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损失统计管理办法

2024-09-22

质量损失统计管理办法(精选8篇)

1.质量损失统计管理办法 篇一

《火灾损失统计方法(GA185-2014)》

学习小结

通过对《火灾损失统计方法(GA185-2014)的学习》,本人深刻的认识到火灾损失是描述火灾的重要指标,是火灾统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分析揭示火灾规律重要依据之一,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大小是衡量火灾严重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科学的统计方法是准确地计算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的重要保证。

火灾损失统计包括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火灾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火灾导致的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火灾现场处置费用、人身伤亡所支出的费用之和。

一、火灾损失的构成:主要由火灾直接经济损失、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火灾现场处置费用、人身伤亡、重置价值、成新率、烧损率、残值、文物建筑重建费等构成。

目前,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为3大类:火灾直接损失、火灾现场处置费用、人身伤亡所支出的费用;14中类:建筑类损失、装置装备及设备损失、家庭物品类损失、汽车类损失、产品类损失、商品类损失、保护类财产损失、其他财产损失、灭火救援费、灾后现场清理费、医疗费(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补助及救济费、歇工工资;17小类:建筑构件损失、设施设备损失、房屋装修损失、家电家具等物品损失、衣物杂品损失、文物建筑损失、珍贵文物损失、保护动植物损失、贵重物品损失、图书期刊损失、低值易耗品损失、城市绿化损失、农村堆垛损失、灭火剂等消耗材料费、水带等消防器材损耗费、消防装备损坏损毁费、清障用大型设备及人力费共34个类别。

二、火灾统计的原则:

统计火灾损失着眼于数理分析,是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分析揭示火灾发展规律,统计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范畴。核定工作不仅止着眼于一起火灾损失的核算,还含有一种法律的认定职责,经过核定的每起火灾损失数据在刑事认罪、行政处罚等工作中具有法律效力。多年来消防部门也在艰难地承担着这一责任。

因而在统计火灾损失要严格按照标准中的统计技术方法来实践。

统计技术方法的选择原则如下:

1、有充足的财产损失申报材料支持的宜选择调查验证法;

2、低值易耗品、家庭物品等损失宜选择总量估算法统计;消防装备损失宜选择修复价值法,其他现场处置费宜选择实际价值法;筑构件、设备设施及装置、城市绿化等损失宜选择重置价值法;房屋装修、汽车等损失宜选择修复价值法;产品商品类损失宜选择成本-残值法;贵重物品、图书期刊、农村堆垛等损失宜选择市值-残值法;文物建筑损失宜选择文物建筑重建价值法。

三、火灾统计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8个方法:选择原则、调查验证法、总量估算法、实际价值法、重置价值法、修复价值法、成本-残值法、市值-残值法、文物建筑重建价值法。

1、调查验证法

对受损单位(个人)申报的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进行调查验证。经验证,申报数据中主要损失物(贵重的、大件的)的名称、型号、数量、价值基本符合事实,按申报数据统计;基本不符合事实的,选择其他方法。验证方式有:有效证明材料(包括各种票据)复核;询问当事人、证人;现场勘验等。

2、总量估算法

先估算损失物灾前财产总量价值,再通过损失程度估算一个损失百分比,两者相乘结果即为这些损失物的损失值。

3、实际价值法

对灭火救援中损耗损毁的物品(如灭火剂、燃料、水带等)按当时当地实际价值统计;对灭火救援中调用大型设备、人力雇佣以及灾后清理现场等费用按实际发生额统计。

4、重置价值法:适用于计算建筑构件、房屋装修、设备设施及装置(包括储罐)、汽车、城市绿化以及家庭中家电家具等物品损失。

重置价值确定方法:对于在用建筑,其重置价值是受灾时该建筑在当地重新建造的每平方米工程造价与受灾面积的乘积;在建建筑,其重置价值是受灾时该建筑已经投入的每平方米工程造价与受灾面积的乘积;房屋装修重置价值按当地失火时实际投工投料的现行市场价格计算;设备设施及装置(包括储罐)和家电家具等物品的重置价值按当地当时相同商品的市场购置价格取值;市场没有相同商品,按相类似商品的市场购置价格取值;在市场上找不到相同或相类似的商品,重置价值取其原值;城市绿化重置价值按当地当时城市绿化工程预算计算。在计算城市绿化类损失时,只计算被损坏的绿化部分的重置价值,其成新率和烧损率的取值均为1。

5、修复价值法:适用于计算建筑构件、房屋装修、设备设施及装置(包括储罐)、汽车、消防装备、贵重物品及家电家具等损失。修复费大于受损前财产价值的,损失按受损前财产价值计算。汽车受损前价值可参照二手车市场估算价值。

6、成本-残值法:适用于计算产品类和商品类损失。商品的成本只计算购进价、税金、运输费、仓储费等。

7、市值-残值法:市值-残值法适用于计算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图书期刊、家具家电、农村堆垛以及家庭粮仓等损失。市场没有相同物品的,可按相类似的物品计算。图书、农村堆垛、粮食等烧损后不能再使用的,其残值视为0。

8、文物建筑重建价值法:文物建筑重建价值法的计算则参照统计方法的计算公式计算。

通过自学《火灾损失统计方法》,在今后的火灾损失统计时要严格按照该方法进行统计。每起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应包括房屋、构筑物,设备和其他财产的损失。在具体统计时,应按本标准逐项计算财产损失。火灾损失统计对于全面掌握火灾情况,准确反映火灾危害,提高社会消防意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熟悉掌握火灾统计范围,计算法和具体要求。火灾统计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事,认真核实每起火灾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实统计填报,坚决防止少报、漏报的现象,维护火灾统计工作的严肃性。

2.质量损失统计管理办法 篇二

关键词:施工企业,质量损失率,内部损失,外部损失

质量损失率是质量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性指标, 为施工企业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确定与核算质量损失率能够不断降低企业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 寻求经济合理、符合标准、用户满意的施工质量水平,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完善企业质量成本工作, 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1 施工企业开展质量损失率统计的必要性

1.1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开展质量损失率统计, 引导企业将质量与价值联系在一起, 使企业在关注为顾客提供合格产品保障的同时, 更加关注过程控制, 要实现精准化的、对施工要素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质量损失率指标的统计分析, 基础是施工各个环节管理记录精准。因此, 从企业和项目层面开展质量与价值分析, 使项目及工序质量控制系统有机联系在一起, 使质量与价值相一致, 推动企业级项目管理更加精细化。

1.2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在建筑业企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在质量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 内外部质量损失越低, 在相同质量的条件下, 越具竞争力。在目前施工企业平均利润率很低情况下, 很多企业都从各个层面开展成本控制, 质量损失的减少时成本控制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日趋引起各个企业的关注。

1.3 企业质量文化驱动的结果

企业要打造百年企业品牌, 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支撑, 精益的, 不断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驱动员工以精准的工作质量,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正确”的精益工作理念和“事事皆可改进”的持续改进理念, 不断追求最小的质量损失的理念驱动, 促进员工不断自我改进工作质量。

2 质量损失率的概念及构成

质量损失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之和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是表征质量经济性的指标[2,3]。

2.1 质量损失率的计算

质量损失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F为工程质量损失率, %;Ci为内部损失成本, 万元;Ce为外部损失成本, 万元;Pc为施工总产值, 万元。

2.2 质量损失的构成

2.2.1 内部损失的统计范围

1) 报废损失。因成品、半成品、在制品等达不到质量要求且无法修复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 造成报废所损失的费用, 以及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在采购、运输、仓储、筛选等过程中因质量问题所损失的费用。

2) 返修费。为修复不合格品并使之达到质量要求所支付的费用。

3) 降级损失费。因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质量等级而降级所损失的费用。

4) 停工损失费。因质量问题造成停工所损失的费用。

5) 质量事故处理费。因处理内部产品质量事故所支付的费用。如重复检验或重新筛选支付的费用。

2.2.2 外部损失成本的统计范围

1) 索赔费。因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 对用户提出的申诉, 进行赔偿、处理所支付的费用。

2) 退货损失费。因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造成用户退货、换货所损失的费用。

3) 折价损失费。因产品质量未达到质量标准 , 折价销售所损失的费用。

4) 保修费。根据保修规定, 为用户提供修理服务所支付的费用, 以及保修服务人员的工资总额及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

3 施工项目质量损失的来源分析及确认渠道

要想准确反映施工项目的质量损失, 需要从项目策划、施工过程控制及交付后保修服务项目施工全过程分析产生质量损失的来源, 明确确认渠道[4]。

3.1 项目质量损失来源分析

3.1.1 项目策划阶段质量损失的来源

施工项目策划阶段质量损失主要是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策划相关措施不到位,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施工工序安排不当。是指因工序设计布置的衔接不合理, 甚至有倒置和颠倒的工序安排, 施工布置未留出必要的技术间歇时间等原因而引起的质量损失。如墙未抹灰就提前贴墙敷设管道, 管后要抹灰可能需要拆除管道、抹灰后再重新敷设管道。该质量损失费用基本为返修费。

2) 施工措施不到位。是指因施工质量保证措施的制定不能结合现场具体施工条件, 在人员、机械器具配备、施工环境影响因素、施工措施用料、施工工艺选择等方面策划不系统, 使执行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而产生质量损失。如土建砼搅拌振捣养护的冬季施工无相应控制措施等。损失构成一般为返修费, 严重时会产生降级损失费、报废损失费、停工损失费、质量事故处理费等。

3) 检验计划策划不完善。检验计划策划的项目未能包含所有的施工分项, 或特殊工程检验计划编制未能符合要求, 导致策划检验项目遗漏, 或检验方法不符合标准要求而造成。损失构成为返修费、停工损失费 (停工待检造成) 。

4) 检测设备配备不足。指计量检测设备使用方法的策划、配备数量、规格不符合现场具体情况导致的质量损失。如高层钢结构施工的垂直定位采用原始测量仪器或超过设备使用误差要求等。损失构成重复检验、返修费等。 严重时候会产生降级损失费、停工损失费、质量事故处理费等。

5) 新技术应用经验不足。是指新技术应用策划措施不充分, 影响关键过程控制前能力确认不够, 可能造成质量损失。如新材料的焊接, 对焊接工艺不熟悉, 造成焊接合格率偏低等方面质量损失。该质量损失一般为返修费。

3.1.2 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损失

1) 材料控制不到位。是指现场材料采购、供货、验货、检验、发放、使用等管理环节疏忽造成的质量损失。如:采购材料不合格、材料错误发放、材料未按设计要求使用等造成的质量损失。质量损失一般为停工费、返修费、降级损失费, 严重时会产生报废损失费、质量事故处理费等。

2) 施工工艺执行不到位。是指未按照施工工艺策划要求施工导致的质量损失。如由于大风环境焊接未搭设防风棚, 而导致焊缝返修、混凝土面未刷界面剂或凿毛就进行抹灰导致抹灰层脱落等。质量损失一般为返修费, 严重时会产生停工费、降级损失费, 报废损失费、质量事故处理费等。

3) 质量检验控制不严格。是指在施工日常检查过程 (包括自检、交接检) 、专检过程时, 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需后续施工返修的质量损失。该质量损失一般为返修费、降级损失费、停工费等。

3.1.3 项目交付后质量损失

指在保修期内, 因验收期间未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 在后续使用过程中, 造成生产停车及异常检修的索赔费用、保修金扣除费用 (建设单位维修) 、施工单位派人整改的保修费用。

3.2 质量损失收集的渠道

3.2.1 从会计原始凭证中直接获得

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等外单位开具的质量罚款单、在项目交付后发生的质量的索赔费用、保修费的扣除部分, 可以直接在会计原始凭证及会计账户中获得。

3.2.2 从会计原始凭证中分析获得

施工过程中质检员开具的罚款单、专业人员根据定额评估, 鉴定费用过高、超过定额损耗的耗材及原材料数量、重复购进的设备、材料等可通过比较分析获得。

3.2.3 从统计原始资料中分析获得

企业定期做月份或季度的质量统计报表, 如焊接合格率、质量事故统计报表等, 对于偏离部分可计算质量损失。

3.2.4 从质量原始资料凭证中分析获得

1) 自检记录。员工自检记录中超差点值或数量超过规范规定的检验批/分项。

2) 工序交接。有不符合质量验收标准的工序交接记录。

3) 验收记录 :有超过强制性标准进行返修整改的在专检原始验收记录。

4) 日常检查记录。质量问题反馈单、不合格品报告单、施工日记、质量会议记录等质量问题部分。

5) 监理、甲方及上级监督检查整改通知。监理通知单、监理联系单、监理会议记录、质量大检查问题汇总、质检站监督检查报告、业主质量会议记录等中质量问题部分。

6) 材料物资到货记录。通过不合格品报告、材料退库记录、材料验收记录、材料降级使用记录跟踪相应质量损失。

7) 现场签证。用于返修的脚手架重复搭设签证单、返修台班签证单、停工工日签证单等。

8) 检测报告。各类材料、分项工程等的检验报告中反馈不合格部分。如焊缝检测报告中不合格焊缝。

4 项目质量损失开展的主要步骤

4.1 明确组织机构及职能

首先从企业和项目2个层面建立健全质量损失组织机构, 明确岗位职责。由于质量损失涉及范围会比较广泛, 应包括财务、质量、技术、检验、设备、材料、经营等专业职能部门及人员。

4.2 建立质量损失管理制度

明确各种质量损失的收集方法、渠道、要求, 确定相应流程, 并给予详细规定。科学设置质量损失子科目, 并给予明确的定义和范围, 科目的设置不能过细、要便于核算和分析。

4.3 确定质量损失管理目标

质量损失目标的初始设定应依据同行业及本企业施工现场历史数据, 结合相应的管理目标 (如焊接一次合格率、材料正确使用率等) 设定。管理目标实施一段时间, 应该及时调整, 以适应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

4.4 按照分项工程开展质量损失统计

检验批或分项是质量检查、验收的最基础单元, 材料使用、工艺实施、自检、交接检、质量验收、返修等各种造成质量损失的因素都依据检验批/分项, 同时定额子目项、财务子目项等费用统计也与之相对应, 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4.5 依据定额及财务凭证进行计算

现场统计出质量损失的检验批或分项, 依据相应时期、相应批次的材料、机械的财务入账价格, 返修的定额工日 (实际工日) 、机械台班进行计算, 保证数据量化、可衡量。

4.6 分类建立质量损失台账

依据质量损失的科目类别分类进行汇总, 形成质量损失台账, 便于核算分析。

4.7 定期进行质量损失汇总

按月/季度/半年/年汇总当期质量损失数据, 与当期施工产值相除, 得出该统计期的质量损失率。

4.8 定期开展质量损失统计分析

依据季度或半年质量损失率的波动、趋势及与目标的对比进行分析, 验证质量控制情况;依据分类科目进行分析对比, 确定改进重点, 提出改进措施。

4.9 逐步建立信息化支撑平台

应逐步建立财务、经营、材料、机械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便于质量损失的检索、计算、汇总, 减少工作量。也有利于统计、对比、分析, 提高工作效率。

5 质量损失率统计应注意的事项

质量损失率的统计、核算、分析等工作非常繁琐, 要能准确反映企业质量控制真实水平, 需要施工企业自上而下给予高度重视, 企业各专业系统之间协调配合;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 收集数据;建立激励机制, 质量损失控制结果与绩效挂钩。

5.1 定人、定责、定目标

要明确“管工作管职责范围内质量损失统计”的原则, 避免“质量损失是质量部门的事”的观念。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管理, 一是按照费用项目, 将内部损失、外部损失的统计科目定期统计。二是按照产生各类损失渠道明确定期统计。由主管部门汇总。

5.2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要将质量损失管理列入长期工作规划中, 要从企业层面上常抓不懈, 要在项目签署责任状中, 明确质量损失率控制指标, 使每个人工作质量与经营成果相连接,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5.3 与绩效考核挂钩

应要求相关专业部门根据职责分工, 分解设立本专业系统内部损失费用控制比率, 项目部要根据项目规模及项目特点设立质量损失率指标。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在初期推行时, 可暂定为激励指标, 确保能够准确得到数据, 为工作推行奠定基础。

5.4 建立定期监督机制

要想持续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 既要避免由于考核与绩效挂钩, 项目瞒报质量损失, 又要防止多专业重复统计, 造成统计不准确。因此, 质量损失的汇总应该包括原始记录、财务凭证复印件、费用核算等项内容, 经主管专业人员核实。要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保证全过程有效运行。5.5与企业管理成本相适应

由于目前数据收集渠道不健全, 在推行初期中可根据损失费用大小, 逐步建立收集渠道, 增加配置统计资源的成本要与损失成本相比较, 力求最优化。

6 结论

开展质量损失率的统计分析工作, 能够有效促进施工企业从单一关注产品质量到不断关注质量经营, 以最小质量损失获得最优质量。引导企业不断完善质量策划、严格工序质量控制、有机协调组织各系统管理, 确保项目系统质量最优, 质量损失最低, 有效控制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品牌。

参考文献

[1]黄维明.质量成本综合分析企业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司.法律法规规章质量管理工作文件选编 (1988年-2000年) [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0.

[3]尤建新.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宗蕴璋.质量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加强医院医疗统计的质量管理研究 篇三

关键词:医疗统计;质量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110-02

随着医院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积极运用统计原理,保障医院管理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正确制订医院的发展规划,作好医疗质量管理监督等工作,以达到提高医院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的目标。医疗统计是收集、分析医院各项业务活动、资料数据的重要方法,它为评价医院工作的质量及效果,保护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医疗统计为医院领导掌握医院工作情况,编制工作计划,进行经济核算,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改进管理等提供重要的依据。评估医院的工作数量和医疗质量,为医学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资料和数据,对医院进行科学运营和决策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医院医疗统计存在的问题

1.1 统计数据准确性不高

从目前医院医疗统计数据来看,许多医疗机构存在原始统计数据不准确的现象,由于随意估算或填报数据影响医疗统计的准确性。主要是由于医院对于医疗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差别较大,基层统计数据填写人员变化较快,原始信息记录不全、混乱等。在进行医疗统计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医疗统计单位不能独立行使统计职能,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医疗统计工作缺少有效的监管。

1.2 统计数据标准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医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对医院的医疗统计数据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地分类,防止医院就诊出现混乱的局面,使病人就医时节省时间,能及时的对号入座。一些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使用效益和效果应较好的表现在医疗统计数据之中,但是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统计信息。不同科室、不同病种的医疗质量及医疗服务效益的分析提取,统计数据也不能满足要求。对于医疗数据分析中新加的一些统计数据指标,统计工作不能及时地进行反馈,常常表现有所延迟。医院医疗统计工作在再设计能力方面发挥缺欠,对新增指标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更要明确医疗信息统计指标的概念。

1.3 统计数据缺乏适应性

在医疗统计过程中,医疗统计指标概念、办法、界定上不统一、不准确,很难满足数据在时间上的对比要求,容易引起错误信息出现。随意改变医疗统计指标,影响整个统计体系数据的衔接和完整。对原始数据记录缺乏有效的管理,如病人的来源地数据记载不规范,这样的数据累计到一定程度,将极大的影响医院客户资源归属地分析,大大降低医疗统计信息的适用性,最终误导医院的正确决策。

2 提高医院医疗统计质量的对策

2.1 加强医疗统计法制工作

加强医疗统计法制建设工作,使医院医疗统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是保障医疗统计数据客观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对于重要的医疗统计数据要有规范的发布办法,使医疗统计数据不受包括医疗行政部门在内的各方的影响,确保其客观、公正、真实,保证医疗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完善医疗统计质量监督体系

发挥目前指标体系对医疗统计质量的监管功能,采取先进的统计方法,对改善统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立并完善医疗统计指标体系对医疗统计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对统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应用的“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中,生成的统计报表都是这一指标体系的反映,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指标,结合统计专业知识,做好对医院医疗统计质量的全面监督和管理。从统计方法来说,计算机的使用让统计工作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道路,统计质量大大改善,在各种医疗指标中只要输入准确原始数据,可以确保输出数据的可信度,同时极大降低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摆脱繁琐的数字计算,用更多精力从事统计的其他工作。

2.3 规范医疗统计方法

目前,我国医疗统计流程中存在着统计方法单一、对全面报表的依赖较大、指标体系不合理、任务繁杂和完成任务的条件脱节等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以一定的统计制度形式规定统计部门应收集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整理、收集和制作报表,并开展统计分析。第二,完善医疗统计方法,保证其在一段时间内的统一和相对稳定,以制度形式明确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等,不但保证了数据的可比性,反映现象发展的数据特征,也有利于使用者根据指标的说明和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和分析,增强数据的适用性。第三,应建立从实际出发的合理的医疗统计方法体系,适当减少全面报表。

2.4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人员素质对于医院医疗统计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统计人员业务能力、素质不齐,医院各级人员缺乏医务统计方面知识,是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做到统计人员培训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医疗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统计相关知识,了解医院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务实求真、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同时要将统计数据质量相关培训纳入人员晋升考核体系,赋予统计人员监督用于考核医务人员工作业绩的医疗统计指标的权力,使虚假数字消灭于基层。

参考文献:

[1]彭传薇,李小华,刘琛玺.医院医疗数据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5(9):37~39.

(编辑:王平)

Strengthe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Hospital Medical Statistics

Liang Jie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of hospital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of medical statistic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hospital medical statistic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atistical quality of hospital car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medical statistics’ positive role in hospital management.

Key words: medical statistics; quality management; research

4.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制度(正式) 篇四

质量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1、为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依据《统计法》和省、市专业统计报表制度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制定本制度。

2、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岗位责任制度,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场圃统计负责人,对本级负责填报和提供的数据资料质量负责。

3、按照专业统计方法制度的要求,组织开展统计调查工作,负责上报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规范性符合统计方法制度和数据质量控制的要求,独立真实填报统计数据资料的行为。

4、加强所属统计调查对象上报统计数据资料的审核,规范实施统计数据检查、审核、评估。

5.加强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完善检查方法,对农村住户统计报表,在审核中发现的差错,及时与有关乡镇或辅助调查员核实后重新上报。

6、指导并监督统计调查对象,依据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使数据搜集取之有据、资料整理完整准确,做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基层统计报表数据来源合法、上报数据依据合法、数据上报程序合法。

7、部门、乡镇、街道、场圃以及辅助调查员在统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统计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8、为确保统计任务及时、准确地完成,对拒报或屡次迟报统计报表的单位和个人,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的,影响统计任务完成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9、对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字的单位或个人,情节严重的,将依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10、对违反《统计法》其他规定的违法行为,如侵犯统计人员行使权利,擅自发布统计数据违反保密制度等,也将局依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5.浅析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篇五

作者陈珊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质量管理对经济建设的保障作用,这就要求抓好质量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本文简单说明中国现存在的问题和为什么质量如此重要的原因。接着回顾质量管理简史,提出了二十世纪以来质量管理的发展状况。对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目的与意义简单说明,作现代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做了举例,对并且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提出了产品质量提升的方法和我国商业企业产品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质量 统计方法 企业 质量管理

一、质量的重要性

(一)问题的由来

问题红心蛋刀地沟油,从度大米到皮革奶,从双汇火腿肠“瘦肉精”刀沪上盛禄食品分公司“染色馒头”,五花八门的问题食品层出不穷,连绵不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监管体系中存在盲区,无疑是一大问题。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零售商一旦发生伪产品或欺诈等行为将面临数百万乃至倾家荡产的巨额惩罚。食品安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损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损害国家形象。故质量对人民,企业乃至国家起着至关重要你的重要。

(二)质量的重要性

1.人类生活需要质量大堤的保护

人类生活需要质量大堤的保护,一旦质量大堤崩溃,劣质产品和服务的洪水猛兽就将危及到人类的生活和生命。衣被难以御寒,食物不充饥,住所危及安全,车辆可以倾斜,飞机失事煤矿爆炸……这种质量低劣造成伤害甚至危及人类生命的事件,打开每天的报纸总能看到,它让我们深思“质量”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人类的生活只有依托质量才能得以提升。我国已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持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协调,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如果没有质量大堤的保护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只有质量理念全面更新,质量水平显著提高,质量文化不断普及,才能推进质量工作的全面加强和质量成果的极大涌现。于是,人们可以在冠以“质量城市”、“质量生活”、“质量乡村”。称号的质量环境中,享受现代质量文明带来的生活乐趣,这样人们的生活才得以大幅度提高。

2企业发展需要质量工作的支撑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开发和生产。一个企业没有产品和服务,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经营活动必将停止。因此,产品策略一直是一个企业营销策略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最为根本的策略。然而产品质量的核心又在于“产品”的质量,这种质量体现在产品能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更准确的说,这种产品的服务和质量应能超越竞争者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种物质需求的满足离不开产品的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的统一和综合。日本经济强盛的成功之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学习和研究,究其原因,质量是核心。

人们常说一个产品能拯救一个企业,能促使一个企业的发展。更严格的说,只有一个富有竞争质量的产品才能引导一个企业驶向成功的彼岸。

3.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一质量为核心要素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两大主流趋势,世界各国面临着新的挑战,而

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则是挑战的焦点。因此,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在国际上有两个最具权威的评价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系统(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无论是哪一种评价体系,都把“企业管理”作为其要素。在IDM评价体系中,“企业管理又分为“生产率”、劳动成本、公司经营、管理效率”。在WEF评价体系中,“企业管理”又分为“企业组织、企业家、企业创新、风险经营”。等等。显而易见,管理成为基础性评价指标,而管理的核心则是“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生活质量、经济运行质量,等等。

根据《财富》杂志2001年全球500强排名中,中国内地纸占了11席,与国际相同业务的企业比较,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因此,中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国质量工作者应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增长作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质量管理概述

(一)质量的概念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设计质量

实际质量指的是为生产产品而规定的产品规格、性能以及外观等表示质量规格的概念。确定设计质量时考虑到消费者要求的质量,本企业的工程能力、技术水品、产品的经济的那个,这也就叫目标质量、(2)制造质量

也叫适合质量,表示生产过程中制造的产品适应设计质量的程度。生产同样德 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质量区别,从而发生质量的分布。工厂所说的提高质量指的是制造质量,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可能范围内与设计质量保持一致的一种制造领域的产品质量管理活动。

(3)服务质量

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只是必须的。但重要的是消费者学会正确使用产使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并在出现故障或使用发生困难时得到保修,才能使消费者对产品感兴趣。服务质量指的是能够使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的有效措施及产品中出现的问题是得到的必要帮助。

质量管理领域的权威Juran说质量就是“使用适合性”。要满足为消费者实际和制造,同时服务质量也要要高,因此使用适合性包含上述的三个质量定义。

确定产品的特性的要素或评价一个产品时的指标要素叫做质量特性。质量特性是衡量产品有用性的尺度,如化学药品的纯度、金属材料的强度、产品尺寸、性能、寿命等。产品特性的值,简称特性。

质量管理中的管理一次包含英语中management 和control两种意思。

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内涵的多侧面的概念,也含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质量的含义就不可能凝固不变,二十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内涵、扩展外延、调整表述进而永葆时代气息。

(二)质量管理简史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几乎总是包含着质量及控制和管理的内容。早在周王朝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就记载了手工业产品的工程局鞥技术规格、制造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质量管理方法。例如,《考工记》就开始写到:“审曲面势,在饬五材,以辨名器。”所谓“审曲面势”,就是对当代手工业品作类型和规格的设计;,所谓“在饬五材”,就是在设计后,;所谓“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的手工业产品,通过检查是否合格、能否为官方和民间使用。这些记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的人们对质量的理解。放射出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光辉。一般的,按照质量管理的方法不同,我们把质量管理分为三个阶段。

(1).质量检测阶段

一般指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也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高于手工业工人,生产产品的的幅度增长要求零件部系统化和标准化,从而达到互换性,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一生产要求又促使了精密的生产和应用。在18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这种标准化生产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英气了欧洲的广泛关注。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已经求实认识到一台机器再精确,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特征不可能只取一个数值于是人们提吃了公差界限的问题。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经济性的相互约束的新认识,反映了人们对追求产品质量水平和经济性最佳组合的一种新思考。

(2)统计质量统计阶段

这一阶段指20世纪40年代至五十年代。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电报电话 的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在20世纪的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两个课题的研究组,一个研究从事过程控制,休哈特主张对上产过程的控制,事先做好生产设备的调试工作、生产环境的整顿工作、技术人员的和生产人员的额培训工作,并要求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找那个的规范操作,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控制之中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休哈特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在于,首创了生产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控制图,并于1931年出版了《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一书,这本书奠定了质量控制的理论的基础。

(3)全缪按质量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一般认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质量管理至今还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质量管理的对象、内容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从单纯的使用性能发展为耐用性、美观性、安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的全面关注,这就大大提升了人们对这质量的需求水平,也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于是,人们认识到质量管理问题不能同外部环境相隔离,只能把质量管理与整个企业管理问题不能那个同外部环境相隔离,只能把质量管理与整个企业管理乃至企业以外的社会相联系,只能把其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乃至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于是联系的观点制约的观点、沟通的观点在质量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在科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观念被充分强调了。美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但是发人深省的是,全面质量管理真正在实际中取得成功的是日本。

日本在推行中的一个特点是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觅求结合起来走吃了一条日本化的管理新路,创造了新的方法。经过努力,到90年代,美国的钢铁、汽车等质量有赶超了日本。这种经历有为全面质量管理重在实践、重在应用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在新的形势对质量管理的深层呼唤之下,我国的质量必将迈向新的发展时期,必将成为质量大国,对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三 统计质量管理的观点

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其主要观点主要包括质量统计分析和质量统计推断。

(一)质量统计分析观点

(1)质量的贴纸具有波动性,所谓质量的特质性,是指测量的质量特质数值,如尺寸、强度、重量等。实践证明在生产过程中不管如何保持特条件,即便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加工方法、测量手段、生产环境等条件相同,生产出来的每一批产品的特性值总不可能完全相同,总是存在或多的差异,这就是产品质量的波动性。可以说我们是生存在“波动的世界”中,这样的波动时我们无法避免的、因此直来给你特性值也具有波动性,产品质量波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2)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具有规律性

在生产过程中尽管采用各种措施保持条件稳定,但由于有偶然性的原因的影响,加工出来的一批零件特性值总会有波动。理论和实际证明,对于数量很大的一批零件来说,特性值的波动存在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变现在频率的分布上,就是一种大量现象的统计规律。在质量管理中 常应用的有正态、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等几种典型分布。

(3)影响特性值波动的原因

影响质量特性值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人员、材料、方法、机器、测量和环境6个方面。人员:操作者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文化素养、熟练程度和身体素质等。

机器:机器设备、工装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材料: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外观质量等。

方法:加工工艺、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正确程度等。

测量:测量设备试验手段和测试方法等。

环境:工作场所的温度、湿度、含尘度、照明、和振动等。

(二)质量的统计推断观点

在自己量控制中经常遇到要确定一批产品质量的问题,这整批产品零件称为母体或总体,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可能对整批产品逐个进行检查,而只能从中抽取一部分进行检查,抽取的一部分零件叫做子样或样本。统计推断的观点,就是要从检查子样质量的统计特征来 推断整个来母体质量的统计特征,即用部分来说明整体的观点,由此产生了悠扬检验的理论。

四 常用统计技术方法与基础知识

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找出产品质量波动的规律,把正常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消除系统原因引起的波动。在质量的统计分析观点的理论基础上,人们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的统计技术和方法。早期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分层法、排列图法、因果图法、直方图法、散布图法、控制图法、推移图法、对策表法、流程图法。随着人们对质量管理:工作人士的加深、直来给你管理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质量工作被列入企业战略工作中,质量管理方法有利进一步法人发展的需要,因此,有产生了新型的质量管理方法:树图、亲和图法、关系图法、系统图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解析图法、网络图法、头脑风暴法、水平对比法等。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质量管理方法的使用,随着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计算机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测量系统分析、测量不确定评估等统计技术与方法在质量管理的应用都得到不断深化。

五 我国产品质量提升策略

ISO9000:2000版对质量改进的解释为,质量改进时建立在一些基本过程之上的,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改进时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增强顾客和其他相关满意的机会。为了有效实施各种形式的具体质量改进活动,并取得成效,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分析和评估现状,一识别改进区域。

(2)确定改进目标。

(3)寻找可能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

(4)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

(5)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

(6)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一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

(7)这个是采纳更改。

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从这种意义上讲,改进时一种持续活动。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反馈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均能用于识别改进的机会。组织中的全体人员都应接受有关应用质量改进工具和统计技术方面的培训,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6.质量损失统计管理办法 篇六

质量管理情况报告

一、公司情况简介

山东XX塑业有限公司于2001年9月经枣庄市工商局核准成立,现有从业人员21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会计师和助理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专业人员15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50人。公司下设供应部、生产厂、销售部、财务部、仓储部及数个代理商。本公司座落在风光秀丽的落凤山下,微山湖畔,占地30余亩,拥有现代化办公场所1000余平方米。

公司的主要产品有塑料异型材、塑钢门窗、塑料制品、塑料建材、编织袋、化工产品(危险品除外)生产、销售;钢门窗安装;包装箱、包装袋印刷。

公司自成立以来,以“顾客满意、爱护环境、诚信守法、追求卓越”为质环方针,凭籍多年来的经营管理及服务经验,全力打造一支集设计、生产、施工、销售于一体的精湛队伍。公司已取得企业ISO9001、14001、18001体系认证,并全面推行5S管理;现发展成为山东鲁南地区最大的塑料异型材、门窗生产加工、包装材料生产基地,是山东省建委型材定点生产企业。先后获得“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质量万里行质量、服务、信誉保证单位”、“健康建材产品标志”、“百佳诚信企业”等荣誉。2009年,塑钢型材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二、2010年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情况

(一)经营情况

2010年我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2657.12万元,工业总产值

37258.6万元,实现利润1584.63万元,企业总资产规模12249.94万元,名牌产品总销售收入20356.58万元。

(二)企业重大在建项目的情况说明

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在枣庄市薛城区建立分厂,分厂目前土地面积80亩,计划新上型材生产线24条,混料系统2套,新建厂房16000平方米(按照40条生产线规模进行设计)预计于2010年6月份投产。

(三)质量管理情况

7.政府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 篇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Control,TQM/TQC)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中广为应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如果将统计数据视为统计工作的产品,那么,统计行为和统计数据产品就完全适用于“全面质量管理”,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统计质量控制就可以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

(一)统计管理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

在任何一项事业及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往往开始于先进理念的导入,统计工作尤的改革与发展也是如此,需要导入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理念,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这一核心,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管理。秉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加强统计管理的核心,所针对的核心问题是统计数据的质量。

在我们的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工作中,存在着明显的重统计,轻管理的问题,尤其缺乏先进的统计管理理念。从事统计工作与监督管理融为一体,管理主要停留在统计设计管理阶段,职能侧重于统计制度方法和统计法律、法规的管理。所以,为改变统计管理滞后于统计改革与发展的现状,需迫切要全面质量管理这样的先进理念融入现代统计管理改革的实践中。

(二)统计管理亟待加强

在当前所倡导的“三个提高中”中,提高的统计能力是基础,一切都围绕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这一核心,关键是要把握住提高统计公信力。要解决核心问题,政府统计的管理亟待加强。开展政府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是加强政府统计的管理的重要和必要的措施。

事实上,当前的政府统计管理的职能较为薄弱,管理的理念陈旧落后,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明显不适应统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统计的监督管理体制亟待改革,统计的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与完善。管理理念的形成往往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统计系统中产生的状况有待于改变,管理科学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完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统计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统计管理,离不开科学先进的统计管理理念。对政府统计数据管理非常需要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非常需要通过加强统计管理,全面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通过加强统计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从而全面提高的能力;通过加强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管理,从而全面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通过加强整个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而全面提高统计的公信力。

二、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

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建立在数理统计方法基础上的科学的方法,是参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而特意创新设计的一种方法,是以统计工作行为和统计数据的质量为目标,是以建立完善新的统计管理管理体制为抓手,是以运用数理统计技术手段服务于统计工作的一种方法回归,是有组织、有体系、有目标的科学管理活动。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是针对统计数据的产生、收集、整理、分析、使用和评估检验的完整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特征是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全面化、全程化和全员参与。

(一)管理目标的确定

统计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和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的是首先要建立一个管理目标体系和一个统计管理的质量体系,着眼于全面提高统计能力。在统计管理的质量体系中,要构建和完善统计数据的质量指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专业化及标准化的质量评估方法,着眼于全面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在统计管理目标体系中,既要设立专业化统计的质量目标,又要设立标准化的质量目标。还要逐步建立综合统计和统计总体的质量目标。在统计管理目标体系中,确立一个重点目标,以公众对政府统计数据的认可程度作为评判数据质量的标准之一,着眼于全面提高统计的公信力。

(二)管理组织的构建

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活动实施组织机构。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全员参与的活动,就必须在各级政府统计机构中建立“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由核心小组、专业小组和专项小组等构成,以核心小组为核心动员和组织全体统计工作人员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的活动中。根据各级、各部门、各专业所承担的统计工作的任务情况,各类管理小组构成矩阵型的全面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横向联系各级政府统计机构,纵向联系各专业、各专项及各部门的对口统计管理机构。可以借鉴“矩阵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三)管理活动的开展

美国统计学家戴明(W.E.Deming)提出的分阶段和分步骤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戴明循环”(PDCA循环),即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其中,包含八个步骤:

1.计划阶段:(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计划,制定措施。

2.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

3.检查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4.处理阶段:(1)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2)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四个阶段循环进行的方式可用著名的戴明圆盘图表示出来。

在开展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之前,需要完成一些基础性配套工作。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体系是确定详细的努力方向,建立起管理的质量体系是衡量数据质量的尺度的关键,建立起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应用好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是制定管理对策的关键技术。

三、科学实施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于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实施,制定科学可行的措施,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其技术的核心是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统计数据在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检验,为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还要相关技术手段的支持配合,数学模型、分析软件、抽样调查等。统计数据评估检验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但是,相应的基础准备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完成。

(一)管理的目标体系

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整个政府统计系统,政府统计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的纷繁复杂,众多管理目标构成一个目标体系,其分类组成与统计工作的分类一致,可分为三类、六种。

1.按统计调查对象范围分为:(1)全面调查管理目标,如:各种普查。(2)非全面调查管理目标,如: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

2.按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为:(1)统计报表管理目标,如:国民经济核算报表制度、农业统计报表制度,工业统计报表制度等。(2)专门调查管理目标,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

3.按统计调查的时间特点划分为:(1)经常性调查管理目标。(2)一次性调查管理目标。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有一个逐步实现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二)管理的质量体系

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统计的技术性较强,需要分门别类地具体化、匹配化和细化。主要步骤是:

1.建立质量指标体系,根据管理目标体系分门别类地选择确定相匹配的质量衡量与评价的指标;

2.建立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根据各质量指标取值范围及经验值,建立相匹配的质量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用于对统计数据的检验评估;

3.制定质量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各种质量评估方法,确定相应的原则、规则和程序;

4.实现质量体系专业化,根据统计专业化分类的特点,逐步实现质量体系各门类的专业化、规范化;

5.实现质量体系系统化,建立起与各门类具体化、匹配化和细化的完整配套的管理工作规则,逐步实现质量体系系统化。

(三)实施的方法

参照“戴明循环”,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以循环滚动和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递进。由“圆盘状阶段步骤图(戴明轮盘图)”发展为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圆柱状阶段步骤图”。沿着平面滚动推进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方案设计与审核事(前分析研究)、实施统计与调整(事中分析研究)、审核评估与检查(事后分析研究)、总结反馈与对策(进一步的全面分析研究)。沿着柱状螺旋式上升递进的途径表明的是事前、事中、事后和全面的分析研究过程,在滚动上升的一个工作周期的过程中,要经历八个工作步骤。

1.方案设计与审核(事前分析研究)阶段。(1)分析已经存在或新制定的统计及调查的方法制度和方案,找出可能影响数据质量问题因素;(2)分析产生或影响数据质量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征,分析估计各种因素影响数据质量的程度;(3)分析评估影响数据质量的权重因素和主要因素;(4)根据分析估计和评估的结果,探寻可行的预防避免计划,制定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2.实施统计与调整(事中分析研究)阶段。在执行既定的统计及调查的方法制度和方案时,对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编制报表的情况,进行监督、监测,取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活动中的分析研究,及时调整校正,落实前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

3.审核评估与检查(事后分析研究)阶段。对取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审核评估,检查实施方案及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研究相应的数据质量指标数据,形成数据质量的审核评估与检查的报告。

8.质量损失统计管理办法 篇八

关键词:真空包装 食品质量 无损失检测

中图分类号:TS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2-0030-03

1 引言

真空包装作为一种保鲜包装技术,已经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真空包装,食物能够锁住水分,保持新鲜,延长保存日期,便于储存、运输[1]。但由于真空包装损坏、真空包装中空气残留、储存环境不规范等因素的存在,即使处于保质期内的真空包装食品,其产品质量有时也不能得到保证。另外,缺乏相应国家规范,一些无良的食品生产厂家,往往任意延长或标识食品的生产日期或保质期,从而误导食品的储运、销售和使用者,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已引起了高度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控制食品污染,确保食品安全,因而真空包装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受到大家关视。其中,开发和设计不同类型的检测系统,改进现有检测手段,加强食品的质量检测就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2 工作原理与模型

由于食品的含水量对食品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即当食品因受潮或其它细菌污染等原因导致质量下降或品质恶化,其含水量往往发生变化。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检测食品的含水量变化,可以间接判断食品质量变化。

据上所述,构建真空包装食品质量检测的低成本、无损、快速、在线检测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在不打开食品包装的情况下,即可实现食品质量检测。其中食品阻抗测量传感器是整个检测系统的核心。传感器的设计由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相结合,主要完成以下两方面功能:

(1)完成食品质量变化与可测量电信号之间的转换和检测。由于食品的含水量变化会引起食品的复介电常数、电导率等参数变化,因此,利用电容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响应时间短、分辨率高、对使用环境要求不高等特点,通过设计电容式传感器,检测电容量的值或改变情况即可得到食品复介电常数的变化,得到食品质量变化的准确信息[2];利用基于静电场与场中导体和电介质之间关系的经典电路理论,确定被测食品复介电常数与电容传感器的电容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完成低成本、无线、无源阻抗传感器的设计。首先利用射频通讯原理和LC谐振电路、耦合电感等电路理论知识,通过设计如图2所示的LC谐振电路,即可实现电容传感器的感应供电和检测信号的无线发送,该谐振电路即为完整的阻抗测量传感器。通过实验确定相应参数。

其中电容值及电感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a、b、d0、d1为对应空间尺寸。

第二以测试过程中积累的数据为基础,利用PSPICE、MATLAB、SCILAB等计算机仿真和数值分析工具,分析影响食品质量的食品含水量、大肠杆菌、李氏杆菌等菌落数量变化与食品复介电常数变化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食品复介电常数变化与阻抗传感器输出之间的数学模型,分析温度湿度变化、寄生电容、谐振频率等因素对复电阻抗变化的影响,从理论上提 高测量精度的方法以提高阻抗传感器精度设计。

第三开发便携式阻抗传感器的阻抗测量。该装置主要由频谱扫描电路、阻抗测量电路等部分构成。为了覆盖整个ISM频段且匹配阻抗传感器所有可能的谐振频率取值,频谱扫描电路的设计采用压控振荡器,利用锁相环芯片和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即可产生分辨率为1Hz、频宽为0-870MHz的射频扫描信号[3];无损耗信号发射子电路主要由高频信号天线(即图1中的外部感应线圈)构成,它既用来实现频谱扫描信号的输出,也是阻抗测量电路的输入装置,天线的设计对传感器信号的无线传输距离具有影响,使用环形天线来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并通过电路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来优化天线的形状、直径、圈数和间距等,优化的目标尽可能的减少损耗,在所需的频率范围内具有最大的品质因数。

其中阻抗测量电路的阻抗定义为被测电路两端电压和流经被测电路电流的矢量比,即

式中 Z——被测电路的阻抗值。

检测含水量时,信号源在感应线圈上输出不同频率正弦量,同时测量外部感应线圈两端的阻抗,并记录与其最小值对应的角频率,以确定谐振传感器的角频率。

在软件设计方面,系统上电复位进行初始化,然后处于待机状态。进行检测时,由按键输入谐振传感器编号、食品编号、输出频率的最小/大值和频率变化步长等参数,确定后进行感应线圈校正,即测量自阻抗,校正完成后,可以启动测量。

3 实验数据及分析

利用图3所示实验装置验证谐振传感器检测的有效性。实验时间为20小时,其中空气相对湿度从20%逐步提高到60%,分别记录两个谐振传感器的谐振频率值,图4给出了谐振频率随时间变化的对比曲线。

从图4发现,实验开始时,所设A、B两个样本的谐振频率值均为24.4Hz。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由20%逐步提高到60%,样本A的频率变化曲线基本保持平直,而样本B的频率变化曲线明显呈下降趋势。其中样本B的食品已变质,质量已下降。实验证明利用食品含水量来检测食品质量变化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实验中使用的谐振传感器的制造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为作为一次性材料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也可随食品一起包装使用。因此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满足储运或销售过程中低成本无损检测要求。

4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固态和液态真空包装食品,利用食品含水量变化反映食品质量变化这特点,开发无线无源谐振传感器,同时完成检测系统。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有效完成食品质量的在线检测,达到相应精度。其检测方法和技术对电阻抗谱分析方法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以及电容式生物传感器设计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将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郭小华.一种密封包装食品质量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J].农机化研究,2010(4).

[2]韩安太,郭小华,陈志强,孙延伟.基于LC谐振传感器的包装茶叶含水率无损检测[J].茶叶科学,2009,29(5):395-401.

上一篇:酒吧优秀服务员竞聘稿下一篇:高尔夫先学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