯荣、廖序东2002:287)、“习惯上可以代用但意义上没有共同地方的词”和“补充意义超出共同意义的词”不是同义词(孙汝建1982)。张志毅先生(1994a:48)和詹人凤先生(1997:100)还分别用坐标图和扇形图来说明同义词的范围问题,这对人们直观理解同义词有一定帮助。

葛本仪先生(2001:168-173)认为“近义词”与同义词不同,它是“表示共同概念的基本部分”、“共同反映着同一概念的本质特点”,举例如“鼓动”、“煽动”,“家属”、“家族”,“优良”、“优秀”,“证明”、“证实”,“整理”、“整顿”等,从中可以看出近义的范围不宜过大。下面我们举一些有的论著曾提到过的词例,它们难以算作近义词,更说不上是同义词了。

对于母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学界认为同义词的范围应该扩大,“语言研究者确定同义词的标准连用于中国学生的语文教学都显得过于严格,更不要说对留学生的教学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范围要大得多。……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同义词范围到底大到什么程度,也难以确定。”(孙德金2006:45)还有人认为同义词是个开放的动态结构(陈桂成2003),“正因为同义关系不只是由词义本身决定,它还需要人们的主观认同,所以同义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关系,自然同义词也不会是一个封闭的结构组织。”(吴峥嵘2010)

我们认为,同义词的科学界定同包括同义词在内的相关词语的应用研究还不能完全等同起来,词语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科学严格的同义词研究对于共时词汇系统的观察以及历时词汇系统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3.同义词性质和范围相关的几个问题

涉及到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即词性、褒贬义对同义词的影响方面,这其实反映了学者们对同义词的“意义”是否只包括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能否对词汇意义施加影响的认识。此外我们还要谈一下一组同义词中内部成员的地位问题,从某种角度说,它是同义词内部成员性质地位的问题。

3.1词性与同义词的关系

关于词性与同义词的关系问题,周荐(1995:37-38,98-100,191-194)和周殿龙李长仁(1996:261-266)等先生的著作都有详细的阐述。早在1953年瓌一先生在文章中举出了“聪明”、“智慧”为一对同义词的例子,接着周祖谟先生(1956)指出“不同词类的词虽然意义近似,可是未必就属于同义词”,而后张世禄先生(1984:324-327)便明确地指出“不同词类的词,只要意义近似,也就可以属于同义词”,从此不同词类的词能否构成同义词便展开了论争。周荐、杨世铁二位先生(2006:479)评价说:“刘叔新的论断为这场延续了近三十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到了80年代末,梅立崇又接连发表了大小三篇文章,重提词类不同的词可以构成同义词。”

进入21世纪,词性与同义词的关系问题还难以画上句号,“同义词无须词性相同,同义词词典应该给词性不同的同义词留一席之地”(徐今2008),“在原型范畴理论下,我们认为,该词如果与范畴中典型成员在某些方面相似性较大,其程度超过了词性不同这不相似的一面,就可以归入该同义范畴而成为一名成员。如‘忽然、猛然、突然’虽然词性不同,却完全可以看作一组同义词。”(王彤伟2009)葛本仪先生(2003)认为:“只有词的语法意义相同,才可以在同一个意义范畴中进行比较,虽然语法意义相同的词并不能都形成同义词,但是同义词却必须以语法意义的相同为前提条件。”

认为同义词的构成必须词性一致从理论上到词语语用认知模式及语感上更容易被人接受。当然也有的学者采用模糊的表述,“同义词通常属于一个词类,词类不同的词尽管意义很相近,一般也不看作同义词”(张永言1982:107)。关于“同义词是否必须词性相同”,周殿龙李长仁(1996:265-266)总结说:“对这个问题还须深入探讨,不宜匆忙作出结论,因为理论上的分歧还没有真正解决”,从目前来看,这一认识是可以令人接受的。

我们认为造成上述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人们对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对语法功能与语法特点、语法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认识存在分歧。“词性”能否与“语法功能”、“语法属性”、“语法特点”或“语法意义”完全划上等号,离开这几个方面空谈词性的同异对同义词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因为汉语有同类而功能相异,同功能而词类相异的情况存在。第二,对具体词如何归类问题存在分歧。汉语词的语法分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它不如西方语言词类划分那样明确而有系统,连具体词的归类都不能有统一认识,确定其间的同和异必然会有一定的困难。第三,是孤立地看某组词还是结合语用情况观察其间的同异问题存在分歧。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不能仅仅拿几个词凭语感判断它们是否同义,而要通过大量例句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再回到语言实践中进行验证,这其实就是静态动态研究结合起来,静态研究动态研究相互补充的问题。第四,多义词、兼类词的存在造成同义词复杂局面的产生。具体语境中词都是单义的、定类的,而离开语境几个词的多个义项、多个类别的意义全方位比照就会使问题广博而繁杂,所以从理论上看学者们不主张“同外”意义的比较,这是很有道理的。第五,词典辞书教材等的释义和人们的语感使得某些人对有些词意义的理解产生错觉,可能误把同类的当成异类,把异类的看作同类。这样,拿“红”和“红色”、“光辉”和“辉煌”、“突然”和“忽然”这三组词来说,它们究竟是不是同义词,认识评判的标准不同最终的结论就可能不同。所以,上述理论问题如果得到充分的解决,词与词之间在词性问题上是否相同才能构成同义词便不会有大的分歧。

3.2褒贬义对同义词的影响

褒贬义对立的词能否构成同义词,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褒贬义属于色彩意义的一部分,有人称其为“意味”、“附属义”等,而同义词则是词汇意义的相同相近,所以同义词的构成不受褒贬义的影响,反而它是同义词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支持肯定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学者们常举出的例子如“果断、武断”、“成果、后果”、“团结、勾结”、“鼓动、煽动”等。另一观点则认为褒贬义对立对词汇意义可以形成影响,使色彩对立的词“义同”大为减弱,因而它们是不能构成同义词的。张志毅先生(1994a:68)认为这是“虚假的同义词现象”,徐志民先生(1980)也指出:“含有褒义的词和含有贬义的词,它们的词义具有对立的性质,怎么能结成同义关系呢?……其实,在实际语言中,上述这些词,不仅不作为同义词用,反而常用在反义对举的场合,如‘这不是团结,这是勾结’,‘这不是创造,而是杜撰’。”有人更直接地表述为“词汇意义相同而感情色彩不同的词不能构成同义关系。”(安春燕2011)

我们认为,本质上色彩意义与词汇意义是词义中两种性质不同的内容,从词义关系上看色彩意义不能决定同义词构成与否,而同义词只能看词汇意义,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大部分褒贬义对立的词不能构成同义词呢?原因就是它不仅是色彩意义的对立,还导致词汇意义的对立,所以人们凭语感就会得出“褒贬义对立的词不能构成同义词”的结论。其实色彩意义包括内蕴色彩和外围色彩(杨振兰1996:3)两大类,色彩意义不能渗透到词汇意义中或者渗透到词汇意义中而不能引起词汇意义的明显对立,则对于同义词来说它就不起决定作用。如“老头儿”和“老头子”,词汇意义为“老年的男子”,但前者含亲热的褒义色彩,后者含厌恶的贬义色彩,二者色彩意义形成对立,但我们仍视其为同义词,因为色彩意义没有对词汇意义形成绝对影响。相反,“团结”和“勾结”,前者具有褒义色彩,后者具有贬义色彩,不仅如此,它们的词汇意义也形成了较大的区别,分别为“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暗中互相串通、结合”,虽然二者在“结合”的特征上相同,但色彩意义渗透进了词汇意义中,已造成了词汇意义的明显不同,所以有人认为不是同义词。因此草率地下结论而不对色彩意义进行深入地研究是有可能违背语言事实的。

3.3同义词组内成员的地位问题

同义词性质和范围的研究多集中在相关的词能否进入某组同义词组中以及同义词成员的辨异等方面上,较少谈及组内各成员的地位问题。较早注意这一问题的是张志毅先生(1994b:226),张先生提出的“核心词”观点对于同义词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有重要意义,“处于同一个同义词群里的各个成员,其地位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其中有一个成员处于核心地位,称为‘核心词’”,“核心词的重要作用,是联系本组同义词成员的纽带,是限定本组同义词范围的尺度。”如在汉语中“看”是“看、盯、瞧、望”这组同义词中的核心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同义词组中都有核心词。张志毅张庆云二位先生(1994:251)在《同义词词典的体例》一文中又说,“同义词群内部的编排,……不管按音序,还是按意义编排都得选出词群的领头词。”鲍克怡先生(1983)也说:“等义词同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成立一个词群,词群的首词必须是常用、易懂的,它同时是这一词群的标题词。”戚雨村先生(1985:176)也有类似表述,“若干个同义的词构成一个同义词列,每个同义词列通常有一个首词作为词列的组织核心。首词一般都是反映共同意义最多的,不具有修辞色彩的,使用频率较大的词。”但刘叔新先生(1987:14-15)却认为核心词论说的看法“并不符合实际”,“只能说,要确定同义词组的领头词,可基本上以词的使用范围及常用情况作为依据,有时须兼从便利于辨析的角度来考虑;对于这基本依据来解决问题的同义词组,可完全依技术上方便的角度来确定。”刘先生的这种观点是值得重视的。有学者阐述得更为细致,“同义词组中语域最宽、可替换性最强、解释力最强、词义本身附加的限定修饰成分越少,充当核心词的几率就越大。核心词具有语感熟知性和释义常用性,所以,用来释义的词一般必须是浅显、常用、广为人们熟悉的已知词语。……如‘暗藏、隐藏、潜藏’……‘隐藏’为这组同义词的核心词”。(陈志国2010)

从同义词词典的编纂、同义词辨析等角度看,同义词组内成员地位问题的研究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从同义词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来看,“这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地努力”。(世晓、月明1986)

2.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识解和辨析 篇二

关键词:Tuxian 语料库 认知识解 语义解构

一、使用现状考察

查找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络版-现代汉语语料(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我们发现,标题中四组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非常混乱。以下例句①,均出自报章语篇,Tuxian②的意义和语境基本相同,却使用了不同的词汇形式,不免让读者眼花缭乱。

(1)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2)但令人担忧的是,在用水矛盾日益[凸现]的今天,中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却依然严重。

(3)……对美国说“不”的勇气将会越来越大,欧美矛盾会越来越[突显]。

(4)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国有企业,其经营机制上的矛盾日益[突现]。

郑林丽,董斌[1]就4个词的混用现象做过简要讨论,提出“它们出现的频率似乎不相上下。”笔者认为“频率不相上下”的说法欠妥,CCL中4个词使用频次相去甚远。

二、相似度和通用性考察

笔者在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的相似词网络平台(http://klcl.pku.edu.cn:8080/seek/check.php)上对这4个词进行查询,其相似度排序如下:“凸显-凸现”:0.999;“凸显-突显”:0.914;“凸现-突显”:0.907;“凸现-突现:”0.867;“凸显-突现”:0.782;“突显-突现”:0.754。单字:“凸-突”的相似度为:0.626;“现-显”的相似度为:0.333。Aitchison[2]指出在人脑词库中,越是发音、词义或用法等方面相近的词,互相之间的联系越为密切,而由于联系密切,所以也特别容易混淆,从而在理解和表达式发生错误。这正是标题中的4词容易造成混淆的原因。

笔者在CCL中对4词的复现率和搭配进行考察。CCL总字频数:307,317,060,总字种数:9711(查询日期:2013年12月1日)。

表1:CCL中“凸”“突”“显”“现”的字频

字凸突显现

频数4964204,660216,1041,210,137

标准化频数(每百万字)9.74390.272377.11403.22

可见现代汉语中“现”的标准化词频达到每百万字403次之多,为高频字,“显”“突”次之,而“凸”为低频字。

表2:CCL中Tuxian的词频

词凸显凸现突显突现

频数45544078147

组合成词后,“凸显”“凸现”的词频却远高于“突显”“突现”。可见“凸显”和“显现”为强搭配词,而“突显”“突现”的搭配力度较弱。

语料库语言学家认为词的意义在于它的搭配,应该通过搭配来认识一个词。从检索中可见,这4词多用于正式语体,绝大多数检索条来自于新闻报刊语篇。Tuxian为动词,也有少部分充当名词(主要在“凸显”和“凸现”的检索条下)。Tuxian搭配频率超过5次以上的名词如下。凸显:问题(48),作用(21),矛盾(18),重要性(14),地位(13),理念(12),效应(8);凸现:问题(32),优势(19),矛盾(9),地位(7),主题(7),作用(7);“突显”和“突现”没有搭配频率超过5次的名词。搭配中,另一重要信息为与Tuxian共现的修饰语。与Tuxian搭配频率超过5词的副词如下。“凸显”:日益(41),更加(11),进一步(6);“凸现”:日益(20),已经(6)。而“突显”和“突现”的修饰语却显现离散性,没有频率超过5次以上的副词搭配。

综上,“凸显”“凸现”在语料库中复现率远高于“突显”和“突现”。“凸”和“显、现”是属于强搭配词。“突”和“显、现”为弱搭配。和“凸显、凸现”搭配的NP以及修饰语在数量和类型上都多样丰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4词的通用性分别为:“凸现>凸显>突现>突显”。

三、理据性和系统性考察

“突-凸”和“现-显”为两组近义词。从《新华字典》的释义看,“突”为会意字,从穴,从犬:犬从洞穴中突然窜出;“凸”为象形字,义为“高出周围”。但是在引申义中,两者义项交叉于“高出周围”。“现”为形声字,从玉,从见。本义为打开玉璞见光彩,今义已泛化。“显”为会意字,本义为头上的装饰品。“显”,见也。故,“现”“显”二字为同义字,两者在“表露在外”义项上重合。

《现代汉语词典》(下称《现汉》)作为我国第一部确定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辞典,在异形词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整理了大量的异形词[3]。但是,《现汉》(第6版)对Tuxian的4个形式均予以独立立目,并未将其中任何一对视为异形词。其释义如下:

“凸显”:【动】清楚地显露:草地上~出一座花坛| 市场规范化的问题日益~出来。

“凸现”:【动】清楚地显现:在一排排的校舍中~出图书馆的高楼。|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出来。

“突显”:【动】突出地显露:手臂上~出一条条青筋|产品的包装也~出民族特色。

“突现”:【动】①突然显现:转过山脚,一片美丽的景色~在眼前。②突出地显现:语言和行为都~了他的个性。

从以上注释可见,“凸显”“凸现”“突显”“突现”四词的义项相近,但是“突现”另具“突然显现”义项。正是基于以上语义的重合,才会造成用法上的混乱。

再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下称《规范》)(第2版)。

“凸显”:清楚地显露出来:~英雄本色。[提示]跟“凸现”不同“凸显”侧重于显露、显示,强调从隐到显的过程;“凸现”侧重于呈现出现,强调从无到有的结果。

“凸现”:清楚地呈现出来:前言~本书的特点。

“突显”:突然显露出来:身体~不适。[提示]跟“凸显”不同。

“突现”:①突然出现:走出山口,一抹平川~在眼前。②突出地显现:他以精湛的表演~人物的复杂性格。[提示]用于以上意义时不要误写作“凸现”。

正如严学军和孙炜[4]所述,《规范》增加了“凸现”和“凸显”的辨析,主要从“显”和“现”的语义要素的区别,即“显”强调从隐到显的过程;而“现”强调从无到有的结果。这似乎使得这两词的区别略显清晰。《规范》从学理上指出词语的细微差别,对语言的规范使用是有积极作用的。笔者也认为对“凸现”的解释《规范》的“清楚地呈现出来”要比《现汉》“清楚地显现”更加清晰、精准。

从学理上考据,“突然”表示时间的瞬间完结,而“显”强调“从隐到显的过程”本身义项上是冲突的,“突”和“显”源义无法结合,只有“突出”和“呈现”的义项能得以结合。笔者以为,“突显”可作为“凸显”的异形词,义为“突出地显露”。语料库中的低复现率性也可以作为推荐其为异形词的依据。

“突现”为多义词。《现汉》和《规范》注释中的第一义项(下称:突现①)为:“突然显现”和“突然出现”,所给例句相似。《现汉》的注释更注重系统性,因为其它几个词语“现”均解释为“显现”。而对于第二个义项(下称突现②),两者均解释为“突出地显现”。然而笔者在观察语料库时却发现,在许多语例中,却很难区分“突现①”和“突现②”。有时可以依据语境来区分。如某新闻标题:

(5)北京春节庙会[突现]“申奥”主题

该句可以理解为“突然出现”也可以理解为“凸出呈现”,但是文中详述为:

(6)今年的北京庙会不仅展现了妙趣横生的老北京民俗文化,而且[突现]了北京申奥主题。

依据语境可以认定该句子中为“突出显现”之义。我们认为“突现②”的意思是基于“突现①”引申而来,而语言中还存在一个兼有“突然出现”和“突出呈现”的义项,我们称之为“突现③”。释例如下:

(7)可能会被下意识的联想如何不时[突现]在意识的前景之中的机制所吸引。

(8)他两眼盈满的泪水映照着远方[突现]的那团耀眼的巨焰,轰鸣声几秒钟后才传过来。

以上例句中,“突现”均表快速,又兼具“突出地呈现”的意思,似乎很难单归入独①或②义中。“突现③”为①或②义的融合义,是其互相影响和制约而产生的新义项。

四、系统性考察

鉴于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没有4词的用例,可认为四词是在现代汉语中才完成词汇化和进入语言流通的。也就是说历时考察的手段在4词的辨析上发挥不了作用。下面我们借助系统性手段对4词进行考察。系统性原则主要是根据等义成分在重合义项上组词的系统性进行取舍。在现代汉语“凸-突”和“显-现”在各自的重合义项上的使用情况如下所示:

表1:“凸-突”的系统性考察

组词系列

等义成分高出周围

~起~出~镜~版~窗~兀

凸+++++-

突++---+

表2:“显-现”的系统性考察

组词系列

等义成分表露在外,使人看见

~露~摆~著~眼~见~形~身表~发~~象

显++++++----

现-----+++++

以上组词均来自《现汉》(第6版)。从上表“凸”在“高出周围”的义项上系统性强于“突”;“现”和“显”的系统性强弱似乎相去无几。那么可以认为:“凸显”和“凸现”的系统性高于“突显”和“突现②”。“凸”基本上与“具体”的物体搭配,我们推测,“凸”的抽象义项,可能是受到“突”的影响。

五、认知识解

下面我们推演四词的认知识解过程,鉴于“凸显”和“凸现”的细微区别,我们认为其语义引申的过程是相似的,可以归为一组。

“凸显和凸现”从本义到扩展衍生的过程中,两次触发概念隐喻操作,如下图所示:

图1:“凸显/凸现”的语义推理

我们通过例子阐释“凸显/凸现”从源义经过隐喻操作的语义扩展的过程。

(9)一个孔武的土著男性的头颅则[凸显]正中,其两旁的巨手一托太阳,一举明月。(源义)

(10)其头部的前后各有一个面部,一手执法器,一手扶膝,两个乳房[凸现]……(源义)

(11)终于一颗颗红五星在折开的树枝中[凸显]出来。(目标义1)

(12)结果是西方与俄之间早已有之的矛盾和分歧重新[凸显]。(目标义2)

在例(9)中,“头颅”为具体的物体,表示“高出周围物体”;而往往高出周围的物体容易是自身清楚地显露出来,成为注意的焦点;继而“凸显”的词义扩展到“(具体物体)清楚地显露出来”,其受事可以无需在形态和空间上高出周围物体,这是一个基于相似性的隐喻过程,即“清楚显露出来的物体是高出的物体”,如例(11)。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凸显”和“凸现”的对象为抽象的事物如“问题、矛盾”。这是一个从具体域映射到抽象域的隐喻过程,语义得以进一步拓展。如例(12)“凸显”的对象已经是抽象的“矛盾和分歧”,隐含了“矛盾和分歧是显露出来的事物”的概念隐喻。从语料可见,目标义2为“凸显”和“凸现”主导义项。我们将“突显”视为“凸显”的异形词,无需构建其识解过程。

下面考察“突现”的语义识解。我们考察的4个词中,只有“突现①”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出现,可推测“突现②”的意思是基于 “突现①”引申而来,“突现③”为“突现①”和“突现②”的语义融合。

图2:“突现”的语义隐喻推理

(13)2002年全国足球甲级队海埂春训期间,某国脚[突现]球场……(源义)

(14)在枕边备有附有灯光的圆珠笔与备忘录,灵感[突现]时,就可立刻随手记下。(目标义1)

(15)于是渐渐地,在二维平面中清晰地[突现]出一个三维立体的图像。(目标义2)

(16)挂靠企业的产权模糊问题[突现]出来。(目标义3)

(17)不多时日后,一幢幢楼房、一条条街道将[突现]在我们眼前,2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必定处处充满生机。 (目标义4)

“突现”的目标义1既表示速度之快,又有“突出呈现”之义,表示一种“从无到有的快速改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换成“凸显/凸现”,就失去了“快速”之义。

六、总结

综上,“凸显”和“凸现”通用性相似,在词义上略有差异,“凸显”强调从隐到现的过程,“凸现”侧重从无到有的结果,可以视为一对近义词;而“突显”因其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均较弱可推荐为“凸显”的异形词。“突现”可视为有3个义项。“突现①”:突然出现;“突现②”:突出呈现;“突现③”:突然出现而突出呈现。“突现”和“凸现”为义项同义词。

注释:

①如无特别注明,本文的例句均来自CCL。

②为表述之便,本文将Tuxian作为4词的总称。

参考文献:

[1]郑林丽,董斌.“凸显”“突显”“凸现”和“突现”[J].语文

建设,2005,(4):55-56.

[2]Aitchison,J.Words in the Mind: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M].Oxford:Blackwell,1987:283.

[3]杨春.现代汉语中的异形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2.

[4]严学军,孙炜.“凸显”“突显”与“凸现”“突现”[J].辞书

研究,2012,(1):84-86.

3.故意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篇三

故意近义词:

存心,成心,有心,有意,蓄意,蓄谋

故意反义词:

意外,无心,无意,果真

4.郑重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篇四

近义词:

审慎、庄严、把稳、认真、隆重、近义词:

草率、轻率

用郑重造句:

1、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2、不过仍然有少数研究人员郑重地看待洞穴壁画周围那些相对小又不显眼的标记。

3、让我再一次郑重感谢大家的支持。

4、菲尔波特郑重其事地站起来,对大伙儿扫了一眼。

5、她郑重地保证尊重他们的决定。

6、为了使我的零用钱不再变少,我郑重宣布,我要戒零食!

7、被告虽郑重声明无辜,可还是被判有罪。

8、他郑重其事地接受他们的致意,并把这些致意连同其他见闻统统珍藏在心里。

9、船长走了以后,我派人把那几个人带到我的房里,向他们郑重其事地分析他们所处的环境。

10、爸爸郑重其事地叮嘱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11、随后爸爸郑重其事地叫我努力学习,不能放松,也算是作为他为我买学习机的回报。

12、我得郑重声明,此事完全与公家无涉。

13、爸爸郑重的嘱咐我,一定要把信放进信箱里。

14、这时,可说一两句赞扬的话,但不要郑重表示感谢,更不要显出爱不释手的表情。

15、我发表了一通郑重其事的演说。

16、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17、吉尔干先生郑重地眨着眼睛。

18、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梳着童花头的男孩子跑过来,郑重其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19、爷爷郑重的对我说,从小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有出息。

20、对这次集体行动,班主任郑重其事地宣布了纪律。

21、这种桑拿天,能围着你打转的郑重提醒你:桑拿天,注意防暑!

22、她一门心思地工作,对细枝末节都郑重其事,但并不完全理解。

23、她这会儿话讲得非常郑重。

24、雅库拥有标准化的服务、规范的流程,以及专业的服务态度。雅库对每位顾客郑重承诺,我们将秉承这一准则,力争将每个细节都做到至善至美。

25、我郑重的告诉你,这件事情不可能。

26、偏见、仇恨或无端的畏惧都不应该成为这一郑重举动的依据。

27、我郑重其事地跟小伙伴们宣布我的伟大计划:“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我们把这些衣服当装饰,用水彩笔画脸谱,好不好?”。

28、我在此郑重宣誓我不怀好意!

29、她的话被简单而正确地翻译成印第安人的土话,大家都带着尊敬和郑重的神情听这番言语,看来这位姑娘大有成功的希望。

30、伊莎贝尔非常郑重地听取了这个期望。

31、本人玛丽伊丽莎白卡森,身体健康,思想健全,在此郑重声明,此乃本人最后的遗嘱。

32、我们郑重其事地跟他握了握手,然后退了出来。

33、中秋必吃月饼,短信提前派送。在铺天盖地的祝福到来之前,我以姚明的高度,罗伯斯的速度,杜丽的精准度,向你郑重宣布:中秋快乐,永远幸福。

34、他向我们郑重承诺然后又对我们食言了。

35、“请你告诉你的母亲吧!”他郑重地说。

36、她讨厌欠钱不还,并郑重承诺。

37、梅尔夫人注意到了这种郑重其事的脸色。

38、他们对于军队,对于征兵的恐吓,对于儿童们的糖与糖果的缺乏,是颇郑重其事的。

39、我发现有个会员剽窃并抄袭了我的私人网页,我在此郑重声明我的个人网页属于私有的知识产权,不得翻录,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5.喜欢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篇五

讨厌 讨厌 tǎoyàn (1) [loathe;be disgusted with]∶厌恶 他讨厌蛇 (2) [disagreeable;disgusting;repugnant]∶令人烦恼;惹人心烦 讨厌的天气 (3) [be hard to handle;troublesome]∶事情难办 这是一种讨厌的病

厌恶 厌恶 yànwù [detest;abhor;abominate;be disgusted] 讨厌,憎恶 看到这样的食物不可能不厌恶

憎恶

词语基本信息

词语条目:喜欢(喜g)

词语拼音:xǐ huān(ㄒㄧˇ ㄏㄨㄢ)

相关成语:

喜欢的解释

喜欢 xǐhuan

(1) [like;love]∶喜爱

喜欢几种蔬菜

(2) [happy;elated]∶愉快;高兴

喜欢的引证解释

亦作“ 喜 ”。

1.愉快;高兴。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f者北游,喜欢无量。”

宋 叶适 《送程传叟》诗:“家人未可便喜祝少待上司催结局。”

赵树理 《登记》:“孩子!再不要别别扭扭的!要喜欢一点!”

2. 喜爱。

《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夫人平昔极喜姿的。”

6.英语反义词的用法初探 篇六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中词的反义聚合关系以及它们的用法。

反义聚合的词称为反义词。反义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反义词是现实想象中矛盾、对立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它不仅大量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还大量运用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们来审视一下反义词在具体语言中的运用。

1 固定搭配中的反义词

英语中有许多由一对反义词构成的固定搭配,如here and there,now and then,pros and cons,day and night,biack and white,up an down,home and abroad,等等。在这样的词组搭配中,有一点事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词组中的反义词的位置是固定的。一旦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该词组的意思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I like to go to the opera now and then.

在句中,“now and then"是一个固定的搭配,意思为”at irregular intervals;occasionally"(“有时,偶尔”)。但是一旦这个词组变成了“then and now”意思就变成了“not only in the past but in the present day”(不仅在过去,现在仍然是……)。因此,上句话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应当是:我有时喜欢去听听歌剧。

2 英语谚语中的反义词

英语的谚语中使用了大量的反义词。反义词的运用使得对比更加鲜明、意义更加凝练。如:

He who has never hoped can never despair.

Man struggLes upwards;water flow downwards.

A man is a weal or woe as he thinks himself so.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3 修辞用法中的反义词

3.1 矛盾用词法(oxymoro)

矛盾修辞法指的是体现词组层次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两个相矛盾的词语或表达式结合在一起,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如honest deception(诚实的欺骗),ture lies(真实的谎言),wisefool(聪明的傻瓜)等等.矛盾修辞法是文学作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特殊的语义表达效果。我们看下面两个句子:

(1)The major again pressed to his biue eyes the tips of the finer that were disposed on the edge pf the weeled chair with careful carelessness,after the Cleopatre modle and Mr.Dombey bowed(Dombey and Son)

(2)Love is cruel,love is sweet,———

Cruel sweet,

Lovers sigh till lovers meet,

Sigh and meet———

Sigh and meet,and sigh again———

Cruel sweet!O sweetest pain!

(Thomas MacDonagh,Love is sweet)

在词组careful caerlessness中,这两个反义词在词义上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看似矛盾的词组却反而生动形象地将少校那种伪装做作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爱情的滋味又怎是单单一个cruel或sweet可以表达的,二者的结合不正表达出了恋爱中的男女们那种矛盾的心情吗?

3.2 似非而是的修辞手法(paradox)

与矛盾修辞法不同的是,似非而是是应用于句子层次的一种修辞手法,句子自相矛盾从而显得非常谬论,但是细细琢磨之下却又在情理之中。下面的一段话就是这种修辞手法的一个具体运用

(1)urse:His name is Romeo,and a Montague.The only son of your great enemy.

Julet:My only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Too early seen unknown and known too late!

Podigious birth of love that it is to me,That I must love a loathed enemy

(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

(2)The chile is father of the man.

(William Wordsworth)

My only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我惟一的爱来自于我唯一的恨)这句话听起来十分荒谬,因为爱与恨是两种对立的情感,因此很难想象爱情怎么能够孕育仇恨之中呢?但是在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疯狂的爱上了仇人家的儿子罗密欧,明知违犯了家庭的规定,却又欲罢不能。这句话巧妙地表达出了她那痛苦复杂的心情,同时也预示了这对恋人悲剧性的结局。同样,孩子又怎能是人类的父亲?但是大诗人华兹华斯这句名言不也和中国的古谚“三岁看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说些反话,以表达一些讽刺、调侃之意,有时还可以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如把一个骨瘦如柴的人偏偏说成“fatty”或把一个大胖子称做“skinny”,在不同的场合下都可以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语中的反义词几乎无处不在,它在语言词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大名师的著名讲座,小小的反义词却反映了人们对大至客观世界小至个人情感的深刻认识。

摘要:反义聚合的词称为反义词。反义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反义词在英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使用在一些固定搭配及谚语中,而且还被大量应用于各种修辞手法中,在表达思想的同时加强了语言的对比,促进了语言的精确性、鲜明性和表情性。小小的反义词反映了人们对大至客观世界小至个人情感的深刻认识。

7.朴实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篇七

反义词 雕琢 奢华 浮夸 轻浮 绮丽 虚浮 华丽

朴实基本解释

[honest]∶淳朴诚实;质朴笃实。

朴实无罪过。——《北史》

[simple]∶朴素。

他穿得很朴实。

朴实引证解释

1、淳朴诚实;质朴笃实。

《宋史·道学传四·李燔》:“ 燔 交友有益,而进学可畏,且直谅朴实,处事不苟,它日任斯道者必 燔 也。”

明 无名氏 《女真观》第二折:“因见先生外貌谦恭,内才朴实,表里相称,况又是师父的侄儿,因此成就这段姻缘。”

清 刘大櫆 《渔溪巴君墓志铭》:“平生朴实自守,最厌浮夸之习。”

2、朴素,不奢侈,不华丽。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清勤堂随笔》:“ 朱文端 相国,自奉甚约,抚 浙 时,饬所部凡婚嫁丧葬,贫富各有品式,务崇朴实,勿事华靡。”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房屋都是纯粹 俄国 式的‘木屋’,又精致又朴实。”

3、质朴实在。

唐 柳宗元 《陈给事行状》:“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纪事朴实,不苟悦於人。”

《辽史·百官志一》:“ 契丹 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陶 诗胸次浩然…… 储太祝 有其朴实, 韦左司 有其冲和, 柳仪曹 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4、淳朴诚实。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那人是谁?却是郡王府中一箇排军,从小伏侍郡王,见他朴实,差他送钱与 刘两府 。”

《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夫人见说,十分欢喜,又见 可常 聪明朴实,一府中人都欢喜。”

巴金 《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我还想到 苏文俊 班长的朴实可亲的年轻的脸和略微突起的颧骨。”

朴实的造句

1、这篇课文虽然言语朴实无华,感情却真挚动人。

2、这些大学生穿得都很朴实,不讲究打扮。

3、这位朴实的山里人今天总算见到了繁华的城市。

4、由于远离市镇,住在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朴实的本性。

5、中国的农民,一向以敦厚朴实、勤劳苦干而闻名于世。

6、老校长为人朴实,我们都很敬重他。

7、朴实憨厚的农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

8、原本朴实的他,受不了都会纸醉金迷的诱惑,赔上了光明前途。

9、这两件作品一重华丽,一重朴实,春华秋实,各有特点。

10、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11、她纯洁朴实,犹如璞玉浑金一样。

12、人生还要如土,要永远保持朴实的素质,不要装腔作势,也不要居功自傲、盛气凌人。

13、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这句朴实无华的口号,概括了雷场战士的心声。

14、这位领导干部穿着很朴实。

15、这孩子朴实勤奋,白水鉴心,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16、它朴实无华,表里如一的品质,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17、我爷爷是个朴实的.乡下人。

18、真挚的情感,朴实无华的语言也能够动人心弦。

19、延安的人朴实、敦厚,说一句,算一句,容易相处。不比这里的人,五花八门,各怀鬼胎。

20、在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岁月中,最让他们心动的正是那些最简单、最朴实,也最贴身的关爱。

21、虽然长途跋涉,辛苦非常才来到这沙漠城市,但是城市里那些热情朴实的人,却着实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朋,千里来相会,不枉我这么辛苦了!

8.豁然开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篇八

一、日语词汇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日语词汇的一大特点是词汇量大。词汇数量可以通过辞典的收词数量和使用量两个参数来把握。日本小型国语辞典一般收词约为七八万条,中型国语辞典一般至少收录23万条左右, 而大型国语辞典收词为50万条,其中1934年出版的大辞典收词达75万条之多。从使用量角度考察,据统计日本小学毕业生的平均词汇量约为26 000词,初中毕业生约为40 000词,20岁左右成年人约为50 000个词左右。在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中,最高级N1程度要求学习者达到的词汇量为10 000个词。

日语词汇量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词汇种类丰富。从词源划分,日语词汇有和语词、汉语词和外来词之分,同一个事物往往对应着和语、汉语以及外来语三种不同的表达,如上面所示。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日语的表达,但也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因为这些词汇在使用方面存在着微妙的差别,极易混淆误用。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日语词汇教学,针对日语词汇学习的这一难点,多从词汇种类以及词汇的文体特征角度加以指导。从词汇种类角度分析,日本人对和语词最有亲近感,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高, 但是也因为和语词通俗易懂,在正式的场合和书面语中大量使用汉语词,而较少使用和语词。外来词用来表示新事物、新概念、新感觉,也用作委婉表现,伴有新颖、洋气的感觉。例如,下面的三组词语分别是同一种事物的三种不同表达,在普通日本人的潜意识中,这些词在语感上是有差异的。同样是指米饭,和语词「めし」给人一种松软、软糯的感觉,汉语词「米飯」让人产生比较硬的感觉,而外来词「ライス」则给人时髦的感觉。

从词汇的文体特征角度看,目前的教学侧重让学生掌握词汇口语体和书面体的区别。如上面的4组词语,虽然意义相同, 但使用中要根据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加以选择。口语体中倾向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多使用日本固有的和语词以避免汉字同音词带来语义的混淆;而书面体中汉语词的使用可以不受同音词的限制,因而多用难度高的汉字音读词。

从这两个角度虽然能解决一部分同义词、近义词辨析问题, 但是仍有大量的近义词无法区分,让学生感到困惑。比如「意見 / 見解、承知 / 承諾」这两组词,虽然同为汉语词,但是“/”左侧的单词多用于口语,右侧的单词却多用于书面体。再如「市場、草原」这两个词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音, 体现在口语体和书面体中又有什么区别呢?再如,同样是和语词,「におう、よごす」多用于口语体,而同义的「かおる、けがす」却多用于书面体。这些区别从词汇种类以及口语体、书面体这两个角度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因此,目前的词汇教学在解决日语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方面还是有待改进的。

三、如何提高近义词辨析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对词汇在口语体和书面体中的文体差还要进行更为详细的指导。日语中有些单词的文体特征与词义范围有一定的联系,词汇的文体特征不同,词义也有所区别,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词汇文体特征对词义范围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口语体多用于小规模事物,书面体多用于大规模事物。比如「建てる」和「建築する」这两个词,前者用于小规模事物,后者用于大规模事物,所以在与「小屋」搭配时只能使用「建てる」。同样的例子还有「降りる/下る、流れ出る/流出する、運ぶ/運搬する、震える/振動する、落ちる/落下する、始める/開始する」等。“/”左侧是口语体,右侧是书面体,规模大小在“不同词中体现为不同内容,有时是程度的强弱,有时是距离的长短等”。

(2)口语体多用于表达私人日常生活内容,书面体多用于公共事物。「意見/見解、承知/承諾、かけあう/交渉する、話し合う/談合する、受け取る/受領する」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左侧的口语体多用于非公共的、私下谈话的情况,而右侧的书面体则用于公共事物。所以同为汉语词,「意見、承知」多用于口语体,而用于表达社会公共生活的,如「見解、承諾」等多用于书面体。

(3)口语体多用于表示具体意义,书面体多用于抽象事物。所以同为和语词,表示具体意义的词,如「よごす(形容因具体的东西附着而变脏)」多用于口语体,而表示抽象意义的词,如「けがす(形容伦理、道德、精神方面的污点)」多用于书面体。同样的例子还有「落ち込む/陥る、投げ捨てる/なげうつ」等。

(4)书面体多用于美好的事物。比如同样和气味相关的词汇,「かおる」多用于书面体,只表达好的气味,而口语体「におう」也有“发臭”的词义。类似的例子还有「育てる/育む、出くわす/めぐり合う、古ぼける/古びる」等。

此外,词汇的不同文体特征有时对读音也会产生影响。同字异音词在口语中多采用训读词,在书面语中多采用音读词,因此「市場」在口语中读「いちば」,在书面语中读「しじょう」。同样, 「草原」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分别读作「くさはら」和「そうげん」。

结论:虽然日语词汇量庞大,但学习者在掌握了音读、训读等读音规律后,单词记忆本身很容易解决,取而代之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会成为学习的最大难点。在教学中对词汇口语体和书面体的文体差进行细致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词汇的文体差别并不局限于词汇种类的差别,它对词汇意义及读音都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人们对本民族语言的文体差别是很敏感的,而对外语的文体差别却缺少这种敏感,除非对该语言有长期的接触。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帮助学生掌握日语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大有裨益。

摘要:目前的日语词汇教学,有时没有很好地解决日语同义词、近义词辨析这一难题。在教学中,应该对词汇口语体和书面体的文体差进行深入指导,要让学生掌握词汇文体特征对词义范围及读音的影响,从而掌握相近词汇的辨析,提高选择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9.欺凌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篇九

欺侮 [注释]1.欺凌侮辱。

欺负 [注释]1.欺诈违背。 2.欺凌﹐压迫。 3.犹轻视﹐小看。

侮辱 [注释]轻侮羞辱: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不许用侮辱性语言。

欺压 [注释]1.欺负压迫。

凌虐 [注释]欺辱虐待:百般凌虐|泣诉其凌虐之苦。

凌暴 [注释]欺压暴虐:他们不堪凌暴,不得已而以武力相抗。

欺凌造句:

1. 当然他不会去怨天尤人,被人欺凌只能说明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也暗暗的告诫自己财不露白,要懂得隐忍,没有强大实力的保护,一切都是空谈。

2. 倘若人民之中有一部分被压榨受欺凌、被迫犯罪或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我们就不能拥有一个有序健康的国家。

3. 勇者并不是蛮勇之谓;凡见义不为为非勇,欺凌弱小为非勇,贪图便宜,使乖取巧,自私自利皆为非勇。

4. 谁都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谁也都不应该受法律的欺凌,当我们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时,无需征得他们的同意。罗斯福

5. 而教民则“以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

6. 就这样被征服,这样被天空中野性的血液欺凌,她是否借他之力获得了知识,在那一意孤行的嘴放她下来之前?

7. 梅花般的浩然正气,任风雪冰霜之欺凌依然傲然挺立!

8. 旧社会的妇女受尽了欺凌。

9. 抗战胜利后,被欺凌的中国人一想到那段黑暗的日子后,就会不寒而栗。

10. 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上来,却没有帮助他,反倒欺凌他.

11. 外域的兽人并不是唯一饱受燃烧军团堕落力量欺凌的种族.

12. 十六岁相貌平平,无德无才,受尽欺凌,被迫嫁给变态的山匪头子。

13. 上下尊卑之间彼此不相欺凌,德和义不互相踰越,有才技的人不被埋没,有勇力的人不敢违抗命令,这样,大家就会同心协力了。

14. 政府攘外安内,决不抵抗,中华民族不受欺凌,组建了满蒙抗日军。

15.近来我真武阁又增多三十多名新成员,那些老学员不许欺凌刚进的,还要相互交流,彼此共勉,以求更大的进步。

16. 在多年的卖笑生涯中,我受尽欺凌,几不欲生,好在我总算活过来了。

17. 人类就在这样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受尽欺凌。

10.浪费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篇十

俭朴:俭省朴素:服装~ㄧ生活~。俭朴

节省:使可能被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掉:~时间ㄧ~节省

节俭:用钱等有节制;俭省。节俭

珍惜:重视爱惜:珍惜荣誉。珍惜

撙节:1.抑制;节制。 2.节省;节约。 3.调节撙节

用浪费造句

1、许多人士写文章反对浪费。

2、不要在家常琐事上浪费时间。

3、政府反对对纳税款的任何浪费。

4、不要在微小的事情浪费精力。

5、任何东西都不要浪费,尤其是时间。

6、我不会把我的时间浪费在嫉妒上。

7、记住不要浪费我或者污染我。

8、让我们来浪费时间,免得你非得要这样。

9、他是如此的兴奋,因为我没有浪费包装纸和时间去包装这些礼物。

10、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亲自想明白,为什么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

11、如果你在其它方面浪费精力,就无力从事艺术创作了。

12、这浪费了大概一半的晶圆材料。

13、只有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才有希望减少校园浪费。

14、为什么我们要在意食品浪费呢?

11.豁然开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篇十一

1. 反义词、相对反义词的概念

1.1 反义词的术语及其定义

首先,在解决“‘あつい’的反义词是什么?”问题前,先了解日语中对反义词概念的定义。日本小学的教育用语主要是“反对语”, 中学被称为“对义语”。研究者中还有使用“反义语、反意语、对照语、对比语、对语、对极语、双极语、两极语、系列语、关连语”等用语的。对反对语本身的定义以及它与对义语、对语、反义语等的关系尚无一致的说法。《言语学大词典》中给“反对语”下的定义是:“与某一个词的意义能产生对立联想的概念, 表达这个概念的词叫反义语。也称为对义语、反意语。”我认为,“反对”二字本身就包含“相反”与“相对”之意,相对完整地概括了上述术语所包含的意义,因此将反义词的概念统一为“反对语”较为妥当。

明确了反义词的定义后,似乎还不能回答“あつい”的反义词到底是什么,因为日语里既有表音的假名文字, 又有表意的汉字。所以对有假名的单词来说, 光从“音形”上去分析是不够的。如“あつい”的反义词光从“音形”上去看是无法确定的,只有写成“暑い、厚い、热い”的形式才能判断出各自的反义词。写成“厚い”,其反义词是“薄い”;写成“暑い”,其反义词是“寒い”;写成“熱い”,其反义词是“冷たい”。

1.2 相对反义词的概念

按语义类型分,汉语中将反义词分为“绝对反义词”(如有→无)与“相对反义词”(如上→下);日语中有将反义词分为8类的,包括“双极型”、“基点型”、“无基点型”、“逆向型”、“逆向变化型”、“对照型”、“多变型”和“复杂型”。其中,“逆向变化型”对应汉语中的“相对反义词”。《现代汉语词汇概要》中对相对反义词的描述是“同一个上位概念外延里几个不相容的概念当中两个极端对立的概念”,日语中所表述的“程度、段階をもって、正負にわかれる対立”也不尽相同。显然,“厚い→薄い”、“暑い→寒い”、“熱い→冷たい”这三组反义词都属于相对反义词。为方便起见,下文以其中的“暑い→寒い”为例,探索这类反义词的特征。

2. 相对反义词的语义特征

2.1 现代语义学简介

语义学发展经历了准备阶段、词源学阶段、结构主义语义学阶段和多元化阶段。现代语义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是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毫无疑问研究对象自然是意义。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有指示论、意义证实论、意义行为论、语言使用论和言语行为论。归根结底,现代语义学研究的目标是对常见的语义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对语言意义的本质作出说明,说明语义与句法、语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语义学还必须解释语言中不同表达式之间存在的系统的关系,如蕴涵关系、矛盾关系、上下义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会话含义、预设、语义异常等。本文要探讨的是词义结构分析中的反义关系。

2.2 反义词共有的语义特征

从哲学角度讲,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整体所具备的共性特征。相对反义词作为反义词的一种,因而必然具有反义词共有的语义特征。

2.2.1 词义的聚合关系

结构主义方法对揭示词汇之间的各种关系词汇之间的聚合关系很有效,因此它仍然是现代词汇语义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聚合关系”,就是语言单位在同一组合体中互相可以替换的关系。反义词对中两词位具有相同的语义聚合特征,反义词之间并不相互排斥, 而属于同一个聚合体。如表示温度的聚合体:蒸し暑い、暑い、熱い、温かい、涼しい、冷たい、寒い、底冷え……中就包含着多组反义词。

2.2.2 义素特征

过去只将词义划分到义位 (也叫义项) 一级,现代语义学吸收了音位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义素分析理论。义素分析的实际意义之一就是可以非常精确地解释反义词最本质的特征。反义词对两个词位各自的义素可以划分成若干个义子,各自义子的数目相等,两词位以共同的义子连接在一起, 并以特殊的专门义子相对立。如“暑い”和“寒い”这对反义词中的“温度”、“上”和“下”中的“方角”等都属于“共同义子”,往往比较抽象。而专门义子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对立性,如“暑い”和“寒い”中温度“高”与“低”的对立、“速い”与“遅い”中速度“快”与“慢”的对立。

2.2.3 标记特征

反义词的两个词位在运用中具有不对称性。我们知道,标记理论认为无标记项比有标记项具有更为一般的、更广泛的使用范围,前者的语义概括性大,后者的语义概括性小。根据该理论,反义词两个词位中一个是无标记项,另一个则是有标记项,它们的不对称性表现在(1)无标记项词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有标记项词位。(2)两个词位同时出现时, 无标记项词位在前。(3)无标记项词位派生能力更强。例如,一般认为,像“深浅”、“大小”、“高矮”等反义形容词的词义分别占据语义坐标零点两边的点,地位似乎完全“平等”:

大·深·厚·长·高·矮·短·薄·浅·小

而事实上,对于一条河,不论深浅长短,我们一般都会问“有多深”、“有多长”,而没有附加意义, 即零点左边的词义在某些场合下可以代表轴线从左端到右端的任何一点。但是如果有人问“有多浅”、“有多短”,则带有此河很浅或很短的附加含义,即零点右端的词义只能代表轴线右端的点。不但如此,有些情况下根本就不能使用右端的词,如我们只能说“4米深的河”“15米高的房子”,而不能说成是“4米浅”“15米矮”。也就是说“大、深、厚、长、高”等在与“小、浅、薄、短、矮”等的对立中为无标记成分, 它们可以占据从坐标轴正端到负端的全部位置。

2.3 相对反义词的语义特征

相对反义词在具备以上反义词共有的语义特征的同时,还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也体现了哲学上矛盾关系中的共性与个性。相对反义词总的特点是:两词位之间有居间性的概念或第三义的词。肯定任何一方都可以进而否定另外一方,但如果否定任何一方,就不见得能进而肯定另外一方,因为它们之间还有第三者的存在。大多属于与事物的状态、程度、属性有关的形容词及部分动词。如除了与“あつい”相关的反义词偶外,还有“大きい→小さい”、“重い→軽い”、“ふとった→やせた”等。

2.3.1 统一性

在《凸显度优先:TALL-SHORT类相对反义词的认知研究》(牛保义)一文中,有提到“同一性”。他所讲的“同一性”是说Tall和short这样的相对反义词表示同一标量的两个相对或相反的概念, “都属于同一类概念的外延”,故称之为“同一”。我所讲的“统一”与之稍有不同。首先,本文所讲的相对反义词并不是完全属于单标量相对反义词,像“暑い→寒い”就属于双标量相对反义词,其中包含了“暑さ”和“寒さ”两个标量,故不能简单地用“同一性”来概括。但是,“暑さ”、“寒さ”虽然是两个标量,却统一于“温度”这个标量中,换言之,它们的大前提是一致的。而像“重い→軽い”、“速い→遅い”这些都属于单标量相对反义词,标量分别为“重さ”、“速さ”。

2.3.2 可分级性

正如日语中对相对反义词所描述的“程度、段階をもって、正負にわかれる対立”,客观地反映了此类反义词所具有的可分级性。“暑い”和“寒い”不是仅有的描述气温的两个词,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些中间词“暖かい、温かい、涼しい”,这些词也对应着某些温度值。可分级性反义词的分级涉及文化差异和标准的选择, 不是绝对的。赖恩斯认为即使所研究的是同一物体, 不同的文化里也有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这一物体。而实际上往往在同一文化中,人们对“大小、高矮、胖瘦”等的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因此而产生误解与冲突。此外,一组可分级反义词的中间区域实际上暗示了另外一个概念的产生。如“不冷不热、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等。

2.3.3 对比性

只有在一个统一体中,才能形成对比。对比包含着对照、比较两层意思。仍然以“暑い”为例,当人们说“今日、暑いですね。”的时候,实际上隐含了比较对象,或是和昨天对比,或是与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对比。关于这一点,Sapir的“可分级反义词的‘隐性比较观’”有更具体的阐述。

Sapir (1944) 指出:“可分级的反义词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它会给人们一种错觉,即以为它们是绝对值。人们会觉得这类反义词和red—green等反义词一样都是用来表达性质上的不同,而实际上它们纯粹是相对的。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错觉,主要是因为可分级反义词所隐含的比较并没有在形式上表现出来。”

比如“大きい→小さい”便是指体积的属性值跟人们在心理认知上普遍认可的标准 (即中间程度的属性值) 相比在程度上分别更大和更小。“このリンゴは大きいです。”实际上是说“このリンゴは(ふつうのより)大きいです。”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所说的, 这样的成对的反义词表示的是一种关系, 不是数量。所谓的大和小是相比较而言的。

2.3.4 可转化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根据一定的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认为相对反义词作为矛盾体的具体表现,必然也存在着可转化性。就以眼下的季节为例,早上上班穿件羽绒服,如果再一路小跑赶公交的话,肯定会嚷着“暑い、暑い!”而此时的气温或许只有一两度。同样的情况,旁边穿着西装站路边等公交等了很长时间的人很可能会嘀咕着“初春の朝はやっぱり寒いなあ”。外界的温度没有变化,由于人们穿着的不同,心境的不同等得出的感受可能是“暑い”也可能是“寒い”。使“寒い”实现向其对立面“暑い”转变的条件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2.3.5 开放性

相对反义词的双方具有开放性,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也有人称之为边界的模糊性。首先,它们自身的语义是模糊的, 无明确界定, 要视具体语境而定。《新明解国语辞典》中给“暑い”下的定义是“気温が高くて、快適に過ごすことができない状態だ”,《广辞苑》中的解释是“空気や物の温度または体温が著しく高い状態、また、それに近づいたり触れたりした場合の感覚にいう”。仔细考证,似乎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温度范围,尤其《广辞苑》中用的是“感觉”二字,体现了很强的主观性。因此,我们不能说“暑い”代表的温度范围是25摄氏度以上或30摄氏度以上、“寒い”代表的只是0摄氏度以下等,它们二者代表的范围都是开放的,不是固定的、闭合的。再者,根据相对反义词的定义,它们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即不“暑い”也不“寒い”的状态,而关于这一中间状态的界定也是无法得到一致结论的。

3. 结语

本文以现代语义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与“あつい”反义词相关问题的解答,逐步探讨了反义词尤其是相对反义词(日语中称为“逆向变化型反义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其中,由于此类反义词具有可分级性,很多学者又将其称为“可分级反义词”,特别是国外学者在研究形容词反义词时,“可分级形容词反义词”的提法比较普遍。反义词在日语词汇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将反义词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需要对反义词的本质属性作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倪永明.汉日反义词的对比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2) .

[2]牛保义.凸显度优先:TALL-SHORT类相对反义词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 2007, (2) .

[3]许蔚.王文斌.形容词反义词的可分级性与互补性的关系[J].现代外语 (季刊) , 2005, (2) .

[4]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崇高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篇十二

近义词:高尚、高贵、高超、尊贵、优良、优异、高明

反义词:卑微、卑下、低劣、低微、卑鄙

二、【基本解释】

[释义](形)最高的,最高尚的,着重指高尚、不平凡,多用来修饰精神、感情、职业等。

[构成]并列式:崇+高

[例句]崇高的敬意。(作定语)思想崇高。(作谓语)

三、【英文翻译】

1.lofty; sublime; high

四、【短语造句】

1.崇高的字眼从来就是命运的人质。

Lofty words are always a hostage to fortune.

2.自愿参加一个崇高的事业。

Volunteer for a noble cause.

3.因为了这一崇高的理念,我们最终必将获得胜利。

To that high concept there can be no end save victory.

4.崇高能给人宽慰和灵感,但也对政策制定造成了误导。

The sublime offers solace and inspiration, but it makes a poor guide to policy.

5.然而,将如此崇高的理想寄望于一个单一的衡量标准上势必引起不满。

But pinning such grand hopes on a single yardstick invariably leads to discontent.

五、【详细解释】

◎ 崇高 chónggāo

[lofty;sublime;high] 高尚;至高。在精神、智力或道德上卓越杰出的崇高的牺牲精神

(1).高大,高。《国语·楚语上》:“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淇水》:“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宋 欧阳修 《游儵亭记》:“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元 虞集 《记梦》诗:“梦行 衡 庐 间,千仞过苍壁,崇高仰神明,深广下不测。”

(2).地位特殊;优越。《易·繫辞上》:“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玉璽戒诚信,黄屋示崇高。” 李善 注:“居黄屋,所以示崇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其所作诗,稍窥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輒能攀附。”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中:“庸人俗耳,见当世富贵崇高声名赫赫者,莫不震而惊之。”

(3).高尚。 唐 柳宗元 《哭张后馀辞》:“子之崇高,无媿三事。”三事,指事父、事师、事君。 巴金 《灭亡》第十一章:“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在她底心中燃烧着。”

【豁然开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推荐阅读:

开朗的座右铭07-27

人格的米开朗基罗的演讲稿06-18

上一篇:义务教育水平自查报告下一篇:铁路物流工作经验做法总结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