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4-07-17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共11篇)

1.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一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四肢骨折;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疾病。手术治疗后如果护理不科学,将极易引发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1]。另外,四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极易发生肢体肿胀,影响患者静脉回流与动脉供血,导致患肢的正常血液供应不畅,影响术后创口及骨折的康复和愈合[2]。因而,对四肢骨折患者在术后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7-55岁,平均年龄为(36.42±2.15)岁;其中34例为上肢骨折,26例为下肢骨折。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8-54岁,平均年龄为(35.28±1.47)岁;其中32例为上肢骨折,28例为下肢骨折。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年龄等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予预防压疮及伤口感染护理,严格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给予便秘护理。

研究组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功能锻炼相应护理指导:依据患者骨折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如在其伤后的1-2周应对患者进行肌肉收缩指导;在伤后的3-6周依据患者情况适当加大肌收缩的力度、时间及次数,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与活动量;在伤后的7-20周应适当增加关节相应主动活动。

(2)心理护理:四肢骨折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较大影响,加之骨折的康复周期较长,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疾病的预后,因而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及循环功能:对上肢患肢的端桡动脉博动情况进行观察,注意是否出现肿胀、青紫或压痛现象,观察下肢足趾是否出现肿胀与青紫现象。

(4)疼痛护理:借助支架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依据患者病情状况适当调整其体位,使患者身体保持舒适状态,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身体放松,保持舒适状态。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肢体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护理后的舒适度及遵医行为。

1.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此次研究所有统计的各指标数据进行归纳统计,相应计数资料用以()表示,并予以t检验,而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予以检验,若有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消肿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消肿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2.2 两组术后废用性肌肉萎缩、并发症等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骨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极易引起患者出现焦虑、恐惧以及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利于创伤及骨折的愈合。另外,手?g后如果护理不科学,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3]。因而在患者康复期间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合护理干预是依据患者病情,在骨折的不同时期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包括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及血液循环与循环功能监测等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舒适感,促进患者创伤及骨折愈合[4]。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张英.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4):48-49.李帅.护理干预措施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4(86):12-13.师静.临床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特别健康:下,2014,12(1):131-132.全祥莲,杨露.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20(19):2601-2602.

2.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曾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88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与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 并将这两组患儿分别记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44例, 其中男24例, 女20例, 年龄5个月~5岁, 平均 (25.8±2.5) 个月;观察组中患儿44例, 男22例, 女22例, 年龄6个月~6岁, 平均 (28.6±2.6) 个月。所有患儿家长均自愿配合完成治疗, 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有效治疗,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儿相应护理。对照组中患儿以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即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全方位并且具有针对性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入院宣导

患儿进入医院之后, 对患儿及家长护士要进行热情接待, 将医院内的住院环境及相关注意事项对其进行介绍, 对于患儿家长所讲述的患儿病情以及心理需求要耐心倾听, 与患儿家长之间加强交流沟通, 帮助其将所存在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 从而得到患儿家长的信任[1,2]。

1.2.2 住院环境

住院环境要保持清净舒适, 患儿病房内要保持空气清新, 定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 并且每天都要对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

1.2.3 院中护理

护理人员要保持其衣着整洁, 能够进行熟练操作。使患儿呼吸道保持顺畅, 给予患儿热量及营养含量较高, 含维生素较丰富, 并且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 提供给患儿充足水分, 对于患儿病情变化情况要进行密切观察, 若发现患儿病情出现变化, 要与医师进行及时沟通, 并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积极治疗[3,4]。

1.2.4 健康宣教

护士要将该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特点及相关治疗措施向患儿家长进行主动介绍, 并将在治疗过程中以及以后的预后预防中相关的注意事项向其及时告知, 主要包括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以及预防感染等。健康宣教不仅在治疗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并且对于良好护患关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6]。

1.2.5 心理护理

由于长时间住院, 患儿会有各种情绪改变发生, 护士对待患儿要保持亲切, 态度要和蔼, 从而将与患儿之间距离拉近, 要注意多使用非语言动作使患儿感到亲切, 从而使其感受到护士的关心以及重视, 从而使其以良好心态来进行治疗, 与治疗积极配合[7,8]。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完成治疗之后, 患儿各种临床症状均消失, 肺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呼吸正常, 则表示为显效;在完成治疗之后, 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其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患儿呼吸基本正常, 则表示为有效;在完成治疗之后, 患儿临床症状以及其肺功能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现象, 则表示为无效[9]。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在完成护理治疗之后,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 对照组中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7.3%, 观察组中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情况

在完成护理之后, 观察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中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为97.7%, 对照组中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为79.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肺炎大部分都是由于肺炎链球菌而导致的, 而重症肺炎是因为病原体本身以及病原体对机体免疫反应进行激发, 这两者共同造成的。因此, 针对疾病病因进行治疗以及进行全身性有效预防对于患儿疾病康复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综合护理, 能够从各个方面使患儿疾病得到改善。通过对环境护理可为患儿保持较清洁治疗环境, 减少感染发生率, 有利于疾病康复, 通过对其进行健康宣教, 能够使患儿家长对疾病有个更好的认识, 从而进行更好防治, 心理护理的应用, 能够使患儿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促进其康复。另外, 通过对患儿进行综合护理, 也能够改善护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提高家长护理满意率,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0,11]。

综上所述, 对于小儿重症肺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临床护理有效率比较高, 可使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有效减轻患儿痛苦, 并且能够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可作为一种理想方法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重症肺炎进行护理干预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曾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88例, 将这些患儿随机均分两组, 并将这两组分别记作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中患儿在其治疗过程中予以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对其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3%,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率为97.7%, 对照组家长护理满意率为79.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小儿重症肺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临床护理有效率比较高, 可使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有效减轻患儿痛苦, 并且能够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可作为一种理想方法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3.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三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小儿肺炎;应用效果;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16-01

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QC)是指相同、相近或者是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称为QC小组,一般为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并且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解决工作现场的管理、文化等因素而产生的问题。将其运用在小儿肺炎患儿中,对于临床治疗来说,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小儿肺炎的症状,提高对小儿肺炎患儿护理的效果,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前来我院儿科就诊收治的368例小儿肺炎患儿,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啰音等症状,入院后均确诊为小儿肺炎。将上述的368例小儿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为184例。对照组年龄为0-7岁,平均年龄为(3.3±0.6)岁;观察组年龄为0-6岁,平均年龄为(3.2±0.8)岁。两组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初步判断为小儿肺炎患儿之后,对小儿肺炎患儿进行常规性地治疗和护理。如抗炎、止咳、平喘、吸氧。保持病房房内的空气流通,使病房室内的温度维持在20度左右,湿度在60%-70%,患儿的食物以奶制品、稀饭等易于吸收和消化的为主,经常性地对患儿进行翻身、拍背。

1.2.2 观察组

治疗、用药不变,但成立QC小组,小组成员为儿科科室护理人员,成员人数为6人。选择科室护士长作为品管圈“圈长”,其余5位为品管圈“圈员”。在小儿肺炎患儿住院的过程中,由QC小组根据医生提供的患儿病情提出针对性的小儿肺炎患儿护理方案。具体来说,5位“圈员”根据医生的诊断结果提出自己的护理意见,制定一份护理方案,最后由“圈长”将所有成员的护理方案资料进行汇总,在科室办公室聚集在一起,参与到对小儿肺炎患儿病情的讨论,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患儿护理方案。在临床和实验室的资料针对可能出现的病原和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建议医生选择对病原敏感的抗生素,如果是支原体肺炎的话,QC成员会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的药物;如果是病毒性肺炎的话,品管圈成员会建议使用抗毒药物像利巴韦林、无环鸟苷等。如果小儿肺炎患儿有缺氧表现的话,可以进行吸氧、口服祛痰的药物,出现有不容易咳出的痰液的话使用雾化、翻身、拍背、半坐卧位。在小儿肺炎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品管圈QC小组充分集思广益,采用“头脑风暴法”,更具针对性地对小儿肺炎患儿进行护理和恢复。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的计量资料均采用X2标准差表示,如果P<0.05的话,则表示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184例和观察组184例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小儿肺炎患儿之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儿肺炎患儿观察组施行品管圈活动之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时间明显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地规范了护理工作,使得护理的质量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了小儿肺炎患儿的正确诊断率,缩短了小儿肺炎的恢复时间,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模式和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特别是对于儿科医务人员来说,治疗对象非常特殊,大部分的患儿对于自身的病情都不知晓,更无法向医生阐述,这就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品管圈活动作为一种新式的治疗方式和健康宣传手段,通过相同、相近或者是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全体合作、集思广益,并且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解决工作现场的管理、文化等因素而产生的问题。在对小儿肺炎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将儿科护理人员组合成“品管圈”,“品管圈”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各抒己见,各自表达自身对于小儿肺炎患儿的病情护理意见,各自拿出具体的护理方案,并且“圈员”彼此参与交流和讨论,再由“圈长”进行总结,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当然,不仅是在护理过程当中,同时,要加强对小儿肺炎症状患儿家属护理的健康知识教育,护理人员通过品管圈活动,找出在护理过程中是否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进行完善,提高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整体“团队”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小儿肺炎患儿的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过程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雪飞.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患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01:174-176.

[2]吕美玲. 肺炎喘嗽患儿中药煎剂内服治疗依从性调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3]徐巧. 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的分子检测和基因分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

[4]朱柳芳,许梅花. 品管圈活动在肺炎患儿家属健康宣教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天津护理,2015,05:448-449.

[5]倪栋梅. “品管圈”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1:97-98.

4.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四

关键词:腹泻,儿童,护理,治疗结果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 是第2位的常见病, 其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大便性状发生改变[1]。小儿腹泻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 临床症状主要有溢乳、精神萎靡、呕吐、发热、食量减少、嗜睡等, 另外, 患儿的恢复情况与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存在直接关系[2]。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腹泻患儿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50例。治疗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4个月~3岁, 平均 (2.1±0.5) 岁, 其中4~7个月的患儿5例, 8个月~1岁的患儿15例, 2~3岁的患儿30例;脱水20例, 发热、呕吐、精神不振、嗜睡30例;病程1~9d, 平均 (4.2±1.2) d。对照组中男23例, 女27例;年龄6个月~3岁, 平均 (2.3±1.1) 岁, 其中6~7个月的患儿8例, 8个月~1岁的患儿17例, 2岁~3岁的患儿25例;脱水17例, 发热、呕吐、精神不振、嗜睡33例;病程2~8d, 平均 (5.1±2.3)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3]

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治疗, 并根据患儿情况予以蒙脱石粉止泻、甲氧氯普胺止吐、退热、抗惊厥等。蒙脱石粉用法用量:体质量>15kg者1包/次;6~15kg者0.5包/次;<6kg者0.3包/次, 均口服, 3次/d。若口服不能耐受者可行直肠给药 (0.9%氯化钠溶液20ml+蒙脱石粉) , 体质量>15kg者1~1.5包/次;6~15kg者1包/次;<6kg者0.5包/次, 灌肠1~2次/d, 每次保留药液>20min。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的饮食护理, 具体如下: (1) 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评估其营养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措施, 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 (2)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等合理调整饮食结构。脱水比较严重、呕吐频繁的患儿要暂时停止饮食, 并指导患儿家属科学饮食, 少食用脂肪类或纤维素比较丰富的食物。纯母乳喂养的患儿应相应延长2次喂奶间隔时间, 减少喂奶时间, 降低患儿的胃肠道负担。需人工喂养的患儿要严格限制其摄入高蛋白食物 (如乳品、肉类等) , 以流质食物 (如稀粥、土豆泥等) 为主, 尽量做到少食多餐, 当患儿病情好转时可考虑正常饮食。缺乏双糖酶的患儿应尽量避免其食用蔗糖, 暂时停止乳类食物的摄入。患儿添加辅食时应保证食物单一、少量, 保证患儿多喝水。当患儿腹泻停止后要及时予以营养支持, 增强患儿体质。两组患儿均连续护理1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均消失, 大便次数<5次/d;有效:患儿有轻微呕吐, 大便次数5~10次/d;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 大便次数>10次/d。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8%, 高于对照组的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会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因小儿处于身体发育的初级阶段, 消化系统没有得到完整的发育, 机体防御功能低, 因此很多外在因素易导致小儿腹泻[4]。小儿腹泻若未及时治疗, 可能引发并发症, 故早期预防、控制、治疗小儿腹泻的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营养情况, 从根本上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 帮助患儿及早康复。

小儿的消化系统没有完全发育, 机体防御功能较低, 故很多因素会引发小儿腹泻, 在临床对症治疗时应加强患儿饮食护理, 按照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 禁食会导致患儿体内的脂肪快速分解, 引发饥饿性酮症, 原则上不应该禁食, 提倡早期进食, 以促进患儿的体力尽早恢复, 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 提高治疗效果。坚持母乳喂养的患儿应按其具体情况调整喂养次数及时间, 以降低腹泻量及次数。患儿添加辅食时应在食物少量、单一的基础上逐渐增加, 主食以稀粥加食盐为主, 保证患儿多饮水、蔬菜汁、果汁等, 以利于患儿消化, 补充钠盐, 促进患儿康复。仔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按患儿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辅食计划。轻度腹泻患儿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另外, 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尽量避免食用不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 避免加重小儿胃肠道负担。小儿在患病期间, 家长会想办法为小儿补充营养, 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患儿病情, 向患儿家长讲解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法, 配合护理人员的饮食护理工作, 缩短患儿恢复时间。同时, 家长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喂食前后应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 注意乳品的保存, 小儿的奶具、食具、玩具等按时消毒, 婴幼儿用品避免交叉使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有助于患儿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兰芳.小儿腹泻84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 6 (9) :25-26.

[2] 成娟, 邓双艳.小儿腹泻98例饮食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4 (11) :22-25.

[3] 颜景春.55例小儿腹泻的治疗与用药[J].中外医疗, 2013, 33 (35) :115.

5.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五

【关键词】健康教育;小儿肺炎;临床护理;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95-01

肺炎是秋冬季节常见的小儿呼吸道疾病,以呼吸障碍、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病易反复发作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为探究小儿肺炎的有效护理对策,对于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患儿实施了健康教育,且获得了非常理想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92例小儿肺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46例。其中男性患儿51例,女性患儿41例;年龄范围为2--7岁,平均年龄为(3.1±1.2)岁;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气促以及咳嗽等症状。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参照组患儿给予注意事项告知、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在参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入院指导:在患儿入院初期,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及家属介绍病室环境以及注意事项。对患儿家属详细讲解肺炎的疾病知识以及接受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针对于住院期间的抗感染、祛痰止咳以及平喘的治疗措施及效果要给予耐心解释[1]。通过增强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深入了解,增强家属的信心,使其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由于小儿肺炎的多种临床症状会使患儿带来严重的不适感,患儿会出现不安、紧张、沉默等现象。同时也为家长增加了心理负担,此时护理人员要为患儿家长讲解患儿的症状及改善措施使家长安心,缓解其过于紧张的情绪。

饮食护理:肺炎患儿的自身消化能力较弱,饮食不合理极易引发患儿出现腹泻等不良症状,护理人员要依据患儿的病情及体质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2]。通常患儿饮食上要以富含维生素的高热量食物,且较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以满足患儿机体的各项营养需求[3]。针对于仍在哺乳期的患儿,要指导患儿母亲采取正确的哺乳方式。在喂养患儿的时候要将其头部稍微抬高,防止患儿由于呼吸障碍出现窒息情况。

出院指导:在患儿出院当日,护理人员要为家长详细讲解出院后的日常护理知识。在天气适宜的时候可以带患儿到户外进行适当活动,并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增强患儿免疫力[4]。在感冒多发季节要要让患儿远离密集人群。另外,要保持家中空气良好,防止出现呼吸道感染,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及时为患儿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其他小儿疾病发生[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观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脓气胸、缺氧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评价应用我院自用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整理所有患者的数据,应用SPSS21.0数据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并以( ± )表,计数资料采用 进行检验并以n(%)表示,以P<0.05为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中共有2例发生并发症,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参照组中共有8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n,%)

组别例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脓气胸缺氧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461(2.17%)1(2.17%)0(0)0(0)4.35%(2/46)参照组463(6.52%)2(4.35%)2(4.35%)1(2.17%)17.39%(8/46)2.2 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

实验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4±0.7)d,参照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2±1.3)d,实验组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83%,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6.96%,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小儿肺炎疾病如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在患儿的治疗期间配合优质的护理干预对于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期间对患儿及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儿家长对患儿的防控意识,增强患儿对于疾病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从而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小兰.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2,02(13):254-254.

[2] 王俊兰,桂红,董会民等.临床路径在小儿肺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9):1432-1434.

[3] 黄维红.对小儿肺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9):79-79.

[4] 宋汝华.72例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0):731-731.

6.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六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小儿哮喘;雾化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48-02

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雾化治疗,在雾化治疗中雾化器会将药物变成细小雾状微粒,这些微粒会随着患者自然会吸而进入呼吸道,进而实现对气道炎症的治疗[1]。儿童哮喘时毛细支气管会出现炎症,并伴有官腔变窄、分泌物增多,进而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喘憋。实际中通过抗炎治疗改善气道炎症症状,当前最有效抗炎药物是糖皮质激素,过去为全身用药,但该药物长时间使用会引起多种并发症,而雾化治疗能够使药物直接到达作用部位,减少传统用药造成的并发症。为对雾化治疗的应用效果进行明确,本文选择我院收治24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240接受雾化治疗的哮喘患儿,全部患儿均满足《实用儿科学》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其中包括144例女、96例男;患儿年龄范围2~13岁,平均年龄为(4.1±1.2)岁。将240例患儿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平喘、抗感染对症治疗,雾化吸入治疗药物包括沙丁胺醇溶液、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治疗每天进行2次,连续治疗4~6天。在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当向患儿家属介绍正确应用雾化器吸入药物方法,并保证患儿家属能够准确应用。对照组120例患儿护理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120例患儿护理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雾化吸入过程中进行持续护理指导,进而确保患儿家长雾化吸入治疗的正确开展,保证患儿能够吸入足量的药物。

1.3观察组护理干预措施 ①心理护理:支气管哮喘具有起病急、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患儿和患儿家属易产生紧张情绪。护理人员应当为每个患儿及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雾化治疗措施、治疗注意事项的讲解,进而使患儿及家属的不安、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治疗过程中应当用温柔的语气鼓舞患儿,并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良好表现进行称赞。同时引导患儿家属保持平和心态,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患儿不良情绪进行安抚,使得患儿恐惧心理得到有效缓解,对于年纪较小患儿,可使用玩具或图册等转移其注意力,进而保证雾化治疗的有序开展。②雾化前护理:依据无菌要求开展相关操作,并从患儿年龄出发进行雾化器的选择,对于年龄小于4岁且不配合者选择面罩,年龄大于4岁者选择喷嘴,同时依据医嘱进行药物的足量施加。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当防治浪费药物,促进药物疗效的提升。在雾化治疗过程中应当使患儿保持半坐卧位或坐位,若患儿病情较重,则应当使其身体向后仰30°。③雾化中护理:引导患儿进行正确方式的呼吸,若患儿年龄较大则引导其慢而深的呼吸,进而保证药物的深入。为避免患儿恐惧,应当先在患儿口部和鼻子部位放置雾化器,在开机适应后慢慢上移,雾化器罩应当和研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药物进入眼睛。雾化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面色苍白,则应当立即停止治疗并告知医生[2]。④雾化后护理干预:针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过敏原指导等。保证在治疗结束后患儿家属能够帮助患儿有效避免过敏原,防治疾病的再次发作。同时还应当告知患儿家属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和日常用药药量、用法等,使得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有效干预[3]。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率、呼吸均正常,不存在咳嗽、呼吸困难,双肺哮鸣音小时或减弱。有效:心率、呼吸均正常,咳嗽、呼吸困难改善明显,双肺哮鸣音减弱。无效:脉搏、呼吸均在正常范围内,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无改善,双肺哮鸣音。治疗有效率等于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整合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运用χ2检验,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具有96.7%治疗有效率,对照组具有81.7%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具有54.0%疾病知识知晓率,对照组患者具有42.0%疾病知识知晓率,观察组疾病知识知晓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具有98.3%护理满意度,对照组具有75.0%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對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能够有更多机会和患者家属交流,进而使护患关系得到改善,实现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提升[4]。通过高水平护理干用户,患儿家属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相关护理知识,进而保证雾化治疗的成效[5]。在护士热情周到护理服务中,患儿家属更容易对其产生信任,同时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形象也得到强化,患儿家属更加认可护理工作[6]。因此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儿痊愈、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7]。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疾病知识知晓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可见,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应用全程护理,能够使患儿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促进雾化治疗的有序进行,同时推动哮喘雾化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提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8]。

参考文献:

[1]董灵芝.全程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雾化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172-173.

[2]黄峰林.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7):109-110,112.

7.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七

关键词:小儿,肺炎,优质护理

小儿肺炎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以发热、咳嗽等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将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1,2]。通常情况下,患儿对于疾病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医护人员应辅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儿病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给予优质护理措施,探究其应用效果,现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数资料:择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肺炎患儿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咳嗽;无明显的心、肝、肾并发症;经影像学诊断后未出现片状阴影;肺部出现湿啰音等[3]。

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患儿均50例。常规组:男女患儿分别有27例,23例;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2个月,平均(5.8±1.1)岁;体温最高的40.3 ℃,最低的38.6 ℃, 平均(39.2±0.3) ℃。实验组:男女患儿分别有28例,22例;年龄最大的11岁,最小的1个岁,平均(6.0±1.2)岁;体温最高的40.1 ℃, 最低的38.7 ℃,平均(39.3±0.2) ℃。分析常规组与实验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的可比性良好。

1.2护理方法: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方案,包括告知患儿家属疾病的相关医疗知识,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嘱咐其遵医嘱服药等。 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方案。依据患儿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儿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包括专业技能培训与道德素养培训,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等。

1.3评价指标:比较常规组与实验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与并发症情况。

1 . 4数据分析:将本次研究收治的肺炎患儿的相关资料均纳入SPSS18.0的统计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类凤玲.36例甲状腺腺瘤手术切除的临床护理及体会[J].中国保

健营养,2013,23(5):1312-1313.

[4] 谭朝容.临床路径在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的

2结果

2.1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分析:常规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分别为(11.02±1.04)d和(6.06±0.93)d;实验组分别为(7.92±0.67)d和(3.42±0.48)d。说明实验组患儿的上述指标均明显短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发生率。常规组:出现2例心力衰竭,2例呼吸衰竭,3例肺气肿,2例脓气胸,3例缺氧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为24.0%(12/50); 实验组:1例心力衰竭,1例肺气肿,1例呼吸衰竭,1例缺氧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为8.0%(4/50)。由此可说明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知识水平的提高,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因此,给予相对科学可靠的临床护理方案十分必要。对于肺炎患儿来说,由于该群体的特殊性,对疾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许多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较难顺利开展,且患儿家属较为关心患儿的病情,再者,近几年来,由于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因此,容易出现一系列医疗纠纷事件,不利于患儿疾病的护理与康复[4,5]。本次研究对肺炎患儿给予优质护理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相关措施统计如下。

3.1心理护理:由于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容易出现一系列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详细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采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制作小卡片等帮助患儿积极面对疾病治疗,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患儿心理承受力,让患儿感受到医院、亲人的关心与鼓励,利于疾病治疗。

3.2增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工作责任心、无私奉献的精神等。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同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减少医患纠纷;此外,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能力培训等,着力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文化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严格按照医嘱给药,严密关注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118-119.

[5] 徐小芹,黄柳环.健康教育视频在甲状腺围术期应用的效果调研

[J].医疗装备,2015(7):188-189. 3.3按需护理:对肺炎患儿实施专人护理模式。依据患儿基本病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若患儿哭闹不安,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抚摸, 柔声细语,让患儿体会到安全感。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精神状况等[6],以防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不良情况,并注意支气管扩张、脓气胸、肺大泡、肺不张、肺气肿等[7]。

3.4出院指导: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家属普及用药知识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此外,还应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与护理质量。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再者,要求护理人员应严格注重手卫生,每日对手部进行消毒, 每日严格对消毒液进行消毒,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等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肺炎患儿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后,该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仅为8.0%,包括1例心力衰竭,1例肺气肿,1例呼吸衰竭,1例缺氧性脑病;而采用一般护理方案的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0%,明显高于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实验组(P <0.05);此外,实验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和憋喘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综上所述,对肺炎患儿给予优质护理方案的

应用效果显著,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可促进患儿疾病的早日康复,值得大力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刚.38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153-154.

[2]李慧玲.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75-76.

[3]陈秀燕.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93-94.

[4]陈兰,张丽英,钱海燕,等.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3):622-623.

[5]钟金富.综合性护理对小儿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9):1019-1020.

[6]徐翠玲,杨云,代显鸽,等.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7):1526-1527.

8.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儿,变异性哮喘,整体护理干预,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

儿童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因小儿支气管黏膜娇嫩, 抵抗外界病毒细菌能力差, 很容易出现炎症, 病因复杂, 受环境及遗传的双重影响, 表现为呼吸困难同时伴有喘息、胸闷、咳嗽等症状[1], 患儿气道内皮下刺激感受器兴奋阈值低于正常人, 对外界刺激感应性较高。此外, 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依从性较差[2], 增加了治疗难度。本文介绍我院对哮喘患儿进行系统性整体护理干预, 提高了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至2013年小儿科收治的90例小儿哮喘患儿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支气管异物、肺发育异常、心源性哮喘等疾病,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45例, 所有患儿均征得家长同意后入选, 观察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3~12岁, 平均 (5.8±3.7) 岁;对照组男27例, 女18例, 年龄4~11岁, 平均 (6.2±2.5) 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进行整体性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哮喘发病急、易反复, 患儿出现窒息症状时, 恐惧心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与学习, 护士应该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心理疏导, 让患儿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缓解及控制方法, 让患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哮喘, 应对疾病, 对于提高控制率有积极意义, 为患儿树立榜样, 增强其自信心。

1.2.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患儿及家长了解哮喘的相关知识[3], 主要有哮喘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 提高家长及患儿自我监测意识, 对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解答, 教会患儿进行呼气峰流速测定, 根据结果判定病情, 指导患儿家属在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健康教育方式指导患儿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新鲜瓜果, 禁食海鲜或过于甜腻、辛辣的食物[4]。

1.2.3 排痰护理:

哮喘患儿在发病时伴有痰液增多, 堵塞气道等情况, 护士要做好排痰工作, 保证患儿气道通畅, 教会家长在排痰时对患儿进行拍背, 鼓励患儿将痰液排出或咽下[5],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 在雾化后, 不能排出痰液者, 可进行吸痰。

1.2.4 氧疗护理:

患儿在急性发作期间需要进行氧疗, 正确、有效的氧疗对于改善患儿症状有积极意义, 患儿多采用鼻导管给氧, 护士要准确调整给氧浓度, 固定好导管[6],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吸氧过程中, 加强巡视, 避免出现鼻导管脱落等情况。

1.2.5 运动护理:

指导患儿进行运动锻炼, 通过体育锻炼增强患儿体质, 同时避免做比较剧烈的活动, 根据患儿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 在运动过程中, 避免接触粉尘、花粉、喷雾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 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1.2.6 用药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的哮喘发作情况, 定期对患儿进行肺功能指标的监测, 必要时给予β2受体激动剂以缓解患儿气道痉挛, 适当补充液体, 避免痰液黏稠。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1.3 疗效评价。

显效:患儿呼吸、心率降至正常, 呼吸困难、气促、咳嗽等症状消失, 双肺哮鸣音消失;有效:患儿呼吸、心率降至正常, 上述症状有所改善, 双肺哮鸣音较少;无效:呼吸、心率仍高于正常, 上述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偏态分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α=0.05为检验值, 单因素分析得到数据,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照, 见表1。

注: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注: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 小儿哮喘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普遍认为与过敏史及家族史有关, 其发病机制是细胞炎性因子的参与及调节作用, 出现以肥大细胞浸润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气管炎性反应, 哮喘在发病早期, 肉眼很少发现器质性改变[7], 随着病情进展, 疾病慢慢发展为出现肺泡膨胀、肺气肿、支气管黏膜水肿等症状, 最终导致肺不张, 儿童表达能力差, 哮喘很难判断, 患儿出现张口呼吸、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等表现时, 才能得到诊断, 患儿需接受长期、规范治疗, 才能降低复发率。

争取的护理能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在本组资料中, 观察组患儿进行整体性护理, 提高了治疗效果, 护士应指导患儿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通过给予患儿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运动护理等护理干预, 提高哮喘控制率, 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及发作时间, 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对小儿哮喘患儿进行整体性护理干预, 能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同时可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月春, 黄丽伟.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右江医学, 2012, 40 (6) :831-833.

[2]陈瑾, 丁希云.复方异丙托溴铵和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及护理[J].海峡药学, 2012, 24 (12) :100-101.

[3]杨彩虹.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4) :157.

[4]吴丽娜.雾化吸人喘乐宁与爱喘乐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3) :6150-6151.

[5]赵文燕.小儿哮喘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5) :632-633.

[6]孙晓颖, 李娜.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干预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 (33) :155-156.

9.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九

【摘 要】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在40例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9例小儿重症肺炎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个性化护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小儿重症肺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重症肺炎;个性化护理;小儿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33-01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强,尤其是儿童的健康。目前,由于小儿肺炎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小儿肺炎病情的不断加重,小儿重症肺炎的形成,容易并发呼吸衰竭,且病死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1]。笔者观察个性化护理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小儿重症肺炎79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均符合第4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关于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2]。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0.5~3岁,平均年龄(1.34±0.41)岁;对照组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0.5~4岁,平均年龄(1.35±0.43)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包括: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改变,保持病房舒适、安静的环境,清除患儿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更换被服及病房消毒。观察组护理方法如下。

1.2.1 护理前评估 入院时,及时进行病情的评估,根据患儿病情、生理与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1.2.2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小,难以配合,家属对重症肺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护理人员应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以缓解患儿家属紧张与焦虑等负面心理,缓解患儿恐惧心理,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鼓励患儿坚强面对疾病,告知患儿家属使患儿保持轻松状态的重要性。同时,考虑重症肺炎的病程迁延不愈,因此主动、亲切与患儿进行沟通,以缓解焦虑心理,端正患儿的治疗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

1.2.3 药物护理 加强强心剂、利尿剂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护理。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为预防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治疗前,嘱咐家长让患儿进食。静脉输液治疗前需了解药物特性及患儿个体情况,输液时,应减慢滴速,以避免发生静脉炎。

1.2.4 饮食护理 对于患儿尚存在基本进食功能,则应补充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流质饮食,维持营养均衡,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1.2.5 生活护理 注意保暖,每天辅助患儿完成口腔卫生,及时更换被褥、病服,定期病房消毒,保持病房通风,注重自我卫生,降低感染发生风险。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②比较两组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表》[3],内容包括:入院健康宣教、主动服务意识、护患沟通、病房管理与住院环境等五个方面,各项0~20分,共100分,评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于儿童,主要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导致,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是导致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4]。肺炎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导致重症肺炎,甚至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相关文献显示,小儿肺炎的护理是临床实践中的热点[5]。儿童的个性化护理是指从入院时至出院后的全程护理手段,具体措施包括护理前评估、心理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与生活护理等[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化护理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患儿,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儿。通过护理前评估,在个性化护理期间,为患儿制定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方案。由于儿童年龄小,容易对疾病自身产生恐惧心理;儿童由于考虑疾病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加重了焦虑恐惧程度。护理人员可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等心理护理方式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7]。同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儿的药物副作用,对于出现不良反应患儿应嘱咐患儿家属不要紧张,及时告知临床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8]。饮食护理主要目标为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疾病的抵御功能[9]。生活护理嘱咐患儿家属应注重患儿的保暖,注意休息,完善患儿的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降低加重病情的风险。因此,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显著缩短小儿重症肺炎的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以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在小儿重症肺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春梅.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重症支原体肺炎并发症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30(3):161-165.

[2]毛中美.36例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免疫学杂志,2013,29(7):637-638.

[3]黄勇帆.舒适护理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2,33 (28):6215-6217.

[4]程纯.循证护理对小儿难治性肺炎患儿生活质量改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37-38.

[5]蔡新娟.个性化护理措施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运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5,36(9):1890-1891.

[6]孙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77-80.

[7]张霞.交流技巧在肺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33-34.

[8]崔亚.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3):72-73.

[9] 张凤伟.循证护理模式在改善支气管肺炎患儿体质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8):29-30.

10.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70例感染肺炎支原体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 各35例。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同意配合护理治疗。干预组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4~12岁, 平均 (8.4±4.1) 岁。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7例;年龄5~13岁, 平均 (8.9±4.1) 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在治疗同时适当补液, 纠正酸碱平衡,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 吸氧, 按时定量服药, 同时定期复查胸部X线, 观察病情的发展并评估预后。干预组给予个性化护理, 具体如下。

1.2.1 监控护理

患儿在接受治疗的初期或急性起病且病情较重者, 密切监控患儿基本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 。同时在治疗期间着重观察患儿体征变化及哭闹情况, 定期测量血压及血糖, 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若患儿产生发热症状, 严密测量体温 (1h/1次) , 若体温高于38.4℃, 采用物理降温 (如额部敷凉毛巾, 多喝水) 。若体温继续升高, 则给予退烧药治疗。其后严密观测体温变化。

1.2.2 环境护理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在环境方面主要考虑人性化环境改善, 采用配置玩具玩偶、电视、暖色床褥、父母陪同等方式来改善医疗环境。设立单独病房, 减少医源性交叉感染。

1.2.3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小, 依赖心理强, 面对疾病常产生恐惧、悲观心态, 故患儿住院期间父母全程陪同, 加强与父母沟通, 在治疗中多采用积极心理暗示以及奖励的方式, 增强患儿及家属治疗信心, 使其心情积极乐观, 调整平衡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1.2.4 适当运动护理

由于患儿免疫功能较弱, 故支原体性肺炎早期应卧床制动, 避免病情加重。为减少压疮、直立性低血压、肢体废用综合征及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 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运动护理。患儿每日定期床旁活动30~60min, 活动时间及强度根据具体情况循序渐进, 待病情好转, 可进行户外运动, 增强免疫功能, 促进早日康复。

1.2.5 营养护理

治疗期间多食用高蛋白、高营养、高纤维、清淡少油的清质流食, 多喝水, 忌冰冷刺激性食物。

1.2.6 药物护理

针对支原体感染, 现各大医院多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 疗效尚可, 但基于此类抗生素的小儿不良反应较多, 多为小儿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如腹泻、恶心、食欲不振、心悸、给药部位静脉渗血等。故在给药前鼓励患儿少食多餐, 且为清淡流质饮食, 给药速度慢于成人 (患儿8~12滴/min) , 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同时口服药物过程中警惕年龄较小患儿误吸入气管造成呼吸衰竭, 或药片太大堵塞食管等情况的发生。

1.3 评价标准

(1) 患儿满意度评价标准[3]:通过询问方式, 针对全程护理体会, 根据患者口述, 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欠佳、不满意4个等级;总满意度=基本满意率+十分满意率。 (2) 疗效评价标准[4]:无效:治疗后3周复查X线未见肺部阴影缩小, 且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有效:治疗后2周复查X线肺部阴影缩小, 且咳嗽发热症状有所缓解, 病情基本控制;显效:治疗后1周复查X线肺部阴影明显缩小甚至基本痊愈, 咳嗽发热等症状消失, 病情基本痊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3)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5]:治疗开始至治疗后1个月之内, 患儿定期随访, 检查有无麻疹样皮疹、非特异性肌痛、游走性关节痛、胃肠反应、静脉炎症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儿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 肺炎发生率不断升高, 幼儿体质较弱, 免疫功能较差, 易罹患肺炎, 尤其是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此种肺炎主要由支原体感染所致, 由于支原体与体内部分组织有共同抗原, 故产生共同抗体的同时也造成了机体损害[6]。初期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咽痛、轻微发热甚至体温不升高, 若发现不及时, 则会引起高热, 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呼吸系统衰竭症状最为明显。故在幼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中, 配合合理地护理方案非常重要[7]。

有研究表明, 个性化护理方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良好[8]。本研究中个性化护理方案主要包括监控护理、环境护理、心理护理、适当运动护理、营养护理和药物护理6部分。通过监控以及药物护理, 可以对儿童病情进行整体把握;而通过舒适的环境护理, 可以使患儿感觉到家一般的温暖, 可以使患儿的心情放松[9,10,11]。此外, 由于小儿独立性不够强, 遇到病症时常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 需要护理人员以及家属给予及时的呵护与疏导, 并且耐心与患儿沟通, 最终使患儿积极面对疾病, 增加就医的依从性[12,13,14]。同时个性化护理方案中的饮食以及运动护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儿的痊愈, 效果较好[15]。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儿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 个性化护理可显著改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疗效, 满意度较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7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 各35例。干预组给予个性化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总满意度、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儿总满意度、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个性化护理可显著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及满意度,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效果明确。

11.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ICU重症;针对性护理;清醒患者;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19-02

临床医护理念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得到逐步更新,心理层面的教育护理工作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护理项目之一[1]。对于ICU患者的看护服务,各岗护士需增强个性化护理理念,并积极提升针对护理的操作技能,优化整体护理成效。本文选择本院ICU重症监护科室的43例清醒患者,在初次护理中实施基础化护理,之后,按照病情转变状况展开个体评估,继而施行针对性较强的系统护理模式,比较探析两次护理模式的运用情况及其实施效果,并进行如下阐述: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ICU重症监护科室的43例清醒患者,所选ICU病例都符合此次研究的各项调查规范与标准要求。当中含有24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在25-87岁间,平均(69±10.07)岁,以上病例的各项一般性数据比对,并无突出差异(P>0.05),能够进行同期评价。

1.2方法

初次护理的操作方法选用基础性护理模式,涉及病情检测、一般护理、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有关服务项目。待全面掌控ICU患者的心理影响因素后,拟制具备个体性、针对性的护理操作方案,并展开护理实践。践行初次护理、针对护理时,中间需停顿二周。针对护理方法及内容有:

1.2.1加强心理层面的护理工作

病人受到病情的负面影响,使其心理形成较大压力,并出现焦虑、担忧、害怕等负性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给病人造成一定程度的胡乱臆想,还有可能诱发神经官能病症。为此,医护人员在和患者展开交流和沟通时,注重使用温和、亲切语气,实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状况,并合理采取心理暗示、心理鼓励等方式疏导其负性心理,使患者情绪得以较快稳定,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各项医疗操作的配合程度。

1.2.2加强针对护理的实施力度

每例患者都有不同于其他患者的个体化临床特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了解并评估患者的整体病情状况。同时,优化重症监护科室的医护服务工作,做好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如呼吸、脉搏、心率、血压等,具体护理操作中注意动作轻柔,让清醒患者体悟到舒适感、安全感,以减少病情反复发作的几率。此外,疾病因素对患者心理造成了诸多影响,使其出现内心抑郁、情绪焦虑、安全感低、排斥恐惧等消极心理,针对此类心理障碍患者,护士结合其具体情况,施予科学性、针对性、个体性较强的心理教育护理,进而尽量排解患者的负性心理以及相关情绪。

1.2.3优化监护病房的护理环境

ICU病房内的理想噪声标准不能超出35-45dB,否则病人的听觉功能将受到超负荷影响,进而诱发情绪焦虑、心情烦躁、睡眠较差等问题。此外,病房的格局、物品的摆放情况也会干扰到病人的活动、休息状态。为此,监护病房内各类物品、室内光线、温度、噪音水平等都需要合理地进行调控。合理规划室内各类物品的陈设情况,将光线与温度调整至适宜状态,减少病房周围的噪声,使患者处于舒适、温馨的康复休养环境中,进而提升预后护理效率。

1.3效果指标

以我院自行拟制的问卷表为导向,调查每例患者在本次研究活动中的心理转变情况,问卷内容涉及患者各种负性心理表现(内心抑郁、情绪焦虑、安全感低、排斥恐惧等)的调查,并对问卷信息展开整合处理,得出两次护理之后不良心理表现的出现率。

1.4统计学研究方法

此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采用 2检验计数数据,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采用( ±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用(n/%)表示;P<0.05表明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3例患者在接受初次护理、二次针对护理后,各种不良心理的表现情况有所变化,具体评估数据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表中显示,二次针对护理后各种不良心理表现的出现率低于初次护理,对比差异较大(P<0.05)。

3.讨论

ICU重症清醒患者的监护工作必须考虑多方面干扰因素,除了疾病因素外,患者自身心理及其情绪也属于重点护理对象。多数重症患者的患病原因包括基础疾病发作、出现意外事故等,监护护士需要缓解、疏导其负性心理,以减少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的不良干扰[2]。另外,ICU病房内部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到重症患者的恢复情况,护士需注重提升与优化病房条件,同时积极健全家属探视制度,让ICU 病房的清醒患者在适当沟通、交流中恢复语言交际功能,减轻各种负性心理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预后护理效率[3]。

此研究中,从表1数据可知,43例清醒患者在接受初次护理、二次针对护理后,各种不良心理的表现情况有所改变,二次针对护理后各种不良心理表现的出现率低于初次护理,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合所述,将针对性的相关护理服务运用在ICU重症清醒患者监护工作中,能有效疏导、排解患者的负性心理,减少不良影响,以优化医护预后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志捷,李伟超.高支链氨基酸肠外营养在综合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14,19(12):892-894.

[2]王小亭,赵华,刘大为,等.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在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10):793-798.

上一篇:XX交通规划设计院调研管理与项目建议书下一篇:火工品及易爆物品管理制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