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引入新课方法

2024-08-08

初中物理引入新课方法(9篇)

1.初中物理引入新课方法 篇一

高中物理教学新课引入的几种方法

摘要:高中物理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的科目,这样使得很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有了畏难的心里,惧怕上物理课,而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每一节课,良好的引入新课方法就成了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结合高中教材,介绍了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 新课导入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定向的作用: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题,本着导入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导入新课。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设置问题引入法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问题,可以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创造性学习。

问题导入法容易操作,但应注意所提问题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来适当调整。而不能纯粹是“为问而问”。例如:上述例子中,问学生如何投救援物资可制作好课件,让学生来操作练习投放救援物资。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以及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演示实验引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普遍怀有浓厚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和作用,用精心筛选并设计的实验架桥铺路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举事例引入法

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是一个比较有思想人了,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对生产、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现象都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根据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引入新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四、温故知新法

子日:温故而知新。复习是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加以复习,引出新知识,更是常用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调用了学生储存的知识,学生对新内容不会感到生硬。这样,各知识点也是全面的、连续的、系统的、条理的。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很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归纳知识的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2.初中物理引入新课方法 篇二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引入时,要密切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既有经验,让学生的既有经验成为教学的起点。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物理课堂引入,是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经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物理知识探究的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好的课堂引入能够唤起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课堂引入时,要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与本课内容有关,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有准备地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从而保证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下面就列举几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较为有效的课堂引入方式,与大家交流。

一、游戏引入,让儿时乐趣成为课堂起点

“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孩子天生对“玩”充满了兴趣,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不妨设计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小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描述活动过程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并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速度》(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下同)一节引入时,我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两辆回力小汽车,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哪辆汽车跑得更快,虽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游戏有点“幼稚”,但学生们还是玩得很“认真”,有的小组和小组之间还进行了一场友谊赛……活动结束后,我请了两组同学说一说:你是如何看出来哪辆小车跑得更快的呢?学生告诉我:首先规定好了起点和终点,然后同时释放两辆小车,看哪辆小车先通过终点,先通过的那一辆小车跑得更快。听了他们的描述后我接着追问:在你们的设计中,小车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为什么你们就可以判断先到终点的那辆小车速度快呢?学生们想了一会回答:因为先到终点的那辆小车跑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比较少呀!我说:对!这里就有一种比较快慢的常用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我在家里也做了类似的小游戏,并拍成了视频,大家帮我辨别一下哪辆小车跑得更快好吗?接着我开始播放视频,也是两辆小车从同一个起点同时开始释放,但小车还未到终点的时候我就把视频停住了,并提问到:就刚才看的那段视频,你们能看出哪辆小车跑得更快吗?学生们一下子就答出来了:跑在前面的那辆呗!我又问大家:你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判断的呢?由于有了前面的思维铺垫,同学们想了一会儿,便异口同声地答道:相同时间比路程!随着学生逐渐进入状态,后续的教学活动自然也就顺利地展开了。

在初中物理新课教学中,用游戏引入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再比如在讲《世界是运动的》一节时,可以先在黑板上吸几个带有吸盘的小毛绒玩具,然后让同学们看清楚它们的位置后,让一部分同学闭上眼睛,教师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玩具的位置,然后让那些同学睁开眼睛后观察判断:跟一开始相比,哪些玩具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哪些玩具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学生很容易说出“A玩具原来在B玩具的左边,现在跑到B玩具的右边了”之类的辨别方法,这个时候只要教师再稍加引导,“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概念就很容易得出了,学生接受起来也很轻松。但教师在设计引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所设计的活动是否与本课知识紧密关联,能否很自然地引出后续的知识点并为后续教学服务,切不可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和花哨,而忽略了这个环节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帮助。

二、经验引入,使生活经验在思辨中提升

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体验。教师在设计课堂引入时,可以抓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从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出发,以此作为切入点,再从中提炼出他们平时没有关注的物理问题,加以分析和引导,让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更好地为物理教学服务。

讲授《光的直线传播》一节内容时,许多教师会用“有趣的手影游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影子的形成得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猜想。应该说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不少学生来说,存在着这样一个思维障碍:怎么就能从“影子的形成”猜想到到“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了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做更多的铺垫,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在引入的时候先播放一小段“流水”的视频:蜿蜒的小溪,中间有一块凸起的石头,当水流经过石头的时候,会从石头的侧面绕过去,在石头的后方再次汇聚流向更远处……看完视频后,我一般都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水流在经过石头的时候不能从侧面绕过去,即水流只能沿着同一个方向流动,那我们可能会看到什么样的“奇景”呢?学生往往会笑着回答到:那水流就被石头一分为二了!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思考“影子的形成”时,就容易理解多了。首先“影子”是指光在经过不透明的物体后,在物体后方形成的一块光照不到的区域,而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如果像水流那样“绕”过去的话,不透明物体的后方应该也能被光照亮,这样影子就不会形成了,但现在不透明物体的后方形成了影子,这就说明光并没有“绕”过去。分析到这里,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的猜想了。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有些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一定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比如让学生直接猜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不少学生连“液体密度”这一猜想都不一定说得出来,但如果在引入时做一个小实验:将密度略大于水的土豆放入水中,当土豆沉底后,问学生能否想办法使土豆浮起来?由于小学的科学课中有过类似体验,学生基本都能想到“往水里加盐”的办法,并且这个实验很容易成功,有了这样一个具体的现象作为思维铺垫,后续的“猜想”与探究就变得很轻松了。

三、复习引入,使传统方式焕发新的活力

复习引入相对于其他的引入方式来说更加“传统化与大众化”一些,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提问几个与之前学习内容相关,而与本节课联系不大的问题,那最多只能算是知识回顾,并没有起到承上启下,引入新课的效果。复习引入的问题应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既要关注并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要为之后的新课展开埋下伏笔。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许多教师感觉难上的一节课,因为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不断改变光源和透镜的距离,然后找不同的像,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操作,糊里糊涂地听到最后,莫名其妙地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也不知是怎么总结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在新课一开始的时候,我会先问一个问题:你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判断桌子上的这块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吗?学生根据上节所学内容,一般都会通过“用透镜看书本上的字”的方法,很快判断出这是一块凸透镜,但这时总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会拿着凸透镜到处看看,然后很惊奇地说道:咦,怎么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会变小,而且倒过来了呢?(一般在讲授前一节内容时,就会有学生在“玩”透镜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每当听到这样的疑问时,我就适时让所有学生一起来体验,先用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然后再观察远处的物体,看看两次所成的像是否真的不同,接着问道:看来凸透镜并不是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还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有的同学还可能看到倒立放大的像),那大家想想看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才可能造成这种现象呢?大部分学生在思考后基本都能想到:可能是由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发生了改变,有了这样的思维基础,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要多次改变光源到透镜的距离,探究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了,也能让更多的学生明白探究实验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教师而言,如果一下子无法想到较新颖、有趣的课堂引入方式,通过回顾以往所学知识的方式引入新课也无可厚非,“复习引入”方式中的问题可以与前一节课刚学过的内容有关,还可以与更早之前所学的内容有关。比如在引入《压强》一节时,就可以回顾第八章(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压强》在第十章)的内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探究当压力作用在物体表面时,物体的形变程度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学生就能更快地进入状态,并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一节课而言,引入虽然只是新课开始前的一道“开胃小菜”,但它关系到学生对后面“正餐”的“胃口”,会影响学生接下来是否有兴趣、有欲望继续学习下去。引入的方式有很多,就算是同一节内容也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尝试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用不同的方式引入同一节新课,比较哪种引入方式效果更好。但不管在设计哪种引入方式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思考一下:这节课要讲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该如何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深化并提升学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引入更精彩、更有效。

摘要:课堂引入如同歌曲“定调”,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他们带入课堂意境中来,是每位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新课引入应以关注“学生经验成长”为目标和宗旨,通过“寓教于乐、联系生活、承上启下”等有效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唤起学生思维,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引入,学生经验,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诚.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

3.论初中物理新课引入策略 篇三

一、创设生活性的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参与

由于初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知识水平,因而,一些具有趣味的、生活性的物理小实验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内容。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的《压强和浮力》教学内容中,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气压强的体验性感知,在引入新课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小实验,让学生准备好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然后对这些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进行吹气和吸气的实验,学生在积极、争先恐后的练习过程中,好奇地发现:为什么塑料瓶出现了变形?在学生的疑惑和好奇当中,教师顺理成章地进入大气压强的学习,在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物理知识有了认识之后,然后纷纷以活跃的思维进行深入的探究,参与到抽象的大气压强的理解当中。

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具体和形象事物易于理解,而对抽象和纯推理的知识难以接受,因此,教师要在物理新课引入时,要用浅显易懂的形象性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知识理论的学习。如,在“声音现象”的教学中,纯粹的音调、响度、音色概念极易让学生混淆,因而,教师可以准备形象而具体的教学工具,如,电子琴来让学生弹奏,学生在弹奏和倾听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声音的不同,从而顺利地引入声音现象的物理知识学习。

二、新课引入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层层导入

由于初中生的个体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不同,因而,教师要对学生有所了解,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出现较大的思维断点或跳跃,这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要进行新课引入过程的层层导入、环环相扣,巧妙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如,在电流概念的学习中,要把握方法和教学策略,先设计一个灵动的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相互关联的初期问题:水轮机为什么会转?它的转速与什么相关?灯泡为什么会亮?它又与什么有关呢?在层层设问的思考中,教师通过相对简单的问题链,可以提升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概念性认知。

三、新课引入还要以激发学生思维为重点,进行知识的提升

新课的引入问题设计还要考虑到一定的思维性与科学性,要逐步通过对问题的剖析,加强思维能力。如,在上述引入基本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动画,让学生思考更深层的问题:你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让水轮机转,让灯泡亮?并且可以用什么方式改变水轮机的转动速度和灯泡的亮度呢?在这更深一层的问题之下,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试探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提升,也让物理课堂变得更为生动和精彩。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特点,为了让初中生快速、轻松地进入物理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进行层层导入、环环相扣的新课引入环节,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和情境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思考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世成,孙建生.正确引领猜想 促进有效探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08).

[2]刘祖礼.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5).

4.初中物理引入新课方法 篇四

引言对于上好一堂课的作用不容忽视。好的引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讲课伊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政治课常用了引言有以下四式。

一、形象式。

政治课政府性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可用形象的事例引入新课。如讲“货币变为资本”一课时,教师问:“我放在桌上的这把刀是杀人的武器还是切菜的用具:”紧接着引出,资本家要想发财,手中必须有货币。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货币是剥削工人的资本?什么情况下是资本家购买物品的货币?这就如同一把刀,放在那里不动是无法判断是干什么用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货币变为资本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设疑式。

设疑能造成听众追求答案的心理。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进积极思维的效果。如讲“剩余价值的产生”一课时,教师问:“资本家不劳动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劳动人民成年累吃苦耐劳地干活,却过着贫困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了各种说法之后,教师设疑:“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发财致富的呢?”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导入新课。

三、过渡式。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来导入新课。

四、格言式。

格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用其做引言,既泻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课时,教师通过朗育臧克家的诗句引入新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发人死的,他还活着。”学生在被感染的同时,自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用心

爱心

5.初中物理引入新课方法 篇五

刘颖涛

内容提要:美育,通常亦称审美(认识美)教育或美感(感受美)教育。它以成为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方法、场地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之中轻松地全面地认识物理规律、掌握并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题词:美育;审美教育;物理教学;

正文: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物理学揭示的虽然是“冷冰冰”的客观真理,但也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审美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方法、场地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之中轻松地全面地认识物理规律、掌握并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物理学的发展和中学物理教学的深化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认识美)教育或美感(感受美)教育。对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在接受教育时,情感因素仍超过理智因素。因此,对他们而言,美育这种情感教育更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是以理性教育为主的德育及以开发智力为目的的智育所不能完全代替的。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是居于同等地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尤其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

美育的作用也是其他方面无法代替的,德育、智育、体育等有一定的强制性,而美育的作用有一定的自觉性,具体包括以下一些特点:

(一)、美育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感化人,而不是以理性说教强制人。

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束缚和规定,它只是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美育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

(二)美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育就是使人“乐”的教育。当人们处于快乐状态时,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美育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从内心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是从属的,受压制的。而在知觉和表象等活动中,情感得到了激发和表现。

(四)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积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反映了美育对成就全面发展中的人的作用。

(五)美育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美育把外在的人类社会的利益变成内在心理的要求,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使人向往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培养自己的爱美之心。

二、美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自然学科的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需加强,在此以中学物理教学为例来探讨美育的实施。实践证明,中学生学习物理刚开始时兴趣浓厚,物理成绩普遍较好,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兴趣消退,物理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尤其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女生的物理成绩直线下降,且学习上感到很吃力。这是由于物理教育缺乏持久的召唤力、感染力,也是美育未能寓于物理教育之中的结果。

(一)、物理教育实施美育的原则

物理教学中进行美育必须以熔融、渗透为准绳,以我国国情、人情为方向,发掘物理教学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1、真、善、美统一的原则。

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要让学生认识到真和善的事物才是美的,要追求美,就要追求真理,就要尊重事实。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实验时不弄虚作假,失败时要分析原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2、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要循序渐进,使美育的实施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根据审美主体即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方法,并且采用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物理教育中实施美育,必须注意不能一味的灌输、说教,更不能强迫,而必须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学生自愿、乐意受教。还要注意物理教育中的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它不能脱离学科内容,要善于把知识传授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美是在实践中创造的,美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所以美和美育离不开实践。并且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在审美实践中亲身去体会、感受、领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实践过程。

(二)、努力发掘物理教育中的美育因素

1、物理现象美

美首先在自然现象,物理现象给予审美感官以快感。朦朦胧胧的白汽、冬天松枝上的白霜、光彩夺目彩虹、海市蜃楼、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等给予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享受与刺激。望远镜、照相机、显微镜、摄像机、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皆给人以美的享受。

2、物理实验美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前的猜想、实验过程中的体验等无不给人以美感,物理实验也凝结着人类的能动创造性。如引言中安排的观察玻璃罩内短蜡烛的燃烧、观察加热烧瓶颈时烧瓶中小金鱼活动的现象,非常有趣的实验调动了学生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活跃的想象,达到精神亢奋状态,不自觉进入某种美妙境界。

3、物理学科美

科学美建立在自然现象美的基础上,物理学科中大量奇妙的物理现象、新颖的与丰富的理论、公式和方法。物理概念、公式、理论,以其简单、对称、和谐、统一和新奇构成物理学科美的独特内容和形式。(1)物理用语美:物理用语是一种从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的形式美。某些规律代表了发现者的理想、情操,使物理规律成为美的感性形象。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帕斯卡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2)概念理论美:物理概念理论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凝聚了人类的聪明才智、理想愿望,闪烁着科学美的光辉。物理概念的描述,显示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直观与抽象的统一,使人产生崇高的美感。

(3)知识结构美:物理知识各因素或部分的内部组织,相互联系,安排合理,协调匀称、完整,体现物理学科的多样统一的整体美、和谐美,即知识结构美。初中物理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为主干,以物理规律为血肉,物理计算为运用,相辅相成显示整体美,体现出结构严密、统一和谐之美。

(三)美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的途径、方法与形式

1、挖掘课本美育素材,展现美

新编初中物理课本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它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工具,它不仅注重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功能,而且在编写的思想、体系、内容上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与一体,蕴含大量美育素材。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1)形象感染美。课本虽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前位,而以其美的形象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如介绍居里夫人、法拉第等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启迪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勇于求真、追求进步的信念。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用具体的事例和大量的图示描述我国劳动人民、科学工作者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如墨翟的小孔成像、汉代砖刻图片、滑轮使用记载、明代发射的火龙、现代超导的研究、和平得用原子能等。

(2)图像画面的直感美。人的视听感官是感知美的主要感官。引导学生观赏图像画面,直接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真实美。课本配置的图有:演示实验图,有趣的物理现象图、实验工具图、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事例图,自然景观图、科学家肖像图等,看过这此生动而直观的画面,给人似有观形如睹物闻声之快感,对学生认知意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动作用。

(3)内容新颖美。新编教材编写的又一特征是在内容思想上有新颖的美感。新增内容有必学内容:声学、无线电通讯常识、未来篇等篇章;有常识性了解知识:磁浮列车假设理论、放射性光元素等;有阅读性新知识,如火箭、激光知识等,这些新知识不仅给学生新感觉,还拓宽了学生认识视野,感受到物理学充满富有新颖的创造性和现代新气习。在编排的思想上不仅大胆地按照认识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打破传统的力、热、光、电板块式编排体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突出物理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智能,注重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

2、创设美育情境、降压减负,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美。

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材教育功能为学生创造条件,设置愉悦的学习环境。初中物理教学重在认识过程导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学生认识客体的指导者,又是学生提高智能的服务者;使学生对表象认识既有清晰感,又要减少认识心理畏惧感;既要根据学生认识能力适当的延伸,又要避免过重的偏难的训练负担。课堂美育环境创设,需要通过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学得有趣有用,从而喜爱物理学,可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验教学,物理教学以物理实验为根基,每个测量、测定或研究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外兴趣实验,无不给学生留下真实感。尤其是演示实验选用的简单易操作的器材越近学生学习生活用具,教学效果越显著。如用一支钢笔可做的实验有:摩擦分类、摩擦起电、压强与受力面积关系,大气压强存在的验证等。学生看过这些实验,立即意识到一部分的物理实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发现无疑是一种美的感受。

(2)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采用挂图、放映幻灯片来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直观感。

(3)激趣设疑。物理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开展有趣的实验,尤其是用玩具做的实验,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弹弓研究动、势能转化,用青霉素瓶做大气压存在等实验。根据这些实验现象提出设问,让学生思考随着教学内容展开而揭示谜底,设问要新、奇、悬。引导学生探根求源,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之中。

(4)反差对比:对于易混淆的物理概念采取反差对比教学方法,加深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印象,正确区分不同物理量的内涵,从而达到认识物理规律的本质。如歌曲与吵杂声对比,区分乐音与噪声;拿出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太阳照,请学生观察聚光点,再让学生用这两个面镜给自己照像,对比两面镜的作用与功能。

(5)生动、新奇、真实、雅俗的举例。物理知识来源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离不开举例说明或验证。用生动、新奇、真实、雅俗的事例予以补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这些引例取材如:社会新闻、消息、歌词、诗句、格言、寓言故事等。

3、发挥想象,拓宽认识领域,激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的想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分简单创造新的想象、突破经验的局限,取得认识的普遍性。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拓宽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领域,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1)编制习题。根据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物理实验的数据编制习题是件有趣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项活动,学会从简单的已知、求条件对换、补充条件到自编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由此认识到物理习题编制并不神秘,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教师再顺势抽几道习题加以评比,看谁编题较好,更符合实际,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习题课教学不是简单的分式加数字的演算教学,而是围绕题目给定的条件指导学生明确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挖掘习题中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学会用公式解题,思索习题解法可行性,联想习题的可变性,延伸性,使学生能熟练地从不同方面学会一题多解。对可变性习题可采取增补或变换条件、结论等方法进行,学会解答模型题,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变能力。

(3)摹拟实验故障。实验出现故障是常见的,具有可能性和偶然性。参与实验操作的每个学生会遇到不同的故障,而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教师事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故障,并加摹拟,最终排除故障,增强学生分辨能力和识别能力,提高认识和操作能力。

(4)探究物理量可能性测定方法。教材中有些物理量可以用不同器材进行测定。如物质的密度,导体的电阻等,由于选择测量器材的不同,方法就不会一致,但结果相同。以此引导学生加以想象,选择较合适的测量方法,达到理想的测量效果。

三、结束语

审美教育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学教育,物理教师应该努力发掘物理的内在美,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美学知识,向艺术家、艺术作品学习,使物理教学真正变成一种艺术。虽然中学物理内容是粗浅的,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揭示出物理世界简洁、对称、和谐统一的内在美。只要物理教师能根据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条件及中学物理教材的特点,有机地实施审美教育,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参考文献:

〔1〕 黄春玲.物理教学中的美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 吴海清.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美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 祝风,李凌.物理学中的美和物理教学中的美育[J].辽松学刊(自然科学版),1994(2).〔4〕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6.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六

高石初级中学 杨云

【摘要】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意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该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意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该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的教学谈几点感受。1.注重教学理念

我过去上课一切以我为中心,认为只要自己把该讲的都给学生讲了学生就掌握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先都给他们讲讲就算尽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了。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结果事与愿违,有的问题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掌握不了。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和我自己的深刻反思我意识到物理教学想要教好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个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自主的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 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法法。即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3.注重学法指导

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念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4.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学会体验

学生的亲生体验过程是他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教材上的、教师说的、从媒体上得到的等,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的经验,间接经验要转化为直接经验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物理教学如何使学生获得亲生体验呢?物理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讨论;如布置给学生一些研究性的题目,让学生搜集资与寻找资料,亲生实践,自我制作。这样的体验效果远超过教师在课堂上交给他现成答案的效果。

所以物理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课外也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课外要让学生多自我思考、独立思考、自我融汇知识与整合知识;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多给学生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过程获得信息、分析信息与判断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减负增效。

7.初中物理引入新课方法 篇七

一、使用导入语的作用

1. 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

按照现行的初中课程安排,物理课一般是放在上午的后几节课或放在下午上的,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有所下降。设计好导入语,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去。

2. 明确目标,提高效率。

导入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中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有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3. 创设环境,缩短距离。

首先,师生关系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高中物理老师不仅要精通高中物理学知识,而且要对相关学科如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对文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也应有所了解,还应关心国内外科技领域的发展状况,了解当今物理学科科技前沿的东西。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利用导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和教导,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当众给予鼓励和表彰;对于进步显著的学生不要忽视,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帮助,使尽可能多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感受到欢乐和愉快。

4. 导入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虽然导入是辅助教学手段的一种,但它与教学内容不能油水分离,而应水乳交融,所以它更是一种艺术。导入有很多方法,如复习导入、实验导入、科学史导入、故事导入、诗词谚语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等。不管哪一种导入,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关照学生的学。这就要求导入的设计首先要科学、准确,其次要新颖、别致,还要引趣激思。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强化记忆、帮助理解、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二、导入时要注意的原则

1. 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导入新课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更不能与正课有矛盾。

2. 导入新课有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使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在引入中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与学生生活接触最紧密的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习趣,使学生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物态变化时,教师可利用“神舟号”飞船表面上涂上一层特殊材料可避免飞船因高速与空气摩擦生热被烧毁的危险这个材料引入,这样能很好提高学生的兴趣。

3. 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三、常用的导入方法

1. 小实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才。

在实验设置上,教师应多以现象明显、对比度大、理论较为单一的短小实验为主。如在学习“浮力”这一内容时,可用以下实验导入:点燃自制热气球 (用纸制作而成) 下的酒精棉团,一会儿气球上升。此时全班学生目光一起随气球的上升而上移。这时老师可以进行讲解:这和我国三国时代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设计的用于通风报信的“孔明灯”原理是一样的,要了解它上升的原因,需要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

2. 用科学小故事导入。

用学生已经听过但却不太明白其中道理的有趣故事作为课堂导入语,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心理。同样,用学生近期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事件作为课堂导入语,对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用巧妙的悬念导入。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有时教师可有意设置“陷阱”,从而产生悬念导入新课。

如在讲到“比热”时,我先提问:在我们这里,有谁在夏天围着炽热的火盆吃西瓜?学生积极性很高地回答:没有。可是有一个地方流传这样的谚语:“早穿棉衣午披纱,围着火盆吃西瓜。”这可能吗?大多数学生坚定地说:“绝对不可能。”可事实上在沙漠地区这种怪事真有可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学习了“比热”这一节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了。

4. 用桥梁过渡语导入。

大多数物理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在讲述后面内容时,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能起到桥梁作用的过渡语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前面内容行复习,又可以对后面知识学习进行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 自然现象导入。

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很多人并没有去想过其中的原因。教师在导入时将这些现象列举出来,问一问学生,效果十分明显。比如我在导入“蒸发”时,列举下列现象:(1)夏天游泳的时候,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冷。(2)狗在夏天时会经常吐舌头。(3)酒精涂在手上很快就不见了。这些现象都很常见,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一问学生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通过列举和提问,学生会兴致盎然,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开始。

6. 实际应用导入。

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在学完了一节课后,能将所学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在导入时提出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让大家来思考。

8.例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方法 篇八

一、设疑引入

设疑是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就学生已经学过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提问,为引入新课做准备。一旦学生产生了解疑的需求,就会积极调动思维,充分地思考问题。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用哪种灯最划算?由于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有的以质取胜,有的以价争先,但质量与价格之间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关系,即物美了价就高,价低了物就不美了。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两者达到平衡与统一呢?我们将在这堂课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用它可以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趣例引入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而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研究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寓趣味于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诱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幂的运算时,笔者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粒芝麻很小,质量不到0.01克,与太阳的质量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若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然后把第二代种下去……如果播种下去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总质量将会是太阳质量的5倍。”对于这个数值,学生感到无比惊讶,笔者顺势导入幂的运算,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提问引入

教师可以设计与新课内容有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引入新课,把学生的学习变为自己寻求答案的主动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教师只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引导,就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笔者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定义与判定方法是什么?我们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判断条件能不能减少?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你认为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新知识就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四、联系生活实例引入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新课,会使学生感觉亲切,觉得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容易接受了。 如在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为了改善本乡的店前村、界田村、南岸三村吃水难的问题,乡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铺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他们找出修建水电站的最佳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A、B、C三个点,如何求作一点M使MA=MB=MC?”笔者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思考:“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M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MAB、△MAC、△M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种实例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让学生亲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运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9.初中物理新课标全员培训有感 篇九

合江县五通镇中学 王海明

2012年5月份,泸州市教科局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进行了新课标培训。此后,于2012年暑期,合江县又组织各校全员参与新课标培训学习。此次的培训精神是:学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次培训,我是受益匪浅。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思。

四、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单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

改变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上一篇:戴德父亲节主题班会下一篇:动物营养与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