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扶贫调研

2024-10-23

林业生态扶贫调研(共6篇)

1.林业生态扶贫调研 篇一

生态化林业调研报告

xx镇的林业工作始终坚持“绿山富民奔小康”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全镇的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一、林业现状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我镇现已完成造林更新3000亩,封山育林36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镇有林业用地面积 20.4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6.7 %。全镇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梨、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镇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

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镇林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镇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镇积极加大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镇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近年来,我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镇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全镇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我镇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入依然不足。目前虽然我镇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全镇林业投入机制尚在起步阶段,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镇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我镇多年来森林保护的方式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5、林政执法机构还不健全。随着全镇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镇林政执法主要依靠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协助,目前尚未建全林业执法机构,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介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我镇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镇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3、优先发展好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创新机制。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随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坚持科学发展,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林业企业的效益,保护林农的利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区为重点,实施生态林管护。紧紧围绕全镇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林管护制度,加快生态项目实施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使全镇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抓好现有国家、省

级公益林的重点生态管护。认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大植物检疫检查力度。

2、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关键,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退耕还林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二要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技术指导,引导林农自觉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指导农户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三要针对部分地块自身条件不够、苗木不适宜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树种,避免退耕还林面积的再度减少。

3、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对上争取,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当前,要加快林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要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一是切实抓好现有项目的实施。对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项目,及时总结和宣传,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争取更大的支持;正在实施的项目,如中低产林改造(抚育间伐)项目,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实施并产生效益。二是积极争取新项目。紧密结合我镇的林业实际,及时编报项目对上争资;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项目安排,争取更多份额。

4、以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为切入点,激活林业发展机制。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激活林业发展机制,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传。把林权流转的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栽树人受益”的好处深入人心,把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激发起来;把政策推动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规范林权市场,依法变更林权转让手续,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加强限额采伐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逐年科学合理适度安排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长量和亩效益,减轻生态建设的压力,增加林农收入。切实加强限额采伐的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有序采伐。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扰乱林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林业生态扶贫调研 篇二

一、“十二五”生态建设保护情况和“十三五”发展方向目标

(一)“十二五”生态建设及保护情况

“十二五”期间,宁夏区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及自治区五大生态工程,全面加强资源管护,全面封山禁牧,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圆满完成“十二五”林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全区完成营造林6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17万亩,封山育林268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450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310万亩,枸杞、葡萄等经济林面积达43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000余万株。全区林地保有量增加到27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森林蓄积量增加到835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林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全区山川面貌不断美化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靓丽名片。

(二)“十三五”生态建设与保护发展方向及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区生态建设与保护主要目标是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宁夏,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红线,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把宁夏区建成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1.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两屏两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遵循全区降雨线分布和不同区域水资源分布规律,大力推进精准造林,开展国土绿化造林,大幅提升全区绿量绿效绿质。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加快实施生态修复、防沙治沙、灌区绿网、城乡增绿、湿地保护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大六盘、防沙治沙、平原防护林和城镇绿化美化四大生态安全体系。六盘山区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分片推进六盘山土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综合治理,构建六盘山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屏障;贺兰山东麓以加快生态防护林和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构建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中部干旱带以封育为主,综合整治荒漠化沙化土地,构建中部防沙治沙带;北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水源涵养为主,加强湿地、灌区农田和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建设,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及交通主干道、主要灌溉渠系绿化,构建平原绿洲生态带。城镇乡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加强城市、乡村及工业园区等人口聚居地绿化美化,构建城镇乡村绿化美化体系。到2020年,新增营造林面积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8%,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公里。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蓝天绿水青山的生态名片更加靓丽,人居环境质量在全国排名靠前。

2.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优化生态布局,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用途和管制,保护和恢复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河湖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典型自然景观保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森林蓄积量达到995万立方米,天然草原改良1000万亩,草原围栏3093万亩,全区湿地面积稳定在310万亩。

3. 加快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

在先行实施全域封禁管护的基础上,坚持生态效益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封造管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针对不同土地类型,合理布局各类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改善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质量。到2020年,生态移民区修复面积达到1272万亩,其中人工修复380万亩。

二、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效

(一)退耕还林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000年,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工程区主要分布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和宁南山区,退耕区涉及32.3万农户、153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3%,占全区农村人口的50%。2000—2014年中央补助宁夏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共计98.75亿元,通过“一卡通”直接兑付退耕农户政策性补助71.01亿元,年均补助4.7亿元。退耕农民人均直接收益4641元,占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9元的51%。林业退耕还林补助是普惠的、无偿的、持续的政策,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单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从种植业中解脱出来,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林业改革建设加快国有林场职工脱贫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全区98个国有林场的6879名职工“五险”全部纳入工程政策性补助,解决了国有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2015年末国家已正式批复宁夏区国有林场改革方案。2016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国有林场改革启动会,进行安排部署。通过改革和政策支持,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盘活森林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化解林场债务,提供生态产品,加快林场发展,确保国有林场不拖全区脱贫的后腿。

(三)林业发展持续加快全区精准脱贫

造林的地域性决定了边远贫困地区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林业特色优势产业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当地农民从育苗、造林、抚育取得收入或聘为护林员。据统计,全区森林管护聘用属地农民为护林员或其他方式的生态保护人员近3000人,人均年管护收入约7000—18 000元。特色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枸杞、葡萄“红色”“紫色”产业名片叫响全国,走向世界。2015年林业产业产值154亿元,成为促农增收的主要渠道。

2015年全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63万亩,建设任务主要安排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受益人口约367万。2016年国家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退耕农户每亩现金补助1200元,种苗造林费每亩补助300元,工程区农民将通过种植苗木、劳务等获得更多收入。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并扩大规模,可直接增加退耕农户现金收入,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加快了全区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十三五”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和举措

(一)开展生态治理脱贫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争取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加快实施进度。2016年全区在具体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保工程任务时,重点向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倾斜,向贫困地区集中,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工程建设,通过劳务增加收入,充分发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扶贫作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二)加强生态保护脱贫

依托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支持贫困县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将生态移民迁出区的遗留户和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或其他方式的生态保护人员,帮助他们参与生态保护,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生态补偿精准脱贫。

按照《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和自治区政府关于“十三五我区58万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解决1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宁夏林业厅按照自治区和国家林业局关于林业精准脱贫要求编制《生态护林员扶贫方案》,将全区天保工程区9个扶贫县(区)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实现生态保护脱贫。目前,林业厅与自治区扶贫办协商,依据全区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库有关信息及森林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精准选择落实贫困人员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工作试点,现已在隆德县山河乡开展试点工作。按照生态护林员管护面积与当地实际森林资源面积和贫困人员实际情况相结合,生态护林员的最低工资与家庭年收入相结合,保证护林员全家脱贫。鼓励探索以生态护林员为基础成立护林合作组织,在不损害森林资源前提下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增加护林员收入,对一定范围内的林业资源进行统一管护和抚育,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全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3万户、58.12万人,依据试点贫困人口和全区森林资源匹配测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转化为生态护林员11 500人,可直接带动4万多贫困人口脱贫。

(三)培育绿色产业脱贫

加快实施全区林业“1235”工程,大力推动枸杞产业生产环节绿色化、基地建设标准化、链条拓展生态化、加工转化精细化、营销流通网络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助农增收常态化,着力打造“一核、两带、十产区”新格局。对枸杞产业基础研究、良种繁育、标准化建设、社会化服务、文化宣传环节实行以奖代补直接扶持,对基础建设、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环节实行贷款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引导基金、农业保险等金融扶持,集中力量再造枸杞产业新优势。

3.林业生态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三

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林业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不高。治理措施的质量差,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地区由于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不当,植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还很低,生态效益不明显。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3.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经济轻生态的偏差。长期以来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世界公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林业的首要任务是生态环境建设。4.营造林业生态难度越来越大。由于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尚未完成,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5.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不合理。6.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治理成果技术含量低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和技术含量低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之

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广的速度还比较慢,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治理措施的实施上,讲形式、不讲科学,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7.缺乏一套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景观主要集中在“峰岩泉”周围。峰岩泉,位于此旅游区西侧的上部,泉水常年保持摄氏零上8度,喝一口全身顿感无比舒畅。山泉上方的悬崖上,生长着一棵百年青松,如同山泉的忠诚卫士日夜恪尽职守。山泉南侧有一条沟,巨石山顶排到山脚,游人观赏需跳着走,故称“跳石林”。跳石林南侧,有刺嫩芽景区、五味子景区和成排的石人阵。状如人形的石人阵,似出兵、似布阵,景观奇特,气势磅礴。人文景观有矿泉水“金水山泉王”生产车间,由透明玻璃与外界隔断,纯天然矿泉水从海拔2700米的山顶顺管道引来,游人可从玻璃墙外看到各式作间的生产过程,这样的“透明”生产,令游人感到新鲜有趣。广场的草坪不怕践踏,其中设有5处篝火点燃点,供游人夜间狂欢之用。北侧有木制别墅供游人留宿,每个单间内设施简朴而舒适。山下峰岩湖,湖水平稳如镜,可游泳、划船、钓鱼。这里冬天还可滑雪、溜冰、观雪景、打雪仗。金山屯区林业生态正在逐步发展中,林业园正在向旅游区的打造而发展,植被保护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法规完善。目前金山屯区正在致力于建设绿色小镇,而林区生态园的建设在其中属于重点建设部分,在保护生态园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开发,吸引游客,为着建设旅游生态园而努力。

三、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发展模式及探究

金山屯林区的生产重点已从木材生产为主转向森林保护和各类非物质资源开发为主上来,发展营林产业、木材生产业、林产工业、种植养殖业、森林食品业、北药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业等“八大产业”,即:打造国家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打造国家重要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打造重要的林产工业基地;打造重要的森林食品基地;打造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打造美丽宜居的森林生态城区;打造更加文明和谐的新林区。

四、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金山屯区地处小兴安岭,有着丰富的生态林业资源,此地野生动植物高度密集,有着数量可观的珍惜保护动物,以及珍惜药材和山货。生态发展迎合可持续

发展战略。当地人利用原始生态,合理的对林业区进行开发,使旅游业得到初步发展。林业区生态保护非常完整,防火措施非常好,而且绿色无污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向其它产业发展,这是生态发展的一种宝贵难得的经念。然而这对致力于向旅游业发展的林区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此处交通不便利,无法满足外来游客的出行,对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其次,金山屯林区生态业发展宣传不够好,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资金不够不能达到大力开发的目的。再次,生态发展形势比较单一,要发展成为多元化多层次的林区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最后,应该配合其他产业的发展,因为发展的目的都是推动金山屯的跃进。金山屯的林业生态发展才属于起步期,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于现在,以后的发展还会越来越好。

4.林业生态扶贫调研 篇四

关键词 黄花山 生态旅游森林景观 彩色林业

1.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超出自然旅游范围,特别强调环境保护,同时获得经济利益。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它在管理方式上以自然景观第一取代了旅客第一;在经济目标的追求上以价值导向代替了价格导向,同时以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代替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在正面影响方面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融合代替了仅仅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推广生态旅游,可以减轻森林旅游业的负面环境效益,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世界各国在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时,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把生态旅游业考虑进去。因此生态旅游十分热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新探索,又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时代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XX年,南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围绕多色彩、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思路,构筑全岛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以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城镇绿化为点,环岛路、中岛路的道路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为线,水库库区涵养林改造,困难地带种植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全面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4个林业工程建设。几年来,南澳县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2万亩,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170万株,沿海第一重山防护林带1.2万亩,完成200多公里绿色通道建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9公里,新建公共绿地4处、面积7.8万平方米。

南澳县将造林绿化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群众科学种植龙眼、芒果、荔枝、橄榄、茶叶等经济林。目前,全县茶果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建立了后花园宋茶、青澳荔枝、深澳龙眼等多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海岛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而黄花山国家森林就是一个体现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典型例子。

通过我们对南澳生态型彩色林业的有关调研,探讨南澳岛走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路子过程中应该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同时把调研结果向当地公布,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林业保护意识,减少对林业的伤害。

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

2.1森林公园的基本知识

2.1.1定义

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与喜悦休闲,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

森林公园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观系统和森林。森林公园是一个综合体,它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在森林公园里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进行森林浴等。

2.1.2规模

森林公园是在面积较大,具有一至多个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森林自然景观的地区建立的公园。建立森林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其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森林公园内的森林不得进行主伐,但可以进行卫生抚育采伐,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2.1.3环境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景色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一定规模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定场所。

2..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原黄花山林场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亦称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澳成了全国唯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的海岛县,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唯一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澳西半岛,距县城约4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林深叶茂、山峭石奇、重峦叠嶂、云雾缥缈。公园春时面花吐艳、满山锦绣;秋季金风送爽,枫叶追似火;夏天雨水充沛,有高山“银流泻玉珠”之景。

公园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总面积2.06万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黄花山人工湖于1960年建成,是南澳最大水库。登高俯瞰,“高峡出平湖”壮观景象奔来眼底。由于山高林密,加上海洋调节作用,因而形成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林中还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公园耸立着龙颈山、大尖山、西角山、鹰石山等海拔数百米以上山峰,均为奇特花岗石蛋地貌。其中鹰石山多奇石,近年斥资镌刻了沈鹏、王学仲、胡洁青等海内外众多书法家、名人真迹1千多幅,成为一座人文荟萃、翰墨腾芳的摩崖石刻公园。大尖山为汕头市辖区最高峰,海拔587米,山势陡崎,有“望远镜山”之称。登高远眺,城市风光与那郁郁葱葱的密林、重重叠叠冈峦高下相间浑然一体;在碧波万顷海面上,分布着大小诸多岛屿,如白玉镶翡翠,一派“远山时明灭”、“海外三澎小”壮观景色,使人顿置身仙幻奇境之中。

公园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保健功能一体的生态型公园。有大尖揽胜、妈庙朝圣、烧烤、垂钓、实弹射击、农家风情、山林野趣等旅游项目。开辟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人文景观。[4]

2.3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调研结果

2.3.1公园的用地概况[4]

表1: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

土地类型

面积(hm^2)

占总用地比例(%)

林地

595.57

85.36

风景游赏用地

27.16

3.89

居民社会用地

15.48

2.2

2耕地

15.0

42.16

水域

14.74

2.1

1滞留用地

14.66

2.10

园地

12.4

52.16

交通与工程用地

1.26

0.18

草地

1.25

0.18

旅游设施用地

0.14

0.02

合计

697.75

100.00

上表为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园主要以林地为主,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森林是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观的组成部分,主要运用本土树种,打造色、香俱全的立体化森林。黄花山森林公园因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4]

风景旅游胜地有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建筑设计大都以传统园林风格为主,以本土居民建筑为蓝本,就地取材体现“生态环保”特色。森林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这里有248户人家,16个自然分散村庄,村民多数自家种植果树(橄榄,橘子,荔枝等),规模不大;有些经营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方便。

2.3.2公园的卫生问题

据实地考察所得,山中设有多个垃圾桶,基本上没有乱扔垃圾现象,公园内卫生状况良好。从对当地的居民的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地方管理机构有定期派车清理垃圾,森林管理局禁止村民焚烧垃圾,做到既保证卫生环境又防止森林火灾。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当地居民有很好的环保意识,自觉自律,不会故意污染环境,并能意识到要共同保护自己的家园。

2.3.3公园的动物

林中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管理局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是放回山林回归自然,不设置以供游客观赏的动物保护区。

2.3.4公园的主要经济林

黄花山绿化林居多,经济林只有少量,山中设有黄花山富硒茶试验基地,此外,当地管理局在山中种植或指导村民种植茶叶。茶叶的销售成为黄花山的经济来源之一。

2.3.5公园的林业

2.3.5.1林业的基本概况

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该园的普查工作正在进行,目前确定的树种有:刺桐、榕树、蒲桃、深山含笑、凤凰木、珊瑚树、台湾相思、樟树、白兰花、尾叶桉、南洋杉、鱼尾葵、散尾葵、巴西茉莉、苏铁、芒果、假槟榔、中华楠木、柠檬桉、柑橘、橄榄、贺年橘红、杨桃、罗汉松、马尾松、麻楝、荔枝、木荷、龙眼、杉木、黑松、竹柏、黄槐、枇杷、马占相思、木麻黄、大叶桉、侧柏、圆柏、水杉、梧桐。黄花山周围主要为盐度很高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海水,树木主要靠雨水浇灌。植物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较少珍稀树种能够存活。但却有“中华第一木”之称的中华楠木在这里茁壮成长。楠木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特有珍贵用材树种。中华楠是珍稀楠木中较为高级的一种,为中国南方的一种长寿树。它树形挺拔、树姿优美、材质优良、花芽嫩叶艳丽多彩,既是珍贵的用材林,又是贵重的生态景观树种。南澳县立足当地的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珍贵乡土树种中华楠的繁育和栽培攻关,获取了重大成果。4年多来,已成功培育楠木苗木50万株,成功推广造林3000多亩,中华楠培育技术成果跃居全国先进水平。目前,南澳岛成功推广造林的中华楠面积已达3000多亩;XX年4月栽植的中华楠已普遍长至3米之高,较高的已超过3.5米,基本形成自然植物群落,展现了特有风姿,中华楠栽培成果已被专家学者认定“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生态林工作主要围绕林相改造、景观树、绿化基础上搞彩色林业三个方面进行。采取的措施有(1)对山中低档、不耐火、没价值的树种进行改造,改种有用的品种。(2)运用本土树种,打造色、香俱全的立体化森林。公园在利用本地优势树种改变林相的同时,部分点缀不同季节的时令植物,如属于秋色叶树种的山杜英、榉木、鹅掌楸、银杏、黄连木等。还有各种开花植物,尤其是开黄花的植物如“遍地黄金”、黄花槐等,在在增加林相颜色的同时更凸显黄花山山中“黄花”二字的特色;林中还栽种能散发芳香气味的花木如大头茶、含笑、九里香、白兰等以充分满足人的视觉、嗅觉等感官享受需求;而灌木林及高大乔木的栽种则凸显忽略森林的层次性。

2.3.5.2林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南澳孤悬海中,黄花山周围主要为盐度很高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海水,树木主要靠雨水浇灌。有时还会遇到台风对林木的破坏,这些自然条件并不是很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但黄花山却能保留这一片原生态的森林,主要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林业保护措施及公民的保护意识。对于一些较难以成活的树种,先在土壤状况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培育,直到树苗的茁壮成长才移植到森林公园使其扎根林地。若遇到台风等恶劣的天气,林业管理人员会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如用架子和绳子是树木固定,防止被台风连根拔起。针对黄花山森林的主要林害——虫害采取的措施是定期撒药,防虫,防蚁。因此至今还没出现大面积林害现象。

2.3.6公园的保护措施

从当地管理局中了解到黄花山森林公园保护措施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做好防范工作,保护林地。主要体现在“四卡”防范措施:1门卡,山进出口的售票处兼负责检查进出的人群是否带有危险物品进入和从山上偷窃的物品;2山上安置监控器,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如自然森林火灾或游客的肆意破坏;3有工作人员定时巡视山林,时刻关注山林的动态,同时也对部分游客不好的行为起到阻止及指导作用;4建设生物防火带,在路边种植耐火树种及在山林茂密处开辟公路,有助于隔离火源,防火。

(二)规划好发展,不乱招商,坚持景点生态不被破坏为主。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生态环境为主,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现有的生态景观资源。

3.调研的总结

通过对南澳的实地考察及对当地相关部门的采访,特别是对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入考察,我们调研小组了解到南澳全县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分别达到76.2%和97.5%,各项指标均独占全国14个海岛县(区)鳌头,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南中国海上的绿洲”。南澳岛着力绿化、美化、香化海岛,筑就了环岛绿色生态屏障,创造了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优越条件,使60多处景区景点和名胜古迹形成特有的生态绿洲,成为“南中国海上天然氧吧”。南澳县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目标,全面掀起绿化、美化、香化海岛的高潮。据统计,全县种植优良树种、名贵花卉和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达297万多株,在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上筑就环岛绿色生态屏障,使主岛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1.67万亩,欢聚在南澳诸岛的名贵鸟类和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达200多种;常年空气清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正因为有如此美好的环境,南澳岛的生态旅游蒸蒸日上,全年招徕的海内外游人达58.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7亿元,打响了国家4a级旅游区品牌。

近年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南澳县坚持走“彩色林业”的发展路子,以全民义务植树、各界营造纪念林、专业施工、国债造林等形式,大刀阔斧地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营造水土保护林、防风林、风景林、示范林、乡土林、红树林等特用林,加快了南澳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全面提高了绿化水平和档次。

南澳林业生态的建设促进了南澳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4.分析与建议

林业的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森林景观的保护。森林景观不同于人文景观,是一种有规律的动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的生长、人类的活动,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保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3]我们调研小组通过总结分析,综合整理,并学习相关知识,现对生态旅游特别是森林旅游提出几点建议。

4.1建立健全森林旅游组织管理体系[1]

林业部门要牢牢把握森林旅游的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完善森林旅游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功能,加强领导,切实维护森林公园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南澳大桥建立以后更应该加强管理,大桥的建立会使南澳的人流量大大增加。在旅游业更加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制定强有力的制度及做好管理工作,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2引进技术发展旅游,打造旅游品牌

吸收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开展森林旅游科学研究工作,对旅游区的林木进行专业管理,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保护珍希品种,促使森林公园的多样性,用科技支撑森林旅游体系。重点开发建设特色旅游项目,推出高品位、特色鲜明、影响面广、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森林生态游、森林保健游、民俗风情游等。

4.3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

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招商投资,但不合理的招商投资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更是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在森林公园建设上,要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生态景点不被破坏为主,把保护森林及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强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止工作,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4.4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全民护林

我们不仅要通过做好森林旅游工作来保护林业,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全民护林。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开展护林专题,采取各种方式如标语、板报、广播、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护林知识,也可以发动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生态林业意识。

5.致谢

本次关于“关于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调研的调研”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黄花山国家森林管理局的支持及当地居民的协助,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6.参考文献

[1] 丁玉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旅游的七个体系,中国林业,2010,5b.60

[2] 董成森,森林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经济地理,2010,(1)

[3] 陈洪宏,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旅游经济,2010,(4)

5.河北省林业科技扶贫行动方案 篇五

河北省林业科技扶贫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扶贫行动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在脱贫攻坚战中优势和作用,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精准扶贫,加快实现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中、*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的战略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体思路为基本方略,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原则,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积极实施“六个一”林业科技精准扶贫行动,支撑引领贫困地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贫困地区实施重大林业科技成果和林木良种推广项目 50项,建立林业科技扶贫开发攻坚示范点***个,帮扶指导和发展林业科技精准扶贫示范户***户,示范户户均增收**%以上;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技术培训,培训林果农和基层技术人员***万人次以上,使每个贫困户掌握 1-2 项实用技术。通过推广实用技术、建立示范样板、选派扶贫专家、培养乡土专家、培育特色产业和构建

服务平台等“六个一”行动,打造科技扶贫精品模式,推动技术定向推广、项目精准落地、专家精准对接、实现科技精准脱贫。

三、重点任务

(一)推广一批实用技术成果。针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林果农增收致富的技术需求,重点推广核桃、大枣、板栗、杏扁等经济林优良品种及省力化栽培技术,杨树、落叶松、樟子松等速生用材林高效培育技术,林下种植养殖、特色资源林农复合经营、低产低效林改造、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围绕贫困地区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战略需求,通过推广一系列创新成果,实现创新成果与企业、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和优势品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典型。针对贫困地区的不同特点,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打造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优化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布局,发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窗口效应和带动作用。加大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建立省、市、县级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个。帮扶指导和发展精准扶贫林业科技示范户***户,示范户增收**%以上。5 年内优选和扶持***个带领贫困人口脱贫、具有显著窗口效应的林业科技示范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市县培育发展各级林业科技示范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三)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扎实推进林业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组织选派一批涉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骨干为科技特派员,按专业领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活动,建立点对点精准扶贫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林业生产经营者、林农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技术指导。通过“林业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山头地块,送到林果农手中。完善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激励政策,支持科技特

派员带科技成果到农村创业,把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业绩,作为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十三五”期间,组织***人次以上林业科技特派员对贫困地区开展新技术精准帮扶,建立科技特派员点对点精准扶贫示范典型***个。

(四)培养一批乡土技术专家。开拓多种技术培训途径,在贫困地区培养一批活跃在林农身边的“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通过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开展,发现并培养一批活跃在林业生产一线的具有一技之长或特殊技艺的乡土专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平台对乡土人才开展远程培训等多种手段,培养一批技术过硬、乐于奉献、脱贫带动作用显著的乡土专家。在基层林业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中,大胆启用一批乡土专家,让乡土专家真正服务于林业生产第一线和脱贫一线。营造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的优良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乡土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乡土人才自我发展、造福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十三五”期间,举办林业扶贫技术培训班 100 次,培训乡土技术人才 5***人次以上。

(五)培育一批区域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在贫困地区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扶贫行动,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的林业特色主导产业。在林业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着力提高林业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和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打造和培育一批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林业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和活力,加快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针对区域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在山区重点培育核桃、板栗、大枣、苹果等经济林;在林区培育落叶松、樟子松等速生林集约化经营利用产业,以及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产业;在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康养产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人口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六)构建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根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实际,组建科技服务平台,为贫困地区林业部门、生产经营者和林农提供快捷便利的科技服务。根据需求,组建专家团队,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和市场化开发;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创建。围绕贫困地区林业重点产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需求,构建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骨干、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在种苗、园林花卉、用材林培育与加工、经济林培育与加工等领域分别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在贫困地区建立专家工作站,围绕企业、区域需求,开展联合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项目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一体化;着力打造“互联网+林业科技”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林业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科技扶贫作为“十三五”林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结合本地脱贫攻坚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考核机制,统筹配置科技资源,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确保各项扶贫行动落到实处。

(二)做好联动协调。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谋划,积极组织林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推广站、林业技术站等广泛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结合本地区扶贫工作实际需求,编制科技扶贫方案,在扶贫目标、专业领域、科技项目、示范基地等方面,建设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协同扶贫机制。

(三)定点精准扶贫。要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优势和潜力,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要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技术扶持,增强自身技术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6.荔波县林业扶贫工作情况汇1 篇六

十二五以来,荔波县林业局紧紧围绕中央、省扶贫工作部署精神,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两江”生态屏障,再造贵州秀美山川,遵循现代林业思想,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推进林业体制改革和发展模式,加大林业科技支撑,推进林业扶贫开发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林业扶贫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民通过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林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加强对林业扶贫工作的指导

一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坚持不懈地在工作措施、业务指导、林业技术培训、筹集资金等多方面加大了林业扶贫工作的力度,扎实稳步地推进林业扶贫开发工作。厅党组高度重视林业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与本部门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将林业扶贫工作与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林业投资重点向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苗岭山区和九万大山县等贫困地区倾斜,依托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在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培育了大量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资源,为农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为确保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林业扶贫成果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配套政策逐步完善

截止2010年,完成勘界确权面积13021万亩,占林改面积的97.5%,发放林权证369万本,发证面积11961万亩,占确权面积的91.9%,拿到林权证的农户数为455万户。同时,完成了森林林木林地流转、基层林业执法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林权抵押贷款、地方公益林补偿等配套改革的政策调研,为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9月,为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荔波县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思路、目标任务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部署,围绕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明确了一系列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我省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立了林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优化了我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为贫困地区林业建设和林业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林业税费政策的改革,林业企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

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出台了《关于林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及更新采伐过程中生产的次加工材、小径材、薪材,免征或者减征农业特产税;对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2004年出台了《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将天保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有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纳入免征范围;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继续执行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2009年,我省将育林基金的征收比例降为10%以下,并缩小了征收范围。这一系列林业税费优惠政策大大减轻了林业企事业单位和林农个人的经济负担,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林农收入不断增加

一是发展了一批林业产业基地。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在全省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茶叶基地,干鲜果品等经济林面积已接近1000万亩。二是木竹精深加工业较快发展,以26个省级林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木竹浆纸一体化、人造板、竹木复合材料和家具制造业,全省人造板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赤水年产2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三是森林旅游快速发展。全省建立森林公园65个(其中国家级21个),总面积370万亩,2010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2.5亿元。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林业总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295亿元。2008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比2007增加13.28元,2009年比2008年增加14元,2010年比2009年增加16元。

(四)林业扶贫投入大幅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十年时间,我省林业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不断增强,投入持续增加,采取林业对口扶贫工作与地方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央和省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87.4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68.13亿元,省级投入19.29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4540.31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据测算,全省2010年末森林面积为10707亿亩,森林覆盖率40.52%,活立木蓄积量3.17亿立方米。全省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99个,总面积114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3%。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建设,我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生态环境优势得到巩固和扩大。据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监测区土壤侵蚀模数已由退耕前的年平方公里3325吨降低到1031吨,地表植被覆盖度由12%增加到78%,水土流失强度大幅降低。

(五)以智力扶贫为切入点,提高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的科学技术水平

通过组织科技成果的推广、科技人员送技术下乡、举办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贫困地区人员素质,为林业和地方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作了必要的人才和技术储备。自2006年以来,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和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每年专门为我省举办一期以上的林业扶贫技术培训班,5年累计培训人员达600余人。加大了对竹资源开发利用、油茶、茶叶等地方特色商品林栽植、加工技术培训。

三、2011-2020年扶贫开发思路与措施

(一)继续实施营造林工程,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

规划完成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防工程、珠防工程、植被恢复费等营造林任务2500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2000万亩;完成中有林抚育4000万亩,低效林改造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50%。争取到2020年,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发展后劲

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与生态工程项目相结合,整合林业与其他部门的资金,鼓励林农和企业投入等措施,培育木本粮油、干鲜果、森林饮料、林药基地、花卉及观赏苗木、竹林、工业原料林及林产化工能源原料林等林业特色优势资源2000万亩。

(三)加快林业加工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抓住我省实施工业强省的找略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聚集,按照利用方向高值化、原料基地化、“三废”达标化、能耗递减化、加工精深化、市场扩大化的要求,推进木竹木产品精深加工业,竹、木浆造纸业、油茶及林产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进一步扩大森林旅游平台,促进林业第三产业发展

把森林旅游发展融入我省建设旅游大省的战略格局,利用有力条件,调动多方力量,大幅度提高森林旅游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五)加大林业科技推广与培育,提升林业科技含量

集中科研力量,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建立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的技术体系,选育一批优良新品种,形成一批技术规程、标准、专利,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推广适用新技术,提高林农素质,帮助林农脱贫致富。

(六)继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发展

继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造配套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林业金融支撑、林木采伐管理及林权流转制度,盘活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林农对林木林地的支配权,解决林业发展中资金紧缺的矛盾,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七)推进森林保险财政补贴和全面启动地方公益林补偿政策的落实,确保林农的切实利益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学小论文下一篇:溜冰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