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化工作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精选3篇)
1.2018年深化工作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篇一
4557+
2020年全市深化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等我市产业发展大局,积极改革创新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工人队伍在x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改革目标
把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工人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为我市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升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重点措施
省《实施意见》已明确了改革的任务、措施和责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对应的责任分工,结合各自职责任务,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完成各自职责任务的同时,要突出抓好三方面重点工作。
(一)尊重和保障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
1.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将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引导产业工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团结产业工人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凝聚产业工人的共识,汇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力量。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作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注重探索和创新非公有制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法治教育,增强产业工人的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守法意识、诚信意识,着力提升产业工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组织引导产业工人做改革的理解者、支持者、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
2.畅通产业工人政治参与渠道。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适当增加产业工人特别是工人劳模、技术工人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加大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力度,吸纳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一线产业工人特别是一线职工劳模担任群团机关领导。强化依法维权意识,健全落实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市政府每年要与市总工会召开1次联席会议;区、县(市)政府和同级工会都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每年至少召开1次联席会议。健全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鼓励支持产业工人代表有序参与公司治理。认真落实《关于加强x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监督工作的意见》,依法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对产业工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情况分析,科学制订发展党员计划,提高产业工人党员比例和质量。注重在生产一线工人中培养发展党员,把劳模工匠、技术能手、青年专家、创新人才等优秀产业工人骨干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创造有利条件,把优秀产业工人党员培养成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企业经营管理骨干。
4.营造尊重劳动和尊重产业工人的社会氛围。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建立常态化的宣传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开展分众化、品牌化、互动式的宣传。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产业工人中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组织劳模、工匠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校园、进社区,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时代主旋律。
5.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工会工作。改进市产业工会领导体制,理顺产业工会组织管理体制,市产业工会普遍实行委员会制度,选举产生产业工会委员会和领导机构。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工会工作。推动实施全市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全面抓好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提升。强化工会在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技能的“大学校”作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深化职工读书学习活动,加强“职工书屋”建设,依托各级职工文化阵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工文体活动。
(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结构、规模提档升级
6.健全完善符合产业工人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面向x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重点、校企合作为基础、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制定我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职责义务和鼓励政策,引导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育人合作。(7.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格局。深化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推行现代学徒制,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扶持力度。对我市甲乙两大类晋升技师、高级技师以及参加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职工,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所需资金在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
8.打造产业工人网络素质提升平台。强化“互联网+”培训平台建设,依托“x教育云平台”,由优质职业院校牵头,建设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推进实现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建设面向职工的新媒体矩阵,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提升产业工人网络文明素养。
9.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认定方式。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完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做好与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有针对性地选择试点单位,通过示范引领健全职业技能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技能评价。打破技能人才评价受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等条件限制,对在企业生产一线掌握高超技能、业绩突出的职工,可优先进行培训,参加上一级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考评。
10.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把产业工人优秀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考虑,建立健全打基础、管长远的产业工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产业工人中的高技能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到与专业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同等重要位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培养、统一支持、统一使用。
11.完善以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全市每年评选“x大工匠”2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奖励1万元;每两年评选“x技能大奖”10名和“x技术能手”50名,分别给予每人一次性3万元和1万元奖励。每两年选拔“x首席技师”2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补助2万元。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优先推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选拔;对获得“x大工匠”、“x技能大奖”和“x首席技师”的高技能人才优先推荐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选拔和省级各类技能人才评选,并按规定列入专家考察休假活动范围。
12.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各级工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全省职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组织引领广大职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投身创业创新实践。市总工会设立职工创业创新扶持资金,通过贴息、借款等方式,向有创业创新意愿和能力的职工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是能引领经济向高端发展的企事业单位技术领军人物、“x大工匠”、技术人才、科技项目带头人、“x技能大奖”等创业创新带头人。
(三)维护和发展产业工人权益
13.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安全健康等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工会作为职工合法权益代表者、维护者的作用,健全完善工会法律援助、劳动法律监督、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的维权机制。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隐患整改和“安康杯”竞赛等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和疗休养权益,以一线职工和劳模为主要疗休养对象,重点是患慢性病、职业病和工伤等急需康复的职工,从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和苦脏累险工种的在职职工,以及各级各类劳模、工匠、职工“双创”带头人等先进工作者和技能人才。
14.14.推进“互联网+”普惠性服务。按照职工在哪里服务联系跟进到哪里的原则,深入实施“互联网+”工会工程,依托网站、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等工会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互联互通优势,拓展网络服务职工功能,实现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的工作联动,打造方便快捷、使用高效的服务新通道,满足产业工人普遍性服务需要和个性化、小众化服务需求。拓展工会网上办公功能,实现网络工作从单纯办公、宣传向办公自动化、职工(会员)信息和维权服务等工作一体化升级,最大限度地让产业工人参与进来。坚持普惠服务,以工会会员卡为依托,以“哈工e家”手机APP平台为载体,以织就一张服务网、联接一张会员卡为方式,通过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和提供便利、优惠的“一站式”服务,使每个持卡的工会会员随时随地通过专属网络平台,享受到工会提供的各项普惠服务。
15.强化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民工安全教育,引导农民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推进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进一步改善户外农民工工作条件。继续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主题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健康快乐成长。
四、组织实施
(一)构建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此项改革工作由市委副书记牵头负责,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和市总工会主要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总工会组织实施。建立协调推进落实机制,由市总工会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协同,加强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形成整体推进落实的工作合力。各地区、各系统都要建立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行政)及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等群团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
(二)压实落靠职责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推进改革任务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责任落实到位。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要求,研究制定推进改革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改革落地见效。要突出改革重点,加强分类指导,探索总结经验,做到有序实施,确保各项改革要求落实到位。
(三)强化工作督导检查。建立推进改革的督导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形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相关部门的联合督导检查机制,定期检查各地区、各系统及企业落实情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定期听取改革落实情况的汇报。
(四)做好改革宣传工作。各级组织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主要举措,宣传改革实施中的先进典型、经验成效,营造关心、支持、推动改革的良好环境。
2.2018年深化工作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篇二
一、我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持续整顿机关工作作风,取得了明显成效。这种改善和进步既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肯定好评,也被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所验证。2017年全省gdp增长6.1%,实现4年以来最快最好的增长,2018年一季度我省gdp增长在全国排序的位次前移。截至2018年3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215.5万户,同比增长8.6%。其中,企业42.3万户,同比增长12.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部指导性文件。今年,省委办公厅印发《2018年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制发《重点工作任务分解》等系列文件,以聚焦问题、系统延伸、苦练内功为总体要求,统筹推动全省工作。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和工作特点,细化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举措,亲商护企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
商事制度和“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各级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改革简化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并统一规范权责清单,五年来共18批取消下放行政权力1068项,目前行政审批精简率为70%,行政权力精简率为7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信用奖惩机制信息应用更加广泛。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拓展,在“四证合一”“五证合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企业注册登记所需时间大幅缩短。推进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统一使用网上政务服务,推动多部门数据共享。制发省直机关服务大厅及窗口单位深入推进“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积极推进创建工作向基层延伸、一线拓展。
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有所降低。我省逐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企业降本减负持续推进。五年来,累计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以及所有权力类型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313项占比79%。2017年全省减轻企业税负130多亿元。目前,省级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取消。
维护企业权益的法治环境明显改善。法治黑龙江建设不断推进,执法责任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启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经济发展法治环境”三年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法治建设年”活动,特别是省高检、高法在清理积案、强化执行力方面采取专项行动,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权益,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便利企业服务群众的新风尚逐步形成。今年2月份,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2018年全省作风整顿工作,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省委就召开全省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省委书记张庆伟作讲话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张庆伟书记再次代表省委表明态度,提出要用“钢牙”啃“硬骨头”,今后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都要召开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不松劲、不停步,久久为功。省委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全省上下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围绕效能提升,全面推进作风长效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中央巡视组反馈的两类问题,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群众反映集中、社会普遍关注的作风顽疾和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多路并进,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良好局面初步显现。
二、我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政策红利”也逐渐弱化,未来经济长远发展将更多依靠“创新红利”“人才红利”“制度红利”,营造公平高效、诚实守信、民主法治、稳定有序并且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省与自身过去相比成就很大,但与发达省区比、与一些曾经滞后但后来居上发展较快的中西部省区比,特别是与日趋激烈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局面比,我省的营商环境还有差距。
(一)政务环境有待改善。行政审批许可等涉企事项多、环节多,“信息孤岛”、部门割据严重。干部作风虽有转变,但不作为、不负责、懒政怠政现象时有发生。
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权责与边界还不清晰,简政放权的力度还不够大。调研中了解到,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不配套、不同步,部分审批权限下放基层难以承接。投资领域项目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还是繁多。全省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网上政务服务存在数据信息壁垒。如某企业办理房产证,因网上数据和工作流程问题,房产局说不动产处办理、不动产处说房产局办理,企业办证用时半年之久。部分网上业务功能运用体现不出便捷性,某企业反映在四年一次的行业核证网上办理中,4名职员用时2个多月,准备的资料半米厚,提前半年申报,至今已过去7个月还未批下来。个别政务大厅授权不充分、运行不规范、监督评价系统缺位,在岗非正式人员占比较高,群众办事等候时间长。干部作风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部分干部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站位不高,行动少落实差;
一些干部不愿接触企业,只怕“不清”、不怕“不亲”;
有的“只要自己不出毛病,办事能拖就拖”;
有的对急事急办事项,不能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凡事只讲“不能办”、不讲“怎么办”;
有的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层层请示,乃至开会集体讨论解决。虽然在省直机关推广“四零”承诺服务创建,但督促检查没有压实落靠,执行力层级衰减,制度机制尚需完善。
依法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有待提升。在执法监管层面,有的地方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创新不够,多头、多层执法依然存在;
缺少统一的标准化流程规范,对执法过程中如何保存证据、公示信息公开范围、非专业人员如何交叉检查等问题规定不够明确;
行政自由裁量权尺度不一,随意性较大,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部分行政执法单位尤其是基层执法单位对企业检查多评比多,过度执法、滥罚乱收等情况仍有发生;
垄断行业、消防等部门通过“四指定”等途径干扰企业问题突出。如企业反映有的地方换锅炉要收高额的设计费,换接管道也要收设计费和较高的施工费。一些供电设备指定购价高于市场价格四五倍;
基层执法人员力量薄弱,监管要求高与执法水平低的矛盾仍较突出;
行政违法行为惩戒压力传导还没有实现上下贯通、同频共振,一些地方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追责力度还不大,没有形成持久从严态势。
部分政策推送精准度不高,政策实施评估调整机制还不到位。一是部分政策法规接地气不足。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时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不够,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政策虽然“闻着香”,企业却“吃不到嘴”。如:有的市(地)在制定财政优惠政策时附加一些限制性条款,影响资金支持的精准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和省扶持政策有效益指标和技术改造投入量的要求,而地方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每年兑现率不足70%。二是推动国家有关金融政策落地滞后。市场化债转股、无还本续贷等政策,在我省实际操作没有落地。三是部分政策有违公平竞争要求。如我省对从事旅游业的旅行社奖励政策方面,现行的奖励办法只针对省内旅行社,排除省外旅行社。四是部分政策效应发挥待提高。在产业政策上,采取市场化方式不多,目前政策大多是政府资金补助、奖励。有的市县优惠政策停在纸上、闲在账上。五是企业获取渠道不畅。许多惠企政策举措信息散落在各系统各部门,缺少政府职能部门专项指导或针对需求企业提供“一对一”答疑解惑。
(二)市场要素环境有待改善。我省远离国内中心消费市场,运费高、电价高、贷款利息高“三高”等问题突出;
激发自身活力和以深化合作扩大开放谋发展的创新举措不多,部分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项目却忽视对企业发展生命全周期的服务保障。
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问卷调查显示,38.2%的企业对劳动力的可获得性表示满意,33.9%的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可获得性表示满意,37.8%的企业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可获得性表示满意。受访企业普遍反映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招工用工难、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其中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压力最大。据调查统计,2016年外流人口中有80%外出务工经商,其中企业主群体和专业技术人员一共占45%。造成人才流失既有自然条件、薪酬待遇等“硬件”短板,也有就业环境、发展空间等“软件”影响。此外,调研中企业集中反映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过高。
在能源土地供给方面,企业反映较多的是我省基本电价和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偏高。由于多种原因,我省企业用电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17年7月1日始我省一般工商业电网销售度电价格(不满1千伏)下调为0.8349元/千瓦时,但仍高于江苏等地,售电价格在全国排名第12位。因电力计价方式的影响,一些企业的实际用电价格远高于平均价格。采暖成本是我省企业用能的另一项较大支出。有一企业2016年采暖费用总额占到企业能源总成本的42.7%,为职工支付采暖费用总额占企业总采暖费用比重达41.9%,企业年负担总采暖费用达1.23亿元。在用地方面,许多园区项目用地不够集约,不同程度存在僵尸企业、用地闲置现象;
还有部分企业认为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虽经调整但仍然偏高。
在物流供给方面,不少企业反映,与去年同期相比,物流成本未降反涨,有关降低物流成本惠企举措的适用性不高。问卷显示,有38.6%的企业认为交通物流是影响企业在龙江投资的主要因素,在各项外部基础设施环境因素排序中列第一。
在金融服务方面,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很多企业反映,银行对企业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或变相抵押贷款,且抵押率逐次降低、贷款额逐次减少,银行慎贷、惜贷、拒贷现象时常发生,贷款成本高于江浙地区约20%左右。在市地调研时还有部分企业反映某些银行机构采取“事前许诺,事后变卦”手段无理由抽贷、断贷。我省法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先进省份有较大差距。截至2017年末,全省农合机构、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的存贷比仅为51.8%、47.5%和43.7%,而设在我省的外地银行分支机构存贷比均在90%以上。全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2017年末虽然降低为6.24%,但仍高于吉林、辽宁及全国平均水平。从市场主体看,在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直接融资规模增量仅占4.5%。
在园区作用发挥方面,2016年,我省经济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26.24%,而吉林省占比为66.70%,超过我省2倍。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清晰明确的产业定位,普遍存在传统产业同质化问题,高附加值产业不强。在体制机制上,许多地方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在招商引资上,部分开发区重“量”轻“质”,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出现在建项目没等建完达产就停建、缓建。2016年,全省开发区共有企业32550家,但投资额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708家,仅占5.25%;
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17%。基础设施投资强度明显不足,2016年,全省105家开发区中,投资额不到5亿元的有46家,占全省开发区的44%。
在科技创新企业转型升级方面,2016年我省有创新活动企业比重分别比全国水平、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低15.4、18.6、11.9个百分点。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低13.4、16.3、11.0。创新阻因被提及最多的是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其次是创新前期投入大、资金不足,还有部分企业提及缺乏战略合作伙伴和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企业转型升级也面临市场环境、行业环境不成熟,地域传统观念阻碍,缺乏相关资源和技术等问题,尤其是人才缺乏和资金短缺较为普遍。问卷调查显示,正在转型升级的占57.6%;
未转型升级的占25.6%;
已转型升级的占14.3%。
(三)社会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社会“重公德守信义”、企业“重合同守信用”、政府“重承诺守信誉”尚未形成浓厚社会氛围,“不靠市场靠熟人”、“不靠规则靠人情”的陋习具有一定的市场。另一方面,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区域偏远,社会组织市场化发育程度不高,收入待遇水平和职业发展机会有限,交通生活便利度以及教育、医疗等资源保障程度欠佳,成为一些人不愿选择留在龙江工作的重要原因。
从总体上看,我省仍然有许多传统“熟人社会”的特点,外来企业普遍反映龙江人热情、仗义、大气,但人们的法制意识、规则意识、契约意识都显不足。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企业不仅要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还要腾挪出大量的精力来应付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有的要化解诸如“村霸”“市霸”等欺行霸市的外在矛盾和纠纷;
有的要想方设法打点理顺关键部门和机构人员的关系,习惯于办什么事都要托人托关系。
在社会综合服务领域,城市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短板,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历史欠账多,任务急迫,投入压力大,还有待精准规划、精准建设、精准管理。如:部分工业园区周边公交、商业、文化、娱乐、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严重滞后,员工出行、休闲和生活等存在许多不便。
在诚信社会建设领域,个别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已承诺的土地、税收、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有相当部分企业和商会反映有些地方“新官不理旧账”,已签的正式协议领导人一换便无人兑现,导致企业家进退两难。有一商会企业,11年前在哈洽会上协议投资5000万元,11年盖了18个章,项目到现在也没有落地。有的企业不重视自身信用建设,对已签协议或合同轻易撕毁违约,不仅造成诸多经济纠纷,也影响了自身信用等级的提高。
三、进一步优化我省营商环境的建议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应把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的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市场化发展两方面发力,促进龙江经济从传统的成本竞争向以品牌、资本、技术、服务、人才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在涉企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重点事务上,按照“前店后厂”的模式再造流程,即企业找政府部门办事应象顾客购物一样,只进“前店”,只进“一扇门”,只递“一张单”,“后厂”的流程由各行政部门按时限、标准联动完成,让市场主体最大程度减少与政务人员不必要的往来。凡政府的审批事项,除法律法规明确之外,做到“只服务不收费”。
一是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注重减少各级权力层级,按照市场化导向,统筹推进行政审批、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收费清理、商事制度、科教文卫体等改革,有效推进关联、耦合类别审批事项“全链条”取消或下放,并做好落实衔接工作。以“三张清单”为抓手,进一步厘清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市场能够办好的还给市场,社会能够做好的交给社会。同时,完善备案审查制度,避免发生权力滥用和误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宽进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新体系,全面提升商事登记注册环节的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建议对利用家庭住宅和租用居民住宅从事电子商务、设计策划、文化创意等不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的市场主体,办理工商登记时,免于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探索实行企业集群注册登记管理办法;
对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连锁企业,在同一行政区内可选择一个分支机构作为本行政区的管理机构注册登记;
借鉴上海等地开展的一站式“银企通”服务的做法,方便初创企业注册登记。
二是建立有效市场监管体系。推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市场竞争秩序监管体系、行业自律体系、消费者维权社会监督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体系,创新信用监管、审慎监管等管理措施。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完善企业信息报告和公示制度,加快建立以联合年报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立市场主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针对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问题,结合地方机构改革,探索整合政府部门间相同相近的执法职能,归并执法机构,统一执法力量,试行跨部门多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
三是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改革政府涉企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制度运作程序,打破部门层级界限、政务藩篱和信息孤岛。可以学习江苏“不见面审批”和浙江“最多跑一次”等方面的经验。如可借鉴浙江省采取自上而下通过立法促使政务信息共建共享,自下而上以热门政务事项重点突破的方法举措,倒逼政府机构改革,下功夫解决好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领域存在的基础设施条块割裂,网络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缺乏协同等堵点问题,加快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公共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逐步拓宽网上政务服务覆盖范围延伸至县(区)。
建议由省级层面加强政府数据管理的顶层设计,设立省政府大数据管理中心,统一全省各政府部门间数据采集、交换、汇总、使用等工作。加快落实政务服务办理电子化归档工作,做到凡是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信息和前序流程已收取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
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和申请人重复提交;
凡是应由行政机关及相关机构调查核实的信息,由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自行核实,实现相同信息“一次采集、一档管理”。
(二)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确保惠企政策落地生效
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根据我省财政支出远大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实际,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推动政府专项资金基金化管理,完善政府性投资引导基金体系,扩大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规模。督促市县财政部门严格落实产业政策。统筹安排重点产业项目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支持产品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培育和标准制定,引导传统产业项目创新发展和梯度转移,加强重点产业企业与国家和省战略对接服务。指导企业用好各类普惠性税收政策,进一步扩容“银税互动”范围。此外,对抵扣成本低、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议将外聘人员劳务费、试制产品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科技研发保险费等纳入研发加计扣除范围。
二是优化要素供给环境。发挥好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作用,提供大额低成本信贷供给。鼓励和支持实体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重大资产重组等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科学设置奖励节点,按签订三方协议完成股改、申请受理、上市融资等重要节点分段补助,降低企业上市成本。积极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发展跨境融资,合理利用外债资金。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压缩管理成本,有效缓解涉农领域融资贵问题。积极搭建农村各类产权登记、交易、流转服务平台,建立更多的涉农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各类金融交易行为,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统筹兼顾企业承受能力和保障劳动者最低劳动报酬权益,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和调整频率,阶段性适当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率。把握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契机,争取国家给予我省农业用电特殊政策,获取更大政策红利。加快我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外送通道建设,通过降低发售电企业成本来降低实体企业用电价格。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在产业战略定位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制定物流支持政策措施,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供应链重点企业,继续支持“哈欧班列”等物流平台,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推进物流全程“一单制”,实现“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次认证、一单到底”。
三是持续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加强社会中介组织改革与监管,限期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与行政执法机构、公共事业单位脱钩,审批部门不得向企业指定特定的中介服务机构,由审批部门负责办理的事项,不得向企业收取费用。大力推行清单管理,减少企业信息搜寻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持续清理整顿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评估、担保、登记、审计等收费行为,重点排查强制企业接受中介机构有偿服务及发放贷款中附加隐性或变相收费行为。
(三)打造宽松有序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产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以“证照分离”“照后减证”为抓手,建立企业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许可相分离、审批与监管相适应的新型企业登记管理体制机制。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健全公共资源市场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使更多公共资源要素的流转和聚集由市场主导,剔除各种人为干扰。建立健全重点投资项目联系机制,认真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公共资源要素交易组织方式改革,研究“按批招标、按实结算”、网上商城快速采购等交易方式,实现交易价格和成本同步降低。
二是推动垄断行业服务改革。建议省有关部门牵头从严查处垄断行业包括消防等部门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如“四指定”等行为。推进市场化取向的分类改革,对公益性行业、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三种类型国企进行不同的公司治理建设,加快推进电力、石油、燃气等领域市场化改革,放开重要领域和环节价格管制,破除各种隐性障碍,明确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进入的实施细则和办法。
三是不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部门协同意识,破解“九龙治水”局面,落实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坚持不懈打击制假贩假、低价倾销、逃税骗税、商业欺诈、恶意拖欠、逃废债务、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各级政府要提高公信力,带头守信用、讲诚信。建议在全省开展以市(县)为重点的政府诚信专项清理整治活动,下决心清理兑现政府承诺,维护政府信誉。采取自上而下、下查一级、“一把手”负责的方法措施,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向企业有书面承诺而未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凡政府做出的承诺属合理合法或不合理合法的应明确主体及时限,坚决兑现,凡属合理不合法或不合理不合法的,要对企业和社会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加大司法介入惩戒政务失信行为的力度和对政务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把政府的失信行为与具体的决策者、管理者的政绩考核挂起钩来,无论是集体决策还是个人拍板,都要对结果负责。
(四)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开放便捷的营商环境
一是促进园区整合优化发展。支持以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高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开发区,通过整合土地、产业、招商等资源,在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上求突破,在“建链强链补链”上求突破,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研发、设计、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调整存量、优化增量。二是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招商引资方式改革。理顺园区与政府的关系,推进园区管理服务去行政化,支持园区根据管理需求,自主设置组织机构。坚持“招商与招才”“引资与引智”并重,着重从产业配套、人才供给、营商环境等方面创新招商引资手段,科学设置外资考核指标。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的招商引资引导基金,重点对招商重大项目进行引导,实现基金滚动发展。三是整合园区要素供给平台。归集相关部门园区扶持资金,统筹财政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投、贷款贴息、有偿使用、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园区重点企业发展。支持园区与供电企业建立直供电关系,推行园区标准厂房用地采用“弹性年期出让”方式。推进省市领导包园、部门对口、联络员入企帮扶等经验,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积极有效应对人才“争夺战”,打赢遏制人才外流的“保卫战”
目前,我省人口与人才的外流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某市调研时了解到该市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近50%都到外省就业、创业。我们在浙江嘉兴调研时了解到,仅嘉兴一地就有10万黑龙江人员就业,而且60%左右是近几年流入的,不仅涉及工商领域,也包括大量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实用人才。我省应把人才政策体系制度设计的着眼点放在打赢“保卫战”上,真正把现有的人才留得住、用的好作为基点,有了好的制度设计和发展环境,人才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一是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设计,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重效率、重实绩、重贡献、重知识产权的分配机制,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回报”的人才激励机制。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优化企事业单位人事、科研、资金等方面的制度政策,为人才创造出“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增收有保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三是依据我省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适当扩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试点数量和范围。加大校企对接合作办学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实训基地,扩大企业定向订单招生办学比重。四是争取国家在人才评选、人才选派、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专项支持,适当增加分配名额和保障经费;
加大选派专家服务团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力度。五是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对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的住房安置、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待遇。
(六)营造良好司法环境,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推动人大和政府清理、修改和废止不利于营商环境的法规、规章和制度。重点清理社会反响强烈、久压不决涉企案件,长期未结涉企诉讼案件。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执法规范化建设,优化与营商环境直接有关的、属于操作层面的商事、民事法律操作规范,对有一定社会影响,存在一定政策争议的涉企案件,召开听证会或提交人民监督员评议;
在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开发区实时设立知识产权法庭。聚焦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尤其是县域乡村各类创业群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法律服务。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法治体系,发展我省涉外法律服务业。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服务窗口、执法办案、行政管理等重点单位,结合“法治建设年”活动,严肃查处服务不优、质效不高以及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大力开展企业周边和项目建设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解决恶意阻扰项目建设、蓄意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等恶性竞争行为。
(七)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全面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建立管政治、管思想、管纪律、管作风一体化推进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亮出纪委、监察利器,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专项巡视,坚决惩处干预企业招投标、插手企业工程建设、干预企业采购的行为;
政府部门不兑现承诺和协议以及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干部队伍中滋生的“在位不在状态、不作为、慢作为”现象;
部门领导人工作“无动力、无态度、无要求、无时限”问题。同时,对涉及党政机关各类司法、投诉积案和与发展环境有关的重点信访积案,采取各级领导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包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分类限期解决。建议加强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评定、表彰工作,对时常出现的针对我省的负面新闻舆论及时有效应对,借机反转提升形象,赢得发展动力。
建立健全有利于营商环境建设的长效推进机制。加快制定出台省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全面清理规范省级政府考核事项,改进政府督查方式方法,围绕责任落实、任务分解、组织推动、工作实效等内容,建立衡量和考核政府服务效能的量化指标和涉企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聘请我省企业社会组织和住龙江外埠商会(行业协会)为省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测评站点。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诉举报台账管理、调查处理、转办交办、限时办结、跟踪督办和回访反馈制度。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细化实施办法,规范容错纠错的具体情形、界定程序和保障措施,为干事者鼓劲、为担当着撑腰;
3.2018年深化工作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篇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以苦练内功、增强本领、优化环境、服务发展为重要内容,推动再造工作流程,提升干部素质能力,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作风顽疾,重点整顿思想僵化、标准不高、效率低下、流程不优、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推动整顿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攻坚战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对照“四零” 承诺找短板,补弱项自查整改情况
(一)、服务受理零推诿。
相关人员能够认真学习“四 零” 承诺服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制度,深刻理解其内涵实质,牢固树立“职责有限、服务无限” 的理念; 再造流程、转变作风、转变方式、创新手段、强化职能,科学简化办事程序,使服务模式高效便捷。
提高服务标准,执行首问负责制,无论来电来访,首先接待的工作人员,全程负责到底,能够当场解答和处理的,当场给予答复和处理; 当场无法解答和处理的,由接待人员负责衔接相关部门,尽快予以解决和答复。
(二)、服务方式零距离。
在办理行政许可及年审业务 中,工作人员能够热情接待,对不属于本部门、本岗位受理的事项,耐心说明,并给予必要的指引,没有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一拒了 之。
坚持做到了 履尽职责,公正办事、廉洁自律的服务纪律。
(三)、服务质量零差错。
在职在岗工作人员出勤情况 较好,上班期间杜绝了 迟到、早退、不请假甚至无故脱岗不上班等问题; 工作时间也未发现上网聊天、购物等与工作不相关的问题; 工作人员工作纪律和工作状态较好。
坚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的办理各类业务,通过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注重承诺时限与时间节点,多数许可办理业务比承诺时限压缩的更短。
(四)、服务结果零投诉。
窗口 工作着装规范、仪容整 洁、挂牌上岗,业务大厅也做到了 整洁有序,服务设施齐全,各项流程图、一次性告知单上墙。
主动了 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对服务对象的合理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受理并反馈。
从服务到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现象,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满意率达到 100%,真正的实现了 零投诉。
三、压实责任,深查突出问题自查整改情况
(一)、认真开展窗口服务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对照黑 龙江省委“压实责任” 的“反问一句”,高度重视窗口 服务突出问题工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通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思路,成立领导工作小组。
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方案,在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 的战略高度的同时严格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建立了 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切实把责任摆进去、把任务摆进去、把标准摆进去。
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约请县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做现场监督,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 对照“四零” 承诺,组织窗口 服务人员开展自查自纠,共查摆出 5 个问题,分别建立了 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限期整改,严查窗口 服务人员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执行情况,工作纪律、工作作风、服务效率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认真开展工作流程专项清理工作。
依据× × × 再造流程工作指导意见,坚持依法合规、精简高效的原则,认真梳理工作事项台账清楚明细×项,重新制作流程图、行政许可一次性告知单各×项,并向社会公示。
进一步压缩时限,极大地简化了 办事程序、缩短了 办事时间,承诺时限时间由原来的 20 个工作日缩短到×-×个工作日后,个别审批事项又压缩至×天,年审事项全部为即来即办。
(三)、认真开展不作为乱作为集中专项整治工作。
围 绕懒政怠政、服务质量不优、破坏营商环境等八个方面“不作为、乱作为” 问题,加大自查自纠力度,共查摆出×个问题,分别列出问题清单和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完善各项整顿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制度,在以往的四零服务承诺制度的基础上增加《××接待日制度》、《社会监督员工作制度》、《延时服务制度》、《邮寄送达制度》,以此形成长效机制。
四、推进措施
对照××××行业整顿重点,对号入座、集中突破,围 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牵动,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升级,推动再造工作流程。在法定时限内,对审批时限进行再精简压缩,完全实现“最多跑一次” 模式,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推行项目 审批首问负责制,重点解决审批事项互为前置。
深化拓展“四零”承诺服务创建。
将“四零” 服务标准向所有办事大厅和窗口延伸,开展“一把手” 以“办事人” 身份体验办事流程,着重发现影响办事效率的问题和弊端,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提供优质快捷服务。
加快完善× × × “互联网+政务服务” 体系,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积极推动移动政务广泛应用。
加强精细化服务,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 理念,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解决好,即使是按照政策规定一时无法解决的,也不能说不行,要为其出谋划策,带着责任和感情对待群众。
××××××××××
【2018年深化工作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街道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08-25
深化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实施方案08-18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2007年深化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安委07-08
林业局2021年深化改革工作自查报告09-11
国务院深化医改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09-04
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方案08-11
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年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