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伴我成长

2024-07-18

尊重伴我成长(精选15篇)

1.尊重伴我成长 篇一

“好书伴我成长”活动征文:好书伴我成长

好书伴我成长

莘县舍利寺初级中学

孟明霞

文学是比鸟儿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书让我们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使成长的道路上充满阳光与滋润,是滋润我心灵的雨露,一本好书能让我们受益非浅。我爱读书,读书能使人终身受益。

近期我读了几本书分别是《18岁以前一定要养成的N个好习惯》、《母亲》、《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项链》等。

《18岁以前一定要养成的N个好习惯》这本书里讲了十二章。分别是以诚实、责任、谦虚、乐观、思考、勤奋、行动、坚持、宽容、感恩、自立、自强、劳逸结合为主题写的。这N个习惯我一定一一养成。

《母亲》这本书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写的。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是人生之必需。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不停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读书是因为喜欢,读书是源于兴趣,正是这种阅读,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而多彩,让我们的人生充实而从容,悠闲而舒适,安静而丰富,读书使人快乐。正是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精选》这本书是伊德莫泊桑写的。莫泊桑获得了“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与契诃夫和欧享利一样被公认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大师。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项链》。文中讲述了一个女人,相貌不错,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最终嫁给一个小职员。不愿服从命运安排的她经常幻想自己的家如何的豪华,仆人如此的多,自己是一位漂亮且富有的太太。她始终觉得,这是她此生必须享有的。

这本书的每一篇似乎都处于一个基调、一个主题。然而,读起来却不感乏味,让人流连忘返。这才是作者文本的成功之见,个人之见。

我喜欢读书,好书伴我成长。

2.尊重伴我成长 篇二

一、新课程教我学会思考

记得刚走进新课程时, 内心是困惑和迷茫的。习惯的做法许多不能再用。为了尽快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 除了参加省、县、校的培训以外, 也购买了大量的关于新课改的媒介,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以往的备课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教”, 而现在的备课, 思索最多的是学生“如何学”。以往的教材、教参拿起就可以上课, 而现在, 教材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上课之前想得最多的是学生这节课能学会些什么?需要补充一些什么资料?上课时也常常在思考: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上完课后还要反思, 把课堂上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 为后续的教学做准备。正是这些思考加速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化, 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 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即使偶尔让学生讨论一下, 最后也是由老师得出结论。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解决问题》时, 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互相讨论后很快自己找到的答案。这就是课改后的孩子们, 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而他们对于教材的领悟能力, 并不亚于老师, 甚至有可能超过老师。只要我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孩子们就能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新课程教我学会关注后进生

俗话说:“十个指头都不能一样齐。”一个班级, 总有一些接受、思维能力都比别人差一些的孩子, 这也是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 都会学习,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 我对他们就多了一份关注。我们班有个孩子, 他说话有些口吃, 发言时有的同学跟着学, 他就更不敢说了。我注意到这个情况, 刚开始并不让他发言, 而是表扬他上课坐得端正, 听课专心。他看着我鼓励的微笑, 终于举起了手。我一边表扬他的进步一边请他起来发言, 心情紧张的他一站起来就:“我, 我, 我……”有的学生开始窃笑, 有的学生开始小声地学。我一边用眼神制止那些窃笑的学生, 一边说:他有点紧张, 没关系, 我们一起来鼓励他, 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回答正确。当他终于结结巴巴地回答完问题时, 我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 我看到他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从那以后, 课堂上我经常让他发言, 课后与他母亲联系, 在家训练他多练习朗读, 多练习说话。一个学期以后, 他在课堂上发言竟然很少再结巴了。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爱, 是会创造奇迹的。”

3.尊重真实,呵护成长 篇三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探究及自我生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教学内容较浅,没有知识方面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内心唤起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这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首要目标

二、案例描述

我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夸夸我们的老师”,对象可以是小学老师,也可以是现在的初中老师,内容是说说令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及其行为,或者说说自己喜爱的老师及喜爱的原因本以为这个话题会有很多同学争着讲述,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全班却出奇的安静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这个话题没什么特别想讲的为了防止出现冷场,我灵机一动,改变策略,把话题稍作调整:“同学们,在我们十几年的学校学习生活中,肯定有许多和老师交往的小故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谈谈自己在和老师交往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内容可以是感谢老师的,也可以是对老师提建议的,行不行?”顿时,我看见学生的情绪发生了变化,纷纷议论起来

学生:“现在有些老师不尊重学生,有一次上课时,我不小心碰到了手机,手机发出了响声,某老师就把我的手机没收,更气人的是,他还翻看我的短信,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他竟然在办公室把短信内容告诉其他老师,这不是侵犯我的隐私权吗?”

学生2:“现在,老师还动不动就说我们一代不如一代,说我们没有以前的学生听话,没有以前的学生学习态度好,老师拿我们和以前的学生比,不公平!时代在发展,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提高了,老师一方面要求我们要敢于并善于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另一方面又要我们听话,真是让我们左右为难,现在做学生真难!”(其他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学生3:“我们英语老师太狠,如果有学生单词默写不出来,就要被罚抄5遍有一次,我英语作业本忘记带了,我都保证以后不会忘记了,她还非要我回家拿我多希望老师能温柔一点儿,宽容一点儿啊!”

我本来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老师进行称赞,从而感悟师恩,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想不到话题稍作调整之后,这节课竟成了学生的“诉苦会”了,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意图但是如果此时强行打断他们,不让他们“诉苦”,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参与热情,更何况,学生们的这些“苦”也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武断回避的做法也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也会使后面的教学脱离师生关系的实际,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于是,我决定耐心倾听想不到,后面竟然出现了转机,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4非常激动:“你们说的只是一方面,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时,生了一场病,一个多月没上学,落下很多功课,当时教我的几位老师都没有放弃我,抽课余时间给我“开小灶”补课,使我的成绩慢慢跟了上来,期末考试居然考了班级第五名这件事令我很感动其实老师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赞扬和感激的地方”,(班级此时一片静悄悄,有的同学赞同地点头,有的低下头,有的则抬起头想发表意见……)

“其实老师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赞扬和感激的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心头一动,这句话由学生说出来比由我说出来要有力量得多

学生5(班上的一个“名人”,脸憋得通红,迫不及待地大声说):“我很感谢我现在的班主任王老师,大家都知道我的特殊情况,要不是王老师的宽容、鼓励,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

这位“名人”是因为“不安分”而“出名”,上学期因受不了班主任王老师的管教,离开学校去苏州学过一段时间厨师,后来又嫌学厨师太苦,还是觉得上学好,但回来上学又怕班主任不肯接收班主任了解到这个情况,主动找到他谈心,鼓励他重新回到学校到校后表现一直不错,因此,他对班主任的感激,同学们都心领神会

学生6:“我觉得我们的数学老师很敬业,一有时间就给我们面批作业,面批作业对我影响较大,改掉了我做作业毛躁、粗心的坏习惯”

学生7:“我们学校有些老师很有爱心,经常资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是全社会的人都像这些老师这样有爱心,那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和谐、美好!”(同学们纷纷鼓掌)

最后,一个同学自告奋勇地为大家的发言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不是圣人,难免也会犯错,但老师任何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好的,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对老师表示深深的感激”此刻,同学们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三、案例反思

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时比拥有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本案例中,一开始学生不愿参与时,如果我强硬点名学生作答,可能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氛围会显得紧张而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畅所欲言,很难展现真实的自我,又怎能谈得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呢?

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还需要留足课堂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话语自主权本案例中,在学生纷纷“诉苦”时,我若缺乏耐心,硬行打断,就会错过之后的自然生成

教师还要能随机应变,智慧地处理各种“意外”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所谓的意外事件或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把它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善于制造教学“冲突”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本案例中经过调整的设问本身就包含相互冲突的因素:夸老师和贬老师,这两种因素都可能出现,当有部分同学贬老师时,极有可能激起另一部分同学的不满,提出针锋相对的看法

4.尊重伴我成长 篇四

有一次,爸爸带着我们四个和妈妈去爬泰山。导游告诉我们正前方就是泰山,远远看上去,我不屑地说:“切,泰山并不高嘛!”可是,当我们到山脚下时,我傻眼了。接着我们开始一阶一阶地往上爬。一开始我像一只猴子一样,连蹦带跳的往前走,但15分钟过后,我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但爸爸鼓励着我往前爬,他说:“没关系,爬一程,歇一程嘛!”

但实际并没有爸爸说的那么轻松,在我们爬到“七八盘”时,我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屁股坐在石阶上,我往下看看,人山人海,云雾在空中飘飘悠悠的。

但再往上看看,还有距离80多米那一层层的石阶好像永远走不完一样,我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掉下去。

但爸爸却吹牛皮,在旁边鼓励我们:“别泄气啊,就几百个台阶了,想当年我和你妈来爬时,我一口气就爬上来了,别灰心,只要路没断,路没堵,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一定能爬到最高峰!”

我的斗志被爸爸的一番话所燃烧起来了。每当爬了几步之后,我就会想起爸爸的话,奋勇往上爬,决不泄气。

最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当我向底下看时,是一阵喜悦,是胜利者那自豪的喜悦。

是啊,人生也是如此,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只要记住一句话:“只要还有希望,就一定会成功。”

5.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篇五

理想追求和事业心是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

我们要善于引导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培养和鼓励他们的事业追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些正是他一生奋斗的根本动力。对科学的热爱,使他能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科学创新与服务人类和平与正义的事业,成为20世纪举世公认的科学巨人。

不断学习和实践是人才成长的关键要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成为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和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同时,科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决定了科技人才的成长尤其需要坚持不懈地实践与尝试。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聪明;惟有努力,不断地努力,才会出现才能。”

勇于创新和持之以恒是人才成功的前提。

科学史上的.成功例证表明,科学家首先要有创新的激情、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的确,“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华罗庚语)。

团队与合作精神是现代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

6.爱伴我成长 篇六

——七年九班 刘波

我的父母就像阳光和雨露,在这十多个春秋中,给予我无限的关爱与呵护,滋润,支持、鼓励着我,陪伴着我成长。

妈妈的爱像温暖的太阳,让我的心里洒满了阳光;妈妈的爱像温馨的月亮,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柔情;妈妈的爱像甘甜的泉水,滋润了我的心田。

记得那次,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妈妈上班了,我早早的起了床,心血来潮的决定出去走走。刚踏出楼道,清凉的空气便扑面而来,夹带着泥土的芳香,我的大脑豁然清朗起来。

刚下过小雨的路面上,印着淡淡的水迹。小区里的草坪上,不时传来几声蛐蛐儿的叫声。风儿悄悄地在每一棵小草的叶片下,点了几滴小露珠。小草伸了伸懒腰,微微摆动着身子,似像风儿问好。小露珠呢?它们并不淘气,乖乖的吊在叶片之下,我猜它们睡的正香呢!蚂蚁却一点儿也不偷懒,早已在户外觅食了。它们悄然无声,遇到同伴,只是用触角互相碰碰,传递信息。多勤奋又谦和的小家伙!

我真庆幸自己没有再睡下去,有幸得到了这晨的“洗礼”。不幸的是,因为刚下过雨,我穿的又少,结果感冒了,但我并没有告诉妈妈。因为我并不想让她担心,但更不幸的还在后面:因为我没有及时地告诉妈妈我感冒了,结果发高烧到了 39 摄氏度,并且高烧不退,妈妈急得又带我上医院,又给我买药,折腾了一天一夜。我睡了很长时间,但妈妈却一整夜都没睡,陪在我的床边,给我喂药,送水……

第二天我醒来时,感到头晕晕乎乎的,但在朦胧中我还是看到妈妈长了两个大大的“熊猫眼”,嘴唇上也因着急而起了一个泡。看到我醒来妈妈疲惫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欣慰与兴奋,高兴地说:“宝贝,你醒了。”我心疼地说:“对不起,妈妈,又让您着急了!”妈妈却说:“应该说对不起的是妈妈,都怪妈妈没照顾好你。没发现你这几天感冒了,害得你发了高烧。再说,谁让你是我女儿呢 , 妈妈照顾女儿是理所当然的呀!”这时,我清晰的看到妈妈的眼里滚落出一颗晶莹的泪珠。随之,我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液体从我的眼睛里流了出来。我感动得一头扑倒在妈妈的怀里,“呜呜呜”地哭了起来。那一刻,我才真正感觉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妈妈,你不仅赋予我宝贵的生命,还给予我无限的关爱。你用汗水和身体换来了我现在舒适的生活,你付出了无数,对我无私奉献了无数,使我这棵小树苗可以健康,快乐,茁壮成长。你用爱,给予我无限欢乐,支持与鼓励,促使我迈向成功,促使我战胜了多少个风风雨雨。

7.好书伴我成长 篇七

玛蒂娜是一个聪明、优雅、善良、可爱的小女孩儿,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精彩又有趣,比如有一本书叫《玛蒂娜学游泳》。去年暑假,我学游泳的时候,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出了她学游泳的情景,这使我克服了对水的恐惧。因为我游得不错,所以教练经常夸奖我。我在心里说:“这还要感谢玛蒂娜呢!”

今年春天,爷爷生病了,我去医院探望他。看到爷爷正在为伤口疼而心烦,我说:“爷爷,你把眼睛闭上,就会舒服很多的。”爷爷乖乖地把眼睛闭上了,说:“果然好了许多,你是在哪里知道这种方法的?”我说:“我从玛蒂娜那里知道的。玛蒂娜生病的时候,医生让她把眼睛闭上,说这叫闭目养神。”“玛蒂娜是谁?”爷爷问。我自豪地说:“玛蒂娜是我的好朋友!”

8.爱伴我成长 篇八

躺在暖和的被窝中,窗外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闹钟不知是不是受这大雨影响,竟也耐不住寂寞地响了起来。我撑了撑疲倦的眼皮,穿好了衣服,想去叫爸爸起床,走出房门,却看到爸爸在帮我晒衣服,心颤动了一下,爸爸你冷吗?

坐上爸爸的摩托车,一件大大的蓝色雨衣为我们挡住了大雨,我很喜欢坐在爸爸的车后,从小到大都是,因为当风吹来时,我可以靠在爸爸肩上,为自己取暖。雨珠们不知是不是把力量储备了好久,想要在这一刻爆发。雨点打在身上,居然这般疼,风呼呼地吹来,钻进我的衣袖,如此冷,不知爸爸怎样?也许是被这雨给感染了,我的泪水滴了下来。我将身子向前倾,靠在爸爸肩上,给爸爸取暖……

体育课回来,肚子痛得厉害,我把手压在肚子上,试图以此减轻一点疼痛。同桌察觉到我的不适,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样?没事吧?”我点了点头,不愿多说话。她这么一问,同学们都看了过来,坐在后面的两位同学紧张地问:“要不要拿些药啊?喝点热水吧!”二话不说,她们便拿着水瓶去打水了……

看着她们为我忙碌,真过意不去。她们拿了一包药和一瓶热呼呼的水上来:“我第一次觉得六楼这么高。”一句玩笑话,让我感动不已,打水的地方和教室相差6层楼啊,校医室很远啊,她们那么辛苦,却毫无怨言地为我跑上跑下,我把热水捧在手心,尽管今天的天气是那么寒冷,我的心里却暖暖的……

上学期我的物理一直学不好,于是班主任为我找了一位老师,让我跟着他学习物理学。一次课上,物理老师突然感动地说道:“你们班主任真好啊,她好关心你,她来我们家好几次了,都是拜托我要好好教你,我要是有这么一个老师就好了!”听老师说着,我的眼眶湿润了……

是啊,老师对我真好,她经常鼓励我。在课堂上也总以关切的眼神看着我,我在她的眼里读到的都是爱。

那么那么多的爱,让我一步步成长,那么那么多的爱,让我勇敢地走下去,那么那么多的爱,帮我驱走了一切不开心。无论将来的路有多么坎坷,我也不会害怕,因为有爱陪伴我。

(指导老师:曹韩秀)

点评:作者巧妙地选取了生活和学习中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爸爸的爱,同学的爱和老师的爱。结尾的排比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9.书伴我成长 篇九

身边很多同事很有文采,发表的文章一篇又一篇,很是羡慕,听说他们读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课外书,积累的知识很多很多,现在是厚积而薄发,不足为奇。可我不禁疑惑:怎么别人小时候就知道读书呢?自己小时候怎么没有意识到读书可以带来这么大的好处呢?记得小时候根本就没读过课外书,爸妈也不管不顾(不知现在是不是还有很多农村的家长是这种态度)好像就是任由我们发展,能成才就成才不能成才就回家种地,记忆中也只有那么几本作文选算是课外书了。似乎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师范读书对我是很遥远的事情,不记得老师让我们买书读书,不记得身边的谁爱读书,就这样一直无知着没有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工作了,一门心思想把工作干好,功夫没少下成绩却不大,一年又一年重复着往日的教学,渐渐觉得自己举步维艰,一无是处,觉得自己就像那只春蚕丝已经被抽尽,没有生机了,面对孩子们的质疑都无法应对,内心的危机感越来越重,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状态。

一、读书使我在教学方面更自信

还记得零零年的时候,我教的是四年级语文,四年级的学生真是不可小觑,牙尖嘴利,在课堂上只要我出现一点点差错他们都能够一针见血的给指出来,害得我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说话。为了能够更好地面对孩子们,我只有做足功课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前备课,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编写每一句话,搜集更多和书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用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提高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当时还没有网络,查阅知识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书中猎取。学校也就只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书也是很久以前的老书,想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是很不容易的,一本本的翻阅一本本的查找,零零散散的这一段那一段的看,还别说自己还真积累了不少知识,当我在课堂上把搜集到的知识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时,他们听得相当投入,这让我有很大的成就感,我开始感觉到了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读书,喜欢用知识包装自己。当语文书中出现历史人物时,我就翻阅历史书,当书中介绍古胜名时,我就查阅地理书,从古今到中外我丰富着课堂知识,我提高着自身的文化知识;孩子们更是受益匪浅,对语文更是喜爱有加。与此同时我嘱咐孩子们也要阅读,我以自己为例劝告他们要多买书多读书,丰富自己,拓展知识面,将来自己可以在人前人后的谈古论今,会让别人投来羡慕的目光。当时有一部分孩子让父母给买了课外书进行阅读,班级的学习氛围一下子提升了不少。同时我也借助他们读了好多童年没有读过的书籍,弥补了我童年的读书乐。

04年来到中心小学,从事体育专业的教学,本来是自己的专业,由于抛开

了好多年,根本就不知道怎样教学,只能一边跟着老师学一边进行摸索。别的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教,只能是照虎画猫不知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无奈之下自己订阅了一份杂志《中国学校体育》,初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感觉没什么特殊,无非就是理论一套一套的让人难懂,可是当我认真的阅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时,才真正的感受到这是一本真正适合体育教师的书。第一理念相当的新颖,有引领体育教育前沿人的精神,有各地涌现的体育活动展示,让你思路开阔;第二文章符合一线教学,里面大多选自一线教师的文章,文章朴素而有实用价值,读了每一篇文章都给你以指导,教你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告诉你怎样教学孩子更喜欢,通过阅读在教学的路上让我少走弯路,渐渐地教学水平直线上升,在参加优质课的时候也获得了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更喜欢我的体育课了。就这样,《中国学校体育》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对它不离不弃,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犹如一位名师引领我不断前行。

这只是对我记忆比较深刻的两个时段,在这几年当中我也阅读了一些其它的书籍,《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教师》、《爱弥尔》、《爱的教育》等,每一本教育专著都能够给我震撼,都让我对教育有一种美好的向往,都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迷失的我在书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虽然进步只是一点点或者说是仅仅触动了心灵的边缘,但我还是要感谢书籍让我更富有。(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教学能力、富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读书让我对教育孩子更有方法

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教育就更现实了,每一分每一秒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出现问题时怎样解决,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环境,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只有在书籍中得到答案。从最初的《幼儿教育》让我很喜欢,里面都是一些关于孩子成长的具体案例,都是妈妈们的育儿经验,还有专家的点评,让我从中吸收了不少的经验。后来孩子大了教育的问题就更多了,我选择了专业的书籍进行阅读,给我带来最大启发的就是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就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想让我手中的这块宝玉变成艺术品,所以我必须选择读书,必须通过书籍改变自己手中的教育工具。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每读完一篇我都会马上对照一下自己,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反思中常常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在用着锄头一样的工具在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想想孩子真可怜,想想自己的做法真可怕。读书就是一种借鉴,就是对思维的开拓,作者的观点总会令人耳目一新,又觉得不可思议,往往细细揣摩后,才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这些我觉得读书让我更理智,更懂得反思,更能深入的思考。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从这两本书中,我深刻的意识到了语言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影响,不能说一些否定的话,不能批判孩子的性格,不能给孩子贴标签等等。在具体的事例之中都有两个对比的对话,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说最好都一目了然,对于我们这些悟性差的人来说操作性极强。每当和女儿发生分歧时我都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利用书中的方法来应对。可是说真的有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怎样说话了,停顿在停顿,思考在思考,我尽量做到不用语言伤害孩子。当然也有控制不住时,事后我会反思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还有什么能够弥补的吗?就这样在不断地总结反思中我成长着。

读书让我的思想更成熟,让我的视野更宽阔,我知道读书应该从小开始,我把它灌输在孩子的身上,我力求让孩子喜欢阅读、喜欢书籍,从小培养她的读书习惯,让她收获我不曾收获的。

画面一:家中阅读

女儿喜欢听故事,《幼儿画报》首当其冲,里面的故事生动形象,红袋鼠典型的好孩子代表,让女儿很是喜欢,女儿百听不厌,不用教孩子就知道自己应该和红袋鼠一样懂礼貌懂事。当然还有《童话故事》《枕边故事》《寓言故事》都是女儿的最爱,每天陪她阅读我也受益匪浅,了解了很多孩子的喜好,孩子的思维,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从事低年级教学活动的教师来说,对于教育学生就了如指掌了。

喜欢看书真好,很多时候女儿放弃了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在听不到人籁的寒风中阅读,我们在暖暖的阳光中阅读,恬静、祥和,捧着一本书读给女儿听,两颗心走到了一起,此时的心灵淡然而悠远,沉醉于其中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值得回味。待读到会心处,抚掌而笑,瞥一眼女儿,更是乐在其中,阅读传递着母爱传递者知识,欢声笑语真是幸福„„

画面二:书城阅读

为了让孩子感受读书的气氛,选择更多的图书,我经常带女儿去书城看书。书城的书品种就是多,选一本孩子喜欢的书,席地而坐,两个人依偎在一起,读着书中的故事,女儿目不转睛的盯着书本上的图画,细耳聆听着我的解读,收获多多。通过亲子阅读我和女儿更亲密,我的幸福着女儿的幸福„„

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听,时间在延续留在女儿记忆中的画面在升华,有的时候女儿会把书中的语句表达出来,令我惊讶:小孩子的记性就是好,读了几遍就能记住,不能让女儿错过这么好的时光,要让她更多的接触书籍接触文字。虽然现在的女儿只能说是喜欢听故事喜欢看图画,我相信将来等她能够独立阅读了,她会爱上阅读的,我期盼着这一天早些到来。

“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由”“让读书融入生活”这是我和女儿努力的目标,毫

10.党伴我成长 篇十

党伴我成长

光阴似箭,我们党即将迎来九十岁生日,回顾自己走过的21个春秋,我从一名不谙世事的小男孩,成长为一名中共党员,现正奔驰在考研的康庄大道上,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组织对我的教育与关怀,可以说,党伴我成长。

我伏案沉思,回忆自己二十几年的成长历程,党,像一位智者,指引我学习、成长的方向。作为一年党龄的党务工作者,心中不禁油然升起对党的敬重和热爱。伟大的党啊,没有您的陪伴就没有今天的我!

父亲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中国共产党的初步印象,记得在我七八岁时,一次吃晚饭,作为营长的父亲又开始了他的“政治课”,他讲了一段自己过去的故事后,指指我的饭碗说:告诉你们,没有毛主席、没有共产党,你们就吃不上饭!我懵懵懂懂,好像理解为能吃上饭要感谢谁。后来,在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当时部队的长官来我家和父亲谈工作,看到我后抚摸着我的头逗趣的说:“小家伙,将来想做什么啊?要不要跟我去当兵?”记得我回答的很干脆:“我想当毛主席!”现在想起这些,除了孩童的稚嫩外,那是一种正确的教育在幼小天真的大脑中的萌芽,是党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而后来爷爷则给我勾画出党的完整轮廓。上四五年级时,正是将理论“活学活用”的年代,我去爷爷家玩时,爷爷会拿来《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教我读,学校也经常搞“忆苦思甜”活动,还经常组织学习很多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的革命情操,例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雷锋„„我渐渐发现这些英雄人物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共产党员,都为了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以生命和热血维护党的利益。除去当时的政治因素,就教育本身而言,我明白了很多事理,懂得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叫做“共产党员”的成千上万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懂得了自己要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成长,如何像那些英雄人物一样,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息。现在回想起来,我要感谢爷爷,正是他让我对党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而正因为这些让我在以后的成长岁月里有了坚定的信仰。

高中班主任则教会了我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记得高三时,我们那边血库告急,采血车来到我们学校前面,发动老师献血,那时我们的课很多,老师任务很重,一般的老师都不是很愿意献血,可我们班主任不这么想,他大吼一声:“共产党员连流血都不怕,还怕献血吗?”他第一个上献血车,挽起了袖子,接着又有几名党员上去了,终于,献血车上的人多了起来,看到护士脸上露出的笑容,我明白了党员的责任,就是起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共产党员永远是义无反顾的第一个站出来!我要感谢班主任,正是他的勇敢让我看到生活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我明白了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让我深深的理解到党员并不只是挂在嘴边的荣耀,而是代表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无上理念。

不知不觉走进了大学,第一次参加党校学习是在我上大学的第二年。第一次听党课,老师一遍一遍讲:中国共产党怎样伟大、怎样光荣、怎样正确,为什么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那时,青春的热血是燃烧的,我踌躇满志的描绘自己的未来,将来走上社会,怎样让青春闪光,怎样为党旗增光添彩。于是,我郑重地向学院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虽然第一次党课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当时在哪个教室、我在什么位置、什么感受,都一清二楚,犹如昨天,历历在目。

宣誓那天,当我高举右拳,面对着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时,心中涌起了强烈的自豪感,声音也抑扬顿挫:“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宣誓人:曹聪”。此时此刻,我满怀激动;此情此景,我永生难忘。加入党组织是我政治生命的开始,也是我人生中又一个新的起点,成为共产党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的光荣。

如今,我已大三,正面临又一个重大抉择:考研还是就业?我毅然选择了考研,尽管考研路何其艰辛,可想到多少党内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相比之下,我这些困难又算什么!一想到党内的无数英烈,我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回顾党九十年的历程,情不自禁使人思绪万千。九十年历史是长河的一瞬间,中国从山河破碎到祖国统一,从受人欺辱到倍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在这漫长而又短暂征途上,中国共产党磅礴的气势,带领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悠悠 九十 载,写尽了多少坎坷与荆棘,溶进多少屈辱和血泪,更记载了多少沧海变桑田的伟大业绩!九十年的历史巨变、风云激荡,九十年英雄辈出、情深意长!放眼当今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充满生机,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此时此刻,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党幼时的艰辛让我明白,任何事情的开始总是艰难苦涩,党青年的辗转迂回让我思考,坦途之后难免崇山峻岭,而党成年后的辉煌更让我深刻体会风雨过后终有彩虹。纵观党的历程,它让我奋进让我深思,让我感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知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11.《论语》伴我成长 篇十一

在每一次经历挫折时,在每一次落魄失意时,在每一次得意自满时,我都会捧起《论语》细细品读。因为在这里,我的灵魂可以净化,我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

《论语》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一个青春洋溢的女孩,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而命运总是那样弄人,在这样一个花样年华,她被查出得了脑瘤。这个消息对她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但无论上天降临多大的噩运,我们只能默默承受。在她去北京做手术时,我紧紧抱住她,泪水湿了眼眶。但她却笑着对我说:“没事,我还要和你一起疯呢。你还记得你送我的那本《论语》吗?你不是最喜欢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吗?我的理想还没实现,怎么能轻易向命运屈服?”是啊,人生路漫漫,怎能轻易地向世界缴械投降呢?我们要永远坚强乐观。当厄运降临时,或许我们不再有时间去抱怨与悲痛,剩下最多的就是坚强与抗争。直到那时我才明白,读《论语》原来可以给人那么大的力量。

病情耽误了她的学习,而那时正是中考前夕,在那个紧要关头,所有人都觉得她不会参加中考,但是她却毅然决然地在中考报名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随之而来的,是她每日穿梭在各科办公室补课的身影,是她上课认真做笔记的身影,是她脸上那透着坚毅的双眸,是她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是的,她成功了,她以正榜的成绩进入了我们县最好的中学。作为一位目睹这一切的旁观者,更作为一个多年来的好友,我深深地为她骄傲。当我再次和她谈起这件事时,她只是淡淡地对我说:“这都要感谢你送我的那本《论语》,是它让我有了理想和追求,是它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当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以后,你别无选择,只有去接受,有些时候,只有你真正的去面对,你才有逆转与崛起的机会”。是啊,品读《论语》,可以让我找到理想的光芒。

我捧起《论语》,阳光透过书本洒在手上,再次看到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心中的橄榄枝久久不能平息……

12.家风伴我成长 篇十二

记得小时候, 有一次出去玩, 别人随地扔了一个香蕉皮, 害得我差点摔倒, 我有点生气, 就从地上捡了一些小沙子想要扔在路上, 让别人也摔倒。爸爸看到了就阻止了我, 并教育我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不能因为别人乱扔香蕉皮摔倒了, 你就乱扔沙子了。你把沙子扔在地上, 可能会让别人骑车摔倒, 知道吗?这相当于在陷害别人。”爸爸在严肃地说着, 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想了想, 我也知道自己错了。我赶紧把沙子扔回路边, 爸爸看到了, 欣慰地笑了。

我们家的家风, 愿它常驻我家。愿那不辍的改进之风飘在中国民族的上空, 飘进千家万户之中。愿我的家庭会因它变得更充实, 更美好。

13.爱伴我成长 篇十三

人们常说:“人活在世界上,会拥有三种爱——亲情、友情、爱情。”正是这三种爱才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精彩。我也不例外,就是这三种爱让我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去感受爱的力量。

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又温暖;母亲的爱就像海一样,宽广而又温馨。他们的爱就是我坚强的后盾,一直支撑着我前进。

在我的眼里,妈妈是个尽心尽责的家庭主妇。每当我身体不适时,她会在我身边忙前忙后的照顾我,总能我的心里涌上一股暖流。如果我感到不开心时,它就会买一些好玩的东西逗我开心。可是她每天都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一样,总是絮絮叨叨。她每天的话总是:不要上课开小差,不要上课分精神,不要边走边看书,不要不写作业„„这让我从心里厌烦她的唠叨。

我一直都认为爸爸是我的良师,是他让我学会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道理,每当我有困难时,向他请教,他总会耐心地我讲道理,叫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辨别是非,但是,只要我做错了什么,他就会批评我,声音不重,分量倒不清,每次批评我时,我的泪珠就会自觉的流下,的心里就会委屈的想:有点错也是难免的,为什么要对我这么严厉呢?

有一次,爸爸妈妈要回家乡探亲,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走了以后,我的心就像是缺了一块似的,心空荡荡的,突然很想念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严厉的话语,这我才发现,当幸福邻近的时候,我们没掌握,当它远逝的时候,才知道唠叨、严厉的话语已经成为幸福的一份子。

朋友的爱就像奶茶一样,清甜而又回味;同学的爱就像一杯牛奶,时常提供帮助。她们的爱就像是我的冲锋箭,给我无穷的力量。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摔倒,腿上的肉一片都是血,疼得我眼泪直冒。我伤心的快要死掉的时候,是一群死党们照顾我:滢帮我去找老师,萍帮我去消毒伤口,玲一直安慰我,霞和闲就帮我找药涂„„如果当时没有了她们,我或许会很快的痛的“死”掉。

爱如此珍贵,我希望能一辈子拥有,是爱让我学会成长。

14.书,伴我成长 篇十四

小的时候我就对书情有独钟,那时的我大字不识一个只是缠着爷爷给我读一样静谧的夜一样苍老的大槐树下爷爷带领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年少无知的我希望像白雪公主一样可人,像孙悟空一样无所不能。

长大后,我进了小学,老师教会我认字查字典,于是乎我不再缠着爷爷为我讲故事我要自己读,一手拿字典一手捧着《爱的教育》坐在同样静谧的夜同样苍老的大槐树下我在凭借自己的能力认知不同的故事情节。年少懵懂的我希望自己能博览群书。

后来啊,上了3年级的我学了几首唐诗宋词我被李太白等人带到了唐朝依旧静谧的夜依旧苍老的大槐下我追随李杜二人的脚步穿越到了唐朝。我羡慕李白的浪漫情怀杜甫的深沉。我被深深的吸引了,于是我又开始不自量力的写诗。

现在啊,初中的大门向我敞开了我有更多的机会与名人接触有时候心血来潮也写点读后感由于读了不少的书所以我的作文写得有了一些进步。每每我的作文在班上传阅时我就会激动不已。然而我知道学无止境我应该继续读书学习。

15.爱从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开始 篇十五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 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要求相差甚远, 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改革大相径庭。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注定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 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 备有效课

我们以前常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 我们画什么就有什么。现在这句话从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理解。孩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真的就像那张洁白无瑕的纸一样。如果在认知方面我们再这样认为的话, 就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我们要发挥指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体会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学生能解决的, 我们绝对不包办代替, 这就是尊重。

给我启发最大的是赵乾坤老师在讲小学三年级数学 (下) “分数初步认识”一课时, 不是照本宣科从怎样出现分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写法这个流程来讲, 而是先进行课前调研, 让学生写出你在哪里见过分数, 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二分之一。教师先行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课上教师出示孩子们表示的二分之一, 学生在讲理由、互相补充的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备有效课

我现在所教的是一年级, 要想把一年级的课上好, 必须要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可塑性强、崇拜教师、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竞争意识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与自觉性弱。低年级的孩子普遍都存在这些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所选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熟悉, 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数学一年级 (上) “比较10以内数大小”时, 书中的内容是红、蓝两队进行游泳比赛。红队3人, 蓝队4人。备课时, 我反复琢磨, 最后决定把游泳比赛改成拔河比赛。课上, 我用简笔画把红蓝两队以及人数画在黑板上。这样的设计更能突显出矛盾:比赛不公平。当时让孩子们当裁判员, 他们高举着小手, 你一句我一句说着自己的理由, 在这种争论中,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 有的用小指头, 有的用小棒等就解决了为什么3﹤4了。其次,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点, 课上要设计让学生动手的活动,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一年级 (上) 数学有一部分知识是根据图意来求整体或是部分。在理解题意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题意, 这样孩子们会更形象地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大大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3.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 备有效课

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教师课上的评价语。儿童的心理是敏感的, 往往是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 伤到孩子的内心, 也许从此往后孩子再也不举手, 再也不喜欢这门课程, 甚至讨厌老师, 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有人会说:课上的评价语会很随意, 是我们提前设计不了的。记得万平老师说过一句话:课上其实真正生成的东西是很少的, 还是我们没把课备得更全面。如果在备课时我们把每个环节孩子会出现的可能都考虑到, 做到有效指导, 不敢保证无遗漏, 最起码我们可以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例如, 我在讲“万以内数的读法”时, 首先出示一幅图, 上面是几种商品的价格, 接着让学生把这些数字自己试着分类。大部分学生是按着位数分类:三位数一类, 四位数一类。接着, 我追问有不同分法吗?这时, 小裴高举小手, 说:“我是按末尾有0没0分成两类的。”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评价:“可以, 不过你这样分突然给了我灵感, 我们还可以按数字中有0没0分成两类, 大家快试一试。”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快速挥动笔认真地分起来。其实在讲读法时, 教师就是这样分再讲读法的。教师评价式的引导比生硬地按教师的标准去分更体现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也肯定了当时孩子这种与众不同的分法, 给了她自信。

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从生理上讲, 教师和孩子一样, 都是个体存在, 但教师要显得高大, 因为孩子需要教师照顾, 但从心理来讲, 对孩子要像大人那样, 因为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大人不喜欢听的话、不喜欢做的事, 孩子也同样不喜欢。

1.少些特权, 多些平等

作为教师, 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 我们必须先做到,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身作则:“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无数双精细、审视的孩子的眼睛时刻盯视着你。”这是教育家加里宁对教师作用的精辟论述, 形象地强调教师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 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但是有些细节我们却容易忽视, 往往会施展自己教师的特权。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我们平时教育孩子对待我们的校园、教室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 见到地上有垃圾应该主动捡起来, 扔到垃圾桶里。一次, 我的班级刚上完手工课, 废纸比平时多出几倍, 一看垃圾桶里、桶四周都是碎纸, 眼看就上课了, 于是, 我就说: “某某, 你去把垃圾捡到桶里去。”眼前是解决了, 可是下节手工课还是这样, 毫无改善。后来, 我自己反思,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做到了吗?上课铃声响了, 孩子们已经坐好, 等着教师上课。我没马上走上讲台, 而是看看垃圾桶, 皱皱眉、摇摇头、弯下腰, 一张、一团地捡起地上的垃圾纸, 捡干净了, 点点头、笑了笑, 开始上课。从此以后, 我看见垃圾就随手捡起, 不再等学生, 不再指学生……其实在有些时候, 我们还是无意识地使用着自己的特权, 但相信只要我们关注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2.少些指责, 多些关心

很多人羡慕老师, 大小也是个官, 手下有几十号人拥护你、仰慕你……

但也正是因为人多, 所以我们照顾不到, 照顾不全, 容易简单从事, 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迟到, 我们虽然没说什么, 但狠狠地盯着孩子走回座位。再如孩子没写完作业时, 我们又是什么表情……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 都想好, 出现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情绪, 可能迟到、没写完作业在我们这里是第三次、第四次……但是在孩子身上可能是他的第一次, 所以我们要了解他背后的故事, 探究真正的原因, 关心孩子。

记得有一次数学课中, 我让孩子们拿出练习本做习题 (要求是数学练习本要夹在数学书中) 。当时有一个孩子没能从书中拿出练习本, 开始翻箱倒柜地找练习本, 看到这种情景真是让人着急, 但当时发火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于是, 我深呼吸一口气, 情绪平稳了些, 拿出一张练习纸悄悄地走到孩子跟前, 略带焦急地说:“先用这个吧, 抓紧些, 不然你可落到后面了。”他头也不抬, 奋笔疾书, 完成速度和其他孩子差不多。课下, 我找到他, 把他搂在怀里问他:“怎么回事, 这么不小心没带练习本?”他不好意思地说:“昨天做错题了, 妈妈又给我出了几道, 可能忘装了。”当时, 我没批评他, 而是表扬他听妈妈的话, 很懂事, 并教他怎么整理书包。他挠挠头, 如小泥鳅似地溜了出去……看着他的样子, 我想起了一句话, “只有失败的教育, 没有失败的学生”。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少一些责备, 多一些关心, 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获得发展。

3.少些定性, 多些引导

孩子入学, 可以说是人生刚刚开始, 在人生伊始有多少孩子就被冠有“坏孩子”的称号, 一旦有了这个定性再改真的很难, 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些肯定、多些引导, 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首先, 我们要发现优点、放大优点、强化优点, 就会发现孩子的这个优点会慢慢成为无意识行为。这让人很容易想起赵本山的一个经典小品《卖拐》——不拐的人在他的反复忽悠强化下都拐了, 就是这个道理。反之, 我们反复强化坏习惯, 没有也变成有了。其次, 少些定性。孩子从几岁就开始接触复杂的社会, 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引导, 让孩子逐渐羽翼丰满, 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在孩子不经过别人允许拿了东西时, 我们不应简单说成是偷。其实, 孩子真不是偷, 他们就是因为自己喜欢就拿了, 没别的原因, 关键就是看事后教师如何引导了。还有的时候, 我们问孩子一些事情时, 会习惯地说:“和我说实话, 撒谎可不行。”殊不知是我们教会了孩子撒谎。

上一篇:商场导购员培训技巧下一篇:让数学学习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