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情境教学反思

2024-08-01

幼儿园情境教学反思(通用8篇)

1.幼儿园情境教学反思 篇一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反思

白山市第六中学韩小玉

过于紧张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更不会生出高效,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言,接受教育。只有教师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产生感情共鸣,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才能发生实质性的提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感情。

一、诱情与续情:课堂起始和结束中的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用饱含情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再现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创造出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一节成功的语文教学课,不仅要有能吸引人的开头,而且也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要让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继续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1.课始诱情

一堂课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课的起始便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例如,我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利用两分钟的时间,播放歌曲《恭喜》与精彩的北京春节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顿时提高,他们对歌词、音乐带来的喜庆,对新鲜独具特色的北京春节民俗图片,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产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发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也受到同样的感染,于是,我们师生同乐同欢的《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拉开了课堂的序幕。

2.课末续情

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教室,又要带着满心的探究欲望迈出教室。因此,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悬念情境,有意留给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内容或急切探究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例如,六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第二组“民风民俗”中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四篇课文,学生对独特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教学《藏戏》,在课堂尾声处,我向同学们播放了《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秋风池》等著名、精彩的莆仙戏片段。同时,在配乐中向学生介绍王少媛这位梅花奖得主的不凡戏剧生涯和辉煌成就。同学们在我的感染下,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的戏剧。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迈向社会语文大课堂,鼓励他们走出文本,走向社会,进行多方面调查、访问、查询,了解自己身边乃至世界各地的戏剧或民风民俗。

2二、激情与抒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1.想象激情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俗,我紧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段来理解景色的奇丽,然后,我设计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后、想后请他们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在学生充满激情之际,我又播放了德国街道鲜花盛开的课件,学生们完全进入了德国异域风情中,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样,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得益彰。

2.设疑激情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开放学生的情感,为学

3生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景,留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设疑激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例如《手指》的教学,在学习中指的特点与作用时,许多学生从“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它是参加实际并不出力”这些语句中,认为中指的作用不大,是个没有什么用途的家伙。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不对!中指也有作用啊!”“那有什么作用呢?”我趁机追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二胡过九级的芳琪同学说:“我拉二胡中指帮我按弦,作用可大了!”“对,我弹钢琴也用到了中指。”“写字、打字、按鼠标也靠中指。”“老师,我发现作者在中指的作用部分是略写了,这样有详有略才能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看来,各种事物在被人们忽略的同时,却默默无闻为人们作贡献。”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促成一段精彩的生成,学生能联系实际,更能从写作上来谈自己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整个教学过程,人文性和工具性水乳交融。

3.表达抒情

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因此,教学中少不了训练的环节。当课堂气氛浓烈,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应适时的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北京的春节》教学中,在同学们受到浓烈的春节气

4氛感染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说说:自己如何过年?家乡有哪些风俗?再回顾全文,感受作者语言幽默朴实的独特魅力以及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并让学生谈谈:假如此时再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下来。在当天的《过年了》小练笔训练中,收到了惊人的成效!这正是学生对课文由感知到感受,由感受到感悟,进而受到感染的结果。教师利用教材中想与写的关系,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培养。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阳光课堂氛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2.幼儿园情境教学反思 篇二

一、反弹琵琶, 在朗诵中把握《雨巷》感情基调

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 我很重视朗诵, 通常会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所以在要求同学齐声朗读后, 我开始范读, 但是一改往日的满含情感的朗诵, 而是快速, 语调平淡的读了一遍。然后请同学对老师的朗诵点评。这种新奇的方式使学生感到很有趣, 同学们的反映很积极, 刚开始几位同学根据思维定势纷纷说好, 但是问到好在哪里, 学生就答不出了, 有个学生说读得好是因为没有读错字, 引来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开始反思, 觉得老师读得确实不好。最后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认为之所以读得不好, 是因为老师读得语速太快, 而且没有感情。我适时引导, 提问:“那么, 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呢?”学生马上回答:“缓慢的、低沉的、哀怨的。”我马上趁热打铁, 问同学们为什么要缓慢、低沉, 而且还哀怨?许多学生通过这种递进式的提问开始思考, 认识到是由本诗独特的意象———雨、巷子、油纸伞、篱墙、丁香造成的。这样自然而然过渡到了对本诗意象的赏析。这个时候请同学们再次齐声朗诵, 因为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次学生读得很优美。

二、改编诗歌, 通过意象组合领会《雨巷》之美

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时, 我首先把每个意象分别进行赏析。例如, “雨”这个意象, 我先请同学找出一些和本诗情感基调类似的写雨的诗句, 学生找出了很多, 如“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飞絮, 梅子黄时雨”“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等等, 使学生意识到雨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很多时候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的。在赏析丁香花这个意象时, 我请学生试着把丁香换成别的自己认为可以的意象, 代入原诗。这个环节学生也反应很热烈, 提出可以代入菊花、蔷薇花、荷花等等, 我请学生把这些换过的意象代入原诗“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并且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 很多学生举手认为“芬芳或者颜色似乎可以用别的花代替, 但是忧愁就不能用别的花代替”, 另一部分同学表示不知道为什么“丁香是忧愁的”。这时候我引入课后练习里三首诗《代赠》《浣溪沙》《点绛唇·素香丁香》对“丁香”这个意象进行解读, 让他们理解到“丁香”意象代表着美丽、高洁、愁怨、易逝。

在对个体的意象分别解读后, 请同学们领会这几个意象组合的妙处。我请学生对诗歌某一段进行改编, 要求感情基调须与原文一致, 以上意象任意去掉一种, 其他意象全部都要有, 学生写好后马上当堂朗诵。例如有个学生的改编如下:

雨, 淅淅沥沥

洒过

一条悠长悠长的古巷

我独自彷徨

一位哀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

飘过我的身旁

这段改编, 缺少的意象是“丁香”。在该生朗诵完自己的改编后, 很多同学争先恐后举手说, 没有了丁香, 这个姑娘就不美了。通过这种方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雨巷》的意象之美。

三、巧设问题, 创设情境, 领会《雨巷》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环节, 我提了一个问题:“假设你是导演, 请你设计一下诗歌TV。”同学们的反应更加热烈。一个同学这样设计:“诗人穿着长衫, 撑伞, 独自彷徨在一条长长的雨巷, 巷子的尽头缓缓走来一个姑娘, 穿着淡紫色旗袍, 梳着一条长长的麻花辫, 只能看得见侧脸, 两人走近了, 擦肩而过的时候, 目光交汇, 又各自向前, 女郎翩然而去。”其他同学针对这个设计有诸多补充, 有的说女郎应该是长发飘飘, 有的说应该穿白色长裙, 但是都认为两人不应该说话。我马上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我希望逢着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能是活泼可爱的?”“诗人渴望相遇的姑娘, 为什么只有慢镜头一样的动作, 而没有语言, 为什么不想象其他的情节, 哪怕是对她微笑, 打个招呼:你好!”学生对此展开了小组讨论, 老师及时引导总结:在特定的环境中, 活泼可爱的姑娘不符合诗歌的整体风格, 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我介绍了本文的相关背景, 再提出一个问题:“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在前面问题和情境的铺垫之下, 学生比较容易能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可以认为丁香姑娘是实指, 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又忧郁的姑娘, 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 对未来渺茫的憧憬。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 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己深入地走近“雨巷”, 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整首诗歌。

3.幼儿园情境教学反思 篇三

师:今天有那么多的客人老师来咱们班听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两只小猴也来凑热闹啦(课件展示两只小猴)!我们先来给两只可爱的小猴取一个名字好吗?

生:好!

师:谁先来?

生1:我给左边的一只猴取的名字叫“弥猴”。

师:你真行,与老师的想法一样。还有一只小猴取什么名呢?

生2:还有一只小猴我叫它“金丝猴”。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金丝猴和弥猴要进行圈地比赛,你们说,怎样才能看出它们的输赢呢?

生3:谁圈的地大,谁就赢。

师:有意见吗?

生:(齐)没有意见!

师:你们猜猜看谁会赢呢?

生4:我猜金丝猴赢。

生5:我猜弥猴赢。

(此时,教室里出现了很大的争论声音,有的在喊金丝猴赢,有的在喊弥猴赢。)

师:这样吧,你认为弥猴赢的,等一会在比赛时就为弥猴加油,你认为是金丝猴赢的就为金丝猴加油。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两只小猴的比赛。

(此时,教师播放课件,学生分别为自己认为赢的小猴加油,教室里加油声一片,热闹非凡。)

师:(小猴比赛结束,教师将课件定格,出现一个由金丝猴圈到的正方形地和一个由弥猴圈到的长方形地,这两块地的大小比较接近,用观察的方法很难确定)你们说谁赢了呢?

生1:我认为弥猴赢,因为弥猴圈到的地大。

生2:我认为金丝猴圈到的地大。

……

(教室里学生各抒己见,但都没有足够的理由)

师:到底谁赢了呢,等学完了今天这一课以后你们就知道了。

(接着教师进行新课)

这个导入大约花了8分钟时间,从课的表面形式上来看,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今天的学习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尤其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多少思考?在情绪激动的开始过后,接下来的学习,学生是否也能如此兴奋地投入?由此,我在思考,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制作课件用情境来包装?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情境?

在課改进行的这几年中,笔者上了比较多的研究课,从开始追求情境包装到现在的真实课堂,我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现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创设情境我认为有时是必要的,因为好的教学情境可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和情感的陶冶起到一举多得的好效果。

但是,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一味追求单一形式的与教学联系不大的情境,都会失去教学的实际意见和价值。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课程标准所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所隐含的哲学思想,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来确定是否创设教学情境。

二、我们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

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能让学生萌发对数学的思考

数学思考也就是数学思维,它是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思考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数学活动本身,确切地说,应当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也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能让学生萌发对数学的思考。 例如,“奇妙的黄金分割(数学活动课)”,上课开始,我用多媒体展现如下几幅图片让学生欣赏: 世界著名建筑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芭蕾舞演员跳芭蕾舞的照片,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古希腊著名建筑巴特农神庙(现位于雅典),雕塑家米洛的作品《维纳斯雕像》。由此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产生数学思考:老师为什么将这些美丽的图片给我们看,它与我们的数学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兴奋状态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数学课,由于情境的驱使,上课刚开始,学生并兴奋不已,但是到了课的展开时,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由于强烈的情感波动和兴奋反差,反而使学生产生注意不集中、思维不活跃的局面。因此,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兴奋状态。

3、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能促发学生主动探究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便有一种渴求,总希望自己能寻找到一种方法去恢复平衡,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强烈欲望。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从而促发学生主动探究。

4.一次设计欣赏教学情境活动的反思 篇四

[事件]

上课了,我先播放草原风光的录像,看着电视中那与生活中不同的景致:平坦广阔的原野一直延伸到天边,与天相连,那在“绿毯”中缓缓移动的“白云”“白花”,还有那飞奔的马群,像帐篷似的蒙古包,能歌善舞的蒙古人民……学生们看得是那么入神,时常会发出“哇——”的赞叹声。“你看完后最想干什么?”答案是多种多样的,骑马,摔跤,躺在草地上睡觉……其实一位学生的“真想去草原!”便概括了所有学生的心声。接着我便开始进行《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欣赏环节,“随着音乐和小导游小骑兵一起到草原去骑马吧”。呀!要骑马了,多有意思,还没等我打开收音机,学生们都已早早的握紧了“缰绳”,提起了“马鞭”,有的甚至已开始小跑了起来,看着跃跃欲试的学生,我感到自己的设计是正确的。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音乐开始不久,整个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学生的动作乱,律动的节奏并没有因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自己做自己的,这边快马加鞭,那边悠悠遛马,很明显,律动与音乐脱节了。这使我的情绪一下子便冷了下来。当音乐进行到一半,情况就更糟了。快马加鞭变成了你追我赶,追上了,便又来了场摔跤;溜达够了,坐着发呆,和边上的伙伴聊上几句。看着那一张张玩得不易乐乎的小脸,无聊得发呆的小脸,不知所谓迷茫的小脸,我心中涌起了无力感,失败——是这个环节的结局。……

[问题]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个环节中,经过情境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表现出了对草原的向往和对骑马的热情。情境可以说是成功地创设了,但结果学生并没有因这份“向往”和“热情”而仔细地去聆听音乐,去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我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学习音乐知识。由此可见,我所激发的兴趣与我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脱节了。回头想想,不难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创设情境而组织活动:为了“草原”这个情境而让学生“骑马”,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让学生“骑马”,这两个目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这首欣赏曲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想象小骑兵的故事,感受音乐力度的变化带来的不同表现效果)。如何让所创设的情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激励学生去听懂音乐,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观点及对策]

情境应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把渗透着音乐知识的活动和音乐情绪有机地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怎样利用情境为教学服务?经过反思,我思考出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目标,寻找正确的情境兴奋点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参与与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明白了这点,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后,我都必须思考:这个情境所激发的兴趣是针对教学目标吗?是否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修改教学设计时,针对《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想象出小骑兵的故事。于是,我把创设情境的兴奋点设定为“小骑兵”,增加了“认识小骑兵”的环节。从小骑兵入手,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想了解小骑兵的心理,使学生主动产生想听音乐的欲望,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音乐中去。

二、根据学生特点,合理设置情境活动

情境不是音乐教学的万金油,并不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所有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而且不同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基本情感(欢快还是悲愁)到音乐的基础知识(节奏、音的高低……)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教授,才能为他们拥有一个音乐的耳朵提供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的“欲要取之于鱼,必先授之于渔”。要想一年级的学生能听得懂音乐,必得先教授他们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听音乐的方法。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力度变化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效果。我根据一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欣赏中有序地安排了以下活动:听渐进的马蹄声猜测是什么来了?(初步感受渐强的音乐效果)“小骑兵教大家骑马”(参与并感受节奏的变化)、“随乐骑马游草原”(动听结合,感受音乐营造的情景),“小骑兵暂别”(懂得和创编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由点到面,学生从了解到领会,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三、表扬、鼓励为主,强化情境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兴趣”与“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告诉我们获取和维持对知识的探索兴趣的途径,那就是肯定学生的行为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并处在培养音乐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获取成功的体验更是确保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全心投入和增强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在抓住“了解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渐强、减弱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尽情抒发、表现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哪怕是粗糙的、随性的,我都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持、强化学生对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结果]

(在公开课上,开头像试教时一样引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同学们正沉浸在对大草原的幻想中,突然,由轻到重响起了马蹄声。同学们都被这声音所吸引,我就趁机问:“你听到了什么?”“马蹄声”“有马跑过来了”“有人骑马过来了。”……“那是蒙古族的小骑兵骑着他的小红马来接我们了。”我在一阵阵猜测声中作了小结。“小骑兵看到大家,心里可高兴了,急着想向大家介绍自己呢。身为能歌善舞的蒙古族的小骑兵决定用音乐来介绍呢,你能在音乐中想象出小骑兵平时都做些什么,遇到了什么吗?”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那跳跃的音符在空中舞动,学生侧耳倾听,想要了解这刚认识的朋友。然后把自己的想象与图片联系起来,就有了对小骑兵的初步认识——“他很喜欢骑马,骑得很高兴。”“他喜欢唱歌、跳舞。”“他好像有遇到很紧急的事情。”……小骑兵又说起了他最得意的事——骑马与暴风雨(困难)搏斗,并赢得了胜利。当听到音乐越来越急,学生的小脸上都变得凝重了,仿佛自己就是那与暴风雨搏击,跨越各种障碍的小骑兵。“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封急信一定要送出去,小骑兵不怕风雨,骑马把信送到了,他很高兴。”……这就是学生的想象……小骑兵要教大家骑马,兴致勃勃的从学握缰绳到随着双响筒的节奏,由慢到快有节奏地“骑着马”,那有板有眼的动作还真有点小骑兵的样子。去游大草原了,应着音乐,同学们上路了,那悠闲的溜达到遇到风雨的紧张到风雨过后的喜悦,都在学生们的动作、表情中表现出来。……小骑兵去联系他的朋友了,你看,学生们用弹舌、双响筒、木鱼、响板、拍手、踏步声等等各种道具创造出了各种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

[总结]

5.反思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篇五

[摘要]:“情境创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重视,笔者站在情境教学效果这一视角反思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的调控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生物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目标、现代媒体、动态生成、新课程理念、教师基本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开始,它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笔者也看到,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够,还缺乏从目的、手段、过程调控等角度细细揣摩,没有起到“情境”在教学中应有的激趣、生惑之效。

1、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走向成功(解决问题)开好头。所以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且看两位教师就八年级“听觉的形成”一课教学引入中创设的情境

情境1:教师用1分钟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仔细听……

师问:你能说出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A:电子琴。

生B:钢琴。

师:不管电子琴和钢琴,你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判断的?

生C:耳朵

……以此引出课题

情境2:教师用2分中时间播放一段短片,其中部分同学用耳罩塞住耳朵,只看画面。

教师先后请带耳罩和未带耳罩的同学说说内容或感受,然后通过比较由学生得出:通过视、听觉的共同捕获,人体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清晰。

……以此引出课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感情。”那么比较上述两者,同样是以学生活动来创设情境,情境2显得自然、更贴近教学目标。“带耳罩的一组”作为对照连接着上节教学内容“视觉的形成”,隐含着复习回顾,感官的不同导致感觉的不同,让学生在认同视觉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解新知的强烈欲望,对下个环节的实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承上启下,连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强。相反情境1的创设给人感觉是形式化、很生硬,在设计活动中没有从学科领域这一角度构建认知冲突和情绪体验,前后问题的设计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萌发,探求新知氛围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对创设的情境缺乏目的性、有效性的研究,认为只要创设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创设的情境生活味过浓,缺乏学科思想;创设的情境过于冗长、头重脚轻,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都是低效的,这样的设计思想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误读。

2、情境创设与现代媒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来展示一些生命现象、呈现问题背景资料,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效果颇为显着,尤其在公开课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频率很高,于是在我们教师中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面观点,创设情境一定要用多媒体手段,否则不是一节好课。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寻找图片或视频资料上,投放在制作课件上,课堂上教师放“电影”,当讲解员,学生当观众看“电影”。例如:七年级“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产生热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图片的寻找和动画制作上化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事实上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许多原理的得出本身就是据于前人的大量实验或者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验证。生物课程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紧密地结合实验、结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亲身的体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原理谈现象,逐渐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理念。上述两节内容教师不妨以萎蔫的菊花浇灌后重新焕发英姿、种子萌发产生热量等具体的生命现象为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体验来构件问题、解决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学生讨论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教师之所以选择现代媒体来创设情境,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直接呈现性,似乎可以“代替”教师的动手、动嘴,以至于教师对它情有独钟。试想,假如我们的课堂被现代媒体充斥,而把学生的观察、实验等主体性活动搁在一边,非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把握学科特点,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我们生物学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实现,例如实验、角色扮演、自然现象的观察、一个故事、一首诗等等,而现代媒体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3、情境创设与开放生成

构建主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生应该在问题情境的互动中,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个性化的智能构建。所以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连续的也是动态的,是伴随着学生认知结构在不断发生改变的。笔者发现在设计情境时教师主观性很强,带着对教学现实的预计和构想,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安排进入“圈套”、步入“雷区”。事实上,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往往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问题和情境,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按照预期的设想向前推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按照教材实验规定的次序和材料来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将碘液滴在鸡蛋清里、花生种子上,有的学生直接将花生种子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还有学生把碘液滴在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饼干之类的食物上,等等。此时,教师若抓住机会,便能利用这一“意外”,和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即便是一种食物其营养成分也不是单一的,只是占的比例不同。但教师假如只考虑完成预定“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竭力阻止,轻易抛弃了开放中动态生成的新情境、新资源,不但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当然,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有力凭借。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创新的空间,要接纳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学生体验,更要鼓励互动中学生的即兴创造,还要敏锐地捕捉新的矛盾并积极地进行情境的再创设。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误区,原因除了教师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以外,笔者以为教师个人基本功也至关重要。假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材解读分析能力,自然会在备课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恰当地分解到每个环节,有利于有效情境的构思;假如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动态调控能力,那么教师在选择手段时就底气十足、运用课堂动态资源就游刃有余。关于这一点笔者读过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张华老师关于《教育观念转变中的思考》的文章(《生物学通报》第9期),感到张老师分析很透彻也很实在,在此笔者不再就这个问题多加论述。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课改的“时尚或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要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中困惑与问题的反思,重视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国标苏科版教材及教学参考

[2]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6.幼儿园情境教学反思 篇六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通过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连同教师的情感,创设出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并与亲、助、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使儿童轻松、愉快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一直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世界,从而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富有趣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在情境的创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思维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前提下,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由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和注意:

一、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越接进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以“小卖部卖东西”为情境,让学生上台买货。在买卖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富于生活气息的“小卖部”这一场景,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二、以思为核心

儿童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兴奋”,让学生带着兴奋的情绪思考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创设教学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的是否热烈,而应归结于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在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作为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问:“你们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你们现在会求三角形面积吗?你想怎么办?……”这样就给学生留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推导公式。只有当学生开动了思维的“机器”,积极思考这些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强化。此外还可利用教学情境,进行趣味计算、演算竞赛,一题多解小比赛,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思维的发展过程,其创造才能在宽阔的思维空间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引导他们自我探究,从而让儿童感受到动脑创造的快乐。

三、以学生活动为途径

好动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活和学习中,儿童总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身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儿童期的体验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让学生在做中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的理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活动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展现自己,创造自己。

根据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多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目的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大多数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我就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以“情”为纽带

情感往往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促使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就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通过数学故事、数学谜语、趣味数学题以及小实验、小比赛等形式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从觉察某种现象并愿意作出注意——作出需求反应——对行为的满意——形成个性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真情交融,要让儿童的情感始终伴随着学习活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融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情境,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因此,教师需要倾注真情实感,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氛围,才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转载)2009-04-19 9:24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可以包括:⑴场所(location),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的堆积,可以被独立处理,也可以彼此之间有联系。⑵故事(story),它是接连不断的,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经典的或虚构的特别例子。⑶设计(project),即被创造的现实。⑷主题(theme),一个与现实带有多种联系的数学定向的学科分支,如飞行等。⑸剪辑(clippings),主要从各种媒体中剪辑,它往往包含着大量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数学与信息。

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增添情境设计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不由自主地走进情境中,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探究。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春游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三二班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①一共有多少人?5 × 8=40(人)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 40=80(瓶)还可以是:先算①一个组需要几瓶?2 ×5=10(瓶)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 × 8=80(瓶)

有的同学们想座高空缆车,算一算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 10 × 2 × 20=400(元)还可以是 10×(20×2)=400(元)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

四、创设冲突情境。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有意创设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如:教学是《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1990年至2004年的2月份的天数,掌握平年、闰年2月天数的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后,本节课中的主人公“时光老人”出了1985、1972、2008、2005等几个年份,让学生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最后“时光老人”出了一个1900年,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是闰年,这时用课件出示从万年历上找到的1900年2月份的月历,学生一看是28天就不知所措了,他们的目光相对,分明在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感到时机成熟,适时的放录音,“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吧!”学生当时听得别提有多认真了,这样很快就掌握了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记忆最牢固。

五、创设操作情境。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亲近教学内容,真正入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当得出了种种猜想后。再让学生动手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创设开放情境。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出示肯德基快餐店迎新年推出的套餐价格表,让学生为自己和小伙伴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并列出了如7+8、5+24、18+18、18+16、24+16……等算式,对于提出的简单题,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算理一带而过,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究,让学生先摆小棒说算理,然后交流展示计算方法,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不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还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弗赖登塔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数学教师不要做演说家,而要做煽动家,要能够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年月日》课后反思

教师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然后极积思维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主动极积的参与才能让学生把知识转变成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案例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创造探究的氛围,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开课以《开国大典》为契机,引入课题,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年月日的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在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时,不仅仅采用书上的拳头记忆法。还补充了顺口溜和找规律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熟练记忆,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拓展中,学生在一系列趣味习题中不仅巩固了对平、闰年知识的掌握,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从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注重了情感教育。

二、大胆猜想,让学生主动分析。

本课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含量大,教学任务重,因此,在备课时不要局限于教材,应多联系学生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设计时,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离我们比较远的,有纪念意义的一些公历年份,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又让学生不能根据生活经验不用计算就一口答出,以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目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另外,还可以把网上资源、生活资源、学科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让课堂上有一点猜想、梦想或者奇思妙想,比如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载满奥秘和神气的太空,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年月日的形成,自然的将数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相融合,在延展课本知识的同时轻松完成学科的整合,学生就特别感兴趣,听得相当投入,从中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原来也是这么有趣。再让学生阅读关于太阳历、公历的来历的知识,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现行的历法并不完美,如果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比现行的更科学合理更方便,那我们就可以改变历史了。这样的安排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一门学科与多门学科,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学生又能将所学的知识极积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算真正学到了、学会了,学懂了知识。

三、合作探索,让学生主动交流。

在学生观察年历卡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共同观察,分析以得出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得出大月和小月、二月。并探索同样是二月,为什么有的是28天?而有的却是29天?平年、闰年又是怎么界定?让学生在共同的问题上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可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创造好的“支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支点”,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得到的将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局,学生将会把利用这一个个“支点”通过自已极积主动的思维和实践来证明自已的能力,从而在知识的浩如烟海宇宙中旋转出一个绚丽的大舞台!小学数学第5册年月日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发布者: 杨宁

发布时间: 2012-4-10 15:05:49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很多的经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教学。

3、年、月、日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已有的规律,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应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研究的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会判断大小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知识,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闰年各有多少天;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更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大小月的方法。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月历卡,2月份天数统计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2011年10月9日早上09时30分2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上午)。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

(板书:年

日)

二、讲授新知

观察书上四幅图看一看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 自由发言。

师:今年你有哪些难忘的日子?

生:略 师:这些有意义的日子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

师: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年历,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 观察年历,看看一年有几个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完成以下板书:一年有12个月

(三)识记大、小月

师:这个月是10月,大家看看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啊?(生:31天)

师:那是不是每个月都有31天呢?看看你手中的年历卡,并且把每个月的天数记录下来。师:说说你的发现吧!(生: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还有2月是28天。)(教师幻灯片出示2004到2012年的年历)师:大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每年1月都有31天,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每年3月都有31天,每年4月都有30天,每年5月都有31天,每年6月都有30天,每年7月都有31天,每年8月都有31天,每年9月都有30天,每年10月都有31天,每年11月都有30天,每年12月都有31天。)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叫做特殊月。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好方法去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引导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生1:用左拳记忆法。(让学生自己来示范)

生2:七前单月七后双,七个单月心中装。生3。只要记住大月或小月一种就行了。师:老师也为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歌记忆法。(出示儿歌)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

师:2月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三 做一做

(1)给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日,并说说是大月还是小月。大月的同学请起立,小月的同学请起立。

(2)请把你的生日划在年历本上(3)观察2011年的年历 A、一、二、三月共有多少天? B、六月一日是星期()

C、十月份有()个星期零()天(4)连一连

五一劳动节

8月1日

星期四 国庆节

6月1日

星期五 建军节

5月1日

星期日 儿童节

10月1日

星期三

(5)计算2011年这个平年的全年天数,再计算2012年这个闰年的全年天数。得出结论:平年全年有365天 闰年全年有366天。四

小故事

给学生讲2月28天,7月和8月都是31天的来历。五

课外拓展

幻灯片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的视频,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年月日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出示日历,引导学生观察,说出今天的日期,时刻,从而引出课题。并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此时巧妙引导开始本课的学习。在练习环节出示问题。适时练习大月小月等几个知识。最后知识拓展环节出示以全班集体照为背景的月历,让同学们兴趣再一次提高期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坐享其成”“人在课堂身在操场”的不思维的这样一个误区。如教学大小月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当学生心里有谱之时,才下指令让他们填写统计卡,为后面的分类认知大小月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大小月之后,我安排了数学小游戏:听老师报月份,男女生分别起立。当最末老师报出2月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起立又坐下,有的东张西望在观望他人的动态,学生此时耐不住了,有些面面相觑……我笑着问:大家想站又不想站的,为什么?这些正好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一刻,不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吗?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拳头法和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动手数一数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这些是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本课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采用的方法是,总结提炼出消化本节内容所要用到的数学方法,即:猜测观察——推理验证——得出结论,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方法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设计了每种算法后隐藏一题,调动学生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内化知识的拓展性练习。练习中还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巧妙的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指导还不够,探究学习时对学生的组织还做的不够,再就是课的容量大,拖了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调控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发现,真正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锻炼,对教学方法还需要摸索。

7.幼儿园情境教学反思 篇七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情境教学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因此,本文就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创设情境和情境教学产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是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能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如“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课,我给学生讲:“把一只青蛙丢到煮沸的水里,它会用尽全力往外跳,安然逃生。在同样条件下,把锅里放满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再把这只青蛙放到锅里,青蛙会在水里游来游去。接着,在锅底偷偷加热,青蛙仍然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到它开始感到水温已经熬不住,必须跳走时,已经晚了,最终死在锅里。”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明白了不良诱惑就像第二个实验中逐渐加热的水一样具有隐蔽性,我们应该对不良诱惑说“不”。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发现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非常好。

二、创设生活情境

在教学中,围绕着生活主题,尤其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创设鲜活的情境,以真人真事感染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如“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初一学生小Q的父母离婚了,法院将小Q判给妈妈抚养,由爸爸每月付300元抚养费。开始一年,爸爸还能按时送来,后来爸爸以再婚负担重为由,就没有付过抚养费。小Q多次向爸爸要抚养费都没给。爸爸还说:‘我跟你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去法院告我也没用。’”学生对此议论纷纷,都认为小Q是未成年人,应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小Q的父亲有抚养、教育小Q的义务,小Q可以向法院起诉,用法律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这种生活情境,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

三、创设音乐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运用音乐,以歌曲来感化学生,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感情,使课堂效果出奇得好。如在讲“创建新集体”要“团结协助,互助前行”时,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对人们团结的力量进行了高度精练的概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使“团结协助,互助前行”这抽象枯燥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让学生在听歌的同时体会歌词的意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创设表演情境

利用教材的知识点,创设一种表演情境,通过表演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如“两代人的对话”这节课,小品的名字是《我真没早恋》,学生分角色表演。剧情:在学校附近的拉面馆里,你在和一名女同学一起吃午饭,被妈妈无意中发现了。回家后,妈妈大发雷霆,认为你早恋了。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妈妈:“你吃就吃饭,怎么还约个女生?”儿子:“妈,你什么意思?”妈妈:“我都看见了,你当我什么都不知道啊!”妈妈:“别转移话题,你们到底什么关系?”儿子:“我们是纯洁的同学关系。”妈妈:“同学关系?都一起吃饭了?”儿子:“请吃饭,是因为打赌我输了。”妈妈:“别不务正业,好好学习!”儿子:“妈妈,我知道你是关心我,但你是我亲妈,你一定要相信我,以前的我确实让你失望过,但这次真没骗你,我向你保证一定好好学习……”(要求:采取恰当的方法化解两代人的矛盾)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地参与其中。通过真实情境,角色的模拟,使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中积极体验感悟,总结出与父母交往的艺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出现矛盾和摩擦。学生明白:不仅要与父母多交流、多沟通,还要注意交流说话的语气。在这种情境下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可以通过实践来加强知识的理解。

五、创设视频情境

应用视频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大容量,直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用色彩鲜艳的屏幕动感画面,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声音情境,使思想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情境化。视频情境的创设,加快与抽象事物建立直接联系,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让学生观看《千手观音》舞蹈,这些舞蹈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使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8.化学教学中巧设情境的实践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9-003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17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内,学生能发自内心的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因此,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不断的思考和探究,从而理解化学知识和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也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变“苦学”为“乐学”,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如下: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所谓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就是指根据学情及教学内容教师演示某些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遇到障碍,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的条件”时,我演示“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先取一块棉质的手帕,将其浸泡在75%的酒精溶液中,取出拧干,用坩埚钳夹持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发现在一团大火后手帕烧成了灰烬。看到这个情景,学生们唏嘘不已,我及时地问到:该实验说明手帕本身可不可以燃烧?同学们一起大声的说:可以!我向刚才所用的酒精溶液中加入大概一半的水,重新取一块相同的手帕浸泡在溶液中,取出后拧干在酒精灯上点燃。此时同学们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手帕,发现手帕被点燃,表面有一团大火,但大火熄灭之后手帕却完好无损。全班顿时响起热烈掌声。接着,我请一位同学触摸一下手帕,居然发现手帕是凉的!“为什么第一块手帕被烧成灰烬,而第二块手帕却没有烧坏呢?从化学的角度又该如何解释呢?”此时,学生们被强烈的反差现象所吸引,问题油然而生,思维高度集中,老师顺理成章引入课题“燃烧的条件”。

利用实验创设情境需注意:(1)选用的实验要具有趣味性,有趣的实验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深入化学世界进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2)选用的实验要具有针对性,实验的核心部分与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要紧密联系;(3)在实验中,教师要能善于根据实验现象和学生的表现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并进行探究。

二、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所谓利用问题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精彩的化学世界,学习化学知识,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非知不可的心理需要。例如在教学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时,先给同学们展示两杯水样:一杯是蒸馏水、一杯是身边的长江水,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这两杯水样外观上有什么不同?我们身边的长江水能直接饮用吗?为什么呢?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有哪些净化水的方法?你知道自来水厂有哪些工艺可以除去水中的杂质?如何净化河水、井水、湖水等含有杂质的天然水以供我们饮用呢?通过以上方法得到的饮用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这一组生活化的问题都是同学们相对了解但又不完全清楚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处于非常兴奋和好奇的状态。同时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很好的梯度,由易到难,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此外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需注意:(1)设置的问题要生活化,有趣味性,这样可以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2)设置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能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3)设置的问题具有合理的思维梯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将情境中的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三、利用史实、轶事创设情境

所谓利用史实、轶事创设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化学史、科学典故和趣味轶事来引入课题。史实、轶事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浓郁的化学气息,很快的走进化学世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时,在课堂一开始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化学趣事,在180多年前,有两位科学家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核心是化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数学家高斯说:“科学规律只存在于数学之中,化学不在精密科学之列”。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反驳道:“数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之王,但没有其他科学,就会失去它真正的价值”。此话惹翻了高斯,这位数学权威竟发起怒来:“对数学来说,化学充其量只能起一个女仆的作用”。阿佛加德罗并没有被压服。他做了一个实验,将2L氢气放在1L氧气中燃烧,得到2L水蒸气,然后十分自豪地说:“请看吧!只要化学愿意,它就能使2+1=2,数学能做到吗?我顺着故事及时提问:你们认为辩论的胜方是谁呢?“阿佛加德罗”。“阿佛加德罗能胜利的法宝是什么呢?”同学的异口同声说:“化学实验”。由此教师自然地引入新课。

利用史实、轶事创设情境需注意:(1)选材与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性,切忌生搬硬套;(2)内容要有趣且真实,不能为了方便导入新课而肆意捏造故事情节;(3)教师要善于从故事情节中抓住主要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碰撞出学生的思维火花。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所谓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有关视频、flash影片、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源从而自然过渡导入新课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化学的魔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教学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死狗洞之谜”:在意大利有这样一个“死狗洞”,狗一进去就会死亡,但人走进去却安然无恙。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迷信的人说:“洞里住了个专杀狗的妖怪”。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这个洞,想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妖怪。他在洞里到处找,始终不见妖怪出来。只见岩洞的顶上倒悬着许多钟乳石,一敲就会响,地下有很多的石笋,湿湿的泥土里还冒着气泡。经过研究科学家恍然大悟:原来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通过这段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探究二氧化碳的世界,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应注意:(1)多媒体素材的选择要真实与科学,素材的选取对真实性要求很高很严,科学本身就是求实、准确,反对弄虚作假,失去真实性就失去科学性;(2)多媒体素材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中心突出,切忌冗长、漫无边际;(3)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如果能用实验演示传达的化学信息切忌用多媒体素材代替。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只要你巧妙的创设课堂情境,就会增添化学课堂的魅力,就会让学生快乐地遨游在化学知识的海洋中,就会使学生的学更有效、教师的教更高效,实现高效课堂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施建平.让学习变得更轻松-名师最能吸引学生的情境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上一篇:竞争和竞争法的概述下一篇:写给张文慈的一封信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