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8-01

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共10篇)

1.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曾经有一首这样的歌谣:“有人问我是谁,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一路鸣着喇叭,不是开着本田就是捷达。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一路都不说话,埋头蹬着板车腿上沾满了泥巴。”这首歌谣听上去有点刺耳,却反映了一些社会事实,农民工子弟不仅生活上不宽裕,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一些歧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由湖南工程学院“志愿星期天”的志愿者们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参加由校团委牵头,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的与湘潭市大桥小学的农民工子弟进行一帮一活动的35名农民工子弟进行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

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建立民工子女学校: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还是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选择。所以,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方案。

3.制度创新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四.作为大学生,我们的行动

2010年3月1日,在“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上,陆昊同志指出,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做成青年志愿者新的重大品牌。2010年4月9日,团中央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农民工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

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义务,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青春不能浪费,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因此,我们应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行动中来。比如可以积极的参加由我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坚持从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志愿服务,以这些行动为载体,将关爱传达到农民工子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因此, 希望以此次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和结论为基础,向社会大众传达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理念,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与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英语0981班罗丽媛

2.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二

1. 访谈调查, 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真情实况。

通过向老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我们了解到:农民工子女入学年龄普遍高于市民子女入学年龄;农民工流动性强, 致使子女就读具有不稳定性, 据统计, 我校每学期有25%的农民工子女转学;农民工的职业以个体经营和给个体单位打工为主;家庭收入普遍较低, 平均约为800~1000元/月, 经济状况较差, 甚至难以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农民工房屋居住面积普遍拥挤, 且以平房和冷楼居多;农民工迫于生活重压, 普遍对子女的生活与学习监管不力。

上述情况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分析这些情况, 并在此基础之上拿出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2. 心理咨询, 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农民工子女进城后, 他们因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自卑情绪, 有的甚至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甚至对抗的情绪。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城乡差距、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课题。一些地方因此设立了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 或在公办学校中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 显然, 这些对农民工子女贴“标签”的做法, 会使这些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 是需要“隔离”的特殊群体, 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我们的做法是, 将农民工子女和市内学生混合编班, 并要求老师和市内学生注意言行举止, 避免伤害这个特殊群体, 并积极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们, 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为此, 学校每周开设心理辅导课,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放心理咨询室, 并采用板报、广播、刊物、讲座等各种形式, 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 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 开展活动, 为农民工子女开天辟地。

我校号召全体教师参加“手拉手”爱心帮扶服务队伍, 要求每位老师与一名农民工子女学生结对子, 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 并给予力所能及的经济帮扶。我校还与社区共建, 联合组织了社区自愿者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 向社区介绍农民工子女的情况, 敦促社区及校外辅导员及时了解并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困难, 切实为农民工子女排忧解难。

农民工子女有着许多美好的品德, 他们勤劳、淳朴、节俭、向上, 我们则经常开展诸如“今天我当家”、“打扫校园, 美化环境”、“我为环保作贡献”等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 并有意识地彰显他们的优点, 鼓励他们的自信, 号召市内学生向他们学习, 引导全体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和谐相处, 共同进步。

我校大队部还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点, 长期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例如“感恩教育主题队会”、“手拉手一起走”、“我是快乐小能人”、“争当阳光小天使”、“我有一颗勇敢的心”、“同在一片蓝天下”、“学会尊重新同学”等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了广大农民工子女爱家、爱校、爱国、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自尊、自律、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

3.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强化对策;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4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劳动产业在逐年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一线、二线城市,为城市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中,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最为明显。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择校、学习、户籍、费用、就业都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凸出问题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教育机制下,学龄儿童的流动和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在小学阶段,外来务工子女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要从问题的根基出进行解决。

1、生活经济压力较大

对于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来说,很多人都是经常性漂泊在各个城市。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担负较大的生活压力。大多数农民工都是出于35——40的年纪,他们上有需要赡养身患疾病的老人,下有读书上学的孩子,每天都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十分困窘。

2、教育观念存在缺失

受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学习知识的行为存有轻视,认为学习好也没什么用,反正都是给别人打工,不如早早出来工作挣钱。这样的观念使外来务工子女存有轻视学习的现象,很容易带给学龄子女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

3、地区融合较为困难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长知识、学学问的重要阶段,频繁的搬家、换学校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相关部门做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外来务工子女中出现自闭、自卑、偏激、暴力等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城市子女大。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土文化,环境的频繁更换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不适。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上,城市学龄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4、隔代监护问题显著

很多农民工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举家搬迁到自己打工的城市。身强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将自己的孩子交由学校和自己的父母看护。由于监护者年龄、身体、思想等问题,往往存在着很多监护问题。一方面,隔代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孩子的教学,另一方面隔代教育容易出现教育误区,纵容孩子出现懒惰、任性、逃学、打架等不良习惯。

二、强化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策略

1、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管

为了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学校、家庭要形成三方共管的教育局面。

教育部门要对外来务工子女工作进行积极的指导。义务教育制度下,尽管免除了小学生的学费,但是农民工仍然存在一定的经济问题。政府及学校要通过发放优秀外来子女生活费、开放“希望工程”等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在家庭教育上,外来务工人员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建立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抽出必要的时间督促子女努力学习、深入思考,为他们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学校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班会、联欢、比赛、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2、加大外来子女教育宣传力度

为了推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融入平等教育的思想。配合电影、电视媒体,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教学力度,将受教育的重要性深入贯彻到外来务工人员心中。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定期举行一些爱心教育活动,例如打扫城市街路、帮助孤寡老人、参加假期实践活动等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爱心、自信心和奉献精神,增加集体环境中的认同感。从而让城市生活的人们能够认识到教育的平等性和帮扶性,为地方风土文化的发展提供力量。

3、强化农民工学校的师资力量

为了拉平城市教育发展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关部门要通过各项教育方式,提高农民子弟工的教育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待遇,另一方面要强化外来务工家庭在户口、租房、购房等方面的帮扶则策略。或者采用联结帮扶的发展策略,请相关农民子弟工教师来参加公立学校的公开课及其他教学研究活动。杜绝教育歧视现象产生,实行校长委任和骨干教师支教的具体形式,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设立“师范院校学习基地”的方法,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创新能力,缓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薄弱的情况。

4、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为了强化外来务工子女的人格塑造,弱化外地子女和本地子女的心理冲突,教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方法。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交流,还要进行课下的交流,通过谈话法、启发法、探究法、扮演法等不同的交流形式,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同时,避免外来务工子女出现心理教育问题,确保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心。

总之,外来务工子女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国民素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外来务工人员创造生产价值、增加经济实收,也对国家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教育等多个部门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共同开创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万铭玉.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网络财富,2010,(2).

[2] 万宝方,龚春明.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0.

4.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四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二、实践调查内容。

1、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就读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家庭得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人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

二是进人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较高的收人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进人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由于交纳费用比较低,打

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第四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它们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可是费用较低,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是巨大的。

综合以上所述,以上四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主要途径,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真的很让人担忧。很多农民工子女仍然得不到正规、合理的基础教育,使得他们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受教育权利。四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第二,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适龄儿童,无论国籍是否为法国,都能够享受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有没有合法的身份。法国人的观念是,对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既然来了以后更有可能在这里,教育是最好的融入渠道,同时现在让他们受教育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业,犯罪问题。这就对移民子女给予了一视同仁的教育机会,坚持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

最后,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

三、实践体会。

这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农民工家庭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但效率比较低,时间花费较久,有待改进。

5.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 篇五

亲爱的小朋友: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你的意见相当宝贵,本问卷不记名,仅用于调查研究使用,回答无对错之分,请如实填写,我们将对问卷信息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请直接勾选你所选择的相应选项。如遇,请直接填答。谢谢合作!

河北大学在校生

××××年×月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你所在的年级

A、1-3年级B、4-6年级C、7-9年级

3、你有兄弟姐妹吗?

A、有一个B、有两个C、有三个及以上D、没有

4、你的家庭状况

A、单亲家庭B、双亲家庭

5、你父母在外打工吗?

A、只有父亲在外打工 B、只有母亲在外打工 C、父母都在外面打工 D、父母都没有出去打工

6、家里谁主要负责教育你?(监护人)

A、父亲B、母亲C、爷爷奶奶D、外公外婆E、其他亲戚朋友

7、监护人的文化程度

A、没有上过学B、小学C、初中D、高中及以上

8、你的家庭生活水平?

A、贫困B、较差C、一般D、富裕

9、你的父(母)打工年限

A、1-3年B、4-7年C、8年以上

10、父(母)打工的地点是

A、市内B、省内C、省外D、境外

11、你平均一年见到父(母)几次?

A、一次B、两次C、三次及以上D、其他

12、你觉得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成长和教育造成的影响

A、有正面影响(如学会自立、承担责任)B、有负面影响(造成叛逆、孤僻的性格)C、父母在不在身边都一样

13、你没有去父(母)务工地上学的主要原因是(最多选三项)

A、打工地的学校收费太贵 B、没有时间照顾你 C、你自己不愿意去 D、你在家过得很好,没有必要去 E、担心你在务工地不适应或受到歧视 F、务工地学校不接收务工人员的子女 G、务工地学校不及家里的学校 H、其他

14、父(母)经常和你的老师联系吗?

A、经常联系B、偶尔联系C、不联系

15、学校老师和父(母)联系通常是为了什么事情?

A、自己的学习B、自己做错事了C、交学杂费

16、你与父(母)联系时经常谈到的是?(多选)

A、学习情况 B、吃穿住等日常生活 C、身体健康 D、为人处事的道理 E、心理健康F、其他_________

17、你的监护人是否积极督促自己的学习?

A、非常积极B、积极C、一般D不积极E非常不积极

18、你愿意一直在学校学习,还是希望自己早点出去打工?

A、愿意一直学习B、希望早点出去工作C、愿意一直上学但家里没有能力负担 D、没想过

19、你的学习成绩

A、优秀B、优良C、中等D、较差E、很差

20、父(母)对自己教育的要求是

A、德智体全面发展 B、成绩优秀 C、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D、没有什么要求 E、其他

21、你对自己学习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大满意E、不满意

22、你的课余时间主要安排在什么上?

A、干家务活B、做家庭作业C、体育锻炼D、干农活E其他

23、你希望自己将来达到什么学历?

A、本科以上学历B、大学本科C、高中(中专)D初中毕业 E、小学毕业 F、没想过

24、你觉得学校,社会对自己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很少关心C、不关心

25、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你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家庭经济状况B、农村学校设备以及师资落后 C、孩子自身对学习的态度

6.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六

调查报告

摘要

近年来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发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亟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

农村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教育弱势群体

引言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农民工自己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随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而日渐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壮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留守在家的儿童2200多万。于是,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城市中的热点社会问题,市民也高度关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几个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中的受教育情况;留守子女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够自信的心理态势;当家长无力支付子女学费的时候学校或政府应给予帮助。另外,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以及与别人的聊天。有71%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农民工子女在现居住地上学,让孩子留在身边以方便照顾。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制,学习环境不好,经济能力有限,沟通不够等原因,大多数受访者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理想,44.9%的父母偶尔辅导他们的学习,而5.1%的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但是,作为家长,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帮助子女或与子女共同学习。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父母缺乏沟通,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心理上感觉被遗忘了,因此非常渴望得到大人们的关注与爱护,而大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忽视了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可能就由此越来越封闭、孤僻 ;而另一些孩子对于这种情况可能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也并非出于恶意,其目的很单纯 :引起大人们对他们的关爱、重视。而一旦他们出现了这种情况,大人们的反应多会是生气,继而可能就是打骂,而很少会想到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给他们以亲情的抚慰。而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可能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发展就非常不利。

二、监护不能落实。

“留守子女”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三、学习压力大。

调查发现“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其次,家庭中的学习氛围不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多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只要孩子不调皮就好;再次,教育方法落后,家长不注意与子女的沟通,训斥多表扬少,往往以命令职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以收效甚至适得其反。

同样,我们对造成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诸多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的途径有限,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等等。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了解了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

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

二、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沟通,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三、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

2.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3.熊正财,李作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我见,2007

7.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昆山市,周市镇,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周市镇位于昆山市北部, 地处昆山、太仓和常熟交界处, 南靠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接昆山老城区, 属昆山市北部副中心区。全镇区域面积81.56平方公里, 辖新镇、周市和陆杨3个街道办事处, 18个社区和15个行政村, 常住人口8万, 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9.5万人。该镇有两所公办初中校、四所公办小学, 两所村小学和一所民办学校 (有初中部和小学部) 。初中学生总数为2675人, 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为1478人, 占56.07%。小学生总数为5366人, 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为3109人, 占57.9%。事实上, 一所民办学校 (珠江学校:初中生780人, 小学生2238人) 已远远不能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 周市镇公办中小学已成为大量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校, 但已呈饱和状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提出, 不是简单的城乡差异, 而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之间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教育如何走出困境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调查过程

以周市镇为例, 该镇目前11.7万外来人口中的子女, 有2475人进入了公办中小学校, 比例为53.96%。另外, 有3018人进入了珠江子弟学校, 占比为37.5%。昆山很早就提出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原则, 积极鼓励农民工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2006年公办学校向外来农民工子女全面开放。

我们选取了周市镇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珠江学校和周市中学、新镇中学、陆杨中心小学和裕元学校进行调研。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在不同年级由班主任带领, 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 并当场回收。同时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进行了大量的访谈。最后, 我们还走访了昆山市教育局、周市镇文卫办。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一) 公办学校准入门槛高,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低

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手续繁琐, 公办学校还存在较高赞助费或借读费。对符合新昆山人的条件 (符合昆山计划生育政策、在昆山拥有固定工作和临时户口) 免收借读费或择校费, 对不符合新昆山人的条件又不愿意到指定学校 (周市镇杨家桥小学和要喽小学) 就读的, 则每学年每人要收择校费乡镇4000元或市区6000元。农民工子弟珠江学校收费则相对较低:初中每人每学期1500元、小学每人每学期800元。而借读费往往需要一次缴清, 农民工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流动性——亦工亦农、亦城亦乡, 这样的情况下公办学校的收费方式显然不适合这些家庭流动性大的特点, 也不是他们可以接受的。

而农民工子弟学校虽然准入门槛低, 是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选择, 但由于这些学校教育资源缺乏, 师资力量薄弱, 基础设施不完善, 很难保证有效的教学质量, 更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 不能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 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 较难管理

珠江学校一年中学生转学3人次及以上的占54%, 有的甚至转学6次, 流动性非常大, 少数子女只是报了名, 整个学期都没有参加学校学习。由于巨大的流动性, 很多孩子缺少原始档案, 无法上学籍, 管理难度较大。

(三) 各地制度不一对农民工子女升学的影响

由于各种原因, 各地教材的使用不统一:安徽、河南等省小学使用全国统编人教版教材, 而昆山采用苏教版教材。农民工子女经常需要在各个地方转学, 使用教材不同, 学习必定受到影响。而按照现行规定, 就读于昆山的学生, 只有在户籍所在地才能参加高考。如果家乡使用的教材不同, 这部分学生会受到影响。

(四) 公平的偏差对农民工子女融入公办学校的的阻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市民与农民工逐渐融合。但是社会对于农民工子女仍没有做到公平对待。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 抬高准入门槛、禁止参与助学金、奖学金评选, 甚至个别老师挖苦学生, 使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处境艰难。另一方面是城市学生家长不鼓励甚至禁止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亲近, 觉得农民工子女素质低, 担心影响到自己孩子, 戴有色眼镜看农民工子女。家长的这种观念, 对流动学生的进一步融入城市有可能构成阻碍。

(五) 昆山率先推广免费义务教育, 但还存在缺陷

从2006年秋季开始, 昆山率先推广免费义务教育。但它并未惠及在昆山包括周市镇的农民工子女。《规定》提到免费教育对象主要是符合新昆山人条件的。条文其它诸多限制又将大部分农民工子女 (非新昆山人) 排斥在免费义务教育之外。

四、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现状

(一) 资金匮乏, 缺少支持

根据我国法律确认, 民办教育机构属于社会的公益性机构, 但事实上农民工子弟学校具有一定的盈利性质。例如在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珠江学校的调查中发现, 该校基本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政府偏向于将它们作为“非公共服务机构”对待, 很少或者几乎不提供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费是学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办学条件因此受到很大制约, 制约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维持和发展。

(二) 师资力量的缺乏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年龄以青年及中老年居多, 另外也聘请退休教师上课, 青壮年年龄段的教师明显偏少。农民工子弟学校两头重中间轻的年龄结构与公立学校梨形结构构成鲜明对比, 表明有经验的中年教师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十分缺乏。从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 以大专为主, 中专和本科为辅。教学质量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由于教师认为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得不到发展, 跳槽的情况频繁出现。

五、农民工子女教育走出困境之路

(一) 改革户籍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 缺乏协调, 农民工子弟在城市里凭户籍入学, 由于没有本地城市户口, 他们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费用高昂;另外, 农民工子女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中高考, 而户籍所在地与流入地在教学和升学考试模式上又可能存在差异。

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就是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打破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界限。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以户籍为主, 对非城市居民常驻人口不公。应改变现在以户籍为主的管理模式, 适应人口的流动, 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 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范围, 纳入政府教育日常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把户籍制度作为一个登记管理的工具。

(二) 完善义务教育制度

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体制, 改变“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消除城乡隔阂;深入普及义务教育, 确保惠及城市每一个上学适龄儿童;做到真正的免费, 禁止学校变相收费;针对农民工子女提供相应的经费预算, 保障其就学机会。

(三) 推动经济发展, 减少贫富差距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也是由于流动频繁, 上学地点不固定, 学校难以采取有效教学。而流动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原居住地经济水平低, 收入少, 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 四处奔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应大力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提高农民工收入, 满足农民工的经济需求。

(四) 消除偏见, 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

改变地域歧视思想, 引导学校、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了解、认识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对城市的重要性, 关爱农民工子女。取消面向农民工子女收取的“赞助费”等歧视性的收费,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惠及到农民工子女, 减免有关费用, 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致。严禁不合理收费, 减轻农民子女上学的经济压力。

2006年9月8日CCTV新闻频道“共同关注”节目曾有关于昆山市取缔“沪皖民工子弟学校”, 造成600多人无学可上的报道。违规办学取缔是理所应当而且是必要的, 但教育部门可适当放宽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审批办法, 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 予以合法身份, 规范其办学, 增加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机会, 避免贸然取缔, 减轻公办学校压力。要有效整顿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对于那些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存有改进余地的学校, 合理引导, 使其走上正轨, 与公办学校统一管理。

(五) 政府切实有效地参与

任何问题的解决,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农民工问题也不例外。改革户籍管理体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创新, 普及义务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只有政府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发挥更大的监督管理作用, 才能在不远的将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七、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了解:城市公办学校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并给予他们公平教育方面达到了一定预期的效果, 但并未普惠到农民工子女全体。毕竟学校原有的容量不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现有农民工子女学校仍不能满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的需求。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社会的排斥和不平等对待, 另一方面是制度与政策的因素。同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背后是一个经济问题。这时就需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 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保证各项惠及农民工及其子女措施的出台与施行, 最终走出农民工子女目前的教育困境。在实现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享有与城镇子女同等的教育权利方面, 周市镇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在“十二五”计划内, 随着两所新建公办学校的开学, 周市镇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将均能享受到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对全省全国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莉, 牟映雪.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7) :67

[2]金宇碧.常州市流动儿童受教育况状的个案对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3]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4]聂芬芬, 王晨, 郑灿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12) :10-11

[5]杨素萍.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 (6)

[6]孙玲红.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 2001 (1) :5-6

[7]祁型雨.我国就近入学政策分析——兼谈对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权益的维护[J].教育科学研究, 2010 (7) :7-8

[8]田静, 王洪武.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南岸区和奉节县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80-81

8.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八

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本文简要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之后,又在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引言: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子女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所谓农民工留守子女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此次,我们对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原公村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

由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普遍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89%的家长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密切关注,并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事情。这些家长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及与人聊天等渠道了解的。在学校教育方面,有90%的家长希望农民工子女能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对于学校,他们主要是出于学校硬件设施,老师素质和教育政策规定方面原因考虑的;对于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有与本地孩子平等的权利,同时就读于公立学校有利于消除他们孩子的孤独感。在家庭教育方面,79%的家长认为父母与孩子应该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并且进行平等沟通。他们提倡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终身学习。家长普遍认为,目前家庭在孩子学习方面应该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投入、学习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其中经济投入和学习环境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家长给学校的意见中,66%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多与家长交流,共同指导教育孩子的成长,比如多进行家访活动。20%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教育,有些老师已经不能胜任了。4%的家长认为老师看不起家长,认为学生是农民,什么也不懂。由以上调查结果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一)学习成绩差

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留守子女中的绝大多数人由于在功课上没有父母的监督和辅导,还有就是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严重的是有极少数父母仍然给孩子灌输的“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使得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普遍不好。

(二)存在心理问题

资料显示,有30%左右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在我国,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性格缺陷

由于留守子女一般不满18岁,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很容易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父母的沟通障碍加深,时间一长,难免从丧失对家庭的基本依恋发展到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并且,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子女缺少亲情抚慰,许多留守子女在心理、性格、智力、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普通家庭子女不同。大部分留守子女对参加学校活动不积极、很少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社交意识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因此,缺乏亲情关怀的留守子女的性格存在缺陷。

二.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短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留守子女的基础教育处于相对很薄弱的境况,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出现一系列的留守子女问题。

2、现行户籍制度是问题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

我国实施严格的城乡二元体制。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的农村户口户籍身份是不能改变的。改革开放后,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农民有了进城打工、就业的自由,但户口政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仍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另外,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特别是教育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入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二)家庭教育的缺乏

1、农村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意识。

当前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很多农村家长没有家庭教育意识,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事实上,农村父母对

子女的教育职责主要体现在监督子女学习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上。父母外出打工显然减弱了家庭监督作用,影响了留守儿童自控力的形成,弱化了留守子女社会交往与技能发展的功能,这使得家庭对子女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大为削弱。

2、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监管不力

目前留守子女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子女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子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三)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

1、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子女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教育不是升学,它是一种保护。它要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不受污染,保护他们接受理智、情感的正常教育。特别是对于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对于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子女来说,它更是一种奠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在许多农村学校教育却转为通以升学为主,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被无端的忽略了。

2、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不到位。

据调查,当前农村教育中教师学历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配套完善相关政策

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十分不协调,致使农民工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不明,农民工及其子女处于无人管的被边缘

化状态。因此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彻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根本改变“同居一城,群体隔离”的局面,保证社会制度的公正。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根本办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城市建立了包括住房、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大多城市居民经济上也比较宽裕。可是农民却恰恰相反,这是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有很多,比如由国家投资在农村开展通路、通电、通水、通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解决留守在农村的打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一定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可以加强社会对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从而引起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促使社会和政府给与他们更多的帮助,从而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四)搞好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

首先,留守子女父母的认识极为重要。要给他们分析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以孩子教育为主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其次,要充分重视监护人的选定问题。父母外出前,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处。再次,临时监护人也要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监护责任,不仅包括对孩子的养育,还包括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切实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是留守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它有责任、有义务切实加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学校应针对留守子女这一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系列教育活动,把思想、学习、情感、安全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人生。学校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道德教育。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子女学生的注意,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老师对留守子女应该予以更多的关心,并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在成长过程心理障碍。当然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这期间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中小学要意识到留守子女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适合留守儿童特殊情况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留守子女和父母一起生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

不可否认,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怎样使留守子女享受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义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月成,《当前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亟需关注》,安徽省霍邱安三流乡初级中学,2008年

【2】陈华平,《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建设》

【3】刘明华,李朝林,刘晓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二期

9.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九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县关工委联合县教育、县公安、豫宁街办等有关部门,对进城务工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农民子女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座谈,我们基本掌握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入学、收费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基本上不存在不

平等的现象,大多数农民工家庭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注重家庭教育。但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造成县城学校生源失衡。目前,城市学校布局较为合理,基本能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由于农民工择校的原因,造成学校生源严重失衡。有的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就难以满足其要求,像新宁二小、四小这两所小学在校学生2040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有906人,占总数的%。学校“人满为患”。据了解,一个50平米左右的教室却要容下70多名学生上课,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学校的班级管理加难,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择校造成学生走读困难,家长接送不便虽然学校采用扩大班额的办法,尽最大努力来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但也难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有的学校不

得不采用招考的方式抬高“门槛”,来控制“人满为患”的局面。有的学校虽然敞开招生,但因地偏路远,生源仍然不足,造成教室闲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将涌入县城学校就读,由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将进一步影响县城学校生源的失衡。

二、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教育环境,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由于农民工子女原先在农村学校就读,受师资、教学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一定的较为落后的教与学的方法,大部分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城市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在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城里的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某校一个年级为例,全年级共有学生160人,其中农民工子女71人,占%;思想、习惯、学习三方面差生21人,其中农民工子女14人,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差生分别所

占的比例为%和%。由此可见,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教育,差生相对较多。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凸现歧视、心理等危机。

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校较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导致学校与家长联系不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有一种漂泊无助的感觉,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有的教师、同学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没钱。他们是城里人,我们是乡下人。”这是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一个农民工子女那敏感而脆弱的心声。因城乡差别,农民工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远不如城里孩子那么优越,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城市学生也确实存在欺负乡下学生的现象。据调查,有的城里学生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巴佬”为他服务,甚至要钱。另外,由于农民工

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这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而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一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但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差。他们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只能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有的家长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较差,很难与孩子谈心、交流。调查显示:有63%的家长认为老子的话你想听得听,不想听也得听,17%的家长忽视了与孩子交流。只有20%的家长要经常问问孩子学校里的事,平等地与孩子交谈,听听孩子的意见。

二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有相当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了老师,全靠老师教了。”大部分教师也把学生学习、表现差的原因归咎于家长,总是说某某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教育,不知孩子在家都干了些什么。其实这是教师与家长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的结果。据调查,有%的父母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有%的父母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进行了解;主动与教师联系交流教育问题的仅占%;有%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家长校访的仅占%,教师家访的也不到20%。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协调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形成教育空档,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和谐发展。

五、家庭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四大误区。一是期待型。期待型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只啥不能成才。有的家长是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缺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乏劳动教育和爱农教育,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据调查,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干体力活,甚至连家务也不让孩子干。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回家一点活也不让他干,就让专心读书,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成绩还是上不去,真气死人。”大部分家长期待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二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

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尤其在身体上保护较多,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三是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胜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不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认为孩子资质差,读书不会有出息,混个初中毕业,好出去打工。

四是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据调查,有55%的家长都有打骂孩子的情况。90%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真没出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大人说话,小孩听话,不准插嘴。”有%的家长认同孩子是我的,打骂由我,娇惯由我,别人管不着。有

16%的家长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出好才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六、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60%以上是租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看,具有表率作用仅占12%,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随口而出,行为不端、不检点,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效而尤之。比如,有的家长闲时沉湎于麻将、扑克赌钱,有时“三缺一”,硬拉孩子上场作陪。这样的家庭如何教育好孩子。据调查,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没有得到良好家教的占93%,受到父母不良行为影响的占68%。

从家庭文化氛围看,95%以上的家庭没有订购报刊、没有藏书,学生在家庭中

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不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在家庭中除了看电视外,像听音乐、演讲、下棋这类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极少,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家长对家庭文化方面投资很少,他们大多数忙于赚钱养家,很少顾及家庭文化。有的家长说,能供孩子上学就不易,整天忙忙碌碌的,哪还有心思去搞什么家庭文化,再说也没有钱。

三、几点建议

1、构建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观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教育发展问题强调要建立完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这一论述高瞻远瞩。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仅有初等教育水平公民的继续教育力度,可以通过办社区文明学校、家长学校等形式,提升这一层次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之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建议学

校与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通过协议合作等形式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人才观,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新观念。

2、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教质量。在调查中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对教育孩子不太有把握,希望得到指导与帮助。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如引导家庭教育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创建学习型家庭等。同时,建议家长学校在进行家长培训时,要引导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克服那种只养不教的不负责任行为,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生活影响中,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

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10.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十

关键词:智商,智慧,阳光,跨越横沟,因材施教,换位思考

从城市到农村, 从市示范名校到农民工子弟占半壁江山的城乡结合部学校, 十几年穿行在“百花丛”中的笔者却想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农民工子弟申辩:其实“蒲公英”也很美!

观点一:农民工子弟智商不如城里孩子高?

理由:“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打地洞。农民工子女成绩普遍低下, 哪里比得上城里孩子聪明?”

案例:笔者在以前工作的学校做了一项调查, 农民工子弟占学校总人数的48%, 在2009年上学期的质量检测中, 农民工子弟占到优秀的41.8%, 下学期占到46.6%;参加作文竞赛, 农民工子弟占学校获奖人数的48%。

思考与评析:如果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还有人硬要拿分数说事的话, 那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该是最好的说明。从数据表面看, 似乎农民工子弟并未占到上风, 但是摒除学校教育同等不计, 算上父母的教导、家庭的环境呢?同样以原校为例, 农民工家长为生存而忙碌, 他们文化水平低, 心有余而力不足。何况子女大多非独生, 不少孩子回家要做饭、洗衣, 还得照顾弟弟妹妹;而城区的孩子不同, 打小在父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下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就开始了苦心的造“才”计划。

这两厢一对比, 结果不言而喻。这些不利不安的因素如果老师、家长能尽力去弥补、悉心教导, 假以时日, 我想这条“横沟”是完全可以弥补的。

观点二:农民工子弟不如城里孩子有智慧?

理由:“城里孩子自识字起就开始博览群书, 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而农民工子弟知识面窄, 典型地缺少见识, 什么都不懂, 只知道玩泥巴……”

案例:一日午休时间, 我去教室拿作业本, 刚到门边, 就看到以杨扬为首的四个城里男孩正围着新转来的王小舟笑得阴阳怪气, 嘲笑小舟是“乡巴佬”“土包子”, 而小舟则紧紧咬着嘴唇一言不发。为了消除大家对农民工子弟“孤陋寡闻”的看法, 增强这些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举办了一场“夸夸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班会气氛异常热烈, 城里的孩子踊跃发言, 但内容极为有限, 而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子弟则显出平日见不到的“侃侃而谈”, 不爱说话的周干之介绍了家乡道县的名士周敦颐。他告诉同学们这位声名赫赫的理学家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写下了历史名篇《爱莲说》, 他还特别骄傲地告诉大家, 他名字里的“之”就和周敦颐有关……教室里悄然上演着新世纪版的《少年闰土》, 知识面窄与宽的问题在这里交汇。

思考与评析:什么是智慧?怎样才算是有智慧的人?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 只有亲身参加实践, 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对于农民工子弟而言, 他们虽然享受不到丰富的书籍类资源, 但大自然就是一部最美的教科书, 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这里被孩子们主动地学会了。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城市孩子也罢, 农民工子弟也好, 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别, 思想水平不一, 认识能力各异, 作为教育者, 要善于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长处, 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做到“长善救失”。

观点三:农民工子弟不如城里孩子阳光?

理由:“农民工子弟的心理问题普遍且严重, 他们被社会‘边缘化’, 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

案例: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 (农民工子女) 在作文中的表述:

“……我家是卖菜的, 虽然很贫穷, 但是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一定要出人头地。”“……我很爱学习, 如果学好考上了大学, 就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他们每天在外边赚钱给我们上学。”

思考与评析:确实, 生活的窘迫, 让他们始终享受不到平等的权利, 他们内心世界的不平等感、被歧视感和对立感油然而生, 一些孩子还易出现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特征, 遭到不公正的待遇, 受到歧视。

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但心理问题的凸显并非农民工子弟的“专利”。如今红极一时的《变形计》迎合了目前的现状, 让“养尊处优”的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互换生活环境, 体验不同人生, 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相比之下, 城市孩子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他们不懂爱惜, 不懂关心别人。父母拳拳爱子之心, 谁都能理解, 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头顶同一片蓝天, 脚踏同一方热土。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 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海洋和明媚的阳光……”小小的蒲公英始终以一种积极向上的表情, 一种奋发图强的精神迎接着阳光雨露。我期待有一天, 不再有农民工子弟与城市孩子之分, 只有平等与和谐。让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博大雨露, 滋润百花园中每一位成员, 让蒲公英亦能尽情展现它的美丽。

参考文献

[1]刘剑斌, 章国平.论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J].农业考古, 2006 (12) .

上一篇:财务报表风险评估下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