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共7篇)
1.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一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畜牧产业化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使农业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xx是一个农业大县,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培育出了xx生猪、南沙黄牛、南沙
牛肉干巴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和品牌,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养殖基础。因此,把畜牧业建成xx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加快推进畜牧业由粗放养殖向集约化养殖转变,由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力争到“十一五”末期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最终实现xx畜牧业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xx县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南岸,哀牢山脉南段。辖14个乡镇13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75%,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49亿元,财政总收入8022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截至2007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13.78万人,广大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境内一般海拔高200—1900米,平均气温17.1℃,年降水量1113毫米,无霜期271天。总幅员面积2189.88平方公里。在海拔1600米至800米的地区,全县有大小河流上千条水面达50万亩,且水质良好,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标准,有利于畜禽业的发展,可建成人均出栏一头生猪的中半山畜牧业经济带。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植,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把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迅速提升畜牧业整体水平,从而使全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2007年,全县生猪存栏24.07万头,同比增长4.09%;肥猪出栏21.11万头,同比增长26.67%。大牲畜存栏8.14万头,同比增长0.57%;肉牛出栏1.35万头,同比增长10.09%;肉类总产量20059.7吨,同比增长29.9%;禽蛋产量922.1吨,同比基本持平。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同比增长50.59%,实现畜牧业产、供、销良性发展。
(一)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畜牧业优势主产区
根据海拔、气候、畜牧业资源等条件,将全县划分为三个养殖区域,即在高山区重点布局以梯田养鸭、田棚养鸡、山地鸡养殖等家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在中半山和低谷地区建立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重点布局仔猪培育和商品猪养殖;在低热河谷地区红河流域建立本地小黄牛、杂交牛、山羊等大牲畜养殖基地,实行厩养与放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建立四角田猪场,南沙镇呼山村、黄草岭乡麻粟寨、俄扎乡地盘中寨、攀枝花乡保山寨、上新城乡复兴村、沙拉托乡牛倮村等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建立南沙镇排沙禽苗培育基地、牛角寨鸭苗孵化室、牛角寨乡梯田养鸭、马街乡乌湾山地鸡养殖、呼山山地鸡养殖等家禽养殖小区。依托产业带动畜牧业发展,重点以南沙宏运牛肉干巴厂、信达牛肉干巴厂为主,对牛肉进行深加工,推动肉牛养殖的发展。
(二)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多轮驱动加快发展
全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形成了多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建立培植畜禽养殖大户44户,其中:养猪重点户5户,生猪存栏352头,出栏肥猪515头,户均103头,创经济收入44万元,户均收入8.8万元;养牛重点户15户,肉牛存栏543头,出栏肉牛124头,户均出栏8头,创经济收入28.52万元,户均收入19013元;养羊重点户10户,山羊存栏1561只,出栏799只,户均出栏80只,创经济收入28.764万元,户均经济收入28764元;养鸡重点户12户,家禽存笼11820只,家禽出笼16150只,户均出笼1346只,创经济收入40.375万元,户均收入33645元;养鸭重点户2户,蛋禽存笼2100只,产蛋18.2吨,创经济收入14.61万元,户均收入73050元。在抓好龙头企业的同时,全县各乡镇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渠道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全县把加强良种
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畜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实际出发,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冻精改良、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加强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提升了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2007年,全县生猪、黄牛良种覆盖率分别达85%、100%,畜禽生产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四)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按照动物防
疫法、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了防疫监督管理、产地检疫、市场准入检疫、疫情报告、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管理等多种动物防疫制度,使动物防疫工作基本做到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14个乡镇成立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加强领导,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确保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制定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根据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全县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进行了印发,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进行了完善,使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有效地防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三是强化免疫预防工作。近几年来,全县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动物免疫预防工作,通过统一供应疫苗、免疫注射和多种消毒措施,使免疫密度逐年提高,畜禽死亡率逐年下降,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
(五)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全县畜牧业发展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突出猪禽业、奶业、肉牛业、肉羊业四个重点,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了一批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猪、肉牛羊、奶类、禽蛋原料基地,促进了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7年实施了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无(危)房乡镇兽医站建设、牛冻点建设完善、农田种草养畜、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生猪扶持发展、优质商品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地方小耳朵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肉鸭养殖小区,家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家畜品种改良等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畜牧科技推广、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为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项目区年出栏山羊50只、出栏优质仔猪300头、出栏肉鸭1.8万只、出栏肉牛0.5万头,实现项目经济效益达302.8万元。
(六)坚持依法兴牧,加强法制建设,提升了畜牧业依法管理水平
全县畜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近年来,围绕防疫工作的严峻形势和畜产品不安全因素上升等问题,依法加强了动物防检疫工作,在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生产企业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兽药、饲料违法案件,没收销毁非法产品,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依法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
(七)“十户一体”联带帮扶建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针对农村家庭经营分散、生产劳动和经济利益相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影响力的发挥,通过“十户一体”联带帮扶党群齐致富活动,发挥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扶持本地小耳猪母猪养殖户94户,投放母猪120头,投资2.4万元;扶持11户肉牛养殖户的科技培训、疫病防治、肉牛冻精改良、牧草种植等技术培训,投入资金0.5万元;扶持山羊养殖户2户,饲养山羊230只,投入资金8.05万元;扶持禽苗培育基地1个,投入疫病防治、技术指导经费0.35万元;投放3个村,80户饲养鹅、旱鸭、鸡,投入经费0.9万元;投入扶持资金4万元,建立鸭苗孵化室1个,年孵化禽苗1万只,可投入梯田养鸭500户。通过“十户一体”联带帮扶活动,年可出栏仔猪1200头,出栏肉牛69头,出栏山羊104只,出笼家禽1.2万只,年创畜牧业经济收入66.71万元,687户户均经济收入971元。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一)农户养殖观念落后,思想认识还比较低
大多数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还没有真正把畜牧业作为长远的增收项目来抓,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养殖能人、经纪能人及管理能人,没有意识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一方面是“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的传统观念仍束缚着大多数干部群众的手脚。“牛”在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心目中仍然只是一种农业生产资料,发展商品牛生产、靠养牛致富的观念和意识在干部群众中仍很淡薄。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赚钱渠道的增加,小农意识的局限,相当一部分农民也不太愿意从事周期长、耗精力、风险大的养殖业了。
(二)畜牧业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近几年来,全县对发展畜牧业的经费尽管是不断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比较小,投入仍然不足,有的地方的投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由于畜牧业的经费投入不足,致使乡镇一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农民对生猪、肉牛和家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苦于资金短缺。每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期仅为1年,信贷资金少,又没有畜牧业专项贷款。目前,全县还有30%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无房或危房,大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缺乏必要的防疫、检疫、监测等设备,影响了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幅射能力不强
全县在发展畜牧业上培育了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是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畜牧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上。二是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无论从经营规模、开拓市场的能力、产业化程度、科技含量等方面,都显得比较弱,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如何分享加工、销售的平均利润,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四是扶持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企业对此反映强烈。
(四)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方面,尽管这几年有较大进步,但总体上看,尚未形成品种改良和良种畜禽的繁育体系,特别是大牲畜、山羊的品种改良发展缓慢,这对于解决我县畜产品结构性矛盾,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问题极为不利,这是全县畜牧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五)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形势依然严峻
县级虽然建立防疫机构,但力量薄弱,设备不足,乡镇一级动物防疫机构尚未建立健全,有的地方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还没有完全落实,基层经费不足,设施简陋、防疫人员少,队伍不稳定,工作量大,村级兽医员的工资报酬偏低等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由于xx地处山区,对动物防疫工作难度较大,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形势仍然十分严重,这是全县发展畜牧业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六)缺乏技术,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
全县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虽然比较健全,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服务重点是生猪、家禽,绝大多数技术人员对牛羊养殖技术的研究比较粗浅,不能对牛羊养殖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导致牛羊品种落后,管理粗放,发展缓慢。在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三、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笔者认为,要彻底扭转被动落后局面,加快xx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调整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在发展畜牧业的指导思想上,全县要形成稳步发展牛羊禽,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共识。在具体实践中,要引导干部群众彻底打破“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政府要把发展商品生猪养殖当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来抓,农户要把发展生猪做为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来发展,畜牧技术部门要为生猪养殖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生产发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要成立由农业、畜牧、财政、发展计划局、扶贫办、银行、工商、税务、林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并固定领导对畜牧业重点项目实行包干。同时,对畜牧业的发展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初将任务目标量化分解到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一季度一检查,半年一小结,年终硬帐硬结,以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要出台激励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能繁母猪每年每头补贴资金50元;对农户建盖标准猪厩、牛羊圈的给予补贴;对年出栏牛10头以上、羊20只以上、生猪5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承包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在资金上给予重点优先扶持。三是要疏通流通渠道。严格税费征收标准,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以宽松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县内外客商参与畜产品营销,搞活市场,激活流通,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抓好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工作
依据《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动物产地、屠宰、市场等各个流通环节的检疫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疫病传播;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及常规疫病的防制,做到依靠科学、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防制工作方针,采取“早、快、严、小”和“五强制、两强化”的措施。认人民吃上“放心肉”,确保全县畜牧业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议:一是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防疫站的建设,认真做好动物卫生防疫工作,要采取措施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帮助乡镇兽医站解决设备简陋、防疫和检疫手段落后以及工作条件差的问题,使乡镇畜牧兽医站真正成为动物防疫的主导力量。还没有落实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政策的乡镇,要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抓紧做好这项工作。二是县政府及乡镇政府专题研究村级兽医员补助偏低的问题,研究畜牧科技推广队伍的体制改革问题,进一步稳定基层畜牧兽医科技队伍。三是各乡镇要认真贯彻农业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加大工作力度,高度重视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卫生监督工作,建立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兽医、兽药、饲料的监管工作,加强对疫病的监测和防治,充分发挥xx优质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特色畜产品的优势,使全县的畜牧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
进一步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生猪三元杂和牛冻精改良技术,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实施好“科技挂钩帮扶工程”,加强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导,解决畜牧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断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
(五)多方筹资,增加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确保中央、省、州和县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积极争取财政支农资金要适当向畜牧业倾斜,协调相关门增加对畜牧资金的投入,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畜牧业。建议从明年起,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用于畜牧业的比例,县财政在今年的基础上每年增加上百万元资金用于畜牧业工程的建设,确保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以上的目标得以实现,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2.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二
2009年以来,湟中县紧紧围绕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突出抓好畜棚建设,奶牛、肉牛、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使全县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1.1 畜禽生产较快增长
2008年上半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4%,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407元,占年计划的51%。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14.4万头、7.96万头、20.3万只和29.5万只,出栏分别达10.6万头、3.05万头、19.3万只和16.7万只;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14 957t、790t、34 100t和227t。
1.2 畜棚建设扎实推进
2002~2007年,通过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省、市畜棚建设等项目,累计修建牲畜暖棚24 243座,共计77.67hm2,其中,60m2的有2 212座,30m2的有17 824座,500~600m2的有25座,其他标准的有4 182座。2009年暖棚建设总面积可达到33hm2,其中,市财政下达畜用暖棚建设项目资金470万元,计划修建暖棚950座,共计5.7hm2,现已落实项目户950户,完成投资305万元,修建畜棚617座,计3.702hm2;省农牧厅下达畜用暖棚建设项目资金215.6万元,计划修建暖棚220座,计1.32hm2,现已完成投资118万元,修建畜棚120座,计0.72hm2。
1.3 畜禽良种繁育取得新进展
18个乡镇兽医站改造全面完成,修建业务用房4 360.9m2,配备各类设备749台套;新建12个牛改点,维修17个牛改点,牛改点总数达到29个,绵改点5处,购置各类改良器械384台件,举办良种繁育培训班296期,培训人员1 956人次。共引进良种45 208头(只),推广良种雏鸡61万羽、火鸡4 500只,完成牛改64 966头,其中冷配36 189头,绵改167 543只,猪改81 869头。根据调查测算,通过改良增收4 926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120元。其中牛改增收2 674万元,绵改增收1 597万元,猪改增收655万元。猪、牛、羊良杂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52%、59%,比2002年分别提高了15、17、15个百分点,猪、牛、羊母畜比例分别达到9、45、47个百分点,比2002年分别提高2、5、7个百分点。
1.4 生猪生产逐步恢复
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母猪补贴等措施的落实,生猪生产得到恢复。2009年上半年全县生猪存栏达到14.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0.93万头,出栏生猪10.6万头,猪肉产量达7 950t,繁育仔猪2.4万头,目前继续积极补栏。落实生猪养殖项目6项,总投资3 317.25万元,分别是10万头仔猪繁育基地、永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田家寨镇永丰村万头仔猪繁育基地、拦隆口镇班仲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改扩建、青海省八眉猪种猪资源建设等项目。已完成投资923万元,修建猪舍8 344m2,消毒室、草料棚等辅助设施1 520m2,引进母猪100头、公猪10头,购置设备10台套,种植饲料11.2hm2,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1.5 奶牛养殖快速发展
湟中县存栏牛7.96万头,其中良杂种奶牛4.2万头,占牛存栏数的52.76%,生产牛奶34 100t。初步形成了以上新庄、鲁沙尔、李家山等8个川浅及城郊乡镇为主的奶牛养殖重点区。全县存栏百头以上的奶牛养殖重点村有44个。2009年已经开工建设3个奶牛养殖小区,计划投资1 773.2万元,分别是田家寨镇李家台奶牛养殖基地、田家寨藏地堂奶牛养殖基地、大才乡大才村奶牛养殖基地(2期)。现已完成投资990万元,修建暖棚1.16hm2、挤奶站3座、牛改点1座,消毒室等辅助设施1 540m2,引进奶牛650头,种植饲草73.3hm2,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1.6 肉牛养殖稳步推进
存栏肉牛3.55万头,出栏肉牛3.05万头,牛羊贩运育肥户达到3 600户,贩运育肥牛羊12.1万头(只),其中贩运牛2.27万头、羊9.83万只,育肥出栏牛2.15万头、羊9.55万只,累计投入贷款1 825万元,实现收入达1 706.7万元。已开工建设肉牛繁育基地7个,总投资3 010万元,分别是上五庄镇九道河乳肉牛繁育基地、大才乡前沟村肉牛繁育基地、大才乡小沟村肉牛繁育基地、上五庄镇纳卜藏村肉牛繁育基地、上五庄镇小寺沟村肉牛繁育基地、田家寨镇阳坡村肉牛繁育基地和三绿合作社肉牛繁育基地。已累计完成投资1 258万元,修建暖棚2.12hm2,消毒室、草料棚等辅助设施1 140m2,引进繁殖母牛150头,种植饲草76hm2,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156人次。
1.7 项目建设力度加大
计划实施畜牧业项目8项,总投资5 844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 480万元,贷款2 200万元,群众自筹2 164万元。已完成投资1 061万元,其中专项资金80万元,贷款76万元,群众自筹905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湟中县畜牧业生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畜牧业投入不足。一方面,养殖农户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落实难;另一方面,畜牧业发展缺乏重大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全县畜牧业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养殖较为分散,集中养殖面积小,与现阶段“人畜分离、集中养殖”的要求差距大。
3 发展对策
湟中县畜牧业生产将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致富农民”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集中养殖,建基地、扩规模、创特色、增效益,突出发展奶业,加快发展肉牛羊,稳步推进生猪和家禽生产,力争实现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12亿元,增长12%;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5%;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798元,增长12%。
3.1 在养殖基地建设上实现新进展
抓好养殖基地建设,在2008年的基础上,2009年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4个,抓好基地技术培训和指导、良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将基地尽快建成投产。
3.2 在“一村一品”特色养殖专业村创建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宜猪则猪、宜牛则牛、宜羊则羊的原则,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特色养殖专业村,力争全县生猪养殖重点村发展到80个,肉用牛羊养殖重点村发展到76个,牛羊贩运育肥村发展到32个,奶牛养殖重点村发展到36个,各类规模养殖户达到3 597户。
3.3 在科学养畜技术应用能力上得到新提升
实施畜禽良种工程,通过引进、改良,使全县猪、牛、羊良杂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53%、60%,母畜比例分别达到10%、48%、51%,分别提高1、3、4个百分点;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为契机,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在12个乡镇的20个村培训养殖能手800名,科技带头人、畜产品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60名,累计培训农民2.4万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60人次;切实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强制免疫,免疫密度、耳标佩戴率达到100%,有效防止因调运动物引发疫情,力争不发生重大畜禽疫病。
3.4 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上求得新发展
在产业经营上做到“三个结合”,即与省市基地建设项目相结合、与整村推进项目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相结合,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带动农户在2008年的基础上新增1 700户;大力发展“托管养殖”,推进企业、养殖基地把整村推进项目引进的奶牛进行“托养”,使基地建设与整村推进项目得到有机结合,促进整村推进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发展“托养”户达到1 000户以上,“托养”奶牛1 000头以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对起点高、规模大、经营机制活、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企业,在信贷、投资、贴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从现有的县级龙头企业中择优申报国家及省、市级龙头企业,将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非龙头企业培育为龙头企业,年内扶持市级龙头企业2个、县级龙头企业3个、扶持成立养殖协会2个。
摘要:分析了青海省湟中县设施畜牧业发展现状, 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青海省湟中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以期促进湟中县设施畜牧业的发展。
关键词:设施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青海湟中
参考文献
[1]黄炳荣, 查振国, 王伟明, 等.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临安市乐平乡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4) :177-178.
[2]沙志娟, 常顺强, 许忠霞, 等.浅谈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5) :5-6.
[3]黎强, 刘德洪, 梅中香.綦江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5) :385.
3.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篇三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94-01
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增产增收、活跃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简述
我国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在管理模式、技术水平、发展思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国畜牧业发展偏缓。首先,由于政府投资规模和扶持力度的限制,养殖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完备,导致我国畜牧业发展目前集约化程度依然不足;第二,我国有关畜牧业的法规还很不健全,对畜牧业生产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监督手段,而且执法成本过高,但违法成本过低。导致目前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养殖者受利益驱动,通过钻法律的“空子”,或者不顾人民群众安危提供有安全隐患的畜牧产品;第三,我国畜牧业发展缺乏适应中国国情的成熟模式,尤其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的条件下,缺乏探索适合本地畜牧业发展的意识。因此,充分结合现状,总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成为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首要任务。
2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首先,从立法角度来看,国家要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监督力度,从严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养殖个人和组织,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并以此为导向,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畜牧业逐渐走向正规;第二,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通过国家层面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各地畜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资金支持。尤其是那些以“低耗高效,生态环保”为理念的现代化养殖企业,各地一定要加大扶持力度;第三,各地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如在广大牧区,畜牧业发展可以充分结合当地原料比较充足而且供给成本低的特点,形成以小型规模化农户家庭经营为微观经营主体,以“小型规模化农户+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观经营主体;以”∑n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为宏观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形成整个产业链有分有合的组织化,真正意义上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链条。
3 小结
4.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四
从发展规律上认识新疆南疆三地州的畜牧业发展阶段,既要有促进发展的积极态度,又要有客观评价现有水平的意识,农、林、牧各业发展规模和模式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业,适度规划发展的.步骤和速度以及发展模式的定位.
作 者:王锡波 杨奎花 WANG Xi-bo YANG Kui-hua 作者单位:王锡波,WANG Xi-bo(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杨奎花,YANG Kui-hua(新疆畜牧科学院信息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5.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五
黑龙江省高校俄语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大学俄语的`教学对象是非俄语专业的学生,大学俄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一定的俄语言语能力.黑龙江省为全国俄语教育基地,然而,近几年来,大学俄语教育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衰亡的趋势,俄语人才面临断流,这将对我省乃至我国与俄罗斯在各方面的往来造成不良影响.
作 者:常丽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0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6(10)分类号:H359关键词:俄语教育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6.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篇六
一、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面临着严峻形势,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
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禽蛋产量占百分之八十,鸡蛋产量占百分之四十,奶类产量占百分之五。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居一定的主导地位。在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户养殖户仍旧把农业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2.2 环境污染严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则直接造成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现有解决方法一般为水冲式和沼气利用。采用水冲式清粪则需要大量的处理污水,这些污水如能经过分离后排入农田的话可以达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对地表水的污染也很严重。另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 等有害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引起地球温室效应。但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气的话将实现再利用。
2.3 饲料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幅不大。同时我国人口也在增长,加之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逐年减少,加之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下降的现实,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畜牧业飞速发展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则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粮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畜产品药物残留高
随着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现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产品产量的增长的同时,同于操作和使用不当以及少数养殖户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违法使用,造成畜产品中的兽药及一些重金属、抗生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残留增加,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2.5 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
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虽然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3.1 提高农户对养殖业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地大量散户养殖户占相当大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用好养殖技术知识。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的养殖实用技术传授,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班。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整个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3.2 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
根据各在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政府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认真执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支持规模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这样才能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加快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着重利用各地的有利畜养资源,发展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品牌。实现产量规模化、效益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
3.3 标准化生产
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水平,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农副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搞好各类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从源头上实现畜养水平的提高,使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竞争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无论农产品还是畜产品,只要有质量、有品牌,就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良种体系建设
制定并推进牲畜群体遗传和畜牧品种改良计划,充分利用我国畜禽繁育项目的科研成果,重点扶持规模大、运行良好的种畜禽场的建设和改造,造就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生产性能测定站、种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种畜禽场审批。建立健全种畜禽管理数据库,开展优良种畜登记工作;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尽快发布省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严格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口审批。同时加大畜禽良种的保护工作,加大打击的执法力度。
3.5 科学管理
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弊病。畜牧养殖生产需要科学严谨规范的方法和态度,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现代化的畜禽养殖。
2010年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目前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顺应规律、调整优化结构势在必行。
畜牧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目前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顺应规律、调整优化结构势在必行。
一是以发展食草家畜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种结构。为此我国特别将肉牛和肉羊设为优先发展的畜牧产品。稳定猪、鸡等食粮畜禽生产,主攻出栏率、个体产量和产品质量;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牛、羊生产,重点发展改良肉牛、奶牛,以小尾寒羊、湖羊等作为母本和中原及南方地区低产山羊为母本的杂交羊的生产。根据需求,适当发展特种动物养殖。逐步形成符合行情的以食草家畜为主体的畜种结构。同时,通过青贮、氨化等措施,大力扩大并提高秸秆的利用率,扩大优良牧草的种植地区和范围,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饲料来源。
二是以牛、猪、羊三大改良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广大养殖户都应当强化良种意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繁育体系,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同时,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科学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
三是以发展适度规模饲养为重点,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的传统生产方式,吸收先进科技的能力十分有限,且信息闭塞,难以走向和取得好的效益。而规模化饲养可以集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现代管理于一身,能显著提高生产水平。同时有利于产品形成批量优势,提高养殖户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一个规模饲养基地就是一处。因此,要逐步改变饲养业散而小的状况,大力发展以大户、小区、养殖场为重点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走产销一体化的路子。
四是以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先导,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买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日益激烈,要使自己的产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其独到之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是至关重要的。要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高生猪、活羊、肉类、禽蛋、皮革等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培育新的名优产品,靠品牌和特色打天下。
五是以强化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养殖业,强化加工业,完善流通、服务业。养殖业已初具规模,重点是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植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总量扩张。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应着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开发生产名、优、特、稀产品为核心,以培植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从初、粗加工起步,逐步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军。流通、服务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形不成体系,功能不健全,应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办协会、合作社、流通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贸工牧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进程。
我国畜牧业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畜牧业套用“美国模式”,导致水土不服南橘北枳
美国农牧业资源特点是地多人少,就因地制宜地发展土地密集型主导的规模化畜牧业。美国金融资本雄厚,但劳动力短缺,价格高,就扬长避短地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机械化畜牧业。
美国城市化程度高,市民多农民少(农民仅占人口的2%),美国没有农村问题,也不存在农民问题,仅是单一的农业问题,又拥有全球市场资源。根据这样的国家优势,美国形成了以大型规模化、高度专业化、组织形式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模式。
美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畜牧业发展影响巨大。在我国现代肉鸡产业模式中,形成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大而全垂直一体化、“公司+农户”合同化养殖发展模式,都是泰国正大将“美国模式”引入后推广的。
我国的现代养猪业也是美国模式,品种组合是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饲养方式是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饲料工业配方是“玉米+豆粕+添加剂”。我国畜牧业在国际化、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已暴露出许多美国模式的后遗症。如大而全的垂直一体化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公司+农户”导致饲养业与加工业分离,加工企业凭借强势地位,压低原料收购价格,致使农户利益受到损害;“玉米+豆粕+添加剂”的饲料工业模式,造成我国猪禽饲养业对玉米大豆高度依赖;工厂化高密度饲养方式,导致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等。
美国畜牧业在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我们需要学先进、赶先进。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借鉴美国经验,也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复制美国模式。我国农牧业资源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农民数量多,土地资源短缺,无法搞土地密集型农牧业。我国农村金融短缺,也无法搞资本密集型农牧业。根据比较优势,只能扬长避短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农牧业。不能照搬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只能从国情现实出发,选择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我国地域多样、气候多样、地貌多样、生态多样、民俗文化多样。各省、各地市之间农业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甚至县与县之间也差异显著。缺乏同质化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不适合搞美国模式的专业化。应该根据多样化的资源特征,走中国特色的多功能、多业态、兼业化的路子。
我国畜牧业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实行完全的市场化体制。在完全市场化自由竞争的状态下,产业链成员都是互相独立的市场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稳定协调地形成一体化运作,频繁出现市场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畜产品价格关系着城乡工农两大群体的利益分配,短缺时价高影响城市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过剩时价跌则伤害农民的利益。大起大落既损害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伤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政府要参与监管,不可大撒手。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力量的无形之手要结合起来,双手并用、两手都硬;盈利性的商业组织与非盈利性公益组织要共同努力,实行两条腿走路,走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1、我国畜牧业追求大型规模化的误区
美国模式以大型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美国的奶牛业、肉牛业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的肉鸡业、蛋鸡业也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的肉猪业还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畜牧业发展模式以规模化为核心,构成了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标准化等特征,几乎成了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也主导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思维。
受美国模式的影响,我国畜牧业片面突出规模化,达到了不顾国情的极端程度。认为规模小就是传统的、落后的,规模大才是现代的、先进的。在畜牧业领域,认为一家一户分散饲养,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是传统落后需要淘汰的,极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
(1)在养殖业环节追求规模化的弊端
我国饲养奶牛追求纯种和追求高单产的目标导向,导致农户种养分离。奶牛养殖户在饲草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奶牛饲养成本上升、牛奶收购价格长期低迷的情况下,陷入无利亏损的困境。大型规模化养奶牛,自家没有足够的草场进行放牧,也没有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饲草饲料。所以,饲草需要购买,饲料需要购买,牛犊需要购买,劳动力也要花钱雇佣。提高了交易成本,导致整个饲养成本提高。
我国的奶牛业片面地追求规模化,这种违背国情、贪大求洋的规模化,将中国奶牛业引入误区。造成奶牛业种养分离,不仅饲养成本高,还造成环境污染,提高环保治污成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奶牛业,不仅是规模化的,还是种养结合的。规模化是外表是形式,种养结合是实质是真经。遗憾的是,我们生搬硬套地学了人家的外表和形式,没有学到真经。由于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农民的数量少,可以廉价地大量提供土地给奶牛户,用来大面积地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草,为大规模养殖奶牛提供质优、价廉、量大的饲草料资源。美国尽管资金实力雄厚,也并不花费大量资金建设排污设施,从事运行费用高的设施化治污。而是采取种养结合方式,利用农田消化养殖业的污物,变废为宝资源化地解决养殖业污染。
我国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面积少,土地集中流转又受到制约。农户大规模养奶牛,无法实现种养结合。养牛户实行种养结合,只能采取小型规模化饲养方式,自家土地(包括草地、林地、荒地)能提供多少饲草和饲料,就养多少牛。土地规模小,就相应降低饲养规模。实行种养结合,饲草饲料自家种植,劳动力来源于自家,牛粪由自家农田消化,牛犊来源于自家母牛,滚雪球式发展壮大。放弃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实行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养牛户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
(2)在种植业环节追求规模化的弊端
我国人多地少,已经按人头分田到户,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在种养环节实行规模化经营,需要对土地进行流转集中,如采取股份制企业化形式,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土地入了股,成为股份制企业的集体化法人财产,农民不能再支配。在市场化环境中,企业有生有死,一旦企业破产解散,土地等资产要用于处理债权债务,不能再还原给农民,等于让农民失地。农民入股后成为股东,股东要通过股东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作为自然人,农民没有权力支配资产,也不能直接行使管理权,只能坐等分红,或给股份制企业打工,导致农户自主权丧失。
(3)在整个产业链追求大而全规模化的弊端
“大而全”的垂直一体化,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产供销各环节,都包括在一个大而全的企业之中。目的是掌控产业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优化每一个步骤,减少每一项费用,收获所有环节的每一笔利润。垂直一体化产生于短缺经济时代,是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企业体制模式,以市场需求广阔为背景前提。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生产力倍增式发展,市场由短缺变为过剩,对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先产后销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冲击。短缺经济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垂直一体化、大而全的巨型企业,在市场多变的信息化时代,在消费者个性化主导的环境中,成了反应迟钝、体制僵化、行动呆板的大恐龙。
2、中国特色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微观经营主体是农户
有什么样的国情,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中国人多地少,土地已经按人头分田到户,这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土地流转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受到政策制约限制。土地流转集中也有法律障碍,还有农民寸土不让的心理障碍。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或户养300-500只鸡,或户养20-30头猪,或户养10-20头牛,或户养30-50只羊。与大型规模化的千头牛、万口猪、几十万只鸡相比,是不足挂齿的“小不点”。但与庭院零星养殖的一二口猪十几只鸡相比,饲养规模已经是几十倍了,也今非昔比。小型规模化农户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同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农户手中拥有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它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由于是小型规模化,它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由于是种养结合,种植与养殖互相配套,农户根据自己所掌握资源的数量与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组合。农户有了支配权,有了选择权,有了组合权。可以看菜吃饭、量身裁衣,充分发挥微观经营主体的作用。
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与经营形式紧密相关。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需要采取企业化经营方式,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适合农户家庭经营。农户家庭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比较,具有内部组织成本低、沟通协调成本低、内部环节少、运行费用省等优势。农户家庭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强。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管理层次简单,责权利集中统一。不需要庞大的管理机构,也不需要众多的管理人员。适合农民的管理素质和驾驭能力。
农户家庭经营门槛低,关卡少。与小额信贷等农村金融政策相配套。农户内部与农户之间,靠亲缘关系进行沟通协调,互通有无互相帮助,信用成本低。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承技艺,技术培训成本也最低。我国农村“家文化”历史沉淀深厚,但现代企业制度文化基础却十分薄弱。如果采取企业化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在农村中往往会形同虚设,最后会跑调走样,被家族化、家长制、亲戚网所取代或发生变形。
我国畜牧业实行完全市场化体制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我国对畜牧业采取完全市场化机制来运营,畜牧产业链各环节、各个成员都是市场化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但市场不是万能的,这种缺乏整体性分散型的市场化体制,造成产业链各环节彼此分离,种植业与养殖业是分离的,分别由不同的场户来从事;养殖业与加工业也是分离的,分别由加工企业与养殖场户来从事;加工业与销售业还是分离的,销售环节掌控在超市、餐饮、农贸市场等销售商手中。由于不是一体化运作,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通协调障碍,产生着极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寻找交易对象耗费的人财物和时间,包括公关摆平交易壁垒、交易摩擦所发生的沟通协调费用。交易成本不包括交易价格,是价格外的金钱与时间代价,或者是某些不便、关卡、障碍等。由于农民位于产业链的最底层,地位低、分量轻,不掌握关键资源,没有话语权,经常被逼无奈地接受霸王条款,长期支付过高的交易成本。
中国最大的乳肉加工企业,都已由国际资本主导掌控,是资本的化身追求利益最大化,处在强势地位。种养业是产业链中的弱势环节,农牧民是弱势群体,地位不平等,分量不一样。需要政府站在农民这一边,为农民撑腰当后台。加工环节是畜牧产业链的咽喉要道,乳品行业由于饲养业与加工业分离,乳品厂凭借强势地位,压低收购原料奶价,导致奶农陷入赔钱的困境。解决的办法是由政府掌控乳肉加工厂等资源,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渠道是产业链的制高点,为消除城市中大超市对畜产品的渠道垄断,国家要将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定位为公益性的非商业机构,以廉价和税收优惠等扶植政策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掌控加工厂这个咽喉要道,不占领销售渠道这个制高点,在产业链中就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没有话语权,就会成为空架子。
城市中的大卖场是商业化渠道资源,农贸市场则是城乡居民购买肉蛋奶的主渠道,政府通过掌控农贸市场,将其廉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农民与大卖场进行市场博弈的重要阵地。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壁垒,使城乡资源进行互补性组合,能够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把城乡工农连接在一起。在农贸市场从业的城镇市民,只有“上山下乡”同农民结合组成专业合作社,才能进入农贸市场开展经营活动,才能享受各项优惠政策。这样工农之间就能够结合在一起,生产要素就能在城乡之间流动,农民获得了城市销售渠道资源,有了立足之地,实现产销信息对称并精准对接,真正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
我国畜牧业缺乏“攻守兼备”的自主能力,导致国际化冲击威胁加大
当今的市场化,是全球一体的大市场化。我国农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与价格的大起大落,都有国际化的背景和因素,是国际化因素造成了供需失衡。如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大豆、生物乙醇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能够独享玉米大豆涨价带来的好处。美国农业部操纵着粮油市场信息的话语权,通过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CBOT),操纵着全球粮油期货市场价格。美国联手巴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用大豆生产生物柴油,人为地制造了玉米大豆的市场短缺,拉动了全球玉米大豆价格的上涨。现代国际金融资本的力量无比强大,以股票、期货、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做工具,利用全球联网的股票期货市场做平台。通过人为炒作,既可以制造过剩,也可以制造短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制造市场价格的起伏跌荡。
加工业是畜牧产业链的咽喉要道,流通业是畜牧产业链的制高点,在畜牧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在大豆产业链中,跨国公司就是通过购并垄断了中国大豆加工环节,上游控制大豆种植业,下游则控制豆油豆粕环节,拥有了呼风唤雨的话语权,主导操纵了我国的大豆产业链。在中国,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大超市已经星罗棋布,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型餐饮连锁店更是遍地开花。流通业跨国公司在我国已占据垄断地位,掌控了采购价格的话语权。通过进店费、促销费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对供应商进行巧取豪夺。利用帐期等手段占压供应商的资金,为集聚人气吸引消费者,经常拿肉蛋奶产品开刀,搞特低价促销,人为制造猪贱伤农、鸡贱伤农的悲剧,还凭借垄断地位恶意摧毁供应商品牌,试图让中国供应商长期做生产车间。
畜产品需求弹性低,产业进出的门槛低,市场有不确定性,生产有地域性、季节性,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有滞后期,在生产环节受自然因素左右,引发市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因素多。为了畜产品的稳定和谐持续发展,对畜产品要重新定位,既承认它是商品,也承认它的公益品属性,承认它的社会事业属性。畜牧业欲实现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不能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加工和零售环节不能交给商业利益集团,而应该掌控在政府手中,再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将咽喉要道的加工厂的资源给予农民,将商业制高点的农贸市场资源也注入给农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具有实力,能够将种植与养殖结合在一起,将养殖业与加工业结合在一起,将加工与销售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运作。通过占领制高点、控制咽喉要道这些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实现产中产前产后、上中下游一体化运作,农工商无缝对接。形成具有较强自主性的畜牧产业体系,有效化解国际化带来的冲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与国际市场已连接在一起。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畜产品的国际化战略,需要国内与国际市场一盘棋,即要走出去,也要守住国门。当前,守住国门比走出去更重要。走出去开拓畜产品贸易的国际市场,我们面对的是比关税壁垒更强大的绿色壁垒,是加了锁又设了岗的更高门槛。国内市场资源在我们自己手中,是在自家的地盘上操作,比开拓国际市场争抢别人的地盘总要容易些。“天上的仙鹤,不如手中的麻雀”,中国畜牧业的强大,要立足于国内市场支撑,在目前不宜舍近求远地盯着国际市场,需要把家门口的市场牢牢地抓在手中。通过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对国内市场实行化整为零分片包干式的产销平衡,进行市场区隔,等于修建战壕堤坝等防御工事,减弱化解国际化的冲击。利用鲜肉、鲜奶、鲜蛋产品做市场进入壁垒(国外产品是漂洋过海远距离运输进口的,只能采取冻肉奶粉等保质期长的产品形式)。鲜肉鲜蛋鲜奶实行地产地销,节约物流费用运输成本,实现了节能减排,减少了动物疫病传播的渠道。
我国畜牧业要克服“双重制约”,破解“双重挑战”,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
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方向路线问题。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是生态化,代表着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当前,影响畜牧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饲养动物的疫病问题、农药与抗生素残留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饲养动物的环境适应性与抗病力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草原超载过牧与退化沙化问题、土壤退化与水源污染问题、农牧林结合发展问题、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都属于生态系统失衡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化途经才能解决。
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才能产出绿色有机食品,进而提升我国畜产品的附加价值,破除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生态化畜牧业对工业化畜牧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生态化”也不是将“工业化”推倒重来,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既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颠覆与革命,也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组织路线
我国畜牧业要以小型规模化农户家庭经营为微观经营主体;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型服务业,以“小型规模化农户+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观经营主体;以“∑n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 为宏观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形成整个产业链有分有合的组织化。
(1)以小型规模化农户家庭经营为微观经营主体
市场供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仅有宏观调控是不够的,也需要有微观调控。现代畜牧业的微观经营主体,是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农户。其经营机制弹性灵活,既有刹车,也有油门,产量能升能降,能够动态地进行产销平衡。这种产销平衡是市场微调,动态随机地进行,市场波动小,使畜产品市场不出现大起大落。
要将小型规模化农户扶植培育成有地、有房、有畜的富农,培育成有实力有活力的现代畜牧微观主体,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与中坚。成为富农后,它们可以利用手中拥有的实物资源,对短缺的货币进行替代。饲草饲料在自家地里种植生产,基本上不用花钱到市场上购买。鸡猪牛羊可以在自家的林地、草地、荒地里生态化放牧饲养。规模小、用工少,劳动力主要源于自家,基本不用花钱雇工。养牛养羊户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羔羊犊牛都是自家母畜生产,减少了对资金的需求,减轻了对贷款的依赖,减少了发展农牧业的交易成本。通过强化农户的微观主体地位,使农户由贫农变成富农,让他们的后代有家业可以继承。让多功能、多业态的新型农牧业对农村青年一代有吸引力。既防止农民出现断层,也避免农村种养产业弱化萎缩,起到“把根留住”的作用。
(2)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型服务业,以“小型规模化农户+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观经营主体
为实现畜牧业稳定持续和谐发展,重中之重是发展畜牧生产型服务业,做农户的坚强后盾和强大靠山。没有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就无法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就失掉了支撑和保障,无法发展壮大。农牧业服务体系应该是廉价的、低门槛的,是为农户量身订做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与广大农户紧密结合。当前,除了需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推广等服务业外,尤其要加强良种繁育、屠宰加工、销售渠道服务业的构建。
现代畜牧产业体系,需要社会成员以服务体系的角色介入其中,来提供专业支撑。需要打破城乡工农之间的封闭状态,采取开放的方式,修桥铺路搭建平台,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介入。向三农注入人财物等物质要素,注入知识信息等智力资源,才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力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第一要靠政策,如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能引诱城市及社会资本涌入三农,与农户结合建立合作社。第二要靠投入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赤手空拳打天下,要把屠宰场等加工厂资源、城市中的农贸市场等政府掌控的资源,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使农工商能够一体化运作,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3)以“∑n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为宏观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
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农户对农户,合作社对合作社之间的孤立竞争,而是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需要整个产业链协调配合行动。所以,产业化必须进入更大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整个产业链,需要在产业链层面进行组织协调指挥,进行一体化运作。这个一体化,不能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垂直一体化”,不是“大而全”的一体化。而是利用信息网络组建的畜牧产业联盟,实行有分有合、有实有虚的一体化。
中国特色的畜牧产业联盟,是各级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不是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没有这样的权威和能力)。其职责是对畜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成员进行组织协调,搭平台、给角色,组建利益共同体,结成合作伙伴,制定游戏规则,采取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化整合。为农技人员与养殖户对接,为农村金融机构与养殖户对接,为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对接,为流通渠道与合作社对接,设计接口、搭建平台。各级产业联盟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实行有实有虚的组织化,实行有分有合的组织化。主动及时地对畜牧业的产供销进行组织协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抓手,为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应对国际化挑战,需要制定产业的整体竞争战略,也需要产业链成员一体化运作。畜牧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是畜牧业的宏观经营主体,是国际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只有畜牧产业联盟,才能从全局着眼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产业突围方向。只有畜牧产业联盟,才能站在制高点上进行组织指挥,协调产业链成员统一行动,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实行一体化运作。做到不乱阵脚,不自相残杀,搞恶性竞争。
7.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云南省高职;师资结构;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96-02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高职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高校改革与发展中一个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切实解决的重点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近几年我高职师资队伍的研究也向着系统、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但研究对象还主要是集中在江苏、天津等高等经济相对发达,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省份。而正对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的高职师资队伍的相关研究还没有。本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对云南省高职师资队伍结构全面、完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师资队伍结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梳理师资队伍结构的状况,找出师资队伍结构的突出问题,为云南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云南省23所高职院校中,随机抽取十所高职院校的4218名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专职教师中,男教师2268人,年龄介于21岁到60岁,女教师1515人,年龄介于21岁到55岁;外聘教师共435人。将十所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师生比、师资结构、职称结构等的基本现状。
表1 课题调查学校一览表
学校名称学校数量
云南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防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艾因森职业技术学院十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高职师资研究”;“师资队伍结构研究”、“双师型教师”等相关文献资料。对“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结构”进行文献综述。
2.专家访谈法。
对高职教育方面的专家、及学校行政管理者进行访谈,掌握目前云南省高职师资队伍发展状况,和高职师队伍结构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本研究的研究计划、调查问卷设计、以及调查结果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及基础保障。
3.问卷调查法。
对云南省十所高等职业技术人事及相关部门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师资的基本信息,借此基础分析归纳云南省高职师资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所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统计进行统计分析。
5.逻辑分析法。
对研究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对云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师资队伍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云南省高职师资的基本结构状况。
1.云南高职院校师生比状况。
表2 云南高职院校师生比情况一览表
学校名称专任教师(人)在校学生数(人)师生比(%)
云南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5944005.89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院21741275.26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36445398.02
云南国防职业技术学院60090006.67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8146936.01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13821816.33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55370007.9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655100006.55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7738677.16
艾因森职业技术学院43973755.95
总计3783571826.6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高职院校专职教师3873人,在校学生57182人,师生比例平均达到6.62%,但从表中又显示,云南省高职院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校的师生比处于平均水平以下,说明专职教师的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这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2.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年龄结构状况。
图1 云南省高职院校女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图
图2 云南省高职院校男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图
在调研中得到,云南省高职院校有女教师1515人,男教师2268人,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05%和59.95%;在男、女教师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最大,都达到了43%,另外,男女教师各年龄人数所占相差不多,这也和教育部高教司对辽宁、四川、陕西、湖南、江苏五省市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中的年轻教师比例过大一致。
3.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结构状况。
图3 云南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图
在调查中发现,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中,职称处于低中级的比例较大,超过了一半以上,达到68%,而处于高级、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只有32%,说明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有金字塔结构,高技术素质的教师缺乏。
4.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学历结构。
图4 云南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图
从图4可以看出,云南省高职院校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到了59%,超过了博士和学士的8%和33%;另外通过问卷获得信息,男教师具有研究生的比例高于女教师。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职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概念还很模糊。加之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师资队伍,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本科、硕士达标率。这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提高学历与学位上,认为提高学历学位是当务之急,从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高职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实现以专业学科本位向就业能力本位的转变。
5.云南省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状况。
通过对云南省十所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进行调查,得到这十所院校外聘教师基本情况,见表3.
表3云南省高职院校外聘教师情况一览表
人数年龄副高级职称(人)高级职称(人)
男教师28245岁以上85197
女教师15345岁以上31122
(二)云南省高职“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结构状况。
1.双师型”教师。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当下“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等,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流。而国内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双职称型”,一种是“双素质型”。本研究在调研中发现云南省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即“双素质型”,对年龄、职称等没有过多限制,但必须是具备精湛的教学水平和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在专职教师中的比例。
图5 “双师型”教师在专职教师中比例
表4 “双师型”教师中职称比例一览表
教师职称低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高级职称总计
人数统计4766543591871676
比例(%)28.3939.0121.4211.19100
通过调研发现,云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专职教师中比例不到一半,为44%;对于“双师型”教师中的职称结构可以发现,处于中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处于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见图 和表。
此外,对于云南省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学历结构进行调查时发现,拥有硕士学位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占到62.89%,,拥有学士学位的“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较小,占26.19%,具体见表 ,这可能与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学校师资队伍有关。
另外,对于云南省“双师型”教师中的年龄比例进行调查时发现,年轻教师的比例相对较大,以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35—45岁的教师40人,占教师总数的29%;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1人,占教师总数的53%。
表5 云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历结构一览表
学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人数4391054183
比例%26.1962.8910.92
三、云南省高职师资队伍优化对策
(一)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通过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调查发现,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且大多来自与高校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少,而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高职教师的要求则相对是来源于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并且对于学校来说,“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更是达到50%以上。比如,澳大利亚技术学院南澳丽晶斯学院要求教师要有8 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理工学院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人员组成;英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63%以上是从企业招聘来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素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完善用人制度,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通过不断修订与改善引进人才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校外教师资源,广纳贤才,建立对人才使用的量化要求与必要的监督机制,切实把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引进来。另外,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和场地资源,建立奖励机制,通过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方法,尽快培养和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制定师资发展规划,明确师资发展目标。
确定和建立与高职院校发展相一致的长期规划,是建设好师资团队的前提,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认识目前师资队伍状况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未来五年或十年师资发展规划,明确师资发展方向和目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和优化教师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有一定规模与一定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魏明罗,凤姿,刘晓晖.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8(11):104-105.
[2]颜明忠,张建荣,王建初.从国际比较角度看“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49-51.
[3]马雪涛,孙泽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研究[J].职成教育研究,2008(12):89-90.
[4]孙泽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7):122-125.
[5]范莉莎.关于新建高职院校特色创建的若干思考[J].治校策略,2011(7):71-72.
[6]陈霞.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系统化构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项目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010Y153)
【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榆中县河湾小学安全疏散演练动员讲话稿07-16
资中县顺河场镇中心学校规范办学行为11-20
资中县龙结镇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方案07-11
榆中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实施细则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