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教学反思

2024-11-14

伴性遗传教学反思(共9篇)

1.《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1.教学设计思想

此节课将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评价水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伴性遗传题的解题方法。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

②概述伴性遗传。

(2)技能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②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遗传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自己色盲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②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在优生优育方面增强学生提高人口素质的责任感。

3.重难点

(1)重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习伴性遗传之前,学生已学过减数分裂和性别决定的知识,已经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教材内容分析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以人类的红绿色盲症为例,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法设计

1.利用课件,采用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模式

利用教学课件,采用探究、讨论相结合模式;利用资料分析和遗传图谱,采用质疑、讨论问题、表达、交流的教学方法。

2.讲练结合

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

五、教學过程

1.引入新课题

【教师活动】人们对遗传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有些性状的遗传现象常常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是伴性遗传。

阅读33页“人类红绿色盲症”的资料:道尔顿发现色盲症……

【学生活动】阅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起求知的欲望。

2.引导探究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亲身体验。

【教师活动】指出对红绿色盲的调查,据统计,我国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7%,女性色盲的发病率为0.5%。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讲解

【教师活动】原来这种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而没有这种基因。因此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是随着X染色体向后代传递的。

思考题:根据基因B和基因b的显隐性关系,说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学生活动】写男、女相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设计意图】规范书写染色体的基因型,练习、巩固。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基因型及表现型。

4.引导探究

【教师活动】思考题:与上述基因型及表现型相关的婚配方式有几种?——六种。

问题:写出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练习画遗传图解(分组,每组找一个人上黑板进行书写)。

【设计意图】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5.强化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思考:对遗传图解进行分析色盲遗传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分析、归纳、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作答,正确的地方给予肯定,归纳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地方给予指正,并多媒体显示遗传特点。

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患者是男性多于女性?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修正并多媒体展示。

因为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女性只有XbXb才表现色盲,XBXb不表现色盲;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所以男性色盲多。

【教师活动】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但有隐性基因,也有显性基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就是一种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的遗传病。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6页,了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了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设计意图】区别、比较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特点。

【教师活动】伴性遗传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除了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人的血友病、外耳道多毛症、芦花鸡羽毛上的黑白横斑条纹、雌雄异株植物(如女娄菜)中某些性状都是伴性遗传。其中人的外耳道多毛症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那么该性状的遗传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并得出答案。

【教师活动】我们研究伴性遗传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课本37页,了解伴性遗传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了解伴性遗传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事例,进一步了解伴性遗传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并巩固、深化、理解。

6.强化训练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一些试题。

【学生活动】思考后作答。

【设计意图】巩固学到的新知识。

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汇总 篇二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应用,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和深化,并为第五章第3节 《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日后解答遗传综合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掌握好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后,才能把握遗传概率问题的解法,所以是遗传中的一个重点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知识及其遗传学孟德尔的两大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伴性遗传的实例还是了解的很少,要求老师多加引导。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认知的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⑴伴性遗传的概念。

⑵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⑶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应用:子女患病或正常概率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一些常见问题的关注。

⑵形成学生认真对待科学,尊重科学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难点: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便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采取引导式思维探究的方法:道尔顿发现小情境剧激发兴趣,以道尔顿家庭中色盲遗传的探究为主线,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观察分析,综合归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又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欲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试到探索性学习的乐趣呢,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下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剧表演,引起关注

提出问题:从道尔顿发现色盲并发表《论色盲》一文,得到什么启示? 得到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

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

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设计本环节意图:通过生动的故事呈现形式,达到对学生情感目标的教育。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

2.展示图片,资料说明,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玳瑁猫,三色猫图片,说明这两种性状的猫几乎都是雌性的; 道尔顿发现的色盲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问题引导:①这些性状的遗传都和什么相关联? ②为什么这几种性状的表现在性别上不一样? 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交流,得出结论。

形成结论:与性别相关联,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1.归纳概念:

伴性遗传: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2.思维探究,突破难点 ①资料分析,寻找突破 展示道尔顿性染色体的组成:

问题引导:a.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观察XY染色体符合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吗?

b.X和Y染色体之间存在什么差异?

c.在X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在Y染色体上一定有其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反之,在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一定有其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d.白化病基因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且子女患病的几率无差异,假设它们是位于

性染色体上应该位于哪个区段,而色盲遗传女性多于男性,那么色盲基因应该

定位的哪个区段上?

对比分析: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分组讨论,产生质疑,并请代表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设计本环节意图:带着问题,根据直观的图片感知性染色体之间的区别,纯思维的探究路线,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表达过程中强调出X和Y染色体上有着其独特的基因,并将色盲基因定位在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

自然过渡:色盲遗传是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那么致使道尔顿得色盲的基因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呢?

②剧情分析,确定位置

回忆剧情:道尔顿的父母色觉是否正常,道尔顿和他弟弟又是怎样? 绘制系谱:教师绘制道尔顿系谱

提出问题:a.如果道尔顿的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差别部分上,这个家庭的系谱图会是什 么情况?(得出色盲基因应该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呢?)

b.分析系谱图,色盲的遗传符合前面常染色体遗传分析显隐性时的哪一种情况? c.道尔顿的色盲基因来自于谁?

引导探究: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分析色盲遗传是一种什么样的遗传方式。

学生回答:从系谱图上,可以看出色盲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的情况,所以色盲遗传应该是隐性遗传病,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话,由于道尔顿的Y染色体来自他的父亲,所以他的父亲也应该是色盲,但是父亲不是色盲,所以色盲基因应该位于X染色体上,道尔顿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那么他的色盲基因就只能来自母亲。(意思对即可)

设计本环节意图: 回忆剧情可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其分析,并学会反正法判断问题,最后确定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区别部分,并利用此图谱得出是隐性遗传。带着问题,根据直观的图片感知性染色体之间的区别,纯思维的探究路线,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质疑过渡:道尔顿家庭中只有男性色盲,母亲有色盲基因,但不患色盲,不是女性中没有色盲呢?(母亲有两条X染色体,另一条上是显性的正常基因)

③趁热打铁,继续深挖 填写表格:

婚配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婚配形式。

故事引导:道尔顿与他的准女朋友结婚了,生了一双正常的儿女。

教师示范:写出道尔顿和他正常女友婚配型式的遗传图解,但是不再强调遗传图解的写法。完成图解:道尔顿的女儿和儿子都长大了,道尔顿发愁了,女儿嫁给一个正常男性那是最好,要是嫁给一个色盲男性,外孙、外孙女的发病率多少?儿子娶个色盲女性又会是个什么情况呢?请三个小组的代表完成遗传图解。

指正错误:遗传图解完成后的评价(纠错过程加深记忆)。

设计本环节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其更加深入的理解分离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并在教师的纠错过程中加深印象。

总合婚配形式:将四种婚配方式绘制成一个家族简单的总合图。提出问题:a.道尔顿的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

b.为什么道尔顿的色盲基因不能传递给儿子? c.道尔顿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d.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多于女)

e.社会调查资料显示男性色盲发病率7%,女性色盲发病率约为0.5%,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从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f.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的性状,正常男性的女儿和母亲的性状如何?(女患者父子都患病,正常男性母女都正常)

(三)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归纳特点:色盲(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隔代交叉遗传;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女病父子必病,男正母女必正。

判断依据:顺口溜: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

设计此环节意图: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的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

问题、归纳结果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

类比分析:幻灯片显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X显)的系谱图,根据分析过程,对比分析并归纳特点。

归纳特点: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

1.女多于男;

2.男病母女必病,女正父子必正。顺口溜: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

设计此环节意图:类比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系谱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的途径,培养学生对相类似问题的分析能力,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如果夫妻女方是色盲,男方正常或者男方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 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五)课后探究,验证特点

1.编写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基因型写法的顺口溜。2.果蝇的眼色遗传。

五、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色盲遗传的特点 1.隔代交叉遗传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女病父子必病,男正母女必正

三、伴性遗传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又没有实验,重点的突破就是引导学生能够一直带着疑问跟随教师创设的情境,由被动学习变成知识的思维探索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学生达到了对观察、分析、交流、归纳及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师也能体会到穿针引线的指导作用。

3.伴性遗传教案 篇三

2单元问题:伴性遗传病会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和性别相关联? 3内容问题:伴性遗传病包括哪些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数量相同吗? 本节内容为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难点,不过许多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通过习题也容易掌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红绿色盲患者与正常色觉间的婚配后代色觉情况的学习,学会分析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认同有关近亲婚配的危害; 2.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阅读、讲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理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年轻女性自杀状况报告)在某山区,一个妇女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孩,周围的人瞧不起她,婆家瞧不起她,就连她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便自杀了。生女孩是女人的过错吗?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 要很好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学习探究“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 性别决定

1、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当然,不是所有的染色体都同性别有关,只是个别的染色体决定生物的性别。因此,染色体分为两类: 2、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2)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例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46个)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只有1对是性染色体(图见书)

3、性别决定类型

XY型 :XX为雌性,XY为雄性

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

4、XY型的性别决定

男性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即是X型和Y型,且数目相等,比例:1:1,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受精是机会均等的,因此后代的性别比例为1:1。

P: XX

×

XY

↓ ↓

配子: X

X Y

子代

XX

XY

注意:性染色体的活动规律与常染色体是一致的,也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由于封建的男尊女卑观念和长期的性愚昧,把生女归罪于母亲,这是无知的表现,这种愚昧无知曾经导致了千千万万女性的悲剧,因此,我们要提倡男女平等。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色盲的遗传:

红绿色盲:一种先天性的色觉障碍,患者不能分辨同样亮度和饱和度的红色与绿色。色盲的遗传有两个显著特点:

①男性多于女性 男:6.8~7%,女:0.5%

②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为什么有这样奇特的现象呢?

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那么:既然在X上,女性有两个X,会不会得病机会更多呢?男性的Y上没有b,那么说不定男性得病的该少啊?

我们分析一下:

(1)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

XbXb

色盲女性

XbY

色盲男性

XBXb

正常(携带者)女性

XBY

正常男性

XBXB

正常女性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2)色盲遗传的几种情况

例1: P: XBXB × XbY

↓ ↓ ↓

配子 XB

Xb Y

F1 XX

XY

Bb

B如图体现了两点:A男患者通过他的女儿把Xb基因传给他的外孙子导致其患病。

F1 XBXb × XBY

↓ ↓

↓ ↓

XB Xb XB Y

F2 XBXB XBY XBXb XbY 女儿携带者,儿子正常表现出“交叉遗传” “隔代遗传”的特点B男患者比女患者多。

表现型 正常 女携带者男患者色盲 例2: P: XbXb × XBY

↓↓

配子

Xb

XB Y

F1 XBXb

XbY

表现型:女携带者,男患者如图说明:女性色盲,儿子一定是色盲患者,这也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的原因之一。

评价设计:思考讨论:1外祖父色盲,外孙子一定色盲吗(否)

2某家庭中男孩为色盲患者,而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色觉均正常,那么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于亲代中的谁?(外祖母)

3某家庭中男孩和其外祖父为色盲患者,其祖父母,外祖母,父母色觉均正 常,那么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于亲代中的谁?(外祖父)

4.伴性遗传教学反思 篇四

一、选择题

1.人类精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为

A.46条 B.22条+XY C.22条+ XX

D.22条+X和22条+Y 2.关于果蝇的性别决定,下列错误的是

[

] ①性别决定关键在于常染色体

②雌性只产生含X性染色体的配子

③雄性产生含X、Y两种性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1∶1 A.①

B.②

C.③

D.①②

3.下列不属于配子基因型的是

[

] A.X

B.DE

C.Ab

D.AD 4.在XY型性别决定中,起作用的是

[

] A.精子

B.卵子

C.体细胞

D.减数分裂

5.关于性染色体的不正确叙述是

[

] A.性染色体上基因,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 B.XY型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性染色体 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XY型的生物体细胞内如果含两条同型性染色体,可表示为XX 6.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孩。那么,第二胎生一个男孩的概率是

[

] A.100%

B.50%

C.25%

D.0 7.伴性遗传是指

[

] A.性染色体控制的遗传方式 B.X染色体所表现的遗传现象 C.Y染色体所表现的遗传现象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相联系的一种遗传方式 8.下列细胞一定含有X染色体的是

[

] A.人的体细胞

B.生物的体细胞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

]

C.人的精子 细胞

D.生物的卵9.基因型AaB的个体产生配子是

[

] A.精子:AXB、Axb B.精子:AXB、aXB、AY、aY C.卵细胞:AXB、aXB D.卵细胞:AXB、aXB、AY、aY 10.基因型AaXBXb的个体产生配子是

[

] A.精子:AXB、aXB、AXb、aXb B.精子:AXB、aXb

C.卵细胞:AXB、aXB、AXb、aXb D.卵细胞:AXB、aXb

11.某男子和他舅舅都是色盲,他的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均正常,这一男子的

[

] A.父亲是色盲基因携带者 B.母亲是色盲基因携带者 C.父母都是色盲基因携带者 D.外祖父是色盲基因携带者

12.据图7-18,7号色盲基因来自

[

] A.1

B.2 C.3

D.4 13.下列遗传系谱中(图7-19),能确定不属于血友病遗传的是

[

]

14.图7-20为某遗传病图谱。该病为何种遗传方式?如果4号与有该病的男子结婚,则出现病孩的机率是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

] A.常染色体隐性;1/2 B.常染色体隐性;1/3 C.X染色体隐性;1/2 D.X染色体隐性;1/3 15.哺乳动物的雌雄比例接近1∶1,其根本原因是

[

] A.产生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B.雌雄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C.雄性个体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雄配子 D.雌性个体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雌配子

16.在人类中男性色盲比女性色盲更为普遍,其根本原因是

[

] A.色盲是隐性遗传病 B.色盲是伴性遗传病

C.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D.男性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

17.假如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传给儿子,又从儿子传给孙子,那么控制这性状的基因最可能的位置是

[

] A.在常染色体上 B.在X染色体上 C.在性染色体上 D.在Y染色体上

18.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

] A.近亲血型不合

B.人类的疾病都是隐性基因控制的 C.近亲结婚,后代必患遗传病

D.近亲结婚其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加

19.一对夫妇色觉均正常,生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是色盲,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

] A.XBXB和XbY B.XBXb和XbY C.XbXb和XbY D.XBXb和XBY 20.一对夫妇色觉均正常,但他们的父亲都是色盲,该夫妇子女色盲的机率是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100%

B.50% D.25%

21.一个患白化病的女性(其父是血友病患者)与一个正常男性(其母是白化病患者)婚配,预测他们的子女中两病兼发患病率有

[

] A.1/2

B.1/4

C.1/8

D.1/16 22.男性血友病患者与正常纯合女子结婚,他们的女儿为携带者的比率是

[

] A.100%

B.75%

C.0

D.25%

23.一对夫妇都正常,他们的父母也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是色盲。预测他们的儿子患色盲的机率是

[

] A.1

B.1/2

C.1/

4D.1/8 24.一对夫妇共有三个子女,男孩、女孩中各有一个血友病患者。这对夫妇基因型是

[

] A.XHXH和XHY B.XHXh和XhY C.XhXh和XHY D.XHXh和XHY 25.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并且为XY型性别,则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是

[

] A.3+X

B.3+Y

C.6+XY

D.6+X 26.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是一种显性伴性遗传病,其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这种遗传病在人群中总是

[

] A.男性多于女性 B.女性多于男性 C.男女性相当 D.只有男性患者

27.人类的褐眼 A对蓝眼a为显性,有一对褐眼正常色觉的夫妇,生了一个蓝眼而色盲的儿子,那么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

] A.AAXBXb和AaXBY B.AaXBXb和AaXBY C.AaXBXb和AAXBY D.AAXbXb和AaXBY 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

]

C.0

[

] A.雌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X染色体 B.雄果蝇的生殖细胞中一定有Y染色体 C.雌果蝇的性细胞中一定有两个X染色体 D.雄果蝇的体细胞中一定有两个Y染色体 29.正常人的体细胞具有

[

] A.45条常染色体,一条X性染色体 B.45条常染色体,一条Y性染色体 C.44条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

D.22对常染色体,一对XX性染色体 30.某女子是红绿色盲,其原因是

[

] A.父色盲,母正常 B.父正常,母携带者 C.父色盲,母携带者 D.父正常,母色盲

31.性染色体成对存在的细胞是 A.体细胞 细胞

C.精子 卵母细胞

32.某女为色盲,其祖母是

A.携带色盲基因 B.必为色盲患者 C.纯合基因正常 D.与此女色盲无关

33.下列哪种情况不存在

[

] A.父亲的色盲基因传给儿子 B.父亲的色盲基因传给女儿

C.母亲色盲携带者把色盲基因传给儿子 D.母亲色盲携带者把色盲基因传给女儿

34.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下列哪种基因的传递是不可能发生的

[

] A.外祖父→母亲→女儿 B.祖母→父亲→儿子 C.祖母→父亲→女儿 D.外祖母→母亲→儿子

35.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血友病的男孩,再生一个不是血友病的男孩和血友病女孩的机率分别为

[

]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

]

B.次级精母

D.次级

[

]

A.50%和25% B.50%和0 C.0和0 D.25%和50%

36.黑蒙性白痴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双亲正常,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那么这个儿子携带此致病基因的机率是

[

] A.1/4

B.1/8

C.2/3

D.1/3 37.下列哪项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

] A.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B.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发病 C.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患者 D.此病表现为隔代遗传 38.人的性别决定是在

[

] A.胎儿出生时 B.胎儿发育时 C.形成合子时 D.受精卵分裂时

39.偏头痛是一种遗传病。若父母均患偏头痛,则子女有75%可能患病;若父母有一方患病,则子女有50%可能患病。由此,可判断偏头痛是

[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伴X隐性遗传病 D.伴X显性遗传病

40.纯种芦花鸡(ZBZB)与非芦花鸡(ZbW)交配,产生F1。让F1自交,F2中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是

A.3∶1

B.2∶1 D.1∶2∶1

二、填空题

1.细胞中的染色体,一类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________。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在雄性体细胞中,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________表示。

2.属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能产生________种雌配子,即都含有________;雄性个体能产生两种雄配子,一种含________,另一种含________,其比例是________。

3.XY型生物,含有________染色体的合子发育成雌性个体。

4.色盲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该基因只位于________上,而在________上却没有。男性个体只要________带有致病基因就会出现色盲,所以,色盲患者总是________。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

]

C.1∶1

5.色盲这种遗传病,一般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________的。6.性别决定一般是指________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伴性遗传是________上的基因所表现的特殊遗传现象。

三、简答题

1.果蝇为XY性别决定的生物。在研究甲、乙、丙三只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发现其基因组成是:甲:EFf;乙:EeFF;丙:eFf。请分析回答:

(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是________;位于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是________。

(2)甲、乙、丙中雄性个体是________。

(3)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乙和丙形成的配子种类分别是________种和________种。

2.正常女人与钟摆型眼球震颤的男人结婚,他们的儿子总是正常的,女儿总是患病者。请回答(控制该病基因是A或a):

(1)该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__性基因遗传病。(2)写出下列基因型:

父________ 母________ 子________ 3.图7-21是某血友病患者家族系谱图。血友病致病基因为Xh。

据图回答:

(1)图中13号个体的血友病基因是来自Ⅰ代中________号个体。(2)写出图中个体基因型:

4号________ 9号________ 12号________(3)8和9是________婚姻,法律现已禁止此类婚姻。

(4)8和9的子女,按理论推算血友病:女孩患病率是________,男孩患病率是________。因为他们从共同祖先________号那里继承了________的致病基因,使后代发病率增高。

(5)血友病患者群中,性别特点是________。4.色盲的致病基因是Xb,根据色盲的发病机理和遗传方式回答下列问题:(1)色盲患者的基因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若父亲是色盲,其女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_或________。

(3)若母亲是色盲,其儿子的表现型是________,基因型是________。(4)经过人口调查统计,色盲病的发病特点是________。(5)色盲遗传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

(6)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男子,其基因型是________ 5.图7-22是某遗传病系谱(该病控制基因为A或a)。请回答: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1)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__遗传。(2)Ⅱ3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Ⅲ4是杂合体的机率是________。

(4)如果Ⅲ4与有该病的男子结婚,生出病孩的机率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11B21C31A2A12A22A32A3A13B23C33A4A14B24B34B5B15C25A35B6B16C26B36C7D17D27B37D8A18D28A38C9B19D29C39B10C20D30C40A

二、填空题

1.性染色体

XY 2.1 X染色体

X染色体

Y染色体

1∶1 3.XX 4.X染色体

Y染色体

X染色体

男性多于女性 5.外孙

6.雌雄异体

性染色体

三、简答题 1.(1)Ff Ee(2)甲、丙

(3)2 4 2.(1)X 显

(2)XAY XaXa

XaY 3.(1)2(2)XHXh

XHXb

XHY(3)近亲

(4)1/2 1/2 2 Xh

(5)男性多于女性 4.(1)XbXb

XbY XBXb

(2)XBXb

XbXb

(3)色盲

XbY(4)男性多于女性

(5)外公的色盲通过女儿传给外孙(6)aaXbY 5.(1)常

隐性

(2)Aa(3)2/3(4)1/3

3eud教育网

5.伴性遗传教学反思 篇五

1.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节“伴性遗传”。

2.地位、作用及特点

本节内容历来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是考查学生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最好的生物学材料,必须全面掌握。人类遗传病概率的计算必须要运用本节知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运用遗传规律进行有关概率的计算。

(2)教学重点:伴X隐性遗传和伴X显性遗传的规律,并运用遗传规律进行有关的概率计算。

(3)教学难点:运用伴X显性、隐性遗传的规律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并计算某种遗传病的概率。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经学习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組合定律,再加上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大多数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教师在黑板上通过画遗传图解,并要求学生自己画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并加上必要的讲解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设计思想及教学程序

1.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采用层层推进的思路,理解规律,并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程序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画遗传图解→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知识小结→学习反思。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5分钟)

性别决定的方式有哪几种?要求学生画XY型性别决定遗传图解,生男生女是由男性还是女性决定的?并板书遗传图解(略)

2.新课教学(25分钟)

[教师板书]

色觉正常(B)对红绿色盲(b)为显性

XBXB×XBY→XBXB,XBY

XBXb×XBY→XBXB,XBXb,XBY,XbY

XBXB×XbY→XBXb,XBY

XBXb×XbY→XBXb,XbXb,XBY,XbY

XbXb×XBY→XBXb,XbY

XbXb×XbY→XbXb,XbY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D)对正常(d)为显性

XDXD×XDY→XDXD,XDY

XDXd×XDY→XDXD,XDXd,XDY,XdY

XDXD×XdY→XDXd,XDY

XDXd×XdY→XDXd,XdXd,XDY,XdY

XdXd×XDY→XDXd,XdY

XdXd×XdY→XdXd,XdY

[提出问题]

①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是什么?(如红绿色盲和血友病)

②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是什么?(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③伴Y遗传的特点是什么?(如外耳道多毛症)

[学生活动]学生画遗传图解并进行思考

[教师点拨]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隐性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③往往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

④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正常男性的女儿和母亲一定正常。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显性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②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③具有世代连续性。

④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正常女性的儿子和父亲一定正常。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

②只在家族男性后代中传递。

[提出问题]怎样判断显、隐性遗传病?

教师板书:遗传系谱图

[师生共同总结]正常双亲生出有病后代,而后代的致病基因来自亲代,亲代正常,说明该遗传病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有病双亲生出无病后代,而后代的正常基因来自亲代,亲代有病,说明该遗传病由显性基因控制。

[师生共同归纳]

(4)判断遗传病的规律

①正常双亲生出有病后代为隐性遗传病。

正常男性的母亲或女儿有病,女患者父亲或儿子正常。(常、隐)

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均正常,女患者父亲和儿子均患病。(X、隐)

②有病双亲生出正常后代为显性遗传病。

男患者的母亲或女儿正常,正常女性的父亲或儿子患病。(常、显)

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均患病,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均正常。(X、显)

[归纳小结]

先判断显、隐性遗传病、然后判断在哪个染色体上。

[板书设计]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3.正常双亲生出有病后代为隐性遗传病

正常男性的母亲或女儿有病,女患者父亲或儿子正常。(常、隐)

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有病,女患者父亲和儿子正常。(X、隐)

4.有病双亲生出正常后代为显性遗传病

男患者的母亲或女儿正常,正常女性的父亲或儿子患病。(常、显)

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正常,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患病。(X、显)

[判断遗传病的规律的运用]例题讲解

[布置作业]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6.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 篇六

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

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

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1)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

典型系谱图

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

黑板练写

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学案

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依据释疑→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a)a.外祖父→母亲→男孩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d.祖母→父亲→男孩(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b)a.外祖父→母亲→男孩b.外祖母→母亲→男孩c.祖父→父亲→男孩d.祖母→父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见学案

学生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十、教学反思

7.人类遗传病教学反思 篇七

以下几点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的借鉴和警示。

一、学会用教材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科学信息、提取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二、注重对学生的生物素养的培养。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所以在本节课教师也要准备一些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实:如达尔文悲剧……目的是围绕课中心主题达到对学生进行优生、人口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成为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8.人类遗传病教学反思 篇八

讲到遗传病监测和预防,对于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中,对于近亲结婚内容被删除表示有点不理解,还好我还可以把知识转入到这种知识中去,要是新老师能不能宣讲还真是个问题。

最后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内容,可惜下课铃声响了,这一节的内容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已经讲解,所以在此可以不用讲解,我只是化了一分钟时间把24条染色体简单地列举了一下,共有31。6亿个碱基对,2-2。5万个基因。

9.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重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有关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俗话说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我们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从性状入手去进行研究的。”从这个现象可以推出结论:“生物的性状在前后代表现出连续性。它的遗传物质必定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这个推断学生可能只能说出:“遗传物质能够复制,保证生物的连续性”,不会一下子说完全。教师要把握住“复制”和“连续性”这两个关键点。这里的“复制”是“自我复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指令进行的复制。而是在生物体内、自发地对这种物质进行翻版或拷贝。这里的“连续性”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区分是“生命的连续性”还是“性状的连续性”。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明确:“自我”和“性状”这两个关键点。

(2)对于遗传物质应该“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的这个特点,学生不会自发地推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性状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表现出来的?”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讲过的如“蛋白质对某种性状(血型、酶、激素等)的控制作用”以及“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这一结论,使学生意识到:“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这时结合上面的推论:“遗传物质应能保证生物性状的连续性”,而“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教师可以提问:“那么,遗传物质是否会与蛋白质有关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遗传物质可能就是蛋白质,或者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这一结论的得出就不难被学生接受了。

(3)从“某种物质作为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可能是相对稳定,不易变化,还是相对不稳定,极易变化的呢?”这一提问可引导学生对遗传物质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思考和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遗传物质的结构可能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对这个过于绝对的推断教师可以再提问:“如果遗传物质稳定到了绝对不变的程度,那么生物就应该是绝对不变的。你认为这个推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吗?”在这时学生自然会意识到:“遗传物质的结构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也应该而且可能发生少量的变化。”这时教师要再予以补充:“这些遗传物质在结构上的少量变化,还应该是可遗传的。”至此,教师可进行关于遗传物质特点的小结并做板书,写出遗传物质的四个特点。

3.遗传物质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产生可以遗传的变异;(4)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4.在前面教材内容中,我们学习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知识点是染色体的复制与传递规律,也就是说,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此,可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正是因为染色体连绵不断地向后代传递,才使生物的后代具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那么,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呢?在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还不清楚,科学家发现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噬菌体仅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与染色体成分相似,通过侵染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在此年代还利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发现DNA具有转化功能,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不死亡。(2)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患败血症死。(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不死亡。(4)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患败血症死亡。

(5)为什么将两种不死亡的细菌混合后会致死呢?因为混合后的细菌中,被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6)那么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通过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与R型细菌共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DNA才能够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注意:①S型细菌体内DNA不受加热影响,当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型细菌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这叫DNA传导。其结果在S型DNA的控制下,利用R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从而组成了具有毒性S型细菌。②用各种酶分别处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分别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步,只有DNA被处理后,小鼠正常生长,也充分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都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因为噬菌体的结构成分比较简单,所以用它来做分析研究非常方便。“实验是由赫尔希和他的学生蔡斯在1951~1952年做的。他们分别用两种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对两组噬菌体进行了巧妙的标记: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5S个标记噬菌体内部的DNA,另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于放射性物质会不断放出射线,可以检测出来,这样通过观察放射性物质的行踪,就可以判断放射性物质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的行踪,从而判断DNA和蛋白质在生物遗传过程中的作用了。”如图所示: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质无35S标记

结论: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首先,是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内部,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其中。但是在细菌细胞内部却产生出了新的既有DNA,又有蛋白质的噬菌体。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显然,新噬菌体的DNA是在细菌细胞内复制的,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在细菌细胞内合成的。这个结论学生自然会形成。“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内部,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内部,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这一事实说明:进入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DNA,不仅携带了DNA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而且也携带了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具有我们分析过的遗传物质所应具有的四个特点中的两个特点——能够自我复制和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由此可见,DNA是遗传物质。”德尔布吕克、卢里亚、赫尔希因发现噬菌体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共享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给后代的,因此,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RNA。有些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在这些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习题反馈

1、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

A.都是DNA

B.都是RNA C.是DNA和RNA

D.是DNA或R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除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外,还附带能够说明DNA的什么特点?(AC)

A.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B.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C.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外壳分离后分别接种到正常的烟草叶片上,那么发生烟草花叶病的是(AC)

A.接种RNA的植株

B.接种蛋白质外壳的植株 C.接种烟草花叶病毒的植株

D.所有接种过的植株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S型肺炎双球菌特性的是(C)。

A.菌落光滑 B.有多糖荚膜 C.无毒性 D.能使小鼠患肺炎

5、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做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

噬菌体(T4)成分

细菌(大肠杆菌)成分

核苷酸

标记32P 31P

氨基酸

32S

标记35S

此实验所得的结果是: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回答:(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1P、32P(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5S

(3)此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

(七)板书

§2.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1.从生殖过程分析:亲子代间染色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 连续性2.从染色体化学组成分析:DNA在染色体上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1.细胞核遗传: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 的控制2.细胞质遗传: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物质的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 连续性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性状 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噬菌体的基本结构{1.外壳:蛋白质2.内部:DNA分子}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即侵染过程{1.吸附在细菌表面2.注入噬菌体DNA3.合成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和蛋白质4.组装成子代噬菌体5.释放出新的噬菌体}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物质{1.绝大多数生物,如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含DNA的病毒,以DNA作为

遗传物质;2.部分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八)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中职教材《作物遗传与育种》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学生刚刚接触到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什么是遗传和变异没有感性上的认识,也无理性的认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是教师上这节课的重要目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法及教学目标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先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师情景创设的引导下,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小组间的协商、讨论,以及从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培养其科学精神。在学法设计上,让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指导学生探索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然后通过归纳和比较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是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过程;第三是情感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探索奥秘,发表见解,能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并感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1、只要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假如我们都回到19世纪末,已经了解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及受精过程染色体是稳定有规律变化的,又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那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这个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讲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两位科学家前后经过几十年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请同学总结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或者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时,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从聪明的头脑说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深受教育。

上一篇:“单身派对”单身party活动策划书下一篇:自然灾害情况报告范文