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精选8篇)
1.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一
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同时,灰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2月20-26日,持续7天的重度雾霾天气更是北京市数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空气质量最严重的一次。部分站点PM2.5小时浓度超过每立方米550微克,达到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的浓度上限,即所谓的“爆表”。国外对此空气的评价是,“有毒!”
美国环保署发布《关于空气颗粒物综合科学评估报告》指出,有足够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了大气细粒子能吸附大量有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包括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据北京市卫生局统计,每次出现重度雾霾的天气,来市属各大医院的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就增加2-5成。更爆出来北京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法国演员、以《这个凶手不太冷》闻名的让·雷诺被爆因为呼吸道疾病入院治疗,专访也被临时取消。
更为严重的是,空气污染还能影响人类的生育和婴幼儿的健康。专家称,在胚胎和婴幼儿时期暴露在高浓度空气污染物的动物,相比较成年时期暴露在污染环境里的群体的生育力有显著下降。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副主任高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PM2.5级别的空气细粒子包括对婴儿的致畸率和早产率是有着显著的影响。”
雾霾的主要危害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二是对交通产生的危害。
1、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另外,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再一方面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心脑血病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小心应对。
(3)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4)不利于儿童成长。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
(5)影响心理健康。
专家指出,持续大雾天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影响,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6)影响生殖能力。
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污染的空气中的人群,其精子在体外受精时的成功率可能会降低。研咳嗽被狗⑾至擞卸究掌湍行陨芰ο陆抵涞墓亓 。
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雾霾天气现象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2、对生态环境和交通造成的危害:
(1)影响交通安全。
雾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在日常行车行走时更应该多观察路况,以免发生危险。
(2)阴霾天气更易致癌。
雾霾天气时光照严重不足,接近底层的紫外线明显减弱,使得空气中细菌很难被杀死,从而传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在某论坛上指出,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3)影响生态环境。
雾霾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下一页是雾霾的危害和预防
2.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二
一、生产方式的改善
1. 生产效率提高
作为新的生产方式,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企业、工厂等生产单位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营机制以及雇佣方式,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更多便利。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在传统情况下由于受到地理、交通、信息传播等诸多条件限制而很难有效地进入市场,大量劳动力资源被闲置浪费:一部分健康且有意愿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受技能限制无法发挥最大价值;另一部分有劳动意愿且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受年龄限制被迫退出劳动市场。有利于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高新技术无法普及应用,使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物质层面上获取其所需的劳动资料在我国传统的生产力状况下无法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则极大地缓解了上述状况。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劳动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在劳动者及雇佣单位之间传递,网络平台为雇佣双方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流沟通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多方利益,极大地提高劳动力的市场进入效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交通压力;网络技术提供的远程教育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技能学习机会,劳动技能低下问题有了良好的解决方式;企业、工厂等生产单位生产过程中各种重要数据在网络技术支持下能够实现即时、准确地传递,以此为基础,智能或自动化设备同管理员之间建立起了高效率通信,为高新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由生产效率提高、发展导出的劳动强度降低节约了人在体力、脑力上的支出;劳动时间缩短、自由支配时间增加,使原本必须支付的生产成本、费用出现了结余并可以被应用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人有了更多的精力、时间及物质条件来支持和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2. 劳动方式改变
在信息化时代下,实践活动展现出了规模化、集团化及自动化特征,有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参与和支持,作为劳动者的个体极大地摆脱了繁重体力劳动与非必要、反复性脑力劳动带来的桎梏,有了充足的精力、时间与丰富的物质条件来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为以往枯燥、繁累的劳动赋予了更多的趣味性和个性化。在过去的工业化时代,大型、集中、标准性劳动使人逐渐成为了社会机器支配下的零件,创造性、个性逐渐丧失在标准的流水线生产过程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参与,生产方式逐渐有了更多诸如小型、多样、分散、个性化的特征,需要和展现出的个性化色彩与创新创造能力使劳动较之以往有了更多的乐趣,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有网络技术参与的生产过程使劳动者的自由程度发生了质的提升,劳动者不再受地理、交通、信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自由选择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劳动场所成为了可能,劳动过程有了更浓厚的人文色彩,同时例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由上述对有网络技术参与的生产的描述可管窥到由其引发的巨大变革,以往为生存进步而进行的艰苦劳动在网络技术支持下越来越轻松而富有趣味性,人的全面发展由此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二、生活水平改善
1. 交往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中,交往作为人的社会本性是其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与条件,建立在公平劳动交换基础上的社会交往能够为双方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并进一步推动个体进步发展。交往方式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交通、通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以血缘、地域为媒介的交往方式产生了改变,由依赖于人转变为依赖于物质资料。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新型网络交往方式又标志着另一场巨大变革。
在网络交往方式中,实践主体借助网络平台在虚拟世界实现相互之间的交往、联系和作用,在此过程中将情感信息交流、物质能量交换等变为现实。网络的交往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虚拟空间的构建模糊了参与者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份并为其提供了高度开放、高度自由的交流机会,对广大民众的吸引力造就了网络交往的广泛参与性;在线聊天软件、邮件、网络社交软件等的出现,提供了借由视频、语音、文字等媒介实现一对一、多对多或一对多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及时、可靠、准确的优点由此凸显;以网络技术为框架构建而成的虚拟交往世界很好地弥补了口语、书信、肢体语言等自然交往的不足,是现实世界的补足与延展。
2. 教育方式
教育有着提高社会生产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双重意义。在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当下,学习是社会发展下的客观要求,是个体与社会相适应的必然需要,因而教育范围的拓展、内容的丰富、手段的改善及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时代环境下有着客观的必然性。
通过文字进行信息的传递是文化传播和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大降低了文字、纸媒在教育中的比重,融入了诸如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内容。结合声、光、电等元素完成的教学活动改变了过去教师说、学生听的枯燥教学模式,使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更有趣味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受教者学习兴趣;图形图像等直观的信息将抽象知识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受教群体,降低了知识学习、原理掌握的难度;借助网络搭建的信息平台,受教者能够从自身情况出发自主获取所需信息,凭借学习主动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衍生发展壮大,社会教育资源不再受语言、时空、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开始均衡传播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方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消费方式
生产建设同消费是发生在同过程中的不同方面,通过后者人的体力、脑力、精神等获得恢复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观念中,人要实现全面发展,合理消费是必要条件。
首先,网络技术提供了精神消费途径。个体人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来自物质、精神等多层次的支持。过去的工业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较为丰富、多层次的物质产品,但未能顾及到其精神需求,导致消费享乐、拜金主义盛行。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状况下,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来自精神的升华,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精神消费客观上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追求。
其次,网络技术推动了消费的自主性进行。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电子商务使不拘于时空限制的双向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借助网络环境进行的业务处理周期短而成本低,消费空间大;企业在网络技术支持下能够对生产、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及时有效地督导,保证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网购能够使消费活动节省大量时间、精力,同时帮助消费者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与厂家或商家建立交流沟通,为其赢得更多自主权。
总之,网络技术带来的消费改善和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支持。
三、思维方式改变
1. 求同、求异思维培养
网络技术为人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然而依旧需要个体从中进行筛选,搜寻、筛选并获得所需信息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求同思维的培养过程,即按照既有思路研究当前问题。求同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体理解、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发展有提高作用。而同样发生在筛选中,否定搜寻到的无用或谬误信息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求异思维的培养,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求异具有逆向性。在海量信息冲击下,面对同一事物持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往往会自然产生求异思维,即在非常规视角使用非主流方法分析研究问题。求异思维的养成能够帮助个体打破思维定式,综合性、借鉴性地吸收多方面信息并形成自我观点。个体的思维在求同、求异思维的综合推动作用下能够实现更深层、更广泛地发展。
2. 创造思维与批判意识养成
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向其参与者展现了众多不确定因素,个体在虚拟空间中面对未知、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疑问能够有效地激起好奇心理,使其自主探索、研究证明并再度发现新的问题,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发展出创新精神并锻炼创造思维。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海量信息或真实有效、或虚假谬误,人在长时间接触过程中为追求客观、真实、有价值的正确信息就会养成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批判意识能够帮助人对问题产生正确认识,帮助把握事物的客观本质。
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信息世界,网络环境催生出的求同、求异思维和创造、批判意识,都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四、结束语
人对技术的推动发展与技术对人的改变是同时发生的双向性过程,先进技术在生产力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等多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人对技术依赖程度逐渐加深等多种问题。就计算机网络技术而言,无论是对积极存在意义的肯定还是对消极影响的批判,都不能否认其在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要把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扩大其中的积极意义并及时有效地避免和削弱负面影响就必须首先明确和正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
[2]程斯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5,(9).
[3]莫淑华.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选择评价方法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12,(4):186.
[4]王汉新,高俊山.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人员行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9):79—80.
3.媒介对人的影响 篇三
“数字人”与“印刷人”一个最大的不同,便是阅读习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字人使用电子媒介得心应手,互联网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印刷人则离不开纸质媒介,他们通过图书得到知识。那么,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仅仅是载体的不同吗?读者只是使用不同的媒介达到同一目的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人类发明媒介使用媒介,媒介反过来也会改变人甚至控制人。
美国学者爱德华·特纳( Edward Tenner )在《我们自身的产品》(Our Own Device)一书中,列举了许多技术和发明反过来影响人类的例子。婴儿吃惯了奶瓶,就失去了运用腮帮和舌头吮吸母乳的能力。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坐和爬要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延迟一个月,走路则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晚两个月。
日本人的传统鞋具是草鞋和木屐。日本草鞋和木屐有两根鞋带,呈V字形,从大拇趾和二趾的位置连到鞋的后端(见图),这是为了上下榻榻米脱鞋方便。日本草鞋和木屐不分左右,V字形鞋带的汇合处定在鞋面的中线,而不是根据人体的重心放在靠近拇趾的位置。因此,传统上日本人尤其是妇女的步态呈内八字。日本人走路是脚趾或整个脚掌先着地,膝盖稍稍弯曲,手臂几乎不摆动,这是为了防止不慎将脚上的草鞋、木屐踢出去;而西方人走路是脚跟先着地,手臂摆动幅度很大。草鞋和木屐不仅影响了日本人的步态,还影响到日本人跑跳的姿势。日本学者发现,日本鲜有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国民从小穿草鞋木屐有关,而那些打破日本短跑记录的运动员走路时无一例外都是西方人甩臂的步态。直到二次大战之后,西式鞋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草鞋和木屐 。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和神经系统的延伸。人类在使用某种媒介的同时,其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媒介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改变人类自身和社会。从出版业的角度看,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对读者的阅读行为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对社会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学者用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两个数据库上的阅读行为。这两个数据库,一个是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的BL Learning,一个是由7所英国大学合作建立的Intute。两个数据库的内容都经过专家精心挑选,不是一般谷歌搜索得来的鱼龙混杂的结果。数据库包含期刊文章、电子图书、图像资料。两个数据库都免费开放,用户主要是学生、教授和科研人员,遍布世界。用户使用数据库时,他们的行踪会被电脑记录下来,例如某人上了哪些网页,在每个网页停留多长时间。研究人员分析这个记录了数百万用户网上阅读行为的电子文件,从中了解人们网上阅读的特征。今年一月,他们发表了题为《未来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的研究报告,列出人们读网的若干特征:
横向搜索,浅尝辄止:读者在一个学术网站上只看一、两页就离开,60%的读者阅读电子期刊文章不超过3页,65%的读者离开后再不回来。
在网页间穿梭:读者花大量时间在网页之间换来换去,穿梭的时间与阅读的时间相当。
浏览而不深读:用户在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上停留的时间很短,一般为4~8分钟。用户并不象传统读书一样地读网,他们只是飞快地浏览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希望立即找到现成答案,一口吃成胖子。用户不停点击网页中的各个链接,而不是从头到尾有顺序地阅读。他们上网的动机似乎就是为了逃避阅读传统的图书。
4.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四
故人处世间,没有良师益友提拔就随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风气则有好的影响,如果是坏的风气,则受坏的影响。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与世界各国,各种思潮、制度,屡屡变更,皆没有必须。每个时代的人多被那个时代的思潮制度所影响,很少能跳出这种局限。
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环境能影响人,能够熏陶人,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它能从多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支配着孩子思想道德行为。良好的环境能成就一个人,而不良的环境也将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负面作用,当然那里的环境既指家庭环境、也指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家也都听过易中天品三国吧,在电视上曾进行过专题报道,他的成长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易中天的父亲是大学教授,热衷于搞学术研究,家里藏书丰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地就好学乐学了。他的儿子个个都很有优秀。易老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有为儿孙们的学习操过心,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最终总结时说,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关键,言传不如身教。
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环境感染着孩子、教育着孩子,无言胜于有言,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教育。
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见,很可惜的是现今的教育实在办得不好,没有注重人性的培养,而只注重在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教育应当是探寻生命、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就只成为一个机械人的世界,只明白赚钱、被潮流牵着跑,是何等的无意义。已故的宣化法师对当今的教育有一番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现今的教育可说是破产,在学校里教师给同学灌输的就是如何争第一。学生就如一张白纸,结果就养成人人好争好斗的性格。国与国的战争皆是好争、好斗而产生,谦让的精神却没有给与灌输。
5.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五
人类是什么许多人会不假思索的说:“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是自然的主宰,是高于其他生物的物种。”可是,我觉得他们说错了,人可是是万物之中比较智慧的动物,也可是是自然的一部分,更可是是和其他生命形式一样的物种。人类是智慧的!
他从荒蛮的时代里创造出了人类礼貌的基石,从工业时代里创造出了人类礼貌的动力,又从现代社会中走向礼貌的顶尖,一向到将来,人类这座金字塔会在时间长河里走向礼貌的顶峰。
可是人类又是愚蠢的!
礼貌的进程中不仅仅在创造礼貌没有在毁灭礼貌。他创造的是“人类礼貌”,毁灭的是“自然礼貌”。人类在建造城市的同时,不光从自然界里索取了一切能用之物,并且又把废物向自然界排泄出去,使自然界的生态日益恶劣。可是人类还在不停地索取。最终大自然愤怒了,他开始报复人类,山洪,沙尘、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人类在自然面前最终手足无措了,但这只可是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一次警钟。
“人类看到的最终一滴水,将是自我的眼泪。”这是一句广告词。“人类将地球作为垃圾桶,那么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坟墓。”这也是一句广告词。这些话不是杞人忧天,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在每一次向大自然索取的时候,是不是应当问问自我,我们给子孙留下了什么。
我们给子孙留下了高楼大厦,却没有留下街边的绿地;我们给子孙留下了万吨巨轮,却没有留下干净的饮水;我们给子孙留下了冒烟的工厂,却没有留下清新的空气;我们给子孙留下了钢筋混泥土,却没有留下未经污染的鲜花和野草。
难道我们真的要像漫画里那样,留给子孙一个防毒面具吗
6.环境对人的影响作文 篇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杨慎的《临江仙》中的一句。古往今来,真正有英雄气概的有哪几个呢?他们都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呢?
中国古代有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讲的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为了能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学习,一连搬迁了三次,直至最后在一所学堂旁安居。最后,这位小孩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他就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他的`故事便被后人传颂。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很大。
随手翻开一份报纸或杂志,都报道陕西的一名女子杨丽娟为追星,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遗言,只求香港明星刘德华能见上女儿一面。
杨丽娟本来是陕西省的一名初中学生,在16岁时迷上香港明星刘德华,并开始了她的追星之路。她曾5次去过北京,3次去过香港,目的都只有一个,只为观看“华仔”的演唱会。最后一次去香港,只和刘德华合影,但她要求单独和刘德华谈1个小时,被他拒绝。事后,杨丽娟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写下遗言,只求刘德华能见上女儿一面。这件事当时在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许多人都批评杨丽娟“回头是岸”,当她却执着不肯“回心转意”。当媒体采访她的母亲时,她的母亲承认当时家里人都反对她追星,再后来没有说什么,最后转变为支持,才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其实大家何不妨反过来看,如果当时杨父杨母都不答应这件事情,或许不会落得像今天这个下场。
可见,不利的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及其他方面影响都很大。
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不利的家庭环境可以毁掉一个人。可见,环境的影响对人都是很大的。我们要学会寻找好的环境发展自己,避开不利的环境。这样我们才可能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
7.浅谈手机电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篇七
自从设计师为手机设计了摄像功能, 用手机拍摄就成了一件常见的事情。手机电影这个新兴的电影创作方式也就应时而生, 而随着手机电影的技术问题的不断解决, 手机电影越来越流行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这同时带来人们行为上的各种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具有多重性的。
一、手机电影的产生和现状
所谓“手机电影”, 目前没有官方定义。较为流行的含义主要有两种。其一, 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手机中进行观赏的影片。即将普通电影的剪辑片断通过格式转换成能在手机上传播的影像或专为手机拍摄的电影。其二, 则是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陈廖宇老师提出的手机电影新概念, 他认为“真正的‘手机电影’则是一种新的拍电影的方式, 它的第一要素应该是用手机作为主要工具拍摄与制作的电影, 当然它一定还能在手机上传播与观看。”
无论是用手机来看电影还是用手机来拍电影, 我们都必须承认, 手机选择了电影作为自己功能的扩展, 电影也选择了手机作为自己新的展示舞台是具有必然性的。手机技术的提高是手机和电影结合的前提基础。手机电影就是手机和电影联姻后的一个崭新的产物。
手机电影最早产生于美国与欧洲, 尽管只有两年的历史, 但发展速度之快, 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原先的推测。现在美国手机电影的产业链已经成型, 开始出现大型制作。
2005年5月18日, 由中博传媒出品的电影短片集《聚焦这一刻》在北京开机, 这是中国第一部手机电影。中国第二部手机电影《感动中国》由广东巨星影业公司投资二十多万元, 于2005年7月15日在广州开拍。该片时长3分半钟, 故事取材于抗“非典”英雄钟南山的事迹原型, 将故事生活化、人情化。《感动中国》将主要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上播放。这意味着中国手机电影作为全新的电影载体即将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二、手机电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 作为电影的艺术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手机电影是手机和电影结合的产物, 它必然就带有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艺术常给艺术接受者两种心理机制, 一种是补偿机制, 一种激发机制。所谓补偿, 是指艺术所展示的比客观生活更完美, 这给艺术接受者一种情感的补偿。而激发机制则是指艺术作品所展示的是畸形的、丑恶的世界, 它给艺术接受者以异常沉重的审美感觉。”电影艺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美化或丑化, 激励观者的主休力量, 使其积极或消极的适应或改变自已的行为方式, 从而满足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如电影《可可西里》直接导致了藏羚羊保护区的建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勤奋的形象, 成为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人奋发学习的榜样, 这些都是电影艺术对人行为的积极改变, 而反观其消极改变的一面例子也不少。研究表明暴力电影不是青少年产生侵略性行为的直接原因, 但是电影中对暴力的美化神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 使其在特定的条件勤务刺激下行使暴力成为可能。20世90年代是暴力电影的黄金时期, 同时也是校园暴力和校园枪击案的“黄金时期”。
手机电影也是一种电影艺术, 所以也具有上述电影艺术对人行为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 最有名的手机电影的记录片是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手机视频, 透过这段模糊不清的画面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爆炸时车厢里的真实情影, 还看到一种普通人记录世界的新方式的诞生。还有就是中国的汶川大地震中, 惊恐万分的受难群众冒死用手机拍下了地震时那悲惨的几分钟, 手机视频传到网上后, 那种真实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而在这种震撼之后, 带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用手机记录真实电影的热潮, 在这种潮流之后, 我们看到了做为电影艺术的纪实性功能, 同时也看到了做为高新技术的手机电影的即时性和现场性。
同时, 手机电影也给人们的行为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如前几年流传出来的《艳照门》事件等, 不仅大大败坏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 也会影响到手机电影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应该引起手机电影创作者们的警觉。
2. 做为高新科技产品特征手机电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新的技术一般都会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 手机做为现代前沿的科技产品, 所带来的这种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主要反映为生活方式, 观影方式, 阅读方式, 信息接受方式等的变化。
首先, 手机媒体的移动性解放了人们的观影环境,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影。手机的移动性, 便携性的特点, 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想看就看的愿望, 大大节省了观影的时间和空间。想看一部电影, 你不必找个专门时间到影院去看, 而只需要在坐车、走路、就餐、甚至上厕所时就能通过手机观影, 而这种观影方式在现代也越来越流行起来。
其次, 手机电影改变了影像的创作过程。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创作手段多元化。手机电影的创作主体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 也可以是平民大众, 随着手机的普及,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记录, 进行创作, 只要拥有一部可以拍摄的手机, 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 人人都可以是电影艺术家“人人都可以成为张艺谋”, 可以说手机电影开启了“全民电影”时代。
再次手机电影的互动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手机电影创作区别于传统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它的创作过程中的互动性, 手机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赋予了手机电影广泛的互动性, 受众可以对手机电影做出评价, 及时将他们的意见反馈给制作方, 从而制作出更多的符合受众喜好的影片。通过互动必然带来创作作品的更加贴近受众, 接近大众的真实需求。
三、手机电影正方兴未艾
“现代人不带钱包可以, 不带手机却会变得无所适从.”这句话真实的反映出来当下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最大转变, 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甚至有依赖性的产品之一, 而其与电影结合产生的手机电影也会逐渐像电视、电影、网络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但是, 手机电影由于其产生的时间不长, 技术条件不成熟还存在着诸多发展中的障碍。如手机电影长度般在3分钟左右, 一方面, 这时因为现在的手机内存相对还较小, 无法存储较大的影片。另一方面手机的无线网络在宽带上的限制也使得手机电影无法传送过大的文件。而政府的相关法规政策, 以及电信移动运营商对手机电影的重视程度不够, 也是当下手机电影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 所以手机电影的发展将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而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逆转的。
总结
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 同时也是手机电影元年。手机电影现在还不成熟不完善, 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的探索阶段。诚然, 这种改变中有其负面的因素,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手机电影产业本身的成熟和这个产业所带动的文化发展的成熟, 手机电影必然会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文化传达和艺术创作方式而得以广泛流行, 手机电影的时代的来临已经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赵凤敏, 姜垣.《好莱坞电影中的烟草镜头和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中国健康教育,
[2]肖立慧.《手机电视方兴未艾》新媒体.
[3]王长潇.《手机影像传播的积极作用及伴生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京师范大学院
[4]王锋.《解析手机电影》新锐视点心,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5]周怡.《手机电影现象探讨》影视画外音
8.浅析室内设计中对人的情感需求 篇八
作为建筑的分支,室内设计兴起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兴起之初,室内设计行业还未成气候,人们关注的也只是表层的设计。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功能需求之后,也开始追求内心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以人为本”,从人本身出发的观念已深度植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中的需求已不再仅局限于表象,而是直接通过内心来感受家的温度。因此,需要我们开始关注人,关注生活,以人为主体确立设计依据,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对物质设计的实现来表达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
室内设计 空间 情感需求
中国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12-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当代人们对于室内居住空间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领域的需求。他们或是展现自身情趣,或是寄托某种希望,或是追求自我回归,室内设计最终应该将精神生活领域的要求作为对室内设计的归宿点,营造出一种关注人情感本身的意境表达。艺术心理学认为,艺术是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体验的,这种情感体验是以美感体验为核心的。在室内设计中如何表达人们的情感需求是室内设计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室内设计与情感需求
在当代的室内环境中,繁忙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希翼能与空间进行有情感的对话,渴望回归自然,回归本我。家,不仅是人们休息、休闲的空间,也是人们寄托自己的情感归宿,寻求真我的释放,追寻自然的回归。因此,我们对于室内设计更多的应该关注设计中的人文情怀,即情感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本身需要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修养与造诣基础上,用细腻的情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与表达生活。
情感需求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起点,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对于空间的研究就不能不研究人,研究人就不能不研究人的情感。《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情感需求是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也就是说,我们的设计是应该得到他人认同的。但若仅仅只是表层的认同(例如材质、彩色、配饰等等),而无法达到他人内心需求的认同,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满足客户的情感需求。因此,在对室内的设计中,我们不仅在工艺上要求精湛,更是需要从“人”出发。关注人,关注生活本身。我们根本不能脱离生活谈论设计,也不能脱离人来谈论设计。
在我们的学术语言中,从来将“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技术,似乎根据一些或抽象或具体的指导原则,就能够诞生出全部的情感感悟,就好比用数学方程式来制造出一份美昧佳肴。这是导致我们今天的设计干篇一律、东拼西凑、干瘪萎缩的原因。在生活面前,我们常规的设计术语似乎越来越苍白。而生活是多姿多彩,无拘无束的,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充满魅力的状态,这不是数学或者科学能够计算出来的数和只供观赏的景。单就常识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情感体验,就没有充满情趣的设计实践,如果没有有意为之的文化营造,就没有强行注入的设计旨趣。没有对生活实践的认真探讨,对室内设计的认知注定是隔靴搔痒。
二 室内设计与情感需求的表达
当我们打破一般室内学专业的技术垄断,去讨论设计、诗意、生活等相关问题的时候,放手去进行也许是业余的建造的时候,可能就进行到了精神上的升华。而家也可以随着自身一起成长,这就如同按着机打的打字机和手写的文稿的区别。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情感需求所要集中体现的是某种情趣、某种意图以及某种个人观念,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的高层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所追求的并不是单纯的视觉和生理上的美观、舒适、规则,更多的是在寻求多种更为创新和多样的精神内容。而这才是能够唤起人们深层情感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在由外观、色彩和材质所共同组成的表现形式中,提升其所蕴涵的情感,使其变得更加细腻而充满韵味,其中的情感需求、精神需求也会相互作用与融合,表达更深层的情感。在中国的传统设计理念中也一直追求着这种情感的表达。我国传统的古建筑物的构造基本都是根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上,很多时候对于精神上的表达甚至超过对于物质上的表达,既重视显形的模式,也强化隐形的意念追求,尤其表现出入与自然相亲相合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建筑中既有材质、纹样、色彩搭配、细部的处理,也蕴含着某种言外之意,画外之音,令人进入无限遐想,体会其中的蕴味。情感中较为深刻和复杂的层次——心境及性情,往往是简单的造型或单纯的形式所不能实现的。对于这种内在生命感受,语言是无法忠实地再现和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便是这个意思,但是语言可以大致地、粗糙地描绘想象的状态,并依靠人们自己的想象来传达事物内在的勾人心绪的东西。
事实上,家,绝非只是现代人放松与休闲的对象,家也是我们回归自身的导师。它除了是一种专业技巧之外,也是一种生命和生活的策略。美国作家梭罗曾抛开一切,自建了一座小木屋,并在那里自给自足隐居了两年的时间,并写成了小说《瓦尔登湖》。在谈到关于他所建的小木屋的时候,他说他所看到的美:“是从内部向外面渐渐地生长出来的,是从那住在里面的人的需要和他的性格中生长出来的,住在里面的人是唯一的设计师——美来自他不知不觉的真实感和崇高心灵……”这是梭罗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设计的体验,而也只有在真正了解需求之后,有了真正的体验之后,你的设计才会关注到生活,关注到真实,那是来自心灵的感应,是一种升华。正如最近东方卫视的热播节目《梦想改造家》中有一期对北京老四合院的改建。在这个老四合院里,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除了外在的,在建筑上四合院的一个整体协调性,包括从外观、色彩、材质、氛围等等来符合周边,使其没有违和感之外,更多的是要对这个老房子充满甜蜜回忆的业主精神上的延续。对于他们情感的记忆,建筑的历史感来说,不单单是只有物质财产,更多的是精神财产上的继承,即在符合各个人群各种生活基本功能保的同时又能保屋主对老屋留情感。这并不是设计师自身的一个展现,而是今后生活在这里面的人他们自己的一个生活痕迹和时间留下的感情以及沉淀。任何一个设计师在面对业主的时候永远都是一个透明的人,永远不是他自己变成主角。而一个好的设计,一个温暖的设计是能感动人的,是能和人产生对话的。
图1:保留了母亲留下来的樟木箱,并对其进行了再次合理利用。
图2:随处可见的老物件。通过这些老物件的合理利用,来延续整个家族的情感记忆。
三 设计师与室内空间的融入
室内设计本身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有着实用功能的场所,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成为能寄托消费者感情的一个情感归宿。室内空间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躯壳,一个有着各种户型的躯壳,而真正的使用者是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人生经历….-除了会对室内空间的布局、功能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能将生活真正融入到自己的居住空间也有着越来越明显的要求。室内设计也再不是一门只讲科学,只讲技术的科目,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必要的理性思维,更多的是设计师要融入丰富的感性思维。室内设计中人的精神需求,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以情感交流为中心的一种体现。室内空间的情感需求、人文精神,并不是设计师强加于空间上的某种特性,而是由整个空间自身的特性以及住户自身所散发的气质所决定的。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学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当你深入其中去感受和感知每个人对于家的感受,你才能在满足客户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也带给他们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不管设计的手法、潮流、材质如何改变,从人出发进行设计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推荐阅读:
浅析网络信息安全的论文08-15
有线电视网络监控系统项目浅析论文10-22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07-10
浅析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五大原因08-24
浅析网络营销在我国酒店业的应用解读11-03
网络的影响和问题论文07-30
浅析:5个原因造成无线网络连不上07-21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与有效防范措施07-27
浅析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听说关系和听力理解的影响因素论文09-04
浅析循环经济对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