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设计

2024-06-17

《绝句》教学设计(共8篇)

1.《绝句》教学设计 篇一

绝句教学设计4.13

课前指导学生老师手指屏幕大家就要读屏幕上的内容。课前先指导绝字的说 课前找柳树的句子

二十首古诗指导读

1、播放春景,引导想象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春晓》,会读吗?

生:会

师:那就美美地读给老师听好吗?注意读出重音和节奏。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你们读得真好听,也读出了重音和节奏。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生:春天

师:春天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边听音乐,边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加图片动态)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各种鲜花盛开,春雨淅淅沥沥地落在池塘里荡起阵阵涟漪,柳枝悄悄抽出嫩芽,在春风中舞蹈,勤劳的蜜蜂飞来了,漂亮的蝴蝶飞来了,蜻蜓歪着脑袋向我们打招呼呢,各种鸟展开了翅膀快乐飞翔,燕子飞回了北方,成群的白鹭在水边翩翩起舞,多么美丽的景象呀。

师: 你发现了春天里的什么事物?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春天来了,出示句式:

春天真呀!春天。春天真 美 呀!

(什么事物 怎么样了)(什么事物)。(怎么样)(如果能加上形容的词语就更好了。

引导学生想象。公园里蝴蝶 =,池塘里小鱼 冰块,生:春天各种花开了 师:五彩缤纷还有香味呢.柳树长出了嫩芽,碧绿碧绿的。

蜜蜂来采蜜 蜜蜂不怕辛苦,我们要向它学习。

你用上了形容的词语真了不起。

你把句子说得很完整。师:在这么美的季节里。有位诗人也拿起笔写下了他看到的春天。

唐杜甫

出示课题 绝句 唐杜甫 再按 出示杜甫介绍图。

师:你们知道杜甫吗?他是唐代的一个非常著名的诗人,杜甫的家乡在湖北,他从小就很爱学习,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写得非常好,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后人称为“诗圣”。

师:谁来猜猜绝句是什么意思,生:猜

师:其实绝句不表示具体的意思,它是古诗诗体的一种,每行5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行7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换课件 绝句诗体

师:你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它是几言绝句?数数它每行几个字?所以是。

生:七言绝句。

师:非常聪明,你们一下就掌握了老师教的知识。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读2遍课题。(绝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绝字?

(生说)左边是绞丝旁,右边是颜色的色。师:你用的是加一加的办法来记的。

师:写板书

边说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刀字头窄,竖弯钩要舒展开,尾巴甩出去。

你们也可以伸出手和我一起写一次。生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师补写“句”字

二、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杜甫才华横溢,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绝句就是其中极为著名的一篇。你们听„„ 出示古诗全诗不带拼音 师: 点课件古诗范读课件 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我发现了你们听得都很认真。

师:古人写诗讲求“诗中有画”, 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什么景物?

(学生说一个,老师画一个简笔画)

生: 黄鹂 师:黄鹂是一种叫声非常好听的鸟,身上的羽毛是黄色的。生: 翠柳 生: 白鹭 师:白鹭是一种在水边生活的鸟,全身的羽毛非常洁白,特别爱吃小鱼。生: 西岭 雪山 生: 船„ „

师:我们把诗中的景物都找出来了,他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住古诗呢。

师:接下来,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还可以边读边对照诗句描绘的画面。出示图文幻灯片带拼音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愿意读给老师听听,指1名读

师:谁来说说 她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语:她读得很大声,师: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拼音读准了 哪个字是翘舌音? 他把翘舌音读出来了。

师:她每个字音都读准了吗?应该怎样读?全班和老师一起读,xx同学你再读一次。

生:她节奏没读出来。

绝句师:是呀,古诗非常讲究节奏的美,这首诗的基本节奏是223。两个/黄鹂/鸣/翠柳,师: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再次试着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注意节奏。

窗含/西岭/千秋雪,师:我们还应该注意重音,你想强调什么就把什么读重音,大家再门泊/东吴/万里船。试试。

师:谁愿意读给老师听听,我听出来了,你强调了XX 谁和他强调的不一样,你要强调的是。你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真会听课,注意到了XX 的问题,把古诗读得正确又流利。现在全班像他这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

师:你们做到了读准字音和节奏,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出示课件 视频第一句图,)唐杜甫3 天空湛蓝湛蓝,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随风飘荡,柳树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句子来描绘柳树?

生:嫩绿的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学生课前找写柳树的语句)师:黄鹂„„在干什么?

生:快乐的鸣叫。

师:黄鹂在

生:跳舞,在说话„„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条间蹦来跳去。

师:多么生机勃勃。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把诗变成了动画。这就是杜甫所写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课件出示句子1)生随手势读第一句。

出示第二幅图,师:瞧,谁又来了?谁来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师:只有一只白鹭吗?生不是 师你从哪看出不止一只白鹭的?】

师:是呀,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去。这就是

生说 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诗人用词简洁生动,仅仅

一、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诗中不但有黄鹂动听的叫声,有白鹭飞翔的身影,同时还有美丽的色彩,你找到诗中描写颜色的字吗?

老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

生:加上着重号,分别是“黄”、“白”、“蓝”、“青”这四个字。)师:(高兴地)祝贺你,一下子全找对了!掌声响起!

师: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彩鲜明,春天的特点一下就展现出来了。这里到处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杜甫,看着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美美的把这两行诗读一读。生读前两句。

师:你们读的真好听,我从你们的诵读中感受到五彩的世界,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站在窗前透过窗户往外看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抬头往远处望去又被另一处景物吸引了,是什么呢?

生 :是远处的雪山。师:非常正确

师:这座雪山就是诗中的西岭,它就是现在的成都西边的岷山,岷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因为诗人是站在窗前往外看,所以诗人说 „„ 生:“窗含西岭千秋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师:诗人又把视线转向了近处窗台下的浣花溪,这次,他又看到了„„ 生: “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这句诗中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字,他就是泊(课件出示 泊)你们猜泊是什么意思?和什么有关? 你从哪看出来的

师:泊指停泊,船停靠在水边。出示甲骨文,这就是甲骨文的泊字,他就像一艘船停靠在岸边,汉字逐渐演变,出示金文,这是金文的泊,这是小篆的泊 演变到今天,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了,汉字越变越美,越变越简洁。这样我们就容易记住它了。你记住了吗?

认识了泊字,让我们再读这句诗,边读边想象着几艘客船停泊在岸边。

这就是 男生来 手势示意 生读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就是 女生来 手势示意 生读门泊东吴万里船。师: 原来,门外还停泊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师:面对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你们猜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生:诗人感到欣喜。

生:诗人很快乐。

师:是啊,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快乐,多么欣慰!谁愿意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再把整首诗读一遍,速度可以快些表现出快乐的心情。(两名学生读)

大家都想读呀?请谁好呢?我们的云平台有个很有意思的点名功能,我就让电脑来帮老师挑看谁会被选中呢?

师:我听出了你的快乐

你的重音节奏把握得很好。

节奏还不够好,重音再强调一下,再来一次,面带微笑,我们很快乐,再读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者心情如此快乐,不仅是因为春天的景色美,杜甫晚年住在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在前几年,唐朝发生了战乱,许多老百姓无家可归,杜甫也为了躲避战争,一度离开了那里,战乱结束,他才回到浣花溪边,眼前作者见 到停泊在门前河流中的那艘客船船主对伙计喊道:“开船喽!”一口东吴的口音,勾起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杜甫的家乡就在那里,安定的社会使人们可以自由往来,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也有回去的希望了,安定的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了,所以诗人心情特别愉悦,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的写下这首即景小诗。

绝句唐杜甫

手势示意生读

24页的语文天地的金钥匙告诉我们,背诵诗歌时按照自己的想象做动作读课文更有意思,你们想试试吗? 跟着课件读2遍 动作做起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小燕子拖着剪刀似的尾巴,回到北方的家乡,它们“叽喳,叽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来了,春来了!”

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跟着杜甫感受了春天大自然美丽的景色。感受到了杜甫愉快的心情。杜甫真不愧是被称为诗圣的大诗人,从古至今,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了很多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大家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这是老师找到的资料,我发送到了云教学平台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的诵读作业大家也可以通过云教学平台上传展示。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作业:查找并诵读与春天有关的古诗、文章或著名的句子。

查找并诵读与春天有关的古诗、文章或著名的句子。

2.《绝句》教学设计 篇二

( 学生读懂诗意之后, 师生交流)

师:读着这样的诗句, 感受着如此美景, 你能猜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 (愉快)

师补充介绍背景:在杜甫43岁的时候, 唐朝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动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在这期间, 老百姓们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杜甫也被迫离开草堂。这首诗写于八年之后他重回草堂之时。

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生读)

师:同样的景色, 在战争时期, 诗人又会怎么样来描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乱中诗人笔下的花鸟。

师出示《春望》前半首:“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师范读, 让学生说说感受。再分男女生对比读这一悲一喜两首诗, 进而感受《绝句》中作者愉快的心情。

师:经历过那样的凄凉, 当听到战乱结束、可以重回故园时, 杜甫一家是怎样的心情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范读, 生齐读, 感受重回家园时的欣喜与激动。师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课堂上, 学生通过与《春望》一诗的对比, 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写《绝句》时的畅快心情。同时,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学生也很容易地读懂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学生用深沉的语调朗读《春望》中的诗句时, 课堂上出现了小小的高潮。一位教师在课后这样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吃透了文本, 用二年级学生能接受的语言, 简介了安史之乱, 站在时代背景的高度, 又用《春望》进行对比烘托, 令人豁然开朗, 原来杜甫写的《绝句》不简单。在凄凉的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下, 教师范读《春望》之悲, 就是为了突出《绝句》之喜, 使悲者愈悲, 喜者愈喜, 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课堂上出现了高潮。这种文学上的写作手法, 被执教教师很好地借鉴到教学方法之中, 值得大家学习。”

【启发与思考】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 教师用到了三首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绝句》。这三者是有关联的。安史之乱中, 诗人漂泊流离、报国无望, 甚至被叛军俘获, 于是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听到叛乱被平定的消息后, 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现实主义诗人居然写出了比李白还要豪迈的诗句, 这种喜悦兴奋之情可见一斑。终于回到草堂了, 诗人一口气写下了四首“绝句”, 我们学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古诗的串联看似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实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古诗并不少, 教师应做有心人, 将古诗分分类, 串串教, 带领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古诗。

1. 景物关联

同一景物, 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 站在不同的角度, 便有不一样的作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或对比鉴赏, 或补充拓展, 努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 尤其是其中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古传诵。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精妙?引进徐凝的《庐山瀑布》一诗中的“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进行对比, 便可事半功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喻体:徐凝用白练来比瀑布, 李白用银河来比瀑布。再品其中的区别:白练取其白, 银河也取其白, 用“银”比用“白”显得更有光彩;银河在天上, 银河落九天, 正写出瀑布从高山上落下, 就像从天上落下, 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 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 比起白练来, 显得更为真切;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如此对比, 配以朗诵, 学生便感受到这千古名句之绝妙, 同时也提高了语言鉴赏能力。

像这样景物相关的古诗还有很多。比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我们可以如此拓展: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究竟有多美? (出示荷花图) 杨万里曾这样描写 (补充《晓出净慈寺》) ;“山色空蒙雨亦奇”, 那雨天的西湖呢, 又奇在何处?让我们来读这一首诗 (出示《望湖楼醉书》) ;西湖的美景, 甚至可以让一个人魂牵梦萦、一辈子都铭记, 当年白居易在离开杭州后, 这样《忆江南》 (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

2. 事件关联

几乎所有诗作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 蕴藏着诗人独特的心情。比如李白当年为何《独坐敬亭山》, 望着“众鸟高飞尽”, 看着“孤云独去闲”;又如柳宗元当初驾一叶孤舟, 独钓寒江, 定然不是为了钓鱼……当然, 还有更多的古诗, 它们或许讲的是同一件事, 或许前后有联系, 本文开始所描述的片段就属于事件关联。所以我们在古诗教学中, 不能将古诗孤立地来看, 就诗论诗, 而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去发现古诗背后的故事, 将相关古诗串联起来, 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明白, 学得轻松, 学得高效。

很多年前,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 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 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 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苦盼王师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作为, 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 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王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意, 还巧妙地穿插引入了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 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之情。

又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可补充古诗《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 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 可补充古诗《钱塘湖春行》。

3. 情感关联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 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传达诗人的思想。我们读诗、赏诗, 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也是读诗的根本。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分类,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给古诗分类, 这是我们平时教学中一直在做的, 比如爱国一类的, 送别一类的, 思乡一类的。但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识记与积累, 或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同一类情感的古诗名句还有哪些, 以应付考试之用。其实, 越是相同类别的古诗, 越是我们带领学生进行赏析的好素材。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进而引导他们品味诗人对朋友元二的情感。学生很快地说出“依依不舍”, 对于后半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所蕴含的对朋友的担忧、牵挂需要进一步引导。接着, 我又大胆进行尝试, 引进了岑参的送别诗《别董大》,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样是送别, 同样是依依不舍, 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学生反复诵读“西出阳关无故人”和“天下谁人不识君”, 慢慢地品出了前者的黯然和后者的豪放。我即刻补充介绍两位诗人——山水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样, 学生不仅积累了诗句, 更在积累的过程中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也在品析诗句风格中初步认识了诗人与诗句的关系。

同样, 相同的爱国之心, 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处境和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 自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有“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奈, 有“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呼吁, 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 亦有“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的悲凉……我们都可以在对比中积累。

3.《绝句》教学设计 篇三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戏曲。并尝试为新词创编带有戏曲特点的动作,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喜爱黄梅戏的情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在课前导人时先清唱了一段黄梅戏《打猪草》里的片段《对花》,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我唱的是什么,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对于家乡戏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我唱的曲目,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黄梅戏并哼唱一两个片段,学生很活跃、很自信地回答并演唱了一两个黄梅戏的片段。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我马上问学生对黄梅戏了解多少,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黄梅戏的历史:起源于黄梅县,发展在安徽。然后教导学生,作为一个黄梅人。我们应该热爱家乡戏,会唱黄梅戏,从而引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学习兴趣。随后我在大屏幕出示黄梅戏《天仙配》的视频片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跟着大屏幕学唱黄梅戏,为了加深学生对这段唱腔的了解,我还根据低年级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简单介绍了黄梅戏《天仙配》的剧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学生对这段唱腔熟悉以后,我再揭示这堂课的任务是古诗新唱,用我们熟悉的古诗给黄梅戏填词。于是我大屏幕出示古诗《绝句》,并把《绝句》填进《夫妻双双把家还》里演唱了一遍,学生觉得特别有意思,非常开心地跟着演唱了起来。在学生熟唱之后,我和学生进行了对唱,还简单介绍了戏曲中的男女人物——生和旦,再让学生自由组合搭配进行对唱并模仿戏曲演员的动作进行表演。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开始还有点拘谨,后来在我的启发带动之下,几个舞蹈队的学生尝试着表演,接着大部分学生都跟着大胆地表演起来。

一堂成功的音樂课,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使审美教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进行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

4.绝句 教学设计 篇四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让我们朗诵几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来赞美一下春天。

《草》 《宿新市徐公店》 《春夜喜雨》 《村居》 《春日》

二、看图积累诗句,识字导入

师: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有一天,诗人孟浩然清晨起床(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情景,写了一首诗---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贺知章走在杨柳依依的路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写下了一首诗---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看到这样的景象,李白写下了---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听---(黄鹂鸟叫声)生:鸟叫声。

出示两只黄鹂鸟,生字“黄鹂”。师:读一读这个词语。生:黄鹂。

师:注意是二声,再读三遍。生:黄鹂,黄鹂,黄鹂。出示白鹭。师:同学们,再看。生:白色的鸟。(白鹭)

师:这是白鹭,白鹭是一种非常美丽、高贵的鸟。读一读,三遍。

生:白鹭,白鹭,白鹭。

师:色彩美丽,形态优美的两种鸟就在一首诗里。这首诗的题目是---生:《绝句》。

三、读通古诗识字,感悟绝句

师:同学们,拿起你的课本,赶紧读一读吧。学生们自由朗读。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学生朗读,老师提示“岭”应该是三声。

师:生字都读准了,“行”有两个读音,分别是háng xíng。你们怎么知道念háng呢?

生:一行,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对,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再一起读读全诗。学生朗读。

师:以前我们读过一首绝句,绝句度以来有节奏感,我来听听同学们读读。学生一起朗读。

四、观察文中插图,悟美体情

(一)突破难点“含”字

师: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这些美景的吗?

生:诗人在屋子里看到的。

师:这个屋子叫“草堂”,在屋子的门口看到的吗?

学生再次观察文中插图。

师引导学生找出来诗人是从窗户往外看的,并教学生做动作。

师:从窗户往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用诗中的一个词就是---(生:窗含)

(二)想象诗中画面

1、学生自主合作

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交流,老师巡视。

2、想象画面悟情

出示第一行诗,诗人在窗口看到了什么美丽的画面呢?

生:两只黄鹂鸟在叫。

师:在哪里叫呢?是在天上吗?

生:不是,在柳树上叫。

师:诗人没有用“叫”却用“鸣”,这叫声会是怎样的呢?

生:很好听,很清脆。

师:很清脆很动听地在翠柳上唱歌。那翠柳是怎样的柳树呢?

生:很绿很绿的柳树。

师:绿的不一般,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亮。

师:两个的“个” 是说明人的量词,在诗人眼中,小黄鹂十分可爱,就像可爱的小宝宝一样。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两个黄鹂鸣翠柳。

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引导说出一行白鹭上青天,再读前两句古诗。

出示第二行诗,学生朗读,诗人站在窗口,还看见了什么? 引导说出千秋雪、万里船。

3、解决疑难

师:诗人站在窗前,看到杨柳依依,白鹭翻飞,千年的积雪,停泊的船只。同学们已经学懂了,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如果学生不会指出,老师引导指出“东吴”“万里船”“门泊”。师解释并出示东吴的图片,教会孩子们。

师:看到如此美丽的春光,看到可以和家人团聚的船只,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对,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再次朗读古诗,背一背吧!点击背景音乐,请学生朗读、背诵。

(三)发现对的秘密

师:同学们,这首绝句不仅语言美,描绘的景色美,更重要的是里面藏着许多对子。你们发现了吗?

出示变色的词语,请学生们读一读,说一说。

师生共同读古诗,读出对的感觉。

四、写字

教学生写一个“含”字,“含”字不仅用的好,还要写好它哦!

五、拓展延伸

师: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杜甫还有其他的绝句诗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出示学习要求:

1、读熟诗句。

2、找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六、作业

背诵《绝句》和后边出示的其中你喜欢的一首。

七、总结下课

5.《绝句》教学设计 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6.《绝句》教学设计 篇六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罩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绝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7.以美为线索执教杜甫《绝句》 篇七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 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 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 一幅春天的画, 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一幅动静结合的画。字里行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执教本课, 以美为线索。

★感受颜色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 选用缤纷的色彩, 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四种景物四种颜色, 黄绿相间, 白蓝辉映, 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朗读, 感受到颜色的美。尤其是“青”这种颜色, 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一定的差异, 我们不能直白地告诉学生“青”就是指蓝, 而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 感受到“青天”是湛蓝的、瓦蓝的、蓝莹莹的、一碧如洗的……由此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体会意境美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 由低及高, 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 一派愉悦景象, 有声有色, 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 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 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 却描写了诸多景物, 远近结合, 动静交错。色彩明丽, 有条不紊, 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教学中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

最具韵味的是一个“含”字。让学生读读诗句, 从中体会作者是站在哪儿在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引着孩子透过窗子去看一看外面的美景, 发现这窗外美景就仿佛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让人赏心悦目。再带着这种感觉回归文本, “含”字就迎刃而解了!

★意会结构美

诗中数字的运用非常巧妙。第一句“两个”黄鹂, 写“点”, 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 写“线”, 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 写“面”, 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 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 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 构成了诗歌内在的结构美, 耐人寻味。

这样的结构美, 我们不能跟学生去讲, 但我们可以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有机渗透, 让学生有所感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感知, 建立一种意象, 感受意境的美。而对其深层的东西应该允许学生存有疑问, “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 到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中他自然就能理解, 就能体会。

★实践对仗美

全诗四句, 两两相对, 刚好组成两副对子。这两副对子所写的景色远近交错, 形成一个完整的、辽阔的、有声有色的画面。

教学中, 先带着学生回忆原来学过的对联“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再联系诗句充分感受对联的特点, 然后尝试着自己做对联诗。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 读懂诗意, 进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咀嚼并体会诗句蕴含的深意,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 感受诗歌的“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受到美的熏陶与润泽。

3.在对诗歌的细细体悟中, 初步感受对联的特点, 并紧扣文本, 在与伙伴的交流合作中尝试对联诗句的创作, 升华对诗歌意蕴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1.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绝句》,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注意诗中的生字与多音字, 把字音给读准了。 (生自由朗读诗歌)

2. (板书全诗) 请一名学生朗读《绝句》。

要求全体同学注意倾听, 集体正音。

3. 学习生字:

(1) 出示诗中两个多音字——行、泊。

先读准这两个字在诗句中的读音:一行[háng]白鹭上青天。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再读它们的另外一个音——行xíng、泊pō, 给它们分别组个词。

师总结:碰到多音字, 我们要学会辨别, 在不同的句子中读准它们的音。再来读这两句诗, 把字音给读准了。

(2) 教学生字:绝。 (观察生字的结构、偏旁, 说说书写注意点。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一起书空、描红)

4. 请大家自己把诗读上两遍, 感受一下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5. 读到这儿为止, 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留下了些什么呢? (生自由表达)

二、展开想象, 读懂诗意

1. 咱们还没细细品读就已经感受到了画面的美。咱们不妨闭上眼睛, 一边听一边想象。 (师配乐范读)

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颜色呀? (预设:黄、翠、白、青。多媒体重点标注)

理解“翠”:“翠”是指——绿。

理解“青”:同学们, 我们刚学过《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 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拉萨天空的颜色。——“蔚蓝、瓦蓝、湛蓝”, 是啊, 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天空就像拉萨的天空这么蓝。在诗人的笔下, 这样的天空就叫作青天。感受青天的美, 一起读这个词!

2. 在诗人眼里, 这真是一幅黄绿相间、青白晖映的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

(1) 指名读诗句。

(2) 听着听者, 你的耳畔仿佛还听到了—— (黄鹂叫声) ;咦, 这黄鹂叽叽喳喳的叫着, 好像在说些什么呀? (学生想象说话)

3. 短短的两句诗, 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颜色, 还听懂了黄鹂欢乐的鸣叫, 这么动听的叫声, 这么美的颜色, 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有声有色。 (板书)

4.你能通过你有声有色的朗读来表达这样一种情趣吗?

指名读, 推荐一名同学读, 配上音乐齐读。

5.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 那第三、第四句诗大家是不是自己读读看, 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 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1) 同桌交流。 (2) 全班交流。 (3) 质疑、讨论。

(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千秋雪、万里船、窗含、门泊等词语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整体理解诗句的意思。)

千秋: (一年一个秋, 这个“秋”就指代“年”。引导学生理解“千秋”虚指时间长, 读好“千秋”。)

窗含:要想理解这两个字啊, 我们不妨来体会体会作者是站在哪儿在看外面的世界。 (生:窗前。)

(1) (师拉开窗帘) 我们透过窗儿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孩子们, 眯起眼睛向远处眺望, 你透过窗子看到了什么? (生根据自己所见表达)

(2) 真是一幅美丽的画, 这幅画还有画框呢!这画框是什么呀? (窗框)

[体会:这美妙的景色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3) 孩子们,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经常去看看窗外千变万化世界, 你会看到很多美好的画面。 (教师出示三幅镶嵌在窗框中的美景)

(4) (出示窗框中雪景) 这样说来, 这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就像是镶嵌在草堂窗框中的一幅画。谁来读一读, 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美。

“万里”——路途遥远。 (结合“千秋”来理解)

泊:停泊、泊船靠岸。

6. 指名吟诵诗句。

诗人向远处眺望, 看到山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一低头, 又看到门前的岷江上停泊着千里迢迢从东吴驶来的船。他心情特别激动, 诗兴大发, 写下了这句诗, 谁来学着杜甫的样儿吟诵吟诵。

7. 一齐吟诵。

这春天的景色是看不完也写不完。而诗人只用短短四句诗, 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此美妙的画, 一幅春天的画, 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一幅动静结合的画。这不仅在于他会选取景物, 更重要的是他能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来, 拿起书, 一起吟诵。

8. 背诵诗歌。

真美啊, 我们一起欣赏着美丽的画面, 和着动人的音乐, 走进诗人快乐的内心, 一起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画面、配乐、背诵全诗)

三、作诗吟对, 升华诗情

1. 理解“绝句”, 给诗歌取个恰当的题目。

(1) 联系课前背诵的古诗理解“绝句”这种诗歌体裁的特点, 进而理解“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2)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即兴写成的, 没来得及取其他的题目, 所以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裁来作为题目。我建议大家再默默地读读这首诗, 揣摩揣摩, 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 试着给这首《绝句》另外再取个题目。

(3) 自己拟题;全班交流。

2. 引导学生发现并揭示对联诗的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首诗, 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课件出示诗歌——一一对应出现, 显示对联特点) (生发现:一一对应, 非常工整……)

3. 男女生配合读对联, 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

4. 回想以前学过的对联, 全班交流。

5. 尝试创作对联诗句

(在学生思考、创作、交流的过程中, 适当提醒学生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押韵等对联的要求。)

6. 课堂小结:同学们, 古诗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下来, 成为咱们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瑰宝, 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美, 能从诗中读到这样一种韵律美。还有很多古诗啊, 和《绝句》一样, 希望大家用心去阅读古诗, 走进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有声有色

窗含西岭千秋雪, 动静结合

8.蜀中过年十绝句 篇八

一、中年心事本栖遑,花簇锦城犹自伤。

未必他乡年味薄,春熙路上血拼忙。

二、烧白肥肠豆腐花,红油抄手叶儿耙。

川中美食长堪忆,咬着花椒有点麻。

三、马路桥头萝卜汤,苏稽镇上辣丁黄。

西川豆腐夸西坝,况复西施作灶娘。

四、街角摊前一一尝,锅魁夹饼米花糖。

凉皮不怕伤心辣,牛肉果然跷脚香。

五、年前冲雪上峨眉,雷洞坪高行径微。

三两灵猴通佛性,前相接引后相随。

六、新年新岁日当头,积晦重阴刹那收。

金顶蓝天银世界,此身云海一浮沤。

七、雪域晴光照眼明,下方如洗上方清。

遥看贡嘎天边外,信是瑶台第一层。

八、见说情深即着魔,也知惑溺我偏多。

普贤最是能行愿,愿乞馀生出网罗。

九、凤尾森森覆野塘,彤云携雨暗城厢。

浣花溪畔凄凉意,一瓣心香到草堂。

十、功兼述作大文章,殿上垂裳有二王。

鱼嘴擘江瓶泻玉,千秋万里稻花香。

四川,还有重庆,是我旧游之地。二十年前我在重庆北碚念书,于巴蜀风物颇不陌生。

对一个地方的记忆首先是靠舌头。鲁迅《朝花夕拾》小引里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我说“川中美食长堪忆”,也就是这“时时反顾”的意思。这次久别之后尝到,只有春熙路“龙抄手”总店里的红油抄手不过尔尔,其余像烧白、肥肠、豆花,随便吃点,仍复旧时风味。二十年前在北碚天星桥头一溜低矮的苍蝇馆子里,就着这几样菜,我曾把贵州酒乡里出来的一位仁兄喝到校医院里打吊针。而在不同的空间,我也说过,一粒花椒就把我送回四川。借用《西厢记》里色色的话说,“但蘸着些兒麻上来”。乐山的西坝豆腐名声太大,锅魁、夹饼也是名点。在张公桥头一家“跷脚牛肉”店,一大锅老汤烫出来牛杂,再放许多芫荽之类,那叫真鲜。最好吃的“跷脚牛肉”,据说是在前往峨眉山途中的苏稽镇上。但一路过去,到处打着黄辣丁的店招。峨眉山下,赶山河畔,马路桥头,有“荣生萝卜汤”,貌不惊人而滋味独绝。

上峨眉山是腊月二十八了,节气大寒。从山脚开始飘雪,车愈转愈上,雪越下越大,到雷洞坪已积雪半拃。在闻名遐迩的峨眉山猴子的陪同下,上得接引殿,坐缆车到了金顶,安顿下来,天就黑了。第二天是除夕(去年腊月只有二十九没有三十),薄明的天光里踏雪,零下十摄氏度的气温真够冷。十来个身披黄袈裟的僧人由一袭红袈裟的主持殿后,一行念着佛号隐没在弥漫的风雪中。吃了年夜饭,烧了香,许了愿,便回房间歇息,已久无看“春晚”的高致了。第二天大清早,被入川以来久违的阳光雪亮地刺醒。新年新岁,那醍醐灌顶的阳光啊,莫非就是佛光?远方云海中浮现的贡嘎山,疑真疑幻;可望不可即的千佛顶,雪中玲珑,云中缥缈,光中绰约;十方普贤的金色巨像,在白雪的世界里如庄严的梦。

每去成都,都要晋谒杜甫草堂,二十年来,整修扩建得越来越像豪宅了。说不出有什么对不对。又从犀浦乘城际快铁到都江堰。鱼嘴与宝瓶口皆秦时李冰所筑堰,分岷江之水灌溉川西平原。玉垒山麓有“二王庙”,宋以来奉李冰父子为“二王”。庙中悬有匾额“功兼述作”,是对李冰父子伟业最好的概括。“殿上垂裳有二王”原是闻一多七律诗《释疑》中的一句,指艺术殿堂里供奉着王羲之、王献之。余英时曾用为文章题目,颂台湾棋手王立诚、王铭琬的成就,现在看来是用过头了。

拉拉杂杂写了这些,像是为自己的诗作注,其实这十首诗迹近竹枝词,浅白极了,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只是我一路写来,忽然起一种感觉:用新诗好像搞不出这些名堂来。也就是说,我觉得旧诗与新诗差不多是两种制式,各有各的调调儿。写旧诗不像写新诗,用不着那么端,那么摆,那么装。

回到杭州,我将这组诗分发给一些朋友看。老车即车前子回邮中的一番话,深得我心:

大作拜读,十分欣喜。中国古典诗有种非凡的进入世俗生活的能力,非他国诗歌所有。进入世俗生活,但又非凡,大乐趣与大境界就在这里。至于新诗,目前的新诗,要么世俗,要么非凡,都不是(汉语诗歌)正道。废名悟到这点,我也悟到一点,兄悟到尤多,可贺可贺。我的阅读体验:古诗的句子看上去要像脱口而出,但得来大费工夫;而新诗的句子却要有累得半死但恰恰又是一气呵成的感觉。古诗新诗句子不同的质感,其中奥秘,可能只有几个人明白,因为真要细说,又是说不明白的,甚至漏洞百出。其实也是如此——就像一张网漏洞百出,但它的确要比一块铁板打得到鱼。

“非凡的进入世俗生活的能力”,说得真好。钱穆说中国文学“亲附人生,妙会实事”,就有这意思。用新诗处理烧白、肥肠、伤心凉粉、跷脚牛肉之类,是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的,尤其对于现代诗。现代诗人都是海德格尔的信徒,栖居之不足,还要“诗意地”栖居。现代诗人最喜欢的名词是“事物”,最喜欢的动词是“抵达”。他把存在当作一种对象来“进行”认识,像里尔克所说的,把万事万物从自己身边推开,以便采取一个角度或态度,“以稀少的亲切和敬畏的隔离来同它们接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佐证: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nlc202309040413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面朝大海”,“周游世界”,都是非凡;“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也不一定是俗务,而仍然是符号化了的非凡。“粮食和蔬菜”都是共名,接近抽象名词,不比小米和黄瓜来得具体。“喂马”紧接着“周游世界”,那是游侠骑士的身形了。最要紧的是,结结实实的现世的幸福乃是“从明天起”,当下的经验在诗中被虚置。如果说这首诗试图进入世俗生活,那么还是以理想的祈愿出现的。

不错,诗是现实。帕斯捷尔纳克说过:诗不必到天上去找,要善于弯腰,诗是在地上。但现代诗的调调儿一开始就必须仰望星空,必须非凡,必须深沉。如果不能抵达事物的深处以获取意义,现代诗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写。除非反讽,当代除了柏桦、张枣等少数几个诗人,都无法很好地处理一盘回锅肉。

车前子说废名悟出了这一点,的确。在《新诗问答》中,废名说:

旧诗之所以成为诗,乃因为旧诗的文字,若旧诗的内容则可以说不是诗的,是散文的。这话骤然听来或者有点奇怪,但请随便拿一首诗来读一下,无论是诗也好,词也好,古体诗也好,今体诗也好,其愈为旧诗的佳作亦愈为散文的情致,这一点好像刚刚同西洋诗相反,西洋诗的文字同散文的文字文法上的区别是很少的,西洋诗所表现的情思与散文的情思则显然是两种。中国诗中,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确是诗的内容,然而这种诗正是例外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所以成为诗之故,岂不在于文字么?若察其意义,明明是散文的意义。我先前所引的李商隐的“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确不是散文的意义而是诗的,但这样的诗的内容用在旧诗便不称,读之反觉其文胜质,他的内容失掉了。这个内容倒是新诗的内容。我的意思便在这里,新诗要别于旧诗而能成立,一定要这个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要是散文的。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文字则是诗的,不关乎这个诗的文字扩充到白话。

散文乃日常的自然,诗则是理想的造作。废名的意思是,旧诗有音律和体式帮衬,所以无施而不可,随口吟出,信手拈来,都像那么回事儿。新诗主要是自由诗,形式散文化,内容如果还是散文的内容,那就只剩分行了,此所以“梨花体”惹笑的原因。那怎么办?“新诗要别于旧诗而能成立,一定要这个内容是诗的。”什么叫内容是诗的呢?很容易理解为非日常的、有意義的、体现理想的、诉诸灵魂的什么什么。总之,要能超凡入玄,虽然那玄也不过“大有深意”而已。因此,诗人也就免不了有点儿端,有点儿摆,有点儿装。“靠老婆养活,为人类写作”(周伦佑语)。旧诗可以活在当下,即事、即物、即情、即景,以平常心,写平常事,“拾得篮中便是菜,得开怀处且开怀”。新诗却需要窥测灵魂、批判人生、代言民族、见证历史、重建秩序。一句话,写旧诗随时随地都能起跳,写新诗得助跑。

我们说“调调儿”不一样,理论上叫作“声音”不同。帕斯说,现代诗歌的声音真不简单:“只要是真正的诗人,就会听到那‘另一个’声音。这是他的又是别人的声音,不是任何人又是所有人的声音。”可不是一般地累人呀!所以,当我勒马回缰写起了旧诗,忽然感到放松起来。穆木天一九二六年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里说得在理:“记得在京都时同伯奇由石山顺濑田川奔南乡时,大家以为当地景致用绝句表为最妙。因为自由诗有自由诗的表现技能,七绝有七绝的表现技能。有的东西非用它表不可。”我觉得在四川过年,一路迤逦行来,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也是用七绝表现最妙,因为最放松。

也有不放松的时候,比如到了乐山大佛,不可无诗,于是写了一首:“蜂拥蚁集小人国,蹬道悬崖上下忙。大佛凌云危坐稳,但将慈目注寒江。”有点像废名说的,“是诗的内容用在旧诗便不称”,还是删掉好。

因为是头一回集中做旧诗(从前只填过两首小词),做完了就想拿给行家看,看要得要不得,又是大过年的,就当短信发给朋友,贺年兼报告行迹也不错,何况本来就是写在手机上的。群发出去,龚鹏程、楼含松、贺照田、王攸欣、张松建,还有黄维樑师,诸位先生一时间各有反响,于是更不亦乐乎起来。

我的同事、清诗专家朱则杰教授回信,羡慕我这回的“细雨骑驴入剑门”,说从文学史上来看,要想成就为大诗人,都少不了入蜀的经历。(唉,他不知道我二十年前远赴巴山蜀水,正是心存此愿,谁知道一去就再也写不出诗了!)然后,承他纠正我一处音律上的毛病,又提醒我如能严格遵循平水韵最好。我回信辩称,拙诗用今韵乃不得已。现在若还用平水韵,怕是自绝于人民了,因为就像“五四”时期刘半农就批评过的:“‘规眉危悲’等字,无论以何处方言读之,绝不能与‘支之诗时’等字同韵。”如果不是写旧诗,这样的问题我平常是不会深究的。

周明初教授是我邻居,阅诗大乐,回复说:“的为一吃货所作也。”我闻此,亦大乐。

吕正惠教授读后,夸奖说殊有老杜蜀中绝句风味,建议题目定为《蜀中过年十绝句》,比原拟的《蜀中吟草》更合乎老杜风格。老吕的看法与老车差不多:“像你这种作品,新诗很难写得出来,可见旧诗体还是有生命力的。”

徐国能教授这个春节独自留守冰冷的台北,见我诗来,遂发了兴致和作两首,说是为过年心境写照:“中年心事本栖遑,常恨春来更惋伤。多少红花纷落去,人间依旧太匆忙。”“坐关原欲破心魔,一觉春来日已多。寂寞花开啼血色,初回首识曼陀罗。”不愧是杜诗专家,两首和诗,清雅俊逸。曼陀罗花在印度和西方表意不同,佛书说此云适意见者心悦,西典里则是男人爱欲之药,和诗二义兼摄,于原诗的网罗自投、惑溺心甘,辞义兼胜矣。

钱锺书曾说,从六朝到清代,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我想,是呀,写诗是高度的艺术创造,怎么能流于一般用途,拿虚文客套来联络感情呢?不过,这一回我可不这么看了。朋友之间诗文唱酬,也是赏心乐事之一种,正合乎孔夫子的诗教: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群”,孔安国注曰“群居相切磋”。这“切磋”也就是《颜渊》篇里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往大处说,是由共同的趣味凝聚到一起,彼此考镜得失,辨别精粗。往小处说,也有俱乐部里大家凑趣起哄、俳谐嘲戏的效应,哪怕是两个人的俱乐部。钱锺书《槐聚诗存》序中也承认:“本寡交游,而牵率酬应,仍所不免。”尽管“概从削弃”,现存的赠答酬唱之作仍比比皆是,几乎占了一半。本来就是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是人性的基本需要。

现代诗人也有这个需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副标题为“给某某某”的诗了。可是诗的内容往往与受赠者关系不大,所以也没见谁反过来“回给某某某”。再说,旧诗的形式十分稳定,最适合做一个稳定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与抒发情感的工具。新诗人没有成型的公器,又魅惑于个人创造的至高准则,于是每首诗都写得很累——“新诗的句子却要有累得半死但恰恰又是一气呵成的感觉”,都得独特的设计,也都是孤独的活计。既然要端,要摆,要装,要强调个人的隐秘经验,也就不大好意思拿出来相与切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诗可以观,可以怨,然而不可以兴,尤其不可以群。深沉可不是一起玩的。

上一篇:有关读书的国旗下讲话下一篇:提高计划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