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清事迹材料

2024-07-14

刘燕清事迹材料(共3篇)

1.刘燕清事迹材料 篇一

刘奕清老师事迹材料

如今,驱车行进在成渝、渝万、渝湘等高速公路上,沿途时常有一排排树干挺立、树阵整齐的树林,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你的眼帘,让你惊奇,让你欣喜。这就是刘奕清针对川渝地区土壤、气候条件“量身定制”的“重庆速生桉”——“渝桉1号”、“渝桉2号”。

刘奕清,人称“造林教授”。他用一棵棵小树汇聚成全国一流、西南最先进的组培种苗科技成果产业基地,一株株幼苗绿化了70万亩荒山。

刘奕清的口碑远不止于“造林”,他的科普惠农促增收的故事更是远近闻名,感动着巴渝大地的老百姓。刘奕清所在的重庆文理学院同事们感叹,他正在以严谨治学、勇于首创的当代科教精神,积极投身“森林重庆”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把科研教学之根扎入巴渝大地,谱写了一曲“面向三农搞科研,扎根土地促增收”的时代红歌。

咬定“三农”不放松 潜心育成新种苗

刘奕清于1986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事茶树育种栽培研究工作,一干就是18年。

回顾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历程,刘奕清说最难忘的还是这些年情系“三农”搞科研的岁月:

2001年,刘奕清到福建闽北地区考察,萌生了引种速生桉到重庆的念头,但权威专家却认定重庆不适宜发展速生桉。他当时就暗下决心:“我就是要研究出适合重庆种植的速生桉来!”

2002年,刘奕清自己掏钱从福建买回300株尾巨桉种苗,散植于永川南瓜山等地。但是,种植失败了。

2004年,刘奕清调到重庆文理学院任教,担任花卉研究所所长。“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成为学校重点科研项目。

2006年,重庆市教委批准成立“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学校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植物组培实验室。刘奕清担任中心主任和首席专家,带着研究团队数年如一日地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泡”进了实验室或田间地头,走进永川、璧山、荣昌、丰都、开县等20余个区县的丘陵山区试种。

2007年,“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无性系桉树新品种“渝桉1号”通过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8年,针对三峡库区瘠薄土地和特殊气候条件研发的“渝桉2号”成功通过品种认定,先后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和永川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刘奕清也因此被业内专家称为“重庆桉树第一人”。

10年来,刘奕清放弃了周末和节假日,把时间全部“泡”进了实验室或田间地头。为了找到优良的株系作克隆实验,他带着队友数年如一日往返于种植基地和实验室之间,通常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如今的刘奕清,已经收获了诸多荣誉: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园林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花卉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园林花卉教学团队建设带头人,重庆市第三届先进工作者,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文理学院优共产党员、优秀教师,重庆市永川区农村科普带头人,等等。

科教艰辛不寻常 促农增收科普忙

科技成果必须转化运用,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价值。“渝桉1号”、“渝桉2号”犹如刘奕清在实验室精心培育的儿女,只是“呱呱落地”还不行,还必须让她逐步走出“闺房”,找到并适应农村这个原本属于她的真正“婆家”。

如今,作为“重庆牌”的“渝桉1号”、“渝桉2号”已走俏川渝,在重庆和四川遍地生根,种植面积超过70万亩。然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刘奕清和他的团队遍尝艰辛,没有少费周折。2009年9月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响起:“喂,是刘教授吗?我们栽的速生桉种苗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天叶子发黄,就像要枯死的样子!”对方很着急。刘奕清心里犯疑惑,让对方不要着急,答应第二天就过去查看。

第二天早上七点,刘奕清便带着队友驱车前往江津中山镇太和村。雨后初晴,中山镇太和村狭窄崎岖的机耕道泥泞湿滑,随行的车根本进不去。无奈之下,刘奕清他们只得换乘一辆农用四轮车继续往前赶。农用车一路颠簸,刘奕清一行的心都悬到嗓子眼上了。走着走着,农用车也开不动了。没有办法,他们只好踏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步行。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到太和村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现场查看,提取肥料、土壤样本后,他们返回江津城里已是晚上9点过了!

通过化验分析,刘奕清找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原来,当地农民为了让“速生桉”早日见效,竟擅自把常规施肥量加大了2倍以上,从而造成了桉树“烧苗”。症结找到了,刘奕清比农民朋友还高兴。

农户们拔苗助长的教训,让刘奕清深感科普工作在促农增收中的重要性。此后,他和同事们走村串乡,采取培训、会议、宣传栏、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近3年来,他先后参与宣传普及农技知识会议38次,办宣传栏20期,举办各类优质种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集约化管理等培训61次,参训人数达1100多人次,开展科普讲座15次,受训人数达1560人次。他培育科技示范户345户,带动从事种苗种植和开发农户超过1.6万户,每年带动110万人次从事植树造林和科学育苗工作。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马正其深入基地调查研究时,对刘奕清主持的科研产业化、科普公益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他为新农村建设和森林重庆作出更大的贡献。刘奕清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当代党员》、重庆电视台等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成为原始创新引领全民创新的典型范例。

科研辛苦不寻常,促农增收结硕果。2009年,刘奕清建成了国内一流、西南最先进的组培种苗科技成果产业基地,年提供优质种苗2000万株,仅川渝两地的种植面积就突破70万亩,每年带动70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年经济总收益达7亿元!

同时,专家测算,刘奕清负责的苗木基地生产的成材林每立方米每年可释放氧气1.62吨,吸收二氧化碳1.83吨,为“森林重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固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扎根土地搞科研 助推发展天地宽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刘奕清的科教生涯中,他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这片土地既是他工作的源动力,也是他活动的大舞台。

永川区南大街办事处黄瓜山村是远近闻名的“姜乡”,几百户村民种植生姜1000多亩。黄瓜山生姜素来以脆嫩爽口而走俏市场。但是,村民们十分清楚,刘奕清才是他们致富的“守护神”。

2008年7月的一天,村党支部书记申希泉找到刘奕清,硬要拉他去黄去瓜山帮忙。原来,种姜“老把式”王成功等一直为“烂姜”问题困扰,农户们希望刘奕清帮助他们彻底解决这个种姜人眼里的老大难问题。望着大家憨厚、朴实却有些无奈的脸,刘奕清爽快地表示,一定全力以赴找到病因,从根本上破解困扰农民兄弟致富的难题。

其实,刘奕清也知道,除了永川黄瓜山,荣昌盘龙镇、潼南双江镇、丰都包銮镇等地的农户们也一直为姜瘟病所困。此后,他开始了生姜病原物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的繁育体系攻关。无数次赴荣昌、潼南、丰都等地,采集母本资料,致力解决生姜病原菌难题,实现生姜优质高产。目前,该研究已经取得成功,项目成果已与丰都县政府签约,将在重庆市进行大面积推广,实质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为了帮助秀山县发展传统产业,实现金银花苗木工厂化生产,刘奕清和同事们顶风冒雨搞调研,迎着骄阳采母本,披星戴月做实验。他们终于成功繁育出1000多个再生植株,预计明年即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同时,刘奕清还帮助秀山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建组培生产车间1100平方米,种苗基地500多亩,年产种苗可达2000多万株。

近年来,刘奕清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重庆桉树遗传转化与种质创新”、重庆市攻关计划项目“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等项目15个,主研国家级特色专业园林专业建设、重庆市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项目7项,获省部级成果奖的达3项,鉴定成果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他先后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观赏植物》等2部,在《园艺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面向“三农”搞科研,助推发展天地宽。刘奕清坚信,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如今,他和他的团队正在选育符合重庆农业产业化需求的30多种经济植物,在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2.朱晓清先进事迹材料2011年 篇二

2011年第一季度创先争优活动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朱晓清先进事迹材料

朱晓清同志,男,中共党员,1964年10月出生,现任寿光市粮食局党委副书记,分管全系统粮食、食用油的储备、管理、轮换、经营、托市收购工作,分管业务科,包靠国储库、地出库、粮食收储公司。朱晓清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出满勤干满点,为粮食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各级部门的好评。粮食储备库在他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

一、谋全局、抓大事、促发展

自开展党群共建传先争优活动以来,朱晓清同志深深感到肩负着企业发展与职工生存的重大任务。为此他就如何充分运用国家政策推动仓库健康有序发展;如何稳定职工队伍,增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提高职工收入与生活水平;如何解决好企业改革与转型期的各种难点、热点问题;如何紧紧抓好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管理,保证企业正常工作秩序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他根据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形势发生的不断变化,明确提出以规模经营为方向,以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中心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在“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中,朱晓清同志始终保持了发展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提高了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为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充分体现先进性,积极带头参加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争做圣城先锋各项活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议13条,为单位节约资金8.6万元。

二、严格管理,以身作则,推动企业发展

朱晓清同志坚持把规范管理,依法治企作为企业永恒的主题,把从严管理贯穿于经营过程的始终,根据新的经营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了仓库制度建设,完善了岗位责任制、会议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库务公开制度等,明确了仓库人、财、物管理权责,建立了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制度的落实。在自身建设方面,朱晓清同志始终把实现自己的理念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心为了粮食事业的发展,坚持严以律己、团结同志、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三、吃苦耐劳、平易近人、乐于奉献、与职工同甘共苦 朱晓清同志严谨求实,敬业勤奋,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不计名利,把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都当作事业,以工作为最大幸福,以攻关胜利为最大快乐。每天出满勤,干满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对待下级单位和职工,没有一点领导干部的架子,确有乐于奉献,与职工同甘共苦,无私奉献,平易近人的实干精神。

四、大公无私、一心为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3.刘燕清事迹材料 篇三

全国优秀志愿者王文清先进事迹材料

公文 全国优秀志愿者王文清先进事迹材料

王文清,42岁,扬州市江都区正谊加油站站长。作为一名普通志愿者,他被广大网民一层一层地顶起:从2010年6月被

评为“扬州好人”;到同年8月当选为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的 “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再到2011年1

月份,被新华社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0”十大网络人物;2011年5月,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近期又

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20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无偿献血和捐资助学,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他心地善良,而对待做好事、善事却十分执着,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他身边的人又如何看待?笔者通过多次接触,将所了解的好人王文清略述一二。

坚持无偿献血8万余毫升 直面质疑 “心底无私天自宽”

从江都区到扬州市中心血站,20多公里的路,他不知道来回走了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多少趟,最早骑自行车,后换成电动车,有时开出租车 的朋友送一趟。自从2007年参加捐献血小板后,每个月雷打不动,不管刮风下雨,结冰下雪,还是酷暑骄阳,电闪雷鸣。有时,到时间未能安排他来献,他会主动打电话到接待处咨询,血站工作人员非常熟悉王文清,每次都跟他说:“文清同志,别急!只

要有需要,我们随时会通知您。”

“到一个月,自然就会想起这事,觉得有人要等着救命,我不能不去的。”王文清淡淡地说。

王文清的无偿献血史要追溯到1990年。在南京打工的他首次接触无偿献血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从大厂区赶到鼓楼,骑车

要一个多小时啊。20多年间他累计献血82800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全身的血量,可以挽救70个人的生命。同时,他也致力于

宣传献血的好处。他自制献血材料,到乡镇街道单位宣传献血。“走到哪,我就献到哪宣传到哪。现在,我的身体各项指标都很

正常,这说明献血是有益健康的。”

“许多人都不理解,说我组织人到血站去献血,从中拿了‘回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扣’。”王文清主动向记者提起了人们的质疑。

“心底无私天自宽,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对此,王文清并不过多解释,“假如躺在病床的病人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兄弟、姐妹、父母亲人,急需输血,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又该如何去做呢?”

已经献血8万多毫升,什么时候是个头?王文清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有了新的参照目标:“欧洲国家曾报道过,德国 的男子弗兰克·洛泽坚持每星期献一次血,至今已超过48万毫升。”

20余年捐资助学“能帮一个是一个”

王文清单位宿舍里有着一只特殊的捐款箱,他住的宿舍和别人一样,大约七八个平方,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旧电视,对于别人是临时宿舍,而对于他,这是他全部的家。

捐款箱放了不少钱“1角,5角,1元,5元,10元……”王文清说:“这都是平时用不着的零钱!”简陋的床上放着两封信件,寄信人分别是泗县实验初中学生小壮,泗阳县众兴镇桃园中路东六路小学学生小靖。

他的同事主动告诉我们:“我们都知道他四处帮助贫困学生,有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周边乡镇的,有苏北农村的,远的还有吕梁山区的。”

他极少添置衣服,一年四季都是工作服,自己省吃俭用,有一件内衣破的实在不成样,同事硬逼着他到市区走了一趟,才简单的

买了一件回来,“真想不通,他把钱都花在别人身上了,对女儿也很节省。挺秀气的小姑娘,可穿的都是别人给的旧衣服。”同

事小吉不理解的摇摇头说。

同事不理解,亲人,朋友也很费解。而笔者询问王文清时,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我自己的生活俭朴一点无所谓,女儿我有一点愧疚,但与那些贫困孩子相比,她有吃有喝,不受饥挨冻,还算幸福的。”

他每次都说:“帮就帮了,说那么清楚干啥。”“能帮一个是一个。”仅宿迁,他就资助了五、六个孩子,“每个孩子

500元学费,还有文具,他一个上班的人,能有多少工资啊。”许多人不理解。山西吕梁区的孩子小莎,小军从小学到大学一直

受王文清资助,如今分别就读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他们在电话中哽咽着说:“王叔叔太好了,没有他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他不光在学费上资助,在精神上也给予我们鼓励。是他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同时,王文清还多次向伊朗、印度、伊拉克、阿富汗、黎巴嫩、巴基斯坦等国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争创伤的难民捐款。

“与其诅咒、埋怨他人不作为,不如自己亲手点燃一盏爱的明灯去帮助他人。”王文清说。

过去的22年间,他捐助帮扶困难人员、孤寡老人、流浪乞讨人员、失学儿童1000多人,其中捐助的180多名濒临失学的

孩子中有21人上了大学,总计捐款约42万元。

他是一个执着的志愿者

尽管大多数人不理解,还有人说风凉话,王文清的善举还是得到了身边更多人的赞许和支持,从新闻媒体,市文明办,市红会,中心血站等处处了解到,王文清作为一个志愿者十分执着,一种信念支撑着他,那就是:一看到家人,就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不忍不帮,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朴素的话语。在王文清的感染带动下,他身边集聚了五六十位志愿者,他们捐资助学,献血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人,他们自己编印数千份无偿献血宣传单,去乡村、庙会、街头散发,向不了解献血的路人讲述自己的献血体会,宣传献血利己、利民、利国的道理,给无偿献血者递茶倒水……

“献血,捐钱,志愿服务,只要他一喊,我肯定去,不是怕驳他的面子,是从内心愿意这么干。”王文清的好朋友陈明宝

如是说,这样的善事一坚持就是十多年。王文清说:“帮一个是一个,只要我们志愿者存在,被帮的人生活总会得到一些改善,将来他们一定会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捐献遗体 “我要做一个彻底的人”

最近几年,他陆续把自己也“捐”了出去:与扬州红十字会签下协议,身后捐出骨髓、眼角膜、器官、遗体。

“我这个人喜管闲事,遇事易‘冲动’,也说不定哪天遇意外。”说起这话,王文清反而一脸笑容,“如果把遗体拖到殡

仪馆火化烧了,我觉得很可惜,也是一种浪费,不如把自己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让生命得以‘延续、永生’。”

“我要做一个彻底的人。”王文清说。

他的不为

“昧良心的钱一分不要”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上门的人中,还有给他“送钱”的。“有的食品、乳制品企业找我做广告做品牌代言人,并给予一定的优厚报酬。”这

本来是一件好事,王文清却断然拒绝了。他同样有自己的解释:“想让我说,我每个月去献血,献了这么多年血,身体还这么好,是他们的食品、乳制品起了效果。”

“我虽然需要钱去帮助穷人,但这昧良心的钱,我是一分都不能要的。人是不能有奴性和媚骨的。”王文清表示,要做

就做有人道、有骨气的扬州人。“许多人都说我傻,那傻就傻吧!”

好人王文清的事迹令人钦佩,对自己的亲人有所付出,那是一种爱。而为一种爱的事业有所付出,那是人间大爱,任何

社会都会呼吁和弘扬爱,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志愿者精神,让我们共同传承人间真爱。让爱的暖流和生命的阳光洒向弱者的

心房,让世界充满爱!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上一篇:又到春天优秀作文下一篇:湖南一本大学有哪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