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共9篇)
1.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一
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青吉小学 陈瑶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所以在目前探讨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较行之有效呢?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三、幼儿语言教育很多是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实施过程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 1 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4.掌握提问技巧,开阔幼儿思路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在与幼儿的语言交往中,能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和孩子一起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实践证明:在语言教育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只要教师坚持不懈,为幼儿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2.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二
1 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界定
1.1 数学思维能力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 就是在数学思维活动中, 直接影响着该活动效率, 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成分包括数学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要素。由此可见, 数学思维能力在概念上来说本质是一种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并不一定仅适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数学思维能力运用的例子。①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主要是针对数学思维能力组成中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行分别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是由这些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性数学能力。
1.2 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
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也就是指幼儿时期形成的数学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也幼儿时期的年龄特点有着很大关系, 幼儿时期是逻辑思维萌发的初期,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因而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主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形成的数学思维能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就是通过适宜的方法, 培养幼儿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如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对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初步能力培养的阶段, 在幼儿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也具有这一特点。②
2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2.1 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数学智力
首先,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有助于提高其数学智力,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初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对幼儿智力进行良好的开发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智力作为幼儿综合智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数学相关问题的基础, 因而对于幼儿数学智力的培养也是幼儿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③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实际也就是开发幼儿数学智力的过程, 幼儿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会产生自己的理解, 并且还会进行相关的想象、创造, 这就会促进幼儿数学智力的开发。同时, 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 提高幼儿数学智力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大脑潜能的开发, 特别是对左脑潜能的开发。
2.2 有助于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 数学知识是较为抽象的, 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是非常不利的, 幼儿也无法理解这些数学知识。而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中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 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便于幼儿理解的形象内容, 这就有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幼儿在拥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之后,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以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去解答数学问题, 并且还能以数学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数学知识, 将数学概念转化为自己的理解。④因而可以看出,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幼儿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下对抽象知识的转化也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2.3 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来说也是如此, 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是幼儿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中, 会针对幼儿的天性, 如游戏天性、对于新事物好奇的天性等等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去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就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 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再有, 当幼儿具备一定数学思维能力之后,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获得一种满足感, 在这种兴趣驱动之下, 幼儿会不断地自主汲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3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3.1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培养数学创新意识
已经提到过,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因而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中也应当注重对于幼儿兴趣的激发。而要激发幼儿兴趣, 则应当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一些适宜的方法。例如幼儿普遍具有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天性, 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为幼儿放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或者图片, 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卡通人物或动画片。⑤通过像幼儿提问的方式, 问题应当结合数学知识。例如“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熊出没》这部动画片吗?如果熊大和熊二某一天阻止光头强砍树, 上午阻止他砍了8棵树, 下午阻止他砍了17棵树, 那么这一天熊大和熊二一共阻止光头强砍了多少课树?”这样一来, 就能够有效激发出幼儿的兴趣, 并且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 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这对于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3.2 捕捉幼儿教学活素材, 拓展数学思维的空间
捕捉幼儿教学活素材也就是指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选择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内容对幼儿开展数学教学, 根据数学教学要求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拓展, 而拓展内容就可以选择生活中各种事物。在捕捉活素材时,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幼儿能够接触到并且产生认识的生活事物, 如食物、家庭生活用品、植物、动物等等, 并且要注重其数量关系。⑥例如教师可以向幼儿这样提问:“小朋友们, 你们喜欢吃苹果吗?如果你们家有4个人, 每个人一天吃1个苹果, 那么一星期你们家所有人吃多少苹果?”通过捕捉幼儿教学活素材, 让幼儿对数学产生这样的理解“数学是紧密联系生活的”, 从而使得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 这便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3.3 开展游戏教学, 激发幼儿数学思维意识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在幼儿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对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 也是如此, 但是在游戏制定上也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利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并且拓宽幼儿数学思维意识, 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游戏中。从这一角度来说, 游戏教学也是幼儿数学知识运用的实践活动。在开展有效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数学知识联系较为紧密的游戏, 或者通过适当的方法增强幼儿在游戏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如在做老鹰抓小鸡游戏中, 表面看这个游戏与数学知识联系并不大, 但是教师可以这样对幼儿提问“小朋友, 现在有几只老鹰, 几只小鸡呢?如果抓住1只, 还剩下几只呢?”这些都是结合数学知识开展有效教学的有效方法。
3.4 关注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关注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当前幼儿教学中的要求, 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中, 也应当重点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 启发幼儿, 和幼儿进行充分的互动。而关注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不承担教学任务, 也不是对幼儿放任自流, 而是通过一些有利的启发、引导、规范等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自学能力。在幼儿自己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会自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则会询问教师,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开展幼儿小课堂, 让幼儿轮流当老师, 教师提前布置相关教学内容, 如学习加减法, 在课堂上引导幼儿, 让幼儿在课堂上讲解如何进行加减法运算。
4 结束语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数学智力, 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并且提高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幼儿数学能力培养中, 也应当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核心, 灵活捕捉活素材, 开展游戏教学并且注重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对于良好地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在幼儿数学教学中, 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这对于其以后学习和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相关概念, 分析了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并且提出了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数学思维能力,途径
注释
11 李宏.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10:232-234.
22 陈琳.浅谈幼儿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1:175-176.
33 许洪媛.幼儿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3:70-74.
44 李传江, 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3:26-29.
55 李传江, 胡晓蓉.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0.4:69-72.
3.探索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一、影响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因素分析
(一)教师观念。要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最主要靠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有针对的指导,如果幼儿教师精心有意识的来给幼儿进行恰当的灌输和指导数学的知识,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和有针对性地教幼儿算数和加减的基本运算,会对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时调整环境,顺应变化,进一步的来适应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需求,所以,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因素是老师。
(二)学习环境。数学的思维能力是幼儿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的知识中,通过对具体的客观环境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客观空间的形式中不断的认识开始逐级形成的。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是离不开学习和生活的客观环境的培养和影响的,环境还包括幼儿之间,师生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关系的软性环境。所以对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需要创设一个理想的软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三)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存在着自身的独特性,都有着自己各有不同的学习知识的方式和认识感知世界,最终实现自身发展的目的。在数学思维意识培养中,幼儿和幼儿之间个人经历和兴趣爱好以及文化差异就各自决定了认识知识的不同。一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材料用在各自不同的幼儿身上都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幼儿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创造出行之可效的教育方式。
二、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教师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培养人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又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效果良好。
(三)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
(四)培养幼儿数学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设计问题,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教學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学习信心,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六)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二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三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七)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八)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形、量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如: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幼儿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发现周围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和空间形式,幼儿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丹丹.浅谈数学意识及其培养[J].安徽教育,2002(04)
[2]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0
4.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四
作者:金光梅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民有小学
参考文献:
[1]赵国红.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J].读与写(上,下旬),2015,(21):440-441.
[2]黄生琴.浅议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5):202-202,203.
[3]高春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J].考试周刊,2013,(99):184-185.
5.培养幼儿思维的方法 篇五
观察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类对世界一切事物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是人类智慧的窗口,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生活在自然界,就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过:“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还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因此发展和培养幼儿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总是那么粗心,而有的孩子却不同,他们对老师今天怎么没有戴眼镜、鱼缸中又添了两条珍珠玛丽等等周围一切细小的变化都能及时发现,为什么会有这二种不同的表现呢?我在教学中对托班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作了些探索,从中发现幼儿的观察力是与对观察对象的兴趣、观察方法和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基础都有关系。东方之星《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是基础思维训练课程系列之一。3―6岁 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出现和开始形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我园实际,我们将《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纳入幼儿园的教学课程之一,这也成为我园的一项特色课程。
一、培养幼儿对观察的兴趣培养幼儿对观察的兴趣培养幼儿对观察的兴趣培养幼儿对观察的兴趣如果培养起孩子的观察力,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厌倦,相反充满热情和好奇,不断地探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现象。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什么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其实孩子观察习惯养成后,对周围的事物就不会视而不见了。兴趣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幼儿有了观察的兴趣,就能吸引他们主动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那么兴趣从何着手培养呢?
首先,为了培养幼儿的兴趣,我有时让幼儿带着问题通过观察去找答案,促进幼儿对观察对象获得深刻的印象。例如为了让幼儿细致观察,在给定的图片中找出带铃铛或蝴蝶结的斑点狗,我提出问题:“谁发现了这只狗和别的狗哪里不一样?”幼儿马上回答:“它身上有小黑点!”我又接着问:“那这些小狗的身上也都有小黑点啊?”带着这个问题我立即带幼儿去观察图片,通过观察他们才知道原来彩色的铃铛项圈、戴在头上或尾巴上的彩色蝴蝶结才是每只狗的特征
其次,另外教师对幼儿的情绪也起着很大影响作用,尤其是托班幼儿,做什么事情都很受成人的影响,要让幼儿有观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饱满的热情,教师始终以极大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这样一来才能感染幼儿,带动幼儿观察的兴趣。
再次,我还通过操作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对观察的兴趣,为了能让幼儿都参加游戏,这套教材为幼儿准备了充分的学具,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份游戏材料,让每个孩子动动手,做做玩玩,因为是游戏,又带有竞赛性,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二、教幼儿观察的方法使幼儿的观察更全面更深入
首先,是有序观察法。为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作业活动,户外散步观察,开辟自然角,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教幼儿学会观察方法。因为幼儿往往不会有顺序地仔细观察,而只注意那些色彩鲜艳,特征明显的部分,对一些细微的部分容易忽视,所以我在组织幼儿观察和引导幼儿全面认识事物时,逐步教会幼儿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让幼儿做到观察有序,就能使幼儿的观察更为集中,观察得出的结论不至于零散,也能发展幼儿的思维,使之更有条理性。我指导幼儿学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观察方法,我在让幼儿观察图片中家具的摆放时,就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去观察,结果幼儿在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结果时,就不会出现零乱、重复、遗漏的现象。也可以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更轻松有趣。在教幼儿学习观察方法时,我还教幼儿学会用比较性观察来加深观察对象的认识,并且培养幼儿观察细节部分的好习惯。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有些现象幼儿难以发现或者容易忽视而难以完成整个观察的过程,因此,我采用了比较观察法,使幼儿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能发现和观察到其中的奥秘,以及两种以上现象的不同。
另外,运用典型特征观察法,准确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提高辨认事物的能力。物体的典型特征,是幼儿最容易发现的,也是幼儿很敏感有兴趣的部分,在幼儿观察时,我提醒幼儿首先发现最明显、最与众不同的特征,这样,幼儿就能从观察典型特征的过程中,对事物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提高教师素质,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也是非常关键的。幼儿年龄小,能力较弱,他们在观察发生困难时,就必须有教师的指导,而指导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能给幼儿以引导作用,从而使幼儿的观察更持久。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过一些有效提问,可促使幼儿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并且能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幼儿做好观察记录,训练幼儿表达观察结果的能力
6.幼儿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论文 篇六
摘要:现针对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科学;幼儿教育;思维方式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可以通过幼儿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爱心等等。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定最初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向成功的关键在于人们能构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开放的、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的重中之重。现就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舞台,培养幼儿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在课堂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创造的乐趣,构建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手工课堂上,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颜色形状各异的旧矿泉水塑料瓶、胶水、小剪刀、彩色纸张、塑料花等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旧塑料瓶的特征情况,让幼儿动脑思考旧塑料瓶的各种用途,并鼓励他们动手,使用旧塑料瓶来做出他们想到的相关物品,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最后他们做出了很多物品:有的用小剪刀把白色旧塑料瓶剪成了矮矮的小烟灰缸,说给爸爸放烟灰用;有的用小剪刀把绿色旧塑料瓶剪成了中个的笔筒,说可以用来放他的水彩笔;有的给有曲线的旧塑料瓶贴上了彩色纸做的裙子,在盖子上贴上用纸画的圆脸,做成了可爱的娃娃装饰品;有的直接把塑料花插到旧塑料瓶里,说这是花瓶……有的幼儿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老师要尝试先让幼儿向最简单的方向思考,让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最初的储存用途,如当水壶用,进而再引导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新的物质特征等,让他们自己从多方向去思考、去设想旧塑料瓶的新用途等。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就能在这样的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课堂小活动中培养起来。
将语言、艺术、社会等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构成综合课程,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如开展“听故事,编结尾”活动,老师准备一个故事开端,要求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编出各种可能的故事结尾。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对故事开端的理解,从不同理解点切入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组织语言将故事结尾讲出来。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幼儿语言能力。还可以开展“拼图活动”,老师将一完整图画裁剪出一块图片,然后另外准备几个与裁剪下的图片形状相同但图像略有不同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把正确的图片拼入到图画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收敛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等。所以多开展综合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方式、语言能力等等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创建优良宽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思维能力
如果让幼儿处于一个材料贫乏的环境中去学习、思考、幼儿只能去空想,他们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没有东西去诱发他们进行思考和想象,而他们也不能通过动手做物品来验证自己思考的和想象的是否科学正确;如果幼儿对活动的内容没有兴趣,幼儿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处于积极状态,也无法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故要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就要在活动中积极为他们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创建丰富宽松的活动环境,注意激发他们学习、思考、探索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提高其思维能力。
7.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有了细微深入的观察,才有适宜创造性思维的发言权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了幼儿,才能对幼儿的教育有发言权。
1.量身定制的观察量表。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绘画技能的特点、想象力特点,设计了以课堂教学中“幼儿表现表达”为重点的观察量表,从幼儿的发言、现场操作、作品内容、自我讲述作品等方面进行量表的设计。比如,在观察量表中有对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表现表达的记录,在小班绘画活动《甜甜的水果》一文中,老师提供了水粉颜料、大小不一的排笔、拓印泥和大幅的白卡纸。在量表记录中出现了下列多种绘画技能:用排笔蘸了颜料在卡纸上画水果轮廓再涂色、边画轮廓边涂颜色、用手直接蘸颜料在纸上按压、用辅助工具圆盘在拓印盘中蘸颜料进行拓印。在操作中,有从始至终用一种方法进行创造的,有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的。有了合适的观察量表,能完整地记录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为接下来的绘画教学提供了信息。
2.细致全面的结果分析。
对观察量表进行数据和事件的统计,最后对本园小班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本园小班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状:(1)小班幼儿是各种创新活动开始出现的阶段,少受成人条条框框规则的约束和限制;(2)小班幼儿创造性思维能比较脆弱、不稳定、极易被外界影响;(3)小班幼儿创造性思维是零星的、偶然的,而非连续的、稳定的。
二、有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有支持创造性思维的正确行为
陶行知先生在“喂鸡”事件中告诉我们,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强迫学生去学习,即便学也食而不化,让学生自由学习,那效果将会好很多。小班幼儿年龄小,画笔都不会拿,直线、曲线、形状都不能有控制地把握,只有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幼儿对绘画失去的兴趣,才能让其消化,甚至实现创造。
1. 让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作为小班绘画教学的主要目标。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以往的小班绘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重要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幼儿的学,教师评价作品的标准和范例都一样,这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绘画活动方式出现了模式化,幼儿的绘画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忽视了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激发、主动学习的开放、创造空间的提供,桎梏了幼儿的想象力。而真正的绘画活动,是让幼儿在习得技能的过程中,诱发幼儿对绘画活动大胆想象和无限创造。让幼儿凭借绘画活动自由、主动地表现表达,独立思考和操作,让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2. 随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生成小班绘画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一个绘画活动前,教师会根据原有经验进行教学备课,而备课非“背”课,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顺其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班美术活动《螺旋线》一文中,教师预设的提问是:你们觉得螺旋线像什么?预设的绘画作品是:小蜗牛。而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回答:像棒棒糖、像盘着的小蛇、像风车、像摩天轮……没有一个幼儿说到像蜗牛。针对此现象,教师马上转变原本的教学预设,遵循幼儿对螺旋线的想象力而引导其进行创作。正因为教师敢于打破常规定式,才能鼓励幼儿敢想、求异的精神,使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发展。
三、有了适宜发挥的环境,才有创造性思维生长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有当“处处”“天天”“人人”达到和谐,就能有创造。小班幼儿的想象力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能更好地萌发和表达。
1.环境创设轻松自然。
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发挥创造性的前提。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幼儿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我们要在承认幼儿具有创造性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充分发挥的机会,让他们能进行绘画创造活动,并要减少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要求会限制或阻碍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评价,给幼儿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使其自由想象不受阻碍。
2.提问应答大胆开放。
提问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技巧,在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时,教师的提问应抓住关键,激活经验,注重个体,把握时机,启发思维,这样幼儿才能在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与激励,才能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一个高效开放性的提问能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调动幼儿大胆想象。在小班美术活动《猜猜他是谁》中,教师呈现了只露出一个小黑点的画面,并提问:猜猜他是谁?幼儿的回答是多样的:石子、棋子、盖子、饼干、影子、黑豆、纽扣、盘子……教师对每个幼儿的回答都用一种赞赏、欣赏、好奇的眼神去迎接,让幼儿对自己的答案很自豪。有了这么多的想象,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他在做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变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让幼儿大胆讲述,大胆想象。
3.材料提供多层多变。
幼儿运用工具的过程,不仅是单单技能的训练,也是绘画培养创造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在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时,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发展层次的不同,提供了多层多变的材料:(1)多种不同材料满足多样性的需要。一种绘画形式有时可选用多种材料来表现,产生不同效果,所以在工具区中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绘画材料供幼儿选择。(2)层次性材料满足层次性的需要。同一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都具有差异性,那么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表现的对活动的喜好和动手能力的强弱也必定存在差异。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不同提供丰富的、适合其发展的活动环境。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的活动,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3)生活化的材料丰富绘画活动的材料。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绘画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会产生一种专业材料不能达到的效果。生活化的材料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比如蔬菜横切面印画、旧牙刷进行刷画、报纸团进行按压画等等,让幼儿能更好地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应用到生活中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每一个幼儿教师也都应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之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并内化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切实帮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获得创造的快乐,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本文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小班绘画活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的观察、观念的转变、创设的教学环境三方面探讨了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能突破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8.浅谈怎样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 篇八
关键词: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幼儿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记忆力也比较强。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为幼儿创设独特新颖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增加幼儿的词汇量,提供给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舞台,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只有学会说话,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够有效地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文化程度、身份地位,还能够体现出这个人接受的教育程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可见,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幼儿时期重视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的价值主要体现:一是由于语言是人類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看作是对幼儿的基础能力进行的教育,进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二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发展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和特长,促进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三是在幼儿教育中培养有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为幼儿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进而体现语言表达能力的在幼儿教育中的内含价值。
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要求
1、语言表达的科学化。语言表达的科学化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发音正确、清晰;二是内容表达准确、真实、科学,符合客观规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对象是幼儿,而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从幼儿教师的语言中,幼儿可以直接获得新的词汇、句式,学会理解生活,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在语言表达方面做到发音准确、表达精练、用语规范、内容科学客观。
2、语言表达的儿童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和短小的句式;语音语调儿童化,拉近和孩子们的声音距离,善于运用语气、语调、语速、拟声词等,使语言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富有感情;适当利用表情、眼神、手势、身姿等语言辅助形式,从视觉的角度增加动态,增强语言表达的儿童化,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3、语言表达的艺术化。为达到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语言表达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即语言的艺术化。一是正面的语言。无论是表达肯定的意见和愉快的情感,还是表达否定的意见和不愉快的情感,都应该温和亲切、态度明确,使用正面的语言。二是亲切的语言。鼓励和支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幼儿进步的动力之一。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积极的语言引导,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三是新颖的语言。语言的新鲜感、多变性能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四是灵活的语言。语言的艺术化还要求针对不同的突发情况,灵活地驾驭语言,解决问题。
三、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1、注重提高综合素质。语言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社会阅历、情感体验、风度仪表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取决于思想的修养、知识的学习、日常的积累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具有全面性,要有意识地提高其综合素质。
2、用职业要求引领教学实践。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无法与幼儿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从职业定位的角度出发,按照语言表达的科学化、儿童化和艺术化的三个职业要求,设计语言表达的训练,引领教学实践。
3、“做中学”、重训练。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主张“从做中学”,倡导学生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失败中学。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课前朗读、模拟试讲和命题演讲等形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探索语言表达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勤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能力,成为“做”的主体和“学”的主人。
4、加强指导,增强训练实效。教师的指导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练习前,教师根据练习材料、练习方式的不同,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指出练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让学生理清练习思路,找准练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练习后,教师的点评应该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个性、知识水平、语言表达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语”。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和肯定,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多创造学生上台机会,锻炼其心理承受力;对反应较慢、知识储备差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还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对领悟力高、表现力好的学生,要有“画龙点睛”的点评和指导,使之更符合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总之,语言教育是关乎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想更好地进行幼儿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就要多花心思,多给幼儿们良好的环境,平时多进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教师的主观要求,可以让孩子们养成比较良好的习惯。语言是关乎孩子一生的事情,从幼儿时期就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开端,有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丽.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J].学周刊.2011(17).
[2] 武艳英.如何开展幼儿语言艺术性的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9.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九
一、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
提高临床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具有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现代医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需要在医学院校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但是只靠这些还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需要。所谓基础理论,并不单纯指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理论,它还包括许多与之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知识。
祖国医学是从人与自然的整体上来考察疾病和健康关系的,因此强调学医要先学文,在精通医学知识的同时,要有天文、地理、气象、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中医源于我国古老文化,形象思维是其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古代要求医生琴、棋、书、画均应涉猎,其目的就在于丰富医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医生能在思考问题时,思想敏锐,触类旁通。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它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但又涉及到许多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所以要说基础理论,现代医学比古代中医学涉及的方面要更为广泛。除了医学本身的各学科知识之外,还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大量知识。数学可以用于一切自然现象和疾病现象的定量研究,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反映。假若医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就无法进行临床上常常要做的许多定量研究,也无法运用统计验证的法则和公式;假若医生的化学基础不扎实,在应用化学药物时就无法弄清楚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的产生机制及互相间的关系,对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的药物反应现象就不能很好地认识。当面临这些现象时,即使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恐怕也难以作出正确的结论,因为他缺乏广泛的知识储备。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是带有世界性的,一个医生若不懂得外语,就无法掌握外国的学术信息,而且自己的经验对外交流也受到限制,这样一个缺乏信息交流的医生,他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的能力,就不容易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既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病人既是有病的生物机体,同时又是社会中的一员,具有复杂的精神活动。因此,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社会环境、家庭经济生活及各自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同时,社会心理因素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器质性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演变。如果医生不具备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就无法了解患者得病的社会心理原因,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就不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生物的和心理的双重治疗,因而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已经分离出许多相对独立的临床亚专业体系,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与机体各种复杂的功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现代医学一方面是分科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学科间进一步相互交叉、相互联系,而对医学的某些难点则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攻关。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研究和认识各种复杂疾病的现象和内在规律的工具。所以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思维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去合理地运用医学知识。只有这样,在临床上才能避免或少走弯路,才能牢固地掌握临床工作的主动权。
二、坚持实践第一
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极强,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的产生。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医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任何好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一个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学生,虽然他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医学理论知识,但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其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无法彻底弄通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经验,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实际上要掌握有关疾病诊断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不难,有些甚至可以达到熟记或背诵的程度,但是如果没有亲身去接触过这种疾病,一旦遇到患这种病的病人就诊,听了病史主诉,检查了病人情况,再用学到的知识去验证时,就会发现有很多的症状、体征与书本理论并不完全相符,就会因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发病过程和疾病表现与书本上说的不一致,也就是不象教科书上讲解的那样典型,于是不敢作出肯定的诊断。这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缘故。也就是说,虽然已经掌握了诊断疾病的理论知识,但是还缺乏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还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合理地在临床上应用,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距离。医学理论中有关疾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断依据都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它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病人,来自一个个各不相同的个体,然而这只是别人经验体会的总结,就医生自身而言,还需要把别人的经验理论变成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还需要自己去亲自实践。只有自己多接触不同的病人,多参加临床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增加感性认识,使思维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正确性、敏感性。
三、全面占有资料
临床思维的基础来自于医生对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是我们在诊断疾病时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这些资料越丰富、越全面,才越有思考问题的余地,才有助于得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路和诊断。在诊断具体病人的具体疾病时,全面系统地掌握病史及症状体征变化过程中的真实资料,是取得正确结论的基础;相反,仅仅依靠零散的、片面的资料或者因强调典型而以偏概全,则都将导致错误的诊断结果。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有其典型性,有经验的医生常常只要抓住一些典型的特征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注重疾病的典型性与强调全面地掌握病史资料是不矛盾的,因为同样一种疾病,发生在这个人身上可能表现得典型,而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又可能表现得不典型。同样一种疾病,在早期可能表现得典型,在晚期又可能表现得不典型。还有某些病人,本来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也许因为在病程中应用了某些药物而使其变得不典型。因此,在诊断过程中,既要注意疾病的典型性,也不能忽略对疾病的全面分析,否则就容易出现误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老年患者之所以较青年患者更容易误诊,就是因为老年人的体征没有青年人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可以是阑尾炎的典型表现,但是右侧输尿管结石、宫外孕、胆囊炎,甚至右下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在某些特殊的个体都可出现类似的表现;上腹部疼痛、发热、黄疸被临床上称为胆道疾病的“三联征”,但是某些肝癌病人也可以以此“三联征”为最初表现而就诊。在诊断病人时,假若不进行全面细致的病史采集和认真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一味依赖典型的体征,势必造成误诊。因此,进行临床思维必须全面地占有资料,这是使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延伸并获得正确诊断结论的基础。
要全面地占有病史资料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它涉及到与疾病有关的所有资料,如疾病的原因、诱因、表现特点、症状体征、发病和治疗过程及对药物的反应等。这些资料的取得需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临床观察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有时这个过程还要反复进行,才能得到疾病的真实情况。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于医生来说虽然都是很平常的工作,但是要真正做好,并非十分简单。比如两个医生同样去询问病史,有经验的医生可以询问得既简单又系统,能够抓住与疾病有关的重要问题,迅速获得有价值的诊断线索,选择有针对性的体检及辅助检查项目,很快获得了正确的诊断;而缺乏经验的医生,也许费了不少口舌,却未能发现有诊断价值的线索,而且即使进行了体检或辅助检查,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仍然使诊断难以确立。所以,临床上无论是询问病史或体格检查,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这些经常性的工作可以体现出医生的工作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检验着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四、深人疾病的本质
临床上医生最先接触到的和最容易感觉到的都是疾病的一些表象,即症状。如病人自述的腹痛、头痛、头昏,以及血压、脉搏的变化等等。但是,我们要认识疾病的本质,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因为疾病的表现是于变万化的。疾病的症状虽然是其本质的反映,然而症状并不等同于本质,现象仅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所反映的仅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因此,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不应当把思维的目标局限在对疾病表象的认识上,而应当通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满足于现象的思维方法是最省力、最简单的方法。如对腹痛,可以诊断为“腹痛待查”,这样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腹痛或者无论是什么部位的病变引起的腹痛都可以包括了。这样做固然最简单,但是对一个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来说,永远也无法得到提高,也不会获得什么经验。以腹部包块的诊断为例,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考虑包块生长的部位和性质,这就需要通过询问病史来详细了解包块出现时间的长短、生长的快慢,通过体格检查在性质上判定包块的大小、质地的硬软、是否活动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这样不但对确定诊断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利,同时在经过治疗,回过头来验证原先的分析判定之后,就会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体会。象这样的一次深入的实践,可以远远胜过多次肤浅的实践。相反,假若在治疗前对包块的性质、部位都不作分析,而完全依赖于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反复验证,或者等待最后的病理诊断,这种做法当然简单,但是却很难获得什么经验体会,临床思维能力也永远不能得到提高。经常可以看到,同等知识水平的医生,有的人能够总结出自己的经验,而有的人虽然也经历过、实践过许多病人,但是却不能总结出自己的经验,问题就在于后者未能回过头认真思考实践的过程。临床上需要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是无止境的,不要认为曾经成功地诊断治疗过某种疾病就不需要再继续进行临床思维了。恰恰相反,只要有临床实践,就应当不停地思考问题。这是因为疾病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本来就不完全一样,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疾病的表现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临床思维始终是和临床实践相伴随、相联系的。所以永远不能满足,既不能满足于以往的经验,也不能满足于对疾病的某些表象的了解。对于一个立志于救死扶伤的医生来说,在临床思维上要给自己定出一个高的标准,无论对待什么疾病,都不要浮在表面的现象上,而应当透过现象,尽力深入到疾病的本质中去。对具体的疾病和病人的问题思考得越深刻,体会就越多,认识就越正确,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得就越快。
五、不断更新知识
临床医学与整个社会的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经常会有许多新的知识进入医学领域,使人们对机体自身的认识和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因此,要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就要注意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吐故纳新,否则就无法顺应医学的发展。
19世纪以来,随着其他科学的发展,医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建立了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使基础医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声、光、电、磁等技术的引进,诊断仪器等医疗器械的发明,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的应用,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有许多新的突破,又有了一些划时代的成果运用于医学的各领域;在临床医学中有一些疾病得到了控制,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些新的用原经典理论和方法不能解释的疾病现象;此外,临床上还有着许多疾病的奥秘需要探索,需要引用现代科学成就来研究解决确定新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医学理论。如意识障碍、情感异常等精神表现和遗传病、分子病、癌症等疾病,其本质都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许多疾病无论是检查、诊断及治疗,大都需要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因此,虽然提出了机体内稳态、平衡论、信息阻断、遗传密码等学说,但这些学说必须应用新的技术才能得到验证。
在疾病认识方面,现代技术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电镜、放射性核素、X线、酶标记等技术,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甚至粒子水平,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引用在医学上,创造了许多新的诊断治疗手段,可通过信息、数字、图像来显示机体内部变化的实际情况。这些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给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及认识疾病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相应的进行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结构的更新。
【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08-29
论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10-26
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08-03
职场中需培养的思维能力09-25
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06-20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08-08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9-1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7-1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8-08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