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说课课件(精选7篇)
1.鸦片战争说课课件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在教材你举足轻重:这两次战争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一次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另一次则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惨重超过了历次外货总和,中国被迫全方位开放,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这两次战争彻底暴露了清王朝腐朽不堪和积贫积弱。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之民族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危机也是转机,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列强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剖析列强侵华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列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和目的。(2)引导学生明白对于历史重大事件的学习是围绕着“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展开的,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对比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于不平等条约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归纳和概括其危害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讲授法、对比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本课内容学生已在初中粗浅学过,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教学有利。但如果不设置“创新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就只是简单的重复以前内容,不能是学生深化知识,培养能力。本课按照“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的主线展开,加上以上教学方法展开。
(二)学法
指导学生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对比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行问题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情分析
按理说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于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由于在初中普遍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储备和认知水品有限,因此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诱导和矫正。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语出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这首七绝,写于《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后的1896年的4月17日,可谓是一篇台湾沦陷的周年祭文。如果要给这首诗拟一个副题的话,那就非“国耻日作”或“台湾沦陷周年祭”莫属,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更深地体悟诗人那痛彻骨髓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潸.专注于诗人爱国情感的宣泄
(二)讲授新课
第12课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探究活动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朝鲜可唾手而得矣。
——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1)该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军国主义扩张道路,“大陆政策”。
日本“大陆政策”第一期征服台湾, 第二期征服朝鲜, 第三期征服满蒙, 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
第五期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A.日本—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材料二:为给慈禧太后60大寿,大修颐和园。(其款)出于海军经费的应为二千万两。其时正当中法战争失败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名义上作为海军之用的购船经费,大半都挪用于修建颐和园。因此,自光绪十四(1888年)以后,海军就没有再增添一舰。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册 第277页 材料三: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从以上材料中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B.清政府— 政治腐败,寄望于“调停”,不认真备战 C.欧美列强—默许纵容(有利的国际环境)
D.朝鲜农民(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导火线)
2.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观看《时局图》以及阅读两首诗,能得出什么结论?
(1)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材料:四“……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该材料体现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怎样的立场?(扶清灭洋)你如何看待这一立场?
进步性:爱国、反帝
局限性:放松警惕、盲目排外
(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威胁其在华利益。(借口救护驻华使馆,并助清剿匪)
探究活动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进程 1.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
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1894~1895)爆发标志:丰岛海战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 → 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 → 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也宣告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破产。
动脑筋: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貌似强大的清政府为什么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被一个弱小的日本所打败?
主观原因:中国社会制度落后(清朝统治腐败,避战求和政策,武器装备落后军备松弛)
客观原因:日本:制度先进,国力强大,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列强:默许和纵容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进程 时 间:1900.6——1901 侵华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战争过程:廊坊→天津→北京(用图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
探究活动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及影响
1.《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
A.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C.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D.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进一步
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国内政局造成怎样的影响?
A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B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拓展提升:日本倾尽国力打赢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各是什么? A.对中国:①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②中国损失惨重,掠夺不堪负担,更难发展;③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④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⑤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对日本:①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④使日本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2.《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①赔款4.5亿(赔)——加重中国人民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②设使馆界(设)——“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③拆炮驻兵(拆)——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下
④惩禁反帝(惩)——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⑤改设外务部(改)——便于用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完全半殖民地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归纳提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进过程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训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自强不息!扬我军威, 卫我主权!
课堂小结:(学生先总结,老师矫正)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虚弱腐朽的清政府一幕幕的演绎着“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悲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农民运动的探索又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中国的强国之梦何时才能实现呢?
2.鸦片战争说课课件 篇二
涉及学科:历史
开发平台:Flash MX 2004
课件大小:1.91M
下载地址:http://dl.k12.com.cn/resource/0/2/107/K12CENTER000002-0000000000107415.zip
E-mail:mailsgy@gmail.com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识记容量大,设计课件时,我尽量动态模拟战役,以期形象再现历史,增强记忆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二战后期四次重要国际性会议相应栏目处,课件设置了思考题,力求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并让学生了解会议对二战胜利所做的贡献,认识合作与斗争的辨证关系。本课件配合教学,可使教师与学生树立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在和平中求发展的全球意识。
设计思路 色彩定位
本课为战争主题,所有界面均采用半透明灰暗颜色作为色彩基调,烘托战争氛围,突出战争的残酷性。界面上方为主菜单,其按钮背景颜色比主色调灰暗色稍亮,以保持色彩风格一致。各板块内各按钮则使用黄色背景,以区别于主菜单。
视觉效果
主界面背景图为3D世界地图,主界面左上角放置一个转动的地球仪,均与“世界大战”的主题相吻合。飞机在世界地图上空飞行、坦克从欧洲开往亚非两洲、军舰在南太平洋行驶,皆动态地表明战争的世界性。右方模拟雷达扫描效果,滚动出现二战时间1939-1945,暗示战争时间之长。整个界面设计,旨在产生视觉冲击力,渲染战争氛围,如图1所示。
课件将课文中每一战役的描述文字动态地表现出来。使用多幅地图,以地图为地面,用箭头延伸方向和坦克、飞机、军舰的行驶路线表示战线,在视觉上构成立体图像。战役中相关的、重要的地名放置彩色闪烁的圆点,以使学生对地名产生直接记忆效果,如图2所示。
交互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容量较大,我总共做了两个课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为第二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繁多,课件多处设置按钮,便于交互操作,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增强记忆效果。
界面上方主菜单为课文主要栏目,覆盖各场景,随时可以点击切换,使操作者可根据学习需要任意调用、选择性学习各部分内容。
主界面左上角转动的地球仪按钮,任何时候点击都可回到主界面3D世界地图,便于观察欧洲、亚洲、北非和太平洋四大主战场。窗口右下方四个灰色球体为功能按钮,在屏幕模式或窗口模式间切换、控制声音和背景音乐、退出课堂。
点击主菜单进入各栏目,可见进军路线、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和思考题目等隐形按钮统一放置于左方,红色箭头即“进军路线”按钮;有“AVI”字样的图片为“视频资料”按钮;正方形的小图片即“图片资料”按钮;鼠标滑到隐形按钮上方会浮现说明文字。操作者可根据自己习惯安排授课顺序或学习顺序。如图3所示。
存在问题
为了更好地烘托战争氛围,课件多处使用了声音文件,背景音乐用一段节奏紧迫
的mp3,制作音乐按钮控制其停止与播放。战役场景插入枪击、爆炸等模拟战争场景的声音,因设置为触发事件而非数据流,所以动画停止时,声音依然播放至声音文件结束,这与背景音乐混在一起,有时显得比较杂乱,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另外,部分史实的序言式介绍文字,我采用动态的打字效果,配合打字声,但未做到完全同步,切换到其他场面时打字声仍然响个不停。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号角声,仅放置在“苏军反攻”所在关键帧的影片剪辑里,但直接进入“历史意义”时号角声也会响起,重做两次依然没有解决,望同行指点迷津。
课件实现 素材准备
本课件为历史课件,使用大量图片,均采用真实历史图片以尊重史实。飞机、坦克和军舰都是从网上查阅资料获取的二战时期不同国家的军事武器,用魔术棒工具去掉背景后存入库中反复调用。各大战役基本都制作了战役路线,飞机、坦克或军舰配合醒目红蓝两色箭头,按照大致路线行进,以动态再现历史场景。课件中多种声音基本来自闪吧,主题音乐、枪击声和爆炸声等,目的在于再现历史情景、烘托战争氛围。课件中多处引用视频资料,都是从网上搜集而来,用会声会影裁剪后,导入Flash制作为单独swf文件,供主文件调用。
结构布局
课件分为六大板块:二战转折、两次会议、第二战场、德国投降、日本投降和二战影响,涵盖课文主要内容,并分别制作为独立的影片剪辑,通过主菜单按钮随时点击进入,便于切换。
技巧心得
1.用引导线引导飞机、坦克或军舰运动,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战役路线。
2.放置于同一目录以供主文件调用的外部视频swf需制作loading,以避免加载时出现白屏。
3.视频swf放置于同一目录,在欲调用的位置,拖画相同大小的矩形色块,将其转换为mc并在属性面板上命名,将调用代码添加到当前时间轴,仅写loadMovie("视频名.swf", "实例名")即可,不必另写其坐标位置,注意视频名与实例名皆用西文字符。
教学反馈
3.《鸦片战争》说课稿讲解 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
本次说课,我将分四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内容、教材地位、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五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全书第10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部分略述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因此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在浏览过必修一的课程目录之后不难发现,教材将几次侵华战争都放在了政治文明史中,足见教材编写专家组的深刻用意,那就是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 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影响,就不能正确的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此类的思考,而不是以往教育中单纯的让学生们记住民族仇恨。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这是我对教材内容和地位的分析,再来看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我说,这一时期的学生还缺乏四个度,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然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水平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这是我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和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2.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是否可以避免失败”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和辩证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虎门销烟等事件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首先讲述鸦片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其次,对中国战败原因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针对这一点我将采用与以往教学不同的全新视角关注这场对中国人来说刻骨铭心的战争。因为过去的教学实际效果是,学生们对鸦片战争唯一的记忆是耻辱与灾难,但是一个民族只知道灾难与耻辱,心中充满仇恨,那么这个民族将长久的生活在过去没有未来。因此,从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第三次转型,开始中国近代化进程这个视角,去客观正确剖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才能找出挨打的根源,让未来的中国避免继续落后与孤立于世,主动的融入世界,赶上并引领世界的潮流。这将是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想要在学生身上实现的教学目标。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再看难点: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教师以此为本节课难点的依据是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会迷惑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着重分析解决这个疑惑。
到这里我就结束了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下面进入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通过情景设置法激发学生感情,引起学习兴趣。
2.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能够增加课容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和直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它不如板书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足够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会将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用多媒体演示出黑板上不易实现但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的图片及表格后,我会板书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弥补演示过程中的缺点,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效果。此外,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话题,我在这一方面也将做一些探索。
3.引导讨论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阶梯设疑法。这一方法是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了大纲中的“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既考虑到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在确定了教学方法后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卢梭说过: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教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会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基于这些,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学习,他们是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能够学会认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指导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使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采用自主探究法使学生自主思考寻求答案获得巩固提高;采用悬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利于识记。
作为国际大教育支柱的协作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反馈意识。在教法中我会采用引导讨论法,配合以对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及认识,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达到协作学习的学法指导。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对以上三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本次说课的第四部分教学过程部分。由于时间原因我只对新课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进行举例讲解。
首先是导入。这一部分我将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这一部分将用时两分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对鸦片战争的初步认识,所以我会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两个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提问后我会留出一分半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同时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是授课部分,我会采用多媒体与教师讲授的方式相结合来讲解新课,期间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学生间互动又要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部分实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会充分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比如用多媒体打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表格、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两国贸易对比的表格以及鸦片战争过程图等。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会放手由同学在通读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所提供的多媒体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部分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新课讲授结束后,教师将设立一道思考题:应该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通过对林则徐的评价还可以使学生巩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区别,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到这里我的授课就已经结束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在下课之前我会用2分钟的时间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在需要识记的重点部分前画出星号的重点符号以提示学生注意,使板书更加明晰,详略得当。再用一分钟的时间布置作业:设置问题“为什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放口岸的增多是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表现,而今天改革开放地区的增多却使中国日益发展?”,使学生课后思考。
结合本课教学我有些许认识和想法,权当是此次说课的总结吧:本课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中国近代发展的三条线索均可在本课找到源头,鸦片战争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和创伤的身心,让人心碎。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的镜头、侧面或片段: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一个民族,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是在沉没中死亡。“血与火”的往事时刻警示我们永远引以为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4.鸦片战争说课课件 篇四
洮南一中 朱成彬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为必修1第四单元第1课.本单元所涉及的重大事件以中国人民近代反侵略求民主为主线.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开始,也是激发爱国志士探求民主自强之路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决定了中国百年历史走向的重要内容.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3.重点与难点: ①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② 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在《鸦片战争》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利的因素是学生平时通过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对中国近代史的情况有所了解,甚至是对清朝闭关自守的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不利的因素是学生没有学过世界史,对世界这一时期的状况不了解,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整理有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发展状况的资料,重点查看英国
三.教法与学法:(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加之于情景设计、成果展示、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图片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八块浮雕,请同学们说出与之有关的事件,这正表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从而导入本课正是这一历程的开端.从而自然导入第一个子目——虎门销烟。
2、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这一子目的重点,其次就是对林则徐的评价
播放《虎门销烟》视频,再现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引出问题:是不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点拔学生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入手:
老师用录象、地图、图例、文字资料等手段,层层质疑的方式逐步分析,分析战争爆发的背景,设计问题 如: 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英国发展状况如何?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情况
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英国为什么选用“鸦片”这种商品来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通过辩论,教师点拨,达成共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销烟只是个借口。是直接原因
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3.鸦片战争
用课件播放视频再现鸦片战争的经过,重点解决
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探究问题来解决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 ”,“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 ”,让学生结合大屏幕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3)多媒体演示: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在重复,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动态地图》一带而过.(4)阅读教材归纳:鸦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并分析条约的危害.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4.战火再燃: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是重点内容,经过可用视频再现,略讲。
主要通过出示英国在中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让生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得出结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5.总结本课学习成果:
5.美国南北战争 说课 篇五
经开区九年制学校初中部
吴振凤
一、说课标
本课在课标中要求,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能够概括美国南北矛盾的主要表现,初步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观点。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识记和分析。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先是概括了南北战争的起因,之后介绍了战争过程,最后介绍了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2)教材作用:美国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这次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美国的进一步发展,为美国成为下一世纪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
2、重点:
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对林肯的活动及评价,我将通过出示资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处理。
依据: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
3、难点:
难点: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
为便于理解,利用图片、示意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依据:只要弄清了南北战争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战争的性质、结局、作用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4、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的结局、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以及由此决定的南北战争性质、结局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一因多果关系的认识。
b.通过南北战争中林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c.引导学生对战争双方力量进行对比,培养比较分析和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残酷野蛮的统治始终是要被推下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b.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c.通过对美国内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这场战争是两种经济形式矛盾、斗争的结果,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取消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但内战没能彻底消灭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对于重难点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1)讲述法。结合多媒体向学生阐述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情景交融。(2)讨论法。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其展开讨论,一则可加深印象;二则可提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读图法。通过学生读图培养其分析、归纳、理解材料的能力。
(4)演示法。用多媒体再现历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幻灯片演示的方式,运用电教媒体,“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兴趣,运用多媒体授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各部分感官,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加深对本课的印象,达到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说学法: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认知的内趋力,培养学生求知欲望。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的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五、说教学设计:
授课过程分成四部分完成:1.南北战争的起因 2.战争的导火线 3.战争过程 4.战争的评价。
1.南北战争的起因
通过教材中自由阅读卡提供的资料“美国领土的扩张”导入新课。
美国从最初的13个州,通过战争、武装颠覆或低价赎买等手段,使领土迅速扩张。从美国国旗的演变上就可以看出来。(展示美国领土扩张图)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美国国内日益向成了两种经济形态: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插入视频资料: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
(提问)南方与北方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具体矛盾呢?
(回答)北方要求废除奴隶制,而南方要求保留奴隶制。
(讨论)结合教材上“动脑筋”,为什么奴隶制的存废会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后,教师总结)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闹得不可开交,由于经济利益的不同,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由于矛盾无法用其他方法解决,最终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内战。2.战争的导火线
(提问)当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只需要一个很小的事件,就可引起一场大的战争。那么是一个什么事件,充当了这个导火线的角色,点燃了这个矛盾的火焰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1861年3月,林肯上台,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组织讨论)林肯为什么能当选为美国总统?
(学生回答后,给出答案,教师总结)这使学生加深了对北方经济势力较强、共和党竞选纲领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理解,从而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
(补充讲解林肯的生平事迹,展示林肯图片,提问)为什么林肯上台,会成为内战的导火线?
(回答)因为他支持废奴。在林肯就职时,他希望谋求同南方和解,但是南方的奴隶主根本不予理睬,他们在积极策划叛乱。他们就以林肯上台为借口,掀开了蓄谋已久的内战。3.战争过程
(1)战争初期: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战争更是很多的曲折,那么,美国的内战,在最开始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在最初时候,南方取得了节节胜利。
(组织讨论)北方军队人数很多,而且作战英勇,但是在战争初期却一再失利,而南方却屡获胜利,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之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南方发动内战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北方战争准备严重不足,且缺乏良将;特别是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仅为维护联邦统一而战,迟迟不宣布废除黑人奴隶制,极大挫伤了北方人民为废奴而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联合南方黑人奴隶共同奋斗。(2)战争转折
政府为了挽回败局、顺应民意开始改变自己的政策。他们都做出了什么改变呢?
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而且在这之前,他还颁布了《宅地法》。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情绪,从而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这两个文件的作用如此巨大,它们都有什么主要内容呢?
(学生结合书上小字部分回答,教师总结)这两个法令激起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在后方有力的推动下,前线很快迎来了战争的转折。
(3)战争结束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
可是南方的失利者,他们并没有死心,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回答)1865年,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在剧院刺杀了林肯。
(展示林肯被刺杀图片,补充讲述林肯被杀过程)
(展示林肯纪念堂图片,组织讨论)结合马克思对林肯评价,学生讨论怎么看待这位伟大的总统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林肯的一生,品德高尚,气度恢宏,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4、战争的评价
(指导学生看书,提问)这场战争已北方的胜利而结束。那么这场涉及全国的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有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回答)南北战争即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提问)为什么称美国的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哪一次呢?(回答)因为这次战争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很大发展,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
(讲述)战争的起因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战争的结局是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黑人种植园奴隶制,这就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自此,美国的经济有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课堂小结】
可由学生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适当补充:本课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的南北战争。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导致了美国内战的爆发。北方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又一障碍。【活动与探究】
结合书中图表,想一想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为什么能够最终获胜? 提示:该表反映了南北双方的不同力量,北方获胜是必然的。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
板书设计
美国南北战争
原
因 ——
导火线——
爆发
——
转折 ——
结束
奴隶制废存
林肯当选总统
南方挑起
《解放宣言》
6.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篇六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初级中学校 彭春兰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从八年级开始初中历史的学习将从辉煌灿烂的古代史阶段过渡到百年屈辱的近代史阶段,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让人提起来就无法不心痛的历史,那一段伤痛,我们永远难以忘记。自从国门被迫被打开,列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我们的侵扰,其中对我国造成危害最大的当属日本。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争,是日本在近代侵略中国的开端,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这一空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在慢慢觉醒,矇矇睁开双眼,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本节课而言,共分两个子目:一是黄海海战。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这一战役为中心,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并介绍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二是《马关条约》。主要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这两个子目紧紧围绕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主题,展开了对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②整理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和资料的分析,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与辩论,培养学生资料搜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 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从多角度、多层次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中日两国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民安。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将黄海海战基本史实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未本课的重点;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启示,《马关条约》的影响设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场战争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解剖的基本方法,也初步具备了如何识记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所产生的影响的能力。就本课内容而言,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甲午风云》 选段、图片旅顺万忠墓等,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等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甲午中日战争具体的战争经过和影响等并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重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及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多媒体直观教学,补充教学图片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3、通过比较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教学逐步深入。
4、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上述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图片激趣,自学导入
课件显示中日有关钓鱼岛争端问题,以及习近平主席谈话的相关资料图片,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由此引出甲午中日战争课题。在多媒体上显示以下PPT,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去今天的学习中来。快速阅读课本P16-1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起止时间?为何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有 哪些?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4、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 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大国崛起,阴云密布;
用多媒体展示出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图片,对比分析: ①日本:明治天皇,伊藤博文首相
日本“大陆政策”的三大目标:征服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世界。②清政府: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李鸿章
慈禧太后一心 “万寿庆典”。光绪帝虽然主战,却无实权。李鸿章 “避战求和”。
过以上分析,我们就知道了战争的结局,清政府必然失败。学生思考: ①、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 ②、日本为什么能发动侵略战争? 通过资料搜集法、比较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教学逐步深入。让学生充分了解战争的背景,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原理。2.狼烟突起,城下之盟;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示意图。
明确:①开始标志:丰岛、牙山之战。②重要战役: a、平壤战役b、黄海大战 c、辽东之战d、威海卫战役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撤退路线及闪动中、日双方发生战斗的地点,以增强战斗气氛,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进程,形成时间顺序和空间概念。
2、重点了解黄海海战。
出示灯片:时间 民族英雄 结果 海战后,李鸿章的政策及产生的后果。
3、播放《甲午风云》片段
提问:片中壮烈牺牲的济远舰管带是谁?﹙邓世昌﹚
出示灯片:光绪帝为其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提问:大家可以从邓世昌身上学到哪些品质?(不畏强暴、不屈膝、不妥协的精神)
4、旅顺大屠杀是怎么一回事?谈谈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5、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役“威海卫战役”,其结果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提问:甲午战争结果怎样?
明确:战争以失败告终,中国最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这场战争爆发后经历的几次重要战役。
学生思考:《马关条约》的危害是什么?(引导学生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分组讨论:
A组:《马关条约》后,侵略者在中国投资办厂,与《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有何本质不同?与现在我们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我国投资办厂有没有本质的不同?为什么?
B组:《马关条约》,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会造成什么影响? 出示“时局图”
提问:这幅图说明什么现象?图上的动物各指哪个国家?
C组:甲午战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明确: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落后的封建制度打不过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环节旨在了解战争影响。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关条约》的危害及本质,我引导学生将其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
1、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标志列强侵略方式由商品侵略上升到资本侵略阶段;与我们现在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我国投资办厂有本质的不同。
2、《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化大大加深。
3、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让学生明白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3.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出示习近平主席关于钓鱼岛的时代言论。但随着中国的强大,日本有了危机感。而对于钓鱼岛,中国毫不示弱,日本也决不罢休。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中日关系的走向,“中国与日本可否再战?”从而寄语同学们: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这一个环节,旨在结合中国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绝不屈服于侵略战争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课本线索,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本上通过PPT进行课堂练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五.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 战败
《马关条约》
↓刺激 瓜分狂潮
7.《战争与和平》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
《战争与和平》是湘教版美术鉴赏领域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的第六课。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本身的特点,了解战争与美术作品的关系,感悟战争的残酷,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初步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体会艺术作品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增强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探究艺术作品与战争的关系。
难点:理解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不断学习与更新着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美术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将基于以上的考虑,结合美术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因此,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安排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准备
同时为了辅助我的课堂教学,我还准备了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等。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环节一: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动力。为此,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和纪录片,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谈一谈观看后的感受及其对长城的了解。揭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通过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城的雄伟壮观,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描述分析
首先,我播放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视频,简单介绍兵马俑的概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兵马俑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兵马俑的兵种和职级都不一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兵马俑的色彩、制作方法和装备上有什么特点?制作兵马俑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针对具体的提问,同学们能够更有目的的进行欣赏,同时找到问题的答案:兵马俑是由步兵、骑兵、弓箭手、将军等兵种组成的。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颜色丰富、亮丽,光彩夺目(现在大部分已经看不到了),兵马俑主要是给秦始皇殉葬,秦始皇想要通过这只地下军队保卫他。
接下来,我会继续展示兵马俑面部的细节图,并提出问题:兵马俑的面部、五官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得出结论:兵马俑的面部形状各异、五官各有特点,都不一样,非常生动传神。
我趁热打铁继续出示图片《大卫》和《圣德列萨祭坛》请同学们与兵马俑作比较,并说出中国雕塑的特点,同学们经过观察、思考,不难得出答案:中国的雕塑注重整体,在细节上不做精致刻画,生动传神等。
在这个环节我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并且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兵马俑的认识。
环节三:总结解释
而后我将展示委拉斯贵支的《布雷达的投降》,提出问题:画面描述了怎样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欣赏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艺术作品对于战争来说不仅仅是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艺术家通过画面表达对战争更加深刻的思考,警醒人们客观清醒的看待战争。学生若有所思,我继续发问:战争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人民家破人亡、生灵涂炭。教师总结:战争对艺术家的创作也有影响,在干扰艺术家创作的同时也让艺术家反思战争。由此,我们也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毁灭、破坏和长久的苦难。以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重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铺垫工作。
环节四:欣赏评价
课程接近尾声,我继续展示西汉铜镜和李公麟的《免胄图》,提出问题:从文字和画面的内容上来看,你们觉得古代的这些艺术家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人民不希望战争,祈祷和平昌盛。
拥有美好的希望是好事,但是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够得到和平呢?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让同学们沉思良久,最后异口同声的说:心存敬畏、理解尊重、化干戈为玉帛。
通过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五:小结作业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在这个阶段我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再次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美,并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请他们回到家后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用文字或者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一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鸦片战争说课课件】推荐阅读: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10-12
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06-16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解析07-17
北伐战争说课稿利用07-31
八年级历史__北伐战争__说课11-03
战争的作文:没有硝烟的战争08-02
甲午战争07-05
战争的影响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