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汇报

2024-07-18

屈家岭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汇报(通用5篇)

1.屈家岭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汇报 篇一

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事业部领导: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供热公司欢迎事业部各位领导的光临指导,下面我就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落实情况、“十二五”规划编制等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

(一)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召开公司班子、中层干部、基层员工三个层面的专题会议,采取多种形式,传达贯彻落实事业部员工代表大会精神,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事业部坚持企业化经营、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矿区服务业务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为吉林石化公司实现第五发展阶段目标提供坚强保障的目标;深刻理解了事业部“十二五”开局年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内涵。综合办公室将工作报告上传至供热公司门户,为各单位全面学习和落实会议精神提供方便条件。党群部门制定了形势任务教育学习材料以及党课教育材料,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员工代表大会精神。截至目前,学习覆盖率100%。

(二)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1、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为确保“十二五”开局年,起好步,开好头,公司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工作部署,组织机关科室主要负责人按照生产、经营、技术、党建、企业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多次分组讨论。利用10天时间深入13个基层单位开展调研活动,掌握各单位对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的落实情况,听取基础单位意见与建议。

2、分解落实全年 经营指标。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年工作指标进行了逐项分解,共计分解指标66项。召开了2011年经营指标落实大会,与基层单位签订了业绩考核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为全年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3、积极配合事业部结构调整工作。对全体干部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持续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使全员正确认识经营系统调整的重要意义。同时,相关部门提前准备,认真进行数据整理,确保调整工作顺利进行。事业部客服中心自3月份投入运行以来,班子成员多次深入派工点调研,对派工和维修情况进行了解,确保“一站式”服务双轨运行有序推进。

4、节能降耗多创效益。从今年2月份开始,结合全区供热系统投放药剂时期,供热监察队伍加大了打击窃热、私自放水力度,重点对投药区域公用户进行检查,进一步降低失水率。积极开展能源分析活动,每周例会对供热运行情况进行细致分析,随时调整能源分配指标,坚持做到日对量、周分析、月总结,确保能源总量受控。

5、克服困难做好稳定工作。国家“两会”期间,加强领导干部值班制度,采取双重包保升级管理的办法,掌握不稳定人员行踪。全部包保人员采取轮流拦防的办法对上访人员进行拦截。确保了不稳定人员思想和行为受控,实现了“两会”期间无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献至诚服务、建设和谐矿区”为宗旨,突出抓好优质服务和经济运行两项主要工作,努力解决生产运行当中 的瓶颈问题,通过内涵式发展,强化科学管理、完善服务机制、提高员工素质,站在高标准、高质量一流供热企业起点上,在吉化百姓和驻矿单位心中,实现服务由“暖身”向“暖心”延伸,提升和叫响 “暖万家”吉化供热品牌。

(二)企业自然状况

主营业务:一是吉化宅区热能转供运行;二是供暖设备及设施的改造和检维修。

兼营业务:一是街区下水设施的维护及疏通;二是民宅电气设备及设施的改造和检维修;三是民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及运行;四是总医院供水、排水、空调等十个系统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及运行。(资产管理及房费收缴业务暂未列入,待事业部裁定)

组织机构:机关科室8个,基层单位13个。资产情况:现有转供热业务固定资产31,904万元。

人员情况:截止到2011年3月份,在册员工560人,其中:厂处级6人(二线2人),中层干部60人(二线5人),一般管理干部109人,操作服务人员385人(不在岗6人)。长期劳务用工141人,短期劳务用工(季节性泵工)135人。

生产情况:根据热源分布情况自然划分为7大供热系统,各系统共有热力站48座,管网总量272千米,主干网长度47千米,网上供热面积687万平方米,7大供热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企业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的供热事业仍处在高能耗的初级发展阶段,节能潜力还很大,热计量收费改革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并将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从中油矿区系统看,吉化供热从规模、技术、能源控制等方面走在前列。从供热资产上看,吉化供热系统通过“十一五”期间的投资改造,资产状况较好,技术、设备领先于国内同行业,现与长春热力等同。从热源上看,我公司为单一热源,与拥有多热源的其他热力公司相比,运行调节还存在差距。从热用户层面看,供热质量的好坏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吉化供热品牌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吉林百姓所接受。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资源优势:供热设备、设施等有型资源相对完备;技术水平、社会认同感和管理经验等无形资源逐年提高。

企业资源劣势:人力资源配备上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企业能力优势:历经30余年供热运行,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运行管理方法,供热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能力劣势:尚未破解供热运行过程中的部分瓶颈问题。

(三)企业定位

对外:通过对全国供热行业对标分析,在运行、成本、技术、服务、自控等方面,吉化供热已跻身于一流供热企业行列。在规模、热源、调峰、效益等方面尚有差距。

对内:通过矿区事业部近几年的结构调整,供热公司已打造成供热运行、供热服务的专业化公司,供热服务系统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发展原则 做专主营业务;做精经济运行;做实基础管理;做优服务品牌。

(五)规划目标

抓住事业部“十二五”大发展的机遇风,供热公司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实现下列目标:

1、五大控制中心全部实现运行目标。2、48座热力站全部实现智能控制。

3、创造条件建立调峰热源。

4、建立热计量改造试点工程。

5、供热面积达800万平方米。

6、街区回水率提高0.5个百分点。

7、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零危害、稳态运行。

8、供热服务满意度达96%以上。

(六)重点项目及投资安排

到2015年,完成规划项目48项,计划投资58,732万元,预计节能1.5万吨标煤,节热水23万吨。供热运行系统得到全面优化,在热源单位水温达标的情况下,具备提升转供100万平方米的能力(780万平方米),48座泵房全部达到远程传输、自动控制、适时调节的先进水平。重点项目及分年投资安排如下:

1、节能降耗项目33 项,投资44,028万元。

其中,2011年投资12,886万元; 2012年投资10,358万元;2013年投资7,448万元;2014年投资7,508万元,2015年投资5,828万元。

2、安全隐患治理项目10 项,投资7,940 万元。其中,2011年投资2,192万元; 2012年投资1,532万元;2013年投资1,422万元;2014年投资1,422万元,2015年投资1,372万元。

3、水暖电基础设施改造及其它配套设施改造项目5 项,投资7,264 万元。

其中,2011年投资1,950万元; 2012年投资1,778万元;2013年投资1,232万元;2014年投资1,160万元,2015年投资1,144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全面实现供热控制自动化。

一是巩固“十一五”时期稳态改造成果,查找稳态运行不足,改造和完善供热系统的设备设施,对现有运行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升级,实现热力站的全自动控制。二是积极探索三级热量管理方式。积累运行数据,优化分解供热运行曲线,形成多条有针对性的曲线,提高控制指令的准确性,科学性。三是充分发挥调度指挥中心、区域控制中心、热力站三个层面的自控设备作用,确保热量管理水平全面升级,7大体系全部形成由调度、控制中心、热力站组成的三级热量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供热运行。

2、加大供热系统改造力度。

一是对非吉化住宅供热系统进行改造,解决非吉化住宅失水量大,严重影响供热系统整体运行质量的问题。二是对腐蚀严重的、能耗高的供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确保系统高效、长周期运行。三是对部分楼房室内钢管更换为耐腐蚀、阻力小的塑料管,部分室外钢管更换为新型玻璃钢管材,降低系统阻力,解决堵塞问题。四是改变热力 站配电室屋面防水形式,平屋面改成坡屋面,确保用电安全,降低系统风险。

3、建立吉化供热调峰热源。

一是积极向市供热办及有关单位反映情况,督促电厂对供热机组进行改造,提高热源输出能力,满足供热需求;协调吉化动力一厂恢复锅炉供热系统并与现有热源联网,作为调峰热源,在严寒天气启用,缓解热源不足的矛盾。二是协调电厂允许吉化在一次网首端建成相对独立的集、分水系统,增强自主调节能力;同时使采暖药剂作用在相对独立的吉化区域内循环,减少药剂浪费,降低运行成本。

4、稳妥推进热计量改革进程。

2011年1月20日,国家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财建[2011]1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进一步扩大改造规模,到2020年前基本完成对北方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为了稳步推进吉化矿区热计量改革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公司计划对现有民宅供热系统进行热计量改造试点,今年将选择几座楼做热计量改造实验,为今后改造的顺利进行积累经验。在安装智能预付费计量表的同时,配套安装温控设施、远程抄表和远程测温设备,实现抄表、按热量收费、欠费停热的远程操作,提高用户节能意识,减少热源损失。

5、深入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理顺管理 流程,组织好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落实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标准和质量规范,实现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通过抓基层强基础,抓规范强管理,抓素质强能力,抓督导强服务,全面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二是完善热力站星级达标考核制度。到“十二五”末期,建成“五星级”泵房10个,“四星级”泵房30个,“星级变配电厅所”“星级仪表控制室”各5个,以此全面推进热力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进程和运行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三是继续开展供热运行对标活动。扩大对标范围,不断在国内、中油系统内部同行业对标,树立本单位学习和赶超的标杆。通过对标,查找自身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努力提高供热业务服务系统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6、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目前我公司以管工、焊工为例人均维护面积达3.7万平方米,基本满足日常维修需要。至“十二五”末期管工、焊工由现有的166人减至134人,人均维护面积达4.5万平方米,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为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将合理地调整人员,不超定员配备。一是通过内部积极挖潜。二是根据事业部总体要求,逐步引进社会用工,保持用工总量满足工作需求。对公司新增工作业务的变化情况,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好人员配备,保证工作的有效进行。不断完善公司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机制,充分体现按效益、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培训,计 划每年开展培训30项,组织竞赛8至10项,每年培训约1000人次,参培率100%。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队伍和员工队伍。

7、全面提升、叫响吉化供热品牌。

提升和叫响吉化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吉化供热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暖万家”工程建设。强化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的考核,加强对事业部宗旨和工作理念的贯彻,强化“服务产生效益、服务创造价值、服务促进发展、服务确保稳定”的思想教育,转变被动服务观念。二是实行服务承诺制和违诺追究制。从着装到维修规范,从服务时限到服务行为,从服务态度到职业道德,从服务工具到文明施工标准,向社会提出郑重承诺,全方位提高维修服务质量。三是全力配合“一站式”服务的开展。定期对“一站式”派工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专业队伍,为事业部“一站式”服务的改革工作贡献力量。

8、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

一是努力提高班子整体功能。要以“五个建设”为班子建设的抓手。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突出学习重点,改进学习方法,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班子议会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建设和谐型领导班子。更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设创新型领导班子。推行领导分线负责制,领导带头服务一线,结对帮扶,建设务实型领导班子。按照平易近人、务实清廉的要求,建设清廉领导班子。使两级班子都能达到“四好班 子”标准,公司班子连年争创石化公司优秀领导班子。

二是不断凝炼“热文化”内涵。要以“四个丰富”为企业文化建设重点。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与时俱进的注入“热文化”新的内容,明确员工的言行标准和规范。丰富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巩固企业文化成熟发展阶段建设成果,积极创作反映企业精神的有说服力、感染力的作品,确定2个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力争年年创成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平台。以召开座谈会、征集企业文化格言等形式,将“暖万家”的共同目标固化于每名供热员工心中,使“热文化”理念转化为每名供热员工的自觉行动。丰富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各种媒体,广开文化传播渠道,对内统一思想,对外展示形象,不断推进吉化供热服务品牌建设。

三是全面推广“一化三优”活动经验。以“三个发挥”为党群工作主线。发挥带动作用。全面推广电气仪表维修站党支部“一化三优”活动成功经验,强化“三基”建设,通过学习交流,自主创新,使其先进做法在公司各站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典型群体的引领作用。以吉化“四种精神”典型为榜样,以供热公司历史积淀为依托,选树具有供热公司特点的能够吃苦耐劳讲奉献的一线工人,充分挖掘不同层面的典型集体和个人,举办事迹报告会,印刷成典型教育书籍,予以大力宣传和推荐,力争培树出省级、中油级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心作用。加强党员理想信念 10 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建立“一个核心、三条主线、四个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营造思想和谐、干群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是尽职尽责确保一方平安。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局面。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严格督查催办。积极推行首办负责制,认真处理好群众的初次来信、来访,努力把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职责。努力解决困难群体生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热源存在风险问题。

“十一五”期间,吉化热源始终来源于吉林市热电厂一家单位,且电厂自身已满负荷运行多年,热源供应不足与采暖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1、持续低温和极端天气情况下,热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就目前供热公司实际情况,热源明显供应不足,造成区域水温不达标,供热质量受到影响,用户存在不满情绪。

2、单一热源存在安全风险,我公司无备用和调峰热源,一旦热源供应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2010年,一些城市热源就出现过此类问题,结果造成大面积停热,部分系统冻堵,影响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我们公司供热系统也存在同样的风险。

建议恢复动力厂630供热系统,作为调峰热源使用,缓解热源不足问题,同时降低运行风险,提高供热系统应急能力。

(二)非吉化小区供热设施陈旧问题 我们公司辖区内非吉化楼190余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供热系统形式不合理,立管在用户室内,无法有效控制用户私接行为,存在窃热现象。

2、地下管网和室内管线锈蚀穿孔、跑冒滴漏严重,资源浪费,影响供热质量。

3、部分室内管线为钢管,堵塞严重,普遍存在私自放水现象。

目前急需改造的有140余栋。按照《吉林省城市供热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供热企业应该维修到用户终端前阀门外(即锁闭阀)。建议对非吉化小区根据管线腐蚀情况逐年安排维修改造;对有产权单位,也有能力进行维修改造的用户,由其产权单位维护和改造,解决以上问题。

(三)热力站、配电厅所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我公司所属各热力站及民宅变电厅所共计74座,防水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其中50座热力站及变电厅所存在漏雨和外墙破损严重的情况,占设施总数的67.5%,防水面积共计1.4万平方米。存在问题如下:一是配电设备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下,使用年限降低。二是受潮后或雨水滴落在配电设施上,容易造成短路跳闸,系统停运,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不利于安全平稳运行。建议“平改坡”。

(四)个别维修站生产环境与居民生活相互影响问题。目前我公司基层单位员工食堂及班组休息室环境差,设施老旧不齐全。特别是松江供热维修站由于棚户区改造占地迁移,至今无合适办公场所,百姓生活与站队生产相互影响,且曾发生过摩擦。建议事业部能够给予关心,解决基层维修站的实际困难,改善员工食堂和基 层班组休息室环境,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为正常的工作开展创造条件。

供热业务是确保矿区建设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之一。在“十二五”这一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事业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发奋图强,振奋精神,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建设更专、更精、更实、更优的供热公司而努力奋斗!

供热公司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2.屈家岭文化视觉元素研究 篇二

屈家岭文化特点

屈家岭文化为史前文化,是在湖北京山屈家岭最先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屈家岭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2)是发明了陶器;(3)出现了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屈家岭遗址有高超原始艺术:有许多造型规整、胎质薄如蛋壳的彩陶器,有绘有各种纹饰的纺陶轮,以及种类繁多、造型生动的陶塑动物等工艺品,这说明当时人们除了劳动生产之外,还从事一些文化艺术实践。通过查阅资料,中国新石器时代这个阶段,在美术创造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陶器。尤其是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纹饰,最能体现这个时期在美术上的成就与造诣,这一点表现在屈家岭文化上也不列外。

屈家岭文化的装饰艺术

回顾中国传统图形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从大的图形样式到一些基础的图形语汇,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传承,又丰富多样、绚烂多姿的风格和特色,它们以其别致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视觉文化。这些符号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内容,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形式载体,也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演变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图像中有观念,内容中有形式。例如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彩陶纺轮上出现的“太极”形圖式,有别于道家时期的太极图符,但是同样也反映那个时期人们对自然和谐的感知。

图形象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有着其自身的发展历史,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文明的火花,这个火花就是人类开始客观世界所有感知的认识,随着不断的谋生和对世界不断的感知。就产生了最初的人类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人开始发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具有某种关系,并产生了想了解和想表达这种感受的欲望。就像刚出生的婴儿,面对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时所具有的的本能的好奇感,以及渴望了解和表达的意识一样。这也是图形无法被日益发达的文字和语言所取代的重要原因。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彩陶和彩陶装饰艺术也是其他时期文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人类的审美认知和精神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图形设计中追求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与中国传统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趣味。而源于西方的现代视觉设计,追求视觉感知的张力、冲击力,视觉传达的诉求的直接性、纯粹性,以及视觉设计的专业化、科学化,充分体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在实用主义哲学和商业文化的促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几乎成为全世界通用的图式。但是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复兴方面,西方的这种设计方法似乎并不能完全奏效。

屈家岭文化图形元素的特点

从图形符号视觉化设计的角度来看,区别屈家岭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磨制石器和骨、角、蚌器的外貌

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器工具,有这个时期特殊的外观。

2. 陶器的器形

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陶器,屈家岭文化里各具特点的陶制品本身都是象征这个个时期特点的典型符号。

3. 陶制纺轮

屈家岭文化区别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彩陶纺轮。屈家岭文化时期出现的彩陶纺轮上的图案,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看,都是由特征十分鲜明的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组合构成的形式感较强图案。例如麻点纹、麻点对三角纹、同心弧线纹、三等分弧线回旋纹、同心圆、四等分直线间隔纹和最早的类似太极形回旋纹。这些图案的基本特点是:由直线或者弧线重复排列,或与点组合或与面组合进行回旋或者旋转构成的。

4. 刻划符号、彩陶装饰艺术和蛋壳彩陶片

屈家岭文化彩陶纹饰的基本元素有直线、弧线、篦点、方格纹及彩面五种。屈家岭文化彩陶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色彩浓重,彩陶配色以黑、红为主,显得庄重而热烈。第二是注重装饰效果。薄胎彩陶的晕染法,主要是通过浓淡层次强调出一种抽象的色彩美。厚胎彩陶的网格纹、旋涡纹、棋盘格子纹,则是通过对称或多方连续,把简单的几何纹组合成具有装饰性的图案,图案风格整体来说工整匀称、线条自然流畅。

屈家岭时期艺术实践产生的图形纹样对现代图形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屈家岭文化视觉元素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时代特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幅原辽阔、文化遗产丰富,各地民俗民风各具特色。屈家岭文化作为不断积淀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根本源泉之一,是艺术设计的丰富矿藏。

3.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修改)范文 篇三

(一)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构建贵州东线旅游第一站、省会贵阳近郊休闲度假带为目标,以提升全县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为重点,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旅游景区景点服务优化和环境整治,全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1.旅游接待能力和综合收入快速增长

随着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全县旅游接待能力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94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全县接待游客总数累计达341万人次,年均增长15%。2010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32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累计111374万元,年均增长18%。

2.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较快的时期。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扣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脉博,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交通为依托,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走出去宣传推介,多方引进吸纳外部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全县建成旅游景区点

3个,通往南北两片区的道路已基本完成油化,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各景区点的基础设施水平、环境卫生水平和接待能力较“十五”期间明显提升,形成了以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里大草原为主,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

3.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全县旅游服务理念迅速转变和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普遍提升。目前,全县已通过AAA认证的级景区1家(贵州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注册的旅行分社1家(黔南中旅龙里分社);全县现有各类旅游接待宾馆、酒店10余家,其中三星级2家,二星级1家,正在申报2星级的2家,拥有高中档床位800个;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的“农家乐”旅游接待设施30余处,旅游接待环境明显改善,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4.旅游商品市场和品牌知名度有所提高

随着“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商品市场日益活跃。邓氏食品系列辣子鸡、香旺系列油辣椒、卧云谷绿茶、巴江平坡农民画、大岩根雕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工艺品拥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市场知名度。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缺少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全县现有旅游景区点普遍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餐饮和娱乐服务上,缺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差,尚未形成稳定的旅游客流。

6.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和资源开发设计的缺陷,我县存在明显的旅游淡旺季。淡季大量旅游设施景点闲臵,使各种设施的利用率较低,旅游收入极低。

7.旅游市场主体发育还不够完善,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旅游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旅游行业秩序的法律化水平还较低。

8.旅游管理体制和相关法规还不健全,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旅游景区景点经营主体的监督监管力度不强,旅游行业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跟不上发展需要。

9.环境保护不到位。目前,我县旅游开发中没有较好地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景区开发中,游客进入后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大。尤其是龙里大草原上,草地退化、沙化形势严峻。

10.旅游人才缺乏。一方面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人手少,且缺少相关专业人才,难以适应我县旅游业服务、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涉旅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严重制约我县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4.全社会广泛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出台的投资、鼓励消费的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批投资商对旅游业的关注,中外客商对旅游业的投入将继续升温。

5.发展旅游意识和理念转变的机遇

加快发展旅游业,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客观需要。经过多年的探索认识和实践,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识,旅游社会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6.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强省战略的机遇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进而迈向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州委、州政府也提出的旅游兴州的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举办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开展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等活动,使全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全省旅游业发展步入新的快车道。

7.贵阳建设大西南交通枢纽的机遇

贵阳建设西南交通枢纽和贵州7小时快铁交通圈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贵州交通落后的面貌,给贵州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紧临贵阳的龙里将充分分享这一改变的成果,外部交通环境的改善,将给龙里旅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8.加强区域合作带来的机遇

我县的外部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县内旅游交通路网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低,景区点接待设施、游乐设施功能不全,陈旧老化,严重制约着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3.客源市场变化制约

贵阳建设西南交通枢纽的建设和我省交通条件的改善,贵阳市的游客自驾游、近郊游的范围将不断拓展,旅游产品的开发特色化不很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周边县市与我县对贵阳游客的争夺将更加激烈,我县主客源市场的游客将被分流。

三、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方针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开放意识,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大项目推动大开发为重点,以旅游业创新发展为动力,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加强旅游市场开拓,将我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构建和谐龙里旅游,推动龙里旅游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把龙里建设为省内重要的康体休闲度假目的地、黔中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全县国民

制,提升旅游生产力水平,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增强龙里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特色发展,提高旅游吸引力。牢固树立发展旅游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龙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找准自己形象定位和市场定位,进一步加快我县特色旅游发展的步伐,实现龙里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永续发展的龙里旅游。旅游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相关,发展旅游将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在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类旅游资源。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壮大、提升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实现龙里旅游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把龙里初步建设成为贵州重要的康体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成为黔中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1.经济目标:保持旅游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到2016年,实现接待游客突破230万人次,旅游人次年均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33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25%;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提高到1.5天以上。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0

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创新、旅游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创新,成为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精品名牌战略。加强旅游精品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在充分发挥和突出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水平地引进康体休闲、商务会展、餐饮、购物等新产品,培育一批省内一流的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增强龙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市场多元化战略。利用贵阳建设大西南交通枢纽的有利时机,在巩固贵阳主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成渝、湘鄂和两广客源市场,重点开发康体休闲、商务会展等特种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的客源市场格局。

项目带动战略。树立项目促发展、项目出质量、项目推动速度发展的思想,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开发战略,建设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旅游项目,进一步激活龙里旅游发展的潜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变,增强龙里旅游后发优势。

四、主要任务

优化旅游发展格局,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加强旅游市场开发,构建龙里和谐旅游。

(一)优化旅游发展格局 1.优化区域旅游布局

积极发展无障碍旅游。

2.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继续发挥自驾游、近郊游的优势,进一步丰富游览内容,提高产品的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做强自驾游、近郊游旅游产品系列;提高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进度,丰富适应大众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做强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加快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丰富和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亲近乡村的需求,做大乡村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

(1)做大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康体休闲产品:充分发挥我县温和舒适的区位、交通、生态优势,发挥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带动户外康体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新规划的莲花河片区,着力打造一两处大型时尚运动体验休闲主题园区、生态创意休闲园区;依托夹山坡体育主题公园,建设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网球、门球、保龄球等球类运动大众体育训练、运动基地;利用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利条件,建设山地自行车、场地摩托车、小轮车、场地汽车越野、拓展训练、狩猎体验、徒步等户外运动基地等车技运动等户外运动基地;在贵龙城市经济带规划的休闲娱乐度假区,建设汽车运动训练和比赛、汽车展示展销、汽车文化交流基地,引进世界品牌体育用品生产商入驻,形成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器材、服装等体育消费品的科研、生产、展览、展销基地。

会贵阳近郊仅有的水上旅游地。联合开阳、贵定、福泉等县市加快清水江水上旅游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将其建成省会贵阳近郊水上旅游胜地。

加快三元河景区开发建设。以三元河为中心和纽带,整合区域内各资源要素,创新开发思路和手段,打造品牌,将区域建设成为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东郊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区。

民族风情旅游产品:依托我县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度开发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民俗旅游产品,充分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喜庆节日、风味食品、竞技活动、生产劳动等民族风情文化。

在苗族聚居的草原乡境内修建苗族风情园,依托龙里大草原景区将苗族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民族旅游产品。

依托孔雀布依民族风情园为核心,发展湾滩河流域农业观光和布依风情乡村旅游。

利用摆省洞棺葬、果里苗族古歌等苗族文化资源发展苗族风情旅游。

结合渔洞峡水库移民搬迁新建的小岩布依新村,发展贵阳近郊布依风情乡村旅游。

依托清水河大花水库区有利条件、巴江平坡苗族农民画艺术之乡,在巴江开发“高峡平湖”和苗族风情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挖掘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巫山古

民族文化村寨;北线由县城至十里刺梨沟景区、旧司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至清水江。

3.优化客源市场结构

在积极巩固和开发主客源市场贵阳的同时,加强省内其他地区及重庆、成都等地的市场开拓。

4.优化旅游企业格局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市场的主体。要通过培育发展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做活中小旅游企业,通过优胜劣汰淘汰掉实力小、经营不善影响旅游行业整体发展的企业,引进具有发展潜力和实力的旅游企业开发我县旅游产品。

5.优化旅游行业管理体制

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加强旅游管理体制建设,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自律,行业促进,公众参与,制度保证”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引导,行业规范,企业自律”的旅游行业管理运行机制。

(二)壮大旅游产业基础 1.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1)加快旅游交通建设

加快县内两条主要旅游线路交通干道改造,提高公路等级,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进出条件。

(2)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旅游文化娱乐建设:积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文化娱乐、健身娱乐、自娱自乐等旅游娱乐项目和设施,吸引和留住贵阳游客。

(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要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本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开发和建设一批旅游项目,进一步夯实我县旅游业基础,提高我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五、“十二五”旅游发展保障措施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认识抓旅游就是抓经济、就是抓结构调整、就是抓开放、就是抓城市建设、就是抓文化、就是抓投资环境、就是抓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努力把规划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可行,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并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真正使规划所确立的各项事项落到实处。

(三)多渠道筹措旅游建设资金

旅游开发建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我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由于财力有限,不可有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因此必

4.涉县人社局十二五规划汇报 篇四

“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发展规划

(2010年12月7日)“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加速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黄金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推动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对加快三省交界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多层次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劳务经济 一是继续强化目标责任体系。坚持把新增就业和控制失业率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做到工作责任、政策落实、资金投入、措施保障“四个到位”。二是逐步放开各项优惠政策。将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对他们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三是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民进城就业、参加社保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对不同就业群体,在就业渠道、就业岗位、就业服务、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不同援助制度。四是突出对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阳光工程”培训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满足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加快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五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提升市场服务就业的效率和质量;着力健全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经费,改善办公条件,激发基层劳务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六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我县“靠得住”人力资源品牌宣传和推介,培育一批品德优良、技术过硬,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形象代言人,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七是实施靠大联强战略。在巩固与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北京电梯协会等传统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围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搞活劳务输出,年开辟百人以上劳务输出基地10个以上,有组织、有计划地输出城乡劳动力,努力拓展就业空间。八是实施项目拉动就业。把重大项目、园区建设等作为拉动就业的重要载体,搞好服务,大力挖掘县内就业岗位,在项目开工时,帮助项目单位搞好人力资源规划和储备;项目投产时,落实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项目运营时,搞好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关系转接等全程人力资源服务。九是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贯彻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把返乡创业与引进项目同等重视,同等对待,同等服务,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推动“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就业困难

人员实现再就业1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

二、统筹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全民保障的目标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不断扩大社会保障

覆盖范围,提高待遇水平,努力构建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万人、2.7万人、2.2万人、4.1万人、1.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别达到1.8万人、20万人。进一步提高各类参保人员享保待遇,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治、失有所助、育有所保”的目的。

一是狠抓社保扩面征缴。落实扩面工作目标责任制,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扩面重点,不断加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二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进一步健全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机制的基础上,着力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力争使我县新农保工作成为全省、全国的样板;积极探索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尽快把城镇无业居民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三是努力提升社会保障待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及时足额调整各类参保人员享保待遇;在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逐步缩小不同参保对象之间缴费额度和享保待遇差距。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制定完善各险种之间衔接办法,方便各类参保对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构建省、市、县三级联网、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各类参保对象信息查询;探索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为各类参保人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各类人才聚集高地

创新选人用人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管理,大力营造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优良人才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人才总量从现在的1.6万人增加到1.9万人,创新创业型人才显著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比重明显提高,人才分布、层次、类型结构等进一步趋于合理。

一是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大引才力度。对来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住房保障、家属子女就业入学等方面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依托龙西工业聚集区,创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鼓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带课题、项目、成果、资金到园区发展;以引进创业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到全国各地的重点高校和科研基地招才引智;紧紧围绕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努力形成“依托项目引人才,引进人才上项目”的良性循环。二是努力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全面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素质。与省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每年有重点地从现有专家、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具有较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中选拔一批人才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公司访问、研修;加强对现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科技术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对优秀人才在进修学习、项目立项、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人才终身学习培训体系,公务员在职培训每年不少于12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三是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奖励、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培训等一系

列管理规章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制度,研究和完善科学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辞职解聘等配套管理制度和科学化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四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保护人才创新积极性。建立公开、公平、平等、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形成竞争有序、人才辈出的用人环境,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绿色通道;研究制定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办法,对为涉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行表彰奖励。

5.旅游管理学院十二五规划 篇五

“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学院,根据山西省关于‚振兴‘八大产业’、促进‘三个发展’‛的战略任务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山西财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关精神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恪守奉信‚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服务),提高强化‚四种力量‛(即强化党群之间的向心力、教工之间的凝聚力、老师的学术魅力、学生的综合能力),抓住机遇,干事创业,使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成效显著 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特点,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动摇,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坚持一手抓党的领导班子和人才后备队伍建设,一手抓党风、行风、政风建设,充分发挥了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在日常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格办事程序,强化学生管理,注重民主管理,实行院务公开,为全院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宽松、和谐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按照校党委的有关部署,认真组织、严格落实,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分散研读和集中研讨等规定动作,更能结合单位实际工作,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效。针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职能,开展专项学习实践活动,因地制宜的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提升学术研究品质、发挥教研室功能作用的具体对策,使我院朝着建设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和节约型学院的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办学规模趋于稳步,师资力量日渐雄厚

学院围绕学校工作的中心目标,牢牢抓住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历史机遇,稳定招生规模,注重内涵发展,强化管理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1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1人,全日制本科生485人,三本、专升本学生349人,夜大、函授等非脱产学员323人,较好的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人才培养任务,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益和社 会效益。

学院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人才方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力量,改善师资结构。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8人,其中博士4人,占教师总人数82%。相较2005年,教师规模进一步壮大,学历结构重心进一步上移,已初步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教研队伍。

3、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专业建设不断完善

学院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依据国际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先后3次优化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6年,制定出面向成人教育层次的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两套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培养出300余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进步,推动山西全省特别是老、山、穷地区,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不拘一格的吸纳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依托山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纵深化发展进程。自2007年培养出首届旅游管理硕士毕业生以来,共向全国各地输送了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80余人,部分学生现已走上领导管理岗位独当一面。2010年,学院申请获批成为山西省首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培养单位,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体 系,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加速了知识力、创新力向生产力的转化进程。

4、教育教学制度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科学有序

学院以‚迎评促建‛为契机,狠抓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教学秩序保持稳定,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风与学风,为实现‚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此,学院先后研究制定了《旅游管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旅游管理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院风建设的决定》、《旅游管理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旅游管理学院关于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的具体办法》、《旅游管理学院领导听课制度》、《旅游管理学院关于教师备课的规范和要求》、《旅游管理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评定办法》、《旅游管理学院教研室工作规程》、《旅游管理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为实施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第二课堂(包括读书活动、应用文写作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包括选题、开题、写作、申请答辩、答辩等)等具体教学环节,提供了制度保证和行为规范。

5、进一步强化教学理论研究,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学院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工作方针,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十一五‛期间,学院教师承担完成了《山西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山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体 系与结构研究》、《山西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研究》等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等校级教改课题5项;发表《中国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战略构想》等学术论文8篇。

学院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当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①实现了全部所开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制作精良,专业特色突出;②通过课题式、案例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学生科研论文的写作基础,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6、实习基地规模继续扩大,实习效果显现

‚十一五‛期间,学院和省内外的1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使得实习基地总数增加到了34家,较2005年的16家,翻了一倍多。一批以晋祠宾馆、山西省博物馆、山西财经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旅游管理优秀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促进作用。

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使用情况良好,学生实践、实习效果显现。例如,在2008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我院在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实习的22名05级学生,出色的完成了评估专家的接待服务工作,受到了评估专家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7、教学成效明显,学生成绩斐然

由于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落实得力,学院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文艺表演、校园文化艺术、卡拉OK大 赛、‚旅游之星‛才艺大赛、书画大赛、系列演讲比赛、‚风云杯‛辩论赛、宿舍装饰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3500余人次,其中193人次获奖。2006年获学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名,优秀奖3名;2007年获CCTV全国英语演讲赛全国优胜奖1名,山西分赛区一等奖1名;2008年获得第三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名;2010年获得第四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名。

考研率逐年稳步提升,连续四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受到学校表彰和奖励。尤其是2009届、2010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均超过20%。部分学生考取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为提升学院在兄弟院校中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学术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借助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组建学术团队,深挖自身潜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学院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国A级论文1篇,国B级论文20篇,重点核心期刊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3部,其中学术专著6部;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42项。值得一提的是,程占红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温带山地型景区旅游开发对植被影响的生态过程研究》,获课题经费20万元。该项目的获批,不仅开启学院科研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是学校提升科研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9、社会服务初见成效,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学院与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建立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为其提供市场调研、咨询决策、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例如,学院部分教师,2006年参与了《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 2007年参与了全国人大代表‚两区‛(晋西北和太行山革命老区)旅游开发专题调研、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审工作;2008年参与了由孟学农省长、梁斌副省长组织的全省旅游业发展调研工作,撰写了《组建山西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参与了山西旅游产业集团(现为山西省旅游投资公司)的筹建、山西观光农业旅游景区培训工作,等等。

此外,学院还与景辉(山西)国际旅游开发公司、湖南银泰旅游开发公司、福满粥餐饮连锁企业等旅游企业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常年担任技术顾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们在肯定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1、学科建设:①学科带头人匮乏,学院能够承接国家、省级重大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极少;②单一的专业设置成为典型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学院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教育教学:①双语教学,处于试点运行阶段,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弱;②实验室建设仍停留在构想阶段,7 急需实质性突破;③图书资料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④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科学研究:①科学研究团队作战能力不足;②科研梯队中的领军人物不够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较低;③开展科研合作的深度有限、广度不足,特别是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度较低。

4、其他:①办学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学院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学院急需拓展建设经费的渠道和来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②校企合作不够规范,社会服务范围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一)外部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具体到教育发展,未来的五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国家确立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明确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改善办学条件,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自身状况:

1、相对优势

学院是省内高校中第一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以‚旅游管理‛命名的学院。历经10余年的发展,学院办学特色突出,与省内高校的同类学院相比优势明显,突出表现在:①课程设置科学、专业建设完善。学院依托学校经济、管理学科优势、雄厚的科研力量和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强。②科学研究平台广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建立,成为学院整合凝聚校内外高水平研究力量,做好旅游与休闲理论研究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开展学术交流和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独特优势。

2、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首先,招生规模缩减是学院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①大学教育适龄人口下降,高校生源竞争激烈。据教育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高考生源将呈逐年下降态势。高校生源争夺战日趋激烈,势必会对学院的规模、生存发展空间起到挤压和限制作用。②目前,学院仅设一个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每年维持在百人左右,专业结构的单一性,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虽然学院在省内高校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放眼全国,与国内一些名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还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①学术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知识与智力服务地方能 力不强;②产学研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③办学资金紧张,融资创收能力较弱。

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紧密围绕学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内容,秉承‚博学慎思、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弘扬‚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晋商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实现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经过5年努力,使学院发展成为规模相对稳定、管理更加规范、层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水平等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发展思路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坚持以强化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重点完成好以下四项工程:

品牌专业工程: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名师工程:通过‚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双师型’教师 10 培养计划‛,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营造崇尚名师,争做名师的人文氛围。

科技强院工程:借助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平台优势,汇聚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力量,承揽一批高标准的科研项目,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服务创新工程:创新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发展旅游事业输送更多更优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通过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积极承揽横向课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专业建设

1、新增专业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新增本科专业《城市管理》的各项申报准备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学院的本科专业教育由目前的一个增加到两个。进一步研究论证新增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断提升旅游管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

1、重点实验室建设

组建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用于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展示,教师学术会议研讨、案例学习交流等。实验室需要建立在设计独特、高雅的100平米空间内,配备3组以上计算机,可随时进行网上交流,同时配备投影仪、彩色视频展示台等电子化教 学设备以及制图测绘相关元器件。建成后的实验室,作为促进学院教学现代化,科研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的硬件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

2、品牌专业

在做好、做实旅游管理专业的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申报省级品牌专业的准备工作。在巩固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探索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成语言功底深厚、跨文化交流意识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精品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着力做好《旅游学概论》的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准备工作;充分整合学院师资力量,将条件基本成熟的《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4、教材建设

紧密结合专业教学,深化教材内容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与其它高校密切合作编写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8-10部;慎重甄别、优中选优,保证每门双语课程指定英文主讲教材1部、英文参考名著1部。

5、教学成果

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力度,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切实做到以研促教。重点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的战略要求,基于我校经、管、法等优势学科,进行教育思 12 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力求每年申报校级教改项目1-2项,五年内完成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5篇。

(二)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重点由外延转向内涵,努力使教师在教育理念、师德修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1、着力于高学历建设,着力于梯队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以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争取到2015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90%以上,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5%;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超过50%。

2、围绕课程建设,组建1-2支校级教学团队,并以此为依托从中培养产生1-2名省级教学名师。

3、发挥借智办学的优势,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外聘专家若干名,担任兼职教师和研究生导师,以适应本科生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人才培养

1、学生规模

稳定本科生规模,扩大旅游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到2015年末,全日制在校生年招 13 生规模达到3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50人,硕士研究生150人(含MTA),实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2、学生创业创新活动

认真组织和落实学校的各项素质拓展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

3、本科生培养

继续保持20%左右的考研通过率;英语四、六级国家级考试成绩通过率达到70%;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以上;双语教学的覆盖面达到10%。

4、研究生培养

优化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保持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双百‛成效,即百分之百合格毕业,百分之百获取学位。进一步扩大MTA的招生规模,探索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5、双语教学

进一步完善《主要客源国概况》和《服务管理》两门现有的双语课程建设;通过挖掘现有师资潜力和引进必要人才,力争将双语教学课程再增加1-2门;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双语教学人才2-4名;每门双语课程精选2-3部国外优秀教材。

6、第二课堂教学

进一步完善学院的特色项目——‚读书活动周‛和‚定向越野赛‛,提升扩大该特色项目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成为学院 14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为配合学生的‚读书活动周‛特色项目,组织教师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力度,使每学期为学生做的专题报告不低于8次。

7、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摒弃‚唯分数论‛的学生评价思维。拓宽评价路径,加大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探索性的建立纵向评价体系,即为每位在校学生建立个人信息管理档案,记录学生成长历程,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辅导员的双重交叉管理,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学生激励机制

细化学校的‚奖、助、贷‛评定制度、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制度;设立一批‚创新标兵‛、‚技术能手‛等院级奖项,鼓励学生展现特长、施展才华。

9、实习实训基地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把握和应用能力。

加大高水准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效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0、学生就业

毕业生考研、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留学、入伍、支援西部边疆、创办企业等高质量就业率达到50%以上,合格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到70%。建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毕业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科学研究

学院科研总体目标是:以应用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国内、国际休闲旅游业发展为导向,以休闲经济、区域经济、旅游管理三大科研方向协调发展为支撑,争取用五年时间,将学院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省内位列一流的科研实体。

1、研究基地与科研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形成学科研究方向稳定,研究人员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产出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与晋商研究院及学校相关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积极打造国家级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做好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各项申报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申报成功。筹措一切力量,建成‚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学院开展科学研究的硬环境。

2、科技产出数量与质量

承接‚十一五‛学院科研事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争在未来五年中,①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20篇,重点核心及核心期刊论文80篇;②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著作8部;③申请国家级课题2项,完成省部级课题15项、横向课题3项,到账课题经费 16 50万元;④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4项;⑤举办1次以上全国性学术会议,实现我院组织举办全国性会议零的突破;每年举办学术报告10次;⑥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的教师,每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不少于1人次;⑦主编、参编教材8-10部。

3、科技经费数量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将学院创收中的30%用于科研经费投入,总额每年不低于2万元;重点面向省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合作,五年总合作项目不少于3项,获项目经费50万元。

4、科研成果应用

加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和对接,全面落实学校支援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计划,进一步做好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方位提升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支持、文化引领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五)国内外合作与服务山西

1、与高校同类学院之间的合作

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主题,与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一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水平较高的国内重点知名院校,开展经验交流会和专题研讨会2-3次;五年内实现与该类院校2个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即建成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科研数据共享信息平台。

2、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与国家旅游 局、中国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所,省社科院、省旅游局等部门的研究合作,每年申报专项课题不少于2项;建立起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名牌大学的友好联系,积极承接合作项目。

3、承接企业重大课题

依据山西建立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和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发挥学院在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参与我省煤化工企业实现旅游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为转型企业提供旅游项目规划、旅游产品策划的可行性报告和管理团队建设的咨询服务。

4、开展对政府、企业的决策咨询服务

全程参与、跟踪《山西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调研编制和执行落实工作;参与《山西省旅游规划评审规范》的编写与修订工作;负责山西省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为临汾、孝义等资源消耗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十二五‛期间,力争每两年举办省内旅游行业年会1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次。

五、“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

(一)专业建设规划项目 实施‚1+1‛专业建设工程,即确保成功申报一个省级精品课程——《旅游学概论》;确保筹建一个新增本科专业——城市管理专业。

《旅游学概论》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课程,该门课程师资完备,已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学院将集中精力,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建设,确保其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成功。

学院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单一的生源结构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为此,筹建新增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将是学院‚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学院组织成立专门的筹建工作领导组,通过深入走访和广泛调研,从新专业与本专业的关联性入手、从新专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入手,从新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入手,切实做好调查、分析、研究工作,力争《城市管理》新增专业的省报工作取得成功。

(二)师资队伍建设类项目

1、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崇尚名师,呼唤名师。牢固树立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和引进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为重点,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提高学历层次为目标,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内部氛围。

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博士学位,提升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博士化水平;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访学项目,每年派出2-3名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访学研修,到2015年争取 有培训或研修经历的教师达40%以上。

2、培养“双师型”教师工程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根据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实际需要,引进遴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者专家、政府官员、企事业老总担任客座教授和MTA导师。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广泛地参与省内外各项重大的旅游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学术交流,达到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增长阅历,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人才培养规划类项目

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1、与时俱进,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国家倡导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能够体现出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优势。学院将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变化,继续做好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教学单位的基本功能,培育出一批适应社会、贴近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重点做好MTA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工作

2011年,学院招收首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未来5年将是学院MTA建设发展的起步阶段,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学院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主要是:①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分级管理和导师动态化管理体制;②深化MTA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 并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③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要求,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④实行双导师制,即以理论研究为主要职责的校内导师和以实践指导为主要职责的校外导师。

(四)科学研究规划类项目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实施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战略部署的关键阶段,学院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山西,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为教学服务‛,将重点在巩固和发展本科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稳定的研究方向,组建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1、学术带头人培养:未来五年内,遴选、培养和扶持1—2名拔尖创新人才和1个科研优秀创新团队,1—2名省级拔尖创新人才。

2、科研梯队建设:今后5年学院科研梯队建设工作的重心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能进能出‛实行团队建设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在稳定队伍规模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学术水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扩大团队社会影响。

(五)国内外合作与服务山西项目

全力配合省旅游局、省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做好《山西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调研和编制工作。首先,基于国家对旅游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的总体定位(即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 服务业)和基本判断(即一是旅游业继续处于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二是国内旅游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三是旅游业进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结合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准确把握旅游业在省内产业结构中的定位,合理确定发展目标、科学建立指标体系,针对难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可行方案、完善保障措施。其次,持续关注、全程跟踪该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六)党建工作规划类项目

1、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爱岗敬业、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着力提高基层党支部的管理教育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确保党内生活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在促进学院建设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3、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发扬学校优良作风,形成和弘扬‚廉政文化‛,通过文化熏陶、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创 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产生,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六、保障措施

(一)思想政治保障

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爱岗敬业、尊师爱生、团结争先的良好风尚,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二)组织保障

在校党委、校行政正确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院 ‚十二五‛规划执行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工作计划和重点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协调解决规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监督检查目标任务进展及落实情况。从‚管全局、谋发展、出思路、抓战略‛等方面着手,科学决策,带领全体师生全力以赴搞好‚十二五‛规划的执行落实工作。

(三)制度保障

1、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院各项管理制定

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严密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为学院开展教学、科研、考核等各项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

2、提高制度建设的执行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重在打造一支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坚持按制度行权、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通过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经费保障

1、利用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通过省教育厅、科技厅、旅游局争取教育经费、科研经费、专项经费、财政性补贴等各种财政补助;加强科技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拓宽创收渠道;搞好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基地产出效益;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捐赠,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

2、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用足、用好学校划拨的各类经费,加强学院财务收支活动的宏观调控,做好各类资金的统一调度、控制、审核等工作,科学运作学院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旅游管理学院

上一篇:大学英语四级语法精要:主语从句之二 that引导的从句下一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