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2024-11-26

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共12篇)

1.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篇一

安全、环境管理层主要岗位职责

1、部门经理级及以上岗位职责: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执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及安全管理体系》的有关要求。

2、部门主管级职责:

2.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安全、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2.2部门主管为公司安全环保小组成员,实施公司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环保例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责任制。

2.3在新制定或完善部门各项规章制度时,需根据公司制定的安全环保方面相关管理制度来规范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必要时需要安全环保专业知识时可向安全环保部提出需求,加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参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

2.4负责组织作业区域内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针对重大危险源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及响应计划;制订重要环境因素运行控制方案。

2.5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台帐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准确及时地上报各类安全、环保报表工作。

2.6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3、部门基层管理岗位职责:

3.1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检查,认真填写巡检记录,加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日常监督管理,督促各工区一旦发现事故隐患,及时督促各工区(班、组)相关责任人进行限期整改,以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3.2切实做好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和检查。切实做好危化品管理和检查,严格做好危化品审批、购买、运输、贮存、发放、领取、使用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杜绝涉事故的发生。

制定:安全环保部

2013年8月8日

2.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篇二

矿山的生产过程是从环境中取得资源, 经过转化成为人们需要的产品;在这个加工的过程中, 有一部分资源和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以各种形式排入环境造成污染。所以要解决工业污染, 主要应该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源入手, 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2 加强生产过程中环境管理的意义

2.1 用经济方法防治企业污染的有效措施

我们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 物耗、能耗高, 效率低, 加上管理水平不高, 使资源流失量大,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加强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健全经济责任制, 充分调动职工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改进技术操作, 合理组织资源利用, 依靠职工进行工艺、设备革新, 搞好设备维护, 推行标准化操作, 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消除或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和污染事故, 就可以把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到最低限度。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可以大幅度减轻工业污染, 改善企业环境状况。

2.2 促进企业生产技术进步重要途径

企业不断改善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 革新生产工艺、设备, 完善生产工艺技术规程, 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不仅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而且有利于企业发现和解决技术、设备、工艺和原材料消耗中的薄弱环节,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收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增加盈利等综合经济效益。

2.3 促进生产组织合理化管理水平

一些单位中存在的重生产、轻环保现象, 说明环境保护没有纳入企业生产管理的轨道。加强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环节、工序的生产组织同环境保护要求协调起来, 在增加经济效益和改善环境相统一的基础上, 促进企业生产、组织等各项管理不断走向合理化和科学化, 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3 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生产过程中环境管理的重点是组织资源, 能源合理利用, 最大限度地控制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废水和各种废弃物的排放量, 减少污染物的无组织扩散, 使生产组织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改善环境, 保护职工身体健康, 实现文明生产。因此, 必须加强生产组织者和广大职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在生产过程中, 从生产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工艺设备技术操作和劳动组织等方面, 协调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有效地控制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纳入生产过程组织管理的轨道。

3.1 根据企业环境保护目标考核计划, 综合生产过程各环节的不同环境要求, 把资源、能源合理消耗, 资源回收利用, 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反映环保工作水平的生产环境质量等环保指标, 纳入各级生产作业计划, 同其它生产指标一起组织实施和考核。环保指标没完成, 不算完成生产任务。

3.2 在布置、检查、总结生产工作时, 要同时布置、检查、总结环境保护工作。要把环保指标和任务落实到车间、工段、班组和个人, 进一步完善环保规章制度, 落实各级生产指挥者和工人的环境责任。在生产承包, 劳动竞赛考核中, 完善包括环境保护要求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3.3 充分发挥职工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开展职工环保合理化建议和环保技术革新活动, 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能力。通过开展清洁生产来不断提高职工的环保意识。重视职工劳动环境的保护, 加强防尘防毒管理, 认真贯彻安全环保方针, 努力创造清洁文明的生产环境。

3.4 生产组织中的环境保护要纳入生产调度管理。根据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 统筹解决生产存在的环境问题和各种环保设施运行中的问题, 协调好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4 管理模式的探讨

4.1 开展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就是清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 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 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2 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标准要求对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体现清洁生产的思想, 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产品及服务都考虑尽可能减少污染, 节约资源和能源, 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和回收利用废旧物资, 因此通过建立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不仅能够获得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也能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使企业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的内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增强了企业在生产活动和服务中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对企业本身和与相关方的各项活动中所存在的和潜在的环境因素有了充分的认识, 摸清了企业自身的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凡口铅锌矿用清洁生产审计法调查选矿工业废水中硫化物的由来和去向研究报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凡口铅锌矿.

[2]马忠普, 等.企业环境管理.冶金工业出版社.

[3]清洁生产审计培训教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环境规制下企业清洁生产博弈分析 篇三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的恶化,清洁生产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被政府大力推行。文章运用博弈方法,分析了环境规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实施清洁生产时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均衡和动态演化博弈均衡。研究发现,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时的净收益大于不实施清洁生产的净收益时,企业会选择清洁生产策略;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时的净收益小于不实施清洁生产的净收益时,企业会选择不实施清洁生产策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收益、成本、政府监督并发现企业未实施清洁生产的概率及给予企业的惩罚力度均是影响企业是否采取清洁生产策略的因素。

关键词:环境规制;清洁生产;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演化博弈

一、 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是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雾霾、酸雨等各种污染问题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防止环境污染恶化,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保护措施,如: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进行排污权交易及征收排污税;循环回收利用;稀释排放等。各种环境规制政策的出台,对于保护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如:2011年血铅超标事件频发、2012年广西龙江河镐污染、江苏镇江水污染等。这些频繁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对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在传统的环境规制中,政府通常按照“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付费”等原则强制要求企业对其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即采取末端治理的方式来治理环境污染。末端污染治理方式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加大了实施环境保护行为企业的成本,削弱了环境保护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政府环境规制政策强度不大的情形下,企业不会对其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因此,末端治理未達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污染治理模式被大力提倡。早在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清洁生产就首次在中国提出。在2003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将中国的实际与国际惯例相结合,对清洁生产进行了科学界定:清洁生产指持续采取设计改进,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使用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和削减污染,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或者避免产品生产、使用和服务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清洁生产主张从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入手,将环境保护由事后治理变为事前预防,将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持续运用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企业生产开始就考虑资源节约、使能源的耗费和废物的产出最小化,以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清洁生产能够彻底转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促进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清洁生产的施行,并且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参与到清洁生产的实践中,以有效地改善和保护环境。但是,在清洁生产的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企业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主体意识缺乏,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极力抵触等问题,导致清洁生产达不到要求,影响了其实施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本文采用博弈方法,从理论上对企业的清洁生产策略选择进行推导分析,对于促进清洁生产的推广,实现我国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文献回顾

鉴于清洁生产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学者们对企业清洁生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何劲(2006)从清洁生产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管理模式研究、法规政策体系研究、清洁生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现有中国企业清洁生产研究存在的缺陷与展望等方面对企业清洁生产进行了综述。周筝(2007)对我国清洁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国外清洁生产现状、国外清洁生产的启示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清洁生产现状进行了综述。王暾等(2014)、白艳英等(2014)也对中国企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当前中国清洁生产推行仍处于初级阶段,激励机制单一、企业的违法成本低、环保部门的清洁生产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欠缺、补贴资金来源不确定等问题仍然存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吴南宏(2014)分析并总结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发展状况,认为存在企业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应该加强宣传、进行政策支持等解决对策。

此外,另一部分学者构建数学模型对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为进行推导分析。段宁、于秀玲等(2010)构建了清洁生产驱动力模型,采用回归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污染压力和外部条件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推进的影响。陈舜友(2007)建立博弈模型,求出纳什均衡解来分析清洁生产中企业与消费者的策略选择。陈舜友等(2008)从清洁生产和博弈论入手,对政府与企业的清洁生产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政府监督与不监督情况下的政府与企业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费瑞波,盛旗锋(2013)运用行为博弈理论分析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清洁生产行为的互动关系,并指出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作用机制才能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策略提供根本动力。

从以上研究文献可知,学者们对清洁生产的定性研究文献较丰富,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定量研究大多采用博弈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由于清洁生产涉及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多个方面,与既有的研究文献不同,本文采用博弈方法,分别在参与人为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企业在清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行为决策、博弈过程及策略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更好地实施清洁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三、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清洁生产行为博弈分析

1. 模型假设。假设政府进行环境归制并对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为进行监督,企业具有两种策略选择:实施或不实施清洁生产。现假设两个对称的企业在现有环境规制政策及自身生产函数约束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决定是否实施清洁生产,假设R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获得的收益,C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成本。如果双方都实施清洁生产,则企业的净效用为R-C;双方都不实施清洁生产时,企业双方的净效用都为-pF,其中p(1?燮p?燮1)为政府监督且发现企业未实施清洁生产的概率,F为政府发现企业未实施清洁生产时给予企业的罚款金额;若一方实施清洁生产,另一方不实施清洁生产时,实施方的净效用为R-C,不实施方的净效用为-pF。这是一个对称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由表1的收益矩阵可知,当R-C>-pF时,无论企业1选择实施清洁生产或不实施清洁生产,企业2的最优策略为实施清洁生产。给定企业2选择实施清洁生产策略,企业1的最优策略为实施清洁生产,因此策略均衡为(实施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即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净收益大于不实施清洁生产的收益时,企业会实施清洁生产。

当R-C<-pF时,无论企业1选择实施清洁生产或不实施清洁生产,企业2的最优策略为不实施清洁生产。给定企业2选择不实施清洁生产策略,企业1的最优策略为不实施清洁生产,因此策略均衡为(不实施清洁生产,不实施清洁生产)。即当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的收益大于实施清洁生产的净收益时,企业不会实施清洁生产。

由以上的静态博弈均衡可知,要促使企业积极进行清洁生产,需要使得企业清洁生产的净收益大于不实施清洁生产的收益。其中增加企业清洁生产的收益,降低清洁生产的成本,提高政府监督并发现企业未实施清洁生产的概率,增加对企业未实施清洁生产的惩罚力度等措施均能促进清洁生产的推广实施。

3. 动态演化博弈分析。当作为博弈方的企业仅具有有限理性时,由于理性层次不高,企业之间清洁生产博弈的结果可能为表1中所示的策略组合的任意一种。现在考虑在一个由有限理性的企业组成的大群体中随机配对反复进行该博弈。假设在该群体中,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为z,则比例为1-z的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其中0?燮z?燮1。设企业选择实施清洁生产与不实施清洁生产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z,E1-z,平均期望收益为E。

由表1可得,Ez=R-C,E1-z=-pF,E=(R+pF-C)z-pF,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策略的复制者动态方程为:

H(z)=■=z(Ez-E)=z(1-z)(Ez-E1-z)=z(1-z)(R+pF-C)

当R+pF-C=0时,H(z)=■=0,此时所有的z都是稳定的,博弈处于稳定状态。即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净收益与不实施清洁生产的净收益相等时,企业可能采取实施清洁生产与不实施清洁生产中的任一策略。当R+pF-C≠0时,由H(z)=0,得可能的稳定状态为z1*=0,z2*=1,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及演化稳定策略的性质,当z*满足H′(z*)<0,z*为演化稳定策略。当R+pF-C>0,即R-c>-pF时,H′(1)<0,此时,z2*=1为演化稳定策略,即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所获得的净收益大于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而遭受政府罚款的损失时,企业就会选择实施清洁生产策略; 当R+pF-C<0,即R-c<-pF时,H′(0)<0,此时z1*=0为该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即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所获得的净收益小于不实施清洁生产而遭受政府的罰款损失时,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清洁生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博弈方法,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清洁生产行为为对象,分别分析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的策略均衡和动态演化博弈均衡。静态和动态演化博弈均衡均表明:当R-c>-pF时,企业选择实施清洁生产策略;当R-c<-pF时,企业选择不实施清洁生产策略。可见,要促进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需要满足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净收益大于企业因为不实施清洁生产而遭受的政府罚款的损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获得的收益,成本,政府监督并发现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的概率,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被政府发现后的罚金大小均是影响企业是否实施清洁生产的因素。为了使得清洁生产在企业中被广泛推广,政府应该尽可能帮助企业增加实施清洁生产的收益,如:政府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各种税收优惠、补贴、奖励或鼓励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等。政府也可以通过提高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等措施降低企业清洁生产的成本。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行为的监督,提高监督水平,一旦发现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则给予重罚,以增大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的成本。

当前,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清洁生产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地方,比如,主要是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在进行清洁生产实践,中小企业大多对清洁生产未足够重视,并且也尚未形成供我国大多数企业实践的通行清洁生产模式。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大大降低了清洁生产的实施效果,使得清洁生产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增加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降低企业清洁生产的成本。为了努力提升环保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时的成本,政府应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并对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及各种奖励并对其进行税收优惠,以激励企业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2)完善国家财政补贴及优惠政策,增加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收益。财政补贴可以对绿色投资者进行补贴,鼓励投资者投资于绿色生产,调动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也可以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获得一定的补贴,降低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成本,促使消费者更多地选择绿色产品,逐步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进而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财政还可以给予绿色产品补贴,以增加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收益。除了完善国家对清洁生产的财政补贴以外,政府还可以采用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来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低息甚至贴息贷款,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也可以对清洁生产的推行发挥引导和刺激作用,政府给予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一定期限的税收优惠或者减免,可以增加企业清洁生产的收益,促使企业更积极施行清洁生产。

(3)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未实施清洁生产的监督,提高监督效率,一旦发现企业未实施清洁生产则给予重罚。在促进清洁生产的过程中,监督与惩罚机制也是有效方式之一。对于未采取清洁生产技术的项目改、扩建工程,政府部门不予批准。对于已经生产的重污染企业,政府责令其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或技术进行改造,或者给予较大金额的罚款,这样增加企业未实施清洁生产的成本,降低其收益,从而达到迫使企业采取清洁生产策略的目的。

(4)加强宣传和培训,促进清洁生产广泛实施。加强清洁生产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得清洁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尤其是要让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认识到清洁生产对于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促使清洁生产在我国各行业产业全面实施。

(5)将政策引导,法制监督和企业清洁生产机制有机结合。同时,在大中型企业清洁生产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加快清洁生产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和实施;各地方政府应该将建设生态园区与企业清洁生产相结合,使清洁生产由企业层面上升到园区、城市甚至区域的层面,逐步实现人、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劲.关于企业清洁生产研究的文献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178-180.

2. 周筝.国内外清洁生产进展现状综述.能源与环境,2007,(4):20-23.

3. 王暾,舒型武,王冬.中国清洁生产审核现状及激励机制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179-181.

4. 白艳英,周长波.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推行十年的现状与推进建议.环境保护,2014,(6):13-15.

5. 吴南宏.浅谈企业清洁生产相关问题.广东化工,2014,(9):37-41.

6. 段宁,于秀玲.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推进的驱动因素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10,(2):242-247.

7. 陳舜友.清洁生产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经济论坛,2007,(21):80-81.

8. 陈舜友,丁祖荣,李娟.清洁生产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1):142-144.

9. 费瑞波,盛旗锋.行为博弈视角下企业清洁生产行为选择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1):71-73.

10. 刘鹏,孟凡生.中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及实现策略.现代经济探讨,2014,(6).

1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2. 周宏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与途径.理论视野,2010,(2).

13. 丁丁,周同.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和政策建议.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阶段群体决策的博弈过程分析与偏好信息集结”(项目号:13YJC63025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有限理性下产学研合作研发防合谋激励机制设计”(项目号:2012M511909)。

作者简介:孟卫东(1964-),男,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副校长,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及管理;罗富碧(1974-),女,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优化方法、环境经济、公司治理;范波(1973-),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及管理。

4.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变化与应对 篇四

本文在分析影响生产经营环境变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思路。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资源性产品

一、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价格上升

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40%,50%、17%。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

根据地质部门第三次煤田预测统计,我国现已查明的煤炭资源量6 769亿吨,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已占用1 916亿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4 853亿吨。

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中,精查储量810亿吨,在精查储量中,目前可供建井选用的储量为227亿吨。

根据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石油总资源量9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

到,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25亿吨,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20 169亿立方米。

到,我国石油进口量已占石油消费量的40%;我国铁矿石的品位平均为34%,相当于澳大利亚铁矿石品位的51%,进口量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进口的铝土矿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为33%,进口的铜矿占国内需求的50%。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构成中的重化工业显著提高。

以来,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比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

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由19的55∶45变为的69∶31。

1990年我国生产的一次能源为9.87亿吨、发电量6 212千瓦时、钢材5 153万吨、水泥2.097亿吨,20我国人口比1990年增长了14.35%,但上列能源、原材料的产量和消费量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130%、318%、580%、402%。

生产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

这种变化,一是由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基本实现小康之后,消费结构出现新的趋势,即住房需求和购买私人轿车的需求显著上升;二是城镇化的步伐逐步加快;三是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10万亿元左右,相当于年GDP的50%。

从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来看,我国综合能耗普遍较高,一般比国外同类设备或技术高出10%以上。

就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来看,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逐渐提高的,但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例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综合能耗高出30%,粗铜冶炼耗能高出37%,氧化铝高出53%,玻璃高出66%,水泥熟料综合煤耗高出75%,炼油高出69%。

开采、加工转换和终端利用效率低,使我国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的目标, 2006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增长10.9%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2.8%和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没有达到节能的预期目标。

2006年上半年我国能源效率不升反降的原因:一是结构调整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在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单位产值能耗并没有下降,特别是高耗能行业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二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与力度不够,一些企业还没有采用新的节能生产技术。

在资源供给紧约束的情况下,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但是,下游加工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上涨的空间小,这就逼迫企业必须改变粗放经营的状况,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以降低成本。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

从总体上讲,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仍然具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

但这并不等于我国可以长期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

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的收益逐步提高。

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企业继续维持低工资水平,甚至实行“血汗工厂”的原始积累方式,将难以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以来,在沿海外来农民工较集中的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民工荒” 。

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农村仍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出现“民工荒”,主要是对农民工的工资和应有的福利待遇被压低、劳动条件差造成的。

他们的工资和基本的福利没有达到现阶段我国社会必要劳动的水平,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责任在企业。

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没有体现保证社会必要劳动的基本要求,而且存在着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的问题。

“民工荒”的出现,实际上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及其工资的市场机制进行强制性的调节,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

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应当为他们建立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应为他们建立能够跨地区兑现的个人账户。

有人担心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将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提高农民工的工资,首先有助于调整企业主与农民工之间的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使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能够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第二,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即使在出口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第四,有助于改变依靠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既牺牲了本国工人利益却又经常遭到进口国家反倾销的出力不讨好的状况。

目前的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首先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垄断性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没有有效地征收到国家财政,一部分转化为垄断性企业的工资和福利;二是民营企业的雇主与雇员的分配结构不合理。

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提高普通员工的工资水平。

三、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是指工业生产能力超出了社会有效需求,其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实现,生产能力闲置率超出了合理界限。

20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并逐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导致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

但从全局考察,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危机。

与上年同期相比较,30类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景气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约5个百分点,略有下降行业是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化学纤维、医药制造、化学原料及制品等下游行业,约占20%。

按照一般经济规律,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以70%为临界点。

目前,我国工业大多数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70%以上的见表1。

在大多数情况下,生产能力100%的利用是不可能的,上列煤炭和原油开采能力利用率都在90%以上,反映了这两个行业的产品供求紧张,因而出现过度开采的问题。

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则是普遍现象,生产能力相对的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淘汰落后。

当然这并不等于承认上述行业所有生产企业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突出矛盾不是总量过大的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即大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企业没有退出生产。

所以,政策的着力点是推进结构调整。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必须是适度的,在利用率低于70%的情况下,将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产品库存增加、企业相互拖欠的矛盾加剧。

目前生产能力低于70%的见表2。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增速超过20%,2006年投资率已经超过50%。

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期一般为3―5年,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在年开始释放,由此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第二,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73种家用电器中,87.7%的商品供过于求;19种五金电料商品全部供过于求。

第三,投资体制不合理和政府参与产业投资的强烈冲动。

第四,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的工业的过度投资。

工业土地市场不健全,工业用地的低价转让价格政策,导致大量的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一些自然资源开采权的定价只反映劳动和资本成本而不反映自然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和社会责任成本。

解决工业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办法:一是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二是依靠市场竞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严格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市场准入机制,限制不具有规模效应和技术落后企业的进入;四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增加以农民为主体的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及其购买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降低了生产危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实践证明,20下半年开始的以抑制局部行业投资过热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调控,生产过剩的问题将更加严重。

在当前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不应当简单地放松对投资规模控制,刺激投资品市场的需求,以便让所有的企业都能活下去。

与此相反,应当利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机,强化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经济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社会再生产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四、生产要素集中化与生产外包趋势明显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是必然趋势,尤其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火力发电、主要建筑材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造纸等行业,应当促进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

以火力发电为例,采用大型发电机组发电煤耗只有320克/千瓦时,但我国发电的平均煤耗超过400克/千瓦时。

如果火力发电的平均煤耗达到大型机组的水平,一年就可节约2.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发电用煤量的25%。

大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在700千克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明显缩小,但大多数中小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超过1吨,比国内大型钢铁企业高出30%。

由此可见,在资源密集型产业,限制并逐步淘汰不具有规模效应、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是完全必要的。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竞争实力强的大企业集中。

到2006年底,国有经营性资产价值达13万亿元,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冶金、电力、交通、通信、军事工业等基础性行业和骨干企业。

有人认为提高基础产业进入门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国有大企业集中抑制了民营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从法律上和政策上看,并不存在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的障碍,即凡是国有资本能够进入的领域,民营资本也能够进入。

但是由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有机构成高,要求资本的投入强度大,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相比,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相对复杂。

民营资本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家族独资形态转向资本多元化和社会化,这样才能解决单个私人资本不足的矛盾,适应基础产业由技术构成所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投入强度大的客观要求;二是民营企业必须实行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信任不具有血缘和裙带关系的外聘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委托代理制克服家族治理资本社会化大型企业的局限。

钢铁工业需要以宝钢这样现代化的大型企业为主导,但现阶段我国任何一家单个私人资本都还没有能力兴办这样的大型企业;我国需要能够制造1万5千吨大型水压机的第一重型机械厂,但没有那一家私人企业愿意投资这种资本总量大、利润率低的重型机械制造业。

由于几千年小农经济的历史局限性,中国的民营企业要克服上述两种历史局限性,还需要一个过程。

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又不可能容忍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继续停留在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规模小、产业组织分散的小企业的状态。

在生产要素集中化的同时,生产外包是产业组织结构变化的一个新趋势。

外包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外包是指企业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设计活动,分别转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

外包可能伴随着生产资本的直接投资,也可能仅仅通过外包合同,以非股权方式将业务分解或把非核心业务转移。

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外包”的方式,交由其他专业公司处理,其实质在于截取价值链中的高利润环节,缩小经营范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企业的强势领域,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其中,成本削减是绝大多数企业进行离岸外包的初衷,也是外包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收益。

同时,通过外包,企业能以更低廉的薪金雇用更高素质的人才,以支持更高层次的技术需求或更大的制造规模。

企业外包,将推动产业组织结构向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

要适应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企业必须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集中力量做好做强核心业务,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经营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

五、企业必须承担相适应的社会责任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在商言商,只要搞好生产经营,吸纳就业,增加商品供应并能获得利润,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

这种认识是对的,但不全面。

因为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中运行的,企业在盘算怎样赚钱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的和自愿性的两种类型。

强制性的责任首先表现在企业必须依法纳税。

政府向企业征税,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对社会剩余产品的一种扣除,以用于国家行政、科学、教育、国防、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开支,从而使社会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以及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企业纳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源泉。

政府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才能按照社会公正的原则,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从而为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所以企业偷税漏税,不仅属于违法行为,也是企业未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强制性的责任还表现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必须符合标准,不得造假售假,对消费者构成欺骗和危害。

这本来应当是企业的自觉行为,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健全,在事实上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少数企业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造假售假时有发生。

其结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是引发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和矛盾的主要原因。

所以,执行产品的技术标准,接受政府的质量监督,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非强制性的,即企业自愿承担超越社会契约或法律的要求。

契约或法律约束通常是公民和企业必须遵守的最低的社会行为准则,但社会契约和法律还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做出严格的规定。

对于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性事业,契约和法律并不强求企业去做,它属于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的范畴。

5.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篇五

第十三条【实施整改】排污者应当在收到限制生产决定或者责令停产整治决定后15 个工作日内,制定整改方案,报作出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开。整改方案应当确定改正措施、工程进度、资金保障和责任人员等。被限制生产的排污者在整改期间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并且应当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或者委托具有环境监测资质的监测机构开展监测,保存监测记录。

第十四条【解除】排污者完成整改任务的,应当在15 个工作日内向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整改任务完成情况,提交监测报告、整改方案落实情况、整改期间生产用电量、用水量、主要产品产量与整改前的对比情况等材料,同时说明以上材料向社会公开的情况。自排污者报告之日起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解除。

{方案二:第十四条【解除】排污者完成整改任务的,应当委托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产排污状况和污染治理能力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监测报告、整改方案落实情况以及整改期间生产用电量、用水量、主要产品产量与整改前的对比情况等材料报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自排污者备案之日起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解除。} 第十五条【终止】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自行终止:

(一)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的;(二)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作出责令停业、关闭决定的。

第十六条【后督察和跟踪检查】排污者被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对排污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履行情况实施后督察,并依法进行处理或者处罚。排污者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30 日内对排污者进行跟踪检查。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七条【文书】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文书格式由环境保护部统一制定。

6.生产工厂环境管理规定 篇六

第一章总则为确保生产秩序,保证各项生产正常运作,持续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本公司的发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工厂生产车间

第二章 生产环境的要求生产车间必须保持环境通风、整洁和安全,符合“3定5S”要求。

第三章 员工管理规定

1上班时按要求穿戴好工作服、工作鞋,不穿工作服不得进出车间。

2车间人员有责任加强生产现场环境管理,随时保证场地整洁、设备光洁,严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3车间员工和外来人员进入特殊工作岗位应遵守特殊规定,确保生产安全。

4禁止在车间吃饭、吸烟、聊天、嬉戏打闹,吵嘴打架,私自离岗,窜岗等行为,吸烟要到公司指定的地方或大门外。

5作业时间谢绝探访及接听私人电话.禁止带小孩或厂外人士在生产车间玩耍或滥动车间设备,由此而造成的事故自行承担。

6任何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易腐烂、毒品、浓气味等违禁物品,危险品或与生产无关之物品进入车间;不得将产品(或废品)和私人用品放在操作台或流水线上。

7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工艺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产品生产工艺或装配方法。否则,造成工伤事故或产品质量问题,由操作人员自行承担。

8在工作前仔细阅读作业指导书,员工如违反作业规定,不论是故意或失职使公司受损失,应由当事人如数赔偿(管理人员因管理粗心也受连带处罚)。

9操作人员每日上岗前必须将机器设备及工作岗位清扫干净,保证工序内的工作环境的卫生整洁,工作台面不得杂乱无章,不能堆放产品和废品.生产配件或样品须以明确的标识区分放置。

10下班时(或做完本工序后)应清理自己的工作台面,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打扫场地和设备卫生并将所有的门窗、电源关闭。否则,若发生失窃等意外事故,将追究本人和车间主管的责任。

第四章附则

1本规定由行政部和研发试制部试制组共同制订。研发试制部试制组全面负责本管理规定的执行。本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7.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篇七

(一)战略与企业战略

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

(二)生产与运作战略

生产与运作战略是指企业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框架下,按照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确定的竞争战略,对企业经营领域的生产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制定全局性的规划,它根据企业各种资源要素和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构建和运行一个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并不断发展的生产与运作系统,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生产与运作战略在企业中的地位

生产是企业组织中的重要职能之一,生产与运作战略是一种职能部门的战略,它制定出实现企业战略的产品方案,确定构造企业战略的生产运作系统。企业生产与运作战略在企业中的地位可以用图1的企业战略表示出来。

二、企业生产与运作战略的主要内容

企业的生产与运作战略通常来说有如下几种:

(一)确定自制或购买

这是生产与运作战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决定制造某种产品或由本企业提供某种服务,则需要建立相应的设施,采购所需要的设备,配备相应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社会分工大大提高了效率,一般在制定自制或购买决策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选择自制,其余部件根据企业资源选择自制或购买。

(二)精心设计生产流程

根据生产类型的不同,生产流程有三种基本类型: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即对象专业化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即工艺专业化流程)和按项目组织的生产流程。企业在制定生产与运作战略时,可根据产品——流程矩阵进行决策。

根据产品结构性质,沿对角线选择和配置生产流程,可以达到最好的技术经济性。换言之,偏离对角线的产品结构一生产流程匹配战略,不能获得最佳的效益。产品——流程矩阵可以帮助管理人员选择生产流程,对制定企业的生产战略有—定的辅助作用。

(三)产品或服务的调整

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要及时跟踪产销情况,调整现有产品的生产、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是否淘汰等情况,从而更好地抓住市场机会,发展优势产品或服务。

三、全球竞争环境对企业运作战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企业的决策与竞争战略,任何组织都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的具大的挑战。

(一)全球制造

全球制造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其主要特征是,在A国采购原材料,送到B国去加工成零件,然后运到C国装配,最后销往D国和其他地区。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车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的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制造商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高技术的应用

以计算机及其他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生产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是20世纪的主要特色之一。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存储和找出系统、自动条码识别系统等,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劳动成本,而且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降低了材料和废品损失,缩短了对顾客需求的响应时间。

(三)制造资源短缺

原材料、技术工人、能源、淡水资源、资金和其他资源越来越少,资源的短缺对企业的生产形成有很大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在将来会越来越严重。例如我国最近近两年许多企业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这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具大影响。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新任务。

四、全球化下企业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与运作战略

生产在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战略,对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本企业的优势资源制定生产与运作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战略

随着全球性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能否生存下去与它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有关,这是制定生产与运作战略的核内容之一。为了强化企业的核心业务竞争力,在制定生产与运作战略时,往往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外包的合作伙伴,如何核心业务的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

(二)基于生产集成化方式的竞争战略

为了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企业在制定生产与运作战略时,需要决定从事哪部分的直接生产而将其它业务外包出去?生产集成化方式可以分为纵向集成化和横向集成化两种。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是典型的纵向集成模式,它的“自制”比例高;横向集成是指把生产中的大部分零部件委托给其他企业去做,自己集中精力做好关键性业务。两种集成化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做不同的选择或综合运用,参与市场竞争。

(三)基于质量的竞争战略

当今世界,价廉质劣的产品是没有销路的,全球化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质量战略必须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并将质量管理贯彻于企业的各个阶段。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抓最终完成的产品或劳务质量,还要抓相关的过程质量。无论是采取低成本、大批量策略还是多品种、小批量策略,都必须保证质量。

(四)基于柔性竞争战略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动态多变,具体表现在: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型号和规格越来越多,过去大量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生产系统的柔性,就是生产系统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从生产一种产品快捷地转换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能力。生产系统的柔性意味着效率和适应性。因此,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是21世纪的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总结

企业生产与运作战略的制定策略,可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模式,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国际运营中不能只停留在低成本的阶段。低成本是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条件,但却不能使我们赢得市场。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地位,我们首先应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我国企业应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品研发,大力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做好售后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我国制造企业一定要做好运营战略的制定、实施、监控及评价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话语权,“中国制造”也才能真正赢得世界。

摘要:受全球竞争环境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发生了具大的变化。近几年,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 靠超低的劳动力价格成为制造大国, 遭遇了许多的创伤, 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用相当于美、日将近1/25的微薄工资换来的仅仅是非常微弱的劳动成本优势。这个优势随时可能被其他因素所抵消。面对国际化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 我国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准确把握, 针对竞争态势及其发展的需要, 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才能在市场上永久性地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角度研究企业生产与运作战略的构建, 并做了相关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全球化,生产运作战略,全球制造,柔性

参考文献

[1]林世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变革与我国经济发展能力的构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01期

[2]樊奇, 徐学军.国际代工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生产运营战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08年04期

8.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篇八

莆田盐场是我省制盐行业最大的国有企业,全场生产面积14万公亩,年产海盐12万吨以上,职工2600人。现有高、低压输电线路727km,变压器15台,各种型号的水泵、电动机75台,提卤泵400台,这些设备分布在十个生产工区及劳动服务公司等十一个基层单位,方园15公里,职工居住在东峤镇14个村子,是一个生产条件艰苦,职工文化素质较低,安全生产管理难度较大的企业。在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安全工作处于全市先进水平。自1999年至2003年连续5年被莆田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莆田市总工会、莆田市经委、莆田市劳动局评为莆田市“安康杯”力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坚持不懈开展安全生产教育,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指导安全生产,使重大伤亡和生产事故为零,轻伤事故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企业安全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

2、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1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管理离不开管理的组织、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安全生产管理,也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固然很重要,但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去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才能得以落实。

企业建立一套健全的安全生产组织体系,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保证。这个组织体系的核心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我场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场长担任;副主任是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场长。各基层单位均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小组长由基层单位领导担任;基层单位配备专职安全员。生产班组设立不脱产的安全员,全场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健全。

2.2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中最基层的一项安全制度,在整个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中心环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场于2001年重新制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本场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指出:场长对本场职工在生产活动中安全与健康负全部责任。由于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各类人员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使企业的安全工作进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保证企业实现安全生产。

3、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3.1运用事故树分析,防止机电子工业部设备事故

安全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在实现安全管理现代化中的具体应用。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安全与危险这一对矛盾。解决这一对矛盾,促进矛盾向安全方面转化,这就是安全系统工程的任务。

近几年来,我场虽然重大伤亡和生产事故保持为零,但交通事故、意外损伤、机电设备事故、滩场事故仍有发生。其中机电设备事故最常发生。我们在加强对机电工人技术培训的同时,运用事故树分析(FTA)法,来预测和诊断故障,分析系统薄弱环节,指导运行和维修工作。

事故树分析是对复杂系统进行可靠性、安全性分析的预测方法。它在安全生产管理上,不只注意已发生事故的统计研究,更着重分析事故发生以前每一个环节存在的危险性。这种分析属于演绎分析,由事故最终结果分析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即以整体事件出发分析到局部各基本事件为止,描绘出它们的逻辑模型。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进行事件的定量预测,也可以只限于定性分析或对事件的直接原因作简要分析。我场搜集了有关资料,绘制了电泵提卤工触电伤亡事故树,帮助工人了解事故发生的规律,把握防止事故的要点。

3.2运用安全检查表,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所谓安全检查表,就是为检查某一系统的安全状况而事先拟好的问题清单。具体地说,就是为了系统地发现企业、设备、操作或管理措施中的不安全因因素,事先把检查对象加以剖析,把大系统分割成小的子系统,查出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和要求,将检查项目按系统、子系统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避免漏检。

9.生产队住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篇九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场生产队住区环境建设,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有效解决住区环境卫生整治难巩固更难的问题,实现队容队貌管理的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健全生产队住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生产队居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其与农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结合我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产队作为本辖区的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的环境卫生治理和管护工作,生产队队长为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 场属各生产队及其住区居民,必须遵守本办法。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良好卫生环境的权利和维护改善生产队容貌的义务,都应当尊重生产队管理人员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挠生产队管理人员履行职责。

第二章 队容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的队容包括:住区街道、建筑物、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广告设置、公共场所等。

第五条 生产队住区内的各种公共设施应当保持完好、整洁、美观,垃圾要及时清除。未经生产队同意,任何单位和个

人不得在行道树、电线杆、建筑物等设施上,任意设置、张贴、悬挂、刻画各种标语、广告和其它张贴物。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所堆放物料、私搭建筑物,因建设需要在街道和公共场地临时堆放物料、搭建非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其它设施的,须经生产队批准后按规定执行。

第七条 禁止在街道随意堆放有碍道路交通、住区容貌和环境卫生的物品。

第八条 在街道两侧摆摊设点的,必须经生产队批准,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经营,并应严格服从管理。

第三章 环境卫生管理

第九条 道路沟渠卫生管理。生产队辖区内的主次干路路面平整清洁,做到无散落垃圾和积水。主次干路两侧沟渠排水通畅,无杂草、脏物、污水,并搞好绿化美化。

第十条 畜禽卫生管理。严禁在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内放养鸡、鸭、鹅、羊、猪等禽畜。对畜禽圈舍做到“三勤”(勤起、勤垫、勤打扫),并及时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对有一定规模的禽畜饲养圈舍采取相应的灭蝇和防止粪便、污水外流措施。做好禽畜防疫工作,防止禽畜疾病的产生和传播。病死禽畜要一律深埋,不得随意丢弃。

第十一条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强化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管理,让群众在整洁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卫生设施要齐备,有足量的垃圾容器;安置的路灯不得刮碰和破坏;已有的休闲广场要保持清洁,无杂草,健身设施要保持完好,能够满足职工群众的正常使用。生产队要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组织相关人员对公共场所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第十二条 垃圾投放管理。生产队垃圾处理场实行定点管理,选址要科学合理。居民每天生活垃圾的倒送要按规定倒入垃圾容器或指定的场所,再由生产队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统一运到指定垃圾处理地点,并进行掩埋和消毒处理。禁止一切乱扔、乱堆、乱倒垃圾的现象发生。对主干路两旁的白色垃圾,经常拾捡,进行集中掩埋处理。

第十三条 公厕卫生管理。生产队现有公厕,要有专人管理,保持内外清洁,及时清掏,定期消杀。防止蚊蝇滋生,传播疾病。计划待建的公厕,位置要规划合理科学、方便群众。

第十四条 柴草堆放管理。柴草与居民区应相隔一定的距离,实行定点集中堆放。堆放整齐有序,柴草要随用随清,保持整洁,注意防火。

第四章 绿化管理

不少于2次的全队“义务劳动日”,组织党员、管理人员、职工群众开展“全队卫生大清洁”活动,并组织人员对卫生“死角”进行义务清扫;动员住区职工群众适当承担相应的卫生保洁义务,共同实现生产队环境美化、居民院落洁化、队容队貌优化的目标。

住区职工群众是生产队环境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体。因此生产队的环境建设和维护就必须要有全队职工群众的共同参与,并自觉遵守长效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既爱护小家,又保护大家”的公共卫生意识,共同携手努力“建设新生活,迈向新生活”。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于双河农场生产队环境卫生治理办公室。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10.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篇十

油田当中的安全问题以及环保方面的问题是油田生产当中的两个重要的问题,并且社会当中对这两个方面也都非常的关注。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都比较的突出,因此油田也对这两个方面非常的重视。这样油田的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这两个方面问题的认识程度,利用正确的策略,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让油田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好的提升两个重要的方面。本文重点对油田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两个方面的管理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从而使油田更好的开展工作。

一、概述

石油行业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其发展的好与坏将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当然石油也是我国重要能源之一,油田企业能够良好的运行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在油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它是油田企业能够良好运行的基础或者说是前提,这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当中的安全生产问题,油田若要能够顺顺利利的发展,或者是说让整个油田企业的发展都能够正常平稳的运行,这就必须有安全生产作为其保障。除此之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环境方面的内容,现在国家都在强调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在整个油田的运行当中,如果不能对其中的`环境进行很好的控制和监管,这样在生产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当环境遭到破坏之后将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

二、现在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石油行业在前几年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但是在发展背后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最近几年,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控制。但是,在生产的过程其两个方面的管理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的注意。

第一,企业员工的安全已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的差。现在国内油田单位当中,从上到小的企业内部员工这些方面的意识都是比较低的,即他们没有能够认识到安全以及环境保护对于一个企业以及相关人群的重要性,他们生产工作当中更多的是强调,得到了多大的利益,是否对自身以及国家的经济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只在乎眼前的利益忽略长远的或者说是更重要的意义的表现是不可取的。企业的安全以及环境问题能够影响到其长远的发展[1]。

第二,企业内部一些制度的建设不足,或者说制度方面是不够完善的。从当前企业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多个油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及环境方面的管理这两个方面的制度规范来说还是比较的落后的,或者说是在制定相关的制度的时候一些内容没有明确的说明而是模模糊糊,这样由于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要想它能够在实际中起到相应的作用也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企业当中对于安全生产以及环境保护这两个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就会在这两个方面所投入的资金也是不足的。对于单位当中的制度或者说是一些项目来说,其要想能够很好的运行必须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的一个项目要想启动需要足够的启动资金作为支撑,若是资金都不足那么这个项目要想开展相应的工作也是非常的困难的,可以说是缺乏了资金的支撑这个项目在开展过程中举步维艰[2]。

三、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讨论

随着发展,人们会逐渐的认识到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环境的保护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要想在企业的内部建立高质量的企业安全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的管理,就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完善管理,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两个方面的管理进行一下简单的讨论:

第一,让企业员工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以及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的意识,企业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的方面的意识程度将对油田当中的安全生产以及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问题与一线员工的具体操作是息息相关的,他们操作的时候得到将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进行安全性的生产。只有企业的员工能够从思想上对于工作中的安全生产一环境保护有了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二,在油田的内部建立健全与环境保护以及安全生产相关的监督机制从而来促进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油田的生产工作当中,如果仅仅依靠其员工子自我的约束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关的机制来讲从另一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约束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工作的进行。通过企业内部监管部门的工作的开展,在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关的环境污染的问题。

第三,在油田实际工作当中要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只有运用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这样才能够对安全生产以及环境的保护有所保障。改革开放至今,正是由于先进的生产的技术才保证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正好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相符,先进的生产力能够更好的带动企业的发展并且促进企业从不同方面进行发展。

四、结束语

11.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篇十一

生产车间是卷烟生产企业的构成基础,是实现卷烟成品价值形态的直接部门,按需生产、做优质量、降低成本是生产车间的主要任务,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和保证。围绕精细化管理推行工作的必要性、推行工作误区、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产车间 管理 精细化

生产车间作为企业构成的最基本单元,是实现产品输出和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最直接部门,在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企业关注的重心和重点。在生产车间纵深推进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能,挖掘内部潜力,同时也是契合烟草行业当前“优秀卷烟工厂”创建的有力举措。推进精细化管理,不但要在思想上重视,而且要从行动上落实,实现全员参与,有效把控各项关键目标指标,以助推企业生产管理上水平。

1.推进生产车间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推行精细化管理是顺应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卷烟加工企业生产车间是卷烟加工的产出终端,处于企业最底层,其特点为承担的目标指标多、人员密集、工作环节流程多,过去多为粗放型管理。如今,国家局明确提出了“461”、“532”的战略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品牌、做强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以应对国外烟草制造大鳄的入侵。很显然这对国内卷烟生产企业,特别是卷烟制造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粗放型管理模式就显得不合行业改革发展的节拍,因此转变管理模式,改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是烟草加工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最终的落脚点必然会是卷烟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

2.推进生产车间精细化管理工作应避免三个误区

2.1认识误区

推行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必须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与支持,在推行过程中应加强动员宣传,要及时纠正精细化管理只是管理层的事、精细化管理只是一项阶段性工作等错误认识,要形成长效机制把精细化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

2.2管理误区

推行精细化管理应突出重点,该精则精,该细则细,以防推行过程中陷入繁锁管理、复杂管理的误区。否则,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使车间管理呈现哪样工作都在抓,而哪样工作都抓不好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会使车间员工疲于应对而导致抵触情绪滋生。

2.3执行误区

推行精细化管理工作应着重抓好执行工作,要把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位,做到从一而终,严格按标准制度执行,要杜绝处理问题时标准不一、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否则,将会使精细化管理推行工作陷入执行不力、工作流转不畅的误区,届时再好的制度与标准都会成为摆设。

3.推进车间精细化管理工作,还应着重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3.1着重解决岗位职责不明晰问题

工作细分、目标细化,这是精细化管理最起码的要求。因此,生产车间首先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要让各岗位职工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达到怎样的目标,从而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在细化岗位目标责任时,要根据岗位特性不同而有所侧重,岗位层级高的职工理应承担更多的目标责任,同时要尽可能地对目标指标进行量化,减少定性化指标,要让每位职工都肩负目标指标,以便公平公正地对职工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考核。

3.2着重解决制度不健全问题

推行精细化管理还应结合车间生产职能特点,对车间所有活动流程进行疏理优化细分,做到工作流程明晰、管理制度条块分明。一是要对车间所有活动进行疏理归类,在保证所有业务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去繁就简,能优化就尽量优化,以减少工作的流转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规范管理应制度先行,要着重围绕部门工作的薄弱环节与短板问题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覆盖车间生产作业活动全过程,使车间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且在规范管理下动作,同时还应对车间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定期评审修订,以确保制度的适宜性和符合性。

3.3着重解决考核不到位的问题

考核是对工作进行评价和促进的必要手段,同样精细化工作的推进也需要考核监督来加以推进。首先,要建立精细化推行工作专项考核体系,将精细化考核指标分解到各岗位,确保其覆盖车间每一岗位,让车间职工感受考核压力,从而变压为动力促进岗位工作。其次,考核要从严,要有专人负责,要定期定时段进行,而且要与岗位绩效挂钩,与职工个人利益相结合,实行奖优罚劣,体现工作干好干坏的差别,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和抓好精细化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着重解决治标不治本问题

对精细化工作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要从深层次剖析原因,找准问题产生症结,从而有的放矢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使出现的问题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发生。一是解决问题不能急功近利,只注重表象,要防止旧问题未解决而又引发新问题产生。二是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多征集意见,多分析原因,集众人之智探寻最为合理的解决措施。

3.5着重解决影响车间“质量、成本、效率”三项指标的突出问

生产车间精细化管理推行工作要充分结合车间的生产职能特点,着重把控“质量、成本、效率”三项关键指标控制。一要做优产品质量。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防控”机制,全过程贯穿“预防为主、控制为辅”的思路,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通过持续改进来促进车间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二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要关注生产过程每一过程,建立物耗动态预警机制,定期核算物耗情况,重点关注主要物耗指标,对消耗异常情况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应对,有效防控。三要提升效能。重点关注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突出因素,及时组织车间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设备运行质量来促进车间生产效能的提升。

精细化是一项长期反复循环的管理活动,其对管理效应的追求永无止境,同样精细化目标也理应不断更新、反复修订,呈螺旋阶梯上升,当车间实现了预期目标后将又会转入对新目标的追逐实现。因此,生产车间精细化推进工作理应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以助推车间生产上水平、管理上台阶。

作者简介:

12.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篇十二

一、化工产业的安全问题

1. 化工产业的资源节约性

通过化工生产支持经济发展快速提高, 保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我国的工业化生产中, 能源的占用总能源消耗的百分之四十, 这其中有百分之六十被用于工业消耗。所以, 提高我国的资源充分利用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的建设, 资源的综合利用, 工业化的合理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保证我国化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和平衡维持。

2. 化工产业的环境安全保护意识

对于化工产业的发展的快速进度, 督促着我国化工行业在整体环境保护上也有合理的应对措施, 通过合理的治理手段保证我国化工产业的正常发展, 降低我国新节能的减排效果。化工企业中将经济节能措施与节能减排方法合理的安排保证节能的合理的效果, 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好的拥有合理的技术支持。安全生产的化工产业是指行业产业的和谐安排, 保证社会生产的合理发展, 使社会工业化生产中合理控制整体安全环境生产状态, 提高化工产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保证科学技术知识的培养条件, 保证员工对于工业化产业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水平, 对于常见的与化工生产相关联的问题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准确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 对于有相关化工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原材料进行分类保护处理, 保证化学产品的合理堆放和整体储存。及时有效的处理不当的安全隐患, 解决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

3. 化工产业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化工产品中易产生危险问题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储存, 提高化工生产的安全级别, 保证我国化工产业安全的稳固发展。据统计表明,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规模的发展和扩大, 越来越多的安全生产问题凸显处理, 由于我国化工企业的安全制度不完善或管理不及时导致操控人员没有合理的知识储备和现场操控能力, 经常会发生各种问题。因此, 只有提高化工产业生产管理的安全制度, 保证合理的安全生产才能提高我国化工产业整体水平。

二、化工产业中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

化工产业的发展带给环境的污染是无形的、是巨大的。环境污染会导致大自然生态系统失衡, 制约人类社会发展, 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例如沙化现象的产生、酸雨的现象、温室效应的形成等, 这些问题都与化工产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情况的好坏密切相关。及时处理和解决因为不断的环境破坏造成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生态变化的警钟, 及时敲响我们, 提醒我们要及时遏制破坏环境的做法, 及时弥补我们做错的事情,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因此, 及时的提高大气的自净能力,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积极的植树造林, 提高生态绿色环境, 加强自然的自我环境再生能力是保证我国工业化生产环境问题的良好处理办法。另外, 提高二氧化碳的消耗, 建立合理的天然氧气生产加工, 加强绿色植物对于二氧化硫等不利气体的吸收能力, 从而提高空气的净化能力, 保证空气的清新。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对我国现代化工生产中安全环保问题的研究, 可以从整体管理体制上制定合理的方案, 在技术水平上提高空气净化水平, 建立合理的科学化控制, 保证利用现有的技术提高我国整体环境。从而既保证我国化工生产的高速、有效产出, 提高我国化工产业在世界工业水平中的市场占有率, 又可以保证我国环境不受任何工业化生产的污染, 达到共赢的目的, 保证我国可以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上的和谐平衡, 保证我国民众可以更好的完成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业农村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法律援助站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